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体范文
时间:2023-04-02 20:1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结构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的加固 砌体结构的加固 钢结构加固
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和配套的技术。
混凝土结构加固篇
一、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加大截面加固法
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受压区加混凝土现浇层,可增加截面有效高度,扩大截面面积,从而提高构件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能力和截面刚度,起到加固补强的作用。
在适筋范围内,混凝土弯变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随钢筋面积和强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原构件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的情况下,增大主筋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原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在截面的受拉区加现浇混凝土围套增加构件截面,通过新加部分和原构件共同工作,可有效地提高构件承载力,改善正常使用性能。
加大截面加固法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梁、板、柱、墙和一般构造物的混凝土的加固;但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置换混凝土加固法
该法的优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且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物的净空,但同样存在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的缺点;适用于受压区混凝土强度偏低或有严重缺陷的梁、柱等混凝土承重构件的加固。
3、有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是把型钢或钢板包在被加固构件的外边,外包钢加固钢筋混凝土梁一般应采用湿式外包法,即采用环氧树脂化灌浆等方法把型钢与被加固构佣粘结成一整体,加固后的构件,由于受拉和受压钢截面面积大幅度提高,因此正截面承载力和截面刚度大幅度提高。
该法也称湿式外包钢加固法,受力可靠、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较小,但用钢量较大,且不宜在无防护的情况下用于600C以上高温场所;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显著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但又要求大幅度提高其承载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4、粘钢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外部粘钢加固是在构件承载力不足区段(正截面受拉区、正截面受压区或斜截面)表面粘贴钢板,这样可提高被加固构件的承载力,且施工方便。
该法施工快速、现场无湿作业或仅有抹灰等少量湿作业,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小,且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和原有净空无显著影响,但加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胶粘工艺与操作水平;适用于承受静力作用且处于正常湿度环境中的受弯或受拉构件的加固。
5、粘贴纤维增强塑料加固法
外贴纤维加固是用胶结材料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贴于被加固构件的受拉区域,使它与被加固截面共同工作,达到提高构件承载能力的目的。除具有粘贴钢板相似的优点外,还具有耐腐浊、耐潮湿、几乎不增加结构自重、耐用、维护费用较低等优点,但需要专门的防火处理,适用于各种受力性质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和一般构筑物。
6、绕丝法
该法的优缺点与加大截面法相近;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构件斜截面承载力不足的加固,或需对受压构件施加横向约束力的场合。
7、锚栓锚固法
该法适用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C60的混凝土承重结构的改造、加固;不适用于已严重风化的上述结构及轻质结构。
二、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
1、预应力加固法
(一)预应力水平拉杆固法
预应力水平拉杆加固的混凝土受弯构件,由于预应力和新增外部荷载的共同作用,拉杆内产生轴向拉力,该力通过杆端锚固偏心地传递到构件上(当拉杆与梁板底面紧密贴合时,拉杆会与构件共同找曲,此时尚有一部分压力直接传递给构件底面),在构件中产生偏心受压作用,该作用克服了部分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少了外荷载效应,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抗弯能力。同时,由于拉杆传给构件的压力作用,构件裂缝发展得以缓解、控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也随之提高。
由于水平提杆的作用,原构件的截面应力特征由受弯变成了偏心受压,因此,加固后构件的承载力主要取决于压弯状态下原构件的承载力。
(二)预应力下撑拉杆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预应力下撑式拉杆加固定后,形成一个由被加固构件和下撑式拉杆组成的复合超静定结构体系,在外荷载和预应力共同作用下,拉杆中产生轴向力并通过与构件的结合点(下撑点和杆端锚固点)传递给被加固构件,抵消了部分外荷载,改变了原构件截面内力特征,从而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
该法能降低被加固构件的应力水平,不仅使加固效果好,而且还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结构整体承载力,但加固后对原结构外观有一定影响;适用于大跨度或重型结构的加固以及处于高应力、高应变状态下的混凝土构件的加固,但在无防护的情况下,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环境中,也不宜用于混凝土收缩徐变大的结构。
2、增加支承加固法
增设支点加固法是通过减少受弯构件的计算跨度,达到减少作用在被加固构件上的载载效应,提高结构承载水平的目的。该法简单可靠,但易损害建筑物的原貌和使用功能,并可能减小使用空间;适用于具体条件许可的混凝土结构加固。
3、其它加固法
辅助结构加固法是采用另制的辅助构件,如型钢、钢桁架或钢筋混凝土梁,部分或全部分担被加固梁的荷载。
在支座附近加腋后,支座附近截面的有效高度提高了,因此,截面的抗弯和抗剪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与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术一般有:
1、托换技术
系托梁(或桁架)拆柱(或墙)、托梁接柱和托梁换柱等技术的概称;属于一种综合性技术,由相关结构加固、上部结构顶升与复位以及废弃构件拆除等技术组成;适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传统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时间短、费用低、对生活和生产影响小等优点,但对技术要求较高,需由熟练工人来完成,才能确保安全。
2、植筋技术
系一项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如:施工中漏埋钢筋或钢筋偏离设计位置的补救,构件加大截面加固的补筋,上部结构扩跨、顶升对梁、柱的接长,房屋加层接柱和高层建筑增设剪力墙的植筋等。
3、裂缝修补技术
根据混凝土裂缝的起因、性状和大小,采用不同封护方法进行修补,使结构因开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复的一种专门技术;适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类裂缝的处理,但对受力性裂缝,除修补外,尚应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内部修补法。
内部修补法是用压力泵把胶结材料压力混凝土裂缝中,结硬后起到补缝作用,并通过其胶结性使原结构恢复整体性,该方法适用于裂缝宽度较大,对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及耐久性等有影响,或有防水防渗等要求的裂缝的修补。
4、碳化混凝土修复技术
系指通过恢复混凝土的碱性(钝化作用)或增加其阻抗而使碳化造成的钢筋腐蚀得到遏制的技术。
5、混凝土表面处理技术
系指采用化学方法、机械方法、喷砂方法、真空吸尘方法、射水方法等清理混凝土表面污痕、油迹、残渣以及其它附着物的专门技术。
6、混凝土表层密封技术
系指采用柔性密封剂充填、聚合物灌浆、涂膜等方法对混凝土进行防水、防潮和防裂处理的技术。
7、其它技术
如结构、构件移位技术、调整结构自振频率技术等。 转贴于 砌体结构篇
四、砌体结构加固方法:
砌体结构的加固分为直接加固与间接加固两类,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条件和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方法。
(一)适用于砌体结构的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是施工工艺简单、适应性强,砌体加固后承载力有较大提高,并具有成熟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适用于柱、带壁墙的加固;其缺点是现场施工的湿作业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且加固后的建筑物净空有一定的减小。
2、钢筋水泥砂浆外加层加固法
该法属于复合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提高承载力不如前者;适用于砌体墙的加固,有时也用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带壁柱墙时两侧穿墙箍筋的封闭。
3、增设扶壁柱加固法
