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0 18:2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这场面太美了。
师:(惊奇地)场面美?
生:(大声地)是意想不到的壮观。
生:是不可思议的。
师:真是会读书呀!
【反思】浓浓的情感是靠文字来传递的。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找出自己对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的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面对这美丽、壮观而又震撼人心的情感,教师该如何进行引导、点化,让品悟中的生命更美丽呢?以上案例,引发了我的几点感悟。
一、品析词句,体验亲情背后的感动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情感、从品词析句中理解情感、从课外拓展中升华情感皆是紧扣文本展开,围绕情感教学展开的,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如:“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理解这句话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亲人离别的悲痛。有的学生说:“奶奶去世的时候,亲人们就是像海鸥那样站成两行为奶奶送行的。”我立刻追问:“能说说你当时的感受吗?”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此刻在她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葬礼的情景。“我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她最疼我、爱我,想到她从此再也不会和我玩了,我再也不会拥有她的爱的时候……”她哽咽了,每个同学的心里同情、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此刻让学生把这种情感融入课文的朗读之中。让他们带着各自的体验读一读这段话,让学生用心灵诵读,用心体验这浓浓的亲情。
在研读老人爱海鸥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老人喂海鸥动作的词语“小心地放”“退开一步”“撮起嘴”“顺着栏杆边走边放”,学生找出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后,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个“为什么”,以促进学生对词语所表达情感的深入理解,更让学生通过词语体会老人对待海鸥如同父母对待儿女的爱。
二、品读想象,体悟深情背后的震撼
在本课中我抓住了文中“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从而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通过仔细的阅读和筛选,着重强调文中的细节描写,从而感受老人与海鸥、海鸥与老人感情的深刻。仅仅通过句段字面了解老人喂海鸥的细心和通过想象感受老人喂海鸥不容易还不够,要让文字触动学生的心弦,从内心真实地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感情。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教学这部分,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课件出示老人的照片、海鸥纷飞的Flash画面,为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品味情感;我们都知道,情感不是一种涂抹在作品表层上的附属品,而是深深地渗透在构成作品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的标点和每一个句子之中。于是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三、品感悟情,体味生命背后的美丽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课文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悟情的目的。课文的后部分,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教学这部分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回忆并再现老人对海鸥所做的一切,那浓浓的深情再次唤醒学生的情感,然后以“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海鸥,会连声呼唤什么?海鸥们肃立不动,会想些什么?为什么用‘扑’而不是用‘飞’?”等移情体验的方法来体会和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得具体生动的,把老人对海鸥,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交融在一起,情感在感人和不可思议中升华。学生在感悟、体验和交流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万物皆有感知爱的灵性”上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体悟到生命背后的美丽,以达到人文情合三为一的境界。
篇2
【关键词】新课程;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现代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来,又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用到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让学生展开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有的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 《老人与海鸥》一文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老人与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我让学生围绕两个方面自主学习:一是反复阅读课文第1至13自然段,找出表现老人关爱海鸥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标注自己的体会与理解;二是反复阅读课文第14至18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找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标注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主学习完成以后,再让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刚才读、标注的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读、标注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所掌握的内容,不会出现讨论时没话说,不知说什么好的现象,让合作学习的效率更高。
二、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共同学习的合作者,这是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作为教师要发挥组织者、指挥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尽可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发现、合作交流、体验成功,使他们充分的展示自我,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首先,教师以学长的身份与学生心灵沟通,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以民主的教学行为,努力营造轻松自然、亲切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教师要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适时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果个别小组在活动中有障碍,教师可参与到活动中去,予以固化和引导。
第三,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做观察记录,及时对小组活动进行反馈,针对学生争持不下或思维受阻不能深入时,老师必须介入,及时点拨,排除思维障碍。教师要予以合理而有效的引导,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拖延中浪费时间,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重视合作学习形式的新颖多样
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合作学习时的积极性,达到好的讨论效果,我们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把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教师要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答辩、争论等形式展开活动,并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答案。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讨论时热情高涨,讨论得出的结果就有价值,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1、情境导入式。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情境导入式包括游戏情景导入、故事情景导入、问题情景导入、悬念情景导入和图像情景导入等。
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吸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画片、卡通片、实物等非常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这种直观的情景在学生的头脑里留下的不仅仅是表象、概括,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欲望。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就可以用情境引入式导入新课。首先讲一个关于作者季羡林到德国留学时的小故事,向学生介绍季羡林是我国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被称为“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国宝” 。他的文章深受大家的喜爱。然后播放德国风光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初步了解德国人爱养花,并且目的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以作者为向导去德国的街道上,甚至到德国人的家里欣赏他们养花创造出来的美景。
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是一节高效课堂产生的前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吸引力,能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阅读课文,从而找到想获得的答案。
2、小组讨论式。
所谓讨论,即对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在课堂上教师有针对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互相交流,最后有师生点评。师生通过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意识的强化工作,并把握好三个环节,即向学生讲清楚讨论式教学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亲自体验讨论活动;使学生感受讨论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态,采取正面鼓励,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做到统筹兼顾,设计出优生易于发挥,差生能够参与讨论的问题。
如教学《桥》时,在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个问题:(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2)洪水如此的势不可挡,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本能,那么,村里的一百多号人是怎样逃生的呢? (3)如果此时大家都乱哄哄地拥上窄窄的木桥,会发生怎样的后果呢?(4)老汉从队伍里揪出的人是谁?老汉为什么把他揪到最后?(5)小伙子又怎么做?后来发生了什么事?(6)从老汉的言行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要求每个小组负责讨论一个问题,再由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评肯定,表扬回答问题优的学生或小组。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合作探究式。
