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家乡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18:3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夸家乡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博野县兴华小学二二班
邸芊然
我的家乡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是个美丽的地方。
家乡的果园特别多,到了春天粉红的桃花开了,雪白的梨花开了,火红的山楂花也开了,整个县城的田野变成了花的海洋。到了秋季,黄澄澄的鸭梨成熟了,它们长得个儿大,皮儿薄,把树枝都快要压弯了,摘一个,咬一口,好吃极了。另外,红彤彤的苹果,山楂也不甘落后,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我们县生产的博通饼干,薄、脆、香甜可口,出口海外。
篇2
我的家乡在浏阳市大围山,大围山上有个国家4A级森林公园,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大围山森林公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石头像仙鹤,有的石头像乌龟…..还有座五指山,上面有五块巨石,像五根手指头,据说是如来佛祖的五个手指呢。那里海拔千多米,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特别是到了五月映山红开了,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红,几百亩开满了映山红的山连一片,就像红色的海洋。你说,这么美丽壮观的景色能不招来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吗?
我们大围山不单风景优美,这些年还成了市里出名的绿色水果基地呢!农民伯伯除了种田,还种了许多果树。到了夏天,鲜红的桃子挂满枝头,圆圆的西瓜睡了满地,到了秋天,梨子、橘子、板栗…….让我想想都直流口水。农民伯伯通过自己的劳动,都富起来了,盖起了新房,有的买了新车,日子越过越甜美。
篇3
关键词: 作文 创作之源 乡土资源
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丰富的源头活水,才会有清澈活跃的溪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提起笔来总觉得无内容可写,写出新意、作文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所以每当作文时学生就唉声叹气,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也大都空洞乏味,或者徒有形式而言之无物,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学生作文为何会无物可言?因为他们缺少对生活的观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而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观察少,胸中便无积蓄,无积蓄,作文便无话可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生活中寻找素材。
一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
要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切而富有文采的美文佳作,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地,开拓学生的创作之源,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拓展学生创作之源的一个有效途径。
宜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它们可以成为学生笔下跳动的文字。
1.悠久的历史根基。宜兴自秦时建县阳羡,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三国孙权携母遣任阳羡长,相传孙权母亲所植的柏树至今依然青葱耸立。1000多年前,北宋时期改名宜兴,大文豪坡一度寄情宜兴山水,隐居于此。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宜兴发现的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告诉我们,6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从事农业和制作陶器。宜兴有着纵横千古的悠久历史。
2.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兴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陶瓷文化在此产生,茶文化、紫砂文化更是名冠天下,可谓“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有着“一门七博士”的美谈,有着“教授之乡”的美誉。范蠡与西施隐居制陶,梁山伯祝英台相约化蝶,碧鲜庵、祝陵、慕蠡洞等遗迹诉说着曾经的往事和凄美的故事。宜兴书画诗词名家辈出,明代蒋如奇的书法,蒋捷、陈维崧的词,近现代徐悲鸿的奔马,钱松坏纳酱ê臀夤谥械乃墨,无一不登峰造极。周王庙、徐太师家庙、卢忠肃祠等庙祠,徐悲鸿、周培源、等名家的故居,东坡书院、岳飞遗踪等众多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历史名人与宜兴的不解之缘,这些积淀了宜兴厚重的文化底蕴。
3.独特的地理环境。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有山有水有平原,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的美誉。南部有天目山余脉群山,东部有浩渺太湖,城中有两鸹繁В因此形成了一种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善卷洞、张公洞,竹海、龙池山风景区,茶园、森林公园、团鸱缇扒等名胜古迹和生态景观创造了神奇的洞天福地和山水秀地。宜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蕴藏着大自然的宝藏。
4.丰富的物产资源。正因为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所以宜兴物产丰富。濒临太湖,所以盛产银鱼、白虾等湖鲜,太湖沿岸出产的百合,被称为“太湖人参”;南部山区盛产板栗、白果、毛竹等,以及名扬天下的茶叶,“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最出名的就是紫砂壶,紫砂工艺名家云集,享誉全球。宜兴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
我们的家乡,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她带给我们的既有古老的文明,又有现代的活力,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资源,都为我们的写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二
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如何让乡土资源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成为学生笔下感性的文字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乡土资源,培养热爱之情。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参观游览、指导发掘等来发现认识这些资源。教师在教授《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文章时可适时地介绍一些家乡的人文地理、人情风俗;可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实地考察,真实地了解这些乡土资源;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究发掘,走访民间,查阅资料,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在认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乡土的热爱之情。有了丰富的积累,充分的认识,勃发的热爱,才能为写作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方能挫万物于笔端”。
2.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表现,激发创作之愿。可以通过品析、朗读名家的乡土文学作品,积累好词好句,熟悉写作的思路,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创造美的热情,可以通过模仿写作、片段练习等来鼓励学生创作。有目的地学习、欣赏如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鲁迅的《社戏》等文章,鼓励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激起他们的创作愿望,进行初级的模仿和简短的练习,使他们愿意积极地写一写自己的家乡,夸一夸自己的家乡,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带领学生多次实践,指导创作之法。可以通过教师下水作文、学生二次作文、习作赏析评价等活动加强实践与方法指导。老舍说:“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所以要带领学生不断实践,多写多改。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教师下水作文与学生作文,比较自己前后的两次作文,比较同学之间的作文,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同时总结写作的方法,并运用于修改,让学生尝到进步的喜悦与收获成果的兴奋。
4.引导实践反思,巩固收获之果。可以通过广泛地积累课内外作品中关于乡土的写作,结合自己的实践,归纳反思,博采众长,发现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如何在各类写作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乡土资源,丰富文章的内容,凸显文章的亮点,让乡土资源在更多的场合闪耀自己的光芒。
通过先期丰富的积累与了解,通过这些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我们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这些历史、文化的素材,让心灵与之结合,做到情动而辞发,以小见大,写出独特的感受与评价;引导他们去细细地感受、品味家乡的环境、物产,深入了解,让他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闪耀,丝毫不用吝啬自己的笔墨与自豪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写作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的。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地理资源是值得充分利用的,广泛、深入地去了解那些我们“熟悉的陌生事物”,才能发现它们的美,发现它们丰富的内涵,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才能情动于衷,辞发于笔端。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宜兴地理.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篇4
关键词:低年级;写话;说话训练;由说到写
众所周知,写基于说之上,并依赖于说。特别是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抓紧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说话能力和良好的说话习惯能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生把话说得顺,而且指导学生把话说好,说具体、生动、形象,例如:让学生比较下面的两组句子,哪一句说得好,为什么?
