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范文

时间:2023-03-23 17:4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词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词赏析

篇1

一.整体感知明诗意

鉴赏古诗词应对古诗词进行整体感知。对于初中生,借助诵读来整体感知是首要的一环。古诗词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尤适于朗读,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重视朗读,热爱朗读。用读来带背,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明意。读法可以多种多样,范读、齐读、分组读、配乐读、自由读……可谓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值得一提的是范读,教师的范读,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都有助于带动学生奔向诗意的“共鸣点”,极易使学生受到诗歌语言美、声韵美和情感美的感染。其次,还可以借助作者及时代背景来整体感知。“知人论世”,当了解了龚自珍的个人遭遇以及怀才不遇的社会现实,再品味《己亥杂诗》,学生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意所在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二.意境之美细品味

古诗词鉴赏离不开审美,而意境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王之夫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古诗词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有的飘逸深远……鉴赏古诗词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幅孤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而它表现的则是诗人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思乡情怀。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枯藤、老树等意象,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立体画面感悟诗中景,进而体味诗中人在瑟瑟秋风中踯躅独行的游子心境。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得到一种如见其景、如见其人的真切体验。

三.诗词技巧善分析

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往往与思想内容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达到很高的水平。深入分析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可以切实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古诗词的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方式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烘托、象征等。古诗词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间接描写,可以粗笔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还可以对比、用典、虚实、比兴、拟人、夸张等。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技巧特点,方便学生触类旁通,切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例如: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古诗人都喜用烘托之笔。最常见的是以物烘托人。我在讲到晏殊的《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物候的变化来烘托诗人年华流逝的感伤时,还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用眼前阴冷孤寂的景物烘托人物的愁苦心境。最后,我让学生从学过的古诗词中再举一例,学生很快就找出了《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凄清的秋景烘托人物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可见,分析诗词技巧不能仅停在诗句的表面上,而应深入到诗人的内心,由此及彼、由彼及彼,寻觅诗人的真意,从而感悟诗人水融的艺术创造。

四.语言之美共欣赏

篇2

作者简介:于葆青(1969―),山东成武人,硕士,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成武第二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是人类家园中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它以细腻的感情、丰富的内容、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熏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陶冶道德情操,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的目标是“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这一精神,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是从哪几方面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的。

一、理解诗词大意,整体感知内容

赏析古诗词最基本的就是正确理解诗词中词语、句子的意思,进而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内容,这是我们赏析诗词的基础。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出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某个词或某句话有几层意思?你能说出来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诗词中某句话所写的景色吗?

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笔者出示了以下问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共有两层意思,你能说一下吗?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优美,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出它所展示的景象吗?通过思考以上问题,学生们很轻松地把这首诗的大意理解透彻了。所以,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言志,表达的都是完整的意思。虽然受语言古今差异等影响,要让现在的学生完全理解古诗词句子的意思有一定难度,但入选教材的诗词都是经典名篇,大都通俗易懂,即使是千百年后的学生,通过自学和老师的引导也能读懂诗词的大意,再联系诗词的“上下文”去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就可以水到渠成。基于古诗词大意去辨析字词意思,不仅易于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体会诗词感情,走近作者心理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浓缩的情感、醉人的意境,在文学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精神享受。李渔在《窥词管见》中对抒情作了精辟的论述:“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由此可见,抒情是诗词最基本的特点。诗词的创作过程始终伴随着诗人感情的激动,是其强烈感情的产物。为了让学生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风格。像读李煜的词,我们就要明白他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他作品中的深重忧愁;读李清照的词,就要知道她前期、后期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另外,古人用一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某种特有的情绪,像用折柳表达送别之情,借明月抒发思乡之情,寄秋风以表忧愁等,也应让学生了解。如果学生头脑中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知识,再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就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首先让学生明白这首词是她哪个时期的作品,再让学生结合全词看看是否确实体现了她前期的创作风格,是从哪几句话中看出来的。课堂上,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将作者的内心情感体会得淋漓尽致。

