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深加工范文

时间:2023-04-03 04:5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玉米深加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玉米深加工

篇1

1.玉米汁饮料加工

玉米汁饮料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饮料,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风味清香可口,适合于男女老少饮用,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1.1工艺流程

选料--去苞衣、去须--清洗--灭酶--冷却--刮粒、取粒--打浆--过滤--玉米汁--混合调配--均质--过滤--灌装--封罐--杀菌--冷却--成品

1.2操作要点

应选择鲜嫩饱满、呈金黄色、无病虫害、无腐烂的鲜玉米。将玉米苞衣、须剥干净,并用清水清洗,放入沸水中煮制5分钟,破坏氧化酶,有利稳定色泽、改善组织和风味。用自动刮粒机进行刮粒。将称好的玉米粒加入适量的水打浆,料液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残渣,然后用120目纱布过滤,澄清的液汁注入罐中备用。配方为玉米汁80%,白砂糖10%,柠檬酸0.2%,蜂蜜1.2%,羧甲基纤维素0.01%,蔗糖酯0.09%,明胶0.08%,琼脂0.24%,水8.18%。先将砂糖、羧甲基纤维素、蔗糖酯、明胶、琼脂热溶过滤,冷却后,与其它配料一同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将配制好、混匀的配料加入到高压均质机中均质,使其组织达到均一、细嫩,避免产生分层沉淀。将均质后的液汁装入洗净并消毒的玻璃瓶中并封盖。然后,采用高温瞬间杀菌,杀菌温度为121℃,时间30秒。将杀菌后的饮料分段冷却到40℃以下,在37℃保温库中存放一周后检验产品,然后包装出售。

2. 玉米片加工

玉米片是一种粗粮细做的新型方便食品,既可作食品小吃,又可蒸煮焖炒,具有酥、香、脆的特点。加工玉米片的副产品还是制作白酒、色酒、小香槟、饴糖和成型饲料的原料,可综合利用。

选用黄色或白色、发芽率不低于85%、不完善粒不超过5%、水分含量不超过14%的无霉变、无虫蚀、色泽气味正常的玉米,用振动筛和比重去石机清除杂质。 将清理后的玉米放入90℃热水锅中湿润3~5分钟,使其含水量达16%,以利脱皮。 采用330型碾米机、振动平筛、6FG-28型磨粉机,组成剥皮提胚工艺。用碾米机磨碾脱皮略碎提胚,再过筛磨,使玉米皮、胚和胚乳分离,然后经吸风分离过筛分级,去掉皮、胚芽和玉米粉,得到纯净玉米渣。

将玉米渣放入沸水中,同时加入食盐、花椒、大料(比例为玉米渣∶食盐∶花椒∶大料=150kg∶750g∶40g∶35g)等调味品,浸泡40~50分钟,锅内水温保持98℃~100℃,当玉米渣水分含量为30%~50%时捞出。 选用卧式方型高压消毒器,蒸煮90分钟,使玉米淀粉达到糊化、明胶化。蒸煮过的玉米渣有结成团块状的要破结,使其呈散粒状,以备压片。压片采用卧式两辊压片机,压成厚度为0.2~0.4mm的玉米片。

选用远红外线隧道式自动恒温食品烤炉,进口温度为120℃,中间温度160℃,出口温度200℃,烘烤2分钟,使其水分降到10%以下。 干燥冷却后的玉米片,一部分可直接装袋密封入成品库;一部分可在200℃的食油中油炸,达到膨胀,呈微褐色酥香片,食时酥香可口。

3.玉米粉皮加工技术

加工玉米粉皮的原料与玉米粉条基本相同,但制作方法简便一些。制作粉皮的工具是旋(吊粉皮的工具,直径40cm左右,高10cm,底部呈均匀慢凹状的铝质或铁质盘),也可用家庭中一般使用的铝盆。

3.1配方 玉米淀粉4.5kg,淀粉磷酸酯0.5kg,食盐75g,羧甲基纤维素钠10g,明矾5g。

3.2操作要点

3.2.1调浆 淀粉、淀粉磷酸酯混匀,放入调粉缸内;食盐、羧甲基纤维素钠、明矾分别用温水溶化,与温水一同倒入调粉缸,调成糊状。

篇2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超过5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美国的玉米经济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发达的玉米深加工业。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由19世纪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20世纪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美国玉米深加工现状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多样。美国玉米深加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玉米深加工产品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已制造出3500种以上的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淀粉糖、各种发酵产品、变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一是玉米淀粉。美国的玉米淀粉工业发展迅猛,是世界淀粉生产产量最大的国家,2003年美国淀粉产量占世界淀粉总产量为50.8%。由于美国淀粉原料基地连片集中,所以淀粉厂的规模大,一般年生产能力在数十万吨。二是玉米淀粉糖。与其它淀粉糖相比,玉米淀粉糖具有成本低、副产品多、效益高等优点。美国玉米原淀粉有70%左右被用作制糖原料,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300多万吨。玉米淀粉糖除用于食品工业外,还应用于其它工业,如用于空气清洁剂和烟草的保湿剂,也用于砖瓦制造中,通过防止干燥过程中水分移动减少破裂和变形,还可用于水泥中延迟其凝固时间。三是酒精。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增长近几年来非常强劲,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量已超过淀粉行业,成为美国工业用玉米消费的主体。2003年度燃料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3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28.9%。在2005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4.56%用于生产酒精,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0%以上。这主要是玉米燃料酒精迅猛发展所致,燃料酒精将成为未来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四是赖氨酸。玉米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类的产品主要是味精(谷氨酸钠)和赖氨酸。味精的生产主要在中国,赖氨酸的生产主要在美国和日本。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赖氨酸都作为饲料添加剂。随着世界饲料工业的发展,赖氨酸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世界赖氨酸生产规模最大的是美国ADM公司,约占全球赖氨酸总产量的一半。

