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范文

时间:2023-03-18 20:2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度消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过度消费

篇1

“情怀”可谓是近两年的文化热词,以至现在无处不情怀。情怀作为卖点和噱头屡屡出现在商家的各类广告中,已然成为被过度消费的对象。必须指出的是,情怀消费和情怀营销之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其实是抓住了当下人们尤其是中青年的文化追求和消费心理。

首先是个人生活和事业发展“实现不足”所产生的补偿心理,在当下一些年轻人中存在的这种不足心理通过社交媒体形成共振效应,如何补偿这种不足成为人们共同探讨的话题,而情怀则成了极具诱惑力的心灵鸡汤,至少从表面上填补了心理的某种缺憾。其次是满足人们的怀旧欲望。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变换频繁,导致一些文化记忆断裂。人们希望通过某种情怀来修补裂痕,抓住一些不变的、能够坚守的东西。因此,情怀带有极浓厚的怀旧意味。再次,当下反智的、快餐式文化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不少人转而寻求一种新的寄托,将情怀背后的文化符号理想化、经典化,以此传达对文化现状的反叛姿态。此外,情怀所代表的是共同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记忆,由此聚集着一批拥护者,大家谈论共同话题,体验共同情感,以满足情感的交流和沟通,总之,普遍存在于中青年一代的求偿心态、怀旧欲望、反叛意识和沟通渴望,形成了精神消费的需求,为商家的情怀营销提供了社会基础。

其实,情怀与消费并非格格不入。如果先入为主地将文化情怀与商业消费切割开来,给后者套上“原罪”的枷锁,似乎也不公平。在商言商,商人讲求利益很正常,并不必然妨碍讲情怀,然而许多商人却打着情怀的旗号,盯着眼前的那一点利益,并没有用诚意讲好关于情怀的故事,仅仅将其包装成一种消费符号,消费文化以其强大的整合和渗透能力,将许多原本纯粹的东西变成功利性的市场附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情怀的怀旧倾向变成对传统的消解,价值追求变成消费的符号,智性诉求变成反智主义的狂欢,一些商家的营销炒作讲情怀却没内涵,拼煽情却没故事,有符号却没文化。情怀所包含的美好意义与精神价值被解构、恶搞和戏仿,成为苍白的消费符号,尤其是在互联网消费时代,海量的商业信息流中,情怀的含义无限膨胀,直到再也无法维持原先的意义空间,面临着全面崩塌的危险,最终成为当下消费文化的“擦脚布”。

情怀是潜藏在人们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东西,将其融入生活,包括消费行为,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升生存体验,促进价值实现。然而,如果商家只是将经营情怀作为赚钱手段,无休止地透支人们的记忆和情感,使情怀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虚,形式越来越假,吸引力越来越弱,这种营销就会逐渐为人们所唾弃,况且理性的消费者并不会仅仅冲着情怀就痛快买单,毕竟要看产品质量是否过硬、价格是否合理以及消费体验如何。假大空的情怀营销难以持久,它不是文化消费的强心剂,而是一剂毒药,不仅欺骗消费者感情,恶化消费市场氛围。而且影响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各方应该协力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和自律,杜绝夸张虚假的情怀炒作,倡导一种风清气正的消费风尚和消费文化,让情怀变得尽可能纯粹,真正回归文化本身,成为现代人咀嚼有味的精神食粮。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篇2

朴槿惠:背水一战

编辑人语:韩国新一届总统大选其实就是两个人的战争:执政党新国家党候选人朴槿惠和在野党民主统合党候选人文在寅。这不仅是韩国历史上首次男、女总统候选人的“雌雄对决”,对于朴槿惠而言更是其政治生涯中的“大战”。作为韩国前总统朴正熙的长女,朴槿惠获得保守派的广泛支持。但这个身份也让民主统合党指责若朴槿惠当选即意味着历史轮回。朴槿惠在2007年败给了李明博,若此次再败,也只能像她说的那样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了。

姚明:姚博士的价值

编辑人语:香港大学最近授予姚明名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姚明本人的回应颇为谦虚——“很沉重,且受宠若惊。”但毫不意外,有不少人在争论姚明到底配不配这个博士头衔。名誉博士是根据学术成就或对国家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而授予的荣誉学位。不进行考试和论文答辩。姚明因其社会价值而获名誉博士头衔并无不妥。

斯塔诺:国安换新帅

编辑人语:大连阿尔滨前主帅斯塔诺耶维奇确认接任国安新帅。上赛季结束后,国安已有换帅之意。斯塔诺对中超的适应度,个人的沟通能力和以往的战绩应该是国安选择他的主要原因。不过在斯塔诺和国安的合同中,有很多限制条款。比如斯塔诺每年必须带队打进亚冠联赛,否则合同自动解除。斯塔诺不但面临上赛季遗留的外援问题,还要迎接新赛季的挑战,要坐稳主帅之位,斯塔诺的压力也不小。

“白日梦”约等于一个伟大创想

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他们伟大理论的提出往往来源于头脑短暂放空后的灵光一现。

爱因斯坦16岁时的突发奇想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牛顿被熟透的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了浮力定律。这些被普通人看作是痴人说梦的设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家们的努力慢慢地被他们证实,被人们认同。而这些伟大的创想最开始却来源于令人嘲笑的“白日梦”,我们的生活往往也受益于这些“白日梦”。

一位研究人员本杰明·贝尔德说,“许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产生的灵感,不是在从事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时产生的,而是在做其他不相干事情时瞬间产生的想法”。这项研究表明,人们在做一项艰巨工作陷入焦头烂额的时候,停下来休息片刻或者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且也可能给我们艰巨的工作创造出一个突破口。因此请正视自己在闲暇时候做的“白日梦”,它也许会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吃肉的男人更有男子气概

美国贝拉明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男性多吃肉,能够使他们更具男子气概。

罗瑟伯尔教授称,“吃肉与男子气概、力量和刚强有力地联系在一起”。在研究中一些男性被提问是否吃肉食,他们的回答仅是味道太鲜美不宜过多食用;一些女性则回答称吃肉食对动物太残忍。

这项研究调查了125位心理学大学生,这些学生的年龄多是20岁左右的青少年。罗瑟伯尔研究发现,喜欢吃肉的男性,并不在乎动物被屠宰时所承受的痛苦,他们认为动物的生存价值在人类之下,不吃肉的理由仅是和健康理由等因素,认为人类吃肉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同时,罗瑟伯尔认为这项研究具有局限性,他认为一些男性更有压力,他们通过吃更多的肉来证明其男子气概。

罗瑟伯尔教授称,他试着发现为什么一些美国人尽管吃肉对于自身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害但仍然坚持这种生活习惯。有时他们明白却不做任何改变。

夏天出生的孩子数学较差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在夏季出生的孩子可能会在数学能力方面比同龄的孩子落后。数据显示,在五月至八月间出生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数学训练。

然而不用担心的是,只要进行适当的学习训练,这些孩子还是可以跟上学习进度的,跟同龄人无异。研究显示,经过3.7个月的集中训练,这些孩子的数学能力达到了15.7个月的普通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进行2人或3人间团队学习的孩子获得的学习效果跟与老师进行一对一学习的孩子是一样的。

最终,这些曾经数学能力较差的孩子有将近四分之三在后来通过了预期的考试。但好景不长,在之后更高级的考试中他们并没有任何长进。

为此,一些大学和机构也为帮助这些孩子开发了相应的程序,并向学校和老师提供帮助。Every Child A Chance Trust 机构的主席 John GriffithJones 表示:“这些社会的帮助和举措十分好,对缩短天才学生和能力有限学生之间的距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非理性消费 消费自尊心理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消费主义