1.“孩子很多”和“密密麻麻的人像蚂蚁一样”
2.“天空很蓝”和“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
在这样的一组组句子中,我力图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前一个句子干巴巴,后一句丰富、生动。而经常做这样的比较,学生就会懂得怎样把话说得具体、生动。
针对教学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我总结了一下几条进行参考。
一、坚持说话训练,注重说到写的转化
针对低年级学生习惯性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急于表达的习惯,教师要纠正他们平日练习时说话的方式,有意识地让他们多作思考后再来说,引导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考说的顺序,说的重点以及说的时候语言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根据学生的基础,总的课堂教学目标分解成几个分目标,逐步训练。分步训练要循序渐进,化难为易,放缓坡度,让全班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而后在分步训练的基础上把一段话连贯地说出来。
例如上第二册《夸家乡》这一课时,教师可先设计几个分步训练:首先是我的家乡在哪里?其次请孩子介绍家乡有哪些迷人的风光?家乡有哪些特产?最后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再请孩子说说你对家乡的喜欢,请孩子们想想家乡以后会变得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按上述分目标分步练说,在前面几个环节都已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连起来说一说,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流畅。综合性训练比分步训练要难,可按“好――中――差”的顺序进行,使中下学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借鉴,提高他们说话的质量。
说话有了条理,有了质量,学生就能渐渐地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更好地表达,在写的时候,就会有清晰的思路,不用担心会杂乱无章了。总之要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培养他们说话的目的性,条理性,准确性,为更好地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说和写是统一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写之前的说很有必要,然后就是练写了。写作需要多练,应该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小练笔。像现在三年级开始,我们对许多课文都设计了让学生小练笔的机会。这些课堂中都会让学生先说一说,课后再要求学生能写一写,有序的、内容充实的说自然会使写作显得游刃有余,自然流畅。
二、创设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初写作文最大的困难就是 “无材料可写”。因此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创造和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吻合、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联系点的典型场景,使学生在情真意切的境域中焕发激情,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是作文关键的第一步。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项活动的作文时,我是这样为学生创设请境的: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玩什么活动,再说一说这项活动怎么玩,最后把喜欢玩同一活动的学生分为一组到操场上玩,结束后回到教室告诉我,你们是怎样玩这个游戏的,玩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按顺序把这些说出来。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总结:作文就是用我“手”,写我“口”。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一点都不难。先说后写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于是就很顺利地完成了习作。这样学生逐渐对作文也产生了兴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注重吸收积累,提高写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话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阅读是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最佳途径,首先,教师要通过大量课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篇章。教师在教学时要相机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采用读读、背背、抄抄、用用等途径引导学生积累趣味语文知识。如:好词佳句,名言警句,古诗谚语,精彩片段等。课上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评价的机会。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积累,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如:老师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教室及走廊上贴的名言,电视剧中有意思的台词,网络上看到的有关信息等都可成为课外积累的资源。
四、评价方式多样化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说写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和鼓励,从而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感受到自己写话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写话的快乐。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写话时要做到这几点:
1.要面批面改。学生教上来的习作教师要面批面改,这样学生才会知道自己的写话哪里不足,该怎么改。如果是大面积的类似不足,可以集体讲评,特别是对标点符合的使用,学生总是不易掌握。
2.要互批互改。“互批互改”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在集体讲评当中学生也学会了批改,在批改中提高自己的写话水平。
篇5
关键词:民间采风;课题;成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6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 引导学生开发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吸取其中精华,融会贯通,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2. 建设一支勤思考乐钻研的、能写高质量论文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与创新作文”研究时,必须积极撰写论文,养成思考、提炼、参读、随记的习惯,写作要有独到的命意、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发现、开阔的视野、精美的语言、新颖的手法,要求能公开发表。
