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7:1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热爱生命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热爱生命的作文

篇1

2、正文

曾说过:”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一天,我走出家门,一不小心踩到香蕉皮摔倒在地上。我想:对于小草来说,我可是巨人一般大小,一下子压在小草身上,它一定受不了。可我站起来发现小草安然无恙,笔直,笔直的。呵!真没想到:小草居然有如此气魄,而且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网上生长。

小草真是顽强啊!为了生长,它们鼓足勇气,不懈努力着。

再比如说:蚂蚁那强烈的求生本能也让我震惊。

一天,我在小区楼下玩沙子,发现一个蚂蚁洞,我弄了一盆水,往洞里灌水。只见一群蚂蚁抱成一团滚出了蚂蚁洞。我又在洞口周围点了火,蚂蚁拼命挣扎,它们把小蚂蚁放在中间,大蚂蚁在外边,抱成一团,滚了出去。蚂蚁这种团结友爱,坚持不懈,让我震惊了!

篇2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篇3

杏林子12岁是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的关节都不能动弹,不能走,不能跳。遭受了病痛的折磨与苦楚,被命运卡住了喉咙。她的关节全部坏死,在她16岁时,杏林子悟出了一个道理:难道我活着就是让在自己受痛苦,让家人承受负担吗?难道我就是一个废人吗?不,我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用快乐武装自己,与痛苦和平相处,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价值。从此以后,杏林子终于战胜了病魔,她靠着仅仅能够活动,能够写字的右手的两根手指夹着笔写下了几百万字,二十本的励志作品。每写一个字,就是一痛,每写一个字,就是一爱。她要把自己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不要让自己的生命白费。最后杏林子的作品风靡了台湾和东南亚,成为了著名的文学作家。

杏林子之所以走向成功,是因为他是一个有抱负、懂得反思的人。在杏林子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之后的4年里,他一直在不停的问自己:像我这样既没有读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残疾人有什么用?我活着有什么用?就是为了拖累家人吗?我难道就要这样一辈子永远做个废人吗?就是因为杏林子懂得反思,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才使她走上了写作的生涯。不像有些人,一旦遭受磨难,就自暴自弃,变得一事无成,永远沉沦下去。

在杏林子写作的过程中,她在腿上架一个木板,用两根手指头夹着笔巍巍颤颤地写作。每写一个字就像顶着千斤重,杏林子付出了许多的汗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顶着残疾的身体,用文字去见证生命的坚韧与美丽,历经二、三十年而不缀,才写成了那么多令人喜爱的作品。杏林子正是凭着乐观的生活态度、顽强的毅力,才创造了奇迹。

篇4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应是持久性的教育,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对生命产生发自内心的珍爱、尊重,丰富学生生命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成就幸福美满的人生。苏教版初中语文中大量的文质兼美的作品,为我们的生命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素材,通过学习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体悟那些高尚美好的心灵,并将之内化为对学生思想言行的指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呢?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挖掘素材,启发学生敬畏生命

从文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将生命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比较直接地感受到人间美好的情感,如血浓于水的亲情、珍贵的友情、高尚的爱情等。在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文本的情感主题,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认真体味其中丰富的情愫,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几方面对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

例如,引导学生去感受亲情。教材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主要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的背影就是对“父子亲情”的无言诉说,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父亲的爱与思念。通过作者的描述,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世事无常和亲情的珍贵,认识到与亲人相聚是弥足珍贵的。文章最后写“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随着作者的泪光,笔者引导学生去体味生命的短暂。正是因为生命的短暂,对于生命,我们要珍爱、尊重,要以正确的生命观对待人生。

二、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生命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的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来渗透生命教育。如通过创设情境、解读文本、借事明理等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去思考生命的丰富内涵,探究生命的意义。

例如,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文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这篇文章的最后“我”的“小费”的施与,其中所蕴涵的是一种情感的流露,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为什么要施与“小费”呢?从这里折射出了“我”的人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定位这个“我”呢?假设此时的“叔叔于勒”“发迹”了,他们的亲人相遇时会是什么情景呢?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形式,找出了很多各具特点的答案。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要关注的是道德、人性教育。教师要善于运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生命。

