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编制范文
时间:2023-03-18 07:0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编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机构重叠设置,职责交叉。
根据机构编制管理“上下对应”的原则,目前,在机构设置中,各地普遍采取“蜂窝煤”政策,只要上面有的,下面就设,也不管是否合理,必须照抄照搬,一一对应。造成资源分散,职责交叉,推诿扯皮、推责争利。例如,多个部门中设置的培训机构、检测检验机构等。
二、编制混杂,人员管理难以区分。
编制使用不规范,一是同一单位几种编制性质的人员并存。在机关既有公务员,也有非公务员,还有占机关后勤编制的事业人员;在同一事业单位同时存在全额、差额、自筹三种性质的人员及编制。二是人员交叉使用,编制与人员脱钩。有机关公务员在事业单位任职,也有事业人员在机关执法,同一个部门人员拉通使用,形成政事不分。有的上级单位借用下级单位人员,主管部门借用下属事业单位人员,造成事业单位有编制、有岗位,不仅无人做事,而且所需专业人才进不去;不仅法人主体不合法,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人才断层。由于近年来加强了人员编制的控制和管理,个别单位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断层严重,如市属某事业单位有高级人才14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6名,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只有1~2名,呈明显的倒“三角”分布状态,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二是所需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工人比例较大。据统计,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41名现有人员中,工人15名,占36.6%,已影响到事业单位正常业务的开展。三是专业不对口,用非所学矛盾突出。
四、财政负担沉重,事业发展潜力不足。
一是公益性、经营职能不分,财政统包统揽,负担沉重;二是大量收益用于人头经费,而没有真正用于事业的发展。以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例,财政拨付经费应以事业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的大小为衡量标准,但现实状况是将财政拨付的经费首先用在养人上,用于公益事业的费用则是寥寥无几,其养人的特征非常明显,而用于公益性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经费,只能在创收中扣除使用经费自筹及留聘人员费用之后的剩余部分来解决,导致事业单位发展潜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完善机制。现有的机构编制管理理念,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的体制框架下形成的,机构编制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控制机构编制膨胀,减轻财政负担。当今时代,特别是处于社会经济和改革发展的时期,行政管理理念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面对新的发展需要,要创新管理方式,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资源的引导作用,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增加科学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切实做到资源共享,效能双赢。
篇2
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决算与以往的区别
(一)不同核算原则要求编制不同形式报表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平行记账”,同步进行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核算和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核算,构建“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此之前,事业单位执行收付实现制,年终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只有一份年度部门决算。2019年以后,会计决算分为两份,一份是反映政府财政资金收支活动情况的预算会计决算即“年度部门决算”,一份是反映国家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经营业务资金收支活动的年度“政府财务报告”。这一重大变化,主要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国际一体化的客观需求。这次改革实现了两大目标,一是满足政府管理的需要;二是充分体现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二)报表填列需确认事项增加
为使部门决算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按照重要性原则,编制决算时需要对有关会计科目进行确认填列,同时,为了正确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产生的本年盈余数与预算结余数之间的差异,需对本年度发生的所有影响收入(预算收入)和费用(预算支出)的业务进行合理归并分析,比如:当期确认为收入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收入、当期确认为预算支出但没有确认为费用、当期确认为预算收入但没有确认为收入、当期确认为费用但没有确认为预算支出等情况产生的差异等。
(三)反映的信息更加全面
财务决算报表是日常工作的总结和反映,它渗透在日常管理、经营的每一个步骤,这次改革对于全部为财政预算的行政单位变化不大,而对于事业单位,特别是财政资金相对于自有资金占比较少的事业单位,两种会计制度核算变化较大,主要是会计制度由收付实现制转为权责发生制,加上事业单位涉税收入等因素影响,使日常核算中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产生差异。新的制度下,会计科目设置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科目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增加,进一步规范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使其能够真实反映单位年度经营状况,并通过更细致的核算,使财务核算(权责发生制)更注重于经济资源价值的改变。除确认涉及现金收支变动的交易事项外,还对那些不涉及现金收支变动,但影响未来经济资源流入流出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如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坏账准备、无形资产摊销、资产重估价值确认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数据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决算数据对于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以及单位内部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群众的视角看,随着决算对外公开程度逐步提高,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支更加公开透明,从客观层面反映出事业单位工作成果,使群众对其工作流程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从上级部门的视角看,应用决算数据,可以了解每一年度对于财政资金进行审批的情况,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批复决策起到参考作用,是对事业单位收入和支出进行分析的重要依据;从事业单位的视角看,对决算数据进行分析是编制下年部门预算的依据,可以明确工作方向,继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为单位综合实力发展保驾护航。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决算编制工作探究
(一)强化决算重视度
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年终决算工作开展的意义,提升对决算工作的重视度,加强会计决算编制管理,严格决算管理责任划分,确保会计决算与实际发生事项相符,保证决算编制的真实性。为此,应加强内部决算编制工作规划,建立科学的编制标准,确保编制内容主次分明、细致完整。进一步强化决算数据分析及利用,及时发现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二)保证预算与决算一致性
如果决算和预算数据差距明显,将不利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预算目标设计很可能有失偏颇。因此,要保证预算和决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共同为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与管理提供支持。在编制预算时,财务人员既要考虑本单位各部门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又要参考本年度决算报表。综合两方面因素,让预算目标的设计更加科学可行,提高预算方案的参考价值。同时,在保证预算方案得到落实、预算执行到位的情况下,提高年终决算报表编制质量。加强预算管理,保证决算报表质量;利用高质量的决算报表,为下一阶段预算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三)夯实会计核算基础
通过加强会计业务培训,确保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平行记账”机理,规范日常核算操作,能够减少漏填、错填等问题,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准确性,为决算分录编制和审核等工作有序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未入账的资产负债要及时确认入账;已完工使用的在建工程要及时转为固定资产;发现账实不符的,追溯调整财务账面信息,厘清权责关系。同时,还要认真清理往来事项,做好账龄分析,及时处置财务挂账;注重记录系统内单位的内部往来、收支对象等相关信息并核对账务,切实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为部门决算、政府财务报告提供完整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
(四)建立决算编制审查机制
