国民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20:3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学

篇1

经济管理系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传统专业,在学校各个专业中首先设立博士点,现在拥有4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点为国民经济学,下设4个专业,分别是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涉外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

一、招生情况

一般的情况下,每年经济管理系会招收4~5名计划内的硕士研究生和1~2名委托培养及自费的硕士研究生,计划内的名额中会有2~3名保送名额和保留学籍的名额。因此,您在报考时应仔细调查清楚。一般情况下,每年会有50~60人报考,因此竞争是比较激烈的,这就要求您作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这里向您介绍一下近两年的招生情况:1998年,计划内招生3人,计划外1人,保送2人,报考人数为60人;1999年计划内招生2人,计划外1人,保送3人,报考人数48人,可以看出通过考试的录取比例为15:1~20:1。

二、教材的准备

经济管理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为:数学(四),英语,政治(文),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公共课的教材是一定的,下面介绍一下专业课教材的准备。

(1)《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高稚光等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2)《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预计今年出版;

(3)《微观西方经济学》,侯荣华,、赵国良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出版;

(4)《宏观西方经济学》,侯荣华、张铁刚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出版;

(5)《宏观经济管理学》,侯荣华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年出版;

(6)《工业企业管理》,鲍学曾、王柯敬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这些教材您可以在中央财经大学图书馆配楼一层的教材科买到,但值得注意的是您应早做准备,因为报考的人很多,教材科不一定有充足的存货。

三、复习和应考

(1)对本科为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考生来说,一般的复习时间应为6~7个月,要注意的是,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管理系的硕士点是国民经济学,同一般理工类院校的管理系的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论之。

有一点应提到的是,现在报考经济管理系的考生有很多(50%左右)是理工类毕业生,他们的数学素质可能比您强许多,您需要认识这种差别,并在复习时给予充分的重视。您的复习最好从基础课开始,建议您报名参加6月份的基础课补习班,尤其是数学补习班。这时参加补习班的目的并不是要要学到一些具体的东西,而是帮助您系统地回忆所学的课程,这比自己复习的效率要高许多,因此选择哪个补习班并不非常重要,只要不是太差即可。

从7月份开始真正是您自己复习的时间,这时如何合理地复习非常重要。首先,您最好审视一下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尤其是弱点,因为您若能被录取,各科成绩均要达到教育部和学校分数线。然后,建议您采用系统的复习方法--对于数学,最好是严格按章节复习,将每章的内容分为几个专题分别讨论,尽量能列出各个专题的要点和典型习题,并做笔记以供查阅;对于英语,首先应突击提高词汇量和速度;对于政治和经济及管理专业课,建议按某种线索将其划分成几块,详细地列出每个理论或事件的产生背景、条件、基本内容、其进步意义和不足之处,以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您在复习时可能仅重视基本内容而忽视其他各项,建议您改正过来,而且这不仅对复习而言,考试时也应按这样的系统方法来答题。

这样的复约要持续4个月的时间,进入11月份,在您填写报名表的时候,您的复习也应进入综合阶段,即将各个专题串起来,仔细研究历年考题,适当地做一些模拟题,并且报名参加经济学考研辅导班。这个过程会持续45~55天,而且是备考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在这之后的时间会有15~20天,是您进行模拟考试的时间,这时您更应注意的是休息,准备考试。

(2)对本科为理工类的考生来说,一般情况下,理工类的考生会认为对付文科专业的考试只需要死记硬背,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经济类专业的一些东西是要背诵,但更需要的是能够理解并真正的掌握。

对本科为理工类的考生来说,一般的复习时间应为10~11个月,如果您以前未接触过经济类课程的话。在最初的5个月中,您需要完整地学习一遍专业课的考试必备书,这时并不需要背诵,而是要求您真正理解,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当然这期间也可以准备一些基础课如背英语单词等,但是主要精力应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不仅如此,若有条件,最好借阅本专业学生的课堂笔记以巩固学习。当您完成这些步骤后,就可以开始基础课的复习了,同样建议您参加6月份的基础课补习班。

理工类考生的优点是数学比较好,但弱点也是同样明显的--经济学的素养不够,因此需要您尽量以优点来弥补弱点。理工类的考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建议您将经济类科目也进行条块分割,列出大大小小的标题和1、2、3此类的要点,用理科的办法来复习经济类课程。这可能对理解不利,但可能更适合您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复习效率。7月份以后的时间安排应该同经济类的考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经济学考前辅导班您是一定要参加的。另外一点是,在考试答题,尤其是做论述题时,作为理工类考生的您,对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东西不要囫囵地写上,避免说出“外行的话”而影响整个题目的得分。

最后,一份工整的答卷是所有老师都喜欢和乐于见到的,经济类考试文字表述较多,因此,卷面的工整是非常重要的。

四、录取情况

篇2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问题

作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科,国民经济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人们在利用国民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经济发展进行指导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便为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水平的国民经济学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前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尚未理清楚,因而造成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所以,加强对国民经济学学科的认识,理清学科建设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快速发展。

1.国民经济学学科概述

1.1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学

要想认识与理解国民经济学,那么首先就必须认识国民经济,所谓的国民经济,就是国民社会经济活动的总称,是由互相影响、相互联系的经济地区、部门、层次以及环节等所组成的。现今,国民经济并不单单是指国家各个经济部门的组成总称,从内涵上而言,国民经济极大地扩大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范畴与领域,其包含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经济环节,包含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包含了国内众多经济区域和国家与国家间的经济区域,其对国民经济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概述。

国民经济学,其是一门对国家范畴内部社会再生产环节和环节间的循环和衔接,各个生产与资源要素间的组合和配置,以及不同产业部门间互相联系等进行研究的学科;因而,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管理规律,其中包含社会发展规划与战略、经济制度、经济结构以及国民经济等等[2]。与此同时,其还牵涉到了一些相关的内容,例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府经济管理体系以及区域经济结构等等。

1.2国民经济学学科特点

其一宏观性,即虽然经济总量的基础是经济个量,然而总量并非只是单纯的个量之和;

其二综合性,虽然在宏观抑或者是次于宏观管理上的问题比较多,但依然必须将综合性的问题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其三战略性,该学科所要培养的人才应当是社会经济战略方面的人才;

另外,还有两个特点为前瞻性与对策性。

2.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

虽然我国对国民经济学学科进行了若干年的建设,但是其建设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在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还未理清,因而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以下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2.1和其他经济学科之间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归类上,我国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将其列为应用经济学一类中,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依据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定学科性质,因而将国民经济学划入应用经济学类中,而并非是理论经济学一类;第二,可能是在学科转型过程中,依旧采取了原计划经济学学科的划分。因为国民经济学科具有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特点,因而要求在对国民经济学学科和一些理论经济学科(如宏观经济学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对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应用经济学(如区域经济学等)之间的关系予以处理。要想更好地转变当前国民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之间分工不明晰的情况,那么就必须对有关内容予以明确的分工,对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梳理。针对都是经济类的学习,在基础理论方面出现重复或交叉,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不同的学科其在研究的对象、理论体系以及框架结构等方面,都是较为明确、规范的。

2.2国民经济学不同学习阶段教学和研究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学学科在我国经济学领域当中,往往处在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具体而言就是,在本科教学中,“国民经济学”叫做“国民经济管理”,对其名称进行分解与分析,可发现其似乎处于管理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在经济学二级学科目录内,硕士与博士教学所采用的名称是“国民经济学”,隶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另外,对于“国民经济管理”这一学科的划分,也有不一样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该学科应属于管理学,还有学者认为其应当归为经济学尤其是应用经济学的范围。笔者认为,应当把“国民经济管理”学和硕博培养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发展,即统一叫做“国民经济学”。在调整本科经济学目录的过程中,用“国民经济学”来代替“国民经济管理”,且将其从“目录外”转入“目录内”,这不但有助于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同时还有助于实现本科和硕博点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在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对此,应当理清其中所存在的关系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加速我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林木西.关于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26(1):4-11

