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范文
时间:2023-04-07 23:2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刊消息 记者杨生文报道:“要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依靠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不可能长久,只有依靠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这是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1月13 日召开的全国行业部门(集团公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提出的观点。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这次会议研究落实了培养新技师的任务,近百名会议代表就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
张小建在讲话中说,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树立人才工作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念。既要站到全球战略高度,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识人才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又要突破旧的框框,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在分析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时,张小建指出,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支柱,纳入国家人才工作总体规划。这是人才工作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重大突破。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还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我国技术工人总数约为7000万,其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4%左右,这与发达国家20%~40%的比例相差甚远。二是现有人才队伍年龄偏大。46岁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占总数的40%,高技能人才将后继乏人。三是培养慢,晋升难。四是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措施。五是社会观念的不适应。
他认为,全面实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要注意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技师培训工作力度。希望各行业、集团公司要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社会培训资源,采用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等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方式,运用现代培训技术,积极开展后备青年技师的培养工作。同时,面向企业生产实际,实施技能提高培训、岗位培训、名师带徒培训,鼓励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创效、观摩研讨和技能交流等活动。二是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技师考评是落实“三年五十万计划”的重要环节。要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在技师考评上实现“四个突破”。即取消技师报考的比例限额,对掌握高技能、复合技能且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可适当放宽技师申报条件。突破年龄限制,打破身份限制。三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机制。四是提高技师的待遇水平。各行业、集团公司要引导企业建立“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技师、高级技师与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建立技师津贴制度,提高其待遇水平。五是广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今年劳动保障部将开展“2004年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同时扩大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活动的规模。
篇2
一、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课程体系模式
学科专业建设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整体规划,重点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延续,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和岗位需
求,根据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二、强化“双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
“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培养学生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加大实训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篇3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TRIZ理论;研究性学习;创新能力;培训
一、创新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十五”以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技能操作队伍的骨干和技能带头人。
高技能人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传统的高技能人才是在数十年的一线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当今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技能人才的含义已悄然改变。满足于当今社会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专业(工种)知识水平、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能从事创造性劳动,独立的解决复杂和关键技术操作难题,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为企业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
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极端的学院化模式,这种模式更适合传授理论知识,却培养不出现代高级技能人才。另一种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出各类能工巧匠,但却培养不出来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技师和高级技师。
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方式,特别是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方式成为当今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课题。经过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人事部精心策划,选择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为培训对象,于2009年和2011年由我处分别举办了两期首席技师和高级技师创新能力培训班,以期探索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有效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这两期培训班上,我们采用的是以TRIZ为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培训方式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内容和方式非常适合石油炼化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
二、创新能力培训有规可循
创新来源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探索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所使用的手段大多是手工的,如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检核表法等等,这些方法实质上就是最好的试错法,是否存在一种更加有效的创新方法,即人们只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法则,就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
TRIZ理论对指导如何实现发明创新“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创新并不是灵感的闪现和随机的探索,它存在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和原则可以告诉人们按照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去进行创新并对结果具有预测和可控制性。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创新并能预测创新。
1、TRIZ理论
TRIZ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文简称,它是前苏联G.S.Ahshuller及其同事们在分析研究了世界上近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综合多个学科领域原理、法则的基础上提出的创新方法理论体系。
该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在三种基本前提下:首先,技术系统的演变遵循一些重要规律,可以归纳为8种模式(如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生命周期等);其次,任何技术系统,在它的生命周期内,趋于越来越可行、简单、有效,即更加理想,增加技术系统的理想成为解决创造性问题的一般规律;第三,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至少要解决一对冲突,TRIZ将冲突分为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两种类型。
基于以上前提,TRIZ提出了具体求解创新问题的工具和方法:(1)矛盾矩阵和40项创新原理。 (2)物质场分析与76项标准解决方法。
最后,TRIZ认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困难程度,取决于对该问题的描述,描述越清楚,问题的解就越容易找到。在TRIZ中,通过ARIZ解决创造性问题的算法,采用一套逻辑过程逐步实现问题过程化求解。
2、与现有创新思维培训工具的区别
当前,针对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的方法林林总总,大多数方法都只是着眼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而忽略了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具体体现为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关系的研究。作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思维的创新非常重要,但如何应用创新思维产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造成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前诸多创新能力培训方式缺乏一个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框架,使得通过该框架能有目的地指导创新思维的生成,规范创新思维到创新能力的转化。
基于TRIZ的创新方法通过研究人类创新的实例,实现了对创新过程的高度概括,通过建立创新思维的激发环境,设定创新思维的转换条件,规范创新活动的流程,结合技术创新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创新思维的控制和预测,形成了一个新的创新体系综合框架。
与传统的创新方法相比,TRIZ 有以下优势:TRIZ总结出创新的规律性,使得创新过程效率提高。
