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欣赏范文

时间:2023-03-22 09:0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戏曲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戏曲欣赏

篇1

――题记

设计背景:

戏曲课程开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幼儿接触、欣赏、了解戏曲名段,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提高他们感受、理解戏曲的能力。在课程开设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对戏曲四大行当中的生、旦、净有了很好的认识,对丑角的认识却欠缺。这往往是由于教师担心幼儿不喜欢、不理解丑角的表演艺术,以及丑角的表演模仿、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同时也让孩子全面、充分地了解戏曲角色,我们根据大班幼儿活泼、调皮以及游戏的自主性、模仿性强等特点,设计了大班戏曲欣赏活动――丑角,以发展的眼光选材,借由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丑角的艺术表演特点,促进孩子对于丑角这一行当的理解。

活动目标:

一、让幼儿了解丑角的形象特点,感受丑角的艺术表演特色。(活动重点)

二、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语言表现丑角,并学画丑角脸谱,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活动难点)

三、使幼儿体验丑角幽默、风趣的表演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初步了解丑角的表演不仅是笑的艺术,还是美的艺术。

活动准备:

一、《法门众生相》《七品芝麻官》《武大郎卖烧饼》等戏曲的视频片段。

二、丑角脸谱图片四幅。

三、小镜子、彩绘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幼用戏曲的腔调互相问好,回忆之前了解过的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二、欣赏视频,感受丑角

1.欣赏视频《法门众生相》(京剧)片段

请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观察丑角演员语言、表情、动作以及形象上的特点。

欣赏完后,启发幼儿用一些词来形容自己看完这出戏的感受,如“搞笑”“夸张”等,再请他们说一说具体哪些地方“搞笑”“夸张”,鼓励他们学一学、做一做。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幼儿了解丑角在化妆上的形象特点,并知道戏曲中的说叫作“念白”。

2.欣赏视频《七品芝麻官》(豫剧)片段

引导幼儿感知丑角的唱腔美,观察七品芝麻官看状纸的动作、表情,邀请幼儿上台进行模仿。

通过对七品芝麻官痛恨坏蛋、爱民如子等情节的回顾,使幼儿初步感知他是一个清廉的好官,进一步体会丑角在戏曲中的重要性。

3.欣赏视频《武大郎卖烧饼》(京剧)片段

请幼儿思考丑角演员的个子为什么看上去那么矮,了解丑行的身段技巧――“矮子功”,感受丑角的幽默和滑稽美。

鼓励幼儿模仿、表演矮子功,体验丑角演员的辛苦以及他们带给人们的快乐。

三、表现丑角

1.老师出示丑角脸谱图片四幅,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丑角在化妆上的特点。

2.为幼儿发放小镜子、彩绘棒,人手一份,请他们在自己的脸上试着涂画丑角的妆容。

注:这一环节注重温馨和谐气氛的创设,如配上优美的戏曲背景音乐,教师适时地给予孩子指导、支持、关爱和帮助,并和幼儿一起化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

四、理解丑角

请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像丑角一样,外表是丑的,但我们不讨厌它,反而喜欢它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好处。以这样的形式使幼儿逐渐学会欣赏各种各样的内在美。

经验总结:

一、在教具、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好准备

为了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上网查阅资料,与其他教师共同研讨,了解丑角的艺术表演特点,掌握了“念白”“矮子功”等术语。还通过跟剧团丑角演员的实际接触来练动作,学念白,模仿表情,掌握丑角的化妆技巧。

在此基础上,教师挑选了适宜幼儿画脸谱的彩绘魔棒及合适的卸妆方法。

这样一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游刃有余了。

二、教学组织灵活多样

在戏曲欣赏活动――丑角中,我们重点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渲染”,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让孩子感受丑角的独特艺术魅力。

活动中,我们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提问、每一个动作的模仿做起,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幼儿园戏曲欣赏活动中,要特别注重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注重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互动,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兴趣,进而体会戏曲的美。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教态亲切、自然,时时关注每个幼儿,对幼儿的每一个回答、每一个表演动作都给予积极的回应,通过“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话语鼓励幼儿,还与幼儿一起化妆,使教学过程充满轻松、愉悦的气氛。

总之,在戏曲欣赏教学活动中,“活”是灵魂,“活”是过程优化的保证。这样,才能让传统戏曲走进幼儿园,走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

篇2

一、当代戏曲导演艺术

发展动态

当代,自由开放的文化形态,丰富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戏曲导演创作思维方式的认识得以提升,大部分戏曲作品观念比较现代化,他们都在别具匠心地追求真正的剧情内涵及当代的人文情怀,不再满足故事完整和情节曲折,以及单一的人物性格等传统戏曲创作思维。纵观这些优秀作品,在追求形式上的突破、追求戏曲的现代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无可厚非,作为现代创作者,艺术思维的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当代观众的审美需要。这不仅是当代艺术家无法推卸的责任,亦是当代艺术家必须要攀登的艺术标高。近年来虽涌现了许多优秀戏曲艺术作品,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戏曲创作舞台样式的多样化中,某些作品为追求创新,常常忽视戏曲本体的因素。比如戏曲文本的创作,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戏曲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为了追求现代性,更多地学话剧、歌剧等的写实手法,使二度创作在运用戏曲手段中受到限制。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曾称赞:“戏曲的编剧法和戏曲演出的戏剧手段一样,是多么巧妙……如果一个剧本是以写实戏剧观写的,我们就很难以写意戏剧观去演出……”而我们有些戏曲编剧却放弃戏曲文本创作中许多优越的手段。

我们都知道,创作思维方式的导向,决定着艺术产品进入社会后的生命力,也是能否与艺术接受者在交融中产生真正价值的根本。为何许多剧目,除了领导、专家们过目,获奖后就封箱,老百姓看不到或不要看?为何许多剧种演员已不用再练基本功?为何我们有时走进剧场,听音乐是分辨不出这是哪个剧种?一看表演不知是戏曲还是话剧、歌剧、音乐剧、歌舞?也不知道是哪个剧种在演,经常会在观赏中陷入困惑!这是否就是当代戏曲的审美取向?

