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副产品加工范文
时间:2023-04-06 09: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副产品加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现状
当前,我县经济结构调整已初具规模,以农副产品加工的各式各样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10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3家;但能常年坚持正常生产的龙头企业不多,规模大、实力强、叫得响、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就更少了。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素质低。表现在组织结构不科学,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弱,基地建设未落实,原辅材料不足;二是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表现在上级政策不能真正落实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措施
(一)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的发展,虽然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其根本是靠企业自身素质高低来决定企业发展前景。一个龙头企业既是一个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带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全面发展,所以亟待提高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必要。
1、亟待进行企业体制调整。目前,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属民营经济,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家长(族)式管理和封闭式管理普遍存在,这样难以扩大规模,创出名牌。为此,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要主动从家长(族)式管理思维向合作制、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模式转变,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制度,优化产权关系,逐步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早日上规模、上水平、上台阶,成为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真正龙头企业。
2、亟待进行企业科技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业现有生产力状况。企业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立专门的科研部门,加大科技资金的投入,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研究,主动开展科技创新,使本企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提高企业科技含量,提升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3、亟待进行企业组织调整。现大多数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组织结构不科学、管理粗放,低水平重复生产成为普遍行为,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要通过实施组织调整,积极推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在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产品面临重大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营销手段先进的今天,“种木不能成林”,小企业要主动跟大企业联姻,生产方式落后的企业要跟生产方式先进的联姻,以达到资源共享,通过市场引导,政府扶持,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民营企业群,发展规模民营农副产品加工经济生产链。
4、亟待进行人力资源调整。人是生产力诸多要素中的第一要素,人才兴,则事业兴,办企业需要建立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和财会人才四支队伍,要建立起人才脱颖而出机制。要引得进,留得住,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选贤任能,以优质的人才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健全员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其观念和意识,更不愿花钱给员工交纳养老保险,这不仅严重导致危急本企业发展的根源,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为此,一方面这些业主要转变观念,明白为员工交纳基本养老保险,实际上是在为自己企业长足发展注入兴奋剂;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采取强制措施,确保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和养老保险金主要来源渠道畅通。
5、亟待进行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在加强基础管理(包括财务、生产、质量、营销)的同时,特别要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调整。战略管理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展开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谋划与活动,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企业战略规划的研究、制定和实施上,结合本企业实际把握好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策略等要素,才能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6、亟待进行企业基地建设。企业基地建设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企业原材料来源的主要渠道。虽然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基地,但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的产业化模式,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部分企业仍是虚设,导致原料不足,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是以企业为纽带,故企业不但要抓好生产经营,还要下大力气加快基地建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基地,切实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户联系在一起,构成功能齐全的产业化链,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高效运转的社会化农作物种植体系,只能这样才能既带动农户致富奔小康,又确保本企业生产原辅材料所需。
7、亟待处理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关系,把企业工作做细做扎实,主动接受他们的监督和管理。二是要坚定不移的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努力打造“诚信企业”,密切银企关系,努力构建新型社会信用体系,切实改善金融部门对本企业的看法,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二)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县食品工业协会职能,积极将上级相关部门对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迅速落到实处,常抓不懈,使企业把该用的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够。
2、政府各相关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提供到位服务,对食品企业要迅速从“依权监管”的模式转变到“依法监管”上来,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
篇2
关键词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信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F724.6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84
構建与农业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对与农业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问题进行探究。
1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
在对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问题进行探究前,首先需要了解电子商务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从农业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一些农村地区互联网必要设施相对缺乏问题,给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系统中的应用,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这表明,农民缺乏接触互联网机会的问题,给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此外,由于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一些复发分子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电子商务安全性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电子商务难以在大宗交易中应用[1]。从我国经济的现状来看,农业机械的交易也属于大宗交易。一些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不仅给电子商务领域带来了不利影响,也给电子商务在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不利影响。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种与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政府部门的调控政策的农业机械供应平台,另一种是以国内外贸易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前者需要政府和生产部门的共同参与,后者需要为农户及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业机械生产商等群体提供更多的贸易机会,这表明这种信息电子商务平台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发挥一些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
2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结构
2.1系统结构
从这种与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架构来看,这一系统主要以核心数据服务器为核心,涵盖了电子商务平台的系统安全管理和网上物流平台等多个模块。主要支持企业自建物流中心的物流应用模式。在物流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针对现代物流领域常见的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核心的配送模式,系统主要采用与邮政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让邮政物流在系统中发挥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作用。这就为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入驻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2.2关键技术
在电子商务模式的应用过程中,信息安全技术、JAVA技术、XML技术和数据WEB挖掘技术,成为了这一模式中主要的关键技术。JAVA技术是这一平台目前所应用的一种关键技术。在这种与农业季节和农副产品加工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中,JAVA技术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区域短租商务平台性能扩展方面的作用。XML技术可以凭借自身的准确搜索能力,对电子商务平台系统进行优化。在电子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支付安全问题是影响平台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该平台涉及到农机交易的情况下。这一平台在农业机械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支付安全问题往往会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障平台的支付安全,应用了数据签名和电子证书等方式[2]。
3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
从这一平台的应用来看,它可以通过对农业新技术和实用技术进行推广的方式,促进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是与它的系统功能有一定联系。从这种商务平台的应用效果来看,促进实用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交流,是这种电子信息商务平台的主要应用目标,这一目标的出现,让农业机械、农业机械装备数据库和农副产品加工数据库在平台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了让这一目标在平台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应用,有关部门在对这一平台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或通过对政策法规查询功能、商品信息功能等实际应用功能进行完善,这样农户在开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对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最新扶持政策和市场商品信息等信息因素进行了解,这就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它可以进一步促进传统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在这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在线交易功能也是平台核心功能的一种表现。在对电子商务领域中的交易洽谈、合同管理等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在线交易功能,可以通过E-mail音视频手段的应用,为业务洽谈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支付系统的完善,促进了平台账户管理、客户报表管理等多种功能的完善,有效促进了传统销售方式与电子商务之间的结合[3]。
第三,这一商务平台的应用,也可以为政府对农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宏观调控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这种商务平台的作用主要与其商品管理功能和信息数据服务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前文中提到的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的核心作用是影响这一因素的一种表现。它的商品管理功能是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平台的应用过程中,预测市场动态的功能是这一平台的一大优势。这种预测功能就可以让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市场需求进行把握;同时,这一平台的应用也可以让政府有关部门对农业及工业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进行把握,因此这种应用功能就是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的重要因素。
此外,这一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农业装备市场的优化就是这一作用的一种体现。从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农业市场是以集贸市场模式为主的市场经营模式。在新型信息管理平台构建以后,农业装备市场开始步入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借助这一商务平台,农业装备制造商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对农业装备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解,农机企业在对农机需求量较大的区域进行了解以后,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向该地区农户出售农业机械的方式。
4结语
构建与农业机械和农副产品有关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这一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过程中,政府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参与,可以让农户更好地感受到这一平台带给他们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阎楚良,田兆锋.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信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J].农业机械学报,2005(1):152-154.
