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0: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争与合作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下跳棋的例子
下过跳棋的人都知道,6个人各霸一方,相互都是竞争对手,都想先人一步,把自己的6颗玻璃珠尽快地移至对面预定的位置上去。但是,如果你一味地为别人搭桥铺路,那么,别人就会先达到目的地,而你,则落后于人,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相反,如果你一心拆别人的路,而耽误了你自己的正事,你也不会取胜,因为其它的各方会在你们“鹬(yu)蚌(bang)相争”时“渔翁得利”。正确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追求自己的棋子尽快达到目的地为第一考虑要素。
二、学习中相互请教或自我封闭的例子
在学习中,有的同学在独立思考之后,仍然无法获得答案,那么,向他人请教,是一个好的办法。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是一个相互合作的例子。
有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相互交换,我们就有了两个思想。这也是学习中相互合作的例子。假如一个人,采取了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他主动与其它9个人交流了思想,那么,他就拥有了10个思想。但是,由于其它9个人,只与他交流了思想,其它9个人就都只拥有2个思想。这样算来,那个主动与其它9个人交流思想的人,自然比其它9个人拥有更丰富的思想。可见,合作的策略在竞争中获胜是多么的重要。
相反,如果一个人自我封闭,不与他人交流思想,他不帮助别人,别人也不帮助他,那么,他就只拥有自己单调的思想。不与他人合作、自我封闭的策略,在竞争中无疑要失败。
三、在合作与竞争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
有一只小鸡,心地特别善良,其它的小鸡都比它有心计。每当主人洒食时,其它小鸡总是对它说:“你道德品质好,政治思想好,你就合作一点,不要太小气,让我们先吃吧。”这位小鸡总是把自己看作是圣人,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到侵害。等到其它小鸡吃饱了,地上的食也几乎没有了。这只小鸡越来越瘦弱,最后抵御不了疾病的袭击,不治而亡。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具体功能
企业文化是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规章制度等的总和,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把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作为核心和基石,强调对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企业建设由技术中心、制度中心、产品中心等向文化中心的战略转移,是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灵魂。本文首先分析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然后具体分析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如何发挥作用。
一、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何谓导向功能?导向功能就是指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领导者及其职工起到引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法则是由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经营哲学所决定的,而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一项正确的决策时必须以这些方式和法则作为指导,并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其来指导员工进行科学的操作。其次,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规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得企业的员工能够对事物的评判相一致,一旦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无论是企业的领导还是员工,都能够朝着他们所认定的价值目标去行动。
2、企业文化具有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以及道德规范来实现。众所周知,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是企业内部的法规,有效的规章制度能够形成强大的约束力来规范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职工的行为。其次,道德规范上的约束力。 和企业制度不同,道德规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对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行为来进行约束。一旦人们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就会受到舆论的遣责,自然而然,心理上也会存有内疚感。所以企业的道德规范能够促使全体员工严把产品质量关,遵纪守法。
3、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这样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非常和谐,团结信任的良好氛围。使得整个企业上下的员工之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让职工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并自觉的将把本职工作看成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整个企业的步调一致,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壮大。
4、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共同的价值观念能够让企业中的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人类的最高精神需求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无可厚非,这一价值的满足将会对员工形成极大的激励。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不管是领导与职工的关系,还是职工与职工的关系,都是非常和睦且友好的,大家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此外,企业精神以及企业形象也会对职工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特别是当企业的文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成绩并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之时,企业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会更加的强烈,从而自觉的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企业的荣誉和形象,甚至让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企业文化如何构建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利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已经知道优秀的并且符合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将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起到引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可以利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扩大的这一趋势,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加强员工的创造力水平,达到改善企业品牌形象以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此外,企业也可以在现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招纳一大批具有创造力、进取心以及挑战精神的各类精英人才,为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后续力量,使得企业能够凭借其文化能力、人才以及其它的优势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2、利用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可以让企业职工的举止行为更加的规范化,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以通过感化员工来养成助人助己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员工知礼仪、重修养、守公德的操守来使其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保守企业秘密,同时能够很好的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人际关系,减少冲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利用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觉得,可以通过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理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员工行为,保证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性,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同时,可以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让其在实践的同时总结经验,并经过相应的总结和筛选提升到系统化、理论化的层次,从而转化为企业的文化,通过实践经验上升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可以改变传统企业中给员工的报酬方式,坚持员工共享企业成果,比如发放企业股票来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并在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合理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一个和谐的合作竞争环境,充分发挥其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总结:
总而言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法宝,也是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经营的最大资本、提升企业发展层次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并不断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提高企业文化层次,构建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志刚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J] 中国职工教育 2006年7期
[2].曾海宏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J] 视点 2008年9期
篇3
摘要思政工作是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文化也必不可少,对二者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提高日常工作质量。本文主要对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融合途径及方法,推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 思政工作 有效方法 途径
一、前言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提升国企内部员工的思想水平、企业文化建设等,进一步提高员工日常工作积极性,推进企业发展和进步。因此,国有企业要对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认识,推进国有企业创新及发展。
二、国有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融合的重要性
(一)新形势下思政工作的要求
当前环境下,要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新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对思想认识问题进行解决。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对企业经营发展及与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性问题进行解决。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服务于国有企业员工,实现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二)企业文化推动思政工作发展
将企业文化应用到国有企业思政工作建设中,能够赋予思政工作以精神内涵,达到良好的思政工作效果,并对二者进行有效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行为准则,它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提供助力,以实现国有企业终极发展目标。同时,企业文化能够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互补,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实现有效融合。
(三)企业文化与思政工作协同发展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在思想动力。将国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也能够实现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认知,使国有企业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未来发展及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企业文化和思政工作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升领导思想认识
想要实现国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必须提升领导的思想认识。领导是国有企业思政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其要结合国有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党员干部队伍能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环境。依据企业文化及思政情况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评议,并通过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凝聚力,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同步发展。
(二)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最能体现企业的个性和发展诉求,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实现文化创新。要依据国有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使其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机结合,让企业员工充分认识到其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以员工为核心,为其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企业内部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以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为企业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及工作氛围,实现国有企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员工素质水平
提高员工素质水平有助于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政工作的真正融合。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离不开员工的参与性。针对当前国有企业职工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削弱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构建效果的情况,要对企业职工现状进行明确认识和了解,依据国有企业发展背景,对其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不断丰富企业职工的理论知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水平,并在该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进行渗透,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推动力。
(四)强化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要求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它主要是以制度形式对职工进行约束,以保障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其不仅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能够实现国有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要参考国有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制度建设,在该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政工作建设的同步发展。
(五)构建职工之家
构建一个舒适且富有凝聚力的职工之家,是国有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共同心愿,其能够为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实现思政工作建设与文化建设。它不仅使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也使企业内部环境更加和谐,真正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不断丰富他们的文体活动,及时为其提供帮助,使他们的日常工作更加舒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思政工作的有效融合是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它能够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及其日常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其快速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〇〇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一、总则第一条为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和《北京皇城保护规划》(以下统称《保护规划》),保护古都风貌,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本市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迁入保护区人口数量控制、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等相关工作,执行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保护区是指市政府批准公布的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
本规定所称房屋包括不可移动文物、房屋、院落等地上物。
本规定所称保护区居民是指在保护区内有本市常住户口和正式住房,并且长期居住的居民。