(二)有专业的玉米深加工组织。为提高玉米生产贸易及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美国成立了玉米生产者协会、玉米贮藏与加工协会和玉米精加工协会,且3个协会间长期保持稳定的协同关系,使美国玉米加工产业具有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等特征。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有9家公司,下属28家企业,年加工玉米3556万吨,平均每个企业日处理玉米3500吨以上。

(三)玉米深加工技术先进。美国在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节能、节水、节约原料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费用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技术工艺。乳酸和琥珀酸等有机酸采用膜分离与细菌连续发酵生物反应器耦合技术和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技术,赖氨酸生产采用连续离交法进行分离提纯。采用快脱纤维法和快脱胚芽法,提高了加工效率,提升了饲料副产品的价值。此外,经过改造的研磨技术有效提高了发酵罐的实际产量。

(四)政府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扶持。美国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采取了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财政补贴一种是政府直接补贴给加工企业,另一种是政府在农业政策中对种植玉米的农户提供直接补贴。采取这种补贴措施取决于玉米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量,农户的玉米出售量越大,自然得到的补贴款越多。政府对种植玉米的农民提供补贴后,降低了企业收购玉米的价格,相应降低了玉米加工企业的成本,有利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美国对玉米资源开发提供金融扶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许多玉米加工企业建厂的一半资金是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另一种是农业合作发展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无息贷款。另外,美国对玉米资源深度开发关键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

二、美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传统工业产品淀粉、糖、油和饲料中,淀粉已成为工业应用的龙头;在一些工业领域,淀粉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不断开发新用途和扩展原有用途。除继续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方法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微生物多糖、工业酶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

(二)玉米加工不断向精深发展。目前美国采用的玉米乙醇转化工艺分干磨和湿磨两种,前一种工艺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除生产乙醇外,其余产品都加工为动物饲料;后一种工艺则是把玉米籽粒分解成淀粉、麸质、胚芽和纤维。与干磨比较,湿磨具有延长产业链的重要优点:一方面,利用玉米的多价值属性分别加工出多种产品。诸如利用玉米胚芽生产高营养玉米油;利用玉米糠麸生产高蛋白饲料;纤维和液流混合干燥后也可当作低蛋白动物饲料出售。另一方面,利用湿磨工艺生产的纯淀粉通过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加工出多种下游产品。玉米淀粉除经过发酵制取乙醇外,还可制作变性淀粉用于食品业、纺织业、造纸业及粘合剂等。用酶法可以把淀粉转化为一系列高纯度的葡萄糖下游产品,然后再通过发酵制成各种不同的终端产品。

(三)玉米开发利用向综合方向发展。美国在玉米利用方面进一步实现了综合化,在产品开发方面,生产出更多种类的变性淀粉。21世纪以来,为应对石油危机,美国大力开发石油替代品玉米燃料乙醇。随着对玉米成分和价值属性认识的提高,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完全改变了玉米单一化开发利用路线。采用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的只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因而被提高到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高度。(四)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推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玉米深加工业未来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依然要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酶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引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使产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导致了一系列酶产品方面的创新和酶产品成本的降低,极大提高了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借鉴

(一)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玉米综合利用。玉米综合利用是提高玉米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开发、引进玉米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玉米加工的综合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发挥现有优势和克服薄弱环节是确定玉米深加工业主导产品的决定因素。我国要在充分发挥味精、柠檬酸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酒精(尤其是燃料酒精)、淀粉糖和变性淀粉的发展速度。

(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在中国玉米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此,中国要以实现“玉米的精深加工”为目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玉米加工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所以,中国玉米加工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国家应对玉米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的政策。

(三)加大生物研发力度,密切跟踪工业生物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以化工醇、聚乳酸等新产品为代表的玉米化工转化产品已成为各企业开发的重点。据统计,全国约有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多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篇3

一、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概况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科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073万亩左右,平均亩产904斤,总产量在485万吨左右。有大大小小的100多家的玉米加工酒厂,还有玉米淀粉、糖化酶、饲用金霉素、糠醛等生产厂家。2002年以来,通辽市又陆续引进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达产后通辽市年产350万吨的玉米便可以实现全部就地加工增值。科区玉米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如岳泰公司、万顺达公司、力牛等大型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提高。

(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情况

1.玉米淀粉。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基础就是玉米淀粉,我国又是淀粉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科区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玉米淀粉加工做大做强。2.玉米乙醇。玉米是乙醇的主要原料。随着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大量消耗,各国对用粮食来制造燃料的需求逐渐增大。虽然我国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对生产玉米乙醇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是加工玉米乙醇,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3.变性淀粉。玉米变性淀粉也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建筑、石油化工和医药等行业。这对科区的玉米加工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发展契机。4.淀粉糖。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淀粉糖属于玉米加工行业潜力较大的产品,未来产量还需有进一步的增加。5.赖氨酸。随着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也将逐渐加大。6.化工醇。化工醇可以成为石油化学物的替代品,和玉米乙醇相似,它可以替代石油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进口,缓解一定程度的石油供应压力。所以化工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科区玉米加工业虽然在一些龙头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和世界的先进标准和我国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较短

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的核心。往前衔接玉米生产,往后衔接了第三产业,所以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中科技含量高,转化增值效率最高的核心产业。科区的玉米深加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产品的加工,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等产品;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玉米糖浆和各种变形淀粉、酒精等产品;第三层次是以第二层次的各种糖发酵,然后加工成黄胶原、甘油等产品。从科区玉米加工产品来看,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绝大多数还是初级加工产品。科区内企业玉米加工生产能力不足,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品种少,档次低。另外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缺乏专业科技人员等因素都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较短。

