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05: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杨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在以前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般只注重学唱歌曲,或者只是单一的打击乐、舞蹈课、音乐欣赏等等。而马赛克音乐是主题式的,我们把马赛克音乐的每一个主题分为六个元素,即观察、音感、肢体、节奏、创造力、艺术,每一个元素与主题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最后一个元素是把所有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音乐剧的形式,让孩子在音乐剧中大胆地表现自己。音乐剧的编排包括剧本的写作、音乐的选配、歌词的编写、舞蹈的创编、道具的准备、演员的选定、排练与演出等过程。

我们选用的剧本就是马赛克音乐故事黑羊与白狼以及黑羊的万圣节,这个故事的写作背景是反映了美国白种人和黑种人两种人的种族歧视,从而发生的不和谐现象,故事中反映出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通过第一节课的观察,教师让幼儿们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如肯德基、麦当劳、自由女神、苹果机、万圣节等等。第二节课是让幼儿感知音的高低,渐慢渐快。第三节课让幼儿了解了爵士音乐所用的乐器以及爵士舞的基本动作。第四课巧妙地运用白狼和黑羊的对话为念谣,这样富有童趣的念谣,朗朗上口,便于幼儿掌握节奏。第五节课的万圣节装扮,让幼儿使用各种材料创造造型,这样幼儿有了这些前期的经验和积累。在此基础上我在音乐剧中,音乐选用了CD4、5、6、10,里面涉及了故事黑羊与白狼以及黑羊的万圣节、念谣、爵士乐和万圣节,这样更加深了孩子对故事的理解,对美国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1.尝试音乐剧的表演。

2.感受音乐合作带来的快乐。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及其依据

(一)乐器演奏

开始的旁白帮助幼儿开始回忆故事内容,让大家知道故事里有两种人物,白狼和黑羊。通过黑羊们之间的对话要打扫房间、修指甲、刮胡子、送食物、渲染了白狼的凶狠与残忍,衬托了黑羊们的勤劳与善良,为下面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念谣收羊毛,我一共重复两遍,第一遍是让幼儿通过听辨节奏,用押韵的方式念出来,而且还便于小朋友想象歌谣中黑羊、白狼的形象,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第二遍幼儿用双响筒、鼓、铃鼓分角色进行配乐演奏,学会了三种节奏型:(1)X X X X—X X X X X -—(2)X X X X X X∣ X X X -∣(3)X X X X X X∣X X X X X X∣

(二)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动作

这部分活动是让幼儿在玩音乐游戏的同时,能够根据音乐快慢的不同,用肢体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梳羊毛、剪羊毛、挤羊奶、捶背等等,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表现机会,鼓励幼儿动作创新,大胆表现,并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体验音乐游戏活动的乐趣。此外,通过狼追羊的情境表演,使幼儿融入到剧情的角色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爵士舞

爵士舞是充满动感的多元化节奏型舞蹈,舞步揉合著刚与柔的特性。不像古典芭蕾舞或现代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爵士舞蹈是非洲舞蹈的延伸,由黑奴带到美国本土,而在美国逐渐演进形成本土化,成为大众化的舞蹈。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泼、有生气的一种舞蹈。它的特征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传统式的古典芭蕾必须局限于一种形式与遵守固有的姿态,但和的士高舞那种完全自我享受的舞蹈又不同,它在自由之中仍有一种规律的存在。

爵士舞节奏本身比较强劲,是充满动感、灵活、和富趣味的肢体活动,动作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纯朴的表现,直接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经常练习可达到身体放松及运动的效果。爵士舞可以表达表演者的热情奔放、充满青春跃动感受,以心灵及身体去感受,将舞蹈化为艺术表现出来,也是一种发泄和表达自己情绪的好方法。

爵士舞种类繁多,包括踢跶舞(Tap Dance)、街头舞(Hip-Hop)、霹雳舞(Break-Dance)和百老汇式的歌舞(Broadway)等。

我们选用了踏、踢腿组合。举手投足要协调,除了手的动作要配合身体的扭动,腿部动作很重要。随着音乐两腿向左右、前后踏踢步跳跃,会让我们激情显现。

抖肩、送胯、扭腰、身体呈波浪形扭动是爵士舞的主要特点。幼儿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拧胯、扭动身躯,在进退之间释放婀娜多姿,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

(四)Halloween

这个由故事情节没有伙伴的小狼展开,故事中的主人公羊小妞并没有因为小狼爸爸的原因而唾弃朋友,这一个环节让幼儿懂得宽容与理解,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关心朋友、帮助朋友的人。

万圣节的意义:一方面是他们准备冬天来临和迎接新年的节日,另一方面也是宗教节日。幼儿运用DTY做出来的服装、道具把自己装扮成万圣羊,参加万圣节的篝火晚会。表演时,我选用了碰铃和串铃,这两种乐器清脆悦耳,能够把节日带入。幼儿们一边敲出Halloween歌曲的节奏,一边不断的变换队形,突出节日热闹的气氛。