第三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体现历史风貌为宗旨,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有机更新,合理利用,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保护规划》要求,拆除违法建筑,降低人口密度,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对符合历史风貌的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对不符合历史风貌的房屋按照与保护区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原则逐步进行改建。
第四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原则是:
(一)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整体传统风貌,保护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
(二)落实《保护规划》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市政先行、有机更新、循序渐进。
(三)保护区保护与旧城外开发相结合,修缮保护与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管理相结合,降低人口密度。
(四)政府投入和房屋产权人或使用人合理负担相结合,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发挥市场作用,调动多方面积极性。
(五)由区政府结合各保护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推进实施。
二、落实《保护规划》的重点和原则第五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规划要遵循《保护规划》,其他规划如与《保护规划》存在矛盾的,以《保护规划》为准。
第六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保持与保护区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相协调。
(二)保存胡同肌理、传统四合院的原有格局。
(三)保存不可移动文物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等历史遗存。
第七条保护区的各类建筑应按照《保护规划》分类,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保护和整治。
(一)文物类建筑应依据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严格保护。
(二)保护类建筑只可按原有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式进行修缮,不得拆除、改建和扩建。如确需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应保留原有格局和外貌。
旧城内被确定为保护院落的,按照保护类建筑进行管理。
(三)改善类建筑应以修缮为主。属国土房屋行政主管部门鉴定的危房,可按历史格局和外貌翻建。
(四)保留类建筑原则上应该保留,需要改建时应恢复传统建筑形式。
(五)更新类建筑应严格按重点保护区的空间格局、建筑体量、尺度、形式、色彩等传统特征拆除改建。
(六)整饰类建筑应按照保护区传统特征进行整饰或改建。
第八条保护区应保持原有的胡同格局,原则上不得对胡同进行拓宽,确需贯通或拓宽的,应按《保护规划》实施。
第九条保护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胡同内布置市政管线时,应保持该保护区的传统风貌,原则上不得改变原有胡同的尺度和走向。
(二)在原有胡同基础上布置市政管线时,原则上应按规范要求实施,胡同宽度不够、难以达到规范要求的,经技术规范制定或管理部门确认后,可以采用相关技术措施予以解决。
第十条保护区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须保护历史名园及其遗存。
(二)由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注册挂牌的古树名木和《保护规划》确定的“准保护类树木”,须按《保护规划》落实保护责任。
(三)应采取传统的绿化形式进行绿化。
第十一条在保护区内,不得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标识、标语及宣传品,不得擅自架设各种管线。
三、组织实施第十二条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计划;依据《保护规划》编制保护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和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组织拆除保护区内的违法建筑,积极争取和运用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专项资金,组织建设或筹集保护区定向安置用房,落实居民外迁等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十三条保护区周边及区内主次干道、胡同等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保护规划》和保护区风貌保护要求一次完成,由市、区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其中,保护区外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电信等管线,分别由各专业单位负责落实。保护区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供电、电信等管线及非主次干道整修、绿化等附属工程建设费用及所涉及房屋的拆迁补偿费用(以下通称附属工程费),由区政府负责落实。区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方案》中参照以下原则和标准确定附属工程费的分担办法:
留住的产权人现住房面积部分,可减半分担附属工程费;在规划允许的前提下,留住的产权人修缮后增加的不超过10平方米的厨房和卫生间部分,减半分担附属工程费;除上述之外的其他住房面积,全额分担附属工程费。
第十四条各区政府组织编制的《规划方案》应报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
各区政府组织编制的《实施方案》应包括:房屋及人口现状,逐幢、院、片的规划设计及房屋保护和修缮措施,外迁人口数量及相应定向安置用房的位置和规模,留住和外迁政策等内容。在《实施方案》审定前,应邀请有关方面专家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意见。
《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经批准和审定后,应向社会公布。
第十五条 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原则上应统一组织实施。在实施之前,应先进行非主次道路整修、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化等附属工程建设,为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创造条件。在组织实施时,可结合各保护区实际情况,以院落或者若干院落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土地置换或整合的方式。
第十六条加强保护区综合整治工作,拆除保护区内违法建筑,落实产权人的保护和修缮责任。由区政府根据保护区居民外迁情况、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实际需要,负责具体组织落实。
第十七条自本规定之日起,保护区应实行迁入人口数量控制性管理,由市公安局会同市有关部门另行制定具体办法。
自本规定之日起,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保护区房屋出租出售市场管理。对出租出售的房屋,应依法征缴相关税费。原土地属于划拨的,须按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
第十八条市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区政府开展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结合各区的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计划,按年度向各专业单位下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保护区居民及其所在工作单位和房屋产权单位,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
保护区居民属于廉租住房对象的,可不参加摇号排队,给予优先配租。
四、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的措施第十九条建立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专项资金。在2008年前,根据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年度工作安排,市、区分别按年度安排相应资金,主要用于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其中,市对区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由市财政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保护区下列单位或住户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外迁:
(一)需要腾退后对社会开放的不可移动文物内的单位或住户。
(二)为引入市政基础设施或道路整修需要拆除房屋的单位或住户。
(三)恢复建筑物原用途需迁出的单位或住户。
(四)按照《保护规划》需要拆除、改建房屋的单位或住户。
第二十一条根据保护区外迁居民人数、家庭结构情况,各区可申请提供定向安置用房或专项建设用地,涉及有关税费缴纳和房屋销售管理等按照本市经济适用住房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各区政府可以结合本区或者各保护区实际情况,根据以下规定确定每片保护区降低人口密度的具体政策:
(一)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购买保护区四合院后,落实对所购四合院的保护和修缮责任。具体政策按照市国土房管局等部门制定的关于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历史文化保护区四合院若干规定执行。
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实施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
