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范文
时间:2023-04-10 16: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戏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融合了华夏民族传统精神。中国戏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种艺术传统形式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戏曲凝结了民族独特生活方式,情感交流,道德审美标准,价值观等深层文化意识。在华夏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下,形成了近四百种剧种,戏曲剧种浩如烟海,各自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与地域相融合的地区审美标准及文化评价。中国戏曲之多样性和地域性是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丰富瑰丽的中国戏曲,使各个国家叹为观止。但作为民族瑰宝,文艺工作者有义务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及研究的成果是值得骄傲的;但是我们对于地方戏曲还缺少了从文化生态系统角度上的深层次探究和有效的挖掘、保护。山西戏曲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戏剧普查时,我省的曲种有50余种;至2017年戏曲普查时,山西剩余38个地方曲种.自建国至今以消失了16个小剧种,但在全国戏曲种类排名中依然昂居榜首。在山西戏曲舞台上,除京剧、豫剧、评剧等一些外来曲种外,许多融合本土文化的极具地方风格的曲种,占据着百姓舞台,丰富着群众文娱生活。解放后,呈现在山西地方舞台曲种有眉户戏、耍孩儿、弦腔、高平秧歌,上党落子、繁峙秧歌、左权小花戏、长治干板秧歌等50余种。其中像平陆高调和高平清场秧歌这样的曲种是由群众在农闲、祭祀活动或庆祝节日时群众自发排演的戏曲。2017年戏曲普查结果,山西地方曲种剩余38个曲种,像芮城的“拉胡戏”已失传,原因是老艺人都已亡故,艺术形式后继无人,就连拉胡戏的艺术特征也以消亡先生所收集的部分珍贵曲谱成为该剧种的最后资料。“太原秧歌”近年来因为曲调、形式接近晋剧,已很少表演,如今太原秧歌也基本消失。“目连戏”作为古老剧种,在历史上较为出名,这种艺术形式内涵极为丰富,形式宏大的佛教剧目,据考证是戏曲史上的第一个剧目,在山西民间舞台上绝迹。弦儿戏的演出团体消失,剧目不能排演,面临失传。据统计,现存38个剧种:晋剧、蒲州梆子、上党梆子、朔县秧歌、广灵秧歌、繁峙秧歌、汾孝秧歌、壶关秧歌、襄武秧歌、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耍孩儿、晋南眉户、浮山乐乐腔、太原秧歌、沁源秧歌、左权小花鼓、河曲二人台、凤台小戏、晋中线腔、临丘罗罗腔、河东线腔、平陆高调、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芮城阳高戏、锣鼓杂戏、河东道情、赛戏、孝义皮腔、京剧、豫剧、曲剧、竹马戏等;其中许多剧团积极改革,快速适应市场,深入群众,不断发展壮大;也有许多曲种则日渐衰落,濒临失传。许多像“目连戏”这样消失的剧种不仅在山西,就是全国也不在少数。消失原因何在?如何保护与留存传统艺术成为我们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地方戏曲现状分析
山西地方戏曲历史悠远,种类繁多,具有兼并融合的特点。历史上除京剧、评剧、曲剧、豫剧外,也有山西地方戏曲中路梆子、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这四种同源同根,形成了具有山西本土文化的正宗梆子腔,代表着山西戏曲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积淀,反映着山西地方民俗民风;更有着像耍孩儿、上党皮黄,道情等30余种小剧种活跃在田间地头与乡村舞台上。这些融入到百姓生活中的剧种是在山西特有的民俗本土文化在成长发展起来的,不但具有戏曲研究价值,更具有文化生态意义。诸多剧种濒临失传,甚至已有十几种剧种亦不易恢复,这对了解黄河文化传统文明的研究是巨大损失。所以,对现存的剧种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重要任务。从上世纪至今,山西省戏曲研究所开始普查整理山西戏曲,产生了许多较有价值的成绩。整理了许多音响和理论资料。这些成果是戏剧前辈和戏曲工作者在长期深入实践研究调查中取得的成果,具有科学开拓价值。为我们深入研究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往往是对单剧种史的梳理及其音乐唱腔的采集介绍,对其文化生态和环境生态缺少了关注和探索,理论研究成果单一。因此对剧种文化形式研究及剧种环境生态研究的关注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山特的地理环境造成剧种的多样性
山西的地理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化:山西是内陆省份,地处黄河中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之上。东边太行山与河北相邻,西、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为邻,大部分为丘陵山地。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中条山坐落山西境内。传统农业文化和晋商文化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和生存支柱,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以山地为主的省份,相对封闭,形成了多民俗、多剧种的局面。“封闭”,才使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传承。在不同的区域形成各自鲜明的民俗习惯和戏曲唱腔,也为剧种的产生和并存提高了土壤和可能,从而形成了不同戏曲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识。如今,现代交通的便捷为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打破了各区域间相对闭塞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解放后,山西大力发展经济,建设改造了境内的交通条件,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化建设使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大量农村人口移居城市或其它宜居地区,使传统地方戏曲失去固定观众基础。新的集聚地要创造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形式,使区域性传统戏曲土壤流失。个别戏曲剧团所排演的现有剧目本身针对的是固定区域的固定群众基础,受众基础的逐步流失使剧目的适应性减弱,剧目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样传统地方戏曲丧失了原有的地区优势,逐步走向衰亡。交通的便利,区域的交换与融合打破了剧种产生与并存的可能和土壤,让不同区域鲜明的习俗和唱腔逐步退化,以致消失;最终破坏了地方戏曲独立的艺术特征和鲜明的审美意识。
(二)地区方言环境的弱化
从生态学角度来分析,山西所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传承以及自然人文环境决定了山西文化的多样性。古时称之为“河东”,为黄河文化的发祥源地之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格局造成了各个区域地区的特色文化,形式繁多的文化民俗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戏种。有历史记载的就达3千多年,是为传统文化的摇篮,被柳宗元称为“表里山河”。四大梆子遍布全省各个角落,影响深远。从雁北到晋南仍活跃着许多的地方剧种。如大同地区及附近地区有北路梆子、二人台等;晋中地区有晋剧、祁太秧歌等;晋南、晋东南地区有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反映了山西不同时期的生态文化形式,同时也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着融合、反哺及改造,为山西地区文化多元化发展和继承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各种邻近的戏种相互作用,使山西戏曲在特定时期摇曳生辉。不同区域曲调、唱腔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和风格的不同,从而形成独立的传承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唱词、语言的差异。地方戏曲为适应不同区域的观众审美情趣,采用当地群众所熟悉的语言,因此地方戏曲离不开本区域所使用的带有当地生活气息的方言。各地方言作为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它有着至少百年的传承,展示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方言的弱化使许多本地青年受众群体听不懂传统戏词。作为经过规范的标准共同语“普通话”,对方言起到了规范及示范引领的作用。是语言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普通话运用规范的书面语,方言却没有统一的形式,就必须使用普通话的书面语,受普通话感染;作为全民族文化的载体,普通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戏曲的特点,剧种字韵和唱腔完美结合,却是地方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现在我们所创作的许多新剧目,虽然缺少传统戏曲传承的严格,但基本规律不能违背。许多无节制使用普通话改编的戏曲破坏了传统声腔美感,以至传统艺术价值缺失。其实,方言、声腔已不再是语言、娱乐问题,乡音连乡情,寄托家乡情感,凝聚文化认同。今天,保留地方戏曲特有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审美标准,对抵制民族文化被同化有着重大意义。我们决不对文化进行抱残守缺,地方戏所要面对世界,走出当地,迈出国门,展示自己的特有艺术价值;地方戏曲艺术要繁荣发展必须具备独有魅力,同时也需具有随时展的融合意识。
(三)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不可忽视的
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地融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对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起到了加速作用。中国戏曲的产生离不开原始农耕文化,其根本是以农民文化为基础。山西的四大梆子在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得以发展和广泛传播,形成与其他姊妹艺术并存的局面。除四大梆子外,部分小剧目则因地域、语言、视觉等的方面原因未能走出其产生区域,不能与外界融合,却与城市文化相冲撞,得不到外界认可和支持,从软、硬件都无法获得有效的滋养和补充,发展迟缓,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冷落淘汰。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生态文化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各戏曲得以发展生存的土壤和原有文化不再相同。在阶段时期形成的稳定内部文化生态系统被打破,使传统原始戏曲在保持原态的情况下遭遇危机。