[2]高昊.对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3):100-101

[3]乔传福,王端.国民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7):230-231

篇3

关键词:经济学收益观 国民财富 积累与分配

经济学家提出的收益观点主要与资本有关,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探讨两者的关系,来指导国民经济中的投资、积累和消费行为。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有效处理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分配的问题,探讨经济学家关于收益的代表性观点或许对我国当前经济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经济学中的收益观

(一)亚当・斯密的收益观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系统表述了他的收益观点。他认为人类的分工使得任何人可借助自己拥有的资源如劳动、资本或土地来获取收入,其中“来自劳动的收入叫工资,来自管理或运用资本的收入叫利润或利息,而来自土地的收入则称为地租。”这些工资、利润或利息、地租通过商品收入的实现,构成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的形式。但斯密认为衡量一国国民真实财富的大小在于收益而非国民收入。因为收益是“在总收入中减去维持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费用,其余留供居民自由使用的部分,是以不侵蚀资本为前提的留供居民享受的资财。”因此“收益是财富的增加”。亚当・斯密将国民收入区分为资本和收益,强调国民消费首先要保证资本不遭侵蚀,是因为他认为收入中如果有更多资本投资于生产性劳动,国民财富总额就会大大增加。亚当・斯密的收益观对各国经济实践有着重大的影响,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就巨大,关键就在于改革开放将多项资本引入了生产领域,国民收入因此获得了大幅度提高。

(二)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收益观

费雪认为收益是“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其中人类通过消费获得心理享受的精神收益是根本,但精神收益无法直接衡量,只有将人们为“面包和牛油、房屋、书籍”等这些生活费用所支付的货币-费雪眼中的真实收益,作为最佳的替代尺度来衡量人们的财富。然而现实中人们所说的收益是指用来支付生活费用的货币收入,它与真实收益的区别在于:消费过多会引起亏空,导致真实收益超过货币收入;储蓄则会转化为资本,减少了当期的真实收益增加了以后的享受。因而资本是投资于延迟的享受,这种享受付出了时间上的代价需要用利息来补偿。费雪的收益观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资本和收益关系的误读,指出了收益是资本的泉源,而资本是放弃当前享受、增加日后收益的手段。同时他也启示着人们,不管人类以何种形式追求国民财富的增长,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福祉。

(三)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收益观

希克斯指出他研究收益的目在于指导人们的消费,因而他认为收益是指“一个人在一个星期当中所能消费的最高价值,并预期他在周末的处境和周初一样好”。希克斯的收益定义吸收了亚当・斯密收益定义中的资本保全观,但较之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资本保全的标准;他还将费雪收益定义的消费观发展为效用观,明确了消费的界限,对人类的消费行为更具有指导意义。即人们在追求当前享受时,要以不破坏人类原有的福祉为前提,那种靠牺牲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国民财富增长最终会导致人类走上恶性循环之路。

二、经济学收益观背后的逻辑

三位经济学家的收益观点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收益的本质是人类消费所获得的精神享受,但无法直接衡量,只有用人们为支付消费的货币收入来替代计算,消费的标准是要保证期末和期初境况一样好。这样人们一定时期内获得的货币收入必须分为两个部分:当期享受的收益和推迟到以后享受的资本。但资本到底是如何获取收益的呢?这不仅是我们理解经济学收益的关键,也是我们探求如何积累和合理分配国民财富方式的关键。

资本不会直接带来收益,它必须借助于人类占有和使用的各类资产来获得收益,在这一过程中,资产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收益或正或负的变化。但不容易的地方,一是如我国经济学家周其仁所言,“是将世间各式各样的收入,一概联系到相关资产的状态来加以研究。这是因为资产的实际状态在真实世界里发生的变化,非深入调查难以掌握要领;而影响因素如此之多,如何取舍大有讲究。”二是资产的资本化问题。资产的资本化需要产权机制来安排,一个健全的产权机制可以把各类资产分散的信息融为一体,并通过资产保护制度来充分保障各类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这样资产才能够自由流动起来成为逐利的资本。三是资产收益的实现问题。资产收益的实现需要借助市场的价格机制,而市场交易的规模和效率也会极大地影响收益的实现。目前市场上有两种价格机制,一种是实体经济领域内以成本和技术定价的机制;另一种是虚拟经济领域内以观念定价的机制。前一种定价机制下,收益的实现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成本,而后一种定价机制下,收益的实现更多取决于人们的观念。当前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并进而支配了实体经济领域内商品的定价,因而人们的消费观念、心理因素对收益实现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三、经济学收益观对我国国民财富分配的启示

洞察经济学收益观背后的逻辑,对于我国当前如何解决积累和分配国民财富的问题给予了有益的启示,即我们需要主要做好下面三个方面的事情。

首先我们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国民拥有的各类资产,明晰和理顺产权机制,引导资产顺利进入那些急需资本的行业和领域,以继续有效增加我国国民财富的总量;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模式,保全可供我们持续发展的各项资源,同时让国民财富的存在形态多样化,以有效地分散风险,让已经创造出来的国民财富不受侵蚀。三是积极争取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理顺国内市场的定价机制。市场定价是保障资产收益实现的关键环节。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获取了巨额的国民收入,但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的缺失让国民收入中的财富含量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积极争取。而理顺了国内市场的定价机制,可以让国内技术创新者充分享受到因为技术创新、成本领先而获得的超额报酬,让各个环节上参加国民财富的创造者能充分享受到他们劳动的收益。我国政府提出 “让人们更好分享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正是我们追求国民财富的根本宗旨。然而随着我国国民财富总量的增加和国民财富资本化渠道的增多,各种随之而来的投资或投机活动推动我国的虚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虚拟经济有着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活力的一面,但它也有极具破坏性的一面。其以观念定价的机制使得很多产品的定价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以钱生钱”的资本循环模式也令资本所有者不愿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热衷于纯粹的逐利活动。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还会导致一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系统变得更加波动和脆弱。目前我国高居不下的房价以及由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全球性金融和债务危机即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还需要积极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消除畸形消费心理导致的错误定价,才能优化经济结构,保障国民财富的合理分配。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与虚拟经济[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11期

[2]亚当・斯密.国富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篇4

关键词:审计独立性 资源优化配置 委托―理论 独立与合谋

一、引言

有效资本市场运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而健康有效的资本市场又需要完善的制度支持。独立审计制度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高质量的审计是资本市场有效的重要保证,而审计质量又由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共同组成。因此,审计独立性备受关注,堪称独立审计的精髓与灵魂所在。独立性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一项重要品行要求,也是注册会计师的核心价值。正因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价值的形成基础,其重要性几乎为举世所公认。注册会计师职业能赢得今天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审计的独立性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审计独立性是伴随着审计业务的出现而产生的,正如英国学者艾弥尔・沃尔夫(Emile Woolf)所言:“审计的概念与独立性的概念正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审计作为一种职业是伴---随着委托―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企业双方均需要一个双向独立的第三者通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来消除委托―关系中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企业所有者的委托方,为保护自身财产的安全,监督受托者是否“偷懒”以及消除“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必然要求第三者保持独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的受托方,为解除委托―责任,也同样要求第三方保持独立。此外,广大的投资者也要求其所用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因而也要求专业的独立的第三方对管理当局进行审计。这个双向独立的第三方即是民间审计人员一注册会计师。由此可见,审计职业的功能就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理保证,维护投资者的信息,保障市场的有效运行,最终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帕累托最优。虽然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近年来注册会计师与审计客户“合谋”造假案件的不断浮出水面,不仅造成了证券市场的混乱和投资者惨重的投资损失,也使整个社会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使注册会计师行业步入了信誉危机时代。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便找出根源,从而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对独立性缺失的问题加以治理,重塑社会公众的信心,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二、民间审计独立性的意义