[2]张伟.数字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开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篇3
农产品加工业以粮棉油、肉蛋奶、果蔬茶等优势和特色农产品的转化加工增值为主,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等多个行业。农产品加工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在服务“三农”、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内需、增加出口、保障营养健康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初步搭建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框架,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当前在资源要素约束不断凸显、市场波动更加频繁、国内外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实力小、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等问题更加突出暴露出来,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支持政策。
一、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02]62号)等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税收支持政策,给予相关金融支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按照中央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及各地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不断加大,手段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逐步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财政资金是国家支持加工业发展重要政策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加,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投入资金也不断增加。从现有的支持渠道看,很多支农资金和项目都涉及了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
1.农产品初加工惠民工程专项资金。2012年设立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资金,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支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储藏、保鲜、烘干等产后初加工设施设备,减少产后损失,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项资金也是首个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资金。目前规模为5亿元。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设立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中低产田的改造,逐步成为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专项资金。从199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就专门拨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产业化经营项目,以财政补贴和贷款体贴息的方式支持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发展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1999年财政部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把农副产品初加工列入综合开发的支持内容。“十一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投入173亿元。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资金达到36亿元。
3.国家扶贫开发资金。为了真正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生计问题,近年来国家扶贫开发资金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对贫困地区带动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支持。2004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在全国范围内认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据统计,在扶贫龙头企业中,80%以上都是农产品加工企业。
4.现代农业发展资金。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和安全高效农业发展,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该资金还把支持农产品加工、推动建立一批集优势产业生产和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群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1年,国家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副产品的储藏加工及增值技术转化是其支持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为5亿元。
6.其他相关资金。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也有部分用于支持合作社发展储藏、运输、烘干等初加工产业,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也都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料基地。
(二)完善税收政策,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负担。
税收政策是国家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手段,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政策措施有:
1.减轻农产品加工业经营主体的增值税负担。增值税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担的主要税种。自1993年全面开征增值税以来,国家对农产品增值税政策进行逐步完善。1995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财税字[1995]52号),把部分初加工产品也列入农产品范围。这样,通过外购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到
13%。200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提高农产品进项税抵扣率的通知》(财税[2002]12号),明确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业生产者销售的免税农业产品的进项税额扣除率由10%提高到13%。为解决部分加工品增值税“高征抵扣”的问题,201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在部分行业试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的通知》(财税
[2012]38号),在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加工行业先行试点,将农产品进项税额扣除率由现行的13%修改为纳税人再销售时货物的适用税率,进一步减轻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收负担。
2.减免农产品加工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所缴纳的重要税种。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水平较低的现状,国家给予了所得税减免政策。2008年1月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第27条规定,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作了具体规定,把农产品初加工作列为所得税免征范围。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财税[2008]149号),进一步明确了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2011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农产品初加工有关范围的补充通知》(财税[2011]26号),进一步规范了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相关事项进行了细化。
3.对部分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目录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引进项目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在《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以外的,继续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龙头企业从事国家鼓励类的产业项目,引进国内不能生产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按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4.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是符合WTO规则的,旨在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2年,国务院批准对出口大米、小麦和玉米实行增值税零税率政策,并且出口免征销项税,按出口货物计税价格的13%计算应退税款。2005年,对小麦粉、玉米粉等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5%调高到13%。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8月1日起,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9]88号)规定,自2009年6月1日起,罐头、果汁、桑丝等农业深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部分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玉米淀粉、酒精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创新金融服务,缓解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
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中央文件多次明确要求,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以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财政部、农业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制定了具体的金融支持政策,主要内容有:
1.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中央明确要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了多项具体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竞争能力强、带动农户面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2.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的重要对象。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家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对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担保给予保费补贴。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成为这项政策的重要受益者。
3.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此外,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对农产品出口所需流动资金贷款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出口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对资信好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用于对外出具投标、履约和预付金保函。
4.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对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快速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2002]62号)明确,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2010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四)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科技创新。
为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技术创新资助等政策。近几年,中央有关文件又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主要有:一是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二是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对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二、扶持政策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产业。
一是规模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1万家,资产总额达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加工业总产值14.2万亿元,实现利润1.1万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70%、310.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与农业产值之比由“十五”期末的1.1∶1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7∶1左右。随着规模实力的增强,带动作用也不断加大。2010年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达2666万人,比“十五”期末增加617万人。
二是科技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技术日益向精深开发,农产品加工进一步呈现原料专用化、工程度精深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质量控制规范化的特征,提高了加工效率。此外,企业的质量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截至
2010年年底,近30%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90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1.8万家企业的4.2万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三是领军企业逐步形成。随着农产品加工企业队伍的壮大,伊利、蒙牛、三元、得利斯、韩伟、金锣、皓月、雨润、德大、龙大、汇源、大成、华龙等一大批规模大、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涌现出来,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头羊,带动了同类或相关企业的发展,对健全行业标准、规范企业行为,增强行业竞争力起到了标杆性作用。
