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范文
时间:2023-04-04 19:3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内力位移特点;震害分析
1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在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柱梁,轴承重力垂直负荷,还要承受水平荷载、地震、强风暴雨、在这些荷载一起作用的情况下,一般底部框架柱的M、N、V最大,向上渐渐减小,底部柱多数是属于小偏心受压构件,在顶部几层柱大偏心受压构件;在负载条件大约在同一时间的时候,每层框架梁的M、V比较接近,会出现小小的变化。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侧向位移2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框架的剪切变形,这是由一个框架,梁柱杆弯曲和水平位位置偏移。底层变形一般比较大的,向上渐渐减少。另一部分是弯曲和变形,它是由一个框架的抵抗倾覆弯矩时发生整体弯曲,如果拉伸和压缩柱子时就会出现水平位移。当框架结构高宽比例不超过4时,侧移框架弯曲变形的比例较小,一般与剪切位移曲线。框架结构抗侧向刚度很小。
2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特点
在强风暴雨或地震的情况下对框架结构水平的作用,一般可以简化为作用于水平力对框架节点上。根据精确的分析方法得知,框架结构在节点水平荷载情况下,各杆弯矩图是直线型的,并且一般都会有一个反弯点。在同层的每个节点都具有同样的侧向位移;同层内的每个柱的都有着相同的层间位移。
柱转折点位置取决于上部和下部的比率。如果柱的下端设置有相同的角度,转折点柱高度,如果柱上下端的角度完全不同,而反弯点偏转角度大的那边,即使偏向约束刚度小的另外一边。横向外面负荷形式及梁柱线刚度比直接影响柱两端旋转角度偏差的因素,结构总层数该梁柱所在的层次柱,柱上下梁线刚度比,上层的层高变化与下层的层高度变化等原因。
1)层次对反弯点高度影响是在于梁柱线刚度比和层数;
2)反弯点高度的影响是在于上下横梁线刚度比;
3)反弯点的影响是在于高层的变化;
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害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均匀性,构造的存在而层间屈服强度较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情况下,结构薄弱楼层产生率先屈服、发展的弹塑性变形,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造成导致结构倒塌。
3.1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
框架构造地震灾害的损伤通常梁轻柱重,柱子顶部重于柱底,特别是角、柱、边会更容易被破坏。剪跨比小的短柱(比如楼梯柱子等)容易出现柱的中间剪切破坏,一般柱端弯曲可能出现破坏,轻则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则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曲和箍筋折断。当节点核心区无箍筋时,节点和柱端加重破坏。当柱侧具有高强度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的剪切破坏加重,损坏的部分也可能转移到窗(门)孔上下,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
3.2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
砌体填充墙刚度大和承载力低,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在8度及8度以上的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着增加,甚至于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根据上轻下重,空心砌块墙体重于实心砌体墙,混凝土砌块墙重于砖壁。
3.3防震缝的震害也很普遍
以前的抗震设计人员要求将是复杂,不规则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抗震缝划分为一些比较正常的单元。满足不了强烈地震实际侧移量的原因,是因为防震缝的宽度受到了建筑装饰要求的限制,造成强震相邻单元之间的位移,导致地震灾害的影响。
4算例
本文结合江苏某市工程的连铸电气室为例,论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重点。
某板坯连铸机工程连铸电气室,厂房长宽为32.0m×31.2m,跨度为4×7.80m。其中③~⑤轴为已建建筑,并已投入使用,本次设计范围为①~③轴,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其他设计要求基本与已建电气室相同(仅变压器布置稍有不同)。改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层高为3.7(首层),5.0,3.0,5.94m,总高为17.64m。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5.0 kN/m2(各层相同)。
图1平面布置
4.1梁柱截面的确定
柱截面与原设计一致,中柱底层600mm×800mm,以上各层均为500mm×700mm;边跨中柱400mm×700mm;边柱500mm×500mm;角柱400mm×500mm。框架梁截面与已建电气室相同。
4.2箍筋的数量
在改进节点箍筋的抗剪强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箍筋对核心区混凝土具备有限制作用,然而,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变形是明显的。显然,箍筋间距较小的混凝土约束效应就越大,节点受剪承载力也越高。然而,通过斜裂缝的箍筋可以直接承受节点剪力。另外,箍筋的存在可以阻挡柱纵筋压屈。在循环荷载(如地震)的影响下,箍筋还可以防止被斜裂缝混凝土劈块之间出现剪切滑动,以保持节点区混凝土的受剪承载力。
4.3轴力的影响
由于轴向力的增加,节点到达通过裂缝和极限状态时的受剪承载力均增加。但轴向压力较大时,其延性有所下降。节点受剪承载力随轴向压力增加而且提高具有一定的限度,在轴向压力超过一定限度之后,受剪承载力就会降低。所以,对轴压比应加以限制。
4.4交叉梁的影响
由于框架平面垂直交叉梁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节点抗剪承载力。其提高程度可用节点约束系数ηj表示。在三边有梁时,,提高效果不明显,四边有梁时,ηj值可达到1.683,四边有梁同时又有楼板时,效果最明显,ηj值可达到2.329。但考虑到实际工程中,由于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的作用,在交叉梁或楼板顶部开裂,削弱了这种约束作用,因此建议四边有梁约束的中间节点,当框架梁截面高度不低于主梁截面高度的0.75和梁宽不大于柱宽的0.5时,取ηj=1.5,在其他情况下,ηj=1.0。
通常当满足计算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节点的配筋构件保证了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整体框架的安全可靠。节点配筋构件主要包括梁筋在节点区的锚固与节点区域箍筋设置等方面。
首先是顶层节点。由于顶层边柱轴向力弯矩较小,弯矩较大,梁及柱的连接区受力情况接近受弯构件,因此梁中纵筋在节点内的锚固长度应根据柱截面偏心距e0(e0=Mc/Nc)和柱截面高度h的比值的大小区别对待。通常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当e0/h< 0.25,横梁上部纵筋应延伸柱内并和柱内钢筋搭接,其长度不小于la(la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当梁端的下侧出现斜支撑时,应加设4Φ10的附加钢筋。
2)当0.25
3)当e0/h>0.50时,横梁上层纵向钢筋应全都延伸到柱内,而且延伸过梁下部不小于la,每次切断不超过2根。柱内的一部分钢筋延伸到顶部,另一部分钢筋应延伸到梁内,其根数根据计算确定,但不得少于2根。另外,锚固钢筋弯折的时候应具有一定发弯曲半径r,一般r>5d,以免粉碎弯曲点以下的混凝土。其次是中间层节点。关于边柱节点,横梁上面钢筋伸入节点的长度las应根据充分受拉的情况考虑,即las>la,并且也应该是伸过了梁柱的中心线。当钢筋在节点区的水平长度小于la,应该扩展到圆柱的侧面向下弯曲。弯曲前水平的长度不少于0.45la,弯曲的垂直长度应不小于10d(d为钢筋直径),也不容易22d。下面钢筋节点长度las应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在计算时不利用其强度时,las>12d(月牙纹钢筋)或15d(光圆钢筋);在计算时充分利用其受拉强度,las>la;在计算时充分利用其受压强度时,las>0.7la。对于中柱,梁上面钢筋应直接通过节点区,下面钢筋延伸到节点的长度las,,而且还根据在计算结果被用不同的情况下来作为边柱同样处理。
在节点区里还应设置水平箍筋,其数量不得少于柱中的配箍率。柱中纵向钢筋应通过节点区域,并在节点核心区以上进行搭接或焊接。
