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粉末范文

时间:2023-03-28 04:1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属粉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属粉末

篇1

关键词:激光烧结;金刚石微粉压坯;工艺参数;工艺与机理

1. 激光烧结参数

1.1激光功率

在功率低于550W时,由于扫描速度相对较快而激光功率较低,粉末压坯中低熔点金属元素被加热温度较低,来不及达到熔点温度,各种金属元素还处于原始接触阶段,因此抗拉强度较低。随着激光功率P的增大,单位时间内粉末被加热的温度更高,低熔点金属元素部分微熔,将其周围的金属粉末包裹在一起,使得烧结件的抗拉强度得到了提高。在激光功率达到550W时,得到较好的烧结效果,烧结件具有最大的抗拉强度。而当激光功率P超过550W时,烧结件表面部分呈绿色,为锡青铜的氧化产物,说明由于功率过高,出现了烧损现象[1-3]。

1.2 光束扫描速度

同样,保持激光功率P=550W,光束扫描速度v按照880 mm/min、1100 mm/min、1320 mm/min、1540 mm/min、1760 mm/min化,来考察扫描速度v对烧结件抗拉强度的影响。

光束扫描速度v超过1100mm/min时,烧结件的抗拉强度将随扫描速度v的增大而降低;而当扫描速度v小于1100 mm/min时,烧结件的抗拉强度又急剧降低。

扫描速度小于1100 mm/min时,由于激光功率相对较高,导致单位时间内粉末材料吸收的激光能量较高、粉末温度升高过快,从而使得低熔点金属元素部分烧损,部分表面呈绿色。扫描速度为1100 mm/min时,得到较好的烧结效果,烧结件具有最大的抗拉强度。而当扫描速度高于1100 mm/min时,低熔点金属元素在单位时间内又得不到充分加热,不能充分熔化以结合四周的金属粉末颗粒,烧结件抗拉强度降低。

2.烧结体性能分析

由第二节分析可知,金刚石微粉压坯在P=550W,v=1100mm/min的激光工艺参数下,具有最优的抗拉强度和致密度。为此,选择该工艺参数下的烧结体进行微观组织分析。

在上图中,烧结体横断面基本上已看不到以原始状态存在的金属粉末,高熔点金属粉末被完全包覆在低熔点金属粉末内,烧结效果良好。当然,由于烧结所固有的特点,烧结体无法达到纯金属的致密度,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孔隙。另外还在横断面上发现了较多坑洼――“韧窝”[4-5],表明了烧结件的断裂为塑性层状撕裂,烧结体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

低熔点Cu-Sn液相流动方向也清晰可辨;未熔化高熔点金属粉末颗粒分布较均匀,粉末颗粒间的孔隙基本已全部被填满,颗粒间通过凝固的低熔点Cu-Sn粘结在一起,致密性较好。在颗粒间小孔隙消失的同时,在周边出现了较大的孔洞。

这是因为:低熔点Cu-Sn合金元素熔化后,形成液相,在激光继续作用下,液相流动性和渗透能力大大加强,液相金属很容易填充入高熔点颗粒间的孔隙;同时,液相原子自身的扩散速度和高熔点固相颗粒在液相中的扩散都加快,传质也加快,通过颗粒边界溶解圆润化和固溶沉淀等作用进一步优化颗粒的形状和重排位置[6-8]。此外,由于压坯局部区域成分非均匀性和液相的凝固收缩,使某些区域液相金属流失,形成孔洞。

3.结论

1、采用不同粉末配方、不同激光工艺参数对金刚石微粉压坯进行烧结试验研究表明:光斑直径为8.5mm时,在激光功率550W、扫描速度1100mm/min烧结条件下,微粉工具具有最佳的烧结性能。

2、借助扫描电镜(SEM)对烧结件进行了微观分析知:高熔点金属颗粒通过凝固的低熔点Cu-Sn粘结在一起,粉末颗粒间的孔隙基本已全部被填满,烧结体具有良好的致密性和抗拉性能。从而提高烧结体耐磨性能。

参考文献

[1]谈耀麟.金刚石微粉的界定.地质与勘探,1995,31(1):50~52

[2]唐霞辉编著.激光焊接金刚石工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关庆丰,李玉龙,郭作兴等.铁――铜基梯度复合材料粉末压坏的激光烧结.粉末冶金技术,1997,15(4):245~249

[4] Hu Jiandong,Guo Zuoxing,Guan Qingfeng,et al.Laser sintering of green compact.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29(1997):75~78

[5] Hu Jiandong,Guo Zuoxing,Guan Qingfeng,et al.Laser sintering of Fe-based P/M automotive Parts.Science of Sintering,29(1997):195~200

[6]武志斌,肖冰,徐鸿钧.金刚石与金属基体钎焊机理的研究.工具技术,2000,34(11):6~8

篇2

英文名称:Powder Metallurgy Technology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及金属陶瓷学术委员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1-3784

国内刊号:11-1974/TF

邮发代号:82-6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关键词:风险分析;FTA;风险重要度;定性;定量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9-2062-02

Software Project Risk Analysis: Improved Fault Tree Analysis

ZHENG Xiu-lei

(Zhongshan Torch Polytechnic, Zhongshan 528437,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history and state-of-the-art of this subject are review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abroad, and points ou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describ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s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Estimation and Risk Evaluation. And then, the author improves the present Risk Analysis Model-FTA Model, the risk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to project lost to be considered,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t risk is whose lost in the project is the largest, it is weighed by Risk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but the risk pointed out in the customary model is whose Risk Probability is the smallest. 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minimizing the lost when downgrade the risk probability in this FTA Model, it finds the risk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to the project lost, also downgrades the risk whose cost is the lowest, let the customary model more suitable to the Software Project Risk Analysis. This model uses the benefits of quality-oriented 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FTA, also exposes benefits of quantity-oriented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strict logic.

