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范文
时间:2023-03-30 02:2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结构调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
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研究
摘要: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大国家战略,有利于建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和推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目前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1702
京津冀作为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已成长为重要的经济聚集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而目前影响该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研究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产业结构的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财政政策可以与市场机制配合,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重大作用。
1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1.1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较
近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是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北京是逐年收缩,天津近年来也是逐渐缩小,但变化并不明显,而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51%-53%之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北京和天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天津,对比河北,十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略微起伏,发展缓慢。2014年天津第二产业产值占其GDP比重为49.17%,河北超过50%,说明天津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河北也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北京的第三产业达到77.95%,比天津高出28.4%,比河北高出40.72%;当前,北京已经发展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而天津、河北依然属于“二三一”型模式。河北省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且增长乏力,属于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1.2三次产业趋同性分析
产业结构趋同性,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布、组织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演进变化趋于雷同,结构差异越来越小的现象。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测量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高低。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以0.85为标准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高低。根据计算结果,京津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704,津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740,说明京津和津冀间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性,其竞争倾向较高;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700,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然而,三次产业本身的数据是比较笼统的,计算结果可以说明京津冀在宏观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性,但具体到行业内部,并不能证明三地行业存在着恶性竞争。实际上,京津冀区域宏观上的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妨碍三地三次产业内部发展的结构各有不同。之所以各地趋同的产业结构内部侧重点不同,站在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是由于资源禀赋因素在发挥作用,而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北京的部分产业已经在逐步向河北转移,区域产业协作与竞争的格局正在慢慢形成。
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产业对接
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贫富分化严重,一、二、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贫到富的收入水平。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地区的人均GDP相距甚远,北京、天津虽然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两个核心,但它们只是自身获得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弱,甚至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河北与京津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严重影响了京津冀经济的整体发展。由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北京、天津相比有很大差距,河北省内很多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与京津产业对接时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这势必会影响到三地产业对接的实施效果。
2.2产业合作缺位,缺乏产业协调动力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受行政区划掣肘严重,各省市均各自为政,考虑自身利益过多,合作意识不强。在现在的行政体制下,三地政府均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具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是以自身为中心,较多考虑本行政区域的情况,缺乏与相邻区域协调沟通的内动力。北京因其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优势,缺乏与天津、河北合作的积极性和依赖性;天津作为直辖市,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为保持其独立性,也缺乏与别地合作的动力;河北则相对落后,难以跟上北京、天津的发展步伐,从而造成三地政府主观上缺乏跨区域统筹协调、共同规划发展的内动力,阻碍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对接的发展进程。
2.3产业准入标准不一,大气污染严重
全国2014年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8个,该地区全年平均空气质量超标天数达57.2%,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天津、河北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高、单位能效低、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河北,钢铁、水泥、火电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大;二是京津冀三地为限制环境污染设置的产业准入门槛不同,三地企业的排污标准一直没有统一,天津、河北在发挥承接首都产业的功能时,接到的是一批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但却在天津、河北准入标准内的企业,这些企业仍然是在京津冀区域开展生产、进行排污,明显不利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3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指导宏观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地区经济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究其根源是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通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达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1.1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对调整财政支持领域,将财政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点环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应用,逐步提高科技经费财政投入的比例,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参与共同组建研发起点高、研发实力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的财政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等手段激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促进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研发档次。
3.1.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产业园区,特别是省级工业园区内需产业转移的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为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补助和贴息贷款,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进行奖励。
3.1.3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利用财政资金,促进节能减排、空气净化、水资源保护等其他环境治理,提高河北的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一是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为进行区域产业对接谋求空间。二是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对现行的临时性补偿措施进行改进,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游和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环境受损地区之间的常态化补偿机制。三是将承担北京、天津供水任务的河北六个地市下属县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享受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同时建立省以下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
3.2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
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优惠政策,并将政策彻底贯彻落实,使这些优惠政策能够真正使企业得到实惠,进而促进企业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调整其行为,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创业投资,国家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首先要落实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环保、节能等产业)要落实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和推动产业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对于国家限制或淘汰的产业,要运用税收的调节功能,引导其进行产业改造和转移。
3.3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着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为财政投融资政策更好地发挥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提供更多的手段和途径。(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鼓励具备实力的成长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谋求上市,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力发展面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债券融资市场。(2)助推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担保机构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和小额贷款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一定的风险防范范围内,适度放宽中小企业不良债务核销条件。(3)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整合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企业诚实守信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戴宏伟.京津冀金融业发展与协作路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05).
[2]林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对接以河北省为例[J].商业时代,2012,(12).
[3]王海涛.区域经济一体化视阈下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13,(04).