(二)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

玉米初加工产品的增值仅是玉米原值的1—3倍,但是深加工产品的增值却可以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加工的变性淀粉达到200多种,我国却只有几十种,科区的种类就更少,而且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基本上都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品。所以科区依然缺乏能承接上下游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大型企业,也谈不上与汽车、化工、医药等领域相结合的现代玉米产业,从而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凸显。

(三) 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多年来,科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产品雷同。从数量上看,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多一些,但是真正发挥加工能力,有较强的市场效益的大企业并不多。科区现在玉米加工产能达到500万吨,但是实际加工能力是350万吨,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尤其在科区实施发展玉米经济的新思路之后,投产了一大批玉米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中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很严重,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酵技术和提取工艺落后,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处于了亏损的状态。

(四)部分企业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严重

首先是由于科区内玉米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不能对玉米相关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加工,秸秆开发利用落后于其他省份。大量秸秆不能被利用,直接在田地里焚烧掉,污染了大气环境。其次,玉米深加工行业是个用水大户,但是内蒙古又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区,这样就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用水多,排水也多,对应的废水处理也多。玉米深加工产品,需要在水中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提取精制得到,所以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一般来说,每吨味精要排放废液10—14吨;每吨柠檬酸要排放废糖液10—14吨。玉米制作淀粉产生的浸泡水,每加工一吨玉米,就会排出质量分数为8%—10%的侵泡水0.6立方米。目前这些废弃物仍有大部分找不到出路,多数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回收利用能力不强,而且不注重环保工程,直接排放,造成了新的污染源。

三、促进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反复实践,科区已经达成了共识:要把玉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把玉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定位在增加玉米附加值,在精深加工上做大做强。因此,政府应该对玉米深加工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大对玉米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的投资补贴;还要加大对种植玉米农民的直接补贴,保证玉米的充足供应;另外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对玉米主产区和加工给予有力的金融扶持。

(二)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玉米产业链较短时,必然导致玉米的消耗量较大,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玉米的第一层次加工的产品可增值1—2倍;第二层次加工可以增值5—10倍;第三层次再加工产品的增值达到10—100倍。因此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如维生素、抗菌素可增值几十倍,这样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科区应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市场上有前途和竞争力的产品,增加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在向后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还可以反向思考,考虑向前延长玉米产业链。比如,玉米秸秆可以作为饲料的一种生产原料,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玉米芯可以用来制造木糖醇,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加,木糖醇制剂以及保健品也逐渐热销。玉米芯还是糠醛的重要原材料,糠醛的用途特别广泛,用它直接和间接合成的化工产品达到1600多种。所以说,在延长玉米产业链的方面,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延伸都还大有作为。

(三)整合深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面发展

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这样不但造成各企业的重复生产无序竞争,还由于其实力有限,科研以及设备的投入不足,造成玉米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所以整合玉米深加工企业,扶持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重点企业,可以提高科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团有较高的能力来加快玉米现代技术的转化,开发出新的品种,促进对玉米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四)树立循环经济思维,承担企业公民义务

经过近年来的规范与引导,很多污染比较严重、设备落后的小企业纷纷倒闭或被兼并重组,生态破坏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是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仍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科区政府坚决不引进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企业,并且下大力气进行了企业的环境整治。例如,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市区环保部门联手,把梅花味精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做成复合肥,还原到农田里,并且引进环保技术,实现污水的自动化控制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饮用水标准。像这样成功的案例应该在有实力的企业中进行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篇4

【关键词】 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宫腔镜;瘢痕妊娠;护理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产妇孕囊或胚囊着床于既往子宫切口瘢痕处,绒毛组织侵入瘢痕深处并继续向子宫浆膜面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1]。该病发病多由剖宫产引起,是剖宫产术后远期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我院采用口服米非司酮与肌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宫腔镜治疗CSP,治疗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2年2月收治阴道彩超确诊CSP患者12例,年龄22~38岁(平均29.3岁),本次妊娠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为7~91月(平均50月),停经时间40~83 d(平均50.7 d),孕次1~6次,产次1~3次,一次剖宫产史11例,二次剖宫产史1例,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段横切口。12例患者均有停经史,血β- HCG2014~38607 U/L(平均11200 U/L),8例有少许阴道流血,5例有下腹不适或下腹胀痛,7例有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

1.2 治疗方法 ①术前准备:患者住院后行血尿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无试验药物过敏史或宫腔镜手术禁忌证者。全部患者口服米非司酮50 mg,2次/d,甲氨蝶呤(MTX)0.4 mg/(kg·d)肌内注射5 d,术前复查血β-HCG820~10100 U/L(平均2100 U/L)。术前建立静脉通道输液,抗生素预防感染。检查设备:采用日本OlympusDTV-ST型宫腔镜系列。②操作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阴、阴道用0.5%碘伏消毒,静脉麻醉成功后,固定宫颈,以探针探明宫腔深度及方向,轻缓扩张宫颈至9.5号,以20%甘露醇溶液为膨宫介质,膨宫压力90~120 mm Hg,流速为260 ml/min,电切功率50瓦,电凝功率40瓦,缓慢将宫腔镜送入宫腔,使宫腔充分扩展视野明亮后转动镜体按顺序全面观察,尽量彻底切除CSP病灶,创面出血明显处予电凝止血,术中宫颈注射垂体后叶素(1:5)10 ml,术后组织物送病理检查[2]。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患者对剖宫产疤痕妊娠的治疗、预后缺少足够的认识,且该病发展至严重期后常导致子宫破裂、大量出血,加之住院治疗期间须频繁抽血检验血HCG值,患者往往易产生严重的焦虑或恐惧情绪,故围手术期内应重视心理护理的应用[3]。本组12例患者入院时对CSP疾病知识均缺少正确了解,不同程度伴有紧张、焦虑情绪,针对患者的年龄、性格和文化背景,护理人员对患者分别给予了个性化心理护理,以真诚、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向患者耐心解释疾病发生进展机制及住院治疗方案,使患者对手术、药物治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列举成功治愈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配合临床治疗。

