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壁垒范文
时间:2023-03-17 23:1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贸易壁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TBT);贸易保护;WTO规则;特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17
国际贸易壁垒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又可以分为很多小类,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制度、外汇管制、歧视性公共采购、国家垄断性贸易、自愿性出口限制(出口配额)、知识产权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等。人们常说的绿色壁垒包括绿色关税、绿色反倾销、绿色技术要求,分属于关税壁垒、反倾销、TBT(广义TBT包括TBT和SPS,SPS即动植物卫生措施)。
TBT是当前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TBT的应对工作。多角度审视TBT与其它贸易壁垒的异同,有利于深刻认识TBT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全面了解TBT的特点,从而准确把握TBT应对工作的重点。
1 贸易影响力的比较
从1948年至今,GATT、WTO相继为削减关税、约束非关税措施作出了重大贡献。从GATT第一轮谈判前到第八轮谈判后,全球关税总水平从40%降至6.5%,降幅达85%。乌拉圭回合前后相比,发达国家的关税约束范围从78%扩大到99%,发展中国家从21%扩大到73%,经济转型国家从73%扩大到98%。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货物贸易相关的一系列协议,加大了对非关税措施的约束力度:取消各种数量限制、补贴,使非关税措施关税化。2005年WTO香港会议《部长宣言》规定:发达成员、部分发展中成员在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成员的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免配额的优惠待遇;发达成员在2013年底以前逐步取消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出口补贴。2015年WTO确定了《信息技术协定》(ITA)下零关税产品的扩围清单,新增的产品有201项(年贸易额约1万亿美元)。由此可见,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影响进口的范围、幅度不断缩小,限制进口的效用日益削弱。
半个世纪以来,TBT在非关税壁垒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20世纪60年代为5%-10%,70年代为10%-30%,80年代为30%-50%,90年代达50%以上。据WTO统计,从1995年到2007年上半年,各成员向WTO秘书处发出的通报共计23897件,其中71%属于TBT(广义)通报。2014年WTO成员的TBT通报、SPS通报分别为2235项、1633项,而它们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分别为236项、45项、37项。显然,TBT在国际贸易壁垒中占据的绝对优势地位不断增强。
绝大多数的WTO成员,每年都要向WTO发出一批制定、采用和实施TBT/SPS措施的通报。1995-2015年,WTO收到的TBT(狭义)通报共计25391件,其中通报数量最多的十个国家和地区约占45.5%。它们的具体情况为:美国2459件,巴西1331件,欧盟1253件,中国1242件,以色列994件,沙特阿拉伯916件,加拿大903件,厄瓜多尔849,墨西哥813件,日本788件。2006年以来全球TBT的年通报量超过1000件,2012年以来超过2000件。截至2014年9月15日,WTO收到的SPS通报共计13201件,其中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分别占48%、51%、1%。
2 重要特点的比较
TBT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壁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关税壁垒、其它非关税壁垒相比,它更强调技术因素,但也更富有亲和力;它的约束范围不仅体现在广度上,还体现在深度上;它的反应性、针对性、扩散性、可操作性强,实施主体、方式多元化。
2.1 名义合理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规定,TBT旨在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的健康或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保护环境。因此,设置TBT的理由冠冕堂皇,容易赢得人们的普遍支持。1995-2014年WTO成员明确列出目标的TBT(狭义)新通报有12457件次,而直接援引五大合法目标的占74.59%。①其中,保护人类的健康或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环境三项目标被援引的次数最多,占总数的73.93%。另外,质量要求、消费者所需信息(标签等)被援引的次数共计占14.34%,而这两项目标是从属于五大合法目标的。
其它贸易壁垒旨在增加政府收入,或规范国内市场竞争秩序,或保护进口竞争部门。结果,国内市场上相关产品的进口量下降、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近期福利受损。由此可见,设置其它贸易壁垒的理由、结果都不如设置TBT那样充分、可接受。
2.2 覆盖面广
TBT可以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加工、包装、储存与运输、销售、消费,到废旧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知识产权壁垒只关注进口产品是否侵犯他人的专利权、著作权或商标权。而关税壁垒及其它非关税壁垒,都只关注进口环节中产品的价格或数量。
TBT深刻反映产品的细微特征:食品的r业化学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残留量、细菌含量及其它毒害物质含量,烟草的有机氯含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玩具的安全性及其材质的毒副作用指标,纺织品服装的延迟燃烧性能,纺织品服装中纤维、染料、附件(纽扣、拉链等)材质的毒副作用指标,陶瓷产品、汽油的含铅量,机电产品的安全性、兼容性、电磁污染、噪声污染、排放物污染指标,包装的污染性、回收利用率(可回收性指标)等等。
TBT不仅约束产品本身,还约束产品的包装、标签、标志、条形码等,有时还约束产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PPM)。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规定部分食品的生产过程必须采用HACCP体系。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将HACCP体系列为官方推荐性标准。
2.3 透明度低
关税税率、配额的数值由政府提前公布,而且相对稳定。配额的数值通常在一年内不会发生变动,而关税税率有时多年不变动。二者的透明度较高,既便于WTO监管,也便于国外生产者遵从。
TBT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行政法规、行业标准和惯例。大量行业标准和惯例的具体操作细节或者不公开,或者难以为国外生产者所理解。即使是技术法规,也可能因为体系庞大、有关指标频繁变化,令国外生产者疲于应对。根据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所有食品中的“豁免物质”不受任何残留限量标准的约束,具体食品中的某些农业化学品分别适用5万多项“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所有食品中未被列入“豁免物质”清单、也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均适用“一律标准”(不超过0.01ppm)。