5、结束语
以上综述是一个地震区框架节点构造。地震区框架节点结造,梁筋锚固在节点区和非地震区框架节点是完全相同的,但其延伸到长度比非地震区加大。
参考文献
[1]程光煜,叶列平.弹塑性SDOF系统的地震输入能量谱.工程力学,2008,25(2)
篇2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准备;施工工艺
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准备
1、施工准备
组织施工人员对相关设计图纸与技术规范进行全面学习与熟练掌握。同时,与施工现场具体地质、地形条件相结合,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制定,并进行岗位责任制的落实,保证工程施工进度与质量。施工材料选择应符合施工规定。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前,需将地表下各类杂物清理干净,做好地面回填整平及碾压工作。
2、测量施工
按照平面控制图,需做好关键位置放线工作,如剪力墙、柱插筋等。浇筑完成基础放大脚、地梁与剪力墙基础,竖向模板设置前,需在模板上将此层平面控制轴线的放出,绑扎完成竖向钢筋,可在各层竖向钢筋上部将标高控制点标出。
3、材料准备
水泥:325号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及复试试验报告。
砂:宜用粗砂或中砂。混凝土低于C30时,含泥量不大于5%,高于C30时,不大于3%。
石子:粒径0.5~3.2cm,混凝土低于C30时,含泥量不大于2%,高于C30时,不大于1%。
掺合料:粉煤灰,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有关标准。
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掺量经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艺
1、模板工程
(1)模板及其支护系统安装质量要求
模板的安装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应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浇筑前应检查承重架及加固支撑扣件是否拧紧。模板的安装误差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超过允许值必须校正。
(2)模板及其支护系统安装
所有结构支模前均应由专人进行配板设计和画出配板放样图并编号,余留量由缝模调整;模板就位时应严格按照配模图纸进行安装;模板及其支撑均应落在实处,不得有“虚”脚出现,安拆均设专人负责;墙、柱脚模板应加垫木和导模,防止混凝土漏浆造成烂根;当梁、板跨度R4m时,其底模应按跨度的1~3‰起拱;安装墙、柱模板时需有保护措施:模板由塔吊吊装就位时,已绑扎好的钢筋很容易损伤模板面,这时需有施工工人在现场扶住模板轻轻就位,避免损伤模板;在靠近模板部位进行钢筋、钢管电焊作业时,在施工焊处的模板面应用铁皮垫隔,防止焊火烧坏模板面;在安装模板之前,应将各种电管、水管等按图就位,避免模板安装好后二次开洞;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与模板粘结而影响脱模,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在清理过的模板表面上(包括第一次使用的模板)涂刷隔离剂(对隔离剂的基本要求是:不粘结、易脱落、不污染墙、易于操作、易清理、无害于人体、不腐蚀模板);浇捣振捣混凝土时插入式振捣器不能直接碰到板面上,避免磨损、撞坏模板面,同时振捣时间要按规范规定,要适时,以防模板变形。
2、钢筋工程
梁底部钢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上部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且同一断面钢筋接头根数不得超过总根数的50%(焊接)或25%(绑扎搭接),接头位置应错开45d(d为钢筋直径);墙、柱竖向钢筋接头应设在每层楼板面处,接头位置应错开50d;板底筋接头应设在支座处,负钢筋接头应设在跨中1/3范围内,其它短钢筋则按设计长度配料制作不设接头。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一般不留施工缝,如遇天气、施工组织、水电供应或其他特殊情况不得不留施工缝时,断面处应增设施工插筋以增加施工缝处的抗剪能力,插筋数量和伸入缝两侧的长度由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确定。板插筋采用Φ12钢筋,放置于板中部,梁插筋用Φ20的钢筋放于上、下受力钢筋位置。
3、混凝土工程
泵送混凝土的垂直输送管道采用在楼层钢筋混凝土边梁上预埋铁件,然后用角铁焊接固定输送管;在楼面,输送管需搭支架及马道布置,不能直接放在楼面钢筋网上。混凝土浇筑方向与泵送方向相反。采用独立式混凝土布料杆,方法是:先将它安放在支撑稳固的待浇筑楼板的模板平面上,一端与泵送混凝土输送管道接通,另一端接软管,由人力推动作水平布料。
每层结构混凝土分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2米,否则应用串筒、溜槽,以保证混凝土不致发生离析现象。柱浇筑高度大于3.0m的,在1.8~2.0m高处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柱模内,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500mm厚分层浇筑。高度较大的梁也要分层浇筑。浇筑时应重点控制浇筑高度和振捣棒插入间距、深度、顺序。振动棒快插慢拔,插点布置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应遗漏,移动间距一般不30-40L。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检查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和埋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泵送混凝土应根据浇筑速度配备足够的振捣机械和人员,应使料斗内持续保持一定量的混凝土(20cm厚以上),以免吸入空气造成混凝土逆流形成堵塞。泵送时应随时观察泵送效果,每2h换一次水洗槽,并检查泵缸的行程,发现有变化及时调整。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注意事项
1、在钢筋下料加工的时候,就考虑增加若干根与箍筋同级别的短钢筋;具体长度根据节点区箍筋高度确定,箍筋开口处先焊接好,然后把柱箍筋按照设计间距用短钢筋焊接,可以在箍筋每边或两边相对焊接即可,加工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整体骨架。
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很好,使得节点区箍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根据设计原则,为保证“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要求,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通常会比梁板高,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会更大。然而这样的话,就会给实际施工带来很大麻烦。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边)设置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网,可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使施工难度降低;但为防止交界面出现施工冷缝,建议施工时节点区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浇筑,梁板混凝土则采用泵送,同时浇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建工程作为工程建设施工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影响着城市建设结构变化,更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作为城建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要求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工程实际情况,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地形情况等因素,做好施工各项工作,才能达到施工流程的规范性、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冀叶银.建筑工程大面积砼施工技术的实践之我见[J].四川建材,2009,35(6):186-187,190.
[2] 杨永强.浅谈房屋建筑工程砼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1).
[3] 张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风;2011年04期.
