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税率范文

时间:2023-03-14 23:3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所得税税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所得税税率

篇1

一、第一种组合的理论依据及其可行性

在这种组合中,所有差异均按当期税率计算纳税影响额,即递延法。

关于递延法,美国会计原则理事会(APB)早在1967年就过第11号意见书(Opinion)《所得税会计》(APBOII)。在该意见书中,APB强调了配比原则,并从直接配比和期间配比两个方面对配比原则作了定义。依据APBOll的观点,如果强调配比原则,那么就有必要在确认计算税前利润的收入和费用时,确认该项收入和费用对本期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计入所得税费用,将所有所得税费用与本期税前利润进行配比。在此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就是指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之间由于期间确认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同时,由于要依据配比原则计算差异发生年度的损益,因此所得税费用要依据差异发生年度的实际税率来计算,当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时,不必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基于这样的认识,APB在APB011中给出了如下结论:本理事会认为应该采用递延法来分配所得税费用,因为该方法最符合会计实务的需要。

在递延法下,由于只要求计算差异发生年度与税前利润相配比的那部分所得税费用,所以与税前利润不配比的那部分所得税费用就可以作为递延税款计入资产负债表中递延到其他会计期间里。因此,递延税款在概念上是否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就不重要了。这是递延法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的第6号概念公告(SFAC)《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SFAC6)中,对递延法是持批评态度的。如在递延法中,贷方递延税款是所得税的支付递延到未来年度时产生的,如果贷方递延税款余额符合SFAC6的负债定义,那么其金额就可理解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税率或者税法发生变更,影响到未来所得税的支付时,在计算递延税款时就有必要反映这种变化,即要依据未来可预期的所得税率来计算所得税费用。但是,递延法采用的却是过去的税率,这就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的存在影响了递延法的可行性。

二、第二种组合的理论依据及其可行性

在这种组合中,对于产生借方纳税影响(借方递延税款)的差异按当期税率计算,而对于产生贷方纳税影响(贷方递延税款)的差异按预期税率计算。

关于其理论依据,Black[1966]进行了如下说明:在税前利润的计算上,当费用的确认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时,或者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上,当收入的确认早于税前利润的计算时,产生的差异就是借方纳税影响差异。依据借方纳税影响差异计算的递延税款具有预付费用的性质,也就是说其金额早已确定。对于早已确定的事实,在差异转回之时,即使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也没有必要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递延税款进行调整,因此适用当期税率。与此相反,在税前利润的计算上,当收入的确认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时,或者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上,当费用的确认早于税前利润的计算时,产生的差异就是贷方纳税影响差异。依据贷方纳税影响差异计算的递延税款具有未付费用的性质,亦即纳税义务被延期到了未来,可把它理解为负债的增加。在未来支付该项负债时,因为其金额要以未来实际支付数额为准,因此,依据贷方纳税影响差异计算递延税款时必然要用到预期税率。

对于这种组合,可用这样的事例来验证它的可行性:对于分期销售,假设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以发出商品并已取得了收取货款的权利为依据来确认分期销售收入,而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以货款实际分期收回时确认销售收入。从该事例可以看出,在计算税前利润时,分期销售收入和发出商品成本的确认均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因此,计算分期销售收入的纳税影响额时要运用预期税率,而计算发出商品成本的纳税影响额时要运用当期税率。其结果是,对同一会计业务中处于同一配比关系上的收入和费用,要运用不同的税率来计算纳税影响额,给所得税会计造成了混乱。因此,第二种组合也不可行。

三、第三种组合的理论依据及其可行性

这种组合中,在税前利润的计算上,当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时要运用预期税率计算纳税影响额,而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上,当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早于税前利润的计算时要运用当期税率计算纳税影响额。

关于其理论依据,Perry[1966]进行了如下说明:在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上,当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早于税前利润的计算时,该项收入或费用的纳税申报已经确定,依据其差异计算的递延税款也已确定,对于早已确定的事实。在差异转回之时,即使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也没有必要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递延税款进行调整,因此适用当期税率。与此相反,在税前利润的计算上,当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时,该项收入或费用的纳税申报尚未进行,未来要缴纳的所得税额,或课税金额减少额尚未确定,因此,依据其差异计算递延税款时,要考虑未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实际适用的税率即预期税率。

对于这种组合,可用这样的事例来验证它的可行性:对于预收款,假设在纳税申报时以收到款项之时确认收人并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而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以实际发出商品或提供劳务后确认销售收入。从该事例可以看出,在计算税前利润时,发出商品成本的确认要早于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而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销售收入的确认要早于税前利润的计算,因此,前者要运用预期税率,而后者要运用当期税率来分别计算递延税款。同样道理,对同一会计业务中同一配比关系的收入和费用,要运用不同的税率来计算纳税影响额,给所得税会计造成混乱。因此,第三种组合也不可行。

四、第四种组合的理论依据及其可行性

在这种组合中,所有差异均按预期税率计算纳税影响额,即债务法。

FASB在SFAC6中对递延法持批评态度。关于所得税会计的理论依据,FASB在1992年公布的第109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所得税会计》(SFASl09)中并未强调配比原则,而是转而强调通过有组织且较合理的分配手续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资产或负债性质了。

FASB在SFAC6中将资产定义为“特定实体获得或控制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给其他实体的现实义务所造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性质,FASB在SFAS109中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SFAC6中所定义的资产或负债的所有特征。