(二)由区政府组织实施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落实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异地外迁的居民可参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加快城市危旧房改造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发〔2000〕19号)第八条规定购买安置住房。具体优惠办法由各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方案》中明确。
保护区居民人均原住房建筑面积不足5平方米,并且在保护区外无正式住房的,外迁购买定向安置用房时可按照人均5平方米认定原住房面积。
外迁居民放弃购买定向安置用房的,区政府可参照《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市政府第87号令,以下简称87号令)规定给予货币补偿。
(三)在有利于保护文物,恢复和保持历史风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和住房条件的前提下,各区政府要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可采取政府组织、由投资人参照87号令外迁保护区居民等方式。
区政府在审定各保护区《实施方案》时,不得重复使用优惠政策或扶持措施。
五、保护和修缮责任第二十三条保护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进行管理。
第二十四条不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非住宅房屋,由产权人承担保护和修缮责任,承租人应积极配合和协助。
第二十五条不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住宅房屋,由产权人按下述规定承担保护和修缮责任,承租人应积极配合和协助。
(一)保护区的私有住房,由产权人按照《实施方案》承担并履行房屋保护和修缮责任。产权人可以出售其住房,出售时同院其他住户有优先购买权。购买房屋后居住或使用的居民和单位应按照规定对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二)保护区的直管公有住房,可由留住的承租人按本市房改成本价及有关优惠政策购买后,作为产权人承担保护和修缮责任。产权单位可以收购承租人的公有住房使用权。经申请产权单位同意,承租人也可以出售公有住房使用权,出售时同院其他住户有优先购买权。
(三)属于单位自管公有住房的,可以参照直管公有住房有关规定处理,也可以由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统一对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第二十六条保护区留住居民应当按照《规划方案》和《实施方案》对房屋进行保护和修缮。
第二十七条保护区留住居民按本规定购买住房涉及的有关税费,按照职工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规定执行,颁发经济适用住房房屋所有权证。按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的,颁发商品房房屋所有权证。
第二十八条 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应做到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结构。保护区房屋修缮后,必须使用清洁能源。有关工程项目可享受本市改用清洁能源的优惠政策。
六、拆除房屋的处理第二十九条为落实《保护规划》需要拆除房屋的,被拆迁单位和居民应在规定期限内搬出。拆除住宅房屋内的居民可以按照本规定购买定向安置用房,或申请货币补偿。拆除非住宅房屋的,按照87号令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第三十条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中拆除交通、公交、绿化、供电、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电信、邮政、环卫、消防等设施用房,以及当地房屋维修管理用房,应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及规划设计方案安排迁移、还建或者给予适当补偿。其中,拆除热源时,组织实施单位应按照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将热用户并网或新建其他热源。在还建的用房交付使用前,应先建临时用房,确保修缮、改建区毗邻单位和居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三十一条在拆除保护区房屋时,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有价值的建筑构件,应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收存保护。
七、保障和监督第三十二条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支持区政府组织实施保护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三十三条建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机制。市、区规划、文物和国土房屋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保护区房屋保护、修缮、转让等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对未履行职责的部门和单位,要依法追究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篇5
为什么强调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合作与竞争,作为人的社会交往中对称性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整个社会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尽管两者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社会生活中却是相伴相随的,无法用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两者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立足于教师本身孤独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强调集体意识下的严重的“群体内耗”行为,合作比竞争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的必要性
合作对学校发展、对教师、对学生究竟有哪些价值呢?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合作文化有利于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状况的改善,同时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教师合作有利于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
合作文化对于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推广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在吸收全体教师的隐性知识方面具有功能,有助于教师把从专业发展课程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向课堂教学实践转变,同时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学校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当教师在学校里坐在一起研究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当教师互相观课的时候,当他们从同事和其他外部优秀经验中获得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实践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处在一个绝对必要的知识创新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不是“孤立自主的专业化”,而是“互动的专业主义”。在一个互动的职业团体里教师会成为一个持续的学习者,尤其是面临变革的情境时。变革的本质是学会新的思考和做事的方式,新的技巧、知识、态度等,这种变革必然会给教师带来众多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如,变革是不是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们是否对变革感兴趣,变革产生预期的结果了吗,变革将如何对教师个人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往往都需要教师共同讨论才能回答。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技巧训练性质的培训,更加需要一对一的和集体的机会去交流有关变革意义的看法。交流得越多,所能带来的提高的幅度也越大。教学水平提高是一项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事业,和同事们共同的分析、评价和试验就是教师提高的条件。
2.教师合作有利于学校的改善
学校是变革的中心,在课程改革中,对学校的关注是必然的。合作是学校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是很多人公开阐明的观点,也是许多优质学校发展实践经验的精髓。开放式学校、有效学校、成功学校、多元智能学校等许多成功学校的发展都以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合作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合作的氛围带来了教师职业动机、工作热情的差异,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程度以及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当学校面临深刻的教育改革,那些具有合作精神的组织就永远比封闭组织更加具有生命力。
