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网范文

时间:2023-03-29 06: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测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测网

篇1

【摘要】近年来,随着内科抢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危儿的发病率也同步高。高危儿会引起脑损伤,而脑损伤又可能引起小儿脑瘫,导致儿童残疾。建立高危儿临床监测网就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脑瘫患儿,它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危儿;临床监测网

高危儿是指在孕期、分娩时和出生后因各种危险因素侵犯的患儿,这些婴儿由于受到高危因素的影响,极有可能产生脑损伤,而脑损伤又可能引起脑瘫致使儿童残疾。[1]因此要给予特殊的照顾。

为了对高危儿进行细致的医学关注。需要建立高危儿临床监测网,对高危儿在新生儿期和日后的生长发育期各种现象进行临床监测、早期医学干预、早期诊断和治疗脑损伤、防止小儿脑瘫的发生与发展。[2]

高危因素有高危生物因素和高危环境因素两方面,在时间上可以分为产前、产时和产后三大部分:产前的高危因素也就是胎儿期的高危因素,如遗传因素、孕期感染、孕期异常(孕早期见红、服用保胎药、双胎、多胎妊娠、孕妇贫血、射线、同位素、工业污染、辐射、药物等有害物质的影响)。产时的高危因素有:异常分娩如难产、剖腹产、产伤、新生儿窒息等。产后的高危因素有:高胆红素重、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捂热综合症、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3]

高危儿有发生脑损伤的潜在危险,脑损伤可能发展为小儿脑瘫。而小儿脑瘫的治疗是越早越好。所以,对高危儿进行临床监测,从中发现脑损伤儿或脑瘫患儿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监测的方法首先是要求各级医务人员特别是县、乡级妇幼保健站的人员掌握高危儿临床筛查方法,查出脑损伤患儿。外还要对高危儿患儿的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知道高危儿家庭监测的方法与目的。从高危儿人群中筛查出脑损伤或脑瘫可疑患儿并作进一步的诊断。通过这种方法,在各市县区内依托原有的妇幼保健网络,建立起“家庭-社区-医院”的高危儿临床监测网,从中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脑瘫患儿。降低脑损伤后遗症,降低脑瘫发病率。有效预防儿童因脑瘫而致致残,家庭因脑瘫而致贫。进一步提高我省的人口质量。而高危儿临床监测网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培训基层医院的医师、社区医师、乡村医师及高危儿患儿的家长,使他们掌握高危儿的简单筛查立法,发现有异常症状的高危儿患儿,及时到有经验、有设备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最大限度地减低脑瘫、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等疾病的发病率。同时对高危儿的家长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高危儿的简单家庭监测方法,在照顾高危儿的生活中,发现有脑损伤或脑瘫的可疑高危儿,及时到医院就诊。全国有许多省、市已在几年前建立了高危儿临床监测网,运行效果非常显著,也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肯定。

近年来,随着内科抢救技术的逐步提高,高危儿的数量也急剧增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对于脑瘫,目前临床是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只能减轻症状,缓解病情,尽量让他们回归社会。但是通过对高危儿的临床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低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减低儿童致残率,提高我省的人口质量。而建立高危儿临床监测网是实现上述“三早”的最有效的方法,它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也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方法之一。

运用高危儿临床监测网,我们检查了587名高危儿,具体数据如下表1: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接受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异常高危儿绝大多数都能避免残疾并康复如常人一样。

高危儿临床监测的简单筛查立法

(1)高危儿脑损伤家庭监测12条

1)婴儿手脚经常打挺、用力屈曲或伸直,好象“很有力”

2)月后头老往后仰,扶坐时竖头不稳。

3)头和手频繁抖动,无论睡眠或清醒状态,极易被声音或触摸引发全身性抽搐。

4)3个月还不能抬头。

5)4个月仍紧握拳,拇指内收不能外展。

6)5 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胸离不开床面。

7)6 个月扶立时尖足。

8)7 个不能发声叫爸妈的音。

9)8个月不能独坐。

10)听和看的反应不灵敏。

11)进食不畅,易呕吐。

12)大量流口水。

(2)高危儿脑损伤基层医疗机构监测6条

1)视觉检查。

2)听觉检查。

3)拉起抬头检查。

4)俯卧位抬头与手支撑检查。

5)肌张力检查。

6)异常姿势检查。[4]

参考文献

[1] 张清华,郑达,刘素芹,汪伟.《高危婴儿脑损伤的早期高压氧干预效果》.

《中华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2] 《高危儿的发育和脑性瘫痪发病监测分析》叶掌梅, 葛绮芬. 《中华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2期

[3] 李树春著.《小儿脑性瘫痪》.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次印刷

篇2

【关键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物中毒;检出率

食品中的生物性污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原因,致病性微生物是对消费者健康危害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据统计我国食物中毒致病因素依次为微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病原,微生物性病原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要因素,中毒人数最多。因此我国应用高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各自的食源性致病菌及食源性疾病的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2008年至2012年连续五年我区根据市疾控要求,对各种食品进行系统全面的监测,为预防食源性疾患提供依据,共监测食品682件,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检测依据:

1.2 样品来源:682件食品来自我区商场.超市.农贸批发市场.中小餐馆。食品种类有生肉制品(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生鸡肉),水产品(鲜冻水产品,直接入口生食水产品,熟制水产品),速冻熟米面制品及糕点,熟肉制品,生食蔬菜,蔬菜沙拉及中式凉拌菜,果汁及冰淇淋,婴儿配方食品。

1.3 培养基及试剂:(1)增菌培养基: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海博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2)各种平板:科玛嘉显色平板由郑州博赛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血平板由青岛海博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冻干血浆: 中国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4)血清鉴定:血清由泰国BANG-KOK试剂公司提供

以上所用材料均在有效期内

1.4 生化鉴定 :(1)李斯特菌鉴定试剂盒: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2)VITEK32生化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5)标准菌株:单增李斯特菌ATCC19111,金葡ATCC25923,沙门ATCC14208,副溶ATCC27519,阪崎肠杆菌ATCC2594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ATCC43889

检测所用培养基,试剂,血清等均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鉴定,均符合要求。

篇3

关键词:气象监测站 结构函数 站网密度

中图分类号:X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75-03

在进行天气预报,开展气候研究时,气象观测资料是数值计算的重要依据。由于站网密度是数据计算的重要指标,若站网太稀达不到精度计算要求,过密又会造成浪费,因此建立一个有科学根据的气象监测网体系尤为重要[1-2]。

当前气象监测网主要依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3]进行布站,遵循平原地区平均间距20~25 km、沿海地区以及大江大河流域平均间距为10 km,山区根据具体的地形特点、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以及年平均降水量进行设计。文章利用结构函数与内插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温度与雨量进行密度分析,得出在满足观测要求下的站网密度。

1 监测网的理论公式

研究表明,气象要素的内插标准误差,只与该要素的结构函数有关,其表征了某一要素在空间上的离散程度。根据Gantin[4]的定义,某一气象要素的结构函数定义为两站点间要素距平差值平方的平均。即A、B两站间的结构函数为:

2 研究对象

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约70个区域气象监测站。所选站点站间距最远约240 km,最近s5 km。

在资料处理的过程中,为保证所选站点数据的完整、可信,首先剔除区域内数据到报率低于96%的站点,且对所有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为避免相邻站点数据间过于相关,在逐日气温数据处理中,每间隔两天取一次记录作为气温场的计算样本。而月降水量的数据依据宁夏地区降水观测时段,选择4~10月作为雨量场的计算样本。

3 计算结果

利用matlab中曲线拟合函数polyfit,对不同距离下对应的结构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图1表示贺兰山沿山地区气温与雨量结构函数与距离的关系。

由图1可以看出,气温与雨量的结构函数均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变化近似于线性关系。而在气温结构函数中,不同季节对应不同的结构函数,其结构函数从小到大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主要是由于干旱带地区秋季与冬季气温的变化在空间梯度上较大。由图1还可以看出,在相同距离下,雨量的结构函数比气温的结构函数大得多,主要是由于干旱带地区降水量的分布不集中,且夏季局部地区常伴有阵性降水的原因造成的。