(一)审计委托者为维护其切身利益要求审计人员保持独立 民间审计是基于委托关系产生而产生的,作为委托方的投资者,为维护其自身利益,势必要对方进行监督。如果自己亲自进行监督,监督成本过大不符合经济性的原则,并且委托方可能并不具备财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通过专业技术对方提供的财务报告进行如实分析;此外,委托关系中还可能产生方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因此,为维护自身利益,委托方就迫切需要一个独立于方的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第三方来对方进行监督,于是独立民间审计便应运而生了。

(二)审计受托者为解除受托责任要求审计人员保持独立 作为方的企业经营者,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后都要向受托方(即股东)报告其经营状况。方为了表明自己所提供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自己已经完成委托方的经营目标,为避免委托方对自己的怀疑,消除委托责任,必将会自动的需求及独立于自身又独立于委托者的第三方对自身进行审计,这个独立于双方的第三者就是民间审计人员。

(三)审计人员基于职业道德要求保持独立 民间审计人员自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要保持独立,由于审计这一职业的独立性,要求民间审计人员既要独立于委托方又要独立于受托方,历史的发展也正好说明了这一问题。自从1933年美国《证券法》首次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写进法律以来,几乎各国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之中都将独立性作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

(四)社会公众基于公众利益要求审计人员保持独立作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社会公众,为维护其自身利益,防止虚假信息,要求企业的财务信息必须经过独立的第三方的鉴证。而这个独立的第三方即为民间审计人员,社会公众更多地是要求审计人员形式上的独立。

(五)政府基于宏观调控的目的要求审计人员保持独立在完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是监督者、制度制定者的角色。但由于完善市场体制的不可能存在,市场或多或少地会出现漏洞,这就要求政府进行适当的宏观调控。政府对市场的把握,资料大多数源自于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政府同样要求企业所提供的财务资料是真实可靠的,于是政府就也需要独立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

三、民间审计独立性的经济分析

(一)审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资源优化配置。所谓资源优化配置就是将生产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进行生产的过程。其主要有两种调节资源配置的方式:计划配置(即政府配置)和市场配置。那么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是要考虑经济效率的问题,“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当即就再也不能现有的可供使用的资源使得社会成员获得更多的福利时,称经济实现了经济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效率涉及到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确定最优的资源配置,以便实现社会成员的经济福利最大,在此时经济学中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衡量资源的最优配置。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景况变差的条件下,使得自身景况得到改善的状态,此时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随着企业的出现,委托―关系也随之产生,就出现了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完全市场和完全信息这样的传统经济在商品和劳务交易中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结果(戴维・L・韦默)”。同时由于个人行动者有按照对自身最有力的方式去行事的激励,那么人向委托人虚假的财务信息,从而可以使得信息的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未能使得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从而就降低了社会效率。这时就需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但由于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没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而是希望别人去监督经营者,同时给自己带来收益,即其他利益相关者在监督经营方面存在“搭便车”的倾向。另外,如果都参与对经营者的监督,实际上是一项对每一位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高成本的制度安排,况且大多数其他利益相关者还不具备直接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的知识和能力。这样最终最终的监督工作就交给了独立的审计――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是以独立性作为他们职业道德精髓的,所以在选择了独立审计的同时也就选择了审计的独立性。

(二)市场选择:完善市场体制下对审计独立性的要求资源优化配置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作为审计精髓的独立性同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与一般的产品市场类似,审计市场需要对审计产品的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市场上存在着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

事务所之间的竞争会促使提供高质量的审计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从而提高整体的审计质量,相反,如果审计市场缺乏这种需求,甚至存在着对低质量的审计需求,即存在“意见购买”的行为,竞争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审计质量因此而降低,设计独立性也就不复存在。此时,市场就会陷入混乱状态,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由此可见,独立性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市场通过选择审计的独立性来达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解释在完善市场体制下最易得到证明。首先假设市场是完善的,在市场中任何不利于资源配置的因素都将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审计也不例外。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审计师和企业管理当局(即人)都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自我的行为进行决策,在市场完善的假设下,审计师和管理当局必将进行博弈,而博弈的结果是审计师保持独立而管理当局保持诚实不弄虚作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审计师缺乏独立性,通过完善的市场可将这种信号传递给广大的信息使用者,其声誉必将降低,“不能得到更多的审计公费,甚至无法生存(曾萍、蓝海林,2003)”必将被市场淘汰,基于审计师事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能预测到这种情况,必将保持独立性。同样由于信息的完全,具有理性的企业管理当局知道审计师必将选择独立,其唯一选择就是诚实不弄虚作假,从而在完美市场的假设下企业价值可以达到最大,同样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因此,在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市场选择了审计的独立性,使资源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三)制度安排:市场失灵时制度必将选择审计独立性以上分析了完善市场情况下的情形,但是完善市场只是一种假设,现实中并不存在这种完善的市场,市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规则的不完善,那么目光短浅的经理人员会选择缺乏独立性的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以虚夸盈利。如为了争夺客户以至出现“查假者造假”、被审计单位进行“意见购买”等,这样必将会降低人们对审计报告违约行为的评估,减少对独立审计的要求,进而造成恶性循环。根据林钟高(2002)研究,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审计师和管理当局博弈的结果是:“审计师能否保持独立是审计师和管理当局双方基于‘合谋’可能的收益与成本(损失)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审计独立性(审计师是否报告违约行为)是相应的一套制度安排的结果”。由此可见,在市场出现缺陷的情况下,审计师和管理当局是有可能达到‘合谋’这种博弈结果的。此时审计独立性遭到严重损害,审计人员与管理当局相互勾结共同造假,审计意见将不再具有可信性,从而误导投资者,造成社会效率的下降,社会资源的浪费,资源就得不到最优配置。在出现了损害独立性的上述情况之后,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缺陷,对于此种情况市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即出现所谓的“市场失灵”。此时就迫切需要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对‘合谋’现象进行制衡,加大‘合谋’成本,降低‘合谋’收益,最终促使双方博弈的均衡点离开‘合谋’。因此在市场失效后,要在根本上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促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必须从相关的制度安排人手,不断进行制度的创新,创建起能使审计师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的制衡机制借以约束审计师,使其保持独立,抵制管理当局的压力和诱惑。由此可见,在促进社会效率达到最大、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过程中的审计独立性问题,又是制度安排的结果。制度安排的最终能够目的是使社会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一切有利于实现该目的的因素制度必将选择它,如审计独立性;一切有碍于实现这个目的不利因素,制度必将淘汰如“合谋”现象。

(四)优化资源配置:社会最终选择审计独立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审计的独立性首先是市场为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进行选择的结果,其次才是制度安排的结果。但是市场选择与制度安排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通常市场选择是维护审计独立性的一种基础性选择,正是由于市场的选择,才需要也可能有独立性的审计。而制度安排是市场选择的补充,正是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具有某些缺陷,使得市场可能失灵,才需要制度来强化和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关于审计独立性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示。