虽然WTO要求各国进行规范的通报,但有些国家的主管部门作风严重,或技术条件欠佳,或规则意识淡薄。因此,某些TBT通报不及时、不全面,令国外生产者无所适从。应对重大疫病、毒害等威胁的紧急措施是即时生效的,更令国外生产者猝不及防。
2.4 变化率大
一项TBT设置以后并非静止不变,而是经常根据其进口限制作用的变化调整,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升级。一旦出口国企业破解了TBT,或者相关技术出现重大进步,进口国政府就会尽快更新这项TBT。结果出口国企业陷入疲于应付的困境,需要不断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来熟悉、适应新的TBT。例如,欧盟关于茶叶农药残留限量的指标不断增多,大量限值不断降低。2000年欧盟规定,茶叶中硫丹的最大残留限量(MRL)由30mg/kg降至0.01mg/kg。2014年欧盟对EC396/2005进行了22次修订,其中对茶叶农残限量标准的更改、增补达40余项。
2.5 区分度高
一项TBT可以同等适用于国内产品和所有进口产品,也可以只适用于所有进口产品,还可以只适用于来自特定国家的进口产品。第一种情况下的TBT不具有WTO规则意义上的歧视性,但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而言,也属于不平等基础上的“公平竞争”――如同两个不同重量级的拳手举行对抗赛。第二、三种情况下的TBT显然具有歧视性,不过其歧视程度不同。例如,根据意大利的“空心粉纯度法”,空心粉的制作原料必须是硬质小麦。由于硬质小麦主要产于意大利南部,其它国家的空心粉因原料不合格,很难进入意大利市场。又如,日本曾经规定进口的中国肉鸡适用0.01ppm的克球酚限量标准,而其它国家的产品适用0.05ppm的标准。在各种贸易壁垒中,国别配额具有较强的区分度,但是其灵活程度远远不及TBT。
此外,TBT还有以下特点:扩散性强,TBT的设置易于在产品之间、产业之间、国家之间引起连锁反应;实施难度小,TBT的设置既不需要国内主管部门进行旷日持久的调查,也不需要国内立法机构进行前景不明的审批;实施主体多元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强制性标准、自愿性标准,非政府组织、企业可以制定自愿性标准。
3 应用中的转化、结合及替代
TBT是在世界科技高度发达、世界产能严重过剩、国际竞争异常激烈、GATT/WTO规则盛行的时代,贸易保护措施高级化的产物。TBT与知识产权壁垒有内在的转化关系,与其它贸易壁垒有外在的配合、替代关系。
3.1 TBT与知识产权壁垒的高度集成
知识经济时代,先进技术大都申请了专利。大部分TBT与产品的技术水平存在直接联系,因此TBT与专利的关系非常密切。科技水平高的国家往往根据本国企业的专利状况,设置含有专利技术的TBT。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本国企业技术先进的优势,利用高技术含量的TBT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可以对国外企业构成专利壁垒,迫使国外企业增加生产成本(如专利使用费、研发费用)。
近年来,发达国家推出了大量以专利为基础的TBT。例如,根据欧盟的REACH法规,上市前需经测试的化学品有1万多种,每种化学品测试数据的首次生成者(也是最先注册者)拥有相关知识产权。REACH法规声称,其目的是避免重复测试给动物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鼓励企业之间共享测试数据。其它企业为其产品的注册和评估提供信息时,必须向首次生成相关测试数据的企业支付一定比例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即使是进行重复测试也不例外。这有利于拥有大量专利的发达国家企业(尤其是欧盟大企业)提高技术垄断程度,索取更多的专利使用费,却增加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欧出口的成本。
3.2 TBT与其它贸易壁垒的结合使用
在贸易实践中,一国经常不是单独使用TBT,而是将TBT与其它贸易壁垒结合起来使用。包括TBT在内的多种贸易壁垒相互补充、层层加码,构成限制进口的重重严密关卡,极大地提高了进口难度。
日本为了限制大米进口,综合运用了关税、配额、TBT等多种贸易壁垒。首先,实施400%的高关税,使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其次,实施带有国别歧视性的大米进口配额招标。进口配额的绝大部分由农林水产省粮食厅直接指定国别,国别配额以外的份额实行缺乏透明度的全球招标。最后,设置关于大米的TBT并使之不断升级。1993年日本进口大米的农残检测指标只有49,2006年根据肯定列表制度增至579项。
3.3 TBT对其它贸易壁垒的替代作用
很多情况下,TBT作为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的替代品,继续发挥限制进口、促进出口的作用。如果出口国企业为达到进口国TBT的要求而改进技术,那么其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力下降。如果出口国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TBT的要求,那么将被限制甚至禁止进口。
《织品与服装协议》取消有关贸易的数量限制条款生效之际,2005年前后,发达国家关于纺织品与服装的TBT密集出台。从2002年到2006年,欧盟先后纺织品中禁用的偶氮染料名单,规定全氟辛烷璜酰基化合物的限量标准,制定床垫、纤维制品的生态标识标准。又如,欧盟在实施《关于报废电气电子设备的指令》(WEEE)、《关于在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的指令》(ROHS)以前,经常运用反倾销打击进口的中国家用电器;而在这两项环保指令生效以后,欧盟再未对中国家电产品启用反倾销程序。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要高度重视TBT的应对工作,充分调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次要根据TBT与其它贸易壁垒在特点上的差异、在应用中的关系,制定针对性强的TBT对策,才能不断提高破解外国TBT、构筑本国TBT防御体系的效率。
注释:
①“新通报”不包括TBT通报的修正案(Revision)、附录(Addenda)、勘误(Corrigenda);不包括根据《TBT协定》10.7条款关于相互认可协议,15.2条款关于实施和管理TBT协定的措施,“Code of Good Practice”条款关于接受良好操作规范的要求发出的通报。有时一件通报援引多个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十大趋势[J].经济,2005,(12).
[2]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7[R].2007,(04).
[3]孙敬水,朱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扩散效应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5,(6).
[4]汪贵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5]张锡嘏.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6]WTO.Annual Report 2016[Z].Geneva:2016.
[7]WTO.Review of the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S Agreement[Z].G/SPS/W/280/Rev.2(14-6489),6 November,2014.
