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范文

时间:2023-03-16 13:2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变动成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变动成本

篇1

1、半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部分和销售量无关,只要有销量,就是变动成本的部分。

2、延期变动成本:和销量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的销量内,成本固定不变,超过这个范围才是变动成本的部分。

3、延期变动成本的特点:在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保持固定不变,一旦突破这个业务量限度,其超额部分的成本就相当于变动成本,延期变动成本实际上是将横轴“延伸”至业务量“临界点”时的半变动成本。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评价 ;应用 ;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nging cost method application in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article full cost method insufficiency elaborated briefly the variable cost law research background, introduced the variable cost law and the meaning of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n the variable cost method and complete cost method are compared, the variable cost method evalua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variable cost method and its limitations, application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Then the variable cost method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analyzed from many aspects,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variable cost method and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 can take method.

Key words: variable cost law; complete cost method; evaluation;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引言:变动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七、八十年代已被引进我国。但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实际应用不多,大部分企业仍然实行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成本法管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不适应,而变动成本法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优势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对变动成本法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力求探索出变动成本法应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其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变动成本法概述

(一)变动成本法的含义

变动成本法,也称直接成本法或边际成本法,是指在企业日常成本计算时,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主要有以下不同:

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确定产品实际成本和损益,并满足对外提供报表的要求,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这样就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因而能被外界广泛接受。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揭示了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信息,从而为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满足企业未来决策需要而产生的。

2.产品成本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成本,还包括变动成本法下计入期间成本的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将所有的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

3.产成品和在产品存货估价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要按当期生产量分担到产品成本中。

变动成本法下,因为生产成本只包括变动成本,所有期末存货(在产品和库存产成品)只包含变动制造费用,不含固定制造费用。

4.利润计算不同。

完全成本计算方法先将产品销售收入减去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计算的产品销售成本和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费用计算出产品销售利润,再减去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算出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先将产品销售收入减去按变动成本、减去变动的经营管理费用,算出企业创利额,再从企业的创利额中减去全部固定成本, 算出营业利润。计算创利额对于进行量本利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预测和决策提供数据,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一)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由于变动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成本观念,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按成本习性区分开来,为强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开创了新的路径。具体来说,有以下优点:

变动成本法能够促进企业重视市场,做到以销定产。

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变动成本法的利润多少应与销售量的增减一致,有助于管理者重视市场销售,增强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实现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带来的产品大量积压。

变动成本能为企业提供重要的管理信息。

变动成本法提供的单位变动成本和贡献毛益,表现了产销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提供了各种产品盈利能力的重要资料和经营风险等重要信息,为管理部门进行本量利分析,及正确地进行成本计划、控制和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的精神。

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将当期所确认的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的成本(变动成本),这部分成本中已销产品成本与当期收益相配比,未销产品成本与未来收益相配比;另一部分是与产品生产数量无直接联系的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它们与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无关,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理应作为期间成本与当期收益相配比。

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运算。

变动成本法下,把所有的固定成本都列为期间成本,节省了许多间接费用的分摊手续,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同时,也避免了各种固定性制造费用分摊中的主观随意性。

变动成本法便于正确评价企业管理部门的经营业绩。

因为它强调了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把固定性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使得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

(二)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尽管变动成本法能够解决一些完全成本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在实践中却不被广泛使用,这是因为变动成本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篇3

[关键词]案例分析 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一、 引言

1936年美国会计师乔纳森・N哈里斯提出了变动成本法,该成本计算模式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只将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当期固定费用从销售收入中扣除,免去固定成本的分配计算程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和改造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许多见解,使其成为成本核算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发展方向。在成本核算中,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更是取消了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认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为方便讨论和比较,本文仍将后进先出法纳入到计算范围,结合实例分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以期给出具有指导意义且较为系统的结论。

二、 案例分析

某厂生产一种甲产品,正常产量是1000件,每件售价为15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85元(其中每件直接材料35元,直接人工30元,变动性制造费用20元);全年固定性制造费用19200元,固定性摊销及管理费8000元,单位产品的变动性摊销及管理费为3元。

要求:

(1)按“两法”计算甲产品各年度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并比较合理性;

(2)按“两法”计算和与销售收入配比的总成本,并进行分析;

