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歌曲范文
时间:2023-03-28 12:5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歌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和声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在钢琴即兴伴奏中,拥有灵魂地位的组成部分是和声,如同画中的色彩,而在音乐中,色彩就是和声。(2)擅长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风格。具有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以及鉴赏力,对钢琴即兴伴奏会起到更整体的效果。在声乐教学的曲目中,提供了各种类别的歌曲,尤其是中国民歌,特点鲜明,各地的民歌差异大,只要我们可以把握住风格就行。例如,新疆民歌则多用切分来进行伴奏。(3)扩充知识面,发散思维想象空间。声乐教师不应排斥任何种类的音乐,要多看、多听、多想。在各类音乐中找寻自己的灵感,集各种音乐之长,尤其现代网络发展如此之快,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标志,同时,我们必须更加努力来避免自己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要想让学生长成参天大树,作为培育大树的土壤,老师必须拥有丰厚的营养,以便于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到有用的知识。(4)提高心理素质。歌曲的即兴伴奏体现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娴熟的弹奏技巧只是其一,良好的乐感和心理素质更是重要方面。即兴伴奏是从自身情感出发,根据当时的音乐环境,流露出自然的音乐。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我认为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锻炼,多练习,敢弹,珍惜每一次的演出机会,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多实践提高心理素质。
歌曲常用的伴奏类型
八度伴奏它是最常用也最简单的伴奏类型,常用的就是左手弹八度,并且有节奏的快慢,右手只负责旋律。左手既可以与右手同步,也可以与右手不同步。这种伴奏类型适合儿歌或节奏欢快的歌曲。
弦伴奏和柱立式弦伴奏和柱立式又名和弦伴奏,其旋律立体感更明朗、强烈、有用并且方便。要弹奏好它首先要了解各种类型的和弦,弦伴奏和柱立式是即兴伴奏的一个重要基础。它可以适用于不同歌曲的伴奏。
分解和弦伴奏分解和弦伴奏,将和弦与柱立式分解开来,就如吉他分解和弦,按照特定的节奏音型发生变化,从而进行演奏。常应用于抒情歌曲中,如《小草》、《妈妈的吻》、《军中绿花》等。
琶音伴奏琶音伴奏是指,在基本琶音之间,将三个音去掉,四音一组弹奏,可以单独左手弹也可以左右手交换弹奏。一般用于抒情歌曲。
带远距离低音加和弦伴奏带远距离低音加和弦伴奏为左手弹一个八度再加一个和弦。教常用于歌颂类型、英雄类型,以及欢快类型,如《歌唱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吉普赛女郎》等。
无旋律伴奏无旋律伴奏容易误解为没有一点旋律,这是一种高级的,将旋律变成不同伴奏织体与各种音乐节奏配合的伴奏类型。这种伴奏类型对不同种类的歌曲都适用。
弹好前奏、间奏及尾声
前奏是表达整首曲目的风格和思想的。而间奏则是衔接段落之间的重要环节,通常要按作曲者原意弹奏,最好不要搞一套自己的创作。尾声则应当用终止式完成,但如有独特的尾声就必须要弹出来,如《叫我如何不想他》等。
歌曲即兴伴奏的配弹步骤
篇2
关键词:民族声乐歌曲;演唱风格;多样性;施光南
中国音乐文化自古就与外界进行着不断的交流,而至今依然在世界音乐文化征鲜明、一枝独秀。本文所谓的当代民族声乐作品便是指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新创作的,吸收、运用外来的、传统的等多种作曲技法,挖掘我们民族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我们民族的音乐精神、气质,表现新时期的中国人民的生活风貌的声乐作品。
一、施光南三首作品的音乐形象、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是个性鲜明的一个人,他身后有扎实的民族民间音乐功底和颇深的文学艺术素养,他的声乐作品,不拘一格的采用我国民间曲调、戏曲、曲艺曲调、传统作曲技法和西洋作曲技法,使之完美的融合在自己的声乐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塑造出富有时代性的民族音乐形象。民族性和时代性为其声乐作品的显著风格,他的民族声乐作品分别被风格不同的歌唱家诠释,成功的塑造出具有时代性的不同的民族音乐形象。本文选取他三首风格各异的作品,以此为代表来分析它们的音乐形象、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
(一)李光羲《祝酒歌》
1.《祝酒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创作特点
《祝酒歌》创作于1977年,表现了打倒“”后,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经过压抑的岁月后的人们的深沉而又喜悦的感情。本曲开始的前奏吸收北方汉族吹打乐锣鼓点的节奏,喧染出节日里锣鼓喧天、一派欢腾的热闹气氛。主题旋律中分别出现有维吾儿族、汉族、藏族等民族音调,曲作者特别注意乐曲旋律与歌词音调的结合,其中运用有很多我国戏曲、曲艺的润腔手法。
2.由李光羲成功诠释的《祝酒歌》所体现出来的演唱风格
1979年,由李光羲演唱的《祝酒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欢快的节奏,崭新的时代气息。他声音明亮,有一定的厚度,气息适中,运转自如、流畅,使全曲明朗、一气呵成。他又对我国传统的咬字、吐字、运腔有很好的掌握,歌曲吐字清晰,字头、字腹、字尾转换自然,使之从头至尾如口语一般,运腔的良好运用使歌曲增添一种亲切感,如第一句中的“酒……飘……香……”等字。力度在这个作品中前一部分基本适中,在歌曲的后一部分“今天畅饮胜利酒,明日上阵劲百倍”处力度加强,加上戏曲类唱腔的运用,一种豪迈、爽朗之气便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接下来的“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甘洒热血和汗水”力度弱下渐强,和前一句形成对比,一种对祖国深深的情感便凸现出来。
(二)关牧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1.《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音乐形象及创作特点
关牧村所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音色浑厚、甜美。歌曲以抒情见长,发音甜美、行腔委婉、情真意深、吐字清晰、语法讲究、音色变化丰富而富有韵味的罗天禅,通过女中音的声音,又送来令人心醉的葡萄,使人沉醉在祖国情、生活情、爱情之中。
2.由关牧村成功诠释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所体现出来的演唱风格
关牧村始终坚持以民族唱法为基础,将西洋唱法的精华自然地融入民族音乐之中,实现了民族音乐艺术的升华。她的演唱除了注重声乐技巧,更追求内心情感的体现,曾经的创伤、经历、感悟给她的歌曲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与灵魂,使歌曲焕发出艺术的灵气和感人的力量。她的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之所以深受大众喜爱,与她在歌唱方面独有的嗓音和唱法,独有的个性特点,独到的艺术见解及优秀的艺术修养密不可分。
(三)《在希望的田野上》
1.《在希望的田野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及创作特点
《在希望的田野上》音{清新、活泼、热情、亲切,富有新的生活气息和青春激情。歌曲的前奏吸取北方民间吹打乐的典型节奏,运用重复、模进的手法发展起来,简洁明快,为全曲的欢快、热情的情绪做了一个铺垫。主体旋律吸取多种地方民歌的音调而又流畅、协调,富有浓厚、清新的泥土气息。
2.由成功诠释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所体现出来的演唱风格
由成功诠释的《在希望的田野上》音色明亮、运转灵巧、吐字清晰。在气息运用上,头声共鸣、声区的转换、真假声的糅合等又明显借鉴西洋发声法。演唱者在歌的音乐形象的塑造、咬字、吐字、归韵、运腔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修养。举例,“孩子们欢笑”的“笑”她都做了精巧、细致的处理,从而表现出一种亲切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能引起人们惟妙惟肖的联想。其中“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中的“生”字,作者则是借鉴通俗歌曲演唱通常运用的吐字方式。在气息运用与音色处理上,歌曲每段的前一部分较后一部分为稍浅,音色也较后一部分柔和,正好适合前一部分轻快、跳跃的旋律特征,显得非常亲切。后一部分从“哎……嗨……哟……”开始,气息较深,声音明亮、高亢,适合于不断出现的高音区的长音和这种爽朗、热情的情感需要。
