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名句范文
时间:2023-04-08 04:28: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词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 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3、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4、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5、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晏殊《玉楼春·春恨》
6、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 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8、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数声鶗鴂》
篇2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5、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6、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7、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篇3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4、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不须多。——王安石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7、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彭端叔
8、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9、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1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1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7、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18、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19、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22、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2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3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3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3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7、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后汉书
3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39、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
4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4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4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48、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4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5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5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52、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53、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54、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5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56、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5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5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59、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6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3、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6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6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66、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67、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6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69、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7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7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7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7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7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7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7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7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7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79、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80、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8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激趣;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要求初中生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背诵优秀诗文80篇。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古典诗歌,又如在花海中徜徉,可以感受艺术的芳香,得到艺术雨露的滋润。因此教好古典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形式多样,以“说”激趣
1.“说”在课前,体验乐趣
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赠古诗的同学,既要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又会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说”在课中,寓教于乐
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寓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活动以小组合作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样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说”在课外,丰富积累
学习古诗词,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我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后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课下不仅说古诗,还唱古诗。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精彩纷呈,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品味,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欣赏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三、妙笔生花,以“写”激趣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美”为例,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
“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装素裹。”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一位同学的习作《故乡的秋天真美》中,这样描绘:“……故乡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鸳鸯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描写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吗?那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在告别树干的最后时刻,还依依不舍地倾诉着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摄影师,一定会用镜头锁住这金黄的秋景……”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韵味。
篇5
古诗词的复习包括背诵、默写和鉴赏三个板块。可采取以下策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提升分数。
1.熟练背诵是基础。96首古诗词的背诵任务非常艰巨。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第一阶段按册背诵,两个早读复习一册大约12首,三周左右的时间完成,达到对着课本目录熟练背诵。第二阶段按时代和作者择重点背诵,依次是《诗经》、曹操、陶渊明、王维、大李杜、小李杜、刘禹锡、苏辛、李清照、张养浩,两周时间完成,达到对诗人的经历、思想和风格有比较清晰地认识。第三阶段加强环节,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出下句,对上句,查缺补漏。
2.理解是准确默写的前提。有很多学生背诵花了大力气,可默写丢分很多,原因是对诗歌不理解,经常出现同音异形的别字。如,“燕”和“雁”,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前者在春景描写中表喜悦希望,后者在秋意描写中寄托思乡和忧愁,只要对古诗文的情感基调有所了解,就不会发生混淆。再如,“洲”和“州”,地方名为“州”,“思君不见下渝州”;水中陆地为“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芳草萋萋鹦鹉洲”“肠断白洲”。因此,提醒学生在背诵时要思考意思,头脑中要有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和理解应该是不可分割的。在指导学生默写时,教师要加强检测,可以每节课听写五至十个名句,也可以听写名句中易混易错的词语。当天听写当天批改,复习一点,检测一点,砸实一点,积少成多,力争让每个学生拿到全分。
3.鉴赏要做到举一反三。古诗词的鉴赏,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做到句句赏析指导,所以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师可选择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人或某一风格流派的作品进行鉴赏专题讲座,如诗坛上的双子星专题、豪放和婉约专题,将初中所学李白和杜甫的、苏辛和李清照的所有诗词放在一起研习,了解诗人的背景,真正读懂作者的思想演变,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名句赏析是常考题型,答题的格式一般是:确定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象)……+表达了(主题)……
赏析的角度一般有:
①炼字角度,把握句中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抓住“直”和“圆” 字赏析妙处。
②修辞角度(比喻、拟人、夸张),如:“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③用典角度,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使用了魏尚重新得以重用的典故。
④写作手法角度,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使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欣赏能力 审美情趣 学习生活
古诗词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的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且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具有独特的美感,学习古诗词,能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安排了课内古诗词阅读篇目31首,课外诵读篇目60首。但由于古诗词语言的含蓄凝练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诸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就当前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似乎还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老师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解说过多过细,以致把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诗歌的美感;另一类是什么都不说,仅是读读背背,划出名句以应付考试。
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是不妥的。如何较好地完成古诗词教学呢?巴甫洛夫的话给我启示。巴甫洛夫说:“理解就是建立联系。”我认为,古诗词教学须建立以下四个联系。
一、在诗歌内部建立联系
所谓在诗歌内部建立联系,即寻找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古诗词中常有呼应、衬托、铺垫等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的词句,揭示其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理解诗歌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小序与正文的联系,要求学生从小序中找出与正文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字。经过屡次试教,学生一般都会找出“怀”与“欢”,有些班级还会找出“兼”。我就以这三个字为突破口,开展全诗的教学。由“怀”字引导下阕的阅读;由“兼”字启发学生思考诗歌除怀人以外的另一主题,并引导上阕的阅读;由“欢”字提出质疑:诗人的思想处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诗人的情绪处在思念亲人的惆怅中,何以能做到“欢”呢?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豁达洒脱的性格。
在诗歌内部建立联系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之准确传神。
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建立联系
知人论世。古诗词是诗人在一定的背景下创作的,抒发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情感,如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等。学习这些古诗词,必须对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在教学时,我往往借助课文注解和投影等手段对学生作介绍。
诗人的人生经历影响着诗人的思想认识,诗歌的创作背景又决定了诗歌的情感倾向,在解读诗歌时,如能正确把握诗歌与诗人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之间的联系,便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在《水调歌头》的教学中,我向学生详细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并引用了相关的文献予以印证。
在上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词中表现诗人情感变化的词语,学生找出了“欲”、“恐”,我引导学生把这两个词补充成“欲归”、“恐寒”。从这两个词语中,学生看出上阕写的是一种矛盾的心理,但这种矛盾在现实中是怎样的矛盾呢?学术界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回到朝廷与留在密州的矛盾,另一种认为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两种理解各有其道理,我认为都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但直接“告知”学生,学生的理解必然是肤浅的,且两种不同的解释容易混淆。于是我为学生补充了两段背景知识,一是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通过补充这一段背景知识,学生马上联想到“天上”是指朝廷,“人间”是指密州,并由此理解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对朝廷的牵挂,“高处不胜寒”是对朝廷党争的畏惧,“何似在人间”是指留在地方做官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我为学生补充的另一段背景知识是苏轼与禅宗的渊源,苏轼与佛印是好友,经常一起参禅,苏轼写过一些与禅有关的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失一念,受此百年谴。”通过这一段背景知识的补充,学生又悟出“我欲乘风归去”是要摆脱人间的烦忧。