在当今社会高消费水平的思潮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生活消费呈现出独有的消费特征,总的来说其消费比较科学合理。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吃喝、电子、服装和化妆品等方面上的消费,更是以女大学生为主,往往折射出非理性、非科学的畸形消费倾向,这给他们自身和家庭及社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示。因此,关注大学生的畸形消费状况,把握其特征,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畸形消费进行分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畸形消费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上述各种畸形消费问题,除了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因素以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畸形消费可以归因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虚无主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受拘束,把放纵与享乐始终放在第一位。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势必影响其身心及未来的发展。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2007级有69.8%的学生每月开支为300~750元,在大城市的大学生消费就更高,月平均消费额约为1000元,最高月消费额达到1500元左右。有些大学生电子游戏花费近2000~3000元,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大学生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危害。

1.追求超前高消费

就目前大学生的饮食和穿戴费用已升至总支出的60%,与此同时,时尚消费更看涨,通讯费用已占总支出的20%。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学校风气的影响,消费趋于早熟,超前消费、借款消费正在逐步火热起来。这无疑会加重家庭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也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并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2.追求高档型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变性,高档型的消费倾斜以女大学生为主,男子大学生在穿戴方面有追求同一的倾向,女性则有相异的倾向,即男大学生尽可能地与别人相似,女大学生则力求与众不同,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承受能力的消费。他们常把高档消费当作赶时髦、表现现实社会优越感和满足虚荣心理的手段,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目前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0%,此外还有电脑及相关消费,小至一张几十元的电话卡,大到相机、mp5、服装和化妆品、发型、生活用品等都是当代大学生的新宠。这些消费行为正在导致一些大学生人生理想失落和人格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大发展,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滑坡、法纪淡漠和犯罪。

3.追求攀比性消费

我校和大城市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年消费平均略高于9000元左右(包括学费、住宿费、其他杂费),最高的达到26000元,最低的只有4000元,差异巨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也不都是量“财”而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争学习上的高低,而是在生活消费上与款哥款姐攀比。由于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以及虚荣心较强,在吃、穿、用等方面讲排场、摆阔气,认为在同学、老乡面前缺乏豪举有失体面。消费行为上极易滋生压倒对方而寻求独领的畸形心理,从而产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的行为。这种现象给家庭尤其是贫困的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也阻碍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会导致部分学生误入歧途。

二、群体消费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受群体思维影响的消费心理指遇有权威的人采取某种行为或观点,处于生理相对成熟而心理又不甚成熟的大学生,其辨别力不太强,消费决策时往往倾向于按照社会名家或周围有影响力的朋友、同学或老师作为参照。另外,大学生喜欢模仿权威人士或明星,又有很多机会接触媒介,这就为他们模仿名人创造了条件。有的还不惜金钱和时间从头到脚都把自己包装成明星的样子。不仅仅是服饰和日用品,更仿效其出入高档餐厅、KTV的行为举止等。总想寻求权威以及同伴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三、消费心理分析和大众文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步步上升,一股消费主义思潮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致使这种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但它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却日益严重,如有的大学生把消费主义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观,一味追求高消费,追求时尚和个性,忽视了学业和个人的发展。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其特有的消费娱乐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强有力地吸引着大学生,影响着大学生文化的变迁轨迹和健康成长。受到大众文化的冲击,它对大学生消费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从众、暗示、时尚消费心理

从众性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下,迫切要求被其他同学承认或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导致他们为了钱而做出违法行为。暗示性消费指在无对抗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和接纳一定的意见、思想。时尚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萌生的时髦消费理念和采取的相应生活样式,即赶新潮。在社会性较强的高等学府里,时尚总会迅速地扩散和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时尚观念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名牌意识上。

大学生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以立异于其他社会群体的同时,也常把该类消费看作了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思维超前而富有胆识,有的大学生不顾自身的条件,不加选择地盲目追求潮流、赶时髦,结果不仅浪费了精力和父母的血汗钱,也耽误了学业。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合理的、科学的措施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学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李绍先.失落的潇洒――畸形消费面面观[M].人民出版社,1994.

[3]胡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

[4]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篇4

一、准确把握消费信贷创新的结构与内涵

奥地利学者约瑟夫•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概念时,就指出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制度结构里增加“新的组合”,引起“生产函数的变动”,即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改变生产函数的技术构成,引起效率提高和产出增长。笔者认为,金融创新就是一种针对银行活动的创造,一层意思是创造一种新的制度、市场、机构与产品,表现为一种金融制度增量;另一层意思就是对现行制度的一种否定与扬弃,表现为一种金融制度质的规定性的提高。据此,我国消费信贷创新最主要的就是消费信贷增量创新,即制度、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创新。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沿着特定的路径演进,形成内在的创新模式与机制。如何看待和监管消费信贷的创新?对于微观上的消费信贷创新的监管,由于我国目前消费层次还比较低、技术含量也不很高,目前尚未成为银行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但正在密切关注住房消费按揭贷款的风险问题,特别是“房奴”问题,笔者认为,“房奴”问题实质上是掠夺性开发住房消费信贷者的购买力,这种购买力如果濒临枯竭,就会传导和表现在银行的账簿上。消费信贷风险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住房按揭贷款过度发放,造成房地产虚假繁荣,甚至是泡沫问题、“房奴”问题。经历一个经济周期的冷热叠加,会加剧宏观经济的动荡,甚至是经济倒退,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引发的严重经济低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信贷过度引致。

二、正确把握消费信贷创新的现状与趋势

银监会唐双宁副主席将我国金融创新状况评价为“起了步,上了路,水准低,不平衡”。笔者认为,这不仅符合中国实际,也符合当前消费信贷创新的特点与现状。过去几十年,银行业务一直是传统的老三样:“存贷汇”,但贷款的业务领域则发生了深度变化,表现在消费信贷创新则是住房按揭、汽车按揭,贷款范围更是扩大到教育贷款、医疗贷款、婚丧嫁娶、休闲旅游贷款、信用卡消费透支等,以及与消费结算相适应的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2004年,针对房地产不良资产,尝试“准资产证券化”品种,募集资金支持各种“胡子工程”和“烂尾楼”建设资金需求,由于缺乏切实可信的信用担保、“资产池”难以保证未来收益要求权等问题,未能全面推开,但是消费信贷创新由此迈出了“实质性创新第一步”。由于我国消费信贷的蓬勃发展,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4月末,某市消费贷款规模达到39.7亿元,较年初增加3.03亿元,增长8.27%,同比增加7.8亿元,增长24.4%。其中:住房消费贷款余额28.9亿元,较年初增加0.68亿元,增长2.4%,同比增加4.7亿元,增长19.6%;汽车消费贷款余额5.6亿元,较年初增加0.03亿元,增长0.5%,同比增加0.09亿元,增长1.6%。置放POS机613台,工行“金融e通道”、农行“金e顺”、中行个人网站、建行e路通、华夏互联通等网上银行全部开通运转,各类银行卡持有量达到116.4万张,2006年1-4月份累计刷卡消费15亿元。传统的“节约就是节俭”、“消费就是浪费”的观念正在发生悄然变化,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超前消费问题。在消费信贷创新水平上,消费信贷制度趋于规范统一,行为更标准,发展更理性;消费信贷市场趋于完善和发达,容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趋于多元化,信贷方式更加丰富和灵活。金融创新的层次、技术含量、附加值还较低。消费信贷产品主要也是简单地复制与模仿国外产品,特别是机械地营销上级行推出的相关产品,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无我亦无,人有我亦有,怠于创新,惰于开拓。消费信贷市场容量相对狭窄,市场环境有待完善,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营销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消费信贷创新意识差、运作经验少。各机构、各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三、辩证看待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问题

