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制图范文
时间:2023-04-01 13:2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工程制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工程制图是理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绘制和读图原理及方法,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但是由于非机类专业对现代工程制图的教学要求远低于机械类专业,根据我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同时近几年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门课的学时出现大幅压缩,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在少学时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于如何激励学生学习提出考核模式的改革,进而通过转变教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将传统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分解,围绕各个模块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践。
一明确自动化专业学生教学目标,实行模块化教学
由于课程内容多学时又有限,必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针对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后续学习和毕业设计提供计算机绘图基础,并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意识,为工作后从事工程相关的工作奠定一定的识图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工程图样的识读能力、二维计算机绘图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从图1中可以看出经过整合后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其中前四个模块主要进行理论教学,这四个模块的难度逐渐递增,后一模块以前一模块为基础,后两个模块注重实际
(一)操作及应用
经过模块化体系划分,让学生能够清晰明白各个阶段所学的内容,在投影法中主要讲授正投影法及点线面的基本投影规律及绘图方法;在识读三视图中主要介绍空间体的投影、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及读图能力的训练;在识读零件图中注重学习机件的表达方法,常用件和标准件的画法,零件图的技术要求,零件图的读图方法;在识读装配图中介绍几个经典的装配图;在计算机绘图中注重介绍绘图软件AutoCAD中的绘图命令和修改命令;电气工程图主要介绍自动化专业将来常用到的一些电子器件的画法及常用工程图的画法。让学生提前对专业知识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任然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通过传统板书可以看清楚作图的主要步骤和基本思路,通过多媒体可以展现立体的基本形状,使得学生读图更直观,从形体分析的角度更好理解立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同时在实验环节采取小班授课,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共性问题详细展开介绍,注重师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考核模式的改革
针对之前现代工程制图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具体比例没有量化这一缺点提出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平时成绩及过程性评价占50%,期末考试评价占50%。同时分值分配更加明了,具体到过程性评价的每一小项都要制定严格的评分制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废除了闭卷考试的单一考核模式,制定了更为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
(四)搭建交流平台
由于课时紧张,在教学中不能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反复讲解并练习,这样,为了更加方便辅导学生,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平台,这样在平台上可以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在平台上大家可以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将课上教学延伸到课外,进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效果。
二结语
自动化专业的现代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在现在少学时的现状下,通过课程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微课、视频以及一些网络平台相结合,可以有效解决少学时与专业对现代工程制图多内容之间的矛盾,同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考核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参与度,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怡,刘亚丽,邓命.关于电气类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288.
[2]刘小院,杜淑幸,程培涛,王云超.工程制图课程“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16,(01):30-33.
[3]梁国星,黄永贵,董黎君.工程制图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57-60.
篇2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瑞士现代学徒制是由瑞士职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和瑞士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协会主管的一种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职业指导与明确的教师资格标准、学徒晴雨表与学徒准入制双重保障机制、明确的分工、丰富的资金来源以及先进的设备使这一模式自建立之日起就承担起为瑞士各行业提供大量技术人员的重任。
关键词 :瑞士;学徒制培训;技术型人才;成功经验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3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88—02
收稿日期:2014—09—15
作者简介:徐艺萱(1990— ),女,辽宁盘锦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张桂春(1956— ),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瑞士学徒培训通常为期2~4年,由企业、培训中心和职业学校三方支撑。接受义务教育后,学徒与企业签订合同,并在教育部门或同业公会备案,之后便可成为正式的学徒。此外,在企业培训期间,学徒每周必须保证两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以便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合同期满并考试合格后,便可获得联邦颁发的技能证书。
一、瑞士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
(一)设立职业指导中心
瑞士为完成义务教育到职业培训的成功过渡,建立职普衔接的桥梁,设立了职业指导中心,为处于过渡过程的学生提供指导及咨询服务。职业指导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职前指导及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学徒培训岗位。与职业指导中心相呼应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职前准备教育。瑞士的职业指导通常在义务教育的第七年展开,教师会充当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指导者,为学生讲解具体的岗位知识,指导学生了解当地的经济结构和主要的产业类型,并组织学生讨论职业选择倾向。学生初步掌握了相关知识后,会被推荐到专业的职业指导中心。职业指导中心施行独立运作,不附属于任何私人的机构或学校,这使得中心可以为任何有意向参加学徒制培训的学生提供咨询,而且信息来源广泛。
(二)明确教师资格标准
瑞士学徒制培训对培训人员和教师的要求都十分严格。首先,对于企业的培训者,要求具有联邦职业教育培训文凭或同等资格,具有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培训人员资格证书并完成过100小时的培训。其次,对于职业院校教师,要求具有本专业的高等教育文凭,拥有六个月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普通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完成专科阶段职业教育教法的培训课程。再次,对于职业院校某职业学科的教师,要求具有本专业的高等教育文凭,完成职业教育教法的培训课程。最后,对于职业院校普通文化课教师,要求拥有普通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完成300小时的职业教育教法培训并完成相关专业的大学培训课程。
(三)学徒晴雨表与学徒准入制双重保障机制
据瑞士“劳动力调查”就业数据结果显示,自2008年第四个季度起,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瑞士劳动力市场持续处于不景气状态。到2013年,市场状况才有所缓解,就业人口数比2008年提升了6.2%。[1]面对如此动荡的劳动力市场,为了改善学徒培训岗位供需不协调的现象,瑞士市场和社会调查机构在职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的帮助下建立了用于监测学徒供需匹配度的学徒晴雨表。
每年
学徒晴雨表对瑞士14~20岁的青少年进行两次电话或书面的商业调查,以便掌握学徒岗位的整体需求情况。此外,各州每月也会对学徒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查。当学徒岗位出现供需不匹配的情况时,瑞士职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会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以缓解这种失调状况。[2]