2.2 一般护理 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血压等;巡查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心慌、头昏、冷汗等情况,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嘱患者静卧休息,勿作用力按压腹部等可能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降低异位妊娠破裂的风险;如出现腹痛或阴道流血多等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痛加剧伴坠胀等症状,叩诊闻及移动性浊音时,应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宫外孕破裂,准备抢救;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卫生巾和内裤,2次/d用0.5%碘伏消毒擦洗会阴以保持会阴清洁;饮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尤其应多食用富含铁的补血食物如鱼肉、动物肝脏等,进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以保持大便通畅。

2.3 药物治疗的观察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证、适宜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向患者耐心讲解药物作用机制及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口服米非司酮时需空腹以温开水吞服;MTX具有肾毒性,局部肌内注射时应以生理盐水准确配伍,并采用左右臀交换肌内注射,尽可能降低药物对患者身体的刺激性作用[4];应嘱患者每日饮水1000~2000 ml以加快药物经肾脏代谢,3次/d用0.9%生理盐水漱口以防止口腔溃疡的发生,已发生者以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用棉签涂于患处;住院期间定期检查患者血HCG、肝肾功能及血常规项目,用药后3~5 d复查血HCG以判断药物疗效,HCG值下降不明显或继续升高者酌情重复肌内注射MTX,但血常规发现白细胞

2.4 宫腔镜治疗配合与护理 术中于心电图监护下密切监测患者呼吸、脉搏、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建立静脉双通道,做好输血和抢救药品、设备的准备,随时做好大出血抢救的准备。9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 CSP病灶成功,3例残留少量病灶,术后重复MTX治疗1疗程,其中1例再次行宫腔镜电切术后完全清除瘢痕妊娠病灶。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

2.5 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通过个别聊天、举办疤痕妊娠疾病知识讲座或发放疾病知识卡片等形式,帮助患者正确认知到疾病发生的常见诱因及对症治疗方案,准确掌握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患者出院时发放医患联系卡,作详细的出院指导,嘱患者禁性生活及盆浴1个月,避孕1年以上,注意观察出院后月经时阴道流血情况,月经出血量显著增多者应及时来院复诊。

2.6 随访 9例患者术后复查血β-HCG进行性下降,其中7例2周后血β-HCG

3 讨论

本病是剖宫产的远期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严格掌握剖宫产的适应证与并发症,控制人为地选择剖宫产,是预防和控制剖宫产疤痕妊娠最有效的措施[5]。在本组12例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根据CSP患者病情,针对性地拟定临床护理对策,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对患者病情加快好转,预防并减少剖宫产瘢痕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均具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渝.剖宫产术后疤痕妊娠的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8.

[2] 陈玉清,常亚杰,冯邵婷.宫、腹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2):112-114.

[3] 黄丽萍.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治进展.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0,6(2):139-141.

篇5

4月中旬,政府出台了针对玉米深加工的新一轮调控政策。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下调生物燃料乙醇财政补贴标准。二是提高部分玉米深加工产品增值税税率,将玉米浆、玉米皮、玉米纤维和玉米蛋白粉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税率由13%提高至17%。实际上再往前追溯一点,去年10月份,政府就发文恢复征收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用于调配车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消费税。

显然,政府降低玉米深加工产品的补贴水平,减少对玉米深加工的税收优惠,目的是为了抑制玉米深加工产能,从而减少玉米深加工消费。实际上,这不是第一次降低燃料乙醇补贴标准,从2009年算起,政府已经连续4年调低燃料乙醇补贴标准。燃料乙醇补贴从2009年的2056元/吨下调到如今的500元/吨,降幅达76%。

燃料乙醇补贴政策始于2004年。政策出台的初衷有两个:一是为了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二是为了拉动玉米消费、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但是世易时移,两个初衷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燃料乙醇的生产并不能节约能源,反而浪费能源。燃料乙醇燃烧的时候虽然不产生污染,但是燃料乙醇生产过程却会破坏环境。而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连年上涨,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奶价格猛涨,政府调控目标开始转向抑制玉米需求。毕竟,在“人车争粮”面前,政府首先要保证的是前者的需求。这样的话,逐步降低乃至最终取消燃料乙醇补贴将是大势所趋了。但是由于当前政府只是降低而没有取消补贴,生产燃料乙醇还是有利可图的。既然短期内降低补贴对玉米燃料乙醇的产量没有影响,那么短期内自然对玉米的价格影响也不大。因此,即使限制燃料乙醇的生产,也不能有效阻止玉米价格的上涨。

由于燃料乙醇生产本身并不盈利,因此只要政府停止了补贴,燃料乙醇的生产就断了奶,必然无法活下去。真正应该担心的是其他玉米深加工需求。不依赖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而生存的玉米深加工产品本身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虽然这部分需求客观上拉动了玉米的价格,对食品价格上涨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食品需求是一种需求,深加工产品也是一种需求,特别是许多深加工产品还是用于医疗的目的,很难说,哪种需求更应摆到优先的位置。压制玉米深加工固然有利于控制食品价格,但却导致深加工产品价格上涨,损害了深加工产品消费者,这是不公平的。政府的最佳做法是既不要用各种优惠政策补贴玉米深加工,也不要动用行政手段去强行压制,而是让市场去选择。

