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16 03:1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能型人才

篇1

虽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被称为“蓝领”的技能型人才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严重告缺。

《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日调研发现,传统、僵化的人才观和亟待改革完善的技术职业教育体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要破解这一难题,除加大力度,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结构,按市场需求兴办重点技工学校外,还应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 老工业基地出现“技工荒”

据专家测算,2008年,与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与制药等领域,高级技能型人才缺口达12万人,中级实用型人才缺口18万人。

辽宁省人才白皮书显示,随着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和装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资料表明,在辽宁中部城市群7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企业高级技术工人已出现严重短缺现象,车、钳、铣、电等通用工种供需比例已达1:6。

“制造业技工短缺、人才实在难求,”一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干部对记者感叹,“现在招一个‘货真价实’的技工太难了,有时参加几次招聘会都选不到一个合适的。”

沈阳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生产技术工人的“摇篮”。但在调查的沈阳装备制造企业中,中、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到42.64%,技师50岁以上的占34.71%,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5.18%,技师占7.46%,属于“稀罕物”。

未来5年,沈阳市工业高、中级技能人才缺口将达40万人次。据沈阳市劳动力市场提供的信息,目前,沈阳制造业短缺的技能型人才有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级车工、铣工、钻工、镗工、刨插工、磨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装配调试工、模具设计师、冷作钣金工、装配钳工、电切削工、制剂工等成了“香饽饽”。

沈阳市铸造协会理事长葛厚彦说,铸造业作为汽车、电力、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产业,其技能型人才严重断档。不仅仅沈阳,全国铸造企业都面临“一将难求”的尴尬局面。

葛厚彦介绍,从2000年起,我国铸件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但专业人才严重断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据沈阳市铸造协会调查,占全市铸件总产量51%的60家铸造企业,在岗职工年龄超过40岁的占80%。沈阳有一家大型机械集团由于没有新毕业的铸造专业人才可用,担当主力的还是1965年前毕业的技术人员,他们都已年过花甲。沈阳铸造厂的技工大多已四五十岁,即将退休。因而企业只能保证关键环节能用技工,一般铸造的辅助部门则雇外行人来做,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

重使用轻培养加剧短缺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企业宁肯把大量资金投入广告宣传或其他方面,也不愿拿出钱来培养技术工人。即使是重视培训技工的企业,也停留在培训初级工层次上,导致初级工过剩。

据了解,沈阳装备制造业企业现有职工35万人,其中技术工人占23%,技术岗位上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占5%。在我国约7000万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也只占5%。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占75.9%,其中初级技工占15%,中级技工占50%,高级技工的比例超过35%。

“这就是差距,”沈阳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副主席王运升说。沈阳现有在岗技工的学历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人是通过各种形式自学取得的大中专学历,文凭同水平不一致,所学专业与实际岗位脱节,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技工队伍日趋老化。

受访专家分析,虽然国家大力提倡改善“蓝领”技工的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待遇,但一些企业仍被传统、僵化的人才观所禁锢,让“蓝领”技工从事“灰领”(“灰领”原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普通技术工人,他们经常穿着灰色的制服工作,因而得名)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受我国传统人才观影响,企业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是人才,技工却是工人,观念的偏差导致学历教育过度和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葛厚彦说,近年来,沈阳市以试行“首席工人制”来提高技工的待遇,一批岗位成才的技工典型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有的还奖励了轿车。但这只是凤毛麟角,如果不加紧进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技能型人才断层在所难免。

有人谈到,大多数企业还没打破工人与干部的界限,管理层的待遇大大高于操作层。技工的收入与坐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及从事智力劳动的科技人员差距较大。

人才培养渠道狭窄也是造成短缺的重要原因。以铸造业为例,据专家分析,首先,无论是大学、中专还是技校,铸造专业相继被取消,使得培养渠道越来越窄。其次,企业定点委培招生难。葛厚彦说,为缓解人才危机,相关学校和沈阳多家大企业签“订单式”用工计划,但一方面由于学生对铸造业不甚了解,认为仍是“黑大累”的工种,技术含量也不高,不愿报名,失去了学习机会;许多家长也不愿送孩子学这门技术,招生十分困难。

建立评价、激励,培训体系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秘诀之一,就是依靠职业技能开发,抓住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第一线劳动者素质这一关键问题。高技能人才是技术工人的优秀代表,是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专家建议,要在全社会营造技工是人才的舆论氛围,要从人才战略的高度,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把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以承担起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使命。

增加经费投入。各地政府可根据本地情况,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制度,确保企业工资总额的1.5%用于职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并随着GDP增长适当增加比例。

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工人通过技术考试晋升为技术工人。对技工的技术级别采取技术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评定办法,每年都要进行一至二次的考评,给有志成为技术工人者创造条件。对现有的技师、高级技师实行评聘考核,初步建立技能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同时提高技工待遇,推行技能薪金制,按不同的技术等级和实际能力获得相应的报酬。

建立高技能人才库、技能人才信息库、企业教育培训信息库等,统筹管理使用技能人才。按照数量充足、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要求,建立高技能人才库和技能人才信息库,面向社会收集技能人才信息,做好这部分人才资源的储备与开发,为各类培训机构提供市场所需的准确“订单”,为供求双方提供直接有效的中介服务。同时将分散在各个企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基地统一掌握起来,建立企业教育培训需求信息库、师资数据库、实验实习基地等,面向社会开放,以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技能人才的引进和交流搭设服务平台。

