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5 20:5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监测方案

篇1

一、目标与任务

(一)检测目标

全面查清我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动态变化原因,更新石漠化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编制并提交石漠化监测图斑因子与图形调查成果数据,为国家及地方制定石漠化综合防治政策和有关规划,推进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任务

1、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结合区特点,以镇为基本单位,调查的石漠化土地的面积、程度、分布情况。

2、掌握监测间隔期内全区石漠化土地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3、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进展情况,对工程效果进行科学评价,为国家和地方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4、深入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岩溶地区石漠化过程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与技术措施。

5、更新我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上期相对应),进一步完善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信息管理系统。

二、监测内容与范围

(一)监测内容

1、石漠化土地状况。包括监测市域内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程度和分布现状,以及动态变化情况。

2、石漠化土地演变评价。对监测区域内石漠化演变情况、演变原因进行分析、评价。

3、土地利用状况。包括监测区内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现状和动态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原因。

4、植被状况。包括监测区内植被种类、起源、生长状况、主体植被盖度和植被总盖度。

5、土壤状况。包括监测区内岩溶地貌、母岩、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

6、石漠化治理状况。对监测区内治理石漠化采取了生物、工程和综合措施的情况进行调查,对没有采取治理措施的提出建议采取措施。

(二)监测范围

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范围为:板桥镇、泗渡镇、高坪镇、团泽镇、董公寺镇、高桥镇等六个镇。

三、组建工作机构

我区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在市林业局的统一部署、安排下,组建区级石漠化监测工作机构,承担并完成我区第二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任务。成立区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

四、监测工作程序

(一)监测工作技术准备

1、落实调查工组数和人员(工组长、组员)配备。

2、落实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建立、数据录入与统计、图件制作、监测报告编写等专业人员及技术负责人。

3、明确技术分工与合作事项。

4、收集监测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气象水文资料。

5、购置必要仪器、工具。

(二)开展技术培训

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和《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实施细则》,对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培训,使所有参加监测工作的人员全面掌握监测工作的技术标准、操作方法与成果要求。请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相关专家指导技术培训、做石漠化监测专题报告。

1、实施单位:由区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2、培训人员:全区参加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

3、培训目标:保证参加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人员,严格掌握技术标准,熟悉监测工作方法,提高监测数据精度,保证监测工作质量,提交合格监测成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岩溶地区生态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三)图斑规划及外业调查验证

在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按照技术规定图斑区划条件和要求进行变化图斑区划,并到现场进行验证和调查,修订图斑界线,填写各项调查因子。

区林业局负责完成本辖区图斑区划及外业调查验证、图斑因子调查表填写、质量检查;辖区图斑数据库与图形库数据录入、逻辑检查;没有条件完成本辖区图斑区划及外业调查验证与数据库建立的市辖单位,由市级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实施单位,组织技术力量完成。同时接受上级监测机构的监测质量抽查与验收。

(四)监测成果与成果汇总

1、监测图斑因子数据汇总。以区为单位进行监测图斑调查因子数据录入,提交区级石漠化监测图班监测因子县级数据库。

2、监测图斑图形数据汇总。以镇为单位进行监测图斑图形数据汇总,由区林业局进行区级监测图斑图形数据库汇总。

3、区级监测报告。在完成监测图斑因子数据与图形数据录入工作基础上,编制区级石漠化监测报告。在区级石漠化监测报告和质量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写《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报请市林业局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区级监测成果进行评审,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五、区级成果的提交

(一)区级监测成果

区级监测成果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直接向市级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成果内容包括:

1、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遥感解译标志库(含影像、照片)。

2、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各类面积统计表。

(1)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

(2)土地利用情况统计表

(3)石漠化治理情况统计表

(4)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1)

(5)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完成情况统计表(2)

(6)气象因子调查表

(7)水文情况调查表

(8)社会经济情况调查与统计表

(9)石漠化状况及程度分行政单位统计表

(10)石漠化演变类型分行政单位统计表

(11)石漠化状况及程度分地类统计表

(12)分土地使用权统计表

(13)分植被综合盖度统计表

(14)分石漠化治理措施统计表

(15)分石漠化变化原因统计表

(16)石漠化状况动态转移表

(17)石漠化按行政单位动态变化统计表

3、区级基本图和石漠化状况分布图、石漠化程度分布图、石漠化动态变化分布图、石漠化演变类型分布图等专题图件。所提交图件图幅以A0幅面为准(以光盘为介质提供),提交岩溶地区shape格式的地理信息图形数据库。

4、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

5、区级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总结。

六、质量管理

为了统一全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成果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保证石漠化监测成果质量,按照国家“建立‘三查一验’的检查验收制度”要求,落实调查工组自查,做好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抽查,确保一次性通过国家林业局组织成果质量验收。

检查验收方法、内容及标准,严格执行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修订),按照《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调查)实施细则》进行操作,确保监测过程执行技术规定,严格掌握标准,做到界线区划准确,调查因子全面、数据正确。

七、工作进度安排

进行技术培训,由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专家负责培训;完成外业调查及外业调查成果审查;完成调查成果数据录入和图纸制作等内业成果,并接受市检查组验收;12月底完成区级数据汇总及调查成果上报工作。

八、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成立专业技术组。本项目涉及林业、生态、地质、土壤、地理、信息等多个专业学科,技术内容丰富,按专业不同,在项目责任制的基础上,成立因子调查、录入统计(数据库)、区划制图(图形库)、分析报告等专业技术组,每个专业组重点负责项目相关内容的过程指导、质量控制与省级质量验收,并接受国家级检查验收。

(二)质量保障

1、制定质量管理办法。为确保我区石漠化监测成果质量,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参加石漠化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分别明确任务,落实质量责任,分级落实责任制度,制定《质量管理和检查验收办法》,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检查与核查,加强培训和监督,确保监测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成立区级石漠化监测工作专家指导组。由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队长梁晓林任组长、主任工程师吴远由等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分别深入到各工组现场指导。