三、赏析诗词名句,陶冶精神世界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主旨深刻,催人奋进;有的感情细腻,感人至深;有的景色宜人,令人赏心悦目。欣赏这些名句,对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都有很深刻的意义。在教学这一环节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从这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1.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抑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如: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时,可引导学生主要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通过对名句的赏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表达等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了性情。

四、学习诗词技法,指导学生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不仅在感情、意境方面能感染人、打动人,其突出的表现手法更需要学生学习与掌握,这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诗词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想象等。在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时,笔者主要提示学生这样思考:诗中运用了何种手法?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当这些问题解决后,笔者再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种手法写作。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皓月从海上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洁白的月光,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月光勾起了诗中人的无尽思念,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两地离愁,不能一处,是多么的痛苦;两人相思,同时望月,又是多么的甜蜜!这样,就达到了学以致用,指导写作的目的。

篇3

因为宗法人伦制度的束缚,思妇在表达相思之苦时只能选择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极其压抑的方式,因而需要通过对思妇外在的行为姿态的赏析来解读她们痛苦幽微的内心世界。

一、伫立望远

“望”是一种远看的动作,久久地伫立凝望,就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姿势。从思妇的深情远望中我们触摸到的是思妇内心的寂寞与惆怅、哀怨与期许。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女主人公久久地独立玉阶,浓重的露水浸透了罗袜,在寒气袭人的深夜,女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还在痴痴地凝望秋月。全诗不著一个“怨”字,但痴望中流露出的正是痴痴的相思幽怨。东汉徐淑写给丈夫的《答秦嘉诗》:“瞻望兮踊跃,伫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结,梦想兮容辉。”另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有忧愁却无人倾诉,于是当皎洁的明月洒下清辉时,愁肠百结的思妇登楼望远,在月光的温情沐浴下悲叹哀伤。

二、无声流泪

用眼泪来抒泄情感是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更是备受相思煎熬的思妇不由自主的排遣愁思的方式,且这种流泪通常是语言缺席的、无语可以倾诉的。流泪时听不到悲号,甚至听不到哽咽,情到深处,话语退位给无声的泪水。《古诗十九首》中的此类思妇形象非常突出,如《凛凛岁云暮》:“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明月何皎皎》:“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迢迢牵牛星》:“涕泣零如雨。”这种以泪写心、以形显神的方式,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女子的纤弱无助,更让读者走近了她们的心灵世界,触摸到了那种“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的伤悲。

三、月夜捣衣

思妇诗中的捣衣行为一般不指洗衣,而是指用棒槌捶打布帛,使布料绵软舒适,为缝制衣服做准备。白天忙于农活的妇人们通常在月色皎洁的秋夜,就着月光,为远在边关的征夫赶制御寒的冬衣。“捣衣”可以算是思妇相思行为中相对积极有为的一种,毕竟有实实在在的事可忙碌,有牵挂,有寄托,有期待,心里也就不会那么空落无着。最脍炙人口的莫如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还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而北宋词人贺铸在《捣练子・斜月下》中描写思妇月夜捣衣的情形则更是独辟蹊径:“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厚厚的石砧都快被捣穿了,妇人还在彻夜捣衣,不是因为勤劳贤德,实在是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可见捣衣只是妻子相思难捱、心碎肠断的心理折射。漫漫长夜,冷冷秋月,飒飒西风,瑟瑟寒霜,伴着笃笃的捣衣声,辛酸孤苦、度日如年的思妇千捶万捣的形象几乎定格为思夫的雕塑,穿越千年的时空,停驻在无数读者的心中。

四、不事梳妆

古语有言,“女为悦己者容”。在那个女性没有自我的年代,女人的一切都属于丈夫,丈夫的缺席就是生活意趣的缺席。在没有丈夫目光关注的日子里,相思就像毒草一样蔓延,荒芜整个青春的心,不事梳妆、无心打扮就是心灵苦泅在相思中的最直观的外化。最早的不事梳妆的思妇形象当推《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头发像被风吹起的蓬草一样乱糟糟也无心修饰,只因为丈夫已经不在身边,自己又为谁梳洗打扮呢?另如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踏莎行・润玉笼绡》:“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无论是懒于画眉、迟于梳妆,还是舞裙空置、发鬓散乱,都只是相思哀怨的形象注脚。相对极端的当属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中年丧夫后的李清照整日以“日晚倦梳头”的形象,被动地面对着“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日子,这其中深隐着的分明就是一颗相思苦绝到极点,如枯似槁、万念俱灰的心啊!

