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申报表范文
时间:2023-03-23 11: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税申报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刊记者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填报的主要过程,希望能给读者一个粗略的指南。
纳税申报表全貌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纳税申报表格的全貌。
它由9个附表、中英文双语组成,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第一个附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其他8个附表为“个人所得税月份申报表”、“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月份申报表”、“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月份(或分次)申报表”、“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以及“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汇总申报表”。
从中不难看出,后面8个附表实际都是第一个总表的分支,所以只要详细看看第一个“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11项收入计算繁复
在实际计算中,上述11项所得分别有以下具体要求:
1.工资、薪金所得,是指未减除费用(每月1600元)及附加减除费用(每月5200元)的收入额。也就是与任职、受雇有关的各种所得(单位所发的工资单内外的所得),剔除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以及“三费一金”以后的余额。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是指应纳税所得额。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按照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计算。
4.劳务报酬所得。
5.稿酬所得。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这三项所得是指未减除法定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的收入额。
7.财产租赁所得,是指未减除法定费用(每次800元或者每次收入的20%)和修缮费用(每月不超过800元)的收入额。
8.财产转让所得,是指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转让财产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
9.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10.偶然所得和
11.其他所得。以上三项所得均指不减除任何费用的收入额。
炒股炒房收益如何计算
在这些所得中,还要进一步详细解释的是8.财产转让所得,主要指炒股和炒房的收益。
例1:某人在2006年炒股,买进2次股票,分别为10万元和8万元,后将这些股票分别卖出一半,相对应地获得12万元和6万元。那么他的年度盈利就是(12-10/2)+(6-8/2=9万元,其他没卖掉的股票暂时不计算,等待以后实现盈利或亏损时计算在当年所得中。如果这9万元加上他的其他收入超过12万元,就需要去申报并填写在表格中。
例2:某人2006年将一套房产转让,价格为48万元,此时有两种情况发生,一是他有两次交易的价格证明,那就按照卖出价和买入价的差价据实计算收入;另一种情况是他在交纳税费时称自己的发票遗失,由于缺乏房屋原值凭证,当地税务机关按照规定收取了1%即4800元的个税,那么当他填写申报表时,就按照前文所述的有关规定,以1%、2%、3%的税率分别对应5%、10%、15%的收入,他卖这套房的收入就是48万×5%=2.4万元。假如此人当年其他收入总数超过9.6万元,他就必须去填写纳税申报表了。
个税申报示例
最后我们模拟一个例子,并将他的数据填写在表格中供大家参考。
石兰,2006年工资收入为税前每月10000元,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每月1500元,国债利息3000元,企业债券利息1400元,稿酬所得10000元,存款利息500元,体育彩票中奖1800元,房屋出租收入为每月2000元,个人按照规定缴纳了“三费一金”每月1200元,单位也按照规定为个人缴付“三费一金”2400元,上市公司股票分红1000元,炒股交易赚钱50000元,出售房产得到500000元(声称发票已遗失,按2%的税率核定征收)。以上收入税费,都已经由各相关单位代为缴纳。
我们简单计算一下石兰的全年收入和各项纳税额。
1、首先计算工资、薪金所得。石兰的月工资为10000元,扣除“三费一金”后的收入为8800元,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不属于纳税范围,故不计入年所得。12个月总的工资、薪金所得为105600元。那么工资、薪金所得需要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呢?在扣除1600元抵扣额后,石兰需要为7200元的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查个税税表(见附表1),7200元对应的税率为20%,速算扣除数为375,石兰每月应纳税1065元(7200×20%-375),12个月应纳税12780元。石兰当年还取得了10000元的稿酬所得,按有关规定超过4000元的稿酬可以减除20%的法定费用,剩余部分按20%的税率打7折计算,10000元稿酬可以减掉2000元(20%)法定费用,剩下的8000元要缴纳1120元(8000×20%×70%)个人所得税。
2、石兰还取得了多项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其中国债利息3000元是免税项目,不用申报;存款利息和企业债券利息都是按20%的税率缴纳利息税,合计缴纳380元;上市公司股利按20%的税率减半征收,1000元股息需要缴纳100元。三项需纳税收入合计为2900元,应纳税额为480元。
3、石兰出租房屋每月取得2000元收入,12个月共取得24000元收入,这部分收入全部属于需要申报的项目。在计算所得税时,每月可以抵扣800元法定费用(月租金收入超过4000元时,可以按租金收入的20%减除法定费用),然后按20%的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每月需缴纳240元,12个月共2880元。
4、石兰出售房屋得到了50万元的房款,由于发票遗失,无法准确计算房产转让所得,只能按核定征收的方式缴纳个税,税率为2%,共缴纳个税1万元。按照规定,2%的税率对应的所得为总收入的10%,50万元的总房价按10%计算,为5万元,这个数字就确定为房产转让所得。加上股票投资获利5万元,财产转让所得为10万元。由于股票转让所得暂不征税,所以对应的所得税就是房产转让产生的1万元个税。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如下:
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
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纳税申报主表的主要变化
纳税申报表本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主表上,纳税人应深入研究主表,防止出现申报失误。因此,在谈新申报表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之前,笔者先概括新纳税申报表主表的主要变化和应关注的焦点。
主表是在企业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减纳税调整额后计算出“纳税调整后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包括收入类、扣除类、资产类等差异)通过纳税调整明细表(附表三)集中体现。主表包括利润总额的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应纳税额的计算和附列资料四个部分。
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相比,主要变化有三点:
(一)采用以间接法为基础的设计原理
新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主表是以企业会计核算(报表)为基础,以税法规定为标准进行纳税间接调整,从而确定应纳税所得额。而原内资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是直接按税法规定计算填报收入、会计规定填报成本费用I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纳税调整。
以间接法为基本的设计原理,主表前13行“利润总额计算”的数字可以直接取自企业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资料,这有利于纳税人填表数据,减轻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二)逻辑思路更清晰