该法属于加大截面加固法的一种。其优点亦与钢筋混凝土外加层加固法相近,但承载力提高有限,且较难满足抗震要求,一般仅在非地震区应用。
(二)适用于砌体结构的间接加固方法一般为:
1、无粘结外包型钢加固法
该法属于传统加固方法,其优点是施工简便、现场工作量和湿作业少,受力较为可靠;适用于不允许增大原构件截面尺寸,却又要求大幅度提高截面承载力的砌体柱的加固;其缺点为加固费用较高,并需采用类似钢结构的防护措施。
2、预应力撑杆加固法
该法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砌体柱的承载能力,且加固效果可靠;适用于加固处理高应力、高应变状态的砌体结构的加固;其缺点是不能用于温度在600C以上的环境中。
(三)砌体结构构造性加固与修补
1、增设圈梁加固
当圈梁设置不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或纵横墙交接处咬搓有明显缺陷,或房屋的整体性较差时,应增设圈梁进行加固
2、增设梁垫加固
当大梁下砖砌体被局部压碎或大梁下墙体出现局部竖直裂缝时,应增设梁垫进行加固。
3、砌体局部拆砌
当房屋局部破裂但在查清其破裂原因后尚未影响承重及安全时,可将破裂墙体局部拆除,并按提高砂浆强度一级用整砖填砌。
4、砌体裂缝修补
在进行裂缝修补前,应根据砌体构件的受力状态和裂缝的特征等因素,确定造成砌体裂缝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裂缝修补或采用相应的加固措施。
钢结构篇
五、钢结构加固方法:
钢结构加固的主要方法有:减轻荷载、改变结构计算图形、加大原结构构件截面和连接强度、阻止裂纹扩展等。当有成熟经验时,亦可采用其它加固方法。
1、改变结构计算图形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加固方法是指采用改变荷载分布状况、传力途径、节点性质和边界条件,增设附加杆件和支撑、施加预应力、考虑空间协同工作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的方法;
改变结构计算图形的一般加固方法:
(1)对结构可采用下列增加结构或构件的刚度的方法进行加固:
A、增加支撑形成空间结构并按空间结构验算;
B、加设支撑增加结构刚度,或者调整结构的自振频率等以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改善结构动力特性;
C、增设支撑或辅助杆件使结构的长细比减少以提高其稳定性;
D、在排架结构中重点加强某一列柱的刚度,使之承受大部分水平力,以减轻其它柱列负荷;
E、在塔架等结构中设置拉杆或适度张紧的拉索以加强结构的刚度。
(2)对受弯杆件可采用下列改变其截面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A、改变荷载的分布,例如将一个集中荷载转化为多个集中荷载;
B、改变端部支承情况,例如变铰接为刚结;
C、增加中间支座或将简支结构端部连接成为连续结构;
D、调整连续结构的支座位置;
E、将结构变为撑杆式结构;
F、施加预应力。
(3) 对桁架可采取下列改变其杆件内力的方法进行加固:
A、增设撑杆变桁架为撑杆式结构;
B、加设预应力拉杆。
2、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
采用加大截面加固钢构件时,所选截面形式应有利于加固技术要求并考虑已有缺陷和损伤的状况。
3、连接的加固与加固件的连接
钢结构连接方法,即焊缝、铆钉、普通螺栓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结构需要加固的原因、目的、受力状况、构造及施工条件,并考虑结构原有的连接方法确定。
钢结构加固一般宜采用焊缝连接、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有依据时亦可采用焊缝和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混合连接。当采用焊缝连接时,应采用经评定认可的焊接工艺及连接材料。
4、裂纹的修复与加固
结构因荷载反复作用及材料选择、构造、制造、施工安装不当等产生具有扩展性或脆断倾向性裂纹损伤时,应设法修复。在修复前,必须分析产生裂纹的原因及其影响的严重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改善结构实际工作或进行加固的措施,对不宜采用修复加固的构件,应予拆除更换。
参考书籍:
《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技术》 曹双寅邱洪兴 王恒华编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金伟良编
篇2
【关键词】钢结构厂房;门式刚架
引言
钢结构厂房在我国工业建筑中应用越来越普遍,并逐渐向复杂化、大型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门式刚架房屋钢结构具有受力简单、传力路径明确、构件制作快捷、便于工厂化加工、施工周期短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工业、商业等工业建筑中。下面笔者以钢结构门式刚架的设计为例,对钢结构厂房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一、钢结构厂房设计的一般规定及荷载
(1) 《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钢结构的设计,除疲劳强度计算外,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一次二阶矩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计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不同的荷载和不同的极限状态,这些分项系数具有不同的数值,同样不同的材料也具有不同的材料抗力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法是建立在统一的可靠度指标上的,因而使结构具有一致的有效概率,能得到更为合理的荷载及其效应组合,从而获得更为经济和安全的设计结果。
(2)结构或者构件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称为临界状态,当超过这一状态时便不再满足设计要求,故称这一临界状态为结构的极限状态。承重结构应按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进行设计。当结构或者构件达到最大承载极限或者是到了不再适合继续承受荷载的变形状态时就称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的极限状态,比如钢构件中包括变形、振动等等,这就称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3)设计钢结构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出现的后果,采用相应安全等级。普通民用和工业建筑钢结构在设计中采取二级的安全等级,针对某些特殊的建筑钢结构则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安全等级。
(4)结构构件或连接在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不仅要对荷载基本效应组合进行考虑,必要时还要对荷载偶然效应组合进行考虑。对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进行荷载基本效应组合的计算时,一般极限状态设计的表达式为:
式中r0为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应按《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的规定采用;S为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R为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5)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钢结构进行计算时,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应给予考虑,对钢与混凝土组合梁,应考虑准永久组合。一般表达式为:
式中C为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如变形、振幅、加速度、应力等的限值。
(6)计算结构或构件的强度、稳定性以及连接的强度时,应采用荷载设计值;计算疲劳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变形时,应采用荷载标准值:计算变形时可不考虑螺栓(或铆钉)孔引起的截面削弱,荷载的设计值和标准值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采用。
(7)计算承重钢结构时,还应考虑下列情况: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计算强度和稳定性时,动力荷载值应乘以动力系数;计算疲劳和变形时,动力荷载标准值不乘动力系数。动力系数应按《荷规》相关规定采用。
二、钢结构门式刚架的设计
1、结构组成
门式刚架钢结构厂房一般由横向刚架、支撑体系、围护结构等组成,有时还设有托梁、吊车梁、制动梁(或制动析架)等,并由这些构件组成空间刚性体系。这些构件按其作用可分为:
(1)横向刚架:由柱和屋面斜梁组成,是门式刚架的主要承重体系,承受结构自重、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吊车的竖向与横向荷载及其他活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递到基础。
(2)支撑体系:包括屋面支撑和柱间支撑,它一方面与柱、吊车梁等组成门式刚架钢结构的纵向受力体系,承担风、吊车、地震作用等的纵向水平荷载;另一方面又把主要承重体系由单个平面结构连成空间整体结构,从而保证了门式刚架钢结构所必需的刚度和稳定。
(3)围护结构:屋面檀条和墙梁是围护材料的支承结构,主要承受围护材料的自重及风荷载:同时也为横向刚架提供了部分侧向支承。
(4)托梁:当某榀刚架中的柱因为建筑挣空需要而被抽掉时,需设置托梁,托梁通常横跨在相邻的两榀刚架柱之间,支承己抽柱位置上的刚架斜梁。
(5)吊车梁和制动梁(或制动桁架)主要承受吊车竖向及水平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到横向刚架和纵向受力体系上。
2、结构布置
(1)建筑尺寸
门式刚架的跨度取横向刚架柱轴线间的距离,一般主要依据工艺和建筑要求而定,宜采用9-36m,并以3m为模数;门式刚架的合理间距应综合考虑刚架跨度、荷载条件及使用要求等因素,一般宜取6m, 7.5m或9m;门式刚架的高度应根据使用要求的室内净高确定,有吊车的厂房应根据轨顶标高和吊车净空的要求确定,宜取4.5~9m,必要时可适当放大。
门式刚架钢结构的构件和围护结构通常刚度不大,温度应力也相对较小,因此其温度分区与传统结构形式相比可适当放宽,但应符合下列规定:纵向温度区段的长度应该小于300m,横向温度区段的长度应该小于150m,如果有相关的计算根据,温度区段的长度可以相对加大点。如果房屋的平面尺寸超过上述规定,需设计伸缩缝,伸缩缝的两种做法为:(a)设置双柱;(b)在檀条的搭接处螺栓连接选择长圆孔,同时在构造上允许屋面板该处发生胀缩。
