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08:1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艺术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25-01
一、良好的演唱心理决定歌曲演唱的成功
(一)心理活动对嗓音的影响
嗓音是歌唱艺术的基本, 在音乐艺术中,它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之一。如何使嗓音充分发挥作用呢?我们这时就需要声乐艺术心理学的引导了。对于初学者来说, 深厚的人文积累和平静的心情至关重要。这能使你避免受到任何强烈的心理影响而引起错误的发声方法。
(二)心理活动对声调的影响
在演唱中, 有时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会使发音器官在发音时对音调的调节极度夸张, 这些归根到底是由其人文素养低引起的。一般是由于受到精神紧张之类的心理的影响。而在良好的演唱心理的控制下的声调,可以让我们在音域中轻松地达到任何高度,不可将人为的力量强加于发声器官。这说明,良好的演唱心理才是控制音调最重要的。
(三)心理活动对思想感情影响
每一首歌曲都有歌词,这些文字是表达我们的情感的诗句。声音是歌唱的基础, 这种关系纯粹是从美学和心理的观点来考虑的, 并涉及到字在音乐中的功效。的确,歌曲若没有与之相配词就无法表达爱情、亲情、友情、悲伤、快乐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演唱心理,再快乐的歌词也无法表达出快乐情感。由此可见,良好的演唱心理是一首歌曲演唱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把握心理是良策
(一)歌曲演唱前要放松精神是关键
减轻自己的压力,放松自己的心情在演唱前是至关重要的。过分追求超水平演唱,害怕出错,这种心理也是比较普遍的。有时演唱者在尚未出现错误时,却老想着可能会发生错误;有时却在发生某些意外后不能控制,对自己发生的错误耿耿于怀,以至于不能集中精力于接下来的演唱,甚至出现新的、更大的错误。其实,每个演唱者应当平静心情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主要靠平时心理的训练与经验,预先有充分的准备等来实现的。
(二)歌曲演唱时要有自信心
充足的自信心是远离紧张的根本,当你信心不足或是没有信心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演唱失利。演唱歌曲的目的是打动听众的心。所以说,只有充分的自信心才是演唱成功的基础。演唱中只有信心百倍,才能全身心的进行这种艺术创造。同时,演唱者还需要自我激励,让强烈的表现欲望来克服心理障碍。演唱欲望越强,反应越灵敏,就越利于歌唱技巧的发挥。所以,演唱的欲望、演唱的自信心与演唱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歌曲演唱中要用心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对一首歌的演唱不是仅仅唱出声音就足够了。演唱歌曲是心灵的诉说,是情感的表达。虽说歌唱要通过良好的声音来表现,但是注意力仅放在声音和方法上则适得其反。所以说,要摆正技巧与演唱的关系,技巧只不过是你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是歌唱的主要体现。因此,演唱者在拿到一首新的声乐作品时首先要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先理解歌词想要表达的内容,再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是讲述故事还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再把握好音色、语气、语调、情感、手势等歌唱技巧。最后在演唱时要全身心的投入,仿佛你就是歌曲中的人物,歌曲的内心就是你的内心。当你自己完全被歌曲所感动时,就会和观众们产生共鸣的。与此同时完美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地产生了。这样也就克服了心理压力。
三、结束语
声乐艺术心理学是艺术心理学的分支, 也是声乐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歌曲的演唱不仅要具备生理上的创造条件, 而且还要受到心理机能的支配, 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的感受、体验、适应、表现等等的控制。而生理器官的外在表现, 恰恰就这些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声情并茂”中“声”是指生理上的表现, 而“情”则指的是心理情感的表现。如果没有情的依托与抒发, 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 所以“声情并茂”正是体现了声乐艺术心理与心理创造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辩证关系, 在演唱中探索“用你的心儿去歌唱”的真谛。
篇2
关键词:声乐艺术 教学 理念 建构
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应该以本民族声乐艺术成果为基础,广泛汲取和借鉴西洋声乐艺术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形成世界性的中国声乐艺术。
一、如何建构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一要打破传统的“三种唱法”的思想禁锢。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千万不能去造“声音”。
二要扎根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沃土。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2000多年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
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
另据《史记·师乙篇》所载: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贯珠。
这说明在当时歌唱就要求气息运用流畅,歌唱如线贯珠。
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还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二、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
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含假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
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长时期以来,不管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的、主观的去认识。
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尊重科学,稳步前进,切忌模仿。过去我们要学生多听人家唱,那是要求学生多听人家是怎样运用自己的嗓音,怎样把握作品风格,适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艺术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
要建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老师是关键。初学者若不通过教师的指点,几乎不可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声音,自己听与别人听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必须有相当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智慧,对学生美好的声音能自如把握、准确分析,然后让学生通过锻炼得以和稳定。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二)坚持把握基础训练和秩序渐进的原则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包括内心听觉和内心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的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参考文献:
[1]李晓贰.中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篇3
关键词:音乐艺术 大学生 心理危机
音乐对人心理和情绪的影响,除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对人有影响以外,还因为音乐能够在技术上最大限度地模仿或再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创作的音乐,更能够与人的情绪进行直接的沟通。通过音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是利用音乐对人产生的情绪影响,使其在得到愉快的移情体验之后。加强其自身建立起的积极寻求改变不良心理状况的愿望,来帮助其实现改变不良认知、行为的目的。它与常规的心理干预方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通过改变情绪来调整人们的不良认知及行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出现了问题。他的头脑中就一定会存在某些不合理观念。如果这种不合理观念得到纠正,情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所以利用音乐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一、大力完善公共艺术教育
