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范文
时间:2023-03-26 11:36: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结构升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产业;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
一、文献综述
在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全球产业结构中“服务型经济”是由“工业型经济”转变而来的。生产业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们就生产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Gruble和Walker在分析加拿大和OCED国家的生产业发展及其作用时强调,生产业是服务业中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大的组成部分;Riddle认为生产业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有利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Coffery认为生产业在促进经济转型等方面充分展现出其战略性作用。近些年,国内学者也越来越重视生产业带来的影响。刘志彪(2001)强调,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来源是生产者服务部门,生产业能够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部门,并将生产业比喻为飞轮;林民书和杨治国(2005)提出,要想在服务业发展中有所突破,必须要发展好生产业,生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吕政等人(2006)认为,在现代分工条件下,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相互融合,并对生产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江静等人(2007)指出,生产业是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其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降低制造业的单位生产成本,而且有利于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本文结合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生产业的发展实际,分析了生产业的发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生产业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机理。
二、生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原理
(一)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购买生产的方式,即由企业内部提供或者是依靠市场购买。交易费用越大,表明分工越细或者说交换次数越多,意味着这种交易成本把分工提高效率的利益抵消了。而现阶段部分企业的一些生产活动基本在内部完成。反之,交易费用少,企业则会把一部分或大部分的生产活动则会由社会上专门的生产业进行操作,这样不仅使专业化分工得到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商品的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
竞争和价格信号在产生到传递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成本,再到发生作用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恰恰构成了服务业的收入。经济市场在逐步发展发达的过程中,配置效率得到相应的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刘志彪(2001)曾说过,我国蔬菜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城市销售的价格和农村收购的价格之所以有一定的差距,正是因为在中间环节操作的人很少,而并不是在中间环节所加的价格太多,因为稀缺,所以才会导致高价。所以,只有在流通这一环节中展开充分的竞争,才能降低费用,进而提高效率。
(三)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现代的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逐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向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学习,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这样才能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补充人才缺口。
三、生产业促进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指资金、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配置比例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反映着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内在活力与增长潜力。
(二)全国和山东省的生产业的现状对比分析
2007年,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首次超过工业的增加值,2011年服务业成为第一大就业主体,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北京、上海等地区也都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2014年上半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2.5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60%[4]。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首先应该得益于生产业的不断发展。林民书和杨治国(2005)在对生产业的国际比较中曾指出,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的规律,居民的消费增长不可能高于收入的增长,所以消费者服务业在经济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将趋于稳定,对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的贡献不大。因此,通过发展生产业,摆脱“微笑曲线”中游低附加值的困境,向上下游两头高附加值进行攀升,从而实现低级产业向高级产业的逐步升级。对比山东省和全国的三大产业结构所占比重(如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在2013年,全国范围内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0%,2014年增加至48.10%;而到2014年为止,山东省第二产业仍高于第三产业,分别为48.44%和43.48%。由上述数据分析不难得出,山东省第二产业仍占国民经济较高比重,沿着“二、三、一”趋势发展,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已经步入了“三、二、一”的趋势发展,因此山东省产业发展的重心应将逐渐转移到第三产业升级上来,加快生产业的发展。
(三)山东省和北京、上海两地三大产业及部分生产业占比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说,山东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最高,这一点可以看出山东省仍是制造业大省,说明山东省的生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都远远超过了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尤以北京最为突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77.95%,比山东省高出34.47个百分点,说明山东省生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山东省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约占第三产业比重的一半;现代生产业,比如金融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却相对偏低,分别比北京和上海低9.70个百分点和11.7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与两个城市基本持平,说明山东省近几年房地产行业比较兴盛,而金融业需要进一步开拓市场。(四)部分生产业与山东省制造业发展关系的分析为进一步分析生产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本文对2009年~2014年山东省制造业的增加值与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的增加值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给出来制造业与部分生产业的相关系数。
四、为山东省生产业更好发展提出建议
(一)加快发展非传统生产业,完善第三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和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山东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在逐步降低,金融业在慢慢崛起,但仍以批发和零售业为主。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发展其它生产业,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行业如计算机服务业、技术服务业等。另外充分发挥山东省沿海城市临港型优势,实现山东第三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推进山东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改革与创新
山东省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完善。为此,企业需在管理方面有所创新,对业务流程进行再创造,将发展重心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开拓市场和创建品牌倾斜。因此,山东省要大力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改革发展,进一步发展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三)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创造人才优势
生产业对知识水平和人才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品的价值来源于内含的服务和知识产权,在生产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才的知识储备量和专业化层次。因此,需要引进国外高水平人力资源,进一步指导培养国内高精尖人才,创造山东省生产业的人才优势。
作者:高辉 辛慧敏 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志彪.论以生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1,(1):10-17
[2]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3]王晓辉,张永,刘楠楠.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3):38-43
[4]中国政府网.发改委谈加快发展生产业.