(1)、TRIZ 帮助打破思维定势和知识领域界限。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惯性和有限的知识领域,严重地阻碍了创新的过程。TRIZ理论中提供了诸如九屏幕法、尺寸‘时间’ 成本((#))算法、小矮人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帮助人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灵感,从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
(2)、TRIZ 能帮助预测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如何预测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决策意义的问题,这用传统创新方法根本无法解决。而TRIZ 理论总结出了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这些规律对于产品的开发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决策者清晰地了解到在什么阶段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产品,有效地取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3)、TRIZ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和普适性。与通常的创新方法比较,TRIZ 是可传授的,可以用语言以及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它的作用,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向众人推广的, 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同时,TRIZ 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不同领域问题的解决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同一创新规律往往在不同科学和工程领域反复应用。TRIZ 理论包括的具有普遍性的创新方法和规律,是经过对大量发明的分析、研究、提升和总结来的,TRIZ 能够被广泛应用到不同领域。
三、创新能力培训有法可依
教学观念转变是实现教学方式改变的前提,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比中西教育的区别时深刻地指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传统式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美国相比,在创新教育方面显得不够”。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入手,培养创新型人才。
1、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有别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观或学习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强调如何接受和掌握人类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目标是把学习者的头脑作为储存知识的“仓库”,为一个已知的世界培养已知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一般能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却往往缺乏创造性,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则是一种面向将来的学习。它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理论和技术,更要在继承一切知识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激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合,提出疑问,探索新的领域,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不同方式去得到不同结论,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周密思考,选择最佳方案,并付诸实施。目标是把学习者当作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为未知世界培养未知的人。
研究性学习至少应该包括以下的内涵: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其次,要发挥学员的主动性,让学员有机会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员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使师生互动;此外,还要提供教师和学生研究问题的条件,激发其创新教学与研究的动机;总之,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理念之精髓。
2、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研究性学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即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在技师创新能力培训过程中我们把研究性学习贯穿始终,由学员组成研究小组自主确定研究问题,搜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计划,课题探究,研讨,成果展示。这一学习模式不仅锻炼了小组成员分工与协作学习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全方位的展示机会,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特别适合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高技能人才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拔尖人才,传统的培训方式采取的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TRIZ理论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全新的理论,只有依靠他们自己主动去探究,研讨,小组内外互相学习,教师只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才能使他们更好的掌握应用这一创新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前项目负责人又布置了作业,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自己的半成品,作为问题结合TRIZ理论小组内外互相探讨,研究,吸取教师的意见,最终结业前作成果展示,这一整套方式使得培训就是学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完全不存在被动的问题。
四、TRIZ理论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
TRIZ理论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TRIZ理论能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为学员和教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1、创设问题情境阶段
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首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的引子,明确研究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储备,诱发其探求动机;创设的问题具有引导性,才能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看作一个个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RIZ理论进行求解,获得需要设置的问题。
具体到一门专业课程,创设问题情境就归结为各子课题的引导问题情境的设计,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启发方式才能引起学生思考和帮助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建立待求这个题目后,根据TRIZ理论,进行程式化描述,解决冲突,获得合适的情境设计。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进入探究状态,并在自我学习或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出研究的具体课题、目标和范围。 问题创设过程是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所面临的课程的子课题划分、待求的题目获得等问题,都需要采用TRIZ理论进行解决,进而对师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开发。
2、教学阶段
研究性教学过程重点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求解,安排好学生的讨论、初步交流和总结,使研究性教学有序地进行,达到传授专业知识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此阶段的内容包括:一是搜集选择和分析加工信息资料,二是调查研究与探索攻关,三是阶段性实践体验与初步研究结果的交流。
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TRIZ理论发挥的作用最大。针对一个个实际问题,TRIZ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解决,首先通过问题分析和定义把这些实际问题转换为TRIZ问题模型,然后利用TRIZ的分析工具得到问题通解,最后得到特定解。
3、成果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报告材料,做好实物成果展示的准备。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外,对学术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也可写成学术论文,还可以采取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方式,相互交流,共享成果。这一阶段着重展示学生利用TRIZ理论分析获得的成果并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是重视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评价,侧重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投入的程度和取得的阶段成果。真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采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求解,而TRIZ理论能根据评价的要求给出备选方案,并进行选优。
通过上述分析,TRIZ理论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二者的结合,将构建比较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方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途径。
结束语
高技能人才在实践中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并且有一些创新成果,如何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创新有规律可循,采用研究性学习和TRIZ理论结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处处设置诱导的契机,挖掘他们的潜在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是一个具有推广前景的方法,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光莉 陈小玉 基于TRIZ 理论的创新能力教学[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4)
篇4
