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0:2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议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议论文

篇1

关键词:议论文阅读;思辨;解读;思路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而阅读是初中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一、要求与现状

近几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在中考试题中呈现三足鼎立局面。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下工夫来攻克的一块阵地,拿下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工作才算圆满。

1.要求

新课标以及中考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现状

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议论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理不清文章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等。在做议论文阅读时,特别是思辨性较强的文章,往往不知所云,感到无所适从,无处下手。

二、意义

初中议论文教学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它起到了台阶的作用。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议论文分析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框架结构,从而对一些事情拥有自己的看法,并通过笔墨表达出来,这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是很好的衔接,对于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水平、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高和完善有极大的帮助。

三、原因分析

1.议论文出现时间较晚

以苏教版为例,议论文阅读出现在九年级上册,作为中考三大阅读之一,九年级才对议论文进行教学,时间上有一些迟。加之九年级教学的特殊性,大多数在新年之前就已结课,学生真正接触议论文只有半年左右时间,因此,在学生心底的印象比较浅,导致议论文掌握比较困难。

2.典范议论文较少

在九年级上册课本中,议论性文章主要有《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这些文章前两篇为演讲稿,文章长,整体把握较困难。后两篇是书信,随意性较强,均不太适合作为议论文进行教学。在第四单元中出现的文章类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对于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些讲解,对于学生把握较为有利。议论性文章少,典范性文章更少,这是议论文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四、措施对策

1.提早引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师应该广泛阅读,在八年级或者更早为学生引入一些文质兼美、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的小文章,对于议论文教学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提高学生议论文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分析文本,指导学生阅读,掌握阅读的基本思路,以点带面,通篇把握。

3.阅读规律与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理清议论文的思路,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和技巧,给学生一些答题模式,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得出属于自己的

东西。

4.联系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对于身边事,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练习,从另一方面对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议论文阅读教学,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将来的语文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

一、论点

论点是作者就所谈论的话题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它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判断句。考查论点题较为常见,题型一般有:(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给文章拟标题。

(一)找论点,有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看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积极面对无奈》、《熬住就是一切》,这些题目就亮出了作者的观点。

二看开头:很多文章在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都是在开头亮出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些文章在开头,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引用故事、材料等引出论点。如2008年山西省中考短文《让有些话穿耳而过》,开头引用李肇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议论文开头的作用:(1)引出论点或论题;(2)做为事实论据来论证论点;(3)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看结尾:在文章末尾归纳出中心论点。一般由“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词语领起。

四抓关键词:如:“我认为、因此、这个故事不难发现等”关键词领起的往往就是中心论点。

(二)给文章拟标题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用论点或论题作标题。这里需要让学生对论题和论点加以区分:论题是作者谈论的话题(一般是谈、议、论)。论点是对谈论话题的看法。如《论友谊》是论题,“友谊的基础是美德”是论点。

本文围绕来展开论述的题,要让学生明确只能填论点,不能填论题。如《论友谊》这篇文章始终围绕着友谊的基础是美德,这一观点展开论述,不能说文章围绕论友谊展开论述。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的作用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般出现在每段的开头或结尾。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依据,考查的题型一般有:

(一)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这类题比较简单:让学生明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并学会判断。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现象、史实、数据、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古诗词、谚语俗语、公式定理等。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一般这样表述: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作用。

(二)论据

这种题型近几年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答这类题,要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看清类型(即看清楚是让补充事例还是名言)。(2)论据要有说服力,能很好地证明论点。(3)要有代表性,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4)语言表述要严禁、概括。

具体方法:仿写(看文中举了什么例子,依葫芦画瓢)

语言表述为:人物+事件+评论

如诸葛亮 隐居隆中是为了寻找机会,以施展自己的抱负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是为了等待时机,以报仇雪耻

(三)给出的事例、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做这类题先让学生判断,给出的事例、名言、所论述的观点与文中的观点是否一致。

名言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源泉,洒遍了牺牲的血泪。――冰心

答:不能+因为此名言论述的是成功与奋斗的关系+而文中谈的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名言二:光荣的成功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屡仆屡起。――拿破仑

答:能+因为这是谈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而这种行为正是善败者的行为

三、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这一考点最常见的题型一般有:

(一)本文、某段或某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这类题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四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并学会区别。具体、有力、突出、生动形象。