Key words: project risk analysis; FTA; risk significance; quality-oriented; quantity-oriented

1 研究意义

现实意义[1-2]:所有投资活动都会有风险,但比起传统的项目如建筑项目来说,IT项目有更高的风险。

理论意义:软件工程学科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软件项目的不可视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研究现状: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我国还刚刚起步。代表研究前沿的定期刊物此方面的报道也不多。

国外研究现状: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始于 1989 年,美国在从事研究的人数上和取得成果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理论方面:普遍认为Boehm的《软件风险管理》[3]奠定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

实践方面:各软件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的体制。

3 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目前情况看来,主要问题就是实践不足,理论不够深入。

4 风险管理方法

1)定性风险管理[4]: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参与者向资产、风险、控制措施和影响配分一个相对价值。

2)定量风险管理: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在该方法中参与者尝试向资产、风险、控制措施和影响分配一个主观性的数字价值(例如货币值)。

5 风险分析模型

FTA的概念与方法[4]

故障树是指在项目风险定性分析过程中通过对可能造成项目失败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画出逻辑框图,从而确定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原因的各种可能组合方式的一种树状结构图。

故障树引入软件项目风险分析的步骤可如下进行:

风险识别――选择顶事件和建立故障树;

底事件的风险估计――构建底事件风险的概率模型;

项目的风险评价――顶事件的风险度计算。

6 本文所做的工作

1)本文的工作就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改进FTA模型,把风险发生时项目的损失考虑进来,指出对项目影响最大的风险即为对风险发生时引起项目损失最大的那个风险因素,在本文中用风险重要度衡量,而原模型得出的风险只是风险率最大的那个风险。

具体做法为:引用《安全管理实践》的一段话。

2)要保护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首先要知道企业中有哪些可识别的资产,哪些是最关键的、需要重点防护的,哪些是次要一些的但是也需要保护的,哪些是不需要专门关注的。从防御的角度来说,对于外来的威胁有时很难准确把握,但对“自己”,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当企业意识到资产的价值及可能面临的威胁时,才可以在保护这些资产的预算上做出明智的决定。如果信息没有任何价值,那么就没有意义保护这些无庸的信息。所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企业应当评估如果不保护此信息的话损失有多大。

3)我们在软件项目中也应该评估如果不关注某一基本事件的话项目损失有多严重。

原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风险量化分析时引进一个公式

RS=P×L

其中RS是风险重要度,P是基本事件的风险率,L是对项目造成的损失。

例证1

4)后面介绍的例子,主要演示原模型中对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处理的可取之处:采用集值统计原理对数据进行加工。

项目数据[5]。如表1所示。

计算公式。计算基本事件风险率的公式[6-9]:

计算结果如下:

1)基本事件风险率为:

3.96E-03, 3.82E-03, 4.11E-03, 4.07E-03, 4.37E-03, 3.38E-03

2)顶事件风险率为:0.0235

3)基本事件的相对概率重要度分别为:

0.169,0.163,0.175,0.174,0.186,0.144

改进FTA对结果的操作

1)如果基本事件对项目造成的损失一样,则结果与原模型一致。

2)原项目中没有提供事件对项目损失的影响,在此做一假设,它们造成项目的损失分别为2,2,2,2,1,2,则第五个事件就不是对项目造成损失最大的事件。

3)下面一个例子将说明改进FTA的合理之处。

例证2

《安全管理实践》中一个定量分析的例子[10]如表2所示。

计算公式

单一预期损失公式[10]:

SLE = 资产价值 × 暴露系数

年预期损失公式[10]:

ALE = SLE × 年发生概率

结果分析

1)顶事件风险率为:0.98125

2)基本事件相对概率重要度分别为:

3)0.25,0.75,0.5,0.8

4)由原模型得出第四个基本事件为影响最大的事件,但在本例中年预期损失最大的是第一个基本事件。

5)由公式RS=P×L得到结果与例子中一致。

6)其中P为年发生概率,L为SLE。

7)这个例子展示改进FTA的合理之处。即考虑对项目的损失。

7 总结

1)改进FTA模型继承了原模型的优点。

2)对原模型进行改进,并用实例证明可行。

3)在原模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础上使定量分析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Wilcocks, L. Edit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vestments[M].Chapman & Hall,1994:120-140.

[2] 左美云, 邝孔武.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15.

[3] Boehm B W. Software Risk Management[M]. Washington D.C: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89.

[4] 邱菀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 张健,韩茂祥.项目风险分析过程、方法及模型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4.

[6] 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7] 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8] Kerre E E,黄崇福,阮达.模糊集理论与近似推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 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经腹子宫全切除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39-02

子宫全切除术(Hysterectomy)是治疗子宫疾病最常见的方法[1],有子宫全切除术和子宫次宫全切除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的应用逐步增多[2],为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7月――2013年1月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3.6岁,其中子宫肌瘤86例,子宫内膜异位34例,观察组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44.2岁,其中子宫肌瘤89例,子宫内膜异位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腹子宫全切除术(The total resection of abdominal hysterectomy)。观察组采用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Intrafascial hysterectomy)。其步骤为[3]:①按子宫全切除术的步骤切断结扎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或漏斗韧带及输卵管,剪开阔韧带间组织至子宫峡部,向下略推膀胱,切断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②在子宫内口处,子宫动脉结扎上约1.0cm做环行切口,深约3mm切开宫颈筋膜,用4把Allis钳钳夹宫颈筋膜层向外牵拉;③术者以左手向上提拉子宫,边提拉边用电刀沿宫颈筋膜内环行旋切,至宫颈外口处环切切下子宫,用0号可吸收缝合线连续荷包缝合关闭阴道残端,间断缝合宫颈筋膜,用4号丝线间断缝合后腹膜。

2 结 果

两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为(175.6±132.2)ml,手术时间为(114.6±50.2)min,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术中出血为(245.2±200.9)ml,手术时间为(133.6±45.6)min,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6例,占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子宫全切除术是治疗子宫疾病最常见的方法,有子宫全切除术和子宫次宫全切除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手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的应用逐步增多,其优点是:①手术创面小,对膀胱剥离少,术中出血少,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②手术难度降低,特别适用于宫颈周围粘连时,损伤邻近器官的机会减少[5]。③切除了子宫颈内膜及移行带,消除了次全子宫切除宫颈残端癌的顾虑。④保留了宫颈筋膜及骶子宫韧带,保持了盆底的完整性,对内分泌的影响减少,从而防止了术后阴道壁脱垂的发生[6],不影响术后性生活,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⑤减少了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为(175.6±132.2)ml,手术时间为(114.6±50.2)min,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术中出血为(245.2±200.9)ml,手术时间为(133.6±45.6)min,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6例,占5.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Kovac SR.Hysterectom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imilar indications [J].Obstet Gynecol,2011,95(6Pt1):787.

[2] 陆丽华,罗来敏,童剑倩.腹腔镜下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2009,28(12):1037-1039.

[3] Kim DH,Bam DH,Hur M,et parission of classic intrafascial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 with total laparoscopic and laparoscopic-assisted vaginal hysterectomy.Am J Assoc Gynecol Laparosc,2008,5:253-260.[4] 孙秀云,高欲静,陈淑清.筋膜内电刀旋切行子宫全切术术式探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1,10(17):592.