篇3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框架结构体系选择的因素及适用范围
(一)选择框架结构体系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综合如下:
1、要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例如多层建筑空间大、平面布置灵活等。
2、要考虑建筑高度和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等因素。
3、框架结构体系是介于砌体结构与框架-剪力墙结构之间的可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设计应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的原则(结构设计原则)。
(二)框架结构体系的适用范围
1、非抗震设计时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多用多层及小高层建筑(7度区以下)。
2、框架结构由于其抗侧刚度较差,因此在地震区不宜设计较高的框架结构。在7度(0.15g)设防区,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层数不宜超过7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8米。在8度(0.3g)设防区,层数不宜超过5层,总高度不宜超过20米。超过以上数据时虽然计算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不经济。
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1、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
2、延性较好;
3、整体侧向刚度较小,水平力作用下侧向变形较大(呈剪切型)。所以建筑高度受到限制;
4、非结构构件破坏比较严重。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在钢筋混凝士框架结构设计时,根据设计原则,为保证“强柱弱梁”强节点的要求,柱的混凝士强度等级通常会比梁板高,而且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两者的差距会更大。然而这样的话,就会给实际施工带来很大麻烦。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柱和粱板混凝土分两批集中浇筑。如果单独浇筑节点区,会存在因供应量少和与粱板分隔困难的问题,若同柱一起浇筑,会因节点区混凝土施工缝留置出现违背规范规定的问题,如与梁板同时浇筑存在节点“夹层”,存在质量隐患。
根据文献规定,粱柱混凝七强度等级相差不宜大于5MPa,如果超过时,粱柱节点区施工时应作专门处理,使节点区混凝士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特别强调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与柱相同,不能与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而文献规定。当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高于梁板的设计强度时。应该对粱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等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强度。两个规范都在保证强节点的设计原则。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为了方便施工,可以直接在梁端(柱边)设黄垂直交界面,采用快易收口网,可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使施工难度降低;但为防止交界面出现施工冷缝,建议施工时节点区混凝土采用塔吊用漏斗浇筑,梁板混凝土则采用泵送,同时浇筑。
要保证核心区混凝土的强度,具体做法是在节点处增加纵向钢筋,设置型钢或矩形芯柱及增加箍筋予以补强。这种方法旋工方便,质量容易保证,易被施T单位接受,但节点区轴压比增大,延性减小。
2、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保护层厚度太小,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太大则构件表面易开裂,因此,《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1992)第3.5.8 条《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 J301——1988) 第5.2.10条、《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002)第5.5.2 条均规定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梁拄允许偏差为±5mm。
施工时须严格按规范和设计要求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但实际施工时很难做到。高层建筑中。由于柱箍筋直径较大.间距较密,肢数较多,加工难度较大。安装时内外箍筋很难做到完全重叠,只能部分外突部分内凹,外突箍筋使模板无法安装,为此施工单位总是有意识地将箍筋做小一点以便安装模板。但会造成柱纵筋保护层偏大,解决该问题有赖于提高现场加工精度。
3、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柱的“烂根”和“夹渣”
现浇框架容易出现“夹渣烂根”现象,使根部混凝土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和“孔洞”。其直接原因是柱模直接放在楼地板上, 预先没有在楼板上做找平层或加标准框浇出底面, 更没有留清扫口。当层高>5m 时中段未留浇筑口,进料从顶部直接下。自由落差>3m,在柱内钢筋阻拦下料使粗细料分离, 另因底部板面不平且未堵缝。导致水泥浆流失掉,也存在底面垃圾未清除净、振动棒长度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根部夹渣,烂根问题。保证质量的措施应在框架柱接头外进行,即上次烧筑后加相同规格的方框,并浇平框面,继续上浇前支横模从板面开始,浇筑时在顶洒一层1:0.4的水泥砂浆。并铺1:2水泥25~30mm厚,在其上浇混凝土,可保证框架柱自然密实,不会出现夹渣或烂根的质量问题。
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对配合比的控制不容忽视, 再准确的配合比, 现场不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杂质量和称量,仍然会生产出不合格品。有的工地不做配合设计,而套用别人的比例。对已浇成品不保护,养护不及时,尤其是夏天气温高的地区需要保养,这是提高强度的重要环节。对混凝土框架柱的浇筑施工,必须遵守现行的施工规范,注意克服配料计量、拌和时间短,加水不控制,运距长摇晃离析现象, 更要注意不允许二次加水重拌及振捣不密实、过振、漏浆、跑模、不清除残留木屑等现象。操作素质低下所产生的后果将削弱支撑件的竖向荷载,影响结构连接及降低抗震能力。只要有健全的施工操作标准,步步检验认证,按规范施工,框架工程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雷明. 框架结构能量流网络及其初步应用.《土木工程学报》.2007(3)
[2] 刘西拉. 框架结构倒塌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10)
[3] 吕伟荣,谭磊.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平划分标准. 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09
[4] 周彦斌. 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及设计方法研究.《湖南大学》.2010
[5] 梁兴文,邓明科. 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性能设计理论的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7(5)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
1.前言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梁和柱刚性连接的骨架所组成,框架的连接点是刚节点,是一个几何不变体,具有传力明确、结构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其体系抗震、抗风较好,建筑平面布置灵活,使用空间大,延性较好,易于满足建筑物设置大房间的要求,还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在工民建中应用广泛。
阳江市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厂房工程,高3层,无地下室,框架柱柱距7.6m。施工单位制定了完整的施工方案,采用预拌混凝土,钢筋现场加工,并采用覆膜多层板作为结构构件模板,模架支撑采用碗扣式脚手架。施工工序安排框架柱单独浇筑,第二步梁与板同时浇筑。施工过程发生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2.钢筋位移问题和对策
钢筋位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②墙板双排钢筋有效间距缩小,甚至变成一排钢筋;③墙、柱竖向钢筋整体偏移,造成上层结构模板和钢筋施工困难、楼板上层负加筋水平间距偏差过大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施工中要注意:
①钢筋保护层的垫块(或马镫铁)厚度尺寸要符合设计要求,要按规范要求的间距均匀地安放在受力主筋上固定可靠;要保证墙板双排钢筋的有效截面,一般设计中都设有梅花形布置拉筋,应严格按照要求绑扎牢固。杜绝偷工减料造成浇筑过程双排钢筋有效截面偏大或偏小的现象;在剪力墙模板支护时,应设置贯穿墙板的水平短撑筋,撑筋长度等于墙板厚度,与墙板双排主筋点焊固定,以固定墙板筋的间距、位置,并可兼作混凝土墙支模板时控制截面尺寸之用。
②造成墙、柱竖向钢筋整移的主要原因是模板不垂直或保护层垫块没垫好。一般在楼面混凝土浇注成型完毕,施放上一层控制线时才能发现,处理起来比较麻烦。重点要加强事前控制,在混凝土浇注之前对模板、钢筋工程逐一检查,把误差控制在最小的合理范围。另外,现在大部分住宅结构设计为框剪结构,混凝土墙、柱厚度一般为200 mm,且纵、横梁筋在柱内或穿过或锚固或搭接,致使混凝土浇注时,振动棒无法插入,施工人员存在翘动梁筋间距或从墙柱筋侧面放入振动棒的现象,这样就造成位移的可能。施工单位应对混凝土浇注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交底,尽量避免这些事项发生,施工现场钢筋看护工人应对此重点控制。已浇筑混凝土中的剪力墙竖筋如确有发生位移,其间距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按1∶6 的平缓坡度调至原位,但不得出现死弯、硬弯。偏移较大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在根部增焊钢板,并保证焊接长度满足要求,通过上部钢筋与钢板焊接来解决复位问题。
③楼板上层负加筋水平间距偏差问题普遍存在。现阶段楼板设计中钢筋一般均采用一级钢,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人员行走踩踏及混凝土输送管道的移位、冲击等都会造成上层钢筋松动、偏移,主要应安排责任心强的专人进行看护,发现钢筋撞斜碰歪、绑扎松动时,应及时校正处理或暂停浇筑,待纠正后再施工。
3.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露筋问题及对策
