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范文

时间:2023-04-06 21: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会成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会成本

篇1

消费如此,投资更是如此。就消费而言,如果你的钱特别多,那你就可以几样选择同时做出,无需担心钱不够用。但是,投资者即使资金充裕,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大可能面面顾得到。世界上再有本事的资本家,也没有把所有行业都做遍了的。对于多数成功者而言,基本上还是某个或者几个方面的行家。

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选择,因此,也就经常要面对机会成本的付出和煎熬。谈恋爱时,如果能有幸只看上一个,死追到底还好,但有时往往会面对两个以上的中意者,两个都喜欢,哪个也放不下,但却又只能选一个,选了这个,就意味着放弃了那个。

其实,在选择的时候,到底哪个真的合适你,你也未必清楚。放弃的那个,就是你的机会成本。也许,多少年之后,你才发现,其实你真应该选择那个你放弃的。由此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难以言说。

至于选择职业,就更是这样。很多人都面临过很多的职业选择,孰优孰劣,一时难以判别。选择了此职业,就意味着放弃了彼职业。有的时候,觉得此职业好,但干了一段才发现,其实彼职业才真的适合于你。后悔药,就是机会成本。

有时候,形势变化往往超越了人的判断水准。有个出租车司机对我说,他曾经是郊区的农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托关系花钱把自己变成了城市户口,进了工厂做工人,结果后来他所在的村子拆迁,原来的农民都因拆迁而有了好几套房产,光吃瓦片就发了,而他因为是城市户口,一寸房产也没有。工厂倒闭,他只能开出租为生。

在这个世界上,凡是机会成本付得少的人,就是成功者,因为他选择对了。所谓的对与错,往往要靠运气。同样的投资,有的投资股票,有的投资房产,其实都没有专业的知识,无非瞎蒙,但就目前而言,投资房产的肯定多数都赚了,而投资股票的,赔的可能性相当大。

篇2

春燕是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她告诉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比一般人更注重付出与回报的均衡性,因为经济学的第一概念就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关于选择的问题,”春燕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比早上起来,你可以选择上网,也可以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去图书馆就要放弃上网,那么上网就是看书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不同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就不同。”也就是说,把握好机会,你也许可以用同样的精力获得更高的回报。懂得了这一点,是春燕学了四年经济学最大的收获。

经济学是一个很大的专业,它可以细分为很多方向,这些方向有偏向实际应用的,也有偏向理论研究的。理论方向主要是做诸如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类的研究。比如那些制定我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的人,他们就是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如果选择了理论方向,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会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起码要读到博士才可能有“出头之日”。而应用方向有金融、财政(含税收学)、证券、保险、统计经济学等不同的模块,都是适应具体行业需求的。大部分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应用方向,方便毕业以后找工作。事实上,选理论还是选应用,就体现了对机会成本的一种把握。

经济学不只是“钱经”

在人们的日常观念里,总是不自觉地把“钱”和“经济”画上等号,谈到经济总是大侃“钱经”,其实货币只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春燕说,学经济的学生对“钱”有不一样的理解。比如一般人总是关心手里有100元还是200元,焦点在数字上;而学经济的人并不太关注数字,而是看重这100元或者200元的购买力,就是说在乎的是钱要怎么花,能买多少东西。

春燕觉得大学四年里比较重要而且实用的课程有营销学、商业银行学、证券投资学、西方经济学等,因为这些课程以后都会在工作当中得到运用。比如春燕马上就要去银行工作了,“商业银行实验操作”这门课就显得尤其实用。这门课程基本上涉及了银行的主要业务,如对私业务里的储蓄、转账,对公业务里的支票、电汇、汇票等。春燕说,学了这门课,她到银行实习的时候上手就很快,适应期缩短了很多。

现在炒股、投资基金的人很多,看到他们的课程里还有“证券投资”这门课,不禁让人猜想,是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个个都是炒股高手呢?春燕说,这门课其实只教大家一些投资的基本知识,并不是教学生怎样在股市里赚大钱的。投资总是有风险的,只是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同。有些人比较谨小慎微,他们就会选择稳妥型的投资,收益小,风险也低;而风险爱好者喜欢刺激,偏好激进型的投资,风险高,但收益也大。证券投资课最多也只能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

前路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经济危机对经济学专业最明显的冲击就是在就业上了。地球人都知道,今年大学生找工作特别难,虽说受冲击最大的是国际贸易、金融之类的专业,但是经济专业毕业生的日子也一样不好过。春燕说,他们的就业去向范围较广,公务员算是一条比较好的出路,其他就视每个人的具体专业方向而定了。比如学证券的可以去做个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之类的。今年的就业形势不好,她们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去了中小企业,从事业务、销售之类和本专业没有太大联系的工作。前几年,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去做会计,而现在,更多的公司倾向于聘用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会计工作,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春燕现在已经被中国银行某分行录用了,她说应聘的时候招聘单位看重的不仅是应聘者的专业素养、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参加或组织过一些什么样的活动等一样是考察的重点。所以说,学经济专业的只是精于和数字打交道也是不行的。

篇3

关键词:机会成本企业决策运用

一、机会成本的定义和产生渊源

为了更好的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好机会成本,我们对机会成本的定义和产生渊源的认识很重要。机会成本的严格定义是:选择最优方案放弃次优方案的价值。宽泛地理解,机会成本是选择某一特定方案放弃其他各种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这里的最优,并非实际发生的最优,而是选择者(决策者)的心理预期。比如说,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可获得利润20万,投资于股票市场可获得利润15万,如果把这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那么可以从股票市场得到15万就是其机会成本,如果把这10万元投资于股票,那么可以从房地产投资中获得的20万就是其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机会成本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广泛的实用性。