篇2
1.CVC对主导企业产生的影响。由于主导企业核心刚性、专用性资产缺乏等障碍导致老牌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有限(Teece,1992;Leonard-Barton,1992),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纯依靠自身的能力并不足以产生企业所需要的创新成果,企业必须与外部创新主体联合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创新困境(CohenandLevinthal,1990;March,1991),因此,许多企业开展CVC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促进企业创新(Ernstetal.,2005;鹿溪,2010)。万坤扬,陆文聪(2014)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CVC确实能够促进主导企业自身的创新行为。ErnstandYoung(2010)的调查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果,调查显示一些成功的大企业(如英特尔、西门子等)都将CVC活动作为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维持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2.CVC对被投企业的影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不仅能够为被投企业提供资金,而且还能与创业企业共享互补资源,这进一步增加了创业企业成功的可能性(Paul,1998)。Ivanov(2003)通过对CVC支持的创业企业上市后的运营绩效进行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有CVC支持的企业具有更高的IPO估价,这说明CVC有益于被投企业价值的实现。Chesbrough(2004)以自1980年以来一些公司的CVC投资项目数据为依据,对CVC活动前后的研发支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CVC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创业企业的研发支出。随后,Dushnitsky&Lenox(2005)通过对2300个上市公司20年的数据构成的样本进行分析,同样也证明了CVC与创业企业创新率之间成正比。
3.CVC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业投资能够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徐剑钧,2000)。马晓国(2005)以江苏省为例对创业投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得出创业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有很大相关性的结论。与本文直接相关的研究是SandipBasuetal(2011),他认为行业技术变革速度与CVC数量成正比,即CV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术变革,而技术变革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ArvinSahaymetal(2010)从行业水平探究了CVC与R&D水平的关系,得出不同行业中CVC对R&D水平作用力不同但是整体呈现促进作用的结论,同样也说明了CVC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理论界对CVC的研究不多,且大都是对CVC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而忽视了CVC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过程及作用机理的探究,而这正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二、公司创业投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
公司创业投资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投资资本,在投资行业上与被投资企业战略关联度高,对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具有明显的技术促进效应,高新技术的出现吸引了人力资本、优质资源等方面的集聚,同时其技术溢出效应带动相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加速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形成,在整体上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如图1)。
1.公司创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据2013年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累计投资项目11112项,其中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达6404项,约占累计投资总数的57.63%;总投资额为2355.1亿元,其中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额达到了1193.1亿元,约占50.66%。大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创业投资,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都有效的促进了技术创新。内部投资是指公司内部专门拨出一笔资金建立创业投资部门或创业投资小组,使该部门(小组)有充分自进行自主研发或并购,利用创新组合实现内部创新,促进产品的升级。外部投资是指公司通过成立独立的VC或者自理基金,对科技初创企业进行投资,使得外部创新内部化。其促进技术创新的核心机制在于创业投资企业参与到被投企业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为具有潜在高经济收益的技术创新融通不同阶段所需的资金,弥补创业企业自身研发的不足,使具有高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获得资金的支持和管理的指导而顺利展开,加速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发达的公司创业投资滋养了高新技术产业,使科研研发更具方向性和开发高效性,同样的,高新技术产业也为创业投资创造了高收益,使得大型老牌企业围绕自己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完成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布局,推动创业投资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公司创业投资周围往往形成以CVC为龙头的创新集群,使得整个行业创新率得以提升,最终达到整体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
2.公司创业投资优化资源配置。公司创业投资能够使同一经营主体在更大的范围有更多的资源实现整合与优化。公司创业投资的加入让原创新企业的生产要素与创业投资企业提供的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进行统一整合,更高效地发挥资本应有的作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CVC为创业企业提供的研发条件激发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并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秀的企业家凭借自身的魅力以及掌握的先进技术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的聚集,而人力资本的累积可以对资金的流向以及资源的配置起到引导作用,将优质资源逐渐引向高新技术产业,加速高新技术上资金、人才以资源的集聚,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的同时增加了整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值,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3.公司创业投资能够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自然结果,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落后产能的企业不仅包括资源利用率低、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传统企业,还包括产品没有开拓市场能力、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公司创业投资通过增大对新技术的投资,鼓励传统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优化改造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引导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和生产能力,使得新产品具有开拓新领域、占领新市场的能力。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先进生产能力腾出市场空间,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使得先进生产能力向大型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因而对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公司创业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1.CVC支持主导企业的战略发展。联想创立初期,作为其核心业务的PC制造业的利润率很低,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联想一直在思索未来核心业务的转型,并且也一直在寻找恰当的转型方式。然而由于缺乏战略技术灵活性以及没有正确的选择好转型时机,使其在多个领域的探索均以失败告终,这造成联想的资产回报率从2001年的19%下降至2003年的12%,为了在不影响主体公司主营业务的同时进行新业务、新技术探索的方式,2001年成立了联想控股的第三个子公司——联想投资(后更名为君联资本)。截止至2015年1月,君联资本共投资180家创业企业,其中30家成功上市,19家成功退出,从君联资本的投资行业分布来看,君联资本主要投资于互联网应用、无线增值服务、软件以及芯片设计等行业,即大多投资于与母公司业务密切相关的IT领域。联想创建君联资本的战略意图与英特尔非常相似,即围绕自己的核心产品对处于萌芽期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以期通过投资弥补联想产品自身的空隙,在建立和扩展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的同时寻求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2.主导企业为CVC提供更高的平台。君联资本在投资阶段的选择上专注于投资早期项目即创业期和扩展早期,然而这个阶段企业以及行业的风险状况、盈利前景等处于一个很不明朗的阶段,如果此时进行技术研发则失败率较高,君联资本从母公司处获得资金帮助创业企业,还为被投企业提供投资后管理和服务来帮助项目成功运营,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新产品研发的成功率,并且君联资本作为联想公司的附属子公司,母体公司强大的品牌效应为CVC创业活动的成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促进其投资企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成功。
3.CVC促进创新集群的升级。本文选取了君联资本所投企业中成功上市但并未退出的TMT企业,并分别列出了各个企业的R&D值以及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其中,将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作为高新技术产值(表中数据单位为百分比)。由于不同的上市地点导致年报的计量单位不同,而汇率具有一定波动性,因此笔者仍旧保留原来的计量单位,即在深沪上市的企业R&D值单位为万元,港交所上市的企业R&D单位为万港元,美国上市的企业R&D单位为万美元。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公司创业资本介入后,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值总体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高科技产业具有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君联资本对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能够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吸引资金、人才等的聚集,将人力资本、资金等引向高科技产业,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并且,创业投资公司自身之间因共担风险而共同投资形成的集聚效应加上创业企业的集聚效应,使得在公司创业投资在相关产业中形成紧密程度介于组织之间与组织内部的创新集群,在整体上达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总之,对于寻求技术创新、致力于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CVC不仅是企业获得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的获得高新技术的方式。联想的经验说明了如何使得大型老牌企业在不影响主体公司主营业务的同时进行业务以及技术的创新。独立的创业投资公司不仅帮助母体公司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还成功的增加了行业研发投入以及高新技术产值,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动力模型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背景