消费信贷创新打开了居民消费的闸门,扩大了居民消费的缺口和空间,形成居民消费在时间与空间上资金安排错位,给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但消费信贷创新风险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就是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防范了大量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大量的风险。在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业务信息化的发展,受电子信息技术、流程银行再造等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各种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理财产品等层出不穷,创新浪潮方兴未艾。面对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应当主动适应和调整消费信贷创新的风险监管理念、方法、手段。金融消费信贷创新是大势所趋、是历史潮流,必须面对、必须适应、必须跟上。不创新就要落后,不创新就要被淘汰。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是银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在“发展中化解金融风险”,必须要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的消费信贷风险监管战略。

(一)对消费信贷创新的认识不足。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即将结束的宏观背景下,中资银行面临着尽快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紧迫要求,监管部门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创新。商业银行要按照“需求跟进”与“供给领先”的模式,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第一步就是要引入国际上比较先进、成熟的消费信贷制度、市场、机构与产品,进行跟进、模仿和移植,实现跟进制度本土化,同时加大消费信贷基础建设,达到一定的消费信贷规模,实现数量扩张型消费信贷创新。第二步就是要建立健全符合我国消费习惯的消费信贷制度,积极培育消费信贷市场,引进国外消费信贷机构的战略投资者,能够自主创新消费信贷产品,以消费信贷供给引导居民需求,进行内涵式消费信贷创新。

(二)消费信贷创新的机制不完善。从我国消费信贷创新监管实践和经验看,构造消费信贷创新的内在机制,是保持商业银行具有消费信贷创新的持续动力。综合国内外成熟的做法,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要加强消费信贷资金的对称、消费信贷的质量保证延伸、消费信贷要素分解、消费信贷条款的增溢与组合、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扩展机制建设,实现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创新所带来的风险能够在资本的约束下,实现自我平衡、不断降低。

(三)消费信贷创新的风险可控性问题突出。加强消费信贷市场制度建设,扩展消费信贷市场的功能,合理安排消费信贷序列,针对消费信贷东中西部梯次明显、城市优于农村、消费贷款比重低、风险偏高等特点,着力扩大消费信贷市场,吸收和消化消费信贷风险。商业银行要改进消费信贷服务,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创新消费信贷级次和梯次。不断提高消费信贷的覆盖面,优化消费信贷的地区、客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资本约束。建立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信贷文化,提高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形成不同的风险组合。实行模块化管理,降低消费信贷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促进消费信贷的稳健发展。

(四)消费信贷创新与规避监管的关系处理失当。进一步理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创新与监管的组织架构,提高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认识,有效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严格消费信贷产品市场准入的风险管控标准和政策,并加强跟踪调查和研究,为消费信贷创新监管提供专业的和技术的支撑,厘定消费信贷创新的审慎监管标准,规范消费信贷创新的监管专业化操作规程,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信贷创新业务监管总体策略,提高风险监管的水平。

四、消费信贷创新的风险监管建议

(一)加强消费信贷的基础制度建设,完善消费信贷创新运行环境。重点要制定《消费信贷促进法》、《个人信用管理法》、《物权法》等法律制度。完善个人破产程序,修订《破产法》。改进消费信贷司法审判制度,明确消费信贷的债务纠纷不得援引“保护和支持弱势群体”原则。建立消费信贷监管制度,维护消费信贷秩序,增强信贷消费安全。开展消费信用调查,加强消费信贷的对象、程序、用途以及消费信息的披露,维护消费信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消费信贷法制化发展。

(二)活跃消费信贷市场,提高市场运行质量。要推动商业银行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中等阶层,后低收入阶层;先东部,后中西部;先住房与汽车,后医疗与旅游”的原则,创新消费信贷级次和梯次,实现消费信贷产品的多元化,以点带面,实施立体营销,细分消费信贷客户,引导城乡居民消费。同时规范和深化一级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消费品抵押二级市场,提高消费信贷资产的流动性,鼓励商业银行发行按揭抵押证券,为按揭贷款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化的市场,推动消费信贷国际化发展。

篇5

去年3月的一天,李娟在商场买东西,偶遇大学同学,一看到她的小肚子,就拉着她一脸欣喜地说:“哎呀,你怀宝宝了呀?”尴尬不已的李娟还来不及说话,同学就拉着她的手,向她传授孕育经验和心得。

“我当时好尴尬呀……”李娟说,自从那次经历后,她开始了疯狂减肥。

为让自己瘦下来,李娟在网上找了很多偏方,吃了几种朋友推荐的减肥药,还去健身房跳操,每天晚上坚持不吃晚饭,最后干脆连肉都不吃了……

今年年初,李娟虽然瘦到了50千克,但却背上了另一个更大的苦闷。

过度减肥,导致不孕

李娟和在老公是大学时代的恋人。他们大学毕业之后立马加入了“毕婚族”的队伍中,结婚这几年来,小两口的小日子也过得十分甜蜜。

今年年初,眼看着减肥成功,李娟夫妻俩决定今年生一个龙宝宝。可是,几个月过去了,肚子依然没有动静。

李娟和老公商量,去医院检查下,结果显示,老公身体并无异样,原因出在李娟身上。医生说,李娟过度减肥,营养不良,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她不孕。

早知道后果这么严重,就不减肥了。李娟说,现在她已经递交了辞职申请,准备把身体调养好。

合理饮食,快乐减肥

科学研究证明,为保证女性正常排卵,至少需要22%的身体脂肪。如果使用各种不恰当的方法,短时间内使脂肪量剧减,脂肪含量过少就会影响正常排卵。此外,人体的脂肪量过少也会导致瘦弱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影响其生育能力。

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朱嘉铭教授说,过度节食之后,人需要的营养不能正常供给,不仅会导致体重下降,还会影响到女性的排卵规律。其次,人体内的脂肪组织要有一定的量,这就要求怀孕的妇女最好要保持正常的体重,如果人的体重在一段时间内急剧下降,脂肪代谢就会发生紊乱,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女性月经不调继而引发不孕。

篇6

[关键词]配方施肥 常规施肥 增产率 产投比 肥料利用率 准确度评价

为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进一步校正施肥技术参数,优化肥料配方,我们在我县粮食中产区安排了3个试验田,进行了小麦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

一、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一:安排在赵堡乡坡底村三组周新春责任田内,东经112°02′28″,北纬34°26′13″,海拔206米,丘陵缓坡地貌,土壤为立黄土,土壤耕性好,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产量水平为450千克,土壤养分含量为:全氮0.76克/千克,有效磷16.63毫克/千克,速效钾129毫克/千克。小麦生育期内降水15次,降雨量为127毫米。2011年3月15日浇水一次35方/667平方米。3月21日中耕除草一次, 3月25日防治病虫害一次,4月20日防治病虫害一次。

试验地点二:安排在三乡镇西王村韩红跃责任田内,东经112°46′15″,北纬34°34′30″,海拔269米,丘陵缓坡地貌,土壤为立黄土,土壤耕性好,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玉米,产量水平为350千克,土壤养分含量为:全氮0.7克/千克,有效磷21.28毫克/千克,速效钾161毫克/千克。小麦生育期内降水15次,降雨量为127毫米。2011年3月15日浇水一次35方/667平方米。3月21日中耕除草一次, 3月25日防治病虫害一次,4月20日防治病虫害一次。

试验地点三:安排在盐镇乡中裕村张三娃平责任田内,东经112°04′34″,北纬34°34′11″,海拔118米,属洛河二级阶地,土壤为两合土,质地中壤,耕性好,排灌方便,地力水平较高。前茬作物为玉米,产量水平为450千克,土壤养分含量为:全氮0.82克/千克,有效磷13.48毫克/千克,速效钾131毫克/千克。小麦生育期内降水15次,降雨量为127毫米。2011年4月5日浇水一次35方/667平方米。3月20日中耕除草一次, 3月15日防治病虫害一次,4月15日防治病虫害一次。