(五)国家的文化政策同样是干预生态文化的重要因素
对于戏曲和传统艺术发展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主导者的好恶影响着传统艺术的发展。在解放初期至今,国家文化政策的出台使传统艺术得以发展生存。戏改政策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近年对戏曲传统艺术的扶持也加大了力度,戏曲研究单位也阶段性的进行普查工作。但是在网络数据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戏曲关注度下降和地方戏曲演出市场的萧条,使戏曲在一定程度低迷,造成了区域传承的断裂。山西在古代是以农业文化和后期的商业文化为支点的文化大省。解放后形成了以煤炭输出的重工业大省。山西地方戏曲以表现农民特色文化,体现农民生活特色的舞台艺术,这种文化相对稳定。改革开放后,现代技术和城市文化的介入,打破原来封闭的文化生态,使地方传统艺术逐步消退。保护文化的多样并存与现代科技的冲突是当下重要课题,这也是当代传统戏曲文化所面临的困难。
三、山西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
作为对于地方戏曲的保护措施首先对生僻剧目恢复、挖掘、整理,保留影像资料留存建档,建立专门的地方戏曲博物馆,便于集中管理、保存和后期的分析研究。进行专项投资,对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目继续保留,把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专业化运作管理,把现在具有演出能力的民间剧团与专业剧团融合取长补短,由政府支持,地方流派名家、传人负责建立优质创作团队打造、改编、整理传统及现代剧目,成立优质的宣传和推销的团队负责演出推广。政府支持是戏曲发展的有力保障;其次是普及教育,让戏曲走进学校、社区培养后备潜在受众群体;对戏曲表演艺术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做积极的提升。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177-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地方戏曲正在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接受时代以及观众的考验。文化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如果一成不变势必会被历史和时代淘汰,而地方戏曲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它进行保护。要使我国的地方戏曲文化变得生机勃勃、历久常新,就必须从剧本剧目的创新入手,对地方戏曲进行不断的创新。
二、我国地方戏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其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有一些地方戏曲还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一些地区受到民众的喜爱,如流行在江、浙、沪地区的滑稽戏,还有黄梅戏、昆曲等;但也有一些地方戏濒临失传,只能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近年来,地方戏曲的专业演员已呈现老龄化,且地方戏曲受欢迎也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群。因戏曲演员需及时跟时代潮流不断的更新换代,而喜爱戏曲的观众也需随之不断拓展,但现今阶段的年轻人群由于受到新时期艺术文化与外来先进艺术文化的影响、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产生排斥现象,这就致使关注、热爱我国的地方戏曲文化持续发展的人数明显减少,从而对我国的地方戏曲逐渐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与考验。
目前,我国的部分地区的一些地方戏曲种类已经被纳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的遗产代表作”,如广东粤剧及昆曲等,引发出国际相关的人士开始对我国的地方戏曲产生关注,对我国的地方戏曲持续发展也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我们需及时把握这次机遇,顺应时代的发展,对我国的地方戏曲展开保护及开拓创新,稳固其生存的地位,促使之持续快速的发展。
三、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性
(一)借助地方戏曲题材的多彩多样进行拓展
我国传统的民俗地方戏曲题材多样,通常是讲述我国的劳动农民、手工业劳动员工及小商贩的勤俭生活故事,此外,部分地方戏曲是讲述古老的才子佳人传说。无新奇的内容及大胆的创作,久而久之边导致我国的地方戏曲原本的剧本剧目出现单一及枯燥。随着我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地方戏曲呈现出的剧本剧目也需随之创新发展,积极自主的借鉴一些地方戏曲从剧本剧目大胆创新且取得的相应成功经验,如黄梅戏等。在创新后黄梅戏的曲目中,讲述了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吴芝瑛、徐淑华与秋瑾几位革命女英雄人生历程的《风雨丽人行》,凸显时代背景的《柳暗花明》及丢弃了以往剧目的三角恋故事等。这些转化的剧本剧目已在本质上改变了以往的农民、小商贩及手工业者为主角的习惯,以传统地方特色的市井故事与爱情故事作为主要情节的地方戏曲剧目,在剧目情节上的拓展以及创新方面均收获显著的成绩。
我国民俗特色显著的地方戏曲题材真实多样,可充分拓展其各方面的表现领域。而地方特色的戏曲的表现领域开拓,会强烈受到地方戏曲的观众追捧、热爱,并促使地方戏曲的改革发展引发社会各阶人士的密切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戏曲艺术文化的完善创新及保护其生存发展都具有有利的帮助。
把社会各级行业展现的故事合理有效的融入到地方戏曲的剧本剧目中,积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剧本情节,使地方戏曲更能体现现实社会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及群体。充分实现其题材的多元素,进而保障其表现领域的大幅度拓展,提升地方戏曲的被关注度、推进其发展。
(二)自主创新,挖掘地方戏曲特性
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均有不同的传统剧目或典型剧目,均可直接反映出各自地方戏曲的独特之处。经典剧目,需采取一些切实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使其长久的流传下去。而对这些经典的剧目实施创新改革也至关重要,保障其融合当代的流行特色,拓展接受群体。由于地方戏曲包含的传统剧目可充分凸显地方戏曲独立的文化传统,若促其改革创新,便可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所以,对地方传统剧目开展创新是保障我国地方戏曲稳定生存与应时发展的重要手段。
简言之,对地方传统剧目的创新需注重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要积极发扬我国传统剧目特点,对其独特的风格、生动的情节、深渊的寓意传承发展。此外,对传统剧目情节和时代主题不相符及消极思想情节进行改动、完善,多增加积极向上的情节促进时代主题的完美展现。
(三)积极培养、选拔新的人才为地方戏曲增加活力
自我国的部分地方戏曲纳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的遗产代表作”后,文学艺术及教育部门也开始注重地方戏曲的继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是先决条件,这引起大部分的地方戏曲学习创作的人不断涌现。地方戏曲的演员得到了整体的更新换代,很多优秀的年轻演员开始在地方戏曲界名声四起。新的地方戏曲演员及创新剧目的出现,为其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精心培养与大力接收的地方戏曲新一代的演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新时代文化风气的影响,思维方式特异灵活更具有时代性。由这些新演员创作出的戏曲剧目更加凸显时代形势且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充分的展现出新时代精神风貌,使之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另外,很多的地方戏曲新一代演员,运用创新思维改变表演方式与地方戏曲传统的单一表现形式,更加丰富、生动的舞台展示风格,为地方戏曲的艺术文化注入了崭新的舞台活力。通过相互连结、相互融合,可有效发挥出显著的效果,进而,保障我国的地方戏曲呈现优质、迅速、有效的创新及发展。
对我国的地方戏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需充分重视各地区的地方戏曲对其文化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不断加强对地方戏曲专业创作人员及地方戏曲专业演员的技能培训,以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的地方戏曲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演技一流、舞台魅力十足的全方面人才,有效推动我国的地方戏曲艺术文化快速发展。
四、总结
总之,我国的民俗特色地方戏曲艺术文化历史悠久、韵味深远,是值得全国性的进行保护与关注的,其不仅可以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智慧,也能展现出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文化风貌,是我国祖祖辈辈的劳动人民勤奋智慧的成果。而当今社会,处于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冲击、新时代文化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对于我国的地方戏曲充分的保护、不断的创新及稳定的发展就成为热切保护我国的灿烂民族文化遗产工作的首要部分。对地方戏曲实施创新改革,首先需联系我国的不同地方戏曲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及所面临的阻碍、挑战,有针对性的结合现代时代的特色与文化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充实及创新我国的各地方戏曲的特色剧本剧目,进而快速推进我国的地方戏曲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梓林.关于地方黄梅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2]应仙环.当代中国戏曲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
[3]刘旻净.地方戏曲文化的保护[J].知识窗(教师版).2010(06).