通过大力开展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无疑是利用音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难以想象,一个不具备基础音乐知识的人,能够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需要从源头上对学生的音乐知识进行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该和公共艺术教育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必要的时候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比如想要利用某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音乐教育来说,就可以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除了这种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帮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通过基本乐理、中外音乐史和音乐鉴赏等课程,提高学生感悟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为更好的利用音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音乐心理减压室
作为学校方来说,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在物质建设上予以大力的支持。建立专门的音乐减压室就是一个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应该拿出专门的教室,对其进行适当的装修,完善多媒体播放设备,将其作为音乐减压的重要基地。这是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具有焦虑、抑郁、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尤其需要一个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憩的港湾。在音乐减压室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情感和心理处境等,为他们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通过音乐特定的信号,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获得和音乐艺术的共鸣,从而及时从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比如对焦躁和抑郁的学生,就可以选择著名的古琴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进行鉴赏。当音乐缓缓响起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慢慢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然后跟随音乐的情绪,最终和音乐舒缓、悠然的情绪相一致,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干预的目的。在音乐减压室的建立中,应该尤其注重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室内环境一定要干净整洁,光线要柔和与明亮,可以适当摆放一些健康的绿色植物,让房间内充满勃勃的生机。其次是乐曲的选择,不同的心理状况对乐曲有着不同的选择需要,但是有两个大原则是要普遍遵守的。一个是音乐本身一定是积极的,有着良好情感的,对于一些内容晦涩,甚至不健康的曲目,要予以坚决的摒弃。另一个是音乐本身在高中低三种音色上要层次分明,具有感染力。最后是心理健康老师要进行适当的音乐学习,只有教师具备了较为扎实的音乐基础,才能够对各种音乐曲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利用,真正胜任这项工作。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利用音乐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只有音乐鉴赏这一种形式,其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演奏、演唱和表演中来的,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比如音乐教育中的合奏、合唱、舞蹈等,其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交往中,就可以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让他们过剩的精力得到了合理释放的机会,能够用音乐的形式和语言获得支持和理解。在各种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和治疗的同事,获得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满足感。比如当意识到自己产生了急躁、紧张和愤怒的情绪后,可以有意识的唱上几句歌曲。让自己的情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放松,因为歌唱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解脱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宣泄。又比如在合唱中,合唱是一门合作的艺术,要求四个声部在音高、节奏等方面密切的配合,才能够演唱好曲目,多参加合唱活动,能够让性格内向,经常感到伤感和孤独的学生,逐渐变得开朗和自信,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讲座
多数大学生正值十七八岁的年纪,这本身就是一个成长和成熟的关键期,会受到来自学习、情感和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不良的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容易变化成为心理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可能转化为一种心理疾病。因此除了建立音乐减压室,引导学生主动参加音乐活动等形式之外,还可以多开展一些音乐心理讲座,让学生的明白利用音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方法和意义,让学生知其然更之其所以然。比如可以讲授一些音乐心理健康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利于心理疏导的曲目等。使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到有机的巩固和完善,一般的心理问题,都能够利用音乐自行的解决。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切实可行的,因为通过公共音乐教育的大力开展,学生们有了基本掌握音乐形式和内涵的能力。为利用音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有了心理问题之后,碍于面子和压力,不愿意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音乐就在这时候充当了一个教师的角色,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地干预,从而帮助学生尽快的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面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需要引起各个高校的重分重视,同时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本文所研究的对音乐艺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就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和手段,而且经过实践之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开阔了视野。同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推动者,除了音乐艺术之外,还有美术、影视等多种学科和文化。都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推动,还有待于更多的教师,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肖耀南.实施危机干预机制 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7,(03).
