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8 01: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古诗词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积累;理解;鉴赏;应用

古诗词作为中国卓越的文学成就之一,凭借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千年的历史传唱中,仍旧瑰丽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悟古诗词成为我们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一、大量朗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大量朗读对于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作用。古诗词的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成事,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并不能一口就吃成个胖子。这需要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努力,等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滴水穿石,从量变引发质变。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我们的教学时间却有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任由我们自己调配来积累古诗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解决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个问题,怎样才能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累计古诗词的习惯。例如,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另外一块黑板,是用来展示班风班貌,供学生自行调配的天地,教师可以每个礼拜都给学生选择不同的诗词,让班干部抄写在黑板的一角上,趁着上课铃刚响,学生还没有完全回到课堂上的这个时间段,带领学生朗读。一个礼拜快要过去了,待将要更换新的诗词之前,抽出一小段课堂时间,教师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诗词,让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己一周来读这首诗词的感悟,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不要小看这一周一首诗,日积月累,它会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还可组织一些古诗词背诵比赛、古诗词朗读比赛等。

此外,一首诗词,不能学过了,赏析过了,就放过了,而是应该不时地回头看看,温故而知新。初中教学都有晨读课,我会让我的学生制作晨读卡,卡片的一面是题目和作者,卡片的另一面是内容,学生可以选择古诗词,也可以选择语文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句段。每人每天抄写一个背诵。同时这些卡片也可以用于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摸牌背诵,既能积累诗词、语段,又能丰富课余生活,寓教于乐。

二、了解背景,理解古诗词

一首诗,就像是一个生命,会呼吸,有感情。因为它们都是诗人有感而发,或是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感慨,或是身临美景,触景生情的美句,抑或是背井离乡,思乡难归的惆怅等,这些都与作者的平生经历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对于诗词的创作背景必须要有所了解,这样才更容易理解诗词,才能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如,诗五首中的《行路难》,玄宗因赏识李白的才华,将他封为翰林,但却无法实现他“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同时他被权贵所不容,终被“赐金放还”,李白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积极的入世之心被打击。正值此时,李白的朋友请他小酌,李白面对美味佳肴,心情惆怅,“停杯投箸”,教师把诗人的写作背景一讲,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三、紧抓诗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不同于现代人写文章,现代文章讲究在情景中,在字里行间中流露感情,而古诗词则是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在古诗词中,无论是四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中间总会有那么一字或是一句最凝练最传神,这便是这首诗的诗眼,抓住古诗词的眼睛,就能更好地赏析古诗词,这也是我们教师教授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如,《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道出了朝代的更替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作者在潼关,面对战乱的无限感慨。

四、联系实际,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们祖国的瑰宝,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朗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例如,当学生出去旅游,登高望远,就会不自觉地说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遇到梅雨季节,学生就会如此感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学生不慎丢失财物,也会别出心裁,仿写广告词:“春风不作美,卷走夏凉被,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这些都是应用古诗词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华月.古诗文朗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

[2]胡三如.诗歌鉴赏与想象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11).

[3]何效明.巧抓“诗眼”赏古诗:从2003年高考古诗鉴赏题谈起[J].中学语文,2003(17).

篇2

【关键词】诵读;疏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大部分教师都采取了解诗、读诗、背诗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快使学生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认知的教学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应付考试具有较大的帮助,但是从领略古诗词魅力、认识中华传统文明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初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反映了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对于古诗词的感悟,笔者认为目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要兼顾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通过疏言来解决学生认知上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古诗词的鉴赏教学比重,让学生熟练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个人情操。具体到初中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要注意到初中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这个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酌情开展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达成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一、诵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诗词诵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含蓄,话有留白,不但讲究格律和声韵,还讲究意思的余味悠长,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平铺直叙、语言直白。这种古今语言表述上的差异增加了学生学习时认知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词里话语中间的委婉和意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诵读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学生反复的诵读,诗词中的意思便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一个大概的意象。其次,诗言志,古诗词是古人情感的高度浓缩,通过诗词,古人尽情表达了自己的欢喜、惆怅、忧愁、豪放、哀伤等情感,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里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尽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哀伤和忧愁;苏轼在《江城子》里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字里话间透露出意气风发、豪迈雄壮的气势,可是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里,词人又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传达了生死离别的缠绵和哀伤。这些感情丰沛的词句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有的诗词即便话语上没有直白的抒发胸臆,整个诗词读下来也是深深的别样思绪,“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看似是描述,反复诵读便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叹息。最后,感受美感,古诗词一般讲究声韵格律,是文字艺术和音乐艺术的高度统一,柳永的词在坊间被广泛传唱就是鲜明的例子,朗朗上口的诗词在意境和节奏方面充分传递了和谐的美感,学生只有诵读才能感受到这种语言的美感。所以,从语感、美感和情感三方面看,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

