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成本范文
时间:2023-04-03 15:5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边际成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边际成本变化可变成本成本敏感度
中图分类号: F406.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边际成本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一)边际成本的变化原理
成本函数依赖于企业的生产函数和其投入要素的市场供给函数。边际成本可以定义为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量。一般理论上,边际成本可以表示为总成本的增量和产量的增量的之间的变化比例关系,即mc=TC/Q,边际成本随总成本和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边际成本的曲线上的每点的值是总成本曲线上每点的切线的斜率,因此了解边际成本的变化规律就要参考总成本的变化规律。总成本函数是由投入要素价格不变时的生产函数的变化趋势决定的。在短期生产条件下,假设企业投入要素的价格在整个运营期内不变,产量增加时总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只是当规模收益变化时,总成本的变化率较产量的变化率的快慢不同而已。
(二)在总成本因素影响下的边际成本变化规律。
边际成本变化特性与总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形。
1、当产品生产的规模收益率不变时,产量增加一倍,总成本的变化量也相应增加一倍,总成本与产量之间呈正比关系,则相应的边际成本的值不变。
2、当产品生产的规模收益率递增时,产量增加一倍,总成本的变化量会比产量的增加稍慢些,相应的增长率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边际成本的值逐渐变小。
3、当产品生产的规模收益率递减时,产量增加一倍,总成本的变化量会比产量的增加稍快些,相应的增长率取值范围是1~∞,边际成本的值逐渐变大。
二、边际成本变化的特殊性分析。
边际成本曲线上各点的值就是总成本曲线各点的切线的斜率。边际成本MC曲线最初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当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MC降到最低点,然后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并相交于总成本TC曲线、AVC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曲线在与平均成本相交前,一直小于平均成本而逐渐降低,平均成本因此也跟着下降,直到降到最低点,两条线相交,此时AVC = MC,然后,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而逐渐升高。
在总成本的构成上来看,边际成本对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变化的敏感度不同而发生差异性变化,具体的则要根据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构成比例、可变成本的变化规律来确定边际成本的变化特性,以交通运输业这一自然垄断行业为例来说明边际成本的变化的特殊性。
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上分析边际成本变化。
由于生产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不发生很大变动,因此在计算边际成本时可以将固定成本忽略不计,只考虑可变成本的变化,固定成本即固定设施费用,也叫沉淀成本或沉没成本,使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而保持不变的成本。可变成本是随着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料、劳动力成本、燃料成本等。在自然垄断行业,固定成本往往要远远大于可变成本,这样,在前期总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产量的产品时,相比之下总成本的变化量不会太大,加上产量计算的单位很小,边际成本变化也不太明显。如果自由竞争市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差距不会太大,所以当增加一单位产量的产品时,相比之下总成本的变化量与单位产量之比,即边际产量会跟着变化,会产生一定的边际成本值。
边际成本如果用增加的运输成本除以增加的人公里(吨公里)数来计算的话,不适用于计算“对运输距离不敏感”的运输任务的边际成本。因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特性差异点很多,再加上由单个运输方式组合的多式联运,运输边际成本会呈现不连续的状态,运输方式间的特性不统一导致边际成本计算参数的选择不统一,实际边际成本的计算方式应该区别对待。这里就引入了增量成本,运输增量成本指的是新增加的运输服务引起的成本增加,包括运输产品和载运工具数量同时变化,不是单个增加的旅客或货物全程位移引起的成本变化。
运输生产以运距和重量来计量成本。从成本的构成比例上来说,运输业的资金有机构成很高,物质技术装备(固定资产)的投资巨大,变动成本较固定成本在成本构成上比例占据较小。所以运输边际成本的计算基本上不考虑固定成本的变化,运输方式在速度、效用、载重负荷、运输路径、自然条件限制等方面的不同,各种运输方式的变动成本的变化也各有差异,如运输过程中单个人员或货物对运输工具的损耗程度不同而导致的成本的变化。
根据运输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具体情况,边际成本的变化可以发生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运输作业流程包括了运输作业支出、装卸作业支出、中转作业支出。所以可以分为对运输距离变化敏感和对装卸、中转作业支出敏感的运输任务,对于运输距离敏感的运输任务来说,运距较长时,分摊到单位运输成本中的始发和终到费用减少,运输成本降低,边际成本降低。运距短时,分摊到单位运输成本中的始发和终到费用增多,运输成本就高,边际成本增大。
(二)从可变成本的构成上分析边际成本变化。
在五种运输方式中,管道运输的固定成本比例很大而不考虑可变成本,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运输不仅要考虑固定成本还要考虑可变成本。若把后四种运输方式进一步细分,可以按单个运输任务对设备损耗程度高低的不同来划分,也可以对运输距离变化的敏感度的不同来划分,从而考察边际成本变化趋势:
1、对运输距离敏感,不对装卸作业、运营成本敏感,且单个运输任务对设备损耗程度高。如汽车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边际成本较大且变化较慢。
2、对运输距离不敏感,对装卸作业、运营成本敏感,且单个运输任务对设备损耗程度低。如民航运输,边际成本较小且变化较快。
参考文献
[1]庆,马月才.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60-203
[2] 布拉德利·希勒著,王福重译.经济学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43-159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 边际成本 用电方案 供电成本 经济效益
1 长期边际成本理论特点
边际成本理论是指在一定产品水平上,产量增加一个微小的变化,给总成本带来的变化。即或边际成本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即总成本曲线在各点处的切线斜率 。
(1) 电价水平高低由供电部门未来的财务目标决定。边际成本定价法根据供用电规划期间新建的发电、送电、供电工程设施投资,还本付息所需资金、上交税金等各项费用及合理利润确定电价水平,如果按长期边际成本计算出来的电价偏离财务目标时,则对边际成本进行调整,使其与财务目标一致。
(2) 电价结构取决于长期边际成本计算结果。根据用户的不同负荷特性、不同用电时间、不同供电电压,分别计算各类用户的供电成本以及合理的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比例,一次为基础制定电价,改变了过去供电系统中投资均以现行价格为基础制定电价的做法,能真实地反映供电企业消费增加而引起的费用,能给用户一个正确的信号,使之最合理地消费供电资源。
2 长期边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
图1显示,在LAC曲线线切的有三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 SAC2、 SAC3)和相应短期边际曲线(SMC1、 SMC2、 SAC3).由于SAC1与LAC相切于A点,SMC1就一定与LAC相交于B点,A与B点都在统一产量Q1时:
式中STC为短期总成本,将上式整理可得:当产量为Q1时,LMC=SMC1;同理,由于SMC3线切于LAC的D点,SMC3就一定于LMC相交与E点,D点和E点都在产量Q3上。由于SAC3的最低点与LAC的最低点相切,所以,LMC和SMC2一定都通过最低点C,使得LMC=SMC2=SAC2的最低点等于LAC最低点。为此大武口区供电局高耗能要想获得最大利润,在系统的变压器容量一定时,就得考虑在电价和电压等级上增加利润。
3 长期边际理论成本计算
在电力系统中,不同电力负荷由于其所在地点不同,供电电压等级不同,用电时间不同,因而电力负荷微增所引起系统成本的增加也各不相同,现已某变电所配出线路说明,用户C1(35kV)供电,其供电电压等级35kV,电压等级较高,用户还可选用C2供电(10kV)电压等级较低。由于这两个用户的地点不同、供电电压不同,因而向这两个用户供电的输出线路和变压器投资不同,网损也不相同,故用户C1和C2的边际容量成本和边际电量成本是不相同的。为了使用户合理分担成本,响应的电价也不同。因此,必须分别按各自电压等级来计算各用户的边际成本。如图2所示。
4 电压等级不同容量边际成本分配
表1为各电压等级输配电容量和现行电价成本。
从表1来看,在相同变压器容量、相同时间内,电压等级越高,总成本越低,执行电价就越低,用户获得利润就越大。在本地的电价政策可有一定的选择性后,新建企业或扩大再生产企业将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身的电价政策,还要从电压等级间价差考虑吸引高耗能企业来拉动内需。为此在为用户设计规划过程中为了推动企业和供电双赢,必须考虑电压等级来为用户规划,实现用户和供电双赢,从而更好增供扩销,增加供用售电量。
5 不同电价和电压等级边际成本不同
为了完成我局售电量111亿kW・h,按照“二个运转”的指导思想,增供扩销,拉动内需,增加售电量,在2009年元月份,九零五厂在二厂工业园区新建120多亩中色东方电煅煤高耗能企业,投资建设一台25500kVA电煅炉,日产100t碳化硅规模。我们运用边际成本理论进行规划。
