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救援范文
时间:2023-04-08 15: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紧急救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柴油是仅列汽油之后的易燃易爆液体,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现我公司柴油罐最高储量为叁吨,贮存场所距电房8米。为了防止灾害性事故的发生或扩大,特制定如下紧急救援预案。
一、组织领导
公司设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法定代表人***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担任。成员有***、***、***、***。***总经理负责全盘指挥;***、***负责人员抢救;***、***、***负责进一步消除危险源,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并负责保护好现场;***、***负责联系急救车辆,通知医院,上报主管部门以及接待来访等事宜。
二、警戒范围划分:
公司:生产车间、电房、构件工棚、油罐向北10米范围内
三、抢救行车路线
总厂:公司**路**路**路***医院
四、报警电话
急救中心120
火警119
报警中心110
安全生产监督局
建委安全科
安全站
*总***********
五、柴油罐遭受严重撞击,产生严重泄漏后工作内容。
1、紧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应及时赶赴现场,由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统一指挥。
2、所有员工要及时就近取灭火器、锹、铲、桶、盆等赶赴现场。
3、对现场进行控制,及时消除附近火源、火种、易燃易爆及助燃物品。
4、切断电房电源,阻断流向配电房的柴油。
5、集中全厂汽车统一调度使用。
6、利用桶、盆回收柴油。
7、清除地面残油,或用砂土掩埋。
六、当柴油罐发生火警时的工作内容。
1、发现者应于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
2、紧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及时赶赴现场,在外出差的领导接到报警电话后要无条件赶回单位,各就各位,进行指挥。
3、所有员工应就近取灭火器、锹、铲、桶、盆等赶赴现场,并向火源抛黄砂、土,喷洒灭火剂。
4、切断配电房外接电源,把柴油引向易于渗漏的土地面,阻断流向配电房的柴油。
5、接好消防栓备用。
6、集中全厂汽车统一调度使用。
7、所有人员必须听从现场指挥人员指挥,除救援人员外,所有人员均应及时疏散。
8、险情解除后,仔细清除地面残留火种、燃油,恢复供电。
篇2
天机公司紧急救援服务的具体工作范围,是用时间来核定的,即:在各种事故、灾害发生后的现场,送至医院治疗前的时间内,对事故、灾害中受伤人员进行救助、运输服务。具体实施步骤是通过自动监控系统实施对有效地域24小时监控,同时有专人负责24小时值班接听电话、获取各种事故、灾害发生的第一手信息;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销售紧急救援用销售资金支持紧急救援工作负责施救单位救助、运输经费,达到对求救人员免费救助的目的,减少事故,减轻政府压力,缩短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做出应有贡献。
天机公司在做好紧急救援工作的同时,为更好的保证资金来源,巩固免费救助的经济基础,采取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发展的方针,充分利用低空领域开发后的有力资源,开展航空旅游观光、公务用机、吊装运输业务,配合城市消防、警务、交通指挥、航空遥感和航测等综合项目,推动直升机工业的发展,全方位培育通用航空市场,以期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记者: 目前我国直升机应用的现状如何?
罗志刚:中国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高达13亿以上,国土面积广阔,单陆地就有960万平方公里(海洋3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2/3是丘陵、山区和高原;地貌类型多样、地势延绵起伏、山峰陡峻、群山叠嶂、沟河纵横、高差悬殊。修路极其困难,公里造价在3000―8000万元以上,而且占用大量土地,破坏自然风景。所以使用直升机是最经济、实用和方便的交通工具。同时,我国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500多个岛屿,600多座3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等待勘探和开发的各类资源,迫切需要缓解的交通运输状况,高达10万亿元的个人储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急需解决快速交通问题。
我国的现状是: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只有76架民用直升机,332架小型飞机,而能够投入使用的还不足300架。器材老旧、设备落后,有40%的飞行器,在使用日历年限上接近20年。从航空企业看,全国虽有30多家,但算得上规模的也就5―6家,且都机种单一,服务单一,不能持续生产,是通用航空企业不能摆脱困境的突出问题。市场小,不对路,高成本,使许多企业入不敷出。现在经常出现飞机总数少,但又无活干,企业买得起飞机,用户用不起飞机的怪现象。
记者:在中国实行紧急救援有必要吗?
