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8 01:2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一年级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
作为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能让他们在40分钟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教学工作开始的重点。刚开学的两个星期里,我采用编儿歌、口令等形式,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融入情趣之中,让学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坐直到站立,从写字到读书拿书,从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到爱惜学习用品,都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讲讲、说说说,通过一学期来的培养,我班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认真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三、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
一年级作为学生走进学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楼大厦一样,必须要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学期,我主要在注重学生的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写字、读书、课外阅读等方面作了努力。
1.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汉语拼音知识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又是学好语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与年级组老师经常交流,并向她们学习教学经验,以使自己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同时,在开学前一个半月教学拼音的时间里,我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励学生读课外书,并经常引导学生对已学拼音知识活学活用。
2.抓好写字训练。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写字的要求。首先,通过自己的课堂板书,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从技能方面和习惯方面的要求学生。特别强化习惯方面的要求,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抓好读书训练。首先,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经常设立各种各样的读书比赛,小组读、男女读、抽生范读、教读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其次,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发学生能打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出来。第三,注重自己的示范性。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生读课文之前,我都特别注意这篇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作出很好的示范。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关注、亲近小动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指导。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
具:
放有蚂蚁的杯子、白纸、放大镜、昆虫观察盒、小木块、饮料瓶盖、泡沫块、纸条、画笔、水槽、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
师: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捕捉几只小蚂蚁,你们捉到了吗?
生:捉到了。
二、引导探究
师:你们是在哪找到蚂蚁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
是怎么去捕捉的?
生:墙角边,我是用馒头渣来引诱的。
生:草丛里,用吃饭时掉的肉沫来引诱的。
生:大路边,我是用糖块引诱的。
……
师:看来同学捕捉蚂蚁的方法真不少,也捕捉了许多小蚂蚁。
2、 交流对蚂蚁的观察情况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在捉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在课前观察蚂蚁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好吗?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生1:蚂蚁虽小,可是总是在不停的爬。
生2:我看到了蚂蚁们来的来、去的去,好像总是很忙碌。
生3:我看到了蚂蚁发现大的食物搬不动时就会一群蚂蚁一起搬。
生4:蚂蚁特别喜欢吃甜的和香的东西。
生5:我看到了一只蚂蚁知道哪里有食物后,接着就带来了一大群的蚂蚁。
师:现在教师请你们用笔画一只小蚂蚁,行吗?
生:行。
师:好,我们请画得最快的几位同学把画的小蚂蚁贴到黑板上给大家展示。
(学生画蚂蚁,然后到黑板贴蚂蚁)
师:这几位同学画得都很好。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画一只小蚂蚁,看看要画好一只小蚂蚁必须要画出小蚂蚁的什么?捕捉来的小蚂蚁是不是与他们画得小蚂蚁一样有那么多的节?那么多的脚?
(教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思考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到底是怎样的?促使学生从内心出发迫不及待想去观察)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画出小蚂蚁,并让同学们再次拿起笔,把自己的小蚂蚁画得更好并小结。
师小结:
(1)、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食物。
(2)、用毛笔将蚂蚁刷入瓶内。
(3)、用带有气孔的盖子盖好。
3、研讨观察小蚂蚁的方法
师:那么我们根据我们画得小蚂蚁,同时观察我们捕捉来的小蚂蚁看看他们长的什么样子?
学生观察小蚂蚁
师:哪位同学代表小组来说说。
生:小蚂蚁有很多脚。
师:那么小蚂蚁到底有多少脚呢?
生:老师,数来数去也数不清。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蚂蚁很小,看不清楚。
生:蚂蚁还要爬来爬去,很难看清楚。
生:蚂蚁老是爬走,一不小心它就没影了。
(教师板书:太小、乱爬)
师:怎么办呢?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想出一种方法就写在预备的小黑板上,看看哪组写得方法最多,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问题不是老师给的,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新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究)
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写出讨论结果。
教师小节出4种较好的方法:
(1)放在浮在水面上的饮料瓶盖上,蚂蚁就不会乱爬。
(2)放在昆虫盒里观察。
(3)放在薄一点儿更透明的玻璃瓶里观察。
(4)用放大镜来观察。
师: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呢?请你们小组说说。
生:把小蚂蚁放在水中的泡沫上观察。
生:把放大镜直接盖住杯子来观察。
(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开了学生的思维。从实际看,学生虽小,但其创造力和想象是很丰富的,不可限量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
师:这个方法不错,老师这里就有这样的观察器具(出示)它叫昆虫观察盒,只要把小蚂蚁放在里面,便直接可以观察了。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观察方法。需要的器材请各组小组长选择领取,观看蚂蚁时教师强调:
(1)观察时一定要仔细、认真;
(2)注意观察方法(昆虫盒观察法)和观察顺序(从上往下观察)。
(3)主要观察蚂蚁的身体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长着什么?
(4)观察要求:
观察结果要写在老师发给你们的记录卡上。
师:老师把观察要求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再来说一遍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再请另一名同学说说观察要求)。
(设计意图:老师和学生反复强调观察方法和观察要求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
4、探究出小蚂蚁的身体特点。
师:今天老师把蚂蚁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来做客,请各位同学观察时不要伤害小蚂蚁!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师:谁能代表自己小组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生:蚂蚁身体分三节,而且有三对足,头上还有触角。
生:是四节。
生:(多数同学)三节。
师:其他组呢?
生:老师,蚂蚁有些还有翅膀。
生:对,是这样。
生:蚂蚁的3对足长在胸部。
5、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也很仔细,蚂蚁的身体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头、胸、腹。头上长有一对触角,胸上长有三对足。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刚刚有同学说部分蚂蚁有翅膀,那么,翅膀是不是蚂蚁的身体特征呢?为什么有的蚂蚁有翅膀,有的却没有呢?全班注视)
生:蚂蚁老了,所以长翅膀。
生:长翅膀的蚂蚁只是蚂蚁很多种类中的一种。
……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家上网查一查,再到学校交流吧!