最后,白狼态度的转变以及与黑羊们的共舞,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篇2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学生 兴趣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传统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念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一个好老师不是给学生“鱼”,而是给学生“渔”。而授之以“渔”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新的理念,还要有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有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我认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展示才能的天地。教师要用手中的扇子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煽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用于创新,形式多样,使学生每节课都感到如清泉注入般的清新和鲜活,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必然是教育成果的体现。懂得教育思想,是教师从业的修养。明确教学目的,是教师工作的方向。热爱教育对象,是教师奉献的精神。讲究教学方法,是教师敬业的智慧。

一、趣味字词法

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把生字词抄写几遍甚至几十遍,然后,通过默写使学生达到学会的目的。然而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把形成结论的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这不仅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久而久之,还会扼杀学生的智慧、个性和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只被动接受掌握知识,不思考、不诘问、不批判的习惯。即使得了高分,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在教学字词时,应充分利用课堂上40分钟的时间,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引略议法

目前的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都分精读和略读。怎样精读,怎样略读呢?

“引”用于精读课文。第一,阅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重点文段师生共同分析研讨,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从而明确主旨。第三,诱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写作的技能技巧,自然而然地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之中。

如讲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及作者写作思路,使同学们明白本文在写作方面的突出特色:结构精巧,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的整体思路为:(1)开篇点题,奠定全篇抒情线索;(2)宕开一笔,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为下文赞美其精神作铺垫;(3)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绘出白杨树的外形及神韵;(4)借物咏人,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5)引进比较,呼应篇首,深化主题。

“议”用于略读课文。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师生互动等方式,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办法是师生共同编制试题,把课内阅读转换成课外阅读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

三、阅读教学五步法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展现自己创新思维的真实纪录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反复试验,在精引略读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五步阅读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达标反馈、归纳小结。

(1)“自主学习”是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及有关参考书进行自学并提出问题。

(2)“合作探究”是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以求拓展思维,丰富知识。探究的内容有:①解疑释惑,明确重点,突破难点;②比较阅读,拓宽知识;③设计板书,整体把握;④仿写练习,掌握技巧。

(3)“师生互动”是小组反馈信息,提出问题,老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在这一环节,教师起主导和点拨作用。

(4)“达标反馈”是同桌或前后桌自愿结合互相测试。老师也可进行提问、临时小测验、智力竞赛等,目的是对重点、难点强化训练,巩固知识,以求反馈信息,查缺补漏。

(5)“归纳小结”是根据课型,或师生共同进行,或由学生分小组探究进行,对课文主旨、写法、线索、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进行高度概括,以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是探究和小结。这是两步不可缺少的环节。其他环节老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灵活确定。

四、“五三阅读教学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以开发学生的才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为教学目标,更多关注学生的参与、动手动脑的过程,注重把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于课程目标之中,课堂立足合作探究、师生互动、链接生活,采取丰富多彩、风格遇异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40分钟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保证课堂上的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经过潜心钻研、不断求新。

1.三看

看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看作品写作背景,看文本注释。这一步是预习阶段,为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做好充分的准备。此环节注意给学生提示,并在课堂上留时间,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三思

思作者写作思路,思主题结构,思课后练习。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我感悟,在反复阅读中发现问题。

以上“三看”和“三思”属于学法指导。

3.三关

过重点字词关,过诵读关,过难点疑点关。这一步的难点是对阅读难点、疑点标准的把握,一方面,要体现教师引导的机敏和灵活;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最好对同类文章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教师还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或诵读。

4.三会

会字词,会理解,会迁移。这一步是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尝试解答问题,启动学生的智慧,只在必要时给予点拨。

5.三到

结构分析到,规律总结到,拓展延伸到。主要任务是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保证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问题解决了,是怎么解决的?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归纳知识要点,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习题训练,使前几步的成果得以强化。

在这一部分中,结构分析可以师生共同进行,不作为重点。规律总结一定要认真进行,对此,教学方法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合作探究对课文进行小结;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一般情况下,难度大的篇目适合第二种。

小结的内容是:层次、重点、主旨(道理)、写法、作者感情等。

小结的形式:艺术板书、文本板书。

篇3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是行动的动力;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的兴趣和需要。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因而,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换为学生的心理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