五、无心劳作

相思苦痛难熬难耐,若能将内心的凄楚转化到劳作中,疲累其身而能解救其心,那无疑是淹没在相思苦海中的思妇愿意选择的,但身在此而心在彼时,那颗被思念啃噬得千疮百孔的心就无力再指引身体有效劳作了。整日采桑,结果是不能满筐;终日织布,结果是无法成匹。不是思妇们不想劳作,实在是强烈的相思折磨得她们没有办法集中心思做事。无心劳作、神思恍惚正是内心备受思念折磨的外在行为表现。《诗经・卷耳》中有精彩的描写:“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彼周行。”“采采”是状野草“盛多之貌”,同下文“不盈顷筐”形成鲜明对比,虽然野菜很茂盛,但连一浅筐也装不满,只因怀人心切,无法集中心思采摘卷耳,后来思妇索性不采了,把筐子放在路上,一心一意地思念丈夫。再如《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是“不成章”,劳而无功。为什么?都是因为思念牛郎呀!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春闺思》中更是直接交代了思妇劳作时心不在焉的原因:“袅袅边城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梦渔阳、思渔阳、念渔阳就是“忘采叶”的真正原因。无心劳作、织不成章、采不成筐正是相思苦痛的心灵解码。

当然,有不少男性文人所作的思妇诗是在以男女之情喻君臣恩义,在封建社会,臣子对君王的依附犹如女性对丈夫的依附,女性渴望男子的恩宠,臣子则渴望君主的恩遇,所以怀才不遇的文人们常以思妇自喻,借女性之口吻表达对君主恩遇的期待或身不逢时的苦闷。于是,文人们在表达罹难不遇的愁怨时,亦只能如诗中隐喻的思妇一样选择极其克制的幽怨含蓄的方式。

当男人们在更广阔的天地开疆辟野时,思妇的青春与爱情却被无情地搁浅,她们祈盼团聚,渴望,希求过最琐碎而又最真实的生活,但独守的空房却尘封了所有的愿望,她们注定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枕着相思度日。而当宗法人伦制度残酷地窒息了她们的喉咙,相思愁苦宣泄无着,孤独寂寞倾诉无人时,思妇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伫立望远,或无声流泪,或月夜捣衣,或不事梳妆,或无心劳作……来无声地歌吟对远游(或远征)丈夫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相思绝唱!

参考资料:

1.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

篇4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古诗词赏析 中西形体诗 格律诗

一、引言

一首朗朗上口的好诗,读起来引人入图画之中,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诗的节奏、韵律称为音乐美,诗的引人入胜的内容称为绘画美,诗的外形结构方面称为形体美。一切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美的反映、美的结晶。这种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包括构思、语言、意象等;外在美包括形式、色彩、声音等。艺术家们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构成艺术的诸因素结合得更紧密一些,使艺术作品产生更理想的艺术效果,从而具有更大的魅力。

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可以从视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也可以从听觉模态去感受诗的优美,还可以从思维和想象中去感受诗的优美。尽管中西方人的审美角度不同,然而双方的诗人都在诗的创作中利用语言自身的优势,发挥诗的韵律美和形体美及抒情艺术效果。因此,双方构成语言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具有相似的地方。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说明了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强调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内在特征。Halliday(1985:4)认为除了语言,人们还有许多表达意义的方法,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有些学者根据Halliday(1978/1994)的符号理论尝试解释各种模态的语法,O’Toole(1994)和Kress & van Leeuwen(1996)的视觉符号学、van Leeuwen(1999)的声音符号学等。语言是文化中的一套符号系统,但语言的这一意义潜势最具有系统性。Halliday(1977/2003)就指出语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三层的编码系统,即意义、表达,以及位于其中的词汇语法。Halliday(1985:10)把在情景语境中起作用的任何一个语言实例称作语篇,并认为语篇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也可以是其他的表达媒介。这就是说,语篇的媒介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使用某种符号系统作为表达媒介,也可以是多种模态的结合。