在下阕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苏轼与苏辙的感情之深有切己体验,我引用了苏辙《超然台记叙》中的一段话:“子瞻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从这一段话中学生明白,苏轼从杭州调往密州是为了苏辙。我又引用了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中的一段话:“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并引导学生思考,在临死之前指定一个人为其作墓志铭,此人必是他最信任、最亲密的人。通过两段文字的引用与解读,再引导学生读词的下阕,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就变得细腻而敏感了,词中“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等诗句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它引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共鸣。这可从学生朗读的语气语调变化中看出来,也可从学生的表情变化中看出来。
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建立联系,既可以打通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时代间隔,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为诗人的人生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常常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当这些故事与诗句内容建立了联系,原本抽象的诗句在学生心中也就变得具体生动了。
三、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建立联系
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当各种知识融会贯通之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如何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相互印证,相互启发。
在《水调歌头》教学中,当学生理解了“天上”就是朝廷,“人间”就是密州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再读上阕,我说:“当你理解了‘天上’与‘人间’的这种象征义之后,你会发现上阕的许多句子又有了新的含义。”学生再读之后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实是对朝廷的牵挂,这时我用课件展示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也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排在《水调歌头》之后,学生在寒假预习中早已熟读了课文,这些名句早已烂熟于胸,所以课件一展示,学生脸上马上露出一种“原来如此”的表情,我一点拨,学生们就明白了这是“古仁人”共有的一种情怀。
在对上、下阕分别作了解读之后,我对小序中的“欢”提出了质疑:“既然作者的思想处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情绪处在思念亲人的惆怅中,何以能做到‘欢饮’呢?”学生们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因为作者已经在矛盾中作出了选择,已经将思念化作了深深的祝福,所以可以“欢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补充了自己的理解:其实欢乐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次是竞争带来的快乐,第二层次是有条件的快乐——比如某个心愿得到满足,最高层次是无条件的快乐——心愿得不到满足依然快乐。以现实来看,坡是不具备快乐的条件的,被贬的现实没有改变,与弟弟不能团聚的现实没有改变,他的快乐是缘于一种思想认识的升华,是属于无条件的快乐。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无条件的快乐,我举了陶渊明的例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标瓢屡空,晏如也。”这是学生在《五柳先生传》中刚刚学过的句子,通过这个句子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无条件的快乐”,而且感受到了融会贯通带来的快乐。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在逐渐累积,如能举一反三,引申迁移,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寻找不同知识之间潜隐的联系,那么所学的知识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知识体系。
四、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
学古诗词有什么用?这大概是一部分学生心中的困惑,也是这些学生学习古诗词动力不足的原因。古诗词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不是学一两首古诗就能体现出来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意义有两点。
一是共鸣,即读一首诗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诗歌说出了我们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这正是读诗的乐趣所在。共鸣产生的前提是,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读者的某一种生活体验具有一致性。
二是应用,即诗歌中的某些诗句在我们的说话写作中可以直接引用或借鉴。
以上两点,都要求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要与学生生活建立联系。
在《水调歌头》一课的最后,我告诉学生:“词的最后两句,一句富有哲理,一句表达祝愿,都成了千古名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引用这两句诗,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两句诗。”学生回答:“前一句表达对离人的劝慰,后一句表达对不在身边的亲人朋友的祝福。”于是,我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对象(也可以虚拟一个对象)写几句话,表达劝慰或祝福,必须引用其中的一句诗。学生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学会了运用诗歌名句,而且明白了学习诗歌的意义。
联系是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诗歌本身不可言说的地方,通过联系,借助“外力”,理解诗歌,可以达到“说”而不至于把诗歌说得支离破碎,“不说”而依然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文字与情感之魅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中学语文教学论谈,2004.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建明.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篇7
中国古代诗词文字精炼隽永、意境优美深厚、画面真实唯美,其品读者在初接触某首古诗词时都会感到惊喜万分,仿佛置身于诗词中优美的意境,与世隔绝忘却世间种种悲喜。而古诗词作者在写下某首名篇名句时同样是对某个场景或事件有感而发,仿佛只有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炼的字句才能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情。
例如诗仙李白在看到永王水师抵达江苏镇江时那种热闹、繁忙的盛况时,心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流传后世的《永王东巡歌(第六首)》:“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言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铙碧山。”古诗词由于其内容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其教学方式上不能与一般语文课文教学等同。语文老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引导学生诵读、自主领悟、总结积累、实际运用,以便提升学生个人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往往只有几十字或上百字,可是其传达的信息却是多而杂的,这种精炼的文字、生僻的选词以及奇特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古诗词教学的方式也应与一般语文教学有所不同,古诗词老师要充分结合诗词特性和学生学习习惯采取合适、有效的教学措施。