篇5

关键词:金属料 金属收得率 钢铁料

一、建立金属平衡表的意义

金属料是炼钢生产的基本原料和物质基础,金属料消耗在炼钢总成本的比例达90%以上,金属收得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金属料的投入与产出平衡是炼钢物流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最高目标。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为了进一步提高金属收得率,降低物料成本,需要对炼钢金属料投入产出过程中各周转环节加强平衡管理,减少或杜绝金属料流失浪费,提高金属料收得率,实现各工序金属料周转平衡。为此,推行金属平衡表制度,通过对金属料周转环节进行全面辨识和系统梳理,将炼钢生产各环节金属料流通纳入平衡表管理,准确揭示金属料流向,提高了动态控制水平,对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属平衡表管理的内涵。

实行金属平衡表管理,就是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中金属料的投入、产出进行逐项统计、分析,建立工序金属料平衡表模型,加强动态管控,确保内部金属料平衡。在确保内部金属料平衡的基础上,将金属平衡张力向上道工序和下道工序延伸,通过建立工序间的各种平衡模型,实现与上道工序间的铁钢平衡、与下道工序的坯材平衡,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内部工序间的金属料流向平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不因炼钢原因,影响公司铁水平衡、造成轧线待料和内部金属料流失,系统提高资源管控的精细化水平。

三、实施金属平衡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铁钢产能匹配模型,实现对上道工序的铁钢平衡。

一是建立铁钢生产计划动态控制表,加强铁水、钢产量的动态平衡管理,实现铁多早分流,铁少不欠钢的铁钢平衡机制。铁水作为炼钢金属料的主要组成,其质量性能和物流效率对炼钢产能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为了保障合格足量铁水供应,奠定良好钢铁料平衡基础,对铁水成分、温度、渣量、供应节奏、流量做出参数对照群,为完成炼钢作业计划提供量化依据。

二是优化精益生产组织,增强炼钢生产稳定性。按照公司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要求,铁水调配要根据订单计划和生产效益决定流向。因此,生产组织过程中要加强精益生产组织的预知预控和应变能力,以稳定的生产组织保证订单计划的准时制。实现效益最大。

三是强化铁水平衡意识,为炼钢金属料平衡打好原料基础。针对铁钢平衡过程中存在的区域性矛盾,以调度室主动出击,在公司总调度室的协调配合下,联系炼铁厂、运输部、自动化部形成铁水运行信息高速路,结合公司作业计划进度,第一时间对铁水质量、铁水温度、铁水流向、铁水计量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为满足炼钢的铁水需求和根据产能情况及时分流铁水做出科学快速反映。

(二)建立内部金属料平衡模型,实现炼钢金属料流向平衡。

一是建立各工序区域平衡统计模型,保证各工序的金属料投入产出平衡。按照金属料周转路径对物料运行渠道进行辨识,分别建立原料区域、转炉区域、连铸区域、砌筑区域范围内产生的物料进行分类统计,实现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目的。

二是通过写实建立金属料投入产出的标准,为加强控制提供依据。对原料工序产生的铁水包沿、兑铁溜槽等清理周期和废料实行定置摆放。对转炉工序的红渣钢、喷溅渣钢、炉口盆分炉座进行统计考核。对连铸工序的大包注余、中包注余、切头切尾进行标定,实现提高铸坯收得率的目标。

三是建立日统计周分析制度,明确数据统计流程,对超标工序的超标金属料从操作、技术、制度、管理方面进行效能监察,堵塞漏洞,实现促进物流效率,降低能耗的目标。

操作方面,原料KR工序对铁水扒渣操作标准不规范,造成渣中铁量增加,铁水流失。针对扒渣操作制订了标准化规程,明确了扒渣停顿时间,保证铁水及时回流。炉前工序由于铁水温度高造成喷溅增加,为了降低喷溅,在脱硫工序采取加铁矿降温方式,降低铁水温度,稳定转炉操作。

技术方面,通过在连铸大包回转台安装楔铁,改善大包内钢水流场,减少大包注余存量。安装优化大包下渣检测系统,提高检测灵敏度。技术部门通过组织一系列技术攻关,提高了铸坯质量稳定性,钢坯合格率提高到99.95%以上,杜绝了钢坯切割回炉损失。

生产组织方面,通过加强生产信息沟通协调,为铁水降温赢得充足时间,通过实行铁水“三稳”、连铸“三恒”操作,为转炉、连铸生产创造了稳定的生产条件,非计划停浇、回炉钢造成的金属料损失不断下降,促进了钢水收得率的不断提升。

(三)建立坯材平衡模型,实现坯材供应平衡。

为了满足轧材线的钢坯供应,实现为轧材工序疏松合格钢坯的承诺,针对宽厚板坯逐支管理的仓储管理特点,以MES信息化管理为手段,加强钢坯库存的动态供应确认,完善三项核对措施,保障钢坯及时足量供应。

一是以4#连铸机宽厚板的供应为重点,建立钢坯逐支三方核对的动态管控机制。针对铸坯表观质量要求,钢坯定尺、打号、表面积渣等问题,由钢坯管理发货员、连铸机主控室、轧线加热炉的收货员三方共同核对,采取逐支测量校验的方法,对不能满足轧线需求的钢坯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钢坯交货实物量。

二是建立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逐炉核对制度,保证钢坯计量稳定性。由于受钢种、定尺、规格不同,辊道计量器具稳定性因素影响,钢坯理论重量和实际重量存在较大偏差,为了保证结算重量的可靠性,对每炉的钢坯重量都要进行理论重量和辊道称重的对比,及时发现和消除偏差,保证计量准确性。

三是建立定期盘库制度,做到帐物相符,杜绝潜亏现象。每月上、中、下旬末都要组织一次统计人员、钢坯管理人员、科领导三方共同参加的盘库,对钢坯统计台帐和现场实物进行核对,保证月度总量平衡。

四、金属平衡表管理的实施效果

通过建立物流源点辨识控制体系,按照物料平衡、区域平衡原则,运用物流动态平衡模型,加强物流管理水平,提高了金属收得率,降低了钢铁料消耗。

(一)管理效益

1.按照物料平衡的原则,对全厂物流投入、产出的源点进行全面梳理辨识,建立物料平衡体系。实现了炉口盆厂内回收处理,喷溅渣钢回收率增加5%,提高了含铁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2.按照区域平衡的原则,对现场区域金属料投入、产出进行平衡控制,建立区域物料平衡模型。通过加强日动态管理,大中包注余减少了1.5kg/t钢,提高了金属收得率。