据瑞士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高等中学阶段共有学生约36万人,其中约23万人选择参与学徒制培训。[3]学徒制在瑞士如此受民众青睐的一大原因可以归结为学徒准入制,即参加培训的学徒期满顺利毕业后,可直接与所在的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升级为正式员工,并获得应有的薪资待遇。学徒准入制不仅满足了学徒自身的意愿,也保障了学徒的就业率,是瑞士多年维持较高就业率的推动剂。[4]此外,瑞士各类企业招聘技术型人才时,只会雇佣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应聘者。
(四)丰富的资金来源与先进的设备
瑞士于2004年实施《瑞士联邦职业教育法》,对瑞士教育经费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增加了联邦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因此,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在有保障的前提下变得更加多渠道化。据统计,瑞士政府平均为每名学生花费的资金高出OECD国家平均水平68%。[5]现有瑞士职业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与行会组织,经费的走向主要是职业学校和培训中心。[6]由于瑞士学徒培训的资金来源丰富,因此,学徒无需缴纳学费就可以到相应的企业参与学徒制培训。学徒培训区别于普通教育,培训期间往往会需要专业的设备,花销自然就会超出普通教育。瑞士政府正是考虑到了学徒培训的特殊性,故保障了其丰富的资金来源。此外,企业对学徒的帮助也很大,由于学徒培训通常是在雇主公司内部进行,雇主公司迫于市场的竞争压力,往往会采购最先进的设备。因此,学徒在培训期间可以在不产生额外费用的前提下使用最先进的设备,以掌握本行业的最新技术。
二、瑞士现代学徒制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做好职业导向工作
专业的选择意味着未来职业的方向,我国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未曾踏入过真正的社会,对很多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在选择专业前会出现盲目依赖自己想象与家人建议的现象。这种武断的决定容易导致学生在接触到工作实际时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因此,我国各中职院校应开设职业导向与咨询服务,帮助此阶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专业,并在选择前,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市场现状及本身实际,以便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二)强化教师考核机制
教师的质量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效率及质量,是评价学校整体质量的重点,因此,对教师的考核制度必须公正、严谨。我国中职学校在重视对学生学业进行测评的同时,还应重视对教师的考核,提升教师入职前考核的质量,增加入职后阶段考核的数量,总结每一阶段的经验与教训,研讨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优秀的教法。此外,学校还应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汇总分析,适时批评、激励和表彰。
(三)加强市场调查力度
现今,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人才输送受阻的问题。各类职业院校应洞察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紧跟时展的步伐,密切关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新增行业的走向,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调查的力度,抓住各行业的发展规律及岗位人员的需求情况;切忌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要灵活运用教师的专业能力对学生进行培训,改变专业设置滞后于形势发展要求的现状。
[
参考文献]
[1]Hoeckel K,Field S,Grubb W N.Learning for Jobs:OECD Revie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witzerland[J].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OECD,2009(4).
[2]Muehlemann S,Schweri J,Winkelmann R.A structural model of demand for apprentices[J].CESifo Working Paper,2005(18).
[3]Neuchatel.Education Statistics 2013[EB/OL].education-stat.admin.ch,2014.
[4]林冬华.浅谈瑞士职业教育成功的原因[J].职业教育研究,2007(9).
篇3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高学历人才,更需要具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职业性人才,而现代学徒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实践,能够为行业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从而满足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下文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点。
1现代学徒制与专业职业能力概述
1.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学校、企业与行业实现深度合作,借助于教师、师傅联合教学模式组成的现代人才培养策略。从客观上来看,现代学徒制是基于中国古代的学徒制度以及西方的初期现代学徒制度发展转变而来的。英国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就开始推广现代学徒制,该制度主要包括技术与职业教育计划、统一职业准备计划等等,在1994年,英国政府正式推出现代学徒计划试运行,并在2000年作为国家培训制度的主体制度类型,这个阶段现代学徒制也得到了全球化的推广与应用。在现代学徒制体系框架下,不但实现了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的巧妙匹配,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劳动力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技术型工人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该体制当中,培养的目标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常采取学校直接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来进行连接,充分调用资金、技术,满足人职匹配的问题。由于该制度的构建既可以满足招聘者的岗位需要与职业价值需求,又可以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新劳动者快速融入工作岗位,所以有效推进了行业的发展进程。以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更是体现了以师傅言传身教为目标的教育科学体系,满足了新型育人的要求。
1.2专业职业能力
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时所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该过程需要学习者能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技能与态度融入情境中,通过迁移与整合实现职业工作目标。一般来说,专业职业能力主要依靠职业能力测试来进行综合判断,可以确定某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项工作。职业能力测试在日常管理中又被称之为实操技术测试、职能倾向性测试等等。目前,国外针对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以职业能力培训机制为主,这些机制的应用使得劳动力综合技能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等教育覆盖不全面的问题,这些都为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引导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依据。在充分借鉴西方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同时,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借助于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才干,满足教学的全过程控制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突出多元考核评价的内容,以此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业绩考核水平,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知识与技能,满足职业规划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有关于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众多,除了有关于学生职业能力内涵与特征的研究之外,一些学者也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研究,无论是何种研究结论,都明确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只有解决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问题,才能够确保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体系的效果,才能够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
2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施职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院校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院校发展的需求