3、组织区级石漠化监测成果专家初审。由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各地石漠化监测成果进行初审。

(三)人力组织

1、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负责协调本辖区石漠化监测工作区质量检查和配合市级验收与成果统计、分析,数据库与图形库建立。

2、区林业调查规划队负责本级石漠化监测外业调查、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图形制作、调查报告编制等,向市级石漠化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本级石漠化监测成果。

篇2

一、意义和目的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难以逆转的,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除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挖掘土地内涵和外延生产潜力,努力提高农作物单产和总产;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发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尽量保持耕地(或农用土地)占补平衡。开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综合评价其开发潜力,提出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对策。因此搞好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对最大限度地扩大耕地(或农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缓解人口增加与土地减少的矛盾、经济建设与农业生产用地的矛盾,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研究的对象,既包括那些适宜开发但尚未开发利用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和干废坑塘、废弃灌渠、废交通占地、废弃窑坑、坟丘占地等闲散废弃土地,也包括那些土地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的中低产农田、低产果园、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等。各县(市)、区除监测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分布、形成原因外,还要对乡、村、场或其他经济组织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典型开展调查。各类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划分标准如下:

1、中低产农田:指粮食耕地年亩产低于200公斤为低产田,201~400公斤为中产田。

2、低产果园:指苹果亩产500公斤以下,梨750公斤以下,桃750公斤以下,葡萄1000公斤以下,杂果250公斤以下,红枣(鲜)250公斤以下的果园。

3、低产林地:指中龄林年材积生长量每亩在0.2立方米以下(其中慢生树种在0.1立方米以下),以获取用材为经营目的的人工林;年产量低于当地相同条件下近四年平均年产量1/2的经济林(本项调查未含果园);以及其他一些低质林等。

4、低产水面:本项调查只限内陆水面及海水对虾养殖。海水对虾养殖水面,亩产对虾15公斤以下。在内陆水面中:坑塘,亩产鱼50公斤以下;专用养鱼(虾)池塘,亩产150公斤以下;河沟,亩产25公斤以下;湖泊,水面1000亩以下,亩产低于40公斤;1000~10000亩水面,亩产低于25公斤;1万~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15公斤;大于10万亩水面,亩产低于5公斤;水库,小型水库亩产低于30公斤;中型水库低于20公斤;大型水库低于10公斤。

5、荒山荒地资源:指适宜发展农、林、牧(草),但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6、荒滩荒水资源:荒滩指除海岸滩涂以外的河滩、湖滩、库滩等内陆水域滩地;荒水指可以养殖但尚未开发利用的水面,包括湖泊、水库、池塘、河沟等内陆水面。

7、闲散废弃土地资源:指散布在村镇周围、旷野之间的干废坑塘、废弃窑坑、废弃灌渠、废弃交通占地、以及坟丘占地等。

三、调查及汇总方法:

1、调查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拟以乡、镇(农场)为单位,以村为调查单元,逐地块进行普查。调查的项目及标准参见调查表及标准划分。后备农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经验、做法、基本思路及典型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本次监测调查以2008年底为调查基期。

2、汇总分析方法: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监测调查数据汇总拟以行政村为单元、以乡(镇、场)为单位,采取普通汇总的方法进行统计,即各行政村数据相加为乡(镇、场)数据;各乡(镇、场)数据相加等于全县(市)、区的数据。强调县、乡两级的数据能单独为本级政府决策服务。市、县两级除对后备农用土地资源的分布、成因等情况进行现状分析外,其消长变化情况还要与1991年开展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市办拟在适当时间对外业调查及数据汇总情况组织核查。

四、主要成果及时间要求

本次监测调查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6月底完成外业调查,9月底前县级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并按以下时间和方式向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报送相关成果。

1、数据汇总成果:各县(市)、区于6月20日前完成以乡(镇、场)为单位的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数据的微机录入,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调查汇总数据上报市办(电子邮箱:tsnyqhb@)。

2、各县(市)、区于7月底前依据后备农用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在1:5万行政区划图上分别绘制完成本县(市)、区“四低”、“四荒”和闲散废弃土地资源分布示意图一式两份报市。

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义务教育学校为监测单位,充分发挥学校监测员的工作积极性,真实采集数据,科学汇总分析,准确得出反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指标系数,按时向上级报送相关数据,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监测对象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

三、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成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张龙

成员:

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政府教育督导办公室,王贤银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王秀君同志任县级监测员。

四、工作任务

(一)建立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网络。建立三级监测员工作制度,即具有法人资格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务主任为校级监测员,乡镇学校核算点会计为乡镇级监测员。监测员工作职责:校级监测员负责采集各项监测数据,填报《数据采集表》,审查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建立学校基本信息数据库,按时向乡镇级监测员报送相关数据。乡镇级监测员负责指导校级监测员采集各类数据,并审查数据的真实性,按时向县级监测员报送相关数据。县级监测员负责培训乡镇级、校级监测员,整理、分析全县监测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按时向上级报送相关数据。

(二)举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业务培训。县级监测员根据监测方案和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对全县监测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三)采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数据。监测员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客观真实地采集监测数据,填报监测数据采集表册。

(四)逐级审核、报送监测数据。各级监测员认真审核采集到的数据,在确定准确无误后,按时将数据传送到指定的信息接收单位或网点。

(五)建立分校监测数据库。各校监测员应按照监测内容建立相应数据库,以便在上级下达监测任务后,能及时、快捷、准确地调用,并将相关数据及时上传县级监测员,以便建立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监测信息库。

五、工作步骤

(一)2012年7—11月,讨论制定《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方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讨论通过后将资料下发各义务教育学校。安排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把握每一项指标的含义和要求。

(二)2012年12月,各义务教育学校确定监测员名单,并填写《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监测员基本信息表》,上报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开展监测员培训工作。

(三)2012年12月下旬前,各校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填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以纸质(加盖学校公章)和电子文档两种形式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数据采集表》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级监测员汇总整理全县数据,报相关领导审阅通过后,上传至省、市,同时上报纸质文本。