[2]上官怀乾.大学生的信仰迷失与重构[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3]李泽兵.康复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朱士鸣.生活中的趣味心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5]宋春丽.论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05)
篇4
我国声乐界有很多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就是凭借自己丰厚的专业知识,引领一代代走进神圣的艺术殿堂,并取得辉煌成就,成为“德艺双馨”音乐艺术工作者的。如,喻宜萱、沈湘、周小燕、金铁霖、黎信昌等。当然,在声乐专业能力方面,必须强调一点,那就是歌唱语言的准确和规范,应当说这是个基本功,但也正是这一点却直接影响声乐艺术的美感。一些教师地方语言很重,甚至对现代汉语拼音规则和发音掌握不够,导致在声乐指导中忽视歌唱语言的培训和规范,出现声、韵、调上的错误,甚至用“地脚话”演唱。可见包括歌唱语言在内的专业能力的具备对最终获得声乐艺术的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的综合修养高师声乐教师除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包括历史、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表演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和修养,形成庞大深厚的知识库存,为培养更优秀的声乐艺术学习者奠定基石。起到不仅传授知识,也同时在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在当今信息化、现代化不断推进的时代,博采众长,触类旁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现象更趋明显。声乐艺术授业者———高师声乐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擅长学习,在渴求知识的道路上永不满足的朝圣者。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引领声乐艺术前进的方向。
声乐艺术心理学知识高师声乐教师若要在培养规格和质量上获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掌握一定的声乐艺术心理学知识,包括声乐艺术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声乐艺术中歌唱者的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这些知识和实践对揭示歌唱与发声的内在规律,了解演唱者的主观意识对歌唱与发声的调控作用,明了歌唱的各个环节(包括身体机能)与心理状态的联系,以及如何进行心理调控等都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声乐艺术心理学知识必将为全面提高歌唱者优良的个性品质打下重要的理论基础。
钢琴伴奏基本功在我国现行的高师教育中,绝大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师都承担着声乐教学与钢琴伴奏合二为一的任务,只有极少数高校声乐教学和伴奏是分开进行的。现实的状态是扩招以后,不少学校学生人数暴增,而教师数量不足,于是小课人数不断增加,声乐教师既忙手上功夫也忙嘴上功夫,殊不知,人数的增多,声乐作品的累积,使得声乐教师的伴奏完整度、美感度都不断下降,个别学生怨声载道。为此,除了学校配备足量的师资队伍外,声乐教师还真的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做好钢琴伴奏的工作,为学生练声、歌唱的流畅,准确、美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声乐教师有必要对此项目进行卓有成效的培训和巩固。当然,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把声乐教学的独立性和钢琴伴奏分开进行。
解决高师声乐艺术学习者的几个基础问题
(一)具备声乐学习的条件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是日常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口头禅,但必须强调的是,良好的选材是声乐艺术追求美感的基础,没有音乐的耳朵,没有敏锐的节奏感,没有良好的嗓音是难以获得艺术美感的。近些年,出现了大批招收音乐艺术考生的高校,生源质量堪忧,那些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而硬着头皮委身于高师艺术院系的学生,有的条件奇缺,却赶上了扩招的运气,但却给高师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带来了麻烦。所以,负责任的高校应该是负责任地选材,并负责任地加工培养,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品和真品,而不是半成品或次品。
(二)获得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学习声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潜下心来,用心钻研,领会要旨,反复巩固,不断校正,切勿急于求成,梦想一蹴而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有的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甚至走了不少弯路。这与学习的状态和学习效果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在声乐艺术中获得美感,必须解决歌唱中的技术问题,树立科学发声,美妙歌唱的理念,寻求一切提高歌唱水平的方法和途径,解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位置等技术环节,最终获得声区的统一;同时尽可能地接触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储备适合自身特点的声乐曲目库,不断形成自身声乐演唱的状态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拥有美的歌唱和美的享受。笔者,在对少数民族声乐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采取的两个“拳头”的做法,收效很好,一个“拳头”进行科学发声方法的引入和灌输;一个“拳头”重视他(她)们自身得天独厚的民族声乐条件的保持,既不丢本色,也不与科学的声乐理念撞车,通过耐心细致的雕琢,学生们连续几年在全省校园歌手大赛中摘取前三名的桂冠,并在全省音乐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这种声乐艺术的规范理念和美感熏陶赢得的自信,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声乐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声乐艺术的锤炼过程中,还必须克服贪大求全,好高骛远的心理。
(三)储备综合的文化素养现在一部分年轻的声乐学习者,浮躁、肤浅,在学习上难以沉下去,用心不够,用心不深,喜欢追逐个性,追逐名利,因而难成大器。声乐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和渴望,没有良好的心态,没有综合的文化素养,终究缺乏内在的力量,所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各类综合文化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比如在演唱《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时,必须对历史有一个大体的掌握,对的一生有个了解,才能用心去演绎这首感人至深的作品,才能把作品的情感传递出来,那种深沉、思念、悲痛和渴望、祝福、嘱托与新的希望才能一并流出心田而进入欣赏者的心灵。而在演唱《一个妈妈的女儿》时,我们必须知道,藏区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才会对今天藏区的发展欢欣鼓舞,对民族分裂势力恨之入骨,从而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理解了这样的历史和现实,歌声的情感和美感难道还不会打动人心吗?