篇2

关键词:纳税主体;边际税率;级距;税率结构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情况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模式

1.分类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即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按来源划分为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及其他共11类。2.多元税率根据这种所得划分,个人所得税征收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行税率的分析

1.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情况边际税率指超额累进税率表中每一级的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多元税率模式,致使边际税率具有较大差异。作为劳动收入的工资薪金的最高边际税率最高,而对偶然所得适用固定的20%。边际税率在工资薪金中表现虚高易降低纳税人工作积极性。2.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相邻级税率差3.超额累进税率中级次和级距我国个人所得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相邻级税率差因所得来源不同呈现较大差异,且其规定混乱、不具有规律性。在税率级次上,与其他所得相比,工资薪金级次偏多。税率级距上,工资薪金中最大级距是最小级距的17.3倍,这不仅有碍低收入较低人群的利益保护,也有碍于税收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缩小贫富差距。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在税率中的不足之处

(一)工薪阶层等低收入群体为纳税主体

所得来源相同或性质相同,但因名义不同而适用不同税率,这就造成相同所得但税负不同的结果。如纳税人全部所得为工资薪金的税负将低于全部来源为劳务报酬或稿酬,但当收入高于10000元,稿酬所得的税负则以远远低于前者;当收入在20000元以后,劳务报酬的税负也开始低于前者。据此,相同收入水平的两个纳税人,以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两项所得为收入来源的纳税人的税负明显小于仅以工资薪金为惟一收入来源的纳税人。

(二)累进税率级次过多

在个人所得中工资薪金占主要地位,相较于其他个税发达的国家,我国的累进税率具有级次较多的特点,如工资薪金设有七级,而英国、美国、日本仅为五级。过高的最高边际税率与级次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当工资薪金的应纳税额高于8万元时适用高税率45%,其他所得(除工资薪金、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外)实行比例税率。这导致收入较低的工薪族在纳税人中成为大多数,加剧不同收入群体间的不公平。并且税率级次繁多复杂,实际运作难度大,与我国相关部门征收、管理水平相距甚远。

(三)纳税人遵从度不高

我国个人所得税级距小、税负重,这将严重影响纳税人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依法纳税的意识,降低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程度。如缴纳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一个纳税年度中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按20%征收,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按30%征收,超过100000元的部分按35%征收。高税率使纳税人承担过高的纳税负担,易发生违法纳税或拒绝纳税的行为。

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完善

(一)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降低边际税率

一是将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由45%降到25%。在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纳税人可利用多种手段少纳税或不纳税,实现拒绝或违法纳税的意图;同时45%的最高税率明显偏高,在实践中很少运用。二是同一税率适用于同一性质所得。如工资薪金、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均应按劳动报酬的税率征收。合并同一性质所得可提高税收征管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使纳税人承担更为合理的税负,实现税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

(二)缩减税率级次,扩展税率级距

我国税率设有七级,其中20%和25%两个级次适用最多,其他级次尤其是高税率级次大多不具有运用的可能性。若设为五级且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调整税率级距,不仅简化税收制度,更增强了此制度的实用性。

(三)优化个税税率,以家庭为单位

单身和已婚的纳税人收入相同但税负不同。我国税收制度应尽可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婚否、固定收入数额、共同生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等不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计算整个家庭的应纳税额。这样更有利于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张倩.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张东明.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4).

[3]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兼论“起征点”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J].财政研究,2010,(04).

[4]崔志坤.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篇3

一、对引进外资数量的影响有限

(一)短期内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1.税收利益的直接丧失。统一税率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实际税率从15%左右提高到了25%,税收成本增加,由此带来了收益的相对下降,给企业以最直接的冲击。另外,由此还丧失了对内资企业的税收成本优势,面对众多成长起来的内资企业的反扑,竞争压力变大。

2.政策导向的心理冲击。统一税率不只是税制的一个简单调整,也反映了政府对内外资企业态度转变的端倪:不再过度倚重外资,而是趋向于让他们公平竞争。这给一贯“受宠”的在华外资带来了一定的心理波动,另外,其他后续的政策导向尚未明朗,也使得徘徊在国门之外的外资企业多增了一份观望的心态,从而构成了一定的进入障碍。

(二)从长期来看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1.外资不会因此而放弃中国市场。我国是最具市场前景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投资机会,具有较大的投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在快速稳定增长,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15年GDP增长率处于7%-11%之间, 这是一个很大的奇迹。我国近年来推行全面奔小康政策,东南部繁荣、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局面,这相对于世界趋软的经济来说,中国市场无疑是最耀眼的投资热点。

2.税收优势。相对于世界主要的投资地区普遍25%-30%的税率,中国25%的税率并不是最高的,并且既然是与内资企业相等的国民待遇, 则意味着25%的税率有一个较为稳定的预期,不会轻易改变。那么,相对于其他地区,中国仍然具有税收优势,并且具有较为稳定的税收政策环境。

3.投资环境。即使中国在税收上丧失了原来较为明显的优势,但就其投资环境而言,仍然具有竞争力。就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言,税收优惠的作用固然相当重要,却不是最为重要的。随着配套设置的完善,税收优惠这一最初吸引外资的因素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政治稳定、法律完善、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越来越成为外资考虑的重点。