从院校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能够更好地满足院校定位。高职院校在现代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定位是为社会输出大量、高质量的优秀技术、技能型人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与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就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改善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需要做好行业与企业的内容融合,更要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借助于现代学徒制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培养要求。
2.2学生自身的需求
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上来看,近些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等院校扩张规模持续增加,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市场当中寻求就业的机会。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毕业生要想找到高质量的工作,就必须不断打磨自己的本领,提升就业能力,否则将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竞争压力,甚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属于热门就业岗位,但是正是由于市场容量大,对于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求才会更高。在日常学习中,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角色,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模式,做好职业认同与准备,不但可以提升就业的效率,同时也能够指导个人的职业规划与长远发展,提升个人价值,进而达到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层次。
2.3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我们不但需要巩固已经取得的建设成果,还需要一大批具有生产技术能力与操作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定位是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通过在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推广现代学徒制,能够很好地解决办学理念与特色的问题,通过积极转变办学模式,也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阶段,推动历史的进程。另外,伴随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在适应于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条件下需要尽可能避免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离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专业技能,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后,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本职工作当中,确保就业质量与就业率,降低失业率也有助于改善社会环境,维持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3基于现代学徒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需要突出理论知识的教育与引导,还需要强调实践教育,这也是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存在不足的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实施实践教育,主要包括技能、实训、实验等多个方面,在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框架下实施教学改革,则需要结合实践教学的流程与特征来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在现代学徒制度的模式下,许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扮演学徒的身份,借助师傅带领徒弟的一对一学习模式提升教学实践效果。除此之外,在学生安排顶岗实习模式时,则需要制定更为详细周密的教育方案与考核管理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适应性要求,让学生能够满足学徒制度的自我成长需要,进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
3.2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课程培养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徒制培养模式也正是突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所以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多种技巧的培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陌生的环境,也有助于满足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操作能力客观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综合职业能力培训教学,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内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需求。推广现代学徒制度,能够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突出教学目的与行业的特色,针对性的配置好师资力量与课程资源。从学校的角度上来看,则主要侧重了专业理论的额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培养工作,确保实践教学的成果。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言传身教的发展模式需求,解决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两个十分关键的技能因素,切实改善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了个人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要求。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一线操作人员参与到课程教育引导当中,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一线操作的直观认识,不但可以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助于改善团队协作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适应了外部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却更为关键,要求做好实践教学各方面工作,切实处理好管理实践与工作技能的学习关联,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职业素质,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的规划发展定位与需求,另外一方面则能够突出实践教学的功能,满足基础知识定位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为社会输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3.3充分结合理论与实践,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工作开始尝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途径,而多种尝试中,现代学徒制度是匹配度最高、适应性最好的模式之一。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够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发展要求。作为企业,则可以结合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来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模式与策略,同时处理好各方面的内容,强化引导工作。企业加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后,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在真实、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学生的技能才能够得到锤炼。除此之外,由于更加关注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改善,同样也解决了学生岗位控制与技能发展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专业技能知识的养成训练,满足了实践操作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为其提升就业质量创造了条件。
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35-02
“现代学徒制”主要形成于澳大利亚和英国,是一种把传统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发达国家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1]。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如宁波北仓职业高级中学以协议的方式开始试行中职教育学历的现代学徒制教学[2];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总结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企业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3]等。以上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学徒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参与性不高,缺乏实施现代学徒制平台,缺乏配套的课程体系等,还有待于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深化、丰富现代学徒制内涵建设。