方案一:从吉宏变配出一条35kV线路投资情况进行预算382.8165万元(见表2)。
方案二:从吉宏变配出一条110kV专线投资892.4909万元(见表3)。
从以上两种线路投资比较,新架110kV线路投资高出35kV线路2.4倍(892.5-382.8=509.7万元)。
35kV理论线损2%,110kV理论线路线损1%,大大降低线损。
篇3
一、项目意义
孩子的成本效用分析是微观人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工具。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Leibenstein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Becker的学说,家庭生育行为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准则的。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时要考虑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或效用)的关系,只有当产出大于投入时,才会作出投入的决策;产出大于投入的差额越大,投入的规模也就越大。家庭生育行为也是在比较生育子女的成本与收益之后所做出的抉择,其依据就是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就不再安排生育下一个孩子;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决定生育下一个孩子;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是否生育下一个孩子就取决于随机因素。
国内对孩子成本和效用专题的经验研究不多,其中大样本研究的仅有几个(冯立天等,1987;田雪原,1995;叶文振,1998)。这些研究以实证资料对中国孩子的成本和效用进行了基本描述和分析,但也或多或少存在如下缺陷:(1)对孩子成本估算的终止年龄定为16周岁不符合国情,因子女上高中、大学的费用也大多依赖父母,而且众多父母还要支付子女16岁以上未就业子女的生活、恋爱直至子女的结婚费用;(2)入户访问只对母亲进行调查,在分析孩子成本和收益时,只估算了生养孩子对母亲的正负效用,忽视了对父亲的付出及其效用的影响;(3)测量成本和效用的指标体系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如经济成本的核算较粗放或采用历史回溯性的资料,估算不够准确或因资料久远而削弱了研究的现实意义;(4)以往的经验研究都是1996年及此前的数据,而近年随着教育、住房、医疗及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的加大,孩子的成本/效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通过对孩子成本/效用科学估算的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了解社会转型期驱动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社会、心理等多元影响因素,对于孩子经济成本/效用的全面评估以及提升孩子的数量成本和质量替代效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设计和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特点一是将直接经济成本项目扩大到租房、买房、结婚储备以及近年日增的信息、通讯、保险乃至婴儿满月酒和子女过生日等费用,并进一步估算他人赠送/资助、学校免费等付出,以更为全面、准确地估算子女抚育所需费用,细致描绘经济成本的结构。二是考虑到上海16岁的孩子大多尚在高一、二就学,不仅需要父母提供抚养、教育费用(近年来教育费急剧上升,大专及以上的升学率也渐增),而且由于市场经济转型中职业流动和不稳定性递增,一些子女从学校毕业后未必及时找到工作,或在职业流动过程中常待业、失业或创业失败甚至破产,家长既要供子女吃穿用,还要操心子女的婚事、结婚费用,有的还要提供给子女开业基金、婚房首付等,本研究将对0-30岁未婚子女的经济成本进行调查。三是除了直接经济成本外,我们还将估算父母生养孩子而影响自身发展或减少收入等间接的经济损失。
为保证问卷资料的可靠性,本研究采取由调查员入户对父母和30岁以下不在读的未婚子女进行分别访问,而不是以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法收集资料。询问方式以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并通过召开多个座谈会和深入访谈拓展资料的深度。
由于受上海市徐汇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托,调查样本均来自该区。为满足对不同阶段、性别、年龄的子女以及不同层次父母统计分析的需要,调查样本的抽取采取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与配额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首先从该区12个街道中随机抽出6个街道,然后在该6个街道198个居/村委会中,随机抽取居/村委会共36个,再依次列出孩子出生年不同的对象总数,在各居委会随机选出7种类型(哺乳期、幼托期、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未婚不在读)的样本各3-4个。由于实际居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尽一致,加上会遇到一些无法接受或拒绝访问者,因此,按比例多选了备用样本。被选家庭中必须有2004年前出生的30岁及以下的未婚子女,共调查成功746户,其中子女处于哺乳期、幼托期、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和未婚不在读7个阶段的分别有100个样本以上。
由于男性更多地拒绝访问,调查成功的女性略多些,占57.6%;被访父母的年龄在24-76岁,均值为42.9岁;教育程度以高中为最多,平均受教育12.4年;年平均收入为34130元;92.6%的对象为初婚,3%是再婚,离婚和丧偶的仅占4%;93.7%的被访仅生育一个子女。
三、研究结果
(一)孩子经济成本的特征及其转型期的变化
按照以往的研究,1986年北京城乡0-16岁未成年人口的家庭投资分别为17046元和10520元(冯立天等,1987)。1995年陕西咸阳农村地区0-16岁孩子的经济成本在3万元左右(朱楚珠等,1996),厦门市0-16岁孩子的抚养费总计为119829元,其中教育费为17573元,占总费用的14.67%(叶文振,1998)。近年来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迅速增长并呈结构性变化。
1、孕产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差异较大
据104位2000年7月后生育孩子的被访估算,自妻子怀孕到生育期间,户均共花费13000元。其中住院生育费为最高,人均近5000元,其次是营养费和孕产期检查费,人均都在3000元左右。但从较高的标准差来看,不同家庭的差异仍较大,比如,住院生育费的标准差为±31300元,最低仅1000元,最高则达20000元;怀孕/生育期营养费的标准差高达±37200元,最低为0,最高达20000元(见表1)。
过等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上大学的费用十分昂贵,一些下岗、提前退休或经济条件较差的被访者对子女能否接受最好的教育表示忧心忡忡,一些家长述说因自己难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经济保障而只能让子女读技校、中专,以至现在就业困难等。还有些家长及其子女为来上海大学就读的贫困地区的学生鸣不平:"他们真是太苦了,每天只能吃两顿饭,没有钱买菜,仅买个馒头啃"。
3、信息化和社会保险成本凸现
信息化时代的电脑器材/碟片、手机、上网等经济成本是以往的调查未涉及的领域。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报告,年均子女购买电脑/手机及电话/上网等信息/通讯费自幼托期的317元到高中已达2500元,其中手机/电话/上网费最高的达六、七千元。而实际上此项支出还不完全,因为父母给予的零花钱、亲戚朋友给予的压岁钱,也有一部分被孩子用于支付购买音响、电脑耗材或支付手机、上网等费)。按本研究的统计,零花钱和压岁钱两项人均年进账达2300多元(最高达40000元)。因此,子女年均用于信息、通讯的家庭支出远超过2000元。
而随着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家庭的保险意识日渐增强,父母常常更关注子女的健康、保健和教育保障,重视购买相关保险,不少学校也组织学生集体参保。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父母为不同阶段孩子医疗、保健和保险所支付的人均年费用都在1000元以上,其中学前儿童在2300-2500元上下。
4、成年子女潜在的延伸成本难以估量
中国父母不仅大多全额承担未成年子女的吃、穿、用和教育、医疗等费用,满足孩子的娱乐乃至时尚消费等需求,而且似乎约定俗成地要操心成年子女结婚以及未就业子女的继续教育、医疗和零花钱等费用。近年社会劳动力的过剩使一些低学历、少技能的子女择业、就业十分困难,一些家长还反映子女高不成低不就,整天无所事事,不积极设法找工作,单位路远的不愿去,工作辛苦的不想去,靠父母微薄的薪水过日子,令父母叹息不知哪天才可出头。
而随着住房的商品化、货币化,成年子女尤其是儿子的结婚住房成本也成为不少父母新的焦虑和沉重负担。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子女尚幼而未考虑此事的外,三分之一以上有儿子的家长认同应全力帮助解决住房费用,无儿子的父母也有15%认为应尽力承担女儿的住房费用。其中部分家庭已为待婚子女的结婚用房付出了3-50万的成本。对88位不在读的未婚子女调查结果也显示,只有48%的儿子和42%的女儿自信个人有能力承担结婚、买房等费用而无须父母资助,但仍有62%的儿子和37%的女儿首肯结婚时父母会在费用上资助自己。
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即使不在读的未婚子女,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其中除了租房/购房费外,最高的费用是在家吃饭(年均4000元),加上服装、手机/上网以及零用钱等,每年人均仍要父母支出14000多元,可见父母经济负担之重。
5、生养孩子到不同阶段的总经济成本惊人
表4显示,在子女各阶段的年抚养成本都在13000-19000元,高等教育阶段的人均经济成本更达27000元。由于不可能进行追踪调查,我们仅以去年的物价水平和家庭支出来对孩子的总经济成本进行估算。表5反映了以2003年的物价水平,从父母孕育起到不同的阶段,家庭生养一个孩子究竟要花费多少经济成本。