二、结语
作为一个声乐学习者,我们应该放开手脚广泛涉猎多种歌唱唱法,只有精通才能自如地为我所用。一方面应该深入挖掘民族精神实质,了解我国的审美体系和哲学体系等,向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学习。另一方面,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不断涌现的极富时代性和民族性的优秀民族声乐作品,作品的创作和声乐艺术的发展永远是同步的,我们期望有利用新的手段表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优秀作品,不断拓展对民族精神的挖掘。我们应该善于总结几代音乐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我怎样写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1991.
[2]金铁林.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音乐会之后[J].北京:人民音乐,1998(06).
[3]王玄迈.寻求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新路――记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J]北京:人民音乐,1982(09).
篇3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1
引言:通过品味舒伯特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音乐中的优美、歌词的美妙,通过舒伯特的音乐艺术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和加深对音乐艺术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还能使学生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同时,我们将舒伯特艺术歌曲放在高校音乐专业作为教材在教学中使用,这与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教育目标完全有着一致性。因此,研究舒伯特的音乐对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并且从里面寻找那些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华,对声乐教学大有裨益。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人类音乐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璀璨瑰宝,同时,也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舒伯特的歌曲的数量很多,他的音乐不但具有古典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而且,还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所以,舒伯特的音乐价值在于他的音乐精神和音乐创作手法。可以说,这二者决定了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形成时代音乐潮流的最根本的基础。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充满了艺术气息和文化价值,同时,他的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研究价值,所以他的音乐对于我国音乐院校有关音乐教学方面提供了有利的价值,对声乐的教学和演奏都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关于声音的运用和控制,以及从音乐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剖析理解方面,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都有较高的规格和要求。通过对于舒伯特音乐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有关于音乐艺术方面的认知和音乐艺术的审美意识得到更大的提高,并且慢慢地形成一种很高音乐艺术气息和音乐思维逻辑;另一方面,认真研究舒伯特的音乐,可以锻炼学生关于音色和气息的控制力度,更加协调音乐与钢琴的配合度,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加深学生在音乐方面对于感情的控制力,从而提高学生内在的整体音乐水平和艺术涵养,使得学生不仅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得到进步,还可以使学生在专业艺术的理论知识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学生对于艺术歌曲的把握更加深刻、更加炉火纯青,从而能够使老师与学生能够共同地、更好地完成和达到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1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更好的调整声音与气息
大家都知道要想更好地去表现艺术歌曲中的那种细腻、优雅的演唱风格,就必须要保持声音的连贯性,然而要达到声音具有很好的连贯性就必须做到在歌唱过程中很好地对气流的运作进行有效的控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正好在演唱之中具有这样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所以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对于学生的呼吸和声音的训练有着独到的好处,学生在演唱中就需要进行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在学生刚刚开始训练的时候,老师应该通过一些数量较少的乐句、音域较窄的音乐歌曲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就为以后的声音音质的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舒伯特很多艺术歌曲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其旋律大多都是高低连绵、跌宕起伏,而且大多分布在中低音和较高音的声区,所以对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饱和、协调、圆润和优美的声音音质。老师将艺术歌曲之中的一些短句进行有机的联系就完全可以锻炼学生对于气流的自然控制,因为狭窄的音域可以让学生的歌喉始终保持在某一个正确的位置。教师在对声乐专业的教学上,充分地利用舒伯特的音乐艺术特征进行教学,就能够很快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2
(二)、对于伴奏的配合能力的锻炼
大家都知道很多音乐中都少不了音乐伴奏,尤其是钢琴艺术的加入,它不但可以用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来烘托音乐气氛,还可以表达某种艺术意境。它和音乐是相互融合的,钢琴可以把艺术歌曲赋予更加深厚的艺术气息和意蕴,还可以使其典型形象表达得更加活灵活现。钢琴能够使艺术歌曲在思想层面上表达得更加丰富,并且赋予其有着深刻的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声乐的歌词和旋律的配合下,把一首曲子演绎得惟妙惟肖、天衣无缝。钢琴和艺术歌曲二者是不可分离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水乳相容,是亲密的合作伙伴。艺术歌曲和钢琴艺术,它们之间的结合为艺术歌曲的演奏赋予了更加完整的生动活泼的深刻内涵性和情景交融性。3
(三)、有利于提高演唱能力
篇4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进而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只要能够因势利导,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和分辨,广泛的阅读会让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以一种超越他人的眼光审视世界。
其次,给学生提供读书环境。阅读更多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种认识和方法,所以我们大可放开手脚,不分中外,不分文体,都可以让学生拿来读。在班里准备一定量的书籍,让学生时刻有书读,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语文的任务,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能更好的促进阅读。所以我们可以对阅读教学进行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书写阅读感受,从而使阅读更好的与写作结合起来。