(四)2012年12月31日前,县监测员完成数据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报送到省、市。

(五)2012年以后的监测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参照以上操作步骤进行。

六、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监测数据真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是一项时效性、准确性、客观性很强的工作。各学校务必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扎实工作,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组织管理机构,全面负责本次监测数据采集工作。校长是学校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采集的各类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建立数据审核工作机制,学校监测员和校长共同对采集的数据审核签字后向乡镇报送,乡镇监测员对报送来的数据审核签字后向教育局报送,教育督导办公室对采集的数据审核后报局长同意签字后,方可向上报送。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上级监测员对下级监测员提出的疑问应及时解答,必要时应现场进行指导。

篇4

1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分析

确定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时应考虑三方面因素。首先,海洋功能区划既有对管辖海域的整体约束,也有对具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但前者最终也是要通过后者来体现的,所以海洋功能区划监测应立足于对各个功能区的监测;其次,海洋功能区的位置、范围和功能定位是人为划定的,对功能区的监测,主要是指对功能区内开发利用活动状况的监测;第三,由于目前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主要采用的是中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数据,因此,遥感监测对象主要考虑水面及以上的目标,且目标的空间尺度应在数十米以上。基于以上考虑,对照1.1中海洋功能区划的效力点,排查得出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要点如下:(1)功能区内规模较大的用海地物。据此可评估功能区内的用海布局、强度和集约度等开发利用情况。(2)用海地物对应的海域使用类型。据此可评估功能区内用途管制要求的落实情况。(3)用海地物对应的用海方式和占用岸线长度。据此可评估功能区内用海方式控制要求和围填海规模控制指标、自然岸线长度保留指标的落实情况。

2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分析

要实现利用遥感数据监测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的目标,必须具备检测用海、鉴别用海和分析用海的能力。为此,需要解决几个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

2.1地物识别和信息提取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是检测地物目标并实施分类的依据。像元间的光谱差异主要缘于对应地物的材质不同,但在海洋开发活动中,地物的材质与用途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如码头、桥梁、道路、平台等都有可能采用砼质材料。因此,用海信息的提取不能采用传统的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而应采用人工干预下的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要以适宜的尺度分割为基础,目前已有不少旨在实现图像最优分割的方法,效果较明显[1]。将专家在目视解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经验归纳成规则集,可用于鉴别分割出的对象[2]。完备的知识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实际应用中常采用部分简单的知识规则来识别对象,一些学者[3-4]将这类方法应用于养殖用海的识别,取得了较好效果。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但尚需针对光学遥感所能监测的各类用海,制定有效的分类规则体系。

2.2海域使用类型和用海方式判别海域管理中对海域使用类型、用海方式和用海面积的界定是按照现有行业标准《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5]和《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6]执行的,海域适用分类以行业用途为主要依据,用海方式是按对海域自然属性影响程度和特殊管理要求划分的。而遥感手段仅能监测到用海地物,不能直接判别行业用途和特殊管理要求。因此,对海域使用类型和用海方式的判别,需要根据用海地物的特征进行推测。

2.3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辅助分析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分析的范围是整个管辖海域,它的基础是每个功能区的监测结果,包括功能区内开发利用状况及其区划符合性两部分内容。对此,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3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方案设计

3.1主体思路监测方案设计既要瞄准业务化应用需要,又要充分发挥目视鉴别的直观性和计算机分析的高效性等优势,尽量简便易行。较为成熟的思路是在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平台上,在人工干预下,利用遥感技术对海洋功能区实施监测,辅助分析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在检测功能区内用海活动时,参考视觉注意机制,执行从区域用海到用海单元,再到用海地物的检测流程;而在鉴别用海活动时,则执行从用海地物,到用海单元,再到海域使用类型的推测流程。用海活动鉴别采用视觉鉴别、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环境关联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2基础条件(1)信息系统平台。应在现有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基础上,扩充具有图像多尺度分割处理功能,并能统计图像对象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等特征参数的遥感影像处理模块。(2)资料基础。应在信息系统中准备以下资料:1)当前时段的监测资料。即经几何纠正和辐射校正的光学遥感影像数据,波段数至少3个,空间分辨率优于10m。合成影像一般采用真彩色合成模式,或以近红外、红、绿波段数据为RGB的组合模式。2)前一时段的监测成果资料。包括前一监测时段获得的海陆分界线,要求采用线型矢量数据格式;前一监测时段的海域使用现状分布资料,采用面状矢量数据格式,并含用海项目名称、用海地物名称、海域使用类型、用海方式等属性信息。3)现状基础资料。包括海洋功能区划资料,要求采用面状矢量数据格式,并含功能区等级表中所有的属性信息;现行有效的海陆管理界线,采用线型矢量数据格式;现状水深数据,以理论最低潮面为基准,采用栅格数据格式;现状海岸地貌数据,采用面状矢量数据格式,并含沿岸植被、底质分布等属性信息。

3.3监测流程与方法(1)划分监测单元。将海洋功能区划图层与遥感影像叠置,按二级类海洋基本功能区界线(未细分二级类海洋功能区的按一级类功能区界线)划分对应的影像区域。(2)比对前一监测时段功能区内海域使用信息。将前一时段的监测成果资料与遥感影像叠置,先判定前一监测时段已明确的用海单元,其次确定监测时段内的用海动态及变化区域,然后确定需要鉴别的新用海地物。(3)影像特征目视鉴别。目视检测用海目标,总结目视鉴别指标,包括地物位置、(与周围水体、地物的)颜色差异、空间结构、方向、尺寸、(与其它地物)相邻关系。(4)分析用海环境条件。提取影像单元周边的自然状况和开发状况信息。自然状况指标有平均水深、离岸距离、海岸底质等。开发状况指标有周围临海地物、周围海域使用类型、周围用海方式、周围用海地物等。(5)提取影像特征。先选择适宜的尺度参数,在影像区域内进行影像分割处理。再在有待鉴别的海域使用目标区域,针对每个分割后的影像单元,统计表1所列光谱特征、几何特征等标志信息。(6)鉴别用海地物。这一步骤是功能区遥感监测流程中的关键,需要根据各影像单元的特征标志,对照用海地物判读标志,鉴别用海地物。用海地物按表2分类。各类用海地物的鉴别规则由目视指标、影像特征测算指标和用海环境指标组成,以人工岛为例,鉴别规则如表3所列。(7)推断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根据用海地物类型和用海环境条件,对照用海地物鉴别规则和《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海籍调查规范》(HY/T124-2009),判别用海单元及其用途与范围,推断海域使用遥感目标的用海类型和用海方式。(8)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分析。先利用空间分析工具,按照相应指标,分析功能区内的开发利用状况,再按照相应标准,辅助分析用海活动的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分析内容和指标见表4所示。(9)监测成果编制。生成定制格式的监测图件和监测报告。

