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加工范文
时间:2023-03-19 02:1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产品加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水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
笔者曾参观过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整洁、明亮的生产车间真是今非昔比,鱼豆腐、鲍鱼罐头、即食鱿鱼、海鲜调料等产品数不胜数。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10年来,全省水产品加工保持了快速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水平,逐步实现由初级向精、深、细加工转变,由低值鱼货的冷冻加工向鱼糜等制品加工转变。开发、利用、加工低值鱼、虾、蟹、贝和藻类的势头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粗加工、精加工、冷冻调理食品、调味品等系列产品,全省的水产加工实现由单系列少品种向多系列多品种加工转变。全省水产品加工以行业分类有水产食品类、海洋药品类、海洋化工品类等。
在水产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加工门类齐全、科技含量比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其中,福建东山海之星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扩建项目列入省重点,成为全省最大的中上层鱼类精深加工企业。福建安井食品成为全省内首家纳税总额突破亿元大关的水产品加工企业。
据统计,福清龙田、东山经济开发区、霞浦台湾水产品交易中心、诏安水产专业加工区4个省级水产品加工园区已入驻加工企业50家,预计全年水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亿元;2015年全省新建万吨以上大型冷库7座,新增水产加工生产线50条。预计全省水产品出口创汇继续居全国第一,其中东山县居全省县(市、区)首位。
海鲜调味料成为餐桌新伴侣
味精、鸡精、酱油等调味料在日常餐饮中是常见的,如今,海鲜调味料也逐渐推广开来,与其他调味料不同的是,海鲜调味料还能尝到来自大海的味道。
2013年,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开发的“海极鲜”系列调味品正式与企业签约,科研成果开启了向产业化转化的过程。该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告诉笔者,这类来自大海的新型调味品取材于水产品加工的副产物,这些“边角料”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变废为宝,在保留海鲜味的同时去除了腥味,成为烹饪调味的绝佳材料。经过两年多的生产推广,如今“海极鲜”已经走进了全国的超市商店,成为消费者常用的“餐桌伴侣”。
以研发“海极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该团队将研发目光瞄准了更受消费者青睐、营养成分更高的高档海鲜鲍鱼。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品加工研发团队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福建特色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和示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鲍鱼加工的副产物鲍裙边、鲍蒸煮液为原料,利用酶解、喷雾干燥、新型成型、流化干燥等技术制备鲍鲜素,并在研发鲍鲜素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的同时,制定出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从2014年立项至今,鲍鲜素的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功,该项目的目标是,未来要建立年产达到100吨的鲍鲜素生产线并进行示范应用。
水产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近年来,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以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建设了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和闽台重要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实验平台,通过国家、省级和厦门市的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形成了水产品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把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推向社会进行产业生产。在示范过程中,为企业升级和转型提供强大的支持,推动了该类水产加工水平巨大提升,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企业建立了示范基地。
篇2
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但是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为基础,以“973”“863”等国家大型科研资助项目为依托,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国家“973”项目“海水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开发培育出了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1号”并进行了普及推广,和凡纳滨对虾、日本对虾一起成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三大优良品种。开发培育了“蓬莱红”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种等新品系,为我国扇贝养殖和增殖放流提供良种。国家“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东海、黄海生态系统研究为切入口,对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并促成了我国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国家“973”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学、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则首次对我国大规模有毒赤潮的毒性、来源,以及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威胁进行了研究,建议建立我国近海有害赤潮预测预防机制,对我国近海海水增养殖灾害预防与防治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在海水增养殖良种培育技术方面,已掌握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提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以及对虾、牡蛎、扇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培育成功“浦江1号”团头鲂、“黄海1号”中国对虾以及新吉富罗非鱼、“蓬莱红”扇贝等一批优良品种;在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与控制技术方面,最早在国际上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开发了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芯片技术,研制的对虾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明显提高了养殖对虾的存活率,发现了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在海水增养殖良种推广方面,“黄海1号”中国对虾已在河北、江苏大面积推广养殖,“大连一号”杂交鲍从黄海北部扩展到我国南方,“中科红”海湾扇贝目前已推广养殖面积超过1000hm2,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繁育技术已实现产业化,“海优一号”珍珠贝新品种在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耐高温高产“荣福”海带在山东、福建和广东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捕捞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适应本国渔船生产特点的大型拖网渔具扎制方法并被广泛应用,研制的渔用高强度聚乙烯材料也在狭鳕拖网渔具中得到应用;成功选育了耐海水蔬菜“海芦笋”和“海英菜”,累计种植面积已达100hm2以上,实现了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并达到了产业化规模。
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现状
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水产品冷冻以及冷冻品、干制品、鱼糜制品、罐头、腌熏品、鱼粉、鱼油、藻类食品、医药化工和保健品等系列产品的加工体系。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先进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的开发与引进,水产加工的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也不断提高,我国的水产品加工技术、方法和手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正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但也存在着精深加工水产品比例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较多、行业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现状从产品上看,主要应用于烤鳗加工、冷冻鱼虾加工、鱼粉加工、鱼糜加工和紫菜加工业等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体现在不少企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上,如冷冻调理食品、鱼糜及鱼片加工生产线、烤鳗生产线、紫菜精加工生产线、干制品生产线、盐滞海带及裙带菜生产线等。同时许多企业也逐渐参与产品质量管理、卫生标准制定等方面,完善生产操作规范和标准加工程序等,确保产品的卫生与安全。此外,近年来随着加工技术的突破,海洋药物和保健食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如提取河豚素、DHA、EPA、DPA、鲨鱼软骨素、壳聚糖、壳寡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应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经进行了工业化的生产,并且成为水产品精深加工应用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领域。从技术上看,我国水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较快,攻克了一批海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如海参精深加工技术、海带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大宗海洋捕捞低值鱼类精深加工技术等;在滩涂植物开发利用技术方面,耐海水蔬菜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耐海水蔬菜深加工技术、耐海水植物新品种筛育及滩涂栽培技术等都取得进展。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海洋生物酶开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均有突破,已经筛选到多种具有较强特殊生物活性的酶类,克隆获得了一批新颖海洋生物酶基因。海洋绿色农用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晚,总体水平处于起步阶段;在海洋药物研究方面,主要是建立了海洋生物活性筛选、活性化合物提取分离、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构优化及活性评价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技术方面,已经积累大量海洋生物基因数据,建立了多种海洋动植物基因库,展开了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研究,克隆了大量与海洋生物发育、疾病、免疫等相关的功能基因。海洋药物开发目前已成为我国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应用最高的领域,并且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有5种海洋药物、10余种海洋保健品获国家批准上市。一批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海洋生物医药和化工制品开发成效显著,海洋生物碱性蛋白酶应用目前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由我国自主研发的“04型创伤急救包”和“99型急救烧伤敷料”海洋抗菌止血复合材料已投入应用,海洋寡糖生物农药、海洋微生物农药、新型海洋寡糖饲料添加剂等均实现了产业化,在养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海参精深加工技术已开发出多种海参制品,在保健品行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以新型海带综合利用系统为基础,研究开发的岩藻聚糖硫酸酯等新型海带产品,实现了高附加值的海带加工产业。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现状