本急剧上升,加上抚育男孩的心理成本更大等现实,也将成为上海人少有男孩偏好的理性选择基础。故从总体趋势预测,新婚夫妇超计划生育和人为选择出生人口性别的现象在上海不会突现。然而,由于1980年代人口出生率较高期①诞生的年轻人正进入婚恋期(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且计划生育政策经过微调后不再鼓励"丁克"家庭,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生育第二胎,并不再有间隔4年后再生育第二胎的限制,因此,上海可能面临新一轮的人口高出生率。
篇4
(一)信息技术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快,企业的组织结构逐渐向着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对成本的核算工作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其进行管理的形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加强员工对决策的参与,以此来进行全员管理,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降低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式来对成本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与管理,并对市场价值链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对成本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来对企业的信息进行高效的处理,实时进行调整,这不仅为企业的成本会计管理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快,市场竞争力也在逐渐的增大,企业为了保障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对产品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消耗,加大企业发展的成本。同时,随着电子、网络等非物质产品的出现,并逐渐向着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成本会计的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现阶段的成本管理不仅是对物质的产品进行管理,还有人力资源、产权、环境等非物质方面的成本管理。此外,企业的管理重点也发生一定的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对生产阶段重视,现阶段则是对经营决策的管理方式重视,这就要求加强对各项成本的研究与分析,对不安定因素进行预测。
(三)影响成本计量属性的因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我国的市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计量模式也存在多元化的局面,例如现行的成本、公允价格以及市场价格等等都可以用来进行计量。近几年,我国市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始完善,资产的计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市场的交易,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会计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
(四)核算方法方面的优化
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对数据进行处理、收集以及存储等都相对较为便利,也是为了提高核算的速度与精准度,传统的成本会计方式已经不适用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善。同时,信息化以其快速、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与应用,这也是对传统会计方式的优化,改变了传统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局限性,现阶段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五)成本会计报告方面的改革
在对成本的会计报告中加入了披露方面的内容,在财务的报告中要求加入成本会计的信息,并通过全面、公正、透明的方式来对企业的资本状况与经济效益进行展示,以此来保障对资金的合理运用,从根本上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维护。以下对企业成本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一是成本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内部的披露与外部的披露,外部披露主要就是对财务报表的附注部分进行研究,内部的披露就是对报表的成本信息等方面进行公开;二是对成本会计的信息进行披露的方式有表格、图形以及文字的方式进行;成本会计所披露的类型有价值信息、风险信息、精确信息、模糊信息、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等等;进行成本会计披露的载体有网络、杂志以及报纸等等;成本会计的披露有一定的期限,但现阶段为了提高时效性,通过实时报告的方式进行披露;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来对价值、风险、技术等方面的指标进行规划与制定。
(六)成本会计信息监督
想要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就应该对成本会计的监督方式进行变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信息的使用者进行监督,由于信息的使用者如果没有对成本会计的信息进行管理,就难以明确信息变化的轨迹,更无法对信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其次就是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行监督,现阶段,对日常成本会计信息的审计工作大部分都是在网络上进行,企业提供相应的网络账目,并提供相应的资料,但对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内容难以进行实地的检查,这就要求做好对它的监督工作。
二、信息化的成本核算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成本管理的多元化
企业在对成本会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行,这就要求对科技进行分类,这也是对企业内部所运行的代码库安全与维护工作的重点。企业内部的代码库是现阶段企业内部信息的核心,也是计算机进行识别的主要依据,是对成本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是企业稳定运行的基础。这就要求对代码库进行规范的管理,以此来是代码库向着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成本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对成本管理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二)设置明确的成本责任中心
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工程预算;预算编制;成本控制;控制要点
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范围越来越大,同时整个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公路施工单位而言,要想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要实现利益的增长。但是近年来,人工费等各个环节的成本一直在不断上升,导致整个项目在建设时需要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多。在保证公路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要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这也是各大公路施工单位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公路工程的预算编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由于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要将这些因素进行统筹分析,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符合公路工程项目特征的预算方案,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公路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具有实质性意义。
1公路工程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公路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建设与投资方的规模都比较大,同时会涉及其中的参建单位比较多,涉及的施工环节、影响因素等都非常复杂。与此同时,施工工序与各个不同的施工环节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持才能够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也就是任何一个施工环节如果缺少资金的支持,那么整个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将会受到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资金无法周转,项目很容易就被停滞。因此,必须要保证资金的充足性,保证各个施工环节都有对应的资金支撑[1]。所以在对公路工程预算进行编制时,必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将整个工程项目作为出发点,为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提供保证。
1.2准确性