(在观察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地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多元化、自主化。)
三、课外延伸
师: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蚂蚁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如蚂蚁怎样吃东西?蚂蚁是怎样用触角传递信息的?冬天我们看不见蚂蚁,蚂蚁去哪了等,你们想不想再继续去研究?
生:想。
师:现在发给每小组一个课外调查表,请各组课下继续观察一下,看看蚂蚁还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有趣的事,下一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研究信息报告会”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得《生物的家园》吗?
生:记的。
师:那么,观察完了小蚂蚁,我们应该为小蚂蚁做些什么呢?
生:送小蚂蚁回家。
师:噢,那小蚂蚁家在哪儿?
生:在大树下。
生:在墙角边?我经常看见小蚂蚁在墙边的缝隙中爬
出。
师:那我们一起送蚂蚁回家吧。
(设计意图: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与自然界中的小动物和睦相处。)
四、:板书设计:
头
有一对触角
蚂蚁的身体
胸
有三对足
腹
课后反思:小学科学课的特点就在于内容来自于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去思考,去探索。这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探中发现、探中感悟、探中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的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篇3
一、对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1.研究方法
幼小衔接纵贯两个学龄阶段,是一个具有过渡性和连续性的特殊时期,结合两个学龄阶段的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纵向比较研究,能更加直观地呈现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选取青岛市60所幼儿园大班教师,60所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对应家长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2.问卷、访谈的设计
笔者综合许舒敏设计的幼小衔接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盖笑松编制的儿童入学准备家长核查表、唐浪修订的教师―儿童评定量表等设计自编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采集
本调研在青岛市12个城区随机选择120所幼儿园、120所小学共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回收率为93%;发放《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教师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回收率为88%;《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幼儿园大班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率为90%;《 幼小衔接问卷调查表 》(小学一年级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为83%。同时,对30位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教师及幼儿园大班、小学一年级家长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困惑与希望。
4.调查结果
(1)教师问卷
①对幼小衔接教育活动了解的程度。被测幼儿园大班教师中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很了解的占47.9%,基本了解的占49.2%,不了解的占2.9%;小学一年级教师中对幼小衔接工作很了解的占38.9%,基本了解的占55.2%,不了解的占5.9%,。
②对幼小衔接工作侧重点的了解。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59.5%,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39.3%,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1.2%;小学一年级教师中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于幼儿园与小学合作的占37.1%,应侧重于幼儿园的占42.8%,应由幼儿园全部负责的占20.1%。
③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情况。幼儿园大班教师带幼儿去过小学生上课的教室、操场、传达室等的占90.9%,没有去过的占9.1%;小学一年级教师主动联系过幼儿园大班的占30.4%,接受过幼儿园邀请参加活动的占44.7%,无法联系幼儿园的占24.9%。
④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83.9%;小学一年级教师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2.7%。
⑤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1。
⑥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2。
⑦对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作用的认识。幼儿园大班教师、小学一年级教师会和家长共同配合,减轻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的均占100%。
(2)家长问卷
①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了解情况。被测幼儿园大班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不了解的占37.2%,基本了解的占22.9%,很了解的占39.9%;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不了解的占26.5%,基本了解的占41.5%,很了解的占32%。
②家长对学前知识储备的认识。幼儿园大班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63.9%;小学一年级家长认为幼儿入学前接受暑期学前拼音、计算加强班教育需要的占79.4%。
③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中儿童的入学准备五个领域比重的认识对比见图3。
④幼儿园大班家长、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应侧重培养的能力的认识对比见图4。
5.结果分析
总的来说,被测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相对了解,努力实现幼小合作、家校合作,大部分学校已作了初步的尝试,在日常工作中设计了简单的幼小衔接工作环节;大部分被测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了解人数略多一些,普遍愿意配合幼儿园、小学继续做好这一工作。综合对比发现家长、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有关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青岛市学前教育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内容方面,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存在认识差异,幼儿园教师多强调生活技能、对学校的情感态度、儿童对于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入学准备的重要性,而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学业技能、儿童独立性、问题解决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人际交往、对新事物探索的兴趣方面;二是在幼小衔接工作方法方面,幼儿园教师过于注重幼儿园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例如桌椅摆放的形式,习惯在课时数量、课节时间、午睡时间、游戏时间的增减、就近参观小学上下功夫,而对小学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特点却无法呈现,尤其在教育观念、师生关系等方面少有必要的沟通;三是在幼小衔接工作形式方面,小学无法就近了解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基本特点,形成幼小衔接一边倒的情况,也正是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相互之间单向的工作状态,造成部分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对幼儿家长指导错位,鼓励家长在暑期为儿童报各种补习班,助长了小学化倾向之风;四是幼小衔接工作成效方面,政府没有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出台相关的政策涉及对幼小衔接工作的规约,但是缺乏过程指导,使这项工作系统性差,工作流于形式,教师没有深入思考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质性内涵,工作没有创新性,对家长的影响力不足,在促进儿童入学准备方面收效甚微。
二、对改进青岛市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几点建议
1.政府健全现代化幼儿园管理机制,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1)加强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规划,研究“率先将五岁儿童早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方案 [1],减轻家庭育儿负担,建构优质的保教环境,确保幼儿所受保教质量,将幼小衔接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出台《 青岛市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督导评价”的实施意见 》,加强专项督导。
(2)启动“资优生特色幼小衔接计划”,组织对资优儿童的评估与鉴定,充分利用少年科学院、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社会公共教育组织、机构开展个性化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增益与补充,关注资优生的教育需求,开发资优人才宝贵资源,丰富幼小衔接工作内涵。
(3)加强对社会上私营早教机构的监督、检查、管理力度,规范整顿现有培训市场。对涉及教育、培训类业务的公司统一标准审批,归口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弥补社区、家庭幼小衔接工作“短板”,使其亦成为学校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力补充。