看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三大类型及含义
2.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机理和路径
3.2016年我国的财政政策
4.2017年财政政策内容
5.当前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6.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论文
篇2
关于“结构调整”的话题讨论不断,但行动步伐迟缓,似有“只闻隆隆雷声,未见大雨”的感觉。实际上,这也是“两难”中的抉择:在经济增速较快的时候,政府和企业都缺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在经济增速放缓时,又面临着更大的结构调整压力。而现实是,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出路。
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们经常会看到“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热情高涨,提出了各项规划,但企业反响一般。这也就让我们思考是否产业结构调整能够规划出来,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和微观机制是什么,政府的行为边界,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追求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是否偏颇等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都需要我们厘清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逻辑,即政府和企业、工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
政府VS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企业。“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长期处于市场一线,对于市场需求有着准确把握,同时对于自身实力也有着清楚的认识,企业的行为选择是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相互匹配的结果,企业的行为选择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事实上,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只有企业才最理解“春江的美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是可以规划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留给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想象力。
以下是笔者长期跟踪的一个案例:浙江省玉环县水暖阀门的产值占到全国同行业50%以上,出口超过10亿美元,形成包括总装、配件、专用机械、铜棒加工、电镀、模具、包装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集群,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微观缩影。当外需不足、内需不振、铜价和劳动力价格上升来临时,他们也面临着最现实的“产业结构调整”。最初,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提出阀门产业从民用转向工业用的结构调整路径,并准备写入“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中。但在同企业家进行座谈、了解实际情况后发现,这一路径不切实际。理论上讲,这符合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端产品的要求,是结构调整的方向,但现实中企业将面临产品设计、制造技术、销售渠道、客户关系等多方面的障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民用领域走“无铅新材料”、“电子控制”等调整的路径更具可行性,更符合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最后,政府采纳了企业界的意见。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政府并不总是比企业“智慧”,也不应该将手伸到企业中去,而应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做好公共服务。“3·15”刚刚过去,大家都在议论如何将“活动”、“运动”变成“长效机制”,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全社会对公平竞争的渴望。“劣质品”驱逐“优质品”,招标背景下,“低技术产品”驱逐“高技术产品”,以及“关系优势”驱逐“技术优势”等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公平竞争环境的缺失,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对企业的结构调整行为的正向激励。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技术创新需要长期投入,需要企业付出成本,而收益又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之于企业又是一次风险之旅,也就需要政府为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更高,获得创新资源更加便利。在日本,这样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被称为“创新高速公路”。
最终,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企业的积极性决定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败,而政府应该成为公平竞争环境、市场秩序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的重点更应该放在这些“功能性”政策方面,而不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选择性”政策上,走出多年来形成的“规划式”思维惯性,恐怕这才是政府“智慧”的体现。
工业VS服务业
一谈到产业结构调整,通常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降低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而这一反应在政府工作行为中直接表现为对服务业的“宠爱”和对工业的“冷落”,并设定硬性、具体的服务业发展目标,似有不达到一定比重不罢休的意思,乃至一些地方官员都在议论:“你看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一般都进不了常委,足见工业的地位”。实际上,上述理解是将产业结构调整简单等同于产业产值比重调整。
这一认识忽略了工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两者之间互动、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实际上,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是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产业表现,在现实微观层面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当下流行的苹果产品,你很难将它界定为工业还是服务业领域,对于手持终端本身而言,它属于工业领域,但是当用户利用这个手持终端在App Store上购买各种软件服务时,它又属于服务业领域。记得前一段时间媒体,App Store的点击率已经超过560亿次,创造了超乎人们想象的价值。
实际上,苹果产品成功的关键是满足了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络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推动了智能手机产业的发展,改写了手机产业竞争的版图。而这一结构调整的初衷,绝不是单纯要发展服务业,而是要满足顾客的新需求——移动互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需求驱动,顾客需求的力量才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不竭源泉。这类“一头连着制造业,另一头连着服务业”的产业实际上才是我国现有产业基础能够发挥优势的地方,也是我们产业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制造业服务化”。
服务业发展离不开工业的支撑。产业发展本身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表现。就服务业而言,很多生产业的需求来源于工业,同时生产业本身也是工业发展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如设计业、物流业等。从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服务业脱离工业发展,将会既失去购买者,也会失去供应者。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还是服务业的重要知识和技能来源。工业发展本身是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新知识需求的提出者和检验者。美国“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计划”提出的初衷就在于此,就是要重塑本土化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因为研发环节是不能够同制造环节相脱离的,也就是说服务业的竞争力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如果离开了工业发展服务业,结果只能是“心欲腾飞而力不足”。
工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过多年的发展,工业内部产业间的比重已经基本处于稳态,下一步结构调整的任务是产业层次内发展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或者说是同一产业层次内发展方式的调整。通过大量投资和先进装备引进,实现快速规模化生产,这是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式,但是生产能力并不等于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的技术装备并不等于先进的管理水平。近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装备化提升,快于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空心化和管理空心化的风险日益显现。因此,实现从规模化、粗放化发展向定制化、精细化发展的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将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长期任务。
传统产业VS战略性新兴产业
用“现代”代替“传统”,这是我们语言表达的偏好,同时也在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规划上得到体现,大有言必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架势,好像传统产业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夕阳”,而“新兴产业”则代表了“现代”。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这里面有“拉大旗,作虎皮”,争取土地、税收等政策空间的意图,但这着实错怪了“传统产业”。而且这种政策偏好,也极有可能带来中国工业“高不成、低不就”的风险,丧失刚刚获得的产业竞争优势。记得一次在宁波调研时,一位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家告诉笔者,其竞争对手不在欧美,而在印度、越南。这是一位企业家对刚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担忧。
其实,对于产业的理解关键在于“动态性”。任何产业,无论传统还是新兴产业,只要丧失了其“动态性”,处于“静止状态”,也就丧失了其投资价值,会逐步走向衰败。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它不具有“动态性”,因为人们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瑞典学者Asheim教授曾告诉笔者,全世界除了美国拥有创新型产业之外,日本、德国等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也主要来源于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
篇3
这次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情况和经验:分析探讨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研究部署今明两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多次研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下午,黄小晶副省长还要作会议总结、现在,我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绩
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九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特别是*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出台了《福建省今明两年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意见》,进一步充实并确定了90家重点企业和90个重点项目,并确定了6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35项重点名牌产品和30项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培育九大产业链的新思路;突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展开“数字福建”建设,经过努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一)产业结构继续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的特点,目前我省三次产业结构已经由*5年的21.7:42.4:35.9调整为*1年15.3:44.70。一是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林、畜、渔比例关系进一步协调,种养业结构更趋合理。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高产优质,*1年全省优质稻品种种植面积占早稻面积的比重上升到5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名特优经济作物有较大发展,食用菌、花卉等已发展成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海水养殖、乳品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发展取得新进展;我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数量已达180个,位居全国第四。农业产业化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51擎,全省已有6个国家级、l00个省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1984个。农业生产力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的沿海蓝色产业带,以商品粮、农林产业为主的山区绿色产业带,以经济作物为主的闽东南高优农业产业带。二是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工业结构开始向重型化方向升级。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主导产业地位开始显现。新的优势产业正在形成,电子产业加快发展,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培育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有较大进展,区域布局有所改善。一批重点扶持企业不断壮大;专业化分工协作取得进展,初步出现了一些产业链或产业群,汽车产业链、制鞋业建陶业、石材业产业群初步形成;资产结构有所优化,全省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面超过80%,有12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一批总量过剩、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已被淘汰。工业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特色开始显现,初步形成了以闽东南为重点,以福、厦、泉三个中心城市为依