罗志刚:与世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差距,全世界民用航空器(直升机、小型飞机)有336000架,作业时间达4000万小时,仅直升机美国就有10500架,俄罗斯3500架,巴西530架,认为不如我国的印度,平均1000万人也有一架直升机。而我国1000万人只有0.63架,作业生产时间只占世界千分之一。
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球天空飞行的直升机,多达6万架,其中一半以上为民用。而我国的民用直升机目前不足80架,只相当于美国夏威夷用于观光的直升机总数。吴法苓认为:这与幅员辽阔的国土比起来,几乎等于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至少落后10年。
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千年,民航事业正以世人瞩目的速度(是国际航空发展速度的四倍)发展,航空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被开发(国民经济每增加1%,航空业可增加2%)。
中国民航的现实说明我们只是大国而不是强国,近两年民航出现困境,通用航空更是一个被冷落的的角落,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通用航空无论从规模或服务范围,远不及中等发达国家,航空器只有美国的千分之二,作业量只占世界的千分之一,因此存在巨大的潜力和机遇。所以中国的低空还是一块等待开垦的“处女地”。
记者:我国目前实行紧急救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罗志刚:现代化的急救网络如果没有空中救助是很不完善的,有些事故没有直升机无法解决。病人急病发作,救护车却堵在三环路上插翅难飞,耽误了病情,轻的给病人留下终生的遗憾,重的造成病人死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我们有了直升机,就可以不受交通阻塞的限制,从空中将病人接来,甚至可以在飞机上实施抢救。
我国专业司机现有8000多万名,每人每年交100元紧急救助费就有80多亿元人民币。救援中心为每个司机发一张“紧急救援卡”,司机本人和第三者发生的交通事故,凭此卡,“救援机构”就可现场免费救助并送达医院。般欧洲人出国,必定随身携带护照、信用卡和紧急救援卡。据统计,每年来华的外国人士已达3000万人次,短期归国投资、观光返乡的华侨。港澳同胞已突破8000万人次,每次救援费用15元,合16亿元人民币,紧急救援卡的发行是个不小的市场。
从事各种特殊危险工作的人员。决定了他们比常人需要紧急救援卡的概率更高,按每人50―500元计算,全国汇总也是个不小的数额。现在已进入我国的50家外资保险公司和境外保险业在华的80家办事机构,240家外国银行在京设立的办事处,世界500强企业来京、沪设立的近400家分支机构,他们对我国创立救援产业都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参与的愿望。
记者:我国直升机应用的发展前景?
罗志刚: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境外来华的公务机约200架次,到1999年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飞的公务机已达1000多架次。我国现有的139个国家的驻华和国际组织,185个外国新闻机构,138家入500强的公司,10000多个外资企业及6000多个外企办事处,其中如果有10%使用公务机的话,市场规模将是目前的4倍。至少要160架直升机为他们包机租用。
我国的名山大川、古刹、寺庙、名胜古迹大部分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如果坐直升机在奇山异水间旅游,给人是另一种享受的感觉。
国内可马上投资搞直升机观光的景点有50多处之多。就此一项收入就达5亿元。另外还有多景点联网旅游、包机观光、空中结婚、航空体育等项目的总收入和利润都要超过一地观光的两倍以上。
现代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给消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一旦发生火灾,人员难以逃离,消防机具难以抵达,火灾损失惨重。利用直升机一方面可以在楼顶进行急救,另一方面在不同高度空中悬停喷射灭火剂灭火,从改进提高声调消防工作出发,城建单位应当考虑。
社会服务方面: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宁、反击走私罪犯斗争,在直升机上加装专用警用装备,使其成为一种有效可靠的警备装备平台,可以广泛应用于武警、公安、海关和交通管理等方面。
大面积的护林防火,森林、草原病虫、鼠害的防治,农业现代化、飞播造林、牧草、治沙保持生态平衡都为直升机飞行作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按“十五”计划全国农牧业航空1 5000小时的预测,农牧航空有较大的市场余地。飞播造林、飞播牧草和飞播治沙将在21世纪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工作中,作为战略措施而发挥其重要作用。
篇3
空间布局,3层结构,集中简约设计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办公建筑是按照四川省卫生厅要求,按照四川省卫生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建筑设计方案建造的。总建筑面积1131,建筑高度12m,为3层框架结构,建筑类别为2类,防火等级为2级,抗震设防烈度为九度。
中心办公楼主体建筑为三层。一层主要为业务用房和后勤保障用房。设有院前急救科办公室、培训教育科办公室、院前急救值班室、培训讲演室、技能操作室、驾驶员和值班人员休息室等。这样设置主要是考虑中心院前急救工作出诊的方便、快捷,同时考虑一层人员流动性大,方便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
二层主要为行政管理用房,为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办公室、指挥调度科办公室、信息统计科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储藏室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等行政管理用房。主要考虑集中办公,提高办事效率,也可方便上传下达。
三楼主要为指挥调度用房,主要是120指挥调度平台以及机房等。考虑到120平台和机房等设备的重要性,以及三层人员流动性小,环境相对较为清净、空间大等原因,三层主要作为指挥调度用房。
另有消洗房一间、车库一间、车位13个。
未来规划,建院前急救培训部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篇4
