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22:0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苏教版初中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苏教版初中语文

篇1

【关键词】苏教版初中语文;情境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理解能力。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什么是情境教育

情境教学的创立者是特级教师李吉林。初中语文情境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致力于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感受和表达同时进行,同时刺激左右大脑的活动。这样,大脑的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力,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很明显情境教育的效果比传统教学的要好。

二、苏教版语文情境教育模式

(一)涉身真实场地,切身体验达到整体教学效果

如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带领学生到绍兴去真正感受百草园的神秘、三味书屋的严谨。课本中对描写鲁迅先生私塾三味书屋生动形象,细致到一花一木,还有课桌上的“早”字,虽然学生可以在脑海中构思出私塾的大概形象,但是想象毕竟刻板化,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带到真正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当中去,通过开展野外情境教育活动,学生会对课文所讲的内容更有归属感,印象更加深刻,教育效果得到强化,学校乐观积极的氛围得到渲染。

(二)表演体会意境,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感受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种是进入角色,一种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 ;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孔乙己》,学生可以扮演孔乙己和小伙计等角色,深刻感受孔乙己的不幸。强化主观意识,把自己当成课文里的人物,主动学习揣测,从而获得自我充分发展。同样的推荐课文还有八年级下册的《范进中举》、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叔叔于勒》等。

(三)实物背景展示,充分铺垫背景提高创新感悟

教学课本中,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或者认知匮乏的事物,对于学生的直接学习会造成想象匮乏、思维局限的问题,实物展示可以在现实景物铺垫的基础上,促进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没有见过海燕的,不知道海燕的真正形态和生存环境,根本无法理解文章中海燕的个性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激起学生广阔的想象。如九年级上册的《囚绿记》,给学生们展示常春藤的形象,让学生们看到在阳光下的常春藤的那一抹鲜绿,感悟作者的渴望和意图。

(四)注意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让教师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全文,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在脑海中形成立体的纪念碑三维形象,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一张白纸上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示意图画出来,然后让学生再自己读一遍课文,对应文中的语句,对示意图进行对照并且修改,最后鼓励学生们自己上台进行展示和讲解。把他们心中的纪念碑分享给大家,把自己的理解示意大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实践,使情境教育的有益模式得到了更好地体现。

三、苏教版语文阅读情境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功能

(一)带入情境

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习者参与、吸收、内化知识,达到知识的传递。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所以在把学生们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使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的眼前,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

(二)凭借情境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通过情境教学,结合实物展示、音乐配送、角色扮演、生活场景还原等方法,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凭此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在调动感官的同时,带动大脑的左右共同运作,激发学生的理性判断和感性思考,有效地训练感受,培养直觉,发展创造。情境教学在提高学生悟性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起到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情景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对苏教版语文阅读教育经过探讨可以看出情境教学的好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前提是要不断开发、创新情境教学应用和模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着眼于当下,立足实践,将语文课堂教学切切实实地搞好,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篇2

一、推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偏深、偏难,给学生造成了较重的学习负担

内容偏深、偏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的最大问题。实际上,语文教科书既是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又是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重要的依据。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者认为,教科书的内容会由教师一一向学生讲解,所以应结合教师的实际能力进行编制,如此一来,教科书编制以教师为主体,却忽视了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这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学习负担,从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语文教科书内容偏旧,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始终从文选系统、文体序列及讲读中心三大层面设置内容。与此同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始终依照历史背景进行编制,与社会的发展脱轨,以致其内容偏旧,难以让学生接受到新思想、新信息,不利于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语文教科书成人本位主义思想倾向较严重

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的另一显著问题,受这一问题的影响,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成人本位主义倾向较严重,其中教科书内的多数文章过分夸大英雄伟人形象或过度诋毁政治批判对象,以致学生不能够辨证地评判人和事,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又容易扭曲学生的道德价值观。

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结构创新

(一)弘扬“人文精神”,注重“个体”发展

1.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创造潜能

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设有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课文学习重点,做好了预习提示、读中提示及读中评点等多项工作。以《孔乙己》为例,其“预习提示”一栏指出:“这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未考上秀才的读书人沦落为可悲、可笑的废物的这一悲剧故事揭示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残酷。”除此之外,“读中提示”“读中评点”一栏还备注了相关解释,即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便已了解文章的主题,不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则更重视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与创造潜能,删除了“预习提示”“读中提示”及“读后评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判断,这充分体现出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狼》与《母狼的智慧》为例,编制者从生态学、社会学等角度要求学生对“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以辩论、讨论等多种方式解答问题,并要求写读后感。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思维能力。