(2)檀条和墙梁的布置
通常情况下屋面处的檀条应该布置成等间距。然而屋脊处,除了应该在屋脊两侧分别布置檀条外,同时还应于天沟处设置一道檀条,前者是为了防止屋面板外伸宽度过长,后者是为了固定天沟。在计算檀条间距时,不仅要考虑天窗、采光带、屋面材料的影响,还要考虑通风屋脊、檀条形式等因素。
(3)支撑及刚性系杆的布置
在每一个分期建设的区段或者温度区段中,都应该布置相应的支撑体系,而且要求这种支撑体系能够独立地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布置柱间支撑相应的开间时,为保证它是一个几何不变体系,通常也要对其设置屋盖横向支撑;端部支撑通常布置于温度区段端部,如果将它设计在第二个开间,那么应该将若干刚性系杆布置在第一个开间的相应位置;通常先对房屋的纵向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房屋的安装条件,再进行柱间支撑的间距选取,通常取30-45m;如果设置了吊车则应该小于60m;45℃的支撑斜杆可以高效地传递水平荷载。假若房屋高度比较大,那么应该分层设置柱间支撑:假若房屋的宽大于60m,通常应该在内柱列设置支撑;宜沿房屋的全长在刚架屋脊和柱顶等转折部位布置若干刚性系杆;对于以支撑斜杆等为组成构件的水平析架而言,直腹杆应该考虑成刚性系杆;刚性系杆可由檀条兼作,当刚度或承载力不足时可在刚架斜梁间设置钢管、H形钢或其他截面形式的杆件。
结语
总之,我们在结构设计时应重视结构概念设计,应运用结构概念设计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各项性能,优化结构选型、合理布置结构构件,正确分析和处理结构计算结果,并辅以必要的构造措施,确保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高层建筑;钢结构;整体稳定性;空间刚度;P-效应;抗侧刚度;地震作用
0 引言
小高层结构住宅实际上是指层数为 7-11 层的中高层住宅,具有许多优点:能节约用地,户型比较优越,适宜的尺度,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等。所以小高层钢结构住宅现在正在推广。
1 框架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钢结构常用的一种形式就是纯框架结构体系,它是一种无支撑框架体系,是由柱和梁通过刚性或半刚性节点连接组成的。它的优点是:没有柱间支撑,可以采用较大的柱距从而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灵活的布置建筑平面;结构体系简单;刚度均匀;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较强的耗能能力等。把框架结构应用于多层或低层建筑而言是一种经济合理的作法,并且这种框架结构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然而纯框架的结构体系其刚度比较小,如果建的太高的话,框架结构会因其刚度相对较小,对其施加水平荷载时,结构会产生超过限值的侧向位移。因此由于纯钢框架结构体系抗侧力刚度较小,因而建筑高度受到了限制。
由于梁与柱的连接形式不同,钢框架结构可划分为半刚接框架和刚接框架。而梁柱的连接根据钢框架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又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刚性连接:梁柱间无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弯矩;
铰支连接:梁柱间有相对转动,连接不能承受弯矩;
半刚性连接:梁柱间有相对转动,连接能承受一定弯矩。
由水平力引起的框架侧移的剪切侧移分量中,直接构成框架的侧移的是由柱的弯曲变形所引起的位移;而框架节点的转动是由梁的弯曲变形引起的,而梁的弯曲变形间接的引起框架的侧移,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的总剪力侧移就是两者之和。可见,梁与柱的抗弯能力和刚度决定了框架结构的抗侧移能力,而梁、柱的抗弯能力和刚度的提高,也只能通过加大梁、柱的截面来实现。而有的情况下要使用的梁、柱截面会远大于承载力要求,其经济合理性也就无从谈起。并且随着框架梁截面的增大可能使梁的弯矩往柱上面转移,还会在节点域引起较大的剪力。弹塑性变形时,还会在节点域产生较大的不可恢复变形,引发节点提前发生塑性破坏,节点耗能的作用也无从谈起。而层间位移也会因节点域的这种不可恢复的变形大大增加,从而引发P-效应。所以,不能只在抗震结构体系中设置很少的抗震防线,要尽量多设置,防止整个体系由于结构局部或构件破坏而丧失抗震性能。当地震作用在单一抗侧力体系的框架结构,外有P-二阶效应,结构会发生严重破坏。整个结构的破坏会由于纯框架某个节点的破坏而引发,多次国内外震害调查也证明了这点。
2 钢结构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2.1 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
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相对较小,因为其只能依靠梁柱受弯承受荷载。如果把框架结构应用在较高的结构中时,在水平力(风或地震)的作用下,结构的抗侧刚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虽然加大结构梁柱截面能增大刚度,但如果一味的采取这种措施,结构的经济合理性就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可在钢框架结构中布置支撑构成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
支撑是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用来耗能的构件,水平地震荷载下,受压的中心支撑会失去侧向稳定性,具体缺点为:①多次压屈会大大减弱支撑斜杆的受压性能;②位于支撑两边的柱的轴向变形会引起较大的支撑内力;③反复的水平地震作用会引发冲击性作用力,并使原本受压的支撑转为受拉,最终冲击力作用于结构,引发支撑及其相邻构件等发生应力重分布;并使本层支撑框架的斜杆逐渐产生塑性压屈,迅速降低楼层的受剪承载力;④中心支撑一旦失效,使整个结构的受剪性能迅速减弱,最终造成整个结构失稳破坏。所以为保证其安全可靠,国外在限制建筑高度的同时,也增强了钢框架的抗震性能。
2.2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
偏心支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结构体系,尤其在地震区的高层钢结构建筑中应用较多。在支撑框架中对支撑斜杆与梁进行偏心连接的意图是要构成耗能梁段。因此,偏心支撑框架的支撑斜杆与梁、柱的轴线不交汇于一点,而是以偏心连接,以形成一个先于支撑斜杆屈服的“耗能梁段”, 或在两根支撑斜杆的杆端之间构成“耗能梁段”。
偏心支撑框架的刚度与中心支撑框架接近,消能梁段越短,其刚度越大。在中小地震时,结构处于弹性阶段,在强震时耗能梁段进入塑性,利用梁的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而支撑始终保持为弹性。偏心支撑框架较好地解决了中心支撑所存在的强度、刚度和耗能这三种性能不匹配问题,兼有中心支撑框架强度与刚度好、纯框架耗能大的优点,抗侧移刚度大、延性好。偏心支撑相对于纯框架,支撑在每层加设,抗侧刚度会更大,并具有较好的延性,但比框架的构件截面尺寸小,成本更低。偏心支撑框架减弱地震作用比中心支撑框架更明显,并能减小结构的侧向位移和顶层位移,使楼层之间的层间相对位移的差别缩小,且让变形更加缓慢;相比较之后发现,中心支撑框架的层间位移发展无规律可寻,而且相差很大,有时顶层和底层层间位移差三倍。存在有耗能梁段的偏心支撑,能起到保护支撑的作用,发生罕遇地震时,支撑因为耗能梁段先发生剪切屈曲而受到保护,防止了因支撑失稳而造成的整体刚度大大降低,并且,延性、变形和耗能能力都很好的耗能梁段,又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滞回环。此外,加设支撑斜杆时,其轴线和梁、柱轴线不相交,这会简化节点构造,使门窗洞口的设置更富有灵活性。所以在防止变形方面,偏心支撑框架更加有优势,并且节省钢材(比纯框架约节省20%,比中心支撑框架约节省30%)。
3 筒体体系
3.1 框筒结构
由密排柱和跨高比比较小的窗群梁连接,形成密柱深梁的框架,这种方式构成框筒结构。框筒一般布置在建筑的,在水平力作用下形成空间受力结构,除了腹板框架抵抗部分倾覆力矩外,翼缘框架柱承受拉、压力,可以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部分倾覆力矩。框筒结构具有很大的抗侧移和抗扭刚度,又可以增大内部空间的使用灵活性,对于高层建筑,是有效的抗侧力结构体系。
框筒也可看成在实腹筒上开了很多小孔洞,但它的受力比一个实腹筒要复杂得多。框筒结构的梁主要为剪切变形,或为剪弯变形,有较大的刚度;而框筒结构的柱产生的主要是与结构整体弯曲相适应的轴向变形,也就是可视为轴力构件。由于框筒结构存在剪切变形,使得框筒柱的轴力分布与实腹筒不完全一致,而出现“剪力滞后”现象,“剪力滞后”使翼缘框架各柱受力不均匀,中部柱子的轴向应力减少,角柱轴向应力增大,腹板框架与一般平面框架相似,各柱轴力也不是直线分布。一般框筒结构的柱距越大,剪力滞后效应越大。所以,如何减少翼缘框架“剪力滞后”的影响成为设计框筒结构时的主要问题。
3.2 束筒结构
单独采用框筒为抗侧体系的高层建筑结构较少,因为框筒的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会减弱筒体的整体抗弯性能,从而大大降低筒体的抗侧性能。所以,把大的框筒结构划分为一些小框筒,可以很明显的减小剪力滞后效应,而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也会因此增大,这一个个小框筒就组成看束筒。
3.3 筒中筒结构
用框筒作为外筒,将楼(电)梯间、管道竖井等服务设施集中在建筑平面的中心做成内筒,就成为了筒中筒结构。对于钢结构的筒中筒结构,外筒用框筒,内筒为一般采用钢框筒或钢支撑框架。这种框筒与实腹筒组成的筒中筒结构不仅增大了结构的抗侧刚度,还带来了协同工作的优点,成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实腹筒是以弯曲变形为主的,框筒以剪切型变形为主,二者通过楼板协同工作抵抗水平荷载。与框-剪结构协同工作类似,框筒与实腹筒的协同工作可使层间变形更加均匀;框筒上部、下部内力也趋于均匀;框筒以承受倾覆力矩为主,内筒则承受部分剪力,内筒下部承受的剪力很大;由于框筒布置在建筑周边,它使结构的抗扭刚度增大;此外,设置内筒减小了楼板跨度。因此,筒中筒结构时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较好的体系。但是它也有缺点,密柱深梁常使建筑外形呆板,窗口小,影响采光与视野。
4 巨型结构体系
巨型结构也叫做主次框架结构,主框架为巨型框架,次框架为普通框架。其优点为:在主体巨型结构的平面布置和沿高度布置均为规则的前提下,建筑布置和建筑空间在不同楼层可以有所变化,形成不同的建筑平面和空间。
5 结束语