篇2

强化技能型人才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服从于当地所实施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所以,经济区内部的技能型人才合作并非是规模越大就越好,而是应当做到适中为好,最好是先实施区域之中的合作,随后再不断向外拓展。否则的话,过于注重规模和数量,那么合作方的意见很容易不够统一,管理自然无法妥善地实施,就会导致合作变得华而不实。一方面,要致力于整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区域内技能型人才市场体系。要依据各地市产业分布之特点,不断完善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可以整合各个部门所属、各个地区所属的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建立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的区域性人才市场。要注重消除由于相互隔阂而导致的市场分割、重复建设以及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把分属于不同部门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以业务整合。同时,应当建立起布局更为合理、服务更为统一的省、市、县(市、区)三级技能型人才市场网络。在每一个街道和乡镇,要全面建立技能型人才交流市场,并全部归口所属市、县(市、区)人才市场进行统一而集中的管理,做到畅通信息与统一服务,从而形成自上而下的技能型人才市场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整合现有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各地市政府人力社保部门应当积极进行牵头,组织实施工作。构建人才供求信息网络是一项耗资相当大且牵涉到整个经济区的重大系统性工程,政府的人力社保部门应当抓紧时间进行筹划,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市场所具有的宏观管理职能,通过精心策划,提出合理的方案,在经过专家评议之后,广泛听取技能型人才的意见,随后再组织落实,这样就能避免出现多头行事、信息不对称、宏观调控不当等问题。提升现有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块全新的开发区域,其运行模式都是新的,所以,技能型人才所应当具备的技能也应当与时俱进,这时的教育更应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改革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应当以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一是要提升高职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实施高职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动手能力为抓手,同时还应当注重复合型技能的培养。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对高职生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只靠单打独斗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定要有良好的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二是专业设置一定要通过相关的教育部门、企业组织的严格审核,所设置的各个专业一定是相关行业或者企业实际需要的,是高职大学生们愿意去学的,也是符合当地政府以及行业机构人才培养布局的,对学校的相应条件也应当进行严格审核。三是要注重构建与完善更加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来源渠道。要确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标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高职教师。然而,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还较为缓慢,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也相对较为恶劣,因此,对于高职教师的认证与考察也可相对地较为简单。同时,还应当注重对高职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养。在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基础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可设立旨在培养专业高职教师的经济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门负责培养学生技能的提高,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完和普通高等院校相同的那部分课程,而且要学习高等职业教育技能类的课程,并进行实践性的技能训练。在学生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之后,毕业时才能得到职业教育资格证书。鼓励企业用好留住技能型人才企业不仅是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者与受益者,同时也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与义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企业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还面临着怎样吸引与留住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问题。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尚处于起步开发阶段,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而且还不具有珠三角、长三角那么优厚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实力,因而要吸引技能型人才显得相对困难。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要具备战略性眼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内部晋升体系,也就是要优先从企业内部提拔技能型人才,并且积极培养适合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本土优秀人才。二是人才是有感情,不能将人才视为机器。企业应当注重运用细致的情感工作留住技能型人才。要理解技能型人才的所思所想,给予其如家般的温暖,为其拓展自由发展的新空间,提供各类机会让其进行深造与提高,这样就能创设出一种彼此信任、彼此关心的良好氛围,从而切实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对企业的归属感。三是要不断激励员工开展自我学习,尤其是要注重对其开展多种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出各技能岗位的要求与规范,全面提供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具体工种以及数量信息。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提升培训以及岗位教育培训,鼓励各个企业努力推行培训师制度以及名师带徒制度等,从而形成技师进修等制度。四是要全面表彰为本企业作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要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奖励为主要导向,以企业奖励为其主体,以社会奖励为其补充的技能型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并且鼓励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组织开展面向技能型人才的表彰奖励工作,以此来扩大社会的影响,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开发保障机制技能型人才的稳定必须从制度与机制等不同方面来进行健全完善,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吸引与留住那些技能型人才,并且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一是要运用法律法规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个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但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而且能提升职业教育培训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上的认可度,有利于把好质量关,防止出现因为滥发文凭而导致职业教育声誉受到影响的情况。二是要建立起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考核认定机制。由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急需各类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考核认定上可以适当地依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条件,放宽一定的要求,尽可能地选拔出技能型人才,从而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如今,技能型技师制度已经施行了社会化的考核方法,这样就能拓展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不断突破技能型人才在年龄、资历以及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切实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要导向,以工作业绩为着力点,注重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在技能岗位工作,并且掌握了较高技能的人才,可以予以破格或者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的保障机制,创设出更好的环境。运用有效措施来关心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帮助其解决生活以及其他保障问题。要强化宣传,营造出有利于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在整个经济开发区形成崇尚实际技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者成长为技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加充足、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尤其是要强化各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从而建立起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后备军,稳定现有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提高其各方面的待遇,防止技能型人才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应积极引进现代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对技能型人才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使技能型人才能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杨志其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组织部讲师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性教学 转型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项使命,高职院校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

1 教学以实践性为主

我们知道,由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职业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惯用的是学科型教学模式,这个模式的突出特征就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课堂、课本的主导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只需要眼睛和耳朵,动手的机会很少;由于动手的环境,技能的培养几乎为零;课程结构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盲目,脱离实际,该开的课没有开,公共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架构中,公共课所占课时居多;教学方法陈旧,即使采用课件之类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弱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材的技术含量大多数滞后于生产实际,“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学材)更是稀缺;实践教学方面,不是把实训实习看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真实劳动环境,而是简化为走马观花或者体力劳动;实践教学设施难以满足教学要求,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备、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这些硬件“不硬”,四是现场教学重工轻学;师资队伍建设追求高学历,没有从实际需要出发,引进能工巧匠一类“双师”,“双师型”教师相当一部分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这些都成为职业教育诟病。