(3)按“两法”计算确定各年度实现的税前净利,并编制 损益表,并进行分析。

1、单位产品成本的合理性比较

变动成本法下的单位成本为:85元

完全成本法下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09元,105元,110.6元,115元

在变动成本法下,不管产量如何变化,单位产品成本总量不变,但在完全成本法下,当产量发生变化时,单位产品成本也相应变化,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小。企业的产量越大,产品库存越多,利润就越大,这是一种错误信息。这种错误信息会误导决策者,鼓励决策者盲目生产,自觉不自觉地寻求增加库存量,虚计资产,虚增利润。

2、“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的符合性比较

对比上图可看出,变动成本法比完全成本法更符合“收益与费用配比”的会计原则,因而用变法计算的利润也就更真实。其原因是,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性态来划分和核算成本,将与产品制造过程直接相关的变动生产成本列入产品成本,随着产品的出售或结存分别转入销售成本或存货成本,而将与各期经营活动能力和管理需要直接有关,不受产品生产量变动影响的固定制造费用列入期间成本,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一次全部转销。

3、损益表及税前净利的综合性比较

(1) 先进先出法下的综合比较

存货吸收释放固定制造费用差额(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数值分别为0,+4200,+1176,-5376。与税前净利的差额(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相一致。

(2) 后进先出法下的综合比较

存货吸收释放固定制造费用差额(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数值分别为0,+4200,0,-4200。与税前净利的差额(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相一致。

(3) 加权平均法下的综合比较

存货吸收释放固定制造费用差额(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的数值分别为0,+4200,+918.75,-5118.75。与税前净利的差额(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相一致。

不管存货计价采用何种方法,税前利润差异遵循一般规律公式如下:利润差额=按完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净利―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净利=期末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期初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期末存货量*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期初存货量*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可见各期产销量决定了存货数量,存货计价方法决定了单位固定制造费用,期初期末存货中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吸收与释放量也就决定了该利润差额。因此日常采用完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在调整成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时是容易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2006;10

篇4

管理会计理论认为,在进行成本计算、确定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时,必须摆脱财务会计传统思维模式,重新认识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的本质。变动成本法的特点主要是考虑了将成本按照成本性态进行划分,所谓的成本性态,就是成本的变动和成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成本计算的方法常用的包括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两种,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成本构成不同。变动成本法计算成本是只需要考虑“直接消耗”。直接消耗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的制造费用。固定性的费用如固定的制造费用则不再考虑的范围之内。其次,产品存货的计价不同。变动成本法中期间费用包含固定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三种。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计算时期间费用是直接从利润中扣减的项目,而不计入产成品或者在产品的成本之中。第三,利润计算的方式不同。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计算时需要计算贡献毛益率,所以就需要考虑成本的性态,这样也有利于进行内部管理。而完全成本法更多地考虑外部管理的需要,将成本以其各自的职能进行划分。最后,两者服务的对象不同。变动成本法更多的考虑内部管理者的需要,适用于内部管理。而相反完全成本法则更多的服务于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两者相比,后者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变动成本法由于将产品成本和销量挂钩,所以可以体现利润和销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管理者重视企业的业务量,通过各种方法研究市场特点,采取方式促进销售,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二)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是由于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等计入了期间费用,所以单位的生产成本就不受固定费用的影响,从而使成本控制更科学合理;其次变动成本法中由于成本性态的存在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成本的升高至于企业的产品产量有关,使成本升降的原因更为清晰;第三,亦是由于成本性态的存在,将成本按照成本性态进行划分,从而使成本各部分对应各自的责任人,使责任归属更一目了然;最后,变动成本法的计算方法是企业管理者更注重单位成本的构成,其成本控制也一般采用弹性预算和制定标准成本等来完成,使得成本控制更科学合理。(三)变动成本法所提供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贡献边际和营业利润等资料,更好的体现了企业产品成本和企业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产销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更科学的提供企业业绩预测和决策的依据。(四)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包含固定成本,所以在进行单位成本计算的过程中就存在成本分摊的问题。而成本分摊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这就增加了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难度和准确度,而变动成本法恰恰克服了这方面的缺点。

变动成本法仍然存在以下缺点:

(一)变动成本法更多的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对于外部的相关利益者来说不太符合其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二)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一个前提是考虑成本性态的划分,并假设企业的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显然这种假设从长期来看是不成立的。(三)变动成本法不能广泛应用的一个现实原因是其计算方法导致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