篇6

吉林省食品行业继“十五”发展态势,去年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84.6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比机械行业高7个百分点,比石化行业高8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汽车和石化的第三大产业,位居我省地方工业之首,食品工业的支柱产业雏形已经形成。

“十五”以来,吉林省食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态势。发酵酒精、软饮料、瓶(罐)装饮用水、方便面等主要产品,产量增幅均超过300%之多,其中,方便面产量8.6万吨,增长高达883.4%;此外,精制食品植物油、配混饲料、乳制品的增速也异常迅猛。食品行业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使食品工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全省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十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产值从150亿元增加到433亿元,增长142%,比汽车和石化工业分别高出107和36个百分点。近两年,赖氨酸、玉米淀粉、发酵酒精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在全国一直位居第一。

在产业整体上升过程中,吉林省食品行业成功进行了结构调整,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以大成公司为龙头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先后开发出赖氨酸、苏氨酸、淀粉糖、变性淀粉、有机醇等多种深加工产品,改变了过去以生产淀粉为主的产品单一状况,不仅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肉类产品加工业改变了过去屠宰分割的简单加工方式,形成了系列加工乃至整体综合利用,延长了加工链和产业链。长白山区域的特色资源利用和加工,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全省食品工业立足本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了以玉米和大豆深加工为主的粮食深加工、以畜禽乳加工为主的肉乳制品制造和以长白山矿泉水为主的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区域特色初步形成。

作为产业发展载体,“十五”期间,全省食品工业在玉米深加工和畜禽乳深加工行业崛起了一批大型龙头企业,提高了产业集中度,逐步确立了我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畜禽加工业在国内的优势地位。目前,我省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已突破100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3%,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5个。长春大成集团年加工玉米能力已达3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1.25亿只,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牛30万头、肉羊1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清真肉牛羊生产企业;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速冻黏玉米2.6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

篇7

一、粮食加工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国粮食加工业持续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上升,较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工业用途最广、产业链最长的品种,其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汽车、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玉米深加工产品的经济性凸显,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粮食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达到3589万吨,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加了1839万吨,累计增幅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深加工消耗玉米占全国玉米产量的比重为24.7%,比2003年的14.0%提高了10.7个百分点。以淀粉糖、燃料乙醇、多元醇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大幅度增长,2006年产量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0.3倍、1-3倍和1.2倍(表1)。

(二)大豆油脂加工能力快速扩张,行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等畜产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快速增长,激发了各方面对大豆油脂加工投资的热情。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研究,2006年我国新建大豆油脂加工项目累计形成1100万吨的加工能力(其中60%以上为外资项目),从而使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产能达到8400万吨,比2005年增长了14.9%。同时,大豆油脂加工业重组整合速度加快,特别是外资并购国内大豆油脂加工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截至2007年4月份,有外资背景的加工厂数量占全国大豆加工厂总数的26.5%;大豆加工能力达到2778万吨,占全国加工能力的36.1%;实际加工量占我国大豆加工行业的份额为49.1%,比2003年的24.7%提高了25.4个百分点。

(三)涌现了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民营资本进入粮食加工行业,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农工商一体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取得了积极进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大米加工方面,比较典型的企业有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米业公司、安徽家仙米业公司等;小麦加工方面,出现了河北五得利面粉集团、河北华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河南莲花集团、河南郑州金苑面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玉米加工方面,形成了以长春大成集团、黄龙集团、赛力斯达、山东西王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大豆加工方面,有黑龙江九三油脂、大连华农集团、河北汇福粮油、青岛渤海油脂公司等一批大豆初榨能力超过5000吨/天的企业。

(四)粮食加工业布局向主产区转移的趋势明显

2003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产需关系发生了变化,销区粮食加工企业为得到稳定的原料供应和节省运输、储存等中间环节的成本,相继到产区建厂,就地收购、加工粮食后,运往销区,从而促进产区粮食加工能力迅速提高.,粮食加工业布局逐步向产区转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规模以上面粉厂约2000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千吨小麦的厂家80%以上分布在小麦主产区;大中型大米加工厂90%集中在稻谷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主产区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加工业密集带,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78.2%。

(五)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粮食加工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的支持力度,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等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开发取得积极成效,攻克了玉米深加工催化剂和醇分离、稻米谷粉高效提取、大豆专用分离蛋白等关键技术,开发了优质大米蛋白、米糠蛋白、玉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产品,这些都为粮食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粮食加工装备方面,已经形成了以江苏、湖北、湖南、河南、东北等地为主若干研发和制造基地,培育了无锡布勒、苏州佐竹(合资企业)、扬州牧羊集团、湖北永祥粮食机械集团、湖南郴州粮食机械集团、河南开封茂盛粮食机械公司等一批知名的粮食加工机械装制造企业。目前,我国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处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二、粮食加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粮食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农业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粮食加工能力严重过剩

这些年来,随着粮食加工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业热情高涨。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正确的产业导向,很多地方一哄而起,盲目上马粮食加工项目,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无序过快扩张,以致于超出市场实际需求量,导致粮食加工业整体开工率不足50%。2006年,全国大米加工能力为1.48亿吨左右,实际加工量只有3894万吨,开工率仅为26.3%;小麦加工能力9473万吨,实际加工量只有4346万吨,开工率只有45.9%;玉米深加工能力4600万吨以上(含加工成玉米淀粉和玉米酒精),实际加工量3589万吨(玉米消耗量),开工率为74.8%;大豆加工能力8400万吨,实际加工量3830万吨,开工率不足50%(表3)。产能过快扩张不仅使很多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或倒闭状态,而且引发原料(玉米)抢购和价格过快上升,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二)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和主食品工业化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小型加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单一,质量和档次不高,缺乏品牌,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低,附加值不高。突出表现为:稻谷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加工方式传统落后,约70%的稻谷在农村小型机组加工,副产品利用方式单一,资源浪费严重;小麦制粉机械装备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以面粉为原料的深加工业发展,大量副产物(麸皮和小麦胚芽)没有得到深度加工;玉米深加工产品少,市场普遍需求的乳酸、聚乳酸产品还处于开发阶段规模,淀粉糖应用领域没有突破;大豆深加工受市场