四、我国民间审计独立性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一)委托―理论:独立性缺失的根源在现代公司结构中,存在着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员三者之间的特殊委托―关系。其中被审计人主要表现为公司的经营者,是替委托人管理资产的人,而审计人员则是替委托人鉴证公司经营管理业绩的人,即注册会计师。由此可见,二者均是为受托人的同一委托主体一股东服务的,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契约、利益关系。故按照这种传统的委托一理论,对现代企业的审计是“人”监督“人”的过程,是可以保证其公正性的。也就是说,此时的注册会计师完全是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公司进行审计,是双向独立的。此时,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员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而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经理中心主义”的公司治理的模式下,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并且在我国由于国有公司和国有资产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公司,国家投资主体缺位,导致经营者(即企业管理当局)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委托审计人,并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从而,审计机构在审计“交易”的契约中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正是由于这种委托―关系的形成,在现代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执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迁就被审计单位,甚至于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几乎成了一种理性的选择。审计委托―关系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应有的独立性,为了迎合客户的需要及在利益的驱动下,注册会计师权衡利益得失,往往会违背职业道德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二)博弈分析:独立与合谋的选择众所周知,社会公众需要的是真实的会计信息,而客户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山注册会计师其来鉴证。然而,有时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动机,经营者可能要求企业审计人员与机构投资者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即所谓的“合谋”现象,从而拉抬股价而牟取暴利。此时,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发生了背离,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损害。科恩委员会报告中曾经指出:“独立审计人员的任务通常是说服管理当局做不想做的事情。然而在许多情形下处于力量优势的一方是管理当局,而不是审计人员,如何提高审计人员抵制管理当局压力的能力,这一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通过构建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完美信息博弈模型来说明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的制度条件。

假设管理当局与审计师都是理性经纪人,都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且风险中立。管迎理当局的行动有两种战略选择:“诚实”和“违约”;审计人员在收到管理当局的行动信号之后行动,也有两种战略选择:“独立”和“不独立”,审计人员选择行动后博弈结束。博弈的支付函数是:(1)在管理当局选择“诚实”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若选择“独立”时,支付函数为(U,R);审计人员若选择“不独立”时,会有一个声誉损失为Pa,此时支付函数为(U,R―Pa)。(2)在管理当局选择“违约”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若选择“独立”,会

受到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如更换审计师,这将给审计人员带来R:“准租金”损失,管理当局也会有一个声誉损失Pm,这时支付函数为(U-Pm,R-RS);审计人员选择“不独立”时,这时审计人员和管理当局将分别获得U1和R1的好处(收益),但双方的“合谋”可能受到来自委托人或其代表、职业协会或政府监管机构等的查处,假设“合谋”查处的概率为α,当受到查处时,管理当局和市计人员双方受到的物质处罚和声誉损失分别为Fm,Pm和Fa,Pa,此时支付函数为:U+U1-(Fm+Pm),R+Rl-α(Fa+Pa)。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收益矩阵如下:

分析以上收益矩阵可知:当管理当局选择诚实时,审计人员选择独立的收益R大于其选择不独立的收益R-Pa,故此时审计人员只可能选择独立,无从合谋。但是当管理当局选择违约时,审计人员就会有两种选择:(1)如果R-RSRs+R1,表示审计人员若选择不独立可能受到的惩罚α(Fa+Pa)大于收益增量RS+R1,此时审计人员会选择独立。

当审计人员选择独立时,管理当局诚实的效用U大于选择违约的效用U-Pm,此时管理当局会选择诚实,无从合谋。当审计人员选择不独立时,管理当局就会有两种选择:(1)如果UUl,表示管理当局选择违约时受到的惩罚α(Pm+Pm)大于可能得到的好处Ul,此时,管理当局会选择诚实。

审计师作为理性经纪人要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市场经济中是正当的和合理的,但是通过作弊来达到增加效用的目的是对审计独立性的威胁和损害,最终会危害审计师的作用和审计的价值。我国当前的情况正是由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利,以及相应制度的不健全,致使管理当局与审计人员双方之间的“合谋成本”不高,而“合谋收益”却很高,从而使博弈的双方最终选择了(违约,不独立)这样的一个均衡点,最终使注册会计师背信弃义。

作者简介:

张婉婷(1984-),女,江西遂川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2]刘威、马玉:《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注册会计师诚信问题》,《财会通讯》2004年第7期。

[3]王爱国、史雏:《论审计的独立性》,《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

[4]袁园、刘骏:《审计独立性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篇5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 私立高等教育 立法 领导体制 董事会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27-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虽然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民办高校的宏观体制建设有待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仍需加强;有些民办高校质量不高,内部治理不善,办学条件难以保障,等等。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产生出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和声望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因此,如何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质量较高、声誉较好的民办大学,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国外民办高校的办学经验

(一)国外私立高等教育概况。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国家,没有“民办大学”一说,它们的称谓是“私立大学”(有营利性的,也有非营利性的)。西方国家私立大学产生较早,其办学经验丰富,管理模式也相对成熟。因此,对其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加以借鉴。而在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私立高等教育也很发达;在有的国家,其规模甚至占整个高等教育的80%以上。因此,对这些国家,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有益的经验。

据估计,在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中,私立高等教育部分约占30%。也就是说,在世界1.5亿接受第三级教育的学生中,约有4500万学生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但在各大洲的具体分布上则有很大区别:东亚、拉美,私立高等教育占的份额较高;北美、中欧和东欧以及非洲英语区则居中;西欧、英联邦、非洲法语区和阿拉伯所占份额最低。表1是具体统计。

表1 一些典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私立高等教育规模所占比例

0%~10% 10%~35% 35%~60% 60%<

发达国家 德国、新西兰 匈牙利、美国 无 日本、韩国

发展中国家 古巴、南非 埃及、肯尼亚 印度、马来西亚 巴西、印度尼西亚

资料来源:阎凤桥《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扩张及其相关政策―― 对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文本的分析》,《教育研究》2010年第十一期。

(二)美国、日本及相关国家与地区的经验。具体如下:

1.美国。美国不仅拥有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芝加哥、斯坦福等,而且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较发达,私立院校也较多。一方面,这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较早的缘故;另一方面,发展私立教育是美国的传统,各州在高等教育政策上实施市场化策略,允许个人和社会资本参与教育。据统计,在2000年时,美国有私立高校2484所,占高校总数的59.4%。其中在四年制的私立大学中,营利性私立大学277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1551所;在二年制的私立大学中,营利性私立大学512所,非营利性私立大学144所。

在著名大学中,我们可以哈佛大学为例。在美国早期的殖民地学院中,哈佛学院是其中最早的一所,诞生于1636年,是依照剑桥大学的模式建立,初时也命名为“剑桥学院”(the Combridge college)。在1780年时,哈佛学院升格为哈佛大学;此时,该大学已有了140多年的建校历史。

从其校徽和校训,我们可略窥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在其校徽上印有拉丁文VERITAS一词,译作汉语即为“真理”之意;其校训的拉丁文译为汉语即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之意。因此,重视真理的精神是哈佛大学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同时,哈佛大学也具有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哈佛大学的历任校长中有下列诸人:1869年出任的年仅35岁的化学家艾略特(Charles W.Eliot);1933年,接替艾略特的继任者劳威尔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1970年出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里克・博克(Derek Bok);第二十六任校长陆登庭(NeilL.Rudenstine)等。这些人不仅专业精湛,而且在高等教育理论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贡献,如艾略特提出选课制度、科南特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德里克・博克著有多种高等教育理论著作。