由实际观测资料得到的气温与降水的结构函数与距离的回归曲线方程,如表1所示。

将式(5)~(8)分别代入表1中的回归曲线方程,便可以得到宁夏干旱带地区不同季节气温与雨量在线性内插、平面内插(正三角形中心内插、正方形中心内插)3种内插方法下的最大容许距离,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满足内插标准误差小于观测标准误差条件下,正三角形内插方案的最大容许距离最大,在此方案下,干旱带地区气温的布站精度小于等于16.8 km,降水的布站精度小于等于16.8 km。所以为满足观测要求,干旱带地区布站精度小于等于16.8 km为宜。

4 结语

文章统计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区气温与雨量的结构函数与距离的关系,其拟合曲线基本呈线性关系,在研究的区域内,结构函数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季节的结构函数均不同,气温的空间梯度变化在冬季最大,然后是秋季、夏季、春季。研究表明,正三角形中心内插的精度最低,在此方案下,干旱带地区布站精度为16.8 km。监测网的合理分布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还应该考虑重要城镇、主要工矿企业、人口聚集区、主要交通干线及其他防汛重点区域,文章采用统计方法分析监测网时仅从纯业务的角度考虑了气象监测网的问题,但其理论方法可为其他监测网的密度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卢文芳,王永华.空间结构函数在上海地区气象站网设计中的应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9(3):325-332.

[2] 尉英华,东高红,徐姝,等.海河流域不同地形站网密度对面雨量精度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6):75-79.

[3] 中国气象局.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R].2009.

篇4

关键词:VPN技术;安全防护;监测网应用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361-04

1 引言

目前Internet的覆盖面相当广,对于光缆铺设不到的地方,可用VPN来扩大监测网覆盖范围。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即虚拟专用网络,就是两个具有VPN发起连接能力的设备(计算机或防火墙)通过Internet形成的一条安全隧道。在隧道发起端(即服务端),用户的私有数据通过封装和加密之后在Internet上传输,到了隧道的接收端(即客户端),接收到的数据经过拆封和解密之后安全地到达用户端。此种方式让远程遥测点和移动用户接入网络,能够远程使用内部服务器的应用系统,在非安全的互联网上安全地传送私有数据。与数据专线相比,VPN无需铺设线路,能够利用Internet资源建立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移动监测专网,大大地减少了花费在城域网和远程网络连接上的费用,易于增加新的远程遥测站点,也简化了网络的设计和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广播电视监测在广电中的监督和管理范围。

2 VPN技术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Internet接入方式的多样化,为VPN应用提供了条件,不同地区的远程遥测点可通过ADSL、小区宽带、GPRS、CDMA 1X或窄带拨号等各种网络连接方式连入Internet,无需固定公网IP地址,由中心的VPN网关为认证用户分配一个内部私网地址,通过远程认证,实现与监测内部网络的互连,从而组成一个高效统一的虚拟专用网络。

目前VPN技术相当成熟,应用相当广泛,主要采用四种技术: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2.1 隧道技术(Tunneling)

当VPN客户机访问VPN服务器时,并没有传统专网所需的端到端的物理链路,它们是通过一个虚拟的隧道进行访问。一个隧道实际上就是在公网上建立一条数据通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完成数据封装、传输和解包。为创建隧道,隧道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隧道协议,隧道技术主要有三种协议支持:PPTP,L2TP和IPsec。

(1)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 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

PPTP协议工作在OSI/RM开放模型中的第二层,允许对IP、IPX或NetBEUI数据流进行加密,然后封装在IP包头中通过企业IP网络或互联网发送。通过PPTP,远程用户首先拨号到本地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网络服务器NAS去访问总部的内部网络,并不需要直接拨号至总部的网络,这样大大减少了建立和维护专用远程线路的费用。PPTP协议通过身份验证后开始加密,身份验证的过程没有加密,安全性稍低,配置简单,在实现上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

(2)第2层隧道协议(L2TP: Layer 2 Tunneling Protocol) 。

L2TP协议是L2FP(Layer 2 Forwarding Protocol)与PPTP的结合,专门用来进行第二层数据的通道传送,允许对IP、IPX或NetBEUI数据流进行加密,然后通过支持点对点数据报传递的任意网络发送,如IP、X.25、桢中继或ATM。远程用户通过本地PSTN、ISDN或PLMN拨号,利用ISP提供的VPDN(Virtual Private Dial-Network)特服号,接入ISP在当地的NAS,通过当地的VPDN认证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认证,建立一个位于NAS和LNS(本地网络服务器)之间的虚拟专网来访问总部的内部网络。L2TP需要证书服务来验证计算机身份,身份验证过程是加密的,安全性较高,配置稍微复杂,但也不能完全保证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

(3)安全IP(IPSec:IPSecurity)隧道模式。

IPSEC协议工作在OSI/RM开放模型中的第三层,允许对IP负载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封装在IP包头中通过企业IP网络或互联网发送,具有认证包头AH(Authentication Header)和数据加密格式ESP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IPSEC采取数据源验证、无连接数据的完整性验证、数据内容的机密性保护、抗重播保护等形式,有效保护IP数据报的安全。在传输数据包之前将其加密,接收端根据AH和ESP对所有受IPSec保护的数据包进行认证和解密,防止数据包被捕捉并重新投放到网上,安全性高,从而保证了数据包在Internet网上传输时的私有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3 加解密技术(Encryption & Decryption)

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可直接利用。

2.4 密钥管理技术(Key Management)

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密钥管理技术又分为 SKIP与 ISAKMP/OAKLEY 两种。SKIP(互联网简单密钥管理)主要是利用 Diffie-Hellman 的演算法则,在网络上传输密钥;在 ISAKMP (Internet 安全连接和密钥管理协议)中,双方都有两把密钥,分别用于公用、私用。

2.5 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Authentication)

当VPN客户端连接VPN服务器时,就涉及到身份验证的问题,身份验证可以采用Windows的身份验证或者RADIUS(远程拨号用户确认服务)身份验证。

Windows的身份验证主要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来提供认证,认证协议采用Microsoft质询握手身份验证协议MS-CHAP(Microsoft 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来加强对用户身份的查验。数据包的加密采用点对点加密算法MPPE(Microsoft Point-to-Point Encrypytion)协议, MPPE先在客户端工作站上对PPP数据包进行加密,然后才把它们送入PPTP隧道。传输途中的隧道交换机无法对这些PPP数据包进行解密,这就提高了数据的保密性。

RADIUS身份验证是通过Windows安装Internet验证服务IAS(Internet Authentication Service)来实现。RADIUS隐藏机制使用了共享秘文的RADIUS、Request Authenticator以及MD5散列算法来给用户的口令以及其它属性加密。通过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和一种加密算法(例如3DES)的IPSec为隐藏属性提供更多的保护,同时为所有RADIUS消息提供数据机密性。这种拨号方式建立的VPN连接,可以实现双重数据加密,使网络数据传输更安全。

VPN的加密方式使得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性大大提高,数据验证使得接收方可识别数据包是否被非法篡改,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3 VPN专网的安全防护

在公网上使用VPN传输私有数据,面临潜在的安全风险,这需要提供安全保障。虽然VPN有单独的网关,对IPSec数据包进行加密/解密处理和身份认证,但它没有很强的访问控制功能,如状态包过滤、网络内容过滤、防DoS攻击等。要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资源或私有信息的访问,网络管理员必须对通过VPN连接到网络的计算机和直接连接到LAN的计算机实行同样的安全标准。

为保证VPN的安全性,我们必须将所有设备放在防火墙之后, 防火墙必须封锁任何没有使用的端口,由防火墙打开允许的隧道信息包通过,才能与内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可以通过安全检测设置来限制有权限的访问者,如果不再符合安全法则时,根本不允许接入。也可以限制内网中的部分用户上Internet,从而为私有数据在公用网络上的传输提供了安全和保密。

在监测网络上建立防火墙,能够保证内部网络免受安全威胁及攻击,强大的网络地址转换功能使服务器对外伪装服务身份,保护局域网内部的服务器安全运行,同时支持对特殊网络服务如QQ、MSN、BT、电驴以及ARP欺骗病毒的屏蔽功能。对于连接VPN的用户也必须在个人计算机上安装个人防火墙,它可以使非法侵入者不能进入局域网。