在决算编制工作开展方面,需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有计划地安排各项工作,提前向相关对接部门收集决算信息,编制明细底稿。封账以后应尽早进行对账,加强数据审核,避免后续因数据失真出现编报返工的问题。制定规范流程,将账套从财务信息系统中导出,编入特定excel,然后通过梳理科目实施分类,有效提高决算编制效率。此外,在报表编制上应做到表间关系明确,按照先后顺序完成报表。为了切实提高决算报表编制质量,事业单位应建立账表审查长效机制,实行初审与复审相结合的“双审制”。在编制决算报表时,会计人员要对报表内容与质量负责,完成初审;对于编制完成的决算报表,还要安排专人进行复审,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除此之外,根据以往决算报表编制经验,把容易发生问题的部分作为重点审查,切实做到不留“死角”,提高决算报告正确率。
(五)完善决算报告信息化管理系统
完善的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及效率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应当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根据政策指引及工作需求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功能及模块调整优化,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决算报表质量,减轻编制人员工作负担,减少手工录入失误。同时,开发相应的决算报表取数模块,提高决算报表录入效率和准确性,确保决算报表上报工作稳定高效。定期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及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为事业单位预决算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语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对决算报告编制的改变,给会计人员带来了便利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会计人员应抓住契机,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信息化、智能化会计核算方法,为决算编制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新会计制度改革要求,从部门决算编制变化出发,加强对会计决算编制工作认知,确定部门决算编制目标,优化部门决算编制方法,提高运用软件系统开展决算编制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决算数据对决策的支撑作用,有效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焱.对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财务决算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0(26):145-146.
[2]张庆龙,张延凯,鞠薇.政府会计制度对部门决算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研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0(08):31-33.
篇3
?眼关键词?演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
?眼作者简介?演魏 伟(1983―),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雪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是指机构编制部门在分解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明确业务范围、划分人员工作类别的基础上,确定各类人员相应结构比例并有效实施的管理办法。对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施结构管理,是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促进事业单位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南昌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探索与体会
南昌市从2011年起开始探索实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在深入调研、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按照“管总量、管结构、管程序”的总体要求,初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类别、适用人员及结构比例标准,结合事业单位进人核编管理工作进行试行。2012年4月,南昌市编办制定印发《关于做好单位编制分类和明确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的通知》,在市属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中逐步推行了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主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编制划分为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和工勤人员编制三类,并明确除主体人员编制之外的其他类别人员编制,要保持相对合理的结构比例,三类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原则上按7:2:1确定。其中,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70%;主要承担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50%;主要承担技能操作维护、技能型服务保障职责的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50%。探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使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管住管好编制,提升编制效益。“三分之一累着干,三分之一混着干,三分之一没事干”,是目前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的存在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编制使用不够科学,占编的闲人太多。按照“因事定编、统一规范、精简高效”的原则,科学核定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经机构编制审核确定的编制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再通过编制实名制管理为抓手,逐步实现优化结构、精简冗员以及编岗、编职统一的目的,进一步优化编制配置,大大提高编制的使用效益。
二是有利于规范进人秩序,防止无序进人。以前,编制核定只管数量不管人员,编制使用只管总量不管结构,致使一些事业单位本来急需专业技术人员,实际上却用空编内补充了一些其他工作人员,新补充的工作人员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实行编制结构化管理,在编制核定和编制使用两个方面强化规范管理,充分考虑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和人员结构特点等因素,尤其是进人必须按照核准的人员编制结构,各类别编制不得混用,使得事业单位补充、配备工作人员必须要着眼事业发展和工作急需,缺什么人才补充什么人才,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进人的合理性、科学性,科学规范事业单位进人秩序。
三是有利于转换用人机制,优化人员结构。从南昌市属事业单位现状看,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编少、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南昌市专业技术型的事业单位人员结构比例看,管理人员占17.5%,工勤人员占14.9%,尽管专业技术人员占67%以上,但除教育卫生系统外,真正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与岗位相适应的还不到在岗人员一半。通过编制结构管理,分别核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确保和强化主体人员编制,并严格按照人员编制结构配备人员,有利于整合事业单位人才资源、增强人才吸引能力和优化队伍整体结构,更加有效地发挥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功能。
二、实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南昌市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属三分之二以上事业单位完成了人员编制结构比例核定工作。但是,在推行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编制结构比例难细化。科学确定人员编制结构比例是编制结构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中,对人员编制结构比例做了一些细化,比如,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编制原则上为单位编制总量的10-20%,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得低于单位编制总量的70%,工勤人员编制不得高于单位编制总量的10%,最多不超过10名。但具体操作起来,由于事业单位涉及行业种类众多,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特点和需求,再加上过去进人管理的不规范,粗线条式的编制结构比例标准与行业特点结合不够紧密,使得人员编制结构分类实施难度加大,造成下一步消化结构性超编的工作任务很重。
二是编制类别适用人员范围难界定。一方面,事业单位人员众多,人员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南昌市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人员总量是党政机关人员总量的近5倍。另一方面,过去由于工作任务的需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混岗问题也比较突出,存在专技人员在工勤岗位、工勤人员在专技岗位,甚至存在工勤人员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情况。编制类别的适用人员范围难以清晰界定,造成编制与岗位相一致、编制与人员相一致的问题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
三是编制结构管理与岗位管理难统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是根据其工作职能核定的,其本身体现的职能需求、工作任务,兼顾了其行业特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必须在核定的编制员额内实施,先定编后定岗。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比岗位设置管理起步晚、力度小,而且上级机构编制部门对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的指导性政策不多,造成事业单位编制结构管理往往受制于岗位设置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立编制管理与岗位管理相一致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体系,将成为今后工作中必须面对、妥善解决的一大难点。