2.注重语言文字的“人文精神”

旧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扉页为“前言”或“说明”,而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扉页为“致同学”:“一本透着黑墨清香的语文教科书已在你手中,你喜欢吗?愿他成为你忠实的朋友……”与前者相比,后者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身为语文教科书的主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还起到了激励、支持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科书给予的亲切感,从而产生亲近、拥有它的冲动。

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各篇文章的语言文字中。课程改革背景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者以叶圣陶先生“教材即为例子”的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其中《》一文告诫学生要培养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品质;《爱国》告诫学生要培养爱国情怀,要求学生将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利益。此外,还有诸多优秀文章教导学生要继承与发扬中华“人文精神”,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重视“单元合成”,强化“整体训练”

1.教学单元的传承与创新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资料发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单元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尽管如此,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所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只有不断发展与创新才能够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为此,需要设计新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洪宗礼认为:应通过“主题合成”单元、“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及“附录”四大板块推进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单元创新,这样既能够转变语文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又能从根本上规避单一文选现象的发生,对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保证教材呈现方式的活泼生动

篇3

初中生处于教育的中间阶段.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心理的塑造都会随着年龄、时间、阅历、环境和兴趣的更改而变化。而他们对古代的文化晓之甚微。古代文化往往凝聚在精简、经典的古诗词中,所以古诗词教学能够弥补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寡闻”,是一条十分便捷的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途径。

古诗词中涉及古代文化的词句经常有深远的意蕴。学生只有在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认知能力之后才能理解,古人通常通过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心理状况。

现在笔者具体说说这两个注解。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中的“西窗”一词

在古诗词中,“西窗”一词经常被使用。如白居易《对琴酒》里的“西窗明且暖”,再比如,陆游《西窗》中的“西窗偏受夕阳明”。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本文要着重说明的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么多诗词作家都喜欢在诗句中使用“西窗”一词,说明“西窗”寄托着古人的某一种感情。

在学商隐的《夜雨寄北》时,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共剪“西窗”而不是东窗、北窗呢?教材和教参上都没有对这一被大家普遍疑惑的问题做出解释。为了给学生释疑,我多方查阅,并最终得出结论:“西窗”这一说法的来历有两种,第一种是古代将士为了抗击住在长城西北方向的匈奴而远离亲属,奔赴沙场,父母、妻子、儿女对远赴西北抗战的亲人用“西窗”一词寄托哀思。第二种是,古代老百姓的房屋建筑通常都是三间房,而古代礼制规定主位在东,所以西屋一般是子女居住。当时李商隐和妻子居住在西屋,所以是共剪“西窗”烛。

在“西窗”的引导下,我们还可以说说“东窗”的来历。大家经常使用“东窗事发”来形容阴谋已经败露。这个成语出自明代田汝成的《西游游览志余》,其中记载了南宋奸臣秦桧同妻子在自家朝东方向的窗户下密谋害死岳飞的故事。但是,除了这一记载,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宋代曾撙在《信笔录》中记载的是秦桧和妻子在西窗下密谋害死岳飞。因此,从这一说法出发,“东窗事发”原本应该是“西窗事发”。如果岳飞遇害时秦桧的父母健在,那么秦桧必定是在西窗下与妻子共谋事宜。

古诗词中的词语看似简单,却也涉及古代文化和历史故事。如果老师在讲解“西窗”时随口带过或者根本不提,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一次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机会。

二、“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一词

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有“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其中的“玉龙”一词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注解是“宝剑”。但是学生会产生“为什么宝剑被称作玉龙呢”的疑问,教参上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从字面上来理解,“玉”象征着高洁,“龙”象征着尊贵,所以“玉龙”一定十分珍贵稀有。

在古代,“龙泉剑”很有名气,所以我猜想诗中的玉龙剑应该跟龙泉剑有关联。春秋时期,伍子胥被奸臣陷害,一路逃亡到长江之滨,最后无路可逃。此时从上游刚好驶来一艘小船。他被渔夫安全送上岸,还获赠美酒美食。伍子胥担心渔夫泄露自己的行踪,将腰间的龙泉剑赠予渔夫。渔夫因为伍子胥的这一行为,感到他羞辱了自己的人格,于是拔剑自刎,以示自己高洁的灵魂。《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刻画的是报效国家、战死沙场的英雄形象,刚好与龙泉剑的故事相吻合,所以诗中的“玉龙”指的是宝剑。