机会成本产生的原因是经济资源的多用性和稀缺性。多用性是指同一经济资源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经济用途,而不同的用途带来经济效益则不同;稀缺性是指将某一经济资源投入一种用途时就不能同时投入其他用途,经济资源所有者只能得到其资源的一种用途而不得不放弃其他用途所带来的收益,即无形损失,这就是机会成本。

二、在项目决策中应对机会成本进行较为准确量化分析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管理就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在企业管理中被列为最重要的地位,而项目决策又是重重之中,如曾文明全国的郑州的亚细亚、郑州百文股份等都是因新项目的扩张决策失误,从而使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大型企业轰然倒下,让人感到十分惋惜。然而这一幕幕的历史还在我们身边不停的上演,失败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目决策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机会成本。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在选择一个项目时往往习惯性决策一个和自己相关的项目并很重视该项目带来了多少收益增加,而很少考虑因选则该方案从而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去投资另一个项目所丧失的潜在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再如,一企业在项目选址决策时,为了享受在某开发区有百分之五的优惠税率,和该开发区较好的环境,决定在该开发区进行项目建设,谁知一切建好正常运转后,职工住在市内,上下班需要占用汽车,采购原料需要汽车,日常设备、水电、办公品到市内维修需要汽车,到地处市内的各政府办公地处理工作需要汽车,原来在市内一会儿一趟买东西,现在买一件5元的零件要花往返近百元的打的费还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结果年终一算,仅汽车费用已经超过了所享受的税率优惠。这就是因其在项目决策时未充分考虑其选择了开发区就丧失了在市里开展项目所享受低交通费和低耗时的机会成本,当时决策者也可能想到了交通费要上升,但是该项目的决策缺乏把机会成本进行细化分析,没有把该机会成本进行较为准确的量化对比分析。

三、机会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投资的目的是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现有的经济资源,使收益最大化。因此,企业在投资策划中,要尽可能少地占用各种经济资源,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实现经济资源的保值增值;而且还要做到在诸多投资机会中,分析各种投资机会带来的收益,并充分考虑某种选择可能将丧失的潜在收益,即计算投资的机会成本。正确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才能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企业投资时,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情况下的投资决策方法有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这些方法都要用到贴现率,投资项目决策中选择贴现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

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决策时,若用该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作为贴现率则更具有参考价值,用该贴现率计算出来的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或现值系数大于1,则说明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大于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项目可行。若净现值小于零或现值系数小于1,则说明该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小于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项目不可行。

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决策时,机会成本可看作该经济资源投资其他项目产生的投资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能使某项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投资报酬率,也可看作保证该项投资项目不亏损所能承受的最大利息率或该投资项目所应得到的最低报酬率。运用内含报酬率法投资决策时,若内含报酬率大于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该投资方案可行,若内含报酬率小于投资资金的机会成本,该投资方案不可行。

四、机会成本在筹资决策中的应用

企业为顺利的开展新项目,就必须筹资,筹资包括现金筹资、实物筹资、无形资产(如技术等)筹资、土地使用权筹资等,筹资就必须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不考虑机会成本,则可能会把一个不可行的方案判断为一个可行方案,从而会给企业造成机会损失。特别是有些国企,为了上一个新项目,在预算新项目收益时所使用经济资源的机会成本往往考虑欠缺,因而算出了新增收益,感觉项目很好,增加了收益,真的如此吗?若充分考虑了经济资源的机会成本,则所选择的方案并不见得就为最佳方案,有的从长期看来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有的企业新项目实施中,资金是自有的、土地厂房是自有的、设备是自有闲置的、材料是以前项目用的剩下没用的、技术和工人都可以从其他部门调用,看似没有筹资成本,于是计算出了较多新增收益,觉得项目很好,若考虑了机会成本情况就未必如此了,1、企业用自有资金投资该项目的机会成本等于如果把该笔资金借给他人可获得的利息或投资其他项目所获的收益。2、投资者内部筹资土地使用权、厂房资产的机会成本等于将该资产出租给别人使用所应收到的租金。3、投资者内部筹到的以前项目买进的未用原材料的机会成本是当期的市场价格,即该批原材料若不用于该项目而用于出售即可能得到的收入。4、投资者内部筹到的技术和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就是投资者若将该技术和人力对外出售和服务所应得的收入。针对以上分析若该项目带来的新增收益大于机会成本则方案可行,若新增收益小于机会成本则方案不可行,即使有新增收益也不是最佳方案。

在企业筹资决策中,各项资本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为了全面考察筹资的机会成本,我们可以分析该项总筹资的加权平均机会成本。假设某公司的资本结构如下:负债、优先股、普通股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依次为40%、25%、35%,它们的资本成本依次为:6.5%、7%、14%,则该项目的加权平均机会成本= 40x6.5%+25x7%+35x14%= 9.25%,当企业选择项目的预期报酬率大于或至少等于其加权平均机会成本时,该项目可行,相反则项目不可行。

五、机会成本在企业信用销售政策决策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低保家庭;个人机会成本;投资回报率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10-04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同时也明确提出“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并要求“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作为《若干意见》的后续政策,2012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收费办法》),对幼儿园保育教育成本所包含的项目作了明确规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详细规定了学前教育成本应包含的项目及其分担者,对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保障受教育者和幼儿园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研究者认为,相关文件中提到的大多是学前教育成本中可见、可感的一部分,即直接成本,却忽视了隐形的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