托的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框架。三是第三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升,由*5年占GDP35.9%上升至*1年40%。旅游业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0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30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8.94亿美元,居全国第4位,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8%。金融、证券业有长足发展,兴业证券、闽发证券、华福证券成为综合类券商;一批国内银行业来闽落户,福建兴业银行跨出省界,在上海、浙江拓展了业务,金融业务和服务质量都有明显提高。房地产投资继续看好,*1年房地产投资225.4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对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的贡献率达到5%。传统服务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商贸、饮食、娱乐业国有资本成批量退出。国外大型商业集团陆续进驻我省,新型商业业态迅速成长,大型仓储超市、连锁经营、会展业等发展迅速。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高技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从*7年14.3%提高到*0年的19.7%,*1年达到20.8%。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电子工业总值由*9年的351.87亿元(现价)上升到*1年的460.31亿元(现价)。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很好,规模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大,落后的生产能力逐步淘汰。近几年我省积极运用高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筛选60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以重点支持,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戴尔计算机、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等一批外资企业伴随着生产技术、加工工艺、管理方式的提高,推动了我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到*1年,全省已有外商投资企业8049户,与*5年比,增长40.2%,完成出口额10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5%。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22.48亿元,与*5年比,年均增长18.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1.9%。*1年在外商企
业新登记的企业中,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网络、新兴材料、医药、环保产品等技术合量较高的高新科技项目明显增多。乡镇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轻工、服装、食品、工艺、纺织等主导的出口产品体系,到*1年底,全省有5000多种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双九一高”扎实推进。*0年7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工作会议,出台了《福建省今明两年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意见》,同时公布了“双九一高”项目名单,即90家重点企业(集团)、90个重点项目、6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0一*1年共投入省级财政预算内结构调整项目资金6.24亿元,引导项目投资148亿元。到*1年底,90家重点企业新增固定资产105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75亿元,两年共新增上缴税金28亿元,平均每年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90个重点项目中已建成或基本建成40项,总投资136.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50亿元,在建32项,继续前期工作的18项。6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中,已完成或基本完成产业化实施并产生效益的39项,总投资17.5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年利税5.25亿元。二是“数字福建”建设进展顺利。编制印发了“数字福建”建设“十五”规划。三个信息化骨干工程进展顺利,其中省政务信息网络工程开通了大部分节点,改造了一批政务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应用系统,实现了省政务信息网全网开通;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已建设网络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和地理信息、遥感、全球定位等系统,开始运行;省互联网交互中心基本建成。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和“社区信息化建设功能导则”编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鼓楼区示范区、电子商务示范工程的建设达到预期目标,示范小区建设进展顺利。
近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初步扭转了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滞后的局面,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在国内外环境趋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经济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流通格局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低,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仍然存在着经济上和体制上的障碍。工业产业集中度低,产业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等问题依然明显,缺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为大企业配套
和协作能力不强。我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40%,与国内先进省市比还有较大差距。从第三产业内部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们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为主,一些新兴产业发育仍然不足。直接服务于经济市场化的会计、审计、法律、管理咨询、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江总书记在“5.3l”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江总书记的讲话对新世纪之初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新的动力和压力。一方面,全球经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步伐加快,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在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领域比较优势的同时,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一批重点产业和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电信、旅游、住房、社区服务、现代流通等服务业,使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本来按照计划要进行调整的传统产业,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较低的“夕阳”产业的发展困难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使低层次的规模扩张有可能抬头。要求我们抓住过渡期给我们提供的宝贵时机,在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书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力度,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国内来看,新世纪之初各省市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力度,使我省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都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要求我们必须立足本省实际,着眼于世界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源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不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
在*0年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上,我提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走“调快、调大、调高、调新、调活、调外”的路子。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趋势、新特点,明确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提高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这一目标,把握好今后几年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进一步提高结构调整的成效。一是顺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新趋势,着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形成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机制,在开放经济的框架中对我省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重组。近期首先要考虑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扩大对外开放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来巩固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要继续努力扩大出口,以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加速技术转移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大市场准入的程度,利用国际市场竞争的诱导机制来调整产业比例关系;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在国际经济循环中强化我省产业竞争力。二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趋势,注意发挥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表现为资源配置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和带来新的国际分工。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质就是发挥比较优势的调整。我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应当立足于比较优势的科学判断。比较优势总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对比来说的。我省劳动力成本较低,与发达国家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我省经济比较活跃,外资企业多,基础设施较好,有利于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动态上观察,高技术产业也有成为比较优势产业的可能。为此,在结构调整中,要立足省情,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在新经济产业链中集中力量发展最终产品组装和需求量极大的电子元件、配件制造等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重视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突破口,拓展主导产业链,着力发展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摒弃那些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创造产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三是顺应消费结构
演变的趋势,着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消费正处于由“吃”、“穿”为主进入一个以满足“住”、“行”、“娱”为核心的结构升级期,居民消费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衣、食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期,“住”正在成为现实的消费热点,“行”正在成为增长最快的消费热点,“娱”正在快速培育过程中,改善“住”、“行”、“娱”条件正在成为城乡居民新一轮消费的热点;由实物消费向精神消费、健康消费,由生存性消费向发展性、享受型消费转变。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对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今后几年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包括食品加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建筑业、建材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保健、旅游业、教育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在结构调整中要注意把握消费变化趋势,有重点地对上述产业加以扶持和引导,促进健康发展。
对照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提出的新要求,省里提出了今明两年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这次会上,供讨论研究,请大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把指导意见制订好。本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导意见不是全面的调整方案,而是坚持有限目标的方案。它是根据“十五”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规划和我省产业现状、各产业的发展机遇,从中选择发展条件比较成熟或对今后的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政府要着力抓的若干方面,通过政府的指导意见、产业导向和产业政策,集中政府的有限力量,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希望通过这些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带动其它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那些
还没列入的产业,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或者不要发展,而是按市场的规律进行常态发展。此外,这个方案是动态的、指导性的,不是静态的、指令性的方案,不是所有列入的项目都必须完成,或者还没列入的项目就不能补列,而是仍然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几个关键环节,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调整,坚持市场取向,努力使社会生产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也是判断结构调整是否合理、是否优化的根本标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点要从直接配置资源、建设和改造某些产业、增加或限制某些产品的产量,转为以市场需求引导结构调整的方向。最近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统计局对福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情况和本省市场货源结构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成果正在陆续出来,这对于引导企业开拓、占有市场和引导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运用好这些研究成果,并努力使之制度化,为企业和各级各部门及时掌握市场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市场信息。各级政府经济部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善于从这些方