[ 关键词 ] 高技能人才 培养 途径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遵循其成长的客观规律,要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并根据技能人才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内容,选择适当的培养方法,走开放灵活和自主创新的培养模式。文章结合中原油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浅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强化高技能人才责任意识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强化员工的职业责任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范畴。油田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把责任意识和职业观念的培养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一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技能人才明确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进行油田优良传统教育,把“三老四严”等爱岗敬业好的传统和作风继承发扬下去,并结合当前新形势、新任务,赋予新的内涵,给予发扬光大。三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健全制度的自身建设,加强监督和考核,使得落实岗位责任制成为员工自觉遵守的良好职业习惯。四是树立典型,采取典型引路的办法,通过评比、竞赛等方式,在各行各业中选树一批优秀拔尖技能人才,组织广大技能人才以先进为榜样,学习先进,赶超先进。
二、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设置高技能岗位序列,从人才定位和薪酬上体现技能人才的价值。结合油田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岗位化用工管理机制,在技能操作队伍中设置技能大师、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等四个层次高技能岗位,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岗位序列。目前油田聘任了2224名高级技师、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并对照相应的经营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提高了其薪酬待遇水平。二是建立了技术工种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对获得者给予奖励。油田已经举办了三届技术工种带头人评选活动,共有546人每人每月获得200―500元的津贴;两年组织评选一次油田技术能手,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特别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油田组织推荐授予首席技师、技能大师等更高层次荣誉称号。三是采取工作室命名及成果命名的方式,激励技能人才立足岗位成才成家。油田先后出现了“田继民创新工作室”“巩章生焊接培训班”等以高技能人员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和创新成果,既展现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又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四是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改善高技能人才的办公条件,给予更大的工作弹性,不断赋予具有创新性、挑战性的工作,定期安排国内外考察学习,享受带薪休假,在油田范围内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培训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加强高技能人才的深度培训,根据需要举办脱产性质的高级技工班和非脱产性质的技术骨干理论提高班、高技能人才学历提高班等高级培训班,促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学习和运用,使技能人才的知识层次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结合岗位开展培养工作,继续探索“名师带徒”及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每季一赛的“四个一”活动等方式进行培训和岗位练兵;针对新增劳动力和新上项目,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的新路子;运用可视化教学、案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学习手段,提高对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从而促进油田技能操作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四、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一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培、赛训结合。油田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的职业技能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涌现出技术尖子2000余人,共有90人次在省部级以上竞赛中获得个人名次,1260人在油田竞赛中受到表彰,5600多人在各二级单位竞赛中受到表彰。二是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在技能大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中广泛开展“名师带徒”等活动,带动了更多基层职工进行学习和提高。三是开展技能人才创新成果评选活动。油田制定并了《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成果评审奖励办法》,鼓励高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创新创效,发挥其聪明才智。油田组织了技能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共选出优秀成果64项,分别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四是发挥技师工作站的作用,建立技能人才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技术交流、技术成果研究推广等活动,逐步解决基层生产技术难题和实施科技创新,激发广大技能操作人员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增强了交流合作、引领牵头的内在动力,更好地为油田生产经营服务。
五、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突出能力和业绩考核力度。在以往考核评价的基础上,设计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及其权重、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从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四方面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全方位评价;重点构建“N+Y”(即:能力+业绩)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研究,探索高技能人才评价与培养规律,创新评价培养模式;加大破格选拔力度,充实油田高技能人才队伍;对在岗位业绩突出、掌握高超技能、做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人才,可进一步突破工作年限和职业资格等级的要求,允许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或通过业绩考核后,按相应程序直接认定高技能职业资格;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油田高技能人才库,实现技能荣誉称号、技能操作队伍和技师协会的动态评价管理。
篇5
【摘要】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营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使用机制,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之更好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原因分析;营建;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高技能人才的缺失问题日趋明显。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抓紧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快速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1高技能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1.1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文化素质均过低:
宣钢炼钢厂现有员工2487人,其中工人2351人。在技术能力结构方面,技师、高级技师72人,仅占工人总数的2.8%;高级工697人,占工人总数的28%,中级工131人,占工人总数的5.2%,初级工和未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员1587人,占工人总数的64%。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仅占工人总数的30.8%,高技能人才缺乏。在员工的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大学学历的只占3.7%,大专学历的占11.7%,技校与高中学历的占40.7%,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43.9%,文化素质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很大。
1.2传统的人才观和扭曲的价值观,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发展:
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历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更为糟糕是,社会上不少人把当工人,学技能视为没出息,社会地位低,导致许多青年人不愿意当工人,更不愿意学技能,认为技能学得越好,越难以离开工作岗位。再加上技能型人才由于其技能的专业性很强,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也相应较大。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是导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1.3技术工人的成长通道不畅,新酬失衡:一个青工从进厂到跨入技师、高级技师行列,大约需要15-20年的时间,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6-8年内就可以取得中级职称。技术工人即使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努力成了高级技工,但在工资、福利、住房等待遇上不高,使得技术工种岗位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造成高技能人才的流失。
1.4对职工培训的投入不足:企业对技术工作的职业培训投入少,职工失去及时有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操作方法的培训,导致技术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造成了提升经济效益的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2营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对策
2.1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创新培训机制:
其一、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看,企业需要抓紧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管理。鼓励员工开发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要求部门领导把支持员工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纳入管理工作中。其实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是一致的,企业只有健全职业发展规划管理,才能抓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二、企业、院校应结成战略联盟,发挥各自的培训优势。要大力拓展菜单式培训模式,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强化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其三、促进员工技能培训机制的创新。完善考核鉴定,扩大鉴定工种,放宽晋级年限,加快技能鉴定的改革步伐,为技术工人的快速成长提供绿色通道。要建立鼓励个人发展的机制,构建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体系。实行技师社会化考评管理,推动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员工考核逐步向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过渡。