学习语文的动机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内部动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教学《醉翁亭记》时,我们根据教学中学生对欧阳修给醉翁亭命名缘由提出的质疑,设计了一堂研究型学习课。让学生在课外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由于教学设计是缘于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心理需要,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不臆断”、“重实践”观点的感性认识,把“实践第一”、“勇于探索”的精神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既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理解苏轼的实践精神给后人的启迪,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有疑必察的个性品质。使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学习新任务的先决条件或预备状态)入手。认为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它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效。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更大的作用。指出,当学生的学习处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时,学生的起点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对新知识能力的学习掌握产生重要影响的先决条件,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只有从了解学生的现有状况出发,才可能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目标,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中教学目的要求的重复现象很多。如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初中的《白杨礼赞》中讲,《废墟的召唤》中也讲。同样,小说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等,均是初中讲高中还要讲。如果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中就往往出现机械反复的现象。不同年级,不同课文,同一设计,同一教法,“千课一面”,无效重复。势必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学无所获。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对学生情况准确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找准其起点能力与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间的差距,落实真正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才能真正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认知倾向也称认知风格,指学习者个体在认知即信息加工和组织过程中,表现在认知方式方面的稳定的独特倾向。表现在学习者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存储的过程。不同认知倾向的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方式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等。认知倾向是学生的理智性特征,是学生表现在认知上的个性特征,它构成学习风格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介于认知与情感之间的因素,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不同的认知倾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它是影响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往往以外部参照作为依据,喜欢在有人际交流的集体学习环境中学习。他们往往对社会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储存效果较好。他们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学习中需要较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场独立型的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喜欢独立思考,个人学习。他们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很好地分析,重新组织,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他们往往对理工学科的信息材料加工,处理得较好。沉思型的学生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往往会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判断,且较为准确。而冲动型的学生则往往会迅速地对问题作出反应,且常常出现错误。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当今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对初中语文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不但要把语文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提升学生的语文情感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以及担当起重要的任务。新课改提出,要把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方法、落伍的教学观念等推陈致新,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教育的理念,使用新课标的教学指导进行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依据笔者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一些新的课堂提问的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提问新颖,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好奇之心。学生的好奇心越强烈,对外界的信息就会越敏感,就更能激发思维,从而把学生有意的注意力培养起来,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提问,提问方式要讲究,角度需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变换提问的角度,做到巧妙提问,令人深思。只有有新意,才能避免因循守旧,避免问题提问得平平淡淡。

例如,在学习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导入新课:人们经常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的美在于山水,苏州的美在于园林。同学们,你们知道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哪些吗?它的美在哪里呢?”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然后思考这个问题。这样提问导入新课,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让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二、分层提问,增进课文理解

只有站在高峰之上,才能揽尽山河,初中语文的指导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指导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语文课,需要教师站高一点,这样才能看到远方,从整篇的课文进行整理,设计出一套较为系统化的问题,能够科学地把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分成许多小问题,将难点分为简单易懂的问题。要进行分层设计,然后在逐渐解答,让问题变的更为科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快乐,这样又不会因为问题过于简单而让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心态。

三、提问发散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性的问题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提升并且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时需要注意,教师要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给学生进行启发,以及从不同的深度让学生可以掌握解决同一问题利用多种解答的办法。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我们在给某篇文章划分段落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来学习划分这篇课文段落的方法,这样能把学生的思维激发起来,让学生懂得举一反三,不断地去寻求不一样的段落的划分标准。语文老师通过给学生这种训练,让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解决每一个问题的途径不只是一条,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还需要引导中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和课外的事物联系起来,提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杨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学生: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或是我们的班集体上有哪一些人可以与白杨的精神品质进行联系呢?这个发散性的提问,是在原有的知识这个重要基础上提出来的,使得学生可以进行更加广博以及深远的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初中生的思维发展得越来越宽广。

四、把课堂上意外的问题,谱成精彩的音符

在课堂上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着教学设计来走,不可能做到完美,有时会出现一些教师难以预料到的问题情景以及突发事件,在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跟课堂预设不一样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意外问题。这些“节外之枝”都是具有价值的,教师若能够独具慧眼,把它们捕捉到并巧妙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会让课堂变成预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学习语文版初中七年级朱自清的《春》时,当教师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描绘出散文中一幅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课堂气氛就突然活跃起来,学生在七嘴八舌、迫不及待地描绘起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让学生去尝试,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将脑海中的灵感与大家分享。这样的课堂下来,相当于是一次意外的成功。

在课堂上,教师要无时不刻地把握住课堂上的契机,营造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火花也就被点燃,这样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一门教学的艺术。适时适度的语文课堂提问,会让学生的积极思维点燃起来,具有艺术技巧的语文课堂提问,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挖掘出来,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最终达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邹伟锋.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87

[2]曹瑞清.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4(05):168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11-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其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学生不能自读自悟。大多数教师生怕学生不会读、读不好,

自己领读和带读的多。二是学生不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缺乏探究性学习精神,很难捕捉探究着眼点。由于生活在农村,学生认识事物相比城市的孩子肤浅些,他们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很少去思考事物的本质,以致认知水平不高。

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提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诸如“不理解词语”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就发现不出问题。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教会他们发现这些问题。