预算编制是公路工程项目在建设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成本控制效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必须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够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必须要对编制目标进行确定,这样才能够保证各个环节的计划可以实现有效落实。与此同时,还要保证预算目标在设置时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不仅要满足公路工程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要对一些客观因素带来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提前做好准备,为公路的资金使用安全提供保证。另外,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各个施工环节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时,基本都是依赖于预算编制的标准要求。因此,一旦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无法保证,那么势必会导致实际施工需求与预算之间存在偏差,所以必须要及时沟通,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
2公路工程成本控制中现存的问题分析
2.1缺乏成本控制意识
公路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施工人员,这些施工人员来自各个地方,但是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所以综合素质普遍比较低。即使是部分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也有很多成本控制意识不够强烈的人员存在[2]。与此同时,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施工方针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强调施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所以仍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的成本控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在参与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直接将施工进度、质量等方面的责任,全部都落实到现场的管理人员身上,但是对应的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则是直接由单位内部的财务人员来负责。由于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公路工程项目在建设时,经常会出现成本控制效果不佳、成本严重超标等问题,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2组织问题
在对当前公路工程成本超标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如果是从实践角度出发,那么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施工组织。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在参与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时,如果自身缺乏组织开展工作的能力,那么就无法对施工方式、施工计划等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这样不仅会导致施工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而且还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3公路工程成本控制要点
3.1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要点
由于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比较长,涉及的施工环节比较多,其中的复杂因素条件也有很多,任何一个施工环节都必须要针对成本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施工企业必须要对各个项目的管理单位进行项目成本的统筹管理,同时还要对成本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和落实[3]。施工企业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项目的总体盈利目标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应用,这样可以与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结合,实现控制指标的落实。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对成本基础数据集成的重视程度,这样做是为了在实践中保证企业定额具有实质性意义,还可以实现动态及时有效的。比如可以将施工企业同期内,各个项目对应的各种不同类型指标或者是数据进行适当的内部公布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措施、典型的一些成本控制案例等进行深入分析,这样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3.2项目的成本控制要点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成本控制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实际主体,所以围绕该主体,必须要对管理项目成本进行细化处理。同时,还要与公路工程项目的特征进行结合分析,这样可以对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控制方法等进行合理利用,促使施工现场所有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都能够得到强化。在实践中,还可以组织全员参与到一些有关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培训活动中,对一些案例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公路工程的成本控制力度。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可能会对成本产生非常严重影响的因素条件要进行有效控制,从根本上避免出现决策性的失误。比如公路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以及一些关键性的方案等,在编制时,必须要各方全部都参与其中,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只有在经过严格的审批之后,才能够有效落实。除此之外,在对公路工程项目的成本进行控制时,必须要根据不同工序、不同施工环节的特征等因素,对各个施工环节展开分层控制,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管理漏洞的出现。
篇6
1、现在二本院校稍好一点点的都需要211的研究生才有应聘资格了,当专科老师应该靠谱一点。
2、机械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机械专业毕业生工作时,起始工资偏低且工作环境不如人意,需要从业者有较强耐力和热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成本会计;变革
1前言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办公领域中的运用和普及,不仅能够更好的提高办公的效率,同时也能将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进而积极促进企业的管理与发展。作为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使财务管理更加便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财务工作的精准度,这也能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分析。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更多人力,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增加收入。在企业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它有利于推进企业的成本会计的核算,并为成本会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
2.1成本会计环境方面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企业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在其日常经营与核算等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中包括,企业给予了员工更多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员工的知情权,还能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为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在成本会计学管理中,企业可以凭借信息技术的方式和手段,能够准确分析影响企业成本的众多因素,同时还要用战略性的眼光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对所存在的不成熟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调整。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战略式的成本管理模式的安全性,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的成本会计的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仅对于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保证成本会计的信息化管理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2.2会计成本的管理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如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更加重要作用。