二、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是阅读者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是说阅读是以作品为媒介,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当我们以自己的情感经验,对文章进行深入体验和感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者仿佛在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站在生命的最高处,目睹整个生命的本相,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受灵魂被抚慰的惬意。
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受,而刻意去追求情感的共性,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体验拉到老师的个人情感体验或者教参上来。学生几乎丧失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而老师的教学也更多的着眼于文本的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文本的结构和写作的特点等。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巩固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解决阅读材料中大多数的类似问题。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更别说举一反三了。虽然“唯高考是从”有时是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近了,开始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更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也不断的提出语文教学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所以我们应该反思传统教学,摒弃其不足,去探索更加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改变传统并进行探索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这就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探索更为生动的阅读教学模式,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启发式教学是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把文章的内涵、所蕴含的道理逐步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要注意的是,对于文本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学生个体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受。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二,个性化阅读教学。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所以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也不尽相同。而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以此为基础,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主要目标。从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转换阅读的角度和思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当然说是由着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个性化阅读,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
第三,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性阅读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研究性阅读教学注重的是文章信息的处理,它虽然并不排斥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但教学的目的决不只是为了学习语文知识。因此研究性阅读的课堂肯定是探索型的课堂,由学生自主探索、切磋问题,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评价,这样的课堂才在真正意义上将教与学完整地结合起来。
篇5
(一)法国艺术歌曲
说起法国艺术歌曲,大家首先会想起福列的歌曲《月光》,古色古香人物风情画似的曲调、唯美的钢琴声始终和歌声相互缠绕融合,把如水般的月光梦幻般的舞步描绘得惟妙惟肖。这就是法国艺术歌曲的魅力。如同当时的印象派绘画一般,歌曲也是通过简洁流畅的形式来表达含蓄、细腻的感情,体现的主要是作曲家感受到的一种印象性、象征性的意境。所以,我们在学习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这个基本的风格特点,切忌和意大利歌曲、德国的“lieder”混淆。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艺术歌曲与来源于民歌的歌曲不同,它的沙龙气质反映出更多的浪漫主义情调,作品中常流露出高雅的艺术气质,它不是大众性的娱乐作品,而是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其次,与诗歌的完美结合是法国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用暗示、含蓄、象征的手法来反映内心世界,而音乐家则从诗歌的意境出发在音乐中再现。作品基本上是以法国诗歌为歌词,对其进行旋律化处理,注重把握诗歌的节奏,音乐和诗意的融合。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歌词的含义,并通过不断地诵咏歌词来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再次,想要演唱好法国艺术歌曲,语言是第一关。法语一直被认为是最优美的语言,具有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是情感与语调的完美结合品,音乐线条也是随着语言的抑扬顿挫而塑造出来的。法兰西语言的别样美感让作曲家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成为和谐的统一体。法语的元音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具有独特的语调、鼻化音和联诵,使得法语比起其他语言具有音乐性。法国艺术歌曲的旋律基本上是随着语调起伏创造出来的,因此在演唱前必须反复朗诵歌词以达到发音的准确和语言的流畅。
(二)法语歌剧咏叹调
篇6
关键词:声乐演唱;二度创作;情感体会;基本唱功
当今歌坛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的时期,现代很多流行演唱者都在转入民族美声歌坛,在对郭兰英,,宋祖英等知名歌唱家的作品进行模仿和二度创作。但是纵观歌坛,不论是老歌新唱,新歌发行,歌曲的创新与演绎道路都要求演唱者,或者是表演者拥有资深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能力中二度创作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将根据经典民歌《我爱你塞北的雪》为基础,力求对演唱者的二度创作能力对作品的不同影响做深入探究。
1 二度创作中对作品的处理
1.1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要演唱一首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作品。要想了解一首音乐作品,就要全面综合的进行了解与分析。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依已然成了诸多了解内容中的首要内容。《我爱你塞北的雪》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高音作品。尤其是女高音的演唱更将歌曲的艺术特征演绎的淋漓尽致。女高音的音质以及演唱技巧,都能够很好的烘托出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冬雪的美丽与纯洁,使一幅轻盈的雪花漫天飘飘洒洒的北国风光的壮观画面清晰展现在眼前,赞美了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如果再有好的二度创作的能力,把歌曲和演唱现场的气氛进行不同的结合就会使歌曲的内涵和意义完全展示出来并且和现场形成互动的趋势。不仅把歌曲唱了出来,更将歌曲表现了出来。让听觉渐渐扩展到感官的体验。