论证方法的作用,通常这样表述:论证方法+作用(固定俗语)+观点。

(二)分析论证过程(也就是理清论证思路),这类题考查形式比较多样,一般有:

简要分析本文或某段的论证过程。做这类题时,先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部分,给文章分段,再在段落前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后关系的词语。

如:2010年河南中考短文《匠人与大师》,让学生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应这样答,首先提出匠人较一单,大师善综合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具体阐明匠人和大师的区别;最后又举出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斯和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前面的论点。

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位置能否调换位置?说明理由。答这类题,一看是否与前文照应,二看是否递进形式。如:2010年沈阳中考《积极面对无奈》一文,问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解答时可以从文章的前后内容的照应这一角度入手来答。因为这段开头作者就对人生中的无奈先写“消极”态度,再写“积极”态度,A、B句的顺序与此对应,所以不能调换。再如:《小议传统读书教育》一文中,④、⑤、⑥段能否调换?为什么?可以从找关键性词语入手,第④段:古代读书,重记诵;第⑤段:古代读书,还重朗读;第⑥段,古代读书,更重学养。从“重”、“还重”、“更重”这些词可看出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

最后一段能否去掉?为什么?一般围绕议论文结尾作用来回答。议论文结尾作用一般有:得出结论;强化的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或劝勉人们);补充论证了,使论证更严密。如:2010年山西中考短文《熬住就是一切》,涉及到了这个题型,大家可以自己查看。

四、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

议论文语言具有严密、概括性强的特点。考查其严密性题型较为常见:如: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加点的一般都属于限制性词语:如“大部分”、“常常”、“之一”等。值得注意的是回答时,必须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一般答题格式为:不能删+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去掉后的效果+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如:“往往”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往往”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去掉后就显得太绝对;“往往”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五、拓展题

篇3

关键词:议论文 重要性 文质兼美

一、全面了解,深入认识议论文教学

1、认识议论文的重要性。

议论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阅读练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文章,其实是呈三足鼎立的格局的。议论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花很大的气力来翻越的一座高山,同时也是初中教学中最后翻越的那座高山,翻过去,才会一马平川。

2、认识学习议论文的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的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大纲以及中考对议论文的阅读要求:阅读议论文,能借助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把握议论文的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严密性;作文要求:能写简单的议论文。

3、了解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现状。

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上也对课文花费了很大的气力来分析,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看不懂,理不清文章的思路,找不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做议论文的练习时,同样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下手。特别是思辨性比较强的文章,有的学生不知所云。作文方面就更是差强人意。虽然在考场作文中很多省市在体裁上没有设置障碍,但真正写议论文的学生不是很多。写出高水平议论文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有些上了高中的学生,回到母校,诉说上高中的感想时,很多人写议论文没有有深度的思想,议论起来,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缺乏清晰的结构,语言空泛,索然无味。

4、理性分析议论文课文的指导作用。

议论文课文出现在九年级上册。如果从认知能力上讲,九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都有所增强,肯定是便于议论文的教学。但鉴于九年级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在新年一过也就结课了。真正的接触课文教学的时间也就只有半年,并且课本中出现的议论文只在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下册在现代文部分没有出现议论性的课文。只是在古文部分,出现了孟子的三篇文章。所以说,议论文,在初中三年的教学中,只是在九年级才进行的。出现的时间有些晚了,在学生的心底形成的印象比较浅,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相对短。在教材中议论性文章出现得较晚,这是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议论文的一个客观原因。

二、提早加入一些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师广泛阅读,从中选取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议论文,时代感要强,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是很近的。在八年级下学期或更早一些时候提早引入,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可以对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指导性。对议论文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过去教材中出现的那些典范性的文章也可拿来使用。

三、课前优化备课,使上课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议论文相对文学作品和其他文体,显得比较枯燥,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主动、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让学生真正愉快地参与教学中来。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不能将学生置于配角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如故事引入、生活现象引入、设置情景讨论引入等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要看效果,必须让学生思维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并通过积极内化,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课中有效组织,调动学生,随机应变,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

课中活动的展开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如何有效组织是门学问,组织不当,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影响学风班风。对于提问,要根据问题的不同层次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尽量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言机会,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对于小组讨论,则要把组员各自的分工提前安排清楚;对于学生表演、演讲、辩论则尽量找反应敏捷有意愿有能力的学生,这样不仅少尴尬少冷场,还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欣赏的机会;教师的讲解应该饱含激情,用通俗而生动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愉悦中去记忆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引导他从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则要分析原因,随机应变,通过改变策略或降低难度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总之,学生是一个个思维、个性、能力迥异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是一个灵活善变的老师,课堂也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

五、联系学生的实际,增加写作练习

篇4

友情像一首动听的旋律,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令我不能忘怀。友情像一朵娇艳绽放的花儿,它的芳香久久不散。友情像一泓清浮的山泉,时刻润泽着我的心灵。世界,友情,是我一生舍弃不掉的宝藏??????