篇3
关键词:地方戏曲 当代功用 承载 美好中国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30-02
党的十报告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重点加以论述。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它不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此,在我们“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时刻,地方戏曲对创新当代功用的作用值得思考。
一、地方戏曲承载着传承公民言行的土壤
地方戏曲产生的土壤是民间,自然反映着民众的思想感情,价值判断和审美意象。她通过民众喜闻乐见与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其生活中各种各样人物言行的模仿及历史人物事件的再现,传达出对舞台上人物事件的评价,表达着褒贬好恶,宏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成为传承地域民众言行的土壤之一。其一,地方戏曲传承着历史文化、展现着地域人文风貌。戏曲艺术的艺术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写意性、程式化、虚拟性和时空自由等特点。山西大同地处晋、冀、蒙交接地带,历史上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汇集地和融合带,形成了地方文化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戏曲艺术除晋剧、北路梆子、耍孩之外,各县区都有自己的地方小戏种,如阳高的二人台、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皮影戏和秧歌剧、左云和新荣的道情等,这些地方小戏曲分布广、种类多,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大家较熟悉的故事,如:汉高祖白登受困,王昭君和亲出塞,孝文帝锐意改革,杨继业为国损躯,佘太君血洒边关,正德皇帝游龙戏凤,多尔衮嗜杀屠城,八路军等。这些丰富历史文化的遗存,赋予了大同地方戏广阔前景,他们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与实践,在艺术创作、艺术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大同市耍孩儿剧团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演出,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并获得文化部的奖励;原市晋剧二团创作演出的《塞北雪》参加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荣获优秀演出奖。其二,地方戏曲不仅有极强的生命力,同时期待着时代精神。由于现代化和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地方戏曲出现走下坡路的态势。就创作而言,近年有两种倾向最为引人注目。一种是以富有创新精神的文人和戏剧家为主体的创作,他们有意突破戏曲固有的范式,打破原有思维方式,企图通过这种途径,使戏曲旧貌换新颜。第二种是一些基层剧团和民间剧团的创作演出,他们努力适应广大观众的审美习惯,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在许多城市剧团面临生存危机之时,他们却充满勃勃生机。例如大同市北路梆子、耍孩儿和罗罗腔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地方戏曲确实遭遇传承难题的问题,一是地方戏曲的传承出现了人走艺息;二是地方戏曲剧种之间雷同、特色淡化;三是地方戏曲观众锐减、生存贫脊化。面对处于社会转型期,地方戏曲应在规范公民言行这一重建任务中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实现地方戏曲在时代潮流触及中得到提炼、提升自身文化地位。
二、地方戏承载着规范公民道德的“教材”
道德有最高理想,也要有基本规范;有新时代提出的新观念、新要求,也有从古至今普遍推崇的道德基本准则。其一,地方戏曲与时代公民道德节拍吻合。比如大同地区现在活跃的地方戏曲经典剧目《四郎探母》、《王宝钏》、《狮子洞》、《刘家庄》、《斩赵王》、《明公断》、《杨府送印》、《算粮登殿》、《墙头记》等,具体表现着社会公德、家庭婚姻和各种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和各个不同层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框架性、层次性特点,恰好与地方戏曲剧目中的艺术形象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地方戏曲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演出与观赏活动的群众性具有广泛的相容和一致。其二,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道德必然会体现于地方戏曲艺术之中。比如《杨府送印》,杨继业不徇私,绑上七郎前去见驾;杨家众儿媳随军出征,杨母劝说六郎:“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巾帼须眉者不乏其人。”这才说服了他;杨家男丁已全部为国捐躯,寡妇们却披上战袍再次担当起精忠报国的任务。无处不在传承着历史文化,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这一切在告诉今人:古人能在国家和家庭利益面前选择国家,我们一定也能做到;古人能在国家利益面前放下自己的一切,我们一定也能做到;古人能在国家利益面前舍小家为大家,我们一定也能做到。总结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其他艺术种类和新兴艺术样式的长处,更好地发挥着地方戏曲艺术综合性、大众性和趣味性的艺术特点,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戏曲艺术对于道德弘扬的传统优势,使地方戏曲真正成为民众树立正确道德的“教材”之一。
三、地方戏曲承载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舞台
一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志在报告中谈到了“制度自信”这一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包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能造就公平与和谐,也能使得社会主义道德先进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道德。这就要求地方戏曲在创作方面,首先调整思路,尽量把地方戏曲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利因素发掘出来。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宏扬,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稳定,充分阐述,加紧实施,引起地方政府官员的重视。其次,摒弃地方戏曲中的某些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元素。对在经典作家生活的那个年代,他们道德观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本质是劣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历史上不同民族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斗,有民族歧视东西;对封建皇权的歌颂等。因此,要去其糟粕。二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突出把“马列主导”归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十报告提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其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凝聚全体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共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地方戏曲在艺术领域:首先,突出地方戏曲传承之后的开发价值。例如,地方戏曲在当地庆典活动中的特色,对当地民风习俗纪念意义的特色,对当地信仰开发中的价值等。其次,某些地方戏曲剧种可实施创新性传承战略,即常言所说的“老瓶装新酒”,出人出戏,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第三,促进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的立法。地方政府在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公共文娱场所的配套,确保大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健康;地方文化官员要调动与争取地方政府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彰显地方戏曲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功用,使地方戏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舞台之一。
总之,地方戏曲之源在于生活,地方戏曲之根在于大众,她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辉煌的殿堂,她的华彩不仅在于精美的舞台,更在于区域大众之间,在于乡野市井之中。随着中国的崛起、危机的化解,地方戏曲理应淡化批判社会的任务而突出娱乐人生的功能。但这样的转型发生在今天似乎还太早了,因为宏观地看,目前不能只讲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文化价值,而要着重发掘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代功用,使地方戏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空的一片绿荫,还原中国戏剧应该有比寻欢作乐更光荣的工作——确保提高公民素质,营造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于平,吕育忠.地方戏生态保护与生产自救刍议.光明日报,2005.8.12
2.白光杨.关于对地方戏的保护与传承.新西部(理论版),2012(8)
篇4
地方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地方戏曲教学要注意克服存在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采用先进手段优化教学方法,运用优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音乐鉴赏;地方戏曲;重要性;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2005年制定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国第六届国民音乐研讨会的主题是“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为根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旨在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传承、弘扬和发展。传统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学习传统戏曲可以了解并深刻认识不同地域戏曲文化。本文试对当前《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提出改进的粗浅策略。