3.教师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合作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合作的文化氛围,使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行为和态度作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共同承担的责任,他们按照年级或者教研组等不同的群体组织在一起,自由地交流思想,朝向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而努力工作。这种团队工作的方式,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当前教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无疑,教师之间的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提高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形式,普遍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这是一个参与主体都获益的举措。但实际上,在国外,关于教师同事合作的问题,遭遇十分尴尬而又具有讽刺意义的局面。一方面是口头上的认可,一方面又在行为上拒绝实践它。在我国,尽管我们有浓厚的集体主义意识,有优良的教师合作传统,但是在合作的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一所学校实地调研期间所经历的几个有关教师合作的事例来分析当前教师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窥探到众多处于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考试文化制约下的学校教师的合作状况,这是一种人为的合作、表面的合作和例行公事的合作。当前的教师合作面临很多难解的困惑。
1.教师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教室的独立是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一个教室就是一个独立的“班级王国”,教师被分配到每个教室里,与其他的工作隔离开来。正是这种教师孤独文化的制约,导致了教师对同事合作的拒绝。从教师学习的取向看,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性目标和学习性目标。持表现性目标的教师,对同事听课的态度是想获得积极的评价,避免消极的评价。而持学习性目标的教师,是想通过同事听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不是表现成就。那些持表现性学习目标取向的老师,害怕把自己真实的课堂表现呈现在同事面前。他们缺乏自信,自我防卫意识强。一位教师说:“大多数的老师不会拒绝你听课,但是他们从心理上不欢迎,而且你听课,他的表现和平时就不太一样。”这种防卫的意识,使很多教师不愿意主动针对教学中的问题与同事进行合作。
2.合作的目的不一致
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群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其中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是有共同的目的。而实践中,教师之间以竞争为主导的文化使得他们在合作的目的上产生了分歧:不是双赢而是战胜对方。“(教师之间)还是竞争多于合作。要达到教师之间真诚的合作、完全的合作、毫无戒心的合作,做不到,完全做不到。竞争还是最根本的问题。在竞争的压力之下,你想让自己班级的成绩高于其他班级,那么你有一些精品的东西,非常有经验的知识性的东西,你会有所保留,你不会和别人去说的,说了的话,别人可能就超过你了。”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教师评价的偏颇,我们的评价是成功与失败的评价,而不是诊断问题与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由此造成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
3.教师屈于行政的压力而合作,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
传统的中央集权管理模式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新课程改革仍然带有浓重的从上至下的中央集权色彩。在教育部组织的两次对新课程实验区的评估标准中,明确提出对教师合作的要求,如,“教师之间有较多的沟通与交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在行政的干预下,教师往往屈于行政的压力而进行“刻意的合作”“表面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不是自发的,不是自由选择的,而是强迫的,一种行政上的责任,以实施他人命令为目的。如,在我所调研的学校就存在这个问题。这个学校教研室有一个制度:每周组织某一个教研组的教师随机听一位教师的课,然后利用课后的10分钟进行仓促简单的课堂评价。结果,每次很多教师都是勉强来,评课总是副校长、教研室主任说话,其他教师很少发言。评课常常是“你这节课上得非常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牢,课堂气氛活跃,体现新课程目标……”学校每隔周周三组织教师进行关于新课程学习的沙龙。结果每次学习,除了发言做报告的老师外,其他的教师不是抱着一堆卷子,就是几本书,低着头做自己的事。台上的教师发言后,从来没有回应的教师。沙龙变成了一言堂式的报告。很多教师说:“我们就是不得不来听。他说那点东西,我早就知道了,不感兴趣。”
4.教师之间很难在时间上协调一致
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感觉新课程使他们的工作量增大,全新的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繁重的工作任务。而教师要合作,往往会涉及两个或者更多的教师,需要一个共同的时间表。在紧张的时间安排下,教师很难抽出特定的时间进行同事合作活动。“有时候遇到我不知道怎么讲的课,我就抽时间跑到一些老教师那里去听一节,借鉴一下。但是我的时间实在太紧张了,根本没有时间去听别人的课”。
三、促进学校合作文化生成的对策
我国有着良好的教师合作传统,也有较大的教师合作空间。2001年和2002年两次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评估调查结果均表明:当教师得到帮助时,最有效的来源是同伴教师,其次是管理者和专家。教学工作中绝大多数的教师能够经常与同事交流。这一结果表明了塑造教师合作文化的可能空间。那么,在实践的学校管理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文化,来改变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提高和学校的改善。
教师文化是基于学校与课堂的社会语脉而生成的人际关系,是紧扣课堂实践生成的。教师文化的生成舞台是课堂,他的根基在于课堂结构本身。
因此,对教师合作文化的塑造和生成要紧紧围绕教师的教学实践。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政策、组织、领导、资源、培训等不同的方式,对学校内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给予支持。在塑造合作文化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避免刻意的合作
“刻意设计的同事合作”是哈格里夫斯(Hargeaves)(1991)提出的。他认为这是“以具有一套形式的、具体的官方程序为特征……诸如在特别提供的房间里进行的同事辅导、名师教学、联合计划等”。
这种合作导致教师之间不必要的接触迅速增加,还消耗了本来就不充足的时间。根据哈格里夫斯的研究,真正的合作文化是深度的、个人的和持久的。它们不是按具体的方案或事件计量的。合作的文化由教师的日常工作组成,并以其为绝对中心。
也就是说,只有当合作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和行事风格,成为自然状态下的教师的无意识习惯行为时,才形成了真正的合作。
当然,教师合作文化不一定是自然演进的产物,它可能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定的官方程序而增加教师相互讨论和学习的机会。如,强迫的小队教学、为合作计划提供办公室、同伴教练法、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等,都是一种人为合作的体现。但人为合作重要的在于体现一种组织导引的价值追求,旨在通过操作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培育教师自下而上的解决问题、改善学校的能力。它鼓励教师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学技能和专长的分享、学习和提高;协助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实施。但是人为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教师之间自然合作的状态,教师能够因共同的职志、信念,以彼此分享价值、沟通意见为日常行事的风格。
我国很多教师屈从于行政的压力而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各种合作活动,而如果我们不能够反思这种合作的哲学观和教学思想,不能反思这种合作究竟是巩固教师现有的实践还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不能反思合作是否损害了教师的道德操守和智力优势的话,就会导致教师之间的表面的合作和低效、病态的合作。
2.正确处理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矛盾
在改革的时代,合作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似乎合作就代表着“有抱负”,而追求个性就被视为“异教”,是应该被去除而不是被尊重的东西。然而,实际上,合作与自主,即集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绝不是这种二分法所能够解决的,我们不能假设合作就是好的,自主就是不好的。我们需要把自主和合作的问题放在有助于创造每个人都适合的条件的角度上加以考虑,使教师在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独立行动的自主性。
对许多教师而言,孤立是做工作的一种策略,因为它保护了满足即时的教学要求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课堂的高度复杂与不可预测性,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随机回应,以及师生互动的精确掌握,其效果远比预先规划好的方案要好得多。所以班级里的课程应该有高度的自由与独立性。另外,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保持课程的流畅,并利用机会适时强化某些重要概念。所以过度的共同规定计划、交换教材、共同作业和学习单元,可能是不切实际的行为,而此种合作并不会在班级教学中自动转换成显而易见的改善。
因此,过度追求合作,漠视教师工作的个体性,既不合乎教师工作的实际,更难以实现教师之间真正的合作。
3.注重知识的创新
重视知识创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复杂时代合作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合作文化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追求,合作的一切内容、形式都以此作为基点和归宿。也就是说,教师合作并不是坐在一起工作,或者分担工作量,也决不仅仅是激发教师工作的情感和动机,而是彼此智慧的激发,对知识、技能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正如富兰所说:“理解合作文化的本质和它所具有的作用,就是承认它在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使他们变成显性知识)方面具有功能,同时它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组织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这样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对于获得成功具有核心意义”。