山东省是海洋资源我国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沿海省份之一,所辖的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渔业一直是山东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山东省的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拓展了海洋渔业的产业链条,增加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机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山东省还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是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拥有国家驻山东及省属副县级以上涉海科研、教学单位40个,科研院所3所。其中涉及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有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建有种质资源库5个,样品标本馆(库、室)6个。山东具有资源和科技两大优势,发展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
1山东省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现状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业从20世纪70年代大养海带,80年代掀起养虾热潮,90年代起扇贝筏式养殖发展迅猛,到近年来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养殖浪潮,经历了40多年的历史,各养殖品种无论是养殖规模还是产量上均居全国首位。特别是随着“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战略实施,海水增养殖业已成为山东省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沿海地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地方经济和促进渔业增收增效的主要途径,海水养殖业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发显现。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省海水产品总量664.4万t,同比增长2.8%,其中海水养殖413.5万t,同比增长4.3%[1],占海水产品总量的62.2%。增殖方面,投放苗种43.2亿单位,增长54.3%,建设人工鱼礁区43处,新建渔业资源保护区7处,新改造开发老旧鱼塘4300hm2余[2]。目前,山东省海水养殖产业涵盖了我国海水养殖的鱼、虾、贝、海珍品、藻类等主要优势产业品种,并在山东省形成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突出、集约化程度高、特色分明、带动性强、影响力大、助飞经济发展的海水养殖产业特色,其极具代表性的品种包括:大菱鲆、牙鲆、鲈鱼、鲽鱼、对虾、梭蟹、牡蛎、贻贝、扇贝、蛤、蛏、鲍、海参、海胆、海带和紫菜等。科技一直是山东渔业发展的一大优势。近年来,山东省一直坚持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山东省都走在全国的前列,特别是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为渔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山东海洋渔业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在海水增养殖科技创新方面,目前山东省已建立海洋药物、水产饲料、生物制品、海藻良种、海水养殖新品种培育、盐碱地渔业综合利用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近20年来,山东省共获得重大海洋科技成果1500多项,其中近300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良种培育、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逐渐兴起,绿色无公害养殖正成为目前海水增养殖的发展主流。
2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创新现状
水产品加工业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延续,在渔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增值、增加就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山东省水产品加工业普遍存在着初级加工品多,精深加工品少、保鲜保活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以产品增值为目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不断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大幅提高,并迅速发展成为山东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是科技成果应用较为广泛的行业,其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较强。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省科技攻关计划和“科技兴海”技术开发计划,两大计划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大项目设立和资金倾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海洋水产品加工水平的提高。开发出了海参胶囊、即食海参、牡蛎沙司等一大批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水产品加工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冷冻品、干制品、盐渍品,向目前多品种、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方便、风味、健康食品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山东省水产品精深加工已经不再局限于食品行业,而是在附加值更高的医药和保健品行业崭露头角。如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的崔建洲和宫庆礼利用D201大孔树脂层析、超滤、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和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从假晴东方的肝脏中分离纯化得到河豚素(TTX)晶体,得率为81.1%[3]。提取的高纯度河豚毒素结晶,目前已获得美国HAD认可并进入了国际市场,结束了日本公司独霸市场的局面。另外从海洋生物中提取DHA、EPA、DPA、鲨鱼软骨素、活性多糖和多肽类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保健和治疗疾病,目前都已经在青岛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为中国水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省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内沿海地区中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与沿海海洋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等,特别是与国际海洋科技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1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基础性研究薄弱
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调查研究随机性比较强,没有建立周期性调查机制,致使基础数据积累缺乏连贯性和完善性,因缺乏长期的观测和资料积累,无法满足沿海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要求;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仍存在比较大的不足,针对山东省近海生态资源衰退、生物关键种的资源变动、赤潮的产生与消失等重要生态过程缺乏系统的模拟和预测能力;海洋微生物种质保藏研究和种质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保护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深海生物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统一的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集成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低,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影响了水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
2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差
受工业基础、工艺条件、配套能力、原材料等条件制约,仪器设备的整体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一些新的重要海洋有机污染物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设备,海水中营养盐和无机污染物监测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要改进完善,缺乏大面积养殖水体水质、养殖品种监测能力;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建设刚刚起步,在海洋环境的立体化监测技术、数据同化技术和数值预报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不足,海洋观测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海水增养殖日益增长的需求;对养殖生物免疫基因研究目前仅达到猜测或初步理解相关功能基因的水平;海水养殖病害疫苗开发滞后,缺少统一的候选疫苗效力评价标准化实验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候选疫苗安全性评价标准规程;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几率较低。海洋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设备落后,质量差,速度慢;海洋生物基因的获取手段落后,尤其是深海生物资源的采集技术落后;海洋生物酶应用技术研究滞后,应用领域较窄。酶制剂技术落后,颗粒酶、液体酶产品质量和国际标准相差甚远;海水产品加工研究不足,缺乏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装备。
3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
篇3
林 杰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近年来,我国出口生加工养殖水产品被检测出沙门氏菌呈阳性的通报屡屡发生,仅2011-2012年间,出口生加工水产品因沙门氏菌被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国外通报就达十多批,约五百多吨,造成产品退货或销毁处理,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美元。由于沙门氏菌是重要的食源性污染致病菌,对消费者健康影响极大,而企业一旦被进口国通报,除了经济上的赔偿或惩罚之外,还会造成企业信誉受损、客户流失,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可预估。实践表明,产品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原料鱼验收、加工过程、人员健康和虫害等等环节都可能导致产品被沙门氏菌污染,最终会导致产品携带沙门氏菌。因此,加强对生加工养殖水产品出口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 原料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控制
(一)原料验收过程存在的沙门氏菌污染风险和控制
生产企业在接收原料鱼进厂时,原料就有可能已经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这种可能性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导致:一是原料鱼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体污染,大量鱼体携带沙门氏菌;二是原料鱼中存在少数的死鱼或病鱼可能携带沙门氏菌。对于这两种情况,生产企业在原料验收时如果不加防范,就可能将沙门氏菌带入将要加工的产品中。
因此,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验收环节,要建立严格的验收制度。首先要仔细检查原料鱼的供货证明,确保原料鱼来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场,因为这类养殖场较为规范,鱼体被大量感染沙门氏菌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原料验收时,要及时将所有的病鱼和死鱼剔除,以防由于少数受到沙门氏菌污染鱼混入进厂原料中;第三,以养殖场为单位,原料鱼进厂前抽样检测是否被沙门氏菌污染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发现有检测结果呈阴性的,就应当及时处理,或拒收该养殖场的整批原料。
(二)养殖过程中沙门氏菌污染的风险和预防控制