在2015年~2016年多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唐山经济片面追求高速度增长,主要通过需求侧改革来实现。强调规模扩张由“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构成的总需求来实现目标。自唐山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已经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转变到依靠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提供新动力。
二、唐山当前的经济形势
从唐山当前的形势来看,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与其他省市相比仍然领先,经济增长总量逐年递增,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连年下降。在2007年达到15.0%的峰值后连年下降,从2010年的13.1%,2011年的11.7%,2012年的10.4%,2013年的8.3%,2014年唐山GDP增长速度下降到5.1%,从2010年~2014年平均每年下降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同期相比,当前唐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国际发达国家依然处于金融危机之中,对国际商品需求不旺。从微观角度来看,唐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产品价格偏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唐山市场机制运行不畅,致使经济总量过快增长掩盖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出现严重“求而未供,供非所求”现象。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因素选择
从“十三五”规划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供给侧的因素,它们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支持、产业政策、经济体制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唐山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唐山政府从1956年就开始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近年来更是加大了支持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力度并提出了各种促进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除了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点以外,还需要同时推进人力资本积累和金融支持。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产业是通过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实现的。唐山政府很早就制定有产业政策,近年来,唐山政府更是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唐山政府准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同时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并且利用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来扶持这些产业发展。除以上几个方面,改善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对社会资源的更为优化配置,能够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10月,唐山政府决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四、构建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模型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既有作为行为主体企业的主动参与,也有作为利益相关者的金融机构、政府的支持督导;既有企业内生动力的推动,也有外生动力的促进。在对经济新常态下依靠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利益者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结构视角和过程视角研究供给侧改革各因素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的内生动力、需求推动力和机制体制保障力,构架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体系模型。包括三个子体系:企业主体迫于竞争的压力与对利润追逐的内在动力子系统、其他因素的供给推动力子系统和政府管理部门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力子系统。间接影响是从“质”上提高各个因素的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原有设备、技术等都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单位的投入产出率。图中可得,经济发展的转变,可以通过加大教育职业,并且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进而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水平,从而促进企业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只有将某一领域大量的科技资产集聚,才有可能实现资源更好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现。经济增长对各个因素的反拉动作用,最直接的反作用力就是企业。资金量的增加,对企业发展拉动是直接性的。产业结构升级分别通过路径: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其他因素—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侧改革可以对资本、劳动力和科技的发展产生影响,其拉动效应可以通过路径组合达到辐射所有的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目前无法观测和研究的潜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将其理解为随机误差项的一部分。企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人力资本、产业政策、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理论关系。通过上述分析可得,科技研发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能够带给企业、地区和人民的利益是成本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转变。因此研究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机制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作者:王海燕 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产业结构 措施
服务业概念最早是被西方提出来的,而现代服务业是在我国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2000年10月,在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具体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世界经济已经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目前已经向第三产业转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服务产业占GDP总值持续上升;其次,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新体现,也是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的代表;最后,现代服务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部门形成了互补关系。
一、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开始出现良好的势头,从我国内部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表1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及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了46.1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30%,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转移,走出一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现代化道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一直是构成我国GDP总值的主力大军,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占GDP比重,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发展轻重工业,在机械制造业、建筑业、电力行业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工业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按照工业化完成程度的测算,北京、上海、天津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所以,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中后期了。现如今,第三产业的增速已经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正在孕育着新的突破,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多美元,收入水平正在提高,消费结构也在随之变化,服务业必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汽车服务、金融市场等一些新兴服务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1]。虽然我们现在不能断定我国何时才能完成工业化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增快的原因
(一)消费增速加快。
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服务需求明显扩大。消费者对服务追求的元素增多,消费结构全面升级。
(二)政府公共服务的健全。
近几年,民生成为政府的第一大要务,不断增加公共设施的支出,财政转移不会不断地投入在人们身上,必然会推动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三)新型服务业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升级,向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新型服务业转变。近年来,随着消费者消费结构的升级,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优化了经济结构,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逐渐缓解了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2]。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稳步提升服务业比重,推进服务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建议适度提高服务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0%。为适应新型服务的消费需求,还需要在发展基础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同时,加快金融、旅游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快服务市场开放进程。
我国工业部门属于高度开放性部门,但是服务业市场相当封闭。由于教育、金融、运输等部门的市场准入收到严格的控制,所以50%服务业被行政力量垄断。服务业的垄断导致要素价格的扭曲,比如医疗价格与医生创造的价值相偏离,导致药品回扣、医疗红包等多种不良现象,医疗市场扭曲化。所以,应全面放开对服务业的社会准入,取消经营范围限制,鼓励民间在文化娱乐、教育医疗、文化领域内的大量投资。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与财税政策调整。
将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并且对绿色产品实行减税政策。推进税制改革也是促进现代化服务业的重要举措。对于非生活必需品的税率不做调整,对于那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货物,可降低税率。
(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政策调整。
减少民营信贷机构的限制,降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3]。建立“绿色信贷体系”,如对于那些节能减排企业可简化审批手续,成立“环保专项基金”。
虽然我们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服务业市场规模容易受到国内内需等其他因素的限制,某些服务领域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对于服务业的成长,我们必须积累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但是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中国,工业向服务业转型必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宝会.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1).