一是通过课文标题或结尾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师则提示: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称为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二是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三是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的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二、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在情绪高昂和精神振奋中学习,就急于传播知识,学生可能会不但没有接受这些知识,反而会产生冷漠的态度。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入手,捕捉探究着眼点。教师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学生合作交流,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

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集中了许多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兼备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一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习情趣。如提出问题:“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二是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在学生能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三是主动探究,渗透环保知识。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学生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激发环保的意识,思考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人。四是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悟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课本之外的知识与本领。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就获得全部的课文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回顾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教师要贯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理念。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力、外部条件等因素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

一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语文教学活动不应把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而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通过动手动口的亲身体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学习语文的规律取得不断的认识,使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互动合作,人人进步。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谈话或讨论的方式,跟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发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吸取他人观点的精华,同时介绍自己的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篇6

【关键词】大胆尝试 同类比较 海量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强调: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扩散思维,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开发自主性,从而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探究性阅读”和“自主课堂”成了解决传统教学中“要我学”的陈旧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传统课堂语文教师都是传经布道者,学生要么是虔诚的信徒,要么就是判经离道者,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狭小得令人不敢想象,他们创新思维和扩散思维遭到有效地扼杀,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说学生会有多大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只能自欺欺人了。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或许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事感兴趣,就会很乐意的去做,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特别敏捷,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新一轮教学改革风起浪涌之际,语文教师要不落后尘,我的做法就是少教多学,大胆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教师只在方法上多做引导,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课堂上我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正好是周末,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要精心准备一个教学设计,周日上学交给我,然后由我圈定出优胜者,第二天优胜小组上这一课,学生听说自己可以当老师,可感兴趣啦,周末查资料,忙得不亦乐乎。我最后圈定出来的一组是这样设计的:①你知道哪些有关月球的传说?②有关月亮的成语、对联、诗词名句你能背诵多少?③月球上环境和地球一样吗?月球上有什么?④人类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我国的登月计划叫什么?⑤你认为人类该怎样开发月球?学生们讨论交流、争辩质疑,气氛相当浓厚,我除了偶尔引导几句,就是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我没想到学生们能准备那么充分,课后,那些没能取胜的小组,坚决不认输,他们纷纷要求准备下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笑着说:“要是你们再次败给他们,又怎么办呢?”学生说:“用事实说话吧!”我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氛围是否浓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阅读教学中,我一直把营造氛围当作首要任务,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环境里驰骋想象,那么他们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就十分深刻。

如:在《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我让学生预习《贝多芬》,感受“命运在敲门”的激动;一曲国歌之后,我带领学生走进《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这一课,然后要求学生分小组制作课件,要求运用多媒体手段,并且,胜出的那一组,除了课堂展示之外,还要帮助后进小组,充分显示老师的胸襟!因为能充分展示自己,学生都能积极准备,竞争激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同类比较,提高鉴赏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林清玄的《光之香》,我要求学生从这三篇文章中找出共性:它们都有“形散而神不散”,语言都很优美的特点;再找出不同之处,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叙事性的散文是通过某事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性散文是通过象征手法表达感情的,哲理性散文语言含蓄隽永,言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接着,我就要求学生从课外读本上找到同样的例子,这样就巩固了学生所学。

古诗文也同样可以运用比较手法,如:杜甫《春望》与张岱《湖心亭看雪》,同是写“悲”,老杜的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而张岱则是对历史走向的无奈。

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进行比较,如教材中收录的鲁迅作品有: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藤野先生》,序言《呐喊自序》等。这些课文,体裁不同,主题迥异,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个多面的鲁迅形象,进而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海量阅读,培养扩散思维

阅读教学的训练核心是创新思维,思维的工具是语言,离开语言就谈不上思维,所以思维训练必须以语言训练为基础。语文课外阅读,就是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我的做法是:

1.海量阅读

我努力为学生营造课外阅读氛围,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阅读:手抄报比赛、建立图书角、精美文章剪贴、古诗文朗诵会、文史知识竞赛、读书随笔展览、读书报告会、交流课外阅读心得、把读书笔记当作作业检查等方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注重创新性

为了适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为学生积极搭建创新舞台,如调查采访、写调查报告、自办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养成习惯

我在我的教学班级设置了几个语文兴趣小组:古诗文兴趣小组、小说散文兴趣小组、影视兴趣小组、创作兴趣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通过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创作习惯和扩散思维。

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实践中相互启发,交流合作,探究分析,语文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活动。我们语文教师也就能从以前的焦头烂额中解放出来,我们可以放手搜集学生学习所需要的资料,让语文教学继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