1.2 作品分析
《我爱你塞北的雪》的曲风朴实自然,品味高雅,是中国乐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歌曲不仅充分继承黄自,赵元任等老一辈作曲家创作理念,歌曲的旋律把中国语言、民族和声与现代技法、钢琴伴奏与中国古典意境融于一体,并从多方面考虑中国当代的大众审美特点,把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情怀、浅显易懂的歌词、优美的旋律、生动的钢琴伴奏都和谐的融入歌曲的题材中。使歌曲不仅拥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有成了大众认可的音乐。不仅使自己在艺术创作领域有新的地位,更为外来题材中国化的歌曲铺平道路。这首歌曲不仅是中国歌坛中的佳作,更充分的融合了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使歌曲不单单存在于音乐这个单独的领域中,也逐渐开辟了不同的界域。把歌曲的市场更加扩宽。
1.3 作品节奏与旋律的掌控
莫扎特说过:“歌曲中的旋律与节奏是歌曲的灵魂”,演唱者要做到对歌曲的旋律和节奏的充分理解。
感情与色调的变换是由节奏与速度控制的,如果很好的掌握了节奏,控制了速度,就很好的把握住了非情绪起伏和感情的脉搏了。有的歌曲是以一种节奏从头到尾贯穿的,但是这种歌曲也会有其特殊的感觉,如清泉流过山谷般虽缓慢,但是不失韵味。有的歌曲明显是属于变奏歌曲,在同一首歌中能够很好的把握和变换节奏才能够将歌曲的风格把握很好。《我爱你塞北的雪》明显属于前者,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很好的崇尚和纯洁的感觉,总体节奏就不会错,再加上很好的二度创作能力,作品就能够很好的被演绎。
2 演唱者自身的素质
2.1 良好的歌唱技巧
唱歌的基本功是最重要的,不论是哪个唱腔的歌唱者都要对自己的唱腔进行准确的把握,要结合自己的生理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唱腔类型去演唱。当然,后天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正确的发声训练,是最重要的。在训练发声的时候演唱者自身就会发现很多技巧,最简单的就是声音是以气息为主,不能用嗓子生硬的去喊出声音来。男女声演唱的时候要很注意自己换声区的把握与转换,要经常对自己的换声区联系,做到熟练的运用。在基本功做好之后就要进行技巧的训练,其中调式就是一种非常常见,也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因为它是音高的组织性的主要现象之一。
2.2 提高对作品的感应
在演唱一首歌的时候,歌手要与歌曲产生共鸣,才能够把歌曲演唱的动人心弦,在这个过程中,歌手要与作品建立一种联系,也就是提高对作品的感应,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把握和演唱作品。首先,作品的不同时代性是要注意的。例如,《我爱你塞北的雪》就是一首现代的,赞美祖国大好江山的歌曲,它所表现的气势就是当代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现象,就不能演唱出革命时期的那种悲壮的情怀。要充分展示出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祖国发展的信心。更要表现的是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利用歌曲不同的段落表现自己不同的情怀至关重要。想要自己与作品的感应提高,就要在自己了解作品的同时让作品了解自己。首先,每一位歌手都要对自己的演唱风格做很充分的了解,对自己能够驾驭和把握的歌曲进行系统的分析,面对新作品时敢于尝试是好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对作品的成功演唱案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了解,对其名家的演唱进行分析,找到属于自己的点位,寻找自己与作品的共同点。达到互相了解的地步,在通过作品分析等渠道与作品产生共鸣。
2.3 自己感情与作品的融合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感情融入其中,不论是作者的感情还是演唱者的感情,都是艺术作品的感情所在。歌曲的感情更多的需要演唱者来完成,这就需要很强的二度创作能力。凡艺术歌曲,其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在演唱这类歌曲时,要根据不同内容规定的情景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优秀的艺术歌曲,多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演唱的要求来看,需要将表现现实内容的戏剧性,抒情风格同浪漫性的抒情风格结合起来,使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歌曲才能够算是成功的演绎,所以,在演唱歌曲的时候要对歌曲进行系统的划分,才能进一步把握其精髓进行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是颂歌风格,这类风格的歌曲,多以抒发热爱与赞颂之情,音乐与演唱风格多姿多彩。
3 实事求是,一切从演唱者实际出发
为了更好地诠释作品,实事求是是最需要做到的。一些歌唱者在没有掌握足够的演唱技巧前,便盲目地追求作品表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这样必然会造成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上的脱节,无法体现作品应有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美感。为此,在二度创作时,演唱者要结合自身的演唱水平、准确衡量自身歌唱技术与表现所需要的演唱技巧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量体裁衣;反之,演唱失败。面对具有不同演唱处理方式的歌曲,歌者在选择时也要量力而行。如,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民歌《啊,我的太阳》,这首歌的结尾句,有的歌者将其中的“a2”音处理为“b2”来唱;也有人将最后一个“g2”翻高唱成“d2”的。若歌者本身技术水准暂时还达不到或勉强达到,就不要去尝试这两种歌曲的演唱处理方式,免得造成延长上的失误,为后面音节的演唱有负面影响。这一点是歌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总之,二度创作是歌曲演唱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歌手的二度创作能力决定了歌手的演唱水平以及在演出的时候的台风及表现力。所以,好的二度创作水平是每个歌手所具备的,本文仅借个人经验对二度创作进行浅显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昕.关于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探讨[J].剑南文学,2011(8):11-12.
[2] 李锦生,王晓平.试谈音乐欣赏教学的性质及其作用[J].陕西教育学院报,2002(1):23-24.
[3] 郑顺女.如何实现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9-71.
篇7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课堂教学
古诗词歌曲主要是指用古代诗词歌赋填词的音乐作品,如《乡村四月》、《夜书所见》、《月满西楼》、《蒹葭》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古代流传下来且较具知名度的乐曲,多数为诗人所创,新时代古诗词歌曲融入流行元素,成为音乐类型之一。然而,当前有些高校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未能充分运用古诗词歌曲,一方面无法引领学生通过古诗词歌曲的学习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未能多渠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基于此,为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关键、原则、难点及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充实声乐教学内容高校声乐教材中有关传统古乐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充实教材内容,还可以古诗词歌曲为载体讲解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使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为提高新时代教改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仅围绕知识及技能进行智育,已然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此提出立德树人理念,在关注智育同时渗透美育、德育,助力学生在学习中锻造优秀品格,树立正确观念。古诗词歌曲在诗词歌赋基础上创作而来,可以体现出先辈的思想品格,教师指引学生秉持“见贤思齐”理念学习体悟,使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三)积攒教改经验古诗词歌曲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利用,成为教师需解决教学实践难题之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育人路径,确保学生古诗词歌曲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在此过程中积攒教改经验,增强育人实力,明晰本校声乐教学所需教法,找到教改方向,继而突出本校声乐教学优势,达到推动高校声乐教育活动科学发展目的。