篇5
摘 要 本文用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以及专利申请数量这几个指标结合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反映江苏省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关系,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
关键词 产业技术素质 产业结构升级 统计指标
一、引言
“十五”以来,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日益向着良好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2.0:51.7:36.3变化为2005年的8.0:56.6:35.4,而“十一五”期间,2008年的三次产业结构变为6.9:55.0:38.1。在这期间,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是先上升再有小幅度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先有小幅度下降再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各方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实证分析
(一)近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
自2000年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即第二、三产业占GDP增加值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87.74%提高到2004年的90.88%,2006年达到92.86%,呈现出加速上扬的态势,2006年以后保持缓慢增长。因此,从2000年以来的总体情况来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情况是一直在增长,就在2006年以后增长的速度缓慢下来了。
(二)江苏省产业技术素质水平分析
将前文选取的反映产业技术素质的三个指标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中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用图表示出来。
根据图1,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8年它们的变化趋势。2004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之前江苏省的科技人员数量一直是较低的稳定水平,2004年之后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江苏省对科技及科技人员的重视并大力引进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在经费投入方面,2000-2008年一直在增加。反映技术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数量的变化趋势是有指数增长的趋势的,这说明江苏省是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由此也反映出资金投入对提高产业技术素质的重要性。
(三)江苏省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分析
为了准确的反映江苏省产业技术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2000-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利用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来反应产业结构升级情况,其计算公式为: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增加值;选取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这三个指标来反映江苏省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并进而反映其产业技术素质水平。其计算公式为:(1)科技人员投入强度(人/万人)=全省科技人员总数÷全省总人口;(2)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当年GDP。
由于科技人员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强度、专利申请数量、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等具有不同的取值范围,为了保证他们处在同一区间,具有可比性,使得综合评价有效,就要将他们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yij=(Xij―Xmin)÷(Xmax―Xmin)
其中,yij为每项指标标准化后得到的数值,Xij为每项指标的原始值Xmin为每项指标原始值中最小值,Xmax为该其最大值。
由图2我们看到反映江苏省产业技术素质的三个指标的折线图与反映江苏省产业结构升级情况的产业结构优化指标总体走势大致相同,都是在2004年之前呈现出相对平缓的震荡走势,2004年之后每年江苏省的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加速上扬的趋势,R&D经费的投入一直保持着稳定缓慢的增长,科技人员投入情况在2006年比2005年要稍微下降一点,随后也开始加速提高。
三、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我们发现:随着江苏省产业技术素质水平的逐年提高,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也不断得到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江苏省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就必须充分重视产业技术素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R&D经费的投入,这样才可以使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得到更快更好的升级。
参考文献:
[1]张靖霞.产业技术素质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机理分析.商业时代.2009(25).
篇6
论文摘要: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依托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只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才能加快农村人口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进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城镇产业的发展。城镇产业充分发展要依托于合理的产业结构,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加快农村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城镇化一方面可以加速农业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缓解农业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可以提高非农产业比重,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的推进,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又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发展。
首先,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能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内部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拉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固守农业的传统格局,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城镇化,可以创造二、三产业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农村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农村工业规模、优化县域工业资源、提高工业质量并促进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的集约使用和环境的集中治理,也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生活服务和更多的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给排水系统、配送电系统等1,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选择。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而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农产品生产、加_丁和销售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生产专业化改造和服务社会化改造,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和集中吸引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推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之间经济交流,可以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生产,可以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规模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和人才,注重产业升级和功能升级,有利于提高小镇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增强小城镇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农村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不协调
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的主要途径,其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具体的分析来看,两者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作为农村第二产业主体的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乡镇、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城市传统工业具有很大同构性的特点,致使乡镇、民营企业出现与城市工业争原料、争市场、争资金投入的局面;二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于乡镇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别是属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些主要的行业和部门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生产行业还是空白;三是从农村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来看,据统计,农村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中的乡镇工业相比,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更有优势。
2002—2005年,农村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33%,但其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在同期仅提高了41.3%,而农村第三产业在同期其产值只提高31.1%,但其就业比重则提高了60%。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不协调,从而阻碍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的提高。因此,今后在制定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战略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到通过调整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结构,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层次低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但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滞后,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也影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由于农民收入低,生产力水平低下使农村产业结构难以升级,因此,桎梏了农业劳动方式的革新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束缚了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同时形成了城乡消费断层,妨碍了国内需求的有序发展和升级。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基本的也是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Nd,城镇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在农村普遍存在着道路交通、公共卫生、农田水利、水、电、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不完备,整体环境质量较差,严重降低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也妨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三、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加速城镇化进程
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真正推动其顺利进行,必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及其支撑体系。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跳出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的狭隘圈子,拓展农村经济发展渠道,要以农业为基础,统筹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建立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