三、做好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的几点思考
推行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管理,科学合理地核定人员编制结构,发挥编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不仅是加强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也是机构编制管理标准化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下一步,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贴实际、科学核定编制结构比例
确定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三类编制比例,必须要从单位实际出发,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制定与其相适应的编制结构比例。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弱化两头、强化中间”,即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编制少,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多,以体现客观性、专业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管理职能较强的事业单位“强化管理,兼顾其他”,即管理人员编制较多,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少,工勤人员编制少之又少,以体现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闲杂人员。对上述两类事业单位中的工勤人员编制最大限度控制、压缩,直至取消工勤人员编制,确保主体人员编制占绝对优势。
(二)严格区分、明确编制结构适用人员范围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结构比例确定后,在全面分析单位工作职责任务、业务范围和现有人员岗位工作的基础上,逐一把在编在岗人员划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管理人员编制,是在决策、组织、协调等管理岗位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使用的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是直接从事本行业、本单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使用的编制;工勤人员编制,是在事业单位从中开发、生产、服务以及为单位业务工作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人员使用的编制。合理界定各人员编制类别适用人员范围,通过定编、定岗、定人相统一,才能确保结构管理真正落实到位。
篇4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问题;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20.130
1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预算编制方法欠缺科学合理性、客观性,缺乏长远考虑
就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流转量来看,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所需时间较短,虽然这能够保证预算编制工作不耽误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但是,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其编制工作质量就不能保证了。而且,由于传统的预算编制思想在编制人员中影响过大,导致新型的预算编制法进行时,部分编制人员仍然按照传统编制方法进行。这极大地降低了预算编制结果的精准性和可行度。另外,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缺乏忧患意识,导致当前的预算编制工作严重缺乏预见性和长久考虑。而且,当前预算编制方法只是单纯的对事业单位支出和收入资金进行分配,而缺乏对分配资金的合理分析和预算,这导致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客观、合理性,过于僵化。
1.2 预算编制与事业单位总体发展缺乏联结
此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发展战略不统一、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发展战略有差异所导致的。而且,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而可行的管理机制,导致事业单位指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改革时难以取得理想成效。现行的预算编制法缺乏对事业单位发展前景的战略考虑,无法做到超前的预见性,往往只是就单位的资金收入和支出问题进行预算编制工作。
1.3 项目的编制规模与实际不相符
当前,有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经常会在项目规模的上报方面下手,在编制过程中完全不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只一味地将项目规模进一步的放大。
1.4 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配合机制
当前,绝大部分的事业单位领导者对于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而由于他们这种行为的存在,从而带动了事业单位其他部门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忽视,在实际工作中也不积极地与财务部门进行良好的配合,那么,这样一来,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所需要的数据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预算的真实度大大降低。
2 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
2.1 全面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确保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
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现状,因此,必须提高其编制工作的质量水平,若想提高其水平、保证其质量,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工作时间,不能只是为了完成预算编制工作任务而进行编制工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事业单位的实际资金收入和支出状况、政府的相关战略任务以及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战略方案等。预算编制工作并不是说完成得越快,其工作效果越好,若想保证预算编制工作质量,就必须保证编制工作的时间,只有在此前基础上才能满足预算编制高效的基本前提。
另外,制度是保证工作的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制度。此制度必须是在国家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下进行的。而且,当前社会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预算编制工作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进行不断的改变。这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主要就是指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经费支出状况。
2.2 坚持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当前,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下几种原则:一,收入与支出应保持平衡的原则;我们应确保实际收入与支出之间是相等的,不编写超出预算的数额;二,应将重点内容突出;我们的预算编制内容必须要充分全面,以避免在预算收入支出计划之外仍然存在收入支出项目;再有,坚持全面细化的原则;我们应详细地分析需要进行预算的项目,从而达到政府的收入支出改革与国库的集中支付实际需求。
2.3 提高全员对预算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存在一部分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致使预算编制结果合理性和可行度降低,甚至导致资金核算工作出现错误,最终造成整个事业单位的财务危机。所以,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远健康发展,增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就要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提高管理人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认识,让他们在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在各部门之间就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充分的宣传,确保预算编制工作得到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支持。
2.4 全面改变观念
必须要将预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思想进行全面的改变,应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过程中经常只一味的追求大题材、大阵容以及大制作,而这样一来,进一步的增大了预算的使用经费,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大量资金的浪费。所以,在进行项目申报与预算过程中应根据单位的实际状况及自身的工作能力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做好预算编制管理工作。
3 结 论