二、疏言

古诗词中不仅包括古今字的字义差别,字的读音和词语的结构运用等和现代文都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字词进行分析和理解,认识古诗词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词基础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古诗词的意思。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疏言是语文教师比较偏重的教学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以提倡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加强这一部分的资料准备工作,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上课时再由教师全面讲述,前后对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记忆。

三、作者

诗言志,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与作者和其生活的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要真正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和诗词中所要抒发的胸臆,就一定要了解作者本人和其生活的历史背景。如杜甫的诗歌更多地传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与其生活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当时唐由盛转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在诗歌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担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果学生不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就无法理解作者创作的情感。柳宗元写《江雪》时,被朝廷贬斥永州,作者便通过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如果不了解当时作者的处境,这首小诗也就只是一首描境叙事诗。所以不了解作者不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对于古诗词的认识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初中生的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强调这一点。

四、品味

古诗词经过了历史长河的长久洗刷,历久弥新,犹如老酒,绵长悠远。所以教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像品酒一样学会鉴赏品味古诗词。古诗词词句凝练含蓄,古人常曰“炼字”,贾岛曾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话语充分体现了古人在写下这些传世绝句时所下的功夫。所以对古诗词的字词句学习中,也要逆向思维,对于古诗词进行反复推敲,体味其中的意境。对古诗词意象、意境的体味领悟, 主要不是靠人的理性解析推断能力, 而主要是靠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7-01

在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阶段中,古诗词一直都是一个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纵观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育界,教师对于古诗词诵读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中考已经把古诗词的默写列入了考试的范畴中,但是对于古诗词的诵读仍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与标准。因此,如何提成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一项教学内容。

一、加强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主要意义

(一)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太多的文学艺术瑰宝,历代的文人墨客留给我们后人很多的优秀的古诗词。这些优秀的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哲理,给中华儿女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初中语文学习的阶段中,加强对学生的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着各个时代不同的优秀作品,从《诗经》到汉乐府和建安风骨,再到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历代的优秀诗歌作品无不蕴含着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让我们后世子孙能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华与灿烂璀璨的优秀文化。

(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中情感体会

诵读是一种饱含感情的朗读方式,正确的诵读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真情实感,又能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古诗词的意境进行自我设定、通过诵读古诗词,学生能够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进而产生深切的身历其境之感。

例如,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古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诗人当年所处的边塞风情进行充分想象。秋天里,大雁北飞,诗人坐在群山峻岭的孤城中,马嘶声、风鸣声、号角声此起彼伏,边塞的苍凉与豪迈通过诗人的字里行间被清晰的传递给读者。学生理解这些意境后,进行反复诵读,“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慷慨激扬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诵读带给学生的内心震撼,通过诵读,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情感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策略

(一)明确古诗词诵读的主要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1.在每个学年之初,教师应该将古诗词的诵读列入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中,并根据总共的教学任务安排每周的古诗词诵读量。

2.初中语文教学组的教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对本学期的古诗词诵读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教学作业等做一个统一的讨论。并在讨论中确定该学期古诗词诵读的疑难教学点,并将教学措施进行一一落实。

3.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因为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减少诵读过程中的枯燥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

(二)针对学生个性的不同,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每个学生的学习素质高低不一,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和特点的不同采取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可以引导他们将古诗词诵读应用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品味诗歌的美好,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学习基础较为落后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多一点的耐心和细心。

例如,教师在要求学生诵读曹操的《观沧海》的时候,很多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会觉得是一个学习难点。因此,针对于此,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曹操这个人的人物特征。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了相关背景知识,对于其理解诗歌内涵并进行诵读有着非常巨大的帮助。