面来做好工作。坚持市场取向,还要进一步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产业结构的内在动力。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只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了,盈利能力提高了,才能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实现产品的技术水平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公司制改造的步伐,形成多元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使企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为产业重组建立公平、高效的运行规则。
二是大力培育产业链和产业群。当前世界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产业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许多大企业为了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纷纷集中于主业,把一些配套产业转移给别的企业,但是产业自身的技术联系又要求这些企业能够聚集在一起,使得配套更为有利。这一点我省就有一个很好的成功范例。我省东南汽车一个主厂带来了30多个协力厂,聚集在青口汽车城,使得东南汽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国内激烈竞争的汽车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并以产业链的优势进一步吸引外资建设二期项目等。因此,我们在推动产业升级时,一定要有产业链、产业群的意识。从现有产业和新兴产业中,筛选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发展优势的行业,通过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龙头项目带动,形成具有技术优势的行业,场竞争力的产业链或产业群。通过以下游引上游或以上游引下游,以龙头企业引配套企业或以配套企业引龙头企业,形成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以构建产业链拓展民间资本投资的空间,丰富招商引资的项目库,以配套优势促进产业的凝聚和扎根。
三是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最重要的是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信息产业具有一定基础,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人才优势,发挥信息化在结构调整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突出任务,大力发展我省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以及环保、海洋等产业,提高短缺的、技术合量高和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能力。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要把现有优势产业做强做好。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加工制造业这一载体。目前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不多,大量的是传统产业。因此,在选准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重点的同时,要围绕产业升级这个中心,突出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用高新技术武装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近期重点是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步伐,加大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力度,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术改造提升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和自动化水平;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类、工业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检测和工艺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系统。
四是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紧密相关,而解决好就业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事关内需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据专家测算,我省近年仅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5万人,目前我省城镇未实现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超过10万人,加上今年将有10万人左右的下岗人员,合计超过35万人。据一些专家分析,我省现在尚有7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急待转移;按正常的工业化进程,每年也将有5万左右的第一产业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如果按照近年的正常水平,我省每年仅能增加15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缓解就业压力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千方百计转变就业观念,发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做到既支持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千方百计地提高产业竞争力,又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广泛吸纳劳动力,努力实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促进就业双重目标任务。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防止重复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一方面,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稍有不慎就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21世纪是人与自然走向协调与和谐的世纪,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环境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和时代的主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所以,推动我省的产业升级,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几是新建和技改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把产业升级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经济,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增强可持续竞争力,力争在未来国内外竞争和区域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最近省计委牵头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各市各部门要在建设生态省的总体目标下,编制区域规划或部门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明天省里还要召开环保大会进行部署。同时要注意防止目前个别地方出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上项目一定要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实施,切不可为了上项目而不顾今后的市场需求,求得一时的政绩而上项目。
三、切实做好今明两年产业结构升级工作
做好今明两年的产业结构升级工作,对于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步伐,全面实施“十五”计划至关重要。这次会上讨论的今明两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四个实施专项、五个一批项目,经讨论修改后即将下发。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里的安排部署,结合自己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千方百计地组织实施。
一要切实抓好今明两年产业升级的八个着力点。这次会上讨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今明两年产业升级的着力点,这是在总结“九五”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基础上,从构筑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提升产业竞争力出发,经过多方征求意见研究论证后初步确定下来的。今明两年如果我们能够在这八个着力点上下功夫,我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必将出现一个新的面貌。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协调配合,切实抓好达八个着力点,力争使我省的产业升级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要积极推动“五个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落实。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切入点都要落实到企业和项目上。这次会前,省计委与有关部门根据我省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五个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对这些企业和项目,要抓紧进行论证实施,各有关部门也要制定出具体工作目标,把重点项目具体分解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建立项目进展情况的工作汇报及反馈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国家的支持。对已确定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快前期工作进度。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看,谁的项目前期工作抓得紧、抓得深、落得实,那个地方上的项目就多,争取到的资金也多,项目的进展也就快,经济发展也就有后劲。各市、各部门在抓好已列入全省产业升级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同时,还要按照全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重点,结合当地的各自优势和特点,选好选准一批属于自己管理的项目。
—三要积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加快构建山海协作通道。构建山海协作通道,是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的“三大战略通道”之一,对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山区转移,鼓励外资企业与山区生产企业开展工贸合作,推动山海协作向深层次发展。沿海较发达地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必须不断将轻纺、服装、建材等已具备了相当技术、市场,同时也具备了向山区转移、辐射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山区转移,可以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山区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另一方面要主动承接沿海产业的转移,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服装、电子零件、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加快构建全省山海协作战略通道。
四要创造一个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运行环境。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工作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充分利用过渡的宝贵时间,吃透中央制定的各种经济政策,用足、用活、用好这些政策,做好我省对产业升级的扶持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切实负起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打破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的责任。要强化协调服务意识,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企业及项目的跟踪服务和反馈制度,密切关注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动态情况,及时帮助企业协调生产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上市、建设用地、人才引进和扶持资金上优先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支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调动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要抓好有关配套政策措施的落实。*0年,省里出台了《关于印发省级财政预算资金按比例扶持全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点重点项目实施办法的通知》,明确了省级资金的筹措渠道和要求。现在各部门都有不少的资金,但由于所分科目太多大细,撒胡椒面,造成资金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省级集中的资金仍然要实行“项目统一协调,管理各自负责,资金渠道不变,各自安排下达”的原则,重点用于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产业结构升级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前期费用、银行贷款贴息和技术研究开发费用,体现政府资金的引导性和启动性的支持,以加快企业发展、项目开发建设的步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标志性目标。
六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服务作用。发挥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导向作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首先,要明确责任,完善分工负责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各个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具体组织、协调和落实。其次,各市、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形成合力。要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制定本地区、本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扶持政策,推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再次,要大力培养、引进和选拔、使用人才。各级各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选拔、招聘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充实到调整优化结构工作的第一线,特别要把更多优秀的人才放在那些举足轻重的骨干行业、企业、地区和重要岗位上
篇4
一、我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问题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薄弱,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的构成看,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且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极低。从第三产业的构成看,占较大比重的仍是传统意义的餐饮等消费领域,而缺乏..