为保证医务卫生机制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常见食品中毒等等事件发生后,各项医务卫生援救工作能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升紧急医务救援中心应对各类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指挥调度水平。依照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做到最好。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就近派车,迅速报告,合理组织,专业救治,明确指挥,动态联系,事后总结。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发生重、特大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救援指挥工作按《市重、特大公共卫生事故(险情)应急救援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救援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在市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指挥调度工作,为确保调度指标工作高效快捷,成立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急救指挥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主要职责: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受市卫生局委托,负责受理呼叫突发公共事件的院前急救指挥调度;协调并安排各类急救车辆和随车急救医务人员,上报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确保迅速、高效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五、突发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一)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出现特别重大人员伤亡,且危重人员多,或者核事故和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省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请求国家在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事件。
2、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二)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三)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四)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事件出现一定数量人员伤亡,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法律、法规对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等级分级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六、突发事件分类
灾害事故种类:系地震、水灾、风灾、火灾、泥石流、山体滑坡、各类交通事故、各种中毒、传染病、非人为因素爆炸、建筑物倒塌、矿井坍塌及生产原因所致的人群伤病亡。突发事件种类:系人为因素引发的爆炸、枪击、械斗、投毒、纵火等所致人员伤亡及涉外人员非正常伤亡事件。
七、突发事件处理过程
第一时间受理急救信息,确定等级:调度人员在接到3人以上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呼救时要问清事故种类、大致伤、病、亡人数、事发地点、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并立即上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接到报告后,轻度事件给予口头指令或电话指令,中度以上事件接报后,根据情况亲临指挥大厅指挥。
(1)、首派
受理信息后的1分钟内就近派出急救车。急救站内无车时,立即指挥距现场最近的人员改变任务赶赴现场。首派车辆到达现场立即开展急救的同时,要进一步核实现场人员伤病亡情况,并反馈至指挥中心,并保持与分中心的动态联系,便于调度组织抢救人员和车辆。
(2)、再派
根据首派急救车核实及反馈的人员伤亡情况后,指挥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再组织调配其他车辆赶赴现场。派车时要严格控制出车数量,一般事件和较大事件不超过3辆、重大事件不超过6辆、特别重大事件以上不少于8辆。指挥大厅调度员下达指令时要在派车单上注明灾害事故或突发事件的种类,以便出车人员携带相应抢救物品。
(3)、上报领导
急救受理后,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要即刻向市卫生局主要领导报告灾害事故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点、时间、种类、伤病亡人数(投毒事件1人以上均上报)、参与急救的急救站、车辆、人员情况和初步处理情况。此后,续报动态信息。
(4)、填写记录
调度人员在处理过程中要及时按标准表格填写《重大突发事件报表》。
(5)、现场调度
重大事件以上灾情时,由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管领导赶赴现场实施指挥。负责抢救现场的通信联络、伤病员分流、反馈信息、下达指令、初步统计等工作。
指挥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包括伤病总人数、现场死亡总人数、重伤总人数、轻伤总人数、住院总人数、病人流向、各医疗机构接诊病人总数、病人基本情况分类(重伤、轻伤、经抢救无效死亡人数等)、救治情况(抢救、手术、住院、留观等)统计。并上报市卫生局存档备案。
八、抢救力量配备
篇5
一道电波,中国红十字应急队队员陈光整装待发
6月18日下午6点,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出组派中国红十字应急队紧急通知,电波迅速传递到湖北省红十字会、十堰市红十字会、十堰市红十字医院,要求红十字医院立刻派员待命准备开赴前往国际联合会驻扎在四川灾区的ERU大本营营地工作,负责接受丹麦、英国、西班牙、奥地利等国ERU队员培训、协调ERU救援,主要从事ERU大本营基础营地建设、设备维护和运转。