2.2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机制:
高技能人才是技术队伍的骨干力量,是技术进步、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以新的观念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建立起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华的选人、用人机制,开通人才成长通道。首先,要解放思想,把高技能人才与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共同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抛弃“唯学历、不唯能力,唯资历、不唯业绩,看身份选人”的陈规陋习。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能力业绩挂钩的成长通道。对那些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中难题,或者有绝技、绝活,以及在带徒、传授技艺方面成绩突出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技能人才,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均可不受名额、比例等的限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要进一步完善技师社会化考评办法,加快推进技师考核制度改革。其次,利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来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第三,建立技师、高级技师带徒制度。为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提高技术工人素质,宣钢炼钢厂实施高级技师、技师带徒制度,让具有精湛技艺、又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且具备一技之长、绝招绝活的技师、高级技师,在生产岗位以师徒关系的形式将其高超技艺、优良职业道德作风传授给具有一定技能水平的工人,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使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更好地为炼钢生产发展服务。
2.3强化政策措施,调动广大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积极性: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对那些技术精湛、能够解决企业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难题或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类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的优秀选手,不论其学历高低、资历长短,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如炼钢厂为促进宣钢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在主要生产操作关键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设立“操作技能专家”和“技术专家”,实行专家津贴制度,调动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
篇6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培养 途径
当前,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校企合作这种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和学生的认可。校企合作也由初期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有政府引导和干预的自觉行为,并逐渐向有序和规范行为靠拢。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基业为导向”,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技工院校应在探索校企合作新型办学模式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一、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
1.共同合作的模式。
合作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及学校技术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学校实训条件;学校可以为企业加工产品,实行产教结合。
2.定单培训模式。
学校与企业签订定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合理的制定。对学生实施量身制定制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任务。
3.半工半读模式。
半工半读模式是指学校受企业委托招收在职职工,业余时间授课,通过学分制管理完成学历教育的新型半学模式,学员毕业后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还取得技工学院的毕业证书。
4.校企共融模式。
校企共融模式指企业办学校或学校办企业,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一体化的优势,培养适应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人才。
二、郑州市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
郑州市各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符合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技师学院。这些学院主要以订单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丹尼斯百货、易初莲花,利用教学资源,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教学。
采用半工半读模式的代表性学校是郑州商贸技师学院。该校一直秉承半工半读、工学结合、产教结合的传统,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实习基地―私房小厨。学校发挥附属基地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建成生产型实训基地,将学校操作技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培养与企业要求、技术革新有机结合。学校还利用寒暑假,派优秀教师进入企业一线开展培训,2008年暑假我院派全院青中年骨干教师到丹尼斯开展员工培训,一方面节约了企业的人才培养时间和经费,另一方面,使教师能够更加积极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使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情况,使今后的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
1.实行多元培养方式。
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制学生,可以采取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弹性学制、学分制,以导师制、模块制、课题式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允许学员采取工学结合、分段完成学业。
2.强化实训实习。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训实习可以分为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两个阶段。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在学校进行,鼓励企业为院校提供实训设施设备。生产实习主要在企业进行,企业要制定实习场地使用、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实习安全管理、联合课题攻关等项规定,并提供较先进的设备设施,通过在生产岗位上“传、帮、带”,进一步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校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四、现阶段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存在的问题
1.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需要职业教育,但却不太关注职业教育。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是视为直接的损失或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和远期的收益。他们认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技工学院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特别是民营企业,多半把近期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并没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来说,虽然企业也意识到了重要性,但又顾虑重重。如企业认为企校共育人才很好,但“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的企业觉得培养人才费事、费力、费钱,不如直接招聘所用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所需人才;还有的企业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不愿意主动介入职业教育。即使在合作过程中,许多企业也表现出了一种消极的态度。
2.学校存在的问题。
技工学校学生年龄较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思想不稳定。专业的选择一般是家长的意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困难估计不足,职业理想化,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技工院校本身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职业现场教学有限,职业教育和引导多停留在理论课堂,造成学生职业思想准备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且,技工院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失败造成心理阴影,对学习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上技工院校不再学习理论,只学技能,找份工作就可以了。这些因素给中职学校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带来了难度。部分技工院校迎合学生和家长的想法,不再寻求适应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消弱理论教学,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缩水。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是出于解决学校在师资、实习等地办学能力上的不足,以及疏通学生就业渠道的需要,尚未从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的角度来认识和开展校企合作。
3.缺乏法制制度规范保障。
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没有体制、机制和制度作保障,校企合作这种途径就不会畅通。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和保障,合作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解除合作,给对方造成一定的损失。合作不能互利双赢,合作关系就很难长久保持。
技工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松散的合作层面,没有形成规模化、机制化。技工院校一方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而企业有主动权却没有积极性,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矛盾中很难达到对等和协调一致。