篇4

一 关于教师角度的思考

首先,作为教师,对教材设计的20个专题、19个写作板块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整合,如何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落实、讲评的实施等都需要通过调查得到反馈,因为新教材需要融进新理念、新方法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次,从写作主体来看,在新教材实施中,来自学生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愿是教材完善和教学改进的“风向标”。从他们的反应中,我们可以了解教师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知晓学生的写作期待和现状,从而改进和完善教材编写体系,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

最后,对教材淡化写作知识教学,笔者从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目前情况下,写作知识不能少,因为部分学生写作知识还不扎实,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教材设计的作文题,笔者认为有情境;有文化内涵;新颖实用;开放性、选择性强,但与学生当下的实际生活较远。

二 关于写作教学实施情况思考

1.写作教学的新趋向

新教材带来写作教学的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加重视“阅读与鉴赏”对“写作”的引导、促进作用。新教材较过去教材提供了更多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文本,不少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进行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和写作欲望。“阅读”、“积累”、“体验”、“感悟”仍是写作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2)强调写作内驱力。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写作的主体。写作已不再是教师命题下学生的“遵命之作”,而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发现,是在产生了表达的需要与渴望后收集材料加工成文的。多数教师注意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营造写作情境,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发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强化写作过程。

许多教师认为,教材对写作过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坚信通过“学会观察,丰富体验”——“有感受的思考”——“选取材料,安排结构”——“修改文章”——“切磋交流”——“展示和评价”这一过程,学生定能学会作文,在写作中获得精神成长。一部分教师还能考虑到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打破教材安排的“专题”顺序进行教学。半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多修改来培养写作兴趣,通过讲评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必修阶段写作水平有较大提高。

2.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更新不及时。一些教师只重视阅读文本,不重视写作。对新课标“表达与交流”方面的新要求不甚了解,仍然沿用传统写作教学的方法。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是闭门造车,造成学生作文“灵魂缺席”,成为无病之作。不营造情境,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人云亦云,沉迷于说“大话”、“空话”,说“公理”、“常理”、“大道理”,缺少自我发现,缺少捕捉灵感的能力。一味只关心作文分数,不重视思维训练,不关心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写作过程不实。主要表现在对必修本和选修本没有全面考虑,缺少具体规划;教学只是随专题依次进行,没有体现教者的主体性、创造性。由于教材选择性、开放度较大,大多数教师对写作教学的度难以把握,因而怠慢了备课,写作教学变成了随机进行。

(3)评价方式单一。不少教师还用同一材料、同一标准衡量与评价学生作文,有的教师过早地利用高考评分标准作为平时评分要求,并认为这是“最好的标准”。一些学校无论是高一年级还是高二年级,无论是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平常测验,凡是涉及到作文评分都以“参见高考评分标准”一句话带过。

(4)训练形式单调。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指挥棒”作用,使许多教师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尽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高考作文仍以写记叙文、议论文为正宗,因此,平时训练基本以这两种文体为主,至于教材中列出的诗歌、课本剧、人物评传、读史随笔、书信、演讲稿、消息或通讯等,只是蜻蜓点水,让学生看一看,有的根本不去“实践”,以致学生到高二也不知演讲辞的写法和演讲的具体要求。“一切为了高考”仍是训练形式单调的主因。

(5)学生“作文最大障碍”没有根除。笔者随机调查了一所四星级高中(甲学校)和一所三星级高中(乙学校)的部分学生,统计显示:关于“缺少写作素材”,不同水平学生反映不尽相同。甲学校学生高中录取分数线较高,写作基本功相对较好,但认为“写作缺少素材”的也占到60%。两校学生自认为“不会构思”的比例大体相当,不到10%。这说明造成学生写作最大障碍的内容因学生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关于造成障碍的原因,两校学生在回答“缺乏生活体验”上的比例却惊人地一致,都在50%左右;而认为“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看课外书”的在26%~34%之间。在其后的“你对教材的写作实践部分有什么建议”中,不少学生同样表露了这样的心声,说明增加生活体验和拓展自由阅读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中之重。