(四)形成良好的舞台表演习惯我们常说一个好的歌唱者,会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拥抱舞台,让演唱更加沁人心脾。声乐演唱者必须从声乐学习阶段开始注重形体、姿势、手势、眼睛、表情乃至气质等的培养,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受到声乐艺术与众不同的魅力和吸引力,并持之以恒。这样良好的舞台习惯必将为声乐艺术的表演增添迷人的色彩,其美感的传递也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笔者参加的全省艺术联招声乐考试现场,每每会发现由于缺乏演唱的表演性和声乐个性的展示,许多考生总会留下不尽人意的遗憾。要知道声乐艺术所拥有的演艺舞台,总是给征服舞台,征服观众的人留下的,而随之一同留下的除了美妙的歌声,还有那潇洒自如,张弛有度的形体语言、个性和气质。#p#分页标题#e#
解决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几个问题
(一)选取良好的声乐活动环境教师在培养学生声乐艺术美感的过程中,要注意选取良好的声乐活动环境,包括光线或灯光、空气、空间甚至颜色等的布局、搭配。让学习者走进美、感受美、保持美乃至塑造美、经营美、传承美!诚如是,这种环境下的歌唱想必一定声情并茂,先声夺人了。
篇5
关键词:心理 注意 性格 想象
声乐心理是指与声乐有关的行为和精神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总和。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一个歌唱演员的声乐心理对其演唱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分支,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声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既人声的音乐。正是由于音乐与人类主观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声乐心理才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声乐心理中的哪些因素与歌唱有关,又是怎样影响歌唱效果的呢?现作逐下分析。
一、注意因素
根据注意时有无自觉目的的意识努力,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和无意注意三种类型。其中有意注意是指实现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付出一定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无须一直努力的注意。也就是说,当歌者演唱时的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又或出现过分注意而紧张时,如果歌者能自然恢复放松状态就是有意后注意在发挥其调节和监督功能;反之,如果必须有意克服则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影响声乐心理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二者的结合。那么,歌者怎样通过调节注意因素来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呢?现具体做以下分析:
首先,应尽量设法去排除干扰。虽然有意注意并不太受外界或其他因素干扰,但干扰毕竟不利于有意音乐注意的保持。为了排除干扰,歌者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在出场前将自己想象成特定的人物,把舞台、灯光等想象成自己特定的活动环境。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对环境或演出对象的生疏感,排除客观环境的干扰,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其次,要不断加深对音乐任务意义的理解,理解的越深,完成任务的欲望越强烈,信心也越坚定;音乐活动目标越清楚,为完成这种音乐任务所必须的各方面越能引起音乐的注意。所以歌者必须忠于艺术,踏实地去表现歌曲内容,不要把演出中的个人得失看的太重,心理压力不要太大,本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将每一次登台看作一次锻炼的机会。并且平时要勤于练习,演出之前作好充分准备,这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第三,舞台实践有利于音乐注意的保持。大凡优秀表演者他们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所以,无论学生还是演员都要争取尽可能多的参加演出,多熟悉各种各样的观众和演出场所,对于初次登台者最好选择规模较小的演出机会,例如慰问演出之类的,在频繁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以很好的克服怯场心理。
二、性格因素
“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那么,性格因素与歌唱有什么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影响人的声乐演唱的呢?
首先,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从结构上说它由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构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直接间接地影响歌者的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并且与歌曲本身所要求或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也就是不能进入角色时,会严重影响到演唱水平。因此,歌唱时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歌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更好的与观众交流,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则适得其反,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由于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唱出来的声音大打折扣,不能用歌声很好的与观众进行交流,有时甚至中场打壳,失败而归。因此,性格中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歌唱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次,按性格的不同特征来划分,性格可分为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活泼、善交际,具有这种个性的歌唱者在舞台或课堂上都能自如、放松的演唱,竞技状态会较好,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比较拘谨和害羞,比较重视外界的评价,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这样一来,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自身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明白了这一点,歌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不要过分计较自己得失,要专注于音乐作品的表达,这样才能逐步消除紧张、怯场心理,使自己的演唱水平取得较大提高,更加有信心上台演出,为观众献上更多美妙、优美的歌曲。
三、想象因素
所谓想象是大脑在感知觉及条件刺激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所保存的表象为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与提炼,创造出来曾知觉过的或未曾存在的事物形象的过程。想象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心理机制。声乐艺术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活动。例如歌唱中声音的形象、色彩、共鸣、位置、运动感;歌词表现的情境、人物形象;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等都离不开歌唱者的想象。