事实上,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机会成本问题,而且机会成本可能比直接成本要大得多。尤其是对经济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来说,学前教育机会成本可能是影响其子女入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制订政策,学者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家长计算教育支出,往往都忽视了对幼儿入园机会成本的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学前教育机会成本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学前教育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若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于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机会成本的论述,袁东(2007)对教育机会成本的内涵作了如下分析:(1)求学或教育占用的时间折算而成的经济价值。(2)求学或教育占用的时间包含两部分: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3)关于被占用的时间起点的计算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不具备劳动能力,所以此阶段没有放弃的收入一说;另一种看法认为,即使是低幼儿童也有放弃的收入,因为低幼儿童可以帮助做家务或季节性务工以挣钱贴补家用,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国家尤为普遍。袁东认为教育机会成本是指社会资源或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个人因为教育而失去的选择或放弃的收入。教育机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和教育社会机会成本。〔1〕本文不讨论教育社会机会成本,重点探讨教育个人机会成本。

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受教育对象——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远未成熟的幼儿。受其行动范围和自理能力的限制,幼儿无法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样相对独立地参与教育活动。比如,幼儿在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往返一般都需要家长的陪护,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等等。因此,虽然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定义将个人放弃收入所计的时间起点定为从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开始(通常是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开始),但是在实际考虑学前教育机会成本时,仅仅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家庭这一与幼儿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单位纳入考虑范围,即以幼儿所在家庭为基本单位,考量学前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问题。

综上所述,再结合我国总体经济欠发达、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依照米洛特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幼儿入园而使整个社会和所在家庭失去的选择或放弃的收入。其中,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投资收益成本,即若将幼儿入园费用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收入。(2)家长的间接损失成本,即家长为接送幼儿和参与幼儿园活动(如开家长会等)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带来的经济损失。(3)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即幼儿由于入园而无法帮助家长照看生意或照顾更小的孩子而造成的经济损失。①

二、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者分层随机抽取江苏省的三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在每个城市选取不同层级的幼儿园,其中既有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又有办园条件不等的民办幼儿园,共30余所。研究者先与幼儿园负责人取得联系,说明研究意图,结合由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低保户信息,筛选出该幼儿园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整理出详细名单,再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或参加家长会的时间在幼儿园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者共选取家长824名。其中,南京为124名,淮安为410名,泰州为290名。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涵盖了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三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直接成本,包括幼儿园内教育成本和幼儿园外家庭教育成本两部分,主要用于计算投资收益成本。其中,幼儿园内教育成本包括保育教育费、伙食费和其他收费(如文具材料费、体检疫苗费等)。幼儿园外家庭教育成本包括课外辅导培训班费、玩具及早教出版物(杂志、书籍、音像制品等)费用。

二是间接损失成本,包括家长和幼儿两个方面。其中,家长的间接损失成本包括:(1)家长为幼儿园付出的人力和实物成本(如开车帮幼儿园运送东西等)。(2)若不送幼儿入园,家长将接送幼儿和参与幼儿园活动(如开家长会等)的时间用于从事其他工作(如做钟点工等)可能获得的收入。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是指若幼儿不上幼儿园,可以帮助家长照看生意或照顾更小的孩子,从而为家庭节省的支出,不包括入园费用等学前教育直接成本。

(三)计算的理论模型〔2〕

以入园时间3年为例。假设入园期间每年的机会成本相等,考虑机会成本的时间价值,引入利率因子,入园期间个人机会成本的计算方式为:第一年的机会成本是 C·(1+i3)3,第二年的机会成本是 C·(1+i2)2,第三年的机会成本是 C·(1+i1),则S=C·[(1+i3)3+(1+i2)2+(1+i1)]。其中,S为入园3年的机会成本总值,C 为每年的平均成本,i为年利率。按照201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3〕三年存款利率i3=5.00%,两年存款利率i2=4.40%,一年存款利率i1=3.50%。

(四)研究结果

1.投资收益成本

学费不投资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收入,是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即投资收益成本。为方便计算,研究者按三城市幼儿学前教育直接成本的平均值(M)计算3年的利息收入,得出入园3年的投资收益成本P。

P=C·[(1+i3)3+(1+i2)2+(1+i1) -3]

=3772.99×[(1+0.05)3+(1+0.044)2+(1+0.035)-3]

=3772.99×0.282561=1066.10(元)

2.家长与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

研究者按三城市间接损失成本的平均值和银行的存款利率,计算出幼儿入园3年的间接损失成本F。

F=C·[(1+i3)3+(1+i2)2+(1+i1)]

=(203.43+960.37+644.19)×[(1+0.05)3+(1+

0.044)2+(1+0.035)]

=1807.99×3.282561=5934.84(元)

3.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

如前所述,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包括投资收益成本、家长与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因此幼儿入园3年的机会成本为S=P+F=1066.10+5934.84=7000.94(元)。

从调查数据看,入园3年的学前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为11318.97元(3772.99×3)。可见,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约为直接成本的61.85%,即家长在选择花1元钱送幼儿入园的同时,除了失去了这1元钱外,还间接失去了这1元钱可能带来的0.62元的收入。