(三)将“背诵”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将古诗词通读一遍,对诗中的难点、疑点进行勾画,等待教师进行讲解。接着要求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精读,在精读中启发学生全情投入,放声朗读。通过多遍的朗读后让学生掌握古诗词中蕴含的精妙意境,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古文用语转化为自己成为自己的语言,并提升自己的古文功底。其次,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背诵古诗词的良好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将背诵的场地设置到学校的广场上、池塘边、花园内等。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和煦的阳光,自然能够很好的体会诗人诗情画意的情怀,更好的完成古诗词诵读。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景观水池边进行古诗词诵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看着身边的美景,感受着诗中钱塘江的春天的气息,仿佛自己也已经身临其境的到了钱塘江和白居易一起来了一趟“春天的旅行”。这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往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4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04-01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高低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唐宋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创作年代距今有数百甚至上千年。由于距今年代久远,这些古诗词创作年代的汉语词汇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都随着语言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学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的已经制造了巨大的障碍,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阶段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较多关于古代文化的知识,掌握读懂古诗词的能力,进而在理解古诗词含义的基础上,领会古诗词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隐藏在作品之后的深意,感悟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和含蓄之美,最终能够独立鉴赏古诗词。

二、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部分关键词的含义对初中生来说是具有较高难度的,这就给初中生读懂诗词增加了困难。而且很多诗人的人生都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波折,因此这些诗人的情感也就较为丰富。这种经历和情感对生活在现在的初中生来说是很难体验和明白的,这也进一步增加了学生读懂古诗词作品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古诗词的障碍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1、强化古文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

在古代诗词中有很多语义较难的文言文词汇和一些较难的典故,现在的学生由于接触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少,所以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和典故代表的意义。不能理解古诗词中部分关键词和诗词中典故的含义是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最大也是最难突破的障碍,不能突破这个障碍学生是无法读懂古诗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进一步理解作者在这首诗词中的隐藏意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词汇和古典典故来源的教学,强化学生的古文知识,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奠定较为深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

例如在《望岳》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完成诗词阅读和背诵之后对这首诗的解释五花八门,这说明学生在理解诗中的一些关键词的时候出现了错误。我提问学生之后发现很多学生把“会当凌绝顶”的“会”和现在汉语中的会理解为一个意思,这就犯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因此学生会在解释诗词含义的时候出现非常明显的偏差。这说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储备不足,在遇到一些难度较高的词汇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正确理解诗词含义。

我给学生补充了类似关键词的词性和词义知识之后,学生很顺利的完成了整首诗的翻译,虽然学生在字面意义上翻译的很标准,但是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这首诗的层次还是局限在登山上而不能准确理解作者要在诗中表达的含义―像在泰山上一览众山小那样蔑视艰难险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经过讨论之后我发现学生之所以难以理解作者隐藏在文中的豪情壮志与学生不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典故有关。如果学生知道孟子所说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就会懂得作者所说的一览众山小并非单纯表示自己站在泰山顶上看见的景色,而是从哲理上表示个人站的高度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站在最高处看事情,就能从超然的角度看待人和事。所以学生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的话,教师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给学生解释清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但是如果学生知道这个典故或者是在学习了这个典故之后在读这首诗,教师只要稍加点播学生就能读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真正意义。

2、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意境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篇幅大多比较短小,在区区的数十个字中糅合了写景、叙事和抒情,因此古诗词具有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的这一优势,将原本抽象难以理解的古诗词处理的较为直观,以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较为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例如我在《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读懂和理解这首诗。《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诗人用短短的四十个字描写了镇江北固山的冬末美景和对家乡洛阳的思念。这首诗虽然无论是内容还是意境都很优美,但是整首诗却由于篇幅有限所以在内容上十分抽象难懂,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后,又在PPT上投影出《次北固山下》的配图,让学生一边阅读这首诗一边通过欣赏配图来理解诗中的含义。

由于学生在观摩配图之前已经学过这首诗了,虽然受限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能完全理解这诗中的含义,所以在这个时候带着一些疑惑来欣赏配图,就能通过直观的观察配图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更深入的理解诗中的含义和意境。

参考文献:

[1] 尕松求加.试析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合作学习[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2)

[2] 吴西海.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理想状态[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7)

篇5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的教材基本都是古诗词,且这些诗词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之作,感情丰富,非常具有阅读、欣赏和审美价值,极具有教育意义。而传统意义的古诗词教学却出现一些教学误区,过于专注课文内容、音韵音律,忽略了古诗词的诵读。古诗词的诵读也是一种能力,是感受艺术的方式之一。新课标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诵读能力都有明确的要求,但决不能局限于能书面表达的浅显层次,所以研究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对中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一、诵读教学的定位与思考