符号系统的不同在于它们使用的是不同的模态资源。语篇、绘画、音乐等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不同表达模态来体现。不同符号模态采取不同创建意义的方法,因媒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创建不同的意义(Baldry & Thibault,2006)。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形成多纬的意义表达空间。

当我们赏析一首古诗词时,不仅要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而且要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然后将各种模态的意义进行整合,以此来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挖掘诗人的创作意念。

三、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古诗词赏析

(一)基于视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912年5月14日为哀悼“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写下了一首蕴涵哲理的诗“合二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下面摘选诗中第一节和第四节。

In a solitude of the sea

Deep from human vanity

And the Pride of Life that planned her,stilly couches she

Jewels in joy designed

To ravish the sensuous mind

Lie lightless all their sparkles bleared and black and blind

哈代有意识地将诗行排列成一艘巨型客轮的形状。这种排列形式也可理解为矗立的冰山。泰坦尼克号(Titanic)曾被誉为“生活的骄傲”、“人类的荣耀”、“万无一失”的巨轮,但在她的处女航中就遇到了灭顶之灾,被自然的力量彻底击败,这不能不说是对人类文明和工业化的一个绝妙讽刺。

2.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主张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他的一首题为“诗”的“金字诗”中,字数依次递增。

(二)基于听觉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1.一代诗豪李商隐的七言格律《无题》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无题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音韵方面,形成四步四拍的节奏,即二二一二式,和二二二一式。偶句末押韵,颈联和颔联对仗,句式相同,词性相对,选词不犯重,词意相关,平仄相粘。语言富于变化,富有表现力,亦富音乐性。

2.Jane Taylor(1783―1824)的Star

Star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 I/wonder/what you/are.

Up a/bove the/world so/high

Like a/diamond/in the/sky.

扬抑格(trochee)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该诗为四音步扬抑格。每行的最后一个音步省略了非重读音节,仍然属于扬抑格。

(三)基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分析下的古诗词赏析

诗的内在美包括构思、意象等。诗主要是凭借语言文字使“情趣意象化”。读者的感受是通过思维和想象,是间接的。换句话说,是依靠读者的主体意识去感受其中的内在美,并且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的第73首,诗歌前3节分别用3种意象比喻将要走到尽头的人生,并且层层递进,一节比一节紧迫。第一节是年末(树木一岁一枯荣),第2节是日末(太阳一日一升降),第3节是已成灰烬的火焰之将灭(一旦熄灭再不复燃)。这三节通力营造一种绝望的气氛,为第4节偶句点题作铺垫:要珍惜你不久于人世的爱人。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东风”、“百花”、“春蚕”、“蜡烛”、“晓镜”、“月光”、“蓬山”、“青鸟”都是意象词,营造一种融铸着痛苦、失望而缠绵、执着的情感。

(四)不同民族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很多方面审美角度不同。比如在戏剧方面,前者重模仿,重再现重时间地点情节的完整一致,后者重虚拟、重程式、重传神;在绘画方面,前者重写实、重块面、重焦点透视,后者重写意、重线条、重散文透视。然面在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方面,却有如此相似之处。这种现象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无论赏析中国还是西方古诗词,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因此,中西不同民族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西形体诗、格律诗从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还从思维和想象的主体意识模态进行分析,探讨从韵律、节奏和形体上赏析古诗词,感受它们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通过诗的形体美、韵律节奏美及意象美,反映了双方的诗人都在努力挖掘、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挥语言自身的优势。以足够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们的视觉、听觉、意象以美感。说明中西不同民族在语言表现力方面具有相似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深层心理因素,正是这种深层心理因素增进了双方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Baldry,A.and Thibault,P.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Multimedia Tool Kit and Course Book with Associated on Line Courses[M].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2006.