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三维目标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懂得怎样学习,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事物,提出问题,得出什么结论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提出中心问题,小组分别探究,学生代表作总结。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驱动力,也是引发认识冲突,打破认知平衡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探究式问题情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空和质疑提问的机会,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究欲望,并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激励评价
合理的激励评价,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效进行科学评价,能让“合作”和谐、深入、持久。
1、学生个人表现评价。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学生个人进行评价要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我们知道,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未成年人,所以,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例如对那些在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我给他们的评价是:“你们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探究。真是老师的好帮手!”而对于那些不是很自信的同学,我常这样鼓励他们:“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那有多好呀!加油,你一定行!”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我也会适时地作出激励性评价:“其实你很聪明,如果你能学习再努力点,一定会有很大进步!”借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予以鼓励,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在赞许中不断进步。
2、小组合作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的产物。在学习中通过相互合作探求、交流和展示,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教师要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等,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后都能看出自己与其它小组的差距及努力方向,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要及时表扬,如给予“你们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动作迅速,而且合作愉快,值得大家学习!”等激励性的评价,为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其他小组在先进小组的鞭策下,也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迅速得出探讨的结论。
总之,在合作学习中,对集体成果的评定和认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提高小组的内聚力;同时也应关注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水平差距,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评价和奖赏,每个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评价中获得激励,从而促进学生奋发上进,和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4,(8),30-36.
篇3
积三百年社会动荡产生的诗人加武将辛弃疾,被梁衡以一曲《把栏杆拍遍》唱响。解读这员武将传奇的成长故事,感叹这位伟大诗人成名的曲折历程,我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明确目标,坚定信念
人生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占3%的那些人25年来几乎没有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占10%的那些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上层。占60%的那些人生目标模糊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虽然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人生目标的实现需要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辛弃疾立志保家卫国,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哪怕以身殉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何以使其拥有如此大的勇气和气魄?“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此刻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祖国昌盛,人民安康。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首先要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制定一个适合自身成长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坚定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用我们炽热的心和发自内心地对教育事业的爱,去培育祖国的“花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为此,我首先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了三年成长规划和每学年学习计划,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博客和成长档案,随时记录和追踪自己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为了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我首先坚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和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语文素养。其次,学无止境,坚持自身与团队共成长。作为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团队中的一员,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我组织我校青年教师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小组,建立了成长简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成长信念使忙碌的日子变得无比的充实,人生价值在成长的幸福中不知不觉地得以实现。
二、勤于学习,乐于反思
辛弃疾从小饱读诗书,苦练剑法,这为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第一人,也奠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即使是在苟且偷安的不良风气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从伟大诗人辛弃疾的身上,我懂得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我们勤于学习,不但要学得“广”,更要学得“深”,在广泛学习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取长补短,一辈子学做老师。
走上小学工作岗位之后,我首先面临的就是小学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于是,我首先找来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这两本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坚持多讲多练,多学习,及时反思,明确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全局性与阶段性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为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我利用假期,重新找出了自己的大学专业书,进行复习,每读完一本,我就感到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但极大地提高了我的语文素养,而且让我在教学中变得更加严谨;最后,为了改变自己写作和科研水平不强的现状,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读书和写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会有的”,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们必须要学会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农村的工作环境较之城市来说,少了些娱乐和喧嚣,多了一些宁静和平和,这也为我这个十足的书虫创造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和学习环境,我常常沉浸在书海中乐此不疲,写作水平也在一点一滴地坚持和积累中得到了提升。
勤于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反思。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反思能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使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在教育教学中有时候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反思、探究,常常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青年教师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要尽早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
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全身心地去准备每一节课,大到课堂的整体框架结构,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句课堂语言及语速,都反复的揣摩和演练。课后虚心接受领导和老师的批评和指导,及时反思。如,上次我执讲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我这节课设计的内容过多,过细,教学重难点不是很突出,另外,语速也太快,学生听讲比较困难。针对教师反映的上述问题,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主动找了班里几个学生对我这节课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结果发现,我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太多,突出的表现在教学内容过多、过细、力求面面俱到。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语速就不可避免的提了起来,最后累了自己的同时,也累了学生,效果还不理想。所以,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重难点,而不再纠缠于那些细枝末节,并以此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件事之后,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次讲完一节课,我便会去网上搜集研究这节课的名师授课视频,去对比,取长补短,反思自身的不足,发现名师课堂的亮点。
三、抱平常心,善待挫折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常八九”,人生难免会遇到点挫折。
辛弃疾南归之后,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惮他。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一般,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然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会遇到许多的挫折,领导的不理解,学生的不配合,家长异样的眼神……而此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宽容和理解来善待他人,不断反思自身的不足,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勇敢地去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