2.教育行政部门提高管理效力,发挥领导职能,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教育工作
(1)树立以优质的学前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理念,组织专家、有经验的教师编写《 青岛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 》,确立幼小衔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组织结构、推进方式、工作步骤、工作职责、工作规范以及相关资料的提供,尽可能做到全面适用。
(2)运用教学连贯性的观点,开发4~7岁幼小一体化教程,提出适用于学前教育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设计――“适宜课程方案”,包括适切的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等策略,有效避免幼小课程经验的不一致,促进儿童前学习期和基础学习期的合理衔接,推动儿童可持续发展。[2]
(3)成立“幼儿园和小学联合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幼儿园和小学各派代表组建定期沟通的委员会,共同讨论交流合作计划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平等协商并友好解决双方合作中的困难。委员会负责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使幼儿园、小学集体协商常态化。
(4)成立“双师型”教师组。由幼儿园大班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组成,通过共同备课,或是互换备课,从中寻找幼小衔接中集体教育活动的共同点、不同点,以便教师更好地反思各自的教学,根据幼儿、学生的发展现状,更好地调整教学,使以游戏为基础的课程顺利过渡到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
(5)采取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统一进行幼小衔接培训的方式,针对幼小衔接工作特点规划教师培训,尤其应该研究加入儿童领导力培养内容,即培育儿童的学习品质、学习艺术,对基本行为准则的认同,在团队组织背景下自律、合作的意识等。
3.努力打造现代化教育社区,将社区作为宣传科学育儿的重要阵地和支持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社区教育基地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家长开设幼小衔接课堂,利用信息传输网络设施、图书资料基地、社区教育活动项目等对家长进行幼小衔接教育观、方法论的宣传与培训,使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进驻社区。
(2)社区在对适龄儿童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家长进行个性化指导,特别为社区低收入家庭、低文化水平家庭的儿童提供入学准备,从入学心理、入学物质准备等方面对此类适龄儿童进行必要的帮助,针对适龄儿童的实际情况规划幼小衔接工作,并采取跟进式指导使困难群体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3)对于大班毕业不符合入学年龄或自愿晚入学的儿童,社区启动“扶持5岁幼儿教育计划”,聘请社区内退休老教师或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对幼儿进行有计划的辅导,解决双职工的实际困难,开展各种混龄活动,通过混龄编班作为家庭、幼儿园中缺乏不同年龄段同伴交往的有益补偿,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以帮助孩子获得相关经验。
(4)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个性设计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合理的方案培养孩子的特长,弥补不足,逐渐缓解幼小坡度。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利用家庭资源发挥积极影响,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理性的教育方法,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基。
(作者单位: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 青岛,266000)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激励式评价 小学一年级 数学教学 应用
一、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小学课程评价,不管是学生评价还是老师评价,往往太过注重选拔的功能,使教学评价变成奖惩性的评价。其实,奖惩性的评价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激发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热情,但这种激励的作用是及其有限的。我们拿学生评价为例,其有限性在如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奖惩评价能够激励少数成绩比较突出的小学生,但是严重扼杀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成绩平平的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孩子的自信心;第二,奖惩性评价它是一种来自外部的强化,如果使用不恰当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指出,非必要的外部强化,会对孩子的内在积极性产生削弱,损伤孩子内部兴趣。奖惩评价这种外部强化对固有的兴奋来说,是多余的,也是有害的。换句话说,奖惩不合适会引起小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或者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比较消极的对抗,导致奖惩的激励作用削弱和损坏。
二、激励式评价的特征
教师评价活动,其本质在于对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激励,激发小学生对求知的渴望和积极上进的情绪,让他们对获取成功充满自信心。老师就是引导者,给他们纠正错误,引导他们奋发向上,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小学生一年级的数学新课程中,运用激励式评价的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第一,老师对学生采用激励性的言语,让评价的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密切关注一年级小朋友在对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态度和情感,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激励和引导;第三,密切关注小学生个体,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与肯定,及时表扬;第四,我们可以运用成长记录,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每次进步的历程进行记录和描写,让他们有充分的自信心把数学学科学好;第五,我们还要运用各种方式,激励老师积极投入到教学,来充分体现老师的存在价值,完成教学的发展目标。比如说情感激励、参与激励、领导激励、目标激励、信仰激励等有效激励方法。
三、激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老师对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上的激励和评价不能盲目。在数学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得数学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它能够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又温馨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小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悦。应注意的是,老师的表扬应当掌握好一个“度”,使得表扬的效果发挥的充分而恰到好处。比如说,小学生算对了一道没有什么难度的小学数学口算题目,我们对这位小学生进行表扬,大肆奖励,这样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但是对于这位小学生本身而言,老师给予的表扬没有力度,也没有价值。相反,小学生如果通过一种新的方法把一道数学题解答出来了,这时候老师是可以来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的。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适度、适时,因人而异。对小学生的评价也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爱护学生的分析意识、主体意识,来实现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老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注意时间、场合以及评价对象,有时需要庄严,有时需要委婉,有时候需要情绪轩昂。对班里的个别落后了的小学生,即使有很微小的进步,老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并且激励。后进生需要贴切的言语、关爱的目光。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的评价,不仅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机制,也是响应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号召的表现。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合理、正确的对学生评价,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探求。
3.巧用作业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因此,怎样用科学的方法运用好作业评价,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而把数学作业布置成1、2、3三个档次,针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来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习题。这样一来,我们能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能够真正的体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很好的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启学生自身内部活力。