制约发展缓慢。

(三)粮食加工产业化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外粮食加工企业大多走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的道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很少涉足粮食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弱。粮食加工业总体上还没有摆脱农业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什么就卖什么,即“种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加工业产业模式。加工企业与粮农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粮食生产、加工与市场处于脱节状态。粮农的种植决策和品种改良,没有与加工需求形成有机结合,农业所提供的原料在品种、品质、规格等方面不能适应加工企业的要求。

(四)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往往经济效益低,难以通过自身积累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位于粮食主产区,经济实力也不雄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搞研发。由此导致粮食加工企业自身造血机能差,自主创新能力弱。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现有粮机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以生产小型成套和单台大型设备为主。由于设计、机械制造技术与材质等多种原因,大型关键设备的技术含量低、可靠性差,设备机电一体化水平及耐用性与国际先进产品有差距。重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仍没有摆脱“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五)大豆加工业外资比重和原料进口依存度偏高

2006年,外资大豆加工企业压榨产能为2570万吨,占我国总能力的33.8%;实际大豆压榨量1296万吨,占我国实际压榨量的49.1%,已成半壁江山。由于外资企业几乎全部使用进口转基因大豆,导致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料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200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2873万吨,占2006年世界贸易量的43.2%,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64.2%,比2000年时的48.1%提高了18个百分点。外资比重偏高,挤压了内资大豆加工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风险。

三、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展望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态势,而全面建设健康小康社会对粮食加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将给粮食加工业发展带动重大挑战。

(一)原料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将使非农用地的需求继续扩大,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继续保持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13亿入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这就决定今后我国粮食供给必须优先用于满足食品和饲料的需求,从而影响到粮食加工转化工业(非食品加工)的发展。

(二)粮食价格上涨挤压粮食加工业的利润空间

近两年来,我国粮食、生猪等农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也屡创历史新高。从中长期看,石油、煤炭等能源产品及其相关的化肥、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上涨,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将逐步上涨,从而抬高粮食的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粮食价格高位运行将是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食品价格上涨实行严格的管理。如何应对高价的原料,是任何粮食加工企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挑战。

(三)粮食进口潜在风险加大

展望未来,全球谷物、大豆产量受播种面积、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增产具有不确定性,而全球谷物、大豆的需求将继续呈现刚性增长态势。随着石油价格的继续攀升以及全球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巴西、阿根廷等部分谷物、大豆主产国正在加快推动以玉米、大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的步伐,全球玉米、大豆的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的情况,供求格局将发生变化,价格也因此会进一步上升,我国进口这些粮食的数量和价格风险加大。

(四)资源和环保要求提高,可持续发展面临考验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我国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单位能耗、水耗都比较高耗、资源利用率不高,污染比较严重,不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未来粮食加工业发展面临着减少资源消耗和加强环保治污的双重压力,行业准入的成本将提高。

四、我国粮食加工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人们不仅满足于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对食品的花色品种、质量、营养、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顺应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资源利用合理化

综合利用和深加工是粮食加工业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径。随着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工企业的原料成本将越来越高,只有加强对粮食资源的合理利用、综合利用,做到“榨干吃净”,才能提高粮食加工的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如稻谷通过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可以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深加工可将原料99%的成分利用起来,生产3000种产品。

(二)生产方式集约化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要求企业必须改变小规模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粮食加工业将出现更多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很多企业将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经营模式专业化

现代产业是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一个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产品就越有特色,在竞争中就越具有比较优势。不同区域的粮食加工业将更加突出资源特色和产品特色,走与当地资源相匹配的优、特、新等专业化的道路,实现从趋同发展向差异化发展转变。同时,粮食加工业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模式,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以实现粮食加工业与农业、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四)产品质量标准化

发达国家食品企业大都有严格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建立了谷物、油料的营养、卫生和安全的标准体系,规定了谷物各种营养成分和卫生、安全的标准。随着国民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必将采用更加严格的标准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监测和检验体系,进一步规范粮食加工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标准。

五、促进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粮食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科学引导,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严格新建项目的管理,加强对粮食加工业的宏观调控

针对我国粮食加工业特别是玉米加工业存在的产

能过剩问题,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停止新建、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对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并调整玉米深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执行严格的核准制度。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以上文件的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建议大豆油脂加工业也要参考上述管理办法,将目前的备案制调整为核准制,一定规模以上的新建大豆加工项目,必须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其他新建或改扩建大豆加工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对于稻谷、小麦加工业,因其加工产品主要是食品,非食品类产品的比例很少,新建项目可继续执行备案制,但要执行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技术水平低、能耗高、规模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建设。

(二)加强科学规划,发挥政策指导

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已制定和实施了包括《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饲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粮油加工业“十一五”规划》等在内的直接与粮食加工业有关的规划。部分地方也编制了本地区的食品工业或粮食加工业规划。但是,很多地方规划都是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一味地强调发展粮食深加工业。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和粮食加工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思维视角,片面追求发展粮食深加工业,而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各地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和全局利益出发,调整和完善本地区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玉米主产区要加强政策指导和产业发展引导,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产能盲目扩张,大豆主产区和沿海大豆加工区要逐步压缩大豆油脂加工的产能,避免无序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玉米、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构建合理的粮食加工体系,保持粮食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转化加工业的协调发展