下面就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为例,介绍该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
一、遴选合作企业,确定“三段式”+“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即学校、企业都是育人主体的“双主体”模式。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遴选合适的企业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是关键。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是为建筑、建材行业培养建筑材料生产、检测及应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遴选企业的原则是行业内有代表性,能提供多样性岗位的大型企业。经过几轮讨论,最终选择与学校有15年校企合作的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进行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最早生产供应商品混凝土的企业之一,具有国家建设部商品混凝土生产和预制构件的最高资质,是上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商品混凝土和预制构件公司。另一考虑适合开展学徒制的原因是该公司在上海多个区都有下属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旺盛,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培养。
合作企业遴选完成后,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和招生计划。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生产需要,校企协商制定“三段式”+“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1.学徒准备期。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宣传、招生,建立现代学徒制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学徒准备期主要以第1、2学期为主,开设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和企业课程“职业体验”,W生进入企业认识职业,提高学生职业认知水平。
2.准学徒期。签订三方协议,进行“双导师”制师资队伍的培养考核,开发企业课程及教学资源,完善相关制度。开设专业课程(含校企联合课程)、开设企业课程“认识实习”,解决学生岗位认知。
3.学徒期。学徒享受待遇(企业购商业保险、学徒补贴等),开设企业课程“岗位实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上岗证书、毕业证书,形成“三段式”+“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校企共育长效机制,保证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实施
为保障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校企共建共育机制是基础。学校与企业成立由校长及企业法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学校材料专业部、教务处、企业人事部、技术部组成工作小组,挑选的材料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师傅组建“双导师”团队。专业内涵建设、现代学徒制项目专项经费提供保障,从组织、人员、制度和经费上保障校企现代学徒制共育人才。
三、建立“双导师”制教学队伍,提高现代学徒制师资水平
组建校企共用教学团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重要任务,主要指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学校导师选用原则是从学历背景、专业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挑选9名专业教师。在建工材料工程公司旗下各企业,选择7名业务经验丰富且部分有教学经验的企业导师,组建成16人的“双导师”制师资队伍。学校教师以教授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及班级管理为主,企业师傅以岗位技术培训及指导实践技能为主。
四、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让“现代学徒制”落地的载体。学校和企业在特定的教育价值理念引领下,从教学规律和企业岗位需求两方面同时对专业内的原有课程进行重构,优化学生所学习的知识结构,将企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及要求纳入所制定的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从而保障职业教育最终的教学质量。
联合行业、企业专家,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企业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结合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共同开发培养学徒技术技能的课程和课程体系,以适应学徒制模式。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双导师”共同分析岗位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企业用人标准、行业职业标准及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形成课程。通过典型工作过程,融学徒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突破学科化体系框架,形成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校企共开发专业课程15门,其中学校课程6门、校企联合课程5门、企业课程4门(见表1)。
五、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模式
以《混凝土生产与监控》课程为例。学校教师在教室集中授课,学习混凝土基础知识,企业师傅在教室或现场讲授生产流程及监控点,学生通过生产操作、监控操作等任务训练学会基本操作,然后在师傅的带领下,进行上岗工作,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具体见图2。
“现代学徒制”体现了一种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课程与工作任务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相结合,为学校人才培养增添了更多的活力与动力,对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玉芝王国权.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5):51-53.
[2]路宝利,赵友.职业技术教育视域下“师徒”传承文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1,(28):94-98.
[3]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篇5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 质量控制 措施和办法
混凝土是现代工业与民用建筑实施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混凝土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工民建中的民用住宅、办公楼(梁、板、拄、基础)、水工建筑中的厂房(基础、梁、板、柱)、大坝、隧洞衬砌、渡槽、桥梁等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防渗等绝大多数由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承担,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的质量等因素是决定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凝土质量好坏的关键。工民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便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影响混凝土施工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混凝土质量措施和控制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供业内人事参考。
一、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一步――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对于现代工业与民用建筑来说,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非常大影响。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如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及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它有效措施。
二、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二步――混凝土的科学配制
1.工民建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工民建混凝土配合比,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2.工民建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3.混凝土配合比