3.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以课题专刊《玉荷》为平台,开设“创新天地”栏目,将选登的创新习作再择优选送至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
4. 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吸取乡土文化精髓,促进农村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 运用课文导引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镶嵌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鲁迅的《社戏》、琦君的《春酒》、萧乾的《吆喝》、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那些意趣盎然的民间口语、民间习俗如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到民间采风去”,就已经给我们指引了途径。我们在教学这些篇目时,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开展拓展延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口语、习俗,并利用手头的报刊资料搜集写节日习俗的文章,反复品读,感受乡土文化。
2. 利用网络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在网上搜索荆州的乡土文化,并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荆楚文化知多少”的手抄报,让学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的家乡。学生从网上搜到了丰富的资料,设计的手抄报内容异彩纷呈:有荆州说鼓子、花鼓戏、民歌、打莲湘等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荆楚饮食文化、婚俗礼仪、荆州民歌、荆楚大地岁时节令、民间殡葬习俗、三国文化、关羽文化等。大家兴致勃勃,对荆楚大地蕴藏的丰富的乡土资源津津乐道。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深入民间采风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如“智者大师”见下图册),请查阅资料,向你的亲戚朋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2)认识方言。同学们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歇后语、谚语、笑话(要求内容健康)等,编辑成专辑,在班上与同学交流,还可以说说自己亲历、耳闻、目睹的一件方言故事。如有学生搜集到了这样一则与方言有关的感人故事:一个流浪汉遭遇车祸,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始终昏迷不醒。有个细心的护士发现,自己查房时用方言与同事讲了句话,病人似乎手指动弹了一下。于是几个护士一起来到病人床前,分别用多地的方言与之谈话。结果奇迹发生了,昏迷多日的流浪汉竟然被公安籍护士的乡音唤醒。读了上述故事,引起你的什么联想?你有什么感受?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魅力。
(3)乡土发现。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民间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举办一期“民俗文化专栏”黑板报。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调查采访,教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尊重老人。
(4)节日探源。我们生活在多种节俗里,比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诗词、对联、灯谜,了解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4. 采集交流知识
组织学生将辑录的专辑、相关的资料在全体学生中交流,以交流的形式来传播文化,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全体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创新写作尝试
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自承担课题之日起,胡老师就积极地展开筹划工作,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对课题成员的研究专题进行了明确分工。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尽心尽力完成各自负责的专题研究:肖文玉老师负责作文“文体形式的写作创新”专题,裴春知老师负责作文“内容与构思的写作创新”专题,文力军老师负责作文“语言表达的写作创新”专题,陈志老师负责“文章角度的创新”专题,王迎春老师负责“整合研究与实验”专题。课题组成员从广袤宏赡的乡土文化中吸取精粹提炼观点,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试验尝试。学生听讲座进行创新试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拟定从文体、构思、语言、角度四个方面入手,借鉴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试验,让学生的作文既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在课题成员完成专题报告之后,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多功能教室倾听“乡土文化与作文创新”专题讲座。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水平。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钻研,不断地提炼总结,完成论文写作,收获颇丰。肖文玉老师对“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文体形式进行采集,撰写的论文《巧借乡土文风,剪出文体新叶》举例典型,论述透彻明了,对学生作文的体裁创新很有指导作用,文章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刊发。王迎春老师在研究中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收集了许多经典的乡土语言,并写成了论文《带点乡音添情趣》,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创新提供了翔实的创作材料,该论文被《中学生》《新课程导报》《农村孩子报》等多家杂志争相刊登,在作文论坛上引起了极好的反响。文力军老师撰写了《褒贬时事有高招》,裴春知老师撰写了论文《歌海淘金,妙绘文章骨骼秀》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刊发。雷芬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学生创作成功的经验,找出了学生创新失误的症结,并撰写了论文《披沙拣金拾乡土,听唱新翻杨柳枝》,对课题后期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成绩斐然,撰写的论文《让你的文章不同凡响》《沾染一点“乡土气息”》《巧选角度,文采新异》《作文创新可走乡土之路》《把写作的角度伸向乡风民俗》等近20篇研究论文分别刊登在《语文报》《创新作文》《农村孩子报》《今日中学生》等报刊杂志上。课题研究,让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研水平!