红十字医院办公室根据前期自愿请缨要求到四川抗震救灾申请书,把目光落到了陈光身上,陈光,男,45岁,身体健康,医院维修班班长,从事水电、管道等维修维护工作多年,有丰富实践经验,工作过硬,作风扎实,他在申请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川纹川大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做为红十字医院的一员,弘扬“仁道、博爱、奉献”精神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人人都有义务为灾区人民分忧、为灾区人民解难,我不怕任何困难,即使牺牲我也再所不惜,我恳请组织批准我到四川抗震救灾。
医院找到了陈光谈话,陈光欣然前往,并承诺:“一定尽最大努力搞好ERU营地维护工作,让ERU队员尽心尽力为灾区人民服好务,我决不辱红十字人的使命,一定为红十字医院争光。”
认真学习、刻苦专研,牢固掌握各项维护技术。
主要负责营地发电、供水、公厕、浴室、帐篷及食堂等设备维修维护后,又马不停蹄的去熟悉营地的工作环境,了解相关设备维护、操作及管理,虚心向国际联合会ERU的国外专家学习工作流程和使用技术,尽快掌握ERU各项仪器设备操作,由于ERU所用设备均是外国制造,设备使用无中文说明书,带领的专家又是丹麦人,沟通、学习都十分困难,往往一个设备的一个问题都要用好几个小时才能搞清楚,他一边学习,一边认真做笔记,不懂就问,他尽量用最短时间掌握各项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使用,同时为他在对中国的ERU第二批队员培训、实现顺利交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兢兢业业做事,得到了ERU的肯定
6月22日上午11:30分,烤箱在工作中突然发生故障,ERU丹麦人员通过电话咨询认为修复难度很大,准备放弃而购置二台小微波炉替代烤箱,陈光同志想到ERU队员中餐要么要推迟,要么要调整为其它食品,为了保障国际队员能准时吃上如意的中餐不影响工作,陈光坚持向丹麦方技术人员建议,将设备打开争取尽快修复,在陈光的努力下,烤箱很快修复,中餐准时开餐,国际联合会ERU人员对陈光竖起了大拇指。
营地最为繁琐的工作是四个节能型公厕的维护,需要定期添加循环水、配制试剂、排放污物,特别是排放污物时气味十分难闻,每次都需要5小时,陈光他从不叫苦、叫累、叫臭,他坚持着就是为了ERU队员无后顾之忧更好的为灾区人民服务。
为了保障发电机长正常运转,陈光除了每天为发电机采购柴油并进行补充外,还要认真观察发电机的油压、油位、水位、电压、电流等仪表,每天还要记录许多组数据,夜间还必须定时查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保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是保障营地办公、厕所、热水器、照明、食堂等正常运转生命线。
篇6
一、队伍名称、组成及规模
(一)队伍名称: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以下简称“地震救援队)。
(二)队伍组成:地震救援队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队、市卫生局联合组成。下设三个分队,即监测评估分队、搜寻救援分队、医疗救护分队。地震救援队领队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指挥长担任,各分队长分别由市地震局、市公消防支队、市卫生局有关领导担任。
(三)队伍规模:地震救援队总人数105人,其中搜寻救援分队65人,由市公消防支队派出;监测评估分队15人,由市地震局派出;医疗救护分队25人,由市卫生局派出。每个分队分为两个小队,以利于根据震情规模灵活派出。
二、主要任务和职责
地震救援队主要任务: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在第一时间内赶赴灾区对被压埋人员和重要物资实施紧急救援,最大限度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救援队领队负责地震灾害现场救援领导、协调及后勤保障工作,平时负责地震救援队的年度合练和联合演习的组织协调工作。
监测评估分队队长负责地震灾害现场工作,根据地震救援队指令,具体负责地震现场灾情信息传输、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建筑物全鉴定、震害评估等工作。平时负责组织本分队人员开展地震应急专业技术训练。
搜寻救援分队队长负责制定地震灾害现场搜寻抢险方案,根据地震救援队指令,具体负责指挥地震灾害现场的搜寻和遇险人员的救援、重要物资的抢救工作。平时负责组织本分队人员开展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术训练。
医疗救护分队队长负责制定地震灾害现场医疗救护方案,根据地震救援队指令,具体负责指挥地震灾害现场遇险人员的先期医疗救护、灾区的防疫消毒工作和现场救援队员的医疗保障工作。平时负责组织本分队人员开展地震应急医疗救护专业技术训练。
三、启动条件和程序
(一)启动条件
1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政办〔〕166号)文件规定,地震救援队依据震情和灾情确定以下应急启动原则:
(1)发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45≤M<50级),原则上不启动。
(2)发生较大地震灾害事件(50≤M<60级),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迅速启动地震救援队。
(3)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60级以上),迅速启动地震救援队。
(4)发生非地震重大灾害,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的,可派出地震救援队。
2我市周边地区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60级以上),经地震灾区政府请求,可派出地震救援队予以支援。
3其他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事件(70级以上),省政府下达调用命令或地震灾区政府请求,可派出地震救援队予以支援。
(二)启动程序
1市内较大地震灾害事件,造成建(构)筑物严重破坏和重大人员伤亡的,由市地震局提出派遣建议,同时抄送市公消防支队和市卫生局,经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批准,迅速启动地震救援队。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通知各救援分队在指定地点集结后,下达出发指令。地震救援队实施现场紧急救援时,接受地震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挥。
2市内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立即报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请求启动地震救援队。经批准后迅即组织集结实施救援行动。
3我市周边地区发生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根据地震灾区政府请求,经市长批准,可调遣地震救援队。在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实施紧急救援行动。