篇5

关键字:苏教版 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导入 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的经验,而在众多的经验中,情境教学手段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和使用。可以说,学生们是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他们能否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将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情切、意远和生动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之中。那么,如果可以通过精心营造教学情境来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本文就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基础,就“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为话题分别从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和总结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一)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 。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就是要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对于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巧妙地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模式的学习。而在导入新课时能够成功运用情境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因好奇而想学,因兴趣而去学,并引导学生们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勾勒和描绘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感和求知欲。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我的老师》为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老师进行联想,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老师来进行巧妙设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冰心诗三首》,为了可以充分展示诗歌创作的特点,我们必须以现实中的依据为根据来告知学生们这些诗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但是,它们的丰富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我们要去创设这种情境俩帮助学生们学习。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出如下的情境创设:“人们往往羡慕强者,有时候甚至是一种妒忌心理,但是,有谁会真正知道强者的辛苦呢?”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老人来深刻体会强者的苦难,感受强者成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进行感知和体会作者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与学生是一起建构新知识的合作者,而不是主导者和被主导者的关系。因此,根据教学是互动性的特点,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如何来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们在有关知识方面联系自己的平时所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为教学做出铺垫并在实际的参与中来强化这些知识,这种通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可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游戏或是竞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思维活跃起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培养其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例如,我们在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中,通过学生们大声朗读课文的形式来渲染“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的紧张气氛,并通过角色扮演来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组织学生们发言,“船长挽救了大家而自己却牺牲了,你从他身上看到了什么?”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们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各种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珏。初中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篇6

对苏教版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设计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

1.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课前设计

在进行课前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灵活掌握,了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几种智能,并从中挑选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较重点的智能,然后进行精心的课前规划。例如:教师备课时,应当根据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准备课前任务,并与课上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的建立。

2.课中分析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智能技能。另外,苏教版进行编写时,是将语文当做一个新的思维体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思维的建立情况,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形成健全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理解能力。

3.课后反思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归纳总结所学的内容,并思考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向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从而确保教学设计的顺利开展。

二、构建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的措施

1.挖掘自身优势,创设外部环境

想要建立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外部教学的硬件设施与环境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硬件设施,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对于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来说,许多课堂内容的规划设计只有利用硬件设施才能顺利开展。例如:在《人与自然》那一课中,安排课后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让学生集体开展一次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的视听活动,这就要求学校加大对教学硬件的投资。

2.多种途径出发,营造内部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许多的内部问题,其中大概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下面将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第一,内部环境中最重要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拥有一个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第二,要想在初中课堂上构建多元化的智能综合性教学课堂,提升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是关键所在。由于建立多元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专业性较强,因此,对教师自身的素质的要求标准极高,会关联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对自身的知识进行增添和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深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从而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进行。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竞争机制,以科研能力或者教学能力等为内容进行竞争,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还要以物资鼓励作为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第三,在实施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此的反应。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教师要观察学生对这种教学课堂的接受情况,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或以书信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同时帮助学生适应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围绕智能差异,建立多角度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逻辑智能与语言智能,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都是按照学生的这两方面的智能来考核,却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考虑到其中。例如:对于一些从小就开始参加美术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智能、空间智能远远地高于普通学生。随着语文教育的改革,围绕着智能差异,应当建立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将评价的途径与评价的目的从原来的单一化转变成多元化的智能评价。

篇7

一、教科书插图未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分析

首先,信息化社会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课本插图的单一形象的冲击。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推进,学校普遍增加了多媒体教室,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唾手可得。相对于目前苏教版语文课本单调的插图,教师更愿意从网上搜寻趣味性图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广大教师对语文教科书上的插图使用存在一定误区。大部分一线教师很少把插图作为教学资源,在课程讲述时往往重视课本上的文字资源,不关注或较少关注课本上的插图资源,对其大多一带而过。

再次,就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并不是每一幅插图的搭配都具有合理性。由于插图绘画者在绘画时并没有以教材内容为蓝本,这势必会造成课本内容与插图在主旨、意境方面存在差距,这对课本的讲述并不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加强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的对策

鉴于教科书中插图无论是对学生理解课文还是教师教材讲授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探讨加强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科学化建设的对策极具现实性。

1.插图的绘制要与学生特点、课文类型相切合

一方面,插图的绘制要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智力水平特征,从而使得编排到课本中的插图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看到插图能产生阅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另一方面,插图的绘制要符合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并从根本上服务于课文的主旨。比如,古代诗歌所配的插图应该选用一些体现诗歌意境的国画、古迹图片等;科技说明文的插图应选择说服性较强的实物图像、照片,同说明文严谨的文风相一致。