二、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一)将声乐知识及技能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为保障高校声乐教学科学有效,教师应结合教育需求做好古诗词歌曲筛选工作,确保有关歌曲蕴含的演唱技巧在高校声乐教学范畴,声乐知识能够以古诗词歌曲为依托面向学生高效输出,使古诗词歌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活动中,避免出现古诗词歌曲滥用,消耗师生“教”与“学”的精力等消极现象,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二)将学生学习自主性与古诗词歌曲关联在一起新时代教改要求教师关注学情,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筛选古诗词歌曲,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应用有关歌曲,使古诗词歌曲成为学生开启声乐课堂大门的钥匙,在自学中有所收获,满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将古诗词歌曲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关联在一起教师为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展开声乐教学活动需率先加深研究,找到应用古诗词歌曲的立足点,提升自身古诗词歌曲赏析能力,同时改进教法,为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实况,将古诗词歌曲与之全面发展关联在一起,如提升学生音乐文化修养、音乐艺术鉴赏能力、声音表现力等,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更具深意。
三、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保留古韵我国有许多知名度较高的古曲,如《离骚》、《海青拿鹤》、《霓裳羽衣曲》、《秦王破阵乐》等,这些古曲具有鲜明的时代历史特征,歌曲意境各不相同,教师为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需保留其原汁原味,用古诗词歌曲的古韵感染学生,调动其学习探究自主性,充实高校声乐课堂教学内容,赋予教学歌曲不同风格,为学生传承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以人为本为保障教师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与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相契合,教师需从学生声乐基础、文化内涵、兴趣喜好、审美能力、学习情况等角度出发应用古诗词歌曲,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确保学生乐学、好学,在学习探究古诗词歌曲进程中萌发声乐学习兴趣,掌握相关技能及基础知识,继而降低声乐育人难度,使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
(三)适度创新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人文环境与新时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为赋予古诗词歌曲亲切感,引领学生通过认知迁移、实践经验深入体悟古诗词歌曲,学习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教师需做好古诗词歌曲育人创新工作,旨在增强乐理共鸣,通过创新拉近学生与古诗词歌曲的距离,为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铺平道路,同时创新需掌握分寸,避免教师将古诗词歌曲改的面目全非,失去其本身的华彩与意义,继而有效应用古诗词歌曲进行声乐教学。
四、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难点
(一)研究滞后当前与高校声乐教学相关古诗词歌曲应用研究成果较少,教师通常情况下乐于应用国外声乐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讲解专业技能,主要源于国外声乐教育经验丰富、历史悠久,出现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研究滞后消极现象,影响古诗词歌曲应用成效。
(二)理念陈旧部分声乐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将自己视为课堂“主导者”,“教师为主”育人理念大行其道,对学生学习情况不够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知之甚少,不了解学生兴趣喜好及其全面发展教育要点,使学生无法接纳古诗词歌曲,与古诗词歌曲缺乏共鸣,降低学生声乐技能及基础知识学习效率。
(三)方法陈旧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科学可行的育人方法,然而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习惯应用灌输式教学手段,使学生出现学习方向模糊不清,无法在古诗词歌曲与声乐知识之间建立关联等学习问题,无法利用古诗词歌曲提高其声乐学习效率。
五、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做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用研究工作首先,高校声乐教师需以传承我国优秀音乐传统文化,优化配置声乐教育资源,有效完成教改任务为导向,树立古诗词歌曲教育研究意识,从古诗词歌曲韵律、内涵、演唱方式、配乐等角度出发展开声乐教学活动,使古诗词歌曲得以分解为若干元素,为教师声乐教学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其次,高校声乐教师需根据本校教育特色有针对性的选择古诗词歌曲进行教学应用研究,旨在突出本校育人优势,如选择高校所在地相关古诗词歌曲开展育人活动,创编地域性“校本化”声乐教材,整合具有地区代表性的古诗词歌曲,使高校声乐教学研究更具有效性,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得以遍地开花;最后,结合高校声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如从选学、必学角度出发研究应用古诗词歌曲的方法,以此为由整合教育素材,使古诗词歌曲的应用体系更为健全,疏通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管路,达到提高我国古诗词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有效性的目的。
(二)转变育人理念科学应用古诗词歌曲高校声乐教师需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摆正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位置,用“引导者”的角色规划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声乐学习“主导者”。例如,教师在应用《秦王破阵乐》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时,可先给学生5min自主赏析该古乐,而后引导学生围绕该古乐进行讨论,感受古乐魅力,在交流互动中提升学生声乐作品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播放若干演唱版本,引导学生探讨其中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优势与劣势,同时跟随伴奏尝试运用声乐技巧进行演唱,教师期间予以点评,确保师生互动具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讲解声乐演唱技巧。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探究《秦王破阵乐》创作的历史背景,感受先辈为保卫祖国河山的英勇之情,与学生爱国意识产生共鸣,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继而使教师能够应用古诗词歌曲完成新时代声乐教改任务。