篇2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情况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和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主要是指货物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这种壁垒通常有以下三个特征:(1)广泛性:从产品到生产过程,这种壁垒无处不在;(2)形式上的合法性:贸易壁垒大多以国内国际公开立法的形式存在,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以高科技手段进行检验,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
(二)WTO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包括序言,技术法规和标准,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规定,认证制度,资料和协助,机构、磋商和争端解决,最后条款7部分15个条款及3个附件9附件主要是界定协议有关的概念和规定及处理争端的组织,其主要内容为:
(1)国民待遇。一方在技术法规和标准方面,应给予来自任一成员方领土的产品的优惠待遇不得低于本国生产的相似产品的优惠待遇,即要遵循国民待遇原则。
(2)适用广泛。各成员必须保证技术法规的制定、批准或实施在目的或效果上均不会对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
(3)透明度。当成员制定与国际标准不一致的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且此合格评定程序可能对其他成员的贸易有重大影响时,要求成员向WTO秘书处通报。
(4)优先国际标准原则。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要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但各成员有权确立其认为合适的保护水平,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证这些保护水平的实现。
(5)特殊优惠。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方要予以特殊优惠考虑,优惠主要包括:允许他们不以国际标准作为本成员方的技术法规及技术标准的基础;成员方要保证他们的技术规则及技术标准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构成不必要的壁垒;对发展中国家成员方提供技术援助;豁免发展中国家成员方的部分义务。
(6)管理机构及争端解决。成立工作组、咨询组及贸易技术壁垒委员会来执行某些协议赋予的义务。有关争端的解决应该根据《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进行。
总体上,可以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两条:第一,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不给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第二,各成员要保证其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
TBT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非关税壁垒。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象之一,针对中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不断增加,并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非关税壁垒。拿我国的机电产品来说,机电产品作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受到发达国家在噪音污染、电磁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
TBT成为阻碍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非关税壁垒的原因在于:
(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威胁了发达国家在竞争中的支配地位,因此他们不断加大对我国实施TBT的力度和密度,以达到限制我国出口,保护其国内市场和产业的目的。
(2)我国产品的相对弱质性。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几乎割断了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使我国产品质量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10到20年。随着全球质量水平的和档次的不断更新,国际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否则将难以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3)对TBT认识和管理不够。我国出口企业大多没有认识到TBT的重要性,对产品质量没用清醒地认识,不注重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味的强调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优势。这不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4)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制之外。国际贸易已广泛地将标准化作为贸易成交的依据,而我国在这方面处于很大的劣势。
三、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打破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了促进中国外贸出口的发展,我们应在研究借鉴有关国家突破技术壁垒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相应的措施打破国外的歧视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建设,掌握国际技术标准。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交涉和磋商;二是开展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资助;三是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四是提高行业、企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五是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发挥各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消费者团体等中介服务组织和专家学者的作用,密切联系企业,及时通报国外技术壁垒的动态。
2、建立和完善中国防范性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中国产品出口在遭受国外技术壁垒的同时,国内由于技术性保护措施尚不完善,一些外国产品大量进口,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冲击国内产业和市场,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与特点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于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际化的大区域,为了保护本国或者本区域社会发展以及财产安全、提高生活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总体以贸易上的保护命名,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指标、制度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或者本地区市场设置一定的审核屏障,对产品的进出口专业技术上的贸易措施,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1.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世界贸易组织对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予以鼓励,在各个国家制定相关技术法规、规格评定基础上,促进贸易国家之间的经济流通。成员国之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种强大的国家利益安全保护措施,如,危险废物不能进行越境转移,保护了进口国家的生态环境。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制定了更加苛刻的贸易壁垒措施,不断改变进口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难以进入国内市场中来,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1]。2.影响范围比较广技术性贸易壁垒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初只是涉及资源与环境上的初级产品,之后又到了工业制品中,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中,表现形式更加复杂。3.隐藏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以高科技产品为限制基础,与其他的贸易壁垒相比,其自身更加的专业而复杂,出口商不能对其进行准确把握。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法规以及管理标准在进口国手中,如果在进出口贸易上发生纠纷时,出口商举足无措。各个国家都在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自己国家的贸易。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不得不说,技术性贸易壁垒将我国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提高,造成了我国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的难度有所增加,导致出口商品数量减少,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如果我国的商品在进口国家的技术标准中审核不过关,那么在商品交易中将受到拒绝。这些贸易的现状对当下我国贸易出口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我国的“走出去”战略不能顺利开展。此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价格上的优势,使产品的竞争力被不断削弱[2]。
三、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应该时刻遵守WTO的相关规则,但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遵循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应该享受到特殊国家的优惠待遇。因此,在制定技术标准时,我国也可以在一定安全范围内不采用国际标准,而是根据我国国情,在资金与贸易发展上做出相关调整。另外还应该在国际上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二)企业联合,一致对外我国的商品要想在国际贸易上占据有利地位,就要在我国商品企业内部建立企业之间的合作同盟关系,在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上,互相联合,互相分享经验和专业信息。企业之间应该充分利用行业之间的协会组织,虽然各个企业之间是属于竞争的关系,但是面对国际贸易上是一致对外,共同谋取经济利益。
(三)熟悉贸易规则,维护自身权益WTO中制定了严格的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的非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应该牢牢抓住自己在规定中的有效权益,对于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的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协商失败的情况下,将贸易纠纷交给贸易组织进行解决,充分发挥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利益[3]。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建立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为进出口企业和企业之间提供较好的贸易服务,加强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对贸易信息进行收集,加大对贸易信息的整理和分类。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行业管理中灰色地带,在贸易管理不够完善的前提下,对行业进行深刻认识,尽最大可能的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结语
篇4
(TBT)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与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认可和检疫检验制度,对本国市场上的商品实施管理,从而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出该国市场的障碍,主要指WTO《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协定》所管辖的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换言之,是进口国在实施进口贸易管制时,制定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依靠严格的技术标准,通过认证、检验、监督等制度,来提高进口产品市场准入的技术门槛,最终达到限制进口为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包装和标签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壁垒和绿色技术壁垒等。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技术壁垒是实施贸易保护的有效措施,其作用是抵制进口或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随着关税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取缔,技术壁垒将成为符合WTO规则的最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1)内容上的广泛性。从产品角度看,TBT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来看,TBT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表现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强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个方面。