2. 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文化,开拓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经过试验,学生写作已初见成效。
(1)活泼新颖的文体创造。学生从家乡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公安说鼓”“公安鱼鼓”“湖南花鼓”“千百转民谣”……)中随机化用、借用文体形式进行了巧妙创造,如刘欣同学创作的《八戒成婚》,文中八戒与嫦娥的对唱就是采用“千百转民谣”撰写的,此文现已发表在《大阅读》《少年作文辅导》《创新作文》上。类似的文章再如:《武松打虎后传》(花鼓戏)、《夸父逐日新传》(花鼓戏)、《狼》(课本剧)、《李元霸之死外传》(花鼓戏)、《刘海砍樵新传》(花鼓戏),学生的创作灵感受到了激发。可以说,家乡的民间文化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2)别具风味的乡土语言。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聚宝盆中采撷到了许多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乡土语言,有言简意赅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还有一些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方言俚语,情趣盎然,别具风味。如“你真是屁股上插扫帚――伟大(尾大)呀!”“养儿不读书,赛当养头猪”“你看这条路宽得可以走四条牯牛”“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语言直白爽口又不失俏皮,隽永耐品。如程欣同学创作的《听奶奶的话》一文中借奶奶之口道出了大量民间谚语,犹如一场谚语脱口秀:“吃不言,睡不语”“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不懂装懂,永世饭桶”“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这些朴素的谚语中富含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仔细思之,受益匪浅。
新奇巧妙的切入视角。学生从民间的许多故事传说中物也能够开口说话中受到启发,在写作时从新巧的视点、视角切入,从新奇怪异的自述主体出发来观览世界、描述感受,从而展示出“视角万花筒”的独特魅力。如张迅同学创作的《一支痛苦的毛笔》,就是站在毛笔的角度,借毛笔之口来表达被家长剥夺休息时间的孩子的苦楚,文笔沉重,引人深思,此文已刊登在《作文周刊・中考版》。再如:王莹的《猎枪与橄榄枝的对话》(现已发表在《优秀作文名师评点》)、毛明月的《月亮被告上法庭》、李娜的《成功与失败的争吵》《直线与曲线的媲美日记》《狼老师编位记》、徐向宗的《一群猪的理想》、李蔡的《聘用现在》、袁圆的《作业受审记》、周珊的《小白兔历险记》均已发表。
篇6
初中中秋600字作文篇【1】秋风,牵着思绪,我徜徉在黄昏里。
有一份柔情,总在宁静处揉搓着我的衷肠,激昂着我,去缅怀,去回味……
那是一种宛如镜像而又夹杂着谷穗待苞的清香氛围,笼罩在静谧农田里断续水流声,伴着时而传来声声狗喘的村子上空,倾泻在翠绿的竹上,洒落在每一户农家院里。干爽的晚风送来阵阵清凉,伴着时起时伏的蛙鸣,雀隐田原,月挂树梢,这便是家乡的夜、家乡的月。
月亮,坐在树梢上,不知不觉又是一度中秋。
仰望星空,一轮圆月静谧的凝望着我,凝望这片躁动。同样是秋季,这个清冷的时候,熟悉的时节,熟悉的环境,已然熟悉的秋风。雀跃的心,憧憬的意,交织成一道仲秋里独有的思束。在这中秋夜空的一隅我仿佛望穿了生命最初的传奇……一阵惊鸿掠过,伴随着圆月虚朦轮廓的波动,起伏在这一季凉秋。
目视月的眼神,唇吻月的光华,香甜润口的月饼,咀嚼着丝丝缕缕的过去,诠释团圆的含义。
今夜,是谁在仰首天空,把心中的思念折成千纸鹤,横越星际。今夜,让我沉浸在一杯香茶里,任母亲的笑容,如中秋的月光,泻满我幸福的心空。
温柔的灯光在夜间跃动,舞蹈于水上的风,脚步细腻。是谁在轻吟中低诉,中秋的思念,听见心中流动的泉水,轻如闲云的羽翼。
夜深人静,面对浓浓的月光,聆听树叶儿的柔声轻诉。拨开杂草的缝隙,搜寻着记忆跌落下来的痕迹;双脚,踏着夜的步履,手扶月光的飘逸
到纵深处寻觅着昔日的足迹……百揉不碎的心情,浓凝千古。
仲秋遐思,遐思漫天……
初中中秋600字作文篇【2】中秋节快到了,我坐在地上,看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会听见星星们的窃窃私语,能见到璀璨的夜空,在脑海中编织中秋遐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人能用如此巧妙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就如中国华侨在国外留学数年,不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怀抱。
中秋节要到了,我一定会和家人吃着月饼看着天上皎洁的一轮明月。我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好像飞了起来,越飞越高,我急忙闭上了眼。我飞了很久,突然我停了下来,我睁开眼睛:啊!我太惊讶了!眼前竟是一座银光闪烁的宫殿,门前蹲着一只小兔子。我说:你是玉兔吧?嗯,嫦娥姐姐近几天听说中秋节要到了,想找你谈谈心。哦,真的太好了,我们走吧!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我跨进大门,眼前有一位美若天仙,神采飞扬的仙女嫦娥,她见到我高兴地说:小姑娘,我这几天闷死了,想找你谈谈心。我们进了屋,屋子里什么桌子、椅子、地板、小门、床都是用冰做的哎!我看呆了,直愣愣的站在那儿,连眨一下眼都舍不得。别站着,来,坐。她温柔地说。我坐在冰椅上,哇,太舒服了。嫦娥仙子说:你们地球就要过中秋节了,有什么风俗吗?就是吃月饼,吃苹果和石榴。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听说你地球污染很严重,怎么办呢?是呀,科学家们在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弟弟用手在我的面前晃晃,我才回过神来,我指着弟弟说:你破坏我的白日梦!