主要表现为剪力墙、柱根或模板拼缝部位混凝土漏浆,造成蜂窝麻面,甚至出现露筋、孔洞等现象。混凝土外部的这些缺陷,在施工过程中非常普遍,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也往往是从这些缺陷开始的,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3.1 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骨料的级配不佳。骨料级配,要用不同粒径的石子和砂配合使用,相互填充空隙,使混凝土中空隙率达到最小。最佳混凝土配合比应具有良好的密实性、和易性。现在施工中基本采用商品混凝土,配比影响较小。
②结构支护的模板表面不平、粘带水泥浆灰、模板表面不浇水湿润,拆模时混凝土表面会呈现麻面现象。
③模板支护对混凝土侧压力考虑不周时,容易发生模板固定不牢、走形,导致振捣不密实;模板拼装不严密,混凝土表面也会产生麻面、蜂窝。
④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过高,未设串筒等措施下料,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振捣器振动不到位,容易形成松散孔洞。
3.2 预防措施
①在支模前将剪力墙部位的杂物清理干净。浇筑混凝土前将模板用水湿润,先均匀浇筑一层50~100 mm 厚的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以避免混凝土在下落过程中石子落在下面,造成石子过多砂浆少的现象。
②若是剪力墙根部楼面平整度较差,应先将模板支设部位用1∶2 水泥砂浆找平压光,或在模板侧面贴好海绵条立在楼面上能更好地堵住缝隙,防止漏浆。模板拼缝部位不严密时,可用胶带粘贴堵塞间隙,防止漏浆发生。应严格按照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确保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
③墙、柱混凝土浇注高度过高时,应采取串筒等下料措施,使混凝土不产生离析、分离等现象,逐层浇注、振捣密实。混凝土楼板浇筑过程中,振捣措施很重要,商品混凝土一般塌落度较大,平板振动器上的时间要掌握准确,上早了容易使楼板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减小,并且起不到振动密实的效果,上迟了也不行。出现的混凝土质量缺陷时,应严格按照技术规定要求认真处理,不留隐患。
4.泵送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及对策
泵送混凝土水泥用量、掺和料用量较大,而混凝土中粉状材料用量越多,混凝土越易出现收缩裂缝。为满足混凝土泵送的要求,采用高流动性混凝土,其坍落度值偏大,用水量相对较大,混凝土也就容易出现干缩裂缝。泵送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骨料粒径较小、施工中局部开孔,产生的应力集中以及温度影响等因素也会引起裂缝形成。这些裂缝可能引起钢筋锈蚀、混凝土侵蚀、渗漏等问题,因此应引起足够重视。
①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水泥应尽量选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对粗骨料应选用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碎石不宜大于1∶3,卵石不宜大于1∶2.5 且级配良好,含泥量不大于1%;细骨料应选用中粗砂,含泥量不大于2%;合理科学地选用外加剂和掺和科。泵送混凝土进场后若不能及时泵送,必须严格控制二次加水。
②墙板的配筋。由于地下室混凝土墙板裂缝是竖向的收缩裂缝,因此,防止其开裂主要依靠水平方向的分布筋。一般来说,设计图纸均将分布筋设计在主筋内侧,间距按构造要求在150~200 mm 之间,由于分布筋保护层厚度达40 mm 左右,且间距偏大,对防止混凝土开裂作用不大,因此,设计时若可将分布筋置于主筋外侧布设,则可以减少保护层厚度,同时采取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形式。墙体洞口处增设45°斜筋、合理配置拉结筋等都能较有效地防止裂缝的出现。
③增设后浇带。高层建筑地下室侧墙混凝土墙体裂缝与墙体长度有关,墙越长受温度干缩变形影响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增设后浇带是目前工程实践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地下室墙壁伸缩的最大间距,对于露天条件下的外墙最大间距仅为20 m,而一般情况下地下室外墙施工完毕后至回填土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暴露在外,因此设计上应考虑适当增设伸缩缝和后浇带。
④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浇筑后的混凝土,在振捣时间界限以前,可以进行二次振捣,以排除混凝土中因泌水在粗骨料和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和空隙,增强混凝土与钢筋的结合力。值得一提的是楼板混凝土振捣,平板振动器的使用时间点一定要掌握好,根据水泥的初凝时间控制,在即将凝结时操作才能达到振实混凝土、整平表面的效果,另外,还需人工摸平,在终凝前将已经出现的细小裂纹揉压、撮摸密实。夏季高温施工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⑤要注意养护的加强。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要用湿的织物材料覆盖,为防止水分蒸发过快,还要安排人员持续做好洒水保温工作,保证混凝土表面在养护期间的长期湿润状态。该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使用的浇水温度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度不能超过15 ℃的差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可靠性分析;蒙特卡罗法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 TU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92-0102-02
1 钢筋混凝土结构安全性概述
结构分析的目的是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和构件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能满足一定的预期功能,这些预期功能概括而言就是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三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筑结构可靠性。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如果超过某一特定的状态,就可能不满足设计规定的上述某一功能,此特定状态即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结构的安全性所对应的极限状态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对一个结构体系进行安全性控制,如果要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各个具体方面都做到准确把握,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结构体系,其失效模式也是很多的,而对于复杂建筑结构体系,其失效模式就多达成千上万种,几乎不可能完成失效模式计算。混凝土结构现行规范采用的是以概率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也只是基于结构构件进行可靠性设计,对于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往往是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
2 蒙特卡罗有限元法在可靠度分析中的应用
2.1 蒙特卡罗法
蒙特卡罗有限元法是一种随机有限元法,它是蒙特卡罗概率模拟方法和有限元法相结合的产物。该法用于可靠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各个随机变量的随机数反复代入有限元控制方程,求解之,得到一组待求变量(你所定义的输出参数)的解。最后,将这组解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该待求变量的分布特征或直接计算得到失效概率及相应可靠指标β。
2.2 ANSYS软件可靠性分析应用
运用ANSYS软件实现可靠性分析,原理就是采用其APDL语言编制的命令流对结构进行分析,然后与PDS模块的随机模拟和统计分析功能相结合。具体实现过程为:
1)确定性的有限元分析,创建分析文件;2)定义随机输入变量和随机输出变量;3)确定随机分析方法,进行模拟分析;4)分析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失效概率Pf及可靠指标β的运算值。
3 采用蒙特卡罗有限元法的分析与计算
工程算例:图1所示2跨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变量的统计特性参照文献[5],将水平地震作用加载在梁柱节点上,得到以框架顶端的侧向位移的功能函数g(X)=11-D(X),式中11(mm)表示顶点位移极限值。
本算例采用基于ANSYS的蒙特卡罗法对该结构进行模拟分析,有限元模型取用二维弹性梁单元(BEAM3)。在抽取输入变量的样本时,ANSYS程序分别提供了直接抽样法(DIR)和拉丁超立方法(LHS)两种抽样方法,本文分别用两种方法对限值水平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在文献[4]中,进行了20万次的蒙特卡罗随机有限元模拟,可靠指标为2.203(失效概率Pf为0.01380),在这里认为这个结果是精确值。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采用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蒙特卡罗法在500次抽样后得出的失效概率与文献[4]中算出的失效概率相比,误差较小。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在500次抽样后趋于稳定,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蒙特卡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效率高,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侧向位移DMAX对各随机变量的灵敏度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材料特性(弹性模量)、结构顶层荷载、梁柱截面特性(惯性矩)等对建筑结构抗震以变形为准则的可靠度影响较大。
4 结束语
1)以ANSYS软件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应用ANSYS参数化语言(APDL)编制了基于蒙特卡罗法的抗震可靠度程序,并应用于框架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
2)采用基于直接抽样和拉丁超立方抽样法的蒙特卡罗法分析计算了算例,基于拉丁超立方的蒙特卡罗法可靠度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效率较高,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
参考文献
[1]贡金鑫,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02,8.
[2]贡金鑫,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02,10.
[3]李刚,许林,程耿东.基于ANSYS软件的大型复杂结构可靠度分析[J].建筑结构,2002,5.