对于变动成本法应该如何应用,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采用“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两种计算方法同时并行,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同时平行地建立一套变动成本的计算体系,使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需求的使用者。第二种观点是采用“单轨制”。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偏重变动成本法,认为变动成本法在计算成本时更科学合理。所以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应该完全用变动成本法代替完全成本法。第三种观点是采用“结合制”。顾名思义就是将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综合考虑,第三种观点最为合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相结合的案例。

以织毛衣机为主要产品的华夏企业,设计的原生产能力是每年1000台,但由于市场等各种竞争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过去的两年每年只能生产和销售500台。市场售价是每台2500元,该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是2600元,详细资料为:单位变动生产成本1000元;固定制造费用800000元;固定推销及管理费用250000元。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若不能扭亏为盈,银行将不再贷款,公司则面临停产。公司经理为此召集各部门经理开会商讨对策。

销售部门经理:企业生产产品的制造费用偏高,作为主管销售的负责人,我认为我们应该主要在如何降低产品的成本上下功夫,在不提高产品售价的基础上,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我们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生产部门经理:对于我们企业目前的生产能力来说,应该是没有发挥到最大的程度。我们可以和市场部人员配合,通过市场部门增加销售,从而提高我们生产部门的生产率,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也一定可以扭亏为盈。

总会计师:对于生产部门经理的考虑,结合我们企业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方法,我认为扩大产量是个可行的办法。扩大产量的条件下,即使销量不变,在完全成本法下,我们也可以将固定成本分摊到存货中,这样利润指数就可以提高,想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时也会更加容易。

总经理:我综合考虑了以上的观点,认为总会计师的想法是可行的。

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一)定性分析。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一般包括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现阶段更符合人们传统的成本计算理念,被外界接受认可的程度更高;而变动成本法更偏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能够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更合理的方法,由于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特点使得其能够更好的分清成本构成的责任归属。就该案例而言,由于竞争的存在,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是解决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关键,应采用变动成本法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并且在绩效考评时也应采取变动成本法。

(二)定量分析。在全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为:

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固定生产成本=1000+800000/1000=1800(元)

两种方法编制企业的利润表,如下表所示:

总会计师建议采用完全成本法,但就算下期的销售量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也不一定增长。这是因为企业的利润首先要弥补上期留在存货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因此,总会计师的建议不可行。销售部门经理建议主要从企业产品成本方面考虑,通过提高质量、减少消耗从而减低产品成本,实现扭亏为盈;生产部门建议销售人员尽力做促销,是个辅助方法,但短期内不易见效。

(三)总体分析。企业会计为了更好地履行其对内、对外两方面的职能需要,应该使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实现两者的结合,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尹春霞.变动成本法优缺点在企业应用中的分析,企业导报,2010.

[2] 吴大军等.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茂竹,文光伟,万贵.管理会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成本;经营决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0日

一、变动成本法基本概述

(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生产成本计算过程中,以分析成本性态为基础,只把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被列入期间成本处理,按贡献式损益程序计量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二)变动成本法的必要性

1、适应市场竞争机制发展的需要。为促使我国的国际商贸顺利进行,我们要学习使用国外的先进成本核算方法即变动成本法,它对于企业合理安排营销计划,应付国际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在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依据。

2、符合公司经营决策对信息的要求。完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是根据已经发生的费用进行汇集和分配,因而整个企业的成本管理属于事后管理,而变动成本法则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管理。

3、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变动成本法对制造费用在存货和当期已销售货物之间的分配有了新的定义,是已销售的货物承担所有的固定成本,这打破了传统的成本划分观念,更符合企业实际运作的理念。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越性

(一)促使企业重视销售工作。变动成本法更能突出销售对利润的影响力,能够如实反映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正常关系,从而促使企业加强对销售方面的重视,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便于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市场竞争的激烈促使企业对内部管理要求的提高,而变动成本法恰好适应了这一发展需求,它通过边际贡献分析,在产品的市场占有预测、销售规划和成本控制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进行了规划,有利于企业做出恰当的短期经营决策。

(三)便于科学的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在变动成本法核算方式下,产品成本不受固定成本和产量的任何影响。通常变动生产成本的责任归属于生产部门,固定生产成本和固定非生产成本的责任归属于管理部门,变动非生产成本一般归属于销售部门,明确成本责任的归属。

(四)简化成本核算工作,提高会计质量。在采用变动成本法的情况下,财务人员计算的产品成本只包含变动成本,因此就省掉很多间接费用的分摊工作。当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只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影响因素,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利润预测结果,这种方式明显地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质量。