(一)诵读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

古诗词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古诗词的诵读,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学生作为诵读的主题,对于课文中的内容,反应是多元化的。诵读是品味古诗词的一个过程,是诵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所以,在诵读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进来。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总是过分注重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分析其修辞手法,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诵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古诗词中,体验作者的情感,整体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如下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在学习《望江南》这首词时,(1)老师自己不带任何感情和语调的诵读这首词,然后介绍作者以及流派。老师让学生讲述《望江南》整体内容的理解,作者的情感,这直接关系到老师对该诗词的拓展,此时学生对作者情感把握不到位。(2)老师饱富深情的诵读《望江南》,之后请几个同学深情的朗读,师生一起讨论词中的内容,之后再请学生表达词中的情感,此时学生基本能够准确表达。但这是一首饱含思念之情的词,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之下,很多学生并不能真正的融入作者情感。(3)教师首先播放《望江南》的录音,之后让学生跟读,学生被现场气氛所感染,自觉融入到词中体验作者情感,最后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也就自然全面的把握了这首诗词。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富有感彩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体验诗词的过程。

(二)诵读教学体验了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丰富自身知识和修养的一个过程,语言是用来交际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组成,可以说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是社会人化,人类情感的载体,而古诗词更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的积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诵读古诗词也是学习和传承传统中华文化的途径之一,在反复的诵读中,我们的思想和思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有这样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作者巧借古代名将来讽刺边疆将领的无能,情感深沉、语意含蓄,满怀爱国之情。又如《南园》中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就表现了了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

诵读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习古诗词,领略汉语的文字魅力,更是了解古人和中国历史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学生诵读古诗词也是一个情感和志向内化的过程,有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诵读在现在的教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诵读教学的依据

我国古诗词都非常具有音律性,它们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音乐和歌舞。从李白的《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李益的《塞下曲》中的“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等等都体现了诗歌中蕴含的音律美、音乐美。

因此,通过诵读的有效教学手段全面的理解和鉴赏诗词,不仅仅只是学习汉语的语言艺术,还能品味其音乐美、意向美、融入到作者深沉的情感之中。诵读诗词可以从其音调、韵律、节奏等方面入手,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加深学生对文义的理解。对诗词意象和情感的体验,需要读者自身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自身情感修养的累积,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有效途径之一。诵读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而学生在诵读时,能够有效调动思维,在大脑中形成相应的意向,快速进入诗歌的意境中,体味其情感。

篇6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死记硬背忽视古诗词的内涵。

应试教育下的古诗词教学变得功利性,学生与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中古诗词通常以默写、翻译古诗词等形式出现,为求高分学生通常死记硬背诗词强化记忆力。一再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古诗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相对较低。

在教学中,老师为追求进度通常忽视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过于重视诗词讲解,很少给予学生感悟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良好的鉴赏能力对学生理解古诗词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欠缺良好的朗读能力。

对古诗词进行反复、高效的朗读,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在古诗词学习中,良好的朗读能力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氛围中,把握古诗词的内涵。目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诵程度不够,同时缺乏良好的朗读技巧。因此,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朗诵效率普遍不高。

二、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1.联系作者时代背景,感知诗人写作意图。

诗人的作品大多是对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的客观反映,因此,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人作品的理解。在古诗词学习中,要注意对学生感知诗人写作意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诗人的生活朝代、社会风气及生平等信息进行分析,猜测诗人的创作意图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作背景为王勃送友人远去四川做官,因此王勃应表达的是临行惜别的情感;但是联系到王勃个人具有远大的抱负及爱国情怀,因此他的作品不应对朋友远去履职而恋恋不舍,而是从大局出发,劝朋友不应离别,好好为官报效朝廷。通过对作者生活的时代、生平经历及性格等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及寓意的理解。