想象使声乐艺术充满活力,歌唱者通过视觉想象、听觉想象、更重要的是情感想象,从而使演唱更为生动。因此,想象是声乐心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了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歌者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促进和提高歌唱想象与联想的发展。首先,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因此要加强对歌唱感知的认识;其次,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用心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周围的一切现象,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歌者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声乐.声乐学术委员会组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歌唱心理学感觉注意
声乐心理问题,在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国家早已有专家论述。但诸多声乐教育家并不满足生理教学法,分别开始利用物理学中的声学、力学和心理学,进行声乐教学。
当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绝大部分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都以生理教学为主要手段。在浩如烟海的声乐专著中,很少提到心理素质对歌唱技能技巧和情感的支配作用。直到近些年来,才有声乐心理的专著和论文。
在下文中,我们具体地探讨一下歌唱发声心理活动的方法,因为它对于声乐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感觉”是歌唱发声过程的初级阶段
心理学指出:“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映叫做感觉。”
1.歌唱听觉
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具备对乐音敏锐地感受和分辨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来提高的。
人的听觉,主要接受外界声音的信息。但对演唱者来说,运用自己的“内听觉”去监听、调整歌唱器官的发生动作,向平衡状态完善。只是歌唱者与听众在听觉效果上有不同的差别:歌唱者的主观听觉,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体外空间的音响效果上,而应该更多地注意体内共鸣腔体里产生的音响效果。这正是强调“内听觉”的意义。
歌唱者与听众,在听觉上存在着主、客观的矛盾。特别在高音区,歌唱者感觉在头腔的共鸣空间中只有一个很小的共鸣点在振动,听众听到的却是很响、很大的明亮的头声。歌唱者感到头腔里更多的是较暗的音色包围着明亮的、集中的小共鸣点,听众却听不到空和暗的音色成分。歌唱者在学唱的过程中,不仅要懂得这种声音音色的主客观差别,还要尽快地适应主客观的矛盾状态,去掌握主动调节、控制共鸣音响的心理技巧。
2.歌唱视觉
有人把音阶与颜色联系起来,虽然有些玄妙,但不可否认是有一定道理的。贝多芬认为b小调是黑色的;斯克里亚宾认为c小调是蓝色的,G调与D调是黄色的。这就是音乐家对调性的视觉反映。
歌唱家对歌声也具有视觉反映,在演唱时,歌唱家的眼里有景与物的视象。在发声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明亮、透明、暗淡、苍老等这些都是视觉感受。当欣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时,仿佛也看到了“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这幅迷人的画面。演唱者一旦产生了视觉的内心视象,就调控了演唱的情绪和情感。视觉的内心视象调控着情绪和情感,而情绪和情感又调控着歌声的规律,这就是视觉对歌唱与发声的调控作用。
二、“注意”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
在声乐学习中,“注意”对于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指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此,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些事物。”“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人在注意什么的时候,就在感知、思考或想象着什么。歌唱发声时,要将这些综合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不断培养有意注意,克服注意的分散。就可以使歌唱的技巧变成长久而稳定的习惯,使有意注意变为下意识的无意注意了。
“注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在声乐初期学习过程中,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注意的单一性。当老师提醒学生需要在发声时保持“高位置、深呼吸”的感觉时,学生往往只能照顾到一个方面:顾了位置,忘了呼吸;顾了呼吸,忘了位置。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往往是由于不懂和不会运用注意的分配与转移的心理方法。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声乐表演心理素质除具有先天素质外,更主要的是集中在后天培养的素质方面。
1.歌唱欲望与歌唱环境的培养
歌唱欲望首先来自兴趣和爱好,在此基础上的强烈歌唱欲望和表现欲望,才会促使歌唱家热爱这门艺术,产生真挚的情感。一个人在唱歌前,要自我激发歌唱欲望。这一过程看来很短,只是歌唱前的准备阶段,但它需要平时的反复练习和着力培养。歌唱欲望的培养和形成,兴趣爱好是基础,正确科学的技巧训练是关键,稳定协调的心理素质,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
所谓歌唱环境的培养,主要指通过平时的注意和训练,使其习惯于在各种环境和场合中进行表演的能力。凡优秀歌唱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起来的。随着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歌唱者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了信心。当然,所有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均须建立在发声器官的良好训练和演唱技巧较为完善的基础之上。“艺高人胆大”,它同样会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迪和帮助。
2.歌唱的激情与表现的控制协调能力的培养
歌唱表演的激情,也就是演唱者的激情与灵感对作品的重新诠释。这种热情与创造来自歌唱者强烈的创造意识。这种创造意识,使每一次演唱,都能重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听众获得新的感受,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演唱者一方面要以自己的热情激起听众的情感,另一方面又能控制自己的创造热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歌唱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在两个方面对歌唱表演产生影响:即训练心理状态和演出心理状态。克服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第一,过硬的技术和技能;第二,有效的实践锻炼和积累经验;第三,解脱自我,消除自卑和患得患失思想,排除杂念。只要能够做到上述三点,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必将获得令人满意的演唱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邹长海.歌唱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篇7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心理过程;因材施教
当今的声乐比赛中,其实各个选手在技能方面的能力相差并不是很大,而决定胜负的关键问题往往是心理素质的好坏,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获得。随着声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教学中心理素质的训练逐渐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如何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声乐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掌握声乐心理学的知识,有助于在演唱和比赛中发挥最佳状态,取得优异成绩。
一、声乐心理学释义
声乐心理学是指演唱过程中的一切心理活动与现象,以及所有规律的内在联系与总和。了解声乐心理学内部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的思维活动和唱歌,从而帮助教学者来有效教学,学习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表演者可以在舞台上尽情发挥出好的水平。
二、声乐演唱的心理过程解读