五、如何高效、健康地推进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的办学宗旨是通过培养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工人,满足企业补充人力资源的需要,为企业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是创造利润的经济组织,担负着不断增加员工工资,改善职工生活,为国家提品缴纳税收的任务。企业的宗旨是利润最大化。学校是为企业服务的,服务得好,对企业有帮助。高效、健康地推进校企合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领导。
由劳动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企业、行业和职业院校代表,以及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工作组,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资源优势,指导、协调校企合作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的企业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职业教育。企业既是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又是求职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也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
3.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技工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按照国家财税#2006#107号文件《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凡与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在执行此文件基础上还要为企业合作中投入运行的资金纳入政府预算,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实习师生劳动报酬等。
4.宣传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篇7
1月1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六建设公司工人技师**被评为“桂林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此前,**被国资委授予了“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自1991年8月从XX油气田建设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分配到六建公司以来,先后参加过这个公司承建的XX美亚炼油厂、中原年14万吨乙烯工程、大港石化厂加
氢制氢装置技改工程等10多项大中型工程项目焊接工作。15年来,他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焊接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刚刚分配到六建公司不久,就投身到公司当时承建的最大工程项目———XX美亚炼油厂的施工建设中。XX位于雷洲湾海岸,属海洋性气候,焊缝耐腐蚀性程度要求高。一开始由于没有工作经验,**的焊接速度和焊接合格率较低,但他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不耻下问,刻苦钻研,经过短时间的自我学习和调整,终于将焊接一次合格率提高到95%。
在学好业务本领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先后自学《焊接材料应用》、《焊接工艺学》等有关业务书籍。无论到哪个工地,他随身总带着有关焊接及焊接新工艺等方面的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焊接技巧也更加丰富。在参与锦西石化年60万吨连续重整项目焊接工作中,由于在焊接中大量使用手工钨极氩弧焊,传统焊法劳动强度很大。**在国外施工中曾看到外方工人使用摇摆焊法,回国后通过自己实践中的不断摸索,领悟了这种较为先进的操作方法,便将这一方法在施工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焊工劳动强度。
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冲在最前头,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班组多年来也一直被六建公司授予“先进班组”等称号。在班组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积极倡导“在工作上相互促进,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技术上相互切磋”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发扬班组的团队精神;认真开展班组技术培训,带头钻研业务技术,并深入一线,手把手地进行现场培训。
篇8
鼓励地方政府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为目标,以解决我市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重点,按照“就业导向、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和方式
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学时,实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重点突出技能训练的方式,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形式进行。根据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每年确定一批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2012年河南省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见附件1),培养500名左右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从业人员成为技师、高级技师。
三、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
各县区要通过财政补助、企业和个人分担等多渠道筹集培训资金,按照“谁出资培养、谁享受补贴”的原则,鼓励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政府采取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每培养一名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技师、高级技师给予2000元的培训补贴,补贴资金由当地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对院校直接培养和经认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由院校和企业直接申请。对个人参加社会培训的,可采用先缴后补的方式,由学员按规定标准先行向培养机构缴纳培训费用,待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委托培养机构或自主办理有关申领手续。
四、实施步骤
(一)计划申报。各县区要根据各培养机构招生情况,统一汇总,于4月30日前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出培养申请计划,填写《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申报表》(附件2),逾期未报者视为自动放弃,不再追加计划。
(二)计划下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收到县区提出的培养计划申请后,根据各省辖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和培养机构的培养能力,经综合平衡后,下达各省辖市培养任务,由各县区根据培养机构的培养能力择优确定参加计划培养机构名单和培养任务。
(三)宣传培训。各县区及培养机构要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政策,公布培训职业(工种)、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积极动员符合培养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
(四)资格审查。各培养机构对申请培训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资格审查工作,确保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请培训资格,并将报名者的身份证、户口簿和职业资格证的复印件存档备查。今年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人员花名册》(附件4)、开班报告和完整培养计划(一式三份)报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培训教育科审核。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培训教育科审核后将两份返回培养机构,一份在申领资金时报送,另一份由培养机构留存。
(五)培训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要按照“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效果评估”的要求,加大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和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培训期间实行学员身份证携带和查验制度,对参训学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度,对培养过程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六)考核鉴定。培训结束后,按照技师考评有关规定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要求,由我市和试点企业组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高级技师考评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委托有关部门组成高级技师考评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属于全国统一鉴定的职业应符合相应的报考条件,并参加5月或11月的全国统一鉴定考试。
(七)补贴方式。对参加我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考核鉴定取得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每培养一名技师、高级技师给予2000元培训补贴的标准,采取补贴培养机构和直补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兑现补贴。
1、补贴培养机构。对补贴培养机构的,申请材料应附:《信阳市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申请表》(附件3)、《信阳市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人员花名册》(附件4)及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培训后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等;企业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劳动合同复印件;培养机构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代为申请协议。各省辖市按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下达各省辖市的培养任务,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后兑现培训补贴。
2、直补个人。采取由个人先缴后补的方法进行,申请材料应附:《信阳市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申请表》(附件3)、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培训后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等,对审核符合培训补贴条件的,由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学员本人。
五、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市直有关部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做好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培养情况将作为基地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急需紧缺型技能人才预测机制。加强对急需紧缺型技能人才的预测是开展紧缺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技能人才现状调研和需求预测,逐步构建起企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与政府部门间畅通、快捷的技能人才供需信息网络。