要实现合作的“知识创新”的目的,合作的内容、形式和一些技术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并不是说任何专业学习团体都是有价值的。合作是有力的,这意味着它可能有正向的价值,也可能有负向的价值。
从合作面对的技术性问题看,如,部分小团体或小组的成员对其他成员有较大的影响,以致决策过程欠缺民主;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组织内,实行合作比较困难;合作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较强的能力;如果假设的工作已经处于满负荷、超负荷的状态,合作会招致更大的压力和困扰。
从合作的形式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多年来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教师在合作方面形成了许多制度化的形式,如,不同规模的集体备课、定期的学科沙龙等,这些合作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对新的学校文化的呼唤,对教师的严峻挑战,使我们必须拓展原有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拓宽教师合作交流的范围,实现教师知识创新的过程。
4.营造相互信任的文化环境
相互信任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是根本的,如果仅仅关注合作的形成而不考虑文化的发展,要建立合作,也只能导致行政强加的合作,它的作用是破坏性的。组织内部的合作环境是由相互信任的文化环境和特定的权利运用模式构成的。
篇6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合作; 学习;探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遵照作文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从审题到立意到组织材料等整个写作过程。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班教学过程中教师又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个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致在独立作文时学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帮助,从而出现作文教学高投入低效果的状况。作文教学进行恰当的合作教学,实行分组作文的方式,能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有利于解决如何提高学生寻求语言与事实的最佳组合这一作文难点。回顾自己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尝试,略谈体会如下:
一、激发合作学习的意愿
对合作活动而言,最重要的是创设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环境,有了合作意愿,才能激起合作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同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么讲闲话、吵闹,要么无精打采,一声不吭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很好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小组成员搭配的随意性,造成学生没有合作的意愿。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愿组合,自己商定,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做一方面尊重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激起合作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更好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开展,缺乏深思熟虑,而是主观随意,从而挫伤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把握好契机,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更好激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
二、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
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即让学生明确该干什么,怎样干,通过合作学习有什么提高等。例如“记一次活动”的作文教学,在组织小组成员活动时,要明确告诉同学: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写作文积累素材,活动的每个同学须按活动的过程拟写出个人习作。由于目标明确,同学们自然会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认真、仔细观察。又如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可向学生提出:人人必须宣读自己的作品,虚心倾听别人的评价,找出每个同学中的好句佳段,评比出最佳习作,并议议好在哪里,说出自己的不足,谈谈交流的收获等要求。当然,上述这些要求不一定要在一次活动中全部完成,从易到难,分步灵活进行,杜绝目标指向不明,大而模糊。
三、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写作热情
首先作文题目设计有新义,是学生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虽不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却是他们熟悉的老师的亲身经历,因此他们对素材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听讲十分认真,讨论踊跃,各抒己见,富有见地。其次素材本身具有戏剧色彩,情节比较复杂,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没有结尾,没有是非结论,留给学生充裕的想象空间,学生表达自由,能够发挥学生个性,平时作文不认真的学生,都跃跃欲试。小组创作时,分工明确,有主持,也有补充,有出主意的,有提笔书写的,还有设计版面的,尽管是小组讨论,而且全班十六个小组,课堂纪律却热烈而不混乱,没有一人游离讨论之外。因此创造性的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能够激发热情的劳动,加之老师将竞争引入作文教学,又为燃起学生的写作激情添了一把火。
四、设计合作学习任务
作文教学有它的独特性,不像阅读教学,每课都可设计合作学习,作文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小组成员拥有共同的事实材料。因此,教师在安排小组作文时,首先要解决选题问题和共同素材问题,如:记一件事,必须让他们一起经历;绘景状物,必须让他们一起游览、欣赏;写一个人,必须让他们一起了解、熟悉这个人物。有了共同的事实做基础,较易领悟到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而非“那个”词语或句子,也较易比较出文章的优劣。与教师指导相比,它缩短了个体之间在思想感情与语言储备等方面的差异,更能达成共识并相互影响,而且解决了教师难以顾及全体的困难。当然在设计合作任务时,要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尝试初期,多做一些片段练习,待学习比较适应后,再做全文练习。
五、培养合作技能
作文教学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同时进行两项活动:个人学习――积累素材,拟写作品;小组活动――交流、评改作品。前者掌握学习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基础,后者确保小组充分有效地发挥功能,促进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个人活动的有效性,更重要的取决于小组中社交活动的有效性,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合作技能。重要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相互认可接纳,相互信任支持;能准确、有效地进行交流,能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等。但这些技能既不是天生的,又很难在实践中自发形成,它需要精心的培养。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担当好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既要提供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自然活动中磨砺,更重要的是创设专门的情境,进行专门的训练,这是保证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
篇7
【关键词】自主合作法 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设计题目 批改点评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直接布置作文题目,学生来写,不愿意写、写不出、写不好的问题长期存在,其原因之一是学生在写作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和状态,写作的积极性不高,因而效果不佳。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合作,勤于动笔,从而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升。
一、自主观察生活