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按通常的配制方法使混凝土达到上述工程技术性能是困难的,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强度,达到工程各部位对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要求,在混凝土中掺入不同类型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科学配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施工中效果明显。
三、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三步――工地试验室监督控制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与试验室的工作是分不开的。首先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要求,特别是砂、石材料变异性较大,试验室人员必需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常取样进行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杜绝使用。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每天工地进行混凝土搅拌前,试验室必需检验砂、石料的含水量,调整混凝土的用水量,以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施工中当混凝土坍落度大于规定的范围时,不准入仓浇筑。因为若配制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得到控制,称量准确,则坍落度变化大的原因必然是混凝土中水量的增多,这样则水灰比变化大导致混凝土强度的降低。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混凝土坍落度的检验,坍落度符合要求才能入仓。
四、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四步――提高混凝土和易性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和易性不良时,则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以利于浇筑振实,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
五、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五步――混凝土的浇筑振捣
工民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特别是混凝土振捣工)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六、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六步――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
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28天进行,并得出结论。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监理人员、承包商质检人员按时检查配制的混凝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检查施工中混凝土的成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运输、浇筑和养护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规定;同时要检查是否按时做混凝土坍落度实验等,坍落度是最简易、最快速判别混凝土质量的指标,坍落度过大,过小将会产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孔洞、发生离析、分层或强度是否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做混凝土强度试验,并检查试验结果。
七、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第七步――施工人员质量意识
人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人们重视工程质量。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都要重视。施工单位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质量监督机构,对施工中的主要原材料,诸如钢材,水泥粉煤等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凡不合格品,一律不得用于工程,混凝土拌和物不合格,一律不得入仓,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总之,要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必须采用先进的施工设备、先进的施工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严格控制每道施工工序,认真把好每道关,要精心施工,才能打造更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我们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质量观念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用知识用技术武装自己,为城市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对非机械类传统56学时《工程制图基础》课程增加“计算机绘图”内容(18学时),对《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等重新进行了优化组合,将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科学地融为一体。彻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的整合,建立科学、合理和实用的《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立体化体系,面向全校56学时24个班全面进行《工程制图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工程制图相比在相同56学时学生不仅学习了工程制图理论和手工绘图,而且学习了计算机绘图。
对计算机绘图部分,由于学时所限和AutoCAD软件的强大功能,决定通过AutoCAD软件介绍计算机绘图过程。三维设计是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三维绘图教学平台,增加、强调了三维绘图内容。设置模块包括:“UG软件三维绘图简介”“CATIA三维绘图简介”和“Pro/E软件三维绘图简介”等,以便学生了解UG、CATIA和 Pro/E等软件。
二、立体化教材建设
1.教材建设
根据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本着“够用为度、应用为主”的教学宗旨,应根据专业和教学学时,编写适合一般高校需要的教材。把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结合起来,以满足全新的56学时《工程制图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内容,充分融入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编写出版《现代工程制图》和《现代工程制图习题集》。
2.多媒体课件和上网课件建设
高校“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课件所用AutoCAD软件版本要更新,且课件不应只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电子教案。课题组综合应用各种软件,已形成了各类强大的课件,其多媒体课件和上网课件技术含量较高、交互性强,且与最新版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一致,课件内容完备,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形象生动,具有创新思路和启发性。一些课件具有助教功能和助学功能,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全新的助教功能,发挥学生内在潜质,学生能够通过课件自学完整课程内容、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在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方便教学和自学,优化“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和自学条件。
三、建立、优化教学环境
1.在机房建立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室
将多媒体网络教室应用于软件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已势在必行,因此,对于计算机绘图内容授课,建立并全程应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且对如何有效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实践。多媒体网络教室是由一台计算机作为服务器、一台多媒体计算机作为主机(教师机)和分机(80台学生机)组成。由主机通过网络控制分机、传输信息(包括图像和声音)。教师机可控制80台学生机显示,实现“广播教学”“学生示范”“屏幕监视”“遥控辅导和转播教学相结合”“电子举手”和“师生对讲”等功能,教师能很好地控制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授课秩序,学生能清楚看到教师机屏幕的内容。全程在计算机机房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和CAI课件,并与传统教学黑板板书模式有机结合。
2.全面应用多媒体教室
对工程制图内容,应用自制“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的各种CAI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研究与应用。其多媒体教室的教学设备不仅能满足课堂教学,且已网络化,教师能够演示登陆网络教学平台和“CAD工程制图”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活动。课堂教学时应用AutoCAD软件为电子黑板,不仅通过AutoCAD软件的三维绘图和二维绘图演示介绍三维实体画图、读图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读懂视图,而且同时使学生开阔学习AutoCAD软件操作的视野。在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的同时,还要恰当使用教学实物模型和黑板板书。
3.建立网络课堂平台和“CAD工程制图”网站