4海洋功能区遥感监测方案适用性分析

上述方案的实质是针对海洋功能区划的效力点,明确了海域使用遥感监测的技术流程,以及其中各环节的监测分析内容、方法、指标或规则。笔者的应用经验表明,该方案适用于对海洋功能区内开发利用活动的快速检测和对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的辅助分析。方案的适用性来自以下几方面的保障:(1)新一轮的海洋功能区划(2011~2012年)中的目标指标和功能区管理要求都比较明确。(2)海域使用绝大部分在海面上都能得到反映。目前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采用的遥感资料的空间分辨率已经很高,具备应用于海洋功能区监测的能力。(3)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技术已在海岸带地区得到成功应用,特别近年来对各类用海分类规则的归纳越来越趋于成熟,使海域遥感分类的精度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5结语

篇5

一、稳妥、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和营养干预计划

(一)工作目标和时间安排

1.全面开展血铅异常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使群众知晓血铅异常可防、可控和可治,稳定血铅异常儿童和家长的心理情绪,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率达到100%;3月3日至3月18日,目标村和村小组人群健康教育率达到80%;血铅异常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贯穿防治工作始终,使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全面开展营养干预,目标儿童营养套餐服食率达到100%,3月6日至5月6日为第一阶段营养干预期;5月6日至6月6日为巩固期。

3.6月份为血铅监测期,血铅异常儿童监测率达100%。

4.第一阶段营养干预期后,视干预效果持续或调整营养干预方案。

(二)工作内容和职责

1.积极开展儿童血铅异常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

(1)在电视媒体播放儿童血铅异常和儿童铅中毒防治知识。

(2)举办儿童血铅异常和铅中毒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托幼园所和中小学教师,县、镇驻村干部。

(3)结合康复工作开展送医送药、义诊义治活动。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中心卫生院参与,邀请市相关专家协助开展活动。

(4)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在县城公共场所宣传栏、全县卫生机构、、村张贴宣传栏、宣传画、宣传横幅和宣传资料。

(5)开展进村入户康复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的督导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包干到户工作,并督导血铅异常儿童实行营养干预套餐。组织医务人员进村入户,重点针对血铅异常儿童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工作。

(6)大力开展个人卫生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儿童的卫生状况。

2.稳步实施儿童营养套餐计划,实行营养干预

(1)分步骤稳步实施儿童营养套餐计划。每日营养套餐为:鸡蛋一枚、牛奶一盒、维生素C一片、葡萄糖酸钙片一片、葡萄糖酸锌片半片或一片(12周岁以下每日服半片,12周岁以上服一片)。连续服食三个月,前二个月为康复期,后一个月为巩固期。儿童营养套餐计划在血铅异常的儿童群体中实施。

(2)食用含钙充足的乳制品和豆制品;含铁、锌丰富的动物肝脏、血、肉类、蛋类、海产品;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等。

(3)不食用含铅食品,如皮蛋、罐头和爆米花等。

3.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工作

制定医疗救治预案,做好药品适度储备工作,对达到中度铅中毒以上血铅标准的儿童及时转到综合医院或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二、开展各年龄段血铅异常儿童的健康知识宣教和落实营养干预工作

做好居家婴幼儿、儿童、中心小学和中学转学血铅异常儿童的健康知识宣教和营养干预工作,以教师、医务人员教育指导相配合,全面开展好下述工作:

(一)组织医务人员做好中小学、托幼园所教师培训工作,指导开展营养干预计划的实施。对0—3岁婴幼儿实行入户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做好血铅异常儿童营养干预计划后的血铅监测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中小学校和学校教师的培训,指导开展营养干预计划的实施。县妇幼保健院负责托幼园所教师的培训,指导托幼园所开展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

(二)做好0—3周岁血铅异常婴幼儿和学龄前居家儿童管理。组织医务人员每日一次入户指导,向家长开展涉铅知识宣教、健康指导和督促营养干预计划的顺利实施,并填写入户指导工作表和营养干预计划服食情况表。

(三)做好托幼园所血铅异常儿童管理。县妇幼保健院组织医务人员对范围内的托幼园所教师进行培训,并指导做好营养食谱,保证儿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增强儿童体质。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每日一次入户做好健康指导,开展涉铅知识宣教、卫生指导和落实营养干预计划。

(四)做好6—14周岁已上学血铅异常儿童管理。由学校教师对在校儿童做好健康知识宣教、卫生指导和营养干预计划的落实工作,在县妇幼保健院的指导下,执行营养食谱。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每日一次入户做好健康指导,开展涉铅知识宣教、卫生指导和落实营养干预计划。

三、科学严谨地开展儿童血铅和环境样本监测工作

(一)儿童血铅监测时间

1.第一阶段营养干预计划(三个月)完成后,6月份实施全体血铅异常儿童血铅监测。

2.从二0一二年开始,每年六月份开展一次儿童血铅监测和环境样本监测。在冶炼厂1公里范围内的全体14周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免费血铅监测。对距离冶炼厂1公里范围外五个村委会部分村小组的14周岁以下儿童血铅实行免费抽样监测。