长期的探索中,戏曲导演们慢慢意识到:真正要适应当代观众及年轻人的审美,就应深入剖析现代人对欣赏各种艺术的内心所求,从我们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现代社会的人们,追求的实质是个性化的呈现,他们希望欣赏到的是各艺术门类本体个性的呈现,也就是讲我们几百个戏曲剧种,唯拥有各剧种不同的本体个性特色,才能在戏曲舞台上真正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魅力。

追求戏曲“创新”并不意味将抽离戏曲艺术本体规律及戏曲编、导、演、音乐、舞台时空处理方面的本体性,不能为了创新和追求现代,一味吸收现代话剧和借鉴外来文化而完全看不到戏曲的表演规律和剧种的本体性。正如李紫贵老师所言:“主张戏曲导演要时刻注意戏曲表演的艺术创造方法及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也就是舞台形象表现既深刻模拟又大胆想象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由生活对象的具体到类型意向的抽象是戏曲提炼生活的独特手段。”传统程式的创造,是前辈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中创造出来,例:开门、关门、上马、下马、看花、闻花、水袖等等。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是以歌舞艺术的虚拟表现手法,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与观众形成默契。这种表现方法,使戏曲舞台上的时间空间,在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想象中,形成为一种心理上的时空概念,根据剧情自由灵活转换,在有限的舞台上,具有无限性的、独特的戏曲美学特征。

当代,各种新观念、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戏曲艺术固有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特色;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戏曲艺术发展的停滞。如何将戏曲艺术本体的文化元素与创新意识合理结合,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本文在戏曲本体性和创新性问题上,从艺术实践过程角度进行有意识地探幽,并与同仁们共同研讨。

二、戏曲本体回归与

现代意识的结合

戏曲艺术中的戏曲本体性和创新性,这两者并不相悖,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中,创新是必然趋势。强调戏曲本体性并不是固守和一味因袭传统创作,回到旧的表现模式,而是带着清醒的意识:客观地分析、研究传统表演规律中的精华,真正谙熟戏曲本体特征为前提,同时将创新的因素进行比较、判断后有机地选择和戏曲本体规律相融合。

前辈艺术家在戏曲艺术发展中的一些成功范例,也许会给我们今天困惑于戏曲审美取向的戏曲创作者们带来启悟:

1.戏曲现代戏中戏曲本体性思维

上世纪50年代,前辈艺术家就在继承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和技巧,改革音乐,发挥戏曲艺术虚拟性、写意性特点表现新生活等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使戏曲传统的表演方式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例:眉户戏《梁秋燕》、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湖南花鼓《打铜锣》《补锅》、曲剧《游乡》、豫剧《朝阳沟》等戏曲现代戏的创作。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导演艺术家阿甲及导演艺术家李紫贵为首的老一辈艺术家意识到传统戏曲表演程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戏曲现代戏,理应是表现内容的现代,而戏曲是以程式为表演核心的,当“现代戏”出现后,传统戏中最精华的表演手段势必面临挑战。阿甲与李紫贵两位前辈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做出了很多符合戏曲规律的探索。李紫贵老师认为戏曲现代戏要有戏曲语汇,可以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但表演上一定要有戏曲元素。戏曲表演规律是夸张、变形,将生活变成艺术的表演,既有生活体验,又应以戏曲唱、做、念、舞等来表现。李紫贵老师在排戏曲现代戏《红旗谱》时带领创作者们下生活,观察生活,接近生活,观察不同身份人物的举止、语言表述姿态,在和他们交流中洞悉他们的神态,作为创造人物的依据。排练时要求演员们先以生活逻辑进入,使演员们真实地走进人物内心,在此基础上依据戏曲夸张、虚拟的表演,往戏曲音乐化、舞蹈化、节奏化进行规范,把人物外部形体美化起来,有机地将生活体验与戏曲表演规律融合起来。又例阿甲老师排练《红灯记》,我们同样会发现,在人物身上的外部形体,并没有照搬传统程式,而是因循着戏曲演员以外部形体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规律,在化用程式中又有新的创造,赋以程式新的生命。两位前辈艺术家在《红灯记》《红灯照》《红旗谱》等现代戏中,在体验与表现的结合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80年代至今几十年中,戏曲现代戏涌现了不少优秀剧目。印象最深刻的是《弹吉它的姑娘》《华子良》《骆驼祥子》《金子》《死水微澜》《老表轶事》等剧,这些剧成功解决了现代生活与戏曲审美之间的关系;例如汉剧《弹吉它的姑娘》中表演的电话舞,演员手拿电话歌舞化的表演,既创造了崭新的表演形式,又使戏曲美学特征在现代戏中得到很好的运用。

2.戏曲传统与现代技法的融合

作为当代戏曲导演,面临戏曲审美取向时,应清醒认识到戏曲导演的职责,创作中必须具有戏曲化的思维方式,并将戏曲化的思维渗透进全部创作人员的思维之中,达到共识。即使是借鉴、吸收后仍是与戏曲的美学精神进行融合。

我有幸跟随紫贵先生排练昆剧《长生殿》,最大的收益是改变了我这个当年在现代化观念影响下希冀全方位变革的年轻人一些偏颇的追求,少走了许多弯路。时刻牢记“我们在吸收其他门类艺术时,一定要化为我用, 切不可照搬, 搞花哨, 标新立异, 而要踏踏实实地磨戏,搞成保留剧目传下去”。

紫贵先生排练的《长生殿》创作有几个特点:

第一,解剖文字化无形为有形。

昆剧文学性很强,唱词深奥,节奏又很婉转,一般观众很难接受。要使观众看懂,必然把文字内蕴传递准确。从导演角度首先要注重文学本结构的戏曲思维,要“立主脑”“减头绪”,就是要“集中”,要“一线到底,无旁见侧出之情”,要“始终无二事,贯串只一人”,紫贵先生从不疏漏每一句唱词及白口,耐心、细腻地为所有创作者们,尤其是演员们解读文字,剖析文字的内蕴,并化无形为有形:运用戏曲的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手段,将人物的心态细腻地揭示给观众。同时注重细抠唱腔的节奏,善于抓演员眼神,使演员的唱、 念、做融为一体,生动、细腻地将人物展现在舞台上。