新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主表以利润表为填报起点,按照下列逻辑顺序计算应纳税额,思路清晰易理解:
(I)会计利润总额士纳税调整额+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应纳税所得额
(2)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应纳所得税额
(3)应纳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额-抵免所得税额=应纳税额
(4)应纳税额+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
(5)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
纳税人按照上述思路填报纳税申报表主表就不容易出错。
(三)新申报表主表新增了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情况
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跨地区(指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场所的,该居民企业为汇总纳税企业,分支机构则必须按规定在所在地预缴所得税。因此,总机构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就必须将分支机构预缴税款视为已预缴税款予以减除。新申报表反映了这一预缴情况,而原申报表内容结构上没有这项内容。
纳税申报值得商榷之处
(一)主表41行的填报问题
新申报表主表附列资料中增加了41行“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填报说明中的解释是填报纳税人以前年度汇算清缴多缴的税款尚未办理退税的金额,且在本年抵缴的金额。
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该项附列资料可能会有不同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41行作为附列资料,填列的数据是否和主表41行之前的数据没有任何联系?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中填报的数据是没有扣减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的。那如果是这样,如果企业让中介机构出具所得税汇算清缴鉴证报告中,中介机构出具报告反映的第40行数据,将不扣减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的,企业再按《征管法》的程序办理抵减。这样似乎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的填列对企业没有意义,如果企业存在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的话,还是不能在汇算清缴的时候及时抵扣。
第二种理解是,既然“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在本年抵减额”已在主表附列资料中反映,那么是不是第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中填报的数据已经扣减该金额?那如果41行是此项理解的话,该金额在主表中哪一项抵减呢,主表(除附列资料外)似乎又没有地方可以填列该金额。
笔者倾向于第二种理解,既然申报表主表增设该附列资料信息,要求企业如果本年度发现有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额,则及时填列该数据,其作用对企业来讲,就是能在本年度汇算清缴能及时扣减该金额,节约企业的纳税时间和成本,对税务征管部门来讲,也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那该抵减额反映在41行之前的哪一行呢,笔者觉得可以反映在第34行“本年累计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中。这样主表40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最终就反映了已经抵减后的所得税额。
(二)附表三29行利息支出填报
附表三29行利息支出填报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计入财务费用的利息支出的纳税调整情况。
其中,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符合税收规定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的,再根据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填报;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1列减去第2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3列“调增金额”,如本行第1列<第2列,第2列减去第1列的差额填入本行第4列“调减金额”。
这里关联方借款的利息支出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部分纳税调整容易理解,但是未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支出,且要纳税调减不容易理解。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关联方借贷要符合税法第四十一条“企业与其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企业或者其关联方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的规定。关联方之间的借款往往以很低的利率,甚至为无息借款。这样对借出方来讲,如果利率低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税务机关有权进行调增,为避免重复征税和保证税负公平,允许借入方低于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部分可以纳税调减。
如果是符合这一原理,似乎纳税调减可以理解。但是实务中,笔者觉得这一调减不妥。因为现实中,关联方资金借贷非常普遍,尤其是2008年经济比较困难,为帮助关联企业度过危机,相互之间的资金借贷很常见,而并非是为了避税的目的。由于关联方企业之间某种利益关系,往往以很低的利率,甚至零利率借贷。因此,实际上并未有经济利益流入,如果,一定要进行纳税调增,不一定公平。而且,有些借贷往往以往来挂账,认定关联方借贷也有一定难度,而另一方面对借入方,当然希望获得纳税调减,而且也符合填表说明,就容易侵蚀税基。
因此,笔者觉得是否可以对填报有
关利息支出的说明进行合理的修订。
(三)附表六境外所得抵免计算
附表六的填报有关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的概念是否有误。附表六有关第n列填报说明讲述如下;
“第11列‘境外所得可抵免税额’。实行分国不分项限额抵免的纳税人填报第10至16列。本列填报从境外子公司取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可分为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子公司从境外取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为直接抵免税额;从境外二级子公司取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为间接抵免税额。二级子公司可抵免税额=(纳税人分得的所得÷同一纳税年度子公司税后应分配总额)×(子公司分得的所得÷同一纳税年度二级子公司税后应分配总额)×二级子公司同一纳税年度已缴所得税。”
从填表说明的解释,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所得税抵免对象均为从境外子公司取得的所得在所在国家或地区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额。
但国际税收学对有关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的概念和填表说明明显不同。直接抵免所要消除的是居住国和收入来源国对同一跨国纳税人行使居民和地域管辖权征税所产生的国际重复征税。而间接抵免所要消除的国际重复征税是由两个居住国即母子公司各自所在国对其行使居民管辖权征税引起的。
间接抵免是适用于跨国母子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母子公司之间是一种参股或控股的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母子公司分别核算盈亏,分别缴纳税款。作为母公司的投资回报,子公司要按控股比例向母公司支付股息,股息是子公司向其所在国缴纳完所得税后利润的一部分,即属已税所得,母公司所在国要行使居民管辖权征税,自然要把包括收到子公司股息在内的来自各国的所得汇总计征所得税,股息部分因此而发生重复征税。因此,母公司所在国对其来自外国子公司股息所承担的外国所得税要给予抵免。但这种抵免毕竟不同于直接抵免,股息承担的外国所得税并不是母公司直接缴纳的,所以只能以“视同母公司间接缴纳”而给予抵免处理,这就是间接抵免的含义。间接抵免所允许抵免的税额,即居住国允许其母公司在应缴本国政府的公司所得税额中予以抵免的税额,不应是子公司已缴其居住国的全部税额,而只能是母公司所分股息应承担的那部分税额,为了准确抵免股息所承担的外国所得税,只能计算出股息的还原所得并入母公司应税总所得中,进行征税,然后从其税额中抵免股息所分担的那部分所得税额。间接抵免是在直接抵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但是为了控制抵免范围和防止抵免被滥甩保护母子公司间领导层公司所在居住国的经济利益,许多国家对允许享受间接抵免公司规定了一些严格的限定条件,包括必须拥有其下属外国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权;必须是其下属公司的积极投资者等。间接抵免按抵免层次不同,可分为一层间接抵免和多层间接抵免。一层间接抵免是指对母公司从其下属的一层附属公司,即子公司取得的股息所承担的外国所得税的抵免。其计算步骤和公式如下:第一步,股息还原的计算,即把外国子公司支付的股息还原成税前的所得,这是关键的一步。还原的办法就是计算出外国子公司支付的股息所应承担的所得税额,然后再加上股息额,即还原成税前所得。