3.按照信息管理的要求,对各物流采集点进行物流数据的计量统计,建立物流平衡日报制度。减少喷溅渣5kg/t钢,提高了钢水收得率,降低了钢铁料消耗1.2kg/t钢。

篇6

为闪闪发光的东西着迷

实验室里的桌子上放着一架试管和其他一些化学器皿,瓶子里装着各种晶体、粉末和溶液。11岁的多萝西・玛丽・克劳福特(即后来的霍奇金)屏住呼吸,把小小的酒精灯火焰里的白金丝转了一下,它的一端渐渐出现了一粒彩色的珠子。

“哇!太奇妙了!”三个小女孩惊奇地望着这一切。过了些日子,多萝西又和同学们制取明矾和硫酸铜溶液,并在此后的几天里观察溶液慢慢蒸发,晶体逐渐显现,像珠宝一样有许多切面,闪耀着光芒。多萝西被在科学课上看到的奇异现象深深地迷住了。

1922-1923年期间,多萝西休学6个月,从英国去往非洲的苏丹,探望在那儿从事文化工作的父母。有一天,母亲带着她和妹妹去拜访化学家A.F.约瑟夫时,正赶上一支地质探险队带回了在溪流中发现的小小的天然金块。

为了逗孩子们高兴,探险队员们把黄金扔到一盆沙和水里,演示如何通过轻轻地摇动盆子,逐渐把沙排出,淘出金子来。这使多萝西燃起了做试验的迫切渴望,她和妹妹从厨房里找来一只马口铁的盆子,打算用它从花@中的一条沟里淘金。

她们没有找到金子,倒发现了一些发光的黑东西。多萝西猜测那可能是二氧化镁,便跑去约瑟夫叔叔的实验室向他请教,还提出要求:是否可以让她做几个试验?“就那样,他只好帮我一把。那矿石是钛铁矿,即铁和钛氧化物的混合物,而我的化学课本里并没有提及钛。”霍奇金回忆说。

多萝西对科学的热情感染了约瑟夫。在她离开时,约瑟夫送给她一套勘定和鉴别矿物质的专业工具作为礼物。工具箱连同其中的酒精灯、木炭、吹管以及48支装着矿物的小试管,后来成为多萝西在英格兰的家中阁楼实验室里有价值的添补。闲暇时,她通过添加不同的矿物,用酒精灯烧出各种颜色的硼砂珠子,逗妹妹们开心。不过,因为这些珠子并不能串起来做项链,又使她们颇感失望。

看到一个奇妙的世界

在多萝西15岁生日那天,母亲精心给她挑选了一份生日礼物―用X射线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先驱威廉・亨利・布拉格爵士(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撰写的两本小册子:《关于事物的本性》和《老行当与新知识》。书中有一段描述,多萝西读后非常激动,激起了洞悉晶体结构的强烈愿望。

“我们现在可以了解许多以前不懂的食物,可以看到一个奇妙的世界并进行探索……而X射线的发现使我们能够深入地看到固体的结构,仔细观察其组成的方式。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能够看到为什么一种物质包含这样那样的原子,有着这样那样的性质―新能力能使我们对使用物质材料的所有途径都有全新的认识。”

渐渐地,一度钟情于考古学的多萝西,兴趣转向了与生物有关的化学。恰在这个时候,她的一位远房表哥查尔斯・罗伯特・哈林顿,由于发现了对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十分重要的甲状腺素而出了名,多萝西便在母亲的鼓动下给他写信,请他推荐一本生物化学方面的著作。

哈林顿推荐的是帕森斯所著《生物化学基础》。书中很有远见地写道:要研究生物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再没有比从研究参与组成所有的细胞与组织的最重要、最富特色的物质―蛋白质的性质与行为开始更合适的了。

正是这本书,引领多萝西踏上了科研的征途。

蛋白质晶体学研究的开始

“因为,智慧先领他走弯曲的路,先试探他,使他畏惧恐怖,用自己的纪律磨炼他,以自己的诫命试探他,直到对他有了信任。然后,她再领他走直路,使他欢乐,用自己的秘密启示他。”这是刻在牛津大学一个新实验室门前碑铭上的一段话,多萝西随父母参观时看到,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这之后大约一年光景,1928年10月,多萝西进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学习化学,毕业后经约瑟夫叔叔介绍去往剑桥大学,师从运用X射线晶体学研究生物分子的先驱人物J.D.伯纳尔。

此时,X射线晶体学尚是一门融合数学、物理和化学的相对较新的交叉科学。X射线晶体学技术被化学家用来获取与分子的原子结构相关的信息:被X射线照射的物质必须首先被结晶化。当一束X射线穿过晶体时,一些光波会向不同的方向散射,从而形成一种晶体内的原子呈现独特排列的模式。

知道原子是如何排列的,就能反推分子的结构和形状,进而推测出其功能。 多萝西最初取得的成就,是与伯纳尔合作,在完成蛋白质晶体成像之后,对胃蛋白酶这种小分子蛋白质的构造做出预测。这项工作除了实验以外,还需要进行大量复杂的数学计算和精密分析。

他们的实验第一次表明,酶都有特殊的结构,这样每一个原子在合适的空间中都占有特殊的位置,而且可以“猜测”出它们在蛋白质分子中是如何排列的。他们还发现,给蛋白质拍摄X射线的秘诀是使其保持湿润(晶体在空气中干燥时失去了水分,而水分对其结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今大多数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家都认为,这是本学科诞生的时刻。而蛋白质晶体学研究的开始,也是多萝西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阶段之一。

1937年,多萝西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并与非洲事务专家托马斯・霍奇金结婚,名字改为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这一阶段,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霍奇金饱受类风湿关节炎的折磨,还有大学里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歧视,但她仍坚持科学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科学家都投入到与战争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之中。霍奇金的研究重点也发生了改变。

一生为化学和晶体所俘虏

那是一个昏暗、沉闷的房间,里边的哥特式窗户高高在上,看起来就像是修道士的密室一样。窗户下面,是个只有借助梯子才能爬上去的阳台摄影室。霍奇金常常要爬上去,为她的晶体做X射线分析。

那时,她着重研究的是青霉素,一种由特异青霉产生、远远超过以前任何已知抗生素药效的药物。它是战场上的救命“神药”,可其分子结构尚未明了,人工方法合成和大规模生产无从谈起。

经过大量的实验分析和上千次计算,霍奇金终于在1945年测定了青霉素的晶体结构。这是人类首次利用X射线晶体学技术测定一种大分子生物化学物质,标志着结晶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生物学时代。这一成就同时也为研究抗生素的作用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那真是美好的一天,我们首次以三维空间构建其模型,我们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来看看青霉素真正的样子。”霍奇金后来回忆说。

