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0: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争与合作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争与合作的作文

篇1

展的动力。卡耐基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

卡耐基问大家,你对于自己发现的思想,是不是比别人用银盘子盛着交到你手上的

那些思想,更有信心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如果你要把自己的意见硬塞入别人的

喉咙里,岂不是很差劲的作法吗?若提出建议,然后让别人自己去想出结论,那样不是

更聪明吗?

举个例子来说明:卡耐基的一位学生,费城的亚道夫?塞咨先生,突然发现他必须

对一群沮丧、散漫的汽车推销员灌输热忱。他召开了一次销售会议,鼓励他们,并希望

他们对他提出各种要求。在他们说话来的同时,他把他们的想法写在黑板上。然后,他

说:“我会把你们要求我的这些个性,全部给你们。现在,我要你们告诉我,我有权利

从你们那么得到的东西。”这就是:忠实、诚实、进取、乐观、团结,每天热诚地工作

八小时。有一个人甚至自愿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会议在新的气氛,新的启示中结束。

塞咨先生后来说,自此以后,销售量上升得十分可观。

“他们等于和我作了一次道义上的交易,”塞咨先生说,“只要我遵守我的条约,

他们也就决定遵守他们的。向他们探询他们的希望和愿望,就等于在他们手臂上打了他

们最需要的一针。”

没有人喜欢被强迫购买或遵照命令行事,我们宁愿觉得是出于自愿购买东西,或是

按照我们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我们很高兴有人来探询我们的愿望、我们的需要以及我们

的想法。

以尤金?威森的例子再作说明。他在获知这项真理之前,损失了数不清的佣金。威

森为一家专门替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设计花样的画室推销草图,一连三年,威森

先生每个星期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家。“他从不拒绝接见我,”威森先生

说,“但他也从来不买我的东西。他总是很仔细地看看我的草图,然后说:‘不行,威

森,我想我们今天谈不拢了。’”经过一百五十次的失败,威森终于明白自己过于墨守

成规;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拨出一个晚上去研究做人处世的哲学,以发展新观念,

创造新的热忱。

不久,他就急于尝试一项新方法。他随手抓起六张画家们未完成的草图,冲入买主

的办公室。“如果你愿意的话,希望你帮我一个小忙,”他说,“这是一些尚未完成的

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帮助?”

这位买主默默看了那些草图一会儿,然后说:“把这些图留在我这儿几天,然后再

回来见我。”

三天以后威森又去了,获得他的某些建议,取了草图回到画室,按照买主的意思把

它们修饰完成。结果呢?全部被接受了。

从那时候起,这位买主已订购了许多其他的图案,这全是根据他的想法画成的??

而威森却净赚了一千六百多元的佣金。“我现在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一直无法

和这位买主做成买卖,”威森说,“我以前只是催促他买下我认为他应该买的东西。我

现在的作法正好完全相反。我鼓励他把他的想法交给我。他现在觉得这些图案是他创造

的,确实也是如此。我现在用不着去向他推销。他自动会买。”

当提奥多?罗斯福当纽约州州长的时候,他完成了一项很不寻常的功绩。他一方面

和政治领袖们保持很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迫进行一些他们十分不高兴的改革。下

面是他的做法。

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空缺时,他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起初,”罗

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

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不是好政策,大众也不会赞成。

“然后他们又把另一个的名字提供给我,这一次是个老公务员,他只求一切平

安,少有建树。我告诉他们,这个人无法达到大众的期望,接着我又请求他们,看看他

们是否能找到一个显然很适合这职位的人选。

“他们第三次建议的人选,差不多可以但还不太行。

“接着,我谢谢他们,请求他们再试一次,而他们第四次所推举的人就可以接受了;

于是他们就提名一个我自己也会挑选的最佳人选。我对他们的协助表示感激,接着就任

命那个人??我还把这项任命的功劳归之于他们……我告诉他们,我这样做是为了能使

他们感到高兴,现在该轮到他们来使我高兴了。

“而他们真的使我高兴。他们以支持象‘文职法案’和‘特别税法案’,这类全面

性的改革方案,来使我高兴。”

罗斯福尽可能地向其他人请教,并尊重他们的忠告。当罗斯福任命一个重要人选时,

他让那些政治领袖们觉得,他们选出了适当的人选,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主意。

长岛的一位汽车商人,利用同样的技巧,把一辆二手货汽车,成功地卖给了一位苏

格兰人及他的太太。这位商人带着那位苏格兰人看过一辆又一辆车子,但总是不对劲。

这不适合,那不好用,价格又太高,他总是说价格太高。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商人就向

卡耐基班上的同学求助。

同学们劝告他,停止向那位“苏格兰人”推销,而让他自动购买。大家说,不必告

诉“苏格兰人”怎么做,为什么不让他告诉你怎么做?让他觉得出主意的人是他。

这个建议听起来相当不错。因此,几天之后,当有位顾客希望把他的旧车子换一辆

新的时,这位商人就开始尝试这个新的方法。他知道,这辆旧车子对“苏格兰人”可能

很有吸引力。于是,他打电话给“苏格兰人”,请他能否过来一下,特别帮个忙,提供

一点建议。

苏格兰人来了之后,汽车商说:“你是个很精明的买主,你懂得车子的价值。能不

能请你看看这部车子,试试它的性能,然后告诉我这辆车子,应该出价多少才合算?’

“苏格兰人”的脸上泛起“一个大笑容”。终于有人来向他请教了,他的能力已受到赏

识。他把车子开上皇后大道,一直从牙买加区开到佛洛里斯特山,然后开回来。“如果

你能以三百元买下这部车子,”他建议说,“那你就买对了。”

“如果我能以这个价钱把它买下,你是否愿意买它?”这位商人问题。三百元,这

是他的主意,他的估价。这笔生意立刻成交了。

让别人觉得办法是他或她想出来的,不只可以运用于商场和政坛上,也同样可以运

用于家庭生活之中。奥克拉荷马州吐萨市的保罗?戴维斯,告诉班上同学他是如何地运

用这个原则:

“我的家庭和我享受了一次最有意思的观光旅行。我以前早就梦想着要去看看诸如

盖弟斯堡的内战战场、费城的独立厅等等的历史古迹,以及美国的首都,法吉谷、詹姆

斯台以及威廉士堡保留下来的殖民时代的村庄,也列在我想造访的名单上。

“在三月里,我夫人南茜提到她有一个夏天度假计划,包括游览西部各州,以及看

看新墨西哥、阿利桑那州、加州以及内华达州的观光胜地。她想去这些地方游玩已经有

好几年了。但是很明显的,我们不能既照我的想法又照她的计划去旅行。

“我们的女儿安妮刚刚在初中读完了美国历史,对于在美国发生的各件事件都极感

兴趣。我问她喜不喜欢在我们下次度假的时候,去看看她在课本上读到的那些地方,她

说她非常喜欢。

“两天以后,我们一起围坐在餐桌旁。南茜宣布说,如果我们大家都同意,在夏天

度假的时候将去东部各州。她还说这趟旅行不但对安妮很有意义,对大家来说,也是一

件令人兴奋的事。”

一位X光机器制造商,利用这同样的心理战术,把他的设备卖给了布鲁克林一家最

大的医院。那家医院正在扩建,准备成立全美国最好的X光科。L大夫负责X光科,整天

受到推销员的包围。他们一味地歌颂、赞美他们自己的机器设备。

然而,有一位制造商却更具技巧,他比其他人更懂得对付人性的弱点。他写了一封

信,内容大致如下:

“我们的工厂最近完成了一套新型的X光任务。这批机器的第一部分刚刚运到我们

的办公室来,它们并非十全十美。

我们知道,我们想改进它们。因此,如果你能抽空来看看它们并提出你的宝贵意见,

使它们能改进得对你们这一行业有更多的帮助,那我们将深为感激。我知道你十分忙碌,

我乐于在你指定的任何时候,派车子去接你。”

“接到那封信时,我感觉很惊讶,”L大夫在班上叙述这件事说,“我既觉得惊讶,

又觉得受到很大的恭维。以前从没有任何一位X光制造商向我请教,这使我觉得自己很

重要。那个星期,我每天晚上都很忙,但是我还是推掉了一个晚餐约会,以便去看看那

套设备。结果,我看得愈仔细,愈发觉自己十分喜欢它。

“没有人试图把它推销给我。我觉得,为医院买下那套设备,完全是我自己的主意。

我接受了那些优越的品质,于是就把它订购下来。”

爱默生在他的散文《自己靠自己》一文中说:“在天才的每一项创作和发明之中,

我们都看到了我们过去放弃的想法;

这些想法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显得相当的伟大。”

爱德华?豪斯上校,在威尔逊总统执政期间,在国内及国际事务上有极大的影响力。

威尔逊对豪斯上校的秘密谘询及意见依赖的程度,远超过对自己内阁的依赖。

豪斯上校利用什么方法来影响总统呢?

“‘认识总统之后,’豪斯说,‘我发现,要改变他看法的最佳办法,就是把这种

新观念很自然地建立在他的脑海中,使他发生兴趣??使他自己经常想到它。第一次这

种方法奏效,纯粹是一个意外。有一次我到白宫拜访他,催促他执行一项政策,而他显

然对这项政策不表赞成。但几天以后,在餐桌上,我惊讶地听见他把我的建议当作他自

己的意见说出来。’”豪斯没有打断他说:“这不是你的主意。这是我的。”他太老练

了。他不愿追求荣誉,他只要成果。所以他让威尔逊继续认为那是他自己的想法。豪斯

甚至更进一步,他使威尔逊获得这些建议的公开荣誉。

卡耐基告诫我们,我们明天所要接触的人,就象威尔逊那样具有人性的弱点,因此,

让我们使用豪斯的技巧吧。

几年以前,一个在新布仑兹维克的人,在卡耐基身上应用了这项技巧,从而使卡耐

基照顾了他的生意。那时,卡耐基正计划到新布仑兹维克去钓鱼及划独木舟,于是写信

给观光局,向他们索取资料。卡耐基立刻就收到了各个露营区及乡道所寄来的无数信件、

小册子以及宣传单,被弄得头昏脑胀无所适从,不知道选哪一个好。有家营区的主人作

了一件很聪明的事,他把他曾经服务过的几个纽约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寄给卡耐基,并

请打电话给他们,让卡耐基自己去发现他究竟有什么好条件。

卡耐基很惊讶地发现,名单上竟有他所认识的一个人。于是打电话给他,询问他的

看法,然后卡耐基立刻打电报把抵达的日期通知那家营区。

其他人想向卡耐基强迫推销,但另外一个人却让卡耐基把自己推销出去。自然就获

得了成功。

在二十五个世纪之前,中国的哲人老子说了一段话,本书的读者今天可能还用得上: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

民不害。”

所以,如果你想影响他人接受你的思想方式,请记住这条规则:

“让他人觉得这个想法是他自己的。”

有一次,查尔斯?史考伯手下的一名工厂经理来向他讨教,因为他的员工一直无法

完成他们份内的工作。

“象你这样能干的人,”史考伯问,“怎么会无法使工厂员工发挥工作效率?”

“我不知道,”那人回答,“我向那些人说尽好话,我在后面推他们一把,我又发

誓又诅咒的,我也曾威胁要把他们开除,但一点效果也没有。他们还是无法达到预定的

生产效率。”

当时日班已经结束,夜班正要开始。

“给我一根粉笔,”史考伯说。然后,他转身面对最靠近他的一名工人,问道:

“你们这一班今天制造了几部暖气机?”

“六部。”

史考伯不说一句话,在地板上用粉笔写下一个大大的阿拉伯数字:“6”,然后走

开。

夜班工人进来时,他们看到了那个“6”字,就问这是什么意思。

“大老板今天到这儿来了,”那位日班工人说,“他问人们制造了几部暖气机,我

们说六部。他就把它写在地板上。”

第二天早上,史考伯又来到工厂。夜班工人已把“6”擦掉,写上一个更大的“7”。

日班工人早上来上班时,当然看到了那个很大的“7”字。

原来夜班工人认为他们比日班工人强,他们当然要向夜班工人挑战。他们加紧工作,

那晚他们下班之后,留下一个颇具威胁性的大“10”字。情况显然逐渐好转。

不久之后,这家产量一直落后的工厂,终于比其他的工厂生产得更多。

原因何在?