四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一些地方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依托现有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紧密、分工协作良好、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架构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力量。
在看到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成效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农产品支持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突出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缺乏系统的政策安排。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从财政投入、金融、税收和用地用电等方面提出了支持农产品加工的总体安排,但由于中央财政没有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专项资金,主要是通过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等相关项目来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这种局面所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大小、支持的重点领域都依赖其他相关资金和项目的安排,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安排,针对性也不强。如目前主要利用中小企业信贷担保资金,解决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但由于加工业原料收购资金季节性强、资金周转期较长的行业特点,导致现有政策难以真正解决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二是财政投入力度总体较小。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财政资金大幅增加。总体来看,尽管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项目和资金并不少,但实际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资金量并不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投入较少;国家扶贫开发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民生工程,对于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主要限于少量的贷款贴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重点是推动粮棉油、肉蛋奶等大宗产品的生产投入,用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投入资金量不多;农业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也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环节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加工领域新技术的支持也并不多。
三是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难以获得支持。目前,各项政策支持大企业的倾向依然明显,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获得国家和省级龙头资格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他的相关资金扶持政策也多数向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据我们的调查和测算,获得各种国家级称号的大型农产品企业所获得财政补贴占对农产品加工业补贴的40%以上,获得的贷款占到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总额的50%以上。而众多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业,和有关部门沟通渠道少,难以获得财政支持;可抵押资产少,也很难获得信贷资金。如何适当调整政策倾向,让中小加工企业获得“雪中送炭”的支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政策手段相对较少。农产品加工企业在融资、外贸、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都需要相关政策措施,但目前的政策措施仍以财税政策为主,其他手段力度相对较弱。而且,随着我国农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并将农产品运回国内加工,这就需要国家出面与相关国家沟通,建立境外农业投资利益保护制度,同时在检验检疫、产品返销进口配额、支持境外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出台或完善政策措施。
三、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中央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总体来看,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受企业自身实力和资源条件、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利于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质量控制,也削弱了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企业结构看,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经营较为分散,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同质化问题严重。从产品结构看,一般性产品、初加工产品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增值能力不强。加上行业自律机制的缺失,市场恶性竞争严重,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调研中了解到,四川省名山县是一个以茶叶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产品加工大县,然而,由于加工企业众多,行业无序竞争非常严重。2011年该县有茶叶加工企业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有33家,绝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加工作坊化、管理家族化、经营摊点化,生产设备落后,质量控制能力低,生产基本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严重不足;在茶叶上市季节,一些小企业肆意哄抬价格、抢购原料,引发行业竞争无序,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比较弱。
2.基地建设滞后,原料保障能力差。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较快发展以及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原料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投入大、回报低,风险大、保险少,以及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困难大、矛盾多等问题,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企业的原料大都来源于分散的小农户生产,加工原料的质量和数量供应都没有保障。一方面,小农户生产可能带来品种混杂、质量退化、化肥使用不当、农残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加工制品的质量和档次。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行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部分原料短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少企业产品销路很好,但由于原料供应不足,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企业甚至长期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3.技术创新能力弱,物质装备落后。受规模和实力影响,绝大部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科研人才和科研设施设备,很多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无力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还有一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模仿、不重开发,重引进、不重创新,重单打独斗,不重联合,对一些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缺乏联合攻关,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这些关键技术的制约。在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环节,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微小企业加工设施异常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大,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4.食品安全意识不够,质量水平仍待提高。目前,一些企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滞后,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过程管理分散,产品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检验监测制度不健全,还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上部分企业质量、卫生意识淡薄,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质量、食品安全、加工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近年来发生的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给消费者信心以沉重打击,也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资源要素约束加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源要素的稀缺性逐步强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上的制约越来越大。一是资金约束严重。农产品加工季产年销的特点,引起季节性收购资金紧张问题突出。由于贷款门槛较高且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很多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资金运转困难。据四川省名山县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介绍,加工企业的资金缺口一般在30%~40%,很多加工企业为缓解眼前困难,不得不使用月利率达1.5%~4%的民间资本。二是招工难问题凸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工问题也比较普遍,尤其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时期和生产旺季,很多企业都出现了招工困难。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都有着较高的期望,一些环境较差、劳动强度较大的企业,严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很多企业不得不使用45岁以上的工人,很多企业都面临着未来谁来工作的严重问题。三是用地问题较为突出。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值、利润、税收等较低,在争取企业用地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加之现有的土地政策中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的制度性安排,企业用地问题十分突出。尤其对一些养殖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受环境指标的制约,很难在城市周围和加工园区获得土地。
2.多重风险叠加。当前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对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风险的三重考验。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和农业产业安全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当前,金融资本、气候变化及生物质能源等非传统因素对农产品市场波动的影响逐步加大,加上国内外市场联动的加强,国际市场的波动也极易通过贸易、投资等途径传导至国内,未来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将可能更频繁地发生,这势必导致农业生产波动,破坏农业生产能力,进而增加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三是自然灾害影响加重。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天气多发频发,自然灾害影响加重,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灾后恢复生产的难度和压力,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受原料价格、工资水平、流通费用以及其他一些费用上涨的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了很大压力。一是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从加工业龙头企业监测的情况看,近两年国家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原料价格平均涨幅为16.2%,很多企业都面临着“生产不赚钱,不生产就丢市场”的两难局面。二是劳动力成本上涨。受生活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影响,目前劳动力成本上涨很快。据吉林省一些企业反映,工人工资普遍较比2011年增长30%左右。三是流通成本上涨。由于人工成本、石油价格的攀升,物流费用大幅提高。据调研了解,目前企业流通成本涨幅在15%以上,尤其是产品进入超市面临高额的进场费、促销的现象,加之超市结算时间长,拖欠货款严重,增加了企业资金使用成本。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先导和杠杆作用,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税收等支持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
(一)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
1.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领军企业是一个行业的标杆,对于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组建规模化、集团化领军企业。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引导和支持领军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组建产业集团,支持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着力提升领军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专业化、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