4.资本抽离的成本。对于生产性企业,资本抽离另谋他处意味着要承担原有的沉没成本、 重新选择投资地的成本、原料供应链条、成品销售市场的建立成本以及品牌经营成本等等,诸多成本之和远远大于由于税率小幅上升所带来的利润的减少额,因此外资企业不太可能仅仅为了税率的提高而抽离资本,另选投资地。

事实上,从年初对统一税率的预期直到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后,我国利用外资一直处于平稳的增长中。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3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297家,同比增长4.36%,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8.93亿美元, 同比增长11.56%;3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1.84亿美元,同比增长9.32%,保持了强劲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市场早就消化了税改这一利空消息,预计2008年1月1日新税法实施后,外商来华投资的形势亦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税收优惠的吸引力已逐渐被当前蓬勃的经济发展势头所取代。可见,由于统一税率的影响,在华外资可能在短期内有波动,但由于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稳步发展的经济背景,新外资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 在华外资也不会因税收改革而产生大规模的抽离现象,因此外商来华投资的增量和存量都不会受太大影响。

二、有利于优化外资结构

虽然统一税率后在华外资的数量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由于新税制在税收优惠方面作了重大的调整,对在华外资无论在地区分布还是产业结构上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统一税率之前,外资的地区分布主要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税收优惠集中的地区。东部比重大,而中部地区增长最快。截止到2001年,东部地区合同外资金额及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总资金的85.40%和65.96%;中部地区分别占7.58%和8.78%, 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只占6.02%和5.26%,这种不平衡趋势在近几年依然在加剧。 而从产业分布来看,外资密集于第二产业。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年实际投资额为373.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5%,占中国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70.87%,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来看,外资的重点涉足领域仍为制造业。2002年全年实际投资额为390.6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6.41%, 占中国内地利用外资总额的74.07%,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房地产业,接下来是社会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农林牧渔业。

统一税率以后,第一,外资投资原来明显的地区界限会逐渐淡化。因为新税不分地区而设立统一税率为25%,这相当于弱化了经济特区的税收优势,这就为外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资地域,利于外资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相关优惠向我国中西部渗透。第二,外资拥有更为广阔的产业空间。就产业分布来说,由于取消了对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优惠,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这无疑为外资在第二产业以外,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产业空间, 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三产业。第三,外资渗透结构的变化也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体系的合理化与地区的协调发展。而这更进一步地优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更利于外资后续的投资发展。

三、可有效减少假外资现象

假外资即内资通过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公司等方法,以“外资”身份返程投资中国市场的部分。我国长期以来对外资的税收及其他相关优惠政策在促使外资流入的同时,也导致了假外资的出现。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实际投入我国的资本金额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6.02%, 这当中来自于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的就占到了35.74%,与国内学者的估计(相当于1/3)基本一致。

篇4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税率内外统一外商投资

2008年1月1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将内外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定为25%。单纯从名义税率的角度,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幅度相对降低了若干个百分点。但是税率统一后对外商投资的影响也不能仅仅从外商缴纳税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来衡量,因此,认真分析深层次影响对外商投资尤为重要。

一、企业所得税税率内外统一对外商投资的积极影响

企业所得税率内外统一为25%并不是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唯一变化,事实上税率的变化是与相应的政策配合实施的。对外商投资来说,虽然税率有所上升,但从中获得的积极影响是具有长期效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投资结构的优化。在25%税率的基础上,国家规定了外商投资企业税率改革的过渡期条件,给予了外商缓冲时间。同时,新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鼓励和扶植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率。税收政策的变化必然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相应调整,积极向国内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实现外商投资结构的优化、投资质量的提高,进而获得更加可观的投资收益。

其次,投资稳定性的增强。在税率调整以前,国家对国内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已经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如对循环经济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减免。企业所得税率的内外统一使外商投资具备了更多的政策参考,外商可以分析国内原先的优惠政策,领会国内投资的长期导向,构建来华投资的前瞻性战略,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最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外商在内外统一的税率政策下,需要深入分析对华投资的综合环境,论证投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策略调整塑造今后的投资优势。伴随与国内企业的平等竞争,这种优势塑造的过程也是外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因为外商对中国的长期投资环境拥有了更为清晰的把握,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企业所得税率内外统一对外商投资的消极影响

企业所得税率的统一不仅会产生以上积极影响,对于部分外商企业来所,也将会面临消极影响的考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缴税款的变化。25%的内外统一税率标准对部分外商企业来说,也有可能遇到双重的税收压力,即国内的税率提高,并且统一后的税率也高于本国的税率标准。这部分企业在中国规定的外商投资调整期之后,就要开始按照新税率上缴税款,不仅税款的绝对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企业的实际收益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其次,公平竞争和淘汰的挑战。目前在中国境内投资的外商企业无论是投资领域,还是投资实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也有不少外商投资于消耗性、污染性的产业,甚至还有部分国内企业冒充外商投资,以享受原先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这样一些企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和洗礼中,转型或者被淘汰都是不可避免的竞争结果。

最后,机会成本的增加。部分来华投资或计划来华投资的外商已经制定了中长期的投资计划,但投资领域不属于中国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范围。在税率内外统一后,其中的一些外商企业有可能会重新调整在中国的投资战略,努力向高新技术产业靠拢。而投资计划的变革也会面临机会成本的增加,以及投资风险,甚至于投资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收益率低于原先的投资计划。