三、结合内容,教育学生欣赏生命

学生只有懂得欣赏生命,才能欣赏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以自信、自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在面对人生的挫折时,才能够百折不挠、战胜困难,成为生命的强者。此外,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生命也是人格走向完善的主要途径。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师要更多地给予学生赞美,结合文本相关的内容,渗透欣赏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特性,不断完善自我,丰富生命的内涵。

例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篇课文,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抗争和生死的抉择,展现出的是生命的坚韧与顽强。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思考题: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在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们经过思考和相互交流,从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如:直面失败;困难面前不气馁,勇于斗争;生命无比宝贵,要相信自己,热爱生命;等等。在学生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后,笔者继续引申讲到著名诗人写的一首诗《相信未来》,同样体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好吗?通过这首诗的朗诵,学生的情感再次被激发起来。此时,笔者总结说:“一个人活着就是幸福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热爱生命,要懂得欣赏自己,发挥所长,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丰盈,才能不虚度此生。”

四、结合训练,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意义的教育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要选择生命问题作为作文的题材;第二,组织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作文练习等;第三,写以观察生命现象为主题的日记。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题材十分丰富。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一题材引入作文练习,这样不仅能有效克服目前作文题材局限性的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篇5

一、通过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的生命是有情感的生命,生命教育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用心灵涵养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激感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机会,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向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教师要言传身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浑身洋溢着乐观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对于课文的解读和教学应当融入自身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传递给学生。

二、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契机

语文教材是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库,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捕捉生命教育的契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介绍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契机渗透生命教育。语文课本中的很多作者或者文中的主人公是经历各种人生磨难,饱受各种挫折打击,但还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笑对人生,在文学或其他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了夺目的光彩。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往往将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作为第一个环节,如能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详细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产生向这些作者或主人公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强烈情感。

2.抓住挖掘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契机,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树立珍惜生命,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正确的生命观。比如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一些诗句,让学生懂得人生短暂,培养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的生命观。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的文本理解往往是充满零星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到进行生命的契机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尊重学生从个性出发,从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出发,不追求标准答案,真正进入文章情境,产生属于学生个体生命独特体验的情怀。

3.抓住欣赏生命意象的契机,引领学生欣赏生命、敬畏生命。语文教师可引领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界生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中认识生命的意义,获取生命的力量,欣赏、敬畏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比如《紫藤萝瀑布》、《囚绿记》、《林中小溪》等都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自己、他人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4.抓住阅读教学中的情感领悟契机,引领学生重视生命。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任性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爱情、亲情、友情的伟大和可贵,认识到自己在亲人、朋友、班级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生命。比如《藤野先生》、《与妻书》、《背影》、《羚羊木雕》等作品,都是反应师生情、爱情、父子情、友情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他们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懂得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明白自己如何对家庭、亲人、他人负责,从而对生命有意识地约束和自爱,重视生命,珍惜生命,乐观地对待生命。

三、在作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做有生命意识的有心人,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引入生命话题,让学生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可以是对自己的生命状态的追问,可以是对周围的生存环境的理解,也可以是自然界小生命的生长过程的探寻等,从而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生命的内容,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将生活中对动植物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感悟诉诸文字,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心理,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对生命理解不正确的思想、看法,及时正确引导,对学生对生命问题困惑的心结及时化解。

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篇6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阅读是最能够开启学生智慧、减轻内心压力的途径,也是学生汲取动力的源泉。阅读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熏陶作用,无论是作文、文学著作,还是哲学类的书籍,都是中学生可以阅读的资料。例如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林海音的《我们看海去》;周国平的《我们只有一个人生》、《一直在路上》,这些书籍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他们体会到最深刻的道理,明白生命的意义所在,不轻易放弃,而要勇敢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探索,在不断地摸索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多开展与生命教育有关的活动

由于学生尚处于成长的阶段,他们对于生命的认识很难做到理性、深刻,这就需要在语文的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来对他们进行引导。比如进行诗朗诵、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播放与热爱生命有关的电影等等。各种各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生命的美好,一切的生命活动都是以生命本身为依托的,一旦丧失了生命就根本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诗词,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汪国真的《热爱生命》,它们真切地诠释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即使困难重重依然要坚定地走下去。积极地组织这些有关生命教育的活动,能够广泛地开启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寻找生命的意义。

三、引导学生从中国文化中寻求合理的生存状态

篇7

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如何才能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写出有温度的文字,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

一、关注生活中的人和事,从生活中提炼真善美

平平淡淡的生活才是真,真善美就存在于这些平平淡淡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往往看似平常的行为就是一种真善美的表现,谁能说年轻人给老人让座,老师为学生授课,同学间的团结互助不是真善美的表现呢?