观察是积累的基础,只有自己观察发现,才能积累写作的原材料。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说明没有生活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全身心地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的原材料,这样作文时才能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对生活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情,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可以记录下来;对其中感受深刻的场面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对生活中的人物,如果发现与众不同的,就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瞬间,能够打动自己的内心,或者给自己以鲜明的感受,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有些生活现象能够引发自己的思考,就应该抓紧时间把这些思索记下来。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也是观察能力提升的过程。观察活动本身也是写作素材。观察以后,要指导学生通过小练笔、日记、周记等方式,及时记录下来,形成内容具体丰富的积累本,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二、自主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我们要从积累写作素材做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合作积累素材。要把积累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积累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积累的内容和方式,而教师只充当学生积累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学生自主积累的导火索,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名人积累的事例、指导学生进行诗文朗读、组织学生展开积累的意义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积累什么,怎样积累,这些方法如果不教给学生,只是让学生盲目积累,他们可能手足无措,漫无目的,收效甚微。因此,应该通过学生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积累方法,引导学生取长补短,获得更多更好的素材积累方法。例如,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圈点,予以批注,写上评价语言;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
三、自主设计题目
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往往不愿意写,所以不妨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合作,大家共同设计选择自己爱写的题目来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提供参考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主选择文章类型、自主设计写作题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间交换自己设计的题目,大家轮流点评,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共同认可的题目。这种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抓住学生愿意自己设计题目的这种心理,使他们在愉悦的状态下,体验到当小老师、布置题目让别人写的乐趣,从而获得写作中不同的感悟,这也是学生喜欢自主拟题的一种原因。为了使学生将拟题的兴趣保持下去,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小组间的合作、全班同学的合作来进一步激发自主拟题的热情。每一次拟题的过程,也是自主、 合作的过程。对每一次拟题,最后可以进行评比,看看哪个小组的题目好。这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可以激发竞争,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非常用心,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设计好的题目,因为个人即是集体,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在评比中获胜,最终就形成了小组内和谐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四、自主批改点评
篇8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中,我有了以下一些收获。
一、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写作空间,创设写作情景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眼中的世界较之成人就更为丰富。天边的彩虹,门前的小树,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动,无不令孩子们或喜或忧。在这些多姿多彩的事件面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们心中不会波澜不惊,他们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前许多老师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的写。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老师的经验我们是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
1、学生玩儿得高兴,忘得快!活动组织了,孩子们玩儿得也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活动结束后,却只记住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活动中哪个同学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其他同学是什么表情?要么说不上来,要么谁和谁说得都不一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注意一件事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大都是无意注意。因此,也就出现了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为学生提供的写作帮助却很少。难怪有的语文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费时低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当学生亲身参与了一个活动之后,已经有了表达的需要,但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印象模糊,只记得大致轮廓。如果老师此时急着去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只会把学生越讲越晕。也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供需不一致的现象。怎样才能使一个活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做到省时高效呢?现代教育技术因其有准确记录和反复播放的功能,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2、活动的范围狭窄。老师可组织的活动不少,各种比赛、故事会、游戏,内容不能说不丰富,但大都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偶尔走出校园,时间也很短,很难说得上是融入生活。天边的彩虹多美呀!但它转瞬即逝。我们事先不可能组织学生观察,也就白白错过了一次训练学生观察、习作的良机。李吉林老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潘老师也认为学生习作的需要可以由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产生。而现代信息技术恰好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使我们能更好地创设出习作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世界,认识一些我们平时甚至不可能接触的事件,从而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在合作中作文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
三、运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和教师的作文观
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搜集、积累材料,在更快捷的平台上写作文、展示作文,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材料,事事皆可作文。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在这种情绪下,习作教学就会取得显著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的作文观有所转变: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57-01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下面,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学会合作》为例,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读写结合,做到一举两得。
一、在品味中学会词语运用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可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词语的品味理解及恰当运用。笔者在教学《学会合作》时,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你一定在音乐厅或电视上听到过交响乐团的演奏吧,这可算得上是人与人合作的典范了。谁能说说“典范”这个词怎么理解?
生:典范就是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查词典。
师:你真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查词典理解词语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谁能用“典范”说一句话呢?
生:我们班的孙大竞是一个典范。
师:你们觉得这个句子怎么样?
生1:太简单了,不够生动。
生2:表达也不够准确,应该说清楚是哪一方面的典范,人无完人,不可能什么都是典范。
师:你能试着说说看吗?