2.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科技研发机构,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对引进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3.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地初加工是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的重要途径。要依托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通过成熟适用技术的筛选与示范推广,支持农民和专业合作组织改善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企业以及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重大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储备、筛选和示范推广。
4.构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规划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农产品产区集中,推动示范基地内企业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形成相互配套、联系紧密、上下承接的企业集群。集成集聚区内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公共科研开发推广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同开发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企业集群与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对接,形成与主导产业紧密联系的原料和加工制品集散中心。构建区域营销公共平台,整合区域内企业品牌与市场资源,采取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联合打造区域品牌。
5.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强化合同、订单基地的生产指导与服务。引导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与超市对接,提高产品的产销率。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积极到西部地区建基地办工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发国外农业资源,开拓国际新兴市场。
(二)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建议将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粮油项目贴息、扶贫专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现有项目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对企业采用低能耗、低水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加工机械装备,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享受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范围,对从事饲料和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减轻企业的负担。统一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税进销项税率,解决“高征低扣”的问题。对购臵国产农产品加工机械的中小型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所得税减免,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中小型企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2.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方式。建议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新品种,提供灵活多样、能满足农业行业特点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际的贷款品种和服务,并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利率。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效担保物范围,推广存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动产浮动质押等多种抵押质押方式,解决企业贷款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支持有条件的公司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专门针对订单农户提供专项小额贷款。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建议将政策性保险覆盖农产品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建立风险救助机制,并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风险救助纳入政策性保险的范围。
3.支持原料基地建设。建议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综合措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自建原料基地。有关支持农业生产的项目,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基地实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农业项目,切实改善基地生产设施条件。
4.降低企业行政性收费标准。建议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养殖小区、设施农业等方面的用地需求给予优先安排和税费减免,对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用地按农业用地收费。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用水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建议对农产品初加工用电统一按农业用电收费。全面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等方面的费用给予适当减免。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适当扩大“绿色通道”政策适用范围;支持加工企业产品进入超市,适当降低农产品市场和超市的收费标准。
【参考文献】
[1]宋洪远等:《“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政策回顾与评价》,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
[2]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理论与政策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赵海、张照新:《关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思考——基于油脂加工业和乳业发展演变的比较分析》,载于《宏观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4]赵海、张照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的演变与问题分
析》,载于《农产品加工》2012年第5期。
篇4
关键词:农副产品;壬二酸;蓖麻油;菜籽油
我国是天然资源大国,农副产品如油脂类化工产品产量巨大,大多只经过简单、初步的化学加工而加以利用,其附加值与利润率较低。若能通过深度加工而得到生产技术密集度高、附加价值与利润率高、能增加或本身就具有某种特殊应用性能的精细化学品,对促进我国精细化工发展、提高精细化工产值在化工总产值中的比重、充分利用农林副产资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实际意义。
壬二酸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目前,国内壬二酸的产量严重不足,需要大量从美国等国家进口。壬二酸合成需要的原料是不饱和脂肪酸,目前对原料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利用油酸为原料的,如史春薇等以20克油酸为原料,探索了臭氧-过氧化氢联合氧化法制备壬二酸的反应机理,发现・OH是一个重要的反应物。也有以农产品初步加工的产物为原料的,如王大奇等以棉油皂脚脂肪酸为原料,用气相色谱跟踪法研究天然脂肪酸的臭氧化-氧化分解反应。结果表明,当臭氧化温度为20~40℃、氧化分解温度90~95℃, 反应时间为3小时,壬二酸的收率为37.7%,含量高达94.2%。分离反应混合物,可以获得壬二酸、C6-9羧酸和棕榈酸等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
本研究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以菜籽油、蓖麻油为原料,考查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物质的量比对壬二酸收率的影响,并采用质谱仪表征了产物,确定合成产物为壬二酸。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材料:菜籽油、蓖麻油,工业级。试剂:氢氧化钾、硫酸、高锰酸钾,分析纯,均为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析纯,为上海豪森化学试剂公司生产。仪器:质谱仪,美国Varian公司,INOVA 500M NMR。
1.2 方法
称取20克菜籽油/蓖麻油,加入含4克KOH的100毫升水溶液,充分搅拌使成乳状液。称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和相转移催化剂(苄基三乙基氯化铵), 配成溶液,在充分搅拌状态下逐步加入乳状液进行氧化反应。反应结束后, 加入50毫升33%的硫酸水溶液,继续搅拌,使MnO2凝聚。再在水浴中加热15分钟,趁热过滤, 用热水洗涤滤饼再过滤, 滤液合并后进行浓缩, 冷却后析出壬二酸结晶。
2 结果与分析
2.1 反应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反应条件为:400毫升水+2.0克催化剂+20.0克蓖麻油/菜籽油+8小时,pH=1.5,结果如图1。由图1可知, 以蓖麻油为原料,最佳收率的温度同样在50℃,即在50℃以前, 收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有利于充分反应; 60℃以后收率降低,说明温度过高,副反应也迅速加快,特别是壬二酸的脱羧会迅速加快,导致收率反而降低;且30℃和70℃时所得产品或多或少都有黄色的杂质,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太低反应不完全或是温度太高副产物多而产生的。以蓖麻油为原料,收率增加10%~15%,可见以蓖麻油为原料在此反应中是有利条件。
2.2 原料物质的量的比对收率的影响
在50℃时,其他条件不变,考查原料蓖麻油/菜籽油与高锰酸钾的配比不同对收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由图2可知,当高锰酸钾与原料的物质的量比为0.2∶1~0.25∶1之间时,收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物质的量比在0.35∶1时,氧化强度不够,转化率较低;而在0.15∶1时,可能氧化剂过多,多余的氧化剂继续氧化壬二酸,从而降低收率。因此,选择合适的配比,也是提高壬二酸收率的重要方面。以蓖麻油为原料,收率增加10%~15%。
2.3 壬二酸的质谱表征
产物的API-ES负离子模式质谱图如图3。图3中,m/e187.4为壬二酸的分子离子峰,m/e125.3,97.4,45.5分别是碎片离子CO(CH2)7-、(CH2)7-、(COOH)-。由图3可确定样品的分子量为188,与壬二酸分子量相符,确定合成样品为壬二酸。
3 结论
我国的农副产品大多只经过简单、初步的化学加工而加以利用,其附加值与利润率较低。本研究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经过化学的方法,将附加值低的菜籽油、蓖麻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壬二酸,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考查了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物质的量比对壬二酸收率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50℃、高锰酸钾与原料的物质的量比为0.2∶1~0.25∶1之间时,以蓖麻油为原料,壬二酸收率最高达到52%。采用质谱仪表征了产物,确定合成产物为壬二酸。
篇5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农民利益;农业产业化
一、2010年农产品价格变化的分析
2010年最受关注的事情之一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上半年受到产量减少和需求增加的影响绿豆、大蒜、棉花都出现了大幅上涨,继而在11月份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从2010年1月至11月份食品消费价格变化情况来看,与上年同月相比,食品消费价格都出现了上涨,平均上涨率为7.58%。
对于2010年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一)供需不平衡
表现为农产品的供给受到上期价格和气候灾害的影响,导致盲 目的生产或供给的减少。另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土地被用于商业用途和房地产用途,也导致了土地面积的减少,其结果是供给对需求的相对减少。
(二)货币发行过量
国外文献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农产品价格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存在滞后的影响。对于我国来说,相关研究表明上述发现也适用于中国,但货币供给量的急剧变化对农产品价格的滞后影响会缩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银行贷款增速明显。历史经验表明,货币量的急剧增加将会对2010年至2011年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
(三)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
农产品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化肥和农药等。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快速向城市流动,资源的稀缺导致成本的提高。另外,化肥、农药、饲料、农具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与农产品价格呈正相关关系,这可以解释为这些投入要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四)热钱炒作
今年以来楼市受到打压,股市不振,引起资金向农产品流动。我国农产品中间环节多,这里面存在着众多的中间商。上半年少数经营者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针对近期农产品特别是蔬菜等生活必须品的涨价,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从加大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等16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应该说政府的多数措施是切实可行的,但笔者反对的是对生产和价格的直接强制干预,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农民利益的实现,同时也不利于今后市场供需均衡的实现。在笔者看来,农产品价格的适当提高,不仅是对以前工业与农业剪刀差的补偿,而且有利于资本、科技、人才的投入,对农产品质量、供应,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会导致农业产出的减少,长期来看难以实现市场供需的平衡和农业的发展。
然而即使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时候,农民的利益仍然难以实现,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农民利益的实现,下文将给予解释。
二、影响农民利益实现的原因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属于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对需求影响不大,但需求对价格敏感,因此当遇到灾害天气或供给增多时,就会导致价格的大幅上涨或大幅下降。