(2)结构上的系统性。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系统,不但包括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等规定的措施;《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农业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都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规定。除WTO以外的其他国际公约、国际组织等规定的许多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也都属于技术贸易壁垒体系的范围。
(3)形式上的合法性。技术性贸易壁垒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诉求,具有合理性。并且,技术壁垒一般是以WTO《TBT协议》为依据,这使它又具有合法的形式。TBT就是抓住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生态环境的心理,使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目前国际上已经签订了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也在积极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
(4)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一是技术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二是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没有限制在哪个国家,一视同仁,不存在配额问题,而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出判断;三是TBT措施广泛地利用安全、卫生及环境标准作为限制进口的武器,很容易把人们的视线从贸易保护转移到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
(5)实施效果的不公平性。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和措施往往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这些貌似公平的技术标准实际上成了贸易保护的措施。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关税壁垒正逐步为非关税壁垒所替代,非关税壁垒中,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形式正逐步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所替代。关税壁垒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弱化为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提供了发展空间。随着各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一部分技术壁垒会逐步消除,但新的技术壁垒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环保与保健要求的提高而不断产生、更新。技术壁垒将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与保健意识的提高是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发展的需求动力,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旦形成并实施,壁垒对进口产品就产生了明显的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双重调节作用[2]。从静态来看,表现为数量控制机制,如果法规或标准使进口产品不符合要求,就会被禁止进口,反之,则允许进口。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后,出口商的直接生产成本和审核检测成本会大大提高,并可能由于检测程序的繁琐或不透明,出口商放弃该产品的出口。从动态角度考察,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呈现出由数量控制,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这一循环变化的过程。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旦形成或发生变动后,就会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双重控制机制发生作用,从而起到贸易限制的作用。
经济理性告诉我们,企业只会采纳他们认为可以从中牟利的标准。如果一些标准被企业采纳后企业可以从与其他产品增加的兼容性中获得收益,或者这些标准标志该企业的产品具有高的品质,那么企业会采纳它。因此,我们在应对国外针对我们的贸易壁垒时,如果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是有利的,就可以采纳它。
3.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性和争议性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般都以TBT协议为依据,符合TBT协议的基本原则,比如避免不必要的贸易壁垒原则,正当目标原则,标准协调原则,等效和相互承认原则,非歧视原则,对发展中成员国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以及透明度原则等,具有合法的身份。但是,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杂性和它对贸易的限制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有双重性的特征,容易引起贸易争端。
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人类和动植物安全和健康、环境保护、防止欺诈行为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等正当理由而存在的,旨在纠正市场失灵。由于市场失灵,当单纯的市场机制不足以防止或克服由进口品可能携带的疾病或虫害导致的外部性,如生产成本增加或本国产量减少;或者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信息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不对称地分布,消费者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太高因而不可行;或者市场无法提供最优数量的环境资源,或者行业内部的搭便车行为阻碍了标准协调过程等情形下,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制定合理限度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起到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在实现这一合法目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使国内产业与外国竞争相隔离,从而客观上构成对国内产业一定程度的保护,这种保护被认为是合理正当的,如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等。就这一意义而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内产业提供基于市场失灵的保护,其存在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故意被滥用的可能性,从而在主观上成为一国政府进行贸易保护的工具。也就是说,政府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制定有可能为某些利益集团所影响或左右,政府以实现社会公共目标为由,制定超出实现一定社会公共目标必需的、过分严格的某种技术法规或标准,以达到阻碍外国竞争性产品的进入,进而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这种情形下,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面目的是纠正市场失灵,实则是通过贸易限制,将本国产业与国际竞争相隔离,即对国内产业提供基于经济利益的保护。这种以产业保护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进行贸易利益再分配,其结果是进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有所改善,但以外国生产者和本国总体福利受损为代价。如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以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之名,行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非常广泛,有些还相当复杂,加上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实施过程中的隐蔽性,结果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评定标准,因而国与国之间相互较难协调,容易引起争议,且影响巨大。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渐成为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4.正确认识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实质上是国家之间发展不平等的产物,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而在产品质量和标准的要求上也就存在着不同和分歧,双边之间的贸易要求就不对等。
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正面效应主要有:有利于我国出口企业改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我国环境标准法规的建立与调整;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引导绿色消费潮流;有利于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获得长期的利益。负面效应主要有:我国遭受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产品多,损失大。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面对现实,适应挑战,既要坚决反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过于苛刻的歧视性做法,也要承认技术性贸易壁垒现实的合理性,积极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才能使我国出口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世界性环境恶化问题,特别是涉及全球环境的臭氧层耗竭与生物多样性缺失,以及环境污染对食物链的危害等,使人类认识到环境污染、自然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由于环境所具有的外部性特点,使得某一地区的环境破坏产生的污染,可通过空气、河流、贸易以及人员的流动而造成地区性和全球性环境外部性问题。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聚焦环境生态保护,并演化为当代全球绿色浪潮,主要表现在:
——国际性组织高度重视。1950年代之前,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才6个,目前已制定签署了180多个,其中20多个含有贸易条款。这些成就的获得,得力于联合国、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GATT/WT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推动。联合国于1972年6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环境大会,发表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此拉开了全球环境合作的序幕。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有全世界178个国家的118位国家首脑和万余名政府官员参加。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这次大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里程碑。GATT/WTO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在其《1994年关贸总协定》、《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农产品协议》、《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中,均包含相应的环境政策。在WTO宗旨中,增加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WTO组织结构内设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直属总理事会。许多国际环境公约对以往国际贸易中忽视的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增加了贸易在内的制裁条款。