三、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和解决方式

虽然变动成本法拥有明显的优点,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会暴露出它固有的局限性。

(一)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其产品成本观念与会计准则不符。传统的成本概念认为,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耗用就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它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而变动成本把固定生产成本归类于期间成本,这很明显不符合传统观念。

2、不适应长期决策要求。变动成本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基础,以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固定不变为前提,这在短期内是成立的。但从长期来看,这很明显不符合单价大于单位全部成本。

3、对所得税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会使产成品的库存成本降低,并把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成本而非产成品存货成本,这降低了企业的营业利润。从短期考虑会暂时降低所得税和应付股利,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收入和投资者收益。

4、不符合对外财务报告要求。运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存货价值和损益,不符合对外报送会计报表的要求和所得税法对计算应税所得额的要求,不适合在账内计算,不能在账内根据这种成本计算营业利润、编制对外会计报表。

(二)解决方式:采用结合制

1、结合制的含义。结合制是指在日常账务核算过程中运用变动成本法,并为企业内部各部门及时提供所需的财务信息,在季末或年末的时候,通过利润调节表的形式,把已有的成本和利润信息调整为符合传统成本核算概念下的财务报表,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2、可行性。在制造费用项目上的不同处理,是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别。前者把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后者把固定制造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因此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调整是采用结合制的关键。两者相同点为它们的产品成本中都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且对于三大期间费用的处理具有一致性。两种方法在成本项目上的处理方式大致相似为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和结合提供了可能。

3、账务处理。财务人员在把制造费用划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个会计科目,同时把三大期间费用也按照制造费用这种方式分别划分为变动和固定两种会计科目,并根据新设置的会计科目改进相应的明细账,按照变动成本法计算营业利润指标。

采用结合制,很好地避免了变动成本法的缺点,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应该把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相结合,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是企业发展的良好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化峰,郭景先.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结合使用[J].财会月刊,2006.10.

篇6

【定义】

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这里的变动成本是就总业务量的成本总额而言。若从单位业务量的变动成本来看,它是固定的,即它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

【相关范围】

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变动并成正比例变动的这种完全的线性联系,只有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存在;超出了相关范围,它们之间的联系则可能表现为非线性的。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就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之间呈现为线性联系的这一段而言的。

篇7

【关键词】 变动成本法;固定成本法;固定制造费用;利润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基本介绍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计算损益的基本方法,相比之下,完全成本法则是传统财务会计计算损益的基本方法。变动成本法,也称直接成本法,是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计算生产过程中产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视为期间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则是将生产过程中产品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两者的成本构成可以如下图所示)。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归属问题,一个将其归属于产品成本,另一个将其归属于期间成本,而这正是两种成本核算方法产生区别的根源所在。由固定性制造费用出发,两种核算方法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结果产生如下几种不同的影响:

1.应用的目的以及侧重的计算重心不同

就变动成本法而言,它更多是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使用需求,侧重于关注产品的边际贡献、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想要提示的就是本量利分析模型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借以找到成本可控制点,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完全成本法则侧重于向外界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税前利润,以满足股东、潜在投资者及其他外部人员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完全成本法的财务信息因为符合现行的会计制度和税法要求而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纳税申报问题。

2.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期初期末的存货生产成本中只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将全部计入本期的销货成本中去,而不论本期的销货量与本期的产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将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一起在本期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在期初、期末的存货里面,存货成本都将包括以前会计期间、本会计期间的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

3.税前利润计算方法不同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税前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1)变动成本法: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销售产品中变动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

(2)完全成本法: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

=销售收入-(销售产品中变动生产成本+销售产品中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

(3)两个式子相减:

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销售产品中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生产成本=期初存货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固定生产成本

由此,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之间的税前利润差额只与期初、期末存货产品中的固定生产成本有关,而与其他的种种因素没有关系。具体的,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当产量大于销量时,由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要小于完全成本法;当产量等于销量时,由变动成本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等于完全成本法;当产量小于销量时,由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大于完全成本法。

4.对产量决策的影响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的产量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产量增加幅度较大时,就会摊薄包括在生产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承担量,从而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这种情况下,即使销量不变或者减少,也有可能在利润表中出现利润增加的情况。这可能会让管理者做出继续增加产量的错误决策。