哈佛大学在建校初期,设有董事会,主要由校外人士组成。另有学者认为,在学院的内部管理制度中,哈佛大学在初期形成了监事会和院务委员会各有分工、院务委员会负责学院具体事务管理、监事会拥有最终决定权的双院制管理模式;这与美国其他的私立大学略有不同。校长是哈佛的最高行政首长;哈佛实行多元化领导,本科学院和研究生院各自为政;在行政事务上院长拥有自决权;校院级为高层学术行政管理,系处级为中层行政管理。

在院系设置上,现在的哈佛大学共有11所学术机构,包括十所学院及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2009年时,哈佛大学有2400名教授,6700名本科生和12400名研究生。

哈佛大学与其他著名私立大学在办学上都有相似之处:注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有较完备的大学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经费充足;社会认可程度高;培养出大量的精英人才,遍布政界、学术界及商界。

当然,在美国多达2500所私立高校体系中,并不是所有的私立大学都像哈佛、耶鲁那样,保持高质量的办学水平。依照卡耐基分类法,可将这些大学分成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有少量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可授予硕士、学士和协士学位的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院等类型。

目前,由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办学特征,还形成了一些从事第三级教育的企业化大学、高等教育培训机构和在线网络教育,如阿波罗集团的凤凰大学、ITT教育服务公司等。这些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为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在办学中的主要特点。

2.日本。日本也是私立教育大国,在世界上也有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如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这些大学形成早,资源丰富,在管理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据统计,20 世纪50 年代初,日本有私立大学 112 所,学生近 15 万人;70 年代初学校数增至 274 所,私立高校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力军。1990年,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达到1162所(其中大学507所,短期大学593所,高等专门学校62所),在校学生人数为263.2万,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6.3%。

日本的大学类型有三种,即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此外,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包括高等专门学校与专修学院,以及短期高等教育机构等。如果说这是一种金字塔形的结构,那么私立高等教育机构较多地分布在塔底。日本私立大学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主要由理事会、监事会和评议会构成,它们各自行使职责但又彼此制约,形成了一种较为民主的自律机制。同时还设有教授会,由教授、副教授和其他教学人员组成。

此外,重视立法建设与质量评估、政府的财政资助是日本私立大学管理中的又一突出特征。

3.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如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私立高等教育也呈快速发展趋势。

例如,韩国2005年共有高等教育机构419所,其中私立高校359所,约占总数的85.7%,私立院校在校生262924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1%。不但如此,韩国还有一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如延世大学。2005-2006年,菲律宾共有高等教育机构1599所,其中私立院校(包括宗教类和非宗教类)1431所,约占总数的90%,私立院校在校生数为1589866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2%。马来西亚2005年时共有高等教育机构630所,在校生731698人,其中私立院校数559所,占高教机构总数的88.7%;在校生数341310人,占在校生总数和的46.7%。柬埔寨现有63所大学,其中公立18所,私立45所。泰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国立大学77所,私立大学59所。因此,从东南亚国家的情况可知,虽然各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国家所占比重大,有的国家相对较少,但却都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国家在建设私立高校的过程中,有如下经验值得学习:一是重视与国外大学的资源合作与共享,借助国外高教资源,在本国建立分校;或进行合作办学,采用多种形式在培养、课程等方面进行合作。二是制定各种法律,以保证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三是在经费来源上,民间和社会资本并非私立高校的唯一来源,政府也有相应资助,这为某些国家的私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对我国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启示

国外私立大学的发展对我国建设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有如下经验可供借鉴:

(一)完整可行而切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实际的立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立法实际上只有两部,即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和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在前一法律中只是纲要性地规定国家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对具体资助的政策、方式、途径和经费数额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即便在后一法律中,也只是有如下一些规定,如“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可“接受捐赠、鼓励金融机构给予贷款”等。而对于资助的具体经费并没有一定之数。因此,在修订和完善上述法律时,不妨明确规定相关各级政府在经费资助上的具体比例或数额:或是在地市级以上各级政府中设立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给予专项拨款;或是按在校生生均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或是在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有民办高校的相应拨款。总之,经费保障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一条件得以满足之时,才能谈得上其他办学自的实现。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民办高校接受政府资助就得放弃自主办学的权力,但在民办高校的产权形式上可有某些改革。

(二)充足的经费来源是保证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民办高校要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筹措经费的格局。从目前来看,学费收入依然是民办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而在捐赠、融资、校办产业或企业等方面并没有太多收入。相反在国外,如美国,捐赠是高校收入的重要来源:1996年排名前十位的大学的捐赠率,除斯坦福大学为28%较低外,其余均超过30%,其中哈佛大学为54%,普林斯顿大学为56%。因此,民办高校应主动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方位筹措经费的格局。

(三)进一步完善董事会领导内下的校长行政的内部领导体制,加强校党委的思想领导作用,凝聚全校力量,全力办好大学。在我国民办高校中,不但多数院校的董事会中缺乏社会各界的代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院校董事会的集体决策制度和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基本上是投资者个人说了算,这就难以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要完善这一制度,科学民主决策。党委也要在思想领导、民主监督和纪律管理等方面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同时发挥教授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以及教代(下转第35页)(上接第28页)会等组织的功能,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人才储备和教师队伍建设。人才是大学发展的保证,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师的结构构成。同时,民办大学要在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上,加强与其他高校特别是一些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发展与建设,这样更有利于快速提高民办高校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民办大学的内涵建设。一流的民办大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淀、成长,要注意大学内蕴的培养,如注重大学精神,重视大学理念,塑造大学品牌。

此外,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民办高校也要加强质量建设,赢得社会的信任。

【参考文献】

[1]阎凤桥.私立高等教育的全球扩张及其相关政策―― 对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报告文本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0(11)

[2]黄丽.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概况[J].民办教育研究,2004(4)

[3]刘宝存.哈佛办学理念[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4]张延明.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模式[J].高教探索,1993(3)

[5]王鑫.高等民办教育战略发展问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89

[6]陈武元.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三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7]李炎清.美国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管理及启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6)

[8]史亚杰.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基金项目】2013年广西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项目(SK13YB11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基本经验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66-02

每个公民都是生存于国家这个社会共同体中间的,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需要具有与这个国家相符合的公民意识。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变化由此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也使得每个公民开始逐渐重视公民的个体价值和利益,并且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加以强调。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1.要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坚持主体性原则,重视大学生个体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作为客体接受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而且主动获取关于公民的认识和观念,最终才能内化。现阶段各高校在研究和观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意识形成规律方面已经取得了值得继续发扬的成功经验,于是开始关注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并开始重视让大学生在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家和社会要求进行自我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这就要求不仅要强调学校的作用,更要强调大学生主体的独立能力,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2.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一定要遵循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特点进行培养机制的建立及发展。只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遵循这一规律,才能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价值,也才能使得大学生有效地内化国家及社会要求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公民意识内在矛盾基础上,这就是社会要求的现代公民思想意识与社会成员思想意识之间存在的矛盾,体现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上就是国家、社会要求的公民意识与大学生思想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贯穿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始终。这样就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遵循这一规律,注意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这也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须在现阶段仍继续遵循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3.随着时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法应不断创新。公民意识培养方法是为了使得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身意识的手段和行为,这种培养也是解决上述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典型教育法、隐性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等。现阶段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注意综合运用,以便产生合力和整体效益。这要求进行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时,方法上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创新性。互联网的运用等就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创新的体现,这是现阶段培养需要借鉴的经验。

4.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环境逐渐优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公民意识的形成受到环境的影响,使得公民在潜意识中形成公民意识,所以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十分重要。培养环境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4]因此,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要重视培养环境的优化和有效利用,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效果。这里边的环境不仅指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等,还有微观环境,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优化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因素。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根本途径