让史考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明。“要使工作能圆满完成,”史考伯说,“就必须激

竞争。我指的并非是赚钱的卑鄙手段,而是激起超越他人的欲望。”

超越他人的欲望!挑战!是振奋人们精神的一项绝对可靠的方法。

如果没有人向他挑战,提奥多?罗斯福可能就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当时,这位义勇

骑兵队一分子刚从古巴回来,并被推选出来竞选纽约州州长。结果,反对党发现他不再

是该州的合法居民;罗斯福被吓坏了,想退出。但这时,托马斯?科力尔?普列特提出

挑战。他突然转身面对罗斯福,大声叫起来:“圣璜山的这位英雄,难道只是一名懦

夫?”

于是罗斯福留下来接受挑战??其余的全是历史了。这项挑战不仅改变了他一生;

对于美国历史也有真正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所畏惧,但是勇敢的人把他们的畏惧放在一边而勇往直前,结果有时

会通往死亡,但最终总是通向胜利。”

这是古代希腊帝王的言论。什么东西还比克服困难的机会所能提供的更具挑战性?

查尔斯?史考伯深知挑战的效力,普列特和艾尔?史密斯也懂得这一点。

艾尔?史密斯在担任纽约州州长的时候,就应用过这个方法。辛辛监狱,魔鬼岛西

方最恶名昭彰的一座监狱,一名管理人空缺了。那座监狱丑闻满天飞??丑闻以及一些

恶毒的谣言。史密斯需要一个强人来管理。但是,找谁呢?他派人把新汉普顿的刘易士

?路易斯请来。

当刘易士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愉快地说:“你去主持辛辛监狱,如何?他们那儿

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

刘易士?路易斯非常为难,他深知辛辛的危险。这是一个政治性的职位,是政治奇

想中的攻击目标。典狱长来了又走??其中有一个只干了三个星期。他必须考虑他的前

途,这是否值得冒险?

史密斯看到他犹豫不决,于是往椅背一靠,露出笑容。他说,“我不责备你吓成这

样子。这不是个容易应付的地方,它需要一个人物到那边坐镇。”

史密斯提出了挑战,刘易士很喜欢去担任一个需要大人物坐镇的职位。

于是他去了,并且坚持下去,成了当代最著名的典狱长。

他曾在电台里广播;他的监狱生活的故事也被改编成十几部电影。而他的罪犯“人

性化”,在监狱改革上带来了奇迹式的改变。

哈维?怀尔史东,伟大的火石轮胎及橡胶公司的创始人。

他说:“我发现,光用薪水是留不住好员工的。我认为,是工作本身的竞争……”

伟大的行为科学家之一佛瑞德瑞克?侯兹柏也同意这种说法。他深入研究了好几千

名从工厂作业员到高级经理的工作态度。他所发现的激励工作的最大因素是什么?工作

上具有刺激性?钞票?良好的工作环境?福利?都不是。激励人们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是工作本身。如果工作令人兴奋和有趣,负责工作的人就会渴望去做,而且努力把工作

做好。

这就是每个成功的人所喜爱的:竞争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证明他自己的价值、超越、

获胜的机会。渴望超越别人,渴望有一种重要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想使人们??有精神、有勇气的人??接受你的想法,请向他们:

“提出挑战。”

下面的分析或许对你理解合作与竞争有些帮助。

为什么人生自立要合群?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道理。首先,从客观方面说,人生的实

存状态,就是以群体的方式实现的,绝对孤立的个体不可能实现人生。因为,人自身生

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不可能完全由个人的活动来取得和满足,个人的体力、

智力有限,而且必须在群体的活动和交往中得到发展。不仅如此,个人在生活中所遇到

的困难、危机,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的力量得到解决,必须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协助、支

持才能解决。所以,人必须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才能生存。人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这

是人生的实存状。

其次,从主观方面说,人之为人是能够意识到群体的关系和联系的,因此应当在理

智和情感上,自觉地、主动地去适应和促成必要的、有益的群体关系。所谓“合群”,

正是强调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群体关系的基础上,自觉地、主动地去维护或促进群体的正

常关系,使人生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

客观方面所揭示的是人生的“实存”,主观方面所要求的就是“应该”。这就是说,

人生不仅是群体的,而且应该是自觉去过群体生活的,应该能够合群、善于合群。人只

有能合群、善于合群,才能积极维护和促进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才能使个体更好

的自立。这就是个人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得到发展的道理。

自立与合群,是人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商品经济普

遍发展的条件下,要使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就必须把自立与合

群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协作中,全面发展自立与合群的能力。

人生的自立与合群,蕴含着积极的竞争与协作。竞争与协作,都是人生进取与事业

成功的机制。

积极的竞争,也可以称作良性的竞争,是人类生长、完善和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不过在专制的、强制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中,这种竞争机制得不到正常地、良性地施展,

常常酿成嫉妒、诡计,甚至撕杀;而在比较自由、民主的制度和环境中,竞争能够得到

正常的、良性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发生作用。其实,竞争在最早普遍施展的英国,

也是与竞赛作同义理解的,而且作这种理解的就是讲出“人对人是狼”的霍布斯。在他

看来,竞争者为取得成功,“奋力自强以图与对方相匹敌或超过对方,就谓之竞赛”。

但这种竞赛如果加进自私的目的和自私的手段,就会变为互相敌对和损人利己的争斗。

由此,他提出保证个人生存权利的契约论和自然法,以约束个人的为所欲为。这就要求

有为达到利己目的的履行契约的协作。

十九世纪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汤普逊,曾经从功利主义观点上对历史上的

竞争作过比较分析。他首先肯定谋求利益的动机,对劳动者来说是一时也不可缺少的推

动力。

要充分发挥这种动力的作用,就要使劳动者有条件发挥自己的能力。这就是要使劳

动者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因努力劳动而得到奖励。如果用强迫劳动和专制统治的办

法压抑劳动者,那么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将是对社会的危害和损失。因此,

他肯定个人竞争制度比起强制制度与非自愿制度来,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是,鉴于资

本主义私有制中的利己主义支配,使竞争成为贪得无厌、损人利己、损公益私的手段,

因此他试图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竞争的优越性,又能避免竞争所带来的流弊的制度。按照

他的理想,实行这种竞争加合作的制度,就能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结合。他

的思想具有永久的魅力。

竞争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积极的、良性的竞争是应当肯定的。所

谓竞争,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成功,并力求超过他人,成为先进者。这种竞

争就是自立、自强、改为天下先。在正当的目的、手段和方式下的竞争,能使每个人的

智慧、才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表现,从而大大提高人生的效率,实现理想目标。

因此,只有在竞争中自立、自强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才能有整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没

有竞争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竞争是群体发展和富有

创造力的根本机制。

但是,个人的竞争性要能够正常发挥,同时必须发展群体意识,积极与他人协作、

互助。竞争本身是智慧、才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品德、人格的比赛。在竞争中,竞争者

一方面要不怕强者,不怕嫉妒,敢于争强,力求争先;另一方面,又需要善于同他人协

作、互助,增长群体情感和合作精神。事实上,竞争本身就需要互助、信息交流、友谊

鼓励和支持,情绪安慰及紧张后的娱乐,在交际和协作中,得到知识,增长经验,提高

取得成功的能力。正是竞争激发着人们强烈的协作愿望和行动。

从另一方面看,个体的竞争也必须以促进群体的协作为条件。如果竞争妨害群体的

协作,削弱或破坏群体的发展,这样的竞争不但不能促进个体完善、社会发展,而且必

然成为社会腐败、个体堕落的因素。因为个体只有以正当的目的、正当的手段,以正当

的方式,进行竞争,才能有利于群体的联合与协作,那种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争胜斗

强,就是常言所指的“害群之马”。

这种又竞争又协作的人生状态能否实现?理想的模式固然难说。但在经验生活中,

这样的典型还是有的。一般来说,日本人的人生方式,就是个体与群体并重、竞争与协

作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日本人,不仅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和竞争取胜的精神,而且同时

又非常注重集体意识,善于合作与协调。

这就是日本人的自我表现与自我克制统一的性格。美国历史学家埃德温?赖肖尔赞

扬日本人无疑比多数西方人具有更多的集体倾向,而且在互助合作的团体生活中形成了

这方面的高超技巧。但是,他又强调指出,日本人具有浓厚的个人意识,在把个人从属

于集体的同时,在其他方面仍然保持着强烈的个性意识,顽强地表现自己,积极奋斗,

干劲十足。

据说,日本人流行一句话:一个中国人可以干得过一个日本人,但三个中国人却干

不过三个日本人。这话显然是说中国人有个人竞争和成功的能力,但是不善于集体协作,

去发挥协作和整体的力量。这话有偏颇,也有道理。

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是墨守陈规,不敢改革;一个人最糟糕的是知足常乐,不求进取。

要树立起竞争观念,就必须破除知足常乐的旧观念。所谓“知足常乐”,就是满足自己

的眼前所得,保持自己的安乐。这种处世态度,并不只是指日常生活不奢求,而是一种

保守主义、利己主义的人生哲学。中国春秋时代的老子宣传“无为而治”,提倡“知

足”、“知止”、“无欲”、“不争”。他认为人生在世如能满足自己的所得,如此不

争,不但可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和愉快,而且还可以免遭屈辱和灾祸,即所谓“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只有知足知止,无欲不争,才能长乐久安。显然,

这是一种保守的、消极的人生哲学。

首先,知足者的知足,不论是夜郎自大还是甘居中游,都是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

它不仅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而且也不符合人自身进步的内在要求。事物是不断变化、

发展的,人生也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永不知足地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在学习、

劳动和工作中,永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总是看到不足、以成绩为起点,向着更高的目

标积极进取,就会不断达到新的成就,在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得到安乐和幸福、生活的经

验证明,“乐”不在于“知足”,而在于“不知足”;

知足者常忧,不知足者常乐,这才是人生的逻辑。

其次,“知足常乐”这种处世哲学的背后,隐藏的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打算。它所追

求的快乐,是个人“知足”之乐。这样的知足一旦得不到,就会产生对生活的不满、妒

嫉,甚至对人生失望。因为这种追求和满足的只是一个“自我”,如果这个“自我”不

能满足,那么仅有的一点得意和快乐就会转化为痛苦。

当然,指出“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的狭隘和片面,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讲

知足。知足还是不知足,要看具体情况。在一定意义上,“知足”也可以使我们今昔对

比,更加珍惜今天的进步和幸福,防止因物质享乐欲望的不知足而贪婪和堕落。但是,

决不能离开自强、进步谈知足。对于“不知足”也要作具体分析,并不是任何“不知足”

都是可取的。那种好高骛远、贪得无厌的不知足,同消极的自私的“知足”一样,也会

破坏正常的、积极的竞争和协作。

在人生过程中,正确地对待竞争,必须注意同他人的联合和协作,在联合与协作过

程中,既要有“改为天下先”的勇气,又要注意把个人的作用同群体的力量结合起来。

要竞争,就必须克服自卑心理、嫉妒心理。要在竞争中取胜,要克服轻慢心理,要看到

竞争者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既不要大意,

也不要惧怕强手而怯步;要有不畏强手,绝不示弱的精神和拼劲。当然,不示弱,也要

根据实际对比力量,不能盲目自信,盲目轻慢对手,以致作毫无把握的竞争。人生的积

极竞争,是在共同幸福,进步前提下的友好竞争。这种竞争本质上是一种竞赛,既要有

求胜、成功的强烈愿望,又要搞好协作、协调、以正当的手段和方式进行竞争,以利于

共同进步和共同事业的发展。

也许你知道S?胡洛克这个人,他是美国第一流的音乐经纪人。他跟艺术家们打了

二十年的交道:查里亚宾、伊莎都拉?邓肯、拔夫洛华,这些都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家。

胡洛克先生告诉卡耐基:“我跟那些明星们接触所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同情,同情。对

他们那种孤癖、固执、暴躁,甚至有些不通情理的怪脾气同样需要同情。”

他曾经担任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查理亚宾的经纪人达三年之久。这位男低音风靡大

都会歌剧院,但他的脾气很怪,象一个被宠坏了的小孩子;用胡洛克先生的话说:“常

常令人头痛。”