篇7

关键词:美术 观察能力 培养方法

观察即是对事物的仔细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几乎遍及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塑造或表达,还是美术学习过程本身,都把观察能力的激发与培养放在了首要地位。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无论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还是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展开的重要基础。要学生表现、设计、欣赏和探索,都离不开美术观察,其重要性毋庸质疑。在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显得由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构想或表现,还是美术绘画学习过程本身,都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从理论研究、绘画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的。给学生讲授整体的观察方法及对比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绘画训练中准确的描绘各种物体。当然还要在绘画训练的同时欣赏优秀的作品进行临摹,来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二、通过写生训练教学,初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

经过情境教学的“理论先行”,在实践中,其效果是明显的。这首先表现在写生训练教学中。学生写生直接的取法对象就是实物,这时候学生必须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有选择的抓住该画什么、该舍弃什么,画白杨树与松树,其调动的技巧语汇显然不同;描绘一个人的站立、行走、半蹲和坐姿,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我认为学会观察并不仅仅只是看清物象的结构、形体质感、色彩等物理性特征,尤其是美术领域的观察,它至少还应该具有选择功能。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一把无形的剪刀,所谓“因势生形”、“迁想妙得”就是这个道理。观察的表象是看清物象、分清特性,而其实质则是选优去次,落实到美术中,则是学生观察时的选择、组织、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际中,我不会要求学生原物照搬地描绘,不会主张那种标本型描摹,而是要求他们要有构思,讲求构图,让画面如何产生饱满的视觉效果,如何生发出意境之美,有时就是大胆的要求他们移景取象。一切观察为作品,一切观察为画面,一切观察要体现构图的形式美法则和审美需求。学生对于简与繁、疏与密、黑与白、详与略等对比因素,在这样的观察训练与形式追求中得到了深切的体验。有时候,我还要求他们先确定一个画面的形式追求,然后再出去写生,在写生中教师则依据学生在先前提出的目的追求作辅的指导。如果说情境教学是本于意识观念层,那么写生训练教学则可以被看作是意识观念在实践中的运用。

三、通过评论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观察能力培养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将为我们提供这种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

四、通过欣赏、临摹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精确程度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美术观察能力之精确程度的提高。与写生训练教学不同,欣赏、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对象已经是既定的美术作品。那么欣赏与临摹教学中的观察就不仅仅只限于作品本身,在很多时候,还要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观察的最高境界,即通过静止的美术作品观察体会作者生动、鲜活而强烈的情感。在临摹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表现“体验”这一重要的教学课题。

篇8

Abstract: Mandarin has a very high aesthetic value. If we effectively penetrate the aesthetic value into the teaching of Mandarin, we get the "edutainment" effect. On the one hand, it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beauty of Mandarin, while make the students have interest in learning Mandarin, and be ready to use Mandarin, and actively create beauty in Mandarin, which can improve their Putonghua; the other hand, it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ndarin courses in the classroom and achieve the real goal of promoting and popularizing Putonghua.

关键词: 普通话;教学;美学

Key words: Mandarin;teaching;aesthetics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64-02

0引言

高等院校的普通话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加快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测试,达到相关的从业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普通话课程的核心目标往往容易被忽视,而错误地将帮助学生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其课程的核心目标,从而,使普通话教学成为普通话测试的附庸,成了应试的工具。这样的结果是学习者将普通话学习当成一种被动的任务,缺乏学习兴趣,致使普通话水平难以真正获得提高。如何使学习者乐学乐用,有效地提高普通话水平是普通话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汉语是一种旋律型语言,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可以说,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汉语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形成独特的美学特点。表现为:①在语音上,汉语音节以元音为主,元音即乐音,因此汉语音节有乐音之美;②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汉民族对声调变化及语流音变等韵律美的长期实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在音节组合上又有叠音及双声叠韵之美;③在词汇上,汉语词汇丰富,用法灵活,能精确表意而有修辞之美。汉语的这些美学特点,如渗透到普通话课堂中,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普通话学习者了解汉语的美,喜欢普通话,并将学习及使用普通话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普通话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普通话美的理解及感受

我们知道,美感不是凝固不变、没有发展的,理解是美感产生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于美的事物,理解得越深刻,则审美情感越丰富。普通话是美的,但如果不理解,一直生活汉语环境中并使用汉语的人“不识庐山真面目”,很难真正地感受到它。尤其是在以语音训练为普通话课程核心的教学中,单纯的语音教学并不具备多少美感。要让学习者理解和感受普通话的美,首先课堂要表现普通话的美,而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就教师教的方面而言,包含课程内容甄选、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师形象设计、教师课堂语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等;就学生学的方面而言,则主要是理解、欣赏、模仿、学习、创造的过程。美的教学必然要服从于学生对美的认知规律才能保证课堂美的正常实施,这关系到美的内容的甄选及表现的问题。

1.1 内容的甄选也许在一些人看来,就普通话语音教学过程来看,耳的听与口的练只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正确读音的反复模仿训练的过程,并没有什么美感可言。其实,也许是一个精心挑选的字词,或一句含有所授内容的优美诗句,就能恰当地表现汉语的美,并唤起学生的美感体验,使学生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欲望。