在变动成本法下,因为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按照变动成本来计算的,所以产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而利润在超过盈亏平衡点后会与销售量呈现出一个正相关的变化趋势。按照变动成本法做出的产量决策会更多的考虑到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符合现代管理会计中以销定产的观念。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结合运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都只是能够满足某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作为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成本核算方法应该能够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果能有一种核算方法把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以满足更广泛的信息需求,那么对于现行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是一种完善和进步。要集合两种核算方法的优点,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完善,从逻辑上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作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同时使用

这种方式就是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的基础上,再另外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新设一个核算系统,两种成本核算方式同时使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集合了两种方法的所有优点,可以用完全成本法产生的财务信息作为对外提供报告的依据,用变动成本法产生的财务信息作为对内管理层的提供信息的依据,各取所需。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比起单独使用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对于所有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都要按照两种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两次。这显然需要大大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考虑到同时实施这两种方法的成本费用,那么这种结合方式并不是很十分的可取。

2.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就是日常核算中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以完全成本法为辅。这种结合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按照变动成本法来核算,可以随时得到成本内部控制、绩效评估的一些信息。而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需要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时,通过对变动成本法下的账户的合并调整等,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信息,不影响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样一来,相比单独使用一种成本核算方式而言,这种结合两种成本方法的核算方式并没有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的额外的工作量,但是取得的财务信息却是要多很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的合并需要对现行的会计账户进行一些调整,以使其能够同时反映两种成本核算方式下的各种成本信息。从比较宏观的账户调整层面上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账户进行调整,以大致满足这种结合方式对于账户设置的需要。在这种结合方式下,以完全成本法的设置为出发点,如果改成以变动成本法为核算基础,大体上来说,需要对完全成本法的一些账户设置做一些调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的结转核算问题,而且对于己销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从最终损益上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其主要差别在于存货(包括在产品、完工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以考虑在生产成本下增设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在制造费用下也增设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在库存商品下增设固定性生产成本和变动性生产成本。

在日常的核算中,按照这些新增的二级科目归集费用,分配费用,结转费用,从而得到变动成本法下的各种信息。会计期末编制对外报表的的时候,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按分配后的费用数目进行合并(即忽略掉上述三个一级科目下的二级科目,只按照一级科目来归集,分配,结转费用),这样就可以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会计信息。

3.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这种方式的结合就是说在日常的核算时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进行核算,通过对完全成本法下的各个成本项目的调整,得到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下的各种成本信息,这样在保证了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提供信息。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兼顾了成本效益原则,不会使企业增加太多额外的成本或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这种以完全成本法为主,变动成本法为辅的核算方式下,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上,粗略地设想在完全成本法的成本项目中增加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这两个账户。其中变动生产成本的借方用来登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用来登记除变动性制造费用之外的各种制造费用。这样企业既可以依靠完全成本法的信息对外提供报表。依靠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生产成本中归集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边际贡献、变动成本等这些便于做出短期决策的信息,这也是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实行的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一个大致模型。我国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的,如果说要向两种方法结合运用的核算方式过度,这种结合方式与上述两种结合方式相比,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缓冲度。

参考文献

[1]孙超,张钟瑛,刘子先.《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及改革设想》.现代财经.2004(5)

[2]于富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篇8

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把变动的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往往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中,以非生产成本或者固定生产成本为期间成本,而且按照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来计算相关的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意思是指组织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进入自然状态分析的前提条件,以改变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固定成本、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而且根据贡献类型确定损益项目的成本计算进行计算损益的一种计算模型。变动成本法一种不同于传统成本计算模式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是由管理会计为了进行改革财务会计的传统成本计算模式而产生的。变动成本不同于固定成本,而且与之相反。变动成本往往指那些成本的总发生额在一定范围里,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而且形式表现为线性变动。还有,虽然那些成本的发生总额与业务量陈正比例变动,但是单位的产品相关的耗费是不变的。

因为传统的全部成本核算法难以去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所以往往在企业管理中,会要求管理变得科学化,即是要求会计向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进而能够帮助企业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计划、决策和控制。

变动成本法,是把变动生产成本分担在库存产成品、已售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而且全部成本法下相关的存货估价是要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产成品存货和在产品存货的估价的。