有一回,查理亚宾在要上台演唱的那天中午,突然打电话给胡洛克。他说:“我的

喉咙不舒服,象一块生的碎牛肉,今晚不能上台演唱了。”胡洛克先生这下可急坏了,

但是,他没有同他争吵。他知道这样做只会把事情弄僵。于是,他马上赶到查理亚宾的

旅馆,一见面就表现得十分同情。“怎么啦,可怜的朋友?”他很忧伤地说:“你的感

觉怎么样?如果你不能演唱,我想应该把这场演唱会取消。这只不过使你损失一两千元

而已,但是跟你的名誉比较起来,这算不了什么。”

这时,查理亚宾叹口气说:“五点钟你再来一趟吧。也许那时候我的嗓子会好一

点。”

下午五点钟,胡洛克先生又赶到他的旅馆,仍旧是一副十分同情的姿态。他再度坚

持取消演唱。查理亚宾又叹了口气,他要胡洛克过一会再去看看他,也许那时他会更好

一些。

七点三十分,这位男低音终于表示同意登台演唱了。因为他得到了同情,他不能使

胡洛克难堪。

胡洛克对卡耐基说:“在那种情况下,同情他,是使他走上舞台的唯一方法。”

人们需要同情。同情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感情基础。

如果你拥有某种权力,那不算什么;如果你拥有一颗富于同情的心,那你就会获得

许多权力所无法获得的人心。

因此,如果你想让别人接受佻的思想,和你更好地合作,不要忘了这一信条:

对别人的想法和希望表示同情。

谈判不仅仅是参与谈判双方的实力对比,而且是智慧和耐性的竞赛。签订任何一个

协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磨出来的。办任何事都需要耐心,谈判作为一门复杂系统的

工程,更需要忍耐。

日本有不少人是世界上著名的谈判专家,被称为谈判高手。他们谈判成功的诀窍之

一就是具有很强的耐心,对许多问题绝不会立即作答。有一次,日本一家航空公司就引

进法国飞机的问题与法国的飞机制造厂商进行谈判。为让日方了解产品的性能,法国方

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种资料一应俱全。谈判一开始,急于求成的法方代表口若悬

河,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翻译忙得满头大汗。日本人埋头做笔记,仔细聆听,一言不

发。法方最后问道:“你们觉得怎样?”日本代表有礼貌地回答说:“我们不明白。”

“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法方代表焦急地问道。日方代表仍然以微笑作答:“不明

白,一切都不明白。”法方代表看到一切都要前功尽弃,付之东流,沮丧地说:“那

么……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日方提出:“你们可以把全部资料再为我们重新解释一

遍吗?”法方不得已,又重复一遍。这样反复几次的结果,日本人把价格压到了最低点。

日方抓住法方代表急于达成协议的弱点,以“不明白”为借口,施以拖延战术,迫使对

方主动把价格压下来。

所以,一项谈判往往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成。除了命名用谈判技巧外,还

有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任何公平可行的时间去理解它,适应其中必然包含的新事物新

概念。当我们摒弃旧有的东西接受新鲜事物时,会有很大阻力,所以要最后接受新鲜事

物,必须给别人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理解。

没有耐心是办不成事的,更不用说办大事。在谈判中,具有耐心,善于使用拖延战

篇2

[关键词]竞争情报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互动关系

[分类号]G105 G35

1 问题的提出

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它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高校竞争情报是指面对激烈竞争的环境,高校为了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对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及自身的信息进行合法地收集、选择、评价、分析和综合,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形成新颖的、增值的、不为竞争对手所知的信息,从而为其制定战略和战术决策提供依据的智能化活动过程。竞争情报的思想,起源于西方并首先运用于企业,后逐步在各行各业得到推广。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内的生活成员为主体,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校价值观、高校精神和高校形象的总称。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度、各种类型的高校之中。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与市场联系程度的不断加深,高校所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自本世纪初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界亦已对竞争情报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模式缺乏对西方竞争情报思想的理解、导入和融合,使得高校竞争情报工作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因此,认真研究竞争情报与校园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我国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实践乃至创新我国高校的管理理念具有现实意义。

2 高校竞争情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2.1 高校竞争情报工作的现状

对高校竞争情报定义的分析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来看,高校竞争情报实施的指导思想是在高校的管理中引入竞争的理念,通过对竞争环境情报进行收集、选择、评价、分析和综合,对高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对高校的管理决策提供可以借鉴的信息;高校竞争情报实施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在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竞争情报系统,并围绕学校的经营与管理开展一系列的竞争情报工作,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经常被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高校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等实际管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国内,由于竞争情报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几乎没有一所高校真正围绕学校的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建立竞争情报系统,而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高校也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高校并未从学校发展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研究竞争环境下学校的发展,也没有负责这部分职能的专门机构与专职研究人员。有关调研表明,目前我国只有少部分高校开展了一些竞争情报工作,并且主要由发展规划部门或高教研究所两个部门完成。但是无论从地位、功能还是从任务来讲,从竞争情报的高度研究和服务学校的战略管理、服务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具有完善的竞争情报功能的相应部门与机构非常少。

2.2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3个组成部分中,高校价值观主要以思想观念形态表现出来,它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高校精神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学校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包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道德规范、学术风气、治学风格以及学校的传统作风等;高校形象是指公众对一所高校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和评价,是高校客观现实的外在表现,是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实力在认知主体心目中地位的显示,包括师资、学生质量、校友成就、校园环境、员工面貌、科技产业、公关能力、历史风采、人数规模等具体要素。概言之,校园文化包括了高校的价值观、高校精神、高校道德、高校的传统作风和高校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2.3 高校竞争情报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在关系

高校竞争情报实施的主体是人,人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是影响其绩效的重要因素;而校园文化则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对职工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调整和改造,使之形成共同的高校价值观、高校精神和高校形象的过程,两者存在着必然的潜在联系。

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而言,无不需要竞争情报思想的渗透与融合。以竞争为价值观导向的新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高校竞争情报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以弘扬高校精神为主线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与方法与竞争情报运行机制相得益彰;以提升高校形象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竞争情报工作的根本目的如出一辙。对于竞争情报工作而言,无不需要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与帮助。基于校园文化的管理机制创新是高校竞争情报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没有管理机制的创新,竞争情报系统就难以完成监测、分析外部环境信息及竞争对手的任务,学校就难以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实施战略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成员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竞争情报意识决定了情报组织的行为能力与拓展。

因此,竞争情报工作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正态互动的过程。它们既是一对孪生兄弟,又是一对天生的互补者,两者互相依赖,互为依托,共同消长。离开了竞争情报的支持,谈不上什么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度,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作用将被大大低估,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将先进的校园文化真正导人到高校竞争情报的实施之中,是高校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必由之路;将竞争情报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也是高校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根本选择。

3 高校情报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作用的过程

3.1 高校竞争情报实施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可以预见,竞争情报不仅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间接影响到高校价值观、高校精神、高校形象等校同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它对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3.1.1 竞争情报实施思想促进高校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 高校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对高校精神和高校形象具有引领作用。在新的高校价值观的发展中,竞争成为高校成员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价值观的导向,体现着现代高校的宗旨、根本目标和精神归宿。竞争情报思想正是从高校的市场竞争价值取向、发展目标上来反映和形成高校价值观的。对于高校而言,以建设与运行竞争情报系统为内容的竞争情报实施过程,正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办学

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以竞争情报的搜集、分析和利用为手段,以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为方向,以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实现信息增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竞争情报思想必然会有力地推动着高校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随着竞争情报实施作用的逐步凸现,校园文化也必将会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而持续促进着校园文化的提高与升华。

3.1.2 竞争情报实施过程促进高校精神的培育与拓展高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根本灵魂,是与高校价值观相统一的一种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竞争情报的实施过程正是高校精神的培育与拓展过程。因为,从竞争情报实施的基本条件来看,必须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为基础,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能够实现自高校决策层直至普通员工之间的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而共享的过程正是体现群体意识的高校精神的形成过程;从竞争情报实施的基本环节来看,从需求评价、信息搜集、分析研究到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高校发展的价值观,充满着个人创新精神和集体主义合作精神;从竞争情报实施的工作机制来看,既推崇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选择其行动方向和各种活动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更强调集体的合作,任何一项成功的竞争情报活动必然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劳动的结晶。必须创建一种合作协同机制,上下左右形成互动和融合,才能保证系统的成功运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在竞争情报的实施过程,能够培育成一个以高校决策层为中心、以集体主义合作为半径的校园精神文化圈。

3.1.3 竞争情报实施作用促进高校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高校形象是校园文化的外界体现,是与高校价值观和高校精神相统一的无形资产。竞争情报实施对促进高校形象塑造与提升的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是从内部环境而言,通过对师资状况、毕业生就业状况、校友成就、校园环境、员工面貌、科技产业状况、公关能力、历史风采、人数规模等这些涉及学校形象的具体要素的持续跟踪分析和研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并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措施,其办学质量、水平和实力在公众中必然具有较高的认知地位;二是从外部环境而言,通过对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及其竞争策略的情报分析和研究,能够加深教职员工对高校与各相关利益方(如生源学校、竞争对手、接受毕业生的企业或单位等)之间关系的关注、认识与理解,并通过有针对性地处理各方关系,高校的公平竞争、紧密联系社会、服务社会的良好形象也会逐步得到塑造和提升。

3.2 校园文化对竞争情报实施的影响作用

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又反过来对竞争情报系统的建设、运行的绩效等竞争情报的实施过程,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或负面的制约影响。

3.2.1 校园文化影响竞争情报实施的基础和动力高校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影响高校员工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其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思想基础和动力。组织文化,如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与方式等,对竞争情报组织结构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制度文化,如高校的人事制度、薪酬等制度,对竞争情报制度的直接渗透,不仅可以规范和约束高校竞争情报活动的进行,而且通过对竞争情报提供者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规定,影响着竞争情报活动主体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训文化,如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方法,与竞争情报培训计划有机结合,使高校职工的情报意识和情报能力得到加强,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运行提供人力资源基础。更重要的是,一旦树立追求卓越和敢为人先的价值观在高校得到建立并获得师生员工的普遍认同,在此思想基础上的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运行,必然会激发起职工自觉参与竞争情报活动和信息共享的行动,从而为高校建设和运行竞争情报系统提供不懈的精神动力。

3.2.2 校园文化影响竞争情报实施的模式与机制高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要素,它通过群体意识的建立,影响教职员工的思维模式和人际行为,进而影响竞争情报实施的模式与运行机制。如上所述,基于校园文化的管理机制创新是高校竞争情报系统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而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共享合作机制的建立。因为高校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需要多个部门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密切合作。但由于存在部门利益和职工个人信念、情感、意愿的不同,往往造成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复杂关系,这些会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影响竞争情报系统建设与运行。这时,校园文化有助于调整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使职工自觉地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职工参与竞争情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在和谐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建立起群体合作的工作模式和共享协同的工作机制。

3.2.3 校园文化影响竞争情报实施的策略和绩效管理理念作为校园文化的综合体现,通过经营伦理、经营价值取向以及经营宗旨来影响高校与各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高校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运行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比如,高校决策层的战略取向会影响他们对竞争情报在管理决策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从而关系到高校竞争情报实施的目标高度和诉求深度;竞争情报实施是依靠自身力量还是借助于合作方式,其选择结果会影响到高校信息资源的组织方式和竞争情报实施的成本;高校对竞争情报实施的风险的认识又会直接影响到竞争情报活动的实施方向、行为方式、行为力度和实施策略;高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会关系到竞争情报人才的使用及人才对竞争情报实施的积极性和贡献率,最终影响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运行的绩效。

4 竞争情报与校园文化正向互动的实践分析

既然高校竞争情报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而且本文倡导和讨论的主要是趋于正向互动的效果,那么,如何达到这一效果呢?根据实践,必须立足于竞争情报与校园文化之间共同点,这就是构建与运行高校竞争情报文化体系。