一、我国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问题
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具体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仍较薄弱,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从第二产业的构成看,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且竞争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关键产业的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极低。从第三产业的构成看,占较大比重的仍是传统意义的餐饮等消费领域,而缺乏金融保险、物流、会展等具有生产性的现代第三产业。
(二)结构转换中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基数较大,2005年-2015年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约为1.3%,平均每年新增的劳动力规模达1000万左右。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引起的下岗职工逐渐增多,农村改革导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也非常大。同时,在以新技术为先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依靠科技进步取得竞争优势日益成为重要手段,甚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也不排除运用科技进步的手段取得竞争主动权方式。这同样形成了对产业工人的排挤,更加剧了国内就业压力。
(三)要素流动不畅问题
要素流动不畅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发展水平等原因造成的市场发育程度不完善。在我国则表现为大国经濟条件下,地区间、部门间垄断封锁,造成国内资源的流动不畅问题。二是发达国家制造的一些人为障碍。主要表现为:在进口问题上,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此打着环保的旗号,置自由贸易于不顾,用高水平的环境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限制在贸易边界之外;而从出口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又往往打着贸易自由化的大旗,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的环境货物和服务市场。在现实的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往往以各种技术、卫生和环保名义制造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市场。随着各国之间竞争的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调查案件与日俱增。而在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并占居主导地位的产业如高新技术领域则制造种种贸易壁垒,从而控制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自由流动。
(四)国内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多年来在粗放型增长方式下,在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变得日趋严重:一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相当严重;二是在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家用电器的报废高峰已到来,但目前对电子垃圾污染还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据世界银行估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8%。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
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的选择
当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无法回避的历史潮流。这种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对我国国内经济带来较大的挑战,但是其所带来的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应积极参与,趋利避害,为全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一)用产业全球化的思维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1.制造业,我国在保持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的同时,正在逐步形成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制造业优势。但只有在较高的重化工工业化程度与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相吻合时,才有理由认为制造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了较高的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扩大先进技术引进的同时,大力增强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各种产、学、研的方式整合国内科技资源,有重点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为此,应有针对地制定产业技术引进政策、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政策、产业技术转移政策、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发展。应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提高现代生产型服务业的效率,否则,就会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产业负面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传统服务业(传统的物流及餐饮旅馆业)比重较大,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电信及商业服务)比重小,服务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我国承诺加人世贸组织后有步骤地全面开放服务业。外资的进入将会打破国内服务业的行业垄断,强化市场竞争,加快技术转移,从而促进服务业效率的整体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金融保险、商用房地产、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物流、信息服务、工程和程序设计以及会展等领域。
3.农业的发展。由于我国人均耕地量较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持续减弱。长期来看,对农业的保护意味着很高的社会成本。应加快结构转换和升级,由单纯的内向农业转向面对国内外大市场的农业,适当地退出和有效地保护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应突出优势和效益。
(二)借助跨国公司的渠道,发展我国的跨国经营
保持和吸引外资流入,依靠外力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新调整。这其中最好的方式是借助跨国公司的渠道,重视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建立一批可与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国内大企业,就可在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下,搞好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我们要通过吸引外资,特别是与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三)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产业合作
当前,我国全球合作的主要领域分布在建筑产业、人力资本产业和设计咨询业等。下一步在继续加强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基础上,应扩大对外合作市场的多元化,拓展合作产业范围,除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合作优势外,尽快拓展海外直接投资,发展资金技术方面的使用。鼓励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发展空间和机遇,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带动相关产品出口、短缺产品进口,扩大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出口结构的变化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结果。同时,调整和优化出口结构反过来会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1.致力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中央政府应坚决打破地区间的垄断封锁,使资源、人才、产品能在全国自由流动,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根除那些限制生产要素存量流动与重组的制度,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另一方面,还要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公平的市场准人机会。
2.保护知识产权的问题。虽然我国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而且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应制订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既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又要为技术转移提供制度平台。发达国家要促进技术的无偿或低价转让,不应为技术转让设置障碍。
3.运用功能性的产业政策手段。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抵消贸易自由化对这些产业的不利冲击,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具体内容应是非部门倾斜性的,如帮助资金筹措、技术开发、研究开发成果推广等。
篇5
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经济新常态的反映。传统上,我国扩大就业主要依赖的是经济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增速逐渐下滑的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开始依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何认识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联动性影响将是进一步做好优化就业结构的基础与前提。本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行分析与总结,并对两者的协调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优化;相关性分析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的形势,“新常态”主要是不同于以往但是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相对稳定,结构优化,并且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和转型期的关键之年,在“十二五”规划全面完成以后,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开放,人们在职业的选择方面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能自由的为自己招聘所需要的人才,原本的劳动力就业体系逐渐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的调整日益显著。河北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结构变迁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些人担心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对就业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如何看待新常态形势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究。比如配第-克拉克定理、西蒙-库兹涅兹定理、二元结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忽略任何一方都会对另一方的升级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一,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一方面产业结构能够对就业结构起到牵动作用。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会由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变,进而造成就业岗位的变化;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劳动力的供需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化既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构性的失业。第二,就业结构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一方面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就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滚动方式)会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式和方向。劳动力、物质资料、资本和技术共同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另一方面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比如,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速度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居民的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小,想要让居民的消费水平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我国经济新常态来看,投资和出口已经不能在适应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扩大内需成为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措施。从有关数据来看,2010~2012年我国第二、三产业指数相比之前的数据有比较大的下滑,尤其是第二产业指数下滑得更快,2013~2014年虽然有所上升,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想要回升已经是很难了。第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钢铁、电解铝、船舶、玻璃、水泥等这些支柱行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80%。虽然这些行业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但是如果关掉或者暂停这些行业可能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13年河北省压减钢铁产能达到了788万吨,而2014年压减钢铁产能已经达到了1,500万吨,就是因为这样大幅度压减过剩产能直接导致2014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至4.2%。第三,我国传统行业与金融行业相比,利润相差悬殊。据统计,在2014年金融业产值增速最快,传统行业由于生产的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利润大幅度下滑,甚至有很多传统行业出现了年年亏损的情况,与金融类企业利润相差悬殊。第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一直都不太乐观,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从整体上来看,每年我国有2万多项新增的专利技术,但是因为资金不足等因素的约束,在这些专利技术中仅有10%~15%最终可以转化为产品并形成产业,这样的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