1、认知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1)声乐演唱的意识调控声乐演唱的意识涵盖着许多方面,首先是吸气意识、然后是演唱的呼气意识、运用技巧时会产生共鸣意识、对作品的理解上需要运用情感表达意识等。所以,声乐演唱的过程是直接思维作为基础模式和间接思维模式相结合,直接思维和间接思维双重协调的能力对声乐学习者十分重要,并且都需要通过心理的支配。歌唱和发声是在相应的意识支配和调节下产生的,两者在这种作用的推动下,一首好作品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歌唱者在相应的训练中,为了克服歌唱中某种缺点,就会通过心理意识去调节,去克服,使演唱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2)声乐演唱的想像演唱者在演绎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时,整个声音也会随之改变,比如音色、音量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要诠释好一首作品一定要对该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符合歌曲要求。声乐演唱艺术中,由于曲目存在不同的风格,所以,我们在接触一首新曲目时,就要给歌曲一个最基本的定位,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意思,充分理解和体会作曲家的所要营造的情感意境。在我们演唱中很多地方民歌,不仅要唱准了音符和节奏,更要让听众感到回味无穷。那就可以想象当地的人土风情和语言特点,语言和韵味就要不断体会,这样才能表达地方的特色。对于中国的古典作品,不能一板一眼的只是完成音准,要不断的在脑海中刻画出一幅幅诗人作诗时的心情和画面,要将古琴的特点与韵味带到演唱中来,咬字行腔要根据内容情景做细微地转变,气口要安排得当,强弱要精准,努力将歌曲与古诗词的意境完美结合。2、情感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情感”始终贯穿声乐演唱的全过程,声乐演唱者的任务就是将作曲者和作词者的抽象情感转化成可以感知的形式,声乐艺术的创作不仅是感性的艺术过程,更是人类普通情感的升华。歌唱家的理解力、情感加工、情感表达能力更是十分敏锐的,面对不同歌曲内容将自己变换成不同的角色。歌词中表达的任意情感要很快很准地进入适当的情感角色中,比如演唱“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十分痛苦”“仇恨的火焰在熊熊燃烧”“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等,演唱者需要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3、意志过程在声乐演唱中的应用歌唱意志是指演唱者为了演唱的成功这一目的,自觉地将一切负面影响都排外的意志。意志一定需要很强的目标性,而且坚定不移的将自己的一切行为为歌唱服务,也就是说演唱的过程是意志支配身体的各个部分,心理调控身体的过程。在意志的强烈支配下,歌唱器官的活动就会产生出人心理所要表现的愿望或目标。歌唱的意志过程是人心理的自我调控的能力。在实际演唱中的具体表现不得不提及方法问题。演唱中如何调节自己的表情与表演,呼吸及吐字等。在演唱中努力克服一切外界干扰,内心只有音乐,只专注在对作品的表达中,完全投入,排除内心的紧张、不安、恐惧,努力保持淡定从容,这也是内心坚强的意志力对情绪的调控作用。
三、影响歌唱的心理现象解析
在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现象呈现多样性,更好的外在形象会带给演唱者更多的自信,也更具有表现力。反之,歌唱者会担心外界对自己形象的评价,这就干扰了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注意力,降低了歌唱者的自信心和表演欲望。而演唱者的先天因素也会产生很大差异。一般来说,先天条件好,歌唱者的态度积极,无形中就增强了歌唱者的表演欲望。相反,对歌唱者来说,嗓音一般,积极性就不强。在演唱时甚至有负面情绪时,演唱的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能展现正常的演唱水平。另外,内向型性格的人也容易受到心理的影响,因为,在公众场合,这种性格的人会觉得不自然,别扭,再加上紧张的心理作用,就导致演唱发挥失常。相反,外向型性格的人就不会有这方面的原因,他们不在意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演唱过程中会发挥得很好。除去外在形象、先天因素和性格外,一些歌唱者的基本功和歌唱水平,临时的发挥对歌唱者都非常重要,如果掌握不好,就会影响歌唱的发挥。
四、提升声乐心理学在演唱中的效果选项
1、学习中做好功课在声乐课上的发声练习中,老师的任何语言和动作都要用心体会。比如,如何说到打开喉咙这个问题时,老师会形容吸气时感觉竖着的通道是充分打开的,犹如含着一个鸭蛋。那么就要靠充分的想象力,感觉上颚要充分张开,喉头要尽量的放低。那么这一系列动作是靠意识的引导完成的,因为这些器官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都要靠敏锐的感官来感觉喉头的位置和小舌的上提。竖着的动作做到后,喉咙需要做横向打开的动作,同样,感觉像是鸭蛋横着含在喉咙里。那么就要充分的向两侧打开,这个动作依然是靠大脑调节脖颈的力量向外扩张。这个动作非常关键,因为学习声乐的人很容易挤卡来发出明亮的声音,但其实恰恰相反,高质量的声音是靠充分打开喉的器官和肌肉,才能做到配合默契,完成声乐发声的要求。所以,心理的支配作用何等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心理因素,不能集中注意力在老师的语言动作的引导,不能敏锐的支配自己的身体内部器官,那么将会很难做到声乐的各项发声练习要求。2、表演中做好调节在上台演出的过程中,要发挥好,需要有好的心理素质做支撑,否则很难将正常水平表现出来。那么,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勤学多练,将上台演唱的作品熟悉到梦中都可以演唱的地步。作品的每一个气口、每一个发音、每一个吐字、每一个强弱、每一句的情感表达等都要熟悉到已经成为习惯,在吐字的时候,就是自己心理意识的活动,即这里意识的产生是根据自己的要求(抬笑肌的要求),大脑神经对笑肌发出指令,使它积极抬起,否则,没有大脑意识的指令,发声器官是不会积极配合的。任何肢体行为都是在心理的指引下进行的。3、增强自信心在歌唱表演中很多人会遇到收脚发凉,明显感到心跳加快,手腿发抖等过度紧张的现象,为了减缓过度紧张的心理现象,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发声技巧的同时,培养舞台的驾驭能力,增强自信心。当然加强歌唱的技巧是首要的,因为专业声乐演唱者首先应该注重的是声音的技术,就算在紧张的状态下唱歌,如果有好的技术支撑,就会减少紧张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舞台上越是有自信,就会越放松,更容易发挥正常水平,甚至比平时表现更好。克服紧张的重要措施可通过歌唱者在上场前可以尽量命令自己胸肌放松,小腹积极起来,用意志力对气息进行控制。或者对着镜子用意志力去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命令自己一定要放松,要排除杂念,克服内心的恐慌。总之,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专心地去演唱,不能有任何与演唱无关的心理活动,一心想着作品,将自己的情感和身体完全运用于作品的演唱和表达中,情绪与作品紧密联系,不要有任何与音乐无关的事情,自信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和对音乐的情感理解。这样会有助于控制紧张的心理状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演唱是一个复杂的身体和心理过程。人类的音乐活动,是将对客观事物的感觉通过感性的加工变成美妙的音乐。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了解发声的科学解释,客观理性地了解歌唱的心理过程,真实的认识自己,有助于声乐教学与演唱。甚至对声乐角色的创造也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翔.想象如何在声乐学习中起重要作用[J].理论探索,2014,(5):68—72.
[2]孟飞.学习“声乐艺术心理学”对声乐学习的意义[J].中国音乐季刊,2015,(6):80—89.
[3]吕嘉琳.声乐演唱理论与舞台表演实践[J].艺术探索,2015,(7):105—108.
篇9
关键词:美声教学;情感;互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48-02
一、引 言
美声属于表演艺术,美声技能技巧的培养和美声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是较为注重技能的实践性教学。在声乐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声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引导者,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艺术情操,挖掘自身潜力的指向标。从而,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个教与学的功能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一互动功能体系主要体现在声乐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和彼此信任方面,因此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情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声乐作品的感情内涵,从而较为全面地把握作品、诠释音乐,并最终将这种情感体验传达给欣赏者,以实现表演艺术的最终目的。