4.1 关键校园文化因素分析是构建竞争情报文化体系的前期基础

如上所述,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可以转化为几十个要素,如战略决策模式、组织结构模式、人事管理模式、绩效评价模式、情报服务模式、人际网络关系模式等等。这些要素都可能对竞争情报的实施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有些则被称为关键影响因(要)素,建立竞争情报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就是通过大量的分析、调查和研究,把那些对竞争情报实施具有关键作用的校园文化要素提炼出来,并用数学的方法按其重要程度依次排列,形成一个体系架构。这样,校园竞争情报文化的建设才有重点和方向。

4.2 强化竞争情报文化建设是构建竞争情报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

在校园竞争情报体系的基本架构形成后,就是围绕上述关键因素,开展卓有成效的竞争情报文化建设活动。例如,以竞争情报为导向的战略决策模式,可以通过价值文化的建设来形成,以提高决策层对竞争情报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领导的直接参与程度;符合竞

争情报系统要求的组织模式,可以通过组织文化的建设来形成,以选择与竞争情报系统的网络运行模式最匹配、与高校的发展现状最适应、最满足本校竞争情报流程需要的组织结构;符合竞争情报工作人才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制度文化建设的来形成,以建立一种符合竞争情报要求的人才数量、层次和布局结构,等等。通过开展竞争情报文化建设活动,把竞争情报文化系统的构建活动进入操作层面。

4.3 分步分阶段重点建设是构建竞争情报文化体系的根本策略

因为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多区间的发展阶段。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Nolan),将信息系统建设的逻辑发展过程划分为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应当指出,在竞争情报系统建设与运行的每一个阶段,需要不同校园文化因素的不同程度的支撑,因此,必须对竞争文化分阶段重点建设。比如,在开发阶段,提高决策层对cI的认知程度是重点;在普及阶段,提高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性是重点;在控制阶段,提高绩效评价机制的全面性和组织机制的灵活性是重点;在成熟阶段,提高协作机制的融合性和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则是重点,等等。因此,从发展阶段视角分步实施校园竞争情报文化的建设活动,是构建竞争情报文化体系的根本策略。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竞争;合作

目前严峻的社会现状下,竞争与合作无处不在,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竞争是为了取得胜利,合作是为了更大的胜利,我们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无不表明了竞争与合作是人类发展的两大机翼,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使自己飞得更远。可以说,竞争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永恒动力,而合作则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根本。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应该怎样发挥自身优势,使教育真正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呢?

一、竞争与合作意识

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关键性发展战略。从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就逐步面临各方面的竞争,关于这一点早已得到大众认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科技革命要求人们更多的集中智慧,寻求合作,一个民族只有懂得合作,才能长期处于不败的地位。所以,竞争与合作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是当下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项紧要任务。然而,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形成一张足不出户的交流网,合作机会少之又少,进而合作意识也逐渐被淡化。我们再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是师生之间的竞争。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全面个性化发展,就必须挣脱竞争的牢笼,学会合作。

有这么一个故事:每天天一亮,一只非洲羚羊醒来,她就知道自己要跑的比非洲狮子还要快,否则她会被吃掉;而对非洲狮子来说,他一醒来,就知道自己必须要跑得比羚羊快,否则他就会被饿死。所以无论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你就得开始跑了。在学习过程中,处处都是竞争对手,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今天你奔跑了吗?从自身出发,要时刻让自己保持竞争与合作意识,才能逐步靠近理想化的自己。

二、竞争与合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目前来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攻坚阶段,虽然在理论发展上还存在一些筮待解决的问题,但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素质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方式。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弊端端倪出来以后所提出的改善措施,人们普遍认为应试教育与升学率挂钩,存在强烈的商业教育竞争,考场氛围不次于战场。尽管竞争的主体是学生,但对数师长也都参加到了这场竞争过程中,致使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使教育失去了主动性与个性化。这时候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因此不免会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否认了竞争,其实不然。素质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机制,全盘否认竞争,而是积极倡导公正合理的竞争,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

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心理素质作为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引起充分重视。我们需要的是敢于竞争的人才,敢于接纳最终的成功或是失败,敢于直面挫伤。所以,竞争素质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重要内容。同样的,我们从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全程性来看,素质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就必须首要教会学生学习,合作教育提议实现师生之间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合作为主要形式完成课堂任务。我们主张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是实现更好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是照顾小组成员之间的重要方式。

归根结底,竞争与合作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究学习的方式,应该不断完善并发展。

三、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建立高效的竞争合作机制

通常来说,课堂上的竞争合作机制越完善学生们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学习氛围也就随之活跃起来。建立高效的竞争合作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利用小组机制实现竞争合作

小组学习的方式在素质教育课堂中已经是很常见的了,在学习过程中小组之间的竞争相比个人之间的竞争,更能够激起学生投入的兴趣。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中培养团队意识,对外竞争,对内合作可以说是对竞与争合作学习机制最好的阐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合作与竞争将越来越重要,而且适应的范围也将会越来越广。利用小组机制实现竞争与合作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2.学生要积极主动参与到竞争与合作的学习中

我们才是学习的主人,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是重点培养的对象。只有自己意识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所在,才能充分培养自己良好的素养。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树立一定的目标导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竞争,参与合作。

3.要实现全面的竞争与合作,而不单针对理论知识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是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简单的针对理论知识而忽视自己的综合素养。所以,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又是多样的,学生应该在品德、体育、音美等多方面展开竞争与合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研究家指出:学生都有想表现的本能,在教育中不应该任由他们表现自己的成绩。要鼓励他们作出一些善举,鼓励一些良好品德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像慈善募捐或个性发展的竞争。学习上的竞争与合作应该是综合性的,不能局限于单独某项学科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开展多方面的竞争能够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培养全方面的素质人才。

4.坚持对竞争与合作机制进行反馈评价

教师对优秀者表扬,对落后者勉励是很常见的。作为学生,也应该时常对自己反省,根据自己的表现制定下次的计划目标。力争可以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自我,在合作中不断完善自我。

四、结语

素质教育赋予了我们更多的主动性,我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明确把握竞争的力度与合作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自己全面的发展。对我们来说,竞争与合作是时代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常爱华,王洁,孙圣凯,徐磊,柳洲.产学合作创新中的学习和承诺[J].科技管理研究,2009(02).

[2]陶蕾,刘益,张志勇.态度承诺对关系价值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01).

篇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外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进而在国内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指引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又可以促进企业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谓企业文化就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本企业特有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等。通常情况下,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有的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等;从狭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并且这种价值观能够赢得企业员工的认可,同时加以维护[吴琼.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吴琼,2014)。对于企业来说,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企业凭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有效地将创造力、行动力等转化为组织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核心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于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企业经营的产品、服务存在一定差异性,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的产品、技术、品牌、创新、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等。在企业内部,从时间、空间、功能上通过对各项能力进行融合,不断巩固、强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确保自身竞争优势的持久性。

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村信用社需要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获取竞争优势,但是需要考虑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影响,这是因为:

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并且根植于企业内部,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经营哲学,以及创新能力等,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企业文化不具有本企业特色,而是复制其他企业的经营理念或企业文化,那么将会大大削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且这也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观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价值观的过程,进而使自身的产品、服务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在市场环境下,农村信用社往往根据自身的环境确定自身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这是确保自身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信用社也要对自身的企业文化进行调整,确保自身的企业文化与社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不断解决日常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

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能够赢得全体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注重人的作用,借助文化的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引导,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员工的归属感,进而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借助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帮助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协调员工之间关系,充分挖掘企业员工的价值。[吴焱,刘云彤,焦黎.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33-36.](吴焱、刘云彤、焦黎,2011)。所以,企业文化可以凝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此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在银行之间,无论是产品,还是提供的服务,其同质化程度越来越小,并且在产品或服务方面获得差异性,很容易被模仿或复制,进而导致这种竞争优势难以持久。而基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对此,借助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发挥领导层的作用。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中,领导层的形象、魅力等往往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农村信用社领导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形象,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为员工树立榜样,为培育企业文化奠定基础,以此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白雪.面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构建研究――以HT集团为例[D].天津大学,2012年](白雪,2012)。另外,农村信用社领导层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等,以此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确保农村信用社能够生存与发展。

帮助员工树立企业文化意识。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农村信用社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员工资源,定期、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技能,激发员工团结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在竞争与合作中帮助员工成长。通过培训,可以将企业文化传递给全体员工,帮助员工树立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企业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按照企业文化,整合员工多元化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不断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发展企业硬实力与软文化。农村信用社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其创新与发展,一方面依靠技术、产品等,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村信用社硬实力与软文化,确保两者齐头并进。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技术、产品等可以其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营造和谐、团结环境氛围,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进一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篇5

关键词:双寡头 采购策略 动态博弈 竞争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26-02

一、引言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与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在某个领域或方面合作,而在其他领域内竞争。如:两个或多个以上的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合作,而在产品设计、生产以及市场开发等领域竞争;在具体的一个投资项目上合作,而在其他的相关领域内进行竞争等。正如Brandenberger{1}(1996)提出的合作竞争理论,他认为企业间由原来完全的利己性竞争逐渐转向共同开拓与创造新市场、合作进行研究与开发、共同使用资源等合作性竞争。这种现象在寡头市场上也大量存在,虽然寡头市场少数厂商控制了大部分产品的供给,他们之间同样是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并且具有较大程度的相互依赖性。文献{2}{3}{4}研究寡头企业在多领域间的竞争问题,文献{5}{6}{7}研究了寡头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合作而在生产领域竞争的现象。同样地,寡头企业在采购领域也存在合作的现象,而该领域的合作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在生产领域的竞争策略。因此,本文运用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双寡头市场结构下采购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对于生产领域均衡的影响。

二、基本模型

设寡头市场中有厂商1与厂商2,他们生产的产品相同。因为这个市场的容量有限,因此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上该市场只能销出有限数量的产品。如果向该市场投放超出一定数量的产品,则必须要降低价格才能将它们全部销售。假设这两个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各自独立的,他们可各自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有能力生产的任何产量,厂商之间既没有相互的协商,也都不受任何的限制,并同时决定各自的产量。

因此,不妨设厂商1与厂商2生产同样的产品且其产量分别为:q1,q2,价格P是需求量Q的函数p=p(Q)=a-r(q1+q2),两个厂商都无固定成本,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只包括原材料的耗用且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系数为λ。

另设在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向厂商1与厂商2提供生产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该供应商采取薄利多销的原则,根据采购量给予一定的折扣。因此,不妨设供应商确定的单位原材料折扣后的价格P1为采购量Q1的函数p1(Q1)=p0-xQ1,其中x为折扣系数。

那么这一问题可以用一个多维博弈模型来进行分析,在采购领域两厂商选择合作或竞争的策略,进而决定采购原材料数量;在生产领域两厂商进行产量博弈,选择各自的产量策略。厂商最终目的是实现其利润最大化。下面分别分析采购领域合作与竞争对于厂商在生产领域均衡的影响。

1.采购领域合作时生产领域博弈均衡分析。

由以上假设可知两个寡头企业在原材料采购领域合作(即:联合采购)时,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均为:(Q1)=P0-xQ1=P0-xλ(q1+q2)。

两个寡头企业在生产领域竞争,决定各自的产量。故两个寡头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1=Pq1-P1λq1=[a-r(q1+q2)]q1-[P0-xλ(q1+q2)]λq1(式1)

π2=Pq2-P1λq2=[a-r(q1+q2)]q2-[P0-xλ(q1+q2)]λq2(式2)

因此,两个寡头企业的得益(利润)取决于双方的策略(产量),即使两个寡头企业的得益(利润)达到最大的策略(产量)q1*,q2*便是该博弈问题的纳什均衡。那么,q1*,q2*必是最大化问题:

的解。

于是:

解式3有:

由式4可得均衡产量策略:

2.采购领域竞争时生产领域博弈均衡分析。同理,可知两个寡头企业在采购领域竞争时,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分别为:P11(Q1)=P0-XQ1=P0-Xλq1,P12(Q1)=P0-XQ1=P0-Xλq2。

两个寡头企业在生产领域竞争,决定各自的产量。故两个寡头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1=pq1-p11λ=[a-r(q1+q2)]q1-[p0-xλq1]λq1(式6)

π2=pq2-p12λ=[a-r(q1+q2)]q2-[p0-xλq2]λq2(式7)