(二)就业结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就业“三碰头”情况非常复杂。一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较突出。自从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每年也在快速增长,在2015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接近了750万人。但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80%以下,这就意味着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是不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二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任务非常艰巨。现在每年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大约有近千万人,但是农民工的就业质量比较低下。工资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不全、工作环境恶劣等方面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的问题还未解决。特别是年龄在40~50岁的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途径非常狭小,并且人们缺乏一技之长,所以如何实现再就业的问题就非常困难了。
四、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优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不能协调发展,为了扩大就业,更好地深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两者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河北省的第三产业以及就业吸纳能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要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不断优化服务业优化升级,进而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业,尤其是要重点发展售后保障、商务服务、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服务行业。利用思维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等手段来不断提高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将产业结构向现代服务行业引导;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满足生活业的现代化需求,从而大力发展生活服务行业。发展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像音像、文化旅游、艺术教育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面向社区全体成员的专业化服务,如养老健康服务、医疗用药服务、娱乐健身服务等,加快旅游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多方面扩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
(二)提高就业者的素质水平。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也是重点关注问题。由于当前职业培训机制较为滞后,现在的培训内容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主要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教育没能适应产业调整的需要,就业者不能够提升职业技能。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再就业培训进行补贴,这样企业就会更好地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工人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岗位,从而能够提高培训的效率,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同时还会使就业结构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促就业、竞赛促提升,通过技能培训找到岗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三)多方面举措保证高校就业水平。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需要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学校方面要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多多联系沟通促进就业,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就业信息,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做好工作;政府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就业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吸引劳动力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津翼一体化大背景下,对接京津,优化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拓宽就业渠道。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科学持续发展。在京津冀达成合作的前提下,共建现代交通网络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打造绿色发展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灵.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优化的关系分析[J].中国经贸,2015.11.
[2]杨晓光.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J].商业经济,2015.2.
篇6
关键词:林业;调整;优化
1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模式
1.1 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
在林区的产业发展中,需要充分地以森林资源为依托,发展绿色农业和特色林业。建立中高档木才加工业,发展林区旅游业和环保产业,同时打造林区的交通网络,从而带动林区经济全面协调地发展。
1.2 提高林产加工业的素质
林业产业要想实现高度化,提高林产加工业的整体素质是一个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在现有林产加工业的基础上,提高林产加工业的高科技含量,从而扩大其发展规模,使其向规模化和高效益化方向发展。加强对重点项目及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实现林产品生产企业的优胜劣汰,加快非木质产业的发展。
1.3 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森林旅游业
林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具有数量及类型丰富的人文资源,这不仅可以感受到林区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同时也有着古朴的民俗民情。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够很好地迎合当前旅游者的喜好,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的增长,林区的各项专项旅游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林区开发建设较晚,林区人口密度较低,其生态环境保存较好,在夏季,森林内鸟语花香,林区内蓝天白云,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具备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快林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重点发展经济林产品,利用先进技术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2.1 建立林业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所以林业企业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独立经济主体、自主经营的形式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林业企业进行企业改革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企业在针对自身的特点,建立不同的运行机制,从而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林业企业具有特殊性,对于进行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的企业无法达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而作为林产工业和第三产业不仅具备很好的市场化运作的条件,而且通过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加快企业改制的基础上,会在市场上取得更快的发展。
2.2 加强宏观调控,规范林业产业发展
政府对林业产业发展要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是林业自身特点所决定,也是世界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的成功经验。在实行政企分开后,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林业产业政策,进而实现对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紧密结合林业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与变化,尽快制定林业产业总体发展政策和有关的专项产业政策,要分商品林、公益林制定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同时对于森林旅游、林产品深加工生产以及产业间关系等都应制定科学、有效的引导政策,以确保林业产业项目的调整和结构优化的全面实现。而对于林业产业的一般化管理,应通过社会中介组织来完成,为此应鼓励成立非政府的社会经济团体组织、行业协会,发挥行业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提供信息、业内交流、咨询服务、产品促销、调查研究、业务培训、相互沟通等,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双向服务,同时承担一定的自律性行业管理职能。
2.3 实行合理的税收政策,减轻林业企业负担
篇7
(一)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状况1980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30∶50.3∶19.7,呈现出“二一三”模式,第二产业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中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0.3%,第三产业发展落后,比重仅为19.7%。1986年,陕西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为27.7∶44.2∶28.1,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陕西省产业结构开始呈现出“二三一”模式,反映了陕西省产业结构开始走向高级化。此后,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开始略有下降,后来又略有上升,但基本保持稳定。至2013年,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降为9.5%,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为55.5%,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为35%,陕西省的三次产业结构仍然保持着“二三一”模式,但第三产业的地位更为突出。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反映了陕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地向高级化调整,但与发达国家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陕西省金融发展状况从金融发展规模上来看,1980年,陕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6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59.37亿元,存贷款总额为107.04亿元,为陕西省生产总值的1.13倍。截止到2013年末,陕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577.1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6219.84亿元,存贷款总额为42274.41亿元,为陕西省生产总值的2.51倍,而全国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63倍。截止到2013年末,陕西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通资金占全国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不足1.3%。反映了陕西省金融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从金融机构发展来看,陕西省已形成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核心,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金融体系。陕西省有银行类机构37家(其中外资银行3家),信托公司3家,资产管理公司4家,财务公司4家,证券公司3家,期货公司3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40家,小额贷款公司16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24家。但是,银行机构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作用有限,2001—2013年陕西省银行贷款占整个社会融资量的比重在85%以上。