(一)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推进农村城镇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要在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供应充足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品质、品种、产业和区域结构,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特色化、加工增值和突出产业和产品的优势。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同时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实行产业化经营,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逐步由单纯粮食种植和单一小规模的养殖结构转变为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等的种植和牛、羊、猪等的养殖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提高种植业水平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林业、畜牧和渔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例如,在种植业结构上,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一经济作物”二元生产结构向“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农畜、水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包括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的三元结构体系转变。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有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第二,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构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名、优、稀、特、新品种,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逐步建立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体系。在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逐步培育支撑农村经济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培育小城镇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点,使小城镇的发展建设,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如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环境好,森林覆被率达到42%,全国为16%。如今,黑龙江省“七河源”绿色大米、“古龙贡”绿色小米、“松北王”绿色大豆及虎林、五常的绿色水稻等都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黑龙江省通过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稻”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推进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会促进农村经济中的分工协作,从事非农产业如农产品的精深加丁、储藏运输和销售以及为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商业、医疗、教育等其他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也就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实践证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积极发展小城镇不仅促进了农业逐步向丁业、商业和服务业延伸、扩展,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而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了就地吸纳和强化提高的作用,大大有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言,大力发展小城镇,相应地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丁业,可以吸收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同时不至于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路问题的有利途径。
(二)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目前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速推进为农村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实现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小城镇建设为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综合功能的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能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实现城乡互动、农协调发展,加快建成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第产业要发展为农村、农业服务的行业,如商业、交通运输业、教育事业和相应的服务业,在农村生产力有相当提高之后,农村第三产业就应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如旅游业、信息业、金融业和保险业。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随着农村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小城镇化主导产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工业
农村T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先行者。农业产业化不仅仅贯穿于农业的直接生产过程,而且是在延长和加粗农产品加工链条的产业化,是农业链接二、三产业的产业化,农产品经过有机化生产、绿色化加工、物流化营销、放心化消费,实现农产品的最大化的市场价值。农村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并实现了产业化就是为了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农村人口的聚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很强的吻合性。这就要求农业与二、三产业互动,农村工业先行。通过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的延伸,以第二产业催化、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使农业产品加工增值更多地分享到社会利润;通过第三产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向第二产业的渗透,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构建起农产品流通和进人国内外市场的“高速公路”,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创造农村工业与城镇工业链接的有利条件。
(四)用信息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
信息化将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知识、技术、信息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咨询服务有利于农民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处理、分析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供求信息,有利于农业拓展国内外销售市场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农业产业的信息化必然促进农业生产超越以往速度和规模飞跃式发展,极大提高农业知识化、高科技化程度。
篇7
一、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超过10%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快速放大,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在不断积累。一是能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近几年高耗能、高排放的化工、钢铁和建材等重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实现能耗下降目标的难度,加重了能源安全风险。二是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重新抬头。从2003年起,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幅均超过20%,并且超过消费的增长速度。投资的高增长必然带来产能的快速扩张。增加的产能一部分被出口所消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高增长的投资。三是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我国经济高度依赖于出口,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从本世纪初的2%上升到8%以上,而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接近40%。2005―2007年,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40%上下,二者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60%,内需不足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出现加剧的趋势。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扩展,2009年的出口还可能进一步下降。四是技术水平低。“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低成本的价格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内工资、土地和环境成本以及工人工资的快速上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被大大削弱。年初沿海地区就已经出现大量出口加工型工厂关闭、搬迁的现象。
为了解决经济增长中存在的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层次矛盾,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政策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后,必然带来大量企业的停工甚至破产倒闭,这意味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所未能实现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目标有可能通过经济下行期中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实现。在当前阶段保增长是必要的,但是为了扩大内需而进行的4万亿投资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可能会给今后的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很大的困难。因此,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应将保持经济较快平稳增长与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保增长的同时重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为下一阶段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奠定基础,形成“保增长”与“促调整”的良性互动。只有加强技术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内需不足问题,才有可能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才能够解决经济增长面临的能耗高、污染重等深层次问题,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二、保增长、促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要尽快落实投资项目和资金。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已经下降到个位数,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二要积极扩大出口和国内消费。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最主要的方面是通过增加投资扩大国内总需求,措施主要对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部门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对纺织服装、电子等外向型程度高的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带动作用不大。为了促进纺织服装、电子等出口导向型行业和消费品行业的稳定增长,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扩大外需、保持出口不致出现过快下滑;另一方面还应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等措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明年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家电实行财政补贴,能够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考虑将财政补贴的范围扩大到农机、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系统等产品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
三要提高投资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政府投资的重点应在灾后重建、重大基础设施、“三农”、廉租房、医疗服务体系等公共产品方面,并且财政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使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来承担这些项目,从而促使这些企业在经济下行期的持续较快成长。同时财政投资工程要高标准、严把关,使下游产品质量高、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获得市场需求,从而带动它们发展。应加强对民间和地方投资的引导,严防一些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卷土重来,特别要关注在一些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地区,地方政府以扩大内需为名盲目上马钢材、石化等特大项目,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四要坚持“有保有压”,扶持优势企业。随着市场需求增长速度下降,我国出现大量企业停产倒闭。对于那些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规模不经济的企业,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应任其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那些技术水平高的大企业同样也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困境。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虽然能够减轻企业负担约1200亿元,但这一改革措施无法发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还应采取放宽信贷、税收减免、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措施以促进符合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
五要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升级需要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另一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等政策对于缓解企业困境只是“治标”,根本性解决办法不在于此,只有产业升级才是摆脱困境的最终出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高端化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方向,要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科技企业成长以促进为有力抓手。高科技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实力比较弱、资金比较匮乏,尤其易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资金支持,包括贴息贷款、扩大科技招标项目的数量和资金规模、对创新活动给予奖励、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帮助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渡过难关。此外,针对经济下行期出现失业增加,各地政府应加强对再就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产业结构升级做好人力资本的准备。
六要推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地转移。由于成本上涨较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沿海地区失去了竞争优势,同
时近一年来经营出现了很大的困难,部分企业向国外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低成本优势明显,并且外迁企业对国内经营环境更加熟悉。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帮助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性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此带动当地的发展,并给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留下“腾笼换鸟”的空间。
篇8
1.中国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制成品的比例变化据笔者测算,2000年以来中国的初级制成品与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已由2000年的10.22%下降到2008年的5.45%,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却由89.78%上升到94.55%。
2.FDI的历年走势
从图2可以看到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额总体处于上涨的趋势,也存在个别年份下降的现象。外商投资企业额总体处于上涨趋势的情况下,他们在产业之间作出了什么样的选择呢?