因此,两个寡头企业的得益(利润)取决于双方的策略(产量),即两个寡头企业的得益(利润)达到最大的策略(产量)q1*,q2*便是该博弈问题的纳什均衡。那么,q1*,q2*必是最大化问题:

解式8有:

3.采购领域合作与竞争时生产领域博弈均衡的比较分析。

(1)比较采购领域合作与竞争时生产领域博弈的均衡产量策略,用采购领域合作时的均衡产量比采购领域竞争时的均衡产量,可得:

可知,若采购领域合作时生产领域博弈的均衡产量大于采购领域竞争时生产领域博弈的均衡产量。由于采购量的增加,原材料的采购价格降低,进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市场未达到饱和时,企业便会增加生产量。

(2)比较采购领域合作与竞争时生产领域博弈的均衡产量策略下寡头企业的最大得益或利润,用采购领域合作时的寡头企业的最大得益比采购领域竞争时的最大得益,可得:

显然,采购领域合作时的寡头企业的最大得益大于采购领域竞争时的最大得益。虽然均衡产量增加会使产品的价格下降,但却使寡头企业的得益或利润增加。

(3)由采购领域合作与非合作情况下的均衡产量策略的公式可以看出,原材料采购的折扣系数越大,两个寡头企业在采购领域合作的得益或效用就越高。也就是说,采购领域合作时的寡头企业利润与采购领域竞争时寡头企业利润间的差距会越大。

(4)当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价格与采购量成反比例变化关系时,理性的寡头企业会选择在采购领域合作,进行联合采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用一个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寡头企业在采购领域合作而在生产领域竞争的现象,得出在原材料存在价格折扣的情况下,联合采购后寡头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是大于不进行联合采购所获得的利润,因此寡头企业会在采购领域合作而在生产领域进行产量的竞争。

本文在分析中假设生产出来的产品均是可以销售出去的,即只要产品价格降到一定程度需求总是存在的,而实际中并非如此;文中也假设原材料的单位采购价格与采购量呈线性的减函数关系,而实际的原材料供应中更多采用的是分段折扣率。因此,以后的研究应将这两个问题在模型中反映出来并加以分析。

注释:

①Brandenberger,A.M.,B.J.Nalebuf. Co-opetition:a revolutionary mindset that combin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M]. Doubleday Publication Press.1996:30-48

②谭德庆,胡培等.“Bertrand”双寡头多维博弈模型及均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6)

③谭德庆,胡培.关于产量策略双寡头多维博弈模型及其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4(1)

④谭德庆,刘光中.不完全信息多维Bertrand模型及其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4(1)

⑤侯光明,艾凤义.基于混合溢出的双寡头横向R&D合作[J].管理工程学报,2006(4)

⑥袁立科,张宗益.寡头竞争模型下的非对称R&D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⑦陈旭,李仕明.产业集群内双寡头企业合作创新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7(1)

篇6

关键词:企业;竞争合作关系;演化;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战略联盟、虚拟企业、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等组织形式越来越普及,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对企业的发展日益重要。这些关系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中,成为企业获得关系租金、赢得超额利润的重要来源。杜智涛认为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是一个介于绝对竞争和一体化之间的连续谱系,竞争与合作相互交织,受企业内部动力与外部约束的作用而相互转化,演化出不同的企业关系形式[1]。那么,推动企业间关系演化哪些力量有哪些?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更好的驾驭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提升关系资产质量。

实际上,早在1973年,granovetter就提出关系程度的变化主要由互动频率、感情深度、亲密程度和互惠程度四个因素来推动[2],其后nooteboome和gilsing提出范围、专用性投资、持续性、互动频率、信任以及正式控制等是推动关系程度演化的重要动因[3]。hausman认为承诺、相互信任和双边关系主义等是影响关系的重要因素[4],cullen, johnson, sakano以及sarkar, echambadi, cavusgil, aulakh等也认为相互信任、互惠承诺、合作交流是影响关系程度的重要因素[5-6]。k. w. hipel等和 d. m. kilgour等对合作冲突进行了深入研究[7-8],国内学者李勖等利用博弈论研究了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以及稳定性问题[9],叶永玲研究了虚拟经营的竞争博弈及合作动力问题[10],吕坚等从静态绝对收益和动态相对收益两个角度分析了虚拟企业组建与经营的合作动力[11]。刘伟华和季建华运用动力学模型,借鉴期望理论、平衡理论,分析了企业间合作动力的构成因素,给出了企业合作动力的计算流程和方法,并利用企业合作阻力系数构建了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和企业整体合作强度的计算模型[12-13]。本文在这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模型,对演化动因进行了细分,并对演化动因的类别及主要因素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演化动因的重要性及其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程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模型

二、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动因的类型

基于上述对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分析,通过对cnki、万方数据库、abi,sci、ei、elsevier、lisa、jstor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梳理和对企业的调查,本文认为推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动因有以下几种:(1)从作用方向看,有“动力”和“阻力”两种,前者推动企业关系亲密化,而后者推动企业关系疏远化。(2)从时间序列角度看,有“先天”动因和“后天”动因两种,前者指在企业间产生竞争合作关系之前,推动企业行动的动因;后者指企业间已经形成了某种竞争合作关系,由上一期的关系状况所形成的、对下一期关系造成影响的动因。(3)从来源看,有“内生”动因与“外生”动因两种。

动因i:(1)共担风险。当某一投资项目风险很大,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单个企业的风险。(2)塑造核心竞争力。合作可以使企业将非主营业务外包,专注做好主营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3)优势互补。合作可以使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双赢。(4)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5)控制资源、保障交易。通过合作使企业规避在生产资源、分销渠道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6)扩张战略。联盟合作可以使企业在保持柔性的前提下实现扩张。⑺学习内化。通过合作,使企业学习合作伙伴先进的技术知识、生产知识和管理知识。⑻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点。

动因ii:(1)政府要求,或是政策的导向,促使企业间进行合作。(2)对抗竞争压力。通过合作来抵抗外部竞争压力,或巩固优势地位。(3)市场进入。许多外国(或外地)企业通过与当地的企业合作,推行其本土化战略。(4)制定产品或服务标准,企业间形成合作联盟。(5)网络外部性。在电话网络、信用卡网络等行业中,网络中的成员越多,则网络的整体效用越大,这促使相关企业通过合作联盟参与到网络中。

动因iii:(1)合作绩效的正激励。企业间合作是一种重复博弈行为,上一期合作满意度高,则会使推进企业在下一期的继续合作。(2)未来合作的预期。既使企业在上一期合作中满意度不高,但对未来有较好的预期,则也会有继续合作的可能。(3)惯性,为了维护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企业一般倾向维持合作现状。

动因iv:(1)政策因素推动,政府主导企业间合作。(2)外部环境推动,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等变化,使得企业的传统优势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危机,企业通过合作联盟将传统优势与新兴变革相嫁接,获得新的生命力。

动因v:(1)对合作预期不乐观。(2)自我保护,害怕被恶性兼并或核心机密被泄露,而拒绝合作。(3)决策者的偏见,有时企业决策者的风险偏好、非理性倾向会影响企业合作。(4)利益非相容性,当企业间具有相同的利益目标,且企业间处于“非赢即输”的“零和”竞争状态时,企业合作的可能性较小。(5)惯性,同上所述。

动因vi:(1)反垄断政策。(2)历史文化差异,特别是在跨国企业合作中,这种差异会成为合作的极大阻力。(3)行业和产业限制,如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行业准入有所限制,这也成为影响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4)资源的稀缺性,当企业所需求的资源较为稀缺和难以获得,且具有“竞用性“(不能被多方同时使用)特点时,不利于企业合作(特别是平等合作)。

动因vii:(1)合作绩效的负激励,企业上一期的合作绩效下降,或合作绩效与主观预期相差甚远,会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合作。(2)合作中无法协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缺乏信任、无法协同运作,会影响到下一期的合作关系。(3)企业合作过程中,双方管理层的摩擦会成为企业间进一步合作的阻力。(4)合作中获得的收益不平衡,会使企业对下一期合作缺乏动力。(5)合作中企业间的地位差距拉大,导致企业在合作中的主动权和控制能力降低,影响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动因viii:(1)外部环境变化。外部环境使企业实施归核化战略,进行资产剥离或分拆,导致原本紧密的合作关系变得疏远。(2)政府政策变化,如反垄断法实施等。(3)企业合作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会使合作体以外的竞争对手深感威胁,它们会通过更强的对抗措施来阻碍企业合作。(4)其他企业的吸引,有可能成为既有合作的阻力。

三、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动因的实证分析

为了剖析上述动因对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影响,本研究对国内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21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达到67%。通过问卷回收后的信度与效度检验,证明调查数据有效。调查首先对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的重要性分别进行排序,动力因素主要基于企业的生产资源层面,在现代知识经济中,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状态,这说明国内企业的合作仍处于一种较低层次,这与目前国内企业主要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的发展层次是相吻合的。阻力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大体上是基于资源和利益层面,由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在资源和利益上博弈显得尤为突出,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尽管归根到底也是基于利益,但在形式上却隐晦得多,如企业可能更倾向于在战略、服务、研发、创新等方面展开竞争。可见,国内企业的竞争仍处于较低层面,竞争的目的主要在资源和利益上。

其次,分析各动因与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相关性。第一步,提出各动因与企业间关系紧密程度相关性的假设陈述。第二步,计算动力、阻力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第三步,以竞争合作关系程度为因变量、各动力因素或阻力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于f值、r2和adjusted r2均较满意,数据结论有效。由结果可见,企业共担风险、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控制资源和保障交易、学习内化、制定产品或服务标准、网络外部性、在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对未来合作预期等动因使企业倾向于选择较为紧密的合作方式;而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使企业倾向于选择更为宽松的合作方式。由于多数动因与企业间关系紧密程度正相关,因此可见,我国企业更加认可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而合作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必须既看到合作的收益,也要认识到被合作关系“套牢”的风险,在其间找到平衡点,寻找最佳合作之道。另一方面,企业间利益不相容、资源稀缺、合作中管理层出现摩擦、合作收益不平衡、合作中地位差距拉大等因素,使企业倾向于选择更为强烈的竞争方式。由此可见,国内企业更加关注资源、利益等方面的竞争,这与前面所得到的结论相同。

四、结语

本文着力于分析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演化动因,构建了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力学模型,将推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作用力分解为三种动力和四种阻力。这些力相互作用,当合力超过一定阈值时,企业间关系状态发生改变。推动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的动因从方向维(动力/阻力)、时间维(先天/后天)、空间维(内生/外生)三个维度可以分为8种36个。为了对这些动因的重要程度及其与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强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国内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两个方面对这些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演化方式、演化路径、演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研究架构。

-

参考文献:

[1] 杜智涛.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演化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09

[2] 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3] nooteboom, gilsingv a. density and strength of ties in innovation networks:a competence and governance view[j].ecis,2004(1):1-44.

[4] hausman, angela. variations in relationship strength and its impact on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business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1,16(7):600-616.

[5] cullen j b, johnson j l,sakano t. success through commitment and trust:the soft side of strategic allian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0,35(3):223-240.

[6] sarkar m b, echambadi r, cavusgil s t,et al. the influence of complementarity,compatibility,and relationship capital on allianc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1,29 (4):358-373.

[7] keith w hipel,liping fang. a formal analysis of the canada-us softwood lumber dispute[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 research, 1990(46):235-246.

[8] d. marc kilgour, keith w hipel,liping fang. the graph model for conflict[j].automatica, 1987(23):41-55.

[9] 李勖,孙林岩,汪应洛. 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20(2):91-93.

[10]叶永玲.虚拟经营的竞合博弈及合作动力分析[j].管理科学, 2003,16(5):2-5.

[11]吕坚,孙林岩,马新莉.虚拟企业组建的合作动力与利益协调分析[j].陕西工学院学报, 2001,17(3):47-50.

[12]刘伟华,季建华.供应链企业合作强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42(1):120-124.

[13]刘伟华,季建华.企业合作动力的定量评价方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 12(6):770-774.

[14]李勖,孙林岩,汪应洛. 动态联盟的合作动力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1(2):91-101.