2.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古诗词中的意境。

古诗词具有简明意赅、抽象的显著特点,趋向于感性认识,对于初中生而言较难掌握。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对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尤为重要。如李煜的《相见欢》寥寥三十多个字是道不尽的忧愁与烦恼,意蕴深远。该作品描述的是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叹惋。该作品的上片将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意象“西楼”、“梧桐”、“深院”营造了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独自被幽禁在一个深不可见,只有片片飘零的梧桐叶的凄冷场景,感悟意境。下片转为直接抒情,抒发其离愁别绪,诗人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内心苦闷。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能帮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采用联系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在古诗词的海洋中不缺乏相似的题材、意象及表现手法等,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容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印象。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王维的《使至塞上》,两首都有“归雁”这一意象。但是在这两首诗中,雁的应用却有不同的表现意义。前者写客居异乡的旅客游子领略了秀美景色之后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写戍卫边疆的将士的孤寂却有守卫边疆的坚定信念。“归雁”通常具有以雁传情,具有思念、思乡、盼归的意思,闺怨诗中通常用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想,盼其早日归来之意;而羁旅诗中则有以雁传书,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想。通过联系比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分析能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反复诵读,体会诗词韵味。

古诗词是中国文字、语言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诗词进行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古诗词语言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诵读的次数不够较难发现词语之间蕴含的丰富内容。因此,需要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感受到诗词的深远意义。除此之外,在古诗词的诵读中对诗词的断句能力尤为重要,准确断句、停顿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如吴均的《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一句,良好的诵读方式是在“鸟”与“向檐上”后各停一下,增加语言的层次感,充分体现动静相结合,展示出一幅趣味盎然的飞鸟图。此外,在朗读过程中要饱含真情实感,增强古诗词的朗读效果。进行合理、反复诵读能增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5.加强积累,促进能力的提高。

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日常的积累。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不断积累知识,促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由量到质的转变。老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要求,如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背诵一定的诗词;在课堂上注意对古诗词进行延伸扩展,如有李白的《月下独酌》扩展李白其他诗歌,或者其他诗人写的其他关于“月”的作品,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可定期开展古诗词的朗诵或背诵比赛,鼓舞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文化积累

在大力提倡国学学习的今天,人们对古典文学的钟爱更为强烈,在各个类别的学校教育中,都选编了大量的古诗词作为学生了解古典文学的窗口,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积淀。古诗词精练是语言运用的特点,同时诗人都具有极为丰富的想象力,情感饱满而真挚,朗朗上口,真正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经典和宝库。遣词造句功力非凡,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一道不能磨灭的风景线。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着传承优秀文化使命,在教学中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深刻而优美的意境,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反复朗读强化记忆和积累

古诗词具有意境优美适宜朗诵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和领悟,在读中积累和积淀。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古诗词也一样,多读就是正确理解的基础。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中考的因素,课堂上给学生的朗读时间不多,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有,朗读的时间没有。所以古诗词教学中,应该将朗诵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对待。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诵过程中,使古典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文学积累,并影响学生一生的进步和成长。学生今天的记忆可以成为他们明天反刍式消化理解的有力基础,也许他们对朗诵和背诵还不太理解,但是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这种积累会成为一种反刍式的消化吸收,影响学生的文学和积累。

二、以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文的作者都是在政治和文学上具有一定建树的人,因而他们的生平也是波澜壮阔富有色彩的,这样的生活也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所以面对着初中生学习需要兴趣激发的事实,教师要充分利用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历史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喜欢并掌握古诗词。学习古诗词首先应该树立欣赏的理念,欣赏作者的才华,欣赏诗词的意境,欣赏作者的情怀,欣赏诗词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比如,《武陵春》的作者李清照,她是一名满怀爱国激情的女诗人,理解她的作品,应该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方面着手,理解她诗词中所表现的大情怀,抛开一个小女子的小情怀,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她文笔背后的情感,了解她所处的社会历史。因此,学生如果了解了她的情况,那么就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作品,用另种高度理解作品。诗词中写的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也不是一个小女子的私人情怀,那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爱国人士的情怀,是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的情怀。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充分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历史,了解当时社会上发生的一切。李清照生活的北宋时期,由于之前生活的安逸,李清照的诗词多数是风花雪月的内容,和丈夫恩爱有加,经常游历名山大川,写出很多优美的诗词。后来,国破,丈夫去世,她的生活再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思国、思夫,情感抑郁,更加上搜藏的书籍和金石作品都给毁掉,她万念俱灰,陷于绝望之境。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之后,再去读李清照的作品,那么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也会更加深刻一些。会把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升华,从中感悟作者的伟怀。