4 VPN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网中的应用

综合VPN技术优点,在广播电视监测网上采用了IPSec隧道模式组建VPN专网,其网络拓扑结构如下:

4.1 VPN专网的网路连接和作用

VPN专网的实现,需在监测内部网络中配置一台VPN服务器与内部网络连接,在中心将VPN硬件网关、监测网络设备及内部办公设备放在防火墙后面,经过防火墙再由一条专用远程线路连接到因特网,VPN硬件网关的LAN(局域网)口连接到内网的交换机上,WAN(广域网)口连接到与外网相连的路由器。

当客户机通过VPN连接与专用网络中的计算机进行通信时,先由NSP(网络服务提供商)将所有的数据传送到VPN服务器,再由VPN服务器将所有的数据传送到目标计算机。网络管理员通过配置VPN服务器,指定只有符合特定身份要求的用户才能连接VPN服务器获得访问内部信息的权利,没有访问权利的用户无法获得局域网信息。

VPN服务器相当于执行路由和远程访问服务任务的一个增强的‘Windows 2003 Server’服务器,一旦一个进入VPN网络的请求被批准,这个VPN服务器就简单地充当一台路由器向这个VPN客户机提供专用网络的接入。

4.2 VPN硬件网关的主要配置方法及安全设置

(1) VPN硬件网关上的配置(以OLYM产品为例):

①配置VPN硬件网关IP地址(该地址段为监测局域网未被使用的IP地址,可与监测局域网同网段或不同网段,设置时不能包含已经被使用的IP),使得通过VPN接入到监测局域网的远程用户能够从这个IP地址中获得与内网相同网段的局域网IP地址。比如将VPN硬件网关IP设为172.10.3.1,局域网中的任意一台应用服务器的IP设成172.10.3.XXX。对于需要被各遥测站点、远程用户访问的应用服务器(如广播监测主服务器、电视监测主服务器、WEB服务器等)的网关则指向VPN硬件网关。

②在VPN广域联网中设置相应的上网方式(电话拔号上网、一线通ISDN、网络快车ADSL、有固定IP的线路、DHCP客户端/SSO等),在本方案中使用专线连到Internet,则选择有固定IP线路的上网方式,输入固定的IP及网关。

③配置“虚拟专网”下的“许可证”,输入VPN公司分配的APN组域(VDOMAIN)、节点名(VHOST)以及许可证号。

④配置专网属性:隧道类型选择IPSEC协议,数据加密算法设置为AES/128,传输认证算法设置为MD5-96,在本端地址中输入VPN硬件网关IP地址,并选择“启用交叉巡检”、“启用突发巡检” ,使遂道具有自检与自动恢复功能。

⑤配置Winapn服务管理:

“虚拟专网”的“APN移动用户”设置:将“启动Winapn启动服务”提交,在Winapn服务器中设置静态IP地址池、子网掩码、服务器端口等,也就是为移动用户设置虚拟IP段,作为CLIENT(winapn)和SERVER(apn) 之间建立隧道后通信来使用。这个虚拟IP段不能跟任何一个实际的IP段冲突(包括SERVER端和CLIENT端),如果有冲突,则无法进行通信。

远程用户管理设置:为各遥测站点、远程用户分配合法用户名、密码等账号信息,其中IP地址要符合“Winapn服务器”中的“静态IP地址池”的网段设置。注意远程用户端的IP 最后一个网段不能设置为1,如172.31.252.1这样的IP就不能设定。

(2)VPN硬件网关的安全设置:

根据监测业务需求在VPN设备上设定相应的内网服务,通过设置用户分组、访问控制和行为审计等措施来加强内网安全;为防止外网的攻击设置防火墙的过滤规则(使用自检测功能进行检测);为内网用户设定访问Internet的权限,设置用户组,不同用户组可独立分配不同的上网权限。防火墙规则是按照控制列表顺序从上到下执行的,在设置防火墙规则时必须考虑规则间的互相关联及限制。

①在“防火墙”的“网络对象管理”中设置节点对象(网络中的主机),输入节点名称(任意设定)、IP地址(受访问控制规则控制的PC机)、MAC地址(可选项),所属网络根据实际选择内网internal、外网external、APN网。

比如要管理局域网中WEB服务器,在节点对象中可添加这样的信息,节点名称选WEB服务器、IP设为172.10.3. XXX、MAC地址为WEB服务器网卡地址、所属网络选择内网。

②在节点对象组中添加不同的用户组,每个用户组可以包含多个主机,对应不同的控制规则,以分配不同的权限。

③在访问控制管理中设置访问控制规则,输入源地址、目的地址、服务端口、时间计划、访问控制管理等项。其中“源地址”为数据报发送端,“目的地址”为数据报接受端,这两项的可控端包含ANY(任何网络)、WAN(外网)、LAN(内网)、APNNET(APN网)、节点对象(网络中的主机)等内容,“服务端口” 包括PING、SMTP、POP3、HTTP、FTP、QQ、MSN、BT等服务对象, “控制”项分为“接受(ACCEPT)数据报通过”、“拒绝(DROP)数据报通过”两种。

比如设置局域网中WEB服务器的权限为允许访问内网和外网资源,允许接受任何控制,而局域网中其他PC机均不能访问外网,则可这样设置两条控制规则。第1条规则为“源”选WEB服务器、“目的”选ANY、“服务”选ANY、“时间”选ANY、“控制”选接受(ACCEPT),第2条规则为“源”选LAN、“目的”选WAN、“服务”选ANY、“时间”选ANY、“控制”选拒绝(DROP)。假如局域网所有PC机都不允许访问外网,只需设置一条规则,“源”选ANY、“目的”选ANY、“服务”选ANY、“时间”选ANY、“控制”选拒绝(DROP)。

(3)对于移动用户,管理员可选择是否为该移动用户启用DKEY,若启用,需将对应DKEY插入总部模块所在计算机的USB口上,VPN设备将会把此移动用户接入VPN所需的配置信息导入DKEY,并将DKEY作为用户接入时的身份认证依据。

4.3 VPN客户端设置

(1)客户端要安装隧道软件,安装过程中需要安装虚拟网卡,安装完成后进行软件设置。

(2)添加一个隧道名称(任意设定),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硬件VPN中设置的远程用户名和密码)。若选择VDN查询方式则输入Vdomain(硬件VPN中的域名)以及Vhost(硬件VPN中节点名)。若选择直接使用IP方式则输入APN地址(VPN设备固定IP)来建立安全隧道。

(3)输入完成后选择建立的隧道名称进行连接。启动客户端后虚拟网卡的状态由断开转为正常,在初始化隧道过程中,使用用户ID和口令或用数字许可证鉴权。隧道建立成功后在电脑右小角会提示“隧道启用”, VPN会根据配置文件分配对应IP给虚拟网卡。

(4)对于无人值守的远程遥测站点还需进行相关设置,如断线重连次数(填入100次就能无限制断线重连)、选择开机启动隧道、客户端计算机是否使用无线上网(手机上网方式选择此项),这些设置都为VPN网络的自动连接提供保障。

(5)在客户端还须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及防火墙,以保证网络安全。

客户和隧道服务器建立隧道后,就可以进行通信了,如同ISP没有参与连接一样。在此基础上,简单的配置一下路由信息,就可以让VPN客户端访问VPN服务端所在网段的全部资源。

4.4 VPN技术在广播电视监测网实施的优势

(1)采用廉价的接入方式,实现各远程遥测点、移动用户与整个广播电视监测网络的无缝连接和安全连接,在任何地点、任何上网方式都可以接入监测局域网,减少在设备、人员和管理上的投资,保护了现有硬件和软件系统上的投资,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

(2)通过防火墙内部策略控制体系,VPN能够允许授权移动用户或已授权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监测局域网,对VPN数据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使VPN专网的数据通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管理性。

(3)VPN 自带断线重拨技术,内置自动拨号软件和VPN 隧道监控线程,在断线情况下10秒内自动拨号,隧道自动建立,使远程遥测点与中心网络保持连接。VPN提供信息日志、错误日志和调试日志等多种类型的日志,让网络管理员随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帮助网络管理员准确定位网络故障点,降低了维护成本,减少了维护工作量。

(4)VPN 采用了目前先进的压缩算法,带宽利用率达 130 %,大大提高系统数据的访问传输速度,为监测调度指挥系统提供高效快速的 VPN 虚拟网络平台。

5 结语

利用VPN技术上的优势,把广播电视监测网远程拓展到了偏远的县、乡、镇,建立了一个规模大,覆盖省、市、县、乡、镇的自动化无人值守、实时监测、实时预警、实时调度指挥功能于一体的科学高效的广播电视监管系统,实现了把监测告警信息实时动态反馈给各级播出单位,达到科学高效的管理目标。解决了全区各级广电管理部门长期以来无法及时掌握和了解各县、乡、镇广播电视播出质量和覆盖效果的难题,从而确保了党和政府的政令畅通,为保障人民群众收听好广播、看好电视节目,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Richard Deal著. Cisco VPN完全配置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4).