职业院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目标,必须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从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突破,否则,只能是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众所周知,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为其学术型人才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为其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是培训模式,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是灌输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普通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

2 技能培养以训练为主

技能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高级管理型人才不同,与简单的操作型人才也不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是“实践长才干”,这个群体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实用本领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兴起,产生了许多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要把传统课堂“学习知识”转变成实践“培训技能”。通过大量的训练和技能比赛,使能“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养模式借助训练和比赛,加大训练量,提升技术层级,“变学科应试体系为技能应用体系”,培养过程中“变单纯认知过程为综合实践过程”,考评标准上“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1]

把学习技能变成训练技能,就是要把有关的理论知识尽可能地转化成学生的实习实训行动,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使用”中练,在“使用”中巩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学校转制后升格而来的,还没有完全完全“脱胎换骨”。就教学模式而言,还是学科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仍然处于为理论教学服务的从属地位,要么有名无实,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走走过场。加上实习实训设施不全,设备陈旧,根本不能适应搞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更谈不上创新。确立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就要按照教学专业教学的实际,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证,淡化理论教学,把实习实训当做教学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构建专业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立交桥”:二者若要一个通过,另一免试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亦有具体阐述: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 “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

3 “双师”教师以能工巧匠为主

建设一支以“双师型”为主的高职教师队伍,加强实习实训指导,全方位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2]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构建要不拘一格选贤任能,体现以技能见高低,不以文凭论英雄,把专家、学者、技师、能工巧匠尽入囊中,尤其要把企业里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的主要对象,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加强了校企合作,提升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加强了实习实训指导的有效性,对培养技能型人才至为关键。

4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考核目前仍然是以“结果”(结业考试分数)为主,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了过程考评,但很多还是重形式,不重质量。就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实际来看,首批录取的新生入学成绩与补录录取的新生成绩相差200多分,个别相差将近300分,这给教学带来严重的困难,造成同一班级成绩的严重分化。学习过程没有加强考核,使学生学不到真本领,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看上去都及格,其实里面水分太大,“及格”的背后有太多的因素。之所以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是因为,每一阶段的学习,教师都能关注到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杜绝了少数学生“逃避”的幻想,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学到真是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探索一个以“学习过程”为内容、以技能等级为标准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改革目标。“”从职业道德素质到职业技能以及核心技能到心理适应能力都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必须建立,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机制,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去解决问题, 提升教育质量。”[3]

参考文献:

[1]潘光.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好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3-17(6).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篇4

关键词: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跟汽车保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形成明显的对比,汽车管理与维修等技能型的人才非常紧缺,这不但对汽车流通服务、专业管理,以及产品研发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增强汽车制造能力。鉴于此,探讨高职汽车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培养,让高职教学所培养的人才切实具备高技能,满足社会市场的需要,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一、培养汽修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想要使他们学习汽修的专业知识,学会一定的专业技能,务必在教学的初期,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学期,结合汽车文化,为学生讲解汽车发展进程当中的技术文化、车标文化、名人文化、车史文化等,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汽车知识,以使学生对汽车有一个更加系统化地认知,进而熟悉汽车,对汽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汽车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倘若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够激发,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将来的专业内容。针对汽车文化的介绍,根据固有的汽车实训条件,学校可创设汽车文化长廊、车标和车模陈列室,以及带领学生对各种各样的车展进行参观,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汽车。

二、重视培养汽修技能型人才,大力改革教学

为社会培养跟现代化汽车维修相适应的实用性、中高级人才,这是高职汽车维修专业教学的义务与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确保学以致用,防止出现理论内容跟实践相脱离的情况,进而切实培养跟社会市场要求相符合的维修人才,这也是改革汽车专业教学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和纲要,创建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立足于专业的发展方向设计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其中,设计专业课程应当对汽车维修检测技术、汽车电器设施、接口技术、计算机应用原理、控制技术原理,以及电子技术原理进行有效地调整,且需要在汽车的应用中贯彻这一系列的技术。汽车构造原理需要通过可以体现时代性的轿车作为重点,且实时性地对新知识进行补充与更新,为学生介绍最前沿的汽车发展趋势、原理、技术结构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此外,重视先进教学方式的应用,像是模块化场地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这样可以将汽车一系列零部件在运行过程中的运动原理和关系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的学习与接受。汽车维修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其中,实验基地、实习基地,以及专业教室不可缺少。为此,一定配备相应的电控系统、汽车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切实贯彻执行,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特别是强化学生电工基础与钳工操作能力的练习。与此同时,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跟汽车维修企业挂钩实习,进而跟实际生产的距离拉近,推动学生更加迅速地学习汽车维修技术。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聘请专家到校实施教学。高职学校需要聘请汽车制造企业的高级技术到校实施某个方面的实训教学或者是经验讲解,指定教师跟班学习和听讲,对国内外的一些教学方法与职业教育思想进行学习。第二,根据规划指定一部分教师加强培训与进修。培养高职汽车维修技能型人才的重点是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名合格的和优秀的教师,务必对所教授的专业非常精通,跟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有着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不可以仅仅是“纸上谈兵”。专业教师在每一年都应当在生产企业进行学习、参观和进修,并且对国内汽车专业及其有关的成功教学经验与技术发展动态进行了解,不断地更新知识,开拓思路,让自身变成一个真正的专家。第三,借助假期时间,安排教师到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配套生产企业进行实训,高职学校教师的假期累积时间比较长,而有效地应用这些时间,指定教师到汽车生产企业或者是配套生产企业进行实训,能够使得教师的实践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大大地提高。这样,教师之间再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教学