1.意境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领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词非常重视意境的构造,诗人和词人往往喜欢用较短的篇幅营造一个优美独特的意境,希望读者能在意境里领悟其内心的感悟。读者在品读那些优美的名篇名句时,很容易忘记周遭事物变化,将身心都置身于对诗词意境的冥想中,仿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准确领悟诗人和词人的思想,从而和他们产生共鸣。例如王昌龄在镇江芙蓉楼写下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读者在仔细品读这些字句时,可能会联想到这样的意境:冰冷的雨水漂流进入吴江,作者在天亮的时候独自把客人送到了楚山,若是有人问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作者会说,我有一颗赤诚之心无人知晓。读者通过这样的想象和联想将诗词中意境更完整地在脑子里回放,便于更精准地体会作者的感受。诗词中关于意境的想象能启发学生奇特的思维和创造力。老师在教授诗词句时要善于给学生营造真实生活场景,激励学生自主联想感悟诗词中独特优美的文字、画面和意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鼓励学生反复咏读体会诗词意境
中国古代诗词内容精炼、表达含蓄,学生若只是匆忙地将其读一遍或几遍恐怕很难抓住其表达的重心和传达的意境。因此教师在讲解古代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多多诵读,让其在重复的咏读中开拓思维,遥想意境,进而于意境中对诗人或词人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情感有更好的把握。具体的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领读,然后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自己朗诵。例如教师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仔细诵读这些经典词句,在反复咏读中体验诗词传达的意境和思想。
3.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思维
良好的想象力对于联想诗词中优美的意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词有文字的限制无法详细地展现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因此需要读者通过联系诗词句中的意象完整地再想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而这都要求读者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境时要首先激发和锻炼学生多角度想象的能力,开拓其思维面。
篇8
《2011年云南省玉溪市中考语文试题语文》第一大题语文积累与运用的第6、7两个小题就涉及到古诗词。
第6题是这样安排设计的,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铁扇公主使诈假借芭蕉扇”、“杨志中计误入白虎堂”、“火云洞智取红孩儿”,都是明代作家吴承恩长篇小说《西游记》里脍炙人口的故事。
C.《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坡”。
D.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去战胜它,而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的怯懦与悲观。
第7题又是这样安排,根据提示填空。(①~⑥题必做,⑦⑧两题任选一题作答,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千嶂里, 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
② 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③半卷红旗临易水, 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 __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
⑤ __________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⑥人们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 来形容有的人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挡不住诱惑,但有人却做到 __________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原文回答)
⑦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__________ ,
⑧杜甫《春望》中“ __________ ,__________”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意思表达相近。
由此可见,古诗词命题方向大体是①考查学生对教材、自读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的掌握情况。在这一部分中,有一部分考的是机械性的默写,只要背熟,按要求答题,不写错别字就可以。但也有部分理解性默写,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积累时不能机械记忆,还要注意理解诗句尤其是名句的意思;②在默写类题中又有(一)对接式默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二)理解式默写,如《使至塞上》中借物喻人,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三)是专题式默写,如“在反映战争的古代诗歌中,有的写征战沙场,有的写思念家乡。请各位写出喜欢的一句。”(四)是语境式默写,如“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______________”;(五)是运用式默写,如运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种乐观的态度,不少于50字。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归类,巧妙记忆。把初中六册语文课本进行梳理,研读古诗词的情感特点,可分为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等。再此基础上再进行分类,分为忧国伤时:杜甫、杜牧;建功立业:曹操、李白、范仲淹、李贺、苏辛、文天祥、龚自珍;思乡怀人:李煜、李商隐、晏殊、王湾、马致远。惜别友情:王勃、岑参、李白、刘禹锡;表达爱情:《蒹葭》。寄情山水、田园:陶渊明、白居易、韩愈、常建、王维、刘禹锡等;还可从形象(意象|意境)又分为:形象(人物形象);豪放洒脱(李白)、豪放雄壮(苏辛)、忧国忧民(杜甫、杜牧)、归隐田园、钟情山水(陶渊明)、儿女情长。意象:指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已经浸染了作者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象,所以称作意象。常见意象归纳: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植物:——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动物:杜鹃鸟-①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② 赏心悦目、优美潇洒如: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苏轼:“潇潇暮雨 子规啼。”常见的意象还有:杨柳(喻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情思),松树(喻高洁坚贞)梧桐 (喻凄凉悲伤),冰雪(喻忠贞高洁),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蝉——高洁,莲花——不染,松柏:坚贞、孤傲,鹧鸪——离愁别绪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意境: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通过多个意象的直接组合,交织成一幅萧索、衰残、凄凉的图景,抒发了有家难归时那种孤寂、悲伤的感情。(借助意象展开联想,可以体味诗人情感。)
还以把把初中教材中的主要古诗词按照主旨分类,形成条块分割,构建系统印象。
(一)建功立业篇:如曹操《龟虽寿》;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二)、惜别之情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忧国伤时篇:杜甫《登岳阳楼》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四)、寄情山水、田园篇:陶渊明《饮酒》(其五);陆游《游山西诗》;(五)、思乡怀人篇: 王湾《次北固山下》、苏轼《水调歌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六)借景寓理篇:王安石 《登飞来峰》;苏轼《浣溪沙》赵翼《论诗》。