1.开辟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1)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训中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本理论教育、民族精神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法纪意识教育、开拓创新观念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这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巨大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掩藏其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开展。(3)通过大学生多种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些实践活动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等,这样的公民意识培养才更加具有影响力,以便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效果更为有效地发挥。[5]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调整,并且一定要使得其与时俱进。

2.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管理。(1)在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中成立公民意识教育的独立部门,并能够成立公民意识教育的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规则和制度,并要成立专门机构来执行,开展有系统的、有保障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2)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管理,这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一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培养其民主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二是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章的出台要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潜移默化培养其具体的公民意识;三是在学校管理中,要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并在学生自治组织内部施行民主管理,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3.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方式与方法。(1)显性与隐性方法相结合。强调上述显性研究方法如课堂教育等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日常管理等隐性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公民意识培养。隐性教育更加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内化。(2)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公民意识培养的共同性,还要发挥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自身特殊性,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公民意识内化的过程,还是外部教育强制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4)传统和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教育包括课堂教育等,而现代教育则包括网络教育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这就需要把传统教育手段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7](5)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公民意识培养效果。[8]

现阶段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逐渐接触更多的信息,使得其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更加注重公民身份意识与内涵的教育,这种教育基础下能够使学生公民意识觉醒、内化,让大学生认同公民身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此外,还要逐渐增加宪法意识和权利意识教育以及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比重,这也是公民意识逐渐发展的要求,[9]是公民意识现代转型的需要,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一直所欠缺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需要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就是公民意识受到内部或者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运转方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要通过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内化就是将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内化到个体意识之中;外化就是将外部的公民意识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及习惯。[10]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并且在政策制定上予以更多的倾斜和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 宋新海.公民意识的养成及其当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14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4]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3.

[5] 詹木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9-171.

[6] 龚建萍.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89-91.

[7] 谢安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09,(9):163-165.

[8] 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2):36-38.

篇7

经济是源,税收是流,源远才能流长。经济规模决定税源规模,经济结构决定税收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影响税收收入增幅,稳定增长的税收收入机制,必须且只能建立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也具有能动的引导作用。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调节职能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税收具有通过改变社会财富分配体制来影响不同经济实体利益的功能,税收分配以多种方式与价格机制相互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社会的投资方向和规模。税收制度的每次调整、税收政策的每项变动,都必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作用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对经济起到促进或抑制作用。如近年来,国家通过税收杠杆对房地产、钢材、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进行调控,收到了明显成效。进入21世纪,投资商对一般性税收优惠的关注超过了任何因素,税收优惠政策成为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税收的反映和监督职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保证。税收与各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通过税收征管,可以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税收计征的过程即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过程。通过税收这种形式,可能及时反映出各项经济指标和经济动态,为经济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同时,各经济实体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化,能够掌握国家的宏观调控信息,据此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

因此,正确理解经济与税收的辩证关系,必须全面把握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取向,在政策落实、措施制定上充分体现“固本丰源、加快发展”的要求,保持稳定性,注重实效性,突出发展性,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支持和服务,促进经济税源的不断丰富,为社会经济发展聚集更充裕的资金。

二、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民营经济布局“小而散”。就青龙而研,铁矿、石材、黄金生产等行业,除几家个别较大规模企业外,一般都是分散经营,特别商业、饮食服务等行业更是小打小闹,未形成气候。据调查,青龙县民营企业年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有47家,年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家。可以说绝大多数铁矿的年处理矿石能力都在10万吨以下,规模较小。从整体上看,企业关联性低,技术含量不高,缺乏高新尖产品。

二是园区经济未发挥应有的优势。当前,经济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园区经济竞争上,哪里的园区经济发展得快,哪里的经济就发展得快。青龙拟建的3个工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但项目用地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经济效力。

三是财政收入结构单一,缺乏后劲。2008年,县国税系统完成税收收入56413万元,其中,铁矿初级产品---铁精粉税收40689万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2.13%,生铁冶炼业税收完成6905万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2.24%,不难看出,与铁有关的税收就占全部税收的84.37%,其他行业税收只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5.63%。就这种经济税源结构来看,铁矿业已成为县财政来源的主导产业。但是,这种经济结构对该县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工业发展离不开资源开发,但资源的开发也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味地只在矿产资源初级产品上做文章,而忽视带有后劲的产业开发,一旦有些“风吹草动”,影响的不仅仅是铁矿行业,而是直接危及全县经济发展。就眼下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钢铁价格每况逾下,致使我县铁精粉销售停滞,大量铁精粉屯积,全县铁矿业全部停产,导致税收同比下降37%,减收9951万元。

四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问题。其一,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不到位。纳税人未能充分享有对税收政策的知情权,要求税务部门加强纳税辅导。其二,税收优惠政策有待规范。表现在:针对性不强,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城镇待业人员再就业、福利企业、出口企业及得废企业等,忽视了对民营企业竞争能力的培育,更多的是将税收优惠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手段,影响了税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优惠方式简单,我国有关税收优惠规定局限于税率优惠和减免税直接优惠形式,没有采用国际通行的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延期纳税等间接优惠做法,对促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效用不明显,直接减免税的做法也会造成收入绝对额的减少和优惠对象范围狭窄,无法适应不同类型民营企业发展的要求。优惠效果不明显,对民营企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受益面过于狭隘,缺乏降低投资风险、引导人才流向、降低企业负担等方面的政策,不利于吸引民间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优惠政策本身存在不足,现行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主要涉及地税部门管理的一些税种,如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未涉及增值税等主体税种,对于个体工商户而言,减免的全是地方税收,对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的认定,往往依赖于工商、劳动部门的信息,税务部门缺乏主动权,真正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职工,由于起步低、资金少,生产规模较小,享受到的税收减免相应较少。

三、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作为税务部门,应结合地方实际,充分发挥税收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减轻民营企业负担,引导民营企业行为,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力军,并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税收支持体系。

1、发挥税收的反映职能,帮助民营企业知法懂法用法。税收的反映职能主要体现在将税收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民营企业,并收集回馈在执行政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民营企业知法懂法用法。近年来,国家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政策,对于促进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要加大税收政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经常性的税法宣传,普及税收法律知识,着力提高民营企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坚持实行税务公告和税收政策制度,在办税服务厅公布最新税收政策,并及时编写税收优惠政策手册等资料,送税法到民营企业;同时要定期为民营企业财务人员举办培训班,讲解有关政策;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上门辅导、发放反馈单等形式,帮助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水平,并形成纳税辅导制度。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地持续开展税收宣传,将税收政策由“神秘”引向“透明”,帮助广大纳税人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调整动态,准确享受税收权益。在加大税收宣传和辅导的同时,确定政策落实联系点和直报点,定期跟踪和调查税收政策的执行效果,深入了解和分析政策落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企业找准政策与经营的最佳结合点,用好、用足、用活各项税收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换位思考,适当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及时向上级反映和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税收难题。