——政府组织大力推动。生态政治化与政治生态化是推动政府组织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动力。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态环境问题,而是政党政治问题。在选择政党特别是执政党时,选民往往以该党的生态理念、环保政策为重要考量标准。因而各国政党、政府或首脑日益重视环保问题,在执政中更加重视培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种背景之下,许多国家的政府积极推动环境立法,实施绿色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贸易壁垒。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废物绿色回收处理的法律法规。
——民众环保意识提高(发达国家尤甚),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偏好“绿色”。同时,企业顺应民众“绿色”偏好,生产“绿色”产品。据有关机构调查,67%的荷兰人、77%的美国人、94%的加拿大人、82%的德国人以及多数日本人在购物时,会选择“绿色”产品。另据统计,1990年新产品中,只约有5%的“绿色”产品,到了199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60%左右。
——ISO14000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与推广。由于许多国家的环境管理标准是根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在跨境使用时常易引发纠纷与摩擦。这点在国际贸易领域体现尤甚。国际标准化组织为了统一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缓解、消除由此引发的纠纷与摩擦,1997年实施了国际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含环境管理系统、环境考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等广泛领域。全球环境管理标准的统一与实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环保运动的深化。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着手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类型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环境、资源以及维护人类健康的名义,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通过立法或制订严格的强制性、高标准的环境技术标准以及利用国际社会已制定的环境与经济、环境与贸易的国际性公约,对来自外国的产品或服务进行限制、制裁的手段和措施。绿色贸易壁垒本是协调环境与贸易两者关系的共生物,但其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却被某些发达国家所滥用,越来越发展成为取代关税壁垒而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频频引发贸易纠纷与冲突。
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合理、内容广泛、形式合法、方式隐蔽、手段灵活等组合特点,从而为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提供了方便。实施以来,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冲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越来越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保-贸易问题利益上的矛盾。目前,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中,主要呈现以下7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技术发展的水平制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消费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其他国家都想把产品和服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谋求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发达国家凭借其上述优势,在环保、人类健康的旗号下,通过国内立法或其控制的国际性、区域性组织立法,以限制国外产品或服务的输入。如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现状较难达到。虽然这套标准是一种自愿性的标准,但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不符合这套系统标准的产品很难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2、绿色环境标志(标签)。绿色环境标志是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和标准,由政府部门及其指定的认证机构,按照严格的程序确认并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标志。这种标志向消费者证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或健康无害或危害极小。它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在取得发达国家颁发的绿色环境标志的情况下,才能比较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1978年原西德率先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推出“篮色天使”的标签。随后,北欧四国、欧盟、加拿大、日本等推出了相应的绿色环境标签。
由于绿色环境标志是各国国内环境政策的产物,在国际贸易中容易构成潜在的贸易歧视和现实的贸易冲突。尤其当环境标志起到诱导消费者的选择,并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时,它就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实施了环境标志制度。
3、绿色卫生检疫制度。GATT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该协议规定了一整套有关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的国际标准。规定成员国人畜食物为免遭污染物、毒素、添加剂影响,确保人类健康免遭进口动植物携带疾病的伤害,有权采用相应的管制措施。但该协议同时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做到提高透明度、非歧视
、遵循科学原则,保证对贸易的限制不超过环保目标所需程度。明确规定各国在制定本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标准时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发达国家往往将它用来控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入境的重要工具。
4、绿色包装制度。指规范商品包装(物)、包装材料要符合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易于回收使用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要求的有关包装方面的法律、规章。在发达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赋予“绿色包装”以强制约束力。例如,日本颁布并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件修正案》;德国颁布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英国包装材料重新使用的法令要求2000年前使包装废弃物的50-75%重新使用;美国规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的减量、重复使用、再生、焚化、填埋5项优先顺序指标;丹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软性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一些国家为推行绿色包装,还利用税收优惠或处罚等经济手段鼓励回收使用再生包装材料。
5、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关税是指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为由,对其认定的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进口产品,除了课征正常进口关税外,再另外加征环境进口附加税。市场准入是指进口国以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以及违反有关国际环境公约或国内环境法律、规章而采用的限制外国产品进口的措施。1993年7月,德国颁布了第一个禁止在纺织品上使用20种偶氮染料等致癌化学品的法律。从1998年4月1日起在德国境内禁止出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含违禁物质染料的纺织品。美国、欧盟也出台了禁止纺织品、服装进口中含有害物质的规定。1994年美国环保署规定,进口汽油中硫、苯等有害物质必须低于有关标准,否则禁止进口。
6、绿色补贴与反补贴。指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财税上补贴出口企业,或在出口产品成本中末包含环境与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外部化),或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使产品价格明显低于进口国同类产品价格,影响进口国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招致进口国采取反绿色补贴措施。2001年初,美国就以绿色补贴为由,对来自巴西的人造橡胶鞋和来自加拿大的速冻猪肉提出了反补贴。
7、绿色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境保护、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如1994年,克林顿援引美国国内法《培利修正案》,以台湾使用犀牛角与虎骨等野生动物器官做中药材而认定其保护野生动物不力,违反了有关国际公约为由,对台湾农产品进行贸易制裁,限制台湾的鳄鱼皮、珊瑚等产品进口,造成约2500万美元的损失。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缺陷。出口商品中劳动、资本密集产品比重高,大多技术含量、档次不高。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但从具体出口产品类别分析,出口的机电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供给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多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容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和冲击的出口商品主要涉及农产品和食品、轻纺(服装)产品、医药产品、机电产品等类别。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法规中规定的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机电产品、玩具的安全性指标,烟草中的有机氯含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汽车废气排放标准,纺织品、服装染料有害物质指标,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等标准使中国的冻肉、茶叶、保鲜蔬菜、纺织品、服装、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张、纸制品、电池与保护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产品(如含氟里昂的空调、冰箱等)、机电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出口商品遭受较大的冲击。1989年中国出口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货,蘑菇罐头因存在葡萄球菌肠毒素污染而被美国扣留。
(二)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注意出口市场多元化的问题,也取得一定的成效。像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比2000年增长6.8%,但对拉丁美洲却增长了14.6%,对非洲增长了19.1%。由于这两个区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购买力不高,实际出口总值却不多。目前,我国出口重心仍然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域。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2661.5亿美元,其中:出口美国524.8亿多美元,占出口总额20.4%;出口日本449.57亿美元,占16.9%;出口欧盟409亿美元,占15.37%。以上三者共18个国家就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52.67%。国家是全球环保意识最强、环保标准最高、环保执法最严,因而其绿色贸易壁垒种类最多,限制与惩罚性措施最严。仅欧盟1996年禁止进口的非绿色产品价值就达22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占90%以上。因此,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非一朝一夕就可达到,中短期内必然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产生严峻的冲击,如不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份额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萎缩。像2001年我国家用陶瓷器皿、玩具、合成短纤与棉混纺机织物的出口即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出口值分别比2000年下降22.1%、7.4%、10.6%。