(二)儿童铅负荷与健康效应监测

1.监测对象:在县村委会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14周岁以下儿童。样本含量要求能够反映当地该人群的总体水平,各村委会的监测对象要求在30名以上。

2.检测方法与指标:按整群抽样原则对监测对象分别采集生物样品(静脉血)进行人群负荷指标(血铅)和人群健康效应指标(血常规、红细胞锌原卟啉〔ZPP〕)的检测。血液样本送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检测,环境样本送市职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三)环境铅负荷监测

1.生活饮用水铅含量监测

采样点设置:为了使采集的水样具有充分的代表性,以冶炼厂为原点,采取等距分层抽样原则。距离冶炼厂100米、600米、1000米分别设置A、B、C三类(层)采样点,距离冶炼厂等于或大于2000米设置对照点D(层)。每层采3份井水、1份自来水。另采集1份县银龙供水有限公司水厂出厂水1份,共4(层)×4+1=17份生活饮用水进行铅含量检测。水质检验和结果评价分别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执行。因县疾控中心食品中铅含量检测条件不够完善,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检测。

2.粉尘及空气铅含量监测:对疑似以废气形式排放含铅颗粒物的污染源,根据污染源的地理分布、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在监测对象居住地室内室外和学校设立空气采样点,进行铅含量检测。因县疾控中心不具备空气铅含量检测条件,请市职业病防治院对该指标进行检测。

3.食品铅含量监测:采集当地自产的食物样品,包含粮食(主要是大米)及其制品、根及叶类蔬菜、肉类、乳类及其制品,水产品如田螺进行铅含量检测。

(1)为消除混杂因素,反映剂量-效应关系,使采集的食物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采取等距分层抽样原则。采样点设置:以冶炼厂为原点,距离冶炼厂100米、600米、1000米分别设置A、B、C三类(层)采样点,距离冶炼厂等于或大于2000米设置对照点D层。A类(层)采样点有:红星铁厂组、铁屎岭一组、铁屎岭二组、黄泥岭组;B类(层)采样点有:高宅大村(一、二、三、四组)、红星向东组;C类(层)采样点有:五一太坪组、高宅罗屋、高宅茶厂、红星向阳组、红星东风组。对照组采样点有:红星前进组、红星光明组、红星跃进组。

(2)采样种类及数量:A、B、C类(层)及对照组采样点分别采集大米、叶类蔬菜、根茎类蔬菜各10份,共采集120份样品(样品90份,对照组30份)。另外,每个村委要抽田螺、空气粉尘、大米、蔬菜各一个份。

(3)检测方法与指标:食品样品铅含量检测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12-2010进行。因县疾控中心食品中铅含量检测条件不够完善,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检测。

(四)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

1.儿童铅负荷与健康效应分析:儿童高铅血症率、含量分布、时空分布、病例--对照分析、回顾定群分析、剂量—效应关系分析等。

2.环境铅负荷水平分析:水铅含量与分布分析、空气铅含量与分布分析、食品铅含量与分布分析。

3.报告与反馈:儿童铅负荷与健康效应监测结果、环境铅负荷监测结果、数据分析报告等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五)监测组织与实施

1.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2.监测工作实施

监测工作小组成员负责血液样本、环境样品的采集检测送检和健康教育宣传等工作。

四、工作保障

篇6

调查范围

根据国家随机抽样原则抽取3个镇(街),8个村(居)10个样本点,200名流动人口为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

根据第一阶段抽选乡镇街道,第二阶段抽选村(居)委会,第三阶段由市人口计生委统一依照国家“流动人口抽样系统”随机抽取每个样本点中20名流动人口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范围: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以上,非本市户口15—59周岁的男性及女性流动人口。

每个样本点随机抽取的20名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对象若在调查实施阶段流出现居住地,应由村(居)根据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流入时间等要素在该样本点未抽中的人员中筛选替换对象,并填写市流管站统一编制的报表经镇街审核、区级复审、最后报市流管站。

调查内容

采用国家统一印制的个人问卷和社区问卷进行调查。个人问卷分为基本情况、就业居住和社会保障、婚育情况与计划生育服务等四部分;社区问卷分为人口基本状况、社区管理与服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落实等。

实施步骤

(一)选定调查员、指导员(4月15日前完成)

由抽中的镇(街)在各样本点的村(居)选调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顾大局、讲奉献、能吃苦、工作细致认真,关于做群众工作、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作为本次抽样调查的调查员。每个样本点配备2名调查员,对往年调查中培养产生的业务骨干给予优先选用,调查组合中采用以老带新,责任到人的方式全面负责入户调查、问卷问卷填写、质量检查等工作。

海沧街道、新阳街道选派2名、东孚镇选派1名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指导员全面负责本单位动态监测的现场督导、质量检查、数据录入、数据上报等环节的进度和质量把关工作。

(二)人员培训(5月8日)

对全区20名调查员,5名调查指导员就流动人口监测工作现场调查方式、方法,调查问卷填写、质量检查、数据录入、数据上报等进行培训。

(三)现场调查(5月9日至17日)

1、现场调查时,调查员应佩戴国家人口计生委统一印制配发的《调查员证》。入户调查,也可在流动人口的工作场所进行,应同时将“致调查对象一封信”和纪念品送给调查对象。

2、为提高工作效率,可采取事先“预约”的方式约定调查时间和地点,应注意避开被调查对象工作较忙的时间,尽量不要过多增加被调查者的不便。

3、调查对象居住较为偏远的,应严格双人调查制度,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四)问卷质量审核(5月9日至24日)

1、调查员在离开调查对象前,应对所填问卷进行检查,避免出现遗漏或重复。每个调查结束后,调查员应对当天完成的问卷再次进行检查,各样本点两个调查员应互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回访、更正,并将完成的问卷上交所在镇(街)调查指导员。

2、镇(街)调查指导员要督促调查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自查,当日对调查员完成的问卷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每天必须将完成调查进度及相关情况上报区指导员并由区指导员报市流管站。

3、区级将对调查点进行巡查,或组织镇(街)之间进行核查。

4、区流管站重点对今年新增的样本点进行检查指导。

(五)问卷录入(5月30日前完成)