总之,有地震作用时,钢结构房屋由于钢材的材质均匀,强度易于保证,因而结构的可靠性大;而它轻质高强的特点,使钢结构房屋的自重比较轻,从而使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减小;其良好的延性性能,使钢结构具有很大的变形能力,即使在很大的变形下仍不致倒塌,从而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会计控制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新目标、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其核心是要求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形成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的科学管理。从我国企业改革进程中明显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走公司治理之路。而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是优化公司治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和施行,标志着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化、法制化的开始,也标志着我国公司治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一、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区别于传统企业的根本点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分离的基础上,经营者有可能利用私人信息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地位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量的不同,最终决定了契约各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使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司治理结构涉及各相关利益方,各相关利益方之间存在着不完备和不对等的契约。作为所有者的股东,保留了诸如选择董事和审计师、兼并和发行新股等剩余控制权,除此之外,将契约控制权的绝对部分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保留了雇佣和解雇首席执行官、重大投资等战略性的控制权,将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的经营者;经营者的经营产生了委托一问题。公司治理要解决的就是在这种多边契约存在的情况下,以效率和公平为基础,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单位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几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也不断出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扩展为三项基本目标,即: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因素,而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些宏观因素作用的结果,构成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二、公司治理结构下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中小股东的利益,能够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问题。由于历史的因素和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我国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比例高达65%以上,出现“一股独大”、“一股独尊”的局面,目前,国有股减持方案已经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按照公司治理结构要求,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这样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出现“形备而实不至”的现象,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样众多的中小股东可以信赖企业的会计信息,他们可以通过买卖股票,淘汰恶意侵害他们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
其次,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形成特定的委托关系,这样在实践中出现了所谓“所有者会计”和“经营者会计”情况。对于企业所有者来说,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他们还希望能够控制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所有者利益方面倾斜,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这种短期利益驱动体现在会计上则为张扬或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者损害所有者利益,企业经营者成了现实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则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的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与信息的制衡。
第三,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董事会有效行使控制权。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和激励主要经理人员:对全体股东负责和向股东报告公司的经营状况,确保公司的管理行为符合国家法规: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政策和制度;履行监督职责等。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主要表现在向股东们报告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所以必须首先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信息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这是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保证。董事会要维护股东权益,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重大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和对经理人员行为的制约。所以,在制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该考虑到董事会行使控制权的效果。 第四,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方的利益。债权人、政府、职工、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公司治理。这些利害相关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核实财务成果,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例如,债权人通过限制性贷款协议,对借款企业实施监控权力,这种权力的行使依赖于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当企业违背贷款协议,或经营不善时,债权人就会采取干预措施。可见,各利益关系方在参与公司治理时必须依靠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一)内部会计控制构建的依据
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体系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法律依据
篇5
[关键词]船体结构;焊接裂纹;措施;应力
中图分类号:U6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003-01
引言
船体焊接过程中由于许多种原因,会产生各种焊接缺陷,其中裂纹是最危险的缺陷,它甚至会导致船身断裂,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从焊接裂纹的起源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对防止焊接裂纹和保证船体结构的质量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按裂纹的形成温度范围和原因,裂纹主要有以下几类:⑴热裂纹,包括凝固裂纹和液化裂纹;⑵冷裂纹,包括氢致裂纹和层状撕裂;⑶焊后热处理裂纹,包括再热裂纹和消除应力退火裂纹。
1.热裂纹
所谓热裂纹,一般是指在高温(固相线附近)时所产生的裂纹。
1.1 凝固裂纹产生的原因
一般凝固裂纹是在力和冶金两个因素作用下产生的:
⑴力的因素:焊接过程中金属因受热而膨胀,冷却凝固时又发生收缩,当焊缝晶体收缩时,邻近部分温度较低的晶体就会阻碍它收缩,并施以拉应力。如果刚结晶的晶体强度不够,就会被拉开形成裂纹。拉应力大小与接头形式、焊接方法、刚性拘束条件及焊接热循环等因素有关。焊件具有较大的刚性、或装配和焊接造成的残余应力较大时,则易形成凝固裂纹。
⑵冶金因素:当焊缝金属结晶时,首先结晶出来的是纯金属,他们形成树枝的主干,随着温度的降低,树枝晶慢慢长大,尚未结晶的液态金属中杂质越来越多,被排挤到晶界上,形成液态薄膜,最后才凝固结晶。在焊缝金属结晶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拉应力作用,这时焊缝中的液态薄膜是个脆弱地带,在拉应力作用下就可能在这个薄弱地带开裂而形成结晶裂纹。
1.2 液化裂纹产生的原因
熔合线附近金属被电弧加热到很高温度,虽然在名义固相线温度以下,但由于母材晶界上存在有低熔点共晶体,受热熔化而形成液态薄膜,在焊接拉应力作用下,液态薄膜被拉开,而形成沿晶界开裂的微裂纹,这就是热撕裂,或叫液化裂纹。热撕裂与凝固裂纹的形成有相同的起因,但形成机理有所区别。
2.冷裂纹