很多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等一些关键部门和领域都需要实行科学化的管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种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必然会催生网络的进步,也必然会使各种各样的非物质的产品出现,这也必然会导致传统的成本会计管理发生转变。当然,作为如今的成本会计,除了要保证对企业的自身成本进行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人力、环境、资源等的成本管理。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对企业的各种成本进行科学有序的管理,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各种成本,提高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对企业管理的研究和使用,也为成本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3成本会计的计量模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成本的计量模式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逐渐由单一的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如今,企业可以直接凭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的信息及资产的管理和服务进行交易,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成本会计的可靠性、科学性,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企业成本会计的全面发展和平衡。
2.4核算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电算化已不能完全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快速高效的信息化手段进行核算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信息技术在成本会计的应用过程中,他可以使企业对于其成本的搜集、处理和存储更加的方便快捷,他不仅是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了创新,同时也让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5成本会计的报告模式
成本会计的报告模式如果采取的方式合理,必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还能够促进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因此,作为当代企业,对企业会计的报告模式都十分关注,主要包括披露方面的工作,包括内部披露和外部披露两种方式,当前,信息化的使用,使会计的表格、数据、文字或图形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并且相关人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行使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的权利。
2.6成本会计的信息监督
“监督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作为企业,他应该尽可能的从信息的使用者和注册会计师等两个方面对成本会计的信息进行监督,进而最大程度的促进企业的成本会计的发展。在对信息使用者的监督方面,如果信息的使用者缺乏责任意识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这就不能使企业全面客观的掌握相应信息,也不能及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解决,甚至会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另一方面在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的监督领域中,由于当前企业涉及的很多操作都是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的,甚至是某些企业的关键资料都是通过网络直接上传给注册会计师的。而在网络那头的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证件等如不能进行严格的审查,也必然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3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会计成本改革建议
3.1建立与成本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内部会计信息体系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成本管理工作会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同时,也势必会使信息量不断增大,信息处理的难度系数较上一年也会大幅提高,因此,要想真正的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必须要建立建成与其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内部会计信息体系。企业需要建立属于自己企业内部的信息数据资源库,对涉及企业的各方面信息进行搜集、归纳和整理,这在无形当中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数据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对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进行统一的分类与整理,这也有利于实现企业的规范化和统一化的管理,最终促进企业的稳步向前发展。
3.2加强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一个企业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能会决定企业经营能否成功。因此,作为企业,应该努力加强对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要营造良好的成本管理环境,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阶层必须要有榜样的力量,带领每个员工都要切实遵守这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从而确保每项规章制度都得到贯彻落实;同时在企业内部,也应该重点培育他们树立企业的成本意识,确保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这样也能保证每个员工都能积极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当中,积极配合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作为企业要保证每一员工都能更好的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还必须积极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管理成本的需要。
3.3提高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灵活性
作为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自由的选择采取不同的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的选择上,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分别采取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综合法等方法进行,然而选择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不同,也会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产生影响,当然也势必会影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当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能够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价值,同时也能为企业节约更多的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3.4设立专门的成本会计信息管理部门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的不断壮大,成本会计中所涉及的信息越来越复杂,环节变得越来越细化,这要求在成本管理水平上不断的提高,这也就迫切要求企业成立一个成本会计信息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好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协调其中的各方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成立信息的管理中心,对企业成本各类信息进行专门的分类和协调,保证各部门的基本成本信息都得到系统的归纳和协调;之后还必须要成立会计信息的管理部门,让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专门的会计信息管理,负责对其成本信息的统计和归纳,存储;并定期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保证数据的精确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成本信息管理的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着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相信,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汤晓燕.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04).