2.教科书插图的选择要准确,不能出现违背客观现实、历史真实的情况

教科书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文本,它在插图的绘制、选择上要与其所服务的课文文本所表现的时代背景、思想主旨、历史史实等相一致。如果任何一方面存在失误,它不仅会对教师、学生形成误导,还会丧失其应有的作用。

比如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课文《醉翁亭记》插图的选择就存在重大失误,现展示如下:

这是一幅命名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写意插图,文中所讲到的醉翁亭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我们从中可以得知这个亭子应该“四角翘起,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而这幅插图不仅形状上出现了错误,给人一种“蒙古包”的错觉,而且经考证插图中的这一建筑是宋时的一种凉亭,其作用是供山间行者休息,这与作者欧阳修所描述的“醉翁亭”根本不是同一类。

3.插图位置的安排要合理

课文插图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课文的学习效果,基本上文、图的位置为上图下文、上文下图,并且文图最好在一页上。这种图文安排不会令读者产生阅读障碍,有利于将和谐的图片美感传递给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苏教版中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插图安排就不太合理,课文所配插图是和文中讲解捕鸟的文字相对应的,然而插图却安排在了文字背面,如此文、图分离,势必就造成阅读翻阅的次数增多,从而使得插图表达效果被消解。

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开展教学

课文插图的应用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可利用插图导入教学。其具体作用表现在教师可组织学生欣赏插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作家。对于语文学习而言,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理解课文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课文介绍作家的插图可使学生对作者形成直观印象。比如在讲述苏教版课文《社戏》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扉页鲁迅先生的画像,通过观察其眉毛、眼神、胡须等感受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和一膛正气。

篇8

【摘要】在深化教学改革背景下加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新课改重要教学任务。就目前初中教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来看,尚存在着几个方面问题,制约语文综合性学习效果提高。下面本文将总结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苏教版初中语文进行有效解决对策探讨,促进语文综合性教学更加完善,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高。

关键词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习活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活动,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探究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学模式。就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来看,存在着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活动不够丰富、过分依赖语文教材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实现。下面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出有效解决对策,促进初中语文综合性教学进一步完善,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升。

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1.重视力度不够

就目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现状来看,存在着重视力度不够问题,直接影响语文综合性教学的开展。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重视不仅来自教师方面,也来自学生方面。①教师对综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没有深入认识到该教学模式的多层次性,只是在课堂上开展代表性的活动,更偏向流于形式。②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缺乏重视,认识不到该教学的重要性,片面认为该教学形式对提高语文成绩没有太大帮助,且在教学活动中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习活动不够丰富

在进行综合性教学时没有准确进行活动设计,活动主题不适合学生实际发展情况,造成活动内容单薄,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设计活动主题为“别样的冬天”,由于大部分学生并为接触过济南,对北方的冬天也缺少概念,这样主题设计会影响和限制学生思路,且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过分依赖教材

课改过程中对语文综合性教学的要求是要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同时挖掘多方面语文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眼界,丰富语文知识。过分的依赖教材,或全盘照搬无法达到综合性教学的目的,影响教学效果发挥。

二、对策探讨

1.加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视力度

为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好开展,首先要加强对该教学模式的重视力度。①要加强对教师培训,提高专业型,优化教学行为。对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综合性教学方法加大研究力度。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更清楚认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该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皇帝的新装》学习过程中,教师课前通过充分准备,课堂上与学生全面了解故事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形式表演。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促进学生对“皇帝的新装”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直接作用。

2.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内容的丰富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合理、创新进行活动设计十分关键。活动设计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参与兴趣,活动主题要贴近生活,选取学生生活实践中的题材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成功》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运用综合性教学方法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设计“我身边的季羡林”这样一个主题,调动学生思路,使学生对身边具有季羡林品格的人展开回忆,如“我的老师”、“我的爷爷”等身边最亲近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品格,并进行描述。这个过程中丰富了教学活动内容,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堂教学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3.注重综合性教学的层次性

综合性教学不同于传统性教学,开放性和自主性更强,为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应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每个环节都要清晰,在每个环节设定小目标,层层递进。例如,在写作“观察和描写景物特点”的综合学习中,教师组织学生按步骤完成:“观察”、“整理”、“交流”、“练习”,达到每个细节的优化,才能促进最后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4.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人情。统一编写的教材再科学、再全面,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充分发掘身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根据所在学校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可从弘扬地方文化、探寻时节风貌、留意周边现象等方面入手。例如,学习《苏州园林》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并以课件放映的形式为学生展示“苏州园林”、“苏州文化”整体风貌,并倡导学生走进自然,从身边的大自然开始,发现它的美丽和魅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多方面影响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积极进行对策探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不断充实基础上完善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摸索,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要加强对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力度,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性作用,丰富教学资源,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仕祥.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14,12(15):113-115