冷裂纹是船体结构钢焊接中较为普遍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强度级别的提高,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所以在这里要着重讨论。据统计,高强度钢焊接中热裂纹占10%,而冷裂纹占90%。因此深入认识冷裂纹有很大意义。所谓冷裂纹是指焊接时在Ar3以下温度冷却过程中或完全冷却以后所产生的裂纹。有的冷裂纹在焊后立即出现,也有的裂纹出现较晚,在焊后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发生,所以又称延迟裂纹。延迟裂纹比热裂纹更具有危险性,因为前者在检查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而延迟裂纹则可能在检查时尚未产生,却在随后使用过程中才产生,因而可能造成预料不到的后果。
2.1 冷裂纹的分类
①在焊缝中发生的纵向裂纹和横向裂纹;
②在热影响区发生的横向裂纹和纵向裂纹。
两者相比,发生在热影响区的居多数,特别在焊道下,焊趾及焊根等部分。焊道下裂纹常在热影响区中扩展,平行于焊缝,有时呈不连续状分布。焊趾裂纹发生在焊缝与母材的交界处,或在咬边等应力集中部位,并在热影响区中扩展。
2.2 影响冷裂纹形成的因素
冷裂纹产生的主要因素:①在焊接热循环的作用下,热影响区生成了淬硬组织;②焊缝中存在有过量的扩散氢,且具有浓集的条件;③接头承受了较大的拘束应力。这三个因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冷裂纹的形成可能以某一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2.2.1 过量的扩散氢
氢对冷裂纹的影响极其显著,在焊接高强度钢时,如果焊条未烘干,环境湿度大或用酸性焊条时,很容易产生焊道下裂纹。而使用低氢焊条以及焊件预热,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这种裂纹。如果船体结构上水分和油迹没有清除,焊接时就会在电弧高温作用下分解出氢原子,氢原子能溶入熔池。当冷却时,氢的溶解度急剧降低,而熔池凝固较快,氢气来不及逸出,便以过饱和状态固溶在金属中。随着温度的降低,氢的溶解度进一步减少,使固溶体中氢的过饱和程度增加,氢原子也逐渐向焊缝和热影响区中一些空隙扩散。由于氢的富集,压力逐渐加大,更兼焊接应力的作用,微裂纹慢慢扩大,最后发展为宏观裂纹。
2.2.2 淬硬组织
马氏体就是这样的淬硬组织,通常冷裂纹发生在形成马氏体的热影响区域中,这是由于孪晶马氏体的硬度高,塑性差,同时由于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膨胀量大,转变温度又低,所以组织应力很大。
2.2.3 较大的拘束应力
裂纹是在应力超过材料的断裂强度时,在材料内部发生破坏的一种形式,因此,任何裂纹的形成,应力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应力来源于两部分,包括接头内存在的应力和外载作用产生的应力。当二者叠加在一起时,在焊件局部区域的应力可以达到和超过母材或焊缝的断裂强度而导致裂纹。
3.防止裂纹的措施
在造船生产中所采取的防止裂纹的措施有两大类,一是结构设计上的措施,二是制造工艺上的措施。
3.1 结构设计方面
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必须尽量降低焊接应力,避免应力集中。①改进接头设计,减少应力集中。②合理安排装配焊接顺序,使接头在最小的拘束条件下施焊,必要时可以采取分区对称、分段、反向等焊法。③考虑施工条件选择最佳的焊接方法。④焊接接头要尽量避开船体结构高应力区域。
3.2 制造工艺方面
⑴选用合适的焊接材料
尽量减少焊缝金属中产生低熔点共晶体。一般来说,要降低焊条、焊丝和焊剂的硫、磷含量,而提高其锰含量,以保持焊缝金属中有一定的Mn/S比值。而Mn/S之比还与含C量有关,含C量越高,Mn/S比值应越大。一般选用低氢型焊条,以减少从填充材料带入氢。
⑵采用降低氢含量的措施
焊条药皮组成物中含有一定的水分,在保存过程中也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因而未经烘干的碱性焊条也能使焊缝金属含有较高的氢,所以焊条在使用之前必须烘干。烘干好的焊条要随用随取,使用时放在保温桶里。此外要仔细清理焊件坡口,去油除锈,防止水分带入焊缝。
⑶采用预热,缓冷,控制焊道层间温度,适当提高焊接电流等措施,可避免或减弱淬硬程度,降低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并使氢逸出,大大降低扩散氢含量。
⑷采用恰当的焊接工艺参数,尤其是焊速不宜过大,避免形成雨滴状熔池,可以减少中心线裂纹。
⑸采用引弧板和熄弧板,将容易产生热裂纹的起焊点及弧坑引到正式焊缝之外,从而减少焊缝中的裂纹。
⑹焊后热处理,以消除内应力、去氢及回火。
4.结束语
船舶建造过程中,一旦发现裂纹,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将它去除,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必要时可以使用无损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及检查,保证其质量。产生裂纹的原因各种各样,在接头设计和制造工艺上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裂纹的产生,从而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孙维善.船舶焊接[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砌体工程;构造柱
一 砌体结构中的构造柱
为提高多层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规范要求应在房屋的砌体内适宜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柱并与圈梁连接,共同加强建筑物的稳定性。这种钢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称为构造柱。在多层砌体房屋,底层框架及内框架砖砌体中,它的作用一般为:加强纵墙间的连接,是由于构造柱与其相邻的纵横墙以及牙搓相连接并沿墙高每隔500mm 设置拉结筋,钢筋每边伸入墙内大于1000mm。一般施工时先砌砖墙后浇筑混凝土柱,这样能增加横墙的结合,可以提高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10%-30% ,提高的比例幅度虽然不高但能明显约束墙体开裂,限制出现裂缝。构造柱与圈梁的共同工作,可以把砖砌体分割包围,当砌体开裂时能迫使裂缝在所包围的范围之内,而不至于进一步扩展。砌体虽然出现裂缝,但能限制它的错位,使其维持承载能力并能抵消振动能量而不易较早倒塌。砌体结构作为垂直承载构件,地震时最怕出现四散错落倒地,从而使水平楼板和屋盖坠落,而构造柱则可以阻止或延缓倒塌时间、以减少损失。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又可以起到类似框架结构的作用,其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在砌体结构中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一起作用形成整体性,增强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二是减少、控制墙体的裂缝产生,另外还能增强砌体的强度。在框架结构中其作用是当填充墙长超过2倍层高或开了比较大的洞口,中间没有支撑,纵向刚度就弱了,就要设置构造柱加强,防止墙体开裂。
二 构造柱的设置要求
构造柱和圈梁主要起抗震作用,维持砌体结构的稳定性,虽然框架结构中一般都是填充墙,但是在框架结构中,为了加强墙体的稳定,防止墙体开裂等情况,在如下情况需要设置构造柱:1)设计要求说明部位该设置构造柱;2)墙体横跨度超过4米(一般情况),墙中间要设置构造柱。其次,砖砌体端部没有框架柱或剪力墙时,一般也会设置构造柱;3)墙体中间开较大的通长洞口、墙体边缘、转角部位,一般会设置构造柱。
三 砌体结构中设置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10%~30%左右,提高幅度与砌体高宽比、竖向压力和开洞情况有关。构造柱通过与圈梁的配合,形成空间构造框架体系,使其有较高的变形能力。当墙体开裂以后,以其塑性变形和滑移、摩擦来耗散地震能量,它在限制破碎墙体散落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摩擦,墙体能够承担竖向压力和一定的水平地震作用,保证了房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至倒塌。
四 构造柱的具体设置
构造柱应当设置在地震时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砖房,应按房屋层数增加一层后,根据下表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应按外墙处理;当墙体有丁字口十字口房屋的四角必须设置构造柱,因为这些部位是最容易在遭受外部作用时产生破坏的故必须在这些部位设置构造柱用来抵御外部作用力,长度超过4m的墙体也必须设置构造柱,构造柱能影响的范围只有在构造柱一侧2m,在大于4m的墙体中构造柱只能为4m范围中的墙体起到作用对超出4m的墙体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4m分为内就的设置一根构造柱。在填充墙中有小于15cm的小垛子就用构造柱代替。
(1)构造柱的设置原则
1)应根据砌体结构体系:砌体类型结构或构件的受力或稳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构造要求,在墙体中的规定部位设置现浇混凝土构造柱;2)对于大开间荷载较大或层高较高以及层数大于等于8层的砌体结构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设置构造柱:墙体的两端;较大洞口的两侧;房屋纵横墙交界处;3)构造柱的间距,当按组合墙考虑构造柱受力时,或考虑构造柱提高墙体的稳定性时,其间距不宜大于4M,其他情况不宜大于墙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关的规范执行;4)构造柱应与圈梁有可靠的连接。
五 构造柱的构造
构造柱应与圈梁连接,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筋上下贯通。隔层设置圈梁的房屋,应在无圈梁的楼层设置配筋砖带。仅在外墙四角设置构造柱时,在外墙上应伸过一个开间,其它情况应在外纵墙和相应横墙上拉通,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四皮砖,砂浆强度不应低于M5级。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毫米,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米或伸至洞口边。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可采用240×180毫米,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尺寸,施工时应先砌墙后浇柱,构造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钢筋级别一般为1级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毫米,并不得小于15毫米,也不宜大于25毫米。纵向钢筋应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6层,8度时超过5层,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圈梁和构造柱的交接处,圈梁钢筋应放在构造柱钢筋的内侧,即把构造柱当作圈梁的支座,这样对结构有利。