1、以镇(街)为单位,负责监测数据上报工作。

2、镇(街)必须在5月30日前完成问卷录入。

3、完成录入工作之后,将调查问卷集中送至区流管站统一保管。

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今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我们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各级要充分保障流动人口监测工作调查指导员员和调查员的工作时间,保证调查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2、认真培训,掌握调查要求

5月7日-9日全市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将调查业务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个调查员、调查指导员。要仔细研读文件,领会新的精神,牢固掌握技能;各镇(街)间应积极交流工作经验,认真总结,学习借鉴;注意对调查员的分类指导,对老调查员要严格要求,防止懈怠,对新调查员要加强指导,做好传、帮、带。

篇7

关键词:测量控制网、工作基点、监测点、水准测量、全站仪、GPS、观测方法、测量精度、误差控制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several common 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 in Myanmar the Shweli during operation of a hydropower station the safety of the main building and landslide monitoring, and error control method.Keyword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network, working basis points, monitoring points, leveling, total stations, GPS, observation, measurement accuracy, error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K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概述

瑞丽江自南畹河口进入缅甸国境后,即由瑞丽盆地进入山区,江面突然变窄,河床变陡,江水流速加快,电站流域内地貌以高山深谷为主。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位于缅甸北部掸邦境内紧邻中缅边界的瑞丽江干流上。瑞丽江主体工程所处位置河段两岸山坡陡峭,河床深切,水流湍急,植保良好。

缅甸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变形监测项目分为内部观测和外部观测两部份。内部观测包括应力、应变、温度、收敛、裂缝、地下水位等传感器观测,所有传感设备均已经在建设期间埋设在建筑物内部,观测时只需在接口处用专门的仪表在接口处读取数据即可。外部观测主要为平面位移与沉降观测,在电站施完成后在大坝两岸边坡、厂房后边坡、厂区进场公路滑坡体埋设有大量监测点,需要对监测点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在坝区和厂区监测点周围稳定区域各埋设一组控制网,控制网点包含水准基准点、水准工作基点、平面基准点、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作为监测点观测的首级控制点和对位移进行判别的基础需要每年复核一次,以确保监测点的观测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方案选择和误差来源

高程传递方法主要有三角高程、水准高程、GPS高程、重力高程等几种,工程上经常采用三角高程和水准高程,三角高程大多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施工控制测量,水准高程则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控制网,变形观测控制网高程控制基本采用水准高程。水准高程可采用光学水准或电子水准方案,目前多数单位均采用电子水准方案,电子水准相对于光学水准的优点是读数快、自动计算、无需手工记录。电子水准能加快水准测量速度,同时也避免了人为读数误差,在容易产生沉陷的软土地段能快速通过,减小仪器和尺垫沉陷引起的误差。

较高等级水准测量时需要采用支架支撑水准尺、严格整平汽泡、松软土质地段采用尺钉、严格控制前后视距差、往返测量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限制水准尺最小读数、缩小视距等措施,可有效提高观测精度。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主要与控制网形和观测方法有关,因水电站选址的特殊性,控制网基本采用三角形连接而非导线连接,网形可优化的空间比较小,提高控制网精度的办法主要是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案和合适的观测仪器,通常采用GPS静态测量或全站仪边角测量方案,两种方案均为成熟的技术方案,在多数情况下可任选一种进行平面控制网的观测,但两种方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特殊情况下需要根据外部环境选择其中一种观测方案。

平面控制测量的误差来源比较多,不论是采用GPS还是全站仪测量,对于变形监测项目而言均应采用强制对中方式安装仪器或觇标,安置基坐时要严格整平,量取仪器高和觇标高时应注意卷尺零点误差并尽可能量取直高而非斜高,观测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外部环境干扰。

高程控制测量

水准测量是目前精度最高的高差测定方法,工作基点在有条件时应当尽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与水准点联测,在通过河流或太陡的山坡时可采用三角高程传递。变形监测点基本上都是布置在开挖后的高边坡上,无法采用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直接测定,监测点一般采用三角高程方法从工作基点测定高程。少数处于廊道内的监测点可采用传统的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高程测量。

瑞丽江变形监测项目在厂区和坝区远离工程影响的区域分别埋设了三个水准基点,每年对三个水准基准点及监测工作基点的高程稳定性进行一次复测。首先对三个水准基点之间高差进行检查,将三个基准点之间高差与初始测量值或上一期复测的测量值进行对比,排除产生沉降的基准点,如有基准点产生沉降则采取补救措施,重新埋设基准点并测定高程,确定未产生沉降的基准点可作为控制网计算的起算点,确定好起算点后再测量各工作基点和水准基准点之间的各段高差。高程控制网采用电子水准测量方案,按二等水准要求施测,当各测段往返限差和水准环闭合差符合要求后进行水准网平差。在平面控制网测量时测定仪器高和觇标高,数据处理时可以得到各控制点的三角高程或GPS拟合高程,将三角高程或GPS拟合高程进行对比可以估算GPS拟合和三角高程的误差范围,在以后的测量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高程测量方式。

表1 厂区水准网平差精度统计与GPS高程拟合对照表

表1是瑞丽江一级电站厂区控制网测量水准网平差结果和GPS静态测量拟合高程对照表,水准平差和GPS高程拟合时均以Ⅲ20点作为起算点,水准网平差后点的高程精度在2mm以内,可认为水准高程为准确值,从GPS网拟合高程与水准高程之间对比来看,两者差异十分明显,最大差值接近100mm,可以肯定GPS拟合高程误差很大,笔者认为GPS拟合高程不能代替等级水准进行较高精度高程传递。

表2 坝区水准网平差精度统计与三角高程对照表

表2是瑞丽江一级电站坝区控制网测量水准网平差结果和三角高程平差结果对照,起算点均为Ⅲ1点,控制点水准高程精度在1mm左右,三角高程与水准高程最大差值约5mm,从对照表可以看出三角高程代替三等水准进行高程控制是完全可行的。在日常的施工控制网中三角高程的精度足以满足使用要求,除部份对高差要求较高的安装工程外可以用三角高程代替水准测量进行高程传递。