建立并全面开通从美国引进的基于校园网的精品课程Blackboard 网络平台,不断应用各功能、效果很好。在网络上为“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师生筑起一个交互平台。为主讲教师所授课程各个班全体学生开通用户登陆账号和密码,使主讲教师与所授课班级之间实现网上实时通知、资料传递、讨论、发送E-mail和其他各种课余助学互动活动,主讲教师实时更新课程资料。学生可以利用教学支撑平台所提供的自主学习空间进行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学生可通过网络巩固所学知识。此外,其他人作为访客也可以获得一定权限的网上活动。其主要模块如下:(1)“通知”模块:教师通过网络课程相关信息,如组织创新活动、竞赛、学习某内容途径等。(2)“精品课程相关项目”模块:基本情况、课程负责人情况、课程组教师情况、教师队伍情况、课程描述、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学校的政策措施和课程资源,其中精品课程资源包括上网课件、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指定教材、教学大纲、 教学进程、授课教案、上机指导和练习、综合测试题、考核办法、参考文献、授课实况、视频教材、电子教材和学生评价材料等内容。(3)“课程资料”模块:教学用的各类资料,如:将双语课各讲英文专业词汇、临时让学生看的某章节电子教案、安装AutoCAD软件说明及图示等信息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4)“CAD工程制图网站” 模块:经过调研、查阅资料建立了哈尔滨工程大学“CAD工程制图”网站框架及各模块,将CAD工程制图相关信息应用网上,其平台更大、更广,面向对象不只是学生,还可以是相关技术人员,对网络教学平台是一个补充,增加了网络课程的灵活性。可以通过 “CAD工程制图”网站学习 “CAD工程制图”的相关知识。(5)“快速链接”模块: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主页、校内BBS和其他相关网站链接。(6)“讨论板”模块:由主讲教师添加讨论话题,学生回复,也可由学生添加讨论话题。
4.继续完善开放教室(包括触摸屏式计算机、实物模型、座椅和黑板等)
师生可以在此利用触摸屏式计算机和实物模型进行面对面课外辅导,学生利用实物模型和触摸屏式计算机中的课程资源进行自学,让学生反复观察、体会知识重点和难点,巩固、补充课堂所学习内容。
5.解决学生上机问题
除了要加强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外,还要免费提供机房计算机,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在周六、周日去免费机房上机和应用教学楼触摸屏计算机,使学生能及时充分巩固所学知识。
四、双语教学立体化建设
双语教学是与国际社会交流融合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和AutoCAD软件是应用计算机的重要工具。双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双语课程立体化建设,包括师资培训、自编双语讲义、选用双语教材、制作双语CAI课件、编写双语授课教案和研究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学校应定期有计划地派出双语教师出国培训和在学校组织英语培训,并举行双语教学研讨会,提高双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制图基础》双语课程教师完成学校双语课程建设工作。选择《工程制图基础》双语教材、编写英文讲义《Computer Aided Drawing》、制作双语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及编写双语授课教案。目前,我校双语教学建设已经全面落实,并应用于两学期、五个班计算机绘图和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五、考查环节建设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具体采用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及表现综合评定。2006年对试题库进一步完善,卷面考试题目从建立的试题库中选择,全面考核课堂上讲述的相关内容,提高了出题质量。
采取流水作业方式阅卷,提高了阅卷效率和质量。制图大作业采用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综
合应用能力和绘图技能。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工程制图;教材建设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情况看,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从课程涉及的范围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课程体系或培养计划,狭义的课程指单门课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结构框架。而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建设一个课程意识明确而又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立体化教材,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也是课程研究与改革成果的展示与应用。
一、工程制图课程在河南理工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高校的定位决定着自身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包含了课程各个层面的性质,把课程的知识、目标、计划、学习评价等诸多要素整合为一体。综合类大学因拥有理、工、文等多类别学科作为支撑,其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观念。河南理工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其课程体系按“平台+模块”的方式构建,结构如下图所示。
其中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实行分类培养。为学生专业教育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坚实的技能基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原理和思维方法,并注重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贯通,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的内涵。
工程制图课程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类大学通识教育平台的必修课程,跨专业、跨学科地培养学生以二维平面图形表达三维空间形状的能力;培养对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绘制简单工程图样和阅读简单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培养与掌握现代工程设计的有关思想和方法,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拓展眼界,为学生后续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程体系结构图
二、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工程制图》教材建设需注意五个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由河南省工程图学学会组织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河南省多所本科高校编写的《工程制图》(第二版)教材,体现了现代设计思想的融入,CAD技术的渗透,及经典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功能的再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统一性与多样性
教材采用“基础平台+专业制图模块”体系。基础平台包含画法几何、制图基础、计算机绘图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形体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从事工程设计的能力,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制图模块在保留第一版中的“展开图”、“焊接图”和“标高投影图”的基础上,增加了“房屋建筑图简介”一章,同时将第一版中“标准件、齿轮和弹簧”、“零件图”和“装配图”三章内容,合并为“机械工程图样简介”一章,减轻了教材中机械制图的色彩,更能体现多专业、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在“机械工程图样简介”一章中,将标准件和常用件的相关内容分解在“零件图、装配图”两小节中,例如螺栓、螺母等标准件与螺纹结构安排在零件图这一小节讲述,而把它们的联接部件图安排在装配图这一小节讲述,强调了它们的装配图画法;压缩了“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极限与配合”和“几何公差”的内容;对工艺结构只列表简介,使得教学体系更加完整、合理,适合跨专业、跨学科对本课程教学的要求。
2. 立体化
完善了教材立体化系列配套资源。修订了与本教材配套的《工程制图习题集》、《工程制图电子教案》和《工程制图习题与解答》课件。在《工程制图习题与解答》课件中,不但有标准答案,还有整个的作图过程,更加方便教学。工程制图课程网站内容也根据教材与课件的修订而做了针对性的更新。课件与网站充分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等手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启发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全方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助学。
3.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降低教材难度,注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实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在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接触工程设计的基本概念。
篇8
[关键词]零部件测绘三维建模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09-02