[2]黄立丹.关于成本会计一些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25).
[3]王红其.新经济技术环境下我国成本会计的变化及发展[J].财务与会计,2004,(3).
[4]赵倩.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模式的新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0,(5).
[5]石士磊,陈碧晓.浅议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0).
[6]施华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舞弊的成因及防范[J].市场研究,2011,(12).
[7]吕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理论基础[J].四川会计,2002,(4):5-9.
篇8
【关键词】 变动成本法;固定成本法;固定制造费用;利润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基本介绍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计算损益的基本方法,相比之下,完全成本法则是传统财务会计计算损益的基本方法。变动成本法,也称直接成本法,是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只计算生产过程中产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视为期间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完全成本法则是将生产过程中产品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全部计入产品成本,而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两者的成本构成可以如下图所示)。
二、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归属问题,一个将其归属于产品成本,另一个将其归属于期间成本,而这正是两种成本核算方法产生区别的根源所在。由固定性制造费用出发,两种核算方法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结果产生如下几种不同的影响:
1.应用的目的以及侧重的计算重心不同
就变动成本法而言,它更多是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层的使用需求,侧重于关注产品的边际贡献、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主要想要提示的就是本量利分析模型中各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借以找到成本可控制点,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完全成本法则侧重于向外界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税前利润,以满足股东、潜在投资者及其他外部人员对于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完全成本法的财务信息因为符合现行的会计制度和税法要求而比较适用于企业的纳税申报问题。
2.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在变动成本法下,企业期初期末的存货生产成本中只包括变动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将全部计入本期的销货成本中去,而不论本期的销货量与本期的产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完全成本法下,本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将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一起在本期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分配。在期初、期末的存货里面,存货成本都将包括以前会计期间、本会计期间的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
3.税前利润计算方法不同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税前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1)变动成本法: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收入-(销售产品中变动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
(2)完全成本法:
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
=销售收入-(销售产品中变动生产成本+销售产品中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
(3)两个式子相减:
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变动成本法税前利润=销售产品中固定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生产成本=期初存货固定生产成本―期末存货固定生产成本
由此,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之间的税前利润差额只与期初、期末存货产品中的固定生产成本有关,而与其他的种种因素没有关系。具体的,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当产量大于销量时,由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要小于完全成本法;当产量等于销量时,由变动成本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等于完全成本法;当产量小于销量时,由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大于完全成本法。
4.对产量决策的影响不同
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的产量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产量增加幅度较大时,就会摊薄包括在生产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承担量,从而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这种情况下,即使销量不变或者减少,也有可能在利润表中出现利润增加的情况。这可能会让管理者做出继续增加产量的错误决策。
在变动成本法下,因为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按照变动成本来计算的,所以产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而利润在超过盈亏平衡点后会与销售量呈现出一个正相关的变化趋势。按照变动成本法做出的产量决策会更多的考虑到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符合现代管理会计中以销定产的观念。
三、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结合运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都只是能够满足某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是作为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成本核算方法应该能够满足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如果能有一种核算方法把上述两种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以满足更广泛的信息需求,那么对于现行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都是一种完善和进步。要集合两种核算方法的优点,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完善,从逻辑上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作为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同时使用
这种方式就是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的基础上,再另外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新设一个核算系统,两种成本核算方式同时使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集合了两种方法的所有优点,可以用完全成本法产生的财务信息作为对外提供报告的依据,用变动成本法产生的财务信息作为对内管理层的提供信息的依据,各取所需。
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比起单独使用一种成本核算方式,对于所有的经济业务,会计人员都要按照两种成本核算方法核算两次。这显然需要大大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考虑到同时实施这两种方法的成本费用,那么这种结合方式并不是很十分的可取。