(三)创新教学模式多渠道应用古诗词歌曲首先,教师需充分了解古诗词歌曲内涵,找到古诗词歌曲应用立足点,避免在应用有关音乐作品同时扰乱高校声乐教学节奏;其次,教师需提升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及研究能力,使教学模式创新目标与古诗词歌曲的应用需求更为契合;最后,教师需将教研与教法创新关联在一起,时刻反观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优势与劣势,根据学情践行教研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模式,使古诗词歌曲应用更加科学高效,达到提高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目的。例如,教师可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讲解声乐知识及技能前运用多媒体设备以网络为载体播放古诗词歌曲,如《阳春》、《渔歌》等,而后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学习探究,围绕歌曲思想感情、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期间碰撞出声乐思维火花,通过对比分析古诗词歌曲异同掌握知识及技能,加之教师耐心解答各组提问落实声乐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可创设“双师型”课堂,借助网络与古诗词研究学者在线互动,弥补声乐教师育人缺陷,帮助学生深入诠释古诗词歌曲创作历史背景,从事件、人物、历史影响等角度出发感受歌曲思想情感,为学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及声乐知识演绎相关情感奠定基础。以《离骚》为例,晚唐陈康士以屈原的经历为依托创作该歌曲,乐曲深沉含蓄、古朴苍劲,抒发屈原遭遇奸谗陷害后苦闷、忧郁的情绪以及思乡爱国的思想感情,继而通过开展“双师型”教学活动,使声乐教学思路更为多元,古诗词歌曲应用效率得以提高。声乐教师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可应用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歌曲同时运用声乐知识及专业技能创编歌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举办校内音乐会,分享古诗词歌曲创编成果,期间选出优秀作品,树立声乐学习榜样,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获得成功与喜悦,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声乐素养。
篇8
关键词:中国古代歌曲;声乐教学;音乐艺术;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歌曲既不像古代乐器有出土文物,又不像古论有文字记载。它的无声、无形的特殊性无疑给研究、教学上带来很大难度,但研究与演唱古代歌曲重要性却可见一斑。演唱古代歌曲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课,所起到的作用如同昆曲是其他戏曲中的奠基石一样,它要求做到严格的发音、咬字,贴切的歌词理解,准确的曲风把握,细致的艺术处理等。古代歌曲在教学与演唱上的数目有限,常用到的歌曲一类是词调歌曲,依乐填词、依词配乐、自度曲,如:姜白石《杏花天影》、《扬州慢》、《鬲溪梅令》等;另一类是琴歌,如《阳关三叠》、《关山月》等,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类。
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是宋代词调音乐,按我国民族音乐的分类属于文人音乐。它并非后人的“仿古”作品,在历史上是确切可考的乐谱,可靠性较强,较能够反映当时词调音乐原貌。笔者就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音乐类型
《白石道人歌曲》音乐主要收入自度曲等词调歌曲、祀神曲《越九歌》、琴歌,笔者主要对其词调音乐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在《白石道人歌曲》中主要的体裁如下:
1.令:又名小令、令曲。有长有短,有快有慢,多数为短而快。“名称来自唐代的酒令,是宋词中最简单的形式。一般在宴会上即席填词,用当时流行的小曲作为酒令而得名。”[1]如《玉梅令》、《杏花天影》、《醉吟商小品》等。2.慢:又称“慢曲”或“慢曲子”。结构一般较长,用板打节拍,节奏特点为‘重起轻杀’,速度较慢,擅于表现抒情的唱段。慢曲中长短不一,多在九十字左右。如:《扬州慢》、《长亭怨慢》、《探春慢》等。3.犯:又称“犯调”、“犯声”。中国传统乐学中的“犯”有两个含义,即本宫音阶内某音换用另一音阶的音;或在本宫音阶不变的条件下,改用音阶中另一音级作为主音(调首),构成另一调式,从而侵犯或改变原音阶的主音,形成同宫异调,即同宫的“转调”。“犯,一般有四种,即:宫犯商、商犯羽、羽犯角、角归本宫,均为一次转调。”[1]如:《凄凉犯》(为商犯羽)、《侧犯》等。4.近:又称“近拍”或“过曲”。有长短之分,大多数比满曲短,比小令长。节奏或用散板,或用一板三眼,速度偏慢。如:《淡黄柳》。
二、音乐特征
1.乐谱:《白石道人歌曲》中所注的旁谱有学者称其为“俗字谱”,如陈应时、童斐等;也有学者称其为“燕乐字谱”,如杨荫浏、吴润霖等;又有学者称其为“工尺简字谱”,如许之衡等。笔者文中引用“俗字谱”一释。
2.节奏、节拍:《白石道人歌曲》中俗字谱中并无明显节奏,没有板眼符号。这与古琴减字谱特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皆非固定节奏。对于其曲谱的节奏问题,学界存在争议,如使用散板、一字一拍、一句一拍等不同观点。俗字谱与我们现代的记谱法来对比,自然显示出当时记谱的不完善,给我们还原宋时旧曲带来很大困难。但这也恰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精巧所在,它充分给予人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条件进行斟酌,唱出独特风格。受其乐谱的启发,笔者认为在教学与演唱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可加以自己的理解,做以调整,并非照本宣科。
3.调式:调高按照原谱中所标的宫调与宋代燕乐律高的规定而制。对于所使用的调式学者持不同意见,如杨荫浏认为使用“之调式”、丘琼荪认为使用“燕乐二十八调”、陈应时认为使用了“燕乐二十八调”和“古乐调”等。对于此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仍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4.音阶:学者对音阶问题同样持有不同观点,杨荫浏、刘明澜等学者认为,《白石道人歌曲》中使用古音阶,即旧音阶或雅乐音阶。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音构成,半音在四、五级(变徵、徵)和七、八级(变宫、宫)之间。而梁燕麦、夏野、吴润霖等学者则认为是几种音阶兼用。
三、词曲关系
姜白石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十分重视词曲之间的关系,使词韵与旋律完美结合。每首词旁都标有相对应的俗字谱,通常为一字对应一音,也有对应两个音,正是所谓的“字歌相宜”。并根据语言音韵的特点和感彩的变化注有装饰、延长的符号,音乐有所调整和变通,并不拘泥一格。这样作出来的作品既合乎词的吟诵又顺应曲调表现,词体具音乐特点,音乐具词体韵味,可谓是“词中有乐、乐中有词”,兼具文学与音乐价值。其作品总体而言歌词清雅、脱俗,音乐空灵、飘逸,其歌词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表达内心情感,反映当时作者的心理活动;曲调使用多样化,所抒发的情感与歌词一致。例如《扬州慢》,其歌词描写作者看到昔日扬州的繁华富庶变为如今的凄凉萧索后所产生惆怅伤感之情,正如姜白石所言:“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他的曲调同样流露这种感触,多处使用音阶级进下行,营造出一种惋惜、悲叹的意境。又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使用上下波浪式起伏,渲染出不平静的气氛。此处译谱亦十分精妙,使用附点节奏,不稳定的节奏表达作者的激动之情。“二十四桥”曲调使用欲抑先扬手法,上行―大跳―下行。可见,姜白石歌曲词曲二者关系密切,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笔者认为要演唱好古代歌曲必须处理好词曲之间的关系,既需理解词意又要把握好音乐风格,剖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自身的文学功底是必不可少的,要推荐学生读古代诗词、古典文学,提高文学修养与对古汉语的敏锐度。
《白石道人歌曲》无论从乐谱学、乐律学、文学、声乐学等学科角度而言,都具较高的学术价值。它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我们接触到宋代词调音乐的魅力。
四、谱例分析
笔者选取《白石道人歌曲》中的词调歌曲《杏花天影》为例进行分析,谱例如下[2](P.43):