小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烦恼,也不会面对挫折。即使困难就在你面前,也总有办法迎刃而解。童年的无忧无虑令我无限向往。儿时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去河边嬉戏,去放风筝,去捉迷藏,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让人陷进去之后无法自拔。

小学,大家一起笑,一起哭,每到周末,大家都会在一个地方如约而至。那时,不知道什么是分离,也不会考虑大家能在一起的时间还有多长,只是在享受这段时间,从来没有想过会有分离的那一天,总觉得那一刻离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不过还好,大家依然在一起度过了六年的时光,依然会铭记着挚友。这六年,我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可一切总是那么短暂。

现在

步入了初中,以前的同学也各奔东西。回首往事,有为大家的幼稚而落泪,有为大家之间所谓的承诺而落泪,有为大家的真情而落泪。我无法控制自己,只能将情绪释放出来。我不禁想到“友谊天长地久”,友人或许会分离,远隔大海重洋,但始终心系对方,这让我心里舒坦了许多。不过,在想念以前同学的同时,现在也交到了一些新朋友。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友谊,因为我知道,三年后,又是一番离别的场面。

这三年,听起来很长,遥不可及。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小时候的无知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离别的滋味也感受到了。只要一想到,三年之后,又是一场离别,心里就不是滋味,真希望时间能再为我们逗留一会儿,让大家之间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即使有一天会分别,当想到大家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一起走过的一点一滴,一起写下旅途的一撇一捺时,心里也是甜滋滋的。时间老人你听得见我的心声吗?这一切会实现吗?

未来

篇5

1.1制定差异性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课前指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的。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实施差异教学,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中就要体现出差异性。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既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潜在能力是指学生待发展的能力。英语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差异性,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教学目标,提高性教学目标,挑战性教学目标。基础性教学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必须达到的,而提高性教学目标主要是为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制定的,挑战性教学目标是为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的。例如:在“比较级”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制定为:

(1)基础性教学目标。

a.学生能够掌握新学的重要的单词;

b.掌握more,better,—er的基本运用。

(2)提高性教学目标。

c.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说出含比较级的句子。

(3)挑战性教学目标。

(4)学生能够根据比较级推测出最高级的运用规则。在教学目标制定中,相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更注重学生潜在能力的发展。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每一层次学生制定一个“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有所收获。

1.2运用差异性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照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在现实教学中,教师讲某一个知识点,由于学生的差异性,会出现有的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有的学生掌握得不透彻的情况,如果重新讲一遍,就会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如果不兼顾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会造成后进生越来越差的情况。因此,为了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英语教师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笔者看过一个案例,英语老师使用同伴竞争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位老师的班上有一位英语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每次考试,那位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排在学校的后几名,严重拉低整个班级的英语成绩,那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极低,然而这位老师并没有放弃那位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提高该生的成绩,激发该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该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心。该生在班级还有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属于不爱学习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位英语老师突发奇想,让那几位要好的学生进行竞争,当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后,也许是出于新奇,那几位学生都表示愿意配合。由于英语基础都较差,这位老师从基础抓起,每天放学后让他们办公室背诵英语单词,从初一第一单元开始,谁背得最快、最熟练最先过关,谁就能早点回家,不过关的要继续背直到达到标准为止。有的时候在课堂上,这位教师也会让他们去黑板听写单词,看谁正确率最高。这样一来,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快提高,英语成绩也提高了,提高之后,就让他们开始背诵句子、情景对话。