首先在字词的选用上,汉语的同音字和同音词非常多,在讲授字音的时候,选用不同的字词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有目的的选择字词能取到一定的审美效果。如与普通话单音节zhi相对应的字很多,如果选用“蜘、蛭、痔”作为教学用字,虽然不影响字音的认读,但会让学生产生不愉快的联想;而“芝、智、志”则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同理,在讲授si的读音时,如选用“私、死、四”就不如选用“思、丝、驷”等字。其次,优美诗句的选用则更能表现汉语的美,如声母教学讲授翘舌音的发音,朗诵一首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优美的朗诵和适当的讲解下,这首描写江南如山水画一般春天雨景的小诗,不仅内容能给学生如入画中的美感,而且诗句本身具有的音乐美也会打动学生的心弦;更兼这首诗平翘舌音相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讲授平翘舌的发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再如讲授后鼻音韵母的时候,选择一首含有相关韵母的小诗,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也能取得一样的效果。因此,在进行语音教学的时候,精心的字词选用和与授课内容结合紧密的汉语诗句或优美散文片段的选用,可以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快乐地学习普通话发音;而且在进行语音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及朗读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至于在朗读作品的选用上,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就是很好的选择。就测试用朗读作品而言,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不少作品长期出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可谓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传世之作。作品从内容到语言本身就是美的,但由于与测试挂钩,致使学习者仅将其当作一种任务和负担而忽视其中的美学价值。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精选几篇作品进行赏析,简要介绍作品的作者与背景,让学生对内容与主题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反复让学生听其节奏与韵律,让学生思考节奏与韵律是如何与作者的情绪合拍,从而获得艺术感染力。

1.2 美的感受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是进入审美世界的第一个台阶。而人对美的感知,主要是凭借听觉和视觉。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听觉形象与美感之间,构成了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听者的心弦。普通话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语流音变、短文朗读及口语表达几个部分,语音的学习必须在正确听辨的基础上反复的模仿训练才能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是普通话学习的基础。在听时,听者的听觉器官对说话人的语音――声、韵、调、语气、轻重读、语流等做出快速反应,并进行品评、体味,从而决定是否吸收或效仿。当蕴涵着丰富人文性、情感性、审美性的词句借助节奏、停顿、轻重音、语速、语调等外在形式被恰当地表达,能诱发倾听者的审美愉悦;而这种美的感受和体验,自然会诱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听美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还可以开拓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提高听觉理解力和话语品评力。听的过程就是审美感受、审美体验的过程。因此,这不但需要教师读得美,而且还需要美的内容。

2美的实践,创造

学习者在理解和感受美的同时,自然会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普通话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求学习者对正确发音的模仿,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发音要领。然而,正确的发音还有一个实际运用的问题,掌握正确发音要领,并不表示实际语言环境中能正确的运用。一些方言中缺乏的语音,其音节对应的字词需要反复的强记才能保证正常运用,一些语言表达定势需要在不停地自我训练和反复纠正中才能形成正确的语音表达习惯。例如,对所操方言中没有翘舌音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的时候尽管掌握了正确发音要领,但如果缺乏对平翘舌音字词的区分性记忆,在语言表达中依然会平翘不分。而记忆与运用又尚有一段距离,表现为明知道字词的正确发音,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总是发错;这需要经过反复地训练和自我纠正,培养出良好的普通话语感后,才能运用自如。语感,是对语言规律的一种潜在的把握,是对相关语言长时间频繁交际使用得到的一种自动的语言认知及审美能力。

学生在理解文学作品深层次的艺术价值的同时,自然产生将语言活化的愿望,即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节奏、韵律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愿望,在进行朗读作品的训练的时候,就不再是任务似的被动诵读,而带有了积极创作的欲望。

文学作品诵读对美的追求的基础是读准字音。学生要把作品读得美,首先必然追求字音的准确,在对文学作品的不断朗读训练和自我纠正中,不但提高他们对字音记忆,而且能有效提高正确字音的运用,为克服方音表达定势,形成正确语音表达的习惯和获得良好的语感打下基础。

仅有字音的准确运用是不足以表达文学作品的美的,还需要对作品思想内涵、体裁、内容结构的准确把握以正确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技巧进行朗读才能将文学作品的美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对抒情性的文学作品,感情基调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如测试用作品中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以崇敬之情热情地歌颂、赞美白杨树,感情基调是高亢、昂扬和雄健的,感情没有大起大落。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感情基调却是多变的,前三段表达了对失去的亲人的哀思;第四段父亲的话表面上是自然的解答,却有深深的无奈;第五段前面一句表现担心害怕的心理,后面一句则表现一种淡淡的失落和无奈的心态;第六段表现了战胜时间的激动与快乐;最末一段是肯定性的陈述。只有正确把握这些感情基调,才能把文章的真正意蕴表达出来,才会读得美;如错误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使用不合适的语调去朗读,不但会曲解文意,而且也没有任何美感可言。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朗读技巧,朗读技巧有发音、吐字、停顿、轻重读、语速、语调、节奏等等。技巧的正确使用,需要对作品思想内涵、体裁、内容结构及感情基调的准确把握,才能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义皆出于吾之心”的目的,真正表现作品的美。