[2][美]Mark Lucas等著.防火墙策略与VPN配置[M].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1).

[3]高海英,薛元星,辛阳等著.VPN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4).

篇5

【关键词】无线电;监测;网络;建设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产业的日益繁荣,无线电监测所面对的电磁环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都非常重视无线电监测技术的发展,法国在其约55万mk2的国土就分布了52个固定监测站和26个移动监测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监测网[1]。国内的无线电监测重点也逐渐向高频段转移,并制定了无线电监测联网技术的协议规范,为监测联网提供了基础平台[2]。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十一五”期问,丽水市根据建成了以“三站一车”为基础的无线电监测网,在有效维护空问电波秩序,加强频谱资源监测等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基于建设过程的经验,结合无线电监测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探讨地市级监测网今后的建设思路。

1.做好监测网的前期功能规划

地市级监测网要适应无线电监测工作的发展趋势,充分完成无线电监管的职能定位,其系统架构应满足如下要求:第一,监测网在布局上,主固定监测站应采用大区制布局,小型监测站则呈网格化分布,同时配备机动灵活的移动监测车,形成具有全区域、全频段的监测覆盖能力;其次,中心控制站必须主干监测站和小型监测站之问建立高速链路组成网络,为海量数据传输和协同分析工作提高可靠的网络支撑;第三,地市级监测网在定位准确和监测高效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开放的软件平台,逐渐发展出以地理信息数据库和频谱资源库为支撑,形成多域分析、主动监测预警等无线电监管功能。地市级无线电监测网的建设受限于资金规模和建设周期,在建设过程中应采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案。在无线电设备使用密集的区域建设一到三个主干监测站,对人口密度不大,设台数量有限的区域则逐步投放小型监测站进行覆盖,再由移动监测车进行灵活补充。

2.注意各类型监测站的建站要求

无线电监测网包括监测控制中心,主固定监测站、小型监测站和其他监测站,以及连接控制中心、监测站之问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络。各类监测站主要是收集、测量、测向、定位多类无线电信号、统一收集到监测控制中心。监测站的站址选择一般应满足《无线电监测网技术体制》和CCIR监测站手册上所要求的选择原则,但不同类监测站承担的任务不同,在具体建设要求上还有所区别。

2.1主固定监测站的建站要求

此类监测站属于服务城市的重要监测站,主要承担重要区域和重要频段的监测,同时协助小型监测站对异常信号的搜索和定位。应具有测量、测向、定位、监听、数据存储与处理、控制等多种功能,对测量数据的精度要求高。由于在城市中选择完全满足ITU手册建设的站址十分困难,但经验表明,至少要满足如下3点:

(1)主监测站覆盖范围必须要大,应处于一片区域的制高点,根据城市规模,一般主站可设在市中心,分站最好放在城郊的城乡结合部,便于管理。

(2)对站址选择至少应该满足如下要求:周围200m范围内不应有超过天线高度的大建筑物;测向天线附近200m内,不应有任何大尺寸的金属物件,如铁塔、棚类建筑等;附近不能大功率无线发射台站如广播电视发射台、雷达等。出现上述情况,可能对监测和测向的精度造成较大影响。

(3)设在城市高楼的站必须做好防雷措施,设在山体上的站则还必须考虑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电源至少需要有市电、不问断电源两种,在市电不稳定的地方同时要考虑有应急发电机[3]。

2.2小型监测站的建站要求

小型无线电监测站是小型化的无线电监测系统,既可独立单站工作也可与无线电监测系统构成网络,它作为固定监测站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小型监测站的建设周期短,布点灵活,可以建在偏远地区覆盖固定站的盲区,又可以在一些特定区域对一些特定频段进行长期监测。一般根据经费规划安排,小型无线电监测站的机房应以租赁为主,小型站主机部分只需10m2的小机房即可,机房除了要求供电和有网络接口外,还要做好防雷接地,另需配备一个容量合适的UPS。

2.3移动监测车的建站要求

移动监测车是无线电监测测向的机动手段,可弥补固定监测站覆盖不足及现场监测测向需要。无线电移动监测车是用以完成重点区域、特殊领域的常规监测任务,及完成专项监测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移动监测车一般集成固定站的主体部分,具有与固定站联合监测测向能力,同时在应急无线通信保障工作中可现场直接指挥并操纵监测网。

移动监测车在建设前,除了要考虑整个系统应具备一定的监测和测向功能并达到一定的技术指标外,还必须考虑的是机动性和可靠性[4]。为了提高车辆机动性,一般应选择底盘高、四轮驱动、越野能力强的轻型越野车做设备的载体,这样就要求整个监测系统重量轻、体积小、耗电省,不能对汽车的供电和载重产生过高要求。

3.做好监测网络支撑平台的建设

无线电监测工作正在由定性监测向定量监测发展,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预警转变,由简单测量向注重分析发展,由本地单点监测向区域联网监测发展,由单一的干扰查处向全方位监督检查方向发展,由对单业务的监测向对通信环境的监测发展,这些都要求监测站之问、移动监测车和站之问进行海量信息交换,从而实现协同工作、交义定位、远程控制等交互功能,因此站站之问、站车之问必须建立起可靠、高速的通信传输链路,同时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必不可少。

3.1通信支撑网络的建设

通信网络作为物理支撑网络平台,必须考虑网络速率和业务要求的匹配。首先是完成主固定监测站以及小型监测站之问的有线连接,由于目前监测接收机一般都选用较为先进数字接收机,为获取稳定的时延,为获取良好的实时性,可以考虑100Mb光纤接入。其次需要将移动监测车以无线的方式接入监测网。可优先选择WCDMA,其理论速率14.4Mbps,基本满足传输要求。

3.2定期进行系统测试工作

各种监测站在建成后,都会进行系统验收,对系统灵敏度、测向灵敏度和测向准确度等指标进行测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扩大,有些分站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新建的高大建筑,新区开发及新增的强电磁辐射设施,引起系统指标发生变动,从而造成误差增大,甚至是错误,所以必须定期进行系统测试工作,跟踪系统指标变化,及时做好校准工作。

4.结束语

地市级监测站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资金筹措、设备配置集成都需要一个过程,除了要关注设备的先进性,更要注重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同时使整个系统具有开放式设计,为进一步发展留出余地,这是一个挑战决策智慧的任务,一线的建设者必须认真学习,周密策划,不断总结经验,建设好满足实际需求的监测网。

【参考文献】

[1]杨春青.法国无线电管理和监测概况[J].中国无线电,2004,86(8):61-64.

[2]李东科.无线电监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7,25(11):47-50.