4其他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当省政府下达调用命令或灾区政府请求支援时,由市长批准,可派遣地震救援队,实施地震紧急救援行动。
四、管理及培训
加强管理。地震救援队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直接领导和指挥,日常协调管理工作由市防震抗震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除开展紧急救援行动外,地震救援队所有人员原任务、隶属关系不变。
篇7
一、学校应急演练指挥部
1、学校成立应急演练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全体教职员工
2、组长的职责:负责组织应急演练方案的实施工作;负责启动或者解除应急演练行动的信息;演练结束作出总结,提出下次演练要求。
副组长的职责:全权负责应急演练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负责及时向总指挥部报告现场演练情况,保证现场行动与总指挥部的指挥工作协调;当在疏散过程中突发紧急事件,如踩压等,立即组织救援工作,并通报给总指挥。
学校应急演练指挥部下设紧急疏散组、紧急救援组、后勤保障组三个职能小组。
(1)紧急疏散组:
组长:
成员:全体教职员工
[职责]
①当听到预警信号时,迅速将在操场上课的学生集中到操场中心。
②指导紧急避险和紧急撤离,按照预定紧急撤离路线组织学生有序撤离至安全避险场所。
③维持秩序,保护学生。疏散过程中,各安全出口、楼梯口应有专人值守,指导安全疏散,避免拥挤踩踏,以保证全体师生快速、安全撤离现场;并做好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帮扶工作。
④将学生组织到操场中央,由教师及时组织看护,保障学生生命安全。
⑤撤离到安全地带后,班主任和当班科任教师要清点所在班级学生人数,统计人员伤害情况,并报告组长。
⑥其他人员迅速到撤离路线上的预定位置,检查并报告所负责指导撤离的路线是否存在险情。没有险情,坚守岗位,指导撤离,并断后随学生撤到临时安全避险场所。
⑦如果发现险情应该立即报告,并视情改变撤离路线。
⑧在无法撤离时,被困教职员工应当配合紧急救援组,展开自救互救。
(2)紧急救援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突发事件检查和救援工作。在外援力量到达之前,主要负责救援被困的师生,临时处理师生创伤;外援部队到达后,协助开展救援和医疗。
(3)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职责]
①主要负责后勤服务,协助紧急救援组检查校舍安全情况,向紧急救援组提供救援工具和设备。
②准备医疗常用药品,按学校应急疏散指挥部的安排,建立临时医疗救治点,抢救、转移、治疗伤病员,及时检查学校的饮水、食品安全等工作。
(4)楼道值守
主教学楼:
教导处楼道三楼:
办公室楼道三楼:
二、演练区域:教学活动区
三、安全避险场所:学校操场
四、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五、演练时间:2021年3月17日
六、简报、照相:
七、地震应急演练程序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实施演练前一周,各班应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防震避震专题片,提高学生对地震知识的认识。
2、让学生了解并熟悉掌握应急避震的方法。
3、让学生熟悉地震时紧急疏散的集中地点和疏散路线。
4、演练前组织学生进行避震和疏散的训练(包括避险时间、地点、方式及紧急撤离的路线、秩序、安全避险场所等)。
(二)模拟突发地震演练
1、紧急避险:
假定地震发生,由总指挥以广播形式发出地震发生信号,听到“地震发生”的信号(或哨声)后,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第一时间内,学校地震应急各职能组人员和所有教师各就各位,指导学生避险。
(2)在室内的学生,应立即就近躲避,身体采用卧倒或蹲下的方式,使身体尽量低,躲到桌下或墙角,以保护身体,但不要靠近窗口。要保持镇定,切莫惊慌失措,千万不要匆忙逃离教室。
(3)躲避的姿势:在墙角躲避时,把双手交叉放在脖子后面保护自己,可用书包或其他保护物品遮住头部和颈部。
(4)卧倒或蹲下时,也可以采用以下姿势:脸朝下,头靠墙,两只胳膊在额前相交,右手正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前额枕在臂上,闭上眼睛和嘴,用鼻子呼吸。
(5)如果在下课时间,在室外的同学,应跑到空旷的地方,要用双手放在头上,防止被砸,避开校园建筑物和电线。
在走廊的同学,应立即选择有利的安全的地点,就近躲避,卧倒或蹲下,用手保护头部,不要站在窗边。
在操场上的学生就地避险,蹲下,双手护头。
2、紧急疏散:
(1)指导撤离:假定地震第一震波过去(发生约60秒),由副总指挥以广播形式发出紧急疏散信号。听到疏散信号后,学生在紧急撤离组和有关教师的指挥下迅速从教室的不同出口有条不紊地按预定的疏散路线向操场疏散撤离,集中到操场中央指定的位置避险。
注意:在撤离时应指导学生用双手或用书包护住头部,防止被砸。
(2)清点人数:
紧急撤离组:撤离到安全地带后,班主任和当班科任教师要清点所在班级学生人数,统计人员伤害情况,并报告组长,由组长汇总直接报告总指挥长。
其他人员迅速到撤离路线上的预定位置,检查并报告所负责指导撤离的路线是否存在险情,是否有人员滞留或被困在建筑内,并及时层层报告。
如果没有险情,坚守岗位,指导撤离,并断后随学生撤到临时安全避难场所。
向总指挥长报告教职工到岗情况。
(3)自救互救:如有人员滞留或被困在建筑内,紧急救援组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救援工作。后勤保障组向紧急救援组提供救援使用工具和设备。抢救完毕(或外来救援人员到达之后),由紧急救援组长及时报告给总指挥长。
3、演练总结:演练结束,由总指挥长发出解除险情信号,并作总结和评讲演练情况。
八、紧急疏散避险路线及学生分流方案:
1、学生分流方案及撤离路线:
a疏散队形:疏散时各班级按指定楼梯口下行。自班级出来就要做到:每班站一排,站排顺序由班主任提前定好:包括领队学生、收尾学生。班主任随班级下行指挥。
b各班级按要求下行楼梯口(附:学校安全疏散路线示意图)。有序下行;不得喧哗;严防踩踏、冲撞。
c操场站位安排:学生撤至操场后按要求集合(附:学校安全疏散集合位置示意图)。
d回班:广播室发出指令后,各班级到主操场站排,然后按指定顺序回班。
2、疏散撤离要求:
(1)疏散撤离时,一、二楼要快,三、四楼要稍慢一些,要等一、二楼的撤离完后再撤离。总之,不比速度,做到不起哄,不打闹,不推撞,不拥挤,不搞恶作剧,双手护头,在安全和秩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快速撤离。
(2)到操场后,各年级按照指定的位置迅速集中,随后向操场中央靠拢,形成由中间向扩展的趋势,所有人员一律听从紧急撤离组的调度和指挥,不得擅自四处乱跑,更不能乱喊乱叫。
九、演练要求