养殖过程中如果技术不当,原料鱼可能受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污染。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有关于饲喂未发酵鸡粪引起鱼沙门氏菌感染的报道,有关研究成果也认定,向水体施用发酵或新鲜猪粪等,均可显著增加水体沙门氏菌数、大肠菌群数、罗非鱼肠道沙门氏菌数;国外也有研究报道,养殖水产品中沙门氏菌的带菌量同养殖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水质越好,鱼体携带沙门氏菌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此,出口加工企业,除了要求原料鱼都必须来自经过地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备案的养殖基地外,还应当对养殖场水质加强日常监管,每个养殖季期间做好对养殖场的水质、饲料和环境的检测和监控,并监督养殖场实施规范的养殖技术,避免沙门氏菌污染原料鱼的情况发生。
二、 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预防控制
(一)合理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对产品接触面进行消毒处理
在加工过程中生加工水产品,如果与产品接触面的卫生控制不当并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则极有可能因交叉污染而导致产品受到污染。以罗非鱼片的生加工为例,在加工过程中,存在多道工序,如去鳞、去头、去内脏、开片、修边、速冻、镀冰衣和包装等等工序,在这些加工过程中,一旦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刀具、台面和人员手部等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就可能将污染带到产品中。
次氯酸钠是一种广泛被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的消毒剂。我们在水产品加工厂内进行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浓度的实验证明,科学地使用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产品加工的接触面,对沙门氏菌的污染能起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实验表明,刀具和台面使用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1分钟接触消毒,手部使用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30秒浸泡消毒,实验重复三次,分别涂抹取样检测沙门氏菌,结果全部呈阴性。因此,在出口加工厂进行正常生产情况下,实施好班前、班中和班后的员工手部、工作台面和工器具的SSOP,刀具等工器具和工作台面,使用15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进行至少1分钟的接触处理,员工手部使用50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接触至少30秒, 能有效预防加工过程产品接触面对产品的沙门氏菌污染。
(二)改进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降低沙门氏菌污染率
在加工过程中,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对沙门氏菌的交叉污染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合理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也可能将受污染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设计了一组对比试验:一组实验用灭菌的生理盐水将沙门氏菌菌悬液稀释到10-4(含沙门氏菌大约20000个/ml),吸取1ml稀释液滴入一条鱼的内脏,然后使用消毒过的刀具在没有流动水冲洗的情况下连续剖杀15条鱼;另一组实验污染过程同上,但剖杀鱼的过程中使用流动水,每杀一条鱼后冲洗洗台面和刀具10秒后再杀下一条鱼,共杀15条鱼。最后检测结果显示:不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平均达80%,而使用流动水冲洗的剖杀过程,15条鱼的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平均为30%。
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流动水的工艺进行鱼体剖杀、去内脏,可以明显降低产品的污染率;同时,在操作设备上,每位员工的操作台前最好配备专用水管,并采用冲洗后的污水可以及时排入排水设施,就可以进一步减小污染产品范围,降低污染率。
(三)次氯酸钠消毒液处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半成品
在加工过程的后道工序中,许多出口水产品加工厂都会使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对产品浸泡消毒,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我们使用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鱼肉进行的实验表明,如果分别使用50ppm、75ppm、100ppm和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鱼肉,处理时间分为30秒、1分钟和5分钟,处理完后取鱼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00ppm和15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鱼肉30秒,鱼肉中的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而75ppm的次氯酸钠溶液即使处理鱼肉达5分钟,鱼肉中也依然存在沙门氏菌检测阳性的结果。
因此,水产品加工厂在半成品在进入IQF(单冻机)之前,由于经过前面多道的工序清洗,半成品带菌总数已经降到比较低的一个级别,此时如果用100ppm的次氯酸钠溶液短时间处理30秒,会对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产品有较好的消毒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处理后,应立即使用清水漂洗,以防化学残留。但是如果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就不建议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产品,因为欧盟有明确法规禁止使用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溶液处理产品。
三、 其他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的预防控制
(一)加强对加工人员的健康检查
据近几年的调查报道显示,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沙门氏菌的携带率有逐渐增高趋势,这是一个潜在的污染源。如果加工人员中患有伤寒等一类的传染病,不排除病者携带的沙门氏菌会污染到产品的可能。因此,加工人员的年度健康体检以及每日进车间前的健康监督检查是必不可少预防管理措施。
篇4
由于食品种类繁多,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厂家规模差别很大,致使食品加工厂生产废水水质复杂,废水量大小不一,选择废水的处理工艺,不仅要考虑废水中有害物质的组成,而且要了解排出废水水质,废水量的变化,这些对选择处理工艺、设备及日后运行管理都很重要。本设计针对某食品加工厂生产污水的污染特征及操作运行管理要求,采用成熟工艺A/O法进行处理。
一、废水水质及处理要求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本工程处理废水量约为10m3/d左右,采用连续处理工艺,设计处理水量为0. 5m3/h。设计进水水质及出水水质指标分别见下表:
二、处理工艺及流程说明
1.工艺流程
本工程处理的污水其BOD5/CODcr值为0.5,属可生化性较好,因此采用二级生活污水处理工艺(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该工艺操作简单,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是目前较为成型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能有效地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工艺流程方框图如下:
2.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先进入格栅井,通过格栅拦污后自流进入调节设置调节池的目的调节污水的水量和水质,为防止悬浮物在调节池内沉淀,在调节池底布有穿孔曝气管,采用间隙曝气。
本工程污水中BOD5/CODcr=0.5,可生化性较好,因此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含量是最经济的。由于污水中氨氮及有机物含量较高,特别是有机氮,在生物降解有机物时,有机氮会以氨氮形式表现出来,氨氮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控制指标,因此污水处理采用缺氧好氧A/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即生化池需分为A级池和O级池两部分。调节池内污水采用污水提升泵提升至A级生化池,进行生化处理。在A级池内,由于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微生物处于缺氧状态,此时微生物为兼性微生物,它们将污水中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同时利用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将NO2-N、NO3-N转化为N2,而且还利用部分有机碳源和氨氮合成新的细胞物质。所以A级池不仅具有一定的有机物去除功能,减轻后续O级生化池的有机负荷,以利于硝化作用进行,而且依靠污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完成反硝化作用,最终消除氮的富营养化污染。经过A级池的生化作用,污水中仍有一定量的有机物和较高的氮氨存在,为使有机物进一步氧化分解,同时在碳化作用趋于完全的情况下,硝化作用能顺利进行,特设置O级生化池。
A级池出水自流进入O级池,O级生化池的处理依靠自养型细菌(硝化菌)完成,它们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碳源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营养源,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NO2-N、NO3-N。O级池出水一部分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另一部分回流至A级池进行内循环,以达到反硝化的目的。O级生化池一部分出水回流进入A级池,;一部分流入竖流式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
沉淀池固液分离后的出水经消毒池投加氯片消毒后即可直接排放。
沉淀池沉淀下来的污泥由脉冲气提装置一部分提升至A级池,进行内循环,一部分提升至污泥池。污泥池内浓缩后的污泥消毒后外运或填埋处理。
3.污泥处理工艺
由于本工艺中设有污泥消化系统,产生污泥量极少,为此,本工程产生的污泥只作简单的浓缩处理后,由人工清理外运作农肥。
三、主要处理单元功能说明
格栅井:在污水进入调节池前设置一道格栅,用以去除污水中的软性缠绕物、较大固颗粒杂物及飘浮物,从而保护后续工作水泵使用寿命并降低系统处理工作负荷;
调节池:污水经格栅处理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均化,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系统水量、水质的均衡、稳定,并设置预曝气系统,用于充氧搅拌,以防止污水中悬浮颗粒长期的沉淀而导致发臭,又对污水中有机物起到一定的降解功效,提高整个系统的抗冲击性能和处理效果。
调节池提升水泵:调节池内设置潜污泵,经均量,均质的污水提升至后级处理。
A级生物处理池(缺氧池):因为污水中有机氮含量高,在进行生物降解时会以氨氮的形式出现,所以排入水中的氨氮的指标会升高,而氨氮也是一个污染控制指标,因此在接触氧化池前加缺氧池,缺氧池可利用回流的混合液中带入的硝酸盐和进水中的有机物碳源进行反硝化,使进水中NO2-、NO3-还原成N2达到脱氮作用,在去除有机物的同时降解氨氮值。
O级生物处理池(生物接触氧化池):该池为本污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分二段,前一段在较高的有机负荷下,通过附着于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参与下的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各种有机物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后段在有机负荷较低的情况下,通过硝化菌的作用,在氧量充足的条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氨氮,同时也使污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使污水得以净化。
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去除生化池中剥落下来的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净化。
消毒排放池:消毒池内设计消毒装置,导流板,消毒设计投加氯片接触的消毒方式。该投加方式具有投加方便,简单安全等特点,经消毒后的水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污泥消化池:沉淀生物滤池的污泥定时排入污泥池,进行厌氧消化/同时采用间隙好氧混合的方法,通过消化可以减少剩余污泥量约70%以上。污泥池上清液夹带活化污泥回流至缺氧内,剩余污泥定期清理(一般一年清除2次)。
风 机:供A/O级生化池、调节池中充氧曝气,搅拌、和污泥提升、污泥消化。
PLC自动控制柜:进行全自动程序控制运行,设在地上风机房间内。
四、主要构筑物及设备设计参数
1.格栅井
外形尺寸:600×1000×1200mm,1座,玻璃钢结构。
2.调节池
停留时间:16.0h,有效容积:8.0m3,外形尺寸:Ф2200×2500mm,
有效水深:2.0m,1座,玻璃钢结构。
3.污水提升泵
规格型号:25WQ8-12-0.75,Q=8.0m3/h,H=12m,N=0.75kW,2台(一用一备)。
4. 液位控制器
规格型号:GSK-1,3只。
5.A级生化池
停留时间:6.0h,有效容积:3.0m3,外形尺寸:Ф2200×1000mm,容积负荷:0.8~1.0kgBOD/m3・d,溶 解 氧:0.5~1.0mg/l,FRP,1座。
6.O级生化池
停留时间:12.0h,有效容积:6.0m3,外形尺寸:Ф2200×2000mm,气 水 比:15∶1,FRP,1座。
7. 豉风机