中秋遐想,我向往于你。
初中中秋600字作文篇【3】今年中秋节我们放假三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舟山玩。
第一天我们渡轮后来到了舟山,先到宾馆里把行李放好就去吃饭。我们在快餐店里点了几个菜,那几个菜竟然要140元还真够贵的,我想在我们苏州最多也就几十元,那边的物价还真够厉害的。下午我们去了乌石塘,因为那里海滩边的鹅卵石都是黑色的所以因此而得名。海滩边有很多漂亮的贝壳,我在雨中光着脚丫,在海滩边捡了许多贝壳,虽然淋湿了但那海浪那鹅卵石真让我不舍得离开。爸爸说如果不下雨我们还能马上品尝下渔民刚从海里打捞上来的海鲜呢!在海滩边还有个水上乐园,都是些水上竞技项目,我克服了自己的胆怯心理,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连成人都不敢玩的项目,妈妈夸我是个胆大心细的好孩子。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们发现了一处没什么人去游玩的沙滩,那就是——东沙海滩。宽广的沙滩,涨潮的海水,我们赶着潮水在那里尽情地感受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海水越涨越高当地的老奶奶过来劝告我们为了安全着想最好马上离开。
晚上我们准备去当地一家有名的高家庄海鲜馆吃海鲜,谁知去晚了还得等上一个多小时才能轮到我们,谁叫我们贪玩忘了晚餐时间呢!可轮到我们那里几乎都没菜了,我们只好到沈家门大排档去吃了,虽然味道不错但价格也是很贵的。在回宾馆的路上爸爸告诉我明天要去桃花岛。晚上我梦见了美丽的桃花岛:长满果实的椰子树、一望无际的大海、美丽的浪花、清澈的海水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
第二天早晨,妈妈告诉我因为台风“森拉客”的影响我们不能去桃花岛了,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去玩,我感到很失望。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决定去安吉游玩。我听说那里有山有水美极了,我失望的心情顿时愉快起来。
篇7
乡土儿歌创编(四年级上
学期)
【设计理念】
一方山水,独有一方风情。乡土儿歌教学就是从乡土文学中汲取营养,提炼写作技能,并结合儿童的乡土生活实践,进行快乐的习作,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写作成为儿童快乐的表白和交流,为儿童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丰厚的精神底子。
【习作目标】
1.感受家乡水果的丰富,激发儿歌创作之情。
2.初步运用儿歌创编方法,尝试创编儿歌。
3.实践体验,感悟生活的情趣和创作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谜语猜
一猜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谜语来,想看看咱们班的小朋友猜谜语的水平怎么样。
(师课件出示三首谜语)
肚子大,圆又圆,身穿一件斑马服,绿黑相间真好看。
身穿黄衣裳,弯弯像月亮。兄弟排一起,个个甜蜜蜜。
海南岛,美如画,有个娃娃树上挂。硬硬的壳,清凉的汁,三五成群聚一起。
师:你会猜哪个谜语?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1:我会猜第一个谜语。是西瓜。
师:猜对了!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生1:西瓜是又大又圆的,并且西瓜皮就像斑马服一样,是有一条条的花纹的。
师:哦,说得真好!你抓住了西瓜的颜色、形状来猜,真棒!
生2:第二个谜语,我觉得是香蕉。因为香蕉弯弯的,像月亮,味道很甜。
师:嗯,你除了抓住香蕉的形状,还抓住了香蕉的味道来猜,也说得很好!
生3:第三个谜语,应该是椰子。因为椰子生长在海南岛,我喝过椰子汁,是有点甜味的。
生4:我从电视里看到过椰子是三五成群长在树上的,而且椰子壳很硬。
师:咱们班的小朋友真是猜谜语的高手啊!不仅猜得准,而且说得好,老师真是佩服!是呀,我们只要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来猜谜语,就一定能猜出来。
【点评:猜谜语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里教师选择
的是关于水果的谜语,就为本节课的教学“编水果儿歌”做好了
铺垫。】
二、谈家乡水果,说体会感受
师:猜谜语好玩吗?快乐吗?那我们就把这份快乐带到课堂中去吧!
1.了解家乡的有名水果。
师:我们家乡上虞,是一个水果之乡,有很多有名的水果呢!一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很多游客都会到果园里去采摘和品尝。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上虞有哪些有名的水果吗?
生1:葡萄很有名。
师:上虞哪里的葡萄很有名?
生1:盖北。
师:是的。盖北素有“江南吐鲁番”的美誉。
生2:二都杨梅。
生3;谢塘黄花梨。
师:是啊。我们谢塘的黄花梨可是很有名的哦!其实我们的家乡还有很多有名的水果。看――(课件出示家乡有名的水果图片和出产地名:丁宅的草莓、桑葚,二都的杨梅,下管的樱桃,章镇的猕猴桃、水蜜桃,谢塘的黄花梨,长塘的柿子,盖北的
葡萄。)
2.谈自己的水果之爱。
师:我们家乡的水果真多啊!在家乡这么多有名的水果中,你最喜欢吃的是哪种水果?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吃草莓,因为草莓红红的,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味道甜甜的。我很喜欢吃。
生2:我最喜欢吃杨梅,因为杨梅酸酸甜甜的,很好吃。
生3:我也喜欢吃杨梅。我外婆家就种了很多杨梅树,每当杨梅成熟的时候,一颗颗红红的杨梅挂在树上,很可爱!
生4:我喜欢吃葡萄,因为葡萄很甜。有一种葡萄叫美人指,样子像细细的手指,可有趣呢!
师:其实葡萄还可以做成其他的食物呢,你们知道吗?
生5:葡萄干。
生6:葡萄酒。
师:其实杨梅也可以做成杨梅干和杨梅酒。
生7:我最喜欢吃樱桃。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去下管摘樱桃,我看到满树的樱桃挂在枝头,小小的,红红的,可爱极了!
师:哦,水果味道好,原来摘水果的“味道”更好呀!
3.观看“四季鲜果采摘之旅”视频。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赞美家乡水果的儿歌吧!(播放“四季鲜果采摘之旅”视频)
师:这首儿歌好听吗?
生:好听。
师:这都是我们勤劳的上虞人自己种植和开发的水果啊!每当水果成熟的时候,游客们都会来到我们上虞,小小的水果带动了上虞经济的发展。作为上虞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那今天我们也要来编儿歌,夸夸家乡的水果。(板书:创编水果
儿歌)
【点评:任何作文要想写得好,都必须有感情基础,编儿歌也一样。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某种水果,其实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水果的色、形、味等特点。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
受了,也就能编出不一样的儿
歌了。】
三、观家乡柿子,学创编方法
师:你们会编儿歌吗?(生说)有的小朋友说会编,有的小朋友说不会编,看来有点难度。不过没关系,我们先来学习编儿歌的方法。
1.学习观察食物的一般
方法。
(1)看一看。
师:这是什么?