[15]李纲,杜智涛. 基于ahp与fce方法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强度识别模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

[16]杜智涛,夏晨曦.企业间竞争合作动力机理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合作竞争;信任;内生机制

网络经济是以现代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与知识为资源基础、以企业网络为组织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渐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换为一种新的模式——合作竞争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复杂而不稳定,其发生和成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表明,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各个合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一、 网络经济下的竞争——合作竞争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竞争的机制,不同的企业参与其中,充分展示各自的优势以期获得市场的认同。竞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所在;企业只有主动参与到竞争的大潮中,才能创新技术和管理,推动企业本身乃至整个行业不断前行。完全竞争和完全合作是两种极端和理想的市场形态,在传统的经济学中,竞争与合作是不相容的,要么竞争,要么合作。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传统经济学主张竞争,反对合作。

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不仅过去的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有所改变,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变化莫测,任何单个企业的能力和资源都显得十分有限。企业只有通过参与合作,相互间借助能力和资源,才能有效地与竞争对手竞争。有的企业将自己非核心功能虚拟化,让别的更专业的企业,成为虚拟企业;有的企业与别的企业之间结成战略联盟,将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企业网络。这种新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过去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方式,使竞争与合作得到了统一。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竞争方式——合作竞争。网络经济下的合作竞争是指企业或其核心能力要素为了赢得显著性竞争优势,以核心资源为基础,在网络化信息系统支撑下,通过与伙伴间基于信任的合作,敏捷地选择内外部核心能力要素,形成强强联合的核心能力要素价值网,以此为组织形式与竞争者竞争,从而快速度、低成本、个性化地实现机遇的一种新型竞争策略。

乔尔·布利克和戴维·厄恩斯特认为:“对多数全球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驱动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竞争,驱动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在业务方面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式的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许多全球性企业已经认识到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双赢的必由之路。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不同企业,可以通过资本、信息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实现各自利益以及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内勒巴夫和布兰登勃格也认为:“合作性竞争超越了过去竞争与合作的规则,并结合两者的优势,意味着在创造更大市场时合作,在瓜分市场时竞争”。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人们选择合作竞争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信息和知识作为非资源性的经济不会因为使用人数的增加而使其数量减少的这种非排他性,使合作优于竞争;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迫使企业选择合作来提高自身竞争力;高科技产业的高风险,使得企业选择合作来分摊风险;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企业进行更好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竞争合作的优势是建立在更为经济地创造价值之上或差异化之上。合作竞争主体通过专注于核心能力,与其他具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或核心能力要素合作,不仅可以实现成本领先优势、差异化优势和专一化优势,而且还可以实现速度优势。在当今时代,多数事实也证明,同行携手竞争能使竞争向着更宽广的领域拓展,能为企业赢来更多的利益,产生1+1>2的效益。

二、 合作竞争的风险分析

所谓合作竞争风险指的是指在网络组织中合作竞争的特殊关系下由于成员企业的个体差异与网络组织总体的矛盾导致管理协作复杂化而产生的一种合作竞争组织所特有的风险。在网络经济下,新的竞争模式——合作竞争,与过去的竞争模式相比更强调的是合作,合作才更能利于实现双赢。既然是合作,涉及的各方必然是不同的个体。既然是不同的单个个体,合作的企业就有选择这一次合作的权利,也有选择下一次不再合作的自由。这些风险主要体现为协议风险、信任风险、文化差异风险和信息风险等。

1. 协议风险。协议风险是合作伙伴之间由于协议的设计不当或者内容不完善而产生的风险。不同企业的合作竞争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必须有完善的方案以及合理的协议。方案的制定和协议的签署应当是建立在合作双方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充分认识应当包含对自身企业的合理评价和对合作企业的充分了解。只有将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完善措施和对策纳入协议框架中,才能有效避免合作竞争的失败。而事实上,在方案制定和协议实施过程中,有时会由于合作双方对某些问题的考虑不够缜密从而导致方案和协议的设计缺陷,最终可能引发合作竞争的失败。

2. 信任风险。网络组织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对于一个有效的网络组织而言,其内部成员的相互信任是网络组织存在的基础。网络组织的成员企业在合作之前是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成员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这就要求成员企业在行动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还要考虑到其他成员企业的利益以及整个网络组织的共同利益,而这种考量必须是建立在成员企业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在网络组织内部的各企业间不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或者存在成员企业对信任承诺的不遵行,整个网络组织的正常运行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网络组织的生存。这就是存在于网络组织中的信任风险。

3. 文化差异风险。合作竞争的成员企业可能源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在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管理实践中都会体现出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上的差别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独特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相互碰撞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冲突,冲突的焦点存在于成员企业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式之中。有的企业文化要求正确认识矛盾的现实可能性并试图寻求解决矛盾的有效路径;而有的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待矛盾的态度却是刻意回避,以防止正面的冲突和对立。这种不同文化背景所引发的成员企业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就是网络组织合作竞争中的文化差异风险。

4. 信息风险。信息作为联结和沟通合作各方的载体,对各方的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的完整性、透明性、对称性是各方进行紧密合作的保障,也是影响各方有效合作的风险之一。网络经济下由于信息风险的存在使得机会主义行为时常发生,这是由于一方面各行为主体的自身条件和面临的竞争强度有所差异而导致各自优先考虑的问题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各行为主体之间可能缺乏有效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而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有的行为主体受短期利益影响更多的考虑自身利益,甚至不惜损害共同利益,从而对合作竞争关系的稳定性造成损害。

除此之外,还有合作各方在运行时的障碍风险、竞争地位失衡风险、目标冲突风险等等也是合作竞争风险的表现形式。在这诸多的风险因素中,对合作竞争关系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信任风险,影响合作竞争关系最关键的风险仍然是信任风险,网络组织的失败大多数可以归结为合作竞争组织内部缺乏足够的信任。

三、 信任关系的内涵及其对合作竞争的影响

信任的概念比较抽象和复杂,通常包括诚实、尊重、公平、安全、承诺等多种含义。国内外的学者对信任也从不同角度做了定义:摩根和亨特(Morgan & Hunt,1994)从认知的角度定义信任,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对另一方的可靠性和诚实度抱有足够的信心,强调的是一种信念;梅耶、戴维斯和斯库尔曼(Mayer,Davis & Schoolarman,1995)从行为的角度定义信任,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对另一方实施监控的可能的条件和情况下,主动放弃实施监控的行为而使自身处于一种脆弱地位,这种地位有可能导致自身受到伤害,强调的是一种行动上的不作为。当然,也有的学者同时注意到了信任的两个方面,给出的定义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例如莫尔曼、德斯潘德和扎尔特曼(Moorman,Deshpande & Zaltman,1993)的定义是:信任是指由于对合作伙伴有信心而愿意依赖对方。综合上述学界的观点,信任应该包括三层含义:首先,信任是合作竞争双方建立的相互关系,各方同时都既是实施信任的一方,也是受信的一方;其次,信任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彼此双方通过自己的认知及对未来的预期,来选择一定的行为,如选择和对方遵守合约进行合作,或者背信弃义放弃合作;此外,信任关系是一种动态的不稳定的关系。既然信任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合作者就有选择这次信任的自由,也有选择下一次不信任的权利。信任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态度。但是这种心理态度却可以通过具体的经济活动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来。

在企业的合作竞争关系中,信任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带来“双赢”,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高水平的信任对合作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彼此都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合作双方都会树立长期合作的思想并遵守合约信任对方,最终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改善经济绩效。信任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方面,信任的双方会增加对合作关系的投入。一定的资源投入是进行合作的前提,这种资源投入可以是设备、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等方面的投入。如果合作双方都相互信任,就会增加这些投入,在一般情况下,对合作关系投入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合作双方的收益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合作企业之间可能因为协议设计不当或内容不完善而产生协议风险,因此合作企业就有可能会对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充分的协商并最终以协议的形式加以体现,而这种协商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果合作成员之间是相互信任的,信息沟通则更加坦诚、有效,对于详细的协议以及完善的监督的依赖程度降低,这些都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合作双方的收益。但是,在合作竞争关系中,如果一方的信任被另一方利用,而且一旦一方采取非信任行为,另一方会马上采取降低信任度的举措,这就是非信任行为对合作竞争关系的负面影响。

四、 信任的来源与信任机制的建构

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彼此信任才可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难想象,如果一个企业只接受合作方的信任,而不信任对方,那么最终也必然会失去信任。信任的来源问题是一个企业内生的问题,信任机制是一个企业的内生机制。信任机制是合作竞争关系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在网络经济时代,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如何建构信任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网络经济时代的特征,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建构完善的信任机制:

1. 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自身值得信任。企业要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企业要依据科学的知识结构设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其次在企业内部要形成良好的知识交流的氛围,促进内部成员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提升知识的内在价值;再次要让学习不再是静态的学习,而是一种动态的系统性的有组织性的学习,使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创造了彼此间建立信任机制的条件,而且这种信任机制的建立是以成员企业之间彼此了解对方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这种了解必须通过企业以完善的信息系统及时展现其优势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以便其他成员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加以理解,以最高的效率促成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2. 培育高度的洞察力,以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应当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可能的合作伙伴与其它企业曾有的合作,在综合考察合作背景和合作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优秀的合作伙伴。只有自身具备较高的洞察力,通过考察,才能保证被选企业具备优良的特征,从而为企业信任机制的构建提供个人基础。而高度洞察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素质的综合。选择合作伙伴多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是企业的声誉。如果一个企业拥有诚实、公平、可信赖的声誉,则与其合作将会意味着信任度的提升和合作成功率的提高;其次是企业承诺的履行。如果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选择了承诺并实际履行了承诺,则意味着确定性和可信任度的强化,是一种合作精神的体现;再次是企业对待机会主义的态度。如果备选企业对机会主义行为持严格反对的立场,则意味着合作过程中模仿可能性的减少,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当从可能的合作伙伴中优选出具有良好的声誉、严格践行承诺并反对机会主义的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从而促进双方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互补,提高合作的效率。

3. 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机制。科学完善的内部机制对信任机制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成员在短期内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各个成员企业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既定的目标。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机制。这种内部机制的建立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在合作企业之间建立起信任合作的文化。在不同的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中加入信任合作的元素,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合作企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双方之间合作的顺利实施;而这种信任合作文化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合作企业之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来实现,在彼此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双方都能共同接受的信任合作的文化是科学完善的内部机制的基础。其次,在合作企业之间搭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纽带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机制的有效路径。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是以实现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的充分共享为目的,从而使双方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坚定合作的信念。再次,建立合作企业之间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科学完善的内部机制的保障。由于合作企业在确立合作关系以后实际上就共同承担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和分享了企业创造的利益,因此客观地根据合作企业所做的贡献公平地分配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利益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合作过程中的摩擦,使合作双方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最后在合作过程中还要尽可能杜绝合作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建立起有效的防范机制。这种防范主要是通过加大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和惩罚力度来实现,这样可以减少成员企业的投机行为;同时,提高成员企业诚实守信的收益,建立较长时期的合作关系,这也是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乔尔·布利克,戴维·厄恩斯特.协作型竞争:全球市场的战略联营与收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内勒巴夫,布兰登勃格.合作竞争.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吕永卫,梁樱.树立企业合作竞争的新理念.机械管理开发,2006,(8):112-113.

5.张军,王丽敏.网络组织中合作竞争的风险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136-137.

6.赵阳.供应链合作风险与防范.经济纵横,2008,(2):39-42.

7.程凯.企业合作关系中的信任问题分析.中州学刊,2001,(3):21-24.