六 构造柱的配筋
篇7
【关键词】砌体结构;抗震;房屋;质量;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关乎建筑的安全性,不仅与企业的信誉息息相关更是和每一个公民的生命安全联系紧密。因为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质量不过关,导致的无数无辜生命的失去以及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不计其数。而在保证房屋安全性中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也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结构体系对抗震性的影响
抗震结构体系体型是抗震设计中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和使用条件综合比较确定。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以及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宜设多道抗震防线;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抗震结构设计在选择建筑结构的方案和采取抗震措施时,首先要考虑地震动的性质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应注意地震的不确定性及其一定的规律性。
结构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可避免因部分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的承载能力。抗震防线应注重对第一道防线的选择:应优先选用不承受重力荷载的构件,如框架填充墙、柱间支撑或轴压比不太大的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等构件;不宜用轴压比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作为第一道防线。
三、地震对砌体结构房屋的破坏
在地震作用(主要是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下,抗震措施和结构类型的不同往往是造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破坏情况不同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种。
1、由结构或构件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破坏当房屋受到水平地震的横向影响时,水平地震作用主要通过楼盖传至横墙,再传至基础和地基,这时震力主要由横墙承受,当砌体抗震承载力远远小于地震作用所产生的震力时,墙体就会产生交叉裂缝或斜裂缝;当房屋受到水平地震的纵向影响时,水平地震作用主要通过楼盖传至纵墙,再传至基础和地基。如果窗间墙很窄 ,纵墙就会产生压弯破坏;如果窗间墙很宽,纵墙将以震力破坏为主。
2、由构件间连接不牢而引起的破坏一些砌体结构的房屋承载力很好,构件的尺寸也不小,可往往由于连接不牢、支撑系统不完善,整体性差而导致破坏。这种现象在地震时也是常见的,如纵横墙连接不牢以及楼板与墙体之间缺乏可靠的连接都可能造成纵墙外闪,甚至成片塌落。
四、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要求
1、房屋高宽比的限制
随着房屋高宽比的增大,地震作用效应将增大,由整体弯曲在墙体中产生的附加应力也将增大,房屋的破坏将加重。因此,砌体房屋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2、墙体的布置
墙体是承担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墙体的布置和间距对房屋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影响很大。因而,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重大影响。墙体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确定墙体的主要承重体系结构布置应优先选用横墙承重和纵横墙共同承重的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应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2)横墙间距。在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下,如果楼盖有足够的刚度,横墙间距较密且有足够的承载力,则纵墙承受的作用是很小的,一般不至于出现水平裂缝。
(3)墙段的局部尺寸。从表面上看,墙体的局部尺寸不当,有时仅造成局部破坏,并不影响房屋的整体安全,事实上,它往往降低了房屋总的承载能力。
3、平立面的布置和防震缝的设置
房屋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房屋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楼层不宜错层。房屋的防震缝可按实际需要设置。当房屋体型复杂不设防震缝时,应选用符合实际的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较精细的抗震分析,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当设置防震缝时,应将房屋分成规则的结构单元,留有足够的宽度,使两侧的上部结构完全分开。伸缩缝、沉降缝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4、房屋总高度和层数的限制
随着房屋高度的增加,地震作用也将增大,因而,房屋的破坏将加重。震害调查表明,房屋的破坏程度随层数的增多而加重,基于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限制其层数和高度是主要的抗震措施。
五、砌体结构主要抗震措施
1、外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及钢拉杆
当砌体结构房屋的整体性能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外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连同圈梁加固,利用外加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圈梁和替代内墙圈梁的拉杆,在水平和竖向将多层砌体结构的墙段加以分割和包围,形成对墙段的约束,用来加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抗倒塌能力。
2、外加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当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强度不足时,可采用配有钢筋网片的水泥砂浆抹面层进行加固,这一方法通常称为夹板墙加固法,目前被普遍应用在砖墙的加固上。其是通过外加钢筋网片和高标号水泥砂浆面层来提高墙片的抗震承载能力,从而使房屋在地震时不致倒塌破坏。
3、粘钢加固
粘钢加固法是在砖柱的四周(或砖墙的两侧)包以型钢(或钢板),横向用缀板将钢构件连接成整体。当被加固的砖砌体截面尺寸受到限制,而又需要大幅度提高承载力时,采用粘钢加固较为合适。其主要特点是将薄钢板用环氧树脂之类的粘合剂直接粘贴在砌体的墙面或墙片的两端,以此来提高墙片的抗剪承载能力和砌体墙片的整体工作能力。
4、混凝土板墙加固
混凝土板墙加固类似于钢筋网水泥面层加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可根据结构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提高程度的不等,增设不同数量的混凝土板墙。板墙可设置为单面或双面,甚至可在楼梯间部位设置封闭的板墙,形成混凝土筒。其次,采用混凝土板墙加固时,可根据业主的意图采用“内加固”或“外加固”方案。当希望保持原有建筑风貌时,可采用“内加固”方案;当需结合抗震加固进行外立面装修时,则可采用以“外加固”为主的方案。
5、增设抗震墙
这种加固方法一般是刚性多层砖房因墙体抗剪强度不足而采用的。新增加的抗震墙可以是砖抗震墙,也可以是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6、X形钢支撑加固
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土木工程系的LCalan。和V.Cusella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一种比较有效的提高墙体抗震能力的加固方法,即在墙体的侧面架设x形钢支撑。钢支撑的下端与基础底板相连,上端与砌体连接,连接部位施工时必须保证其可靠性,因为连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种受力体系的综合性能。
7、粘贴碳纤维材料加固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加固修复砌体结构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兴起的一项新型结构加固技术。粘钢加固法由于在粘结胶和钢板的交接面处容易发生锈蚀,从而削弱粘结强度,影响了加固的效果。与粘钢法相比,粘碳纤维加固法没有界面粘结强度的削弱问题。
六、结束语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作为房屋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应当十分重视。在明确抗震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抗震措施。同时,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按章办事之外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严格要求。
参考文献
[1]郑山锁,薛建阳. 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分析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
[3]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S].