一、《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的作用
陕西省地方戏曲资源非常丰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秦腔等戏曲教学,不仅充实和拓展了高中音乐鉴赏必修模块中戏曲音乐鉴赏的内容,而且从宏观上能够发挥以下作用:
1、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强调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戏曲是我们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之一,这种文化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群众基础三个方面。
(1)戏曲的文化价值。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反压迫斗争或者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多数被作为传统戏曲的剧目。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组织老艺人口述并加以笔录,记录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遗产,计陕西省3000本,甘肃省1500本,宁夏、青海、新疆也都有一批,就其题材而言可以说异彩纷呈。从而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与动力。例如:秦腔既反映出西北人民爽朗、慷慨、耿直的性格,又体现了西北地区人民群众勤劳淳朴的民俗风情,以及黄土地特有的文化气质。
(2)戏曲的历史价值。戏曲起源于原始时代的歌舞,从古至今,历经各个朝代,它一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也是社会沧桑巨变的时代见证和中国历史的演绎。戏曲,大多表现的是才子佳人的天作之合,或者忠臣烈士的坚贞报国,戏曲中的一些英雄情怀对激发当时人们的爱国精神,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戏曲的群众基础。戏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拥有无数的爱好者。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古老的艺术逐渐衰落,但是农村的观众对戏曲的喜爱仍旧未变,这和他们的文化程度相关。大多数西部农村中农民半文盲、文盲占较大比例,对民间文化的选择和接受也使他们对戏曲无法割舍。在田间地头,在农村庙会,红白喜事,都能听到、看到地方戏曲的身影。所以,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生活的土壤,群众是戏曲繁荣的基础。
2、弘扬中华戏曲艺术的重要方式
之所以说高中戏曲音乐鉴赏是弘扬中华戏曲艺术的重要方式,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是进行戏曲音乐鉴赏的主阵地。学生对于戏曲的最初认识,来源于小时候的肤浅印象和生活环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通过音乐课堂上戏曲的鉴赏、音乐教师的引导讲授、参与戏曲表演活动等,对学习戏曲的意义和重要性已深入精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戏曲概莫能外,所以要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精心创设戏曲鉴赏的情景,从教室布局到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设备,以兴趣为先导,通过戏曲本身的艺术魅力来唤起高中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自觉的步入戏曲的艺术殿堂。
(2)戏曲独具的艺术魅力为自身的大力弘扬做了最好的注解和诠释。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外貌美、形象好,仔细推敲,原来他人本身具有“美”的资本和条件,戏曲也是如此。究其历史,戏曲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歌舞戏”,唐朝时出现了“参军戏”,到了宋代,民间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一起,产生了“宋杂剧”,直至元代,戏曲形成了。纵观戏曲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经典的“大戏”,其中在历史更迭变化中,演绎了以历史事件、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数不清的悲欢离合。使得学生通过戏曲自身的魅力知道:昆剧是“中国戏曲之母”;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合春班”;《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打开了学生学习戏曲的心灵大门,从而也优化了课堂教学。
3、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加入地方戏曲教学内容,从表层看体现了民族文化,从深层次看,这种教学也是新时期振奋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华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经历几千年繁衍几千年孕育,戏曲正是其中独具魅力的重要艺术形式。只有通过戏曲音乐鉴赏教学,学生才会领悟戏曲的精髓和独到之处。
二、《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中在音乐教学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学生对传统戏曲越来越隔膜,戏曲文化意识越来越淡薄,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全面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学实施阶段。在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精神付诸于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戏曲鉴赏教学新理念的提出与现实的教学行为应有关系的建立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还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教学三维目标的割裂
三维教学目标好比是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它是指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第一,“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都指向人的发展;第二,“三维目标”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针对学生的发展,既不能优先发展其中一个也不能缺少任何一个;最后,“三维目标”不是均等存在的。它对于不同的学生个体在因材施教过程中的作用各有侧重点。但是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却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正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平衡关系。
2、音乐鉴赏模块中戏曲音乐教材应用的困惑
缺乏对教材的全局掌握和对新课程要求下教材编写意图的理解,也不知道这一课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体系中居于什么位置。对新教材中的“三维目标”的要求,缺少相应的戏曲理论的支撑,缺少在教学用材上“度”和“量”的控制,不能就现有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设置课时。此外,与戏曲音乐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优质戏曲教学资源也比较少。有时音乐教师囿于自己的老经验和有限的戏曲知识,不能将戏曲音乐鉴赏教材灵活的使用。
3、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方面
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体现在“就教材教教材”上,一张嘴,一支粉笔,从头讲到尾。没有通过认真的钻研领悟戏曲鉴赏教材而转化成自己的教学所需,在使用教材上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也缺乏开发和有效运用教学资源的能力,不能将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学生学习有机整合起来。
4、戏曲鉴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化
音乐教师虽然知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可是在音乐戏曲鉴赏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并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自主学习中缺乏音乐教师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指导与引领,合作学习中有时学生讨论热烈有余但效果不佳,缺乏更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有意义的思想碰撞,探究学习有时曲高和寡,超过学生的研究能力;有时过于讲究形式,显得教条呆板,与现实问题的联系相去甚远。
5、戏曲鉴赏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化
(1)评价方法比较盲目和随意,缺乏连贯性,没有针对性的戏曲鉴赏课的教学评价设计,而是盲从于高中音乐教学的总体设计,未凸显戏曲鉴赏教学独特的个性。(2)往往重视了戏曲鉴赏教学的结果评价,忽视了其过程评价,不能做到通过多种途径随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并进行有效强化和矫正。(3)在面对戏曲鉴赏课堂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进行反馈时,思维反应较缓慢,缺乏及时的矫正意识和有效的矫正措施。
三、进一步完善《音乐鉴赏》中地方戏曲鉴赏教学的策略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主体践行者,不仅要转变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变化,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来革新教学内容,从而呈现为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呈现为全体学生戏曲艺术素质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并运用新课标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切实有效地大面积提升陕西省高中戏曲音乐鉴赏教学的质量。
1、开展戏曲知识问卷调查,有的放矢开展教学工作
在每年级每学期学生开课时,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摸清学生对中国戏曲的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取得第一手资料,为以后的戏曲鉴赏教学做好铺垫。
2、优化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积极探讨多样化教学方法,遵循“学为主体、教为引导”的原则,一改曾经填鸭式教学方式和枯燥乏味的强灌式教学方式,重新建立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来突出高中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