[2]徐道生,李合胜.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104-105

篇9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65

“名著导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深远意义与价值。名著的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同时,名著又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实践的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并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设计成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的一个亮点,“名著推荐与阅读”学习板块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创新之处,它从学生的阅读需求出发,选择了多部优秀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平台。

一、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分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共推荐了六本名著。这六本名著分别分布在每册教材里,从名著里节选出来的章节被安排在所在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名著的中心思想内容与所在单元的单元主题相适应,有着一定的联系,该板块中设置了“推荐・阅读”“思考・交流”“写作・活动”等活动,丰富了语文学科的内容,为语文课堂增添了生气,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从考查范围及要求: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所列的6本书。七上:《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七下:《西游记》(吴承恩);八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八下:《水浒传》(施耐庵);九上:《格列佛游记》(乔纳森・斯威夫特);九下:《朝花夕拾》(鲁迅)。“名著推荐与阅读”在教材里的分布情况是单元的新意设计,体现了教材设计的弹性。它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前自己熟读名著,教师自身“真阅读”名著,做学生阅读名著的榜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为他们规划“阅读之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都阅读过名著,都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为导读课做出充分准备,利于课堂的高效进行和师生的智慧碰撞。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悉名著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但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这一板块的设计也大都是理论阐述多,具体指导少。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容量非常大。教材中推荐的每一部作品的字数都很多,如果全部让学生课下阅读,学习效果不好检查,要求容易落空;如果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教学时间实在不够。其次,考查要点比较多。由于内容丰富,名著名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倾向等知识点更是千头万绪。第三,学生重视程度低。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阅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对其也就不太重视了。第四,学生不善于阅读,教师和家长指导缺失。

二、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现状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与落后思想影响,语文阅读教学只是教师肢解性地讲析,只为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所谓的阅读能力,使文章丧失了整体美感,学生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这种“少、慢、差、费”现象又导致学生阅读品位低、阅读能力低,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制约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也使语文教学丧失了活力与魅力。

“名著推荐与阅读”虽然被作为独立的板块列入语文教材,但是名著本身篇幅之长,内容之多,思想之深等特点,语文课本也只能节选具代表性的章节,这对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教W无疑是一大挑战,更何况名著导读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理论做指导。

首先,学生因素。初中生学习时间较紧迫,学习任务较重,然而名著的篇幅过长,阅读起来比较费劲,不如通俗时髦的作品读起来快捷顺口。而且平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不善于阅读,他们不明白阅读对自己到底有多大影响,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其次,学校因素。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都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教重点章节,重练习,没有让学生很好读原著。所以,对名著的理解和品味不深,名著的影响深远的丰富内涵没有真正体会。加上学校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缺少教育经费的投入,藏书甚少,更无法完全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不容易找到名著阅读。

第三,教师因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和学校条件影响,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还是从“考试”功利主义出发,重视名著的重点章节和练习的训练,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读原著,去体会名著丰富内涵和价值。

三、苏教版“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的教学对策

在近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的分值也在逐年增加,试题形式越来越多变,内容越来越具体。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也就愈加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都应该认真反思,并力求找出问题关键,探讨教学的对策。

1. 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一样,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爱阅读名著的兴趣。如在阅读教学中,当讲到精彩之处时,教师可卖个关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寻找答案。教师还可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精美的名著封面、名著故事简介、引人入胜的故事目录、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段、影视作品与动画、作家生平趣味故事、写作背景等手段,唤起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学生引入对名著的阅读中。

2. 课外时间是关键,课内时间是保障。影响名著阅读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就在课外读书时间的落实。中学阶段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名著阅读之所以不能顺利开展,时间是最主要的原因。名著阅读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各学科的通力合作,协调好各学科间的关系,切实保障阅读时间。平时语文学科为其他学科让路,周末、寒暑假其他学科为语文学科让路。名著阅读时间选定在“周末”和寒暑假,这可以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轻松而又充分阅读。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各班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两至三部为宜。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而养不成良好习惯,甚至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假期阅读活动,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好假期读书笔记。落实好课内进行名著阅读读书时间。把“名著阅读”的时间列入课程表。