总之,直接抵免是直接对本国纳税人在国外已经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它一般适用于同一法人实体的总公司与海外分公司、总机构与海外分支机构之间的抵免。间接抵免是指母公司所在的居住国政府,允许母公司将其子公司已缴居住国的所得税中应由母公司分得股息承担的那部分税额,来冲抵母公司的应纳税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填表说明讲述的“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的概念都应该是属于国际税收学上的“间接抵免”的概念。
(四)附表七公允价值计量负债的调整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纳税调整额都按填表说明统一为“纳税调整额=(第4列-第2列)-(第3列-第1列)”。如果都按这个公式,是否存在错误,这里举个例子说明。
1、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纳税调整情况
假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期初账载金额(公允价值)和计税基础均为零,本期购买100万元的股票,期末股票价格上升10万元,则账面公允价值上升为110万元,但计税基础仍为100万元,会计上1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但税法上不计入应纳税所得,要纳税调减10万元。
反映在填表说明的公式中“纳税调整额=(第4列-第2列)-(第3列-第1列)=(100-0)-(110-0)=-10”,-10链接到附表三,纳税调减正确。
2、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纳税调整情况
假如交易性金融负债期初账载金额(公允价值)和计税基础均为零,本期发行了以回购目的的短期借款100万元,期末股票价格上升110万元,则账面公允价值上升为110万元,则会计上1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计人损益,导致当期损益减少10万元,须纳税调增10万元。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负债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反映在填表说明的公式中“纳税调整额=(第4列-第2列)-(第3列-第1列)=(100-0)-(110-0)=-10(万元)”,-10链接到附表三,纳税调减10万元,与前面的分析不一致。
因此,这里的资产和负债的调减错误之处很显然。
篇4
1、确定申报时间:申报纳税期限最好一日是法定休假日的,以休假日期满的次日为申报纳税期限的最后一日,在申报纳税期限内有连续3日以上法定休假日的,按休假日天数顺延;
2、填写申报表:纳税人按所属类型到办税服务厅申报纳税窗口领取相应的消费税纳税申报表及附表,或到国税局网站下载、打印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或通过客户端软件创建纳税申报表;
3、办理申报:纳税人持填写好的消费税纳税申报表、附表和以下资料到办税服务厅申报纳税窗口进行申报。或通过网络远程报送创建的电子申报表;
4、缴纳税款:经税务机关审核,纳税人提供的资料完整、填写内容准确、各项手续齐全、无违章问题,符合条件的,当场办结,当期申报有税款的,纳税人需缴纳税款,税务机关确认税款缴纳后开具完税凭证予以办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不动产 进项税额 抵扣 实操
动产是指依自然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可移动的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在财务上主要指的就是房屋、建筑物和构筑物等,以及依附建筑物上的不可分割单独使用的设备。企业不动产的来源有直接购买、接受捐赠、接受投资入股以及抵债等各种形式。一般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营改增”前,作为一般纳税企业新增加的不动产,按取得的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不动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这个成本中的“相关税费”包含了支付的营业税。而企业新增加的不动产即使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进项税额也不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而是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营改增”后,企业增加、减少不动产或者不动产使用权的让渡均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适用税率为11%。2016年3月23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经国务院批准,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将不动产纳入了“营改增”范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3月31日的《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第二条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2016年5月1日后取得并在会计制度上按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动产,以及2016年5月1日后发生的不动产在建工程,其进项税额应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分2年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为60%,第二年抵扣比例为40%。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融资租入的不动产,以及在施工现场修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其进项税额不适用上述分2年抵扣的规定。
“营改增”这一项结构性减税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税负,降低改善生产经营及办公环境的成本。然而目前在会计实务操作及报税操作上仍未出台可操作性的指导文件,这使许多会计人员在报税操作时存在着疑虑。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就“营改增”后新增不动产进项税额抵扣报税操作提出了一些意见与方法,供会计人员参考。
一、“营改增”后,新增不动产的账务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文件第十一条规定,设置“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科目核算待抵扣的进项税额,核算企业当年新增加不动产的第二年可抵扣的金额。
例如,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6年8月购入一栋厂房,计入固定资产,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价款为1 00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110万元,价税合计1 110f元,款项已通过银行支付,同时该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相符,则:
第一年可抵扣60%:
2016年8月可抵扣进项税额=110×60%=66(万元)
第二年(指取得扣税凭证的当月起第13个月)可抵扣40%:
2017年8月可抵扣进项税额=110×40%=44(万元)
该企业2016年8月应进行的账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10 000 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660 000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440 000
贷:银行存款 11 100 000
二、“营改增”后,新增不动产“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