篇6

关键词 GPS;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公路

1 引言

在控制网变形监测研究中,一般对控制网以一定的周期进行重复观测,然后各期单独平差,求出各期间的坐标差、高程差及精度信息。根据坐标差高程差信息估计变形参数,从而可以获得目标的变形。可见变形监测控制网设计的意义就在于有效确定变形,一个优化的变形监测网必须有最经济的外业观测方案有助于在变形分析之前,确定、剔除、与减小观测数据中粗差、系统误差的影响,以免将测量误差错误解释为变形现象。高质量的监测网可准确地监测变形体的变形,由于监测网的主要作用在于发现变形,因此它是变形观测与分析的基础。如果监测网布设不合理,观测的精度不高,控制网不能有效发现粗差、抵抗粗差,也就无法满足变形监测的需要。另一方面,如果因追求过高的精度,以致观测一次所需时间太长,不但观测数据在时间上存在明显不一致的现象,工作效率也低。因此监测网必须满足速度快的要求。安全监测网由于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在运行中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而有的监测网设计工作太粗略,观测成果往往不能反映变形体的实际状态,很难加以分析解释,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2 公路GPS沉降变形监测网的优化设计研究

2.1 精度指标

监测网的精度是描述随机误差对监测网结果的影响程度。一般用未知参数的方差或协方差来描述。精度指标是描述误差分布离散程度的一种量度,是对监测网进行的一种常规质量分析,以观测值仅存在随机误差为前提进行精度分析,主要是利用参数的方差一协方差阵或协因数阵描述。常用坐标方差一协方差阵或协因数阵的纯量形式来描述,纯量精度标准一般描述全网的总体精度,可根据需要构成不同的纯量精度指标,用来建立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

GPS变形监测网的精度与控制点的坐标无关,与控制网的基线数、基线的连接形式、基线本身的精度有关,因此要使控制网达到一定的精度要求必须优化基线数、基线的连接形式,更重要的是保证基线本身的精度,否则即使观测所有基线,基线本身的精度不高,也达不到高精度。而GPS基线本身的精度取决于原始相位观测值的质量与数量、卫星的几何分布以及基线解算的数学模型等。

2.2 可靠性指标

GPS监测网的可靠性是反映监测网抵抗粗差的能力。GPS基线向量由于周跳修补不完善,整周模糊度参数搜索效果不佳等各种原因,难免含有粗差,因此GPS网的结构必须具有抵抗粗差的能力。可靠性指标是研究模型误差(主要指粗差)而提出来的,其中用来描述监测网本身发现某一模型误差能力的指标称为内部可靠性监测网,抵抗某一模型误差影响能力的指标称为外部可靠性。

GPS网的可靠性指标:为便于直接比较各观测值的内部可靠性,定义

(1)

式中: 为R的对角线元素, 为非中心参数的下界值,为内部可靠性指标。因此也可采用 作为衡量内部可靠性的指标。 越小,发现观测值粗差的下界值越大,内部可靠性越差。外部可靠性为不可发现的粗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用下式表示:

(2)

2.3 灵敏度指标

在变形监测网设计中灵敏度是一个很重要的质量指标,它反映了监测网可监测到的最小变形值及其方向。设监测网经过两期观测后,通过基准变换可得公共点在同一基准下的变形量及其协因数阵。灵敏度与设计矩阵及权阵密切相关。对于控制网,设计矩阵主要取决于基线数量与网形连接,同样一组点,网形连接不同,设计矩阵不同,因此对于网的网形设计应该是指网形的连接设计。网的观测值是基线向量,基线向量的权阵来自于基线解算结果,它与观测过程中的很多因素有关,包括影响的各种误差、卫星的几何分布等。

2.4 费用指标

GPS变形监测网与常规变形监测网一样,需要多期观测,因此费用标准也是变形监测网考虑的重点之一。变形监测网的费用主要取决于网点数、仪器数、所测基线数目以及测区交通条件等。其中所测基线数目是最主要的,因此GPS变形监测网的观测成本可用下式描述:

,(3)

1代表观测,0代表不观测。变形监测网不同于一般的大地控制网,它的目的不仅是求解静态的几何参数(点位、方向、距离、基线向量),更重要的是求解监测对象的动态参数(位移、速率、加速度等)。这些参数在不大的时空尺度上是微变量毫米级甚至亚毫米级。

GPS变形监测网的网形主要是指基线的多少与连接方式,为了说明独立基线数对结果的影响,结合铁岭至朝阳高速公路工程实例,对公路沉降变形监测网进行分析,一般来说,独立基线的个数越多,GPS控制网的精度、可靠性、灵敏度越强、但是费用也就越高,选择合理的基线数,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同时又能满足质量标准。下面的图形是对21条独立基线和14条独立基线的GPS变形监测网的误差对比。

图1 不同独立基线的GPS网点位中误差

从上面比较可以看出,21条独立基线布设网形,点位中误差较小,而14条独立基线布设网形,点位中误差相对较大,也就是说,独立基线数目越多,精度越高,但是费用也增大因此,在实际布设GPS网时,考虑精度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费用,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造价而定。

3 工程实例

下面结合铁朝高速公路阜新至朝阳段的其中10km路段的变形监测网,对GPS基准网和监测网的精度进行分析,该路段沉降变形监测网,由7个基准点(JZ03、JZ06、JZ08、JZ09、JZ10、JZ18和JZ21)组成了GPS基准网;由14个监测点(BJ01、BJ02、BJ04、BJ05、BJ07、BJ11、BJ12、BJ13、BJ14、BJ15、BJ16、BJ17、BJ19、BJ20)组成了GPS监测网。通过长时间的精密水准观测和基准分析,认定JG03点是稳定的,把JZ03作为起算点,解算整个GPS网。

图2GPS沉降变形监测点位分布

表1给出了GPS网基线解算的部分边长中误差。从表1中可以看出,GPS网的基线解算精度达到了毫米级。最大的基线边长中误差为5.7mm,最小的基线边长中误差为0.1mm。GPS网是在WGS-84坐标系下进行整体平差。平差时,固定具有精密WGS-84坐标的JG03点,以提高整个网的位置精度。平差后获得其它基准点在WGS-84坐标系下的空间直角坐标、大地坐标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及相关精度信息。

4 结束语

高速公路GPS沉降变形监测网宜采用有更多检验条件的网形,为了达到较高的监测精度,每期的观测应做到监测网形一致,使用接收机类型一致,采用的GPS点一致,保证基本相同的观测条件。增加观测期数能够提高GPS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可靠性。GPS点应在作业区内均匀分布,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应尽可能设置较多的独立基线,从而能够达到提高监测成果的精度,实现GPS测量成果的全面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张华海,李景芝,余学祥等.GPS形变监测网的数据处理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4):423-427.

[2] 边少锋,李文魁.卫星导航系统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李国波,方广杰.GPS测量控制网网形的优化设计[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3):12-14

[4]余学祥,徐绍铨,吕伟才.GPS变形监测的SSDM方法的理论与实践[J],测绘科学,2006,(2):32-35.

[5]彭先进.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6] 徐绍铨,余学祥.用两颗GPS卫星进行变形监测的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重力学,2004,(17):77-80.

[7] 李学义,郝建军,韩云峰.GPS 网的优化设计与成果质量评估[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4,(1):59-59.

.GPS-based Monitoring Network of Highway Settlement Optimized Design

Li yongquan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Shenyang 110122, China)

篇7

【关键词】GPS测量技术;水利工程;变形监测;观测数据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工程,做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非常重要。GPS系统是一种具有连续性和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对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掌握GP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精度变形监测网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

1.GPS测量技术的特点和局限性

1.1 GPS测量技术的特点

GPS测量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GPS测量技术能够为一些用户提供连续性的工作,因此GPS测量技术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2)GPS测量技术开始正常工作运行的时候,不会受天气的影响,可以进行全天候的工作,因此,GPS测量技术具有全天候工作的特点。

(3)GPS测量技术在工作的时候,只要能够满足其测量的条件,那么就能够实现测量精度的准确性,因此,GPS测量技术具有测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特点。

(4)GPS测量技术能够达到测量的精度,其中没有误差的产生。

(5)GPS测量技术的劳动强度是非常大的,只要满足了具体的工作条件,那么就可以轻松的进行高精度的作业。

(6)GPS测量技术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对一个测点进行定位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

1.2 GPS测量技术的局限性

(1)利用GPS技术在对一些河道进行测量的时候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同时也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测量的时候就要避开高压电路或者具有非常强的电磁干扰的地方。

(2)如果GPS测量技术在被一些高大的建筑物阻挡的时候,那么就会影响到接受信号的效果,影响GPS测量的正常工作情况。

2.GP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常用的方式

GP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常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利用常规的静态测量的方式

这种测量方式主要是利用两台或者两台以上的GPS接收机,然后分别安装在一条或者多条基数的两端,最后进行同步观测,同时在进行观测的时候还要根据基数的长度以及进行测量的等级进行观测。其中这种常规的静态测量的方式进行卫星定位是非常准确的。