二、 供试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材料

小麦品种为豫麦49—198,2010年10月16日播种,播量为10千克/667平方米。供施肥料为48%(26—11—11)复合肥,12%过磷酸钙,46%尿素。

2. 试验方法

处理1:配方施肥区 小区面积200平方米,肥料用量为底施48%(26—11—11)复合肥25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667平方米,返青拔节期追施尿素8千克/667平方米, N∶P∶K(折纯)比例为10.18∶8.25∶2.75。

处理2:习惯施肥区 小区面积200平方米,坡底村肥料用量为底施尿素25kg+磷酸一铵20千克+硫酸钾10克/667平方米,N∶P∶K(折纯)比例为13.7∶8.8∶2.5。西王村肥料用量为25—13—7复合肥50千克/667平方米,N∶P∶K(折纯)比例为12.5∶6.5∶3.5。中裕村肥料用量为底施28—6—6复合肥40千克/667平方米,N∶P∶K(折纯)比例为11.2∶2.4∶2.4。

处理3:空白区 小区面积30平方米,不施任何化肥。

三、 示范结果与分析

1。试验结果见试验地点小麦校正试验考种测产记载表。

2。示范结果分析

① 小麦成产三因素分析 配方施肥区穗粒数、亩穗数、千粒重分别比习惯施肥区增加1.37粒、1.36万和1.77克,比空白区增加3.37粒、2.5万和3.6克。

② 产量分析(增产、增产率) 配方施肥区产量463.92千克/667平方米,习惯施肥产量408.08千克/667平方米,配方比习惯增产55.84千克/667平方米,增产率为13.68%,空白区产量344.39千克/667平方米,配方比空白增产119.52千克/667平方米,增产率为34.7%。

③ 经济效益分析(增收、产出投入比) 从施肥成本比较,配方施肥区投入97.34元667平方米,习惯施肥区投入94.39元/667平方米,小麦按市场现行价1.80元/千克计算,配方施肥区分别比习惯施肥区和空白区增产节支97.56元/667平方米和117.8元/667平方米。配方施肥区投入产出比为 1∶7.58,习惯施肥区投入产出比为1∶7.08。

④ 肥料利用率

配方施肥区施肥折合纯氮10.18 千克,纯磷8.25千克,纯钾2.75千克。根据小麦形成100千克籽粒需用氮、磷、钾3∶1.25∶2.5计算,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35.22%、18.10%、108.66%。习惯施肥区施肥折合纯氮11.2千克,纯磷5.9千克,纯钾2.8千克。根据小麦形成100千克籽粒需用氮、磷、钾3∶1.25∶2.5计算,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17.53%、17.24%、58.78%。肥料利用率氮肥提高17.69%、磷肥提高0.86%、钾肥提高49.88%。

四、结论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小麦中产区在氮磷钾配比上采用降氮、增磷、稳钾和前氮后移的技术增产效果显著,肥料利用率高。增产55.84 千克/667平方米,增产率为13.68%。节本增效97.56元/667平方米。配方施肥区投入产出比为1∶7.58,习惯施肥区投入产出比为1∶7.08。

篇7

关键词:保险消费者教育 现状 加强原因 建议

以消费的自智、自立、自觉等为主要特征的成熟消费者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消费者越成熟,对各行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要求就越高,对行业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消费者的成熟离不开消费者教育,研究保险消费者教育对促进保险消费,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的保险消费者教育

(一)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内涵

19世纪,西方国家相继出现消费社会形态,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经常遇到商品市场显性或隐性的欺诈问题,另外,信息不足及虚假广告的投放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力,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于是,有助于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作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者教育应运而生。

狭义的消费者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倡导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作为消费者的同时,又是生产销售消费品的生产经营者,随着角色的转换,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不相同的。因而,广义的消费者教育是指对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传授有关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消费和生产经营观念,提高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自身素质的活动。

从逻辑上讲,保险消费者教育也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就狭义层面而言,保险消费者教育是指对保险消费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有关保险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保险消费观念,提高保险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研究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是属于狭义的保险消费者教育,是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所进行的保险消费者教育。

(二)我国的消费者教育

我国的消费者教育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4年3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国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教授的《对消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文,意味着我国开始认识到消费者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明确意义下的消费者教育,是由中国消费者协会在1986年的第二次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自1994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来,消费者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健康消费、科学消费”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识。

目前,我国的消费者教育主要采取以下形式:一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开展;二是通过出版书刊、举办展览、开展街头宣传咨询等形式开展;三是学校教育,如开设《消费经济学》等课程。由于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发展至今,我国的消费者教育仍然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广泛、全面得在全社会开展,消费安全、消费环境和消费者侵权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然而,广大消费者希望通过消费教育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以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提高。

二、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亟待加强的原因

(一)养老保险中的非理性消费决策

养老保险以年金方式获得终身养老金,是管理长寿风险的理想工具。按照消费经济理论,理性消费者会妥善安排或分配其一生的收入,以获得理想的终身消费模式,实现终身效用最大化。然而在现实中,人们的非理性消费决策常常体现在:

1、不把养老当做问题:由于信息缺乏、知识缺乏,严重低估了安逸退休生活所需的财富数额,简单认为社保养老能够满足养老需求。

2、即便认为养老是问题,也会拖延处理:认为当下消费和子女花费更为重要;主动冒险趋利消费者会进行炒股等投资,而被动避害消费者必须被养老危机唤醒后才会处理。

3、即便认为养老问题需要处理,也不会选择养老保险:认为传统养老保险收益率太低,会选择其他投资渠道以获得上不封顶的投资收益率。

(二)人身保险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2009-2010年度中国居民人身保险市场调研总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身保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业务开展中是始终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对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业务发展很不重视。

我国约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是享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的介入。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对人身保险的认知水平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现有的人身保险险种、各个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的区别、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的区别等相关知识均需普及和宣传。

(三)保险消费者的盲目性

我国保险消费者保险意识和保险消费理念滞后、保险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畸形等因素,导致了保险消费的盲目性。

保险市场上的产品按功能基上可分为保障型产品和投资型产品。就我国目前大多数保险消费者收入状况而言,本应首先选择风险保障型产品,然后再考虑保险“投资”。但现实情况却是,投资型的保险产品一经问世,那些连风险保障都不足的保险消费者却把资金投向了投资型保险产品险。数据显示,我国一推出投连险,次年保费收入就高达106.52亿元,占寿险市场份额5%至6%。而在保险业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发达国家,他们自20世纪60年代推出投连险以来,直至80年代末,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份额也不过在2%至3%之间。这不仅说明我国居民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之外,也说明保险消费的盲目性。

(四)我国保险消费水平较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服务行业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从总体来看,保险消费水平却一直很低。从保险普及程度来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21.2美元,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95.1美元,位列全球64位;从世界保费收入份额看,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7位,仅占世界份额的4.01%;从保费收入与城乡居民储蓄额比例来看,2009年原保费收入仅占城乡居民储蓄额的4.27%;从保费支出所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来看,也明显低于储蓄和住房支出,2009年家庭储蓄所占比例为53.76%,居住类支出占10.02%,而保费支出仅占1.71%。

三、加强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建议

(一)根据指导思想,明确工作原则

根据《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风险提示与知识普及双管齐下。以风险提示为重点,加大对保险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的保护力度,加强保险消费知识和风险知识的普及教育。

2、消费者教育与加强监管相结合。加强对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制度规范、引导督促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强化消费者保护,落实消费者教育责任。

3、整合行业多方力量齐抓共管。建立以保险监管部门为指导,保险社团组织积极参与,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主动配合的工作机制,全方面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4、目标明确、稳步推进。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不仅要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也要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效。

(二)结合主要目标,细化具体内容

结合进行消费者教育的目标,实施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

1、普及风险和保险知识,提高保险消费者的消费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消费知识,是消费者进行科学消费的基本前提。保险消费知识主要包括保险与风险的基础知识、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各种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基本信息等。