税务操作上,在取得该不动产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当月(2016年8月),企业财务人员将该发票扫描上传或直接登录“增值税发票选择确认平台”对该发票进行勾选及确认,并核实认证相符。
(一)取得不动产当年“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
甲企业在2016年8月申报期,登录“企业电子申报管理系统”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填写如下: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表’”中:
第1栏“认证相符的税控增值税专用发票”:反映纳税人取得的认证相符本期申报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该栏应等于第2栏“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与第3栏“前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数据之和。本例中应填入发票上的进项税额110万元。
第2栏“其中: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反映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情况。本栏是第1栏的其中数,本栏只填写本期认证相符且本期申报抵扣的部分。本例中应填入发票上的进项税额110万元。
第9栏“本期用于购建不动产的扣税凭证”:填写按规定本期用于购建不动产并适用分2年抵扣规定的扣税凭证上注明的金额和税额。本例中通过进项税额的导入,填入进项税额110万元。
第10栏“本期不动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填写按规定本期实际申报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填入第一年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66万元。
第12栏“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该栏应自动合计为66万元。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五)――不动产分期抵扣计算表’”,本表由分期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的纳税人填写:
第2栏“本期不动产进项税额增加额”:填写本期取得的符合税法规定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110万元。
第3栏“本期可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符合税法规定可以在本期抵扣的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本期可抵扣的66万元。
第6栏“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本期末尚未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转入待抵扣的44万元。
(二)取得不动产次年“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
甲企业在第二年,即2017年8月将待抵扣进项税额进行抵扣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40 000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440 000
2017年8月申报期,登录“企业电子申报管理系统”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表的填写: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表’”中:
第10栏“本期不动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填写按规定本期实际申报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填入第二年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44万元。
第12栏“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反映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合计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该栏应自动合计为44万元。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五)――不动产分期抵扣计算表’”中:
第1栏“期初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纳税人上期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44万元。
第3栏“本期可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符合税法规定可以在本期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44万元。
三、不动产持有期间改变用途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不动产进项税额分期抵扣暂行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15号)第七条规定,已抵扣进项税额的不动产,发生非正常损失,或者改变用途,专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已抵扣进项税额+待抵扣进项税额)×不动产净值率
不动产净值率=(不动产净值÷不动产原值)×100%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小于或者等于该不动产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应于该不动产改变用途的当期,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从进项税额中扣减。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大于该不动产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应于该不动产改变用途当期,将已抵扣进项税额从进项税额中扣减,并从该不动产待抵扣进项税额中扣减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与已抵扣进项税额的差额。
(一)上例中,2017年11月份,企业将该项不动产转为职工集体福利项目,此时不动产的进项税额110万元已经全部抵扣完成
不动产的净值=原值-折旧=1 000-(1 000÷20÷12×15)=937.5(万元)
不动产净值率=(937.5÷1 000)×100%=93.75%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66+44)×93.75%=103.125(万元)
将不得抵扣的103.125万元从已经抵扣的110万元中扣减。
1.会计账务处理。2017年11月:
借:固定资产 1 031 25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 031 250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表’”中:
第13栏“本期进项税额转出额”:反映已经抵扣但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合计数。本例中应填入103.125万元。
第15栏“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反映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103.125万元。
(二)上例中,2017年6月份,企业将该项不动产转为职工集体福利项目,此时第一年的进项税额66万元已经抵扣,但第二年的进项税额44f元还未抵扣
不动产的净值=原值-折旧=1 000-(1 000÷20÷12×10)=958.33(万元)
不动产净值率=(958.33÷1 000)×100%=95.8%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66+44)×95.8%=105.38(万元)>已经抵扣66万元
不得抵扣进项税与已经抵扣进项税的差额=105.38-66=39.38(万元)
从不动产待抵扣进项税额中扣减39.38万元。
1.账务处理。2017年6月:
借:固定资产 1 053 8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660 000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393 800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表’”中:
第13栏“本期进项税额转出额”:反映已经抵扣但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合计数。本例中应填入66万元。