1、学校在地震应急模拟演练前,各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发生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情绪稳定。要对学生进行地震常识、应急避震、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培训,并作精心的准备和布置。
2、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素的训练尤为重要,所以必须按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反复讲,反复训练,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对应急避难的方法,紧急疏散的集中地点和路线,做到熟之又熟,一清二楚。
3、如果各组主要负责人成员在教室上课,这时就出现了双重任务。因此首先要对所上课的班级学生先进行紧急避险和紧急疏散,待安全到达操场中间后,再履行相应工作职责。
4、突发事件发生在教学时间,各班的安全第一责任人是任课的老师,上课老师应该立即停课并迅速组织本班学生有序快速撤离。办公室的教师,听到预警信号后,一边做好紧急避险,一边迅速组织学生撤离,在保护学生的同时,注意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篇8
关键词:二级公路 突发性事件 应急救援 蚁群算法
中图分类号:U49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053-01
在中、小城市中,二级公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连接县(乡)、县与县、县(乡)与区之间的重要通道,在运载能力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二级公路上取消了收费系统,交通管制也只限于部分路段,车流辆逐年增加,道路上车辆种类繁多,货运大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车等都可以在此类道路上行驶,再加上行人随时横穿道路,无疑加大了在此类公路上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我国目前公路交通检测技术的发展水平低,公路交通信息的检测器布设还不够全面。在交通紧急救援中,难以实时完整的掌握道路交通运行状态,减少救援车辆的在途时间,提高救援效率,降低由于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果公路上交通事故长时间未能得到清除,随着道路上交通密度的持续增加,公路上各路段的拥挤度将加大,使车辆通行时间增加,而通行时间的增加使得救援车辆的赶赴救援现场的行程时间延长,使事故的影响加大。因此,最优路径选择问题成了紧急救援的关键。
1 应急救援中的路径选择
车辆路径选择是对一系列出发点和需求点,选择适当的行车路线,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达到一定的优化目标(如路程最短、费用极小、时间尽量少等)。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把救援设备与救援人员运送到交通事故现场,尽最大可能的满足所有需求,不惜运费。路径选择问题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交通网络图的建立和最短路径算法。在道路系统中,通常将各路段视为交通网络图的边。将路段交叉口视为交通网络图结点集合的主要组成部分,路径选择的出发、目标点是交通网络图的关键顶点。
针对应急救援系统中求最短路径问题,需要先将交通网络抽象为一个权值为正值的车辆路径问题,给出了预测路段权重变化趋势的模型。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系统接到公路交通事故报警后,根据事故的严重情况,判断公路是否会产生交通拥堵路径规划的目标是使救援车辆能够从某个位置移动到事故点,同时尽可能的避开交通拥堵并是车辆总行驶时间最小。问题空间能够通过抽象交叉口为节点来定位车辆位置,这些节点通过抽象为弧段的路段连接成网络。每个弧段都有相关联的权重,该文表示为车辆行驶时间。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组成两部分。节点处的阻抗,因是在二级公路上的紧急救援,不受红灯、禁拐影响,在这里不加考虑。只考虑路段上的阻抗,车辆在公路路段上所需行走时间是随着该路段上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其行走时间与交通流量的关系可表达为:tij=f()。式中,tij表示通过路段ij所需的时间;表示路段ij上通过的交通流量。
2 基于蚁群算法在道路救援中最佳路径的研究
蚁群算法是生物学家通过对蚂蚁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蚂蚁通过自身分泌的信息素相互交换路径信息,经过一段的时间, 某一条路径上经过的蚂蚁越多,留下的信息素浓度越大,会吸引更多的蚂蚁选择这条路径,而留下更多的信息素,其他路径上的信息素又会随着时间而消除,蚂蚁通过信息素最终能找到食物与窝之间最短的路径。在交通网络路径选择中,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点,经过路径规划后,可以借鉴蚁群算法的原理也能找到最合理的或是满足不同要求的车辆行驶最佳路径。
在交通路线中每一个交叉路口抽象为一个节点,从救助出发点到现场事故点所有的交通路线形成的网络做为研究平台。每一个交叉路口的节点,用A表示,节点的集合A={,,2…,n},0为车辆救援的起点。D为路段的集合,D={(,)},,A,起点和终点(,)与之相对应。因此,若有一次救援任务,救援车辆从点出发,要用最短的时间经过部分节点到达事故终点。根据上述对救援问题的描述和分析,建立二级公路救援路径的模型。
在路网规划最佳路径选择中,假设共有m辆车辆,从救援点A到事故点B,把从救援点A出发的车辆进行分组;假设第n辆车到达了节点C,C点为除事故点B的任意节点,则根据节点C的信息素表中的最大概率值来决定下一个节点D的选择;通过更新所有路段上的信息表,得到新的信息表,用来让后面的车辆决定下个节点;检查变量n,n≥m时,路径选择结束。
3 结语
交通事件中救援车辆赶赴事件现场所花费的时间在整个事件周期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减少救援车辆行程时间对减少事件所导致的损失有重要意义。国内交通安全领域的学者对交通应急救援的研究重点仍在紧急救援机制、组织和总体框架的设计上,缺乏针对二级公路这一特定类型交通的紧急救援路径选择的研究。用蚁群法进行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对提高事故救援效率、缩短救援时间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公安部和卫生部《关于建立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机制的通知》[J].道路交通管理,2002(2):46-47.