通过对初中六册课本的古诗词进行全面梳理归类以后,还可以分出主要和次要,重点和非重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以课本为中心切实搞好古诗词教学
特别要在背诵、默写方面花时间、下功夫。做到篇篇落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2.重点落实每一首诗词的名句
无论哪个层次的考试,名句都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必须在全面把握诗词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再把名句放在重中之重来落实。
3.七、八年级的考试一般以各年级的教材为主
4.九年级既要集中落实九年级的教材,又要兼顾七八年级的教材,同时有选择有针对的向课外拓展延伸
5.训练促巩固
篇9
一、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实施“以写促学”的理论基础和条件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可见,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以写促学”正是反映学生对阅读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体验的表现。
(二)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学习时,学习者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解决问题。“以写促学”正是体现了把学习教给学生自己把握的元认知理论。
(三)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开始要求自立,尝试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视野日益开阔,思维体系日益完善,善于接纳新的事物。同时,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学习的目的性、独立性逐步增强,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改善;他们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之外,能够较为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二、“以写促学”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明确“写”的要求和目的
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鉴赏评价”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以写促学”,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地“写”,而是要经过思考,从诗词的艺术表达、思想内涵、作者观点等角度去“写”,或赏析,或评价,或感悟,或创作,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丰富个体的情感世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采用多种方式、循序渐进的开展“写”的训练
1、圈点批注。圈点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文学鉴赏、批评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理解、思考、感悟的点滴,学生容易并乐于接受。在学习古诗词的初级阶段,我带领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践行“写”,即在初步感知诗词时,通过查找资料,注上诗人的代表作品、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圈出不认识的、难懂的或是重要的、精彩的、感受最深的字词句;在书的空白处写出诗词的大意等。
2、诗词赏析。诗词的赏析是 “以写促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要花大量时间和功夫去训练的。教师要先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必备常识,比如古代诗词常见题材的分类、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意象的含义、常见的思想情感、常见的诗词风格等,让学生心中久远而陌生的诗词变得熟悉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做示范,教给学生写赏析的一般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写”的恐惧心理,鉴赏诗词可以参照下面五个步骤:诗词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描绘的意境―表现的手法―表达的感情。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中古诗词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感知诗词的基础上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中考对古诗词的要求不高,只在“积累与运用”题中默写名句,“古诗鉴赏题”也只考查学生对诗词大意的了解,于是,许多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只是读读、背背,对内容点点了事,未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优美境界,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目的,以致初中古诗词教学显得相当苍白。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诗歌海洋中吟咏性情,在古典文化里陶冶性情,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放飞心灵,唤醒学生的语文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意象、主题、诗人主体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诗词鉴赏审美能力。
一、探究诗词的意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明朝诗评家胡应麟曾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只要把握了诗词中的意象,就不愁对整首诗境的领会了。探究意象,可采用“合作研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般会提出“意象是什么”“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小组搜集资料,然后交流研讨,解决问题。
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诗词和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诗词意象。“所谓意象,不是模仿的客观生活形象,而是根据生活形象为素材所创造的意中之象——理想的审美形象,渗透诗人情感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过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李白《静夜思》诗里的那一轮明月,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只需稍稍点拨,学生很容易明白诗歌里的“月”是诗人寄托思乡怀人情感之物。而学生也从搜集的更多写月的诗句中发现,“月”的这一传情达意的作用在古诗词里比比皆是,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通过举例、引证,至此,学生对这种在古诗词中反复出现、表达特定情感的惯用意象开始有所感知。
其次,教师可充分利用电脑室、图书馆、印发相关资料等多种资源,指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诗词意象的资料,并分小组交流研讨,分类整理资料,将古诗词惯用意象(如“柳”“酒”“水”“梅”等)及其含义,代表性诗句及理解等内容整理成表格或文章的形式,作为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在对诗词的分类整理、交流讨论中,通过体味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把握作者隐含在内的思想情感,学会思考各种意象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文化意蕴,培养和发展了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探究诗词的主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
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教学生学习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探究古诗词的主题,正是着眼于诗歌的整体,让学生把学过的古诗词整理归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整体感悟和理解,使他们对古诗词有更深更广的理解,甚至上升到文化、生命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