第15栏“集体福利、个人消费”:反映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按规定应在本期转出的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66万元。
3.“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五)――不动产分期抵扣计算表’”中:
第1栏“期初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纳税人上期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44万元。
第5栏“本期转出的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按照税法规定本期应转出的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39.38万元。
第6栏“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本期期末尚未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4.62万元。
4. 2017年8月,继续抵扣待抵扣进项税额中剩余部分。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6 200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项税额 46 200
5.2017年8月申报期,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1)“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表’”中:
第10栏“本期不动产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填写按规定本期实际申报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填入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4.62万元。
第12栏“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合计”,反映本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合计数,按表中所列公式计算填写。该栏应自动合计为4.62万元。
(2)“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五)――不动产分期抵扣计算表’”中:
第1栏“期初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纳税人上期期末待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4.62万元。
第3栏“本期可抵扣不动产进项税额”,填写符合税法规定可以在本期抵扣的不动产进项税额。本例中应填入4.62万元。
参考文献:
篇6
纳税人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按照三种不同情况区分申报流程,其中邮寄申报目前只适用于申报无征税、补税、退税、抵税的情况。
个人所得税申报流程
依照《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以下称《办法》)规定,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在纳税年度终了后,应当向《办法》规定的申报地点的税务机关(以下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举例:
个人所得税年度自行纳税申报按照以下方式和流程办理:
主要采用两种申报方式:直接到税务机关申报;邮寄申报。
(一)个人直接到税务机关申报
纳税人直接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区分申报流程:
1、申报无征税、补税、退税、抵税
该申报流程适用于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已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年度纳税申报时,纳税人只需要办理申报事宜,不需要另行办理征税、补税、退税、抵税等事宜。
第一步 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领取纸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申报)》
第二步 纳税人按照填表要求填写申报表一式两份。
第三步 纳税人直接将申报表、身份证件复印件提交给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
第四步 纳税人留存一份申报表备查。
2、申报征税、补税
该申报流程适用于纳税人在纳税年度内没有足额缴纳个人所得税,年度终了后年度纳税申报时,纳税人还需要办理征税、补税事宜。
第一步 纳税人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领取纸质《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申报)》
第二步 纳税人按照填表要求填写申报表一式两份。
篇7
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工资薪金支出和工资三项经费税前扣除的思路不同, 工资薪金支出是以实际发放数(“应付工资”账户的借方数) 为税前扣除的参考对象, 而不是提取数(“应付工资”的贷方数) , 工资三项经费是以企业的提取数为税前扣除的参考对象。而且税前允许扣除的工资薪金支出不是企业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工资、薪金。新申报表的附表十二修改了原《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的不足, 考虑了工资薪金支出的这一调整特点, 设计了“应付工资”借方数、“应付工资”贷方数、税前允许扣除的工资数这三者的不同情况的纳税调整办法(非工效挂钩制企业尤其突出) 。新申报表中工效挂钩企业的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如表1 所示。
根据国税发[2006]56 号文件, 表1 中6 行1 列为“应付工资”贷方提取数分配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营业) 费用”、“管理费用”和“在建工程”的工资薪金合计, 7 行1 列“实际发放额”为“应付工资”借方发生额(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 。“应付工资”借方数、“应付工资”贷方数、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三者不同情况的纳税调整办法分析如表2 所示。
备注①: 在“应付工资”贷方数大于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时, 纳税调增额不等于当年结余。
备注②: 可能动用了工资结余, 但不能作纳税调减, 因进入成本费用的工资≥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
备注③:“应付工资”贷方数
纳税调减额=“应付工资”借方数-“应付工资”贷方数
工资三项经费的纳税调整相对简单, 工资薪金和工会经费等三项经费明细表中的6 行2、3、4 列等于7 行的2、3、4 列,“工资三项经费纳税调增额=实际计提数- 税前允许扣除工资额×计提比例”, 正数作纳税调增, 如为负数, 则纳税调增为0。按新申报表规定, 工效挂钩制下, 动用以前年度的工资结余时, 工资三项经费不能作纳税调减。
工效挂钩企业工资薪金和三项经费填报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应付工资”借方数、“ 应付工资”贷方数、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三者口径应一致, 这样才具有可比性, 才能作出正确的纳税调整。根据《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 84 号) 规定, 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不包括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 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等(国税发[2006] 56 号文件中还增加了从工会经费支付的工会部门人员) 。因此这些人员的工资均不能计入“ 应付工资”借方数、“ 应付工资”贷方数和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中。