将校企两方的资源加以整合,通过行业智力资源,借助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定向培养、联合举办、直接举办等一系列形式实现校企深层次的合作教学,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创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使得双向性的人才培养形式形成。第一,订单培养。也就是结合企业的需要,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的一种教学形式。高职学校跟企业在合作的一开始,明确学生团队观念、业务素质、能力技能等的要求,高职学校结合企业的需要制定教学规划、整合教学资源,以及设置实习岗位等,进而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订单式的培养使得学校清楚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具备了清晰的培养目标,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进而培养出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实现高职学校跟企业之间的共赢。第二,租赁形式。租赁形式属于校企两方在彼此资源应用整合情况下的一种尝试。学校具备实验平台和教育设施,而企业具备市场环境、设备和厂方等资源,以租赁的方式对校企两方的资源加以整合,以培养出跟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例如,企业借助学校的实验设施实施科研,要么是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训,这样,一是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的专业技在社会市场中得到验证,二是企业实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企业能够选拔所要求的人才。第三,股份联营。股份联营属于校企合作办学企业化的一种形式,股份联营的前提是项目合作,企业提供业务渠道、经销品牌、场地、机器等,而学校提供人才资源、实验平台、科研设备,校企两方结合出资作价比例对股权进行分配,实施企业化的运作。股份联营在给企业实现利益的过程中,也培养出了在社会上充满竞争优势的技能型人才,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展,这样的高职教学有着一定的商业品牌效应。

五、重视学生的服务教育以及就业教育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务必强化学生的服务观念与就业观念,进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仅仅重视理论成绩,而忽视了能力教育与道德教育,尽管可以培养出熟练地回答理论问题的学生,可是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没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也不具备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大都缺少足够的认知,不明确当前的利益跟学习技术之间的关系,缺少自主创业的勇气与自信心,这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与工作,为此,高职教学需要使学生清楚自身只有学会了技术才可以受用终身,将服务教育以及就业教育融入到汽车维修专业教学中。

六、结语

总之,高职学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当面向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更是这样,在汽车领域需求不断改变的影响下,高职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以真正地培养出跟社会市场发展相符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曾鑫,宋广辉.高职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产学结合管理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2]黄建湘.校企合作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9)

篇5

【关键词】附属医院 实训基地 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B-0061-02

所谓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更宽泛而不是更专深的专门知识面,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由于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他们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

对于卫生职业院校来说,附属医院正是产教结合的临床实践训练基地。附属医院能够实现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科学准确制订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教学,实实在在地把教学、实训和生产一体化,实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实训过程的生产化,基地管理的企业化,培养规格的订单化,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熟悉生产、服务、管理实际过程的专业人才,做到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工作。北海市卫生学校是第三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立项建设学校、国家级重点中职校,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广西沿海三市培养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既心灵又手巧的高素质卫生职业人才。依托附属医院,产教结合,完善教学平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

一、依托附属医院,完善教学平台

北海市卫生学校从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实用型的中等专业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为己任,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忠于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学生的救死扶伤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学校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培训、科研四位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置有门诊部、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麻醉科、中医科、理疗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业务;医技部门开设药剂科、放射科、CT室、检验科、输血科、功能科(B超、心电图、脑电图室、胃镜室、碎石室)、病理科等科室,开设病床数336张。2013年门诊30万人次,住院1.4万人次,手术4100人次,业务总收入9100万元。附属医院加强与学校的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助产等办学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病区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手术室、超声诊断室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完善医学影像系统,真实的医疗服务场景和卫生职业服务流程等为师生参加实践训练和学校新专业的开设提供保证。

二、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通过产学结合来不断提高,不断学习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学校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产结合,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学校建立附属医院专业人员教学轮岗和兼课机制。制定相关制度激励专业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与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和中职教师系列职称,采取双职(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业务科主任、护士长)或挂职的措施,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担任附院科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优良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获得社会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教师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应用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创造良机,教师能很好地顺应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探求改革课程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实现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目标。

三、依托附属医院,创新培养模式

学校依托附属医院的优势,实施2周阶段见习(工学结合)改革,在学生第二学年安排2周时间到附院实训基地实训,开展工学结合活动,与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跟班学习,熟悉岗位环境,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护理技能操作,熟悉专业相关工作流程,感悟医院文化,真正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率先中职学校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现代先进教学方法,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按“模块化”教学,完善阶段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重新编写实习生手册,优化和量化阶段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法,完善实习管理相关制度教学模式,实施2周阶段见习和顶岗实习。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创新教学方法,让部分专业课教学在附属医院实施,通过工学结合,改变原来单纯理论教学后再实验的教学方法,引入“导生制”、“助教”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以附属医院为依托,学校2007年在护理专业三个年级、二十多教学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涉及十多门课程教学,涵盖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三千多学生和二百多老师参与新教学法,历经两年时间。在护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案例来源于鲜活的临床实践、护理实践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典型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教材冷酷、森严和乏味的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进行不断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条件,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临床实际、护理实际业务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临床实际工作的能力。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学校在完善校际共享、校企共享、师生共享、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构建以岗位能力职业准入和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依托附属医院,更好地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开展入学前集中见习,开展顶岗实习前集中见习,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能力。当今,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必定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首先是技术人才工作岗位综合程度的提高。例如护理专业学生肌肉注射时候,既要有解剖学和基础护理学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肌肉注射的三查七对的规程,还要具有一定的质量控制能力,因而语言表达、人文关怀、职业道德都是必备的。