2.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农业生产存在固定的周期,也受季节的影响,但在温度控制下的塑料大棚种植情况除外。因此,产量的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3.局部地区农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部分农产品如蔬菜、鱼、瓜果等存在保质期的问题,如不能短期销售就会腐烂掉,对于这类产品就得及时销售。加之,农产品市场存在着众多的个体户,从这个意义上讲,局部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4.农产品供给易受气候的影响。由于农产品大多数是由分散的农户供给的,且其生产设施简单,多数露天种植,看天种植,遇到诸如蝗虫、旱灾、涝灾等异常天气,农产品的供给就会受到影响。
5.特定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地域性。我国地域辽阔,东西跨越5个时区,南北温差变化大,加之不同地形如丘陵、沙漠、高原、平原等地形的存在,因此出产了丰富的农产品,其来源也呈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二)我国农业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组织功能不健全。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具有生产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劳动生产率低等特点。农业企业数量少,农业协会功能不健全,造成了产销脱节,因此不能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同时也忽视了品牌的树立。另外,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不能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市场上也缺少了多样化的产品。
2.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加之农业生产规模小,相当一部分农产品需要经过多层中间商,最后才到达消费者手中。但农产品每经过一个中间商都会加价,且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等方面原因,都会导致其价值的损失。这部分损失,一方面可以通过消费者处获得,另一方面则通过压低收购价从农民那里获得。
3.市场信息不对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性,由于地域辽阔,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卖出难、价格低。此外,我国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消费者在购买时,只愿根据平均质量来支付,因此农民从直接的销售中,即使对于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也不能使其价值得到实现。
4.农业生产效率低。分散的小农经济,导致农民不愿在资金、技术学习等方面投资过多,因此导致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单位产出耗费的人力物力多,不能实现规模优势,而且不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和我国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对于类似与2010年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仍然存在,但这并不是政府实行直接强制价格干预的原因,产品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给予贫困人口、大学生以补贴、禁止炒作生活必需品等都是政府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发挥作用。
三、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挥政府功能保护农民利益
(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农业组织功能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业生产分散,易导致盲目的生产,供给的不平衡,引起农产品的暴跌和暴涨。为此,应该鼓励成立农业专业化组织或农户+企业模式,对于这样的组织政府可以督促其功能的实现。
(二)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网站的建立将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农产品流通、减少存储时间、减少中间环节,有助于打压炒作势头。农民由此可以合理安排生产,减少因盲目生产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对比地区间价格,最大限度实现利益。
(三)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在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下,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发展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核心农民科技农户、信息化推广服务等方式方法,满足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在流通领域里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推广,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我国农业具有地少人多,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的转化率较低。长期以来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转为商业用地,农民种植土地的机会成本增大。为此,应对农民进行价格补贴、种粮补贴,长期有效的措施包括修堤坝、水库,对农民进行培训等。
(五)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是分散的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这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是不相适应的。各地区如果能够成立诸如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形式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就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调整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发展品牌农业,集中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土地的流转不但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篇6
1运河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遇到了瓶颈
最近10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沧州市运河区农业种植面积缩小。一是城市建设使一些地块成为广场、服务设施,从而使地块变得越来越小,不利于农机作业;二是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造成土地撂荒,传统农业机械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三是农机从业人员老化严重,表现在农机管理人员老化,农机操作人员老化,乡级农机管理力量薄弱,对农机工作疲于应付四个方面;四是农机具的发展不适应城郊经济,表现在从事大田作业(粮食作物)的机具多,从事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畜牧业的机具少;五是农机服务功能不健全,农机作业信息不畅,受农时影响,农机作业时间集中,时间短,购置大型农机投入多,资金回收期长;六是农机保险亟待完善,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对农机具的保险险种很少,只有拖拉机强制保险。
2运河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机遇
2.1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困扰着人们,寻找放心、安全、绿色的蔬菜水果是城市人们的渴望,运河区区委区政府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视,2013年投资亿元建设了农业园区6个,其中蔬菜大棚50多个,阳光温室10个,这些大棚投入使用后,需要引进小型的微耕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卷帘机,温控设备等新型农业机械,并引导农民购买使用推广。
2.2城市环境治理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京津冀地区pm2.5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目前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在我区还没有达到综合利用,实行秸秆整体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3城市绿化景观带建设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近年来,沧州市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工作,结合沧州市沿海绿化带工程,运河区在沧廊公路两侧,石黄公路两侧等五条公路沟渠两侧种植树2500亩。
2.4城郊畜牧养殖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对肉蛋禽奶的需求不断加大,在有限的土地,昂贵的劳动力制约下,机械化是实现最大效益的有效途径,引导农民购买质量可靠、经济适用的农业机械产品是今后农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2.5农副产品加工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城郊经济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给运河区农副产品深加工提供了市场,而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离不开农业机械,目前运河区的发展急需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2.6土地流转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撑近年来,城郊的年轻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强烈,加之政府对流转土地予以补贴,发展规模种植的时间基本成熟,规模种植离不开农业机械的支撑,这给农业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篇7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优点;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3-01
所谓农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基础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加产供销,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 实施农业产业化的优点
(1)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地克服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上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另外,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形不成批量生产,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而实行农业产业化,不改变家庭承包的基础,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不但土地规模经营,而且通过联合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延长产业链。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其生产经营直接与市场联系,从而避免农民遭遇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使其生产有服务、销售有门路、价格有保护。
(3)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拓宽城乡之间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上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加快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农业比较效益高,能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施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通过加工、贮藏、销售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2 目前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农副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加工层次低、农业比较利益低下。
(2)经营形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孤军奋战,势单利薄。
(3)农民与市场脱节,农民由于信息不灵,门路不广,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给自身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4)在经营方式上与市场脱节,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
这些情况说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各自为战的传统农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远远不相适应,传统农业缺乏市场行为,缺乏真正属于自己的市场主体,因而不能适应市场规律要求。只有根据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情况,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1)实施科学规划。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壮大集体经济。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具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这些条件又依赖于坚实的集体经济。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强集体经济。一是大力培育集体经济的新增长点;二是积极推行股份制,集中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投资。
(3)注重规模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模,完善产业组织经营机制,正确处理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利益关系,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保证和动力。在市场建设上,一是培育本地农副产品市场,改善市场设施,扩展市场规模,增加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全方位开拓市场。二是开辟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的出口产品。三是在龙头企业上,要根据产业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联合兼并,组成企业集团,增强带基带农户的能力。四是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下连千家万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篇8
一、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必要性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其生产的产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市民购买力增加不大,售价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变质,不易保存;三是返季节生产成本高,且其产品口感差,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有意购买,也只是微量,由此带来农户不知种什么好,收入减少,效益降低,无能力,无资金购机用机。所以,加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是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有效途径。