二、变动成本法的原理

我们也可以把变动成本法称作直线成本法。把固定成本当做期间成本,而且按照贡献式损益的确定程序来进行计算损益的模式.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时候要达到科学化,而科学化即是要求会计把信息和资料提供给企业内部。以往,传统的全部成本核算法根本难以去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情况。而新模式,即所谓的变动成本法是把特定时时间段内发生的成本根据其成本性态可以具体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两大类。然后,变动成本又可以分为变动非生产成本与变动生产成本,但是往往又把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全部称作期间成本。

在现实意义中,其中相关的制造费用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是如果其中的一部分是由于进行生产活动而导致变动制造费用变动,并且其相关的总额随着产量的变动去变动。如果去停止了生产活动,那么它就不会再次发生。相反,另外的一部分是所谓的固定制造费用,它一般是为企业提供特定的生产和经营条件而产生的,一旦这些相关的生产经营条件形成后,就不再管它的现实利用程度到底怎样,其固定的制造费用一样会发生。然而,相同产品的现实生产其实并没有很直接的联系,而且也不随着产量的变动去变动,所以是不应该把它算进产品成本的,而是应该作为期间成本来进行相关的处理。

变动成本法计算盈亏的算法如下:

收入 - 成本= 边际贡献 - 生产成本

= 边际贡献 - 固定成本

= 利润

三、深入认识和了解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优势

企业经理人员往往不仅想要实现营业利润随着销售量变动而变动,而且重点是去实现营业利润与销售量成正比例。

(1)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企业去进行本-量-利的分析,还能方便企业进行销售预测。变动成本法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程序深入揭示了了成本、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变动成本法还有利于能让企业在管理中不忽视销售,还有就是防止企业进行盲目生产。

(3)在现实意义中,所谓的弹性预算其实是根据变动成本法的相关原理去进行编制的。企业重视销售后,可以采取以销定产的策略。这大大方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增减来而动进行调整,这使得企业管理具有弹性空间。

(4)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企业成本的控制和相关的业绩考核。

企业可以认真学习变动成本法后,根据其成本习性的特点去进行核算成本。尽量避免传统成本法下,有成本却没有产品的现象,或者是销售没有变动而利润却在增加的状况。

完全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相关的利润不是其现实的利润而是其潜在的利润。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产品能否能够被销售出去。有时候虽然销售量超过了往年的销售量,但是成本消耗和销售单价等等却没有发生变动。假如期末的存货比往年多了,就会产生税前的净利润比往年增多的假象。真实的原因是因为期末的存货承担了相关部分的固定生产成本,还有其会随产品的结转到下期。然而变动成本法是把固定生产成本从当期的损益中进行全额的扣除,不会让固定生产成本随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由此可见,在收入一定的时候,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要比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低。所以,完全成本法很容易造成企业去虚增利润。这是因为,企业为了所谓的利润“虚增”,盲目的追求产量,去增加库存。而变动成本法可以避免这种不良现象,使企业决策者做到重视产品的销售,以销定产。

制造业的产品销售和企业利润是不可切割的。如果没有产品销售,那么企业的利润就不存在。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产品被销售也可能是不获利的。随产量增减而增减的相关部分成本就是变动生产的成本。反之,不随产量增减的相关部分成本则是固定生产的成本。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结果如果是随着销售量增减而增减,且是正比关系。那么企业的销售量增加的同时,利润也在增加,反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它与期末存货量和生产量是没有关系的,并且账面上显现出来的利润就是现实所应该得到的相关利润。还有,存货的增减、产量的高低与企业的税前净利润是没有关系的。如果销售结构、售价和单位的变动成本不变,那么其税前的净利润会跟着销售量的增长而同步的增长。所以,变动成本法是能促使企业管理层去重视销售环节进而避免盲目生产的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四、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提供相关的成本资料往往是比较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具体实际情况的,而且管理部门比较容易去掌握、理解。

(2)变动成本法还能提供相关的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重要资料,这大大利于管理人员根据相关资料去进行决策、分析。

(3)变动成本是供应部门与生产车间的可以进行控制的成本,并且通过制定相关的标准成本进而去建立弹性预算来实施日常的管理。

(4)变动成本法大大的去有关简化了产品成本的计算。这是因为变动成本法,通过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去扣除固定成本全额,而且不算入产品成本中,可以大大简化产品成本计算的费用分配,避免管理当局在间接费用分配中的主观性、随意性。