三、外商投资应对企业所得税率内外统一的发展对策

面对企业所得税率的内外统一,一方面外商投资要保持理性的投资分析。税收政策固然是外商来华投资的重要因素,但不能构成绝对的影响因素。在税率调整后,外商要理性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社会政治稳定、劳动力成本变动、市场开放程度、市场整体需求等因素,在综合考虑利弊影响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决策。从长远看,在所得税率内外统一之后,国家还存在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的可能性,所以外商的理性投资分析和决策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发展对策。

另一方面,外商投资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根本指引。由于新税法规定了外商税收调整的过渡期,这相当于为外商提供了投资方向调整的准备时间。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中国的需求所在,更是全球倡导的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外商应在综合考虑投资成本的同时,将中长期投资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引,加强对朝阳产业的投资,以便在未来的投资中尽可能地减少投资变动,营造长期收益的稳定空间。

总结

企业所得税率的内外统一是中国同世界接轨的重要举措,也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倡导下做出的经济决策。外商对华投资应在重视税收政策变化的基础上,树立全局性的投资战略,将目光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相信在上述对策的实施下,外商投资将会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篇5

(一)免税收入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

(二)减免税所得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从事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经营的所得,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的所得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实行减免税。

(三)加计扣除包括: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等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安置残疾人员及国家鼓励安置的其他就业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的加速折旧;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四)税率优惠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实行20%、10%的低税率优惠。

二、新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变化

(一)由“地区优惠为主”转变为“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原企业所得税法为了解决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问题,确立了以“地区优惠为主,产业优惠为辅”的优惠体系:内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侧重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特区等特殊地区的区域性优惠和鼓励外商向生产型行业项目投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地区差距的逐渐缩小,《企业所得税法》重新确立了“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新的优惠体系,新税法把优惠落实到了产业政策上,注重产业结构导向,规定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新税法将地区优惠由东向西的转向更好地体现了税收“扶弱济贫”的调控手段,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由“直接优惠为主”转变为“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以减免税为主的直接优惠具有透明度高、激励性强的特点,但其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体现的是事后调节,只能使有盈利的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并且,优惠形式单一,这必然影响政府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国转变了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方式。新税法采用加速折旧、税前扣除以及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体现的是事前调节,使优惠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及目标更明确。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在保留并完善减免税这种直接优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间接优惠的使用,最终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形成了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新格局。

(三)转变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及技术进步企业的税收优惠多年来,我国税法一直给予高新技术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但这种优惠有严格的限制,即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必须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且经认定的企业,其中认定重要标准之一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产品收入要占到总收入的一定比例。为了更科学、全面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原来对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的诸多限制,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鼓励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取消了区域限制,以技术项目来确定税收优惠,真正体现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导向,同时避免了一些项目“搭便车”的行为,放宽了技术开发费用的扣除适用范围,当年不足抵扣的可无限期结转到以后年度抵扣。重新建立对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1)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按所持股份从企业获取的收益或将所持股份转让得到的收入,实行减免税。(2)对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所获得的利润再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无论其经济性质如何,均退还其用于投资部分所获利润已缴的企业所得税。

三、新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实施对优惠主体的影响

(一)税收优惠对吸引外资的作用有限虽然清理、规范部分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会扩大税基、增加税负,但同时调低税率可抵消部分因调整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所增加的税负。从名义税率看,虽然新税率提高至25%,压缩了其优惠空间,但比起28.6%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还是偏低的。并且,外国投资者的关注点已从享受优惠政策转到占有中国市场上来,对长期享受优惠税率的外企而言,他们只会改变投资方向,根据自身情况,从新目录中寻找自身的受益点。在这种形势下,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调整不会改变外资进人中国的决策,但会优化引进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不用担心会出现外资出逃的现象。

篇6

【关键词】 所得税会计; 前期差错; 追溯重述法

企业产生前期差错的原因很多,但不论属于何种原因形成的差错,一旦发现就应对其进行更正。对于重要性的前期差错,更正方法应采用追溯重述法。在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前期差错时,其纠错程序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补记差错业务;二是调整所得税;三是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转入未分配利润;四是调增或调减盈余公积。其中:所得税的调整是更正差错的关键所在。在具体调整所得税时,应根据前期差错所形成影响数的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原则,调整不同的会计科目。

一、处理原则

(一)如果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指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全部属于差额,则更正前期差错时,应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调整,下同)”。

(二)如果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全部属于差异(暂时性差异),则更正前期差错时,应调整“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下同)”和“所得税费用”。

(三)如果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部分属于差额,部分属于差异(暂时性差异),则更正前期差错时,属于差额的部分调整“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调整金额=影响数中的差额部分×所得税税率);属于差异的部分调整“递延所得税”(调整金额=影响数中的差异部分×所得税税率);无论属于差额的部分,还是属于差异的部分,均应调整“所得税费用”(调整金额=前期差错影响数×所得税税率)。

(四)如果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全部属于永久性差异,则更正前期差错时,无需对所得税业务进行调整(因为此种差异既不会影响所得税费用,也不会影响应交所得税,更不会影响递延所得税,故不作调整)。