第二, 当6 行1 列(“应付工资”提取数) 大于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时, 只能填报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根据国税发[2006]56 号文件中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填表说明,“ 动用结余额”填报当年实际发放的工资额(第7 行第1 列) 大于在成本费用中的计提数(第6 行第1 列) 的差额, 并据此填入第11行第1 列。“本期纳税调增额”为第1 列填报当年实际发放的工资额(第7 行第1 列) 小于在成本费用中的计提数(第6 行第1 列)的差额, 并增加“当年结余额”, 据此填入第12 行第1 列。从上述分析可知, 动用结余等于本期纳税调减额, 当年结余额等于本期纳税调增额的前提条件是“应付工资”的贷方提取数不超过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应付工资”贷方提取数大于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时, 只能填报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劳动部、财政部1996 年12 月12 日发文《关于改进完善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中强调,“所有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除劳动、财政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外, 不得再以其他形式在成本中列支任何工资性项目”。但随着我国加入WTO, 企业经营机制、会计制度改革逐步深入,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内部考核分配制度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核算工资成本费用。企业所得税申报表设计应考虑到“应付工资”贷方提取数超过批准的工效挂钩工资总额的情况。
第三, 工效挂钩制只适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工商企业和改组改制后的金融保险企业。2006 年9 月1 日国家税务总局发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政策具体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第4 条强调,“要严格执行工效挂钩计税工资政策的适用范围, 除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工商企业、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核同意执行工效挂钩计税工资政策的改组改制为股份制的金融保险企业外, 其他企业一律不得采用工效挂钩办法”。
参考文献:
[1] 国税发[2006]56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
[2] 国税函[2006]1043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执行口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 财税[2006]126 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企业所得税工资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篇8
关键词: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损失;纳税申报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36-01
一、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和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实际发生损失的处理
1.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的会计处理
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例1:某公司2014年12月31日原材料A的账面成本100万元,由于原材料A市场价格出现下跌,导致其原材料A生产的产品B可变现净值低于其原材料A的成本,假设原材料A的可变现净值为80万元,由此计提2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账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准备 20
贷:存货跌价准备-A材料 20
2.对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实际发生损失时的会计处理
例2:沿用例1和例2,假设2016年10月1日由于事实证明该企业生产的B设备更新换代,导致A材料已无使用价值,则此公司经管理层批准,将A材料进行处理,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2016年10月1日
借:营业外支出 95
存货跌价准备-A材料 5
贷:存货-A材料 100
二、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转回和存货实际发生损失时企业所得税申报
1.根据例1的数据资料,此公司进行2014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调增纳税所得额2万元,具体申报方法如下:
对于附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32行“(二)资产减值准备金”的第4列“调增金额”应填列20万元。
2.根据例3,该企业2016年存货跌价准备-A材料期初余额0.5万元,期末余额为0,假设发生的存货损失符合税法规定的资产损失条件并取得了专项申报备案回执,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则该企业进行2016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具体申报方法如下:
(1)附表A105091――资产损失(专项申报)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根据填报说明,具体填报如表1所示。
(2)附表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根据附表A105091,系统自动带出第11行“非货币资产损失”的第1列“账载金额”95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100万元,第3列“纳税调整金额”-5万元。
(3)附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根据填报说明,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金额,因此,第32行“资产减值准备金”的第1列“账载金额”应填列0万元,第4列“调减金额”应填列0万元。根据附表A105090自动填列第33行“资产损失”的第1列“账载金额”95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100万元,第3列“调减金额”-5万元。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新申报表关于资产减值准备金和资产损失等调整项目的勾稽关系更加科学了,因此,企业进行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应准确分析资产减值准备金和资产损失业务实质,以便准确进行纳税调整与申报。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4年版)》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
篇9
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从而改变了原来的纳税申报体系,而目前财务管理专业的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也需要因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本文从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财务管理;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体系;创新
2016年5月1号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从而也改变了原有的纳税申报体系,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高层对税收的重视。作为培养的财税人才的财务管理专业而言,一方面,增强税收理论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纳税申报涉及财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纳税申报实训作为一门实训课程,一般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而存在,但目前该实训课程在实训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实训教材内容滞后