第二,化用戏曲锣鼓程式,追求人物个性化上场。

如“絮阁”这场戏, 原来传统折子规定的杨贵妃上场,是用“小锣五击”很缓慢地至九龙口抖袖亮相。他认为这不符合杨贵妃此时此地的内心复杂的运动过程,因为杨贵妃得知唐明皇在翠华西阁与梅妃相会,她的心情是很难受且又迫切地想见到唐明皇,上场应是快节奏再转缓的情绪变化,身段动作和锣鼓点子都应随着人物的心理而变化。重新处理后在“双帽子头”的急催下,杨背身快步巡视至九龙口,带着醋意和怒气慢慢转身亮相起唱:“一夜无眠乱愁搅,天未晓潜踪来到。”这就符合人物此时此地的心理运动过程了,人物行为就具有逻辑性地带戏上场。合理的表现形式,使人物一上场观众就能清楚是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

第三,舞台调度语汇的生动性。

“密誓”一折须十分强调戏曲虚拟的舞台空间处理,根据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心理的变化,灵活地运用戏曲舞台调度来展现出人物意象化的时空。“密誓”是李、杨两人在不同空间并列中同唱【五般宜】曲子来传递两人互诉思念之情的心理运动过程。按照话剧、歌剧的一般规律,用两个“光区”唱做就行了。而从戏曲的特点,尤其是昆剧讲究载歌载舞的表演,依据戏曲时空的灵动性,采取了具有情感张力的抒情性调度;要求李、 杨二人在形体流动中抒情,放大舞台调度区域,李的线路是弧(彳)形在后区来回抒展,杨的线路是oo (横8字)形在前区抒展。李唱“只愁你身只影”,杨唱“只愁你心神不宁”,两人各分左右台口,斜着向台中间退, 同唱:“思念煞,音讯难凭,钗盒情,何日再订?”当唱完时俩人归“斜八字”背贴背的造型亮住。在这一折用独特的戏曲舞台调度语汇,抓住戏曲的特点及手段,以超越客观时空,超越自然时空的超逸性来充分表现人物特定的内心情感,既帮助演员找到准确的舞台自我感觉,又有机地形成鲜明且优美的形式,产生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对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振效应,并获得了审美的愉悦。

第四,赋予传统程式新的生命力。

戏曲的传统程式是刻画人物的最重要手段,紫贵先生一贯主张;“对传统要进行认真分析,细致研究,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程式,必须灵活地化用程式为特定的人物服务。”《长生殿》中的唐明皇以大冠生应工,也就是小生带髯口的表演,这和其他剧种截然不同,也给导演塑造人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具体处理中根据人物的规定情境和性格特征进行,既尊重昆剧传统程式的分行,又不受行当束缚,合理突破行当。揉合其它行当的形体表现,帮助演员用身段、外形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传统的程式在演员身上“活”起来,因此要求演员不仅能娴熟地驾驭戏曲程式,而且能在规定情境中把程式技巧灵活巧妙地化用,起到表情、传情、激情感染观众的作用,在“定情”中,要求人物气质和精神风采须准确、鲜明地个性化展现;“埋玉”的身段动作, 则借鉴了文武老生的形体规范,表现他在六军气势汹汹的威逼声下的惊恐无奈、五内俱崩的痛苦心情;到“雨梦”中,唐明皇已是太上皇了,从戴“黑三”到“髯三”至“白三”,随着年龄增长,不同的年龄段形体动作以老生和老外的表演手段为基础,一招一式的形体合理、准确地随着规定情境而进行变化,使人物的形象达到完整。这一大胆的创作手段,让我们领悟到戏曲是有程式行当的,但不应将程式动作的运用僵化与凝固,必须为塑造人物服务,才能赋予传统程式新的生命力。

第五,追求内心体验与外部技巧的相融。

紫贵先生一直认为;在外部技巧上有相当高度发展的戏曲表演艺术中,人们往往热衷于单从演员的外部表现去探求表演方法,关于内部创造,前辈艺人也从他们丰富的创作经验中提炼出一些“诀窍”,但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例《长生殿》“絮阁” “埋玉” “雨梦” “密誓”等重点场面处理中,十分注重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心理运动过程、人物的行为逻辑、内心情感的因果关系,并帮助演员分析剧本情景,分析文字内蕴,让演员走进人物内心体验,找到准确的舞台自我感觉,然后有机地选择鲜明且优美的外部技巧,将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融合后去创造鲜明的人物个性形象。

篇3

关键词: 电信运营商;电子渠道;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019-0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通信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增加。如何满足高质量服务客户的各种要求,已成为各大电信运营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所在,电子渠道作为服务的重要渠道以其独特的现代性,成本低,效率高等诸多特点,已成为电信运营商实现市场经济运作、提升用户感知、提高服务效率、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降低运营成本的主要手段。加强电子渠道的建设和发展,探讨中国移动电子渠道发展战略将成为提升市场战略的核心竞争能力重要策略,也是中国移动进步和发展的关键。

1 发展电子渠道对电信运营商的意义和必要性

作为新型渠道的电子渠道,电信运营商可以给客户提供理想的全业务运营和全天候服务,因为该渠道具有全方位,共享,快速,电子化等信息时代属性的特点,它已成为电信运营商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主要措施,是实现电信运营商提高运营效率、分流客户压力、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在现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电子渠道将成为市场竞争的电信运营商重要的战场。因此,对电子渠道的建设、规划、发展和运营展开深入的研究对电信运营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电子渠道的重要性,所以各大电信运营商对电子渠道资源的竞争也是愈演愈烈,而电子渠道能够实现实时全部覆盖,客户能够通过自助的方式全天候办理和咨询各种业务。当前发展电子渠道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降低电信运营商实体营业厅的压力、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实现合理分流等,还能够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树立品牌形象、提升用户满意度等方面的重要途径。电信运营商十分重视电子渠道建设和发展,当前对电子渠道的发展投入资金、人力不断加大,不断提高自身电子渠道的完善性。

2 电信运营商电子渠道发展现状

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绥化分公司电子渠道发展为例,来进一步了解目前电信运营商电子渠道的发展状况,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黑龙江有限公司绥化分公司坚持“低成本高效率”运营思路,各项业务稳健发展,运营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增强电子渠道的“分流、传播、服务、体验、销售”五大职能。已实现包括掌上营业厅、网上营业厅、短信服务厅、自助终端、电话营业厅(包括:10086人工、在线、自动)等五种电子渠道。目前绥化电子渠道业务办理量在不断增加。电子渠道业务量办理占比已达到66%,电子渠道交费金额占比达到27%,同时营业厅内自助缴费额超过了营业厅前台现金缴费额,电子渠道短信渗透率达到23%,网站渗透率达到9%,网上选号占比达到6%。随着中国移动电子渠道的发展,客户可以通过中国移动电子渠道办理大多数业务和业务咨询,降低了营销成本、简化了办理业务的手续、减轻营业前台业务办理压力、缩短客户业务办理时间等等,大量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中国移动电子渠道的有效推广和使用实现了客户效益及企业效益的双丰收。