探索以开辟专栏、连载文章、专题访谈、公益广告、有奖征文等多种形式,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宣传,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参与专栏写作和答疑。组织编写保险消费知识读物,有助于提高保险知识和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程度;通过有关媒体进行报道,有助于提高公众保险意识和行业认知度。保险消费者掌握了足够的消费知识,才能提高其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

此外,我国农村居民接受消费者教育的意识较为淡薄,应当重视开展农村消费者教育,使消费者教育的重点向农村转移,将消费维权的力量重点向农村消费者倾斜。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农村消费教育学校、乡镇消费者投诉站、联络站,向农民消费者宣传保险的基本知识,在农村集贸市场创办农民消费教育流动课堂,调动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和影响力,做好对农村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

2、倡导理性消费观,构建“科学寿险消费观”。消费观是消费主体在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是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基础与消费行为的指南。理性消费观是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有利于消费与自然、消费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先进消费观念。

消费者对寿险功能及其行业特性的认知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寿险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需要一种科学的寿险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寿险的正确认知。所谓科学寿险消费观,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把与寿险消费相关的主要观念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引导消费者对家庭财务规划进行系统思考,科学确定目标,高效利用寿险理性消费,最终实现个人和家庭生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增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提高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应当通过消费者教育强化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鼓励消费者有法有据地与侵害行为进行斗争。

保险消费者的权利意识教育,一方面在于建立、健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完善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权和隐私权等权利的制度和工作措施,重点提示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要开展以新《保险法》为主题的保险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对新《保险法》中增加的有关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内容的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法律意识。

4、形成保险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的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机制,切实有效地保护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保险监管部门主要发挥主导作用,负责拟定消费者教育工作规划、修改和完善消费者教育相关规章制度、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组织、督导、协调、检查消费者教育工作。

保险学会应发挥学术研究优势,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的相关研究。组织会员及专家学者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的相关调研,通过学术探讨推动消费教育。

保险行业协会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要求和协会章程,发挥协会的自律、协调、引导作用,组织协调会员单位配合保险监管部门开展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保险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应将保险消费者教育有机融入客户服务体系之中,加强经营管理,结合自身特点,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保险消费者教育工作。

市场经济是消费者的经济,消费者的消费知识和技能不仅关系到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消费的合理化,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良性运行。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消费者教育帮助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保险业、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为保险业的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对促进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嘉瑞.消费教育的内涵、目标和途径[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

[2]彭振武.平衡人生五大关系,保险消费需要科学和理性[N].中国保险报,2009,07,17

[3]武宗志.论消费者教育的内容[J].消费导刊,2007,(2)

[4]魏迎宁.发展保险教育提高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保险研究,2007,(4)

[5]刘云生.我国人寿保险现状调查报告[J].健康必读,2009,(2)

[6]孙成聚.强化保险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N].中国保险报,2009,09,21

[7]刘昕.加强保险消费者教育的建议[N].中国保险报,2011,06,20

篇8

关键词: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1日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全面、高速、持续发展,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增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也大幅度提升,2010年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国外学者对能源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早,由于经济体制的限制,国内学者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开始对能源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能源消费强度问题:

(一)能源消费强度总体趋势研究。由于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选取不同,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趋势存在不同的判断。Ma and Stern(2008)利用中国1980~2003年的经济数据考察了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趋势,发现1978~2000年之间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后又开始回升。但是,对于2000年是否是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拐点,依然存在争议。Liao et al.(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从2003年起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才开始上升,章爽(2013)也持相同观点。王安建和王高尚(2010)的研究表明各国能源消费强度在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每个国家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基本上都呈现“U”形分布。马小微(2007)的研究结果表明1953~2005年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较为吻合。类似结论还有史丹(2002)、余甫功(2007)、张建文和刘学之(2010)。

(二)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诸多学者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多个角度考察了经济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强度影响,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Garbaccio et al.(1999)用投入-产出模型创建了能源消费强度指数,分析了1978~1995年中国能源消费的数据,发现技术革新是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Perry(2011)运用异质面板回归技术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提高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而工业化会使能源消费强度提高。刘满平(2006)分析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所面临的能源供给约束,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供给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及产业调整政策。但是,其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没有细化,只是泛泛而谈调整重工业轻工业比重、国有经济比重等,同时缺少对各省份产业结构差异的考虑。关于能源消费强度和FDI的关系,部分学者认为“FDI的规模对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负效应”(Mielnik and Goldemberg,2002;齐绍洲和云波,2009),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有Huble and Keller(2009)。

结构因素、技术因素和对外贸易因素是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能源消费强度问题上经常考虑的指标。大多数学者得出了能源消费强度的相同影响因素,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增加了政府支出这个变量,希望在回归结果上更有说服力。

(三)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研究开始关注,但是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表层阶段,粗略的划分出能源高耗区和能源低耗区,研究方法局限于面板数据、省际因素分解等模型。国涓等(2009)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各省市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低增长高能耗、低增长低能耗和高增长低能耗4个区域,并运用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目前,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系统地研究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问题的文献较少,部分文章在数据的全面性和方法的正确性方面还存在欠缺。张贤和周勇(2007)曾利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发现FDI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和周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具有明显的作用。宋马林等(2012)采用LISA统计分析空间聚集和扩散模式,结合Moran’s I和Geary’s C方法,对这88个地市产业发展所处的状态进行综合判断并进行相关预测。姜磊和季民河(2012)利用Moran散点图分析得出我国能源强度存在空间集聚效应,但是其没有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袁梁和王军(2011)研究表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建立相应的空间计量模型,但是他们的研究没有进行残差的空间相关性检验、异方差检验等,模型的正确性不能保证,所以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类似的研究还有阚大学和罗良文(2010)、吴玉鸣(2012)。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作为复杂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指标,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以及中国经济最终能耗水平的形成实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技术变化、市场化水平、政府规制、产业发展特征、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经济系统的诸多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能源投入的多少以及产出水平的高低,并最终通过能耗强度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综合相关文献的分析,本文选取以下几个指标作为能源消费强度水平的影响因素。

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能源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产业结构是衡量一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不同的产业结构会对能源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能源消费强度高低。本文产业结构选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以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变量代码为SE和TH。

2、能源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反映的是能源消费中各种能源的比例关系问题,是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方向和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习惯决定了煤炭、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绝对比重,而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会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本文选取煤炭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来表示能源结构,变量代码为MT。

3、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等于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两者增加的幅度和速度不同会对能源消费强度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经济发展水平用各省的人均生产总值来表示,变量代码为GDP。

4、技术进步。科技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对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条件下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科研经费的投入是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Keller(2002)认为,R&D投入越多,有效的研发劳动也越多,对技术进步的促进能力也越强,R&D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本文选取R&D经费支出代表技术进步,变量代码为R&D。

5、外商直接投资。首先,外国直接投资会带来先进的技术,从而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水平;其次,外商直接投资也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张贤和周勇(2007)从空间效应因素验证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此,预期外商直接投资会促进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本文用各个省的外商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变量代码为FDI。

6、政府影响力度。政府影响力可以制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国家的各种政策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领域的不同,进而导致不同的产业结构、不同地区发展目标,这些都会引起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本文政府影响力选取的是财政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变量代码为CZ。

(二)数据来源。文中数据来自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年鉴2013》等,部分数据来源于《自治区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数据为2012年截面数据。为了消除异方差现象,本文对R&D经费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三)模型设定。国内外学者对于能源消费强度的研究多从全局来入手,忽略了区域性差异因素。然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引入空间因素到相关研究中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建立能源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包括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1、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SLM)主要是探讨各变量在某一地区时有扩散现象(溢出效应)。其模型表达式为:

式(1)中,EI为因变量;SE、TH、MT、GDP、R&D、FDI和CZ为变解释量;ρ为空间回归系数;W为n×n阶的空间权值矩阵,一般用邻接矩阵(Conti-guity Matrix);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参数β分别反映了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空间滞后因变量 WEI是一个内生变量,反映了空间距离对区域行为的作用。