(三)对出口贸易增长速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保持了近20年的两位数持续增长速度。1978-1996年,我国外贸出口以年增15%以上的速度增长。1997年以后,外贸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原因除了出口基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冲击外,主要因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的重要工具而被广泛应用。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8%。这个速度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拉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尤其如此。不难预见,今后影响国际贸易的环境规则将日益增多。贸易与环境问题将是未来国际贸易谈判中最棘手的议题,在当前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由富国制定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贸易中环境条款的最大直接受害者将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已经深受绿色贸易壁垒之累,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期待我国出口贸易重现1978-1996年的辉煌是不现实的。
(四)对出口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涉及产品本身和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从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到销售、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较大,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出口商品的研制开发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开支提高。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出口商品成本中包含环境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出口商品成本,换汇成本提高,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外贸出口的经济效益。仅以出口商品包装为例,我国出口商品包装与发达国家标准相差较大。从199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英国、欧盟单方面对我国出口商品的木质包装进行严格的检疫处理或实施新的苛刻的检疫标准,其中木质包装仅经过熏蒸处理这个环节,出口商品成本就将增加20%左右。
(五)对国际贸易关系的影响
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与纠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出口商品经常受到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许多出口商品被销毁、退货、禁止进口,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我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纠纷,严重的引发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但是在看到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推动产业技术结构升级,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积极影响的一面。
四、我国外贸应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首先,要认真组织对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建议由外经贸部牵头,全面搜集、整理、分析全球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绿色贸易壁垒的资料。在对国际环保公约、国际贸易协议条款的研究中,要充分挖掘某些公约、协议条款内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如给予发展中国家达到标准的过渡期、非歧视原则、补偿原则等),建立绿色贸易壁垒资料库,并与各省市外经贸厅连网,细化主要出口国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具体出口商品影响,提出相应对策。
其次,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自1996年开始进行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试点,到2000年4月通过认证的企业仅有263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重很低。我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则从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成立之日起开始的。笔者认为,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
(1)变等待为主动。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我国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目前,环境标志产品还没有国际统一的标准,通过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可以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完善法规,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外贸发展模式。以国际标准为标准,调整和修改我国某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其适应国际市场绿色贸易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并充分体现我国要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综合考量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外贸发展模式要从粗放型模式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要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来更新生产设备,改良工艺技术,强调污染预防、全过程的环境管理与控制,最大限度地改善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废弃回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消费者的危害。要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鼓励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发展,促使企业以国际标准为标准,提高产品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绿化外贸出口商品结构。
篇6
一、以战略为方向
从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农产品及食品顺利出口的角度来说,尽早树立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根本所在。
1、应重新诠释“科技兴农”的农业发展战略。目前,针对农业技术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我国制定实施了“科技兴国”战略。然而,该战略的侧重点还只是:运用农业新技术实现增产高效。而且单一地依靠大量使用农药的手段以实现上述目标,对“无害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的重视远远不够。不可否认,这与我国农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只是在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受到技术贸易壁垒限制时,才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处境十分被动。鉴于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面临的严峻形势,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无害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从广大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企业入手,有重点地推广实施“无害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战略还是必要和可行的。
2、应确立“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为先”的农产品与食品出口战略。当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的目标市场相对集中,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这些市场又是我国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风险,防止因出口目标市场单一而遭受巨大的损失,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企业应该确立“市场多元化”的出口战略。由于我国部分农产品及食品的技术标准和水平与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加之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企业长期奉行“以价取胜”的出口战略,而往往将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放在次要的地位去考虑。所以从企业长远利益角度来看,必须确立“以质为先”的出口战略,唯有如此,才能取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对价格波动的抗风险能力,取得高附加值的回报。
二、以技术为法宝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质是一种技术差距。我国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中国农产品及食品的生产检测技术水平。从而,缩短与主要目标市场的技术差距:
1、新技术开发与体系认证。造成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受阻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工艺落后,农药残留物超标,使用国外禁止的添加剂等。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我国急需根据国际标准研制新型无害农药,开发相关制剂的替代产品以及改进生产工艺等。提高技术的同时,企业还应该提高农产品及食品安全意识,积极参与国际质量和环保体系认证,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产品出口准备通行证。
2、国内技术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的科研水平在某些领域与国外的差距不大,农作物遗传育种与国外也几乎没有差距,但因成果无法转化或不能及时转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科技的提高,农产品及食品出口。据统计,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但转化率只有30%到40%。因此,我们的出口企业应该加大科技和培训投入,积极主动与科研机构、专家走合作发展的道路,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产学相结合的机制。
3、国外技术引进。作为最直接的手段,技术引进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相关企业、产业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有效缩短技术时间差,使出口农产品及食品达到进口国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检疫标准。
三、以信息为媒介
1、事前预报预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国外技术贸易壁垒预报预警机制,对即将颁布或实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充分的预报和预警分析,使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即将面临的出口境况,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在预报预警机制中,缺乏对出口企业应对措施的建议,及应对措施相关信息的提供(如替代技术的来源、新品种的来源等信息),但可以预见,未来的预报预警机制在这一方面会有所完善。
2、事中积极应对。当我国出口农产品及食品遭受到技术贸易壁垒阻碍时,出口企业应以积极的姿态应对,并对不合格的产品作出妥善处理。国内媒体也应该进行跟踪报导,使其他相关出口企业及时了解信息,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
3、事后宣传改进。在我国部分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及食品)没有达到进口国的产品检测标准时,进口国媒体往往进行大肆报导,对我国农产品及食品的国际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的出口企业要尽快使其他出口产品达到规定标准;同时,出口企业还应该确立品牌意识,主动借助目标国市场的媒体宣传,重新树立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安全形象。