总而言之,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助产等卫生类专业具有联系实际、知能并重和启发诱导等特点,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又不乏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以附属医院为依托,教产结合,通过真实病例、实际工作场景和仪器操作,教学具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通过教产结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从模具、课堂练习转为真实人体操作和实际场景的恐惧心理,而且方便了在校生及早接触社会,贴近岗位。依托附属医院,学校培养出一大批职业道德高尚、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由于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强,知识结构、技能水平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当前用人市场的实际需求,受到医院及社区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肖智谦. 教产结合,建设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J].时代教育,2013(11)

[2]刘伟,曾以初,陈承军,等.深化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基层的多能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2(7)

[3]肖智谦,陈碧瑕,邱琼华,等. 实现教师角色转换,在中职卫校中推进问题教学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9(2)

[4]肖智谦,陈碧瑕,刘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卫生职校的应用[J].广西教育,2009(18)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型人才 培养 改革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途径。培养出面向社会、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走进企业就能胜任工作,这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然而,我国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与企业实际岗位需要还存在一定距离,为此,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大力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重学科轻技术”观念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就业上,人们大多抵触职业技术,此外,有的用人单位盲目攀比就业者的学历要求,即便是技术实用型岗位也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从我国职业教育总体情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数量较少,而中等职业教育偏多,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我国目前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形势无法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仅有少数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对口的政策,到高等院校深造,而没能解决社会上大批技术人才进修的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缺乏制度化的衔接,这对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教育上造成很大的影响,不仅导致职业教育的生源减少,而且其整体素质也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

3.职业教育发展不能与时俱进

职业教育赶不上时代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双师型”师资。从职业院校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既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市场需求洞察力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双师型”教师不足,这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2)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还不够成熟,尤其是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其课程大多数都是模仿高等专科教育,即课程体系仍是传统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实践性和职业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3)专业设置与实际脱节。教育与经济的双重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培养人才上,职业教育既要遵循教育规律,还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然而,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混乱,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有的长期保持以往的教育模式,而使其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4)实训条件差。职业院校在进行技能型培养上需要较好的实训条件,然而,很多职业院校缺乏完善、专业的实训教学所需要的实训条件。

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质量观和办学理念

首先,职业院校要不断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其次,要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观。职业型和技能型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职业院校要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人才为重点,努力做到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素质相互协调发展。此外,还要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为目标,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职业院校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搞好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主要目的,其毕业生能否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顺利就业,这与学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与否有密切关系。为此,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目标为依据,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尤其是要注意支柱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岗位职业的变化,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重新规划现有专业,合理调整教学结构体系。要使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专业设置要尽可能体现出自我调节机制,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具有自身特色。

3.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为此,职业院校要冲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职业标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实践性,即要给实验、实训和生产实践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要确保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性教学。即使是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也要始终围绕培养能力和配合技能训练来进行,尽可能让专业教学内容符合职业标准要求。此外,在教学教材上,要采用高质量的职业规划教材,并不断研发出本校有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要体现技能型和实用性。如在专业教材中可融入一些企业最新的科技成果,摒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教材也要始终跟随先进技术发展的步伐。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教学是以技能培养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培训。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培训,尤其是对于新老师、专业教师及实训指导教师,更要安排其到基地和对口企业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训练,要让他们多接触生产实践,以使其自身实践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做实践指导。二是要积极引进。适当地引进高技能人才,吸引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在进行了充分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培训后,让其在校任教,或是聘请其作兼课教师,或作实训指导教师,尽可能加大教师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比例。

5.加快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

实训基地受限是抑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大“瓶颈”。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为了满足行业生产第一线用人质量的要求,实训基地训练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快实训基地的开发建设,首先,对本校已有的实践基地加以充分利用,以职业教育规律和社会所需为依据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尽可能让实训基地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所需的实验实训要求;其次,要多渠道进行投资以建立新型的高标准实训基地。此外,还要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市场经济运作的“互惠”原则为依据,对企业基地实战的真实环境加以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同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总之,职业学校要以就业为导向,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在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最终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参考文献:

[1]肖盟.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开放潮,2005(3).

[2]李伯勇.职业培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J].现代技能开发,2004(10).

[3]卢联珍,黄宾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3).