2、空间误差模型。若地区间的相互作用因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则需要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SEM)的模型形式为:

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λ为n×1阶的截面因变量向量的空间误差系数,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SEM中参数β分别反映了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参数λ衡量了样本观察值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即相邻地区的观察值EI对本地区观察值EI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于扰动误差项之中的空间依赖作用,度量了邻近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观察值的影响程度。

三、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应用空间计量方法首先要检验我国能源消费强度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本文自相关统计量采用的是Moran’s I,选用的是rook一阶、二阶和三阶空间权值矩阵。检验结果如下。(表1)

表1中Rook1、Rook2、Rook3依次为rook一阶、二阶、三阶空间权值矩阵。从表1可知,能源消费强度一阶权值矩阵的 Moran’s I通过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并且Moran’s I的值为0.3838,说明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同时发现,权值矩阵所选的阶数越高,Moran’s I值越低,说明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符合地理学第一定理,即各个地区的空间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现降低的趋势。因此,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中选择rook一阶空间权值矩阵。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出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不同省份的集聚类型,本文给出了中国各省能源消费强度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Moran散点图和局域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参见图1和图2。(图1、图2)

Moran散点图是以能源消费强度的原始值为横坐标,以空间滞后值为纵坐标。从Moran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图2的LISA集聚图红色区域表示高-高集聚地区,表示该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水平均较高,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和青海;深蓝色区域表示低-低集聚地区,表示该区域和它周围的其他区域都是低水平的区域,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地方;浅蓝色区域表示低-高集聚地区,表示高水平的区域包围着一个低水平的区域。该区域的水平与周围邻居相比是比较低的,意味着该区域的空间差异的程度是比较大的,存在较强的空间负相关,包括四川和海南。

通过以上空间效应检验可以看出,总体来看我国省际能源消费强度以第一象限L-L、第三象限H-H型为主,表示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

(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假设空间是均质的,而空间自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空间效应会使得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无效(Anselin,1988;LeSage and Pace,2009)。因此,需要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来克服普通最小二乘法无法解决的空间依赖效应。但为了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进行对比,本节先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然后再建立相关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由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建立模型之前,首先通过计算出6个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检验多重共线性。(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选取的6个解释变量方差膨胀因子的值都小于5,所以可知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以用来建立相关的模型。

1、经典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估计结果。通过建立OLS得出相关结果如表3所示。(表3)

从经典最小二乘模型中,可以知道拟合优度为0.6935,F统计量为9.05156,模型整体也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因此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解释变量MT、SE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解释变量INRD、CZ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而INGDP、FDI没有通过检验。

通过最小二乘法同时得到Lagrange乘数判断的结果,以下检验结果可以作为如何选择空间模型的参考,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

诊断结果中给出了5个Lagrange乘数检验统计量。从表4可以得出,Lagrange multiplier(lag)通过了检验,而Lagrange multiplier(error)未通过检验,可以理论上推出空间滞后模型比空间误差模型更合适。但这并不是绝对的检验方法,具体选择建立哪个模型,还需要结合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比较,以及根据与经典的最小二乘模型的比较结果来决定。

2、空间模型估计结果。本文采用空间统计软件GeoDa095i建立空间模型,空间邻接矩阵选取一阶邻近矩阵,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估计。为了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本文列出了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计结果,并将其进行对比分析。(表5)

从空间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空间滞后模型的ρ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因此空间滞后模型是成立的。模型中第二产业比重、煤炭消费比重、R&D经费支出、财政支出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地区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没有通过检验;空间误差模型的也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因此空间滞后模型也是成立的。模型中第二产业比重、煤炭消费比重、R&D经费支出、财政支出及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只有地区生产总值没有通过检验。

表6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Breusch-Pagan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均不存在异方差性。从两个模型的残差空间自相关性检验来看,模型的残差的Moran’s I没有通过检验,所以不存在残差空间自相关性,说明空间模型将残差的空间相关性消除了。(表6、表7)

3、OLS、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对比。从表8可以看出相比OLS,空间计量模型的Log likelihood都有显著增长,同时AIC、SC有所下降,表明空间模型估计结果更为稳健。然而,综合比较OLS、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统计量,空间滞后模型不但比最小二乘法计量模型拟合的好,而且比空间误差模型拟合的好。(表8)

结合Lagrange乘数检验和表8的比较结果,本论文最后选择空间滞后模型作为空间计量模型来说明能源消费强度的相关影响因素,空间滞后模型为:

EI=-0.1220+0.4419WEI+0.0877SE+0.2231MT-0.3097INRD+0.2370CZ+?着

R2=0.7452 Log likelihood=5.2457

AIC=5.5086 SC=14.9805

(W为n×n阶的空间权值矩阵)

从空间滞后模型各个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数值来看,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系数有所修正,因此可以说明考虑空间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稳健。空间滞后模型中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煤炭消费总量比重、各省科研经费投入、各省财政支出比重通过了检验,下文将重点分析空间滞后模型中的这四个变量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

4、空间滞后模型结果分析

(1)能源消费强度在省域之间形成显著空间扩散效应。空间滞后模型的ρ十分显著,说明了能源消费强度在省域之间形成了空间扩散(溢出)效应,空间滞后效应较强,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互相产生影响。ρ值为0.4419,说明周围地区能源消费强度每增加1%,本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就会提高0.44%,空间滞后效果相当明显。

(2)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各省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代表产业结构,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0877,符号为正,与预期相同,并且在0.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检验。说明能源消费强度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存在正相关关系,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增加0.09%。国家应尽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以降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

(3)能源消费结构是制约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的重要原因。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代表能源消费结构,其在模型得到的回归系数为0.2231,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回归结果说明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比较显著,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每增加1%,就会使能源消费强度增加0.22%。然而,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我国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短期内不会有显著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重制约着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国家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4)技术进步是降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的关键因素。R&D经费支出代表技术进步,由模型得到的回归系数为-0.3297,符号与预期相同,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能源技术的进步,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技术进步是解决我国未来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可以强有力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

(5)财政支出的增长导致能源消耗强度上升。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代表政府影响力,由模型得到的回归系数为0.2370,符号为正,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检验。即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增加1%,会导致能源消费强度增加0.24%,这就要求政府在合理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财政支出,适当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四、政策建议

(一)重视区域经济间相互影响。基于区域相关性的调整策略是指从区域经济受相关区域影响角度出发,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考虑到受其他相邻区域的经济影响,各省份制定的产业政策要有协同性,形成系统性的全国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例如,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振兴等区域政策尤其要考虑对相邻区域的影响,邻近省份的产业政策、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对于一个空间统计上表现为离群现象的省份,比如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周边省份能源消费强度的负相关性,合理的调整政策力度。

(二)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的物质基础。就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重工业增长明显加快。因此,要严格控制第二产业、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提高高耗能行业的进入门槛,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由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长期以来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现状,但由于煤炭利用技术不成熟,使得煤炭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能源浪费和大量的废弃排放。特别是那些资源禀赋丰裕的地区,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煤炭、石油深加工行业,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此外,应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科技、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不断优化能源结构,采取多元化能源结构的发展战略,提高优质能源比重,努力实现能源工业的均衡发展。

(四)提高科技水平。实证分析表明技术的进步对于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工艺、新技术都可以强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的强度。所以,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可以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条件下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国家应鼓励科技的创新,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同时能源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同时也会促进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降低传统能源使用规模,从而降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

(五)合理控制财政支出总量。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地会积极实施财政政策,而且在诸多领域都需要财政支出,因此尽管降低财政支出可以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但是应该合理控制财政支出,不能一味为了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而影响经济发展。此外,可以在财政支出的结构上加大控制力度。比如实证分析结果显示R&D经费支出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所以对于此类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领域,政府可以多投入一些,这就能在保证国家政策落实、维护政府控制力度的前提下,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降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

主要参考文献:

[1]Apergis N,James E.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entral America:Evidence from a panel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J].Energy Economics,2009.31.2.