[2]Halliday,M.A.K.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London:Edward Arnold,1978.

[3]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Kress,G.and 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5]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2.

[6]杨信彰.多模态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J].外语教学,2009,(4).

[7]万宾.从文体学视角看格律诗的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6).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9]高峰.从曲子词到格律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篇5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需要掌握品味古诗词的技巧。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篇6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1、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2、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3、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4、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5、“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6、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有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

篇7

一、读题目,明内容

诗歌的题目就像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2008年天津卷所考王维的《山居即事》题目就交代了事件:在山中居住发生的事。从题目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诗人以山中那幽静的环境表达悠然闲适的心情。又如,海安县2009届期中考试卷《宿云梦馆》题目传达了诗人寄居在外,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名诗《钱塘湖春行》题目传达出全诗的内容信息,即诗人抓住西湖早春的特点选取了水面、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绿杨等景物细细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不胜收的早春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

二、读作者,论时世

通过了解诗人,可以知道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流派,从而确定作者的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聪慧温婉的李清照则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同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追求隐逸,诗中有画,孟浩然追求入世,语淡而意长。熟练掌握诗人可以充分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诗人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所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其中一问:“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通过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是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位对国家充满热爱的诗人,可以初步判断答案可能与他豪放洒脱的形象有关,从描述金陵的变化可知,此诗写的是李白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篇8

"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除了从关键词入手之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表达技巧入手。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前文已列出),有的鉴赏题就是从表达技巧设题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设了“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样一道题,要答好此题,我们就得从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中写到雁,因为雁是一种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写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看2004年全国卷设的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应该从表达技巧入手作答。 当然,鉴赏方法还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生平情况、艺术风格及诗歌的标题等方面入手,这里不一一而论。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

篇9

例如:(2009年上海卷)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诗歌的前四句描绘出一幅___________的画面。

解析:古诗词往往采用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方式构思行文,一般是写景叙事在前,抒感在后,所以对作者所绘之景一定要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准确把握住景物景象的特征,这将有助于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答案:深秋空阔浩渺

又如:(2009年浙江嘉兴卷)

晓过鸳湖 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样欲平。长水塘⑧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释]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问题: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

参考答案: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二、情感美感的揣摩

例如:(2009年浙江金华卷)

送客诗 严维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金华具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词抒发的感情一般有感时伤怀、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爱国思乡之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等等。做好此类题目,要抓住写景叙事的特点来揣摩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取向。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金华的赞美、热爱以及留恋之情。

又如:(2009年山东潍坊卷)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问题: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意象意境的体味

例如:(2009年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双调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沽、傲雪凌霜的意趣。意境是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通常意境的特点有:恬淡自然、雄浑苍劲、孤独冷寂,等等。对意象、意境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都是大有裨益的。学会对意象、意境的准确把握,才能迅速触摸到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而解诗答题。

参考答案:(1)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2)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又如:(2009年浙江温州卷)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1)第一句诗中的“寒灯”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馆中怎样的氛围?

(2)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凄清(孤寂、凄凉、清冷)。(2)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四、表达技巧的鉴赏

例如:(2009年贵州遵义卷)

如梦令李 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解析: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结构方面的伏笔照应,等等。在诗词鉴赏中,主要应该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有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用典、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在多数情形下并非单一使用,往往是综合运用。具体做题时,我们应准确分析,灵活运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又如:(2009年杭州市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 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参考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五、宇词的品味

例如:(2009年浙江绍兴卷)

雨过山村 唐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特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闭看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古典诗词语言简洁,很讲究炼字。注重对诗词语言特色的品味是诗词鉴赏较高的要求,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很高。常见的语言特色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等。字词的品味题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参考答案: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看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又如:(2009年陕西卷)