现代工程图学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工科院校必开课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工程图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以三维实体建模为主线,传统工程制图与现代设计手段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工程图学新的教学体系。机械零部件测绘是现代工程图学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适应现代工程图学新的教学体系的要求,将三维实体建模与传统测绘相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测绘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零部件测绘一般是安排在工程图学课程结束后两周内进行。内容安排为结构不是很复杂的泵类、减速器、阀类等部件,如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或齿轮油泵等。这些部件包括了四类典型零件中的三类:轴类、盘盖类和箱体类,还有标准件和常用件,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用到的知识点也比较全面,能够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能力情况。任务要求是绘制所有零件的零件草图及工作图,装配草图及工作图。测绘过程为:了解部件绘制装配示意图拆卸零件绘制零件草图绘制工作图绘制装配草图绘制装配工作图装订。
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徒手绘制草图训练少,要求标准低
传统测绘中,草图是在坐标纸上绘制的,只作为工作量的要求,不作为成绩评定的内容,所以,学生为绘制工作图方便起见,常用尺规绘制草图,失去了绘制草图的意义,浪费了时间,学生的徒手绘制草图的能力没能得到提高。
(二)尺规绘图工作量偏大
传统测绘中,学生的测绘成绩主要是根据尺规工作图确定的。绘制尺规图耗时多,效率低。一张规范的尺规图,从布图到绘制视图,从绘制底图到加深,标注尺寸,填写技术要求,每一步都需要精心考虑,认真操作,一但要修改,图面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尺规绘图在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测绘中尺规图量大,学生往往为了赶时间,照抄照搬现象明显,收获不大。
(三)内容不够充实
传统测绘中,只是对现有的实物模型进行测绘,由于实物模型一般是由教学工具生产厂家生产的,其材料选择、加工制造过程、精度等与实际生产情况区别较大,再有实物模型重复使用造成磨损和损坏,对学生理解零件加工工艺、公差与配合、表面粗糙度等产生影响。而且,零件结构和尺寸的变化对装配的影响不能直观地反映出来。
二、三维建模与传统零部件测绘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一)主导思想
1.强化徒手绘制草图。对现有零部件进行测绘,由于受场地限制,需要首先徒手绘制草图,草图的绘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图和建模正确性,所以,徒手绘制草图是非常重要的,在测绘中应强化徒手绘制草图。在徒手绘制草图中,一是强化徒手绘图基本功的训练,包括执笔、运笔方法,图线、线段的绘制方法等。二是强化草图内容的训练。草图与工作图的区别只是绘制方法的不同,草图是徒手绘制,工作图是借助绘图工具绘制,草图与工作图的内容应该是完全相同。
2.尺规绘图是工程设计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在测绘中也要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但时间和内容都比传统测绘中的要少。
3.将尺规绘图中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三维建模,丰富测绘内容。在现代工程图学课程中,学习了零件建模、装配体、爆炸图、工程图等知识,但系统地、综合性地将一套较复杂的零部件建模、装配、出工程图,这还是第一次。让学生在零件建模中进一步学习零件结构、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在装配体建模中进一步学习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零件间的相对位置、连接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公差、表面结构质量等对配合的影响,通过改变零件结构和尺寸,动态观察装配体发生的变化,从而对测绘零件的构型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二)教学体系
本着充分利用测绘时间,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训练,实现有效教学最大化的思想,建立三维建模与传统零部件测绘相结合的机械零部件测绘课程的教学体系,其内容安排及流程如图1所示。
■
图1教学内容及流程
时间安排如下:第一、二天了解部件、绘制装配示意图、拆卸零件、绘制零件草图,第三天绘制装配草图,第四、五、六天零件建模、装配体建模、生成爆炸图、生成部分零件的工程图,第七、八、九天绘制零件图,第十、十一天绘制装配图,第十二天整理、装订,完成测绘任务。
三、教学效果
按着三维建模与传统零部件测绘相结合的教学体系进行测绘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在读图、绘图、测绘和查阅技术文献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三维建模能力和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如图2为学生三维建模中的部分作品。
四、结论
三维建模与传统零部件测绘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有限的两周测绘实践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得到了更全面的训练,使有效教学最大化。在当今二维设计与三维设计并行时期,三维建模融入现代工程图学课程,三维建模与传统零部件测绘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CAD 工程软件 工程设计
一、引言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CAD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即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等实践环节服务。围绕着工程设计这一主题,国内外的高校对工程制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如从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就开始研究有关教学改革问题,并形成了现代工程设计图学的教学新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了以设计和三维为核心的现代工程设计图学(MEDG)的新课程体系。
工程图学课程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有利于读图、制图、造型设计的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分段式教学模式,在第一阶段,即以传统图学课程为主的阶段;应注重构型、表达、制图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在第二阶段,即CAD教学阶段,在CAD教学阶段,很多高校缺少实际应用的训练,同时二维CAD与三维CAD分开授课。但从目前实际工程应用情况看,更多的用户是将二维设计与三维设计共同应用于工程设计当中。
可见,在新的教学体系当中,首先应将传统二维CAD技术、三维CAD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集CAD二维设计及CAD三维设计的新教学体系。同时以应用技能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出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中的CAD教学现状
在二维CAD方面,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该课程,其中90%的学校开设了二维AutoCAD,也有些学校开设了CAXA等软件。但大多停留在基本指令的讲解及简单图形的绘制,缺少实际图样的绘制,这也就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要重新学习该技术,造成教育的浪费。
同时在二维CAD的实际应用过程中,AutoCAD系统成为图板的代替品,设计人员借助CAD来摆脱传统的手工制图,将工程设计图的绘制提高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大大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和质量。但CAD系统的深层次应用不到位,不能对设计意图进行捕捉,不能表达或提取完整的技术和生产管理信息,不能为设计人员提供设计过程的指导,不能提供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的各种实践经验、专家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年度报告,我国中型制造业企业中,应用二维CAD的已超过90%,但其中结合使用三维CAD\CAPP\PDM的企业只有34%,随着技术的发展三维CAD技术会在企业中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所以三维CAD的实体造型、基于特征造型应引入教学中,尽管也有许多高校将三维CAD引入制图教学中,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是提供一个三维演示,怎样将三维CAD与传统的二维CAD有机融合,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师的教学方案,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
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CAD教学研究
1.CAD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顺利实现教学理念和目标的前提与保证。以我校机械类44学时CAD教学为例,原CAD课程教学主要侧重于二维命令讲解和单项上机练习,其内容和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
表2:CAD课程原内容及结构体系
此教学结构体系,内容相对独立,缺少综合训练。不注重实际应用,缺少三维设计内容。结合制图课的整体教学特点,确定新的CAD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体系二如表2所示。
该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上机训练及设计实践等三个模块。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绘图基础和三维实体造型方法;上机训练分成专题训练和综合设计两个模块,其中的综合设计是两个开放性的实践专题。
表2:CAD课程新内容及结构体系