3、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优化戏曲课堂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将音、画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在戏曲鉴赏课堂上播放视频,观看名角名段,戏曲中独特的道具、华美的服饰、腾挪跌宕的身段等,使得戏曲鉴赏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比起独白式的说教更能有效地调动起高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思维活跃中感到快乐,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运用优质的网络资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5
一、认真选材。由易到难
莆仙戏是一座艺术宝库,因兴化方言的特殊性。有的还巧妙地运用了装饰音和滑音,衬托出语言音调中的平仄、抑扬,表现乐曲的感情和形象。由于学生学习知识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教材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选一些拖腔较少的曲牌。例如,选用《五更子》乐曲,旋律动听,节奏轻快,只要教法得当,很快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戏曲学习氛围,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课前在教室的四周粘贴莆仙戏的行当脸谱及唱腔曲牌等资料;播放学生熟悉的乐曲片段,让学生律动愉快地进教室;借助多媒体画面等,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和关注,为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奠定情感的基础。
三、依托课堂,激发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莆仙戏的兴趣。李存曾说过:“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反复聆听音乐,让音乐先感动我自己,然后我才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地听与唱,把握莆仙戏本身具有的独特韵味,让音乐先感染自己,再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让音乐感染学生,也让老师的情感感染学生。师生在互动互学中,明白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1.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莆仙戏进入课堂教学中,朗读歌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歌词内容、感情和表现要求,而且还能为学唱莆仙戏奠定思想和情感基础。
2.激趣教学法。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激趣教学法进行剧情的介绍。例如,教学《雁儿乐续段》时,教师应介绍:春草乃是相国之女李半月的贴身丫环。有一天,春草和小姐进香路上,遇吏部尚书之子吴独纠缠,幸得义士薛玫庭解危。薛玫庭又为救民女一怒打死了吴独,主动到府衙投案自首。春草关心薛玫庭的安危……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3.示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大胆地为学生范唱一小段莆仙戏,让学生刮目相看,接着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看一看古老而又优秀的莆仙戏演出的录像,听一听莆仙戏乐器演奏的片段以及演员的演唱。等等。通过直观感知,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
四、艺术实践。培养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在莆仙戏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等,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表现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1.打击乐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莆仙戏的打击乐既古老又丰富多彩。教学时,可先播放民间的车鼓乐录像片段,让学生感受民族打击乐的丰富表现力,再选用每年元宵节听到的《一路鼓乐响上天》等乐曲。只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小军鼓数个和鼓槌数支,鼓筷数双,让学生自备搪瓷杯盖两个代替钹,搪瓷盆和搪瓷碗分别代替大锣、中锣,这样全班同学就能组成一个宠大的打击乐队,人人都有动手的机会,教学效果非常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又能培养一批弘扬民间艺术的接班人。
篇6
人物的脸部都是运用了阳刻法,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均为侧面形象,潮州戏曲人物剪纸则多为正面形象。从这两张剪纸中可以看出南方剪纸的秀细灵动的独特风格,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带有北方剪纸的厚重感。在潮州戏曲人物剪纸《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西厢记》中,两组独立的人物均放置在方形的场景中,使人物在中间空白的背景下形成一个空间场所,周围根据场景的需求进行了细密的装饰,使整张剪纸疏密有致,饱满而生动,增强了戏曲人物剪纸的故事情节。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三顾茅庐》是在方形构图内呈上下两部分。整个剪纸在一间房子、一个门和一条路前展开。下半部分是在墙外面的三个人物刘备、关公和张飞。这三个人物站立整齐,两袖相并呈叩拜形式,面部统一朝有一条路的方向望去。路是用阳刻的线整齐排列而成,形成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在三个人物的上方是一间房子,房子内有一人,此人便是诸葛亮。诸葛亮坐于屋内,与下半部分的三个人物呈相反方向。由于上下两部分的人物呈相反方向,使整张剪纸形成强烈的对比形式,在平面构成中称为突变,形成一种矛盾冲突,凸显了这张剪纸的主题诸葛亮的特殊性。剪纸人物除面部为阳刻外全部为阴刻法。这两组剪纸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相同点便是面部为阳刻法,服饰为阴刻法。但是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面部多为正面形象,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面部为侧面形象。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精细中带有北方剪纸浑厚而质朴的特点。而广东潮州戏曲人物剪纸造型活泼而富于变化,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从地域来看,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工细精巧,秀逸灵动,精致优雅。北方的戏曲人物剪纸刀法简洁,造型浑厚简朴,表现出一种粗犷厚重、古拙洒脱,富有内在生命力的精神。襄汾戏曲人物剪纸每个动作关节部位都表现得生动到位,如正在表演中人物的定格一样,运用了剪纸艺术的概括手法,但动作的表达却活灵活现。《破渑池》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腿站立的人物组成。一人呈奔跑状,一腿向前伸,一腿在后面抬起,一手拿圆形兵器,一手高举。另一人单腿站立,一腿高抬,两手拿双剑高举过头,呈交叉状。两个人物似在交战状态。而山西离石的戏曲人物剪纸《黛玉葬花》,人物造型简练,表现为正面形象。人物以阴刻为主,表现出了剪纸的实面,与周围环境阳刻的线结合形成明显的虚实对比,更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从这张剪纸中明显可以看出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间的差异,人物造型不似襄汾戏曲人物那样生动,还是比较质朴简单的人物造型,追求了最为传统的“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的造型方式。山西新绛的戏曲人物剪纸《武家坡》《状元祭塔》和《买水》,具有北方剪纸造型简朴的特点。
人物剪刻大刀阔斧,服饰上装饰简练,多用月牙形、直角形、圆点、打毛刺来装点服饰。男子头冠与女子发髻造型简洁,在简洁的外轮廓内有的用实面来表现,有的用了大小不一的椭圆形或三角形作为镂空装饰。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男子头顶饰有各种帽、盔、巾冠戴。女子头顶发髻分上下两组,上发髻居于头顶偏后,下发髻留在后脑顶和向上之间。各类人物的服饰特点,主要以四瓣和五瓣梅花图案表现。在具体的剪纸运用中,又多以半朵梅花去装饰;衣、裙、袄、裤及戏曲人物动作变化,人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相依、重叠等均采用半朵梅花点缀于衔接之处,或以惯用的锯齿纹、半月牙纹、圆点、椭圆点、正方点、三角、十字等几何形纹样加以区分。
人物剪纸的面部与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一样为侧面形象,但眉眼要比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的眉眼要大,特别是眼睛占据了整个面部的正中间。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中,人物的眉眼较细腻,占据面部的上半部位,保留有人物正规的比例关系“三挺五眼”。北方戏曲人物剪纸浑厚质朴,南方戏曲人物剪纸秀细灵动。而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则介于两者之间,既保留了北方剪纸的浑厚,又具有南方剪纸的精致。襄汾戏曲人物剪纸具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物面部是侧面形象,运用了阳刻技法。除面部以外多为阴刻技法。服饰以梅花装扮。肢体造型是戏曲表演的定格化。这些特征与其他地方剪纸有着明显的区别,是襄汾戏曲人物剪纸的独特之处。
篇7
【关键词】戏曲动漫 数据库 3G移动客户终端
湖北地方戏曲具有浓厚的荆楚文化特色,是楚文化在戏曲上的浓缩反映,经过300多年的文化积淀已成为湖北文化艺术地方特色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湖北的文化品牌。地方戏曲动漫是将动画技术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的新研究领域,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尊重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以符合时代特色的动漫形式和先进技术开创性挖掘地方戏曲资源。随着当前中国3G网络建设的深入发展,移动网络带宽得以大幅提升,通信网络融合、产业融合、行业融合进程日益推进,3G行业应用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湖北地方戏曲动画数据库的3G移动客户终端设计,是对戏曲、动漫、移动通信进行的跨行业资源整合,对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宣传有着积极意义,是拓展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渠道。利用3G网络技术,按照市场机制推广地方文化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成为新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口。