《杏花天影》谱中有创作背景的描述:“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月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3]文字交代了姜白石于1186年冬应其师萧德藻的邀请,乘船离开汉阳,由沔口(今汉口)到浙江苕溪,1187年正月二日,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不禁触景生情,徒增感慨。
要演唱好这首歌曲,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朗诵
对于歌曲的演唱,无论是白话歌曲还是古诗词词曲还是外文歌曲,咬字和读音都是十分重要的,把握好这点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朗诵。古代文人很喜欢吟诗作赋,常三五知己院中小聚,饮酒诵诗。笔者在教学中便借鉴古人做法,带学生到家中,以茶代酒,师生各自朗诵,既感受到古人的心境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目的。朗诵古代诗词歌曲要保持其古风古韵,速度不宜快,心态要平和,感受古人的意境。
这首作品压“u”韵,在我国说唱、戏曲界又称之为“姑苏”辙,要注意其“u”音的发音,如:浦、渡、驻、路、舞、苦、处,吐字要清晰、到位。丘琼荪考证《杏花天影》多平声字和去声字。[4]杨荫浏认为姜白石词并不符合四声规律,而是遵循平仄,这缘由南宋偏安,姜白石生活在南宋时的江南一带,使用很多去声字。虽然姜白石歌曲未必符合中原音韵,但受共时性因素影响,其创作仍旧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如今的普通话因历时太久,与当时语言差异较大。而客家方言中却保留了很多中州古韵,笔者是客家人,认为在教学中可尝试用客家话朗诵与演唱,不断探索与当时相近的语言。
2.歌词理解
歌词内容的理解对于整首曲子的感情基调和内涵把握十分重要,特别是古代诗词不同于白话文,更需要仔细揣摩作者用意。歌词如下: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3]
歌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图画:柳丝拂动、鸳鸯水畔,想到当年恋人唤渡时的情景。双眼的忧愁随着春风而去,等待归去,倚着木兰船桨片刻停留。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借景抒情。通过“绿丝”、“鸳鸯”、“桃叶”、“春风”等柔美的景物象征爱情和女性,表达作者思恋古人的愁绪。下阕赞叹金陵景物,莺声动听燕姿优美,又透露作者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汗水理解人心中的苦处。纵然芳草已铺满水边,但自己还是要离去,傍晚时分,船要开了,将会去到什么地方呢?迎来的又是什么呢?表达作者内心的彷徨,感叹自己摇曳、漂泊的人生。同样用象征手法寄情于景,“潮水”并无生命,尚能“知人最苦”,可见作者内心的无奈借物抒情。“芳草”象征美好的事物,就算它再美丽作者也无法再留恋,只能将记忆留在心中。
《杏花天影》歌词表达了作者故地重往后的触景生情,幕幕往事涌上心头,增添了一份感伤。在演唱时要抓住这些要点,从词中感受作者的这种情绪。
3.曲调理解
《杏花天影》原谱未标调式,目前存在中吕调、越调两种意见。明代《九宫十三调谱》、戴长庚《律话》中将其定为越调,而宋代《舒艺室馀笔》中则将其定位中吕调。曲调与歌词结构基本一致,为A+A’单二部曲式,与歌词相对应的分为两部分。曲调与歌词的感情也是相一致,因此分析词意有助于对曲调的理解。谱例[2](P.40)如下:
作品A部分第一句“绿丝低拂鸳鸯浦”呈抛物线形态,演唱时的音量要随之变化。连续两个六度大跳便到达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fa音,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第二句的开头是首句开头模进,而接下去是二度进行,甚至用了调式外音,其紧张进行将人带进了回忆之中,演唱时要把握这种情绪,唱出深情。第三句“又将愁眼与春风”整体向下走向,演唱力度要控制较弱,感情上较为哀愁。紧接着“待去”又是六度大跳,掀起上阕,并且直接进入到下一句“倚兰桡,更少驻”,音乐也趋向平稳,情感上形成对比,仿佛在倾诉自己无奈后陷入理性的思考。
A’部分仅作了换头,即A’部分开头部分与A部分不同,其余音则完全相同。下阕第一句出其不意的从最高音向下进行,将A部分连续两次上行六度大跳改为两次下行跳进,音乐的设计反映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可见金陵往事对其影响颇深。下一句的“算潮水知人最苦”虽然与上阕对应的“想桃叶当时唤渡”音乐相同,但根据词意感受出此时作者已将上阕的回忆变为哭诉,故而笔者认为此处应当演唱地更为激动。全曲最后一句音量要渐慢渐弱,“处”字要唱出逐渐消失的意味,仿佛作者凄苦的情感无穷无尽,愁绪如同蒲公英般四处飘散。
4.伴奏
对于姜白石艺术歌曲伴奏,笔者认为不宜使用钢琴伴奏。钢琴是地地道道的西方乐器,是属于西洋大小调体系的乐器;而词调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其宫调体系是继承中国的传统。从艺术风格而言,二者同样不相符。中国传统音乐多曲折婉转,音乐中包括很多装饰性;而西方古典音乐强调音准,准确地按照谱面演奏,不加过程音。而中国古代音乐的真谛正在于此,正是这些弯弯绕的过程音形成特有的韵味,如用钢琴伴奏便会完全破坏掉这种特点。笔者建议演唱姜白石艺术歌曲可用箫或古琴等中国古代乐器演奏,箫和古琴是文人音乐的代表乐器,声音空灵、安静,脱去世俗的尘埃,音乐透露着古代文人的气息与风骨,与词调音乐所传达的意境是一致的,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少一分喧嚣,多一分宁静。
以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为代表的古代歌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音乐精髓,经历了的洗礼仍经久不衰,是一部伟大的佳作。然而,学界的研究在不断前进着,近几年新译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碎金词谱》等几部重要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声乐史,笔者认为可逐渐选择其中的作品添加进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更多不朽的古代作品得以重生!
参考文献:
[1]管谨义.中国古代歌曲概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
[2]杨荫浏,阴法鲁.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篇9
与共鸣,真声与假声的取舍时不知何去何从;二是在演唱作品时,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技巧无法正确地区别运用;三是在“科学的演唱方法”的理解上有偏差;四是对民族声乐的审美出现误区。
我发现,在民族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师有重视共鸣,忽视支点的错误现象。这种教学很容易误导学生对音色的误解。有一部分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在演唱时出现声音沉闷,晦暗的问题,而更糟的是,这部分学生自己听到的却是共鸣得很好的音色,所以并不愿意改正,反而在歧途上越走越远。要改善这种状况,最需要提高之处,便是寻找声音的支点。所以说,声音的支点在演唱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声音的支点可分为三个:腰腹的气息支点,胸腔的自然支点以及头腔的共鸣支点。这三个支点,缺一不可。即在练声过程中,应该在打开共鸣的同时,应该留意寻找三个支点的感觉。以腰腹的支点支撑气息,以胸腔的支点凸显音色,以头腔的支点使共鸣规整。落实到实践中,应该注重以下三种感觉,练声时,腰腹支点要着重后腰的力量,留意感受胸腔中的自然音色,头腔的支点,应该往眉心寻找,在练声时,要感觉声音在人的前方。在支点练习中,许多学生都会遇到支点与共鸣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时常会周期性的出现。即发现,如果过分寻找支点,真声也就偏多,共鸣与假声就随之减少了,声音发干发直,而一旦过分打开共鸣,声音立刻就失了本质音色,穿透感也少了。其实不然,共鸣和支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在共鸣中寻找支点。以支点带动共鸣,在共鸣和支点的结合中,寻找自己声音的改善方向。
再说演唱作品时对方法选择的误区。笔者注意到,在演唱时,有一些学生表现出来的音色与平时练声时大不一样,在练声时能发出的明亮干净透彻的音色,在演唱作品是都不见了。笔者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一是“外笑内哭”,“外笑”即演唱作品时一定要保持微笑的状态,哪怕是悲伤情绪的作品,也一定要抬起笑肌;“内哭”指的是呼吸的时候,寻找一种深受感动鼻眼发酸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寻找头腔的共鸣点。二是不要过多地去听自己的音色,一切要以情感为重,以情带声,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是保证良好的体力。在演唱作品,尤其是在举办演唱会或者重大演出、考试之前,应该十分注意保证饮食睡眠,以充足的体力去演唱作品,因为在演唱时,演唱者的精神通常处在紧张甚至空白的状态,气息浅而发虚的状况时有发生,而避免这种问题的良法就是保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尽量放松到最自然的状态去调整气息,在舞台上更应该提醒自己,越是自然放松才越是有力量,也正是印证了人们常说的“无招胜有招”。