2.CAD课程教学方法的实践
与以前侧重于命令讲解和单项练习的教学体系比较,面向应用的CAD课程教学方法有明显的特点。
(1)从机件的绘制入手综合练习平面图形的绘制、编辑及尺寸、文本标注等相关内容。大多数CAD教材都是从命令的用法讲解人手,教学过程中用近l/2的学时比例介绍常用的绘图、编辑、尺寸标注及图层、图块及文本等基本命令和基本操作。当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再进行综合练习。这样教学使得命令的讲解与练习都是单个进行的,没有及时与绘图实例相结合,学生往往只能做到能听懂、会练习,但到真正绘制完整的部件和零件时,却不能根据实际条件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命令。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讲课时没有结合实例,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练习时也缺少兴趣,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实践证明,这种手把手从零学起的方法并不适合高校在校学生,因为学生在CAD课程学习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工程图学的基本知识,对投影理论和表达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经历过手工绘图的训练。所以新体系一开始就从机件入手,结合平面图形绘制及编辑命令,以及常用的精确绘图方法,直接绘制机件的视图及剖视图等。将平面图形表达、尺寸及技术要求的标注等内容综合讲解并进行上机练习。这样做不仅效率上能够事半功倍,而且知识体系上能够融会贯通。
(2)增加三维实体造型的内容。传统的机械设计及制造过程是以二维图形为核心的,所以三维图形在教学及应用中始终起辅助作用以至于许多学校对三维CAD技术只是作简介。但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日益结合,三维实体造型设计方法将逐渐普及。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全面,掌握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所以对于现代CAD教学,必须向学生传授新技术、新观念,以培养学生现代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新课程体系大幅增加了三维CAD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解三维实体建模的方法,包括三维实体命令的运用、二维对象的拉伸与旋转等。同时介绍特征造型、曲面设计、动画模拟及仿真功能等,并通过综合设计阶段进行专题实践。
(3)面向应用的专题实践。这一过程可与零件及装配体测绘结合起来,将原来单一的模仿画图转变为综合设计实践专题的训练。通过两次有针对性 的设计专题,要求学生以真正的设计者的角色去完成任务,包括徒手图绘制、CAD三维建模、CAD平面图绘制等任务。采用共同讨论、分组研究、自学为主等开放性学习方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对工程产品设计阶段的理解,培养现代工程设计能力。
四、结束语
CAD不应仅用于辅助绘图,而应充分发挥其辅助设计的作用。而现代及未来设计方法是从三维模型开始至三维产品结束的一个全三维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学生听课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路,锻炼学生了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总之,应用型本科CAD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来推进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新,李平,修立威.基于“设计”和“三维”的AutoCAD教学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7).
[2]焦永和,张彤,陈军.近两年我国高校图学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06.
[3]郭士清,龙泽明,姜庆昌.应用型本科机械CAD/CAM教学研究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10
关键词 工程制图 教学问题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TH126-4;G712 文献标识码:A
《工程制图》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绘图、读图及计算机绘图方法为主要目标,是后续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等重要课程的基础,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黑板手工绘图、电子挂图、多媒体PPT以及实物模型等手段进行教学,偏重对学生尺规绘图与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手工绘图技巧得到很大提高;相反,适应现代机械设计类工作岗位要求的CAD绘图技术以及3D绘图技术却相当薄弱,不利于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1现存问题分析
目前,机械行业对设计人员3D绘图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而现行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仍然以尺规作图为主,即便有部分高校开设3D绘图技术课程,也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课程只涉及绘图技巧,缺少工程制图理论知识支撑,且与后续课程设计内容无衔接,课程结束后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应用,学生毕业后,依然无法胜任相关工作岗位。目前,高职院校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课程内容多
工程制图课作为高职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基础课,一般设置在大一上学期。课程内容包含机械制图标准、平面及立体结构绘图方法、标准件绘制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内容,所有课程内容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全部完成。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差的现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使其掌握主要内容。
1.2教学方式单调
工程制图课主要采用黑板绘图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部分内容会用到教学模型进行演示,以增强学生的感知。由于教具模型种类及更新速度的限制,教师授课内容只能依托旧的教学案例,当插入新案例时,只能通过图片或视频文件向学生展示,无法直观展示其内部结构,影响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1.3缺少互动,课堂沉闷
工程制图课程是实践性很强,且学习较困难的一门课程,现有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黑板上画图,结合挂图和实物模型的方式进行讲解,课程讲解进度慢,挂图与模型基本都是老旧模型,不具现代机械的代表性。高职学生本身基础差,且该种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致课堂沉闷,缺少师生互动,教学效果差。
2改革措施
2.1精简教学内容
结合高职学生就业岗位需求,适当对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是可行的。基础知识部分:保留正投影原理与点、线、面投影相关知识,重点讲解线面分析法与形体分析法,其他部分可以少讲或者删除;视图部分:重点讲解剖视图与标准件的画法,其他部分可以少讲;绘图软件部分:引入现代工程零件,从简入繁,从两维CAD绘图到三维Solidworks绘图,软件绘图原理少讲或不讲,重点放在练习上。
2.2引入多种教学方式
结合高职学生理解能力弱的特点,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课程内容讲解。正投影原理、点线面投影以及形体分析法与线面分析法讲解时可以利用光影效果,进行投影的现场演示,引入三维实体模型,利用三维软件的投影功能进行讲解,一目了然;对于剖视图与标准件部分讲解引入学生感兴趣机械内容比如奥迪生产线,对生产线运行过程利用影像进行讲解,之后,提取其中重要机械比如升降机,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绘图软件部分教学采用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的方式,用两节课将软件操作内容讲解完成,给班级学生分组,制定三维创新建模比赛内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二维与三维作品,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而且加强其创新意识。
2.3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或者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推动力。工程制图课程基本概念多,而且理解难度大,所以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投入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灵活的作业布置与考核方式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并配以丰富的多媒体视频、现代机械展示。
3总结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教案以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验证,形成了一套新颖的学生作业评价与考核方法。结果显示:同套试卷,参与改革班级工程制图平均成绩为78.63,未参与班级平均成绩为71.2,而且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均显著提高。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QN2015196)。
参考文献
[1] 王淑侠.制图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探讨[J].图学学报,2016,37(4):573-576.
[2] 郑东海.“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新课题研究,2016(08):27-2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