2.结语

篇6

1心合小肠

《灵枢•本输》云:“心合小肠。”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属络于心与小肠,故心与小肠表里相合。《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类经•藏象类》注云:“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由此可见,小肠主化物、泌别清浊,其机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反之,则会出现二便异常。由于“心合小肠”,故心火亢盛,常易循经下移小肠,火易“动血”,导致尿血。《素问•痿论》曰:“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清•姚止庵注云:“包络所以卫心,悲哀太甚,则气急迫而包络伤,络伤则心病。盖心属火而主血,心病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溺也。”而“心病火发,血不能静,遂下流于溲溺”,正与“心合小肠”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小便血候》曰:“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心火下移小肠所致的尿血,临床以小便热赤、尿中带血、色鲜红、心烦不寐、口舌生疮、面红口渴、舌尖红、脉数为特征,此时宜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热者寒之”之法,治宜清心泻火,结合利水导热下行,并配合凉血止血。

2肾上连肺

《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在此,《内经》将溺血的病因责于热,病位归于膀胱。膀胱热盛,灼伤血络而为尿血。然膀胱之热,可由胞热传变而来。《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肾“开窍于二阴”,故热伤肾络同样可致尿血。那么肾脏之热,可否从肺热传变而来?《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由此可见,他脏病变同样可累及肾脏,尤其肺脏病变极易影响肾脏,其理在于《灵枢•本输》之“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灵枢•经脉》之“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因此,上焦肺咽风热,常可循经侵犯足少阴肾,灼伤肾络,而致尿血。此时宜遵循《素问•五常政大论》之“病在下,取之上”之法,治当清上(肺咽)以治下(肾)为主。验之临床,外感风热后出现血尿,症见发热、咽痛,尿血,甚至肉眼血尿,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运用疏风散热、清上治下,并结合凉血止血之法,常可使血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1]。此外,《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气虚……溺色变。”故对于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致尿血反复者,平素理应益肺以固卫,可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

3脾主藏营

“脾藏营”出自《灵枢•本神》。《灵枢•营卫生会》亦云:“营出于中焦。”表明脾与营气密切相关。其中原由,《素问•痹论》曰:“(营乃)水谷之精气也。”众所周知,营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而水谷之精又赖于脾气运化水谷而成,故脾气健运,营气方能充盛。气能摄血,营行脉中,属于血中之气,具有统摄血液行于脉中,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且《素问•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表明脾气主升,从而防止精血下泄。《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脾宜升则健。”倘若脾虚营亏,中气下陷,气不摄血,可致尿血。此外,《素问•五藏生成》曰:“肾,其主脾也。”《医经精义》云:“脾土能制肾水,所以封藏肾气也。”可见,脾气健运,有助于肾气封藏;反之,脾虚气弱,可影响肾之封藏,致使精血外泄,随尿而出。因此,《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虚无以统血所致的尿血,临床以久病尿血,色淡红,面色萎黄,体倦食少,舌质淡,脉细弱为特征。此时当遵循《素问•三部九候论》之“虚则补之”,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之“散者收之”之法,治宜补脾摄血。顾氏将尿血分为四型论治,其中脾虚型选用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白术、地榆、蒲黄、小蓟、藕节、茯苓)治之[2],保留了原方补脾之药,增加了止血之品,更好地发挥补脾摄血之功效。

4肝主藏血

篇7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该文结合pbl应用于《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的体会,阐述了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及作用变化,并进一步对pbl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现在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中医高等院校教育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均较少。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问题是pbl教学的三个重要要素,而教师又是pbl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教研室以学分制1大班为试点,开展了pbl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辅导老师,我们参加了pbl在《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pbl教师有一定的体会。

1  转变旧观念,接受新角色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进行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注意的中心和知识的源头,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完善,思维要求更敏捷,担负的责任更重[1]。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一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者几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其中每位教师主讲一段(几部分或几章内容)的授课方法。这样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更熟悉,更能讲深讲透。然而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的知识面,只有深度而缺乏广度。中医诊断学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们刚刚结束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中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果内容讲得太深可能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作为pbl指导教师,我们除了需要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更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带领学生讨论,予以直接指导。

   

《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点繁多、零碎,概念较抽象,“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法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pbl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从教学开始提出问题到问题的最终解决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自我学习完成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区别。bpl教学不但能培育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医诊断学本身临床技能应用强的学科特点,亦可强化和弥补操作技能应用的局限,提高学生收集临床资料及对已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

2  组织讨论,注重引导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pbl教学模式则不同,教师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催化者,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非指导性、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联系过去相关的知识、经验;协助学生讨论、理清及认识其学习议题;协助学生搜寻及运用学习资源;扮演学生学习的咨询者[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pbl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不管不问,对于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贯穿始终,特别要扮演好在课堂中的角色。