4.在学生内部开展自评、互评。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评价中,老师应当同时注重学生本人在数学教学评价中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作用。开展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进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我们可以这样评:将6个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并且规定一名学生担任小组组长,每位学生进行自我小结,之后,组内的成员将该同学的成长记录作为考评依据,对他进行评价。评价要以肯定其成绩为主,然后表述出需要改进的措施;最后,由该组的小组长进行书面评价并对组内成员公布出评价的结果。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够使得组员之间相互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评价方法,评价比较中肯,能够得到小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重复的不间断的激励,并且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信息,有效的对教学进行改善和促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当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全面的实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5
一、运用新课标理念
在教学中,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理念,根据新课标精神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真制定“语文教学计划”,做到教学有目标,有方法,有反思。通过学习和实际教学,我了解到这个阶段的儿童感性多于理性,对于外界事物,侧重于主观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一直用童化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直观事物来指导教学,让学生能迅速接受知识。把孩子当成朋友,当成相互学习的伙伴儿,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关怀,知道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信任的朋友。
二、习惯养成重于一切
一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强,有人说他们是“一张白纸”,看教师怎样在这张白纸上落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任务。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上课前,要把上课的书、本、文具准备好,不要上课了再手忙脚乱的掏书包。课前,还要把铅笔削好,把铅笔屑扔到垃圾桶里,养成有备无患,讲究卫生的好习惯。2、上课起立时,要整齐站好,一切服从指挥,落座时,要全心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说话,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3、做到“三个一”,胸离座一拳,眼离书一尺,笔尖离手指一寸。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4、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发言。声音要洪亮,要用普通话,要“因为、所以”把问题说明白、讲清楚。别人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听,当别人回答完毕时,可以补充自己的观点,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三心二意,好像与自己没有关系似的。5.老师讲课时,注意听讲,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和有关的学习方法,要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但要举手,获得老师的同意后,才能发言。6.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要认真规范,不敷衍老师。7.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要提前做好“预习提示”。8.每学完一课,要做好复习,有疑必问,要达到全知全解,不能留下不懂得问题。
上面的要求看起来,对学生有点苛刻,过于严肃,笔者认为:这样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是大有裨益的。但我自己也注意要多接触学生,做他们的朋友,让学生知道老师严格要求他们是对他们的人生有好处。还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易于接近。我经常用的一句话教育学生“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较前些年的学生识字量和认识问题、接受问题的能力相对提高了很多,教师应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量和理解写作的水平。一年级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拼音和识字。在学拼音时运用形象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拼音,如:l像什么?n想什么?在识字时,运用古代的造字法帮助学生识字。提前教会学生查字典,运用字典学习拼音、字词。
学完拼音后,让学生用写日记的方式学习写作,想什么写什么?拼音、汉字都可以。一学期末,大部分学生能写出100多字通顺易懂的所见所闻了!
四、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习惯
篇6
15:50放学,半小时左右到家,学校要求利用30分钟时间,进行亲子阅读,读好吃晚饭。
17:30进行体育锻炼。老师要求录一段视频,要求跳绳100个以上。女儿跳得不错,1分钟能跳115个。跳四组,拍好视频发给老师。
18:20左右开始做各科作业。语文需要读课文,要录一段朗读发给老师。前后录了三回,终于达标,之后是预习。数字儿歌等也要多读几遍,要求最好熟练朗读或会背。数学要求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记下来。铅笔准备好,课程表贴起来。
19:20作业做好了,还要练上30多分钟钢琴。
20:10洗漱,看看喜欢的书。最后再整理一下书包等。
21:10开始睡觉。
B:一位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看看她一天的课后安排。这位老师是带两个班的。
15:00放学,送走孩子们,我在群里回答家长各种问题,包括当天的作业,明天要带的东西等。
15:40-16:20学校里来了一位妈妈,因为孩子有些特殊情况,来找我聊聊。送走家长,开始备课。此外,有个孩子入学两天表现得不太适应,找家长再聊一聊。
17:00回家,忙完各种家务。
21:00还要学习充电、参加“国培”学习等。晚上有时22点多还在群里回答家长问题。每天早上5点回复家长信息。
有家长算了一下老师的工作量:全班44名同学,跳绳的视频加上鼓励和点评,大约也有50多分钟。两项作业,就要花掉将近三小时。此外,老师还要备课、准备活动等。
上面分享的两个事例是最近网络上疯传的小学一年级家长的吐槽,相信大部分家长都有同感,孩子在幼儿园时全家人欢天喜地,升入小学就焦头烂额,整天提心吊胆,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会发生各种状况,同时要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这种感觉真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了。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教师+中国式家长”的真实写照,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烦恼、困惑。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的是透过现象看事情的本质,一个年满6周岁的小学生记不住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老师给家长发作业,不能专心听课,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会做值日等,是哪里出问题了呢?孩子到高年级还会出现很多问题,执行力差,做事拖拉,甚至多次让其做某事无反应等。孩子的成长承载着生命的所有质量,在幼儿时期,大部分幼儿都能做到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家长会嫌弃孩子动作太慢又不规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变成自己的事情家长做了,家长剥夺了孩子学习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权利,这些弊端在上小学时就显现出来了。来学校不光是学知识,也是通过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往来磨炼培养自己。挨罚、纠纷、磨合、合作等都是成长的必经之事。我所在的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的家长总会和我们反映孩子不写字或写字太难看,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也尝试过许多办法。有一天一位家长在中午给孩子送饭,看她打开饭盒,拿出小勺,这妈妈照顾得可真周到。可是接下来的动作却让我无法接受,她把饭菜在嘴边吹了吹就塞进孩子口中。我恍然大悟,难怪这孩子不会写字,我上前阻止了家长的行为。妈妈说:“我家孩子不会用小勺,都是我们喂他吃饭的。”午后,我找这位家长谈话了,让她把动手的机会还给孩子。
送给家长的话:请尊重孩子的成长,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给予适当的引导,做好家长该做的事情,专注力的养成是成功的基石,相信孩子会做好任何事情,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孩子,优秀的父母必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送给老师的话:孩子都是抱着一颗好学上进的心,由于各人的智力、基础、悟性、家庭环境不同,请相信孩子能够自己记住作业,相信孩子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幼儿的各种行为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相互配合,做好两个阶段的衔接。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教师在面对教学环境单一、条件有限、生活经验贫乏的农村教育实际中由以往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多关注幼儿心理生理、各种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来。要站在尊重、平等、理解、欣赏、宽容的平台上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共同经历转变成长。向低年级教师学习,努力做到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活动化、个性化,要有随机意识。随时激发幼儿上学欲望和兴趣,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一切以幼小衔接为主旨设计游戏活动。家校共同努力,家长和老师要多沟通、相互配合,把我们的幼苗培养得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杨勇,夏娟.迷薛瑞萍[J].师道,2010(1).