3.FDI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表l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构成该表明确展示了FDI的0:第一产业的比重很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占一半以上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DI的这种选择似乎在传递一种信号:它要带动中斟第产业的发展,这对于过重依靠资源、牺牲环境取得出口的中来说,无疑是件好事情。
4.FDI(实际使用金额)在各行业中的分布该表反映了以下事实:FDI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比重很大,其次是租赁、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而第三产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能够带来外溢效应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比重有待提高、
二、FDI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1外商投资企业带动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
从出口情况来看,自2003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份额比重一直都雄踞在50%以上。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由200O年的89.78%上升到2(}08年的94.6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出口结构改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外资企业制成品出口在全国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从2000年以来一直都是高于50%,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凶此,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促进了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
1.2提高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
根据测算,外商投资企业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1年全国出[=_=1商品总额中,机电产品占44.6%,FDI企业的出l_=_=I额中,机电产品所占比例已达57.5%,明显高于全平均水平。FDI企业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机电产晶出【J总额的比重由2()()()年的63.4%、2(}07年的68.9%,到2008年到达74.6%。此,FDI构成了机电产乩出口的主要贡献者。从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来看,其增长很快,出口总额占全阂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4.85%上升到2()08年的29%,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99.70亿美元,2004年已突破l()()()亿美元,2008年达到了3665.68美元。
1.3FDI促进了加工贸易结构的变化
加工贸易不仅从数量上促进了中国的出口,也从质量上推进了中闲工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贸易增艮方式的改变。目前加工贸易结构呈现出乏种特点:进料加工比重在上升,来料加工比重在下降;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及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转变;加工贸易特别是进料加工对内产业配套产生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1.4FDI在我国行业分布的结构有利于推动中国的行业整合
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投资和技术能力不足,国内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较低,在有些行业中几乎没有企业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跨国投资项目的规模远远超过东道国同类企业,因此能够显著提高所在行业的生产集中度。跨国投资进入后,使用更先进的技术,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竞争向强调产品差异化的方ruj发展,从而与产品质量改进、不断求新求异的没计、改进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的提升体现在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
1.5外商投资企业带动中国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技术外溢,促进了中I垂l产业结构升级
世界范内的技术流动,愈来愈依靠跨投资作为载体,儿乎所的跨投资郜与某利1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FDI主要通过以F途径转移技术: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Ju工:r艺,并岛效率地使用这些资本货物和工艺;引进长期收入弹性较高的新产品,使符合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东道闲产出中的比重增加;改善出口商.结构.保持东道国出13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力;跨国公司有可能在东道国安排一些研究与开发项目培训当地高级技术人才,提高东道国的技术开发能力。
2.消极影响
2.1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扩大了中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差距外商投资企业很少涉足中国第一、三产业,这种产业倾斜影响_r其各自的发展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第一、三产业中,中国的竞争力本来就弱,L大J此政府实行了行业限制和壁垒。生活在襁褓之中的产业,生产效率提高必然缓慢,因此其国际竞争力也可想而知。FDI对中国第二产业的过度偏好将会加剧中三大产业的不平衡,进而导致L}J国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的难度。
2.2FDI没有明显增强中国出u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虽然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认为FDI与中国出口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二者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存在Granger果关系,但是FDI对中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是否具有显著作用却颇有争议。2000年以来,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很低,初级产品的出口劣势明显,工业制成品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很微弱。2.3FDI的利用对L卜I国的民族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在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项目中,国1人J的生产能力已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这样的项目仍然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国家在宏观管理上缺乏强有力的监控机构和约束手段,一些地区和企业受地方和单位利益的驱动,钻政策不完善、不协调的空子,私立优惠政策,搞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竞相压价。一些地区吸引外商投资企业过于盲目,只强渊吸引,而忽视监督与管理,片面强调吸引外商投资企业对民族工业产生很大的冲击,甚至对中国产业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挤压了中幽本土企业的生存空fBJ。
三、FDl进一步合理利用的建议
1.进一步利FDI,提高资本形成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储备短缺,资金严重不足,9()年代初期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更是集聚r大量国际闲置资金,推动了中的经济发展。住资本市场欠发达的中国,火型项H融资还存秤一•定的障,而跨蚓公百J具有资金充沛、融资经验丰富的特点,此应该继续利刖外商投资,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利用。
2.引导FDI的投资流向,优化资源配置
FDI偏好中国的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对中围一、三产业的投入较少,这将加剧中国三大产业的不均衡,使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受到限制。时第二产业的过度投资,在资本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中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服务业也急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引导FDI流向农业和服务业,借鉴其管理运营经验,学习其服务理念.会对中国渊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3.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中国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使其比较优势显性化。中国初级产品具有较大的劣势,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较弱,国家在制定出LJ政策方面也该结合这个现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升级 全球产业价值链 内涵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强烈紧迫性的重大选择,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也始终成为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在当前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中,频频出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概念。二者在研究文献中,时而含义相同用以相互替代,时而含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要准确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有必要对二者涵义的理解加以考察。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的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传统意义上从产业层面界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无论是对于新时期所发生的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用于指导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定,都显得愈发无力。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着实践不断前行。全球化框架下,新的产业分工形态与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内涵得以拓展,这也是理论顺应时代前行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诠释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的同一论与不同论
当前由于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不同,出现了“内涵同一”论和“内涵不同”论两种观点。“内涵同一”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动态优化的过程(李江涛、孟元博,2008)。这种对产业升级的认识来源于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没有“产业结构”的提法,研究内容与当今“产业结构”比较相近的,大多称为“再生产理论”、“经济结构”等。改革开放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从最初的克服短缺和结构失衡,到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问题,包括现实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新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开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产业结构”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陈羽、邝国良,2009)。“产业升级”的概念则是由“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一词转化而来。我国最早讨论产业升级的学者是吴崇伯(1988),他在研究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时提到,东盟国家调整的重点就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结构调整含义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如在1997年北京“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合作讨论会”上,一些与会者代表认为,“中国进入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从主要进行产业间的比例调整,转向必须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此外,洪银兴(1997)、郑立新(1999)、吴长南(2002)、韩霞(2003)、 儒(2006)、靖学青(2008)等学者均是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产业升级问题。