霍奇金l现青霉素包含一种与众不同的成分,叫β内酰胺环。她坚信,青霉素分子的核心是3个碳原子和1个氮原子组成的环。可当时化学界却普遍认为,这种结构极不稳定,根本不可能存在。其中,有位名叫约翰・康福思的澳大利亚化学家,恼怒地声称:“如果那就是青霉素的分子式的话,我将放弃化学研究,转行去种蘑菇。”

过后不久,霍奇金推测的分子式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成了从化学上合成改良青霉素的起点。而那位口出狂言的化学家则承认自己失言,他继续从事化学研究,并在30年后因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获得了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

在“晶体魔术师”霍奇金的努力下,一套全新的研究生物分子的方法被建立起来。1956年,她测定了维生素B12的结构;1969年,她又测定了胰岛素的结构。这些药物由此能以人工合成的方式生产出来,大大满足了社会需求。

由于运用X射线技术测定了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霍奇金获得了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63年来化学领域的第三位女性获奖者,也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英国女性。次年,她被授予英国功绩勋章,这是英国公民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1962年化学奖得主马克斯・佩鲁茨认为,授予霍奇金诺贝尔化学奖,不仅仅在于她确定了几种重要的化合物的结构,而且还在于她扩展了化学本身的疆界。

“我这一生为化学和晶体所俘虏。”霍奇金曾经这样笑谈自己。晚年的她,是世界和平与裁减军备的拥护者和民族自由奋斗的强烈支持者。她还热情帮助过中国、加纳、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科研,生前共8次访问中国。1994年7月29日,霍奇金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

钟情于获取知识的方式

篇7

摘要目的 探讨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及与传统子宫全切除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资料完整的246例子宫全切除术病例,对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组(筋膜内术组)与传统子宫全切除术组(传统术组)的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筋膜内术组比传统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也较传统术组少,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

关键词 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传统子宫全切除术;临床分析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最常施行的手术,全子宫及次子宫切除术各有利弊,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既能达到全子宫切除之目的,又能兼有一些次全子宫切除术的优点,达到防止宫颈残端癌,保持盆底、阴道完整性的目的。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共施行子宫全切除术246例,其中施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10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103例与传统子宫切除术143例比较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1999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资料完整的246例子宫全切除术病例,施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为筋膜内术组,施行传统子宫全切除术为传统术组。筋膜内术组103例,年龄40~65岁,平均45.5岁;子宫肌瘤84例,腺肌瘤1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传统术组143例,年龄36~62岁,平均43.5岁;子宫肌瘤129例,腺肌瘤8例,功能性子宫出血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有腹部手术史11例。两组患者病种、子宫大小、盆腔粘连情况等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P>0.01);两组术者为同一主刀医师,两组术后处理方法一致。

1.2手术方法 两组术前准备和麻醉方法一致,同传统子宫全切除术。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方法具体为:(1)耻骨联合上二横指作横切口,切开腹壁,探查腹腔。(2)排垫肠管,切断缝扎圆韧带、骨盆漏斗韧带,剪开膀胱腹膜返折,部分推离膀胱。(3)分离子宫旁组织至子宫峡水平,钳夹切断双重缝扎子宫血管,结扎线不穿过宫颈筋膜层。(4)于子宫血管残端水平稍高处环形切开宫颈筋膜,深度约2~3em,注意尽量向上提起子宫,分离宫颈筋膜直至阴道部,使宫颈及阴道均上升,而子宫主韧带及子宫骶韧带均随宫颈筋膜下移。沿阴道穹隆部环形切除子宫。(5)常规消毒阴道残端后,0号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阴道及宫颈筋膜层。(6)O号可吸收缝线半荷包缝合盆腹膜,重建盆底。

1.3资料收集和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情况(抗生素使用时间、排气时间、体温升高、住院时间)观察记录结果。术后对患者随访3~6月调查记录术后性生活与术前比较恢复满意程度。

使用SPSS10.0软件,观察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筋膜内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时间量均低于传统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术后2~3个月均恢复性生活,但筋膜内术组质量同术前无变化;传统术组组有11例诉性生活不适(伴有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痛、阴道缩短)。

3 讨论

目前,子宫切除术已成为妇科最常用的手术,占腹部手术第三位。传统的子宫全切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也切除了一部分阴道组织,阴道残端愈合后的疤痕狭窄可造成性感不快,影响性生活的质量。传统子宫全切除也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在处理子宫血管、主韧带、骶骨韧带时,有可能直接损伤膀胱、输尿管、直肠等器官。另外,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经骨盆神经丛到达膀胱、穿过主韧带到Fran Ken hauser神经丛,子宫全切除术中宫颈旁分离时往往很易损伤这些神经,导致膀胱和肠管发生感觉神经整合性改变。近代生殖内分泌学研究发现子宫不仅是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靶器官,同时亦具有内分泌功能。在良性病变必须切除子宫时保留正常宫颈组织对H-P-O轴及保持盆底的张力有相当的作用,而筋膜内全宫切保留的部分宫颈组织形成了新的光滑实体组织,保留了部分H-P-O轴的靶器官,内分泌功能不受影响,而且保持了阴道完整性,阴道无缩短、无残端,故不影响性生活,保证了生活质量。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优点切除了宫颈鳞柱交界,消除了传统全子宫切除术后宫颈残端癌、残端肌瘤及残端疾病的发生。由于不切断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减少了宫旁和阴道组织的处理,术后腰腹痛及泌尿系综合征发生率低;保留子宫主、骶韧带,筋膜缝合形成新的中心腱,维护了盆底支撑结构,使其他脏器保持在正常位置,阴道长度及深度无改变,重新形成的宫颈与原来的宫颈触觉相似,而且不切断阴道和神经,术后性生活不受影响;因为卵巢的血管由卵巢动脉及子宫动脉的卵巢支分布,子宫动脉上行支未被切断,卵巢血液供应不受影响,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式还可避免卵巢功能早衰。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适应证及禁忌症适应证:①子宫附件良性疾病患者;②比较年轻需全宫切除者;③术前诊断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生殖器结核、粘连较重者;④慢性宫颈炎致宫颈较肥大者;⑤子宫病变伴轻度子宫脱垂或阴道壁膨出者。术前必须做官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禁忌症:①宫颈肌瘤;②糜烂面已达阴道穹窿部的宫颈重度糜烂,宫颈不典型增生或疑有恶性病变者;③需经阴道引流的子宫切除病例,如盆腔脓肿。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宫颈为纤维组织,相对血液循环丰富。如果筋膜层次分离不当容易出血。特别是左、右两侧,可能与子宫旁血管丰富有关,我们认为筋膜层次分离得当可按前、后、左、右两旁顺序分离切除能减少出血。准确分离宫颈筋膜是术式成败的关键,操作要点是牵拉子宫,环行切割筋膜厚约2~3mm,尽量用刀柄下推筋膜,必要时可将刀片与宫颈垂直下刮筋膜,避免斜行或平行切割,以免残留宫颈组织,同时也避免操作不当而致出血及损伤膀胱,或形成阴道后壁血