总而言之,当下,我国在致力于深化与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其中尤其是对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管理制度的改革尤为明显,为了配合这一工作并使其顺利开展,就需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提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依靠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增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依靠法律的强制性等有效手段切实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水平。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改革和发展,保证我国事业单位在未来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预算编制 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举办的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成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它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国家财务的投入是行政事业单位得以顺利运行的资金和物质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也加大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而增加资金投入使用的同时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预算编制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的收支情况的预算计划和管控,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发展。笔者将分别从: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强化预算编制的有效对策,两个方面来阐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有效性
预算编制是个学术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工程造价问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对重大公共事业的预算和控制,需要长时间的分析和论证。在实际运用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仅利用3至4个星期的时间制作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表,时间不充分,加上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能力薄弱,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和严格的预算,在预算编制这一环节存在盲目和草率性,导致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无法得到保障。预算的执行缺乏缺乏科学性的规范和标准,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对资金的支出使用实行绩效考核,没有实行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导致支出绩效评价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从而也会影响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
(二)预算编制意识相对薄弱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下级单位根据业务需要向上级申请得到的,上级单位对财务的预算编制不能如实反映资金的使用情况。有时上级的拨款难以满足业务的正常需要,而下级单位不能及时向上级反馈资金的使用情况,上下级财务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业务和项目很难按计划执行和完成。影响了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的一致性,对支出难以作出绩效评价,造成上级单位资金的长期滞留和下级单位缺乏资金来进行服务,财务管理的工作开展处于盲从状态,影响了公共服务的工作进度和质量,严重防碍了财务部门对资金的有效管理。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有效对策
事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举办的或其他社会组织利用国有资产成立的社会服务组织,它以服务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国家财务的投入是事业单位得以顺利运行的资金和物质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家也加大了对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视和投入,而增加资金投入使用的同时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率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有序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编制意识、建立并完善预算编制管理体系、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控制力度、采用柔性预算管理方式、将预算激励机制应用其中,笔者将就以下对策进行分析。
(一)加强预算编制意识
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管理部门并不是使用部门,而且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业务而忽视了财务的A算编制,也没有对财务进行预算和控制,甚至把财务管理单纯作为服务性的工作,没有合理的依据和标准对专项资金的支出绩效作出评价,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分离。上级单位不重视财务的业务问题,缺乏预算编制意识,因此,加强对预算的管控是资金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唯有重视预算,才能对支出的绩效作出相应的评价,预算是作出支出绩效评价的前提。
(二)建立完善预算编制管理体系
公共事业服务的资金来之不易,其目的就是要集中财力办大事,行政事业单位就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的管理体系和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加强对下年度的预算管理控制,实现支出绩效评价的科学规范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要做好预算编制,各级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支出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来充分调动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在资金的使用上严加管控,通过开展公共服务项目的目标和绩效来对支出绩效做出评价,支出绩效作为下年度的预算依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对预算的控制力度
思想上对财务进行资金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立健全的规范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的预算编制和支出绩效评价的监督,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发挥财务预算决策和控制的职能,对资金进行严格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强对资金的预算和支出管控,明确公共服务项目的申请条件,根据项目的缓急情况及时地进行资金的拨付,优化预算编制管理结构,各部门各业务员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各部门和业务员要重视预算编制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工作人员的配合度,保证资金的使用高效率。
(四)采用柔性预算管理方式
预算应具有前瞻性,它的编制主要是依据预测、决策信息、在实际预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实施柔性预算管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所谓的柔性预算管理就是把弹性加入到预算编制过程当中,按照事先无法设定条件对不同的预算指标值进行设定。滚动预算就是其中一种柔性预算,在对滚动预算进行编制的时候,应把会计年度和预算期分开,伴随着预算的逐步执行,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滚动预测,对目标值和行动计划不断进行调整,对补充预算不断进行延伸,逐期按季向后滚动,促使日常管理紧密衔接。
(五)加强对预算的控制和支出监督
思想上对财务进行资金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建立健全的规范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的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的监督,优化财务管理制度来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发挥财务预算决策和控制的职能,对资金进行严格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强对资金的预算和支出管控,明确公共服务项目的申请条件,根据项目的缓急情况及时地进行资金的拨付,优化预算控制管理结构,各部门各业务员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事业单位财务各部门和业务员要重视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提高工作人员的配合度,保证资金的使用高效率。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政府的财务资源得以优化配置的关键,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公共服务时要做好预算的控制,有责任维护好资金的使用权益,尽量做到节约成本,效率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支出绩效的评价是对预算编制的目标和效果作出的评价,是预算的依据和条件,行政事业单位就要设立相应的内部机构进行支出的绩效评价。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和公正公开的支出绩效评价是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是提高专项资金利用率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成宇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134-135.
[2]唐文.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20:24-25.
[3]叶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会计师.2014.15:70-72.