(一)农民迫切需要农副产品加工
近几年,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增产不增收是一个无争的事实。种田积极性下降,农机服务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同一作物产品上市时间基本一致,售价低。例如西瓜,上市时节,每公斤售价不到0.4元,这对市民来说是得到了实惠,但对种植户来讲是绝对亏本经营,不卖又不行,放着会变质烂掉。但此季节一过,西瓜的市场价又会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农户目前的自身能力是无法保存,只好含泪大甩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使农业有了些起色,但从整体上来讲,效果不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气等方面的影响,其收入还会随之下降。用农民的话来讲,是想调整,也跟着调整,但无收效,单独调整又无能为力,市场不熟,技术、资金又跟不上,即使调整第一年尝到了些甜头,第二年马上有人跟进,该产品又成了滞销品,年年调整,不断调整,实在搞不了。由此,农副产品加工显得尤为重要,农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收购他们的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使之种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来,一门心事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巳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级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巳由对最终产品的补贴,转向了对生产过程的补贴,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产品数量上台阶,质量上档次。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转化产业。加工、储藏首当其冲。其一,它可以为农产品找到出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其二,为就业提供基地,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真正将“三个代表”落实到实处。(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农副产品加工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问题,目前重点是进一步对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时令产品,目前主要是储存、保鲜,其冷冻技术巳过关,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过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广泛的市场,只要进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满希望。
(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是农机自身建设的需要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机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对农机自身建设同样重要。其一,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加工,不仅种植户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购农副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上升,为购机用机提供资金支持;其三,随着就业门路拓宽,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必然带来田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速度加快,为农机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四,在基地内,作物种植连片,耕种、管理及各种技术实施(包括农机技术)都可以相对统一进行,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农副产品加工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组织形式虽然有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情况不一样,甚至有些农副产品尽管名称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会千差万别。解决好这些问题无论从技术上,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农机扩大服务领域的必然选择。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特点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08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5万多亿美元(食品加工业超过3.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6000~7000亿美元、欧洲5000~6000亿美元、日本3000多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工业的首位。据统计,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都超过了第二产业,更超过了第一产业。发达国家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10.6~20%;只有当第三产业占总产值40%时,恩格尔系数才能降低到35~25%,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国际通用标准中介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可以衡量一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据联合国粮食署统计,每吨加工过的农产品可创收180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仅收入40美元。而农业增值的最大环节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据调查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最高可达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
1、企业规模超大型化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以超大规模的形式发展,其中很多企业为跨国企业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达能公司的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再英国立顿(Lipton)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公司,年销售总量超过450万吨,产值约30亿英镑。这些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特点是:跨国、跨地域生产经营;产品涉足食品各个类别;拥有世界化的品牌。
2、投入比例大,技术、装备水平高
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特别是企业纷纷投身于农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断加大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以大型国际性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或正在将很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如菜籽、棉籽、豆饼等饼粕的脱毒及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苹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术等。第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如蜂乳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蚂蚁体中草体蚁醛提取与纯化技术等正在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第三,植物性蛋白提取加工技术。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豆蛋白的提取与加工上。从其他植物资源如棉籽和菜籽饼中提取植物性蛋白的技术将使人类受益更多。第四,生化技术。酶技术、微生物技术是目前及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五计算机、自控、微电子等高新技术。比如,现代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将使水果、蔬菜的挑选、分级依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现代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远程控制。
3、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发达国家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目前已实现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英里斯等跨国公司。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合理的体系,从育种开始就充分考虑产后加工利用的要求,根据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对生产者和用户都有利。
4、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目前发达国家对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其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规范。其中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
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一)近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6万亿元,占整个GDP的31.9%,有5000多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目前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万家,实现总产值3.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0.9万亿元;在全部工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25%,工业增加值占25%,产品销售收入占24%,企业单位数占34%。“十一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8%,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2、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并有效带动了同类或相关企业的发展。2007年食品加工企业总数为10,413个,平均每个企业产值为4,588万元,与1996年相比,企业数目减少了13,但个体规模增加了4倍。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蒙牛等。
3、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如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等。4、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干燥(杀菌)设备、低温超微粉碎设备等数百种新设备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了生产中。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整个行业落后发达国家20-25年。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少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农产品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以满足加工业的需要。
2、农产品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水平低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食品与包装机械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发展。由于加工设备落后,使得加工原料损耗严重,如果蔬损耗率高达25~30%,每年浪费超过2亿吨;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损失率仅为1.7~5%。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以原料生产为主,基本上都是低、初级加工。
3、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
在我国,农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局面。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中,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而在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小,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高新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图象处理、冷冻干燥、微波、远红外加热、无菌包装、超高压加工、无损检测、生物、辐照保鲜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国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大部分还是传统生产;由于技术、资金和制度等障碍,现代高新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6、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
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但在深沪两市共11家食品类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总股本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世界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最小农业食品集团企业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约合270亿元人民币)。
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以精深加工为主导,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层次。逐步实现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二)建设稳定的加工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并加强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
(四)尽快建立并施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分品种、分行业逐步清理现有农产品加工标准,加快制(修)订农产品加工标准的步伐,引导企业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O族系体系等,加强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推进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五)围绕“餐桌经济”,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全国居民每年的饮食消费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