篇7

1.校内实训课存在的问题。有些高校为了强调国贸专业人才宽口径、通用性的特点,会给国贸专业开很多校内实训课,比如外汇、商务谈判、ERP沙盘模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等。他们重视实训课数量,却忽视了实训课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外贸岗位需求。以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为例,就存在课时占比偏少和实训内容不够直观的问题。课时偏少带来的是教学内容的压缩,学生只能体验个别外贸流程的操作,很难获得较为全面的系统性训练;而仅通过电子邮件的往来和角色扮演来完成实训,学生则无法直观感受外贸流程。2.校外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使学生可以和真实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外贸外语的应用和商务谈判的技巧等,是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的最佳途径。目前,国贸专业校外顶岗实习通常分为分散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和集中实习(通过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其中分散实习的单位区位分布较为分散,一般和学校没有签订合作协议,管理难度较大。选择的实习单位是否和专业对口,是否存在虚假实习的情况,企业导师有没有传授外贸操作技巧给学生等问题,学校都是很难掌握和控制的。集中实习也面临重重困难。首先,企业缺乏积极性。为了提高国贸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大多积极参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对于企业来说,成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收益非常有限,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在校生,还不如直接聘请有外贸工作经验的人直接上岗,企业普遍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高校只能通过领导和教师的个人资源、校友资源等和少数单位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其次,实习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企业导师忙于处理业务,很难抽出时间教导学生。此外,外贸工作还有私密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学生很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客户是外贸公司生存的重要资源,很多外贸公司不愿意让实习生接触有客户信息的单证,而单证操作是外贸岗位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因此,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外贸操作技能方面很难得到提升。此外,外贸业务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经历交易前的准备、交易磋商、订立合同、履约等阶段,每个阶段又牵涉到很多环节的工作,每笔外贸业务都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顶岗实习的时间非常有限,有时候,一笔业务没有跟完,实习期就已经结束了,实习效果肯定就不十分理想了。再次,缺乏监管和制度保障。虽然校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时,一般会签订合作协议,但由于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协议通常不会对企业有太多约束。而我国目前也没有专门的立法和机构来监管校企合作过程,学校、企业、学生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比如学生在实习期应享受的薪酬和休息的权利,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和保密义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享受的政策优惠,以及应履行指导学生的义务等。校企合作缺乏监管和制度保障,这很可能会带来劳资纠纷、泄密等问题的发生。最后,考核方式、内容单一。目前国贸专业以校内考核为主,考核形式以试卷、论文等书面形式为主,考试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很少涉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这种方式很难考核国贸学生的技能水平。而校外考核成绩则由企业导师评定,简单地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是否遵守单位规章制度、是否有责任心、是否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等,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来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校内外考核分别由学校和企业展开,校企之间既没有沟通,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经学校考核合格的人才不一定符合外贸企业的需求,实习企业的考核也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二、培养国贸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对策和建议

如前所述,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不利于国贸专业人才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以学校和企业为中心”的国贸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把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招生

上海、浙江等地已经在试验自主招生改革,除了参考高考成绩之外,高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专业的特点来选择人才。国贸专业招生时同样可以根据外贸职业能力需求选拔人才。招生前可以和外贸企业召开座谈会,校企共同讨论人才选拔的标准,招生工作也可以邀请部分外贸企业人员参加,共同选拔比较适合从事外贸行业的、沟通能力较好、外语基础较好、有一定商业头脑的潜在的外贸人才。

(二)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要面向社会,根据外贸职业能力需求来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计划前,要事先到外贸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各地方外贸行业的特点,确定现阶段外贸职业能力需求,进一步确定课程设置,完善培养计划。就现阶段而言,培养国贸专业人才,不能再继续一味强调“宽口径和通用性”,而要更加重视如何提高国贸专业人才的技能。要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课等的比重,增加一些可以和企业合作教学的课程,增加能够提高学生技能的实践课和顶岗实习的比重。

(三)教学

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迎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走出去”是指带领学生到外贸相关企业去参观,比如外贸公司、货代、银行、报关行等,带领学生去一些外贸展会,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进入体验式教学环境,通过亲身体验,使学习的知识更加直观和立体。“迎进来”则是指,部分专业课可采取校企合作教学的方式展开,请外贸相关企业人员进学校召开讲座、授课,把外贸一线工作岗位的最新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传授给学生。除了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外,还要通过“走出去”和“迎进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一方面,可以分批次、定期地派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相关企业去挂职锻炼,帮助教师积累外贸实战经验,更新外贸业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请外贸相关企业来学校对教师展开培训,或者直接以教师和企业人员结对的方式,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外贸行业的动态,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顶岗实习

篇8

[关键词]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2(a)-0018-02

随着我国经济生产领域的科技含量和资金密集程度的巨大变化,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人员从数量到质量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一直把培养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除了具备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解决工作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独立上岗,都是要在企业里重新实习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适应企业技术生产的需要,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而造成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专业实践的能力呢?

1更新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

从以往多年来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看,是以传授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是学生往往是理论知识一知半解,而实践又无法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使得实践能力不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完成为社会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任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变旧有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打破原来单纯地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够紧密地与生活和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提出来的,它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职业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实践教学更接近于生产工作实际。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岗位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而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因此,专业教育专业应该从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变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模块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重点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科学合理的划分教学模块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课程体系理论教学占支配地位,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物,是为验证理论服务的,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必须进行改革,可将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一块是公共课,包括政治、外语等;一块是专业理论课,既包括各门专业课本身,又包括直接、间接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第三块实践课,既包括教学性实践,又包括实践性教学。在这里把实践作为一门独立课程,打破了以往实践教学仅为验证理论,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1.2科学地优化模块

在课程设计时,应打破科学体系,合并相关课程,减少课程门类。现在很多专业教材在内容上多有重复,例如电子类专业的课程中电子测量,电子工艺基础,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单片机等等,其中的很多内容就相互重复,增加了教学的时间。有些科目里面理论很深,对职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实际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专业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避免某些内容的重复,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减少理论教学时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1.3制定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块