篇6
200*年9月25日,县委十二届第五十次常委会议听取了县卫生人口计生局的工作汇报,并研究了人员编制等相关问题,现根据县委常委会的意见和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请示增加县卫生人口计生局及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具体意见如下:
一、为县卫生人口计生局增加人口计生人员编制2个,卫生应急办人员编制1个。
200*年县卫生局和计生委合并至今,县局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力量一直薄弱,2005年初,又将地区“人口”职能划入县局,受人员所限,目前全县人口形势分析、地区人口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计划生育的科技工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全县计划生育网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项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特请示为县卫生人口计生局增加人口计生工作人员编制2个,以保证“基本国策”在我县的顺利实施。
200*年,县编委重新核定了县卫生人口计生局的内设机构,并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增设了县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长编发〔2005〕6号),但是,还未明确人员编制,特请示为县卫生应急办设人员编制1个。
二、为县卫生监督所增加人员编制7个。
XX县卫生监督所200*年9月成立,现有事业编制5个,承担全县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按有关规定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规划的要求,县卫生监督所应在乡镇派驻卫生监督员,根据事改后一年的工作实际,卫生监督所现有人员根本承担不了目前的工作任务,尤其是除大长山之外的乡镇日常卫生监督工作开展困难,特请示为县卫生监督所增加7个编制,其中包括4个乡镇卫生监督员编制。
三、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增加人员编制2个。
XX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于200*年9月,现有事业编制20个,其中包括8个乡镇防保人员编制。县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撤销了原县结核病防治所和大长山岛镇防保所,其职能全部划入县疾控中心。目前,疾控中心明显感到人手不足,现有人员连一个最起码的防疫应急机动队都凑不起来,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较大,特请示为县疾控中心增加人员编制2个。
篇7
关键词 预算管理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2015年财政部先后出台《财政部关于推进中央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财预〔2015〕43号)、《财政部关于加强和促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财预〔2015〕82号)等相关文件,就全面推进中央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和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管理做出了部署。从2016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开始,编制周期由以前的一个年度拓展为三个年度的中期规划预算,采取以三年为一个跨度连续滚动编制的方法。对于项目编制的立项、执行、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指引。本文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全面应对改革要求、改进措施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对策。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特点是:首先安排保障单位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根据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情况合理安排项目支出的预算。这种做法易导致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存量资金使用与重大民生工程亟须资金安排之间不匹配的矛盾。
自2016年预算编制工作起,为了做好2015年部门预算管理和改革各项工作,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继续落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上,全面深化的改革部门预算编制。具体的改进措施是:拓展预算测算年度,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财政项目库,改进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评审工作,全面推进预算实施绩效管理。具体的改进要求是:
第一,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编制部门三年支出规划。对于规划期内的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涉及的财政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为确保年度预算与中期规划紧密衔接,2016~2018年财政支出规划工作与编制2016年部门预算同步进行,编制范围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第二,按照“先评审后入库”的原则,对于所申报的属于评审范围内的项目进行预算评审,原则上评审通过方可作为预算备送项目进入项目库。
第三,树立绩效管理理念,促进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效融合。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在开展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上,开展中期绩效评价或年度绩效评价,加大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结合的力度,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预算改革前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的差别
(一)项目预算编制周期的变化和实施项目滚动管理
本次改革,对于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周期由以往的一年编制规划拓展到今后三年的项目支出编制规划。除了编制原有需要一年内完成的项目,今后两年内或者三年内需要承担的项目也一同编制。具体的变化原则是:第一年规划的约束对应本年预算,后两年规划指引对应年度预算。年度预算执行结束后,对后两年规划及时进行调整,再添加一个新的年度规划,形成新一轮中期财政规划。同时,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由以往全部申报一年同期的项目变更为同期为一年、两年或三年的项目支出预算。为了适应管理需求,对于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填写内容中在立项依据、实施主体、支出范围、实施周期、预算需求、绩效目标、可行性论证、评审结果等内容作了相应改动,作为项目审核和管理的依据。同时提出中央部门和单位要在项目库中对项目的执行、调剂、结转结余、绩效信息及时进行更新和维护。
(二)明确提出项目预算的评审工作
本次预算编制改革与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项目支出评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引。相关文件指出,项目预算的评审工作要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将评审的范围不断扩大,丰富各种评审形式,积极引入专业机构和第三方评价机构,逐渐提高预算评审工作质量建设和专业化程度。建立项目预算“先评审,后入库”的明确要求。
(三)进一步加强预算支出的绩效管理工作
在原有的绩效评价工作基础上,改变以往绩效指导体系、信息系统、人员队伍、专业水平相对薄弱和滞后的现状,从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效益、资金落实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情况等几个方面一系列考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执行完毕的项目都要由项目承担单位对照事先设定的绩效目标开展自评,在此基础上,中央部门和财政部选择部分重大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
从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对于预算财政资金的申请与管理力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总体管理思路由“重分配,轻管理”逐步调整为“即重视分配又重视管理”。特别是对于项目资金的申请,着重强调了上述三个方面,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这也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财政预算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本次预算编制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新的预算编制方案有利于体现部门预算与政府宏观政策的紧密联系,突出预算编制方向的前瞻性;有利于中央财政更好地与部门职能衔接、避免存在交叉重叠现象;有利于各部门科学合理的项目立项和建立分类标准,突出重点,不再像以往盲目追求项目的数量多;有利于优化预算决策机制的完善,改进以前重分轻管的现象。
四、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是进行预算执行的基础部分,没有较好的预算编制就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算方案,预算的编制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付出,对于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新的预算编制工作更是如此。
(一)配合中期规划,需要扩展预算编制的前瞻性与周期性安排