篇8
关键词:低层住宅 轻钢龙骨 结构体系 设计
1概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必将兴建大量的低层及多层住宅。传统上,这些建筑都采用砌体结构,其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易于取材。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差,破坏环境,这与我国现有的国情及国策相违背。我国钢产量的迅速提升,为在低层住宅中采用钢结构提供了基本保证。
1.1轻钢住宅的优点
轻钢住宅一般指以冷弯薄肇型钢,轻型焊接和高频焊接型钢、轻型热轧型钢、薄钢板、薄钢管及以上各构件拼接、焊接而成的组合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大量采用轻质隔离材料的低层和多层钢结构。与传统结构相比,轻钢住宅具有如下优点:
1)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高;
2)施工速度快,建设工期短;
3)便于工业化、定型化生产;
4)建筑空间布置灵活,能满足不同住户对住宅的多种功能要求;
5)有利于环保。
1.2轻钢住宅结构体系
1)框架结构。这种体系在低层钢结构住宅中较早得到应用,它构造简单,施工速度快,技术难度小,同时由于低层住宅对水平荷载的要求不高,避开了框架结构弹性刚度差的缺点;梁与柱之间的连接采用刚接,各部分刚度分布均匀。
2)框架支撑结构体系。这种体系是框架结构的延伸,为了增强结构的侧向刚度,减小层间位移,在框架的基础上增加支撑,从而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强了抵抗水平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的能力。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在国外很早就开始应用。
3)轻钢龙骨体系。这种体系是随着钢结构技术的不断成熟而产生的,从目前国外已经应用的轻钢龙骨结构体系来看,它主要分为:冷弯薄壁型钢格构式结构体系和热轧型钢组成的龙骨结构体系。冷弯薄壁型钢格构式结构体系的主承重结构是将工厂预制的冷弯薄壁型钢(C型或z型)在施工现场用螺栓连接形成结构骨架,再封上墙板、楼板、屋面板形成整体住宅,主要在低层住宅中应用,它又分Balloon式和Platform式格构体系。两者的区别是Balloon中的墙支柱在楼板连接处不间断,而Platform式中的墙支柱在楼板连接处断开,上一层的墙支柱支承在下一层的楼板上。轻钢龙骨结构体系在欧洲和北美洲较为成熟并大量应用于低层钢结构住宅。轻钢龙骨结构使钢结构住宅的优点更加突出:高强、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可随意拼接、耐久、工业化生产和施工安装速度快等,具有较好的综合经济效益,被广泛
地应用于现代低层钢结构住宅中。
2低层轻钢骨架住宅的设计
本文所提及的低层轻钢骨架住宅,主要是指Platform式格构体系。在欧洲及北美地区,此体系大量应用于三层及以下的住宅中,并且由于具有完善的设计表格,其设计、施工都相当简单、便捷;在我国,轻钢骨架住宅处在推广阶段,其设计方法以参考国外规范及设计表格为主。
2.1轻钢骨架房屋受力特征分析
Platform式格构体系轻钢骨架的构成要素是龙骨一面一体;每一个体完成一个或数个建筑功能,体与体从受力体系上看,轻钢骨架房屋的竖向分体系
是以龙骨为特征的柱、梁;水平分体系是以夹板为特征的楼板、墙;荷载的传递路线如图1所示(此处,楼板作为刚性楼板,起到将水平荷载在各抗侧力构件间按刚度进行分配的作用)。之间不应有结构上的交叉。
从受力特征上看,轻钢骨架房屋属于剪力墙结构体系。传统的剪力墙是由混凝土浇筑或由单块砌块砌筑而成;而轻钢骨架中的剪力墙是由龙骨、夹板及螺钉连接而成,通过螺钉的连接,保证了龙骨与夹板的共同作用。在这个体系中,柱和墙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很难弄清楚在承受竖向荷载或是水平荷载的过程中,墙板和柱各分担了多大比例;但是,有理由相信,有夹板的柱子,其承受竖向荷载的能力要高于没有夹板的柱子,而有了龙骨的墙体,其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也高于没有龙骨的夹板。
从连接上看,轻钢骨架房屋的连接均为柔性连接,每个连接点、每个构件,所允许的变形能力都足够的大,而且,由于连接点很多,单个连接点的失效对结构的整体性能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的结果使得在地震及特殊情况下,其倒塌概率很低;对抗震非常有利。
2.2轻钢骨架房屋设计过程分析
在我国,由于缺乏必要的设计表格及设计软件,所以,设计基本上依赖于国外图标及规范标准。由于国外标准与我国规范的差异性,其设计文件在我国是901―不合法的,我国虽然已在《钢结构住宅》中对轻钢骨架房屋有所提及,但对于与图集有出入的建筑,仍然无法得到合理的设计。此处,笔者试图利用我国现有的设计规范,对轻钢住宅进行合理、安全的设计。
2.2.1基本假定
1)楼板在平面内是刚性的;
2)竖向荷载由龙骨单独承担,夹板为其平面外稳定提供保证;
3)水平荷载由墙体单独承担;墙体平面外刚度不予考虑;
4)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由墙体端部龙骨通过拉压作用承担。
2.2.2设计原则
1)保证各面内竖向龙骨的相互对应,确保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
2)水平龙骨(梁)与竖向龙骨相互对应,在自身平面内形成铰接框架体系;
3)地震荷载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
2.2.3设计方法
有了上述假定及基本原则,就可以根据我国的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竖向龙骨的设计:竖向龙骨按轴压柱进行设计。在龙骨位置,螺钉距离一般要求小于300 mm,根据AISI设计标准,其计算长度可取2倍的连接件距离,即600mm;在强轴方向,其计算长度即为龙骨长度。
水平龙骨的设计:水平龙骨按照梁进行设计。由于有夹板密铺在梁的上方,设计中可以不考虑梁的稳定性;对于屋顶梁在风吸力作用下的设计,若龙骨下翼缘无铺板,应考虑其扭转屈曲,以防止其侧向失稳。
墙体的设计:墙体(均指承重墙体)要承担由楼板分配来的水平荷载,如同其他的结构体系一样,对墙体长度及开洞大小有一定的要求。当墙体开洞较大时,应不考虑该墙体的水平承载力,此时可采用单柱承受竖向载荷(摇摆柱);墙体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以确保刚性楼板的假定。对于开洞墙体,可以假定墙体有效高度等于总高度减去平行于受力方向的所有洞口或非结构板尺寸的总和。对于墙体所能承受的剪力,我国规范尚无具体规定,在AISI标准中,采用5398N/m的允许荷载来确定剪力墙的要求;上述承载能力是在如下前提下得到的:
1)骨架中心距610mm;
2)龙骨型号为C89×41×10×0.84;
3)天地龙骨型号为U89×32×0.84;
4)骨架螺钉8号,长16mm圆头自钻螺钉;
5)覆盖螺钉8号,长25.4mm自钻平头、粗牙螺纹,边缘螺钉中心距为152 mm或中间螺钉305mm;
6)安全系数2.5;
7)夹板为11 mmAPA级OSB板。
边缘构件的设计:在整个蒙皮体系(墙体,楼板)中,边缘构件的设计及构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荷载在蒙皮面内将产生剪力和弯矩,剪力在墙体设计中已经得到解决,弯矩则由端部边缘构件的拉压作用进行平衡;在抗震设计中,边缘构件的设计可以根据墙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剪力进行设计,确保边缘构件的安全性。
连接的设计:连接采用自攻螺钉连接,螺钉承受剪切力和拉力。
3低层轻钢住宅在我国的推广及应用
3.1轻钢住宅推广的必要性
由于采用了较薄的钢板,并且充分利用了蒙皮效应和钢构件的屈曲后强度,用钢量为30~40 kg/m2;而且,其优秀的抗震能力使其非常适合在我国应用,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而我国传统的砖石结构,虽然造价低廉,但其抗震能力较差,同时对耕地破坏严重,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国策是相违背的;而推广轻钢住宅,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3.2推广轻钢住宅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推广轻钢住宅仍然面临许多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必要的规范及设计表格,设计难度大;
2)缺乏与之配套的造价低廉的结构板材;
3)民众的可接受程度有待提高。
篇9
关键词:雕塑;结构;形体
中图分类号:J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6-2
雕塑史上出现了很多在艺术实践上造诣极高的雕塑家,其中有些雕塑家对具象雕塑的体悟不但深刻而且非常独特。通过实践和体悟,优秀的雕塑家对雕塑语言的本质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艺术实践和教学。从事雕塑的人习惯于形象思维,他们往往将抽象的理论问题通过形象描述出来,形成了对雕塑具有个性特征的阐释。他们的阐释往往具有形象化、个性化的特征。对于绝大多数雕塑工作者而言,没有机会当面请教,只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为了避免在传播中的曲解与误读,整理归纳并阐释这些雕塑史上经典的描述,不但为后学者打开进入雕塑途径,而且能够推动雕塑基础语言研究的深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相信更理性更本质的解读会将雕塑的实践和教学引入更加深入的境界。
二
米开朗基罗对好的雕塑的描述“从山上滚下来剩下的东西”。①从山上滚下来的雕塑必定四肢不全,残破不堪,米开朗基罗强调的是雕塑的“残缺美”吗?当然不是。雕塑从山上滚下,所剩下的必然是雕塑最核心和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形体的“内核”。这句话强调的是雕塑形体“内核”以及高点与低点之间的关系。形体的“内核”该如何理解呢?形体的内核是指形体低点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具有情感指向和空间特性的几何形体。手掌攥成拳头形成类似于立方体的形体,这个形体的内核是什么呢?掌指关节形成突起引人注意,而突起之间的凹陷却是拳头这个形体的基础,类似的低点在空间中相互联系形成的形体就是拳头的内核。空间中的完整性是形体内核的核心属性。表面上看,这些低点是凹陷的,但对于内核来讲却是最高点。这就要求这些点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不允许有破坏内核完整性的低点出现。