三、抓住重点词句深刻理解

诗词中的重点词句是理解和掌握的重点,每一首诗词都有一些经典名句,这也是千古传诵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些名句、重点词句在诗词中的作用,同时也学习古人写诗的功力,每一个字都认真推敲,才成就了高度凝练的状态。每一句古诗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幅画,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领悟其中的美。

比如《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此汇总的最后两句,体会作者的襟怀,这一千古名句是本首诗的点睛之处,也是古今一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句。站得高看得远,这是真理,但是要学生体会这个“高和远”不是一般的物理概念,不是惯常的长度单位,这是一种境界和襟怀,从而体会爱国诗人杜甫的伟大精神。

再比如《游山西村》(陆游)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是经典之句,作者当时写的是田园景色,曲径通幽的意境,但是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不再去单纯理解为景色描写,而是去形容一种人生境遇,一种生活处境。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句子的深意,形成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教材中搜集了大量的古诗词内容,这是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教育和古代文化积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特点、内涵、意境、美感,领悟其中的情怀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古典文化的热情。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93―01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洋溢着中国文字的魅力,充满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呢?

一、以背景为依据,解读诗歌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歌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生平、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性特征、遭遇经历等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的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等等。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生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而写作,也就是要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那么学生学习诗词才会更有效。如赏读杜甫的《春望》诗,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第二年,他乘隙逃离长安。这首诗就是他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诗人正是因为与家人难通音信,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萦,为了表达他对妻儿的强烈思念,于是发出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若不跟学生讲清这一背景,学生就很难明白作者的这种境遇,也就理解不了一封家书何以值万金。鉴赏古典诗歌,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解读诗歌。

二、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

古诗词的教学常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诵读要渗透教学全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为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想诵出语感,初读时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要字正腔圆。再读,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要有板有眼。深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要有滋有味。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

古代诗词不但要在读中体会感情,还要在读中品味意境。古诗词可以说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

三、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

]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学习杜甫的《春望》时,要引导学生挖掘诗歌中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颔联写花写鸟,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具体和深沉。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腔愁情,真挚感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词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大观。初中语文课本选有一部分古诗词作品,它们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千万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通过古诗词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等。可见古诗词教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如何取得成效呢?怎样进行古诗词教学呢?

一、明白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首先它必须受整个语文教学目标的制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体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的。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关于古诗词教学作这样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口味。

二、古诗词教学方法

我所阐述的古诗词教学法主要有三种:运用古诗词的理论、常识指导教学的方法;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多管齐下,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

(一)运用古诗词理论、常识指导教学的方法

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主要包括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押韵和节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常识,这样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古诗词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在诗歌赏析方面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时,我就通过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相关常识让学生通过对各首诗词特征的辨别判断出《观沧海》属于古体诗,《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属于律诗,而《天净沙·秋思》则属于元曲。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还应该介绍一下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这样有利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意,根据作者的风格来赏析诗。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的时候我们就应让学生对每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诗风的转变作详细的了解。

(二)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把握诗歌形象,进入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

有感情地朗读能再现诗词的意境,加深理解诗义并体会感情。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学生熟读,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就可以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对理解诗句、弄清文章的内涵有其重要的作用。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对于写作,朗读对形成语感有用处。

(三)多管齐下,指导学生欣赏古诗

1.创设条件,激发古诗欣赏兴趣

(1)校园环境的熏陶感染。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墙,让学生欣赏名家的古诗词作品;班级黑板报可以定期更换,每期都可以根据主题收集相应的古诗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唱”古诗。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9页有个综合性学习就给我们介绍了唱古诗的两种途径,这种方法饶有趣味。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会随时受到古诗词的熏陶和感染。

(2)家庭条件的潜移默化。古诗不应只是存在于教学之中,所谓“功夫在诗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和学生、家长沟通,条件允许的话,在家中也可以创造学习古诗词的环境。

2.读、品、悟,培养古诗欣赏能力

(1)反复诵读,欣赏古诗的语言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些诗句一看就能明意,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时,不必强求让学生说诗意,可以以读代译。古诗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2)抓住关键词,品味古诗的意境美。教材中选用的古诗,都是作者人生态度与审美情感的统一体,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就要帮助学生先读懂诗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体会,进入作品的意境。如,在《天净沙·秋思》的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找出: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几个意象。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回答:这组意象描写的是秋景。我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在文人心中,秋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很快回答:“落寞、单调。”我说:“最能体现诗人孤单、落寞的词是哪一个?学生很快找出“断肠人”。就这样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理解了这首元曲的内涵:诗人漂游异乡的孤独、寂寞,借助枯藤、老树等意象来表达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那种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