(六)加强农产品加工信息体系建设
重点是对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集成,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网上信息、专家咨询、市场需求分析、网上交易等。
篇9
【关键词】 农产品 服务平台 市场化 机制
一、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运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4年7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国家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2004―2010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要初步建成一个由科技基础条件为支撑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武汉市响应这一号召,也在做积极的努力来发展武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1、建设现状
1987年6月,武汉成立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武汉市科技局门户网站开设了科技服务中心和产学研服务园地,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查询和成果展示。湖北高校科技网也设置了产学研动态、市场需求和待转化成果等板块为农产品加工与转化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服务。
由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武汉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先后建成,提供了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中国农科院武汉油料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产品及食品化学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平台”和“动物性食品残留检测技术研发平台”,积累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的基础研究数据,为武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经省科技厅、教育厅批准,由武汉工业学院于2001年12月开始立项建设,于2005年11月验收合格。该实验室以“农产品加工、转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和特色,进行了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解决关键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向着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科技平台发展。
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湖北武汉南湖农业科技园、武湖国家星火科技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农业企业技术研究中心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各类专业技术共享服务平台18家,农业科技专家大院21家,农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9个,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4个,各级农技推广机构523个,基本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的市、区、乡镇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和市有星火基地、区有星火学校、乡镇有星火课堂的星火培训体系。每年组织农村星火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次,带动50万农民增产增收。
武汉市科技局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利用各自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对申报国家863、973等涉农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积极支持配合。“十一五”期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五年间,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国际级研发机构23家,获批国家创新型企业8家,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02项,共获专利授权10165件。
2、存在的问题
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虽然为企业提供了一些服务项目,但是服务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对服务平台的政策扶持与引导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武汉市的服务平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具体的服务政策和对加工企业的引导体系还不健全,亟待进一步解决。虽然对加工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优惠条件等措施,但具体的支持力度和优惠程度还没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加工企业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对政府的项目支持政策不是很了解,容易造成不知如何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有可能出现申报得不到支持或者申报的经费不够支持本企业的项目而造成项目的搁置或荒废。因此,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体系已势在必行。
(2)与创新源头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结合不够紧密。武汉拥有众多的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但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密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8%的企业没有与高校合作过项目,25%的企业曾与高校合作,仅有7%的企业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很少主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来研发新项目,也没有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意识。
(3)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水平不高。武汉的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仅仅提供科研成果展示、市场需求信息、科技文献共享等基础服务。提供服务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缺乏与企业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分工专业化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服务平台不专业;对企业在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培训及服务开展得不理想。
二、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的机制
基于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现状与出现的问题,亟需建立有效的市场化机制来增强服务平台的活力。市场机制是市场系统各方面各因素在市场交换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如果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行政垄断很严重,就会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低下、效率不高;如果监督保障机制缺失就会使服务平台无法坚持“规范、公开、公平”的原则;如果政府管理机制不到位,就会产生政企不分、职责不明,政府“越位”、“缺位”等现象。
1、市场化运作的引导机制
武汉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服务平台的引导机制非常关键,它是整个平台运行畅通的基础。针对武汉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引导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同时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内在机制。
(1)引导武汉市农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美国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化农业,他们的农业生产已形成规模的区域化生产。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37个州生产蔬菜,但主要集中在中南、西南、东南的亚热带地区和北方地区,形成了四大产区,分别是西南和中南的冬季蔬菜基地、东南的冬春早熟蔬菜基地和北方的冷凉蔬菜基地,其产量都占到了美国蔬菜总产量的90%左右。除此之外,美国还形成了玉米带、棉花带、畜牧带等10个各具特色的农业带。荷兰的农业产业化非常发达,亦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了东北部的大田作物,东南部的水果和西部的花卉蔬菜与畜牧。加拿大生产的小麦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在生产布局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又形成了西部生产优质的硬质红粒春小麦、南部的硬粒麦和中部的草原春小麦的布局。
武汉市农产品生产也要施行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有利于对农产品的集中管理和对科技人员技术服务的推广。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促使农产品增产、农民增收。武汉市要进一步形成区域化布局,在原有武湖―双柳高科技农业示范区、东西湖现代设施农业区、蔡甸―汉南特色绿色食品农业区、洪山―江夏北部绿色园艺区、江夏中南部名特水产养殖区、黄陂―新洲中北部集约种养区区域化生产上加大专业化生产力度,鼓励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重点品牌。
(2)引导形成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内在机制。瓦利奥公司是芬兰最大的乳制品联合生产企业,在全国各地拥有33个乳制品加工厂,生产产品种类1400多种,是一家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团化公司。该公司从奶牛的饲养、原奶的收购、乳制品的精深加工到产品的运输和销售进行一体化经营,达到了成本低、周期短和效率高的生产运作,并且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的动态需求变化调整产品的品种和数量。
武汉市要根据自身优势构建“龙头企业(大市场)+专业公司(合作社)+基地(产地市场)+农户”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原材料基地―加工―研发―销售一系列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2、市场化运作的竞争机制
武汉市研发服务平台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平台。市场化运作是走出财政危机和管理危机的有效途径,有序和有效的竞争是服务平台市场化活力的源头,是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最佳供给和服务平台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前提。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的基本理念是引入竞争机制,核心是竞争、开放、透明和公平。在此基础上,要促进民间投资,实现公共服务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应通过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筹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包括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BOT、ABS(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共服务平台的产权多元化或民营化,在国家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树立市场化筹融资的观念,加大市场化、社会化的筹资力度。
3、市场化运作的监督机制
健全、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是实行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的充分条件,有效的监管约束机制能够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并不总是高效的,因为使市场高效的完全竞争环境并不存在,所以会有市场失灵。盖伊・彼得斯教授指出:“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的保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将面临贪污行为合理化和资本主义越权行为受到公然支持的危机。”监督不力可能在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过程中产生腐败现象,加之法律法规上的缺失与不健全,难以使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遵循“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的原则。例如经费的滥用,真正的科研项目得不到支持等。这会损害公共利益,使社会真实需求得不到正确显示,从而不仅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更可能构成对政府可信任度的威胁。因此,为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必须不断制订、维护和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采取各项措施对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规范和约束,善用政府监督管理机制,发挥“掌舵者”的作用,提高市场化管理效能。
对市场经济进行适时、有效的行政管理,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指导思想。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肯定了抱有利己之心的独立经济主体能够通过相互公平的交换获得共同的利益。而市场经济交换的互利性需要有财产权明确、完善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及有效政府监管的保障才能进行。所以,在公共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中,政府必须制订、维护和完善各项法律和规章制度,规避和抑制“市场失灵”,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注:基金项目:武汉市软科学项目“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0840533319―01;武汉工业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研发服务平台市场化运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8cx013。)
【参考文献】
[1] 武汉市科技局、武汉市农科院:探索建立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调研报告[Z].2008-11-10.
[2] 武汉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Z].