3 电信运营商电子渠道发展趋势

面向未来,电子渠道的发展趋势可以向四个方面延伸,第一,丰富和完善的渠道体系。电子渠道的快速发展,对实体渠道的用户分流作用将越来越强,客户到实体渠道办理业务的数量客户将大大降低。实体渠道的业务工作压力将得到缓解,这样既能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并可以节省人力成本,使很多实体渠道营业厅营业员可以减少到最低限度。与此同时,电子渠道还具有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特点,根据客户日常消费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并形成客户数据分析,帮助运营商掌握客户的需求,进一步实现对网络增值和电子商务价值链的把控,形成包含各种电子渠道、实体渠道、直销渠道综合营销渠道管理系统。第二,电子渠道营销价值将日益凸显。电子渠道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运营商被动的为客户提供服务转变为向客户有目的的进行主动营销。我们对客户不断开展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直销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营销及各类电子渠道之间的协同营销,将会继续提高电子渠道的营销价值和营销能力。第三,掌上营业厅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3G时代给手机上网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运营商提供的掌上营业厅服务,客户不需要记住那些复杂的信息代码,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简单的操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服务,在用户中享有相当大的自,随时随地可以用手机操作。这种全面的服务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综合功能,使电子渠道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第四,建立一套统一完善的电子渠道应用管理平台将会有利于电子渠道品牌的一致性和可控性,更容易提升客户的认可,并能提高客户信息的采集效率,更有助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对未来的电子商务领域进行深度的发展和探讨有着深远的意义。

4 结束语

发展电子渠道,不仅仅只是提高客户满意度,更是对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及新业务的市场开拓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4G时代的到临,电信运营商就必须要面对4G时代大规模数据业务对传统渠道的冲击,那么电信运营商大力发展电子渠道也就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常艳伶.山西移动电子渠道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篇4

业主:上海市嘉定区信息委

开发建设单位:上海市金蝶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业务管理平台/共享协同平台

一、业务需求背景

随着嘉定国际汽车城的建成,嘉定新城的开发,以及上海北区制造业基地的确立和现代信息物流业的发展,嘉定区正面临着一次全面的大开发过程。区政府在新的发展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政府资金,如何保证这些资金运作的高效、合理和合法,成为政府当前非常重要的管理需求。

因此,为了及时了解和有效监控政府资金的运作,建立网络审计的需要非常迫切,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通过与嘉定区政府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对接,真正达到网络审计工作,建设上海市嘉定区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简称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形成嘉定区政府强大的业务和资金运作监督体制。

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如下:

1.完全按照“金审工程”的目标要求并充分考虑国家审计署业务需求和管理重点,并考虑了嘉定地区的实际特点设计开发建设的应用方案,符合和贴近行业和地区需求。

2.立足于审计的基本原则和理论,以整合为手段,跨越传统审计理念;将审计项目管理、审计业务管理和咨询分析有机整合,并融合和创新了新的审计方法,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业务的事前准备、事中管控、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管理。

3.以协同工作为灵魂,消除审计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和管理盲区;充分考虑审计纵向监督核查和横向管理的现状,兼顾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传递以及对重大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4.按照政府审计管理组织架构职能特征进行系统功能规划,主体功能明确、业务流程清晰、权限控制严密、数据集成安全共享。

三、项目研发进度

2005年7月到2005年10月,完成财政数据接口的开发和测试;

2005年9月到2005年11月,完成审计作业系统的开发和测试;

2005年10月到2006年1月,完成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测试;

2005年12月到2006年2月,完成审计统计报表咨询系统的开发和测试 。

四、CIO的作用和贡献

1.团队配备:严格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在人员配备上选择了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设计开发团队。

2.执行技术规范:严格执行过程技术规范,使项目成果具有较好的性能、一致性,技术质量也达到预期效果。

3.关键环节控制:严格控制关键环节,确保项目质量。

五、项目效益评估

⒈社会效益分析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消除审计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和管理盲区;充分考虑审计纵向监督核查和横向管理的现状,兼顾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传递、以及对重大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⒉经济效益分析

在2006年度的审计过程中,全区45个审计项目全部进入该系统管控。审计人员通过系统发现审计疑点300多个,查出一定数量的违规和管理不规范金额。

⒊总体评估

⑴改变审计手段

通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计算机联网审计,完全整合和改变手工审计的传统工作方式,从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从现场审计扩展到远程审计,为嘉定审计局确立了新的习惯和新的工作方式。

⑵改变审计内涵

从手工审计以及单一的财政资金审计,转变事前咨询、事中分析、事后纠正、跟踪的全方位过程管理和服务。

⑶改变审计管理

从定时审计转变成随时审计,可以随时向不同用户提供咨询,提供审计信息,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查询。

篇5

关键词:对比;比较;声乐;欣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48-2俄国著名学者乌申斯基曾经说过:“人的理解、思维和发现的一切起点都是比较,我们正是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了这个世界。”正是如此,只有经过比较、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去认知事物。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对比赏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逐渐提高我们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分辨能力,从而增强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在对比赏析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再是单纯地接受人声或乐器的机械刺激,而是

进行着高速的思维活动,每一首乐曲都好比是我们的练兵场,好坏优劣逐渐被我们区别开来。

一、 不同区域声乐作品的对比赏析

地域的差别造成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语言表达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地区同一首歌曲在声腔风格、伴奏特色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我们乐曲创作中常见的“同体变异”现象。因此,要想懂得欣赏中国的民歌,我们还得先了解不同地区风土人情所造就的音乐风格,通过对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风格进行比较,能让欣赏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族歌曲的内涵,掌握民歌的特点。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孟姜女》这首歌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演唱方法。《孟姜女》这首歌的起源是在江苏,在当地流传的歌词版本是“四季体”的形式,歌词精炼,曲调舒畅,但曲风悲伤,情绪略显压抑;当流传到河北等地后,歌词形式有了改变,成了“十二月体”,歌词更加倾向叙事抒情,完整地描述了故事的内容,歌曲的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基础上做了“加花”装饰,从而使这首歌流连婉转、绵绵不绝。在欣赏《孟姜女》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这两种不同的唱法对比起来聆听欣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同一首歌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带给听众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