规格型号:HZ-251S,功率:0.55kW,水压:3000mmH2O,供 气 量:0.29m3/min・台,2台(一用一备)
8.沉淀池
停留时间:6.0hr,有效容积:3.0m3,外形尺寸:Φ2200×1000mm,沉淀结构;竖流式,上升流速:0.10~0.15mm/s,表面负荷:0.454m3/m2・h,FRP,1座。沉淀池内设自动气提排泥装置
9.消毒排放池
有效容积:2.5m3,投药量:10-15mg/l,基本尺寸:Φ2200×800mm,FRP,1座,消毒池内设消毒装置。
10.污泥消化池
有效容积:2.5m3,基本尺寸:Φ2200×700mm,FRP,1座。污泥池内设污泥消化系统(ABS穿孔管自动好氧消化)。
11. 设备机房间(值班室)
设计为砖混结构一间,内设置二台风机和一台控制柜。建在调节池上方。基本尺寸:2000×1500×2000mm。
12.PLC自动控制柜
主机PC机采用进口,其它元件采用西门子电器元件,进行全自动程序控制运行。
六、运行及处理效果
本污水处理设施投入正常运行后,可获得如下环境效益:
每年削减BOD5排放量:(300-30)×24×0.5×365÷1000=1182.6
每年削减CODcr排放量:(600-100)×24×0.5×365÷1000=2190
每年削减SS排放量:(300-70)×24×0.5×365÷1000=1007.4
每年削减NH3-N排放量:(40-15)×24×0.5×365÷1000=109.5
七、结论1.针对该厂废水水质的特点,以及管理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的要求,选用A/O处理工艺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出水稳定达标;
篇5
关键词:水产品;加工;现状;对策;宁德市
中图分类号:S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01(2016)02-0153-04
宁德市位于闽东北沿海,海岸线长1046km,海域面积44500km2,潮间带面积447km2,均占全省的1/3左右。大小港湾29个,多为口小腹大、港道深、海面宽,包括全国著名的三都澳港,其中的官井洋和东吾洋是全国少有的大黄鱼、对虾产卵繁殖和幼体育肥的理想场所,也是多种经济鱼类索饵越冬的场所。优越的水域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达数百种。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宁德市成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为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造就了应运而生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宁德市大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精优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升水产加工业整体水平,推进水产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在调查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1-3],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宁德市的海洋渔业在新形势下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所裨益。
1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
2015年宁德市渔业总产量为88.6×104t,总产值188.0亿元,大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0%;水产品加工总量29.2×104t,加工总产值111.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6%和17.0%;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呈现出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特征。
1.1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初具现代企业特征的水产品加工厂快速成长。目前宁德市水产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多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初步形成了集养殖、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链,水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规模日趋扩大,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2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近年来,宁德市为进一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冷链、统一排污、统一研发、统一展示”的原则进行建设,集中配套强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平台、公共码头等设施,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水产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主要建设有三个加工产业园区:一是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加工园区,位于三沙镇陇头村,规划面积700hm2,一期建设187hm2,已投资近5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其中霞浦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霞浦黄渔国水产有限公司等10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有大黄鱼、海参、紫菜等;二是霞浦县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位于松港街道小沙村,水产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00hm2,已投资2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20家,现霞浦海津食品有限公司、霞浦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生产紫菜、海参、海带等水产品;三是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规划加工园区面积68hm2,总投资达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基本完成填海造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有33家加工企业登记入园,并规划建设。这些加工园区的高标准建设为发展壮大水产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贸易日显多元格局
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多元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已成为全市主要的出口支柱产业。水产品出口继2014年突破10亿美元后,2015年水产品出口增长仍保持旺盛势头,全年水产品出口22.0×104t,出口创汇12.9亿美元。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稳固日、韩、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非洲、中东等其他市场。
1.4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为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宁德市注重引导水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产业拉动”战略,打造海洋特色品牌,对扶持发展渔业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促进企业争创品牌。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全市省级海洋产业“十佳”龙头企业3家。全市水产行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件,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首位;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9件,省著名商标41件,其中“宁德大黄鱼”跻身全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在我省打造的“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市的“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均榜上有名,占全省二十大渔业品牌的25%,逐渐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水产区域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渔业品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1.5精深加工取得突破
近年来,宁德市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加工经验,并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引进了鳗鲡、海参、鲍鱼等加工生产线,在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率的同时,逐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转化,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开发了独具闽东特色的蒲烧大黄鱼、蒲烧鳗鱼、各种特色鱼片、鱼类罐头、鱼松、海带寿司、盐干海参、缢蛏等加工产品,各种风味的即食食品如即食大黄鱼、即食海苔、即食海参、即食鲍鱼、即食对虾等也不断研发创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特别是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鱼卵、鱼鳞等废弃物中提取卵磷脂、胶原肽及蛋白粉等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工生产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加工规模和产品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样亟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总体上看,宁德市大小加工企业已达到300多家,但呈金字塔形分布,规模以上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虽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生产设备,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但就全行业而言,“低、小、散、弱”的落后状况依然存在。大部分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企业,采用传统冻、干、腌等粗加工手工操作方法,自动化程度较低;水产品精深加工处于低水平状态,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和终端产品少,加工附属产品(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
2.2产业园入驻率低,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虽然在霞浦、蕉城等地建设有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但产业园入驻率不高,规模小的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入驻产业园建设生产,依然散落各地,各自为战,导致资源、信息、风险不能共享共担,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大,集群效应和区域优势无法得到发挥,产业难以壮大发展。
2.3发展遭遇瓶颈,产业要素优势减弱
水产品加工业是集合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产业性质的工业。目前宁德市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地处沿海,凭原有土地、厂房、技术、设备等资产无法申请到银行抵押贷款和政府扶持,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近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方融资困难,造成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土地资源贫乏,难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土地支撑,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都受到土地问题的严重困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行业用工遭遇困境,熟练工人短缺、季节性用工紧张、用工成本逐步攀升,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缺乏政策扶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宁德市尚未出台对水产品加工业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扶持的优惠政策。加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总体上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新产品研发、新市场拓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热情和投入不足,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扶持渠道