[2]李娟.幼小衔接的三方对话[J].早期教育,2005(9).
篇7
听讲故事和棋类游戏是幼小衔接的“不老草”
陈丽娜的母亲(小学教师):女儿现读六年级。感觉她小学一路顺利,主要得益于在幼儿园时,每天给她讲故事。我们先把烂熟于心的故事说给孩子听,后来给她买了一些色彩鲜艳、图
吟诵和书法练习是幼小衔接的“常青树”
朱磊的父亲(工厂职工):儿子现读三年级。在幼儿园阶段,我们没刻意做什么幼小衔接的事。老师叫孩子干什么,孩子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就不干。我们没有要求。但一读小学就糟啦!第一个星期,老师就对我们说,孩子上课时在座位上转来转去,爱和周围的小朋友说话,不是今天忘记作业就是明天忘记带上课用具,老师上课的内容不记得,但是老师批评哪位小朋友却记得很牢,总想去管别人的事,就是管不好自己,感觉他上课和下课也不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两个急了:原来,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还有这么大的差异。于是,紧急调整:尽量推掉出差和应酬,每天放学去学校接孩子,一路走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图画书,一边看一边讲给她听。记得小班、中班时,买图画很大很大的,下面或者反面有简单文字的故事书,我们常常和孩子一起沉浸在童话世界中。到了大班,我们买图画稍小的,让女儿听我们讲故事和让她简单复述故事穿行,有时一家子还聊聊感想。女儿喜欢画画,高兴时也请她画画故事中的角色,演演故事人物等。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女儿自愿、快乐、有表达意愿的基础上,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没想到,孩子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居然能帮我分发学生的本子,并认得学生的姓名,原来她一边看书一边听故事时,无意中对应着识记汉字,竟认识了千把个汉字。我感觉女儿从一年级到现在,在认字、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的感觉都比较好。她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和爸爸对弈。在听故事和走棋时很专心、很投入,这大概也是现在能在课堂上比较专注的原因吧!一路聊学校的事、上课的情景,让孩子反思当天课堂的情况。晚上,我们总会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和明天学习用具的准备,全家按时作息。双休日,在征求孩子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国学诵读和书法练习,让孩子静下心来。慢慢地,情况有所好转,到二年级时,感觉孩子和另外小朋友能同步学习了。我们庆幸“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至今,我们还是非常重视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一点都不敢马虎。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幼小衔接的“肥沃土壤”
罗艺捷的母亲(医院护工):儿子已工作一年。我到现在还在后悔:我们对儿子管得太少了,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没有好好帮助他,更谈不上幼小衔接、小中衔接。现在,孩子职高毕业,也不想去读大学,在社会上找工作到底是困难的啦!实在无奈,单位领导照顾我,就安排他临时当医院门口管停车秩序的保安。
记得儿子读小学一年级时,我和他到城里来生活。他爸爸在农村做包工头,钱是赚了一点,但是,对孩子的管教和学习引导却缺少了。我是医院“三班倒”的,不定时的作息让孩子也跟着我不安定,他爸难得到城里住几天。再说,我家也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上班的地方总是嘈杂,我调好双休日休息时,总要赶回到农村和他爸去聚聚,孩子的双休日也是在疯玩中度过。上一年级前,我们从来没有让他认字、看书:读小学后,发现儿子一捧起书就头痛瞌睡,一玩起来就昏天黑地,一上课就发呆走神,一下课就生龙活虎,一写作业就拖拉,我们也拿他没办法。按他自己说的:我对读书感到没味道。也难怪他,我和他爸从来不看书看报、不学习进修,最多的活动是看电视、搓麻将、打老k什么的。现在回想起来,儿子幼儿园时纯粹玩了几年:小学,被逼着学了六年,我是累死累活地管他的家庭教研活动,观摩小学课堂教学常规和内容,进一步了解、明确幼小衔接的内容、形式和要求。我们在保证幼儿活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有机进行幼小衔接活动。同时,利用家园活动等对家长进行指导和要求,逐步形成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等多管齐下的幼小衔接合力。
小学入学常规训练是幼小衔接的“有机肥”
小学一年级教师钟唯:新生入学教育,是一系列综合活动。我们在尊重儿童阶段性发展和个别差异的基础上。专门留出一周时间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用游戏式教学法和系列综合活动来训练小学课堂学习的常规,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听课认真有效的小朋友进行适度的物化奖励,作业,其他的也管不了;后来读初中和职高,就开始厌学了:他至今也干不了需要静心的工作。看来,从小的引导和培养真是太重要了!