二、实例分析

某上市公司于2007年发现2006年的一项重要性前期差错,其具体内容如下:该上市公司2006年的收入为100万元,所得税率为30%,计提公积金的比例为10%。公司2006年应计提厂部用固定资产折旧10万元,但由于会计人员的疏忽大意,在2006年未能提取折旧,所得税申报表中也没有扣除该项折旧费用。要求根据上述资料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前期差错,并对差错形成的影响数作详细分析。

更正差错及分析过程如下:

(一)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全部为差额时

(会计折旧10万元,税法折旧10万元)

由于会计折旧金额与税法允许的折旧金额完全相同,所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相等,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10万元,应全部属于差额。

1.补提: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10

2.调税: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1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费用) 3

3.转入: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

4.调减:借:盈余公积 0.7(7×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0.7

(二)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全部为差异(暂时性差异)时

(会计折旧10万元,税法折旧为0)

由于会计折旧与税法折旧金额完全不同,所以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将产生1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可见,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10万元,应全部属于差异。

1.补提: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10

2.调税: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1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3

3.转入: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7

4.调减:借:盈余公积0.7(7×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7

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部分为差额,部分为差异(暂时性差异)。

(会计折旧10万元,税法折旧8万元)

由于会计折旧金额与税法折旧金额部分相同,部分不同,所以该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将产生2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可见,前期差错形成的影响数10万元中,8万元属于差额,2万元属于差异。

1.补提: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10

2.调税: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4(8×30%)

递延所得税资产0.6(2×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10×30%)

3.转入: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7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7

篇7

    「关键词源泉扣缴 个人所得税「正文

    引言:自1799年英国首先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该税种由于能够为国家获取大额税收,同时和其他税种比较而言又更加符合公平税负的要求,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一个税种。因此,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也就理所应当地进入了政府财政税收政策和税法学者的视野之中,为了实现征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学理上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制度的设计。其中,以代扣代收代缴为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中至为重要的一种。

    代扣代收代缴[1]被世界各国普遍应用于其个人所得税的征缴,有的国家甚至应用于更为广泛的税收征管当中,当然,这是由于税收体系和税法体制的差异而必然产生的适用范围的不同。但是,就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而言,代扣代缴的方式却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一贯采用的有效的征缴手段,这已经是税收制度中的通例了。比如,日本的所得税法实行源泉征收,即由纳税义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征收税款,再由其向国家或地方政府交纳[2],日本税法上称之为征收交纳方法;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也规定支付收入的雇主必须履行代扣代缴税款的义务。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实行以扣缴义务人代为扣缴的代缴方式。

    之所以各国都采用代扣代缴的方式来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是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相适应的。个人所得税是以一定时期内个人的净收入,即纯所得为征税对象的,囊括范围非常广泛,纳税人个人的包括工资、劳务报酬、利息、股息、财产租赁转让及偶然所得等收入,除了法律规定的少数免于纳税的事项之外,都是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在这个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方式地获取收入。因而,尽管个人所得税是针对每个纳税者的个人纯所得来征税的,但是,国家却不可能把每一个纳税者的各项收入都做到清楚的了解和掌控,民事行为、商事交易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发生,政府机构不可能动用过多的资源去涉入个人生活中收入支出的来龙去脉。而且,特别是纳税意识还没有强到每一个纳税人都能够依法主动并善意地向国家申报自己的真实的收入状况,把每一项收入应交纳的税款都分毫不差地送到征税机关手中。而且,普通的纳税人由于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差异,很多人对税法不甚了解,甚至不能准确地计算出自己应交纳的税额。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全面而有效地征收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利用的是源泉扣缴的途径,即个人的应税所得在该收入产生的源泉处便将应缴税款进行支付,不再需要纳税人和纳税机关对每一笔应税所得进行核算。取得收入必然就有相对应的支付方,这个支付方可能是纳税人所在的单位,也可能是其雇主。这些单位或者雇主为从他们那里取得收入的纳税个人代扣代缴税款,至少保证了纳税人在这里取得的应税所得应缴税款不会流失,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收入。这也是各国在设计代扣代缴制度时的价值取向。从各国的税收实践来看,源泉扣缴的代扣代缴方式也的确保障了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的有效征收。

    除了个人所得税以外,其它的一些税种也有使用代扣代缴的征收方式的情况。日本税法中,所得税的源泉征收和有价证券交易税的特别征税、通行税的征收、居民税的征收等都属于征收交纳方法[3].我国的税收体制中,筵席税、部分营业税等税种的征管方式里面都有代扣代缴的规定。因为这些税种也有着和个人所得税相似的征缴特点。纳税人所负担的纳税义务的对象,如筵席、工程转包等,事项都比较琐碎,且其所涉及的金额通常难于稽查,国家的税务机关征管事无巨细地逐项清查较为困难,完全靠纳税人主动申报,很有可能出现偷逃税现象。所以,这些税种也同样适用代扣代缴的征纳方法。

    代扣代缴的最主要特征是纳税人应纳税款不是由纳税人自己向国家或地方交纳。它是税收法律关系较为特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抽象的意义上来讲,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是公法上的债务关系[4],而代扣代缴制度却在国家和纳税人的债权债务关系中间增设了一个第三人。当然,债权债务关系有第三人的参加是很正常的,就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而言,以下这两种主体可以认为是在纳税义务人和国家的直接的权力义务关系外的第三人。税务人,可以依其与纳税义务人之间的委托协议,作为纳税人的人来为其办理税务事宜。第二次纳税义务人,由于其与纳税义务人之间具有的人身或财产上的关系,当纳税义务人滞纳税金且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所欠税金时,必须承担代替纳税人缴纳税金的义务[5].但是,代扣代缴行为的主体,代扣代缴义务人作为第三人的情形却与这两种情况不一样。