(三)优化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培训质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对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考核制度,定期检查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发与引进、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实行优胜劣汰,并逐步推行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以最广泛地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四)加强规范管理。各地应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状况,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机制,根据需要加大投入。享受补贴资金的单位要认真做好资金的监管工作,完善由纪检监察、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审计、工会等部门参与的监管体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单位建立基础台账,并规范管理。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政府核定的标准进行收费,认真做好涉及培训鉴定的相关资料、经费收支的台账记录。
联系电话:0376-7676850 联系人:郭玉琳
点击下载>>>
2012年河南省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
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申报表
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申请表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探索。目前,已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和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联系,学校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地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真实性和参与性方面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在教研室管理下,实践教学完全依附于课程设置和进度而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室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控制学生的实践过程,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并且投资少,见效快,因而大多数学校都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它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管理分散、重复建设、规模小、效率低等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花卉专业是在园林学院园林专业的基础上,为培养适应园林花卉生产、应用、经营、销售和管理等方面职业技术岗位第一线所需的技术人才,解决本科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取向不能满足高寒地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矛盾而设立的。自1999年招生以来,我们本着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内容整合、实践及实训环节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经过7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以市场、能力为坐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结构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等文件要求,高校应加强教学计划管理,适时修订教学计划,以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编制科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广泛深入开展调研,确定专业岗位群,然后将岗位群所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进一步确定专业目前与未来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分解成学年、学期的阶段性目标,落实到不同阶段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中去,同时建立相应的能力考核指标体系。
社会在变革,教学计划就需要紧跟时代,以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为目标组织教学,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例。构建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不同,教学体系亦不同。因此,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计划应根据形势发展而不断调整。我们根据园林花卉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坚持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课程,解决了原计划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时数不足等问题,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由6个课程模块组成的理论课程新体系。6个模块是:人文类、基础课类、花卉应用类、树木应用类、经营管理类和选修课模块。由6个模块组成的理论课程新体系将理论教学体系按不同的授课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结起来,使理论课教学体系系统化,使其知识内容合理化、课程设置科学化。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新的教学计划对10多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组装。例如,将原来的花卉装饰设计、室内绿化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植物装饰设计课,将过去单纯的装饰设计和室内绿化扩大为植物装饰设计等内容,在减少了18学时的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知识。
在理论课的改革中,我们遵循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原则,注重模块培养的特点、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我们根据改革的原则调整教学计划,总学时由2018过渡到2442,课程体系从原来试行时的“本科模式的缩影”到现在具有一定特色的体系,课程门数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逐年增加,从以前的0.795:1到目前的1.16:1(不含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军事训练等)。
二、注重实践性,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专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其教学过程比理论教学更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同时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发展具有更强的影响力。通过改革,我们感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性、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做到“教、学、做”合一,学练并重。目前,我校园林花卉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3个层次:
第一,基本技能培养。基本技能培养是最基本的层次,其任务是验证书本理论,从而巩固和深化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例如,园林植物实习过去仅仅是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进行植物识别实习,与其它课程联系不够紧密,效果不够理想,而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单纯的植物识别环节,增加了园林植物应用实习,学生不但认识了植物种类,而且懂得了园林植物在城市绿化中合理应用的事例,使教学内容有机连接,内容充实,实习效果较好,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
第二,专项能力培养。专项能力培养使教学实习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其主要特点是在基地实训场所进行实际技能的训练。例如,花卉、观赏树木栽培园林苗圃课程的实习,分给每个学生5-10m2的试验地、1-2个品种,学生从采种做起,播种、育苗、苗期管理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只提供指导,学生不但从实践中发现了问题,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而且提高了劳动观念,克服了以往学生只能在假设的环境中试验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篇10
关键词:服务经济;高技能人才;创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许艳丽(1964-),女,天津市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李瑜(1991-),女,安徽黄山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王岚(1989-),女,河北沧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创业研究”(编号:12YJA880141),主持人:许艳丽;天津市教育规划课题“职业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研究”(编号:HE3017),主持人:许艳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1-0027-0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时期,服务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新一轮创业热潮是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引擎。服务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服务经济是从产业结构角度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的把握,是基于服务业的经济发展形态[1]。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转换是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高技能人才指的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高级技工、技师和具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2]。高技能人才是服务经济时代创业的主体力量。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是培养创业者的摇篮,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3]。高技能人才是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重视高技能人才创业问题。《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引导更多青年劳动者走高素质就业、技能创业的道路,要加强对各类技能劳动者的创业培训工作[2]。201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强调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创业教育,并认定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它对激发个人在各种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革新性至关重要[4]。服务经济引发了创业过程中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的动态变化,服务经济在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服务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创业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重要议题。