篇8

[关键词]激光点焊NiCrBSi粉末

中图分类号:TN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042-01

一、预置粉末激光点焊原理

将金属粉末以一定厚度置于基体与焊丝上面,当激光作为表面热源对粉末层加热时,粉末层可以防止激光直接作用于焊丝造成的断丝,同时在激光作用下开始熔化,由于粉末层中存在大量空隙,故其导热系数很低,只有在粉末层完全熔化后,激光才能通过熔化了的合金层加热基体,使基体表面熔化,完全熔化的粉末颗粒在表面张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类球形的焊点,同时实现了金属粉末、焊丝、基体三者之间的冶金结合。焊点成形的好坏决定于液相对固相的润湿性,可以通过固、液两相的接触角θ来判断:

其中, 分别表示液相表面张力、固相表面张力、固液界面张力。使液滴沿固相展开, 使液滴收缩。根据热力学分析,润湿过程是由粘着功 (润湿过程系统的单位自由能降低值)决定的,可用下式表示:

当>0时,才能产生液相熔烧的动力,液相才能润湿固相表面。

越大,润湿性越好。

当,此时=0,液相完全润湿固相。

当,此时,

当 ,此时, >0,液相熔烧动力促使液相部分润湿固相,随着θ角的减小, 不断增大,此时,润湿性也越来越好。

当θ角过大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球化现象,此时,粉末、焊丝与基体熔化后的液滴收缩严重,直接造成断丝。在试验中,通过改变各种工艺参数使θ角在0-90度之间尽可能小,提高焊点的润湿性。

二、试验设备及方法

试验所用激光器为脉冲Nd:YAG固体激光器,最大脉冲能量为1500mJ,焊丝为9μm镍丝,塞座为镀金面单脚座,金属粉末为NiCrBSi自熔性合金粉末,其中B、Si占比约为8%。

试验主要分两个步骤:1.采用正离焦方式,离焦量设定为0.1mm,脉宽设置在2-3ms之间,直接在塞座表面预置粉末层进行点焊,能过调整脉冲能量,粉末层厚度等工艺参数,得到润湿性好的焊点。2.在塞座表面固定焊丝,再预置粉末进行激光点焊,在第一步骤的试验数据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工艺脉冲能量,脉冲宽度等工艺参数,实现金属丝与基体的良好焊接。

三、试验结果及分析

(一)影响焊点成形的因素

1.激光脉冲能量对焊点成形的影响

图1为粉末层厚度为0.8mm时,分别用脉冲能量为160mJ、190mJ、210mJ、240mJ的激光脉冲进行点焊形成的焊点。

由于脉冲能量过小,导致粉末层不能熔化或者只有少数的颗粒熔化后粘在基体表面,如图1a所示。图1b表明由于脉冲能量不足,导致出现严重的球化现象,且粉末与基体未实现很好的互熔,所形成的焊点极易脱落。随着脉冲能量的增大,球化现象有所减轻,焊点也随之有所增大,粉末与基体实现互熔,但焊点润湿性差,极易造成断丝,如图1c所示。图1d所示的焊接效果比较好,既实现了粉末与基体的互熔,又形成了润湿性比较好的焊点。

2.金属粉末层厚度对焊点成形的影响

图2为激光脉冲能量为230mJ时,分别对厚度为0.4mm、0.6mm、0.8mm

的粉末层进行激光点焊得到的焊点图。

当粉末层过薄时,激光脉冲作用到粉末时相对能量过大,当粉末颗粒熔化到基体上时伴随着严重的烧蚀现象,在焊接时必然会将金属丝烧断,如图2a所示。当粉末层的厚度适中时,既能实现激光作用时对焊丝的保护作用,又能实现很好的互熔,且焊点润湿性也比较好。如图2b所示。随着粉末层厚度的增加,作用到粉末层的激光能量相对减小,开始出现球化现象,且有时焊点上表面出现凹凸不平,这将对焊接产生不利影响。

(二)工艺参数优化

在形成润湿性良好的焊点之后,将焊丝固定在塞座表面,然后预置粉末进行激光点焊。

图3b所示为能量为230mJ的激光脉冲作用在0.6mm厚的粉末层所形成的焊点,由于激光脉冲能量过大,在焊点周围出现烧蚀现象,这样就会直接造成焊点边缘断丝。图3a所示为能量为280mJ的激光脉冲作用在0.6mm厚的粉末层所形成的焊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适当减小激光脉冲能量,能够减轻焊点周围的热影响,从而可以降低断丝率,达到我们的焊接要求。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激光脉冲宽度来改变激光与材料的作用时间来进一步优化焊接结果。如图4a所示为脉宽为3ms,能量为220mJ的激光脉冲作用于0.6mm厚粉末层所得的焊点,激光脉冲宽度除了决定熔深以外,还决定了热影响区的大小,脉宽过长,焊点周围的热影响就越大,就越容易造成断丝。图4b所示为脉宽为2.4ms,能量为220mJ的激光脉冲作用于0.6mm厚粉末层所得的焊点,通过适当减小脉宽,可以减少激光与粉末的作用时间,减小焊点周围的热影响,减少了断丝现象的发生。

通过大量试验,我们大致可确定激光脉冲点焊9μm金属丝时的焊接参数,其中,激光脉冲能量:230mJ,激光脉冲宽度:2.3ms,金属粉末层厚度:0.6mm,金属丝直径:9μm,离焦量:-0.1mm。

四、结论

1.影响焊接的因素很多,其中,激光脉冲能量和粉末层厚度是造成焊点球化的主要因素,能过调整这两个工艺参数可以得到润湿性比较好的焊点。2.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实现了对9μm金属丝的精细焊接。

参考文献:

[1]陈继民、徐向阳、肖荣诗,激光现代制造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59-267.

[2]王家金,激光加工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156-162,335-382.