篇6
[关键词]框架结构;结构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
中图分类号:P31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3-0141-01
引言
因为框架结构能够提供给人们宽阔的使用空间,能够帮助建筑功能的分割和组织,正因为如此,能够广泛地应用在许多的建设当中去。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因为抗侧刚度并不强,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比较大的位移,很容易出现很严重的结构破坏,从抗震的角度说是不利的。框架结构一般是在有防震保护的多层建筑或者是不用考虑防震设施、楼层比较少的建筑中使用。当出现有抗震要求,建筑层数比较多或者是建筑的楼层要求比较高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框架结构是剪力墙结构或者是筒体结构等其他的结构类型。规定的是“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不合适使用单跨框架”。
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特性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材料主要是由混凝土作为梁、板、柱为主要承载构件组成的,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楼层恒荷载和活荷载主要借助板到梁,在从梁到柱,柱到基础的模式这样的顺序传递力学。
(一)抗震性良好,刚度良好
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是由梁、板、柱等多个结构元件构成的空间系统,结构构件形成的空间的刚度一般相对比较大的。假设能在标准的设计或者是施工的前提下,也就是设计的时候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作为主要而又基础的抗震设计原理,施工的时候严格按照混凝土抗震的规范要求的基本构造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强,使得结构能够满足在面对地震情况的时候达到“大地震不倒,中震可以修,小地震不坏”的抗震要求。
(二)柱网比较灵活的布置,功能单元分配自由
因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柱的截面模量是比较大的,因此它的承载的能力也是比较强,柱网布置也就比较灵活。在工业建筑和居民楼的建筑要求对功能单位的要求也是比较多,对空间的分配也是很严谨的,然而框架结构的墙体作为一般的较轻质砌体墙不承重的。正是因为这一个特点,框架结构在配合建筑墙体平面布置上是比较灵活的,可以分割出越来越多的功能区间,可以有效的达到建设预期的使用要求。
(三)工业化的成分比较高,整体的经济收益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材料是混凝土和钢筋,建筑材料的来源比较丰富、其分布的范围也是比较的广泛,并且工业化生产的混凝土和钢筋没有地域的差异、材料和结构种类也是比较单一,所以总体的建筑成本是比较低的,而资金的回报比较快,投资的综合经济收益也是比较好的。
二、抗震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和结构要求
(一)注意事项
首先,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场地的选择要符合现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规范的要求,要选择对抗震有利的或者是没有很大威胁的作为建设得场地,尽量的避开不利的和危险地段地段;对于一些不能够避免的危险地方,要进行合理的评定,严格的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明确的解了结构的分类和设防等级以后,运用比较有效地方案处理或者其它的抗震结构的解决办法,也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平面梁、板的布置、立柱面、支撑布置,都要满足抗震概念的设计的基本的要求,目的是要保障结构在平面和立面上都具有规则性。面对不规则的建筑布置需要按照规范要求采取有利的办法,很不规则的结构布置需要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对于严重不规则的结构布置的不予采用。
此外,对于混凝土框架结构需要有严谨的计算机模拟计算机简略图和符合实际的地震作用传递的路径,所有的结构杆件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抗震承载的能力、优良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基本能力。
最后,混凝土框架结构也应该建设多道抗震防线,结构杆件的平面和立面的布置也需要承载力的分布合理,目的是防止形成比较薄弱的环节最终产生过大的应力,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在关键的位置需要设置圈梁、构造柱之间也需要设置拉结钢筋,并且在填充墙和柱子之间也需要首先考虑的柔性连接,这样是防止刚度的不同的结构构件在地震的时候因为变形协调的不一致而导致局部的破坏,这样会造成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
(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的设计
(1)永久荷载:永久荷载主要是由围护墙、框架梁、楼板、框架柱等结构杆件自身重量,和面层等一系列的附属物。
(2)可变荷载:可变荷载主要有雪荷载、屋面积灰荷载、屋面活荷载或依照建筑功能的分区不同而产生的功能性活荷载构成的,例如档案库、藏书库等这些活荷载。
(3)荷载组合:荷载组合一般是要服从《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GB5009-2012的规定,和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自我结构的特点,根据多方的资料,做出最好的设计。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板、柱、填充墙抗震设计构造的要求
第一,框架梁主梁截面高度的标准可以按照计算跨度的1/10~1/18去确定,梁净跨和截面高度之比也最好不要小于四;
第二,框架梁的截面的宽度也适合小于梁截面高度的四分之一,也不应该小于200mm;
第三,框架梁的挠度需要根据计算跨度I的大小取IM200(我们通常是要求其数值IQ7m,或者7m≤I≥9m,或者是R9m),当对梁饶度使用的比较高的时候,可以按照这个顺序严格的进行调整。
第四,框架梁抗震设计时候需要记录好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与其有效高度的比值,一级不应该大于0.25,二级和三级不应该大于0.35;
第五,矩形截面的混凝土框架柱在结构抗震等级是四级的时候其断面不应该小于300mm,一、二、三及时也不适合小于400mm。
第六,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填充墙需要优先使用比较轻质量的墙体材料。当时候砌体墙的时候,也需要采取一定的办法尽量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的影响。
结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应该要考虑地震发生时候的破坏机制,需要合理评估结构承受地震的能力,严谨而认真的考虑结构布置的抗震性能,然后遵循GB50011-2010所要求的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也要防止结构在地震的时候因为部分地方的破坏而引发连续性的倒塌,为保证民生的安全和尽量的减少社会财富的损坏提供最大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有香,柳炳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要求[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22-25.
[2] 陈炎浩.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J].广东科技,2007,04:96-97.
[3] 史庆轩,门进杰,杨坤,杨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标[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S1:78-81.
[4] 业军,刘学应,汤德义,谢家明,汪恭怀.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震害预测及体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04:61-63.
[5] 沈玉娟,刘文锋,唐剑维,王金婷.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性能化抗震设计指标及设计方法[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3,05:7-14.
篇7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延性;构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随着钢筋混泥土结构施工工艺的不断发展,延性结构不但能提高发生破坏的可靠指标外还应保证结构或构件能够提供足够的变形能力,抵抗偶然因素。还能产生内力重分布获得有利的弯矩分布并实现配筋合理、节约材料的目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偶然超载、不均匀沉降及收缩引起的体积变化等偶然因素,其可能会导致结构产生巨大的内力和变形,延性结构则可作为该情况下的内力和变形的安全储备,内力重分布。
二 影响结构延性的主要原因
1.1柱截面形状和尺寸影响柱延性的因素
框架柱的截面形状,将直接影响框架柱截面界限破坏时钢筋和混凝土内应力应变的分布,还将严重影响混凝土受压边缘的极限压应变。为了保证框架柱有足够的延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必须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刚度相差不宜太大,矩形柱截面长宽比不宜超过1:1.5,柱的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1.2剪跨比
剪跨比是决定构件截面特性的主要因素,根据剪跨比 ( =M/Vh)的大小,可将柱分为长柱( ≥2)、短柱(1.5≤ ≥2)和极短柱( ≤1.5)。一般情况下。长柱常发生正截面破坏,而短柱特别是极短柱则多出现斜截面受剪破坏。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柱为长柱时,单调荷载特别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一般发生延性较好弯曲破坏,而若为短柱特别是极短柱一般发生延性较差的斜截面受剪破坏时,脆性破坏较矩形柱显著。因此应避免现斜截面受剪破坏。
1.3配筋率
从实际工程设计中可以得知,增大纵向钢筋配筋率对框架柱本身是有利的,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框架柱截面的延性。但是,当纵向配筋量达一定值时,对框架柱变形能力的提高就很不明显了,而且如果纵向钢筋量过大,容易使柱子产生剪切破坏或粘结破坏,使延性变差。