一、建设3G移动客户端的湖北地方戏曲动漫数据库的意义
(一)拓展3G移动数字产品的实现技术和运营方式
进入3G时代,以多媒体为典型特征的移动数据业务得到更宽广的应用。面对迅速增长的移动用户和移动通信的各种消费需求,湖北地方戏曲动漫数据库开发运用交互式动态数据库技术实现动画技术的创新,将成为新的综合性3G产品实现技术。湖北建设地方戏曲原创动漫数据库广泛涉及3G技术,例如利用动态交互技术、流传媒技术、同步化技术等,达到多种或系列的3G产品实现技术和推广运营方式。例如与电子信息平台合作实现手机动画等形式的推广等,开发其经济价值。
(二)运用动漫和3G移动技术保护性开发湖北地方戏曲
湖北地方戏曲种类丰富,包含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在内的多种剧种。例如汉剧、楚剧作为湖北地方戏曲艺术品种,是湖北乃至全国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湖北地方艺术的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各个剧种代表了当地的文化特色,需要对不同剧种进行统一系统的整理归档。目前为扶持和保护湖北地方戏曲发展,政府出台了抢救、发展、救急的政策。2008年7月3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保护与发展湖北地方戏曲的通知》正式印发全省执行,由此加大对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的投入力度、多方面扶持湖北地方戏曲的发展。
湖北省许多地方戏曲老艺人年事已高,有的在世时也未留下影音资料。许多优秀传统戏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已随他们的故去而失传,因此建立湖北地方戏曲动画资源库,保护并发展地方戏曲文化十分迫切。本研究旨在研究和开发这样的资源库信息和交互平台,结合传播力强的动漫艺术,帮助实现地方戏曲的广泛传播,扩大其观众群体,展示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对湖北地方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3G移动客户端的湖北地方戏曲动漫数据库应用简介
湖北地方戏曲动漫数据库系统整体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由数据采集器 (3G移动终端,传感器)、数据库 (关系数据库,实时数据库)、Web服务器、数据监控中心等组成。软件部分从功能上分为数据采集程序、数据传输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软件部分各功能子模块程序独立设计运行,从而使得系统运行更流畅,更具灵活性。系统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湖北地方戏曲(楚剧)的数据库应用功能模板搭建
2008年《楚天都市报》刊登了名为《百年楚剧穿新装 “葛麻”成了动漫人物》的报道,报道了湖北大学制作的楚剧动画,当这部楚剧动画试播时,请教了戏曲大家余笑予先生,他提出“动起来的动画才叫戏曲动画”的建议。本研究依此为基础探索以楚剧为例的湖北地方戏曲动漫数据库建设。
(一)楚剧原始影像资源整理(文献研究、实地调研)
收集老艺人录音录像,采用原始的影像和图片资源很重要,如湖北戏曲的鼎盛时期,以陈伯华和熊剑啸为代表人物的汉剧、楚剧曾蜚声中外。本研究首先对楚剧的诞生、发展历史、发展演变、文化特点、名剧名角等部分进行记录、整理,再原创戏曲动漫制作。
(1)楚剧历史动画导航制作。楚剧产生并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楚剧小调十分丰富,据统计有60余支,曲调风格各异,其中一部分来自湖北各路花鼓,原为一戏一曲,专曲专用。本项目遵循楚剧的文化特色,对楚剧的诞生发展、演变流派等做总的动画介绍。
(2)楚剧各行当角色动画。楚剧除唱腔特色外,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针对楚剧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窑旦、小生、胡子生、老生、丑、花脸诸行当的扮相服饰做动画设定,并模拟各行当典型表情及程式性动作。
(3)楚剧场景道具动画。配合经典剧目,对楚剧经典剧目中的典型场景、主要道具制作动画,包括楚剧伴奏乐器介绍等。
(4)历史名家动画介绍。历史上楚剧的知名演员主要有旦行的江秋屏、李百川、关啸彬;生行的陶古鹏、高月楼、黄汉翔、章炳炎、黄楚材、李雅樵、袁璧玉、钟惠然、高少楼;丑行的演员主要有朱福全、罗小全、徐小哈、鲁小山、熊剑啸、杨少华等,对各行代表人物制作介绍动画。
(5)经典剧目动画介绍。对经典剧目的剧情、角色等做基本介绍,并对剧目特色,剧目编剧,剧目配乐,剧目导演,扮演角色的一代、二代、现当代等演员进行相关介绍。
(6)经典动画片段制作。以舞台戏曲表演为参考,尊重戏曲唱腔,用动画语言再现楚剧表演。
(二)3G移动客户终端功能设计
作为湖北地方戏曲数据库的移动客户端,3G智能手机在功能上主要实现系统登录、手机终端定位、拍照上传、实时视屏等功能,同时为了能满足客户端程序的可移植性和提高利用率,在客户端程序上还设计了系统配置的辅助功能。手机客户端与服务器采用 C/S架构进行设计开发。手机客户端采用Http方式同Web服务器通信来进行数据交互。
(三) 数据库推广设想
探索新型合作,本数据库建设拟运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面向3G网络下开放的Market电子平台推广外,同时与本地3G网路运营商、剧院、报纸、网络、影视、通信等平台进行大力推广。此外,制作戏曲动漫衍生品,加强与媒体等部门的合作与联合开发,实现产品价值。
四、建设湖北地方戏曲(楚剧)数据库技术的实现性分析
在素材采集等工作中,基本用Flash、3Dmax、Premiere为制作工具,进行动漫创作。在制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充分实现创意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在画面色调、构图、明暗、镜头设计组接、节奏把握等方面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资源库的建设,需要从开始就投入原创力,到后期的推广更要结合市场制作相应的戏曲动画产品。其创新点在于针对原汁原味的湖北地方戏曲,用动画创作和影像技术方式进行整体的创作,制作既尊重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特色的动画产品。进行市场宣传推广时,将地方戏曲和动画技术相结合,拓展地方戏曲资源的空间。
(一)戏曲动漫原创制作
在充分调研取证和收集素材后,对湖北地方戏曲的剧目、人物、背景等进行大规模的再创作,这需要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制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中,关键是对人物和剧目的创意制作。
(二)移动客户端数据同步
本系统的架构中包括后台数据库服务器、Web服务器、无线网络、客户端采用基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等。客户端可采用不同操作平台,服务器端采用 TomcatWEB服务器、MySQL数据库。通信网络使用 ApacheHTTP协议客户端,系统中间Web服务器采用Servlet响应客户,请求客户端采用Java技术进行开发,客户端的数据存储采用数据库,如图2所示。
结语
在充分调研和考察基础上,以楚剧为实例的湖北地方戏曲动画资源库,将对其知名曲目、角色、场景、服饰等分类归档,选取多个有特点的剧目进行动画制作,并运用交互技术实现资源库的调度与储备。在宣传地方文化的同时,通过网站、游戏、手机、影视媒体、衍生玩具等广泛有效地推广地方戏曲动画,真正使资源库可用、可行。在目前地域性戏曲动画尚没有大规模推广之前,率先开发新的动画市场,同时与地方戏曲单位的合作将拓宽湖北地方戏曲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前景,因而本项目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篇8
关键词:关系;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创新
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地方电视戏曲栏目(主要指省级电视台开设的戏曲电视栏目)由于所承接对象的特殊性和承载内容的传统性,为这一课题提供了较大的施展空间。发挥电视媒介的传播平台作用,弘扬戏曲文化中的优良传统成为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受相关条件的影响,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建构起一系列关系。从这些关系出发寻找制约、影响栏目发展的因素,探索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创新发展路径,成为探讨当下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影响因素
戏曲是一门综合传统艺术,电视是一种现代传播平台,两者的结合可以开发出更多的节目形式。戏曲也需要有更多的电视节目形式来传承和表现。①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几个关键因素对于栏目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决策者的认识这里的决策者主要指本地省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他们的认识对于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有的政治生态中,这种影响很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地方戏曲的发展和对当地文化事业的影响,是否能得到决策者的较高认知,是否会成为当地作为文化品牌打造的重要支撑,对于栏目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决策能力,而这些内容对于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创立、发展和拓宽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决策者的认识就成为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栏目创办之初市场效应不明显的时候,尤其需要决策者的投资和支持。2.电视台的定位电视台的定位对地方戏曲的发展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当电视台将戏曲作为文化支撑或者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时,电视台就能够将地方戏曲电视栏目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支持发展,在一定的时期内,电视台在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会给予栏目大力支持。定位具有认知效应,一旦有了较高定位,就会有形无形地推动其发展。电视台的定位确定后,在缺乏相应条件时,也会唤起领导寻求支持的思想和行动。3.文化的土壤地方电视戏曲栏目需要有戏曲发展的土壤。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常所说的剧种。一个地方的剧种与本地的文化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剧种的产生本身也是文化发展的需求和表现。植根于地方剧种、根植于当地文化建设的土壤具有原生态的性质。它们的生存是地方电视戏曲栏目能够得以发展的根本土壤。如果没有相应的剧种,没有相应剧种的戏曲人才出现,没有相应的受众群体,就缺乏戏曲繁衍的土壤,就很难支撑地方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4.人才的支撑人才是支持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基础,这里的人才一方面指本地的戏曲专业人才,戏曲表演人才;另一方面则包括电视戏曲栏目运作、主持、拓展等相关方面的人才,包括主持人、编导、策划、摄影、录像和编辑等一系列专业方面的人才。缺乏人才,栏目的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当然,在目前文化繁荣的情况下,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得到人才支撑,但总体来看似乎成本较高,持续力有待考察。5.市场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走向市场是必然的,电视戏曲栏目不可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来推动节目长期发展,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市场运作。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公司运作的形式促使栏目走向市场、联系市场、拓宽市场,对于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滚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应地,电视台所在地区的市场活跃程度、经济发展状况都有可能对戏曲文化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这种市场因素有时并不是单纯市场行为,往往与企业的文化追求直接相关。