[2]Blanco L R.The Spatial Interdependence of FDI in Latin America[J].World Development,2012.40.7.

[3]Hang L,Tu M.The impacts of energy prices on energy intensity:Evidence from China[J].Energy Policy,2007.35.5.

[4]Jorgenson D,Garbaccio R,Ho M S.Why Has the Energy-Output Ratio Fallen in China[J].General Information,1999.20.3.

[5]Karen F V,Jefferson G H,Liu Het al.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J].Resource & Energy Economics,2004.26.1.

[6]Keller W.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2.1.

[7]Lei S,Cheng S,Gunson A J et al.Urbanization,sustainabilit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in China[J].Cities,2005.22.4.

[8]Ma C,Stern D I.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2008.30.3.

[9]Mielnik O,Goldemberg J.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decoupling between energy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2.30.2.

[10]Rey S J,Montouri B D.US Regional Income Convergence:A Spatial Econometric Perspectiv[J].Regional Studies the Journal of the Reg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1999.33.2.

[11]Sadorsky P.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frontier economies[J].Energy Policy,2011.39.2.

[12]Sun J W.Three types of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an explanation for the decline of energy intensity in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3.31.6.

[13]Wu Y.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J].Energy Policy,2012.41.

[14]Zheng Y,Qi J,Chen X.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exports on industrial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11.39.5.

[15]崔亚飞,宋马林.我国省际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强度的策略互动性――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测度[J].技术经济,2012.3.4.

[16]高振宇,.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23.9.

[17]国涓,王玲,孙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2.

[18]胡玉敏,杜纲.中国各省区能源消耗强度趋同的空间计量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1.

[19]黄轶.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7.

[20]刘畅,崔艳红.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区域差异的动态关系比较研究――基于省(市)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21]马骊.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19.

篇9

审计结果就是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其处理意见和建议。审计结果的应用,就是对审计提出的问题及其处理意见和建议的整改程度。整改力度越大,对审计结果的使用越充分,经费监督的效能就越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内部审计决定不能有效执行,极有可能产生审计风险或审计失败的隐患,从而对审计双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审计决定整改机制,是目前工会内部审计不容忽视和亟待研究解决的当务之急。在工会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决定是审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终体现,而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工作质量、影响审计公正执法的关键所在。

一、影响工会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的制约因素

(一)只重视审计的过程,而忽视审计决定的利用

目前,工会内部审计有符合工会实际情况的审计程序、操作规范和行为守则,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有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往往只重视审计过程,轻视审计决定的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审计决定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内审部门只重视现场工作,忽视项目审计结束后对被审计单位整改决定的督察、督办和责任追究,认为只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意见,就已经完成审计目标任务,并不关心审计决定的利用,使处理决定的执行和整改要求的落实缺乏有效的监督,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二是整改或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一定的人情或隶属关系,使内审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和责任追究执行不到位,只要被审计单位在限定期限内提交了整改报告,内审部门就认为已经整改,没有真正实施整改跟踪或审计回访,这就很难验证整改情况的真实性和解决问题的彻底性。

(二)外部的因素减弱了审计决定的利用价值

1、被审计单位原因。被审计单位对在审计意见中的表扬与肯定是十分愿意接受的,而对要查处和必须纠正的事项却能拖就拖,迟迟不加以解决。部分被审计单位法制观念淡薄,对工会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清,对审计决定的强制性和自身违纪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内部审计是自己人,出了问题好说话,因此,缺乏执行审计决定的自觉性。有的被审计单位对查出的问题避重就轻、寻求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在内部审计决定下达后拒不执行;还有的被审计单位认为如果对以前遗留的坏账、报废资产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当期预、决算,从而致使其缺乏执行内部审计决定的积极性。

2、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由于工会内部审计所涉及的工作都是工会系统内部熟知的人和事,普遍存在不愿得罪人的思想,对于内部审计决定的有效执行也就流于形式。由于一些内部审计决定的执行,单靠财务部门去完成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二、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决定,使审计价值实现增值

良好的审计环境决定了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内部审计决定有效执行既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又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更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

(一)拓展审计决定,实现审计价值增值

内审部门应当提倡审计人员在完成规定任务后的创新创优活动,发掘基础素材,对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风险进行探索,延伸审计的范围,形成各种形式的审计决定,增加审计附加值。一是抓好审计决定的综合分析。首先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并归纳出规律性的问题倾向;其次要提高分析的综合性,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各项内控制度的实施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归纳;再次要标本兼治,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就事论事,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跟踪审计决定的执行整改落实,切切实实的实现审计的监督确认和咨询作用。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规范、正本清源,体现审计成果,因此必须关注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坚持审计决定跟踪检查。

(二)建立有效的审计整改机制,提高工会内部管理能力

基于工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审计决定的有效转化应当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坚持与内部控制相结合,把审计决定运用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去,审计决定的运用要有经常性、长远性的思想。首先要与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控制制度相结合,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分析、评价,寻求制度建设的缺陷,这样不仅可以让领导层从中找到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起到完善和防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使离任或新到任的领导及时更正以往的不足,探索并制定完善制度控制的有效路径。其次是坚持与制度执行审计相结合,按照问题的性质判断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尤其是领导层履行职责的意识、能力和效率,将内部审计的成效作为内审后续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保证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篇10

20世纪60年代前,英国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主要依据传统的普通法。经过判例的发展,在约款是否构成契约内容,对契约条款的解释原则,基本义务的违反法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了判断准则。但是,由于受传统的“契约自由”思想影响,普通法对契约内容尚缺乏规制制度,对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力度明显不足。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对契约内容进行规制的必要性逐渐提高,人们认为。传统普通法对契约内容的规制过于消极,应当通过立法解决。在此背景下。英国1973年的《动产供给法》对动产买卖中部分无效免责条款进行了规定。1977年《不公正契约条款法》在较大的范围内规定了契约中无效的免责条款,尽管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该法仅对契约中无效的免责条款进行规制,所以,法律作用的范围有限,并且,该法没有设立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

1993年英国采纳了93欧盟指令,为将指令国内法化,于1994年制定了《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但该规则仅将事前禁令诉权赋予了公正交易厅长官,这与93欧盟指令要求的赋予消费者团体诉讼权限的规定有所差别。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别,是因为贸易产业部当时认为:“英国法中并没有承认代表诉讼的一般性权利,所以,赋予消费者团体事前禁令诉讼权限是不适当的,也无这样的必要性”。由于1994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未赋予一般消费者团体诉权违反了93欧盟指令,故消费者团体对此进行了强烈批评,甚至英国最大的消费者团体――消费者协会(CA)还就此向欧洲司法法院以英国政府不履行93欧盟指令为由提讼。当时。英国正值政权交替时期。政府的政策也有所改变,新上任的消费者大臣表示应当赋予消费者团体禁令诉权。在这一背景下。1998年1月,贸易产业部公布了提案文书。结果,英国于1999年7月废除了1994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制定了新的1999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

1999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的主要变化是将从前仅赋予公正交易长官的禁令诉权扩张到煤气、电力、自来水等公共机关的长官以及地方的交易标准局,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上述公共机构外,私的团体也被赋予了禁令诉权,但当时仅有消费者协会这一私的团体享受这一权限。《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仅适用于卖主和商品供给人与消费者之间签订契约时的不公正条款。对于经营者实施的不公正条款之外的对消费者经济利益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当时,只能依据1973年的《公正交易法》由公正交易长官提起寻求禁令的诉讼,但一般要满足一定的前置性条件。比如,在提讼前。应当努力要求经营者提出旨在保证不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誓约书。由于1973年《公正交易法》规定的禁令诉讼不但浪费时间而且程序复杂,故对抑制违法行为的效果不理想,因此,2001年英国出台了作为1973年公正交易法特则性质的《禁令命令规则》(The Stop Now Orders)。根据该规则,对于违反98欧盟指令指定的且国内法化的行为,获得公正交易长官及国务大臣指定的消费者组织以及欧盟名单记载的团体,均可以对该违法行为向法院寻求禁令。