二、情感的激发方式
(一)情感的意义
“情感”是人心理的主要品质。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和心情的反应。声乐表演是歌唱家将情感呈现并引发观众感知的艺术,是由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声乐艺术本身就是情感在形式上的具体化,因此声乐被看作是“情感的艺术”。艺术情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与生活中的情感产生是有一定区别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不仅是感性的表达,还包含着与理性的结合,例如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对于音乐情节的安排和各种巧妙构思等。因此,艺术情感是对人的一般情感的再创作,从而升华为一种艺术理念的展现。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种情感的把握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和实践。
(二)因材施教
兰培尔蒂在论歌唱教学时提出,“一位声乐教师必须掌握的本领,即在每个学生的才能、气质和领悟力方面,运用他的力量和知识。”由此可见,对于声乐教学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尤其对于初学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喜好选择适合他们演唱的声乐作品,让学生从自身较能理解的作品入手,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演唱一首作品之前,教师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者、创作背景、演唱风格等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要求教师首先对作品有较为准确、全面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声乐教师与学生进行较多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去调动学生自身对音乐的感悟。
三、激发想像
音乐的想像能力是将音乐内涵具体化、形象化以及塑造音乐人物的重要途径。在各种音乐能力的结构中,想像力发挥了辅助和激感的作用。声乐艺术同其它表演艺术一样,从阅读作品、熟悉角色开始,就需要借助想象的翅膀,将生活和艺术的情感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在演唱者的头脑中,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作品中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以亨德尔的一首著名的女高音咏叹调《让我痛哭吧!》为例。
这是其歌剧《里纳尔多》的选段,在学习演唱的时候需要充分进入对角色身份和情绪的想象之中。想象是进入角色和情境的桥梁,这种想象不仅仅依靠声音技巧,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流动,通过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歌曲意境和人物心理之中,感受歌曲需要表现的情绪。声乐教师不仅需要将作品内涵详细地进行讲解,更要通过言传身教展现塑造人物的方式,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找到更好的处理歌曲的方法。
另外一种想像也非常重要,那就是对于学习的记忆方法的联想。在发声时,学生通过“打哈欠”能够体会到喉咙放松的状态,这样的方式提醒教师,用类似的方式去教会学生记忆演唱的方法或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去体会不同的发声练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相长的互动原则
(一)互动的优势
作为歌唱家需要注意艺术情感的反馈,从中判断自己的艺术再创作与观众之间是否产生了共鸣。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反馈的功能是由声乐教师及时提供,以及学生的处理而加以完善的,从而改善学生在技巧使用方面的问题和一些不准确的情感处理。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了艺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程度必然有一定的不同,声乐教师虽然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学生的音乐处理同样会对教师的理解产生启发,或二者在处理方式相碰撞的时候,会出现新的想法和灵感,可以说二者是在相互的配合中实现更深入地解读和剖析艺术作品的。这样的互动体验也为歌唱者与观众的互动积极性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教学相长的互动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二)信任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互信往往对教学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其中声乐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许多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在学习声乐技巧时往往由于不能很快掌握而产生退却心态和自卑感,而一些技巧较为成熟的学生在遇到一些难处理的复杂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意志力是歌唱技能技巧与练习的实现保证之一,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和提高其对意志的调控能力。在歌唱技法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示范正确歌唱的效果,加强学生的感知和理解是重要的教学法之一,这样学生在信任教师的同时也会逐步相信自己的演唱能力,从而形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定的意志力。
四、心理学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艺术,而教学的过程同样也是一门艺术。从上述内容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如何更好地体会学生的心态是教学的成功因素之一。声乐心理学作为音乐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近些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界的许多音乐教育文献都是同音乐心理学紧密相联系的。对于一位歌唱者来说,歌唱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心理体验、心理适应和心理表现等方面的学习和控制。
我们形容一位好的演唱者的演唱“声情并茂,余音绕梁”,其中“声”是原自生理的表现,而“情”正是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声音和感情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艺术表现力。从许多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教育者需要从音乐心理学中汲取许多重要的知识与方法。例如对于已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音乐技能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艺术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复杂音乐作品更适合他们去学习和演唱;同时,年轻学生的个性因素和选择性特征较为明显,因此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重视学生的心理,将个人喜好和音乐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五、结 语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声乐教学必须注重声乐作为情感的艺术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美声教学更需要互动体会作品的内涵,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如果有能力的话最好选择出国留学向国外教师请教,体会他国的风土人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需要在互信和交流中得以完善,因此教师饱满的教学状态和感染力是构成良好互动的必备素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