发展现代加工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一是宁德市应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用活用好省里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水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配套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发展软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宁德市把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高科技新产品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引导多方资金投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引资,同时利用银行贷款、战略投资者、企业自筹等社会资金参与加工业发展,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2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成立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吸纳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养殖大户、水产营销企业入会,构建水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做好水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顺应发展趋势,全面推行“互联网+”水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宁德市水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加工企业构建自己的水产品专业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水产品网上交易,进一步拓展水产品销售渠道,使经营者、消费者实现共赢,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集中采购配送服务。
3.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通过调研推出一批对宁德市水产加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攻关项目,以课题招标、合作开发等形式,重点解决水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别是低值鱼、贝类、藻类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动技术转型升级,引导全行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要积极探索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帮助大型龙头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研发一批市场需求大、增值潜力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系列化水产加工品,其中重点研究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食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附加值,扩大鱼类、藻类、贝类加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4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加工企业创建企业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品牌宣传,通过举办“互联网+大黄鱼节”、“鲈鱼节”等节庆和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突出精品展示、推介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等品牌效应。二是组织和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种“海峡渔业博览会”、“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水产品专业展会和招商活动,扩大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宁德市独具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深入人心,增强宁德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路世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0):14-16.
[2]吴湘生.论我国水产加工业发展的新思路[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4,10(4):14-17.
篇6
关键词:企业集群;水产加工;大连市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19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Dalian Cluste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DONG Xue, HU Yong-chao, BAO Teligenbaiyi
(Hi and Appropriate (Suzhou) Company, Ltd., Shanghai Branch,Shanghai 200051,China)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enterprise clusters defined and describ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in Dalian; secondly,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at produced from the cluster, the cluster requirements, supply conditions, the cluster generated by analysis of Dalian Fisheries processing enterprise cluste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rom the specialization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rooted and spatial aggregation of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of Dalian cluster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the problems in Dalian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give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enterprise cluster; aquatic products processing; Dalian
1 企业集群内涵
对于企业集群,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定义,最早与企业集群有关的描述来自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强调了(集群内)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联合。
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企业集群的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它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机构、短期培训机构以及贸易协会。并且指出,中小企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
学界对企业集群尚没有一致的认识,但有3个基本相同的指向:(1)空间指向――企业集群大量企业集中在某一个较小的地理空间上;(2)关系指向――企业集群内不同企业存在一定技术经济关系,它们生产的产品在行业上具有同一性或关联性,它们之间存在并不主要基于股权纽带的分工与合作关系;(3)利益指向――企业集群内企业能够获得单个企业在分离状态下孤立发展难以获得的利益。总结为企业集群是指某种产业领域里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
2 大连市水产加工企业发展态势
近年来,大连市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势产品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动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新格局,这些都为大连水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大连立足区位条件,依托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优化布局,努力打造水产加工园区,取得一定成就。水产加工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规划、土地、能源、交通、渔业等多领域。2003年,以大龙王塘实业总公司为主体,开始规划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根据资源分布情况,这个园区分为陆域生产经营商贸、海上耕海牧渔、居民生活三大区域。陆域生产经营商贸区依次分为市场交易、商贸服务、水产品冷冻冷藏、精深加工、来料加工、第三代水产制品、科技研发、休闲渔业、居民生活等九大区。至2008年,龙王塘、黑岛、皮口、棉花岛等水产品加工园区全部启动,并已成为渔业经济一个显著新增长点。产业发展上,以水产品加工为主体,计划到2010年,园区总产值将达到25亿元。由于规划合理,贴近实际,龙王塘加工园区发展的步伐较快,2005年,园区进驻水产品加工企业34家,完成产值12亿元,渔村人均收入15 000元。按照大连市政府原则要求,到2010年全市基本组成黑岛、关驾山、皮口、大李家、棉花岛、龙王塘、桃园、炮台、永宁和金贝广场10个水产加工园区,每个园区建设规模为2 km2以上,并且集中连片;生产设施要引进和采用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生产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投产之后年加工产值要在10亿元以上;要带动当地渔民致富,村屯建设向城镇化推进[2]。
3 大连市水产加工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
3.1 社会文化与历史条件
悠久的渔业历史和深厚的渔业社会文化都为大连水产加工园区实施企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一般说来,一个区域历史遗留的从事商业活动的社会风气、商业文化氛围可以成为当地商业兴起的一个条件。生活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养成了经营意识,培养了经营思想。大连地区先民早在6 000年前就已筑室定居,除渔猎外,已开始农作物种植和家畜饲养。到西汉时,大连地区农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元朝在大连地区设金复州屯田万户府,实行屯田垦殖,奠定了今天大连地区农业的基础。但在明清之际,由于战乱,大连地区又一次沦为人去室空的荒漠之地。清初颁行招民屯垦政策后,经过近百年的开发,大连地区已桑梓满坡,耕地连片,成为辽东农业发达地区之一。大连地区渔业生产历史更为悠久。全地区三面环海,岸线长达1 906 km,海岸曲折、港湾毗连、岛屿众多,滩涂水域广阔,有富饶的渔场。至魏晋时期,渔业经济已很兴盛,捕鱼采贝成为海岛和沿海居民的主要生计。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渔业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日本统治大连时期,对渔业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和破坏。解放后,渔业生产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实行养捕并举,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重视科学技术在水产生产中的应用,吸取一度枯捕滥采的教训,加强对资源的保护,扩大养殖规模,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并在船舶、渔具方面进行改革。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调整,全市已经形成捕捞、养殖、加工三个产业并举,国有、集体、个体三种体制同进,产供销、渔工商、内外贸综合经营的渔业经济格局。构筑起渔业病害防治、水产技术推广、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渔业行政执法四大保障体系,使全市渔业不仅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在多个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3.2 需求条件
渔业己成为大连的特色、优势及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海水产品,由于它营养价值高,含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及独特的生理活性物质,对增强人体免疫机能,促进发育代谢,防病抗癌、抗衰老等方面有独特的生理疗效。消费者对于集群产品的消费行为呈现易变性和上瘾性。对于一些消费品,消费者有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对于同一种商品的多次反复消费,消费者往往希望变换口味。随着消费经验的积累,消费者对该种商品将产生上瘾的消费行为。另外,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距离集群越远,则该集群的知名度越高。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与营销信息沟通的口传性相差的。在企业集群成长的早期阶段,集群企业主要依靠当地的专业市场从事产品的批发和零售。现代营销手段,如广告、品牌、建立远距离营销网络,还没有在集群中使用。远距离的消费者大都无法实地考察企业集群,他们只能从贸易商或者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得到关于集群产品的有关信息。口传增加了集群整体的知名度,有利于集群产品开拓远方的市场。因此,综上所述,增加水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水产品的多样化是大连水产加工园区企业集群化发展的主要需求条件[3]。