2.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基于变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就是日常核算中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以完全成本法为辅。这种结合方式的好处就在于,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按照变动成本法来核算,可以随时得到成本内部控制、绩效评估的一些信息。而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期末需要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时,通过对变动成本法下的账户的合并调整等,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各种成本信息,不影响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编制。这样一来,相比单独使用一种成本核算方式而言,这种结合两种成本方法的核算方式并没有给会计人员带来太多的额外的工作量,但是取得的财务信息却是要多很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的合并需要对现行的会计账户进行一些调整,以使其能够同时反映两种成本核算方式下的各种成本信息。从比较宏观的账户调整层面上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有的账户进行调整,以大致满足这种结合方式对于账户设置的需要。在这种结合方式下,以完全成本法的设置为出发点,如果改成以变动成本法为核算基础,大体上来说,需要对完全成本法的一些账户设置做一些调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的结转核算问题,而且对于己销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从最终损益上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其主要差别在于存货(包括在产品、完工产品)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以考虑在生产成本下增设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在制造费用下也增设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在库存商品下增设固定性生产成本和变动性生产成本。
在日常的核算中,按照这些新增的二级科目归集费用,分配费用,结转费用,从而得到变动成本法下的各种信息。会计期末编制对外报表的的时候,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制造费用按分配后的费用数目进行合并(即忽略掉上述三个一级科目下的二级科目,只按照一级科目来归集,分配,结转费用),这样就可以得到完全成本法下的会计信息。
3.基于完全成本法上的两种成本核算方法的结合
这种方式的结合就是说在日常的核算时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进行核算,通过对完全成本法下的各个成本项目的调整,得到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下的各种成本信息,这样在保证了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提供信息。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兼顾了成本效益原则,不会使企业增加太多额外的成本或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这种以完全成本法为主,变动成本法为辅的核算方式下,两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固定性制造费用上,粗略地设想在完全成本法的成本项目中增加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这两个账户。其中变动生产成本的借方用来登记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等变动生产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用来登记除变动性制造费用之外的各种制造费用。这样企业既可以依靠完全成本法的信息对外提供报表。依靠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变动生产成本中归集的成本费用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边际贡献、变动成本等这些便于做出短期决策的信息,这也是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实行的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结合运用的一个大致模型。我国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完全成本法为基础的,如果说要向两种方法结合运用的核算方式过度,这种结合方式与上述两种结合方式相比,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缓冲度。
参考文献
[1]孙超,张钟瑛,刘子先.《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及改革设想》.现代财经.2004(5)
[2]于富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
篇9
Key words: the enterprise quota;cost control;the method of cost accounting backward enterprise quota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29-02
0 引言
企业定额是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劳动生产率、机械利用率和施工管理水平制定的人、材、机的消耗量标准,企业可以通过施工工艺的改变、施工程序的调整,高新技术的开发和节能材料的利用来节约企业成本的各项开支,从而达到在投标报价中取得优势,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获取利润的目的。
1 企业定额对于加强成本控制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建筑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整个建设行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了更好地控制施工成本,企业不得不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这项工作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做好成本控制与管理,而做好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企业拥有体现自身实力的企业定额。一方面,企业定额有利于企业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另一方面,企业定额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这一认识已普遍被业内认识接受和认可。通过市场自由竞价承揽工程任务已逐步成为市场运行的主流,借助企业定额来实现企业成本控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现阶段企业定额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定额的缺失
国外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参考历史工程数据进行成本控制和投标报价,通过数据开发技术将有用的数据筛选出来,作为公司内部数据库,为下阶段施工管理或其他类似项目所用,这其实就是企业定额的应用。然而我们国家只有个别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业才有企业定额,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是空缺或是缺失管理的,当然在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市场中缺乏活力,没有竞争能力。
2.2 企业定额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013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的全面推行,标志着我国建筑行业完全跨入了市场经济大门。但由于传统定额模式计价影响,导致工程量清单编制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大多数企业清单报价时仍然利用的是国家定额、行业定额或地区定额,这种隐性的通用定额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也使得企业的报价水平、成本管理的水平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工艺水平相脱节。
2.3 企业定额的编制不能有效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