因此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这样才能读懂生活,写出生命的意义,继而以他们的心、他们的笔去描绘生活美,从而提升生命价值。

语文教育应致力于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开放,寻求对文本和自然、社会的共鸣,不断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参悟生活的真谛。

二、在阅读中感受真善美,在网络媒体中寻找真善美

阅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阅读这个窗口。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课外,要采用多种手段,尝试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果学生的阅读时间太少,阅读次数和阅读量不够,且阅读的形式单调枯燥,那么,学生的积累和吸收必然不够,有了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飞跃。相信一个爱阅读的人必定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家长和老师们都期待能在孩子的生命旅途中点亮阅读这支烛光,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感受书籍中传递的真善美。

还有便利通达的各种媒体,增多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近年来,由网民爆料的平民英雄、道德模范不断增多,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宣传各类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可以更加积极地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好人,争做好事。社会呼唤真善美,人们需要真善美。我们要发挥各种网络媒体的优势,在网络媒体中寻找真善美。

三、阅读写作一体化,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

一个思想贫乏,倦于思考的心灵,注定不会看到生活表象下的暗流涌动。如果对生活中许多感人的美和令人气愤的丑都只会视而不见,就不可能有感而发地写出什么好的作文。因此,在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优势,促进学生审美觉悟的提高与审美智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观、道德情操,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写作。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有的展示了宏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的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有的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奥秘。这些都具有明显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至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法,更是各具特色,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美。这些课文所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和领悟美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

四、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释放人性真善美

文学是一种关照,学生在大量感受真善美的过程中,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从而不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当他们有表达的欲望和需求时自然会向世界发出真实的声音,温暖的声音。徜徉于书海,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生活,慧眼发现人间真善美,学生在表达真情时总会有一种声音告诉自己该怎么做。文学就是人学,在文学的关照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思维境界。当我们悲观失望时李白会告诉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们畏惧困难,害怕挫折时孟子会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我们内心封闭,痛苦失意时白居易会告诉我们“同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生命价值;语文教育

一、认知生命: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作品都再现了“人”生命的积淀。古今中外人类知识体系、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是生命教育的资源库,是生命价值的丰富素材。人类的生命随处可见,但是人类生命又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要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价值教育文本,凸显生命价值教育,汲取教材文本中生命价值教育的“营养”,正确认识生命价值,增强中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引导他们珍惜生命,树立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生命观,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贡献。如,王家新《在山的那边》、曹文轩《孤独之旅》、黄蓓佳《心声》、鲁迅《故乡》、勃兰兑斯《人生》等,给予了人生深刻的启示;鲁迅《风筝》、莫怀戚《散步》、泰戈尔《金色花》、张之路《羚羊木雕》、朱自清《背影》、冰心《荷叶母亲》等,表现出亲情、友情;冰心《谈生命》直接阐述生命的价值;席慕容《贝壳》、小思《蝉》等,引人思考生命价值;何其芳《秋天》、宗璞《紫藤萝瀑布》、王鼎钧《那树》、朱自清《春》、梁衡《夏感》、老舍《济南的冬天》、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展示多彩生命,呼吁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杨降《老王》、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余秋雨《信客》、李森祥《台阶》等,以普通的人和事,呼唤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二、感悟生命:情感迁移

中学语文教材中,涵括很多生命意象,引领学生感受生命,欣赏生命形态,认识生命旺盛顽强的活力和价值,让学生通过欣赏生命,实现情感迁移,达成对生命的感悟,最终热爱生命。一个人只有学会热爱生命,从自我欣赏出发,在面对人生挫折时,保持自信,不失热情,才能在跌倒后,再次爬起。当然,生命欣赏还在于发现他人的美,学会欣赏他人。中学生通过感悟生命,实现情感迁移,继而丰富自我生命的内涵、真谛。如,在《第一次真好》一课教学中,作者写到“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这样的三句话,让学生细细品味人生诸多第一次的体会,感受“我”的第一次体验和经历。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说一说自己第一次的感觉,和课文的第一次进行对比,并总结和升华自己对第一次的感悟。通过课堂教学感悟生命,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自我,认识生命,实现情感转移,全新感悟生命。