由于箍筋能改善混凝土的受力性能,特别是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最大应变,因此,当箍筋含量特征值越高,柱子的延性提高就越大。
2.1梁截面尺寸影响粱延性的因素
在地震作用下,梁端塑性铰区混凝土保护层容易剥落,故粱截面宽度过小则截面损失比例较大,所以一般框架梁宽度不宜小于200mm。同时为了提高节点剪力、避免梁侧向失稳及确定梁塑性铰区发展范围,分别要求梁宽不宜小于柱宽的l/2、粱的高宽比不宜≥4、梁的跨高比不宜≤4。
2. 2粱配筋
因为一定受压钢筋可以减小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且在地震作用下粱端可能会出现正弯矩如果梁底面钢筋过少,梁下部破坏严重,会影响梁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因此,梁端截面上纵向受压钢筋与纵向受拉钢筋保持一定比例,对梁的延性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配筋率较低时,弯矩达到最大值后,弯矩— — 曲率曲线能保持相当长的水平段,因而大大提高了梁的延性和耗散能量的能力。
3.1剪压比影响节点延性的因素
为了防止框架节点核芯区出现斜拉或斜压的脆性破坏,必须控制剪压比,即限制配箍率.避免框架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破坏先于箍筋的屈服,保证节点有一定的延性。
3.2轴压比
在一定范围内轴向压力可以提高框架节点核芯区混凝土的抗剪承载力。由于柱轴向压力的作用,在框架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开裂以前,柱截面受压区面积加大,斜压杆作用加强。
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混凝土块体间产生咬合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抗剪承载力相应增大,但当轴压比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框架节点受压区混凝土产生微裂缝,使混凝土压碎,抗剪承载力反而下降。因此要限制轴压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确保其延性。
3.3水平箍筋
在框架节点内配置水平封闭箍筋,一方面对框架节点核芯区混凝土产生有利约束,增强传递轴向荷载的能力,另一方面承担部分水平剪力,提高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
试验表明.配箍适当的框架节点核芯区出现贯通裂缝后,混凝土承担的剪力继续增加,箍筋全部屈服,混凝土与箍筋同时充分发挥作用,使节点核芯区受剪承载力在破坏时达到最大。
三.提高构件延性的措施
1 减小竖向构件的轴压比
竖向构件的延性对防止结构的倒塌至关重要。钢筋混凝土柱子和剪力墙的变形能力随着轴压比的增加而明显下降。抗震规范对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柱和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轴压比进行了限制。框架柱的初始截面尺寸常常根据轴压比的限制来进行估算。
2 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
构件的破坏形态机理和破坏形态决定了其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发生弯曲破坏的构件的延性远远高于发生剪切破坏的构件,一般认为弯曲破坏是一种延性破坏,而剪切破坏是一种脆性破坏。
因此,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构件的延性。目前,在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中采用“强剪弱弯”(即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受弯承载力)的原则来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一般采用增大剪力设计值和增加抗剪箍筋的方法来提高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并且通过验算截面上的剪力来控制截面上的平均剪应力的大小,避免过早发生剪切破坏,对跨高比(或剪跨比)小的构件,平均剪应力的限制更加严格。
此外,应注意跨高比(或剪跨比)对破坏形态的影响.随着跨高比(或剪跨比)的减小,剪力的影响加大,剪切变形占总变形的比例也加大,构件易发生剪切破坏。一般认为,梁的跨高比不宜≥4,柱的剪跨比不宜≥2,剪力墙的高宽比不应≥2。
对于简体中截面高跨比不大于2的连梁,可以通过设置交叉暗撑来增强连梁的受剪承载力,如图1所示。也可以通过在连梁中设置水平缝来增大连梁的跨高比,减小剪切变形的影响。对于柱子,当剪跨比在1.5~2之间时,一般称其为短柱,将发生剪切破坏,需通过加强构造措施如增加箍筋等来提高变形能力;当剪跨比小于1.5时,一般称其为极短柱,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否则应采取特殊措施。
对于剪力墙,当其长度较长时,为了满足每个墙段高宽比≤2的要求,可以通过开设洞口将长墙分成长度较小、较均匀的独立墙段,洞口处的连梁宜采用约束弯矩较小的弱连梁。
图1连梁内交叉暗撑的配筋
3 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3.1钢筋混凝土框架梁
在其受压区配置一定数量的纵向钢筋可减小梁截面的受压区高度,增加梁端的转动能力,从而提高梁的变形能力.试验研究表明,当梁截面的受压区相对高度x/hO在0.2~0.35时,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可在4左右。
因此,需限制梁端截面的受压区相对高度.此外,在梁端塑性铰区纵筋屈服的范围内(可达1.5~2.0倍的梁高)配置加密的封闭式箍筋(间距小于6~8倍的纵筋直径)可以提高该范围的压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并防止在塑性铰区内压筋过早压屈和最终发生剪切破坏。
3.2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实际震害表明,在反复地震作用下,柱端的保护层往往首先剥落。此时,若无足够的箍筋约束,在压力作用下,纵筋就会向外膨曲,柱端破坏。箍筋对柱子的核心区混凝土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提高配箍率可以显著提高受压区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从而增加柱子的变形能力。
因此,在框架柱的两端需配置加密的封闭式箍筋(间距≥6-8倍的纵筋直径),抗震规范还对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的最小限制作了规定。对于短柱(一般指剪跨比≥2的柱),由于变形能力差,需要沿整个高度配置加密箍筋。
此外,柱子中配箍的形式对其变形能力也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螺旋箍、复合螺旋箍或连续复合螺旋箍,(如图2)所示可显著提高柱子的极限变形能力。
根据试验报告,相同柱截面,相同配筋、配箍率,相同箍距和箍筋肢距,采用连续复合螺旋箍的柱子的极限变形比采用一般复合箍筋的柱子提高25%,采用这类箍筋形式的柱子,轴压比的限值可适当放宽。
图2各类螺旋箍惮位:mm)
3.3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在墙端部设置边缘构件(暗柱、明柱、翼柱),将墙体的纵向钢筋量的大部分集中于两端边缘构件处,并在边缘构件中配置足够的横向箍筋以约束其中的混凝土,可以防止初始的斜裂缝贯穿墙面,使剪力墙的塑性铰一般出现在底部,为了保证剪力墙在出现塑性铰后具有较高的延性,在该范围内需加强构造措施(如增加墙体厚度、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增加抗剪箍筋、箍筋全长加密等),提高其抗剪破坏的能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影响结构延性和提高构建延性的措施。结构延性和结构强度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吸收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理念,不断完善设计方案,提高施工水评,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问题
中图分类号:TV331文献标识码: A
为满足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使用寿命的设计要求,采用框架、框剪结构(以下简称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多。框架结构之所以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使用寿命,主要是依靠现浇混凝土梁、板、柱、墙的整体性和钢筋骨架的抗变形能力,加上钢筋混凝土梁、板、柱、墙和填充砌体之间的拉结钢筋有效地拉结锚固,使各层的填充砌体都受到纵向和横向的制约,从而提高了砌体的抗剪强度和抵抗水平推动的能力,提高了砌体的塑性变形能力。一旦有地震发生,由于框架结构内的钢筋骨架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同时砌体具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因此能裂而不倒,从而较大程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害。同时,框架结构也会加强建筑物的防侵蚀能力,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但从目前的施工情况看,一些建筑施工单位对框架结构建筑施工质量不够重视,施工质量低劣,给建筑结构留下了一些不应有的质量隐患,导致一些框架结构的关键部位不但达不到预设的抗震性能目标,而且影响了结构的安全性及其正常使用功能,降低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质量监督部门应高度重视这类问题的严重性,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积极的措施,改进施工工艺,认真治理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努力提高框架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施工情况,总结和分析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和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1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施工问题