本次预算编制改革,项目预算编制计划的周期由以前的一个年度扩展为1到3个年度。从前期规划上避免了申请资金过程中预算不够精细的管理现状。在以前的预算资金申请过程中,由于每个预算年度都可以在下一年度继续申请预算资金,项目承担部门对于项目资金的整体安排抱有一种先申请下来不够再追加申请的惯性思维,这会造成整体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低下,一边继续申请资金,一边又造成大量财政资金累积沉淀的使用效率低下状况,极为不利于我国财政预算资金整体的平衡安排。本次改革明确提出,要一次性做好整体规划,项目资金申请一经确定不得更改的规定,迫使财政资金的申请部门必须充分重视这项工作,认识到预算工作与本部门业务工作的密切联系,不能简单地认为预算工作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预算编制的主体最终还要依靠资金使用的部门。这对于提高预算资金管理力度,树立加强管理和有序安排的观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很有帮助,从而有效的改进以前重分轻管的现象。
(二)预算评审工作的加强实施
充分认识项目评审对项目立项的重要性,建立结合实际的预算评审制度和实施方案。预算评审工作是与项目库建设和管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在项目预立项的同时,就要着手开展评审工作。除了选择部分重点项目开展试点,要逐步扩大评审范围,将预算评审实质性的嵌入预算管理流程。预算评审工作主要是针对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预算,按照“先评审,后入库”的原则,拟纳入中央部门项目库的项目都要进行预算评审。这就在预算工作的前期管理中引入新的管理模块,做好预算资金的申请与使用实现管控关口前移。
(三)推进预算资金的绩效考评工作
通过加强绩效评价工作,改变以往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有效监督,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缺少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现状,对于预算支出的合理性、资金使用效益如何、资金投向是否正确等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
在这次的预算编制工作改革实施过程中,财政部先后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预算管理的意见》(财预〔2015〕82号)、《财政部关于推进中央部门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财预〔2015〕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预算评审工作的通知》(财预〔2015〕90号)等一系列文件,对于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制定。这就需要各单位的管理层、具体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和各预算项目申请的业务工作承担人员,认真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按照新时期的预算编制工作要求来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本次预算支出编制改革对于项目支出预算编制的周期和项目预算的前期立项到后期管理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指引。从而避免以前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预算拨付的前瞻性与均衡性不强,预算管理不够精细化,资金的使用效益与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联系性不强等问题。
五、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第一,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和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改革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需要树立全新的预算管理理念,自上而下使单位的各个层面对预算编制给予一个全新的,充分的认识。同时,针对预算编制的改进,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人力的情况,对于编制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还应充分调动各个项目承担部门的人员力量,对于项目的各类专业性问题给予一个预算编制的质量保证。
第二,充分认识项目评审对项目立项的重要性,建立结合实际的预算评审制度和实施方案。通过在预算编制环节对预算来源的目的、效果和金额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强化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审核,力求做到项目预立依据充分,计算标准科学以提高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向主管的部门所属评审机构、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评审等方式开展预算评审。对于那些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原则上应委托专业评审机构评审。组织专家评审的,还应当设立专家库并从中随机抽取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专家,将经过评审后的项目入库申报和调整,如实申报项目和预算。
第三,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的绩效目标评价机制。按照《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规定,绩效目标的设定原则为:“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为了使绩效目标可以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预期产出和效果,需要对绩效指标予以细化、量化描述,主要包括: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和满意度指标等。同时,产出指标可以从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财政指标、成本指标等几个方面去把握。效益指标可以从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生态效益指标、可持续影响指标等几个方面考虑。满意度指标是反映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的认可程度指标。绩效标准是设定绩效指标时所依据或参考的标准,一般包括历史标准、行业标准、计划标准、财政部认可的其他标准四个方面。
六、结论
本文结合中央财政预算编制工作改革的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工作的影响和对策进行了阐述,较为详细地分析了预算编制工作事前立项、事中申请、事后考核管理的重大变化。针对预算编制工作这一系列重大变化,结合以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特点与经验,剖析了项目立项评审工作、三年支出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项目完工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对于以后年度从事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些基础帮助。鉴于预算项目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在我国全面启动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管理力度还远远未达到预算编制配套工作的要求,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研究。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这两块工作内容,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构建财政预算管理的新模式,促进我国公共财政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张霞岭.浅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3(32):74-75.
篇8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不同的是,它主要是要对财政拨款等各种来源资金进行管理,不仅需要保证其准确性与有据可查,还需要实时的反映出管理资金的用处。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就有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年度财政预决算报告必须要进行公开,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报表编制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也可以变向的体现出决算报表编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质量、执行情况等都是严格依据该决算报表的,所以决算报表能够充分的反应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而且随着近年来会计电算化模式的普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更加方便了,因此就需要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部门决算报表编制上的应用了。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环节的问题及不足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众多行政事业单位也都顺应时代进行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改革,但是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使用的软件问题,软件的实用性还有待提升。目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使用的软件特点是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方便性,却在内容结构上缺乏完善性,对于财务方面的新增内容无法做到有效的容纳,而且其数据参数上设计的不合理也会导致部门决算报表数据容易丢失。第二个问题则是决算报表内容的不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资金来至于各个不同的方向,其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复杂,在方向、计量单位、数量上都是不同的,这也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决算报表编制中产生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核算与决算报表之间内容关联度不高。随着新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众多相关的会计项目例如会计核算方式都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导致其与决算报表编制不一致,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支出核算时,与决算报表内容不匹配,很难完整地反应出单位的支出情况,导致准确性大打则扣。