五、关于汉中汇源饮料营销有限公司使用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对比分析

汉中汇源饮料营销有限公司最近的两年只生产、销售一种产品,而有关该产品的产销基本情况。如表1与表2所示。

假设A公司相关的固定制造的费用在生产量的基础上来分摊于该产品中,那么可以假设每件该产品所分摊的管理费用和动销售费用为l元。

那么问题有:

(1)采用变动成本法来准确计算第一年、第二年该产品的产品单位成本。

(2)根据完全成本法来进行合理的编制第一年与第二年的利润表。

解答:

(1)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计算可以得出该产品第一年与第二年相关的单位成本具体如下: 第一年的产品单位成本=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单位固定制性造费用 =8十24000/8000=8+3=11(元),而第二年产品的单位成本=8+24000/10000=8+2.4=10.4(元)

篇9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 NP差异

由于成本的划分标准不同,产生了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财务会计广泛采用的,并据此编制对外会计报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变动成本法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经常采用的,出于满足管理会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评价的需要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为了适应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需要对两种成本法进行利润转换。

一、理论依据

(一)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又称为“全部成本法”“归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是以经济职能分析为基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都归集到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将期间所发生的销售管理费用计入非生产成本,不构成产品、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又称“不完全成本法”“直接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成本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部分。产品的成本是在产品实际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的收入中全部扣除,按照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量损益。

(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

1.应用前提不同。完全成本法,以成本的可盘存性为前提,将成本分为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凡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领域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都应归集于生产成本,所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以成本性态为前提,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并且要将属于混合成本的制造费用按业务量水平分解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

2.成本流程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均被视为产品的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归集于产品而随产品流动,因此本期已销产品和未销产品在成本构成上是完全一致的,均在销售时扣除。见表1。

在变动成本法下,变动制造费用被视为产品成本,而固定制造费用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被视为期间成本。在产品出售之前,变动制造费用随存货的变化而增减;在产品出售之后,存货成本将转入产品销售成本,与销售收入相配比决定损益,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将在年末一次性扣除。见表2。

3.NP计算方法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NP计算公式:

EBIT=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销售收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

NP=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

变动成本法下NP计算公式:

EBIT=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收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变动性管理费用+变动性销售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

NP=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

由上可知,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NP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法扣除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方式不同。变动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被归集于期间费用,直接影响当期NP。而完全成本法下扣除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则是被归集于产品而随产品流动,只有产品到了销售环节才会影响该期NP。

三、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NP差异推导

(一)基本假设

假设:各期产品单价、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相同,所得税税率相同。

为了便于研究,作如下设定:p:产品销售价格;b1:单位变动生产成本(由单位直接材料、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变动性制造费用构成);b2:单位变动销售费用;b3:单位变动管理费用;a1:固定性制造费用;a2:固定性销售费用;a3:固定性管理费用;Q:本期生产量;x:本期销售量;Q0:期初存货量;Q1:本期生产量;Q2:期末存货量;GZ0: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GZ1:本期生产产品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GZ2: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所得税税率。

(二)模型推导

由模型(3)可知,ΔNP的大小根据GZ0、GZ2、Q0、Q2、∏五因素决定,与单价、变动成本、期间成本、本期销售量、本期生产量无关。当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等于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时,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等于变动成本法下NP,两者NP相等;当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小于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时,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大于变动成本法下NP;当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M用大于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时,ΔNP

(三)推论分析

推论1:当Q0=0时,即期初存货量为零时,ΔNP=GZ2Q2 ×(1-∏)。由于Q2=Q0+Q1-x、Q0=0,则有ΔNP= GZ2(Q1-x )×(1-∏)。当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两者NP相等;当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即完全成本法NP大于变动成本法NP;当本期生产量小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

推论2:当Q2=0时,即期末存货量为零时,ΔNP=-GZ0Q0 ×(1-∏)。由于Q0=Q2-Q1+x、Q2=0,则有ΔNP=GZ0(Q1- x)×(1-∏)。当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两者NP相等;当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大于变动成本法下NP;当本期生产量小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

推论3:因GZ0≠0,且 GZ2≠0,其中GZ0由上期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决定,GZ2由本期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决定,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为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除以当期生产量,因此GZ0、GZ2的值取决于当期产量的大小。

当上期产量Q1′=本期产量Q1时,则有GZ0=GZ2,ΔNP=GZ0 (Q2-Q0)×(1-∏)=GZ0(Q1-x)×(1-∏)。当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两者NP相等;当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大于变动成本法下NP;当本期生产量小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