二、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关系建构
依照基本的联系思想,上述因素的存在可以让我们勾连出地方电视戏曲栏目涉及的关系。具体来讲,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关系的建构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栏目与地域的交融关系地方电视戏曲栏目通常与本地区的剧种具有极强的联系,栏目与地域的这种交融关系是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与地域的交融关系,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很难持久。河南卫视《梨园春》以河南豫剧为基本的地域剧种,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以黄梅戏为主打,吉林卫视《花开桃李梅》以吉剧为基础,都是将栏目与地域的关系交融在一起推出,具有地方色彩。栏目与地域的交融关系深度体现的是戏曲文化发展的程度,直接表现的是观众的文化需求和热度,这正是戏曲文化栏目发展的重要动力。2.栏目与观众的交流关系地方电视戏曲栏目植根于地域的剧种,呈现出与忠实观众和参与者的交流关系。某一地域的剧种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条件有直接关系,与当地人群有内在的亲近感,由此产生出对地域剧种关注的人群,这些人群衍生出大量的忠实观众。他们是栏目的直接参与者,更是栏目传播中的宝贵资源。栏目如何发挥与观众的交流关系,如何让观众对栏目产生关注并保持热情是栏目发展的现实需要。无论是动用技术能力还是采用市场运作手法,都必须将观众作为栏目发展的核心推动人群,与观众处于长期的交流对话状态,以此来推动栏目的发展。3.栏目与市场的交互关系栏目要想得到持续的发展,拥有持续的推动力,必须与市场发生交互。栏目以其影响力吸引市场的关注,以市场的关注提升自身的持续发展力量。市场的良性发展可以为栏目的持续发展注入动力。提升推广地方戏曲电视栏目与市场的交互关系,需要通过具体的市场运作来提升品牌打造力度,取得双赢的效果。特别是电视栏目日渐成熟后,更需要有具体的公司化运作推动与市场的交互关系。一些地方电视戏曲栏目在一开始就与市场产生极强的联系,用冠名权、广告等方式增强节目的支持力度,取得较好效果,这也是注重市场运作的表现和现实需要。4.栏目与政府的交织关系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当下,地方戏曲电视栏目与政府之间具有很强的交织关系。文化产业说到底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较大,政府不可能让文化产业放任自流。同时,政府需要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用文化产品带动社会的良性发展。栏目的发展需要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政策上的支持。在此交织关系下如何提升政府的关注度、提升栏目的文化品牌效应,就成为栏目在运作过程中必须考量的话题。河南省领导提出,“《梨园春》要承担起振兴豫剧、展示河南文化、对外宣传河南的重任”“民族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阵地”。②《花开桃李梅》的创办是吉林电视台为落实吉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吉剧振兴工程”精心策划的。安徽省委、省政府也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的口号发展《相约花戏楼》,都体现出栏目与政府的交织关系。5.栏目与传统文化的交会关系地方电视戏曲栏目通常被作为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社会特定群体的文化需要,地方戏曲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良性融合剂。电视栏目作为实际的戏曲文化载体需要相应的戏曲传统包装。在此背景下,栏目的设置版块不仅涉及栏目的具体运作形式,还必须寻找与传统文化的交会关系。无论是舞台的搭建、演员的选择、参与人群的互动,还是专家评论等环节的处理,都需要具有传统文化的甄别力。通过不断地发掘传统戏曲文化中的优良成分,并与现代戏曲栏目发展需求、现实条件、市场需要相结合,地方电视戏曲栏目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6.栏目与现代价值的交接关系地方电视戏曲栏目毕竟是植根于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欣赏形式,栏目需要考虑与现代价值的交接关系。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接近人群、年轻人群,也需要寻找与现代社会价值追求的元素,激发现代人对戏曲的热情。也就是说,栏目不能仅仅将传统戏曲放在电视平台上,更多的则要发掘传统戏曲与现代价值的交集,寻找它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出现代戏、戏歌等形式,寻找现代人更易接受的手段和叙事方式,更易进入的故事场景等,都具有较好的探索价值。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寻找栏目内容与现代价值的交集,更成为栏目发展的重要课题。
三、关系视角下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创新发展
篇9
关键词:戏曲科诨地方性时代性
科诨,又称“插科打诨”,是戏曲表演里各种使观众发笑的穿插部分。“科”多指动作,“诨”多指语言。本文着重于从语言的范畴来探讨科诨中的地方语汇。在剧情的发展之中的科诨,作为古典戏曲中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利用了幽默滑稽的语言、动作,是戏曲创作、演出中的一种独特的形式。科诨最初源于为皇帝寻开心而设的俳优所演的滑稽艺术之一,可以说是深受王公贵族与平民百姓喜爱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它的形成与在戏曲中的广泛运用,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戏曲中科诨的大量使用,既来自于观众的心理需要,也导致了滑稽表演的戏曲程式化。
科诨作为表现戏曲中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一般通过净丑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它利用滑稽调笑的语言动作,其主旨在于令人发笑,令观众在劳作之余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观众心理上的需求。因此,戏曲科诨的语汇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两种特征。而且这两种特征是交融共存的。
一、戏曲科诨语汇的地方性
戏曲科诨的地方性指的是不同剧种由于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的不同,剧种所要求的科诨语汇也因此而具有地方特点,这种地方性也是不同地区人们长期审美习惯的积淀。
全国300多个剧种,作为剧种最典型的特征之一的地方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语汇。比如闽南地方方言在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别于汉语等其他方言的特点。闽南话中的凋肘、倚秋、压气、带驿马、交番婆等词,就很难准确译成普通话。而且,每一种方言的语汇都融合了当地人们历史流传下来的审美习惯和当地民俗文化的内在韵味。一个不起眼的语汇往往会在熟悉这个语汇文化内涵的听众的心里产生共鸣;一句蕴涵了幽默文化的科诨容易在懂得其内涵的听众中引起会心的微笑。因此,科诨在戏曲中的运用要符合地方剧种的美学特征和浓郁的乡土风情。如在泉州市入选2002-2003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新编古装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第四场,老女仆梅香在她的开场白中说道:“一日吃三顿,百事皆不问。管伊天子啥字姓,日落我就爱困。”(注:伊——他;爱困——犯困)将女仆的人物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获得了较好的舞台效果。
再者,方言语汇与地方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一,方言语汇忠实地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反映了民族分化整合与流动迁徙;其二,方言语汇中有一套与当地民间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婚姻制度及风俗习惯有千丝万缕关系的、稳固的亲属称谓系统;其三,方言语汇有很多反映社会生活层面广泛,富有当地乡土气息的脍炙人口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等。如在歌仔戏《皇帝告状》里的县令,发现上堂作证的是自己的女儿,他感慨的科诨:“哎呀!饲老鼠咬布袋,饲查母囝来告老爸。”这里的老鼠咬布袋是闽南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的俗语语汇:“查母田”指女孩子,这里是父亲对女儿的一种昵称,而且“袋”与“爸”的闽南韵脚又很压韵,因此,在情境中既能塑造县令那种又爱又恨的心理,又很好地体现闽南独特的乡土文化。其四,方言语汇中还夹杂有历史上中外交流和长期积淀下来的外来词;其五,方言语汇中还有源于当地自然景观、经济特征、宗教文化、民族以至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地名。这五个方面的联系使得戏曲工作者在设计科诨时应该首先考虑方言语汇中这五方面的因素。因此,如果地方戏曲中的科诨语汇脱离了文化传统,让本地听众都听不出其中的幽默情趣,那么这样的科诨也就失去了其作用与特色。
二、戏曲科谭语汇的时代性
戏曲科诨语汇的时代性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的变迁,以及不同文化的交流,使得不同的时代具有自己特有的时代语汇。而表现不同时代的戏曲剧目的科诨也应因为时代语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时代性语汇包括与时代现实生活存在的物质和技术有联系的语汇,以及与人们精神生活有联系的非物质性语汇。如在远古时代,生产技术和文明的不发达的现状,在没有“纸张”出现,就不可能有“纸张”的语汇,没有“火箭卫星”的现实,就没有“火箭卫星”的语汇。又如“克隆”技术是当代才产生的,因此在之前的传统戏中就不可能有“克隆”语汇。再如科举是封建时代产生的,因此在奴隶社会就不可能有此语汇。