重点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苏政办发【2011】137号)阶段成果之一。

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产业;科技创新;组织管理;企业文化;伦理品质

作者简介:曲迎波(1965―),男,河南新密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5―0106―03

收稿日期:2006―06―30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扑朔迷离的外部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强化其竞争优势,大力培育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一、拓展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优势产业都是其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宏观上来讲,优势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性的带动作用,其变迁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优势产业能带动相关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1]而从微观来看,拓展或进入优势产业,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壮大发展后劲、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基本依托和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正在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在此过程中,企业能否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以趋利避害,改善自身的竞争地位,增强竞争力,其关键就在于能否进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

企业在其竞争与发展过程中,要拓展并进入优势产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有拓展和进入优势产业的强烈愿望和意识,要能充分认识到优势产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战略意义,能敏锐地捕捉并准确地把握到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要充分利用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借助政府的引导,最大限度地参与优势产业的竞争,以谋取自身发展的优势;三是及时选择那些竞争优势明显、成长性较好的产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以从中分享优势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好处;四是提高自身的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能力,并根据自身情况,打造富有特色的专业化产品,不断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同时,企业还必须重视有竞争性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推广。过去,受卖方市场的影响,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但在当今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产品开发就显得格外重要。企业要想在产品竞争上赢得优势,其一必须作好市场预测,搞好产品定位;其二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管理;其三要整合所有可能的创新资源,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产品开发模式;其四要构建自主创新的产品开发模式。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并实施以市场为中心,以科技为主线,新、特、奇相兼顾的产品开发战略;其五是要将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消化、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施展自身开发能力的同时,积极联合国内外同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国外专家的研发力量,为我所用;其六是完善产品创新机制,通过研发力量的有机整合、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等,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七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产品创新的强有刀支撑。

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实现内部管理机制上的进一步突破和创新。首先,企业组织结构应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设计时,要注重对企业组织结构动态分析,一方面根据其发展方向设计对应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其战略单位完善其组织变革策略。其次,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不应一味强调变革;而不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应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而小的变革,应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又能避免造成震动性破坏。最后,组织变革应围绕客户进行。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优势,从而带来更多的企业利润。组织变革最终目的不应是为了调和内部权利,而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客户需求,创造客户需求。因此对组织结构应该是按照客户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而不是从内部权利平衡性来评价。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生命所系。企业要做强做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受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研发机构不健全及缺少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技术进步对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过低。今后,要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从政府与社会的角度,提供必要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在全社会建立倡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与转化保障机制外,就企业而言,一是必须尽快改变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国外企业差距巨大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完善创新开发体系,增强创新开发能力;二是要加强科技合作,强化技术的引进与消化,通过合资、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或许可证等形式引进一批能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并加强技术的消化和改进;三是要建立技术创新的人才保障机制。要重视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技术人才建立良好的事业平台,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要规范人才流动秩序,防止人才竞争的恶性循环。

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无形理念,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是企业独特的价值标准、传统、观点、道德和规范,是被企业员工普遍遵循的信念和习惯作风。当今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造就优秀和成功的企业。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企业将是那些有文化内涵的企业。企业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善于

不断地为自己注入企业文化的活力,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目前,国内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存在着各种误区,如把企业文化当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务虚”之物;把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提口号、画标志等,流于形式;照搬国内外其他企业的文化口号;等等。实际上,企业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国内企业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企业文化的提升来带动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其一,要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意义与作用。企业文化不仅是表现在器物和标识上的表层文化、表现在交往礼仪上的浅层文化,更是企业组织管理、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文化。特别是企业的精神、道德观、价值观、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等,无不是企业的行为指南;[2]其二,要把对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员工奉献精神的强调与企业员工的正当需要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使企业与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以确保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其三,应通过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的结合,对员工进行“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均衡激励,使员工行为始终指向员工个体目标与企业组织目标共同构成的企业目标;其四,要构建“自我与超我结合、文化与制度并重”、制度与文化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体系。[3]

五、提升企业的伦理品质

在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众多“精神资本”因素中,企业伦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应有其自身伦理道德,其原因不是因为道德价值观本身,而是因为它能指引企业迈向成功。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伦理是调节各种经济关系的一种自律性的行为规范和他律性的公共准则,它能在法律没有提及或无法涉及的范围内发挥积极有效的调节作用,从而实现企业从“无道德神话”到道德经营的转变。市场经济演进的历史告诉人们,市场经济越是趋于完备,竞争越激烈,越要求企业肩担责任、恪守信用,越要求社会排斥对消费者或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公平竞争、互惠互利、诚实守信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特定的制度安排、技术变革和文化创新基础上,凭借有效的伦理管理开发人文力量,特别是道德冲动力,通过企业内部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以信誉树立品牌,来增强员工忠诚度、顾客满意度和市场信誉度的综合能力。

古人云:百行需以德为首。同样道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需以伦理道德为依托。企业伦理品质直接关系并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重要的“道德资本”,是企业参与竞争所应具备的条件。企业伦理品质的培育与提升,首先应辨证地对待并协调好竞争与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着相互利益关系从而与企业发生双向互动作用的个人或组织,其内容包括雇员、顾客、政府及其他企业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忠诚与否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密切相关。企业竞争理论强调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这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也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这种具有团队精神的竞争与合作理论强调以合作为主,以竞争为辅;用竞争激励员工的协作精神,用合作促进员工的进取心。在竞争与合作中,成员个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会增加每一个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感。其中,合作是企业团队精神的基础,它要求市场主体在进行竞争时注重合作,即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展开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只讲合作不讲竞争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同样道理,只讲竞争,不讲合作在现实中也是不大可能的。“如果各方在资源、风险、市场等分配上为了自身的利益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甚至不惜牺牲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则结果必将在各相关主体之间形成零或乃至互损的恶性竞争关系”,[4]必将损害各方的利益。而伦理约束和道德自律则可为达成有效合作创造必要条件。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企业须从传统的不赢即输、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转向现代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共谋利益的“双赢”或“多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利义并举的经济。企业言利也要讲义,即既重视物质利益,也重视精神生活或道德生活。义是以利为基础的,不讲利,义就失去了物质基础;义是利的思想屏障,不讲义,企业实践活动就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离开功利谈义,或者把功利仅仅作为理解义的参照系,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5]企业总是在奉行义利并举的原则下,积累企业信誉。企业积累信誉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树立品牌的过程。品牌是企业形象的载体,也是企业外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好的品牌往往代表产品好的质量、好的信誉以及优质的服务、实惠的价格等。信誉战略,贵在积累,重在实践。这是基于对社会秩序与价值规范的道德呼唤,也是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总之,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迎接市场化、国际化挑战的迫切需要,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核心竞争力需通过市场竞争中的不断积累和提炼而获得,进而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推进力,并最终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上,更表面在企业的组织、文化、伦理品质等方面。从现实来看,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拓展优势产业与产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优化企业组织管理、打造优秀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伦理品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对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篇9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2×2×2的混合设计,采用问卷测量方法检验不同被试问合作意识的认知差异。被试来自两个群体:青年组包括133名大学生;老年组包括110名40一60岁的各业人士。结果验证了实验假设,发现人们对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能力维度上,人们认为具有竞争意识的人能力更强;在个性维度上,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比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更加顺从。人们的工作价值观与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存在显著相关。

1 引言

在现今社会中,合作关系成为工作中人际关系的主体。如何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是许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之一。影响合作行为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kelley&stahelski(1970)认为存在两种稳定的个体类型,可以被描述为合作与竞争人格(cooperativeandcompetitivepersonalities),更确切地说,指在合作与竞争维度上存在稳定的人格差异。我们可以通过某些途径了解这两种类型的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不同看法,比如,具有合作和竞争人格的个体对“合作者”和“竞争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评价。两种类型的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同经验会导致这种认知上的差异。

对于合作问题的研究,两难对策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点。kelley和stahelski(1970)发现,当合作性与竞争性的被试相遇时,合作者会被竞争者行为同化,表现出竞争性行为。合作者和竞争者对他人是合作性的还是竞争性的观点不同,合作者认为他人是异质性的,有些人是合作性的,有些人则是竞争性的;而竞争者认为他人是同质性的,都是竞争性的。vanlange和kittyvisserej扩展了kelley和stahelski(1970)关于行为同化的研究,认为非合作性同伴会导致较低水平的合作行为和相互依赖感;同时社会价值定向对合作行为及相互依赖感产生影响。chatman&barsade(1995)采用模拟技术研究了人格与组织文化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个体在不同的组织文化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高合作倾向的个体在集体主义文化下表现出最高的合作行为;合作个体对组织文化(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更敏感,在不同文化中他们的合作行为比个人主义者表现出更大的差异。而sermat&gregovich(1966)的研究结果表明,合作者会被竞争程序同化,但当遇到合作程序时,他们很容易又表现出合作行为。这种“弹回”现象(rebound)说明,合作者在面对竞争同伴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性行为只是暂时的,当同伴变得他们一致时,他们很容易又重新主张建立一种合作性关系。尽管合作者的行为向竞争者同化,但他们主观意识上仍然是合作的,说明合作者是暂时的行为改变,而不是改变了自己对人际关系的基本定向。

我国近年来对合作问题的研究强调合作行为的测量与分析,且样本大多局限于儿童,主要研究情境因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例如李晓东等人对6d9岁儿童的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实验研究;郑建成等人研究系列协作游戏对幼儿协作行为的影响。谢晓非等人从价值观对合作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确能够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合作意识是合作人格的有机成份,意识能够指导个体对外部情境作出反应,同时又在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对个体行为进行反馈,从而在意识中形成新的经验。合作意识也应该是合作概念的一部分,目前已有的研究缺乏对于合作概念本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合作概念,即合作意识的认知成份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采用投射技术(projectivetechnique)的原理。投射技术是一种对行为的无意识或隐藏内容尤为敏感的工具;它允许甚至鼓励被试作广泛和千差万别的回答,并能在被试对测验目的最少觉察的情况下引发内容丰富的反应资料。由于作者对合作意识的研究是探索性的,因此采用投射技术的方法,希望获得个体对合作概念的真实理解。从个体对具有强烈合作或竞争意识的人,在人格、能力和道德维度评价上的差异,投射出个体自身的人格特征,反映个体的合作意识状况。我们选用了两个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职业作为评价对象,通过对评价对象的评价来反映人们自身对合作与竞争的认知特征,反映人们深层次的人格和价值观方面的信息。

2 方法

2.1实验设计

2×2×2混合设计:(1)两个评价对象一幼儿教师和推销员(组内);(2)两种实验条件一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组间);(3)评价对象的性别:男、女(组间)。本实验要求被试对两个既定对象进行评价。为了掩饰实验的真正目的,问卷被称为“想象力测验”。

2.2被试

青年组:133名18—23岁的北京大学的本科生,70名男生,63名女生;老年组:110名40—60岁的中、老年人,大多数为已退休人员,52名男性,58名女性。

2.3实验材料

(1)想象力问卷。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其评价项目主要选自王登峰、杨国枢等编制的中国人人格问卷,并经过初测筛选最终认定。项目内容包括能力、个性和品德三个方面,项目由正反两个形容词组成,被试采用7点量表作答。

(2)工作价值观量[引。黄敏儿博士修订的美国super教授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1990)。

2.4实验程序

青年组问卷在北大校内发放了140份,收回合格问卷133份;老年组问卷是通过本市同学的家长及其单位同事及邻居等渠道收集,发放问卷121份,收回合格问卷110份。

3 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采用spss10.0软件包与eqs5.3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1总样本在评价项目上的认知差异

总样本在两个主要的项目,即“能干一无能”和“顺从一叛逆”,对合作性评价对象与竞争性评价对象的评价主效应显著。人们的认知差异主要集中在能力与个性维度上,在能力维度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人比具有合作意识的人能力更强(合作=2.18,竞争=1.90,f(1,268)=7.165,p=0.008);在个性维度上,人们认为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更顺从,而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叛逆性更强(合作=3.66,竞争=3.94,f(1,269)=4.084,p=0.044)。该结果说明了一个总体的轮廓,人们对合作者与竞争者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过来也必然提供了评价者本身的信息。

“能干一无能”与智力发挥价值正相关,与监督关系价值和利他价值负相关;“顺从一叛逆”与多数工作价值观呈正相关,特别与智力发挥价值和生活方式价值相关显著。

3.2性别对认知的影响

性别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被试自身的性别和评价对象的性别。

男女被试对具有强烈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评价对象在成功一失败项目上有显著交互作用。男性被试认为具有合作意识的人更成功。而女性被试认为具有竞争意识的人更成功。男性被试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的评价无差异;女性被试对合作者与竞争者的评价在能干一无能项目上差异显著(竞争者=1.72,合作者=2.18,f=12.076,p=0.001),即认为竞争者比合作者更加能干。

对具有强烈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男性评价对象,人们评价无显著差异。对于女性评价对象,人们的评价在5个项目上差异显著(见表2),这5个项目反映了被试对女性合作者与竞争者个性特点的认知差异。

3.3年龄对认知的影响

青年组对合作者与竞争者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和个性维度上。老年组则认为合作者与竞争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道德维度上(见表3)。