(五)研究启示

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多少与求学者的求学时间呈正相关,即求学时间越长,个人放弃的收入会越多,也就是教育个人机会成本会越多。这直接关系到求学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损失,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求学者的影响更大。〔4〕本研究显示,家长在选择花1元钱送幼儿入园的同时,既失去了这1元钱,也失去了这1元钱有可能带来的0.62元钱。对城市低保家庭而言,三年7000多元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许多城市低保家庭放弃幼儿入园的原因,因为他们会因为幼儿入园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政府应以发展的眼光,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审视学前教育的长期价值,通过资助贫困家庭的方式提高幼儿入园率。经济学家 James J. Heckman证实,投资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回报高于其他领域的投资回报。〔5〕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越长,收获就越大。大量证据表明,幼儿保育和教育会对儿童小学及以后阶段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Arnold,2004;Mustard,2005;Young,2007),除了学业方面的影响外,还可以抵消处境不利地位的负面影响。成本效益研究表明,接受过早期优质保育和教育的儿童趋向于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就业、拥有较高的收入和储蓄、为社会保障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不太可能依赖公共援助,犯罪的可能性也较低。〔6〕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城镇和农村落后地区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关注,将提高处境不利儿童入园率作为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7〕建议政府制订旨在减少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损失的经济补偿政策,以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体现学前教育的公共福利性质。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的战略部署,《若干意见》和《收费办法》也制定了详细的落实方案,但都未涉及针对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损失的补偿政策。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个人的经济补偿政策十分常见。例如,OECD国家通过为父母(尤其是母亲)提供育儿期间的带薪假期,为家庭早期教育提供公共经费支持,〔8〕以补偿幼儿家长参加幼儿园活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墨西哥、芬兰等国政府使用公共财政收入来购买诸如器材设备、书本教材、食品等物资,免费提供给学前教育机构使用,〔9〕从而避免了家长接送幼儿、为幼儿购买学习材料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些政策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4〕袁东.论教育机会成本及其意义〔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71-73.

〔2〕严昀镝.继续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成本及补偿的测算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6):1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政策司.人民币现行利率表〔EB/OL〕.〔2011-07-08〕.http://.

〔5〕JAMES J HECKMAN,ALAN B KRUEGER.Inequality in America-what role for human capital policies〔M〕.London:The MIT Press,2003:9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筑建国家财富:大会意见书〔R〕.莫斯科:世界幼儿保育和教育大会,2010.

〔7〕柳倩.普及学前教育政策的国际发展趋势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1,(1):44-50.

〔8〕〔9〕李召存,姜勇,史亚军.国际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方式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80-85.

A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 Opportunity Cost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Families in the Minimal Living Guarantee of Three Cities in Jiangsu

Li Zhengqi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5

在我国现行有关财务管理的文献中,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方法的公式为:①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机会成本率;②应收账款占用资金二应收账款平均余额;③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每日赊销数额x收账平均期。总的可用下式表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二(新销售收入+360)x新平均收账期x机会成本率-(原销售收入+360)×原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用例中数字代入,即1200000÷360×15%-1000000÷360×30×15%=17500元,15250元,因而不应放宽信用期限。

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不同的是,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等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销售成本率。用一个式子表示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新销售收入÷360)×新平均收账期×销售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原销售收入÷360)×原平均收账期×销售成本率x机会成本率,代大数字可计算出结果为15250元,‘正好抵销增量收益。

第三种方法中,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等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总式子为: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新销售收入÷360)×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原销售收入÷360)×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代入数字可计算出结果为计算结果为15250元,小于15250元,可以放宽信用期限。

从以上计算过程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三种方法惟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对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西方现行文献中经常使用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现行的西方文献中巳开始使用一种新的应收账款机会成本计算方法。其公式为:如果信用政策变动预计会增帆销售收入,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二原销售收人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机会成本+增量销售收入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机会成本=原平均每日销售额×回收期间的变动×机会成本率+每日增量销售收入×新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原销售收入÷360)×(新平均收账期-原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新销售收入-原销售收入)÷360]×新平均收账期x变动成本率x机会成本率。用例中的数字代人就是: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二(1000000÷360)×(60-30)x15%+[(1200000-1000000)÷360]×60×80%×15%二16500元(变动成本率为4÷5×100%=80%)。16500>15250,因而不应放宽信用期限。如果信用政策变动预计会减少销售收入,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二目前仍保持的原顾客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机会成本+顾客减少引起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机会成本二新平均每日销售额×回收期间的变动×机会成本率+每日增量的销售收入×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新销售收入+360)x(新平均收账期-原平均收账期)×机会成本率+[(新销售收入:原销售收入)+360]×原平均收账期×变动成本率×机会成本率。(如果公式中所说的增量是负数,则表示减量)。假设例中信用期是从60天缩紧到30天,其他数据不变,则应收账款增量机会成本二(10000000÷3360)×(30-60),15%+[(1000000-1200000)÷360]60×80%×15%=-16500元,即机会成本减少16500元。

三、对新计算方法与其他三砷方法的比较分析。

新的计算公式与其他三种计算公式的区别在于它在计算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额时,对原销售和新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额采用了不同的计算依据。在延长信用期间的情况下,公司原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增加额是根据应收账款总额计算的,而新销售的应收账款投资额等于新应收账款乘以变动成本率。这种计算上的差异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的考虑:第一,如果公司信用政策不变,公司可以按照全部销售价格提早收回旧应收账款,而这些收回的现金可以立即用于其他资产的投资或减少其他来源的资本。也就是说,例中公司因延长平均收账期而使其每天实实在在少流人2778元(1000000÷360),因而,公司旧销售额额外增加的应收账款投资额应按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全额,即(1000000÷360)X(60-30)=83333元来计算。第二,公司在新销售的应收账款上只投资了变动成本。如例中,虽然销售额增加使必司债权增加了200000元(1200000-1000000),但只有其中变动成本部分160000元(200000×80%)才会因销售额增加而形成现金流出,应收账款增加的另一部分40000元(200000-160000)并未形成现金流出,在收账期满前也不能视为现金流入。至于固定成本,在假定企业还有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完全是无关成本,可以不加以考虑。因此,只有新应收账款上的变动成本才有边际机会成本,新应收账款投资额应按新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即26667元(200000÷60×60×80%)。在缩短信用期间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变动额也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司保持的顾客因加速回收而形成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该部分应收账款按原信用期须在60天内支付全部货款(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关费用和利润等),现在须按新的信用期在30天内付款,这部分提前收回的现金可立即用于其他方面的投资,因而该应收账款投资额不会因变动成本因素的影响而减少,应按减少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全额计算。第二部分是由于销售收入减少引起的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由于缩短信用期间,公司将失去部分顾客,对这部分顾客而言,公司每年损失销售收入200000元,但公司因销售收入减少而减少的应收账款投资只是其申的变动成本部分160000元,其余40000元是损失的税前利润。因此,公司因应收账款减少实际流人或少流出的现金只有160000元,应收账款投资减少额应按减少的应收账款平均余额乘以变动成本率来计算。