2.2利用快速的静态测量方式

这种方式将GPS的接收机作为主要的基准站,对卫星进行跟踪,其中每个测站在进行观测的时候需要时间。其中这种方式在控制网的建立过程中其应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时还可以对整个工程进行测量。

2.3利用准动态的测量方式

这种方式同样是将GPS接收机作为测量的基准站,同时对卫星进行跟踪,每个观测站所观测的数据也有很多。这种方法和快速的静态的方式是不相同的,在感测的时间上有很大的不同。

2.4利用实时的动态测量方式

以上的几种测量方式都是通过采集一些数据以后,然后在利用一些软件进行处理,最后才能够得到一个非常精确的测量的结果。然而利用实时的动态测量方式所得到的测量的结果是利用GPS海面上的运动状态进行科学的定位,同时还要对所获得的一些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这种方式主要是利用GPS技术对卫星信号进行连续性的跟踪,并且能够通过数据链向流动站发送数据,并切对接受的数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样才能得到流动站的高精度的位置。

3.变形监测网中控制网的布设情况和对数据的处理

由于我国有些水利工程的周边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各个测量点很难进行相互通视,有的测量点之间的距离相隔非常远,如果利用全站仪测量发进行测量,那么就会对测量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利用GPS测量技术进行测量。

如果是对一项水利工程进行监测,首先要确定其主要的观测点的位置,其中观测点应该设立在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周边或者布设在一些高危的边坡能够发生变形的部位,其中还包括水平的变形和对垂直变形进行的监测,水平变形的监测点是B级,一些观测点在进行选择的时候,观测点的位置还会受到一些地形的限制,观测的点会超出规范的具体要求,但是利用GPS测量技术主要是在每个观测点所连接的地方有一个独立的基线,在基线的数量上,对基线的长度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在利用GP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高精度变形监测网中进行测量的时候,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其中选择的基点的位置应该选在地质条件非常稳定的地方,这样更有利于观测。

4.GPS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高精度变形监测网的质量的评价

GPS高精度变形监测网测量技术必须由专业的专家进行分组,并且进行验收,同时还要给予评价,在进行观测的时候,还要注意观测的时间和观测的分布情况,对基数的处理不应该利用基线向量的方差进行计算,因为在这个计算的过程中对测量的结果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5.总结

综上所述,在以往的水利工程测量的过程中,采用的测量仪器不能够测出非常精确的测量数据,这样还会浪费许多的测量时间,同时还浪费了很多的精力,使测量的工作效率降低。在一些比较传统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对水利工程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并不能进行及时的把握,没有均进行连续性的跟踪和调查统计,然而,当我们利用GPS测量技术的时候,这种技术在很大的程度上你呢狗狗解决很多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对水利工程作出非常精确的测量,这种测量出来的结果是非常准确,并且是非常及时的。 [科]

【参考文献】

[1]贡建兵,李振洪.隔河岩GPS监测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创建[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1999,21(2):144-147.

[2]张小红,李征航,李振洪.隔河岩大坝外观变形GPS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灵敏度分析[J].测绘通报,2000,38(11):22-25.

[3]SL-197-97,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

[4]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

[5]张勤,李家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原理极其数据处理基础[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96-125.

篇8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前瞻性调查;监测网络建设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血管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常,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各种原因造成的胎儿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停止发育所致[1]。CHD是一类有严重危害的先天畸形,种类繁多,通常导致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甚至残疾,即便存活,患儿的身高、体重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严重影响出生人口质量及儿童生活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在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出生缺陷已逐渐成为我国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CHD占主要出生缺陷疾病的1/3,CHD目前是我国围生儿和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

1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病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出生的围产儿中,患CHD的有150万,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外研究显示,活产儿中CHD的发病率为4‰~50‰[2],Goldmuntz[3]报道足月和活产的新生儿CHD的发病率为4‰~8‰;Guitti JC等[4]研究报道巴西活产新生儿CHD的发病率为5.49‰。

我国CHD发病率为0.7‰~1‰,估测我国现存CHD患儿约150万,年新增CHD患儿达1.5‰~2‰[5],每年大约有20多万各类CHD出生。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杨浦区和徐汇区的流行病学研究提示CHD发病率为6.87%。杨学勇[6]研究北京市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出生的84062名患儿,总的CHD发病率8.2%,活产儿中CHD发病率6.7%,死胎死产婴儿中CHD发病率168.8‰,其中复杂CHD较多见。CHD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非传染性疾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或种族,不同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CHD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一些差异,也与检测技术和调查方法有一定关系。

目前CH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1745年意大利著名医学家Cancis对遗传因素相关的心血管疾病进行论述。上世纪60年代末,Nora[7]等提出CHD的多基因遗传学说,认为CHD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这一学说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目前研究较多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两类,即遗传基因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和与母亲相关的非遗传危险因素(包括风疹病毒及其他感染,辐射,药物和环境污染等)。国内外学者从8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但范围不广,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数据,究竟哪些因素导致CHD尚无定论。CHD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因不明,迫切需要统一调查标准,统一培训,在全国,省市,局域范围内建设监测网络,进行前瞻性调查。更加深入的寻找CHD相关危险因素,以减少CHD的发生,为制定CHD的预防措施,进行孕前、孕中期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2 CHD的前瞻性研究现状和监测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以往国内CHD病因学研究多数停留在回顾性的,调查对象大多是幼儿期[8]或年长儿,回顾母亲孕期的暴露因素因时间久远,易产生回忆性偏倚,难收集。另外患有CHD的胎儿常在宫内死亡或自发流产,宫内胎儿心脏畸形的发病率远高于活产婴儿的发病率[9],使得CDH诊断及病因学研究有必要提前到胎儿期。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了CDH产前诊断和CDH监测网络建设,1980年Kleinman等[10]首次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病,将CHD诊断提前到胎儿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自80年代中期就利用超声技术检测胎儿心脏病,80年代末期他们在产科设立了CHD筛查中心。伦敦Cuy’s医院自建立胎儿心脏筛查中心以来,每年查出胎儿CHD约200例左右,终止妊娠率达56~63%,有效降低了CHD发病率。

我国80年代末期开始了CHD的产前诊断,1989年朱文玲等[11]报道应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111例心脏病高危胎儿,发现胎儿心脏病6例。朱若燕等[12]运用胎儿超声心动图对高危人群进行多切面筛查,产前诊断胎儿CHD43例,诊断灵敏度92.1%,准确性86.1%。郭彦孜等[13]参与863课题“先天性心脏病产前无创性筛查推广”多中心研究的子课题,在国内首次对CHD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前瞻性调查,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了西安地区CHD的危险因素。上海复旦大学张聪聪等[14]承担的国家科技部“863”项目(CHD产前无创性筛查诊断规范化方案建立和推广)的子课题,与全国各地12家协作单位一起首次在国内以胎儿心超为主要诊断标准,以孕期检出的CHD病例为样本,尽量收集病理,同时对孕妇进行调查问卷,筛查上海市和非上海市10家协作单位CHD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诊断及研究在产前,与目前国内以简单先心为主的婴幼儿人群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流行病学研究,复杂CHD病人多,收集的心脏畸形和孕期资料更全面。骆萌东、王敏红等[15]“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监测网络”的首都医学发展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建立CHD 筛查和监测网络,并尝试对辖区内所有产检孕妇在孕中后期用心彩超筛查胎儿CHD,新生儿早期(0―7天)再用心彩超筛查新生儿CHD,4年中监测孕妇2015例,筛查出胎儿CHD12例,新生儿早期筛查出CHD36例,随访中确诊12例。确诊和可疑CHD建立CHD管理卡,于生后6―8周及以后每3个月定期门诊心彩超随访至1―4岁。无论对早期筛查CHD,还是动态监测CHD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孕早期的3个月是胎儿器官发育形成的关键时期,心脏的致畸易感期也在怀孕的前2~3个月,比如在胚胎发育的第5~7周,胎心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交通,在心室水平产生左向右分流,就形成了室缺。而房缺与卵圆孔开放在初生时难以鉴别,90%以上的卵圆孔至1岁关闭,1岁左右诊断房缺较为可靠[16]。

以往国内CHD的筛查、诊断及干扰多以回顾性为主。由于时间久远,容易产生偏移,也漏掉由于CHD而流产或死胎、死产的病例。而妊娠18~24周为心彩超检查CHD的最佳时期[17]。Yagel等[18]发现在13~16周可以诊断出64%的心脏畸形,20~22周又有21%的畸形得以检出,另外15%的畸形在生后查出。说明前瞻性孕中期心彩超可以筛查出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畸形。即使检查胎儿心超,其对象也主要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有研究发现多数CHD胎儿发生在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中[19],伦敦的Guy’s医院胎儿心脏中心的数据显示,CHD胎儿中80%没有高危因素,有必要对所有胎儿进行CHD筛查[20]。

随着医学的发展,CHD前瞻性调查、随访,应在医院的产科、儿科,社区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以产检的孕妇和孩子出生的医院为中心,逐步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超声技术,统一培训高水平的合格人才参与其中。力求早期发现胎儿心血管异常,尽早适时采取相应措施,有望减少CHD患儿出生,降低发病率,真正做到优生优育。

参考文献:

[1] 黄国英.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及其进展.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79-720.