鼓励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推动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推进传统主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努力开发粮食食品加工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培育一批质量安全可靠、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按照“饲料优先,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保证饲料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努力提高大豆加工业中豆粕的蛋白质含量,积极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在确保食用和饲用消费对粮食需求以及合理的储备库存规模的前提下,利用剩余的粮食适度发展非食物用途的转化加工业,同时加强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增值效益。

(四)培育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是促进粮食加工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扶持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发展潜力大的粮食加工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等形式,发展形成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推动粮食加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淘汰低水平、高消耗、污染严重的企业,尤其是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型粮食加工企业,改变粮食加工业小、散、差的状况。要积极培育和扶持知名品牌,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宣传力度,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牢牢树立名牌意识,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竞争力。

(五)鼓励产、加、销产业链的整合,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够增强企业抵抗原料价格波动的能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我国农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不会有大的改变。粮食产业化经营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要把粮食生产、加工、流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使粮食种植成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订单农业,建立监督机制,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切实保护农民和龙头企业的利益;二是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契机,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和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粮食加工企业;三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把农民由单纯的原料提供者变为加工增殖利益的分享者,使企业和农户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六)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加工原料的粮食具有季节性收购、常年消费的特点,收购时间集中,资金占用大、周转慢,因此,应以低息方式给予粮食加工企业必要的收购资金信贷支持。考虑到我国粮食种植都是一家一户,分布分散,粮食加工企业直接收购农民粮食的成本非常高,很多企业往往通过中小粮贩进行收购,而目前的政策对于粮食加工企业从中小粮贩收购粮食不允许进项税抵扣,建议对粮食加工企业从中间商购进的粮食视同从农民手中直接购买而享受相应税收支持,允许加工企业抵扣进项税。鉴于东北地区等粮食主产区运往华东、华南地区运费较高,建议借鉴国外的做法,对粮食加工企业给予一定运费差价补贴,提高主产区粮食在华南、华东地区的竞争力。

篇8

(一)工业园基本概述

吉林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位于丘陵与松花江河谷流域的交界地带,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物产资源丰富,周边有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各种生态资源。该地区经济开发区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资源开发的加深,导致当地经济总量逐年降低,工业发展较好的企业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并且企业之前的联系不是非常强,整个园区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二)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其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未来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结合地区优势,将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确定为化工实例雄厚的吉化集团,以及借助丰富的物产资源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产业,该地区是产量大省,玉米产量是非常丰富的,为此,玉米的深加工也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通过结合上面的主导产业以及地区优势,将工业基础较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生物制品产业、粮食加工产业作为产业园区开发和规划的重点。

二、循环经济规划

可以将市场前景好、地区优势强、科技水平高、产业关联较强的产业之间构建出发展的链核,通过这种链核使企业间的技术、资本得以互补,并实现产业延伸,彼此相关,层次分明的运作发展。通过构建这种园区发展模式能够使企业集合地区资源优势,形成整体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产业

鉴于该地区农产品储量丰富,进一步扩展食品产业的规模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其中,对农产业进行深加工以后能够使粮油产业、水果蔬菜、肉类、发酵产业间形成一个系统的食品产业系列。在玉米深加工基础上可以借助先进技术,利用物理、化学等手段发展相关产业,比如,该地区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改变淀粉特性,发展出了聚乳酸-PLA新产品,是淀粉深加工的成果。此外,可以增加特用玉米的开发,在园区内种植和培育能够使玉米营养含量更高,在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能够改善人民的营养供给,提高畜牧业的发展,从循环经济角度来说,加大对这些特用玉米的培育和加工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原料的消耗,提供了资源转换的效率。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非常雄厚,并且依托于强大的工业技术基础汽车零部件已经由单个零部件转化为了系统性的采购。其产业系统的设计和采购全部都转移到供应商负责,并且能够使零部件生产的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程序得以简化。并且零部件供应商拥有非常强的实力,为车间生产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支持。

(三)生物制品产业

吉林地区物产丰富,生物多样性强,为此,可以在园区中加大生物制品的生产,毒株的生产种类非常多,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发功能更强、毒性更持久的细胞适应性毒株。因为MD、IBD等毒株已经被研发出来,并且很少有疫苗能够抵抗该毒株的侵袭,为此,研发多种疫苗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一些新的病原体、抗原体的致病性非常强,这同时也是开发的基础和起始点。但企业也要对未来疫苗试剂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从而尽早的进行研究。

(四)园区关联产业设计和规划

开发区较为封闭,并且周围是面积较大的农田,为此,在园区内可以生产作物有机肥料,可以将其当成园区生产的原料,利用农业优势发展养殖场,可以为蒙牛、伊利等企业提供原料产品,促进园区食品原料的深加工。此外,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对食品生产有机废物进行深加工,发展无公害的生物菌项目。在对以上两个项目进行规划基础上可以明确各个方面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链,实现了精细化生产。借助化工配套设施,在园区周边远离农业生产的地方发展汽车化工产品,以中间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核心向四周汽车生产加工扩散,实现内外联合规划,建立起产业联合形式的网络,使整个园区朝横向和纵向闭合方向发展。

篇9

在日前由浙江省饲料与动物保健品协会联合大商所、国海良时期货共同举办的“中国杭州饲料产业高端论坛”上。业界专家针对目前国内玉米供应形势、新季玉米生长状况、进口玉米是否会常态化以及玉米产业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展开论述。中国玉米网总经理冯利臣认为,当前我国饲养行业自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饲养业的规模化养殖将带动玉米需求增加,玉米市场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矛盾逐渐突出,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将成为影响玉米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冯利臣表示,从近几年国储竞拍跨省成交情况来看,国内玉米库存出现减少,未来区域性和阶段性的矛盾会很突出。从2009年7月2日至2010年7月20日期间,国储玉米拍卖总量为5343.36万吨,实际成交2345.26万吨,其中2006年产玉米实际成交8.95万吨,2007年产玉米实际成交138.4万吨,2008年产玉米实际成交2135.93万吨,2009年产玉米实际成交62.12万吨。同期国储玉米跨省移库总量1931.58万吨,实际成交849万吨,其中2007年产玉米实际成交79.09万吨,2008年产玉米实际成交770.86万吨。另外中央储备划给深加工企业577万吨,地方储备划给深加工企业60万吨。