3. l挥中考指挥棒作用。利用名著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引起家长与教师共同对阅读名著的重视。如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核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可见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引导作用很大。所以,语文教师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好,在中考中会得心应手,考出好成绩。

4. 教师有效指导阅读。初中的名著阅读小说是重头戏,除四大名著外,例如《骆驼祥子》《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那么如何上好小说呢?首先要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其次,小说的三要素的把握对于阅读作品也是很有帮助的。在分析情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每一章节后试着概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结局”,各用一句话概括。再次,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一部作品对于学生的启示是很多的,学生的思维在初中是比较活跃的,当教师批改学生的读后感时,就会发现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5. 亲子共读,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阅读名著通常在课后进行,在家庭中开展。因此,教师需要获得家长的大力支持与积极配合,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亲子共读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可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名著中得到情操陶冶,启迪智慧。

6. 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初中生的耐心和坚持力是有限的,阅读需要时间来检验,要帮助学生养成平时阅读的习惯,所以在家由家长监督,在校由教师实行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名著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篇10

《国文百八课》编写体例分析

《国文百八课》是专供“初级中学国文科教学及有志自修者之用”的,编者匠心独特,编得很有特色。“百八课”就是把初中语文的六册课本,按单元组成108课,108个知识训练和教学点,按照教学计划正好每周教学一个单元。这种以单元的组织形式而编写教材,对大纲要求,教学计划的需要全部考虑周全,是很有计划性的教学单元。依据这样一套科学的编写体系,教师按照课本顺序,一周一单元,教学任务就能很顺利完成。

编辑大意中对每一课的组织清楚指出:“从来教学国文,往往只把选文讲读,不问每小时、每周的教学目标何在。本书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文话是单元中心,文选是根据文话要求选的范例,习问(即练习)题是根据以上的要求来提问的。

对苏教版语文教学的建议

通过对《国文百八课》编写体例的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好苏教版教材,尽力弥补这套教材的不足,是值得教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增加助读资料 苏教版教材注释比较少,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但是却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负担。现在的学生作业量很大,他们在预习语文课文时,可能很少有时间去主动翻找资料,查找相关信息,不懂的地方会等着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样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多增加一些注释,尤其是多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和作者介绍,会让学生在预习时对课文注释留下很深的印象,使学生能够根据注释进行自学。每课可印发一些小知识,比如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一些名人名言,学习语文的方法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完善知识体系 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语文知识,而作为课程的载体的语文教材,在编排中,语文知识编排和训练知识编排这两个部分不可或缺。培养学生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做到把课本中的知识和社会、生活上的知识相联系,做到语文知识实用化,这样才能使语文这一学科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教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选”,参考《国文百八课》等教材,创造性地、科学地编排语文的各种知识,使语文知识合理地分布在每个单元,每篇文章之中,还要使其呈现整体的阶梯型布局,给语文知识加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线索。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能力。

注重文体分类 在《国文百八课》的编撰选文中,整套书大致按照文体三分法来编排。实际上,文体三分法是虚构的分体划分,真正的文体不能以叙述、议论、说明这样的文体来划分。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把整册书按说明文、小说、散文、议论文等这样的文体来集中学,或者就统一题材,选择不同文体的文章来教学,这样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训练都是很有帮助的。

加强方法指导 整套教材在方法性的指导方面是比较欠缺的,只有在九年级教材中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有所体现。其实,在七、八年级也应该有方法的指导,而且必须是要有层递性的。比如,初一刚开始学文言文,就要先教会学生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读书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精读等。在写作方面,在苏教版写作内容的多样性和情境性的基础上,将读与写紧紧结合在一起。写作指导不仅有陈述性知识,也有程序性知识,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要描写景物,就要进行细致地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我们既可以随着方位的变化,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也可以选择几个景点,一一进行观察;还可以选取特定对象,进行重点观察。但无论怎样观察,都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可以列举一些景物描写的常用方法:“一是把景物拟人化。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都用了这种写法,把春天的生机勃勃、冬天的多姿多彩描写得活灵活现。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把秋天描写得如诗如画。二是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春》里这样描写小雨。三是用色彩来描写景物。《济南的冬天》里这样写小雪。四是用比较的方法描写景物。”这样的编排不仅介绍了描写景物的常用方法,而且与课文相结合,以课文为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运用。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