生:柿子。
师: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柿子,这是老师前几天特意从长塘摘来的呢!谁来说说柿子的颜色和形状?
生:柿子的颜色是红色的。
师:我们换个好听的词吧,红红的。柿子是什么形状的?
生:圆圆的。
师:真聪明,马上就学以致用了。这么可爱的红柿子像什
么呀?
生1:好像一个红灯笼。
生2:好像一盏小灯笼。
生3:好像小朋友的脸蛋。
(2)摸一摸。
师:谁想摸一摸?你坐得很端正,老师奖你摸一摸,说一说感受。
生1:软软的。
生2:滑滑的。
生3:凉凉的。
(3)尝一尝。
师:老师把柿子顶上的小帽子摘下来,把柿子掰成两半,谁想尝一尝呀?
师:味道怎么样?
生1:甜甜的。
师:我要给上课最会听的一个小朋友尝一尝。味道好不好?
生2:真甜!
师:他都甜到了心里,笑得多灿烂啊!
师:刚才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的方法,知道了柿子的颜色是红红的,形状是圆圆的,味道是甜甜的,可爱的小柿子好像一个红灯笼。
【点评:二年级的学生观察食物的能力有限,老师就手把手地教他们观察的步骤和方法,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观察食物的一般方法。】
2.学习儿歌,提炼方法。
师:有个小朋友抓住了柿子的这些特点编了一首儿歌,你们看――(课件出示柿子儿歌)
长塘柿子长得好,
圆圆的个子挂枝头。
红红的衣服披身上,
甜甜的味道营养好。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吧,边读边想:他编的儿歌怎么样?好在哪里?
(生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首柿子儿歌好在哪里呢?
生:我觉得第二句话写得好。因为柿子是圆的,他写了圆圆的个子。
师:第二句话中的“圆圆的”写出了柿子的什么?
生:柿子的形状。
(师板书:形状)
师:除了写形状,还抓住柿子的什么来写呢?
生1:颜色。
(师板书:颜色)
生2:味道。
(师板书:味道)
师:颜色、形状、味道,这些都叫做水果的什么?
生:特点。
(师板书:特点)
师: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几个描写颜色、形状、味道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个词语的形式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词,我们把它叫作叠词。(板书:叠词)
师:诗中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你们没有找到。看第三句话,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谁找到了?
生:披。
师:是的。为什么老师说这个动词用得好呢?谁知道?
生:柿子不是人,不会披,但是这里却用了“披”这个动词。
师:是啊,这样把一种物体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行为和动作,我们把这样的写法叫作“拟人”。(板书:拟人)
师(小结):我们自己在编儿歌的时候就可以抓住水果的特点来编,如果能用上叠词、比喻、拟人等方法那就更好了。当然,我们在写儿歌的时候还要注意格式,不能连着写,要一行一行地写。我们再来读一遍吧!
(生读)
3.品味儿歌,读出韵味。
师:同样是夸柿子,还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写的。(课件出示另一首柿子儿歌)
小柿子,样子美,
圆又圆,甜又甜,
穿红衣,戴小帽,
挂在枝头惹人爱。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生读)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首儿歌。能让我来读一读吗?
生:可以。
(师边打快板边读儿歌)
师:你们也想这样读吗?
(一生打快板,其他学生跟着快板的节奏读。)
师:现在我们比较一下这两首儿歌。(课件出示两首儿歌)你们看,这两首儿歌都是夸柿子的,虽然编的不一样,但其实都很简单,只要抓住水果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趣一点就可以了。
【点评:两首柿子儿歌的教学,有轻有重。第一首重在写作方法的指导,因此所花的时间较长。第二首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歌形式的多样性和朗读
的趣味性。这样学生自己在编儿歌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选
择了。】
四、创设情境,创编儿歌
1.情境演绎,激发创作激情。
师:学会了编儿歌的方法,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
生:想!
师:那我们就来动手编一编儿歌。你们看,(课件出示照片)一年一度的鲜果展销会开始了,这可把果农们忙坏了,他们不仅要采摘最好的水果,还要想尽办法推销自己的水果呢!所以,他们就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给他们的水果编几句儿歌,帮他们推销水果。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你们有信心做好这件
事吗?
生:有!
师: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温馨小提示。(课件出示温馨小提示: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来编,先要想一想这种水果的特点,写的时候注意儿歌的格式。2.可以用上“好词好句家园”里的词语和句子来编儿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自己创编。)
师:课前老师发过一张彩色纸,上面有老师提供的一些词语和句子。如果你觉得合适就可以用到你所编的儿歌里面去。
2.音乐播放,激发创作灵感。
学生独立自主地编写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儿歌。(略)
3.儿歌展示,点评学生作品。
师:我们先一起来评一评这三位小朋友的作品吧!