[3] 武: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10
一、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
(一)整体经济增速较快。今年预计全市乡镇企业累计实现企业总产值__亿元,同比增长__,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企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有__、__、__,增速都在__以上。主要是这几个县(市)工业增长较快,推动了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增长,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业总产值增长迅猛。今年预计工业总产值完成__亿元,同比增长__,增幅高于上年同期x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__。高于上年同期近x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有__、__、和__,增速都在__以上,__增速居全市首位,主要是机电出口较好推动。
(三)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乡镇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今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__亿元,增长__,比全部工业增幅高x个百分点,产值占全部乡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__上升到__,提高了近x个百分点。
(四)工业产销衔接运行良好。今年预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__亿元,同比增长__,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高于工业产值增长率x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完成销售产值__亿元,同比增长__,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率x个百分点。工业销售情况好于往年,企业库存进一步下降。
(五)出口增速强劲。今年预计全市乡镇企业产品出货值__亿元,同比增长__,增幅高于上年同期__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较快的有__、__等,主要是机电、玄武岩板材和海产品等出口增长较大。
(六)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增长。今年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__亿元,同比增长__;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__个,比上年同期增加__个,实现产值__亿元,同比增长__。__家企业列入省级龙头企业,__家企业列入市级龙头企业,__件产品获省名牌__家企业商标评为省著名商标,比去年增加x件。
二、今年我局主抓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指导,及时部署,明确任务。
年初,我局召开了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了全国、全省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了各县(市、区)的先进经验。研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并对今年的乡镇企业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牵头科室及具体负责人。
为了进一步落实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我局与全市九县(市、区)乡镇企业局长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
为了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对县(市、区)乡镇企业的指导,上半年,我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治乱减负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农业部《20__年实施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__年实施要点》的实施意见。__县还出台了全县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所有重点企业均由副处级领导亲自联系挂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带领企业寻找市场,融资贷款。
(二)主攻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各县(市区)乡镇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县(市、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以优势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以水产品、食用菌、茶叶、竹木制品和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二是抓好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原料保障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连接、服务连接、中介连接、股份连接等形式,建立起稳定的原料供应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原料基地,形成产业化经营;三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广福安恒实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成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担保公司。四是抓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推动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帮助和支持具有__原产地、生态特色的名牌产品发展。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五是抓好以检测和认证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品、加工企业的质量认证进程,开展食品安全体系(HACC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
__市把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今年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区的建设,推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区的形成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完成工业产值10.25亿元,比增32.54。该市以__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__食品集团,争取3年内在中小企业创业板块上市。__水产品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紫菜加工龙头企业中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近年来,__县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该县国民经济中最有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产业之一。该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__家,其中年产值达__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__家,规模企业年产值__亿元,拥有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家,年销售总额__亿元,出口创汇__万元。目前,全县形成了一批农业品牌,有x个绿色产品、x个省名牌产品、x个国家著明商标。深加工企业德立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灵芝咖啡、灵芝醋已投产,产品销往欧美等6个国家。由于__县改变“原料经济”的加工模式,坚定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大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该县还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今年在引进项目时,注重以食用菌、林竹、马蹄笋、水蜜桃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应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以及制药产业链延伸项目为重点,成功对接了银耳多糖提取及系列产品,开发食用菌清真食品,果醋、功能红粬开发技术,竹地板超强胶合技术,水菇、马蹄笋、水密桃保鲜加工技术应用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驱动下,__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2、制订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为了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防止盲目铺摊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年初我们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了__市乡镇企业局《关于落实农业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各县(市、区)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结合本区域的资源优势,选准农产品加工发展方向,抓紧制订本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厂区建设园林化、企业组织“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我们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__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基地示范工程,发展百家上档次,上规模的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每年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一万人,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__x元。到__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__以上,每年提升x百分点;总产值__亿元,平均年递增x以上;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__上升到__;农产品增值率由目前的__上升到__。
3、抓好五项具体工作。一是抓好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产、学、研”结合,解决农产品加工的一些技术制约瓶颈,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许多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所的联系,引进多项技术。二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开展深度加工和产品系列开发。重点抓好竹木、蔬菜、水产品、茶叶、食用菌等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效益和出口竞争能力。我市的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创立了“__x”、“__x”、“__x牌”等一批省级品牌。三是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重点扶持__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其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四是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与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重镇的工业小区建设结合,规划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小城镇集中,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并命名一批示范性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完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良好服务。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提供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福安市已形成的茶叶、葡萄、水产,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加上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水果、蔬菜、竹木,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根据__市农业产业特色与分布情况,该市高度重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并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工业列为继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发展,给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企业已经采取新技术、新设备,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有部分企业正积极筹划,拟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和产品升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已开始按照规范化要求,更新生产车间,改造传统工艺,配置先进设备,加快工业化步伐。饼干、蛋卷、水产品加工等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采用新技术成果改造旧工艺、开发新产品;木材加工企业根据出口商检要求添置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改造企业,扩大生产,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良好基础。
__市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业贷款难的问题,我市首家农业小企业的担保公司——__省恒泰担保公司在__市成立,参加认股股东__人,出资额达__x万元。该担保公司是在__市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的基础上,由会员企业按照自愿互助的原则共同组建的,采取行业内部担保形式,专门为入会农业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破解农业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探索之一。
(三)做好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
1、以乡镇工业小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港口城市实施纲要责任分解方案》,着力抓好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重镇的工业发展规划,引导生产要素有序集聚;二是完善现有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从加强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园区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开发成本,以实现园区滚动开发;三是加强各园区的招商引资,严把项目入园关,着力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发挥其幅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二是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改进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
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3、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园区建设形势喜人
__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该县实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了园区企业投资软环境,使得今年园区建设呈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势头,入园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1家,园内从业人员达到__x人,园内企业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__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__。全县年产值上亿元的x家企业和新落户的投资额在__x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都在工业园区。随着园内企业投资规模的不断壮大,入园企业数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该县的工业园区正逐步实现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林化设计、生态型环境”的建园目标。
__县实施“三个转变”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一是变“管”为“扶”。出台《关于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决定》,通过建立“收费监督卡”、减征或缓征有关税费、为企业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等措施,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二是变“散”为“聚”。引导企业向城镇靠拢,把零星投到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以及技术骨干、人才集中到“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产品,带动小规模企业不断发展。三是变“单”为“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制有限公司,在更大、更新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要素、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四)狠抓安全生产,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安全就无所谓生产。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重中之中工作努力抓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我们和各县(市、区)企业局局长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要求各生产企业厂矿建立乡企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今年我局将《__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解意见》中的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我局有关的内容印发给各县(市、区)乡镇企业局,要求各县(市、区)企业局认真组织宣传,督促企业对消防隐患进行整改。提高对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各企业的班组和工作人员身上。坚决杜绝“三合一”厂房的存在,要求“三合一”厂房企业,除值班人员外,其余工作人员均不得居住“三合一”厂区。要按期对企业进行复查,严防“三合一”厂房现象的“回潮”,全面消除安全隐患。真正做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同步进行。今年我市乡镇企业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促进和谐劳资关系建立和持续、健康发展。
__市企业局联合市纪委纠风办,开展乡镇企业的治乱减负调研工作,优化乡镇企业投资环境。该市基本杜绝了政府性集资,摊派和罚款,各有关部门的收费也从往年的__个部门__项收费减少到x个部门x项收费,主要集中在工商、环保和水政部门,有效地减轻了乡镇企业的负担。
(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要做好乡镇企业工作,首先要搞好自已的队伍建设,今年市、县两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开展向“爱岗敬业模范__x同志学习”活动,真正做到“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畏艰苦、勇于进取、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树立对人民负责,通过服务来树立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形象。其次,在机关建设上,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参谋服务意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对上当好参谋,为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局、农办、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当好宏观规划调控的参谋;制定政策的参谋;产业结构调整的参谋;及时解决突出问题的参谋;分析研究乡企经济运行情况的参谋;抓好典型,推动一般的参谋。对下搞好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六)做好乡镇企业经济指标统计分析,及时掌握企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