篇9
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中意人寿北京分公司获悉,分公司最新开发的“境外旅行意外伤害保险及紧急救援医疗保险”近日面市。
据了解,该险种责任涵盖安排就医、紧急医疗转送、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儿童住院期间家长陪同住院、随行子女无人照料时安排子女回国、病情好转后转运回国以及遗体转送回国或就地安葬等内容。
据悉,如果客户在境外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急性病时可拨打免费的24小时救援热线电话联系优普公司,由优普公司安排紧急救援和治疗,入住最合适的医院,并承担房费、餐费及所需全部治疗和服务费用,确保客户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帮助,并避免了客户急需大量现金的不便。根据客户特殊需要,优普公司还能提供医疗服务信息咨询、医疗专家咨询、上门诊疗、药物递送、紧急口讯传递、翻译服务等增值服务。
金融时报·海风
篇10
作者单位:150086 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ICU-D区
住院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搏骤停和紧急入住ICU等。大多数患者在这些严重并发症发生之前,会出现可监测到的异常生命体征改变,这些改变先于严重并发症数小时,因此,医护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预防性治疗及处置,此处置需要反应迅速并具备专业的急救复苏技能。
基于以上观察到的事实,快速反应系统(rapid response system,RRS)迅速发展起来。RRS的任务是识别危险患者,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携带专业设备迅速到达患者床边进行急救处理,这样的急救队称为RRT(rapid response teams),以前也称MET(medical emergency team)。RRS的描述1995年源于澳大利亚[1],之后流行于欧美,2005年匹兹堡MET国际会议指出医院应设立此系统[2]。目前,国外很多医院已经实施了RRS,以促进对状态恶化患者的及时干预治疗。
1 RRT的组成
RRT的运行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的医务人员,而且需要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
人员:RRT以前仅由护士组成,或由多学科医生组成,但由于临床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重症医学为中心,主要由ICU医生、护士或呼吸治疗师组成的团队。
物品:急救药品,便携式监护仪及除颤仪,口咽及鼻咽通气道,简易呼吸器,气管插管设备,静脉液体以及输液器等。
2 RRT的呼叫标准
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是实施RRT的最大挑战之一。何时呼叫RRT,多数机构使用“呼叫标准”。目前,理想的标准及每个标准的最佳值尚无一致的观点。RRT呼叫标准[3]是基于呼吸、循环、神经等指标的异常。见表1。
3 RRT的教育与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RRT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主要是针对院内全体医务人员,旨在早期识别危险患者,是确保RRT实施的前提;培训主要针对RRT人员,旨在提高抢救过程的规范化,以确保抢救的质量和有效性。
(1)定期对院内全体医务人员举办专题,使其了解RRT的重要性,熟练掌握呼叫标准,遇到紧急情况时能通过电话及时呼叫RRT人员。Jones等[4]的研究显示,经过教育,外科和内科MET的呼叫率都有所提高。
(2)RRT人员必须能通过体格检查和使用合适的监测设备辨别威胁生命的因素,同时有能力迅速实施干预措施;最后,能进行快速分类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立即转送至ICU进行诊治。
4 RRT的运行
RRT的运行是指在被呼叫以后,团队人员携带相关的医疗设备紧急介入以终止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素的医疗救助过程。吴勇[5]指出,院内急救应分工合理,组织协调,物资充足,病情观察仔细、迅速,处置妥善。
4.1 呼叫
RRT人员实施24 h工作制,随时处于值班待命状态,对任何呼叫数分钟内作出反应。2005年匹兹堡MET国际会议指出RRS的反应时间在15 min之内[2]。
Bagshaw等[6]认为护士是MET的主要呼叫者;当任何医务人员担忧患者状况时,均可呼叫MET。此外,只要符合一个或多个呼叫标准,包括患者家属在内的病房中任何人员都可以进行呼叫。
4.2 评估和治疗
RRT被呼叫的同时,病房主管医生也应到达床旁协助急救人员评价患者病情变化。RRT人员到达后,对患者重要生命体征进行评估;进行气道、氧和及通气功能的初始治疗或通气、容量、升压药物应用及其他干预;简洁回顾呼叫的原因,收入院的原因,患者状态的改变,重要生命体征的变化,24 h的出入量,应用的药物及实验室检查;并且完善相关化验检查。
4.3 后续管理
经过紧急处理后,应根据情况将患者紧急送入手术室、转入ICU治疗或病情稳定后在原科室继续治疗。
5 RRT作用的评估
早期研究发现,MET能减少非计划性ICU的入住率,降低心搏骤停的发生率和患者的病死率[7-8]。金世红等[9]的研究表明,在大型综合医院内设置急救体系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然而,Hillman等[10]的研究显示MET并未影响心搏骤停和意外死亡的发生率。但此研究潜在的限制较多,其中包括MET并未改变临床医生的工作方式、缺乏标准化的治疗;介入研究时间较短等。近来,Konrad等[11]也评估了实施MET后院内心搏骤停和病死率的情况,此研究发现实施MET后,每1000位入院患者心搏骤停的比例从1.13下降到0.83,总的院内病死率减少了10%,内科患者和非手术外科的患者病死率分别减少了12%和28%。
Funk等[3]指出脓毒症的检测费时较长,可能导致识别和治疗延迟。而床旁简易参数的判断可以避免这种延迟,并且在等待检测结果的同时,能辨别危险患者同时开始早期治疗,这些床旁参数即是RRT呼叫标准中所提及的10项重要生命体征。Konrad等[12]的研究显示RRT收入的患者中1/5诊断为严重脓毒症,并且一半以上从病房入住ICU的患者通过RRT呼叫,可见,RRT可帮助辨别需要重症监护的脓毒症患者。
很多研究评价了接受MET治疗患者的特征和结果,发现术后呼叫MET的肝移植患者与未呼叫MET的对照组相比病死率较高,可能原因除患者病情较重外,也有MET利用不足或者呼叫延迟情况[13]。Calzavacca等[14]的研究显示MET救治的患者中22.5%是多次呼叫MET,且多为外科患者,因胃肠道疾病入院,常见呼叫原因为心律失常,此类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较高。由此可见,术后呼叫和多次呼叫MET的患者具有高危因素,应该认真识别,并且加强治疗管理。
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延迟可能会影响RRT的效果。Edelson等[15]认为,RRS的运行是由三部分组成:危险患者的精确识别, 适时呼叫RRT, RRT的有效介入。而在这个链条中的第一步比较薄弱,并且可能负面影响尚未成熟的RRS系统。Calzavacca 等[16]发现,成熟的RRS减少了MET的延迟呼叫与非计划性ICU的入住,在RRS实施早期评估其效果实际上可能低估了其真实的长期效应;MET的延迟激活与非计划性ICU入住和院内病死率相关,若能早期评估患者的状态,可能会避免MET的呼叫延迟。Oglesby等[17]发现病情评估至入ICU时间 (score to door time,SDTD)几乎不依赖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可以协助评估危重患者的入住延迟问题,且发现入住延迟是由于组织管理问题,并非患者疾病的严重性。因此,应加强危重症患者的识别,避免呼叫延迟,同时加强组织管理,尽可能地提高RRT的救治效果。