(评价略)
师:请大家再修改一下自己编的儿歌,修改好后先在四人小组内读一读,等一会儿老师要请编得最好的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展示。
(生修改儿歌)
师:好,他们已经上来了,先请他们来读一读自己的作品。注意声音要响亮,要读得大方自信。
(生朗读作品)
师:谢谢你们!奖给你们每人一颗创作星。(大屏幕投影学生写的四首儿歌)如果我们把这四首儿歌连起来就变成一首歌唱我们家乡水果的儿歌了。老师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果香飘飘夸家乡》。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篇8
所谓“读写结合”六步教学法,就是通过抓文章的重点句、重点段,通过“品―说―议―写―评―改”六个步骤,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书面表达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激发学生的习作自信心。下面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为例,说明六步教学法的具体操作办法。
一“品”:品词悟句,激发兴趣。
低段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式和段式,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品味,来了解句子和段落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精妙。《找春天》一课中,“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这几句话形象生动,富有童趣,学生非常喜欢。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比喻句的生动性,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二“说”:给予拐杖,引发表达。
接下来教师可提问: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课文的句型,说一说春天里其他景物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富有创造力的想象,造出了五彩缤纷的句子。
生:长长的柳枝软软地垂下来,那是春姑娘美丽的头发吧?
生:又细又密的春雨沙沙地落下了,那是春姑娘高兴的眼泪吧?
生: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叽叽喳喳的,那是春天的信使吧?
生: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那是春天透明的腰带吧?
生:又暖又轻的春风从我身上慢慢地拂过,那是春天悦耳的歌曲吧?
生:粉红粉红的桃花从树枝上绽放开来,那是春姑娘的笑脸吧?
三“议”:锤炼语言,文从句顺。
在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找出“好、中、差”三种典型,让学生讨论: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包括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到位等,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本领。如有位学生说:“小草从地下长出来了,那是春天的头发吧?”教师问: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是“头发”。“春天的小草”是稀稀疏疏的,就像刚长出来的头发一样,这个比喻贴切准确。教师也可以就此句中的“长”字,让学生来议一议:“长”还可以换成哪些词?生说还可以换成“探”或“钻”:“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刚长出的头发吧?” “小草从地下悄悄地钻出来了,那是春姑娘的头发吧?”再比较“长”和“探”“钻”,哪个词用在这儿最生动。学生都说“探”字用在此比较好,“探”写小草从地底下长出来,像小孩子似的探头探脑,把小草写活了。
四“写”:分层要求,自由表达。
低段的写话要循序渐进,从仿到创,可以从模仿说写一句话开始,然后到写三五句话,再到写一段话。学生写话时不要有太多要求,让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在这节课写话要求可以分三个层次:基础较差的孩子写一句话,中等的孩子写几句话,优秀的孩子写一段话。因为有了前面比较充分的说和评,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写话支架,把同学说的几句精彩的话记下来,写三五句话应该是不难的。如果能加上一个开头(例如“找啊找,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你看――”)或结尾(例如“家乡的春天真美丽啊!”),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了。
五“评”:点评指导,激励为主。
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起步阶段的练笔尤其如此。写话的讲评应以肯定优点为主,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思考与修改自己的不足。评价的重点在于句子是否通顺,内容是否明确。教师一定要学会使用“优点放大镜”,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发现学生习作的成功和进步,当众表扬学生。例如,用红色波浪线画出好句子、好词语;把写得好的句子当众读给小朋友听;观察角度独特、表达有创意的句子可打上“优+”或者“优”,总之,通过点评,想方设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话动力。
六“改”:多就少改,授之以渔。
小学生修改能力有限,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毛病。因此,低段写话评改应遵循“多就少改”原则,要求不宜过高。自评时,让孩子把自己写的句子多读几遍,修改明显错误的词句,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用错;互评时,着重看语句是否完整和通顺,比喻是否合理;集体讲评重点修改典型的病例,同时教给修改的符号和方法。
篇9
关键词:乐于写作;创新;思想丰富;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68-01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归根结底,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可见,作文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乐于表达,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拨动学生乐于写作的心弦。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新理念下的快乐作文教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快乐读书 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在读中静心,在静心中享受,在享受中培养丰富的感情;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我班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成了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建立了诵读课程、名著课程等。诵读课程即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的诵读;名著课程即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著,和大师进行对话;浏览课程即对时事新闻、报刊杂志、网络的阅读。当然,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使积累的材料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这样,作文时自然就会文思如泉涌,水到渠成。学生也就自然会爱上写作,并感受到作文的快乐。
二、生活体验开阔眼界
我们的学生生活范围很狭窄,生活的经验很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内容贫乏,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把自己与时代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些新建的工业园区,县城的人民公园,家乡的名胜古迹、名人等,教师都应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参观、游览、访问,并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开阔眼界,关注社会生活,了解宇宙自然,认识新事物、新现象。