二、模型选择、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会面临数据的非平稳性问题。因此,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而出现伪回归现象,本文选取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作为主要的实证方法。VAR模型的表达式是:Yt=A1Yt-1+A2Yt-2+…+AnYt-n+BXt+εt这里Yt是一个内生变量向量,Xt是外生变量向量,A1,…,An和B是待估的系数矩阵,而εt则是误差向量。
(二)变量选取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行业间质的内在联系及量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讲,宋国宇、刘文宗认为,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在该国或地区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6]。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是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不断上升。通常学者们使用产业结构优化率(ISR)来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ISR=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地区GDP。本文即选择该指标衡量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状况。考虑到陕西省金融发展现状,将陕西省金融发展研究对象界定为陕西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业务。一般来讲,金融发展的内容包含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方面,因此对于陕西省金融发展,本文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衡量。(1)金融相关比率(FIR)。陕西省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银行金融机构中,而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金融工具是存款与贷款。因此,本文将金融相关比率表示为:FIR=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GDP,金融相关比率反映了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结构之间的规模变化关系,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金融深化程度。(2)金融中介效率(FAE)。金融中介效率FAE=贷款/存款,用来衡量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3)金融储蓄结构(FSS)。金融储蓄结构FSS=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用来衡量金融机构吸纳居民储蓄的能力。
(三)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数据选取时间段为1980—2013年,共33年,数据来源于1980—2013年各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或根据其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来。为了回避数据中的异方差问题,分别对原始数据取自然对数。实证分析借助于Eviews5.0计量软件。
三、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数据往往存在非平稳性问题,如果直接对两列非平稳性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导致伪回归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先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通常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本文拟采用单位根ADF检验法,对各时间序列lnISR、lnFIR、lnFAE、lnFSS及其一阶差分进行平稳性检验,滞后阶数由AIC和SC准则确定。从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变量lnISR、ln-FIR、lnFAE、lnFSS的ADF值均大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它们表现为非平稳性。在对lnISR、lnFIR、lnFAE、lnFSS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后,D(lnISR)、D(lnFIR)、D(lnFAE)、D(lnFSS)的ADF值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lnISR、ln-FIR、lnFAE、lnFSS均为一阶单整向量。
(二)Johnson协整检验进行协整检验的目的就是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寻找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蕴藏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Johnson协整检验适用于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因此本文选取Johnson协整检验方法来分析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在进行Johnson协整检验之前,首先需要对lnISR、lnFIR、lnFAE、lnFSS进行VAR时间滞后期检验,以确定合理滞后期,保证VAR模型最为合理。根据表2的VAR检验结果,表明当滞后期为1时,LR、FPE、AIC、SC、HQ五项指标均为最小,因此可以确定滞后期为1。根据表3的Johnson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当滞后期为1时,lnISR、lnFIR、lnFAE、lnFS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零假设H0∶r=0下,迹统计值为52.66426,大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迹统计临界值47.85613,因此拒绝了零假设。同时,根据P值判断,在5%的置信水平下也拒绝了零假设,即r=1。在零假设H0∶r≤1下,迹统计量为25.84415,小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迹统计临界值29.79707,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在零假设H0∶r≤2下,迹统计量为13.50213,小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迹统计临界15.49471,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在零假设H0∶r≤3下,迹统计量为2.748035,小于5%的置信水平下的迹统计临界值3.841466,因此不能拒绝零假设。根据Johnson协整检验,在5%的置信水平下,陕西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协整方程为。协整方程表明,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金融相关比率的自然对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陕西省第二、三产业比重的自然对数将上升0.060501个百分点;陕西省金融中介效率的自然对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陕西省第二、三产业比重的自然对数将上升0.46987个百分点。陕西省金融储蓄结构的自然对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陕西省第二、三产业比重的自然对数将下降0.250563个百分点。
(三)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可以检验出陕西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对于陕西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否具有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需要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行验证。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陕西省金融相关比率不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同时,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也不是陕西省金融相关比率的格兰杰原因。陕西省金融中介效率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但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不是陕西省金融中介效率的格兰杰原因。陕西省金融储蓄结构不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格兰杰原因,但是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陕西省金融储蓄结构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及建议
篇8
关键词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信贷管理 支持“三农”完善制度
一、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
1、农业劳力素质低下,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农村剩余劳力越来越多,其原因:第一是农村人多地少,就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很慢,致使农村本身就业空间狭窄。第二是吸纳大量劳力的乡镇企业,正经历着结构调整的阵痛,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急剧下降。第三是国家正在进行工业结构调整,实行减员增效,不少企业工人下岗,城市剩余劳力增加,使得一部分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力重返故土。第四是受益于小城镇建设,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因此,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年龄偏大、素质较低、家底较薄的弱势群体。这种结构现状、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2、生态环境严酷,阻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在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耕地质量下降,“三化”严重、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加剧和自然灾害日益严重等。例如:盲目的和非科学地增投化肥,,不但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浪费了生产资料,也造成水体、土壤和环境污染,导致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牲畜发育不良等后果。
3、农村市场不规范,延缓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服务不到位。面对广阔、混杂的农村市场,工商管理力量不足,市场管理手段落后,农产品产销市场缺乏相应的服务机构,假冒物资随时进入农村市场。二是生产上的盲目性。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盲目跟从,而不认真分析自己从事某种产业的市场可行性,国家也没有专门的市场准入、引导、控制服务。三是销售市场不规范。收购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市场销售行为,结果使农民产业调整收入大打折扣。
4、产品加工转化率低,曲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受资金、技术、信息制约,目前,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不高、季节性强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二是农产品深加工,储藏跟不上,导致农产品仍以初级销售为主,缺乏农产品深加工和储藏的企业,导致旺季农产品相对过剩,难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和矛盾
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如下:
1、经营环境不适应。由于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信用意识薄弱,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比较普遍,一些政府和企业借改制、破产为名,逃废、悬空农信社的债务。虽然有关部门和农信社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上还存在一些弊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实际存在和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逃废”债务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在客观上使农信社在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持等待观望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2、风险机制不适应。国家对农信社因政策性因素、自然灾害造成的支农贷款损失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农信社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缺乏完善的经营风险防范机制,资金投向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对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把握不够,投放资金没能起到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目的,不利于顺利实现国家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控制经营风险的机制,致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难以及时得到农信社的资金支持。
3、信贷体制不适应。由于信贷管理滞后与贷款需求超前的矛盾比较突出,使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要难以满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授信额度小。基层信用社的借款权限在2?5万元。二是贷款期限短。农信社“春放秋收冬不贷”传统延续较长,贷款期限一般在3?12个月,贷款尚未产生效益,就面临还款压力。三是信贷责任追究制与激励机制失衡。信贷人员认为发放农业产业贷款,数额较传统种植业大,相应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旦出现风险,信贷员无能力承担。