[2] HOFFMANJlKApLAN5.Theineideneeofeongenitalheartdise[J].JAmCollCardiol,2002,39(12):1890・1900.

[3] Goldmuntz E.The epidemiology and gene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linPerinatol,2001,28(1):1-10.

[4] Guitti JC.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inLondrina,Parana′South Brazil.Arq Bras Cardiol,2000,74(5):395-404.

[5] Hoffman JI.Congenital heart disease:incidence and inheritance.Pediatr Clin NorthAm,l990,37(1):25-43.

[6] 刘薇廷,宁寿葆,华邦杰,等.上海市杨浦_徐汇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及其特点[J].中华儿科杂志,1995,33(6):347-349

[7] 杨学勇.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5.

[8] NoRAJJNoAH.TheevolutionofspeeifiegenetieandenvironmentaleounselinginEonge nitalheartdiseases[J].Cireulation,1978,57(2):205-213.

[9] 2 鲍颖芳,孔祥清,钱炜et al.无锡地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微循环,2007,11 ( 4) : 271

[10] 杨学勇.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5.

[11]KLEINMANCSHoBBINsJCJAFFECCetal.EehocardiograPhicstudiesofthehumanfetus:prenataldiagnosisofcongenitalheartdiseaseandeardiaedysrhythmias[J].pediatries,1980,65(6):1059-1067.

[12] 朱文玲,张慧信.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脏病和心律失常[J].中华医学杂志,1989,69(12):684-686.

[13] 朱若燕,桂永浩,李丽蟾,等.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多中心临床评价[J1.中华儿科杂志,2006,44(10):764-769.

[14] 郭彦孜,张国成等.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5

[15] 张聪聪等.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分析,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前言,2011,5

[16] 骆萌东,王敏红等.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建立北京市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监测网络,2010.10,1

[17] Taeusch HW, Ballard RA. Avery’s Diseases of the Newborn. Harcourt Asia W.B.Saunders , 2001:728-729.

[18] 黄志平,廖萍,刘镭,等.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与分析[J].中国医刊,2010,45(8):33-35.

[19]YAGELSWEIsSMANAROTSTEINzetal.Congenitalheartdefeets:naturaleourseandiuterodeve[opment[J],Cireulation,1997,96(2):550-555.

篇9

[关键词]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网络;医院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医院建设已成为未来医院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国家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1]。我院作为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于199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逐步建成了万兆光纤主干、千兆到桌面的医院信息化系统[2]。自2013年5月份起,充分利用医院HIS系统平台资源,以死亡病例报告功能为突破口,依托于医院信息系统平台,开发并应用了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其具备系统维护、查询、审核、监控、分析、反馈等功能,公共卫生科的死因监测人员也不再需要奔波于临床科室和病案室之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

1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的应用及其效果

1.1有效地提高了死亡病例报告的监测质量和管理力度

所有临床医生报卡时可以看到信息提示内容,能起到培训、反馈和沟通的作用。信息化管理实施后,死因管理专职人员可实时监控门诊日志、住院病历诊断信息,随时使用死亡查询、漏报检索等功能查看全院死亡人数的发生、报告等情况,如有死亡卡片填写不全或漏报、迟报现象,能够及时督促医生完善信息或补报死亡卡,从而有效地避免了死亡病例漏报和错报,降低了迟报率,对全人群死因分析有重要意义。

1.2规范和优化了死因监测报告流程

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的实施,简化了工作流程,使死亡卡报告变得及时、准确、快捷。通过对2010年5月1日至2015年4月30日近5年来我院死因报告质量的比较(见图1),其中年份表示上一年的5月1日至当年的4月30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实施后的报告率、及时率和准确率均较实施前高,且增长速率也较实施前快。以上数据进一步证实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利用着实提高了我院死因监测的管理水平,这一系统有非常可观的应用前景。

1.3提升了工作效率

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的实施,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信息系统管理将死因监测专职人员从大量繁琐的病历资料查阅、审核、统计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死亡信息管理工作效率较信息系统实施前大大提高。

2院内死因监测网络系统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2.1死因监测网络系统自身的局限性

死因监测信息管理模式虽较传统管理模式有较多优势,但在信息化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系统预警提示功能尚不完善,当有未接收的死亡卡或新报卡时,不具备提醒专职人员接收、审核和上报死亡卡的功能;当专职人员拒绝接收填写不全的死亡卡时,系统不能给予医生明显的提示,使医生无法及时更正该死亡卡,沟通所需时间延长,偶尔可影响网络报卡的及时性。

2.2临床医生病程编码的不准确性

由于临床医生对ICD10编码的应用尚不完全清楚和使用不规范等原因,且对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填写不规范,导致住院死亡病人的发病至死亡过程的编码不是很准确,最终导致根本死因的不准确性。尽管公共卫生科的管理人员可以与临床医生及时反馈和沟通,也可以通过查阅病历对病程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修改和编码,以上这两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都会大大降低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我们希望得到的是真实有效且完全不需要任何修改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这一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的自我业务学习和多次培训,从而实现对ICD10编码的熟练掌握。

2.3院前急救的死亡病例报告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于院前急救收治的死于家中或来院途中的死亡病例,暂时还是采用纸质版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形式,由医生手动填写,然后由公共卫生科的人员收集起来,再进行网报。因此,这部分死亡病例的基础信息往往都不是很完整,尤其是发病至死亡过程的编码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将直接导致根本死因的编码不准确。尽管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院前急救的特殊工作性质有关,且常常时间紧迫,但我们仍希望能够将这一部分的工作做好,这一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将被纳入我们死因监测信息工作的重点内容。

3结语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简称死因统计)是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规律,获得人均期望寿命等人群健康状况和疾病负担指标的一项基础工作,是评价当地人口健康水平和社会状况的重要科学依据[3],住院患者病死率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人们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环境、生活条件、卫生设施的逐步改善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死因谱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对医院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住院患者死亡分布情况及趋势,进而可以有效提高医院工作质量及管理水平,对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卫生保健措施以及延长人们寿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死亡病例准确无误、及时和规范的上报是能够顺利进行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的第一步,院内死因网络系统的使用和推广,为医疗机构内部死因信息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但医院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各部门共同努力,在总结已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流程和完善功能,才能使医疗机构死因监测登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巴江波.荆州市中心医院新一代HIS系统建设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6):76.

[2]巴江波,陈江,淡攀东.PPPOE技术在医院多VLAN网络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9):38.

[3]陈琦,梁小冬,陈惠娟,等.珠海市2008年户籍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6):55~57.