篇6

开始关注总成本

对采购成本的计算目前早已超出了仅仅对采购价格的关注,采购总成本的概念涵盖了从采购到使用的多方面因素。常见的成本结构分析如下图:

这种分析方法使得采购成本具有了概念上的战略意义,极大地提高了采购管理在企业中应有的地位,虽然这个提升在大多数企业中并没有立即体现出来。

但从理论上,采购总成本的分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总成本分析包括:

在使用方面,总成本的概念还包括以下内容:

市场机会成本被忽视

以上所示内容在目前的采购管理培训课上已经被推崇的轰轰烈烈,大家似乎已经觉得没有什么例外了。然而一个巨大的黑洞在某些企业无声无息地吞食着应有的利润,这就是市场的机会成本。一个畅销的产品型号在一个销售旺季由于采购配件的不到位而失去了这个旺季的销量就是典型的市场机会成本。曾有一个民营企业就发生过畅销产品配件断货半年的事件。其原因竟然是由于价格问题。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去计算差价与市场获利之间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更多情况由于采购问题发生的损失在总结时却由于市场损失难以计算,而忽视。最终倒霉的是销售部门的目标难以完成。

篇7

[关键词] 机会成本 服装市场 价格策略 折价 全价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的缩短了地球范围内的时空距离,使得当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相应地,国际贸易受到了更为广泛的重视并得以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中服装贸易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比如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全年服装业实现贸易顺差719.57亿美元,二者分别占全年相应外贸总值的9.65%和70.63%。由此,服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可窥见一斑。

2006年上半年我国服装出口创汇327.18亿美元,与2005年同期相比,实现高达30.21%强劲增长。服装产品的“中国制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随处可见,其高性价比也深受当地人民所欢迎。然而不同于如火如荼的国际市场,国内服装市场却是一片“打折”之声。据调查,70%的消费者喜欢到大型商场或者专卖店购买服装,然而,当进入琳琅满目的大型商场时,与其他商品相比,醒目于服装专柜前的各种“打折招牌”已成为服装零售业的一大特色。可见,“打折”已成为服装市场的一种主要价格营销手段。以下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我国服装市场目前价格营销的利弊予以分析。

一、机会成本及其分类

机会成本是一个现代经济学概念,其表述往往用“资源”的选择性配置来描述,比如:当某“资源”用于A用途就不能同时用于B用途时,则该“资源”用于B所产出的价值就是选择将其用于A用途时的机会成本。这里的资源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各种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等等。

笔者认为机会成本是指现代经济活动在面临多种执行方案时,选择一种方案后,被放弃的其他方案可能产生的最大收益。将这种被放弃的最大收益理解为选择某一方案的成本之一,并与传统会计方法所估算的被选择方案的收益相比较,通过判断其大小来做出最优化的行动决策。由此可见,机会成本并不是某一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成本,而是用来与该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收益进行比较的一种假设性的收益,一种预估的被放弃的其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是相对的,辨证地,如果面临在两种方案之间的决策,则这两种方案所产生的预期收益互为对方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按其量化的难易程度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显性机会成本

人们往往希望对机会成本进行尽量精确的量化来指导自己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有些时候机会成本是可以进行较为精确量化的,笔者将其定义为显性机会成本。作为显性机会成本的一个经典例子,比如资金的银行利率,就是将该资金用于其他投资(如股票投资)时的机会成本。如果将该资金存入银行,可获得净利率10万,而投资股票获得的收益为15万,则考虑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为5万,大于零,可以认为股票投资是成功的;如果投资股票获得的收益只有8万,则考虑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为-2万,小于零,可以认为股票投资基本是失败的。

2.隐性机会成本

有时机会成本很难量化,或者在决策前根本无法量化但又的确存在,构成这种机会成本的收益可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来体现,笔者将其定义为隐性机会成本。由于这种隐性机会成本不易量化,因而在文献中往往不作讨论或者一笔带过。比如一个成功的职员是否进行MBA的培训问题。选择读MBA其机会成本很大部分是显性的,比如读MBA的学费,生活费等等,因而讨论起来比较方便。但该职员选择不读MBA的机会成本则很难进行定量或者半定量分析,因为其获得MBA学位后的收益是一种远景收益,是肯定存在的,但却是难以预估的。