    首先,产生根据不同。税务人和第二次纳税义务人进入到纳税义务人与国家之间的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里面,是由于他们与纳税义务人之间的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实这里是准用了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其发生的基础实际上是税法对民事关系的准用。而代扣代缴义务人,尽管其与纳税人间也是民事权利义务的联系,但是税法将其纳入到税收法律关系中,是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设立,其发生依据是公法的规定。

    其次,性质不同。税务人和第二次纳税义务人在该法律关系中仅仅是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人或者义务的承担者,仍旧没有改变原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而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介入,却使这种关系发生了转变,切断了纳税义务人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联系,代扣代缴义务人和国家之间形成了公的债权债务关系,同纳税义务人形成了私的债权债务关系。

    第三,法律后果不同,即他们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不一样的。税务人有其特殊的义务要遵守,他们需要承担职业责任,法律有专门的规定。而代扣代缴义务人在税法上通常是等同于纳税义务人的,水发在很多情况下对两者做了相同的规定,享有纳税义务人所享有的权利,履行其所应履行的义务。

    每一项制度的创设都受到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但是,无论是学术理论,还是社会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因而,一般说来,大多数制度都需要进行不断的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的需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迅速,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税收法制尤其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实,代扣代缴制度虽然在税收征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没,但是它也同样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先将主要问题列举如下:

    首先,从宪法的角度来思考,代扣代缴义务人由于与纳税义人具有特定的联系便需要承担一项公法上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创设是否与宪法的精神相违是值得置疑的。税收征管是既是国家的权利体现也是国家实现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具体履行该职能的只能是国家税务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权机关。单位和个人在意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成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时,实际上为税收征管机关代为履行了税收的征收。然而,法律对代扣代缴义务人的规定很多与纳税义务人相同,其代为征收除了可以依法获取代扣代缴手续费之外,几乎没有再得到其他的权利赋予来作为“对价”。

    其次,扣缴义务人切断了纳税义务人与国家之间的直接联系,将二者的税收之债分成两个环节。一为代扣代缴人因代扣代缴税款而与纳税人之间发生的联系,以为其将所扣缴税款向国家交纳而发生的联系。后者的公法债的性质是容易确定的,但是,前者到底是公法性质还是私法性质的债权债务便很难界定,似乎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当然,由于征收链条中加入了代扣代缴义务人,也就使得新的问题的产生有了另外的可能性。在扣缴人和纳税人这一环节中,国家的监管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也就让纳税人和扣缴人有了连成一线以偷逃应纳税额的机会。虽然《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征管法》对代扣代缴义务人应履行的义务和法律后果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代扣人仍旧可以通过对经营资料的窜改、瞒报等手段,不扣、少扣应扣税款,造成国家税收资源的浪费。

    第三,虽然扣缴义务人制度主要是针对个人所得税税源不易监控而设计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健全,个人收入的来源渠道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而且现在的来源更多的是个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这些主体依法由于直接持有纳税人的收入,或者与纳税人有经济往来而为扣缴义务人,但是实际操作上他们很难被纳入税收征管的范围,对其监控和稽查也更加呈现出难度,由此而带来的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也愈加严重起来。

    要解决我们的问题,借鉴其他立法体例的经验是有帮助的。西方国家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在代扣代缴之外,还采取个人申报和预扣预缴等制度。纳税义务人在规定的时间主动填写纳税申报表,将自己过去一个纳税时期,通常为一年的各种收入和应缴纳的税额等进行如实申报,而且还可以通过依照上一年的缴税额预缴税款而获取优惠。美国的税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取的做法是,“每个纳税义务人所要缴纳的税款额度由他自己核定的,每一年,纳税义务人要申报他的所得以及扣除额,并且预估自己今年该缴多少税额。大部分的税额是预先缴纳的,缴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就薪资本身就源扣缴或是以每一季为单位事先缴纳预估的税额” [6].日本的所得税法系将课税对象将以区分而设置不同的课税方式,比如,利息所得、红利所得等采用源泉征收,而不动产所得、事业所得等便采用综合课税的方法。我国香港地区主要依靠自行申报的方式,每年有统一的报税,纳税人填报并提供财务资料,纳税人已税局的评税通知纳税,而且香港居民以身份证号作为税局的个人电脑档案号,便于税务稽查[7].