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学生,必须制定出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这已为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所证明。例如,德国的“双元制”培训,实践教学计划为主体,全国有统一的最低标准,理论教学计划与实践教学计划相协调,并为之服务。而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计划与理论教学计划是合二唯一的,并且实践教学计划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据次要地位,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根据职业教育不同专业能力的构成,制定以能力形成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即通过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在能力上所应达到的水平)、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这样就能明确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要求,便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从而保证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真正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4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学生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相应的课时作保证。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对两类教学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得低于整个教学时数的50%。

2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过去,实验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换,学校必须转换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实验主要不是为理论教学服务,而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的。因此,要加强技能型、工艺性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实验教学尽管很重要,但有些学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轻视实践教学,不愿意动手操作。为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帮助他们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2.2重视实习工作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相互间的独立性,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三大模块:1基础操作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训学生的各种基本操作技能,为后面的实习打下基础;2单项技术模块。这一模块,主要培训学生的单项技能如操作技能、装配技能、调试技能及维修技能等;3综合应用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技能,进行独立操作。实习前,必须对各类实习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认真编制实纲和教学计划。实习中,实习指导教师要认真负责,严格管理,实习结束时进行考试,评定成绩。

2.3校企联合促进毕业生与生产岗位无缝对接,开拓实践教学的路子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实训基地,依靠企业的设备设施和经验丰富的工人技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现场经验丰富的工人技师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进行岗位技能方面的专题讲座,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技能强化并将所学内容应用与教学之中,多层次、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实践证明,明确的实习要求、具体的实习岗位、适当的实践教学进度,可行的考核方法、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也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赵居礼,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17期.

[2]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3期.

篇9

 

引言: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精密测量技术和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以适应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的柔性生产要求。测量技术的先进程度将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目前国内航空和航天行业院所及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工作,还有外商独资、合资企业的检测设备基本与国外同步。但是由于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人员资源不够丰富,培养力量较为薄弱,造成“一流的设备,二流的检测”这样一种局面,最终影响产品质量。这就引发了我们对精密测量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人才培养现状

 

在对北京中航科电测控技术、北京航天振邦精密机械、达涅利冶金设备等有代表性的航天和外资有限公司调研的基础上,发现企业精密检测人员基本都来自于内部生产岗位一线较优秀的员工,也就是依靠制造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自然成长。其优势是对本公司产品品种、生产节拍等较为熟悉,能够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应变能力较强。但检测领域有其特有的规律和要求,这样上岗的检测人员是不具备系统的、完备的相关知识,遇到问题难以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基于此,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企业都在寻找精密检测技术一线应用人才。

 

国内越来越多的工科高校都设有精密测量技术方向的专业,专业定位有精密仪器及机械、测量技术与质量工程等,每年向社会输送不少的精密测量型人才。再者精密测量手段与工业生产结合还属于新兴行业,理论上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是同步发展的,为什么许多制造业企业总找不到与其生产技术进步相适应的检测技术人才呢?这是由于高等学历教育的目的与企业一线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从技能的类型来看,企业需求更多的是操作技能型人才,而高等学历教育培养的更多是心智技能型人才。高校中的课程偏重于测量技术原理、机器结构、测量误差分析和测头补偿来源等,只有在最后有限的课时中,才涉及教授实际操作技能,目的是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并验证所学知识。正因如此,把面向岗位、面向实践作为教育目的的职业教育[2]作为几何量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才更有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知,职业院校培养此类人才急需解决两个问题:(1)建立完备的课程方案;(2)培养师资。

 

二、课程方案

 

人才培养应满足企业的需要,是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制定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项目等。

 

1.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具备面向测量任务一线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培养技能,支撑技能的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即可[3]。在对企业要求的日常工作能力分析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体系。表1给出了能力的具体要求。本文利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特聘专家计划”契机,访谈的是特聘精密检测行业专家马骊群博士。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起点,在考虑学生基本素质和学习特点后,实施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实践,达到上述能力体系的要求。

 

2.课程开发。按照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包括几何量精密测量课程标准、学习项目鱼骨图、活动策划表和工作页等,从而形成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材料。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表2给出了为达到表1的能力要求可选用的教学项目。这些项目综合了产品中出现的各种几何元素,能够综合训练学生对三坐标测量机、三维激光扫描仪、圆柱度仪、自准直仪、表面粗糙度仪等仪器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最后对整个项目的综合考核可选用一个专门制作的教具,这个教具最好集全部几何元素于一身,如图1所示。

 

在教学项目选定好后,根据技能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目标,与实践和教学专家一起设计项目鱼骨图、活动策划表和工作页等,尤其注重对必备知识、规范意识、严谨认真的素质培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也可与企业联合培养,即企业订单式培养。

 

三、培养师资,做好人才培养的保障

 

机械产品几何量检测属于产品加工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在职业院校中相关课程设置都依托于数控加工专业。目前数控应用技术系老师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机械设计制造、机械工程等,很少有测量技术与质量工程等,而且师范院校培养专业也很少涉及,所以培养师资要主抓其专业功底。专业基础的培训和学习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聘请精密检测行业专家做全面指导,如本文特聘专家马骊群博士全面指导师资队伍,促进精密检测专业团队建设。培养途径有:

 