作品美学意义上的朗读,不仅能训练学生对普通话正确读音的运用,而且能提高他们感悟、欣赏和创造汉语美的能力;同时,对作品表达方式,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也提高他们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3结束语

由对汉语美的感悟到实践,不仅发展学生对汉语美的感知、欣赏和参与创造,也完善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而且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当然,课堂美的创设是复杂多样的,需要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提高普通话学习效率的途径也不仅在课堂美的创设,更重要的还有校园文化环境创设;“课堂开花,课外结果”,课堂美的创设及教师的点拨指导,能否真正取得成果,还取决于学生的课后自我训练及课外校园普通话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兰,王晓亚.口语水平测试视野下的普通话教学刍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12):48-51.

篇9

一、整体播放法

将原资料原封不动地在课堂上播放。如果在讲读之前播放,可起到总览全文,整体感知的作用,容易唤起学生兴趣;如果在讲读后播放,可起到总结全文、加深印象、升华知识的作用,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如果在讲读中播入,可起到设疑解惑,突破重点、辅助和弥补教师讲解之不足的作用,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资料库》中多数课题都可用此方法,至于播放环节和时机,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安排。

二、分段播放法

将原资料分成几段逐段播放。这种方法灵活多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示教师驾驭课堂、运用电教媒体的能力。播放目的更明确,具有针对性,可起到巩固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节奏清晰明快,气氛轻松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如《钱塘江潮》一课,在讲解大潮到来前的内容时,播出观潮的人们熙熙攘攘、翘首以待,以及江面平静如常的电视画面,使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大潮到来前的情形。在讲大潮来时的内容时,播放水天相接处出现一道白线,横贯江面,闷雷滚动之声,由远及近,白线越来越粗,声音越来越大,直至大潮来到近前,白浪滔天,惊天动地的壮观场景,使学生非常自然地理解了课文这部分内容和描写潮来时的关键词语。再如《黄山奇石》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顺序,逐段播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电视录像,使学生得以逐个观赏、引发联想,之后再播映仙女弹琴等奇石录像时,学生竟然为这些奇石起出各种形象的名字而拍手叫绝了。

三、重点重播法

对于课文中最关键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彻底理解消化知识,可采取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重播的方法。如钱塘江大潮来到近前的场景,虽已播放过了,但专门对大潮如何冲击江岸,激起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之声的壮观景像再播一次,学生不但不厌烦,而且更加全神贯注地去观赏倾听,对这一天下奇观惊叹不已。再如《赵州桥》一课,关于赵州桥的建筑特点,虽然学生已经观看了一次,但由于原带节奏较快,有的没有看清,有的记忆不全,有的印象不深。再重播一次,甚至多次,学生也愿带着问题去观看。重点内容重播是非常必要的,《资料库》中多数内容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四、静音静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的电视画面和原声信息,是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听得清楚,观察得更精确,使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料更具感染力,可采取重点画面静像播放法,但要求所使用的放像机必须有此功能。如豹突泉的泉眼、赵州桥全景、长城的垛口、黄山的各种奇石;挺拔高大的白杨,大榕树的支持根,爬山虎的须蔓、树枝上的雾凇、蒲公英的种子等。对于重要的声音信息,可采取静音播放法,即遮住电视屏幕,让学生专门注意听声音,在无视觉干扰的情况下,专心致志去倾听钱塘江大潮声、庐山瀑布声,虫鸣鸟叫声,风声、雨声、雷声等,我们认为更能引人入境,领略大自然的美,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五、配音配像播放法

《资料库》中有些没有配音乐和课文朗读的电视画面,这种无声资料可留给教师更大的、更灵活的发挥余地。但在整体播放、分段播放或其它播放方法中,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为了保持与课文讲解同步,可以采用配以合适的音乐和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学生的原声朗读。如《林海》一课中,在对大兴安岭地貌的广而温柔、林海的绿而浩大、花的多而绚丽、资源的广而丰富等特征的描写上,再配上悦耳的音乐及课文解说词,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另外,《资料库》由于在拍摄中受时代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有许多场景无法再现,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对北大荒当年“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情景的描写,用《资料库》提供的画面已经解决不了教学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其它电视资料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配合播放,加以补充,就能使学生了解到当年北大荒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情景,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篇10