适应性活动是幼小衔接的“立交桥”
篇8
【关键词】师资培养 课程调整 教学思路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的作用;具有增强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作用;具有启迪智慧,提高和发展创新思维的作用;具有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作用。近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测评结果作为中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意见提出,各地要建立中小学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制度。艺术素质测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及教育现代化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将测评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艺术教育曾经的角色是课后辅导教育,现转化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主干课程之一,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学校对艺术教育师资的专业要求也在同步提高。而在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上,高师院校是否也需要做到相匹配的师源培训?关于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大部分院校根据专业分类分为音乐方向和美术方向来计划培养,有些院校则根据就业定位分为学前教育方向与小学教育方向来计划培养。笔者根据所在单位的艺术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从自己所教专业课程出发,思考艺术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加强
以曲靖师范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2010年、2011年分别创办了小学教育艺术方向和艺术教育专业,同年招生办学,2011年艺术教育专业开始招生后,小学教育艺术方向停止招生(因其培养目标大致一样)。而在近三年的招生过程中,专业生源一直是根据文化统考分数填报志愿,没有经过艺术招生,因此艺术教育专业的生源,全部停留在“零起点”,我们的师资培养任务异常艰巨。
首先,从课程安排上看,我们教学法课程需要加强。高师院校注重培养师资,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进入高年级阶段学习,笔者认为不仅要加强创编能力,还需加强他们的教学能力。每个学生的资质不同,有的学生创造力较强,有的学生课堂组织能力较强,我们可以通过专业任选课,根据学生的能力,不仅为他们提供编导类课程,还可以提供教学法课程。舞蹈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一样,舞蹈教学首先要掌握身体的结构,动作的原理,以肢体为教具,语言表达为辅助,是一门综合了舞蹈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理论教学,也是结合了舞蹈实践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法课程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在学习内容上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我们的就业定位不仅仅是乡镇,还有市区,而城市的孩子长期在各类培训机构学习,已经具备基本的舞蹈素养,那么我们的师源要怎样开展今后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吸收一些流行舞蹈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流行舞蹈在高校专业教学中的普及律并不高,而且也不需要很强的基本功,比较适合我们的生源情况。还可以增加我们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他们在工作岗位中争取核心竞争力。
二、学生业务水平的提高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有艺术的创造力。进入高年级阶段则主要学习创编内容。在他们的创编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思维局限性太大,创编出来的东西过于程式化,毫无新意。这种艺术创造力的局限,必然影响到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也将影响到今后教育对象的学习效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讲话,“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直是艺术家创作和审美的标准之一,笔者认为适当的生活观察是舞蹈创编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的编导课堂,不一定要局限在教室里,我们可以观察动物、人物或者某个事件,从观察中找到我们的作品的德育与美育效用。教师主要通过即兴训练、表演观察、剧目观摩等等开放性训练加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反思,起到活跃思想的作用。
第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笔者认为,通过排练演出,“以演促学”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通过剧目排练,高度集中训练,解决学生的身体协调力能力、肢体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情绪的调动能力。并且通过舞台的形式,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的短板,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教学思路的转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里,我们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笔者一直在思考一种“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为探究契机,启发引导学生从专业技能方面出发,以开发幼儿舞蹈新的创编构思,丰富幼儿舞蹈语汇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因为我们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在低年级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与教师交流,属于边缘交流,这种教学思路无法操作。在高年级阶段,教师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环境教学法来带领学生找到舞蹈新的领悟。比如:以往的课堂,我们要编出小学一年级儿童的作业小品,虽然他们读过一年级,但学生根本无法再记忆、想象一年级的小学生是什么状态。笔者根据这种情况,在小学门口拍摄了一段小学放学的视频,让同学们观察,人群中哪些像一年级,哪些又像中年级,哪些又像高年级,通过启发和视频的环境再现,反复提问,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找到创编的形象和特色,发散到创编的动作和题材。
篇9
关键词:藏语文 教学 方法 步骤
注意事项
在长期的藏语文教学过程中,经过一次次的深思和反琢,颇感藏语文教学效果不佳,有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小学藏语文教学越来越脱离传统,而是不断地去模仿别的语言教学方法去教藏文。从而使教藏语文课时分段、组词、造句、讲解课文、解释、问答题背诵这些放在了首要,结果是导至老师在一节课中讲不完,抄不完,而学生没有反思的时间,就不懂装懂,傻呼呼的听不完,抄不完,背不完。累计下来不断地囫囵吞枣,而理解的内容越来越少,很难形成知识和能力。
由于各种语言的不同,它的教法肯定有同有异,各自语言有各自的教法和关注重点。藏语文教学方法上,先前的教育家和翻译师们谈到藏语文的教法基础于朗读,也就是小学一到六年级乃至初中必须把朗读放在首位,藏语文不同于汉语文,汉语的生字要一个一个地去学,而藏语里学会了三十个声母和四个声调后,就从声母里分。
韵母,所有的生字和词语一拼读就会,只要你会读就会写。藏语文创始者通弥 桑布扎讲到,朗读是藏文之基,熟读藏文学会一切。强调了藏语文里朗读的重要性。
本人也在多年的藏语文教学经验中深深体会到,不注重朗读去教语法效果真是不佳,就如不长叶求开花,不开花求果实。而注重朗读,让学生不断地读,熟读后去教语法时,老师讲解不多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这就是集云而求雨。