显性机会成本因其显然性而较易受到决策者关注,与之相比较,隐性机会成本由于难以量化且经常涉及到的是长期利益,往往由于经营者短期利益的急迫性而易于被忽视。

二、我国服装市场价格策略中的机会成本分析

在我国各大商场中,与其他大部分产品所采取的“明码实价”的价格营销策略相对应,广大服装专柜普遍采用的“打折”的促销手段作为销售商选择的一种价格营销策略,其机会成本的存在也是必然的。为了便于对这种价格营销策略的显性机会成本和隐性机会成本进行分析,笔者首先作一个假设:将6折以下的价格策略列为“打折”行列,并以5折为代表;将不打折或者基本不打折价格策略列为“全价”行列,我国商场大部分服装柜台都属于“打折”行列。本文所分析的服装市场价格策略中的机会成本主要针对这种“打折”的价格营销策略。

1.服装市场价格策略中的显性机会成本

就服装的价格面值而言,“打折”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如果一件标价300元的服饰分别以原价或者5折卖出,则打折的机会成本将高出其收益150元。然而如果该服装只有打折才能被顾客接收,则可以认为“打折”机会成本并不存在。因此,“打折”策略中的显性机会成本并不能以标价和打折价的差价简单推算,而应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估算。据统计,由于对服装“打折”的预期,100名受调查人员中,50名顾客将选择打折时购买商品,而只有37名顾客会在价格高位时购买。以人均1件计算,如果服装全部 “打折”销售,商家将获得销售额(50+37)×150=13050元;如果完全不打折,根据最简单的 “抛硬币”原则,50名选择打折时购买商品的顾客中将有25名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全价购买,即商家获得的销售额为(50×50%+37)×300=18600元。可见,如果不考虑“打折”所带来的资金的快速周转收益,就服装市场的整体行情而言,“打折”策略的机会成本(18600元)将高于其收益(13050元),是不合算的。相反,如果选择“全价”策略,则销售收益(18600元)将大于机会成本(13050元),但与此同时,服装总体销售量将可能减少25/(50+37)=28.7%。如果这种销售量的减少由整个服装市场均摊,则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商家应取缔“打折”营销策略。但有趣的是,如果总体销售量的减少由部分商家承担,则这些商家“打折”的机会成本亦即其采取“全价”策略时的销售收入将迅速降低。比如如果其销售量减少50%,则这些商家“打折”策略的机会成本将降低至(25+37)×300×50%=9300元,从而低于其选择“打折”策略时所带来的收益(13050元),不难理解这些商家将采取“打折”策略追求其市场份额和收益的最大化。依此类推,部分商家“打折”策略将导致所有商家“打折”策略中机会成本的降低,从而使“打折”发展为一种普遍行为。可见,这种“打折”策略往往是大部分商家为获得当前销售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被动选择。

2.服装市场“打折”营销中的隐性机会成本

回顾我国商场服装零售业的“打折”史,早期是各大商场利用各种喜庆节假日(十一、元旦、圣诞、店庆等)打折促销,接着发展为几乎所有周末都要打折,进而发展为每天都有打折的理由。打折的品牌也从低端品牌发展到现在包括国际知名品牌也时不时参与到“打折”行列。折扣的程度也由以前的满200送200发展成经常性的2~4折。笔者认为这种“打折”从范围到程度的不但发展将降低服装企业的品牌声誉,严重影响其品牌形象,表现为隐性机会成本的显著增加。首先,“物有所值”是消费者普遍持有的一种购物心理,当商家均以高额折扣销售服装时,顾客会对服装标价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有时会发展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产品的抵触心理。比如消费者在不打折时购买了某一服装,在还没来得及穿时该服装已降为5折,无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打击,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对该品牌的潜在的购买欲。其次,消费者往往认为商家销售商品时是盈利的,因此商家“打折”程度的不断增加会引起消费者对该产品实际成本的合理怀疑,进一步对产品的使用价值产生怀疑。当消费者普遍认为该品牌的使用价值远低于其定价时,就会产生严重的不信任感,该品牌的品牌声誉也就荡然无存了。这种品牌形象降低所引起的隐性机会成本往往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三、我国服装市场价格策略调整的新思路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打折”策略无论从显性机会成本还是从隐性机会成本的角度而言对我国服装行业的整体及其发展都是不利的,但当前商家选择“打折”策略却可获得收益最大化,笔者认为这种矛盾的源头主要在于服装产品的标定价格。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各项经济活动均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其中服装产品的价格已与西欧国家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同类服装产品的零售价在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是基本相同的,这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国民收入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服装上的相对购买力自然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从这一点来看,过高的服装标价并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与其选择“打折”这种高机会成本的价格策略,不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直接将服装的定价确定在一个合理的低价价位,并选取“全价”策略。首先,在这种低定价策略情况下,“打折”策略的相对显性成本将迅速升高。比如如果现在定价300元的服装采用5折即150元销售时其投资回报率为50%,则其成本为100元,收益50元。如果直接将其价格定位于150元,则原价销售时,其投资回报率仍保持在50%,即利润50元;但此时即使采用7折销售,其投资回报率将只有5%,即利润只有5元,相对于打折销售的5元利润,50元的显性机会成本是不可接受的。其次,相对于当前的“打折”策略,选择定价调整后的“全价”策略,虽然企业会损失一些价格调控上的灵活度,但高昂的隐性机会成本将不复存在。当然,在“全价”策略中,所谓合理的“低价”也必然是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整体提高,这种合理的“低价”也应逐步提高,最后仍将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全价”策略,可以使我国服装企业在一种低隐性成本的环境下稳步发展,根据上面的分析,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服装企业的信誉度,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和亲和感,有利于我国服装市场建立和实施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钟芳:2006,出口大幅增长 单价有所提高[N].人民日报,2006-9-11(15)

篇8

关键词:会计硕士 经济成本 时间成本前景发展

1、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择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预测分析