篇9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近视 视力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for the correction of high myopia. Methods LASEK was performed on 54 eyes of 27 myopia patients. The preoperative mean spherical (MSE) was -6.00 -14.00?D, average(-8.75±1.27)D. Postoperativ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refractive power, time of epithelial healing and corneal haze were all recorded.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6 months. Results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The epithelium was healed in a mean (3.71±0.26)d. 3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s, the UCVA≥0.5 was found in 88.9%(48/54) and ≥0.8 in 35.2% (19/54). 7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s, the UCVA≥0.5 was found in 100%(54/54) and ≥0.8 in 87.0% (47/54).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s the UCVA was equal with or better than the preoperativ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1, 3 and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s, corneal haze was found in 13 eyes(24.1%), 7 eyes(13.0%) and 2 eyes(3.7%)respectively but it was below grade 2 and had no effect on visual acuity. Conclusion LASEK is a safe, effective, stable and predictable surgery for myopia.

Key words: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Myopia; Visual acuity; Corneal haze

1999年Camellin[1,2]提出并命名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为准分子激光矫治屈光不正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LASEK治疗低、中度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已得到了认可[13],我们旨在探讨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1 8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行LASEK的高度近视患者27例(54眼),男11例(22眼),女16例(32眼);18 37岁,平均25岁;术前近视等效球镜为-6.00 -14.00?D,平均(-8.75±1.27)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48眼达到或超过0.8,6眼0.6 0.7;近视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

1.2 术前检查 对要求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及手术前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主导眼、瞳孔直径、角膜地形图、眼压、裂隙灯、角膜厚度及眼底检查。患者须排除圆锥角膜、眼部炎症、青光眼、视网膜裂孔等眼部疾患,精神健康,无糖尿病、甲亢及免疫性疾病,无妊娠、哺乳期者。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术前停戴2周以上。

1.3 手术方法 采用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德国科医人公司),角膜上皮刀(无锡康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常规冲洗结膜囊并消毒铺巾。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滴眼,每5?min 1次,共2次。将配制好的20%乙醇溶液0.2?ml注入直径为8?mm的上皮环钻内,20 25?s后即用吸血海绵吸干酒精并用平衡液彻底冲洗。用上皮锄自1到11点分离上皮瓣,边分离边将其卷起折叠于12点钟处。跟踪对位后行传统的PRK激光切削。冲洗角膜基质表面,用冲洗针头将上皮瓣复位。戴角膜接触镜。术后15?min内给以典必舒滴眼液(0.3%妥布霉素+0.1%地塞米松)每5?min 1次,共3次。

1.4 术后随访 术后第1天,碘必舒滴眼液滴眼,4次/d。连续7 10?d之后,改为0.1%艾氟龙滴眼液滴眼,4次/d,至术后1个月。以后每月递减一次至停药。术后第1天,人工泪液(贝复舒、爱丽或泪然)滴眼液滴眼,4次/d,至术后2周,以后3次/d,至术后4个月。分别与术后第1、3、7、14?d,1、2、3、6个月复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等。术后1、3、6个月复查角膜地形图及屈光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7例、54眼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多出现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等刺激症状。角膜上皮完全修复后上述症状消失。

2.1 角膜上皮修复时间 术后1?d裂隙灯检查见角膜上皮轻度水肿,术后3 5?d视角膜上皮愈合程度摘除角膜接触镜。此时角膜上皮愈合,角膜透明。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平均为(3.71±0.26)d。

2.2 视力 术后3?d,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为88.9%(48/54),0.8者为35.2%(19/54);术后7?d,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为100%(54/54),0.8者为87.0%(47/54);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2.3 残余屈光度 术后1、3、6个月屈光度检查,所有术眼术后等效球镜均在-0.50?D +0.50?D之间,术后屈光度稳定,无屈光回退。

2.4 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术后角膜Haze分级应用的是5级分类方法[4],0级:角膜完全透明,无混浊;1级:在裂隙灯下用斜照法才能发现轻度点状混浊;2级:在裂隙灯下容易发现混浊,不影响观察虹膜纹理;3级:角膜混浊,影响观察虹膜纹理;4级:角膜明显混浊,不能窥见虹膜纹理。术后1、3、6个月角膜Haze发生率分别为13眼(24.1%)、7眼(13.0%)、2眼(3.7%),但均小于2级,不影响视力恢复。

3 讨 论

3.1 基本原理及其优点 LASEK是介于PR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与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5,6],是通过应用20%酒精浸泡角膜上皮,使角膜上皮的基底细胞与角膜前弹力层分离,然后将上皮瓣翻转,常规PRK后再将上皮瓣复位,并配戴角膜接触镜保护上皮瓣。与LASIK的不同主要在于LASEK是创建了一个角膜上皮瓣,而LASIK是制作了一个角膜上皮联合部分角膜基质瓣(简称为角膜瓣)。就PRK而言,LASEK完整的角膜上皮瓣,可以减轻传统PRK术后短时间内角膜上皮屏障的缺损而引起的疼痛,加快有效视力的恢复,减少Haze的机率;同时,LASEK自身角膜上皮屏障的存在,对于减少感染的风险也有价值。相对LASIK而言,首先,LASEK术中不使用角膜板层刀,避免了LASIK术中切削角膜瓣的并发症;其次,其角膜上皮瓣仅为50 70?μm,而LASIK术中的角膜瓣通常需要130 160?μm,这就解决了以往由于术后剩余的角膜基质床厚度的限制而无法接受手术的难题。因而其术后角膜膨隆、圆锥角膜发生率低,屈光回退少;另外,由于LASEK术中角膜神经末梢切断少,对泪液反射性分泌影响小,术后干眼时间短。总之,LASEK对于小睑裂、小角膜、角膜曲率过高或过平者,尤其是薄角膜、特殊职业的近视患者,是首选的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7,8]。

转贴于

3.2 疗效评价 本研究为近视屈光度不超过-14.0?D的高度近视。所有术眼术后6个月,角膜Haze发生率仅为3.7%(2/54眼);裸眼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稳定。即LASEK治疗高度近视同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有资料显示,高度近视中LASEK术后角膜Haze的发生率仍较高[9],严重的Haze有可能导致屈光回退、影响视功能。因而对高度近视仍持较为谨慎态度。文献报道[10],预防和降低Haze的有效措施包括:(1)术中尽量保存角膜上皮细胞的活性,保持上皮瓣和前弹力层的光滑完整;(2)术后合理应用激素。笔者认为,术中严格控制酒精的浓度(不超过20%)及角膜上皮浸泡的时间(不超过30?s),轻柔剥离角膜上皮瓣,避免出现瓣破裂、游离、碎片和术后角膜上皮局限缺损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后激素的应用及眼压的观察也很重要。除此之外,高性能的准分子激光系统,如光滑的切削界面及高频率的快速切削,也是预防和降低Haze的有效措施之一。