3.3 供给条件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加工品包括虾夷贝柱、半壳贝、盐渍海参、淡干海参、原味鲍鱼等几十种产品,公司现有永祥水产品公司、永盛水产有限公司、荣成食品公司、海胆食品公司及金贝广场分公司共5座水产品加工厂,具备年15 000多吨的加工能力。大连棒棰岛海产企业集团始创于1993年,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我国最早开始海参工业化生产、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海参企业,现已形成集刺参原种保护、苗种繁育、精深加工、科研开发、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在生产产品时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还要存在大量相关配套产品生产的企业和中间产品交易市场。一般来说,产品的价值链条越长,技术上进行工序分解的可能性越大,垂直方向的劳动分工延伸也较长,这样产业集群产生的条件就越充分。大连水产加工企业的产品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大连水产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供给条件。
4 大连水产加工企业集群的特征
4. 1 水产加工企业的专业化
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节约大致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人的局部劳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商品成本。第二,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工具的投入。第三,分工和专业化节省了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第四,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从而降低管理成本[4]。目前,大连市优质高效水产品养殖技术及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影响力,水产品养殖面积累计达到28万hm2。獐子岛渔业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虾夷扇贝生产基地,壹桥苗业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扇贝育苗基地,另外,棒棰岛海产、玉?U海洋珍品、上品堂等已成为全国最专业的海参加工基地,以天正实业为代表的国内最大的河豚鱼养殖出口基地。据统计,截止到2000年,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600多家,精深加工水产品达到十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大连涌现出了獐子岛、棒棰岛、壹桥、玉?U、天宝、善岛等6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獐子岛、天宝已成为上市公司,壹桥苗业、玉?U海珍、棒棰岛海产、上品堂等企业正在积极筹备上市。獐子岛、棒棰岛获得了国内水产领域仅有的2枚 “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刺参原种场、虾夷扇贝、紫海胆、牡蛎、菲律宾蛤仔等良种场均落户大连。大连的虾夷扇贝、海参、鲍鱼、裙带菜、牡蛎、菲律宾蛤仔等海产品的品质和资源量均名列全国前列。大连海参、扇贝、鲍鱼等系列海珍品叫响全国,远销海外。
4. 2 水产加工企业的根植性
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地域根植性的相关性分析,企业集群的“地域根植性”是指集群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关系网络等)的依赖性 [5]。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五合一”模式,联合各地水产行业协会、水产养殖专业户、科研院校、有关金融机构等组成利益共同体。另外,企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土地使用、人才引进、银行贷款、信息服务、行业协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技术创新、公共服务等服务支持体系还不完善。而这一系列公共资源、外在制度、文化环境及社会资本等支撑性条件单靠企业集群或企业集群内部企业根本无力,或很难创造和提供,但它们对企业集群形成、规模扩张、竞争力提升具有基础性作用[5]。
根植性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形成不可替代的社会资本,它是产业地方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6]。
4.3 水产加工企业的空间集聚性
企业集群的地理聚集特征,是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支撑机构之间产生紧密联系,大量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化企业聚集在一定区域,形成了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降低了集群内企业之间交易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交易费用,使集群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同时,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把人员的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区域的专业化分工之中。集群的地理聚集特征是集群获得聚集效应的重要因素[2]。
大连水产加工业发展布局:按照点线结合、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的思路,重点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带,在产业带中培育加工园区,重点扶持大中型水产品加工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龙头,打造产业集群,形成新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7]。
5 结论与建议
虽然大连水产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大连水产加工业起步较晚,企业数量和规模远远不及其他省份等一系列因素制约,大连水产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给出的建议是:
(1)培育龙头企业,牵动产业开发。重点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权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特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营,提高特色水产品加工水平和档次。
(2)用足用好政策,借力促进发展。抓住机遇,充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辽宁有关部门出台的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政策,争取水产行业以外的各方面支持。
(3)培植研发基地,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省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和省内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与大型加工企业进行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4)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产业经营。做好企业产品推介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质量卫生标准,改进包装,树立信誉,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营销,创建品牌,打造名牌,积极申报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申报辽宁名牌和著名商标。依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带动水产品加工业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Porte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venes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6):77-90.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符正平. 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20-26.
[4] 赫连志巍.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产业集群创新路径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8(6):100-103.
[5] 耿建泽.企业集群竞争优势与地域根植性的相关性研究[J].理论界,2003(8):51-52.
篇7
一、开渔后渔业生产总体稳定中暴露多重问题
一是高值产品渔获量大幅萎缩。根据渔业生产规律,由于今年雨水较多,巴浪鱼等低值产品捕获量较大,而生产利润空间大的鱿鱼、蟹等高价值产品的产量则明显减少。在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东山县,上述两种产品出口货值占全部水产品出口货值的四成左右。以鱿鱼产品为主打的东山新福水产集团反映鱿鱼捕获量减少一半以上。同样以鱿鱼产品为主打的宁德夏威食品反映鱿鱼捕获量大幅减少,部分存量较大的企业也捂货待涨,原料价格已经由7000元/吨上涨到16000元/吨。福清贸旺公司表示,2015年收获量较大且市场反映良好的马面鱼今年几乎没有收获,导致许多订单面临被取消。
二是渔业捕捞收入明显下滑。一方面是高价值产品捕获量减少;另一方面渔船作业成本居高不下,在东山县,一艘中型双拖渔船到距离码头约70海里左右区域作业,一天的费用高达5万元。此外,2016年渔业油补政策出现大幅调整,财政部、农业部在2015年联合发文要求调整渔业油价补贴,省海洋渔业厅于2016年初发文提出了具体措施,通过调整优化补贴的方式,力争2019年,将油价补贴降低至2014年水平的40%。特别大中型渔船油价补贴资金大幅下降,渔船船东反映平均降低约40%。渔获物销售价格难以弥补成本,渔船出海的捕捞积极性受到一定打击。
三是冷冻储存能力和生产加工能力出现结构性失调。东山多家生产企业表示,生产鱿鱼、蟹肉等产品的工人薪酬较一般杀鱼工高出0.5-1.0元/公斤,部分杀鱼工人转型做鱿鱼蟹肉等产品,熟练杀鱼工数量出现较大缺口,熟练杀鱼工数量出现较大缺口。加之鱼糜类产品生产企业偏少,对海捕杂鱼等品种进行深加工的能力有限,在海捕杂鱼渔获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只能将无法加工完成的原料暂时保存于冻库中,占用了其他产品的储存空间,冻库运转效率降低,成本支出增加。
四是养殖水产品扩大生产受限。受环境保护、海域管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养殖水产品扩大生产受到限制。如宁德齐民农工商公司表示因三都澳青山海域作为海防基地重要航道,政府部门大幅减少海域使用权证的签发,且养殖证和海域使用证使用期限短,仅有1年,虽大黄鱼订单同比增加了50%,但合法养殖产出无法满足订单。漳州常山泉丰公司反映因环保原因,牛蛙养殖场难以获得合法养殖许可,出口原料缺口较大。
二、水产品加工出口行业发展存在瓶颈
一是“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改善。开渔后是渔业生产旺季,水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收储原料,融资需求较大。但行业中小企业众多,申请贷款难度较大。近两年,各商业银行纷纷紧缩银根,减少授信额度,水产品出口行业利润微薄,难以高成本融资方式。部分企业在行业快速发展期对行业前景判断过于乐观,大量融资上项目,在盈利下滑和银行资金抽离的双重压力下陷入经营困难,个别甚至处于破产倒闭边缘。如我省水产行业龙头企业福建东亚水产由于资金困难今年出口总量减少一半。
二是粗放式发展模式未彻底转变。我省水产品行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单一、无序竞争等现象较为普遍。在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东山县,60家水产出口企业中年出口规模上亿美元的仅有5家,占8%;10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40家,占67.8%;能够以自主品牌开拓市场的仅有6家,占10%。简单分割冷冻的粗加工产品仍是出口主力,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利润被国外客户严重挤压,企业对成本十分敏感。由于产业引导不足,和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压级压价销售,无货乱报价扰乱秩序的情况屡见不鲜,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
三是贸易壁垒影响仍存。韩国颁布《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特别法》和《农药肯定列表制度》,加大水产品口岸查验频率,且出现以模糊标准判定我省出口产品感官、净重不合格,以技术性贸易措施压低价格的现象;出口欧盟水产品自2015年1月1日起不再享受普惠制优惠待遇,而东南亚等国却并未受欧盟普惠制方案调整影响,这进一步削弱我省水产品出口欧盟的竞争力;美国实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新规》,对我国出口水产品加严检查;俄罗斯新注册企业批准较慢,已批准的企业出口俄罗斯遭遇到注册产品名称模糊、随意变更、执法标准不一的情况等。