再如著名的民歌小调《茉莉花》,它轻快悠扬的旋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创作至今,仍然在全国广为流传。《茉莉花》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版本,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内容含蓄,曲调柔美;而河北的民歌《茉莉花》则是旋律多跳进,曲调欢快、干练,和北方人的豪爽性格相得益彰;在《茉莉花》的基础之上创作的《亲亲茉莉花》和《送给妈妈的茉莉花》,在主旋律上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许多创新的元素在里面,后面两首歌更富于现代气息。

我国不同地区在音区即音的高低范围有明显的区别。陕、甘、等地区的民歌中的音区偏高,音域宽广,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北京的金山上》《兰花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等,表现了西部人民的直率、豪爽的性格特点;而东部平原地区的音乐音区相对音区就较低而且起伏不大,音域较窄,如《编花篮》《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等;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秀丽、短小精悍,歌曲的旋律比较婉转、细腻、抒情,如《浏阳河》《山歌好比春江水》《十送》等。民歌《绣荷包》在我国不同地区有十几种方言演唱版本,都具有各自的旋律风格。欣赏者可以对不同版本的语言风格特点进行对比赏析,感受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特色,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语言风格是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在音乐的对比中研究当地的人文环境,从而在原生态民歌和传统民族唱腔的对比中获取不同的感受,让听众从亲历民族语言文化的感受过程中对民族声乐的发展建立起为清晰的脉络,以致能更好地反作用于学生对作品的聆听审美体验过程,并使审美体验更加深化。

二、 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赏析

好的声乐作品往往不是单一的一个主题,在不同阶段表达不同的内容,主题的变化一般都是通过音色、情绪,还有不同乐器的应用和力度、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每个主题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同一作品不同主题之间的对比,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印子和第一部分的音调高昂、节拍急促,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我们聆听以后,仿佛身临其境;第二部分,旋律的速度变得缓慢,力度也减弱,曲调悠扬,意在表现船夫们乘风破浪后乐观的情绪;尾声部分,急促的音乐再度响起,我们甚至可以听见船夫们奋力划桨的声音,随后力度、速度又缓缓变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船夫们一次次克服困难,终于冲向远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跌宕起伏的音乐表现形式象征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成为了时期广大人民的抗战救亡的精神武器。通过对该作品不同阶段、不同主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作品,了解其中孕育的精神内涵。作者往往通过对音乐元素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例如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第一主题曲调轻快悠扬,营造一种活泼热情的氛围;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弦乐时断时续和着琵琶的常轮碎音,仿佛将欣赏者带入了广阔的草原,与此同时,三度颤音巧妙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表现了内蒙古民族鲜明的长调音乐风格。将不同主题的音乐表现手法进行对比,对于音乐的鉴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是由弦乐器来演奏的,第一次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次加入弦乐器,第三次加入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全奏,在视听感觉上让学生感受到由领唱、小组唱、合唱的音响效果,加深了欣赏者的印象。

三、 同一创作动机的作品之间的比较

一个作品当然会有它的创作动机,我们通过把创作动机相似的声乐作品拿来一块比较,找出其中的不同点。例如《边疆处处赛江南》《我爱你塞北的雪》《谁不说俺家乡好》《长江之歌》,这四首歌都唱出了华夏儿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这些歌曲曲调高昂,旋律舒展,感情澎湃。通过对类似的爱国歌曲的比较赏析,使我们对歌颂祖国的作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可以抒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我们的历史责任感。

我们通过对比发现,中外的音乐作品中,有许多优秀作品的创作动机是相似的,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中国的民间艺人华彦钧的《二泉映月》。这三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他们通过音乐表达了他们对命运的抗争,表达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光明的向往和与悲惨命运斗争的勇气和毅力。虽然这三部作品的创作动机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音乐表现手法却有所不同:《命运交响曲》曲调激昂有力,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势;《二泉映月》的曲调则显得哀怨、苍凉、凄凄惨惨,好似作曲人心中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音符随着音乐倾泻而出;而《我的祖国》则是在节奏密集的引子后,展开了对家乡的赞美和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爱恋。

对比赏析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总体来说,对比赏析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同比较,即通过把两个作品放在一块进行对比,找出两个作品的相同之处,并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进行再次创作。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相同的主题、相同的氛围、相同的结构、相同的创作手法、相同的背景,相同的作者等方面入手构成比较的基础,既可以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又能看见两部作品的差异性,丰富了我们的音乐视野。(2) 反差比较,即是对两部作品进行差异化分析,找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之处。这种找差异的方法更能够吸引欣赏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剖析作品。从而让欣赏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鉴赏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同一认识基础上再去找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就会显得轻而易举。(3) 联系比较法,即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由一部作品联想到另一部作品,由陌生的音乐联想到我们所熟悉的音乐,然后进行比较,帮助我们理解陌生作品。虽然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艺术本身还是具有共通性,两地的音乐肯定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欣赏外国音乐作品的时候,可以大胆地运用联系比较法,和我们本地的音乐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作品,加深我们对西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我们可以联想到耳熟能详的相同类型的歌曲《月光光》,这样对比起来进行赏析,鉴赏的难度就会降低许多。再如,在理解西洋乐器时,运用联系比较法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小提琴联系二胡、由长笛联系竹笛进行对比,通过联系比较法,我们能够很好地用已知的音乐知识去认识和了解未知的音乐世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音乐作品。

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形象地概述了对比赏析法在声乐作品赏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不同区域、不同主题、不同演奏形式、创作动机等方面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从而得出自己的音乐欣赏经验,这种方法简便易操作,而且效果显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正是如此,对比赏析法在音乐鉴赏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乔邦利.浅谈声乐欣赏课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及其主要内容[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2]李政道,杨振宁.学术报告厅――科学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02).

[4]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08).