一年级朗读念诵时,第一学期要认清藏语元音与辅音字等,前加与后加字,上加与下加等的组配要弄清楚,以此打下扎实的基础,课本上出现的名词特别要注意拼读。
第二学期藏文楷书和藏文草书拼读要认真,仔细,写法上元音辅音和上下的大写字体,楷书等全都用藏文草书的写法去写,写时大写合适、不越线、字体写美、前加后加,上加下加要标在该字的上面,不能离字。
二年级朗读念诵时,在读音标准的基础上学读词,词语读音标准的基础上去念句子。写法上先写好字,再扩展到词语,写好词语的基础上扩展学习写句子,并注意要边读边写。
三年级朗读念诵时,草书和楷书要都能通读,从会读句子扩展到能连读几个句子,再到能熟读整个课文,读的过程中能理解课文。为了不致混用字词,要开始背诵藏语文《正字法》,边背边用,边读边写。
四年级朗读念诵时,对所读课文进行分段、段意、课文的总结要在读的过程中弄会。开始学会读藏文章草。读时要会流露感情,分清重读部分和轻读部分,使课文要读的生动活泼。写法上注意造句,会写常用条子。如借条、请假条等。在会背藏语《正字法》的基础上写作不能有错别字,且开始背诵藏语语法。
五年级朗读念诵时,在熟读章草的基础上,能对课文进行分段,整个课文的中心思想要能总结。报纸、期刊、杂志等的作文会读,且中心能讲出来。写法上,开始写草书,用草书能写常用条子及作文。语法上会背语法的同时运用,把藏语里的连词,借词等用上,不能混淆。
六年级朗读背诵时,会熟读章草写的课文,能连读课文,段落清楚。会理解杂志、期刊等里作文。会写合格的藏文章草,用章草写信、作文,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有条有理,语句恰当,组配合格,语法里该用的用得恰到好处。
综上,从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始注重朗读,学生熟读藏语文课就为学习藏语文奠下扎实的基础。这种藏文教学里的科学而宝贵的过程(朗读)千万不能疏忽,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去教藏文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书法上也有讲究,低年级学生最好先用竹笔在模板上练字,能有助于字体整齐钢韧有力,到高年级时可以用铅笔,钢笔在纸上练习,使藏文书法不离谱。
学习藏文的难点之处是藏文的楷书称经文,经常在报纸、期刊及课文等里面通用楷书,而自己打草稿、书写时用草书,楷字和草字基本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学生从小要学会每个楷字变成草字的写法,掌握这个使藏语易学易懂。
任何语言教学都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藏语文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应把死的教材激活为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多种感官、多种组织“动”,只有“活”了才能“动”,“活”是前提,“动”是归宿,要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10
思维,是指主体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排列、分类、变相、整合、表达等。
主题思维,即作为教育者,面对复杂的学情、纷繁的教学教研问题,要随时明确需要着手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或任务,有主题的进行教学管理的思维方法。
现今普遍存在的教学教研现状是:1.集体教研中“以课代研”,却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目标宽泛,从而导致执教教师在备课时,教研目标定位不准确,盲目追求面面俱到而缺乏深度和应有的教研价值;评课教师评课时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做到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难以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思路上的指引。2.个人教学缺乏研究意识,无法宏观把握教研课改动向,也难以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自研课题或自主研究。
面对上述情况,笔者聚焦课堂课标教材和学科理性思考,从课堂共性问题切入,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以主题思维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从而使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符合教师发展的规律,促进教师对课标钻研、对教材研究的深度,以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
一、主题思维形成的三部曲
1.聚焦课堂课标教材
在高效课堂工程的推进要求中,音乐感性学科教学呼吁理性回归,使教学回归课堂、课标、教材“三位一体”。这需要在教学教研过程中,聚焦课堂、课标与教材,扎实学科的理性思考。
面对2011版新课标,宏观上我们应认真思考:经过10年实验,课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有哪些?音乐课标的修订是依据哪些原则做出的?修订后的课标有什么改变?在这些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什么?依据这些变化,我们一线音乐教师对教材修订有哪些企盼?对教学和教学评价可进行哪些具体调整?微观上,结合我们音乐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牢牢把握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重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重视“音乐本体”在教学中的贯穿运用,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等多种音乐表现方式的学习。
同时在使用教材前,需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通过研读教材和教参,清楚地梳理出新教材的主要脉络,让教学有理可依、有步骤可循。
2.课堂共性问题切入
教学教研是为了解决在常态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对一个教研主题的把握能力决定研究的实效性。因此,主题选点小可以有效地对该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那种认为将几节学唱课放在一起,只要上了学唱内容,评课时泛泛而谈教态、课堂气氛等内容,就是作了“小学低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的认识是不合理的。
笔者倡导在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学教研可以将“小学一年级歌唱教学研究”细分为8个小主题:
(1)“学唱课《可爱的小象》同课异构研究”
(2)“趣味练声研究”
(3)“学唱课歌唱习惯培养研究”
(4)“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
(5)“学唱课节奏练习趣味化的教学研究”
(6)“学唱课中创设情境对以情带声的辅助作用研究”
(7)“教材中学生已会学唱歌曲的深度拓展研究”
(8)“学唱课获奖课例移植,经验改进研究”
这样一个大主题细化为8个小主题,在这8个小主题中,有教学设计的对比研讨,有教学方法的细化研究,有教学理念的实践摸索,还有成熟经验的移植等等,内容比较广泛;既各自成题,又相互关联。同时,这些小主题,都是音乐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每个小主题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一年级歌唱教学”这个大主题,并且每个小主题都有具体的切入点,教师容易进入教学的研究之中。既可以作为一个教师自己一个学期或一个月的教研内容,也适合同校几个教师之间合作研究,还适合于镇区科研组的教师人较多,分组进行各个小主题的对比深化研究。
3.深化主题思维
选题的确定应深化到人人有任务或课课有任务。如果是科组研究的教研主题,应将具体研究任务落实到每个人;如果是教师个人研究的小主题,就应把主题完成计划落实到对每课的研究上。具体主题案例如下:
重视歌唱(及合唱教学)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研究内容,一年级是音乐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在这关键期中不仅要培养孩子规范的音乐课堂纪律、自然的发声状态、良好的聆听习惯,还包括良好的多声部意识等等。这点在教材的编写中多处都有明确练习指示。所以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是课标、教材、教与学的共同任务。为此,这一主题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实施中就可分为几个步骤进行探究。