三、有关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促进渔业生产健康发展。加强渔业捕捞监管,严格实行休渔政策,加大对“绝户网”等非法捕捞方式的查处力度,划定海洋保护红线,全力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远洋捕捞,鼓励进口水产品缓解原料紧张局面。扶持水产养殖业发展,提高养殖业在渔业生产中的比重,加强养殖源头监管工作,帮扶企业完善养殖企业和农户备案制度,进一步规范养殖过程用药管理。同时积极发展冷链物流,促进水产品流通。
二是群策群力营造优质外部环境。各部门形成合力应对开渔后水产加工出口旺季,大力推行产品分类、风险分级管理,加快通关速度,进一步帮促出口贸易发展。此外,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发展现货仓单质押、养殖权质押、订单担保等多种形式的信贷模式,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构建符合水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特点的融资服务体系。在税收、贷款、政府补贴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特别是研发新型种苗、创新养殖技术、开发深加工产品的企业,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篇8
为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围绕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标准化为技术手段,以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为支撑,抓住机遇,发挥*市地域优势,突出*淡水养殖特色,加快水产品种植、养殖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水平,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创建目标
到2011年,基本实现以下目标:
(一)形成6大示范基地
——以5000亩*河蟹标准化养殖滨湖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市养殖面积25万亩;
——以3万亩*银鲫标准化养殖龙口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市养殖面积15万亩;
——以3万亩*小龙虾标准化养殖螺山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市养殖面积15万亩;
——以3000亩*甲鱼标准化养殖黄家口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市养殖面积3万亩;
——以10万口*黄鳝标准化养殖戴家场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市70万口;
--以8000亩*莲藕标准化种植蓝田示范基地为核心,辐射全市种植面积10万亩。
(二)建立3大体系
——建立从水产品养殖、种植的生产技术规范,到投入品的使用、病虫害的防治、生产加工的产品等方面一整套标准体系;
——建立从水产品产地环境、气象、水质、化学投入品,到产品质量、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检测体系;
——建立从农业技术转化为养殖、种植标准及标准宣贯的推广体系。
(三)水产加工业能力显著增强。年水产品加工能力突破14万吨,并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四)力创全国淡水水产第一强市(县)。淡水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淡水养殖的水产品总量达到40万吨,水产业产值达到42亿元,出口创汇突破8000万美元,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值的80%以上,水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总额的75%。全市半数以上乡镇办成为水产专业乡镇。
三、创建内容
(一)以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加快水产品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加快水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1)要摸清国内水产品标准的现状,结合我市水产品种类,制定适合我市自然环境、水土物理特性的水产品养殖、种植技术操作规程。(2)根据国内外标准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要求,制定适合我市水产品投入品的标准。(3)根据我市水产企业发展情况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我市水产品加工标准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2、加快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1)加快建立和完善水产品检测体系,加强检测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检测能力。(2)充分利用现有检测力量,有计划、有目的地投入资金,完善检测设备,提高装备水平。(3)组织开展对六个示范区和各农贸市场水产品质量的定期监督检验和产地检疫,通报检验、检疫结果,引导农民正确使用投入品,提高我市水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加快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
(1)以水产部门的推广队伍为基础,以乡镇农技站(水产站)为依托,建立全市水产品标准宣贯网络。(2)指导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良好行为,由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基地,基地引导农户的方式,组织农民按标准生产,有效地促进农业标准化的推广。(3)成立水产技术专家服务小组,建立水产技术专家库,上下联系。设立并公布技术咨询电话,帮助农户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以六大示范基地为载体,抓好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
1、抓板块示范基地建设
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开发”原则,加大低湖田及非耕地保护范围低产田的开发力度,对海拔23.5米以下的低湖、低产田进行适度开发,稳步扩大水产养殖面积,确保六个示范基地的养殖、种植规模。
2、加强水产养殖设施保障
一是对连片开发的鱼池基本实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特别是对各示范基地,坚持做到池塘挖到哪里,水、电、路就配套到哪里。二是水产板块内水利设施不断更新、改造,形成配套。三是鱼池“三机”配套。大力推行增氧机、抽水机、投饵机“三机”配套,推动水体高密度养殖,增加单位面积的实物产出和货币产出。全市“三机”配套养殖面积要占应配套面积的95%以上。
3、加快农业标准化专业协会的建设
各示范基地成立专业协会,并实现“四统一”,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投入品投放,统一养殖、种植标准,统一产品销售。
(三)以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企业+基地+标准+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1、加大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构建以德炎、井力、晨光、水乡、鹏汇、宏业等公司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体系。
2、指导企业按《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加强企业管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题,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同时鼓励企业抓好品牌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
3、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联合。一是大力开展对环境监测,水质检验,帮助农民把好原料生产的质量关。二是引导企业和基地之间实行订单生产,发展订单农业。
四、阶段任务及责任单位
(一)项目的申报阶段(20*年5月底以前)
1、完成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市立项前期的调查论证。
2、完成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市项目的申报。
以上工作由质监局负责完成。
(二)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立阶段(20*年12月底以前)
1、初步建立6大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的标准体系。
2、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
以上第1项由水产局和质监局负责完成,第2项由质监局负责完成。
(三)项目建设阶段(20*年6月-2011年5月)
1、建立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培训养殖、种植标准化技术人才,尤其是对养殖、种植专业户的培训,推广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种植规程。
2、完善环境、气象监测和市场监督等方面的保障体系。
3、完成*河蟹滨湖示范基地、*银鲫龙口示范基地、*小龙虾螺山示范基地、*甲鱼黄家口示范基地、*黄鳝戴家场示范基地和*莲藕蓝田示范基地的硬件建设及技术推广工作。
4、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整体认定和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及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壮大*“三品”品牌标志群。
以上第1项由水产局和质监局负责完成,第2项由环保局、气象局、质监局和工商局完成,第3项由相关乡镇、水产局、土管局、发改局、科技局、交通局、财政局、专业协会和质监局负责完成,第4项由水产局和质监局完成。
(四)验收阶段(2011年1月至6月)
由质监局牵头完成文件资料汇编,影像资料制作及总结上报工作,迎接上级考核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相关乡镇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淡水产品标准化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示范市创建工作,及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质监局。
(二)广泛宣传发动
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通过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出动宣传车、利用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措施。
(三)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户、中介组织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民自由资金向增收致富潜力较大的标准化生产领域倾斜,逐步走上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四)强化工作责任
1、创建示范市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责任单位要组建专班,抽调专人,制定各自责任任务的详细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工作进度。
2、各水产品体系标准实施后,各责任单位要负责标准的宣贯、推广应用工作。各有关乡镇要大力配合,确保早日让农户掌握标准,并按标准组织生产。
篇9
一、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围绕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渔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向,把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效益渔农业的重点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改投入力度,促进了渔农产品加工业的迅猛发展,已发展成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截止2011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渔农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纯农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水产品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特色和规模,行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水产品加工量6.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776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28.2%。纯农产品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1年实现产值200万元。