三、畅所欲言铺平道路
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创一个驰骋的舞台,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坚持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个自由驰骋的舞台,让学生在为他所提供的舞台上说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了谈心聊天室,学生、家长、老师随时可以进入。通过这个平台,大家相互提意见、发表看法、欣赏作品、评改作品等;学生、家长、老师有什么想说的话在此尽情倾吐,从而拉近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家长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说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写作铺平了道路。
四、写真话抒真情
叶圣陶说:“要敢言天下真,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学写真话的冲动和激情,即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创造新形象的美好愿望,要求学生说心里话、抒真情。在一次写作中,班里的王××同学就写出了《老师啊,您啥时微笑一下》这一针对性很强的习作,大胆地指出了老师上课时总是阴沉着脸,同学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大胆地讲了真话,这不正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工作的真谛吗?搭建展示平台也十分必要。总之,机会要多,舞台要大,才可以形成强力磁场,展示才华,调动兴趣。
篇10
一、 策略一:利用个性化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作文中抒写“个性”
1体验生活,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水平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首位。主张语文教学要体现问题意识、个性化学习、主体性学习,开放性教学,建构性教学,为主体性发展指明了方向。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明确地提出作文个性化的教学思想。
要想让学生有独特的、深刻的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必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并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我曾让学生以“幸福”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并用真切的文字写下来。学生的描述生动而细致,富于情感的个性语言拨动着我们的心扉。白居易有句诗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谢春晖同学在儿童诗《我的幸福在哪里》中写道:我的幸福在哪里/请看我的婴儿相册/那开裆裤中的雪白尿片/那满脸堆起的傻笑/小手在舞,小脚在蹈……/这就是幸福的真实写照/母亲节/我帮妈妈多做事/妈妈见了笑嘻嘻/六月八日,妈妈的生日/妈妈夸声“乖儿子”/这就是我/一个做儿子的幸福/这就是我/一个做儿子的骄傲……
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和阅历在文章中展现出来,同时也彰显了精彩的自己。
2课堂生成情境,提高对事物的观察水平
课堂上创设或生成一些情境,让学生观察,学生处于“物我相融”的境界里,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转化语言,内化语言。
母亲节前夕,我在班上搞了一个活动,每人带一个生鸡蛋到教室里,看看谁是称职的“母鸡”。大家的体会都颇深,卢彦池同学写下了独特的体验:“惨啊!可怜的鸡蛋!”我很庆幸:受到伤害的不是我的“baby”。一天过去了,我的鸡蛋完好无损。通过这件事,我感到父母实在不容易。他们把像鸡蛋般脆弱的我们拉扯大,还要照顾我们的吃穿,他们多辛苦呀!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回报他们。这是一个场景的积累,这种积累无疑是鲜活的,一碰到类似的情景的激发,马上就会还原成语言。
把游戏的观念引入作文课堂教学,也会带来很多的好处,很大程度上能激起孩子的表达情绪,孩子们有了写作的内容,不用挖空心思搜索枯肠去榨取贫瘠的生活资料了。游戏的本身还带给他们许多的知识和文化。我在课堂上搞的“你演我猜”、“我是小小发型设计师”“今天我掌厨”等游戏,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有请炫风队表演者鞠星语闪亮登场,掌声欢迎!”只见她找来两支铅笔,一个笔筒,然后,像拿筷子似的抓着两支铅笔,伸向笔筒,接着把筷子抬高,一直提到额前,把头抬起,嘴里发出“哧溜――哧溜――”的声音。炫风队一下子就猜到是“吃面条”。“炫风炫风,炫出风采!”他们高兴地欢呼起自己的口号。我们队每个人都面色沉重,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这样的习作练习,是让学生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能“因事而发”,学生感到有事可写,也写得生动而有个性。
3家庭题材,激起学生对生活的情致
家长给孩子以生活,给他们以爱,并且由此而激发出他们的爱的情感,是帮助他们搞好写作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许,父母们不经意间谈论到的一切,都会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作文题材和情绪感受。充满情趣的家庭生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生活经历是否丰富。范力同学的《爱如兰花》就是家庭生活的的真实写照:爸爸在妈妈的指挥下,时而轻揉,时而用力,样子虽然笨拙,但是却换来妈妈阵阵惬意的笑声。阳光下,妈妈的笑容是那样迷人、幸福、灿烂。妈妈的笑容里,有爸爸的片片关爱。那关爱,那真情就像兰花一样,细细的、幽幽的……我明白了:爱就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么平淡无奇。
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阅历和感受,可以从一个最熟悉、最擅长的角度立意谋篇。面对这个话题,同学们可以从材料出发,发表见解,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去升华思想,立意谋篇。善于想象者,可以描绘一种具体情境,塑造出血肉鲜活的人物;善于思辨者,可以通过分析议沦而直抒胸臆;热情者,可以用亲情催发人心灵中的温馨;冷静者,可以用思想叩动人的心扉。只要用心声与读者交流,就会让人受到伟大而无私的爱感化,产生一种人生的感悟,从而学会爱人、爱这个世界。如果能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文体,则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学生身临其境,所以感受也就更形象,更真切,个性化语言的运用也就水到渠成。
二、 策略二:挖掘教材,教学个性化
1依托课本,训练途径开放化
依托课本,抓住契机,精心设计,进行大量的续写、扩写、仿写等作文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水》一文让学生不仅体验到缺水的苦涩,也体验到有水的快乐,更深刻地认识到水的珍贵。学完课文后,我们的环保小分队,他们分组立题调查研究,有“地球上的水资源”,有“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 有“水污染报告”,有“保护母亲河在行动”,有“节水小窍门”,有“关于水的诗句”……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面临如此大的威胁,我们应该学会节约,如果我们每人节约一杯水,那全世界就节约下一条江,长此以往,我们节约多少条江,多少个海呀!”
2课外延伸,作业布置生活化
教学中,我们要有开放意识,以教材为范本,进行课外延伸,布置开放式作业,如:到伙伴家去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寻访家乡的古迹,与身边的名人面对面,到十字路口当一回小交警,调查社区环境污染状况并就此给市长写封信,尝尝打工挣钱的辛苦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