2、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为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经济税收政策。严格依税收法律法规及上级的规范性文件办事,不搞断章取义,使税收这根杠杆不变形、不走样。二是积极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初期,提供政策援助,主动为其办理税收审批事项;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园区,要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生产经营期间要避免重复检查,切实为园区经济“减负”。三是要实施“先期鼓励”税收政策。为增强企业固定资产购置和更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议实行提高折旧率和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加速折旧;对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可对其利润再投资部分实行税收抵免政策;制定合理的税前列支政策,对企业的新技术研究开发实验费用允许税前列支,并允许未盈利企业的开发费用在以后几年内扣除,以鼓励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四是要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要严格按照授权范围和法定程序作出行政行为,合理行使税收自由裁量权,对可罚可不罚的事项坚决不罚。五是要加强对守法企业的保护。完善和拓展金税工程建设,推进税收信息化,严厉打击偷税、抗税、骗取出口退税及利用发票偷骗税等涉税违法行为,使所有纳税人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认真受理涉税举报,加大力度查处偷骗税案件和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发挥税收的监督职能,为民营经济创造诚信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纳税信息等级管理制度。按A、B、C三类评定纳税信用等级,这种评定我们现在已经在搞,但未充分利用,应对A类纳税人可实行免检制,对B类纳税人可实行日常管理,对C类纳税人则要重点管理、重点稽查,充分体现信用不同、待遇不同的原则,激励民营企业进入A类行列。二是减轻民企费用负担。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和收入机制,认真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同时大力推进“费改税”进程,增强企业负担的透明度,并使企业的负担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促使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社会监督。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投诉箱和评议卡,完善特邀监察员制度,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讨论、开展评议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国税部门落实政策情况的意见,将国税干部的执法行为置于全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促进公正执法、廉洁从政。四是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公安、国税、地税、工商、金融等部门间的配合。

4、发挥税收服务经济的职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文明的办税环境。税收既是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报酬,也是公民购买政府服务的价格。长期以来,我国过分强调纳税人的纳税义务而忽视了其作为商品的购买者应当享受到的服务。所谓税务服务就是指税务行政机关为了让广大纳税主体更方便、更快捷地依法纳税,采取的各种配套服务措施。为纳税人服务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与商业是不同的,商业是为了取悦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获取利润,而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优化服务是为纳税人依法纳税创造宽松、便捷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一,要简化办税程序,健全纳税服务体系。本着“简便、易行”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归并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等办税程序,降低办税“门槛”;推行电子申报、电话申报等多种申报缴库方式,加强人性化服务,对一些较复杂的涉税事项,纳税人可以提前打电话预约办税时间,减少纳税人往返税务机关的次数。完善服务制度,实行“限时服务”、“延时服务”、首问责任制和“一窗式”管理,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把优化服务和强化管理结合起来,促使民营企业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税收贡献率。第二,要提高综合素质,确保税收服务质量。税务人员要加强对税收政策和税收业务的学习,严格推行着装挂牌上岗、使用文明用语等一系列服务举措,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第三,要发挥优势,为民营企业办实事。利用税务部门信息来源广、熟悉财务税收政策的优势,为纳税人解决实际困难。第四,要推行政务公开,拓宽税收服务渠道。建立集执法、服务、宣传为一体的高效便捷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落实税务“八公开”,公布纳税信用等级情况,及时宣传国家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相关法律服务和市场信息。第五,加大县域经济与乡镇利益的联带关系。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乡镇经济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因财政体制影响,大多乡镇认为国税收入与其无关,对一些工业加工业、商贸等行业发展与否无关紧要,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努力发展的零资源、无污染的企业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从政绩考核还是其他方面,应将税收收入与乡镇实际经济利益挂起钩来,这样,才能促进其招商引资力度。

篇8

[关键词]船舶拥有量 经济学模型 回归分析

一、引言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船舶市场上的反映尤为明显,2009年,我国约有65%的船舶企业没有接到新船订单,尤其是部分新兴船厂,订单储备较少,将面临船台空置,无船可造的局面。那什么因素会影响民用运输船舶消费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民用运输船舶市场也会不断增大;另外,生产运输船舶用的钢材产量对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也会有影响。鉴于此, 本文就选择了人均GDP和成品钢铁产量这两个变量来做计量经济模型, 并对所做的模型进行检验。

二、建立模型

1.由于非线性模型的假设检验的数学计算都非常复杂,况且线性模型分析的准确程度的也更可靠,所以我们考虑做对数线性模型。

2.从需求的角度考虑,民用运输船舶的拥有量显然与居民收入有关,而居民收入可以用人均GDP来表示,因此本文引进人均GDP这个解释变量。

3.从供给的角度考虑,船舶市场的发展与其主要原材料钢材的供应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引进成品钢铁产量这个解释变量。

4.对于人均GDP和成品钢铁产量这两个解释变量,我们更关心其对数变化对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的影响,所以采用对数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下: log(y)=c(1)+c(2)log(x1)+c(3)log(x2)+μ

其中,y表示我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辆) ;x1表示我国人均GDP (元) ;x2表示我国成品钢铁产量(万吨);μ为随机干扰项。

三、数据

为了更准确的分析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收集到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中国人均GDP、中国成品钢材产量1990-2009 年的数据,如表1所示:

四、回归结果及其含义

我们根据上述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进行模型估计, 结果如表2所示:

Log(x1)的系数0.3783表示,在样本期间即1990-2009年间,在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中国人均GDP每增加1%,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将平均增加0.3783%;

Log(x2)的系数0.4829表示,在样本期间即1990-2009年间,在其它解释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中国成品钢铁产量每增加1%,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将平均增加0.232910%。

五、模型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样本决定系数和修正的取值分别为0.9973和0.9969,由此可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高。

(2)t检验

在5%的显著水平下,自由度为14的t临界值为2.145,常数项、log(x1)、log(x2)的t值绝对值都大于它,因此拒绝H0 , 即在95% 的置信系数下, 可认为我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与人均GDP、我国的成品钢铁产量都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3)F检验

F值2585.59大于在5%的显著水平上,自由度为2和14的F临界值3.74,因此F=2585.59是显著的,拒绝H0,即可认为在95%的置信系数下, 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中国成品钢铁产量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4)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表4分析可知,(2)证明二阶不存在序列相关,即该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

(6)异方差检验

在此应用White检验。以残差的平方为因变量,自变量log(x1)和log(x2)及各自平方项分别作为新的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通过这个模型的拟合情况来检验原模型中是否存在异方差。

EVIEWS软件可直接进行White检验,得到不交叉项的White检验,如下:

由表5可知,White检验的检验统计量为4.113519,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086,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

六、模型修正

(1)该模型存在一阶自相关,利用一阶广义差分法对其进行修正。在EVIEWS软件中估计结果如下: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dU=1.38,表明经广义差分变换后的模型已经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2)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存在的原因可能由于样本数据不足和所选的回归元具有相同的时间趋势,但是,多重共线性本质上是样本现象,它来源于收集的是非实验性质的数据。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据和提高数据的可靠性来消除。鉴于此,本文就没有对多重共线性进行处理。

七、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与全国人均GDP,全国钢材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人均GDP对中国民用运输船舶拥有量的影响甚于钢材产量。在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钢材产量和人均GDP将会进一步提高,民用运输船舶市场也会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李卉,夏桂华. 《我国船舶市场主要经济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J]. 统计与决策,2010,(14)

[2]易单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9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式。规划第十六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专栏25文化重大工程”第六项“中华典籍整理”明确提出要“加强修史修志”。这是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将“地方史与地方志”列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题目之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中写明“加强修史修志”的内容,明确将地方志事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是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行动指南,对推进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做好学习贯彻工作,现通知如下:

第一,要结合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总理、刘延东副总理重要批示、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国家“十三五”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认真研究新时期地方志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赓续传统,创新理念,凝心聚力,保持态势,高位运行,共同续写中国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华章。