参考文献:
[1]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篇10
关 键 词 :声乐教学 有效性 教学能力 师生关系
所谓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有效知识量(即掌握演唱方法和技巧)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注重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声乐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而在现行声乐教学中,不仅存在着一些教学效率低、学生成才慢的低效教学,而且还存在着学生声乐水平停滞不前的无效教学,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声乐水平倒退和坏嗓的教学失误现象。造成低效教学、无效教学以及教学失误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声乐教师没有掌握歌唱艺术的真谛,缺乏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因而无法引导学生顺利地进行声乐学习;二是声乐教师不熟悉声乐教学心理知识,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三是学生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嗓音条件。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笔者认为,实施有效的声乐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声乐“选苗”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首先必须重视“选苗”。为了确保选准声乐“苗子”,首先,必须合理设置考试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一方面在专业上不能过分强调演唱水平、形象等条件,要重视考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基本素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考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因为文化知识的贫乏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才能的发展。其次,招生学校要把好专业面试关。一是要坚决刹住招生考试中找关系、走后门等舞弊行为,把“关系生”“后门生”拒之门外;二是要加强对考生思想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考查,真正选拔出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俱佳,思想品德优良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考生作为未来的培养对象。近几年来,由于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有些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
二、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实施有效教学,拥有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说:“学习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声乐教学的抽象性又使得它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自学。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提高声乐教学能力。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如果教师本人尚未弄懂正确的演唱方法,学生也将陷入盲目学习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提高歌唱艺术观念,掌握多种风格的演唱能力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第二,要有良好的声音辨别能力。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的听觉去准确地判断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教师不应只是掌握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声音概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将学生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去。
第三,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合作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是声乐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教学课题。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为患者诊断出病因。声乐教师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
第四,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和枯燥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领悟歌唱的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意大利的巴拉、吉诺·贝基,我国的沈湘、周小燕等都是集演唱与教学于一身的“双料”大师。
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是声乐教师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好的伴奏可以为学生带来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融,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音乐,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表达作品。
第五,声乐教师必须具有综合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演唱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宽广的文学、美学、语言学、音乐理论修养,同时还需具备相关的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越完备,修养越全面,越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声乐人才。
三、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声乐教学更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教师给予学生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传统的声乐教学往往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时无法得到体现。因此,要实施有效教学,需要明确声乐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师生在课堂中的平等交流和及时沟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其次,要塑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声乐教师还要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将有助于声乐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影响到声乐教学的因素还有很多,其中积极的教学反思也是促进声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只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和善于反思,声乐教学的有效实施就会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