1.1、确定预测目标

全日制专业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是经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的一种专业学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1.2、搜集和整理资料

会计硕士MPAcc是国家基于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专门人才的需要而新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与会计学学术性学位相比,更侧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更突出会计职业实务工作的要求;更注重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更强调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会计实务有充分的了解,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选择预测方法

采用定性预测法,根据以往准备mpacc的人员的经验,专业知识和综合判断能力为主要依据而进行推断的预测方法。得出关于成功获取mpacc的经验:一、了解MPAcc招生的21所试点院校(第二届招生人数预计将适当增加),尤其是所在城市的试点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学校的美益度,会计、管理等师资力量,专业方向、费用、就读方式以及毕业生社会的认知度。二、一定要向前辈请教经验,多和热心的考友交流,避免少走弯路;至于是否选择辅导班,依个人基础而定。三、报名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网报时在两个MPAcc试点学校同时报名(这是规则允许的,比如优先报考人大的同时,备选中财),多花200元为自己根据复习情况和报考情况,现场最终考试时留下了最终参考决策的权利和录取的机会;四、制定好适合自己的时间表,并在制定之后严格实施;五、保持良好的心态,态度决定一切;报考了就备考。六、想就读名校(清华、北大、复旦,等等)和上财、厦大等重点大学的,除了考个好成绩外,面试以及从业经验也重要,这些都是录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1.4、进行预测分析

通过相关信息资料,对影响预测目标的各种隐性成本进行具体的计算,分析和比较,来揭示分析对象的变化趋势,得出预测分析结果。

2、关于准备考研所付出的成本有以下情形

2.1、经济成本

资料费 培训费 转战费

资料费,以MPACC初试为例,考取过程至少有20本关于MPACC的相关参考书,以每本均价40元,购买20本计算,仅初试参考书就要花费800元。复试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相关资料,按其考试大纲,估计要15本左右,均价均在40元以上,这笔开销达到了近600元。培训费用,MPACC太奇培训班辅导费13800元。若选择报考外地高校的MPACC考生由于对院校了解不多,常常会赶往目标院校听该校组织的“考研串讲”。车旅费、食宿费、讲座费用加起需要数千元。除了这些必须的开销外,还有隐性费用。如想尽各种办法联络到专业课的导师,帮助分析招生和命题的思路等。

2.2、时间沉淀成本

经济成本:衣食住行方面的物质开销,人均三年的生活费四万左右。如果假定该学生是本科毕业找工作,工资高于研究生的生活费,就等于是除去花费后的收入,可以看作是一种储蓄赢余。即使不高于,也没有纯“赤字”而仅仅是自给自足。两年时间也许工资会看涨,两年后可能会有大幅度的加薪。大多数全日制MPACC招生院校的学费在3万元左右,仅且含有极少的奖学金,住宿费两年3000元,两年就是近四万。

2.3、经验成本

两年的工作经验和两年的硕士学历哪个更重要?两年前毕业的同学可能现在已经是某公司的业务骨干之一,而自己仍然是新出炉的大学生。已经付出了那么大的经济成本,又花费三年时间读研,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但要想让时间成本为“正”就必须消灭那些不良的想法,不给自己放松的机会。并且要记得考前和考后的相关时间成本,调整自己的思路。

2.4、时间成本

考研的时间成本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前准备所用的时间,一部分是读研两到三年所需要的时间。一个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的考生,在战略上已经选定考取MPACC已经让成本有效。但若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复习,但却仍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则时间成本为正,而收益却为零。

篇9

1.成本会计信息中成本的构成因素

成本会计信息作为企业财务人员的劳动成果,可以被看成是一种产品。企业中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应的行业规范,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支出和消耗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算盘、计算机等手段,计算出成本会计信息。在成本会计信息进入实际利用过程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调研、汇总、分析等步骤,才能输出给董事会、股东、企业管理人等作为信息参考和使用的数据。而这些步骤的人力物力耗损也要计算在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在计算成本会计信息时所消耗的成本

成本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步骤。[1]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耗损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办公用品耗材、财务软件和会计人员的工资等。有一些特殊性质的企业需要的成本会计信息精细度和复杂程度还要更高,这就需要耗费更大的处理和发生成本。当然,在报表的审计和对外提供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审计费用的发生,应该把审计费用也按照比例纳入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中去。

1.2成本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成本消耗

成本会计信息经过企业经济业务数据的收集整理、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步骤产生之后,还要经过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到达董事会、股东、企业管理人等信息参考和使用人手里。而财务报告的编辑和报送人员对外公布企业成本信息之前,也需要经过软件传递或人工送达等手段接受信息,这些软件摊销费用和人工送达费用就构成了传递成本会计信息中的成本。

1.3法律责任成本

指企业在提供财务报表和纳税等经济活动中,成本会计信息误差巨大导致偷税漏税,欺骗投资者等行为,受到起诉后,应诉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费用,其中包括诉讼及律师费等。

1.4商业机密及其保密成本

如果产品的生产成本被泄露,那么销售信息在对外过程中,会包含一些企业内部的商业信息或机密,给企业的商业谈判带来麻烦。

1.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成本数据分两种,一种是出于管理目的对内使用的,另一种是需要向外报送的。后者需要依照规定的会计准则进行计算,而前者却可以由财务人员凭主观意图来自由解释成本信息。按照哪种方法来解释都会失去按照另外的方法解释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管理机会成本。业绩评价,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先制定出计划成本,再把计划成本和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利润、现金流量等数据产生变量的原因,然后把这些原因提供给企业管理人员,为企业管理人员调整工作计划和管理手段提供参考和依据。而成本计划的主观因素造成了它不受规定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这就可能错误地评价管理人员的管理业绩,发生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2.成本会计信息中效益的组成部分