㈡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渔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大技改投入,提高装备、工艺和技术水平,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11年底,全县现有100余家渔农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10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7家,500-1000万元之间的企业6家。目前,有1家企业被列入省"五个一批"企业,1家企业列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企业列入县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外贸自营出口权企业17家,其中水产有限公司和水产公司获得美国FDA认证,另有8家企业获得韩日注册。
㈢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
为适应市场和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水产品加工从传统的冻、活鲜、干品逐步向小包装、熟制品等精深加工转化,开发了蟹肉罐头、鱼糜等精加工水产食品,全县基本形成了冻小黄鱼、冻虾仁、冻切割蟹、方头鱼、蟹肉罐头等品种繁多的水产品系列,产品档次和质量不断提升,使水产品逐步摆脱了产品结构单一的格局。纯农产品加工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加工的产品主要有银杏、茶叶、桂花、花生、柃木、粉丝、香干、硬糕等产品,为纯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㈣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
目前,全县渔农产品外销市场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及美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实现出口商品供货额39000万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63.9%。内销市场也不断拓展,产品遍及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和周边其他地区。
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相对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全县100余家渔农产品加工业中,除等少数企业外,多数都是规模以下企业,加工设备简单,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低,高附加值和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二是规划和调控力度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多,行业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多数企业仍以渔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产品结构类同,为争夺市场,企业间互相压价,导致效益低下。
三是加工原料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由于渔业资源逐步衰退、农产品加工原料季节性生产等原因,造成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原料难以保证,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尤其是纯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总量偏小,受加工原料制约更加明显。
四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融资难度较大。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刚完成经营初期的资本积累,在进行厂房、设备等改造后,流动资金普遍不足,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企业的规模扩展。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
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强渔农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扶持渔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渔农业产业化进程,把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建成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㈠水产品加工业。在巩固经济鱼类传统加工优势的同时,重点要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一是利用入世后通过引进国外水产品加工的先进设备,努力提高经济鱼类的精深加工水平,开发生产小包装风味食品。二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加工增值。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水产品资源,眼睛向内,着重开发海鲜速食产品系列,如鱼肉丸子、美味鱼排、鱼酱、鱼香肠等,打出自己的品牌,争取进入超市销售,以提高其附加值。三是加大海洋药物开发力度。加强与海洋研究所、高等院校、食品研究单位等科研院所联络,综合开发利用各类水产品,研制抗癌、抗衰老、益智保健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海洋药物产品。四是全面启动贝类净化项目。突破贝类净化中性试验技术难点,发挥我县滩涂面积广、宜养贝类品种多的优势,抓住国际市场对净化贝类需求旺的契机,努力培植,使我县成为全省最大的净化贝类出口基地。
㈡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我县具有海岛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物种资源条件,拥有为数不少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但目前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弱,存在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较大潜力。根据目前市场上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发挥区域优势,重点发展银杏食品、有机茶、獐系列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㈢饲料加工业。随着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为饲料加工业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十五"期间,重点扶持1-2家饲料加工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低值鱼类和贝壳类废弃物,开发富含钙质、动物蛋白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在满足我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外地市场。
三、加快发展渔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㈠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行业整体实力。
以渔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对延长产业链,提高渔农产品附加值,抗御市场风险,增加市场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针对我县实际,要制订并落实鼓励扶持渔农产品生产加工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一些产品有特色、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途的加工营销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植其上规模、上层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渔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尽快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扩大渔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同时,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开展"两头在外"业务,推动我县渔农产品加工业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要提高渔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效益,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以渔农产品初加工为主的产品结构,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一是要加大技改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品的开发和设备、工艺的引进和更新上,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速与国际接轨,提高加工能力。二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合资,充分他们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引进他们的科研成果,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新产品,进一步提高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建立和完善渔农产品加工质量监测体系。要抓紧建设全县渔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和基地、加工、流通渔农产品自我监控体系,对渔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四是加快品牌建设,积极引导企业按国际、国内的标准化要求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创名牌工作,提高我县渔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㈢重视行业协会建设,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我国入世后,企业经营必须按国际通行做法运作,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扩大协会职能,是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在进一步强化水产协会职能的同时,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和发挥协会在信息服务、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强同行业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好规范行业行为,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市场信息、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传递,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管理,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可集中向上级反映企业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上级重视和扶持。
㈣合理布局,营造区域性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充分利用我县渔农产品生产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色,加强产业布局和行业管理,搞好全县农产品加工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促生产户,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格局,拉长产业链。三是加快特色渔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整体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
篇10
宫颈水肿是阴道分娩中影响产程进展的最常见原因。产程进入活跃期以后,如能及时发现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是很有效的。我院自2004年利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宫颈注射治疗产时宫颈水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住院分娩时发生产时宫颈水肿的产妇1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产妇均为单胎头位,无明显头盆不称,年龄21~32岁,孕37~42周,其中初产妇150例,经产妇30例,两组产妇均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明显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产妇均嘱排空膀胱,并常规建立静脉通道。观察组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用窥阴器暴露宫颈后,消毒宫颈。手术者取5 ml注射器,7号长针头,抽取2%利多卡因5 ml,阿托品0.5 mg,在宫颈水肿处及宫颈3、9点等处缓慢注射,注射前应先回抽无回血。对照组采用地西泮10 mg缓慢静脉注射。产后测量出血量,常规检查宫颈有无裂伤,并做好记录。
1.3 效果分析:用药后2小时内宫颈水肿消失、变薄、变软为治疗有效,同时伴有宫颈口的继续扩张及胎先露的下降,为治疗成功。用药后2小时宫颈水肿不消失,宫口扩张停滞,为治疗无效。
2 结果(见表1,2)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