1.专家培训。结合受训教师已具备的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差与配合等基础知识和与马博士共同制定的培训方案,本文认为几何量通用知识培训不少于4课时、几何量专业知识培训不少于6课时、几何量误差评定及检测方法培训不少于10课时,误差分析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培训不少于10课时等才能做好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工作。下一阶段的专家培训可采用专题的研讨的方式,开展关于精密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专业发展动态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展现教师对行业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展现教师将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结合程度。在这期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总结成长要素和规律,为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的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专家针对职业院校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时,也很关注教法的设计,旨在训练专业师资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为专业师资提升教学基本功打下基础。

 

2.承担企业检测课题和任务。具备基础知识后,职业实践训练一个最好的方式是按照企业要求,承担检测课题和任务。或者到企业挂职锻炼,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个时期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出解决问题的技能。如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一体化师资曾4次承担企业检测课题,与企业合作多次完成检测任务,并按照企业要求模式给出测量流程和结果[5]。这样可保证教师的实践知识的不断更新,并与社会认识一致,从而保证今后在课堂上所讲授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6]。承担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也是培养一体化师资的主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受到企业和教学专家双导师培养,能够将工作任务和内容与学习任务和内容很好地融合。

 

3.专家指导。一体化师资在整个受训过程中,总会碰到或多或少的难题自身难以解决,这时必须要有专家来指导。本文的几何量测量对象涉及长度、距离、角度、形状和位置等多种要素。不同的测量方法所涉及的规律、效应不同,而且在不同环境中同样的被测量,可能采用截然不同的测量方法[1]。这也决定了精密测量学科研究必须面向生产实际。在专家多次指导测量方案制定过程中,总结规律,拓展思路,开阔视野,攻克难题。

 

当把企业检测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时,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的制定,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等都需专家指导,从而开发出适用于行业企业需要的学材。

 

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目前已有一支精密测量方向的一体化师资在培养测量技能型人才,已得到航天振邦、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认可。

 

四、实践效果

 

航天振邦、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接受学院培养的精密测量方向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够胜任的工作有

 

1.承担各级技能大赛精度检测任务。学院作为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数控铣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承担数控比赛选手的训练和选拔任务。任务中的检测环节,包括检测现场布置和整理、检测方案的制定、检测程序的编制、工件检测、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检测结果等,测量方向的技师班学生都能圆满完成。

 

2.承担企业零件的检测任务。能与企业合作完成检测任务,并按照企业要求模式给出测量流程和结果。图2给出了部分测量过程,在这期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并学以致用。

 

3.配合一体化师资培训。学院作为全国一体化师资培训基地,承担着人社部组织的师资培训任务。师资培训课程中技能提升环节需要进行精密检测课题培训。学院培养的测量人才能够配合一体化教师参与实施授课任务。

 

学院培养的测量人才毕业后在所在岗位,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做出突出贡献,受到表彰。图3给出了毕业生在泰西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的荣誉证书。

 

五、小结

 

几何量精密测量技能型人才紧缺,此类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新的目标对象。发挥“特聘专家”作用,打造一支专业师资,并推进一体化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最终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篇10

关键词:中职;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中新发现的有害化学物质不断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地沟油、乳品三聚氰胺、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越发引起人们对这些物质威胁的关切。“食以安为先”成为当下人们最普遍关心、社会最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学校食品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该课程的理论内容集中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等课程中,技能操作就是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该课程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很高,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目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食品科学高新技术发展的速度,陈旧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因此,有必要探索一套提高中职学生食品分析与检测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紧紧围绕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内容涉及化学检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食品法规等多门学科知识。此外,食品种类繁多,各种食品因产品特点、生产工艺等条件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要以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维,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对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岗位需要进行整合。如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无机化学》《化学分析》《食品分析》部分内容整合,组建食品检测一体化课程。同时,为使教学内容能很好地贴近当地行业发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不断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以及企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宁夏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清真牛羊肉、有机水稻、乳及乳制品、葡萄酒、枸杞及其制品等领域,学生就业也集中在相关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质量控制和检测等部门。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可将牛羊肉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牛乳掺假(掺杂)检测、葡萄酒理化检测、有机食品残留农药的检测理论列为首选内容。一方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又紧贴当地产业需求,学生感觉到能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组织上要强调轻“理”重“实”,在理论讲解上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任课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讲解,对于纯理论、公式推导等内容该删减就删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维,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以传统的板书教学相辅助,使教学内容更显生动有趣,学生易接受。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由实验员准备好实验用的各种试剂并配制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操作技能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采用分组实验教学法,由小组自行确定人员分工、选定实验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制定实验方案、样品的检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的撰写等整个检验过程。整个实验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溶液,自己处理样品并调试安装实验仪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前要认真审阅实验小组制定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要充分论证,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操作要做明确的提示和要求。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指正,规范学生操作。实训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数据,督促小组及时认真地写出实训报告,引导学生对实训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讨论。采用分组实训教学法,学生由被动做实验到主动做实验。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贯穿于整个食品生产的全过程,一名合格的食品检测人员应具备食品化学分析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食品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应具备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执着的良好品质,为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打好基础。

四、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

在考核方式上,根据本课程操作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要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考核。注重动手操作能力考核,每完成一个教学模块进行一次考核,考核成绩不仅仅依照实验报告,还要参考小组评价、操作过程等因素,使考核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水平,客观评价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重视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等级考试衔接,将实践教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工种标准结合起来,将课程学习考核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考证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该课程结束后,即参加食品检验工中级培训与考核。

总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需求日趋多样化,食品分析与检测是中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中极其重要的专业课,对培养食品行业一线操作技术人才至关重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创新意识、实践技能强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易艳梅,胡海星,刘颖,罗玲.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分析

与检验》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