三、体验生命:实践活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通过文本解读和情感迁移,让中学生认知生命,感悟生命,学习文本作品中蕴含的人性,认识真情的可贵和生命的重要性,继而关注生命,重视生命。然而,中学语文的生命价值教育,不仅仅是认知生命、感悟生命,更在于体验生命、提升生命,从而帮助中学生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学生要将挫折、困难看作是生命价值提升的“人生老师”,当作是自我锻炼成长的机会,积极面对,勇敢克服,不断战胜自我,提升自我。如,在《散步》一文中,写了一家四口散步在春天的田野里,沉浸在“和美”的亲情世界里,感悟作者及家人美丽的心灵。笔者创设生命教育情境,让中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关爱亲人,理解生活,体会责任与爱的关系。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分享、感受、传递爱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爱,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获得发展。

四、结语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生命价值教育中的生命认知、感悟、体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命认知是基础,生命感悟是延伸,生命体验是完善。教师要将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育最高的价值追求,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笔者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以生命认知为出发点,指导学生感悟和体验生命,绽放中学语文课堂生命之花。

作者:崔旭春 单位:沂水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9

一、挖掘文本生命情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

文学作品有的直接叙写对生命看法,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有的通过社会和他人间接抒写生命体验,如《背影》(朱自清);有的则关注自然及其他动植物生命,给人启迪与思考,如《济南的冬天》(老舍)等。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和文学作品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阅读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精神品质。

二、强化日常生命体悟,在写作中尽情表达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写作可以宣泄情感,也可以分享生活快乐。所以教师要多让学生写一些贴近生活的作文,从中关注学生心理,倾听学生心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启迪学生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中关爱他人、珍惜生命。如:针对各种灾难及跳楼事件,让学生以“关爱生命”为主题进行写作,抒发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作中,许多学生都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写出了对生命不同程度的感悟,收到了对生命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重视生命认识转化,在生活中积极践行

篇10

师:小学生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可是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眼中的树木仅仅是高高的、绿绿的枝叶,而看不到它的生气、秀气、灵气和枝枝杈杈间蕴含的生命的历程。他们眼中的草仅仅是绿的黄的草而已,而看不到顽强的生命力、内敛的美质和给人们带来的享受。导致写作文时头脑空空无话可说。

生:关键是“思考生活,用心感受事物的变化”!

生:我不光要自己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同一片飘落的黄叶,有的人看到的是满目的苍凉,有的人却看到了新生的希望。

师:要善于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能从劳动者额头滚动的汗珠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的珍贵;从狂风暴雨中摇动的小草上感觉到一个不屈的,敢于抗争的生命;从风雪中送来的雨伞上感受到真挚的、浓浓的亲情。通过对生活中小事情的认识和感受,增加心理的体验。

生:还有,就是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厚重――不能只在书本上学语文学作文。

师: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家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生:只有让我们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师:这就好比吃饭,可怜的我们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饭”,分析研究饭里有什么营养成分,可就是没有真正地扒上几口!无怪乎到头来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偶尔有几个称之健壮的,也是得益于课外,自己吃的。”这话暴露了我们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生:通过系统的写作练习,我们的观察能力、思考深度、体验热情、表现才能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和发展。相信假以时日,这些方式方法一定会更完整、具体、系统、实用,这需要老师的指点和帮助。

师:希望我们携起手来,努力进入生活,到生活中寻找真性情――把作文这个老大难变成小不点。

【微博】

记得忘记:世迁无人记,独有文章百代存。都说万般皆下品,生活才是文学的根。生活中处处有美好,生活中处处有题材,生活中处处有文章。

郭老师回复记得忘记:如若只是将写作范围限制在课堂、教材中,必将扼杀学生的天性、压抑学生的积极性、减弱学生的表现欲,使写作走入死胡同。只有还原其本性,将作文融入生活,把生活写入作文,才能拓宽学生的写作的范围,写作时才会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