在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是梁柱节点处少放甚至不放柱箍筋。相关规范对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的闭合、末端弯钩长度和角度等构造施工有具体要求,以保证箍筋对梁柱节点混凝土核心区起到有效约束作用。但在施工中,由于节点处梁柱钢筋纵横交叉、分布密集,特别是当中间柱子有四根或更多根梁相连时,通常采用整体沉梁入模,这导致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梁柱节点处少放甚至不放柱箍筋,留下严重质量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施工中往往存在以下现象:一是违背抗震对箍筋一体式闭合的要求。有的施工队意识到整体沉梁入模后梁柱节点处箍筋绑扎困难,便采用两个开口箍筋或者四根拉筋相拼合。二是违规操作,不按施工操作要求施工。有的施工队直接在梁底面模板上安装及绑扎钢筋,即先安装梁底面模板,然后在其上绑扎梁筋,最后安装梁侧面模板,人为造成施工安全问题。这是因为只安装梁底面模板而不安装梁侧面模板时,由于梁底标高和板底标高不同,导致与梁相邻的模板无法安装,从而造成整个模板支撑系统不稳定,很容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同时,装模和绑扎钢筋多次交叉作业,施工人员在这种开放式、不稳定的模板系统上堆放和搬运钢筋很不安全。三是采用分层套箍法,但该法施工难度相当大,且必须将节点处侧模板拆除才能保证箍筋间距及绑扎牢固。
为改进梁柱节点处柱子加密箍筋的施工,可在节点处四角增加若干6mm或8mm的附加纵向短筋(长度与节点高度相同)。先将柱节点处箍筋按设计图纸间距焊接在纵向短筋上,形成整体骨架;再将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钢筋并绑扎,或将整体骨架焊在节点处截面高度最大的梁上;最后整体沉梁入模。为防止附加纵向短筋位置因与柱纵筋冲突而造成套箍困难,应将其偏离箍筋角部约5cm。采用该法可很好地保证节点处柱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较好。但需要说明的是,焊接时焊点要适可而止,绝不能焊伤箍筋和梁柱钢筋。
2梁柱节点留置砼试件问题
梁柱节点留置砼试件问题通常为:在梁柱砼强度等级不同且不连续浇灌砼时,未留置梁柱节点处的砼试件。在实际施工中,未留置梁柱节点处的砼试件有两种情况:一是节点处的砼强度按柱子的强度等级浇灌,未留置砼试件。此种情况可称“有惊无险”,为施工人员一时疏忽使然,尚可通过砼回弹检测等方法解决。二是节点处的砼强度按梁板的强度等级浇灌,未留置砼试件。此种情况可谓“险象环生”或“危机四伏”,其可能因施工人员概念不清造成,或因工地技术负责人对节点部位砼强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制订专项施工方案。
要解决梁柱节点留置砼试件问题,应制订节点部位的砼浇灌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落实。
3框架柱、剪力墙的“夹渣”和“烂根”问题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剪力墙根容易出现“夹渣”现象,即柱、剪力墙根部混凝土夹有锯末等杂物。出现“夹渣”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安装柱、剪力墙模板时没有在模板根部留清扫口,致使楼板模板安装和现场切割加工时产生的碎片、锯末等杂物在冲洗模板时堆积于根部,在浇灌柱、剪力墙混凝土时含在其中。要解决“夹渣”问题,应先在模板根部留清扫口,待清扫净锯末等杂物后再用模板封住清扫口。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剪力墙根还容易出现“烂根”现象,即浇灌混凝土时,柱、剪力墙根部混凝土出现漏浆,严重时出现“露筋”、“蜂窝”和“孔洞”现象。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根部楼板混凝土面不平且未采取堵缝措施,致使水泥浆流失。二是层高超过5m时中间部位未留浇筑口,混凝土从顶部直接落下,由于自由落差大于3m,在柱、剪力墙内纵横向钢筋阻拦下,致使粗细料分离。同时,由于一次成型高度过大,也易使振动棒长度不到位,从而加剧“烂根”现象。要解决“烂根”问题,可采取堵缝措施或在中间部位预留浇灌斜口。
4其它问题
构造柱方面问题:箍筋松散,滑移歪斜,数量不足和上下柱端不按规定加密箍筋;构造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不加密;构造柱钢筋搭接位置随意,且搭接长度也没有满足35d的规范要求;构造柱纵筋存在严重移位现象;构造柱纵筋未锚入上下部主体结构,形成假柱;箍筋弯钩头平直段长度不足10d。
墙体拉结筋问题:一是采用预埋方式时,框架柱预埋拉结筋间距、长度和数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入柱末端无弯钩或拉结筋入墙末端无弯钩。设计墙体砌块材料规格变更后,预埋拉结筋间距和砌块模数不相符,现场没有采取相应调整措施,部分砌墙操作人员擅自将拉结筋弯折埋入墙内,得过且过。二是采用后植入方式的,无植筋拉拔试验。三是填充墙砌体中的构造柱拉结筋间距大于设计要求且末端无弯钩,出现拉结筋漏放或错放的情况。
卫生间周边防水翻边问题:翻边采用砂浆制作,高度低于12cm,不符要求。对二次成型接口未清理杂物,处理不严格,虽有经总监审批的专项施工方案,但施工中并不执行,方案形同虚设,无实际意义。
篇9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质量事故;柱平面错位;梁柱交接
中图分类号:TU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1-0176-02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序多,难度大,技术和管理要求高。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除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如混凝土强度不足、钢筋用量偏低等质量事故外,就其框架结构本身而言,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或事故主要是柱、梁、板等构件的施工质量缺陷或事故,以及各构件之间刚性连接节点不牢固的质量缺陷事故。下面主要就柱、柱梁连接等施工中常见质量缺陷或事故做一简要分析。
(一)柱平面错位
多层框架的上下层柱,在各楼层处容易发生平面位置错位,特别是在边柱、楼梯间柱和角柱更是明显。如图1所示: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1.放线不准确,使轴线或柱边线出现较大的偏差。
2.下层柱模板支立不垂直、支撑不牢或模板受到侧向撞击,均易造成柱上端移动错位。
3.柱主筋位移偏差较大,使模板无法正位。
(二)柱主筋位移
柱主筋位移,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极易发生,钢筋的位移严重地影响了结构的受力性能。
造成柱主筋位移的主要原因:
1.梁、柱节点内钢筋较密,柱主筋被梁筋挤歪,造成柱上端外伸主筋位移。
2.柱箍筋绑扎不牢,模板上口刚度差,浇筑混凝土时施工不当引起主筋位移。
(三)柱弯曲、鼓肚、扭转
在柱的施工中,柱容易发生弯曲、截面扭转、鼓肝、窜角等质量缺陷,如图2、图3所示:
1.造成柱弯曲的主要原因:模板刚度不够,斜向支撑不对称、不牢固、松紧不一致,浇筑混凝土时模板受力不一,造成弯曲变形。
2.造成柱截面扭转主要原因:放线误差,支模未能按轴线兜方,上下端固定不牢,支撑不稳,上部梁板模板位置不正确和浇筑混凝土时碰撞等因素,均可能造成柱身扭转。
3.造成鼓肚、窜角的主要原因:柱箍间距过大或强度、刚度不足,一次浇筑过高、速度太快,振捣器紧靠模板,使混凝土产生过大的侧压力等引起模板变形,柱箍安装不牢固等。
(四)梁柱交接部位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梁柱节点是框架结构极重要的部位,该部位的质量对于保证框架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至关重要。在梁柱节点部位常见的质量事故有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主筋锚固达不到设计要求、箍筋遗漏等。
造成上述事故的主要原因有:
1.钢筋太密,浇筑混凝土的漏振均会引起该处混凝土的不密实。
2.主筋设计错误或施工错误等均会造成主筋锚固不够。
3.由于该节点三个方向梁柱交叉,钢筋密集,加以受传统施工工艺和顺序的影响,绑扎箍筋的不方便,因此,施工中往往造成箍筋遗漏。
(五)梁板施工
钢筋位置不正、楼板超厚等。
主要原因:
1.主次梁在柱头交接处钢筋重叠交叉,排列不当时,钢筋容易超过板面标高,要保证钢筋的保护层厚,必然使楼板加厚。
2.板内各种预埋管线过多,也可能形成露筋或板厚的质量通病。
3.施工顺序安排不当。特别是电气工和钢筋工的工序。先绑负筋时,部分电气管道压在上面,使负筋位置降低,影响结构承载力。
二、工程实例
某百货商店工程是一幢中部为四层,两侧为三层的现浇框架结构工程。在完成基础工程后,开始上部结构的施工,当主体结构和部分装饰工程均已完成时,突然发生局部倒塌,各层倒塌情况的平面示意如图4所示:
原因分析:
(一)设计方面
1.倒塌部分的次梁多数为两跨连续梁,在框架计算中,把连续梁当做筒支梁来计算支座反力,并以此支座反力作为次梁对于框架的作用荷载,次梁支座传到框架上的荷载少算了25%,造成框架内力计算值偏小,此外框架底层柱实际高度为6m,而计算筒图中取柱高为5.8m,也使结构偏于不安全。
2.该工程框架设计中,内力计算组合没有按照设计规范规定的活荷载应采用最不利组合的方法进行计算。
3.框架设计中,有的荷载漏算或取值偏小。例如四层部分屋面干铺炉渣找坡层,平均厚度为7cm,计算中仅取4cm。又如,所有梁的自重均未计入梁的末灰层的重量。
4.施工图纸有些问题未交代清楚,有的还有差错。例如墙厚尺寸不清,有的墙厚在各图纸中还有矛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倒塌部分的次梁伸入墙内的支撑长度,图纸中不明确,实际的支撑长度为24cm,事故发生后,才知道应为37cm。
5.框架配筋不足:倒塌的KJ-1框架施工图中,有十处图中配筋量少于需要的配筋量。例如?轴线的一层梁,支座配筋少44%,二层梁支座配筋少45%;?-?轴线间四层梁中配筋少18%(此梁已跨塌);?轴线一层梁支座配筋量少24%,二层梁支座配筋量少21%(此梁已垮塌)等。KJ-1框架施工图中部分断面配筋量与计算需要的配筋量对照情况。
(二)施工方面
1.混凝土浇筑质量低劣:主要是框架柱有严重孔洞、烂根和出现蜂窝状疏松区段(50cm和100cm高处是无水泥石子)。例如框架KJ-1二层柱上麻面、孔洞严重,此段高达50cm,深12cm,混凝土捣固很不密实。柱断塌后,断裂破坏处钢筋被扭成卷曲状。柱被破坏成三段,下段是柱根部,高约85cm,混凝土面上可以看到多条明显的竖向裂缝,说明该柱因承载能力不足而破坏。中段长约90cm,全段横截面最大处的底边宽为32cm,上边宽为20cm(设计柱断面为40cm×40cm)。柱的上段完全粉碎,只剩一块混凝土挂在钢筋上,柱钢筋被扭弯。
2.混凝土实际强度低:该工程大部分混凝土没有达到设计强度,见表1:
此外,三至四层框架没有试块检验报告单。
3.部分次梁从墙中全部脱落:三层?轴线上次梁和左右邻近次梁从③轴线墙中全部脱落,如图5所示:
4.钢筋工程:经检查发现钢筋安装位置超过规范允许偏差,圈梁转角部位钢筋搭接长度不够。
5.施工超载:三层屋顶的一部分在施工过程中用作上料平台,且堆料过多。倒塌时屋顶堆有脚手杆49根和屋面找坡用的炉渣堆等。
6.构件超重:经检查大部分预制空心板都超厚,设计为18cm,实际为19~20.5cm。
7.乱改设计:未经设计单位同意,屋面坡度由2%改为4%,地面细石混凝土厚度由4cm改为6cm;水泥砂浆找平层由1.5cm改为3cm,这就使静荷载由原设计的1392N/m2增加到1911N/m2,比原设计增加37%。四层则由549N/m2增加到1215N/m2,增加了120%。
8.炉渣层超重:倒塌时期正值雨季,连阴雨使屋面炉渣层的含水率饱和,炉渣的实际密度达1037kg/m3,超过设计值30%。
9.砌筑工程质量差:砖与砌筑砂浆强度均未达到设计要求,见表2: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实例分析,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工程质量,一定要从设计及施工两方面严把质量关,才能避免或减少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S].2002.