四、加强政府合理支持
1、提供“绿箱政策”。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对不需要作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作出了规定。因此,我国政府可以在科研、技术推广、食品安全储备、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结构调整计划、促销活动等领域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通过积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信息、培训咨询及相关服务,建立中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的“绿色通道”,减少农产品出口损失,顺利实现中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
2、继续扩大信用保险业务。由于农产品出口存在很高的风险,出口企业对信用保险的需求十分迫切。2005年1至9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直接支持了10.9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投保企业接近500家,虽然高于上年水平,但对于中国1.6万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这一庞大群体来说还是很不够的。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出口企业信用保险的支持,提高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我国,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十分不完善,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缺少严厉有效的惩罚机制。不仅严重阻碍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影响我国产品声誉,而且有毒农药和化学添加剂被滥用的情况屡见不鲜,危害国内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据统计,我国消费者每年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
我国政府应适时调整和提高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卫生标准、技术标准和环保标准等,与国际标准接轨。例如,将国际上已普遍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甜蜜素化学名称为环已基磺酸钠)和农药及时列入我国禁止使用的范围,同时,更多地将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和有机农药列入准许使用的范围,并规定使用限量。这样既可以使农产品及食品出口顺利实现,提高产品竞争力,又会使国内消费者享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篇7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形成原;应对策略
绿色贸易壁垒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物,在早期,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贸易经济就设置了关税壁垒,通过国家调整关税税率来影响和限制进出口贸易行为。如今,当全球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趋于不稳定甚至恶化趋势背景下,各国都在考虑将关税壁垒逐渐转移到非关税壁垒上,以生态环保为理由限制国际贸易,也就产生了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形成的原因
(一)观念层面
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来源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多物种濒临灭绝、土地资源无度荒废、非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稀缺都在促成绿色贸易壁垒的过程中起到了深远作用。所以当人类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将环境保护问题考虑其中时,绿色贸易壁垒也就自然而然的得以形成。
(二)政策层面
在新时期,各国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纷纷作出经济政策调整后,某些国家在科学技术、商品种类及质量等等方面的问题凸显,若想弥补这些缺陷就需要通过发展国际贸易。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国际贸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求保护本国经济市场和企业,这些因素都为国家建立绿色贸易壁垒创造了先决条件。从保护环境的视角限制来自于发展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成为了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理由。
(三)体制层面
国际贸易法则不完善是目前国际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问题,这种来自于国家经济体制层面的问题削弱了其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力,也间接缩小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空间,从而造成了世界国际贸易格局差异的出现。发达国家作为国际市场的主导力量,通过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来进一步限制发展中国家被许多其他发达国家所效仿。例如美国的经济同盟组织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国际市场管理体制层面存在缺陷而造成的国际贸易问题,也是未来需要亟待解决的全球化经济问题之一。
二、国家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应对策
首先,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同时也让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再者,发达国家以环保为由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不但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向上发展,也可能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经贸友好关系。在这种态势下,某些国家应该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制定与本国经济状况相符的最新国际贸易策略,从而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对自身的限制,使本国经济贸易能够顺利推进。
(一)环境成本内在化
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基本本质就是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来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就以中国为例,多年来中国进出口产品的价格始终未将环境成本列入到总体成本之内,由于其产品价格低廉,也受到了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而中国环境竞争的劣势也抵消了本就价格不高的出口产品优势,还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中国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极为不利。在这种状况下,中国企业所要做的就是将环境保护融入到企业经营的理念与实践当中,将环境保护思维作为立命之本,将它当做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风险来看待。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粗放型的污染治理途径和经济增长方式,走低污染、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对生产出口等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放在首位,这也是有效避免绿色贸易壁垒的最佳方法。
(二)申请绿色认证
为了应对发达国家的环境壁垒,发展中国家应该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也同时申请绿色认证,争取获得发达国家对其本国贸易商品质量的认可,同时也提高本国国际商品贸易质量在国际上的地位。近年来在我国的某些国家企业就已经成功申请了绿色认证,为国家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国际贸易形象,得到了国际上众多发达国家的认可,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也是摆脱绿色贸易壁垒限制的正确方法。
(三)并购国外企业
并购国外企业就是与国外相关企业合资合作,在合资之后形成新企业并占有大额股份,同时继续使用本国企业的技术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并继续使用本国产品商标,扩大本国企业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这种与国际上企业建立良好公共关系和合作关系的方法可以直接进入欧美某些发达国家的核心市场,直接穿越绿色贸易壁垒,形成跨越式的贸易往来,也避免了本国企业入驻国外市场时所必须面临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四)利用贸易协议
利用贸易协议就是利用政治元素来影响国际贸易往来。比如中国就在1986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利用《关于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决定》的第12条规定与国际组织贸易协议,联合众多发展中国家,成功抵制了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绿色贸易壁垒,打通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贸易通道。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制定符合于本国经济现状与实际环境条件的相关贸易政策,采取合理有效的商业策略来回应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从进出口两大方面同时转变策略,强化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打通经济贸易通道,为自身未来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断努力。
作者:白亚鑫 郑树娴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背景及现状
所谓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
关税壁垒曾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已成为国际趋势。关税壁垒虽有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作用,但也会招致关税报复,阻碍贸易发展。长期高关税也不利于提高幼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寻找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因此,技术性贸易壁垒应运而生,成为阻止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有效手段,关税壁垒逐步为非关税壁垒所替代。非关税壁垒中,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形式正逐步为贸易技术壁垒(TBT)所替代。贸易技术壁垒逐渐成为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国际贸易壁垒的主体。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1、技术标准与法规。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有关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也是标准的组成部分;2、合格评定程序。合格评定程序一般由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组成,影响较大的是第三方认证。认证是指由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一般由第三方对某一事物、行为或活动的本质或特征,经当事人提出的文件或实物审核后给予的证明,这通常被称为“第三方认证”;3、包装和标签要求。主要有: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如含有铅、汞和镉等成分的包装材料,没有达到特定的再循环比例的包装材料,不能再利用的容器等;4、产品检疫、检验制度。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5、信息技术壁垒。这里主要是指由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在出口时因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在电子商务时代处于明显劣势,导致信息不透明、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等产生的壁垒;6、绿色技术壁垒。绿色技术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为避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遭到灾难性的危害,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原因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首先,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从传统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间接影响。农产品以及纺织业产品也由于技术性壁垒形势不容乐观;其次,技术壁垒的影响呈现纵深发展趋势,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除产品本身技术壁垒外,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及产品包装和标签等也受到严格限制,它不仅对产品的最终形式有技术性要求,而且对产品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也提出了技术要求。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造成检验时间的延长也往往使商品丧失最佳的销售时机,严重影响了商品竞争力。