4、服务水平不适应。农信社由于点多面广,机构分散,硬件设施和人员素质相对落后,特别是结算手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要求,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却仍停留在单一的信贷服务方式上,特别是通存通兑、电子汇兑,农信社还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
5、执法环境不适应。农信社贷款案件难,一方面法院对影响地方利益的案件不予受理,即使受理也难以胜诉;另一方面农信社向法院的贷款案件执行,“赢了官司输了钱,”不但未取到法律清收的效果,反而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构思
1、转变观念,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认识到信贷支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转变支农观念,创新服务意识,克服惜贷、畏贷心理,增强信贷营销观念,探索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新路。
2、调整思路,创新“支持县域经济”的信贷理念。农信社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树立“大农业”的信贷理念,以“支持县域经济”为根基,“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为宗旨,进一步拓宽信贷领域。农村信用合作社县、乡镇级机构根基最牢,其发展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联,息息相关,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加大农村城镇(县市、乡镇)化的信贷支持力度。在支持“三农”的同时,要积极解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合理金融需求,做到早介入,早选项,早评估,早安排,把握关键环节,突出支持重点,提升农村城市化品位,支持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3、改善服务,树立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的经营。农信社要切实端正思想,转变经营作风,紧紧围绕支农一中心,按照市场定位,明确支农方向,积极引导农村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突出信贷支农重点,积极改善服务,推进信贷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整顿治理,明确重点,改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信用环境。要创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环境,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合力,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农村信用社(镇)创建活动。为守信用的农户、守信用的企业提供一个密切配合的金融环境,对授予信用村(镇)的要给予优惠政策,使农民在创建活动中得到实惠。二是加大对农村信用环境的整治力度。对逃废金融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司法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为农信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5、完善责任,规避风险,建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防范体系。
(1)建立政府风险责任防范机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整体产业、自然灾害、突出性社会风险因政府监督、引导、调控、服务不力造成的风险,应由相应级别的政府承担政策扶助、资金补偿。在财政保证金的运作方式上,进一步规范、完善,将由财政资金直接担保逐步转变为由地方政府成立专门担保公司对信用社项目进行贷款担保。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可将风险金注入操作规范、信用程度高、规模较大的担保公司,由专人担保公司对相关项目进行担保,以确保担保方式的合规性。
(2)建立农村产业商业保险机制。在产业服务自愿和有承受能力的前提下,积极引导投保产业贷款损失保险。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要强化市场化运作意识,采取由贷款企业道德提供抵押担保或保证担保,财政扶持资金提供风险补偿的方式。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农村信用社可以向贷款企业和担保单位追偿贷款本息,抵偿不足部分再由风险金补偿,以保证财政风险金能够流动使用。
篇9
【关键词】OFDI 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在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融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框架内,而通过OFDI带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则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OFDI是有双重作用的,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投资经验,通过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OFDI对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现状
从该数据中看出,自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最初的投资产业重点――采矿业转变为目前的投资产业重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此可以看出,产业发展重点由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型向高附加值的转移。
(二)OFDI对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三种主要方式
(1)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作为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具有传统倚重的制造业,也出现了份额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对于国内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是最大的,而仓储邮政业、金融保险业的对外投资由于都是服务于其他部门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贡献度相对较小,很难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
(2)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海外并购等形式获得海外自然资源的掌控权和使用权,缓解了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资源瓶颈,并通过资源配置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2003年到2010年,采矿业占15%以上,这与中国积极在海外寻求资源是分不开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通过对外投资,如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合作与开采,可以填补国内的不足,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优化和发展。
(3)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上表的数据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都属于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并购发达国家的优质企业和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与研发中心等途径来实现,通过跨国研发和并购活动,不仅迅速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准,而且还将通过新兴产业成长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竞争效应,促进中国加速实现从一般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部门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三、结论与建议
首先,重点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加大在高端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尤其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仍然依赖进口。通过直接投资中国可以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获取先进技术,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优化。其次,巩固并进一步推进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在加快制造业剩余产能转移。推进这些产业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具备更低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亚非拉国家,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国内更具备产业优势的制造业研发和设计领域,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最后,继续加大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鼓励瓶颈产业到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以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保障母国战略性资源的稳定供给,使得国内资源瓶颈消失,相关产业得到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参考文献:
[1]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04.
篇10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到三次产业的发展上,就是要做到“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工业发展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是促进服务业由慢变快。服务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拓展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行业的生产功能,丰富商贸、房地产、旅游、市政、社区、体育等生活业。
三是促进农业由弱变壮。“*”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加入WTO,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将继续较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将有所加快,从而城乡市场规模将以较快的速度进一步扩大。这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大跨国公司投资来说是一个最大的吸引力。同时,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各种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硬软环境以较快的速度不断改善,这些因素也构成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所以外商直接投资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或比重将继续提高。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和工业结构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偏差的主要表现是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太低,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非国有经济进入大多数第三产业部门,通过竞争机制推动第三产业相对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出比重的上升。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则在于,当基础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基础基本打好,消费品工业有了较充分的发展之后,重加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没有得到应有的较快发展,因此影响了工业的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影响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较快发展及其比重的较快上升。在这种条件下,要加快工业结构的升级,必须促进重加工业特别是装备工业的发展,以此推动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出比重,提升工业结构的水平。
三、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
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曾对外商投资项目的产业导向做了一些总体性的规定。这些规定虽然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产业导向意义,但并未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直接联系起来。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以及至今为止外商投资的产业构成及其影响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
(一)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我国目前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仍很低,第三产业的外资比重也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在1997~1998年的外商实际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只有1.4%,第三产业的比重为28.2%,而第二产业的比重达70.4%,其中工业的比重高达66.6%。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地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以适应和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