一、服务经济时代创业的新变化――基于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的分析
创业是一个过程。美国创业研究专家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A. Timmons)在他的经典之作《新企业创立:21世纪的创业学》(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一书中提出了创业过程理论模型(见图1)。创业过程模型由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源三个关键要素构成。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机会,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创业团队将要素整合到一个变化的环境中,是新创企业的关键构成要素;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备要素,是开发机会获取收益的基础。创业过程模型中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创业机会、创业者、创业资源之间的协调是创业成功的基本保证。该模型具有动态特征,创业过程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随着创业过程的开展,创业重点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创业者的协调作用下,创业过程由不平衡向平衡方向发展[5]。
图1 蒂蒙斯创业过程模型
(一)服务经济时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方式的新变化
服务经济时代使社会经济活动、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涌现出大量的创业新机会。2013年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简称GEM)报告显示,创业者的行业选择主要集中在采掘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和顾客导向型商业等四类行业中,其中顾客导向型商业,即零售、医疗、社会服务、娱乐、餐饮等行业占到50%左右[6]。信息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医药制造等新兴行业为创业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业选择,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促使创业浪潮的形成。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引领新一轮互联网创业热潮[7]。创业机会识别不再完全依赖于创业者先前的经验和个人对于环境的敏感性,而转向科学的数据分析和对互联网信息的快速搜索。在服务经济时代,创业机会源于创新和知识的应用,然后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得产业之间的融合性增强,例如,依托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物流行业的信息追踪、O2O商业模式、航天航空的精确数据测量等。这些创业机会在改变的同时也对创业者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创业者具备更强的信息识别、机会开发以及风险规避能力。
(二)服务经济时代创业团队的新特征
服务经济时代创业活动较强地依赖于创业者及其团队。创业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不是单个创业者所能到达的,所以组建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在新经济时代至关重要[8]。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创业团队的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创业团队的组建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创业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投资公司、电视媒体等方式找到更多优秀的创业伙伴,组建创业团队。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互补性成为寻找创业伙伴的重要标准,而个人特质和创业动机的相似性成为创业者组建团队的有用策略[9]。随着服务经济时代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企业成长周期的缩短,创业团队比以往更容易获得成功,但随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新经济时代对创业者团队领导能力、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务经济时代创业团队成员构成呈现高学历特征。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显示,美国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者占51.7%,专科学历的比重为33.5%,以美国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的创业呈现知识化趋势[10]。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创业主体主要是农民和城市失业者,90年代创业主体是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海外留学归来人员为主的专家型企业家,他们都有高学历的背景,成为了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11]。根据最新调查数据,中国创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占12.2%,专科学历的占27.5%[12]。知识创业和技术创业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服务经济时代创业团队成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在世界所有经济体中,25-34岁年龄段的创业者比例最高,其次是35-44岁,约占创业者总人数的50%[10]。以青年创业者为主导的创业团队更加注重产品的新颖性,创办企业不再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为了通过创业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根据清华大学的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中国青年创业报告显示,中国青年的创业动机以机会型为主,尤其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创业机会动机分别达到了66.5%和68.9%[12]。创业者及其团队对自身的创业能力更加自信,更加注重先前创业经验的积累,对待创业更加理性。
(三)服务经济时代创业资源的新分布
服务经济时代创业环境资源作用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使得资源整合可以突破空间、组织等方面的限制,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开展[13]。创业资源的流动性逐渐增强,创业环境资源通过影响创业要素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随着全球创业热潮的来临,各国政府已经逐渐认识到创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以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都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政策的出台、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创业环境资源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制度支撑。
服务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创业的关键资源。根据资源性质可以将创业资源分为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等六种要素资源[14]。在服务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社会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中,人力资源在创业过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资源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创业资本,社会资源成为创业者获取创业支持的重要途径。
二、服务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创业主要障碍
高技能人才凭借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较高的知识专业化程度以及丰富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得他们在服务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创业优势。但是,高技能人才在把握创业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技能人才缺乏创业机会识别和转换能力
高技能人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弱。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和变化[8]。职业教育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生产试图通过制造标准化的产品满足人们同质性的消费需求,这使得高技能人才形成了就业路径依赖与思维定式,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弱。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发展培养各行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主要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高技能人才难以识别创业机会。此外,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创业机会变得更加复杂,需要创业者具备更强的信息识别、机会开发以及风险规避能力。但是,高技能人才创业信息的搜索和快速分析能力并没有在生产和学习实践中得到培养,高技能人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亟需加强。
高技能人才缺乏将专业技能转换为创业机会的能力。在创业行业分布上,高技能人才创业热点行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门槛较低的行业[15]。虽然服务经济时代的新兴行业与市场结构的调整使得创业机会增多,但是高技能人才缺乏将自身技术优势转换成创业机会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较低的创业动机以及对市场机会变化不敏感,导致高技能人才很难将顾客多样性的需求转化成商业行为。尤其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暂不完善,商业化投资还不成熟、技术创新理念还未普及的环境下,服务经济的发展在为高技能人才带来创业机会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技能人才缺乏创业团队组建能力和管理能力
高技能人才缺乏创业团队组建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就业能力。但是,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的学历层次处于中低端,使得职业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职业声望较低,降低了高技能人才对自身创业团队建设的认知与效能感,高技能人才创业得到的社会认同感不足,难以吸引中高端人才加入创业团队。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创业课程教学落实不到位[16],高技能人才在组建创业团队的过程中,对创业的认识不足,对创业团队组建缺乏经验,影响创业的顺利开展。
高技能人才缺乏创业团队管理能力。职业教育和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方式,使得高技能人才具备突出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但是缺乏管理创业团队所必须的领导力,缺乏创业团队集体决策意识。创业团队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如何协调团队成员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发挥成员在团队中的作用,是高技能人才在服务经济时代创业团队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