研究步骤一:
研究内容――下册第二课的《放牛歌》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间奏处的多声部打击乐器练习
研究步骤二:
研究内容――下册第四课的《可爱的小象》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在演唱中的多声部打击伴奏练习
研究步骤三:
研究内容――下册第五课的《火车开了》
研究方向――学唱歌曲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
二、主题思维在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运用
1.引领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课堂教学的指向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科学与否决定着教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根本。
比如很多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四课“长鼻子”《可爱的小象》一课中,经常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象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初看这些教学目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带着“主题思维”来审视一遍本课定标,它还不够准确。
首先,看课标对一年级学段目标的要求。
其次,看教材编写的意图。从教材的编写上来看,这一课包含三个板块的内容:学唱歌曲《可爱的小象》;用响板、碰钟为歌曲进行二声部伴奏;了解音乐要素之音乐的快慢。
最后,纵向比较该教学内容的进度与要求。
(1)已学的学唱内容具体要求
下册《布谷》要求:放松、清晰地演唱;
下册《牧童谣》要求:随老师模唱旋律;
下册《数鸭子》要求:轻声、愉快地歌唱。
(2)二声部伴奏
在上册第一课认识了碰钟,在《小青蛙找家》一课中认识了响板,并在《咏鹅》、《大家来劳动》、《小青蛙找家》、《星光圆舞曲》、《龙咚锵》、《放牛歌》等课中多次进行过二声部及三声部的器乐合奏。所以本课的二声部伴奏是属于学生复习、巩固的内容。
(3)已学内容中包含音乐的要素知识点
上册第三课讲过《音的强弱》;
上册第七课讲过《音的长度》;
下册第二课讲过《音的高低》。
通过以上三步骤的思考与教材剖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可爱的小象》,感受大象的长鼻子音乐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歌词、模唱旋律、打击乐伴奏、快慢对比演唱等方法学会表演唱《可爱的小象》。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用放松、清晰的声音,轻松、愉快地演唱《可爱的小象》并认识音的快慢。
2.判断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下册第五课“游戏”《火车开了》为例,执教教师较多地选择学生模仿火车动作来边跳边唱;设置各车站站点、司机、站长等角色进行体验练习。但这些教法的选择并不仅是为孩子提供体验活动,而是应该带着主题意识,让方法为内在服务、为目标服务,让孩子通过系列体验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又以《粉刷匠》为例,虽然这首歌曲在我们下册第七课“巧巧手”单元,但这首歌曲是学生幼儿园都早已学过的歌曲,但很多老师还是在课中让孩子带着方纸帽子,分组进行粉刷比赛,看似学生开心地一遍遍在音乐性弥漫原则下,用体验式参与活动来感受、表现歌曲,但由于老师在本课没有“主题意识”,并不是通过体现歌曲强弱规律的动作表演唱、表现演唱音色的粉刷动作来创编、体会歌曲情绪的快慢对比、感受“刷子飞舞忙”的分组活动……有目的、有步骤、有方法地在“主题意识”引导下选择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所以就不能较大限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达到高效课堂的深化要求。
3.评价教学过程的实效
在主题教研中,教学评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因音乐教师善于表演不善于言表的特点,所以教研活动经常出现教师们不愿意进行评课的现象。要么光说好话,要么泛泛而谈教态、教法或教育理念,并没有因课导研,集体解决重点、难点的实质性问题,无法让执教与参加教研的教师获得具体理念指引下的方法或设计思路上的指引。
比如主题教研活动“小学一年级下册学唱歌曲中多声部意识的渗透研究”之研究步骤三,它的研究内容是下册第五课“游戏”的《火车开了》;研究方向是歌曲演唱中的多声部声势练习。评课时不可以泛泛而谈老师的教态很好,专业基本功很扎实,而应是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是否高效;教师操作与实施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实施于学生的有效度是多少;教学成败的原因对于多声部声势练习还有其他什么有效做法等等方面去进行对课不对人的教研。这样会通过“主题意识”引领下的真实有效的教学评价,来检测课堂是否高效,推动课堂进行再反思、再设计、再提升的有效途径。
三、主题思维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教研中的意义
首先,通过主题思维引领下的教研,能让音乐教师有方法可循、有步骤可依地进行研究,既可以自己进行自主研究,也可以结合同科组、同学科老师的力量,共同进行某一主题教研。以“自主学习课前预设群体研讨课堂求证群体评议找出问题”的教研模式,让老师在发挥个人力量,得到个人提高的同时,又与集体形成合力,向着共同而明确清晰的目标,一起研究、探讨、实践、反思,共同提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其次,主题思维指导下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所以其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的理性思考研究过程。
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有力地促进教师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敏于动笔。而主题思维引导下的教研又营造出良好的教研氛围。
蔡 云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英文实验学校
乐 讯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项目
《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顺利开题
曲唱千里,源自汝州。2013年11月27日上午,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学科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的子课题项目――《汝州曲剧在中小学校园的传承研究》 开题论证会在汝州市三高隆重召开,来自全市各中小学的200余名音乐老师参加了会议。本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汝州市三高、市四中和汝州市文化艺术学校为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由河南省部分音乐名师和汝州市音乐教研员淡丽丽、汝州市三高音乐教师李慧怡、汝州市四中音乐教师殷利娜组成。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音乐教研员、本课题负责人张晓华就汝州曲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在广大青少年中得到弘扬和传承进行了详细指导,省教研室课题办主任杨卫东就此课题做出点评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1.课题组成员要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们能够了解汝州曲剧,熟悉汝州曲剧,传承汝州曲剧,使得汝州曲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以传承和发展。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校园传承通过哪些方式进行。3.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课题如何实施,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法。4.课题组成员要有可行的研究步骤,每个月做什么?每个季度做什么?应该怎样达到?每一步都要有明确的目标。5.课题组要有高效的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