    2.1降低成本

在一般情况下,利润受两种情况的制约,一种是成本的变动,另一种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其他因素。降低成本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调整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促进员工积极性,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当然,前提条件是要在企业能够承受的经营框架、技术水平和质量要求之下。二是从源头上改善影响成本发生的结构性因素,合理控制成本的发生条件,把一些从判断和计算上认为难以避免的成本通过结构性调整进行进一步改善和降低。当然,上述两种方法的前提条件都是要取得准确客观的成本信息。

2.2增加企业的利润

想要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是最简单、直接的答案。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有时企业的其他战略性意义更为重要,如创造生产和销售的良好外部环境,提高竞争力。如果是为了这些,那么适当地提高成本也是一件非常合理的事情。当成本的发生和外部环境、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发生冲突时,在降低产品成本和企业外部环境改善二者之间必须有所选择。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难决断的问题。成本固然重要,但如果单纯把成本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是不合理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和制约成本的变化,成本的管理也应该是广义的,除了注意成本本身,也不能忽视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产品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应该全面支持企业对各项社会资源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3为企业提供战略支撑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定期制定战略措施必不可少,而战略措施和成本信息之间关系密切。如通过对管理手段的加强来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方法也叫成本领先战略。企业根本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这也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成本管理应该与这种总体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合拍,达到成本的最低化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通过成本信息的提升打破资环环境的瓶颈,提高产品的单位时间生产效率,从而达到价值的最大化,这才是成本会计运行的主要目的。这个原则的广泛应用,对于处于劣势的企业不无裨益。

3.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3.1财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加大

随着企业经营手段和财务工具的不断创新发展,从社会对企业的大量信息需求到企业管理者,对成本会计的需求度越来越高。社会信息依托成本信息的数据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评价,同时也需要更快更准确的成本信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和评估,企业的管理者也经常需要借助对成本信息的评估来决定企业的重大事项,考核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完成情况。会计学和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对会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个人培养的重视,使得会计工作人员能够承担更复杂、要求更高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要求高、需求大、供给性好的前提下,企业会计人员就必须按照规范性的规定来判断成本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存在难以统计的问题

对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及效益,有时无法拿出具体的数字。所以在参考成本会计信息时,可以综合地考察和探索环境因素,从而理性判断成本会计信息中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量化成本和效益的数字,合理地解释成本会计信息。

篇10

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分析

人力资源成本在计量上有多种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计量方法(招聘、雇用及培训的标准成本以雇员类别、级别不同分别累计,适用于分析差异,缺点为:分期摊销处理麻烦)、机会成本计量方法(各部门雇员机会成本的基础为其他部门提出的标价,适用于雇员流动频繁但素质高、机会成本获取渠道简易的企业,缺点为:未将并不稀缺但作为一项资产存在的雇员纳入考虑范畴,进而造成搜集的总体信息出现偏差)、历史成本计量方法(将人力资源在各会计期间的投资支出分成资本性、收益性支出,并把资本性支出确定为人力资源价值的一种计量方法,缺点为:没有对服务中人力资源的整体价值进行阐述)、重置成本计量方法(以现今物价水平为依据,对重新获取企业现有人员、并开展培训等所需耗费的全部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的一种方法,缺点为:与传统会计模式有所脱离、估价难度高且工作量大、主观性较强、应用范围有限)。设置的会计账户主要有:人力资产、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开发成本、保障成本、离职成本等)、人力资源摊销等。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剖析

在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基础的选择上,可以选用以往创造的价值,也可选用未来能创造的价值,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能保证计量的绝对准确,只可进行推算。人力资源价值在计量上的主要方法有:经济价值法(这一计量方法下,人力资源价值是:企业未来收益中被当成人力资源投资创造的那部分折现价值,优点为:与劳动者权益定义相契合、正确估计了企业价值,缺点为:这一方法预测成分较大,人力资源计量可靠性会受到质疑、操作难度高)、非购入商誉法(作为一种依据资本化程序把企业实现的超额利润确认成人力资源价值的方法,缺点为:未计算人力资源的交换价值、剩余价值计算不完整、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力资源作为一种关键经济资源的原理相违背)、未来收益折现法(优点为:能让企业在运用有限资金的前提下实现决策的最优化,缺点为:对未来净收益只能进行估计、忽略了人力资源交换价值的反映,导致人力资源价值的低估)、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计量基础只有职工工资,缺点为:精确度不高、在贴现率的选取上主观性较强,让人力资源账面价值的任意调整有了可乘之机)、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使用经过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值进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缺点主要体现在剩余价值计量不完整、未包含交换价值从而使人力资源价值被低估)。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与价值会计的结合探析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出发点为人力资源所有投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产生的一切成本费用,人力资源的价值为企业投入的成本及相关费用,这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可以用货币进行计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能方便地获取数据、能保证获取数据的客观真实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由于其自身特点,会存在缺陷,例如:人力资源变动价值难以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计量方式进行衡量,而这一衡量上的缺失又导致了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数据的缺失。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能避免人力资源价值被低估的现象、能让管理当局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等。基于此,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与成本会计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一方面,价值会计在成本会计基础数据的支持下,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完整、真实体现;另一方面,在结合的依据上,对于相同的一个或一组人力资源,其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在经历长时间的积淀后,累积的相关数据会慢慢接近于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事先的估计值(这一现象伴随人力资源应用时间的延展而产生)。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