关于玉米需求,冯利臣表示,我国饲养行业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玉米深加工综合能力不断提高,产业格局正在调整。饲料行业和畜牧养殖产业结合发展的趋势加强,饲料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行业的洗牌速度将会加快。规模化养殖带动了玉米需求增加,也提高了企业的采购风险意识。

冯利臣认为,国内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影响玉米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仍然复杂多变,政府明确下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于玉米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因素。同时。2009―2010年度即将结束。政策导向已经为玉米现货价格托底。当前玉米市场局域性、阶段性的矛盾逐渐突出,保障农民收益成为目前政策的主基调。政策将成为市场下跌的承接支柱。受多种因素影响。2010年玉米市场将进入真正的紧平衡状态。

在谈及玉米期价的回升时。部分玉米市场人士表示,一方面。随着本年度步入青黄不接的8、9月份,市场上的玉米数量逐步减少。现货价格不断走高,据悉,部分山东深加工企业已经调高玉米到厂价格。国储拍卖价格也不断抬升,间接提升了玉米售价水平;另一方面。过去一周,东北地区玉米主产区大面积降雨,部分地区积水严重,当前吉林省部分地区正值玉米授粉期,低温阴雨天气对即将开展的扬花一授粉过程将产生一定影响。新年度玉米产量前景不明,市场对于下年度玉米产量产生担忧心理。

篇10

一、粮食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调整业结构,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加快品结构调整,实现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稻谷加工业。提高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糙米、留胚米等品比重,积极发展米制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品;集中利用米糠资源生米糠油、米糠蛋白、谷维素、糠蜡、肌醇等品,有效利用碎米资源开发米粉、粉丝、淀粉糖、米制食品等食用类品。

小麦加工业。提高蒸煮、焙烤、速冻等面制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全麦粉等比重,加快推进传统面制主食品工业业化。鼓励大型企业利用麦胚生麦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麸皮生膳食纤维、低聚糖等品。

玉米加工业。提高饲料工业发展水平,积极开发玉米主食、休闲和方便食品,严格限制生物化工等非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品,保证口粮和饲料用粮需求。

大豆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国非转基因大豆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功能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面制品等领域的应用。着力研发大豆蛋白功能改性、大豆膳食纤维及多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技术。薯类和杂粮加工业。重点发展薯类淀粉和副物的深加工。鼓励发展薯条、薯片及以淀粉、全粉为原料的各种方便食品、膨化食品,提高薯渣等副物的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杂粮主食品加工,加快发展各种杂粮专用预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速冻食品等主食品及方便食品。

2、业布局

在东北、长江中下游稻谷主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大米主销区以及重要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稻谷加工业园区,形成米糠、稻壳和碎米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稻谷800吨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结合国家优质小麦生基地建设和消费需求,在黄淮海、西北、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建设强筋、中强筋、弱筋专用粉生基地,重组和建设一批日处理小麦1000吨以上的骨干企业。在玉米主区和加工区,加大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力度,坚决遏制玉米深加工能力的盲目扩张,控制深加工玉米消费量在合理水平。培育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支持东北大豆区建设大豆食品加工基地,提高豆腐及各种传统豆制品工业化、标准化生水平,深入开发新型高质量营养食品;支持黄淮海大豆区发展大豆深加工,延长业链;鼓励沿海地区加强对大豆加工副物综合利用,建设一批优质饲用蛋白、脂肪酸、精制磷脂等生基地。

在马铃薯、甘薯的主区,发展一批年处理鲜马铃薯6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和年处理鲜甘薯4万吨以上的加工基地;在木薯主区,适度发展年处理鲜木薯20-30万吨的加工厂和木薯变性淀粉生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特色杂粮加工业。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粮食加工业总值达到3.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形成10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日处理稻谷200吨以上企业的量比重提高到60%以上,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企业的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均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1、发展方向和重点

稳定传统大豆油生,着力增加以国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提高油料规模化综合利用水平,开发提取蛋白品。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2、业布局

大豆油脂加工。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引导工艺技术装备落后的大豆加工企业关停并转,降低设备闲置率,提高生效率。充分发挥东北非转基因大豆优势,稳定当地大豆油脂加工业集群,淘汰一批落后能;沿海大豆加工区要进一步压缩能,鼓励内资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豆加工和饲料生一体化的企业。

油菜籽加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日处理油菜籽400吨及以上加工企业。西部内陆地区,依托现有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日处理油菜籽200吨及以上企业。鼓励建设一线多能的多油料品种加工项目,坚决淘汰落后能。

花生油加工。在大力淘汰落后能的基础上,努力在主区培养形成一批日处理花生200吨及以上企业。

油茶籽加工。加强优质高原料基地建设,在湖南、广西、江西等主区建设若干年加工油茶籽6万吨以上项目。

其他油料加工。在核桃、油橄榄主区建设若干年加工原料3万吨以上项目;在棉花主区形成一批日处理棉籽300吨及以上项目;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葵花籽主区建设若干年加工原料10万吨以上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线多能、多油料品种加工项目;依托主要稻谷加工区,建设若干年加工米糠3万吨以上米糠油项目;依托玉米深加工企业或玉米加工集中区,建设若干年处理玉米胚芽6万吨以上玉米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