医疗差错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受到威胁,甚至是死亡。Braithwaite等[18]发现,MET回顾可以用来检测医疗差错,辨别和修改医疗程序,避免此类差错的发生。Butner等[19]的研究表明RRT和MET确实减少了ICU意外心搏骤停的发生率和总的院内病死率。然而因花费较高,很多医院目前并未设立RRT;目前关于医疗的法律诉讼越来越多,倘若RRT能阻止1例意外心搏骤停和死亡,就可以避免医院遭受法律纠纷,也就体现了RRT的价值。由此可见,RRT的实施是确保患者安全诊治的良好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不但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而且最终为医院节省了开支。
参考文献
[1] Lee A, Bishop G, Hillman KM, et al.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Anaesth Intens Care, 1995, 23(2): 183-186.
[2] DeVita MA, Bellomo R, Hillman K, et al. Findings of the first consensus conference on medical emergency teams [J]. Crit Care Med, 2006, 34(9):2463-2478.
[3] Funk D, Sebat F, Kumar A, et al. A systems approach to the early recognition and rapid administration of best practice therapy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9,15(4):301307.
[4] Jones D, Bates S,Warrillow S, et al. Effect of an education programme on the utilization of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in a teaching hospital [J]. Intern Med J, 2006,36(4):231-236 .
[5] 吴勇. 完善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一体化探讨[C].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 2009.
[6] Bagshaw SM,Mondor EE,Scouten C ,et al. A Survey of Nurses’ Beliefs about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system in a Canadian Tertiary Hospital [J]. Am J Crit Care. 2010, 19(1):74-83.
[7] Buist MD, Moore GE, Bernard SA, et al. Effects of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on reduction of incidence of and mortality from unexpected cardiac arrests in hospital: preliminary study [J]. BMJ , 2002,324(7334): 387390.
[8] Bristow PJ, Hillman KM, Chey T, et al. Rates of in-hospital arrests, deaths and intensive care admissions: The effect of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 MJA, 2000,173(5): 236240.
[9] 金世红, 吕传柱, 黄航, 等. 综合性医院院内急救体系建设和运作模式[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6): 663-665.
[10]Hillman K, Chen J, Cretikos M, et al. Introduction of th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MET) system: a cluster-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Lancet, 2005, 365(9477): 2091-2097.
[11] Konrad D, Jaderling G, Bell M, et al. Reducing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and hospital mortality by introducing a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Intensive Care Med, 2010, 36(1):100-106.
[12] Jaderling G, Bell M, Martling CR, et al. ICU admittance by a rapid response team versus conventional admit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J]. Crit Care Med, 2013, 41(3):725-731.
[13] Parmar A, Meeberg G, Bigam D , et al. Peri-operativ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activation in liver transplantation [J]. BMJ Qual Saf, 2011,20(3):243-250.
[14] Calzavacca P, Licari E, Tee A , et 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patients receiving multiple Medical Emergency Team reviews [J].Resuscitation ,2010,81(11),1509-1515.
[15] Edelson DP. A weak link in the rapid response system [J]. Arch Intern Med, 2010,170(1):12-13.
[16] Calzavacca P, Licari E, Tee A, et al. The impact of Rapid Response System on delayed emergency team activatio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a follow-up study [J]. Resuscitation, 2010, 81(1)31-35.
[17] Oglesby KJ, Durham L, Welch J, et al. ‘Score to Door Time’, a benchmarking tool for rapid response systems: a pilot multi-centre service evaluation [J]. Crit Care, 2011, 15:R180.
[18] Braithwaite RS, DeVita MA, Mahidhara R , et al. Use of medical emergency team (MET) responses to detect medical errors [J]. Qual Saf Health Care, 2004, 13(4):255-259.
[19] Butner SC. Rapid response team effectiveness [J]. Dimens Crit Care Nurs, 2011,30(4):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