当上期产量Q1′>本期产量Q1时,则有GZ2>GZ0,Q0= Q2′,Q2-Q2′= Q1-x,ΔNP=(GZ2Q2-GZ0Q0)×(1-∏)。当本期生产量等于本期销售量时,则Q2=Q0,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大于变动成本法下NP;当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时,则Q2>Q0,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大于变动成本法下NP;当本期生产量小于本期销售量,则Q2

当上期产量Q1′

四、案例验证

ZT公司只生产一种A产品,第一、二年的产量分别为30 000件和24 000件,销售量分别为20 000件和30 000件;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产品单价为15元/件;所得税税率为25%;第一年期初无在产品。具体数据见下表。

公式验证:

第一年期初无在产品,因此Q0=0,则ΔNP= GZ2(Q1-x )×(1-∏)= 180 000/30 000×10 000×0.75= 45 000(元),结果符合推论1,当本期生产量大于本期销售量时,则ΔNP>0,即完全成本法下NP大于变动成本法下NP。

第二年期初有在产品,则ΔNP=(GZ2Q2-GZ0Q0)×(1-∏)=(180 000/ 24 000×4 000-180 000/30 000×10 000)×0.75=-22 500(元),结果符合推论3,当上期产量Q1′>本期产量Q1、本期生产量小于本期销售量时,则Q2

五、结论

通过以上数学模型推导及案例验证发现,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之间的NP可能不同,由此产生的NP差异的变动规律如下:在无期初存货和无期末存货时,两种方法下的NP差异与本期产销量有关,且变动规律一致;而当存在期初存货时,需要考虑上期产量和本期产销量关系,但最K可以归结为期初和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之差。为此,我们可根据该模型针对不同情形将两种方法的NP进行转换,进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优缺点 运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1、含义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形态分析为前提,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即变动生产成本,而把固定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以及非生产成本全部作为期间成本的产品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又称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把一定时期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都包括在内的方法。

2、理论根据

(1)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产品成本是指那些随产品实体流动而流动,与产品的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当企业的生产工艺没有实质变化、成本水平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总额应当随着完工产品的产量呈正比例变动,因此只有变动生产成本才能够计入产品的成本。固定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并保持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而发生的费用,它同产品的产量没有什么关系,但它们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期限的长短而变化,其效益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所以这部分费用不能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当与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非生产成本一样在发生的当期全额计入当期损益,作为期间成本处理。产品的成本应该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应当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直接扣减当期的损益。

(2)完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根据生产过程与产品成本的因果关系,凡是生产过程中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成本都应当作为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一样,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因而在计算产品成本时理应同等对待,作为一个整体全部计入产品成本中去。现代企业会计准则也要求企业产品的成本包括全部的制造费用。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1、产品生产成本包括的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则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性部分。

2、期末存货成本包括的内容不同

由于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所以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完全成本法下,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中均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下不论是库存产成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中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性制造费用则作为了期间成本。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的成本。

3、采用两种不同成本计算方法对利润计算的影响

(1)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公式: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毛利;营业毛利-营业费用=营业利润。其中,营业成本=本期销货成本(完全生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营业费用=非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2)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税前利润的公式:营业收入-变动成本=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固定成本=营业利润。其中,变动成本=本期销货成本(销货中的变动生产成本)+变动非生产成本=单位变动成本×本期销售量+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本期销售量固定成本=固定生产成本+固定非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固定性管理费用+ 固定性财务费用。

(3)利润表的格式完全不同。变动成本法使用贡献式利润表、完全成本法使用传统式利润表,如表1所示。

4、两种成本法下息税前利润比较

(1)无期初存货时。经过公式推导得出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息税前利润之差:

EBIT=a1(1-x/q) (1)

其中,a1:固定性制造费用,q:本期生产量,x:本期销售量。

由(1)式可知:当q=x时,EBIT=0,即当生产量等于销售量时,两种成本法下计算的息税前利润相等。当q>x时,EBIT>0,即当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息税前利润大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当q<x时,EBIT<0,即当生产量小于销售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息税前利润小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此种情形在实务中一般不存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无期初存货时,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息税前利润之差与产品的产销量之间的关系有关。

(2)当存在期初存货和期末存货时。经过公式推导得出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下的息税前利润之差为:

EBIT=-(k0q0-k2q2) (2)

其中,k0: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q0:期初存货数量;k2:期末存货所包含的单位固定性制造费用;q2:期末存货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