湖上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

问题:说说诗中“乱”字的好处。

参考答案:“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六、名句的赏析

例如:(2009年湖北襄樊卷)阅读古诗《望岳》,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预,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___________的形象。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解析:古诗词中有许多名句或富含哲理、或饱含真情,由于它们文质兼美。含义丰富。所以广为传颂。对“名句的赏析”如撷英咀华,韵味无穷。具体做题时,要结合语境,抓住句子的主要特色去分析。

参考答案:(1)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2)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又如:(2009年山东淄博卷)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篇10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04-0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4.《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文阅读为必考内容,能力层级涉及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鉴赏评价,每年高考试题所选古诗词不在教材里,而且作者也不一定是名家,在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知人论世,整体把握十分重要。结合学生实际、古词文本内容及作者经历,在古诗词专题复习及日常教学中,有序进行古诗词方法技巧的指导并扎实训练,这一定会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结合课堂及复习实际及时总结、反馈。对陕西省宝鸡市一模、二模、三模和西安高新三中模拟试卷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真正把握考点,根据古诗词文本及作者,有效鉴赏诗词,仔细解读,用心答题、品味。这些方法、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品位,提升审美情趣和评价能力。这也确实为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古典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内心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依托古诗词名作、经典作品,丰富人生、健全人格、放飞梦想,让古诗词陪伴自己的生命历程,与大师对话,慰藉心灵,完善自我,快乐成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通过梳理古诗词知识系统,归纳整理考点及能力层级要求,结合强化训练,师生合作,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有了很大进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积累完成了《2014年古诗词鉴赏高考试题例析》(一)―(三)、《指导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2015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宝鸡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金太阳陕西专用高三语文试卷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一)―(三)、《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练习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和《2015年西安高新三中高三语文考前适应性考试古诗阅读题鉴赏指导》等共37件成果,成效显著。这使我们深信,古诗词鉴赏不仅有规律、路径,而且合理利用高考试题、模拟题和诗词鉴赏资料,强化训练,恰当指导学生掌握方法、技巧,从而迅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水平和评价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古诗词的良好习惯。同时,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的心灵,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以小课题研究为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我们专业化成长,促使课题研究成果多样化,并能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反馈,得出一些结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入第三阶段,按时结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语文课标非常重视古诗词教学,高考考纲规定古诗文为必考内容,但课改以后,语文选修、必修及模块化受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考科目的影响,学生在高二就文理分科,理科生往往重理、轻文,导致古诗词积累不多,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不高,对诗词理解不到位。同时,高考古诗词阅读文本选自课外,范围很大,所选诗词为名家的二三流作品或二三流作家的代表作品,要么作品内容不熟悉,要么作品的作者及所处时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对古诗词阅读信心不足,这给课题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古诗词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并予以发扬光大,因此结合高考实际,我们还是努力引导学生细心品读古诗词,掌握b赏的方法、路径和技巧,经过强化训练,学生信心大增,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面对理科生古诗文基础不扎实这一实际,我们不能回避,也不想回避,而是通过深入摸底,引导学生利用抽象思维方面的优势,主动阅读、鉴赏古诗词,而不是死记鉴赏术语,不投机取巧,而是扎扎实实读懂古诗词的字面意思,尽可能理解言外之意,形象化理解诗句中的景、情、事、物和理,在诗句中体味生活的滋味和生命的灵动,从而避免枯燥和乏味,有效提高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和能力。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对古诗词的鉴赏渐入佳境。除了文字资料外,我们还积累了很多绘画、音频、视频素材及资源,置身于中国古诗词的艺术王国,聆听妙音美曲,欣赏优美恬静的画面,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顿感诗意的人生真美。可惜,对于博客操作的不熟练,无论我们怎样插入、粘贴、链接,那些美图、美曲、视频、音频也进入不了博客,就只能在博客里保存文字,留下些许遗憾,因此以后应努力学习博客如何操作。

总之,课题研究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既促进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又能帮助师生进步、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教育司、师范司.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4]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