生:我们班的孙大竞是刻苦学习的典范。
二、在模仿中学会迁移创新
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的文章,课文中的语句表达、构段方式、材料的选择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范例。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写作,可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1.仿写语句,学会锤炼语言
写好文章,首先要从写好每一句话开始。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就是学生写作的“启蒙老师”,仿写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锤炼语言,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学会合作》一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自由诵读这个句子:“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思考: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从而让学生领会:这是一个排比句,运用排比可以更加有力地说明我们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接着笔者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补充省略的内容,得出的语句异彩纷呈:你是医生,就要和护士一起治病,共同保护人们的健康;你是教师,就要和同事一起教学,共同培养祖国的花朵;你是厨师,就要和同事一起努力,共同为食客呈现一道道美食……在这样的仿写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精炼了。
2.推敲段落,学习构段方式
构段方式是指文章的段落组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段是文章的基础。以一段话为训练点,学习构段方式,重视写段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写好一段话的能力,为整篇作文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学会合作》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了说明“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的合作”,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笔者要求学生仿照这样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收尾。通过训练,不断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转换视角,学习立意选材
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更加应该转换视角――关注“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提问: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呢?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呢?学生回答:举例子,举了两个事例。笔者接着追问:为什么要举两个事例?只举一个够不够?为什么?在交流讨论中学生明白:只举一个事例是不够的,虽然课文的两个事例都说明了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但侧重点不同――前一个事例主要说明协作的重要;后一个事例说明必须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在作文时首先要明确中心,再根据中心来选择材料。
三、在质疑中挖掘写作素材
课文中的语句表达非常准确精炼,有些内容学生不甚理解就会产生质疑。对于这种预设之外的课程生成,教师只要及时抓住,就能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写作的有效素材。对《学会合作》中的一个句子“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有学生提出:“竞争”和“合作”是一对反义词,放在这里是不是矛盾?面对这样的质疑,笔者没有忙于做出解释,而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并且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这样的质疑常常成了习作的素材,既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篇10
“师友制”是在转变教学模式背景下,吸收小组合作的实践经验、扬长避短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我班的教育现状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一种合作学习新模式。“师友组”是由一个成绩优秀学生(即“学师”)与一个成绩后进学生(即“学友”)组成的两人合作小组。其特征我概括为十二字:一师一友,亦师亦友,益师益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师友间、师师间、友友间、小组间的互助合作与良性竞争,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生动高效的课堂,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尤其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纵深拓展。
本文就“师友制”学习模式下如何以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素质,简略介绍我的粗浅实践。
二、师友五分钟语文活动
(一)演讲赛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的主题都是学生“自我介绍”。但第一课不会就此止步,接下来开启的将是一整年的课前五分钟师友演讲对抗赛。
七年级上学期为创作型演讲,下学期为即兴演讲,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提前一天抽出两个师友组及演讲顺序。抽取一个演讲题目,如《我们班的“活宝”》。师友合作撰稿。
2.课堂呈现。按抽签顺序起立演讲,限时150秒。超时10秒强制结束演讲。
3.当堂评奖。演讲结束后,非演讲同学举手表决,每人限投1票。主持人计票,获胜师友当选“演讲之星”并以10分计入“课堂风采评价表”,成为当月“优秀师友组”评选重要依据。
(二)辩论赛
八年级的学生追求独立,同时易感情行事,辨别能力弱。因此,我为充满挑战的八年级安排的五分钟语文活动是师友辩论赛。
上学期为创作型辩论,下学期为即兴辩论,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
提前一天抽出两个师友组,抽取辩题,如《初中生上网弊大于利(正)――初中生上网利大于弊(反)》。组间以猜拳方式定好正、反方。师友合作撰写辩论稿。
2.课堂呈现
①立论:先正方,再反方。发言时间各30秒。
②自由辩论:正方队员先起立发言,结束发言后,反方队员应立即发言,否则时间照计。一方发言时间用尽,另一方还有剩余,则该方队员可以继续发言,直到时间用完。发言时间各90秒。
③结论:先反方,再正方。发言时间各30秒。
3.当堂评奖(与演讲比赛类似)
(三)作文赛
近年中考作文,文体不分,空发议论,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真情实感。为改变写作风气,避免文章枯燥乏味,我采用传统的“起承转合”构思法来增加文章的叙事性与曲折感。因此九年级五分钟活动安排的是“起承转合”师友作文赛。
上学期为创作型作文赛,下学期为即兴作文赛,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提前一天抽出四个师友组,抽签确定起、承、转、合四组。“起”组学师自动成为本轮比赛负责人,赛前负责召集;赛后负责将文稿整理上交(老师择文印发,以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负责人抽取作文题目(多为中考作文题),如2014年湖州中考作文题《 归来》。师友合作,撰写“局部”作文稿,做好课堂陈述准备。
2.课堂呈现。主持人(兼计时员)宣布比赛开始,四组师友起立。按起组(30秒)、承组(60秒)、转组(90秒)、合组(30秒)顺序,声情并茂朗读。
3.当堂评奖(与演讲比赛类似,区别是获胜组为两组)
九年级下学期的即兴作文赛值得一说。由于规定信息不得提前披露,充满神秘感,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也正因为如此,除“起”组师友外,另三组师友无法料知前一组会如何“出招”,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往往被杀得手足无措,人仰马翻,所以令人捧腹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实践体会
相信大家对“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中钟伟强VS毕夏的《Hey Jude》印象深刻。师友五分钟语文活动,借鉴了“好声音”的“Battle”环节,让两组师友在团结协作中展现自我,彰显个性。
开展师友组课堂对抗赛,有助于学生碰撞思维,激发灵感,通过相互竞争,实现共同进步;更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在交际交锋中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