形体内核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属性是情感属性。人生存于形体构成的世界中,在进化中形成了对不同的形体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的本能。雕塑要表达情感,在处理形体内核的时候要明确自己希望带给观众的感受。这就要求雕塑形体的内核自身就具有明确的情感属性。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是雄健的,根源与他的雕塑的形体内核本身就具有这种属性。贾克梅帝②的雕塑形体内核瘦小枯干,很难想象这样的内核能产生强健的力量感。实际上,贾克梅帝的雕塑正是要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无助感。除了内核的极度萎缩,贾氏雕塑腐蚀似的高低起伏的表面加强了这种效果。 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描述“有个性的几何形体”③高度概括了形体内核的两个重要属性:完整性和情感属性。“几何形体”讲的是完整性,而“有个性”则强调了形体的情感属性。
仅有低点形成的内核不足以完成情感的充分表达,还要研究高点与低点之间的关系,这也是雕塑语言形成的重要元素。雕塑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处理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关系。有关高点和低点的联系,滑田友先生有个很有名的比喻“编筐子”。如何处理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一句形象的描述中得到启发,“麻袋装土豆”④)。每个土豆基本上倾向于圆形。如果堆放在起来,并不能产生雕塑感,原因在于土豆之间没有联系,是散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用胶将这些土豆粘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形,会怎么样呢?让我们比较一下,如果将同样的土豆装在麻袋里,捆好。这两种造型哪个更有雕塑感呢?当然是麻袋装的土豆更有雕塑感。原因在于,麻袋不但使零散单个的土豆形成一个整体,而且麻袋的布面填补了土豆之间过深的凹陷,这样形成的形体更加结实有力。也就是说,相对于胶粘的土豆而言,麻袋里的土豆的内核更加完整,更有力度。这个实验的设想提示我们,在实践中,要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处理形体高点与低点的关系。马约尔评传揭示其雕塑无比结实、充满活力的原因,在于他找到了“离心力和向心力互相抵消的空间”。这句话看似很抽象难懂,实质上是讲了高点和低点的关系。如果把低点看作内核的高点,那么这个关系可以这样理解:低点,也就是内核的高点具有向外膨胀的力,也就是离心力。高点受空间压缩,承受压力,也就是向心力,这样一组相互对抗的力在马约尔的雕塑上实现了完美的统一,达成了一种平衡状态。罗丹在雕塑《欧米艾尔》中采用的是扭曲的、消瘦得甚至是干枯的内核,而他的另一件杰作《青铜时代》采用相对饱满、充满活力的内核。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仅仅这两个基本的形体放在空间中,就像两件刚刚处理了大型的泥塑半成品,也足以带给我们强烈的触动。可以说,成功的雕塑作品在内核的处理上必然已经表达了情感。而高点与低点的关系的处理,使内核的形体更加丰富具体。如何处理高点和低点之间的关系不仅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作者雕塑语言形成的关键。
三
罗丹曾经在意大利研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惊叹于其蕴含的强烈的爆发力,并宣称找到了米氏雕塑之所以产生强大力量的原因,就是“两个面”。①相对于希腊雕塑的四个面(两腿一前一后,形成一个面,骨盆,胸,头分别朝向一个面,)四个面相互扭转交错,构成协调稳定的造型。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的人体强烈扭转成两个面(腿朝向一个面,上身朝向另一个面),产生挤压、冲突的力量。“面”在雕塑语言中属于结构的范畴。安排好大的面,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希腊雕塑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来研究“面”对与情感表达的作用。古希腊社会政治比较开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雕塑自然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心态。四个面的结构协调匀称,与饱满理的、想化的形体构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反映当时希腊的社会风貌。而米开朗基罗要表现人的觉醒,是压迫下的反抗,所以它采用扭转的、被压迫的结构,产生强大的、摄人心魄的反抗。值得注意的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的形体又是饱满的,向外发散的,与扭曲的、压缩的结构形成一对相互对抗的力,这就是米氏雕塑蕴含强烈的反抗精神的根源。
我们参观寺观造像时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大殿中央的主神像一定是正襟危坐,属于一种“一个面”的结构;从主神像开始到距大门最近的神像一般会渐次放松,动作扭转的幅度会越来越大。这种经过历史沉淀的设计是照顾到信众的心理承受的,是有科学依据的。“一个面”的结构产生威严肃穆的感觉,而体面的扭转带给人或是温柔慈祥或是宁溧凶狠的感觉。古今中外的宗教雕刻一般都遵循这个规律。中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采用的是“一个面”的结构,成功地表现了这位革命先驱的性格特征。这种一横一竖的简洁凝练的结构来源于的两句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给人沉稳而开阔,坚定不移的感觉;同时,雕塑形体的处理是饱满概括的,不但完美的刻画了对象,而且能让观众感觉到一种正气凛然,不可动摇的浩然之气,实现了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完美统一。
情感的充分表达依赖于对形体和结构的处理。雕塑中形体和结构在情感的表达上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体和结构,都要使之形成具有明确的情感属性的完整的整体。
借助史上几个著名的有关雕塑的体悟,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了雕塑的形体和结构,目的是研究如何利用这两个因素充分表达情感。情感的充分表达不但是雕塑创作主要目的,而且是雕塑基础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殷双喜主编.回望沧海-20世纪中国雕塑文选[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07).
[2][法]葛塞尔著.罗丹艺术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2).
[3][奥]里尔克,梁宗岱译.罗丹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4]殷双喜,隋建国主编.穿越时空――中央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雕塑系历任教师论文选集[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2.
篇10
二、施工过程中留槎处置不当的原因分析
1、砌筑工人长期不按照规范规定操作施工,习惯于错误的留槎操作方法,图方便、省事。
2、施工管理人员对正确留槎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管理过程没有严格要求。
3、混淆“L”形转角、“T”形、“十”字形连接处有构造柱和没有构造柱处理的区别。
4、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或者是没有合理安排,规定正确的接茬处理方法。
5、施工安排不当,不能同时纵、横墙砌筑。
6、不论使用“内砌法”或者是“外砌法”做砌体施工,留斜槎操作工作量大,操作不方便。
以上操作和管理的原因,使留槎处置不当成为砌筑施工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1、必须加强对操作工人的工艺、工法知识的学习,强化规范标准的教育培训。操作工人的技能学习应有地方政府劳务输出培训部门负责,或者由劳务资质企业委托培训,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操作者从业资格证书;由用人劳务资质企业负责对工人规范标准的培训和项目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从源头抓住质量意识和知识培训关。
2、劳务承包方(劳务资质企业)必须根据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者的要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规定,编制班组向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让工人明白规范标准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督,记录施工部位,并组织班组内部自检,施行用质量评定工程量完成情况,与工资收益挂钩,强制性推行质量控制,革除操作“陋习”,监督留槎部位的处理。
3、总承包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班组的技术交底,正确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和工法,保证适当地、持续进展;必须结合计划安排,有目的地解决不同阶段施工过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4、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比武”或“比赛”活动,组织工法质量管理现场会,针对留槎施工中存在的现象,结合操作实践,正确解读留槎处置方法,指出不合理留槎施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往工程竣工后出现的质量问题教训,讲解因果关系,帮助提高对接茬质量的认识,并适时地、强制性按照规范标准规定,推行留斜槎施工。
5、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留斜槎却有困难的,可以按照管理程序,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制定保证质量措施后,留直(阳)槎施工,决不能因怕麻烦、图省事,没有原则的将留斜槎改为留直(阳)槎,并保证按照规定加设锚拉钢筋。注意,不论任何种情况,都不准留阴槎。
6、由于留直(阳)槎的后续施工是塞填砌筑,为保证连接处砌体施工质量,必须保证:
(1)阳直槎的皮数杆控制应与后砌墙体的皮数杆控制必须建立在同一控制“50”线上,避免出现后砌砌体施工后出现的水平灰缝不平整,导致搭接不好,局部集中应力造成的破坏,搭接长度不够在极限使用状态下的破坏。
(2)后塞砌筑施工时,要把接茬处的浮浆处理干净,用水湿润;砌筑施工时,要按照已设皮数杆的要求,保证砂浆饱满,嵌砖平实;保证灰缝均匀密实。
(3)保证按照规范要求,合理放置拉结钢筋,并保证钢筋的数量、直径、长度满足设计规定。。
7、满足《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根据设计抗震烈度等级要求,必要时,可与设计院联系以增加抗震构造柱的数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