[5]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6,(09).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 欣赏・评述 兴趣培养

美术课程的价值首先应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但是在初中,欣赏课教师一般不教,或者学生自习,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也没有兴趣,从而使欣赏课流于形式,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作用。初中生对“欣赏・评述”领域没有兴趣使得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完成很困难。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对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说作品”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做出自己的评述。”“评述”即是“说”。但是,“说”比“评述”显得要简单一些,通俗一些,方便一些,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产生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例1】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然后“说”:同桌互说――前后桌互说――在班上说。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作品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合理、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说”以后,趁机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时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不但把马的思想和画家的思想联系起来,而且把马的精神升华到民族的精神,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

【例2】欣赏校园春景,学生对春天的描绘就可以大“说”特“说”。由于学生对如何用画笔描绘春天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先说说有哪些现象可以表明春天来了、如果要表现春天,我们可以描绘哪些景物、关于春天有哪些词语、文章、歌曲、诗词等,学生“说”着“说”着就会感到“原来美好的春天这么好描绘!我们平时怎么没有注意到!”此时,趁机再出示一些表现春天的绘画、雕塑、版画等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把作品与自己的刚才的想法进行对比,想象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创作的。教师适时讲解,学生同时也了解各种艺术表现方法,如果有可能,教师再现场示范一下简单的绘画的技法,效果会更好,或者用多媒体演示一下也可以。学生会用他们充满激情的灵魂去欣赏、去创作,当然也激起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例3】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收集喜爱的作品,并带入课堂展示,学生先自己介绍带来的作品,然后相互之间进行评点。由于存在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评述气氛相当热烈,为了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每位学习个体都进入主动欣赏的角色中,学生由被动欣赏转入主动欣赏。此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山水画的欣赏与语文课中诗词的欣赏结合起来进行评说。如讲到南北宋山水画时,把北宋山水画家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同北宋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相比较;把南宋山水画同南宋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秦观诗词进行比较,完成了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教学活动。

二、“画作品”法

学生在“说”过作品之后,往往有一种要表现的冲动。此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想法“画”出来,便是把“一种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感觉真实的再现在你的面前”。既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使“欣赏”课显得不单调,学生充满了兴趣。对于“画”法,则不要求学生太高:简单的线造型、漫画的方式均可。

【例4】在欣赏建筑艺术的时候,学生感慨很多,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此时,我便让他们把自己的建筑“设计”用画笔表现出来,结果就是创造出了一大批风格特异的建筑。

三、“临摹、改编作品”法

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方法是按着学生兴趣的方向进行引领。既然学生对造型、表现等学习内容很感兴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适当在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加入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呢?临摹名作的过程就是深入欣赏的过程,在临摹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适当的进行交流,而这就是最好的评述活动。

学生在临摹名作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贯彻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在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对名作的“改编”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大师们的创作技法和思路。在欣赏现代作品的时候,学生就对“加上胡子的蒙娜丽莎”很感兴趣,在欣赏了多件“改编”作品后,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创作激情,此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名作来改编,很容易就能激发出学生的灵感,创作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来。

【例5】在学习“艺术可以表达主观情感”的内容时,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这个单元里把古今中外的各种美术作品放在一起学习。我引导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临摹,并体会艺术家的思想,站在艺术家的角度去感受、理解、绘画,然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初步理解艺术家怎么用作品来表达他们的主观情感,而后再要求学生模仿名作,自己创作艺术作品,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乡土教材教学”法

利用乡土美术进行教学,就是将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引入课堂。由于乡土美术包含着广泛而独特的地理知识、历史遗迹、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内容,因而学生通过认识传统的地方文化,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情。像传统手工艺品、古建筑、民间美术章节都涵盖了大量的乡土美术内容,教师可结合本地特色组织教学。贵港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历史古迹历史文化可以学习。

【例6】在学习古代艺术的时候,本地的“大南门”是学习秦代建筑的好基地;“古墓群”是学习汉代历史(墓丧、器具、战争武器装备、生活用具等各种艺术品)的最佳场所;在学习民间艺术的时候,贵城一中的“布老虎艺术”和县西小学的“汉八景剪纸艺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内容,让学生实地欣赏、考察一下,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和实用价值,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和空间,快速、大量地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师生享受美,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激发创作的灵感。多媒体在点、线、面、色的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图像放大、缩小、回放和定放,再配以音乐,可将学生的思维主动地带进充满遐想的绘画艺术境界中。由于多媒体技术并不能包含美术教学的全部,应避免大半或整堂课的播放,否则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

六、“教师当堂演示”法

有些情况下,学生很想看看老师的水平,认为老师空讲是在“吹嘘”,此时,教师应当展示一下自己的真本领,以使学生心服口服。有些情况下确实需要老师示范一下具体的绘画技法、制作步骤等,这些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当堂演示很有必要,如果有条件,师生同步练习效果更好。

【例7】在讲到中国古代花鸟画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现场挥毫,让学生面对面痛快淋漓地感受一下写意画挥洒自如、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纵横交织的潇洒画风。然后对所作水墨写意画的情趣美、意蕴美和形式美等与名作进行比较评析,利用存在的差距让学生欣赏到名作的各种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有激情的学生也小试牛刀,让他们体会在宣纸上作画的感觉。双向的师生活动,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

七、“运用网络教学”法

篇7

中国银行电子化建设在走过十几年的艰苦历程之后,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信息化时代。与过去相比明显的变化是:IT应用已经从技术导向型变成业务导向型。也就是说,银行信息化所关注的话题已经从过去通过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变成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银行最缺的已不是先进的技术,而是如何应用技术推动业务创新的经验和能力。所以,金融IT咨询服务市场开始逐步升温,正成为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新热点。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第三梯队”, 一方面,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影响,11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化建设状况参差不齐,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梳理和规划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其规模小、区域性强、一级法人管理等特征,决定了其业务发展的可控性更强,操作更灵活。所以,借助专业金融IT咨询公司为自己的信息化建设“量身定做”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二、数据集中与应用整合依然是热点

实施数据大集中,能够带来领先的科技平台,并由此带动管理提升,带动业务发展。银行可以节约IT投资的总成本,集中力量开发、推广适应新格局的应用软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开发的现象发生。同时,数据大集中能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商业银行的管理机制。

三、支持中间业务创新将成为亮点

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普及、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转变。

四、网上银行及其内容建设成为发展重点

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中国银行业在网上银行的发展上明显处于劣势。网上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业务品种单一,缺乏综合竞争能力。不过,正是由于存在以上的不足与问题,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会,为城市商业银行重新定位创造了条件,所以网上银行建设,尤其是内容建设将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

篇8

关键词:兴趣比喻游戏教材音乐欣赏

幼儿学钢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学钢琴既要用脑又要用手,既要学艺术又要学技术。所以对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他们学钢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他就会学得很快;如果不感兴趣,怎么教也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呢?