3.4 eqs拟合检验

本研究问卷设计分为三个维度,品德(q3,7,9,15)、个性(q1,4,8,12,13)和能力(q2,5,6,10,11,14)。利用eqs检验的结果表明,考虑到卡方值受样本规模影响较大,我们重点考虑模型的拟合优度:cfi=0.995,gfi:0.958,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15.90%confidence interval ofrmsea为(0.000,0.035),说明我们提出的模型在统计上是可以接受的。

4 讨论

4.1合作意识的认知差异

被试在两个项目:即“能干的一无能的”与“顺从的一叛逆的”上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存在显著差异。人们对高竞争意识的人在能力维度上的评价好于高合作意识的人,这与我们的实验预期是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人们不采取合作行为可能是认为与人合作是一种示弱的表现,也就是说,人们在能力维度上通常给具有高合作意识的人以较低的评价,这可能是在工作中难以引导合作行为的原因之一。另外,人们认为具有高合作意识的人比较顺从,而高竞争意识的人叛逆性较高。这一点和我们通常的看法也是吻合的,一个个性随和的人更可能具有高合作倾向,在工作与生活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行为。

本研究对价值观的测量是针对被试本人的,项目测量是针对评价对象的,两者之间的相关反映出个体价值观对合作意识的影响。数据结果表明“能干一无能”项目与智力发挥价值呈正相关;智力发挥价值指对于需要思考以及有机会了解工作本身运作原理及规律的工作价值,比如,工作中能不断解决新的问题,能有心理上的挑战。“能干一无能”项目与智力发挥价值间的相关表明,智力发挥价值越高的个体越注重能力特征,因此,会在对他人的能力评价中投射出来。另一方面,“能干一无能”项目与监督关系价值和利他价值呈负相关。监督关系价值指能在一个体贴下级、与之相处融洽的主管手下工作的价值观,即希望有一个公正、通情达理且体贴下级的主管,该价值与能力项目的负相关,也正好投射出被试本身对能力的知觉,能力高的人可能并不太在乎主管是否体贴。利他价值指对于能造福他人的工作价值,比如能够使他人幸福,能够帮助他人。该价值与能力项目间的负相关表现出能力维度的负面性,人们对能力的注重同时伴随着在利他、情感等方面的牺牲。另外,顺从一叛逆项目与多数工作价值观均呈正相关,主要包括:智力发挥价值、生活方式价值和成就价值等。

4.2性别和年龄对认知的影响

性别的影响在本实验中表现在两个方面:评价对象的性别和被试的性别。被试评价具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女性比合作意识的女性更勤劳、能干,更加独立、叛逆和坚持不懈。通常人们认为,如果一个女性的竞争意识较强,那表明她的依赖性较低,能力较强,她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辛苦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人们对具有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女性,其评价出现了显著差异,而且表现为对具有竞争意识的女性有更高的评价。相反,对于男性评价对象,其评价的差异不显著。

关于被试自身的性别,女性被试对于竞争者和合作者在能力维度上存在认知差异,认为竞争者比合作者更加能干。而男性被试对合作者与竞争者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女性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对竞争的压力感受更为深切,从而也更崇尚竞争者的能力。这并不表示女性在工作中会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但至少说明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敏感于竞争者与合作者的区别。

年龄的影响表现在,青年人对合作者与竞争者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和个性维度上;老年组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道德和个性维度。而且青年组的评价普遍低于老年组的评价。青年人是即将进入社会竞争的大学生,生存的压力非常巨大,这可能导致他们比较看重能力维度,即将面临的社会竞争使得他们对竞争者在能力维度上评价偏高。而经历了风雨洗礼的老年人则更看重道德维度,这体现了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慨。它的喻义是深刻的,也就是说,道德维度最终会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重要指标。当然,本研究中,两个年龄组的被试基本属于两代人,其经历的时代不同,世界观中必然融人了各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合作意识的看法会有所差异。

4.3职业对认知的影响

职业(幼儿教师和推销员)与合作和竞争意识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一点与实验预期有差异。竞争性不强的幼儿教师与竞争性很高的推销员职业,在合作与竞争意识上并没有与职业产生交互作用。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实际上,每一个职业都是如此,因此,各个职业之间在竞争性的差异上不再明显。但对于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4实验方法的讨论

本研究在实验方法上的特点之一,是采取投射技术,从被试对目标对象的评价中了解其本身的状况。由于投射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问卷缺乏方便而有效的效标,因此无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效度检验,而只能通过数据结果来分析问卷设计的合理性。

另外,manova的分析结果中,问卷的15个项目中有两个项目:健谈一寡言与爱幻想的一讲求实际的,在所有的主效应检验与差异比较中都不显著,也就是说,这两个项目的区分度不大,应考虑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去掉这两个项目。此次调查的样本主体是18—23岁的青年组和40—60岁的老年组,25—40岁的中年群体没有涉及,而这一群体正是青年组与老年组的过渡阶段,他们才是现今社会中工作的主力军,探查他们对于合作概念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工作情境中的合作行为,可能更具实践意义。

5 结论

篇10

关键词:竞合 竞争性战略联盟 效应 联盟结构

问题的提出

随着竞争环境的持续动态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创新活动成本及风险水平的急剧增加,单个企业已经很难再同时拥有各种战略行为所需的全部资源和能力。为了更加有效率地开展组织活动并推进战略实施,同行业竞争对手之间开始出现了相互合作的现象,即竞合关系或者竞争性战略联盟,以期直接借助己所欠缺、而对方却具有优势的资源,实现协同效应。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于竞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研究的内容仍然以讨论竞合关系的本质、构成要素、驱动因素及其实践意义等为主,而对此类联盟的运行效果进行的研究还很少。本文将讨论竞争性联盟效果的内容并进行分类,同时对这些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较为系统的竞争性战略联盟合作效果分析框架。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环境特征——联盟结构

本文用行业竞争强度刻画环境特征,并借助企业数量、企业相似程度和行业壁垒对竞争强度进行测量。当行业竞争激烈并且企业的相似程度较高时,他们迫于环境压力进行合作,但为了避免被伙伴恶意并购等风险,一般会选择不涉及股权的契约形式。

假设1:行业竞争强度越高,则竞争性战略联盟越倾向于选择较为松散的合作结构。

(二)资源特征——联盟结构

文中用资源的稳定性水平对联盟内的资源特征进行刻画。不同类型的资源往往具有不同水平的可模仿性或可转移性,那么为了获取比较稳定的资源,企业需要选择较为紧密的联盟结构,以期在与伙伴密切互动的过程中对那些资源进行更有效地学习或转移。

假设2:资源稳定性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越倾向于较为紧密的合作结构。

(三)关于外生合作效应

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分为外生及内生两部分,外生合作效应指的是在外部环境因素作用下,联盟对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而内生合作效应是指在联盟内部因素作用下,联盟对内部成员产生的影响。从效应的内容角度讲,无论是外生还是内生合作效应都需要用风险和绩效两个方面进行测量。

外生风险方面。本文关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并借助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以及竞争不确定性进行测量。有学者指出,当组织获得更大的市场力量时,它所面临的关于需求、技术更新以及竞争环境等方面的市场风险水平将得到有效控制与降低,而较为紧密的股权式结构相对于松散的契约结构更有利于增强联盟整体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假设3: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那么竞争性战略联盟感知的外生风险水平越低。

此外,当行业竞争强度较高时,激烈的竞争往往会导致对手采取意外的竞争行为,即市场的竞争不确定性会增加,因此有:

假设4:行业竞争强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感知的外生风险水平越高。

外生绩效方面。本文重点讨论竞争性联盟对于提高市场集中度、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竞争结构、节约社会资源等方面的贡献水平。一般说来,联盟结构的紧密程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合作深度,随着合作程度及层次的加深,联盟成员创造协同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有助于提高联盟对行业的影响,因此:

假设5: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高。

行业竞争强度越高,在企业间引发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如价格战、串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是如果企业能够选择具有互补能力的对手进行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则不仅有助于消除恶性竞争行为,而且还能够节约社会资源,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并形成规模效应。

假设6:行业竞争强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高。

此外,现有研究对于市场风险对绩效的影响关系并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外部市场风险将影响成员对联盟的信心及联盟的稳定性,从而对联盟的最终绩效产生消极影响。

假设7:外生风险水平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低。

(四)关于内生合作效应

内生风险方面。较多文献表明,联盟结构紧密程度与关系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如股权式联盟较之契约式联盟,其关系风险水平往往较低。从而我们可以推广出如下假设:

假设8: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风险水平越低。

同样,资源稳定性与联盟内部风险之间也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因为资源稳定性越高,意味着资源越不容易被其他成员模仿或转移,从而伙伴会减少其机会主义行为,以免徒劳。

假设9:资源稳定性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风险水平越低。

内生绩效方面。本研究的联盟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将包括:利润水平、盈利能力、市场份额、竞争地位、组织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合作过程满意度、合作结果满意度等。依照假设5的推理方式,同样可以得到:

假设10:联盟结构紧密程度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绩效水平越高。

当伙伴向联盟投入的核心资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时,伙伴间的侵占风险将较低,合作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也将会减少,从而协调成本显著降低,最终提高联盟的内生绩效。

假设11:资源稳定性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绩效水平越高。

假设12:内生风险水平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内生绩效水平越低。

最后,当联盟内生绩效水平较高时,意味着合作成员/联盟整体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会有所扩张,并往往伴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行业地位的提升等表现,而这些都将直接导致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改变、市场集中度获得提高等市场效果。因此:

假设13:内生绩效水平越高,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外生绩效水平越高。

因子分析和结构模型

(一)因子分析

基于205份的有效问卷,本文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强度有3个维度,即企业数量、企业相似程度及行业壁垒(一致性水平α=0.768,变量对因子的解释程度r=68.608%)。资源稳定水平有3个维度,即不可模仿性、不可转移性与不易吸收性(α=0.805,r=72.134%)。内生风险有2个维度,即机会主义和不协调性,其中机会主义用隐瞒信息、不完全履约和窃取资源3个指标说明;不协调性用相互包容不足及相互信任不足2个指标说明(α=0.814,r=80.684%)。

内生绩效有3个维度,即经营水平、发展水平和满意度,其中经营水平用利润水平、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3个指标说明;发展水平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地位3个指标说明;满意度用过程满意度和结果满意度2个指标说明(α=0.842,r=77.918%)。

外生风险有3个维度,即需求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与竞争不确定性(α=0.819,r=73.482%)。外生绩效有2个维度,即集中度和行业成长性,其中行业成长性用优化竞争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源3个指标来说明;集中度用行业集中水平1个指标来说明(α=0.739,r=87.351%)。内部一致性水平α和解释程度r均高于检验要求,所以,量表具有了较高的一致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二)结构模型

因子分析发现,在竞争性战略联盟中,外部行业竞争强度、内部资源的稳定性水平、联盟结构紧密程度以及合作效应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结构模型来描述。该概念模型表明:

  第一,行业竞争强度、联盟结构模式与竞争性联盟的外生绩效及外生风险之间存在直接影响关系,同时行业竞争强度可能通过联盟结构对外生合作效应的两指标产生间接影响。

第二,合作成员向联盟投入资源的稳定性水平、联盟结构模式与联盟的内生绩效及内生风险之间存在直接关系,同时资源特征可能通过联盟结构对内生合作效应具有间接影响关系。

结论

本文从外生、内生角度提出了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合作效应结构框架,并讨论了这些合作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在外生合作效应方面,本文讨论了联盟所处行业的竞争强度、联盟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水平及其对市场的影响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联盟结构紧密程度在这其中的中介作用;同样也分析了内生合作效应的相关内容,即联盟内部所涉及关键资源的稳定性水平、联盟的内部风险、联盟内部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联盟结构模式的中介作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为,与竞争对手结成合作关系时,联盟结构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它受到行业环境特征以及合作资源特征的影响,并且决定着联盟将面临的风险水平以及最终的合作结果。

参考文献:

1.bengtsson m,kock s. “coopetition” in business networks-to cooperate and compete simultaneously [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0

2.龙勇, 李薇.竞争性双寡头的联盟绩效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7(5)

3.zineldin m. co-opeti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ture [j].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