(二)原因分析。首先,我国总体科技水平不高,产品标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相差甚远,这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根本原因。据估算,我国产品质量平均水平大致比发达国家落后10~20年,主要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较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则占次要地位;其次,我国出口产品方向过于集中于美、日、欧,而这些地区的TBT措施相当复杂苛刻,这也是我国屡遭TBT限制的重要原因。美、日、欧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都较高,而欧盟国家是最先研究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家,其成员国也是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严格的国家,尤其在有关汽车、电机、机械和制药产业更为明显。并且,美、日、欧这些经济实体不同重点、不同程度地对进口商品实施严格、苛刻复杂的技术限制;最后,我国对TBT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世界贸易组织《TBT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这也是我国遭受TBT打击的一个原因。
四、我国贸易突破技术性壁垒的措施
篇9
(一)对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国际上一种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绿色食品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如今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复杂的、苛刻的,我国的许多出口食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制定标准,结构不合理和产品质量低也因此使我国的食品出口市场逐渐缩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食品贸易发展的速度。例如,在2001年,欧盟因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我国动物源性水产品的进口实施全面禁止,我国的水产品出口直降70%;第二年,欧盟又对我国许多动物性产品的出口实施禁令,直接经济损失l亿多美元。
(二)不利于双边或多边食品贸易关系
我们都知道,绿色贸易壁垒是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根本上是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考虑的,他们希望世界其他国家都遵循这种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后,一直遵守国际贸易规则,不但没有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国际环保问题的优惠倾斜,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反而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出口门槛。他们以看似合理的理由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食品排斥在市场之外。长此以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因为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产生双边食品贸易摩擦,进而影响到双边的食品及其他贸易关系。
(三)削弱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过去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如今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方面的附加成本升高。而且为了达到环境的要求,有关食品环保方面的检测及鉴定程序也会增加出口的成本。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食品征收反补贴等税,而对于本国的食品,政府却进行相应的补贴,这直接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当地的竞争力。
二、食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食品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许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程度是不够的,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意识。对国际食品安全的生产及安全的标准不了解,导致我国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在绿色贸易壁垒中的竞争力下降。为此,食品企业应按照相关的食品标准,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将绿色食品贸易思想作为企业的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最终实现出口产业生态化。
(二)加大对食品生产的科技投入
我国要发展绿色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就必须要提高我国生态技术和绿色环保科技水平,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及环保标准等,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增加相应的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一方面要建立自己的相应法律,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绿色贸易法律制度,比如完善食品召回制度、推行绿色环境标准制度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贸易竞争和国际食品贸易市场规则的制定。
三、结束语
篇10
国际贸易壁垒历来被看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从而在重商主义驱动下确保本国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倡导经济全球化战略,然而其在面对后危机时期的窘境时也逐渐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不可否认,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下不可逆转的潮流,但在适应这一潮流的同时,国际贸易壁垒也采取了更加隐蔽的形态而出现。
我国于2001年加入WTO组织,预示着全面参与国际分工的愿望得以实现。而在时间步入2008年之后,我国外贸环境便逐步恶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涌现的贸易诉讼和反诉讼。由此可见,目前贸易壁垒形态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而易击破。那么究竟新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我国政府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将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阐述。
一、当前贸易壁垒的新特征分析
在国际贸易壁垒的形态中,有关针对产品价格要素的反倾销措施较为常见,但其也容易导致贸易伙伴采取同样的报复性措施。因此,当前的贸易壁垒侧重于在技术壁垒上进行建构。具体包括:绿色壁垒、专利权限制。
(一)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通过立法来规定本国进口他国产品时,该产品所须满足的环境因素指标。其中的C排放指标则是主要指标之一。最近,关于欧盟航空业单方面向全球其它航空公司收取C排放费,实则就属于绿色壁垒范畴。实施这一措施在于,抬高它国航空业进入欧盟的门槛(如成本增大),从而保护本区域航空业的利益。当然,这一措施也不排除是对环境因素的真正关切。
(二)专利权限制
专利权限制已成为最近国际贸易诉讼的新亮点。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认识专利权制度,其实则在借助产权封闭性所带来的利益内部化,来驱动专利发明人的开发激情。这一良好的制度安排,却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新形态。前不久我国某玩具生产企业的专利权诉讼案证明:无论出口或进口,都可能因该壁垒而使商流受阻,并使被告企业承担高额的罚金。
二、新特征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
不难看出,国际贸易壁垒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将通过价值链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利益。而在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处高位的当下,这种影响不可避免地将在分工链条上被放大。具体来看,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对产品本身的影响
绿色壁垒的构建尽管带有机会主义特质,但对于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仍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因此,我国外向型企业在产品材料选取、产品功能效果等方面,就须强化自身的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前不久315晚会暴光了玩具生产企业的材料选取问题,即直接将医疗废弃物加工而得。这一极端现象,必然将严重影响中国玩具企业的外贸出口形象。
(二)对产品生产的影响
如同绿色壁垒一样,专利权限制也属于技术性壁垒范畴。在我国加工制造业仍处于大量模仿的当下,受到专利权因素的影响必然带来两个结果:①不能使用该技术。②通过购买使用权的形式有条件使用。不难看出,前者将直接受制于贸易壁垒的约束;而后者将使众多加工出口型企业所创造的利润被大量分割。
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便为以下的应对措施建立了切入点。
三、针对影响的应对措施
具体而言,应对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构建。
(一)熟悉贸易国技术性壁垒的要件组成
一般而言,贸易国所建构的贸易壁垒都受具体的法律支持,或者说,法律制度的设计本身也是迎合贸易壁垒建立的。因此,我国外向型企业和外贸企业应充分了解、熟悉贸易国的特定法律规定。从而,在做到心中有数后才能有效规避低级违规现象的发生,即使成为诉讼或反诉讼当事人也能够从容面对。在具体熟悉中,应仔细疏理相关条文的组成要件。
(二)积极促进外向型企业的技术性改造
推进我国外向型企业的技术改造,不仅是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选择,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需要。为此,应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同时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根据企业管理研究的结论显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间将形成耦合驱动效应。在涉及到技术改造资金的获取方面,应在国家现有法规允许下,积极借助担保机构的中介作用。与此同时,各级政府也应建立鼓励技术创新的“基金项目”。
(三)有效应对的同时,挖掘国内市场需求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大量倒闭。这一现状表明,目前诸多的贸易壁垒实则指向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方面。因此,处于后危机时期的当下,我国相关企业还应积极挖掘国内市场需求,在保证生产连续的同时,规避投机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一点,也成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经济发展要求之一。
四、结语
步入2008年之后,我国外贸环境便逐步恶化。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涌现的贸易诉讼和反诉讼。当前的贸易壁垒侧重于在技术壁垒上进行建构,即绿色壁垒、专利权限制。其对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包括:对产品本身、对产品生产两方面。在应对措施构建上应围绕:熟悉贸易国技术性壁垒的要件组成;积极促进外向型企业的技术性改造;在有效应对的同时,挖掘国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易露露,黄蓉.问题与出路――国际贸易壁垒的新形式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商贸,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