三、会计电算化在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中的应用
(一)通过会计电算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参数设置和格式
只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决算报表参数的设置和格式,才能保证决算报表中内容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因此会计电算化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一个应用就是通过会计电算化的优势特点来保证决算报表参数设置。例如在原有基础上设置出行政事业单位上、下半年度的参数指标,并进行对应的横纵对比,进而进行决算报表编制,这样能够保证执行情况的全面性。还有就是会计电算化中的各种运算公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决算报表编制的效率与简洁。
(二)利用会计电算化,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取数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不仅能对会计科目账户进行基础的核算,还能利用辅助核算,对资金各个来源与支出的方向进行明确,建立起一个全面的管理账户。当然,对于具体应用操作需要依照一定要求。第一,将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模式中核算模块与辅助核算模块分开,并填入不同种类的科目。第二,要明确基础支出与项目支出,对它们进行区别,这样才能保障决算报表内容的准确性。第三,在区分相应内容的同时,也要对不同科目的收支情况、结余情况等进行监管,进而确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取数。
(三)应用会计电算化,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内容的填报
要想应用好会计电算化,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内容的填报,首先要把握好决算报表中的表格数据,并对之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选择最正确的数据。接着在覆辙核算科目的时候,要准备好审核工作,不能掉以轻心。最后就是在提取账户科目数据的时候,要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总账进行比较,并比较好会计核算与辅助核算的数据,根据各个项目做好收入支出这一项的内容填报。
(四)根据会计电算化,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数据核对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的编制的一个保障工作就是要在完成之后进行核对。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辅助,对决算报表账户进行分类设置以及完成后的自动核对,能够保障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的实用性与准确性。
篇9
一、基本情况
(一)聊城市行政机关编外用工主要集中在交警,岗位较单一 (一般是协警岗位),实行人事,工资由财政部门专项拨款,待遇低于正式职工。
(二)聊城市事业单位编外用工主要分布在财政补贴和经费自理的单位(教育、卫生系统最多),分布岗位广泛(如行政管理、工勤、专业技术等岗位),基本参照人事进行管理,工资由用人单位负责(卫生系统一般与正式在编同工同酬,教育系统一般略低于在编人员)。目前,人事和聘任制人员已成为部门主力。
二、编外用工大量存在的原因
(一)编制管理的滞后是导致编外用工的主要原因。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系统亟需大量人才,而目前聊城市卫生系统使用的仍是1991年核定的编制,已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发展要求,卫生部门只能招聘使用大量编外人员,其中市人民医院的编外用工人数已达医院编制数的2.3倍。近年来聊城市驻地城区道路交通流量激增,繁重的交通安全管理任务与警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而公检法的政法专项编制数由上级核定,市一级没有调整权限,只能通过招收交通协管员来协助交警上路执勤执法,造成编外用工的大量存在。
(二)人员结构管理的缺失是导致编外用工的深层次原因。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数额及人员结构的管理,而人员结构的管理在机构编制管理中一直没有提上日程。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很大一部分存在“天花板现象”,即:老干部干到一定年纪或者一定职位后,很难再有发展空间,基本和退居二线无异,造成编制内“没有能干活儿的”;同时,为了避免超编现象或者消化超编人员,不能新进带编人员,造成干部老龄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在教育系统,年纪大的老师知识更新不及时,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岗位的新技能,而年富力强的年轻教师因为编制的限制,无法进入体制内工作,出现在编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从而必须聘用大量的年轻教师来保障教育的良好衔接。
(三)进人渠道和招考条件的限制导致人员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目前实行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制度,选拔方式单一,同时,为了保证选拔机会的公平,招考条件设置较为宽泛,不能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出发,选拔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如,聊城市中医院提出,医疗人才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要更专更精,对实用性要求强,但是目前的招考制度不允许招考条件限制那么细,导致医院难得空出编制,但招进来的人并不是急需的对口人才。相对于这种情况,编外用人的自主性更能满足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及时性和直观性需求。
三、编外用工存在问题和特点
虽然目前编外用工能够暂时解决单位的燃眉之急,用人单位也有比较规范的编外用工管理办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编外用工管理存在潜在隐患。一是由于目前是因编定岗,对于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事业单位,因为编制少,无岗位,造成年轻力量评聘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工作开展。为了避免人才的浪费和流失,有的单位不得不对在编人员隐瞒实情,实行编外人员占用在编岗位名额评职称、晋升职务。二是由于从2012年底开始人事人员都统一按照企业养老保险标准上交,与之前参照事业单位标准上交保险的人事人员形成了两种管理制度。这部分人退休后,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二)用工管理的双轨制造成编制作用弱化。经过这些年用编审批制度的管理和自我消化,不少单位逐渐出现空编情况,但对于存在大量编外用工的单位来说,即使单位空编,也不再进一步补充编内人员,一是因为空出的编制远远解决不了编外用工数额,二是因为编内编外管理严重脱节,补充编内人员必须通过公开招考而不是从单位现有编外人员中递补合适人员,造成目前的一线力量入不了编,而由于考录工作的局限,新考录人员未必是单位所需人员。
(三)相关部门管理衔接不顺造成编外用工管理诸多不便。用人单位都是按照人事来管理编外用工的,而编外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已经办理了人事,另一部分是待办人事的。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人社部门办理手续需要分批分类办理,在这个等待期间就造成了两类人的存在。如果在这期间待办人事的人员调出,其工龄接续等手续就成了问题。同时,由于人事的人员档案都托管在人社部门,但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是由用人单位负责,等待人社部门审批的时间导致用人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停滞,造成不便。
(四)编外人员参与执法损害了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力。在一些执法部门,由于人员紧张,不得不聘用临时工协助执法,聘用人员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尽管规定是协助执法,但在执法过程中很难做到区分明显,导致执法效果下降。同时,编外人员执法一方面弥补了在编人员的不足,另一方面又直面细小矛盾的交织点,极易引发冲突。通过各地上演的执法冲突可以看出,编外人员承担着“减少麻烦、逃避责任”的职责,替正式在编人员分担些苦活、累活、脏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对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的管理建议
对于编外用工的管理,首先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事业单位改革方向,明确允许继续存在编外用工的领域,并对该部分编外用工进行规范管理。而其他领域,可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实行购买服务等方式,使政府由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者、购买者和监督者,从而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目标。