在戏曲中使用科诨既要考虑其地方性,又要考虑其时代性。而不应为了制造喜剧情境,为了迎合观众的軎好,滥用现代语汇于表现古代内容的戏曲科诨中。在2004年9月杭州“七艺”节参赛的作品中,根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存同名南戏改编的北方昆曲《宦门子弟错立身》中,当完颜寿马想念王金榜,希望老仆人为他去骗王金榜来学戏,老仆人不答应。这时,完颜寿马和老仆人的科诨对白中出现了“敌敌畏”和“花雕”两个作为科诨的语汇。显然,“敌敌畏”是当时不可能有的语汇,它违背了科诨时代性特征原则,这样的为了逗笑,影响了这出戏的高雅审美。而“花雕”的使用,是因为这出戏是在绍兴大剧院演出。显然,编导为了迎合当地听众喜好,取得现场演出效果而设计的一句科诨,但让人听后有牵强之感。
因此,对科诨的使用既要大胆,又要谨慎。要大胆,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产物,它的使用能让戏曲亦庄亦谐,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委实是戏曲大众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清代戏曲家李渔说:“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瞳睡之时。(中略)若是,则科诨非科诨,乃看戏主人参汤也。养精益神,使人不倦,全在于此。”(注:李渔《闲情偶寄》)李渔把科诨当作能让看戏人养精益神的“参汤”,特别重视。然而,新创作的大多数戏中往往缺少科诨,这就使这些戏显得板硬、生涩,艺术的自由灵动、妙趣、机趣、情趣就被削弱许多。要谨慎,因为不合情景的现代语汇在传统戏曲中的使用,破坏了戏曲的传统美感,使戏曲艺术咸了港台历史搞笑片一样,对传统文化形象的损害,对地方文化的遗弃和否定,对历史形象的扭曲。虽然在效果上产生了一定作用,但在历史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上,潜移默化地误导了听众。这种影响在表面上看不出,但长此以往,将对听众产生潜在稳固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假话不断的重复就会成真话。因此,在传统和现代戏曲中,净丑科诨的运用也应符合地方剧种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语汇。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篇10
一、血防工作任务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科学防治”的原则,全面认真组织好春季查螺工作,继续加大查螺和巩固性灭螺力度,努力提高查灭螺质量,及时查出未发现的残存钉螺。各历史流行镇要围绕各自的巩固监测方案,进一步加强往返血防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特别是渔船民的查治病和管理,不断巩固我市的血防工作成果,为今后顺利通过上级血防部门复核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查灭螺
(一)查螺
1、范围:在全市20个历史血防流行镇(场)235个流行村(分场)中进行,调查面积4000万平方米。全面查近10年(2000—2009年)43个村的所有自然环境;监测查10—19年(1990—1999年)30个有螺村1/2的重点环境;监测轮查20—25年(1985—1989年)21个村的1/3的自然环境;对25年以上的139个历史有螺村,实行群众报螺。
2、方法与步骤:
(1)村自查:全面查的村,采用5平方米一框机环结合法,查与近10年有螺环境和水系相通的所有环境;采用20平方米机械落框法,查除近10年有螺环境水系相通外的其余自然环境,全市全面查面积1450万平方米以上。监测查的村,对各村自主确认的重点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查未改造的历史有螺环境和改造后的新旧交界环境;采用20平方米机械落框法,查历史有螺环境及与其水系直接相通的全部自然环境,全市调查面积1200万平方米。监测查中未查的环境和25年以上历史有螺村实行群众报螺。
(2)镇复查:在村自查的基础上,由镇抽调力量组织实施。对全面查的村,采用机环结合法,复查历史有螺的复杂环境及与其水系相通的全部自然环境,复查环境数必须达到村自查环境的1/2以上,调查面积720万平方米以上。对监测查的村,采用20平方米机械落框法,复查1/2以上的环境,调查面积600万平方米。
(3)市考核查:对有实际查螺任务的镇,市将组织专业人员每镇抽查5-10处复杂环境,调查面积计30万平方米。
(4)新曹镇新洋村、三仓镇沙灶村按省监测点方案要求进行调查。
3、时间和要求
(1)制订查灭螺方案:各流行镇(场)须在3月25日前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订查灭螺方案,有查灭螺任务的镇、村要切实解决好查灭螺人员的用工报酬。镇与村、镇卫生院(防保所)与村卫生室(站)要签订责任书。村与查螺员要签订合同,明确任务和要求,严格考核,确保质量。
(2)组建查螺队伍:3月31日前,各村要挑选责任心强、视力好、有一定查螺经验的中青年组成查螺小组。全面查的村,每个村民小组抽调2人,组成2个查螺组;监测查的村每个村民小组抽调1人,组成1个查螺组。要加强查螺人员的业务培训,市培训到各镇(中心)卫生院分管院长(防保所所长)、防保组长和血防专业人员,镇培训到各村主任、血防医生和查螺组长,村培训到查螺员,努力提高查螺队伍的业务技术水平。
(3)做好宣传发动:在查螺期间,镇、村广播站(室)要开展血防知识及查灭螺相关知识的宣传,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要利用画廊、黑板进行候诊宣传,并通过张贴临时血防标语和制作固定标语等形式,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各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血防知识教育,落实教学计划,安排2-4课时,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通过学生对家长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血防意识。
(4)认真组织安排:全市查灭螺工作在气温适宜的时机开始,4月底前各镇完成自查、复查任务。市将在查螺前对全面查的部分重点村投放3-5个环境的假螺点,以监测有关镇的查螺质量。查螺前,各村要建好应查环境卡,绘制好全村环境示意图,做到环境示意图编号与环境卡编号相同,统计好全村各组环境数、面积及沟、河、塘等各类环境的分类数。有环境变更的要及时增补、删除,有面积计算误差较大的要及时纠正。绘制好历史有螺环境示意图、历史有螺环境一本账。各镇要将确定的查螺时间报市血地防办,以便及时派员现场督查。查螺期间,各村要明确1名干部带队,村医生跟班作业,认真做好考勤、考绩、资料整理及查螺记录等工作。各镇卫生院(防保所)要保证血防专业人员到岗到位,加强现场指导和督查。
(5)加强螺情核实:各镇如发现有螺环境,必须及时上报市血地防办,由市血地防办组织专业人员到现场鉴定,计算有螺面积和有螺密度,填写《有螺环境登记卡》,并将捕捉的钉螺送市疾控中心血防科进行压片检查。
(二)灭螺
l、方法:
今年的灭螺实行药灭为主,环境改造为辅的原则。
(1)药物灭螺:对近6年查出的难以进行环境改造的,而又不具备药浸条件的有螺环境,可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按每平方米50克进行喷洒。近1—5年的有螺环境(2006—2009年)喷3次,近5年的有螺环境(2005年)喷2次,对历史有螺环境,尤其是原钉螺密度较高的环境可喷3—4次,适当加大药物剂量。每次喷药间隔7天。对具备药浸条件的有螺环境,可用50%氯硝柳胺进行原全水或沿边浸杀灭螺。
(2)环境改造:根据省政府血防中长期规划要求,内陆地区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率要达70%以上。市农林水利部门要积极筹划,认真调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多种方式的环境改造。对历史有螺环境中非定型沟塘要结合农田水利改造疏浚河道,采取吸淤填埋、开挖虾池、鱼塘等方法进行环境改造;对定型沟渠,尤其是2001年以后查出的有螺环境,要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按照国家血吸虫病防治水利项目工程的规划要求,大力推行渠道水泥硬质化,彻底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2、时间和要求:近6年有螺镇要在4月上旬上报《药物灭螺呈批表》到市血地防办审批,4月中旬前完成第一遍灭螺任务,适时完成第二遍灭螺任务,5月中旬完成最后一遍灭螺任务。灭螺前,各镇要先将确定时间报市血地防办,以便及时派员现场督查。如查出有螺环境,要及时报市血地防办和市疾控中心,并由市血防专业人员会同镇、村现场会办,逐一勘察,确定灭螺的范围、方法,随时进行药物扑灭。药物灭螺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掌握好用药量,确保灭螺质量,落实好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人、畜、鱼、蚕及其它动植物的安全。
3、组建灭螺队伍:凡近6年有螺村,根据灭螺面积的大小确定2—6人的灭螺队伍,其中运输药品1人,弥雾机操作人员2—4人,村干1人,组成灭螺小组。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及时开展灭螺,做到随时拉得出,打得响,确保不延误最佳灭螺时机。
4、灭螺重点工程的申报:各血防流行镇卫生院要主动与镇水利部门协调,利用疏浚河道等水利项目,更多地填埋历史上的有螺环境。凡动土灭螺工程量土方超过3万立方米的工程或水泥硬质化超过20万元以上的灭螺工程,可申报省办灭螺重点工程项目。灭螺工程量土方超过1万立方米以上或水泥硬质化超过5万元以上的灭螺工程,可申报市办灭螺重点工程项目。对相对复杂的环境,土方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或药灭面积较大的环境,可申报市灭螺重点工程项目。凡申报省、市灭螺重点工程的镇,要按照《省重点灭螺工程项目申请书》的要求,按实填报有关内容于5月底前报市血地防办,市灭螺重点工程在7月底前报市血地防办。
三、查治病工作目标及任务
今年全市查病8000人,扩大化疗70人,以流动人口和近6年有螺村的常住人口以及外省、市血防流行区迁入人口为主。
(一)查病对象和方法
1、对象:近6年有螺镇查所有有螺村6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各镇(场)对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云南及我省宁、镇、扬沿江地区流入我市的6周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特别是水上运输人员和渔船民职业人员,要进行追踪检查,严控输入性病例。对本地流出上述地区的人群,除春节返乡期间突击追踪查病外,平时返乡时按常规门诊要求检查,对检查人员要进行登记备查。各血防流行镇要对原在册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核查摸底,了解病人健康状况,宣传国家的救助政策,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晚血病人实施住院治疗救助工作。历史遗漏的、非在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要由市人民医院确诊,经市血防办初审报省批准后列入救助范围。新曹镇新洋村、三仓镇沙灶村的查病工作,按省监测点方案进行,完成全村整群抽样,要确保查病人数在1000人以上,流动人口100人以上。
2、方法:堤东各镇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进行直接检测。堤西各镇取血后3天内随送检表送市疾控中心血防科。凡DDIA阳性者均要粪检,进一步进行病原学检查。牲畜的监测查病,由林牧业局组织实施,完成上级下达的牲畜病情监测任务。
(二)治疗对象及方法:
凡DDIA阳性、粪检阳性者以及有血吸虫病史且未经吡喹酮正规治疗者均需治疗。粪检阳性列为病人,采用吡喹酮60平方米g/kg,二日疗法;DDIA阳性而粪检阴性者,作为扩大化疗对象,采用毗喹酮40平方米g/kg,一日疗法。所有治疗对象,一律住院正规治疗。严禁设点或发药到人的院外治疗,确保安全无事故。所有治疗对象须在12月底前完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