篇10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水点;保护层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发展,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形式,能够形成内部大空间以及进行灵活的建筑平面布置,在结构设计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配置绑扎等原因,经常会出现梁柱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不放、少放或间距不合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过小; 钢筋连接的接头位置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问题,给建筑工程的质量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通过对施工和设计规范要求的分析,需找有效的措施解决此类问题。
1 梁柱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配置
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在框架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由于柱端箍筋加密区要保证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的要求,为保证满足节点核心区最小体积配箍率,设计尽管根据不同抗震等级采用不同的箍筋形式。但梁柱节点核心区钢筋还是很密集,且构造复杂,特别是当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处于结构中间部位的梁柱接头部位,梁柱钢筋主筋纵横、垂直交错,柱子的箍筋绑扎很不方便。在实际施工中,施工单位往往普遍采取先安装梁底模,柱子箍筋先套在柱主筋上,再绑扎安装梁纵筋,造成节点区箍筋难能及时调位和正确绑扎,甚至出现梁柱节点核心区不放箍筋或少放或者箍筋间距不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给节点核心区质量留下安全隐患。
框架结构节点的关键区域的受力情况较为复杂,为使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处有可靠的锚固条件,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和抗剪能力,节点核心区应配置水平箍筋。在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节点,需要保证“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思想。因此,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第6.4.10 条不但规定了框架节点核心区应配置水平箍筋且特别规定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心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小于0.12,0.10和0.08,且箍筋体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当柱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节点核心区的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心区上、下柱端配箍特征值中的较大值。节点核心区内箍筋的作用与柱端有所不同,其构造要求与柱端有所区别,虽然箍筋会比较密集,给施工带来不方便,但为了保证节点核心区的安全,施工中应按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配置,不得随意减少,对无抗震设防的框架结构节点核心区内的水平箍筋,构造要求相对可松一些,当节点四边都有框架梁时,箍筋的做法也可以简单些。具体原则和要求如下:
1) 框架节点核心区柱内均必须设置水平箍筋,如图1 所示。
图1 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配置
2) 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节点核心区中水平箍筋,应按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要求配置。特别应注意抗震等级为一级和二级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采用复合箍或井式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 2%,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应小于1. 5%。对一级抗震箍筋肢距应≤200mm,二、三级应≤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箍筋最大间距一级时≤6d且≤100mm,二级时≤8d且≤100mm。箍筋最小直径一级时≥10mm,二级时≥8mm。
3) 无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节点核心区,箍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 mm,且不应大于15倍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包括顶层端节点)。对于四边有框架梁与柱相连的节点核心区,可仅沿节点周边设置矩形箍筋,如图2所示。其他情况应按设计图纸要求设置水平箍筋。
图2 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配置
2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为满足结构构件的耐久性要求和对受力钢筋有效锚固的要求。相关规范对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如下。
1) 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
2) 梁、柱中箍筋、构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 板、墙中分布钢筋保护层厚度为表1 中相应数值减10mm,在任何情况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
埋在地面以下的混凝土柱环境类别与地面以上的不同,钢筋保护层厚度也不相同,一般地下环境为二类或三类。柱最小保护层厚度除在二b类环境要求为35mm,三类环境为40mm外,与其他环境类别下要求的30 mm 差别不大。对处于有侵蚀介质作用环境的构件,保护层还应加厚,并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规定是强制性条文,并且是最小厚度的要求。当梁和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如图3所示; 当保护层厚度差别不大时,柱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当无地下室时,±0.000以下柱段满足地下环境的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一般采用外扩附加保护层厚度的方法,使柱主筋在同一位置不变。当有地下室时,在地下室顶层节点内改变保护层厚度,当保护层厚度相差较大时,地下层柱的保护层厚度满足地下环境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仍采用外扩附加保护层厚度的方法,使柱主筋在同一位置不变。
图3 保护层防裂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施工中,在主次梁交叉部位和梁柱侧平时,由于钢筋设置要求,不能同时满足各方向纵向受力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要求。在主次梁交叉部位,由于次梁面筋需从主梁面筋顶上穿过,导致主梁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梁柱侧平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要放在柱纵向受力钢筋的内侧,导致梁一侧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如图4所示。当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 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
图4 梁柱侧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示意
1) 接头应尽量设置在受力较小处,抗震设计时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
2) 在同一受力钢筋上,宜少设连接接头,不宜设置2个或2个以上接头。
3) 接头位置应互相错开,在连接范围内,接头钢筋面积百分率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4) 在钢筋连接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在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箍筋间距应加密。
5) 轴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杆件(如桁架和拱的拉杆)的纵向受力钢筋不得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6) 当受拉钢筋的直径d>28mm 及受压钢筋的直径d>32mm时,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
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的连接机理和特点,见表1。
表1 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的特点
目前,梁、柱主筋采用绑扎搭接方法已很少,焊接连接、机械连接用得最多,隐蔽验收时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接头位置不正确。钢筋的接头位置要设在受力较小处,施工人员应掌握一定的力学知识,知道梁跨中正弯矩较大,支座附近负弯矩、剪力较大,柱端在水平力作用下弯矩较大,应尽量避开这些位置,事先要计算好钢筋下料长度,梁上部纵筋接头尽量靠近跨中,下部纵筋尽量远离跨中(建议设在梁箍筋加密区外且离支座ln/4 的范围内)。当有抗震要求时,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应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机械连接接头等级不低于Ⅱ级) 。
4 结语
综上所述,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因此,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力度,施工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说明要具体、明确,对重要部位要认真进行交底。同时,施工人员还应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熟悉掌握施工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水平,从而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彭武,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设信息,2006.02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钢筋混凝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