2002年,英国制定的《企业法案》(Enterprise Act 2002),将1973年《公正交易法》和2001年《禁令命令规则》进行统合。废除了上述两部法令。《企业法案》作为竞争法的主干法律之一,从公正交易厅的改组、竞争法的修改到消费者的保护和企业破产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在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方面,除了修改禁令命令制度外,还导入了消费者请求赔偿制度和调查申请制度。

二、消费者团体的诉权范围

(一)禁令请求权

消费者团体禁令诉权来自1999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和2002年《企业法案》。依据1999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第12条之2规定,规则附表中记载的适格消费者团体可以对使用不公正条款的经营者或推荐使用者向法院提起禁令请求诉讼。但消费者团体对使用不公正条款行为提起禁令诉讼的14日前,应向公正交易厅进行书面的诉讼通知,如果在14日内提讼必须得到公正交易厅的允许。公正交易厅根据通知将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公正交易厅可以决定自己提讼,也可以指示消费者团体提讼。

该规则中的不公正条款是指非个别交涉契约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给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带来重大不利益的条款。判断条款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法院一般考虑四个要素:当事人之间交涉能力的强弱:消费者在契约达成方面合意余地的大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是否有消费者预约:经营者公正、适当对待消费者的程度。为了明确不公正条款的范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在附表3中例式性列举了17种不公正条款。这17种不公正条款分别是:1、就消费者死亡或伤害免除经营者或商品供给者责任的条款:2、对经营者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契约行为排除消费者主张权利的条款:3、约定仅依据经营者的意思决定是否提供服务_的条款:4、约定消费者如不放弃预付款或定金不得中止缔结契约或解除契约的条款:5、对消费者约定过高违约金的条款:6、约定经营者可以自由决定是否解约、但限制消费者此方面权利的条款:7、经营者不经事前通知可以任意解除连续性合同的条款:8、不合理的自动契约更新条款:9、条款内容在事前未向消费者明确告知或条款内容模糊不明的条款:10、经营者可以单方变更契约条件的条款:11、经营者可以单方变更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但限制消费者此方面权利的条款:12、未有特别事由经营者也可以单方提高商品或服务价格的条款:13、经营者保留最终解释权或判断权的条款:14、在经营者名义下由受任者缔结的契约中就债务对经营者限制责任或者就债务的履行要求遵守特别方式的条款:15、经营者逃避不均衡义务的条款(如约定尽管经营者未履行契约,但消费者必须履行契约的条款):16、不经消费者同意可以转移权利义务的条款:17、限制消费者寻求法律救济的条款。

消费者团体依据禁令诉权获得胜诉判决后,判决效力的主观范围原则上仅及于诉讼当事人。但受到禁令判决的法人如果是有关法人组织的一员,则法院可以命令该判决对该组织的全体成员发生效力。如果受到禁令判决的是法人。则在一定条件下,法院可以对法人的代表人和实质上支配法人的人发出禁令。经营者受到禁令判决后如果不遵守判决,法院可以侮辱罪判处罚金或自由刑。

(二)损害赔偿请求权

2002年《企业法案》对1998《竞

争法》追加了47B条,设置了消费者团体损害赔偿请求制度。即对反竞争的合意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经公正交易厅、国内法院及欧洲司法法院认定为违法行为的,有诉讼资格的消费者团体经2名以上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同意,可以其向竞争上诉法庭(CAT)提起损害赔偿诉讼,这一权利又称为消费者请求权。为了促进这一团体诉讼的发展,消费者的概念被定义得很宽泛,间接购买者,以及最终的消费者都被包括在其中。需注意的是,有诉讼资格的消费者团体仅能在消费者同意的前提下消费者个人提起损害赔偿诉讼,不得为了该团体自身的利益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并且。被者必须是消费者,非消费者提起的诉讼将被法院驳回。消费者团体因胜诉获得的赔偿金,在扣除诉讼费用后。原则上归消费者个人。但如果与消费者存在合意,也可以由消费者诉讼的团体取得赔偿金。

英国的民事诉讼中存在代表诉讼、集团诉讼命令、诉的合并等制度。这些制度主要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多数人纠纷,但实际上这些制度与消费者团体上述的“请求权”并非同质。从被国务大臣指定的消费者团体才具有提讼的权限以及诉讼必须经过至少2名消费者同意这方面看,“请求权”制度与美国的集团诉讼也存在着区别。

三、行使诉权的资格要件

消费者团体要想依据1999年《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行使禁令请求权,必须首先成为该规则附表中记载的适格者。希望成为适格者的消费者团体应当提出认定申请。当规则制定者国务大臣认为有必要改正规则时,则修改规则增加新的适格消费者团体。目前,作为诉讼适格者被记载于附表的组织主要是公共性组织,民间组织中仅有消费者协会(CA)。依据1998年的《关于消费者及使用者权利的规则》之规定。消费者团体申请成为《消费者契约不公正条款规则》中指定的诉讼资格者。应当具备以下要件:一是该团体成立三年以上,属于非营利组织,团体章程明确表明保护消费者利益是该组织唯一目的:二是该团体具有记载每年会员变动情况的名单:三是该团体人数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五以上,并且至少在全国5个州或5个自治县拥有会员,每个州或自治县的会员数占该州或县总人口的万分之二以上:四是该团体拥有记载每年收入及支出情况的账簿:五是该团体的法定代表人在代表该组织活动中未受到任何刑事处罚,以及该团体法定代表人未在该团体的活动领域内于生产或服务企业担任管理者之职。

能够依据《企业法案》提讼的消费者团体必须经过国务大臣指定,具体执行认定的机构是贸易产业部。申请认定者应当提交书面文件。为了保障审查程序的透明性,所有的申请都,由贸易产业部对外公布,贸易产业部一般每经过2年对诉讼资格进行重新审查,如果发现该团体不再满足基准要件,则由国务大臣取消指定。截至2007年底,英国还没有一般的消费者团体被指定为《企业法案》中的诉讼资格者,但已经有几个消费者团体提出了认定申请。根据国务大臣的命令,能够申请行使消费者团体诉权的条件是:(1)申请者的组织、运营和管理具有独立、公平、完全的清廉性,并且具有适当的处理内部利害对立的程序。“独立性”要求该组织独立于特定的经营者,不受经营者的管理和控制。为了判断组织是否具有独立性,一般要审核团体的主要构成人员的履历情况。(2)申请者具有促进或保护消费者集团性利益的经验、性质、专业性知识。申请者为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个人或组织的承继人时,则参照该组织或个人的专业性。(3)申请者必须具有通过高水准的清廉性和公平运营来保护消费者团体利益的能力。(4)具有调查违法行为和进行(法律规定的)法律执行程序的能力。(5)申请者在执行法律方面具有依据最善惯性的准备和意思。(6)申请者应当具有与公正交易厅以及其他有诉讼资格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合作的意愿及准备。在以上条件中没有从法人格、团体构成人员的规模及财政性要件上进行限制,英国贸易产业部表明,之所以没有设置法人格要件,是因为与是否具备法人格相比,能否代表消费者的利益进行活动更加重要。而没有从团体规模上规定条件,是因为像全国消费者评议会(Na-tional Consumer Couneil)这样的组织虽然在组织构成上不存在会员,但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财力要件,一般认为,虽然消费者团体是否有能力推进诉讼与财力要件有关,但是仅就提讼行为来看,即使缺乏财力要件,公正交易厅也可以接替案件,所以,没有必要设置财力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