(三)高技能人才创业缺乏相应的政策资源和物质资源
服务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创业缺乏创业政策资源。当前我国创业政策主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对高技能人才创业政策设计明显不足。例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为大学生聘请创业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17]。然而当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技能人才创业的相关政策支持,高技能人才创业政策设计还未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服务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创业缺乏物质资源。在服务经济时代,创业资源的种类和获取途径更加丰富。创新资源、社会资源在服务经济时代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日趋明显,虽然物质和资金资源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下降,但是仍然在创业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18]。麦可斯2012年高职学生毕业去向调查显示,高职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率为2.2%[19]。物质资源是影响高职院校创业成功率的主要原因。高技能人才大多来自于职业教育,大部分职业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很难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所需的社会和物质资源。同时,高技能人才创业缺乏技术创新资源,高技能人才缺乏系统的技术创新指导和技术转换训练。另外,高技能人才缺乏社会网络资源支持,高技能人才由于长期处于生产的第一线,单一和狭隘的社会网络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设置了障碍。
三、提升服务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创业能力的对策
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创业和企业家精神。在服务经济时代,高技能人才创业不仅是一种充分实现自我的机会,更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舞台。创新与创业将成为服务经济社会的一种常态行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高技能人才创业。
(一)加强高技能人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转换能力
1.加强高技能人才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教育[20],职业院校要通过人才培养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加大对服务行业,如信息技术、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医药制造等新兴行业的人才培养,剖析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顾客需求特征,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机会。职业院校要重视创业教育,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创业机会识别和转换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创业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鼓励职业院校设置高新技术专业,与国家产业和行业技术发展相适应。为满足顾客需求,高技能人才创业培训应该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为导向,培养大学生识别顾客需求的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
2.加强高技能人才创业机会转换能力。国家要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创业的市场准入资格,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更多的行业选择。积极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高技能人才在现代服务行业创新创业,对中高技术行业的创新成果予以充分的产权保护,激发高技能人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将技术技能转换成商业机会。例如,加大对物流、研发、审计等生产型服务行业的扶持,利用政策文件引导高技能人才在现代服务业创业。
(二)关注高技能人才创业团队组建和管理能力
1.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增强高技能人才创业团队的社会吸引力。为满足服务经济创业的专业化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地位,国家要引导职业教育向中高端发展。提供职业教育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途径,提升高技能人才学历层次。打破社会上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创业和人才观念,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论能力的社会氛围,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环境资源支持。
2.培养高技能人才创业团队管理能力。第一,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团队精神、创业团队冲突管理能力以及利用创业团队成员优势将创业绩效最大化的能力。第二,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专业的创业师资队伍,组建创业专家组对创业团队进行评估、指导和跟踪。各地区创业中心应该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动向,培养一批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扶持高技能人才创业,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顶岗实习机会,增加高技能人才创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强团队管理能力。第三,以创新科研活动为纽带帮助高技能人才组建创业团队,主动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将科研团队与实践团队有机结合,成立创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在技术实践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团队管理能力。
(三)改善高技能人才创业的政策资源和物质资源
1.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创业的政策。国家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创业政策,制定既能推动高技能人才创业又能保护其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体系。完善服务产业的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行业的市场秩序,制定高技能创业激励政策,保证政策的落实,对高技能人才创业予以充分的关注与支持,使得高技能人才在一个相对健全的市场中发挥自身的创业优势。同时,降低高技能人才创业的机会成本,营造能够接纳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
2.提供更加丰富的创业物质资源。第一,政府要改善高技能人才创业的金融和税收环境,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聚集。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提供免息或者低息小额贷款,鼓励民间资本借贷,拓宽高技能人才的融资渠道。第二,社会要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借贷,放宽高技能人才资本借贷的条件,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搭建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成立社会中介机构,简化创业流程,为高技能人才创业提供免费的场所和技术支持。第三,职业院校提供要对高技能人才创业基地等基础设施予以资金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于学生的创业补贴和创业服务工作。
3.尊重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家社会。创业过程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者创造了新的技术、产品、流程和服务,这些将成为下一轮的新兴产业,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整个社会要形成支持高技能人才创业的良好文化氛围,鼓励高技能人才创业,尊重创业企业家,让企业家充分发挥作用,建立企业家社会。
参考文献:
[1]张祥.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1-07-06.
[3][美]拉里・法雷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1.
[4]王继平.促进公平:中国职业教育政策调整与实践――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的发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5-6+13.
[5][美]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31.
[6]Kelley D J,Singer S,Herrington M. 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R]. Babson College, Wellesley. http://?/?docs/?download,2012.
[7]辜胜阻,曹冬梅,李睿.创业创新引领新常态[J].中国金融,2015(3):23-24.
[8]李时椿,常建坤.创业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6-118.
[9][美]罗伯特A.巴隆.创业管理:基于过程的观点――管理教材译丛[M].张玉利,谭新生,陈立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5-102.
[10]Slavica Singer, José Ernesto Amorós, Daniel Moska Arreola,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ssociation.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2014 Global Report[R].2015.
[11]蔡洪浜.创新经济与经济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9.
[12]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报告(2014):中国青年创业报告 [R].2015-01-29.
[13]张玉利.新经济时代的创业与管理变革[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6+14.
[14]王艳茹.创业资源[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8-10.
[15]陈国法,郁君平.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创业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0):74-76.
[16]戴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独特性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01):62-67.
[1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2014-11-28.
[18]郑健壮.经济转型环境下创业机会类型的演化与创业教育的改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48-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