三、平面控制测量

厂区边坡及进场公路处于山体同一边坡上,高差将近450m,公路由多个回头弯组成,厂房与公路监测点遍布不同高度的范围,山体整体呈“凸”字形,加之树木高大,各控制点之间相互通视困难,无法构成传统的边角网,但可以做到每一个控制点都有另一个控制点与之通视,监测点日常观测时全站仪只要有一个后视点定向即可,加之厂区控制点天顶方向视野比较开阔适合采用GPS测量,最终确定在厂区采用静态GPS观测方案。平面控制网观测采用双频GPS接收机进行多时段全组合观测,每个组合观测2~4个时段,每个时段连续观测2小时,基线解算前人工剔除少量信号质量不好的数据,基线解算合格后按城市二等GPS网指标对重复基线、同步环和异步环限差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进行网平差。为了避免约束平差时约束边本身的误差对观测边平差精度造成不利影响,只对控制网进行无约束二维平差,采用一个已知点Ⅲ20坐标作为起算数据,平差完后再利用两个已知点方向对平差成果进行坐标系旋转,使平差成果坐标系与已知点坐标系保持一致。表3为厂区控制网GPS静态测量平差后的的精度统计,平差后的点位误差为2mm左右。

表3 厂区GPS平面网平差精度统计表

坝区变形监测点分布于大坝两岸边坡上,故控制点也应分布于两岸,因坝区地形狭窄、山体高大,两岸边坡均比较陡,不利于GPS信号的接收,如将工作基点全部布置在山顶则可以解决信号遮挡影响,但不利于日常对变形监测点观测。狭窄的两岸地形导致两岸控制点距离过短,GPS静态测量很难提高精度,最终采用全站仪边角测量方案。

坝区边角网采用全站仪自动观测方案,观测采用方向法9测回观测,一次照准后同时测量斜距、水平角和垂直角,观测开始与结束时观测气像元素,观测完成后将斜距进行气像改正,然后计算平均高程投影面上的水平距离及高差,因测区范围小不再进行边长的高斯投影改正。经概算外业数据合格后进行平差,平差时起算点为J01,以J01、J02方位角为起算方向,表3为平差后的精度统计,可看到控制点平差后点位误差在2mm以内。

表4 坝区边角网平差精度统计表

通过厂区全站仪测量与坝区GPS测量的精度统计表可以看出两种方案在平面控制网测量中都能达到很高的精度,在没有地形条件限制时平面控制网测量可以采用任一方案作业。当控制点之间通视困难或边长较长时适合选用GPS静态测量方案,控制点之间通视条件好且边长较短时适合采取全站仪观测。

监测点观测

监测点观测的精度要求相对于基准网要低,但是监测点数量较多,观测频率也比基准网点高,监测点测量占整个观测项目大部份工作量,因此需要采用测量速度快、比基准网观测精度稍低的测量方法。目前监测点测量一般采用全站仪正倒镜测三维坐标,卫星信号好的地方也可采用GPS RTK测定三维坐标,两种方法测定坐标时根据精度要求对监测点坐标进行单次或平均值测量,监测点误差大小主要与仪器精度、距离工作基点远近、测量次数有关,基本可达到cm级甚至是mm级。除了全站仪和GPS RTK进行监测点坐标采集方案,现阶段有些项目已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监测区域表面进行数据采集,可对地表或建筑物进行整移分析。也有些项目采用实时动态GPS对监测点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两种方法需要投入的成本比较高,目前采用这两种方案的项目还不多。这两种方案将是以后变形监测手段的发展方向,随着未来技术发展和制造成本降低,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运用这些新技术监测方案。而摄影测量方法因为精度难以控制和内业工作量较大,已很少在变形监测项目中使用。

瑞丽江一级水电站变形监测点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自动观测,在工作基点架设好全站仪后对边坡上的多个监测点进行重复测量,正常情况下对20个目标点进行4次正倒镜测量所需时间在一小时左右。多年观测数据表明厂房后边坡、大坝两岸边坡无明显位移,说明这些部位岩体很稳定;厂区公路边坡则存在很大沉降和平面位移,最大位移速度每月5cm以上,距初始观测时总位移量达到3m多,产生位移的主要原因为公路边坡的土质为高岭土及当地充沛的降雨量,另一个原因为周围边坡上有大量农田,农户在水稻栽种期间对边坡排放多余灌溉用水引起边坡地下水位升高,为稳定公路边坡业主方采取在公路边坡上修建多处截沟和构建多个排水孔降低地下水位,在采取这些措施后边坡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结语

变形监测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因项目而异,当高程精度要求较高时应当采用水准测量方式进行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采用三角高程测量。平面控制网则需要根据通视条件、网形、卫星信号接收条件不同采用全站仪测量方式或GPS静态测量方式进行观测,两种方式均满足要求时可优先采用GPS静态测量方式,以降低对气像条件要求和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监测点观测可根据项目精度要求及自身技术设备情况选择经济实用的观测方案。我们在利用现有成熟技术方案完成项目的同时应极积尝试新技术、探索新的技术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本人学知有限,若本文内容有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18314-2009

篇8

关键词:监测 测点 控制

1 工程概述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古运河枢纽古运河枢纽穿石太高速公路暗挖段,起点桩号为(237+442.6)″,终点桩号为(237+522.6)″,本工程为三孔一联钢筋混凝土拱涵,长80m,结构净空为6.6×8.2m(宽×高),主要工作内容是土方洞挖25813.2m3,初期支护混凝土3300m3,衬砌模注混凝土C30W6F150(二级配)9202.4 m3,钢筋制安1031.9t(不包括初期支护钢筋用量)。

2监测目的

通过对暗挖结构和周围环境的监控,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在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于设计和施工,确保施工安全以及石太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