(3)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古诗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体验诗人所表达的强烈感情。比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让学生合上书,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头脑就可以想象出一幅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如果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就很难确切地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篇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初中阶段不少于五十篇。

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吸收,并能掌握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古诗词的诵读

课堂诵读的形式,除了通常的范读、跟读、齐读、轮读、重音朗读之外,还可以进行定时背诵、小组背诵、背诵接力、小组评优等,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这些方式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诵读对象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的诵读应不拘于形式,只要学生觉得所选择的诵读形式有助于理解与体会,就是最好的诵读形式。在不拘一格的个性化诵读中,学生可随时中断诵读,品味作品的精彩之处。一般而言,经过教师的讲述、提示,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和认识,对诗文的背景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进行诵读,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个性化的诵读要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反复地读,在读中进行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得多了,自然成诵,成为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自然会有新的感悟。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指导学生低声漫语吟读诗句,仔细品读赏析诗中的意境,在低声诵读中感悟,在感悟诗情意境后再品读,读出诗文的抑扬顿挫、回旋曲折之美,悟出诗中所写景物的情趣。

二、情感意境的把握

1.创设情景,直观感受

教师通过CAI课件、挂图、书面文稿等形式展示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欣赏、阅读这些资料,获得初步的认识,以便读通诗文,读出诗句的内在情感。资料内容可以是诗人生平及创作背景,可以是诗中蕴含的画面,也可以是与其相关的背景音乐。比如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就可以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使学生通过音乐的形式获得直观的艺术感受。

2.知人论世,深入理解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词学习,必须让学生做到知人与知世,否则就很难真正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无非是写三峡水流湍急、船行之快,是一首山水诗,但是如果这样理解,此诗就不会成为千古绝唱了。这首诗还有更丰富的含义,那就是表达了诗人轻松喜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路过三峡,遇赦而返时所作,因为有不久之前逆水而上的艰辛,所以在遇赦归来顺流而下时,才会感到格外轻松喜悦。这种感情在诗里并没有直说,而是以轻松的节奏流露出来,如果不了解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和心境,恐怕很难理解这首诗隐含的内容。

3.品味诗句,作发散性思考

例如教学杜甫的七绝《江南逢李龟年》时,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就可以作发散性思考:将“落花时节”与诗中的“江南好风景”联系起来思考时,“落花时节”当是指春天;将“落花时节”与李龟年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落花时节”是说李龟年昔盛今衰的境况;将“落花时节”与杜甫的经历联系起来思考时,“落花时节”应是杜甫自身不幸的慨叹;将“落花时节”与唐代的状况联系起来思考时,“落花时节”又可视为对国家命运的感叹。

三、鉴赏能力的提高

前面笔者已说过,诗词的背诵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考验人的意志的过程。一时的冲动是背诵不了多少诗词的,没有一定量的诗词积累,很难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呢?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古诗词的教学一定要开展相关活动,可以说没有这些活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就很难提高。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词的感受。如何开展活动,没有现成的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同,所要采取的方式就不同。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次数。现在进行的活动常是一些象征性的: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就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活动;为纪念什么节日,就找几个学生朗读一下诗歌。这样一个学期也不过一两次,这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古诗词的教学活动应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诗词,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几首以前学过的诗,可以在课前的两三分钟让几个组选出代表去背诵另外几组学生抽出的诗词……古诗词的教学活动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把学生发动起来,教学活动才能长久地开展下去。

四、多媒体助力诗词意境

古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诗词的整体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所学诗词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诗词的形象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体现沙场征战、壮志凌云的豪情;《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帮助学生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五、古诗词助力写作

古诗词经受时间的检验,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犹如一杯至醇至真的美酒,古色古香而韵味无穷,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皆光辉灿烂,令人心醉神驰。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掌握古诗词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以致用,把古诗词中的名句自然巧妙地引用到写作之中,帮助学生汲取精华,将古诗词的精神内涵有效地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表达中,从而写出文质兼美、思想内涵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农训之.诗歌教学不可忽视两个重要环节[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4(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