3.3 缺点 首先,由于个体对乙醇反应的差异,术中要做好一个完整、有活力的角膜上皮瓣较难,要求术者具备较好的手术基础[10,11]。其次,术后2 3天眼有异物感、畏光、流泪,最佳视力恢复期长,用药周期长,复查次数多,少数病例有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及角膜Haze等并发症。较之LASIK术后无疼痛、视力恢复快、术后不用或少用激素等,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与当今快捷、舒适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其临床应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LASEK对高度近视的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较高的手术方式,尤其是对于薄角膜及LASIK手术制瓣有一定难度的小睑裂、小角膜、角膜曲率过高或过平者,降低了手术风险,扩大了近视治疗范围,是首选的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同时需要指出:(1)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活性角膜上皮瓣的制作;(2)角膜厚度及近视程度矫正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的范围内,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3)相对LASIK而言,LASEK术后疼痛、视力恢复期长、用药及观察期长等特点,使其临床应用也受到某些限制。对于LASEK治疗近视的长期稳定性和远期角膜变化,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Astle W F, Huang P T, Ingram A D, et al.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in children[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4,30:25292535.

[2] Kornilovsky I M. Clinical results after sub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LASEK)[J]. Refract Surg, 2001, 17:222223.

[3] Michela C. LASEK has more than 1 year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J]. Ocular Surgery News, 2000, 11:2325.

[4] 陆文秀.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4115.

[5] Lee J B, Seong G J, Lee J H, et al. Comparison of 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and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for low to moderate myopia[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1, 27:565570.

[6] Scerrati E.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vs 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IK vs LASEK)[J]. Refract Surg, 2001, 17(2 Suppl):S219221.

[7] Claingbold TV 2nd.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for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2, 28:1822.

[8] Rudolf A, Jaroslav R.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for myopia: Twoyear followup[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3, 29:661668.

[9] Kim J K, Kim S S, Lee H K, et 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versus 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 for the correction of high myopia[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4, 30:14051411.

篇10

关键词:

抛丸机除尘效果幕帘分选器抛丸质量改善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抛丸机是一种大型抛丸设备,主要是对车架纵梁进行表面清除氧化层及各种污物的作用。经过该设备加工后,工件表面形成一定的粗糙度,且表面干净无锈蚀,提高了漆膜与材料的附着力,从而提高产品的表面效果。

正文

陕汽纵梁车间有一台非标制造的Q6930抛丸机,由于该设备除尘机构存在设计缺陷,又加上工件表面杂质多,加工后的工件表面效果较差。

1. 设备分选除尘系统工作原理简介

抛丸机工作时产生的金属粉末主要是通过分选除尘系统进行清除,它的除尘原理如图1:

图1

钢丸在输送螺旋绞笼传动下输送到两个漏沙口,通过幕帘分选器对下落钢丸进行分层处理,将钢丸内的杂物分离出来。分离后的钢丸落到挡料板上,通过调节挡料活板与流沙板的间隙使丸料均匀散落。经过调节的钢丸接着通过一个吸尘口,吸尘口紧连着除尘管道,利用重力风选原理通过轴流风机产生一个负压将金属粉末吸入除尘系统内。钢丸最后落到过滤筛上,通过筛网过滤未能清理出来的杂物。

2. 设备除尘效果及性能技术分析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系统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钢丸从两个漏沙孔漏下,当经过吸尘口时会变成两股粗壮沙柱,吸尘口只能将沙柱表面部分金属粉末吸入除尘机构,绝大多数金属粉末混杂在钢丸沙柱内进入系统再循环,导致抛丸效果大大折扣。且金属粉末也会附着在工件表面,出现了工件表面发黑,粉末粘附现象。(图2)

图2

由此可见,工件表面抛丸质量差的是因为钢丸内金属粉末含量高,而增大钢丸经过吸尘口作用面积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3. 提高除尘效果及性能的技术改进

为实现增大钢丸经过吸尘口的作用面积,我们进行了几项改进,具体如下:

3.1改进漏沙口,增加漏沙口数量

我们将上绞笼底部漏沙孔改成一字长孔,就是每隔20mm距离加工一个200×10mm长条形漏沙孔。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漏丸可以在3m长的输送螺旋绞笼内均匀漏下分布到分选器上。

3.2.改进挡料板

我们将原先挡料板拆除,使用5mm厚16Mn钢制作挡板,并将尺寸由原来的2m长增加到3m,宽度由150mm增加到160mm。在钢板上部位置开6个80×20mm长条孔,使用M18螺栓将其固定在上方。通过此长条孔实现了挡板开口的活动可调节性,调节范围为0~40mm。挡板能调节到一个合适的开口位置使落下的钢丸在活动挡板处短时间堆积,沿着挡板开口缝隙在3m长范围内呈幕帘式均匀落下,从而增大钢丸经过吸尘口的作用面积。

这里的关键是开口大小的调整,开口调节越小则分布越为均匀,但下落流量过小,钢丸在挡沙板处大量堆积,出现堵塞现象。最后经过多次试验,将开口大小设定在2mm,在这个数值时不仅分布均匀而且流量合适,不会出现堵塞现象。

图3

3.3.增加吹风管道

为了加大风选力度,我们在分选器正前方加装3m长的钢管,在钢管面向分选器流沙的一面,每隔100mm加工一个直径Φ4mm的小孔,将钢管两端密封并通入压缩空气,利用压缩空气产生的吹力来加快金属尘末与钢丸的分离速度,分离效果更佳。(图3)

4. 技术改进后抛丸质量的改善

改进前钢丸通过吸风口受力作用面积为:

S1=2D1L=2×0.12m×0.15m =0.036m²

L:钢丸受吸风除尘作用的垂直距离。

D1:钢丸下落沙柱直径。

改进后的受力面积为:

S2=D2L=3m×0.15m=0.45 m²

L:钢丸受吸风除尘作用的垂直距离,与改进前相同。

D2:钢丸幕帘式散落宽度。

改进后的除尘分选机构示意图(图4):

图4

改进后,钢丸通过吸风口受力作用面积较改进前提高了12.5倍,抛丸机丸料内金属尘末含量大幅度减少,工件表面效果出现了质的提升。(图5)

图5

结论:

通过我们对这台Q6930抛丸机除尘机构的分析改进,解决了工作中丸料内金属粉末颗粒难以清除的问题,提高了该设备的抛丸质量。该改进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推广到其他使用Q69系列抛丸机的工厂单位之中。

参考文献:

[一]无锡国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Q6930抛丸机使用说明书【M】.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