    结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式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存在很多立法上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不足。究其缘由,我国的公民纳税观念尚为淡薄应该是最大的现实原因。但是,代扣代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同样会受其制约。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而一种不错的培养途径便是鼓励公民自行申报,以最大的善意去相信我们的纳税人,在现阶段可以采取这样的做法,即使是源泉扣缴的,也让纳税人进行主动申报,对主动申报、缴纳的个人给与优惠。在全社会营造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氛围,让纳税成为一项真实的义务。

  「注释

    [1]以下称代扣代缴或扣缴

    [2]见金子宏著,刘多田、杨建津、郑林根译,《日本税法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页

    [3]同上

    [4]见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页

    [5]见金子宏著,刘多田、杨建津、郑林根译,《日本税法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6]陈薇云,《美国税法与联邦个人所得税》中国财税法网刊登文章,链接cftl.cn/show.asp?c_id=26&a_id=2997

    [7]刘伟,《香港和内地个人所得税在税率设计、税收弹性和税收征管方面的差异》中国财税法网文章cftl.cn/show.asp?c_id=24&a_id=2640

    「参考资料

篇8

应税所得率等于应纳所得额除以销售收入,是应纳税所得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所得税负担率是应纳所得税额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应税所得率对采取核定征收方式缴纳企业或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采用的一项标准,是应纳税所得额占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支出额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尺度和标准。

应税所得率是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企业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不是应纳所得税额时预先规定的比例,是企业应纳税的所得额占其经营收入的比例。该比例根据各个行业的实际销售利润率或者经营利润率等情况分别测算得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经城市大中型垃圾压缩转运站中转的生活垃圾,为减少运输途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及降低后续处置压力,一般设计使用水平压缩装置脱除垃圾附带的部分水分。为进一步提高脱水效率,选择预压缩工艺,并通过设备优化实现高效脱水。

1.1水平压缩工艺

水平压缩工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垃圾压缩处理工艺,很多设备厂商基于这种工艺开发水平压缩设备[3]。该套设备在进行垃圾压缩时,需先将垃圾容器与压缩机水平对接,再将垃圾通过卸料装置从上部卸入压缩机的压缩腔内,然后利用压缩机产生的机械力将垃圾压入垃圾容器内。水平压缩工艺会将垃圾中的渗沥液压出,渗沥液需要先导排到渗沥液收集井中贮存,再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最终在污水处理厂被处理。从工艺角度分析,水平压缩式转运站渗沥液排放的关键工艺环节是压缩装箱环节,关键装备是垃圾压缩机。影响压缩装箱环节滤水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压缩机结构(压缩机排水孔设置密度、压缩机推头压力等)、保压时间(压缩机推头保持最大行程的时间)。而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的主要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垃圾压缩,实现垃圾“小车”换“大车”,故保压时间一般不长。因此保证水平压缩式转运站的垃圾脱水效率的突破点为压缩机结构。

1.2预压缩式工艺

预压缩式是指垃圾进入压缩机后,在压缩机的预压仓内先进行压缩,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密实的垃圾包,然后被一次性推入垃圾集装箱中。此种压缩方式具有压缩比率高,压缩时不需要转运车集装箱配合等特点。但该种形式的压缩机造价较高,消耗功率大,占地面积大,转运站建设一次投入较多,运行费用较高。该方式适合处理量在1200t/d以上的转运站。

2水平式压缩转运站滤水关键技术研究

2.1实验场地选择

本研究选择徐浦垃圾中转站作为水平式压缩滤水工艺的实验地点。徐浦中转站承担着上海市苏州河以南地区垃圾中转任务,可处置垃圾2400t/d,码头转运规模为3400t/d。中转站内设有4个水平式压缩单元,在4号压缩间内进行实验。

2.2压缩设备改造

本研究采用在压缩机侧面增加开孔及底部加大开孔密度的方法,以提高压缩机滤水效果,开发出的新型压缩机,滤水效果明显。预压排水功能主要通过在预压腔底部设置排水孔板,通过推头的挤压作业来实现垃圾中水分的压榨。孔板打孔需满足特殊设计,间距合理,孔大小合适。而且排水孔上小下大,可以有效地避免垃圾卡死,从而保证排水顺畅。排出水需经暗管收集。

2.3实验流程

本实验以大型垃圾集装箱车(20)t作为压缩容器,为保证实验精确度,选择待压缩的生活垃圾量为38t。由3~4辆中型或小型垃圾车装载进入压缩间。每辆车在进入压缩间前都已在地磅间精确称重。然后,垃圾车将所有垃圾倾泻在活动地板上,垃圾经活动地板进入垃圾集装箱车。在垃圾倾倒于活动地板时,垃圾中部分游离水会排出,经渗沥液收集槽进入收集池。在水平压缩装置对垃圾集装箱车中的垃圾进行压缩后,会有另一部分渗沥液排出,渗沥液经排水孔道后进入收集池。38t生活垃圾经水平压缩装置滤水后,所有的渗沥液都汇集于收集池内。通过对收集池内渗沥液总量的测量,以及原有生活垃圾和压缩后垃圾各自含水量的分析,就可以得到经改造后的水平压缩装置的脱水效率。

2.4实验仪器和方法

生活垃圾含水率测试方法:将待测的样品放在干燥的容器内,置于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内,在(105±5)℃的条件下烘4~8h(厨余垃圾可适当延长烘干时间),待冷却0.5h后称量;重复烘1~2h,冷却0.5h后再称重,直至2次称量之差小于样品量的1%,滤水实验使用的主要器材见图3。渗沥液收集桶3只(500L),收集计算压缩箱体压缩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沥液。泵、导流管,将渗沥液导流至收集容器。