随着对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至对产业结构升级或产业升级的内涵问题的探讨上,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不同的观点。张耀辉(2002)认为传统的产业升级的概念即产业结构升级,但在当前“产业升级的真正含义应是高附加值产业代替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创新和产业替代的过程,而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面”。李佐军(2004)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比产业结构升级更细的概念,后者是不同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而前者则主要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或高性能产品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姜泽华(2006)提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同的”。首先是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单个产业,后者的主体是产业结构;其次是内涵不同,前者是指单个产业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
(二)“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
不仅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国内学者对“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一种是以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由此产生了“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两种不同的“产业升级”概念。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上文已作解释,本文分析“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的内涵。
以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的内涵界定首先来自于国外。Dieter Ernst(1998)在分析韩国电子产业发展时最早使用“industrial upgrading”这一概念。他认为因追赶而极其成功的韩国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技术学习能力是电子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韩国后工业化成功的主要载体。Gerrifi(1999)着重以亚洲的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始了正式的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研究。他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其路径遵循从OEM到ODM再到OBM逐步演进的轨迹。在此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2002)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一是工艺流程升级;二是产品升级;三是功能升级;四是链的升级或链条升级。Poon(2004)则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换过程。可见,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研究的视角较为微观,实质上是直接把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视为产业升级的本质。
基于这种研究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潘悦(2002)研究了产业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刘志彪(2005)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成长模式为线索,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为何持续走“国际代工”道路。隆国强及其课题组成员(2007)研究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条件下,中国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此外,以价值链思路的产业升级为研究对象的还有张向阳(2005)、张辉(2007)、梁军(2007)、汪斌(2007)、江静(2007)、喻春光和李自如(2008)等等。
针对产业升级内涵指向模糊、认识混乱的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李江涛、孟元博(2008)指出,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内涵同一”论还是“内涵不同”论,无论是经典产业理论还是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内涵的解释都有内在缺陷,针对当前中国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困境,从理论上重构产业升级的内涵体系尤为必要。陈羽、邝国良(2009)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升级”两种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的使用特征、包含内容、理论内核等方面的比较,讨论了产业升级在我国现阶段的内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认为,目前对产业升级的内涵需要统一认识,即提高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并建议将“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杜绝混用。
(三)本文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的理解
针对上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各种不同理解与看法,本文认为:
首先,“级”代表着一种“梯度”、“台阶”,“升级”的本意应该是占据更高的梯度或台阶,而且“升级”应该以某个评价指标或标准作为衡量升级过程中达到的某一阶段或层次。由此,将产业升级的内涵看作是“某一具体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并不符合“升级”的本意,这实际上是对某一产业的自然成长规律或产业的生命周期的描述。而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或高价格性能比产品)不断增加的过程”,尽管这种对产业升级内涵的理解是合意的,但是却将产业升级的概念狭隘化了。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与“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均将附加值含量的提高作为升级的最终衡量指标,而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二者升级的内容或表现形式不同。价值链升级主要借助于价值环节的提升来表现,而结构升级是以产业的不同分类标准为基础,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有序方向性的转换来表现。二是研究视角上的差别。价值链思路的产业升级研究对象为企业,因而属于微观的研究范畴,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针对一国(或地区)而言,属于宏观范畴。
再次,就目前而言,“产业升级”中的“产业”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产业”的经典内涵层面来理解,此时,“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不仅包括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含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高度化。二是从一国产业总体状态或某一具体产业层面来理解,如制造业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等。前者往往沿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后者则既可以沿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也可以沿着价值链升级的思路来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可见,不同层面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视角,“产业升级”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当前,为避免“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使用时出现的混乱,确实有必要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加以明确,应该考虑与国际学术研究中“产业升级”的概念相一致,即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某一具体产业或企业的升级时来使用此概念。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是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产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伴随产业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从产业之间的结构升级的研究到某一产业内价值链环节升级的研究就是从产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不断发展的有力诠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产业”、“结构”等字眼,而是既要把握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又要清楚地认识时展的特征,从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全球化框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
(一)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the Value chain)的概念首先由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 Porter,1985)提出。他认为,企业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来创造价值,这些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或网络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对应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 value chain)。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产业,其价值活动均可粗略地划分为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劳动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其中,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包括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劳动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中游环节,包括成品组装和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包括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附加价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其附加价值的分布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见图1)。
(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如果将一条产业链的不同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全球产业价值链是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全球产业价值链基本未形成,各国产业价值链主要是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以往年代盛行于国与国之间的整体产业的分工或转移关系日益被产业价值链在国与国之间的分段设置和有效组合所取代。特定国家或地区专业化于某个生产阶段,而不是整个产业或部门。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国际梯度转移也因此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由此,产业结构升级不再仅是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是在产业内部价值增值和升级。具体来说,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就变为两个层次、四个内容:第一层是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间的升级;第二层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升级(赵文丁,2003)(见表1)。