关键词:模块化教学;高校普通话教学;重要性

在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多都设置了普通话教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有的教师在授课中,课程设计比较宽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仅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很少进行拓展延伸。普通话教学应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的普通话练习。模块化教学着重将课程划分为具体的几个板块,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之前也有文章讨论普通话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但大多比较强调模块化本身的优势,而忽略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所以本篇文章将主要从三个方面:高校普通话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以及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来谈一谈论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高校普通话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普及普通话是为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文化传承与传播。在高校普通话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从思想上不重视普通话学科的学习。有的学生自认为平时用方言交流没有障碍,学习普通话的意义并不大。也有的学生自认为普通话讲的不错,在课堂上很少积极训练。还有的学生普通话讲得不好,很怕自己张口被同学笑话,越发不愿意进行练习。另一方面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并不明确,课堂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每堂课只是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很少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高校的学生都统一需要进行普通话考试,尤其是对于师范生而言,应该加强普通话课程的安排。也有的学校普通话上课人数较多,教师往往并不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且高校的学生基本上来自不同的地域,每一个人的普通话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清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不同,纠正方言语音,强化普通话的语音,才能够学好普通话。有的方言中是声调存在问题,而有的方言是韵母方面与普通话存在不同。例如在西南地区的方言中没有e,uo这两个韵母,读普通话时往往用韵母o来代替。也常常将后鼻韵母的字读成前韵母而产生歧义。

二、模块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模块化教学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具体的板块,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普通话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速成,而是需要学习基础的语言理论知识和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模块化教学应该与普通话的学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普通话教学中运用模块化教学,能够提高普通话课堂的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情况。模板化教学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结合我国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符合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改进。

三、模块化教学在高校普通话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教学计划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知识让学生按照考试要求进行备考。也有的教师将课堂内容根据考试的题型划分成各个板块,但是普通话学习并不能只局限于考试。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普通话的目标,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意识。普通话水平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普通话学习目标。根据教师教学内容所划分的不同板块,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学习普通基础语言知识,要熟记声韵母的发音方法,朗读与表达要加强文本练习。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的学习对于习惯说方言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的y度,将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的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帮助学生逐渐增加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张口讲普通话,乐于用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

(二)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学习

普通话的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缺陷,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增加学生普通话考试的通过率。按照模块进行普通话教学,可以划分为普通话基础知识、普通话与方言、朗读与语言表达、备考准备。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发音方法、声调的五度标记法、声韵母的发音方法,明确普通话基础的知识。普通话的学习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加注重实践部分。学生应该根据自己普通话的具体情况,由易到难,由低到高,从词汇、语法、声调、声韵母、朗读语感、正常自由谈话,循序渐进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按照一定的板块进行教学,将普通话学习化整为零,制定具体的步骤,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普通话学习并不能只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练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普通话的理论知识属于最基础的语言知识,有的学生的普通话讲不好,并不是因为音调音色的问题,而是声母、韵母的发音存在问题,声母的发音方法包括发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声带的颤动的情况、气流的强弱等,每个声母的发音要领有所不同,韵母也是如此,掌握具体的发音要领,才能够吐字清晰。

(三)有利于拓展延伸,丰富课堂内容

普通话学习不能只注重考试资料,应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丰富教学素材。一方面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知识储备,在不同的模块中适当增加绕口令、优美诗歌短文。例如在讲普通话基础知识板块,声调是最常见也是在说话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与声调相关的绕口令练习―《梁木匠与梁瓦匠》:梁木匠,梁瓦匠,俩梁有事齐商量,梁木匠天亮晾衣裳,梁瓦匠天亮量高粱,梁木匠晾衣裳受了凉,梁瓦匠量高粱少了粮,梁瓦匠思量梁木匠受了凉,梁瓦匠量想梁瓦匠少了粮。并且应该进行材料内容的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富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例如《白杨礼赞》、《故都的秋》、《背影》等素材,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之上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中,了解作者感情的起伏波动,运用恰当的语气与语调进行朗读。模块化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普通话的具体的水平与能力,可以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要求,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的普通话情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普通话课堂模块,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例如普通话与方言板块,可以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展示自己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模板化教学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小结

在高校的普通话教学中,有些学生并不重视普通话的学习,往往在课堂上应付差事,认为普通话的学习特别简单,基本上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思。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太认真计划课程内容,只选择与普通话考试相关的教学资源,而很少拓展延伸。之所以设置普通话科目,并不仅仅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学生通过普通话考试,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各民族各地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模块化教学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划分为具体各个不同层次的板块,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在高校的普通话教学中运用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跟着教师的教学步伐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普通话的练习,促进学生逐步解决在普通话表达上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拓展延伸,丰富课堂内容。

参考文献:

[1]吕洪君,于宝证,解光军.基于模块模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

[2]李雅翠.普通话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