自2016年5月1日全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在此日期前出版的纳税申报实训教材均已经严重滞后,无法满足教学和实际的需要,而符合政策的新教材的出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由于我国税收政策具有不断更新的特点,因此,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而导致纳税申报教材内容可能出现滞后,并且与现实的税收政策相脱节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
2.教学设施缺乏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实训类课程,除了相应的教材外,还需要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在目前企业的日常纳税申报中,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直接在税务部门的网站登录相应的纳税申报系统中进行申报,并且每家企业必须配备税务部门认证的CA证书。而在高校的纳税申报实训中,由于无法登录税务部门的纳税申报系统,因此,只能通过下载相应的纳税申报表进行简单的填列,但是单独的纳税申报表无法体现纳税申报的系统性,因此,纳税申报系统的缺失导致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仿真性有所不足。
3.教学考核机制欠缺
当前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实操类课程,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如果采用类似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如论文或者书面考试的形式都无法真正体现学生对纳税申报的掌握程度,因此,目前纳税申报考核机制的欠缺也影响了纳税申报课程的实训效果。
二、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建设的建议
纳税申报是企业每个月日常财务处理流程中的必经程序,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必须掌握的实务技能,而纳税申报本身的特殊性要求在实训课程中又必须将税收理论与税收实践相结合,针对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双师型及“双导师”教师团队
在缺乏具有时效性的纳税申报实训教材的客观条件下,笔者建议通过建立双师型和双导师的教师队伍来应对纳税申报实训教材滞后存在的问题。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具有相应的实务操作经验,能够在纳税申报实训过程中很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由于并未实时在纳税申报的工作一线,难免会存在信息和实训内容的滞后。因此,就需要有“双导师”型的教师参与纳税申报实训的教学,而“双导师”都来自企业或财税部门,掌握了最新的纳税申报的信息和内容,通过“双导师”队伍对纳税申报实训的教学弥补了传统纳税申报实训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同时积极推进双师型及“双导师”教学团队研发符合学校和学生特点的纳税申报基础教材和实时纳税申报政策读本,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加强实训设施建设
由于纳税申报实训课程需要在特定的软硬件环境下进行,因此高校必须投入资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角度来解决教学设施的问题。在硬件方面建设方面,投资建立专门的纳税申报实验室,模拟企业纳税申报的实体环境。在软件方面,为纳税申报实验室安装专门的纳税申报模拟软件,并且模拟税务机关的纳税申报服务器,还原了企业纳税申报的所处的软件环境。通过纳税申报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并进行情景化教学,可以在纳税申报实训课程中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了解和掌握不同纳税人及不同税种的纳税申报的处理,为学生日后就业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纳税申报环境奠定了实践基础。
3.协调专业课程设置
纳税申报实训课程是以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为理论基础,因此为了能够使纳税申报实训课程能够与其他的课程很好的衔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的设计中,就必须调整相关课程的相关顺序,建议的顺序为先安排中级财务会计、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最后安排纳税申报实训。
4.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由于企业的纳税申报实训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因此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合理分配两部分的分值,通常实践成绩的比重略高,最终成绩为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的总和。理论方面,可以按照常规理论性课程的方式进行的书面考试或者论文考核,而考核的内容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而在实践考核方面,主要在于考核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纳税申报,因为,在企业实际的纳税申报中,税务机关对纳税申报的时间和纳税申报表的信息填列都有明确的要求,所以,实践成绩将取决于学生通过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学习能否在模拟的纳税系统中按时按规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填制,并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也是纳税申报实训课程的最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宁.关于税务会计岗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
[2]管永昊,姚巧燕.“税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宿州学院学报,2014
篇10
一、2006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新办法的“亮点”
(一)汇算清缴的主体为纳税人
即参加汇算清缴的对象为实行查账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对无论盈利和亏损、是否在减税、免税期内,均应按规定进行汇算清缴。汇算清缴的风险全部转嫁到纳税人,税务机关不再像以前一样承担“纳税人保姆”的职责。
(二)适当延长了年度纳税申报时间
除另有规定外,纳税人应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报送《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办理结清税款手续,将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与汇算清缴合二为一。纳税人在申报汇缴期内,发现年度所得税申报有误的,允许其在汇算清缴期内重新办理所得税申报和汇算清缴,从而增加了优化服务。
二、要注意国税发(2005)第13号《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几个“关键点”
(一)分清程序是前提
企业财产损失按申报扣除程序分为自行申报和经审批扣除两种。对需经过税务机关审批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财产损失,该《办法》共列举了八种情况,一目了然,注意参阅。
(二)把握时间是关键
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年度终了后15日内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时间紧迫。
(三)出示证据是保证
企业的财产损失必须客观真实,并且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否则,税务机关审核不过关,企业只能“哑巴吃黄连”,这就要求企业在发生财产损失之后要保存、收集和取得有效的证据。
三、新《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应注意的“重点”
结合最新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通知》(国税发[2006]56号)、《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执行口径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04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企业所得税工资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26号)等文件,新申报表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调整。比如,涉及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的计算基数为申报表主表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广告费、业务招待费、业务宣传费等项目扣除的计算基数统一为申报表主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投资收益不再进行还原计算,工会经费计提基数调整为计税工资总额、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不再设置当年支出比上年增长10%的前置条件等。