第三个方面,可以从一些学生对所谓的“科学的演唱方法”的理解上来讨论。现在部分地方艺术院校存在某些弊病,即认为把声音往后唱才是“科学的演唱方法”。其实不然, 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青年教师杨勇曾对“科学的演唱方法”有所诠释,他认为为声音的走向,应该尽量向上走,往上唱,不论民族、美声,只有在头腔寻找共鸣点才是正确的。当然,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悟性必须有默契的配合,声乐练习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敏感而丰富的想象力的基础上的,“正确的歌唱方法的本质就是意识对人体的指挥艺术”①。所以声乐教师应该下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声乐想象力。
此外,在民族声乐的审美上出现了一些误区,也是需要避免的。“无论哪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的特色是决定其风格的主要因素”②。自从美声唱法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之后,民族声乐取美声唱法之长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的民族声乐是建立在汉语言的基础上的,美声唱法的歌唱科学性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可借鉴并不是“拿来主义”。我了解到,现今不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认为,只要美声唱法学好了,自然就能唱好民歌,甚至认为可以用美声唱法来演唱民歌,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追求浑厚立体的音色,反而对民族声乐中十分强调的圆润明亮的高泛音嗤之以鼻。这是很大的一个误区,教师在引导教学时应该注意避免。殊不知,在声乐教学法中所说的“勿听亮音“指的是不要使声音直接从口腔出来,而要经过通道,这样的引导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具有针对性,但是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声乐基础后,则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头腔共鸣点。
【结语】声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要掌握其技术关窍不仅需要一副健康的好嗓子,更需要演唱者的良好悟性和想象力。演唱技巧说到底是为情感服务的,何为“科学的演唱方法”一直未有定论,但是能更好的表达情感的方法就一定是好方法。如果要一说究竟,其实,每个演唱者都应该探寻适合自己的方法,归结到技巧上,就是在强大的气息基础上,在通道共鸣和腔体支点上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嗓音的平衡,这个平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它随着演唱者的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不断改进,没有完美,只有慢慢地去接近完美。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影音乐;夜半歌声;功能
一、电影音乐的作用概述
电影音乐就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电影音乐按照在电影中的出现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性音乐,也叫作客观音乐、画内音乐或有声源音乐,如影片中人物在唱歌,音乐家在演奏乐器等等。另一类是功能性音乐,也叫主观音乐、画外音乐或无声源音乐,功能性音乐一般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用于塑造人物性格、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渲染环境气氛、推动剧情发展,是对画面的补充、解释或评价,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并贯穿电影的整体构思。这两类音乐在影片中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辨,本文拟通过对功能性音乐的分析和研究,来解析电影音乐的功能和特征,并希望借此来认识和分析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音画一体性和音乐的不可代替性。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音乐可以有一个很强的,用来形容精神状态的指示、描述功能。音乐成为一种提示,即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释画面。
二、结合《夜半歌声》看电影音乐的主要功能
1 为影片营造背景气氛
电影主要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特征。音乐以特定音调、乐器音色、风格在影片的局部或整体中,作为表现时代特征、民族特点、地方色彩的手段。构筑电影的文化况味和历史质感。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电影和音乐交叉连接,向读者展开一个“听读”电影的新视角。使电影成为听得到的画面;一首优秀的歌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之后,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可以说我们是在用音乐记忆电影。
在电影《夜半歌声》中,电影开始时。音乐起,舒缓而忧伤的旋律中,镜头摇过黑暗中精致的铜像,开着帽的自来水笔,一页页乐谱,静寂的小提琴,音乐盒,蜡烛孤独地燃烧,狂风起处,黯然熄灭。随后,在破败都依然宏伟的建筑中,掠过女人的幻影,音乐缥缥缈缈,隐约传来主题旋律的一句哼唱,这舒缓忧伤并且缥缥缈缈的音乐很好地为影片营造了一个神秘凄美并苍凉的意境,并很好地层现了影片的悲剧性,而这悠扬感伤、哀婉动人的主题曲贯穿影片始终,既构成了故事的叙述线索,也预示着男主人公的命运无法逃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性。
2 抒发主人公内心感受
电影音乐可以帮助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因此,电影中的音乐对人物的刻画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动人心魄的一把钥匙。
在电影《夜半歌声》中,韦青开始学唱《一辈子失去了你》,一次一次地在高音处卡住。为了阻止剧团的解散,他瞒过剧团的班主,草草登台演唱。然而,韦青的演出也远远没有宋丹平深情和投入,尤其到了接近高音的唱段,他的眼光闪烁。神态惊慌,“甜蜜往事,短短回忆……”他绝望地向身边的棺木下躲去。
在这里,音乐和歌词很好的将主人公宋丹平那种再也不能回到舞台,再也不能继续生活,再也不能与爱人相见的绝望心理描绘出来。
3 更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
音乐的渲染使人物的形象得以更饱满地体现。背景音乐能够充分释放影片的内在魅力起到鼓动作用。当需要表现一种旷达、隽永、苍凉的情绪或情节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意味深长的长调,它表现出蒙古族固有的、跨越时空的民族特色、文化况味和历史质感,比如《嘎达梅林》;当需要表现一种昂扬向上的情绪或情节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我们非常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在电影《夜半歌声》中,张国荣扮演的宋丹平是一个对爱情忠贞、却被人毁了容貌的歌王。这个版本。凄美多于恐怖,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影片的音乐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形象。
宋丹平是个很前卫的音乐家,因此戏中的音乐都是略偏重于带少许外国舞台剧那种感觉的音乐,全无敲击部分,更用上了歌剧式的唱腔,这很好地体现了宋丹平的身份,并为影片营造了一种浪漫气息。由于险被硫酸烧变了形,宋丹萍一直不敢在云嫣面前出现,只是每晚在剧院里唱着《夜半歌声》慰藉她的心灵。影片结尾,在歌声中,宋丹平抱着云嫣乘车远去,忽明忽暗的灯光照着他的脸,虽然伤痕累累,却尽是满足的神情,这里的音乐又很好地刻画了一个勇于以真面目示人的崭新的宋丹平的形象,他已经了解到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用外貌去包装的,并且敢于以真面目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