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企业的重中之重,而成本控制的开展依托于企业定额。建筑施工企业中,通过人、材、机等生产要素消耗量数据的标准化,实现对计量计价的标准化管理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但是大多数企业由于在企业定额编制过程中存在工程量计算规则不统一,项目划分不统一以及项目描述中工作内容不统一,定额水平与企业客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等问题,使得不能有效实现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3 实例引证成本核算倒推法编制企业定额
笔者通过对企业定额编制方法的探索以期实现正确认识企业定额节约工程耗用,提高综合管理和强化成本控制的目的。下面将以成本核算倒推法来说明企业定额编制方法对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应用。
3.1 理论依据
成本核算倒推法是通过在建项目和已竣工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强的工程或分项工程,依据企业的施工特点,结合工程量清单却定额企业定额子目,然后将核算成本分解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依据直接成本分解测算人、材、机消耗量定额,依据间接成本测算管理费、规费、利润的额度,再将间接成本换算成系数格式制定企业定额的方法。
3.2 运行程序
下面以成本核算倒推法的运行示意图来说明运行程序(见图1所示)。
3.3 实例检验
以酒泉市飞翔建业有限公司项目部成本核算为例,对现浇构钢筋项目进行成本统计,本子项采用Q235级直接为Φ14螺纹钢筋,在本工程中使用200t,本子目分部分项工程费用为957432.00元。该子目综合单价为4787.16元/t,本子项综合单价分析表见表1。
根据以上成本分析材料确定企业定额。依据综合单价分析表中得知,工程量清单中工程量为净用钢量,但在钢筋加工中有钢筋的损耗量,因此要完成清单中1t钢筋制作安装在企业定额的编制中实际的钢材消耗量为1.7t。企业定额中单位必须换成1t。
企业定额中制作安装1t钢筋各消耗量标准如下:
综合工日=人工费÷人工单价=294.75÷1.07÷86=3.203工日
按照机械台班产量定额确定,钢筋切断机台班费用为37.4元/台班,直流弧焊机为32元/台班。《甘肃省建设工程消耗量定额地区基价》中:切断机时间定额为0.043台班/t,直流弧焊机产量定额0.564t/台班。
钢筋切断机台班数=0.043台班
直流弧焊机台班数=1÷0.564t/台班=1.773台班
机械费验算:0.043×37.4+1.9×32=58.336元 58.336×1.07=62.42元
螺纹钢 Q235,Φ14=1t
焊条消耗量=8.64÷1.07=8.075kg
其他材料费用=13.14÷1.07=12.28元
材料费用验算:(1×4000+8.075×4+12.28)=4327.7元
则企业定额编制如表2所示。
通过成本测算来推算企业定额的办法比较适宜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定额编制,对于其他企业在使用时如果企业能够抽出专业力量进行技术测定,在企业定额子目设置遵循“多退少补”的原则,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篇10
关健词 工程造价;施工成本;设计变更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3-0073-01
一个项目从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始,就将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绑在了一起,通过设计的逐步深化,工程造价也就越来越明确,且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修订,最终实现建筑功能、效果与工程造价合理接合。在施工阶段,人们更加注意施工成本的控制,但往往又失去控制或是使成本超出控制范围。
什么原因导致施工成本难以控制呢?总结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本人认为设计变更是导致施工成本增加的最大原因。在这里本人想就一些工程案例,谈谈设计变更对施工成本的影响。用以提醒人们重视施工图设计,减少或慎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这是控制施工成本最好的方法之一。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商场项目,总包合同额为7720万元,工程结算时施工洽商变更为900万元(因材料涨价引起的变更未计入此价格),其中因设计变更产生的费用增加为826万元,占总洽商变更的92%,这个比例说明工程设计对施工成本的影响最大。那么为什么施工图完成后,还会产生如此多的设计变更呢,纠其原因,可归纳如下几点:
1)业主的需求、业主的意愿不能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前全部考虑成熟,在施工过程中又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想法,使得设计更改施工图,增加施工成本。举例说明:
此商场在快完工时,业主发现室外出租车停靠站台没有雨棚,这使顾客在等待出租车时完全暴露在雨中或是太阳下,缺少人性化关怀,故业主指令设计修改图纸,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雨棚,使工程成本增加15万元。
还有其它类似情况,如业主在施工过程中决定在顾客出入口处增加一扇旋转门,使得工程成本又增加150多万元。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装修施工过程中,业主经常在某项工作完成后,发现没有达到其想象的效果,结果出现拆了装,装了拆的情况,使得设计跟着业主的想法、指令不停地跑,施工图一遍遍地被修改。
2)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各专业设计工程师之间的沟通不充分,使相互的需求不能完全得到满足,或忽视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设计要求,或不能充分理解相关方的设计产品,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举例说明:
此项目一层为架空停车场,二层为卖场,在施工过程中总包提出,架空停车场上空的梁底,即二层楼板下,未给设计保温层,按当地的气候条件,初步判定可能会影响二层的空调与采暖效果,且在夏季梁底容易出现结露现象,就此事请求建筑设计师与暖通设计师给予确认:“梁底不做保温,不会出现上述后果”。后经暖通设计师再次校核计算后,确认梁底需要做保温,以减少结构的导热、冷量,否则目前空调系统提供的冷、热量不能满足商场需求,需要加大其热、冷量。此事件最终产生了一份设计变更,增加梁底保温,使业主的工程成本增加156万元(如果采用增加空调系统容量的处理方案,本案花费的成本将更多)。
还有其它类似情况,使得施工过程中,不得不调整施工图上管道位置,以适应现场情况,如在本商场二层的高货架区的位置,出现灯具、风口的安装位置正好在高货架的上方,影响了两项的使用效果,也不利用高货架进场后的安装,这一情况也说明高货架区域放线时没有与上空的机电设计师沟通,使他们之间在施工前就做好布置协调工作。
3)设计师对建筑材料市场缺乏了解,或是对某种材料的规格、使用环境、安装要求等不太了解,至使设计的材料不能在施工中被应用。
举例说明:此工程的屋面钢檩条,设计为2.0mm厚, 但建材市场上的标准型号为2.5mm,如果要选用非标型号,就必须特殊订制,订制费用比标准型号2.5mm的还要贵,故经设计较核后,认为采用2.5mm厚的钢檩条对其它部分并无影响,故最终采用2.5mm,使得工程成本增加18万。
4)设计师的施工图不完善、表示不清楚,特别是局部的剖面图或节点详图经常被忽略,要不不予提供,要不提供得不全面。使得在招标过程中,不能给各投标人明确的指导,使得投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采用什么样的施工方法、什么样的施工工艺,最终至使在施工过程中,就此部分出现争议,最终使业主的成本增加。举例说明:
本工程屋面二有4个维护结构,此围护结构在施工图上只用了4个长方形表示出其位置,并在旁边注明了主钢梁次钢梁和水平支撑的规格。在施工过程中,应管理公司要求,设计师给出了详细的立面图,节点详图。这使得承包商提出了费用索赔,声明此详图超出了招标时的要求,根据招标时提供给投标人的资料,投标人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响应了具体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但现在的详图已超出了承包商的响应程度。这一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就是将其作为了设计变更,使得业主的施工成本又增加了18万多。
以上这4点是比较常见且比较典型的因设计变更而导致施工成本增加情况,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的设计变更,同样影响工程成本。如,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设计变更,要求更换施工材料或是更换某一材料的规格等。还有因某一个设计变更,而导致相关的环节不得不出现变更,如,上述的钢檩条变更,导致其原来的钢螺栓的长度不足,致使再更换其它型号钢螺栓,为此施工成本同样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要想在施工阶段控制好施工成本,首先业主就要在施工图完成前将所有的想法表达给设计人员,并与设计人员充分沟通,使双方相互理解,使施工图尽量做得完善、完美。其次各专业设计师之间也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互相配合,使自己的设计存在于整个工程环境中,即要考虑到自己需要的设计条件,也要考虑到别人需要的设计环境,使各专业的施工图相互呼应,相互衔接,不留漏洞与冲突。最后设计师要走出设计室,经常到市场上了解建筑材料,到工地上去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这有利于使其设计作品最终被实现,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