2.5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对生活垃圾在徐浦中转站内进场、压缩、出场的全过程质量测定,得到以下数据:入场垃圾质量,35.855t;出场垃圾质量,32.105t;垃圾总出水量3.75t;压缩过程渗沥液排放量1.723t;活动地板渗沥液排放量2.027t;垃圾压缩含水率64.53%;垃圾压缩前含水率68.25%。由公式1计算可得,采用该型式压缩工艺的转运站渗沥液排放量达到垃圾总量的8%~10%,垃圾滤水率可达15.3%(公式2)。根据上海市垃圾组分,垃圾中含水率约为60%,垃圾内所含水分主要由游离水和结合水组成。由于垃圾在转运站停留时间较短,垃圾压缩也是纯粹的物理过程,垃圾中分子结合水析出很少,因此,在垃圾转运站排放的渗沥液主要为垃圾中的游离水。运至垃圾转运站的垃圾中游离水主要有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垃圾收集过程中混入的水,另一部分是从垃圾收集到运至转运站过程析出垃圾分子结合水。假设其中游离水和结合水各占1/2,由此分析可得,采用该型式压缩工艺的转运站,至少能将垃圾中游离水分的20%排放出来。垃圾排水率=垃圾总出水量/入场垃圾总量×100%;垃圾滤水率=垃圾总出水量/(入场垃圾总量×垃圾压缩前含水率)×100%。

3结论

篇10

【摘要】 目的:了解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后患者生存质量状况。方法:采用FCXI-01型腹水超滤浓缩机,YD-1060一次性使用腹水浓缩处理系统,选择2004年至2006年期间本院86例不同病因引起的顽固性腹水患者进行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后回输腹腔治疗,观察其治疗前后抑郁、焦虑情绪及人格改变,躯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入睡困难)、肾功能、血浆蛋白以及腹水蛋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抑郁、焦虑情绪、人格、食欲、腹胀、睡眠均得到改善,血肌酐下降,总蛋白、白蛋白均升高。结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顽固性腹水后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腹水超滤浓缩 顽固性腹水 生存质量

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终末期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大量腹水的压迫,病人可出现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等各个系统的障碍,病人经过反复多次住院,又无特效的根治方法,很多患者会陷入一种极度的精神痛苦和心理折磨中,会引起抑郁、焦虑情绪、人格改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4年至2006年期间在本院肝炎病房住院的顽固性腹水患者86例,男56例,女30例,年龄25~63岁,其中肝炎肝硬化腹水70例,血吸虫肝硬化腹水5例,混和性肝硬化腹水1例,酒精性肝硬化腹水10例,并原发性腹膜炎27例,胸腔积液20例。所有被调查者均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无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采用FCXI-01型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机,YD-1060一次性使用腹水浓缩处理系统(上海德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术前用生理盐水1000ml加肝素10mg冲管,治疗时嘱患者排空尿液后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将腹水由左下腹麦氏点处引入动脉导管内,以正压泵控制腹水流速为80~120ml/min,腹水通过一次性腹水浓缩处理系统在负压泵作用下抽出水分和中小分子等物质,浓缩液经静脉导管自患者右中腹回输入腹腔,滤出液根据腹水多少决定。术后腹带加压包扎。

1.2.2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前后,抑郁和焦虑情绪评定采用汉密尔顿量表,人格评定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症状采用自评方法:包括食欲不振、腹胀、入睡困难。

1.3 观察项目

观察自体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腹腔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情绪及人格、躯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入睡困难)、血浆蛋白、肾功能、腹水蛋白的变化。

2 结果

2.1 腹水超滤前后抑郁、焦虑、人格、躯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入睡困难)的变化(表1)

患者腹水浓缩回输后抑郁、焦虑、人格、躯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入睡困难)明显改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变(P<0.005)。

表1 腹水超滤前后抑郁、焦虑、躯体症状的变化(略)

2.2 腹水超滤前后肾功能、血浆蛋白、腹水中蛋白的变化(表2)。

腹水超滤浓缩回输后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以及血肌酐明显增加(P<0.01)腹水中总蛋白和白蛋白显著增加(P<0.01)。

表2 腹水超滤前后肾功能、血浆蛋白、腹水中蛋白的变化(略)

3 讨论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师已经开始关注顽固性腹水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即指患者在躯体、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感觉和满意度。现代医学的目的与健康定义不再是生命的保存和延长,而同时要提高生存质量。

顽固性腹水患者病程长,长期大量腹水易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病死率高。通过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后,滤去多余的腹水、内毒素、肌酐、尿素氮,将白蛋白、补体C3、巨噬细胞回输腹腔,形成封闭式循环回输,使腹腔腹水中白蛋白浓度增加,再通过腹水与内脏血液动态交换、淋巴管吸收、腹膜细胞吞噬功能三条吸收途径重新进入血管,最终使血浆白蛋白浓度增加,全身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及胶体渗透压升高,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肌酐清除率增加,致肌酐、尿素氮下降,从而使机体排水、排钠增加,病人腹水明显减少,腹压迅速下降,解除腹水压迫症状,改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功能,使患者抑郁、焦虑、人格、食欲、腹胀、睡眠、均得到改善,

通过本组观察,认为腹水超滤浓缩回输治疗顽固性腹水起效快、副作用小、费用低且能迅速减轻患者痛苦,纠正心理偏差,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大荣.顽固性腹水的治疗[J].中华肝胆病杂志,2003,11(3):182.

[2] 李建华,施玉湘.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与多巴胺腹腔注入治顽固性腹水[J].世界感染杂志,2005,5(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