一、把握幼儿教学特点,以激发兴趣为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阿尔托波列夫斯卡雅说:“激发感染孩子们掌握音乐语言的愿望,这是教师最初任务中的最重要的任务。”一位好的钢琴老师,除了要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把握好幼儿教学的特殊性,把引导孩子喜欢音乐、喜欢钢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每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有的孩子很小就显露出音乐才能,而多数孩子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孩子弹奏钢琴的技巧,还要善于和他们沟通,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教好孩子。对多数孩子来说,在见教师之前,总是把教师想成一副严肃而令人害怕的样子,这对孩子的学琴动机是不利的。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因此希望教师在上课时对孩子严厉些。但事实上,再调皮的孩子在上课时也会表现得很老实,虽然不排除教师的威严有让孩子精力集中的作用,但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喜欢自己。比如,上课时的语调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当孩子出错时,教师不应该责备,应该耐心地讲解,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应该使孩子产生一种愿意和这个老师学习的愿望,进而使孩子愿意学琴。

二、运用恰当的比喻和游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那种认为初学阶段简单、谁都能教、怎么教都行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应针对孩子的特点,设计好每节课要达到的目的,一定要用生动的语言去启发他们,使孩子对钢琴课感兴趣。在初学钢琴的幼儿中,大多是不识字的小朋友,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老师的要求或理解乐曲的内容,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教学要求。比如,教初学的孩子学手型时,可以把手比作美观的石拱桥。二指、三指、四指、五指各为一道“拱梁”,都要自然弯曲,呈“拱”型。大拇指是“一条船”,要能从桥下开过来、开过去。如果掌关节塌下去,“船”就不能通过;如果小指倾斜了,“桥”就造歪了,“船”就开不过去。通过这个比喻,学生就能做到关于手型的基本要求了。所以在教学中,恰当的比喻不仅能生动地说明问题,而且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尤其给年龄小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设法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的熏陶。比如,教初级的孩子断奏,有的孩子一教就会,有的孩子弹的声音却很硬,找不到手臂的自然重量,这时可以先和他一起做大象甩鼻子的游戏,站到地上弯腰90度,手臂放松垂直,手臂像大象的鼻子一样甩来甩去。然后再站直了甩手臂,接着再教两只手臂画圈,并告诉他这游戏叫荷兰大风车。不久,孩子就完全明白了什么是手臂重量。这时再教他把手臂重量完全放松,掉在大腿上,掉在钢琴上,这样学起来,孩子会觉得又好玩又容易。又比如,教孩子一只手弹歌唱的连奏,另一只手却要弹富有弹性的跳音时,可以先教他玩锤子和抹布的游戏。在这个游戏里锤子代表跳音,用左手捶左腿,抹布代表连音,用右手摸右腿。随着动作的熟练动作加快、难度提高,双手的动作能转换准确,以后在弹琴中遇到这种情况就不成问题了。另外教师的演奏示范也很关键,听了教师优美动听的示范,孩子们会更想练琴。偶尔也可以让他们用钢琴模仿大象走路、模仿小鸟的叫声……总之,教师要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有说有笑、有弹有唱,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去上每节课。

三、合理选用教材,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材选用是否恰当,将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产生很大影响。钢琴教材的选用要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注意音乐内容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如果总是选用练习曲和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孩子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如选用较为系统全面且带有插图和标题的成套教材入门,使孩子既在短时期内学习多种内容,又始终在一种愉快活泼的想象中学习;多选一些世界名曲,注重培养孩子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也可以给孩子们讲讲作曲家的故事和作品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弹奏兴趣又能加深对乐曲的理解;还可选择一些孩子们喜爱的歌曲并教他们配弹简单的伴奏,既调动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即兴伴奏的能力。

四、多参加音乐活动,提高孩子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要创造条件,经常让孩子们练习齐奏、重奏等,还要搞孩子们自己的音乐会或比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还应让家长多给孩子听音乐,多看各种音乐演出。随着钢琴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家长对孩子练琴抓得很紧,只要一有时间就让孩子坐在琴边用功。这种分秒必争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对音乐欣赏这部分也是不能忽略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听音乐会是浪费时间,又听不懂,还不如在家练琴,这是极其错误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一样,大家都懂得,学习文学不单纯是识字、造句,还要通过阅读、欣赏等各种渠道来提高文学水平。如果孩子没读过好文章,自然就缺乏鉴赏能力,也不会写出好文章,音乐欣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钢琴文献是极其丰富的,一个人一生所要学习的作品是有限的,欣赏却是弥补这一缺陷的重要手段。还有些孩子很有音乐才能,但弹出来的东西却是乏味的,即使老师再三启发强调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听得太少,见得太少。对音乐的理解也太少,缺乏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自然也就弹不出好的音乐来。怎样解决?就是要加强孩子们的音乐欣赏,多听音乐会、多听好的演奏。没有条件的可以多听录音。另外,如果我们有指导地去引导孩子欣赏音乐会,那么,听一场音乐会比闷头练几个小时的琴收获大得多。有条件的话要让孩子经常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很自然地受到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和音乐艺术。

铃木镇一博士曾说:“有三分钟的热情都值得去练琴。”对于初学钢琴的幼儿,如果每天能有十次三分钟那就更好。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鼓励孩子热爱钢琴,使孩子每天都保持练琴的兴趣,因为“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以创造人间奇迹”。

参考文献:

篇9

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9―0059―01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音乐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认为欣赏就是让学生听歌唱曲,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老套,过多的语言讲述冲淡了学生的欣赏体验,音乐欣赏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低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笔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发现,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在欣赏歌(乐)曲的最初几分钟,他们都能够认真地进行聆听,但不一会儿,有些学生就坐不住了,不是交头接耳,就是玩耍嬉闹。这时,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不熟悉的作品变为熟悉的作品,把“听不懂” 的音乐变为“能听懂”的音乐,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为他们讲述一些音乐故事,或引导学生看一些与歌(乐)曲创作背景有关的插图,使其对音乐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及形象的动画等能够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如,在欣赏《我是草原小牧民》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音画结合的优势进行教学。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图:远处,羊群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片翠绿的草地上,牧羊人骑着马,甩着鞭子,驱赶着羊群。近处,有几个蒙古包,两个蒙古族少年正在蒙古包前尽情舞蹈。然后,播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美丽的大草原。最后,师生共同跳一段简单的蒙古族舞蹈,使学生与歌曲产生情感共鸣,诱使他们主动地欣赏歌曲。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如,在欣赏《我乘上小马车》时,首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某西方国家中的两个流浪儿,他们靠甜美的歌声换取面包。一位贵妇人将他们带回自己家中,想利用他们的歌喉去赚钱。这首歌曲就是某天晚上两个流浪儿在梦境中所唱的。歌曲表现了他们在梦中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有学生可能会说:“他们不应该跟那个贵妇人去,他们被利用了。”还有的说:“贵妇人是个大骗子,应该揭发她。”无论学生的想法如何,教师都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最后,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将欣赏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使其能够尽情感受、体验。

篇10

我区社区信息化工作起步于2002年,前期以社区人口管理系统应用为主,后期主要是基于**社区网的应用。四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社区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力度和经费投入,社区信息化工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区级社区网;2003年,首家自主研发出社区人口信息管理系统;2004年,第一个实现社区居委会全部宽带上网;2008年,全部系统率先并入市民政网络。今年,我区还将根据《**区现代化社区培育与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2008-2010年)》,继续开发社区信息化更深层次的应用。

下面,借此机会,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区近年来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情况。

一、我区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思路

1、定位准确,以应用需求指导研发。研究并推动社区信息化工作,首先面临的是用户定位问题。我们的用户定位经历了从扩大到收缩再到精确扩展的过程。初期,我们的用户定位过度细分为区机关各部门、街道、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实践中,我们将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社区居委会划分为核心管理群,机关各部门、街道划分为扩展管理群,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划分为扩展用户群。以此来指导研发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无效劳动。

2、信息专有,以自有资源扩大影响。社区信息化重在信息的独特性。我区人口管理系统以居住地管理为特性,与公安户籍管理互补,在社区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民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社区网自2004年改版以来,经过核心管理群的努力,现已成为全面反映社区工作的最佳途径。我们的理念是,社区信息化要为社区居委会工作服务,要为城市基层管理服务,要为打造强势民政服务。由于资源独特,目前我区的社区信息化在全区的信息化工作中已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

3、设计科学,以操作简便吸引用户。**社区网是在动易2008网站管理系统基础上,依据**社区工作自身特点自主研发的。由于是公版产品,花费不多。设计之初,我们既注意吸取其它主流网站系统的优点,又注重创立自己的品牌。我们利用最新技术,充分发挥数据调用功能,让用户能够分门别类地自己的文章,浏览者也能够不费周折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社区网使用“版块式”结构,结合社区管理工作需要,讲究“即发即现,即点即看”,网站整体版面布局简洁明了,操作起来十分简便。

二、近年来我区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成绩

1、硬件建设舍得投入,全面改善社区的基础条件。2004年8月,我区投入10万元与**电信合作,利用电信ADSL,使全区31个社区居委会终端实现了宽带上网。2008年9月,市民政局牵头与**电信合作,建立了全市VPN网络,通过强强联合、优势资源互补,大大降低了社区居委会的上网费用。当年10月,我区31个社区居委会终端率先全部纳入该网络。2008年末,为推进社区信息化工作的进程,区民政局积极协调区政府有关部门,一次性投入18万元,为全区所有社区居委会高标准配备了电脑。

2、软件开发稳步推进,不断增强网络的实用性。我区人口管理系统完成后,软件开发的方向全面转向互联网应用,此后的所有软件均基于IE浏览器技术分数据库开发,在条件成熟时整合。社区网配套应用模块还包括文件交换中心、短信平台、慈善捐助中心、**社区论坛、时间银行管理系统、社工协会管理系统、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文件交换中心是面向全局五个职能科室和全区七个街道的集文件、图片、视频为一体的网络U盘;社区短信工作平台由我区与网通公司合作开发,它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电子邮件信息传递方式,降低了单位通信费用,增进了与社工间的交流;慈善捐助中心提供了网上捐赠的新途径,并可实时公示。

3、人员培训常抓不懈,逐步提高管理员的应用水平。针对大多数社工缺乏网站管理操作技能的状况,2004年起,我们又组织专人编写有针对性的信息化知识简单教程,并挤出时间为社工开设信息化课程。2004-2008年,我局由科室负责,采用30人一班集中培训与4-5人小范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共开展培训28场,受训社工达125人次,社区网管理员人均参加了3-4次培训。同时,我们还采用大专院校志愿者担任社区网络助理的方式,手把手指导社区网管理员操作。通过多次培训,社工们普遍掌握了信息化的基础知识,提高了信息化技能,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区信息化在社区工作中的主要作用

1、促使区、街、居文件信息由书面化向无纸化转变。社区居委会、街道、部门均有不同程度重复发文或报送信息的情况,多年来一直都采用书面形式,重复劳动可想而知,资源消耗比较严重。各部门

、各街道、各社区利用社区网自己的版块,同一信息只需一次,相关单位只需上网浏览即可。这样,不但减轻了机关与社区的工作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办公经费支出。

2、促使基层社区管理由半公开化向透明化转变。社区居委会有相当的工作需要向社区居民公示,如财务收支状况、低保、计生、优抚等等。以前由于多种原因,要么是公示手段比较落后,公开效果有限;要么是有些内容处于一种半公开状态,社区居民参与程度比较低。现在通过社区网在互联网上公示,将原先部分保密内容毫无保留地向所有居民公示,提高了社区工作的透明化程度,发挥了社区居民民主监督作用,充分体现了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组织地位。

3、促使基层社区管理由指挥型向协商型转变。传统的社区管理工作模式是以单向命令完成的,缺乏双向交流,管理方式比较僵化。新型社区管理方式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相互交流。**社区网定位于社区工作交流平台,无论是机关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主任,还是社区居民,都能平等地通过网络交流,分享成功的喜悦,寻求大家的帮助,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网络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