举例:某生产家电的内资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产品的单位成本90元,假如不考虑各种流转税,企业无尚未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增值税税率都为17%。
2006年度企业有关生产经营情况如下:
1.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品15万件,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累计注明不含税价款3600万元,税额612万元;零售2万件,开具的普通发票上注明金额累计561.6万元。
注:上述业务会计上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税法上填入申报表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3600+561.6/1.17=4080(万元)
会计上记入“主营业务成本”填入申报表第7行销售(营业)成本(15+2)×90=1530万元
2.公司2006年作为福利给职工发放自己生产的家电1000件。
注:根据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
借:应付职工薪酬13.08万
贷:库存商品9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08万(0.1×240×0.17)
税法上应视同销售,将24万的收入填入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将9万填入第7行销售(营业)成本。
3.全年共发生产品运输、装卸、包装、展览、广告等销售费用700万元,其中广告费支出400万元,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款已付。
4.全年共发生财务费用222.2万元,其中:
(1)支付给经销商完成2005年销售额度和及时回款给予的销售折扣200万元,此折扣以企业与经销商的协议和自制现金折扣计算单作入账依据。
注:200万元无正规发票,不可在税前扣除,应填入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
(2)2006年8月1日,因缺少流动资金,从关联方企业取得借款3000万元,期限3年,年利率为1.2%,8-12月份“财务费用”科目列支关联方借款利息15万元,金融部门的同期同类贷款年利率为0.72%。
注:税法规定,向关联企业借款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则税前可扣除的利息为:5000×50%×0.72%×5/12=7.5万元,超支部分为15-7.5=7.5万元,应填入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
(3)2005年9月1日,该公司从工商银行取得贷款1000万元,公司将这部分贷款用于长期股权投资,2006年度财务费用中列支这部分借款利息7.2万元。
注:税法规定内资企业投资借款利息可以税前扣除,勿需进行纳税调整。
5.全年共发生管理费用469.14万元,其中:
(1)业务招待费60万元。
(2)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80万元。
(3)工资总额160万元。工资采用计税工资制。其中,2006年1-6月份职工平均人数100人,6-12月份职工平均人数为110人。上半年计税标准为800元/人。
(4)按工资总额160万元相应提取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累计28万元。
6.2006年8月发生意外事故,损失库存的外购材料40万元(不含增值税),10月份取得保险公司赔款15万元,财产损失已报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同意在税前扣除。
会计处理:
发生损失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46.8万
贷:库存商品40万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6.8万
赔偿时:
借:营业外支出 31.8万
银行存款15万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46.8万
根据2005(国税发)第13号令,年终汇算清缴时,报经税务机关审批同意后,31.8万的财产损失可在税前扣除。
7.2006年国债利息收入10万元,境内分回税后投资收益60.8万元,已按24%交纳了所得税。
注:申报表第2行=10+60.8=70.8万元,不再进行还原处理。
8.11月份,转让9成新小汽车,转让价为5.5万元,账面原值6万元,已提折旧1万元。
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5万
累计折旧1万
贷:固定资产 6万
取得收入:
借:银行存款5.5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5.5万
结转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0.5万
贷:营业外收入 0.5万
注:新申报表将0.5万元填入第5行其他收入中,这与旧申报表完全不同。新申报表的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已基本与会计上接轨,这样的变化进一步方便了纳税人的核算,税收与会计的收入差异变小,只需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余额加上税收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入的视同销售收入即可。
9.通过民政局向灾区捐赠自产家电,成本价为0.9万元,公允价值2.4万元,捐赠扣除比例3%。
账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1.308万元
贷:库存商品0.9万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0.408 (2.4×17%)
税法上应视同销售,将2.4万的收入填入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将0.9万填入第7行销售(营业)成本
报表填列:
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相关栏目计算如下:
第1行销售(营业)收入:3600+561.6÷1.17+24+2.4=4106.4(万元)
第2行投资收益:10+60.8=70.8(万元)
第5行其他收入:0.5万元
第6行收入总额合计:4177.7万元
第7行销售(营业)成本:17×90+9+0.9=1539.9(万元)
第9行期间费用:222.2+469.14+700=1391.34(万元)
第11行其他扣除项目:31.8万元
第12行扣除项目合计:2963.64万元
第13行纳税调整前所得:1214.66万元
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71.49+44.68+6.4+1.12+200+7.5
=331.19(万元)
广告费扣除限额=4106.4×0.08=328.51(万元),调增400-328.51
=71.49(万元)
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4106.4×0.3%+3=15.32(万元),调增60
-15.32=44.68(万元)
计税工资6×800×100+110×1600×6=153.6(万元),调增160
-153.6=6.4(万元),三费调增6.4×0.175=1.12(万元)
利息及折扣调增200+7.5=207.5(万元)
第16行纳税调整后所得:1545.85万元
第18行免税所得:10万元
第19行应补税投资收益已缴所得税额:19.2万元(60.8/(1
-24%)×24%)
第20行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额:1.31万元(因为1545.85×3%>1.308)
第21行:40万元(80×50%)(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88号)的有关规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数额直接填报在《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第21行“加计扣除额”中,取消附表九)
第22行应纳税所得额:1513.74万元
第23行适用税率:33%
第24行境内所得应纳所得税额:499.54万元
第25行境内投资所得抵免税额:19.2万元
第28行境内、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480.3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