第二,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抓紧制定本地地方志事业“十三五”规划或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方案。《规划纲要》出台后,山西、吉林、福建、江西、山东等省先后出台本地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或规划纲要,内蒙古、江苏、湖北、广西等省(区)先后出台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或方案,辽宁、湖南等省出台进一步加强地方志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工作不断深入。在以上成绩基础上,要紧抓战略机遇,已经出台规划或实施意见的,要抓紧贯彻落实:没有出台的,要抓紧工作,争取早日出台。同时,各地要对照国家“十三五”规划,努力争取把地方志工作纳入本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列入本级政府今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第三,要结合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之机,全面落实依法治志原则,全面把握依法治志的内涵、目标及其实施路径。要通过举行各种座谈会、研讨会或组织撰写主题宣传文章等,加大宣传贯彻力度,为深入推进依法治志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地方志法规规章体系及其配套制度体系,尚未出台地方志法规、规章的地方,要抓紧努力:要积极联系地方人大、法制办、督查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或行政督查,加大依法开展地方志工作的力度。今年5月,中指办将隆重举行纪念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10周年座谈会,请各地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第四,要加强统筹安排,进一步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各地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按照《关于贯彻落实的意见》(中指组字[2015]4号)的要求,以贯彻落实“一纳入、八到位”为主线,坚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抓紧提出明晰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并倒排工期,量化程序,细化责任,强化督导,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任务。

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社会使得大学与经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培养的学生是否能适应社会,是否具有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实际上也成为衡量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但我国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加以全面审视和改革。

一 实践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中的重要性

1.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产生了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它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具有领导才能的精英群体,也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线高素质员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贸专业各类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应运而生。但是,毕业生中真正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出现了外贸行业急需要大批国贸人才,而国贸专业的学生却无法就业或不在外贸岗位就业的现象。外贸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懂得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贸业务能力。据2005年麦肯锡咨询公司对83家高等院校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进入企业后马上能够胜任工作的仅占10%。这些年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民办高校是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又是操作技能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可以说民办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生俱来地具备应用型的特点。对于科研能力上不具备优势的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外,更要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熟练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业务的能力。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高级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研究与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结合。也就是说,关注真实世界问题的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3.国贸专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从专业培养方案到教学计划的制定,都纷纷向实践教学倾斜。但是许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过多地沿袭了旧的做法,重理论、轻实务,课程设置的调整还很不到位,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在整个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即使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标准。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国贸专业的发展较滞后,竞争的激烈性和发展现状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传统的高校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则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论证环节和补充而被摆在了次要地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被看成是课堂教学之外的辅活动,缺乏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指导;学校重视理论教师队伍建设轻视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教师,特别是实验教师往往被当作教辅人员看待,从而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学校缺少对实践教学的研究,以致实践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学校到政府缺少对实践教学投入的热情,以致实践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对学生的评价以理论知识为主,不重视实践能力的评价,因而学生对实践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的动力。大多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指导思想沿袭了公办高校的做法,由于人才的限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系统研究。

2.课程体系设置不当

从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倾向。课程设置的重点依然集中在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理论方面,实务方面也往往体现为两门课程,即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而对于在实务中需要的海关实务、报关实务、商务函电等课程一般都为选修课,有些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出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定位于研究型和管理型的人才。但是民办高校的国贸专业应根据“三本”的实际,坚持“培养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主要从事对外贸易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和专业发展定位,加大实践教学的设置和改革,以体现与“一本”、“二本”学校培养研究型的和高级管理、经理人才目标的区别。

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系统性是指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四年不断线的原则。而在各高校的实际操作中,实践教学基本上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各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实践,其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针对高校实践教学不规范的状况,应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要建立高校实践教学指导大纲,根据不同类别的高校,提出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标准、评价标准等。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环节的教学目标、操作规范、评价方法、管理制度等,学院则根据这些制度和规范实施实践教学。

4.师资力量不足

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实验教师原本就数量不足,扩招以后,随着学生和课程的增多,实验教师更是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有些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实验教师,实验课大多是由理论教师指导,加上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师资水平总体不高。而具有讲授好国际贸易实践类课程条件的潜在教师主要分布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第一线,普遍不具有各学校要求的高学历,即便愿意也无法调入相关高校。实践经验缺乏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师的“硬伤”。民办高校教师或是从外校返聘,或是新引进的毕业生,教师年龄出现断层,教师来源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5.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我国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缺乏,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不多。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强调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却很少反思社会对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这在对高校实践教学的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对学生实习,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是高校“求”自己,是否接受往往看“关系”。即便是接收学生实习,真正能做到安排学生上岗并进行认真指导的单位也不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不少单位视其为过场和形式,没有进行认真的投入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瓶颈之一。

以上这些问题在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中普遍存在而且表现得尤为突出,需要加以重视。

三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目前,在认识上各个高校基本统一,都认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都在充分利用条件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浙江大学主要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来完成实践教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利用每年两届的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来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利用往届毕业生的关系到相关单位进行现场实习;宁波大学采用了“平台+模块”的培养方式进行定单式培养,与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包括物流班、期货班和银行班,把技能类培训纳入学科系统,加强专业内容的学习,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以赛带练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对于问题较多的民办高校而言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成绩比较显著。北美地区的CBE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还有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校为数不多。

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借鉴其他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利用民办高校办学灵活的特点适当加大对校外实践的力度,以此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色。可以建立“课堂教学实验室操作培训考证实习基地实践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不间断的巩固。

1.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验室操作同步进行

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能力与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能力的增长,因此首先应保证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应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专业的最新进展,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做到课程设置准确。其次准确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环节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实践教学体系包含了大学4年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各种实践,从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验室操作是校内实践,是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较真实的场景模拟,使学生能够在该模拟场景中完成相关的国际贸易业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国际贸易的现实过程,它可以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能力,但前提是应保证教学软件的真实性和先进性。因此,我们在校内可以进行课堂实践环节练习和实验模拟,例如:通过案例、习题、讨论、小组作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的初步技能;信用证、商业发票、装箱单、保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据在实验室模拟软件中均应结合真实案例编制,交易磋商、合同签订、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货款支付方式的选择和阶段、外汇交易等这样的实验课程训练,使学生基本具备了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相对于校外实习来说,实验室操作可以克服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约束、可以由校方单方决定,而不用受制于企业,所以大多数学校将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学生实践能力的较好选择。在这里,教学软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当然这需要学校投入较大的财力进行支持。

2.课程教学与培训考证相结合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科学正确,实践能力强的标准如何确定,需要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反馈,要经过社会的检验。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外贸人才需求榜上分别名列1~6位的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都要求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因此,我们可以从社会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普遍要求获取的证书中,选取几个证书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标准,如“报关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货运”和“报检员”,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取得1个(含1个)以上的专业证书。这样,通过考证一方面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降低工作时的入门门槛。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建设是集中安排专业实习的保障。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和实验室模拟操作后,可以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学习。通过到相关单位的实习,学生一方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了解本专业最新的发展状况,发现不足,及时更改;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能力,认识工作的性质,更加珍惜在校的学习时光。实习单位可以是相关的进出口公司、报关行,也可以是每年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这需要学校和学院下大力气来联系实习基地,建设过程虽然较难,但效果也是长久和有效的,值得去做。若效果好,这样就可以一下打造实习—就业两个平台。

4.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毕业论文所起的作用大打折扣。这主要是由于毕业论文通常放在第四学年,与找工作、考研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也放松对毕业论文的考核,使得学生不下功夫去找实践中的问题而流于形式,对内容的把握不如形式上的把握,毕业论文只成为形式上的作业。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对毕业论文内容的重视,严把开题关、写作关、答辩关,真正使大学本科4年不缩水。

以上就是笔者对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思考。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而紧迫的工程,意义重大,关系到学校、学院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全社会、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

[2]施宏开.以实践教学促高教质量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