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提升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而且也是这个时代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旋律”。原因有二:其一,从产业价值链细分的角度看,不论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均存在着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环节提升的机会和任务。因此,产业间的升级大多也可以归纳到价值环节的升级中。如服装产业价值链中从服装加工制造环节到服装设计或面料研发环节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中从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攀升的方向。其二,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从而形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多层次的国际分工格局(见表2)。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在不断弱化,而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却在显著提升。因此,在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提升不仅是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当今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和依据。
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内涵对其传统评价标准的挑战
产业结构升级新内涵的赋予使得传统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标准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在全球化条件下,如果再以一般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指标来评价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接受了大量FDI在信息产业的投资,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工业部门,相应地,出口产品结构中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也迅速提高,2005年达到28.6%,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按传统行业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工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多数以加工装配为主,如果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我国仅是参与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劳动密集的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仅获得少量的附加价值。
在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不同国家在价值链上所能占据的环节决定着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位次:特定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环节中提供很少的价值增加量。所以,国际分工形态的深刻变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于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在全球化框架下,评价一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和主要衡量标准也应视为一国(地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孟元博.当前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陈羽,邝国良.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述评[J].改革,2009(10)
3.吴崇伯.论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J].亚太经济,1988(1)
4.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5.李佐军.宏观调控可以促进产业升级[J].银行家,2004(9)
6.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7.Dieter Ernst.Catching-Up,Crisi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Evolutionary Aspect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Korea`s Electronics Industry.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15(2)
8.Garry Gerefii.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lnternatioanal Economics,1999,1(48)
9.Humphrey,J.and H.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36(9)
10.Poon.T S c Beyond the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 case of further upgrading of Taiwa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J].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2004,l(1)
11.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12.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
1.中国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作为中国经济改革而言,中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十分的不容易,而且也具有许多曲折和困难,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其经济具有显著成长阶段的特点。
其次,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于经济增长也具有较强的稳定作用,当经济增长过快的时候,产业结构合理可以帮助经济更好的稳定下来,从而抑制经济增长过快;而且当经济增长过慢的时候,产业结构合理也能够帮助经济增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但是还不至于增长的过低。
最后,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经济波动所产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会马上给企业内部的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技术发现、及时处理还可以勉强让问题得到解决,但是若是没有及时作出处理,那么企业的经济波动会越来越严重,给企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
2.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初级阶段,通常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帮助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从而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而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企业内部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达不到国际标准。这也是与我国的企业的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员工自身的创新能力就不够,以至于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不足。
2.2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加快,但高增长和高资源消耗成正比,对于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成本支付越来越多,从而积累的矛盾也越来越多。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1119和1142 ,能源消费增长比GDP增长的还要快。应当强调的是,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明显较高,但与大致相同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的能源消费水平是正常的。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破坏现状表明,这种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不能够使用发展的趋势。我国需要不断探索出一条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消耗,实现产业优化的产业结构升级道路和经济增长道路。
2.3技术引进空间缩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升级和优化的方式已经不太适用了。不同于传统填写空白式的产业结构升级,现阶段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对于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基数也将越来越大。中国在产业结构升级中需要引进的许多技术都已经是真正的尖端技术,而这些尖端技术都掌握在国外许多顶端公司的手中,而且都是保密技术,不能够转移给其他国家,这也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对于技术引进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3.产业结构升级主要策略
3.1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
我国目前处于也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之中,而且我国的经济和技术也处于发展中的状态,许多先进技术方面也只是单纯的引用国外的先进技术而实现,从而利用这些引进的先进技术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这几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固定模式。但是,在多年的西方先进技术引进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来看,许多先进的技术不适合引进到中国来,因为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的国情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本质永远也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我国对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过程中,不能够盲目的随意引进,因为有些先进技术确实不适合我国的现状,所以,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需要通过吸收、消化的过程,将引进的西方先进技术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创新。而且,在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应该对于引进先进技术统一一定的规定,而且建立专门的引进技术机构,来考察这种技术是否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从而将这种适合我国的先进技术引进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之中,从而帮助我国经济的快速和合理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未来需要继续推出新的产品,但是,我国在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已逐渐减少,从国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难度也增加了,这就需要我国逐步实现自主研发。然而,由于尖端技术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且研究的风险系数也很高,在企业内部实现这一可能的几率非常小,这就需要政府出资进行。目前,中国政府已先后资助了铁路、飞机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开展独立研究和发展已成为必然之路。中国在努力提高研发能力的道路上,还要注意早期阶段对于科学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3.2 大力发展服务业
应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在服务行业持续上升,在2000年的时候,服务业占全球产业的比重为63%。服务产业具有环保、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特点,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它的繁荣发展将会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工业发展的趋势已逐渐显示出服务产业发展方向。中国目前服务产业所占GDP产值只有34%,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仍然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1, (第一版): 1
[2]田晓文.双量纯增量模型以新的理论估计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12, (11): 51~58
[3]周振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经济学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