一是必须以编制的规范管理为前提。规范编外用工管理,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单位、岗位允许编外用工,这就要求首先要规范编制的核定与在编人员的管理。一方面要及时制定各系统或领域的编制标准,对现有的行政、事业编制进行总量内调整、优化,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减少政府管理层级,简政放权,把握好未来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明确编制分配的侧重领域,激发在编人员活力,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编制效益最大化,减少单位对编外用工的依赖和需求。二是加强人员结构管理。在每年的用编审批时,不仅要考虑单位空编情况,同时要统筹考虑在编人员的年龄、学历、职务等多方面的结构层次,实现科学、规范、衔接合理的人员进出制度。在编制分配和人员管理相对合理和完善的基础上,明确需要编外用工管理的单位和岗位,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
二是明确责任主体,规范编外用工管理的联动机制。目前编外用工的管理仅限于人社部门、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机制和办法。为了避免编内人员的严控导致编外用工的膨胀,编外用工管理必须实行员额控制和财政监管相结合的机制,需要建立编制、人社、财政、监察、审计、主管部门以及用人单位协同负责、各司其职的联动机制。要制定编外用工编制配备比例,严格编外人员员额管理,实行编外用工计划审批制度,建立健全编外人员实名制管理信息库,为编内、外人员统筹管理打好基础。同时进一步规范编外用工管理办法,明确使用编外用工的审批程序、待遇保障、管理方式、监督检查等,真正做到依法用工、规范管理,保障编外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是摸清编外用工底数,全面评估编外用工状况。对各单位编外用工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登记,切实摸清现有编外工作人员的数量、年龄、工作岗位、工作年限、进入途径、经费来源、合同签订、工资及保险待遇等情况,并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对存在编外用工情况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的结构、年度主要工作任务、工作量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逐一分解,分析该单位、该岗位有无必要配备编外用工从事辅助工作,避免出现以编外用工替代编内人员,造成编内人员工作空闲、人浮于事的现象。分析和确定哪些单位编外用工是合理的,哪些单位编外用工是不合理的,并对用工不合理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同时禁止编内空编、编外聘用的做法,不再允许空编单位另行编外聘用人员,维护编制管理的权威性。
四是健全完善入编渠道,统筹编内编外管理。编外使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已经顶岗工作,有些甚至成为了单位的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鉴于现状,建议尝试新型的人员配备方式,完善编内人员招录体制。对机关事业单位核定编制后出现空编的,一方面,通过现有的公开招录方式,引进新生力量;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性的选拔,对已在岗工作的编外用工进行编内和编外统筹管理,按照相应的比例,优先录用单位聘用的编外人员,激活现有人才储备。用完善的制度吸引、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增强编外人员的稳定。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一、前言
会计核算工作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着资金管理不够规范、会计核算约束力差、固定资产不计算折旧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妨碍了会计核算工作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以往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弥补,力求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资金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在我国的事业单位当中,会计核算的实行力度不够,资金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非常明显。许多事业单位对会计的要求仅限于账务填写无差错,财政报表中的数据能够“对”得上,为此不惜强凑、编造数据;也有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单据填写不够规范,不是缺项漏项就是错填。这些行为都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
2.约束力不强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许多事业单位都开始引入财务软件来辅助会计核算工作的进行。但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执行者仍然是员工本人。在许多单位当中,同一名会计既要负责会计数据的输入,也要负责会计数据的核算,这就导致会计核算工作徒有形式,缺乏实际的约束作用,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下降,不能充分发挥单位资金的作用。
3.固定资产不算折旧
在旧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固定资产是不计算折旧的。但是,事业单位购买的固定资产,虽然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创造一些效益,但是同时自身的价值也在下降。如果不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那么也就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不利于单位的管理者掌握单位真实的资产状况,导致单位的资产发生无形当中的流失。
三、新制度下会计核算的变化
1.会计报告体系正规化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会计报告是对会计核算总体结果的一个总结,能够完整地、如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状况。在旧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重要表格是会计报告中必不可少的,而一些附表和表格附注则容易被会计人员忽略。而新制度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和修正,明确规定了会计报告所要包含的表格类型,各种附注和附表也不能缺少,进一步推动了会计报告体系的正规化,有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落实。
2.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加强
在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当中,事业单位必须要对事业单位的项目投资进行严格审查,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还有,事业单位要设置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净资产项目,以便财务会计管理单位扶持资金的使用状况、结转状况和结余状况,使单位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得到了加强。
四、新制度下单位会计核算的调整建议
1.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缺乏有效性,究其原因是会计制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了促进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就要进一步对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明确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基本要素、财政项目组成分类,对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方式进行完善补充,比如按照一定的折旧率计算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更加真实地反映单位的资产状况,方便单位领导者的管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要严格确保会计核算的有效性,按照会计制度体系的要求编制会计报告,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各项财政状况。
2.引入权责发生制
在过去,我国许多事业单位缺少经营业务的收入,不得不依赖国家政府的拨款来确保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了摆脱对于国家财政拨款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以往的收付实现制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实际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引入权责发生制,对单位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流向都进行跟踪与记录。在实践工作当中,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将单位的经营性业务与非经营性业务的收支状况分开来进行核算,让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与单位实际的资金收支状况相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五、结论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是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现状所进行的调整和完善,针对旧会计制度中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推进了会计报告体系的正规化,加强了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我国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单位的会计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共同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丹.浅析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J].财会研究,2014,0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