   

鼓励和促进学习是pbl的主要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需要设法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并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讨论中。这就要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应该采用提出一些调动求知欲、发人深省、自由回答式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出现“冷场”时,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直接指出答案,而是应该注意引导的方式,提供有关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激活已学的知识,使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等。

   

作为辅导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知道如何恰当地干预讨论,而不是强行打断,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实际的反馈意见,在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此外,必须注意改变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善用“低姿态”及平等“口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信心。同时,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将整个教学讨论融会于教师与学生的最大快乐之中。

3  加深交流,培养感情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发现,每组学生都非常愿意与辅导老师交流,他们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本身,还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怎样参与科研活动等诸多问题。事实上,这种交流让老师们清楚同学的兴趣及爱好、了解同学希望学习到哪方面的知识颇有益处,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实际上,在课堂pbl教学之前,师生已经建立了某种关系。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读和查找资料,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途径,启发学生怎样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取舍,并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此时与学生沟通不够,关系不融洽,势必会影响pbl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效果评价非常重要,采用传统考试方法只能占其一部分,另一部分应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评估。标准由教师和各小组负责学生掌握,师生互评便是其中一种。每次pbl课程讨论结束后,在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互相评论的基础上,辅导老师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及相互间的合作等方面对该次讨论课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肯定优点并指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在下次讨论时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听取学生对该阶段学习情况及老师的评价,以便不断改进方法,保证pbl教学的顺利进行。

   

所有这些沟通交流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更能反应学生本身真实的需要,让教师真正理解pbl教学的目的与目标,使自身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达到pbl的教学需要,亦对pbl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运用pbl教学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似乎教学的重心转到了学生身上,教师可以轻松些了,其实恰恰相反,pbl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pbl对教师的要求。目前国内具有pbl执行能力的教师还为数不多,这对教师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 黄 翠,王 革,宋光泰,等.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j].口腔医学教育,2006,22(5):568.

[2] 王军瑞,王 仁,嫒杨艳.中医诊断学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构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2):32.

篇8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a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 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8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篇9

拼音:wù huá tiān bǎo

解释: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示例:~动和风,一派箫韶仙苑同。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再来看看对“人杰地灵”的解释。

拼音:rén jié dì líng

解释: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示例:实在襄阳的~,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得人赞美。闻一多《孟浩然》

我认为作为单个的成语,现代汉语成语词典对“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进行这样的解释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把这个解释放到这篇文章中去,显然是无法解释得通的。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很多成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对这两个成语的解释也和这两个成语在这篇文章中的本意相去甚远了。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物华天宝”在文中应该怎样解释才合理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语法上根据句子的结构来判断它的意思。大家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个子句是由两个对仗分句组成,所以由此可以推出,“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的语法结构是一样的。课文中对“人杰地灵”的解释是“人才杰出是因为地有灵气”,从语法上来看把“人杰”和“地灵”解释成了一种因果关系,所以由此也可以推出“物华”和“天宝”也是这样的因果关系,可以解释成“物有精华是因为天有珍宝”。

其次是从语意上联系全文来判断它的意思。因为在文章的这一段中,作者主要是极力地赞美滕王阁的所在地也就是文中所指的“豫章故郡,洪州新府”的风貌,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句主要是赞美这个地方的物产丰富,人才杰出的。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那么这里的“物华天宝”和“人杰地灵”就都可以理解成并列结构短语。可以解释为“物有精华,天有珍宝”和“人才杰出,地有灵气”。

再次是可以依据典故来进行判断。在《晋书・张华传》有相关的记载,指的是澧城宝剑的故事。晋初,牛和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雷焕告诉张华说:“宝剑之精,上于彻天。”张华命雷焕寻觅,结果在澧城(今江西省县名,古豫章郡,也就是滕王阁的所在地)牢狱的地下,发掘到宝剑一双,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后来,这一对宝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文中的“龙光”,指的就是宝剑光。所以根据这个典故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就可以把“物华天宝”解释成“物的精华,焕发为天上的宝气”,相对应的“人杰地灵”可以解释成“人中俊杰凝聚大地的灵气”。

篇10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现状

具体来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开发智慧潜能、增加心理能力、培育优良性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中学生是心理发育的主要阶段,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