篇10

    论文摘要:网络性能测量是网络行为分析的基础。该文对网络性能测量的概念、结构模型以及网络性能指标的测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对网络性能测量的方法和分析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网络性能测量的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1 引言

    随着Internet技术和网络业务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空前增长,对网络的需求和应用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不断增加的网络用户和应用,导致网络负担沉重,网络设备超负荷运转,从而网络性能下降。这就需要对网络的性能指标进行提取与分析,对网络性能进行改善和提高。因此,作为网络行为分析基础的网络性能测量的作用就极为重要了。发现网络瓶颈,优化网络配置,并进一步发现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更加有效地进行网络性能管理,提供网络服务质量(QOS)的验证和控制,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质量指标进行量化、比较和验证等,是网络性能测量的主要目的。

    2 网络性能测量的概念

    2.1 网络性能

    网络性能是一组对于运营商有意义的,并可用于系统设计、配置、操作和维护的参数进行测量所得到的结果。可见,网络性能是与终端性能以及用户的操作无关的,是网络自身特性的体现,可以由一系列的性能参数来测量和描述。

    2.2网络性能结构模型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网络整体性能可以分为两种结构:立体结构模型和水平结构模型。

    1) 立体结构模型

    IP网络就其协议栈来看是一个层次化的网络,因此,对IP网络性能的研究也可以按照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进行。可以以IP层的性能为基础,来研究IP各层间不同性能与上、下层不同应用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

    2) 水平结构模型

    对于网络的性能,用户主要关心的是端到端的性能,因此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可以利用水平结构模型来对IP网络的端到端性能进行分析。

    3 网络性能测量的方法

    网络性能测量涉及到许多内容,如采用主动方式还是被动方式进行测量;发送测量包的类型;发送与截取测量包的采样方式;所采用的测量体系结构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等。

    3.1 测量包

    网络性能测量中,影响测量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测量数据包的类型。

    1) P类型包

    类型P是对IP包类型的一种通用的声明。只要一个性能参数的值取决于对测量中采用的包的类型,那么参数的名称一定要包含一个具体的类型声明。

    2) 标准形式的测量包

    在定义一个网络性能参数时,应默认测量中使用的是标准类型的包。比如可以定义一个IP 连通性度量为“IP 某字段为0的标准形式的P 类型IP 连通性”。在实际测量中,很多情况下包长会影响绝大多数性能参数的测量结果,包长的变化对于不同目的的测量来说影响也会不一样。

    3.2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方式

    1) 主动测量

    主动测量就是通过向网络,服务器或应用发送测试流量,以获取与这些对象相关的性能指标。例如,可以向网络发送数据包并不断提高发送速率直至网络饱和,以此来测量网络的最大负载能力。主动测量的主要优点是不依赖于被测对象的测量能力。但另一方面,这种测量会给网络增加额外的通信流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测量的结果。所以应该考虑试图进行的测量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并尽量使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2) 被动测量

    被动测量通过监测网络通信状况进行,因此不会影响网络。被动测量通常用于测量通信流量,即经过指定源和目的地之间路由器或链路的数据包或字节数,也可用于获取网络节点的资源使用状况的信息。被动测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获得:

    服务器端测量:通常是在服务器端安装测试,实时监测服务器的性能,资源使用等状况;

    用户端测量:将监测功能封装到客户应用中,从特定用户的角度实时监测相关的业务性能;

    利用网络探针:网络探针可用于监测网络传输状态,分析捕获的数据包,以实现对网络及相关业务的测量。

    被动测量的一个潜在问题在于它依赖于测量链路上的通信流量或被测节点的负载情况。例如,要测量网络上某主机和某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流量,我们可以从客户端通过监测上传或从该Web服务器下载的数据包来得到测量结果。这种方法适合于用户确实经常下载该Web服务器页面的情况。如果只是偶尔浏览一下页面,那就没有足够的通信流量,这种情况下进行的被动测量也就不可靠了。这时,可以建立一个脚本,每隔一段时间从该Web服务器下载页面以得到测量结果,即采用主、被动混合的测量方式。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都是结合着进行的。 因为一台进行主动测试的主机只需处理与该测量相关的通信,因此其硬件要求不高。而对于进行被动测试的主机而言就不同了,因为它必须处理通过该测量点的所有通信流量,尤其当通信速率增长的时候,对执行测量的主机性能要求就更高。

    3.3 测量中的抽样

    3.3.1 抽样概念

    抽样,也叫采样,抽样的特性是由抽样过程所服从的分布函数所决定的。研究抽样,主要就是研究其分布函数。对于主动测量,其抽样是指发送测量数据包的过程;对于被动测量来说,抽样则是指从业务流量中采集测量数据的过程。

    3.3.2 抽样方法

    依据抽样时间间隔所服从的分布,抽样方法可分为很多种,目前比较常用的抽样方法是周期抽样、随机附加抽样和泊松抽样。周期抽样是一种最简单的抽样方式,每隔固定时间产生一次抽样。因为简单,所以应用的很多。但它存在以下一些缺点: 测量容易具有周期性、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会使被测网络陷入一种同步状态。随机附加抽样的抽样间隔的产生是相互独立的,并服从某种分布函数,这种抽样方法的优劣取决于分布函数:当时间间隔以概率1 取某个常数,那么该抽样就退化为周期抽样。随机附加抽样的主要优点在于其抽样间隔是随机产生的,因此可以避免对网络产生同步效应,它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抽样不是以固定间隔进行,从而导致频域分析复杂化。在RFC2330中,推荐泊松抽样,它的时间间隔符合泊松分布,它的优点是:能够实现对测量结果的无偏估计、测量结果不可预测、不会产生同步现象。但是,由于指数函数是无界的,因此泊松抽样有可能产生很长的抽样间隔,因此,实际应用中可以限定一个最大间隔值,以加速抽样过程的收敛。

    4 性能指标的测量与分析

    4.1 连接性

    连接性也称可用性、连通性或者可达性,严格说应该是网络的基本能力或属性,不能称为性能,但ITU-T建议可以用一些方法进行定量的测量。目前还提出了连通率的概念,根据连通率的分布状况建立拟合模型。

    4.2 延迟

    延迟的定义是:IP 包穿越一个或多个网段所经历的时间。延迟由固定延迟和可变延迟两部分组成。固定延迟基本不变,由传播延迟和传输延迟构成;可变延迟由中间路由器处理延迟和排队等待延迟两部分构成。对于单向延迟测量要求时钟严格同步,这在实际的测量中很难做到,许多测量方案都采用往返延迟,以避开时钟同步问题。往返延迟的测量方法是:入口路由器将测量包打上时戳后,发送到出口路由器。出口路由器一接收到测量包便打上时戳,随后立即使该数据包原路返回。入口路由器接收到返回的数据包之后就可以评估路径的端到端时延。

    4.3 丢包率

    丢包率的定义是:丢失的IP 包与所有的IP 包的比值。许多因素会导致数据包在网络上传输时被丢弃,例如数据包的大小以及数据发送时链路的拥塞状况等。为了评估网络的丢包率,一般采用直接发送测量包来进行测量。对丢包率进行准确的评估与预测则需要一定的数学模型。目前评估网络丢包率的模型主要有贝努利模型、马尔可夫模型和隐马尔可夫模型等等。

    4.4 带宽

    带宽一般分为瓶颈带宽和可用带宽。瓶颈带宽是指当一条路径(通路)中没有其它背景流量时,网络能够提供的最大的吞吐量。对瓶颈带宽的测量一般采用包对(packet pair)技术,但是由于交叉流量的存在会出现“时间压缩”或“时间延伸”现象,从而会引起瓶颈带宽的高估或低估。另外,还有包列等其它测量技术。可用带宽是指在网络路径(通路)存在背景流量的情况下,能够提供给某个业务的最大吞吐量。因为背景流量的出现与否及其占用的带宽都是随机的,所以可用带宽的测量比较困难。一般采用根据单向延迟变化情况可用带宽进行逼近。其基本思想是:当以大于可用带宽的速率发送测量包时,单向延迟会呈现增大趋势,而以小于可用带宽的速率发送测量包时,单向延迟不会变化。所以,发送端可以根据上一次发送测量包时单向延迟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此次发送测量包的速率,直到单向延迟不再发生增大趋势为止,然后用最近两次发送测量包速率的平均值来估计可用带宽瓶颈带宽反映了路径的静态特征,而可用带宽真正反映了在某一段时间内链路的实际通信能力,所以可用带宽的测量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5 流量参数

    ITU-T提出两种流量参数作为参考:一种是以一段时间间隔内在测量点上观测到的所有传输成功的IP 包数量除以时间间隔,即包吞吐量;另一种是基于字节吞吐量:用传输成功的IP 包中总字节数除以时间间隔。Internet 业务量的高突发性以及网络的异构性,使得网络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建立流量模型越发变得重要。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