3监测方案设计

3.1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3.1.1本工程监测方案以安全检测为目的,根据施工步序、地段和参数等确定监测项目、监测仪器及精度、测点布置等项目,监测频率及变形速率为主要的报警值,针对监测对象安全稳定的主要指标进行方案设计。

3.1.2本工程项目监测点的布置应能够全面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工作状态。

3.1.3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等。

3.1.4各监测项目能相互校验,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

3.2测点布设原则

3.2.1观测点类型和数量的确定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

3.2.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布置在设计征位置和特征断面上,为结合施工而设的测点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指导施工。

3.2.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应用仪器进行观察,还要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3.2.4埋测点不能影响和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不削弱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3.2.5在实施多项内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一个监测部位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变化规律。

3.2.6根据监测方案在施工前布置好各监测点,以便监测工作开始时,监测元件进入稳定的工作状态。

3.2.7测点在施工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3.3监测内容

根据设计要求对洞身初期支护、二衬结构及其受施工影响的周围环境。监测的项目以位移监测为主,同时辅以应力、应变监测,各种监测数据应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

3.3.1建筑物的原型监测

对于本工程明挖施做的引水建筑物要根据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监测,指导施工,确保结构和施工的安全。原型监测工作内容包括观测仪器设备的采购、运输、验收和保管,仪器安装前的率定、安装埋设和维护,施工期间观测资料的整编、观测仪器设备和观测资料的移交。

(1)测仪器设备的安装和埋设

①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制造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仪器设备的安装和埋设。

②仪器埋设中使用经过批准的编码系统,对各种仪器设备、电缆、观测剖面、控制坐标等进行统一编号,每支仪器均建立档案卡。

③施工中不慎造成观测仪器设备的损坏,作好详细记录。

(2)施工期观测及观测资料的整编

①施工期观测

a.仪器设备安装完成后及时记录初始数据,并按监理批准的观察规程进行施工期观测。

b.在施工观测期间,按期向监理提交观测资料。

c.施工期间,除了按照施工图纸和监理的要求进行观测外,同时派专人对工程建筑进行巡视检查,并作好记录。若发现工程建筑物出现异常情况时,增加观测仪器的测读次数,并及时报监理。

②观测资料的整编

a.按照发包人和监理机构批准的格式将各项仪器的有关参数、仪器安装埋设后的初始读数和全部仪器设备档案卡等整编成册。

b.在施工期间及时整理分析全部观测资料,绘制测值变化过程线,并将观测成果分析报告报送监理。

c.根据监理要求和工程安全检查的需要,按SDJ336-89的规定,及时向监理报送工程建筑物监测报告。

3.4监测项目的实施

3.4.1地表及高速公路路面沉降

⑴监测仪器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玻璃钢瓦尺等。

⑵监测实施方法

①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对基点要定期复测。

②沉降值计算: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沉降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⑶数据分析与处理

地表及路面沉降量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加速度曲线图。

3.4.2拱顶沉降监测

⑴仪器设备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及钢尺等。

⑵监测实施方法

①基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受施工扰动范围以外的结构物上。

②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首次观测应在初支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及时进行,观测时,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③沉降值计算: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拱顶沉降点的初始高程H0,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0,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

⑶监测频率:开挖面距离量测面L〈10米时,1次/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10〈L〈20米时,1次/2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L〉20米时,1次/周。

⑷数据分析与处理

拱顶沉降监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曲线图。

3.4.3净空水平收敛监测

⑴监测仪器

收敛仪等。

⑵监测实施方法

①监测频率:开挖面距离量测面L〈10米时,1次/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10〈L〈20米时,1次/2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L〉20米时,1次/周。

②监测要求:净空水平收敛在初支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及时进行,4小时内取得初始值,最晚不得超过12小时。

⑶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变形值绘制变形-时间曲线图和变形-随开挖距离的曲线变化图。

3.4.4底板隆起监测

⑴监测仪器

NA2002全自动电子水准仪,铟钢尺。

⑵监测实施方法

①基点埋设:基点埋设在受施工扰动范围以外的结构物上。

②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首次观测应在初支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及时进行,观测时,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⑶监测频率:开挖面距离量测面L〈10米时,1次/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10〈L〈20米时,1次/2天;开挖面距离量测面L〉20米时,1次/周。

⑷数据分析与处理

根据变形值绘制变形-时间曲线图和变形-随开挖距离的曲线变化图。

3.4.5钢筋应力监测

(1)仪器设备

钢筋计及钢弦式频率仪。

(2)监测实施方法

①测点布设:

②测试频率:在埋设初期1次/天;10天后1次/2天;1个月后1次/周。

⑶数据分析与处理

量测所得结构钢筋轴力的数值绘成轴力、应力变化曲线。

注意事项:安装时应注意尽可能使钢筋计处于不受力状态,特别不应处于受弯状态,将钢筋计的导线逐段捆在临近钢筋上,引到外露的测试匣中,喷砼或二衬混凝土施作后,检查钢筋计的电阻值和绝缘情况,做好引出线和测试匣的保护措施。

3.5施工监测控制标准

在信息化施工中,建立Ⅲ级管理标准,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Ⅲ级管理标准表

管理等级 管 理 位 移 施 工 状 态

Ⅲ U0〈Un/3 可正常施工

Ⅱ Un/3≤U0≤U n2/3 应注意,并加强监测

Ⅰ U0〉Un2/3 应采取加强支护等措施

表中:U0―实测位移值,Un―允许位移值,Un的取值,也就是监测控制标准。根据国内暗挖施工经验、有关规范及招标文件和设计要求,提出控制标准见下表。

监控量测控制标准表

序号 监 测 项 目 控 制 标 准 依 据

1 地 表 沉 降 30mm 招标文件、设计要求及相应的规范、理论计算

2 拱 顶 下 沉 设计值

3 底 部 隆 起 设计值

4 暗挖结构水平收敛 30mm

根据上述的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段则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3.6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

3.6.1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与预测

(1)量测成果整理

每次量测后,将原始数据及时整理成正式记录,对每一个量测断面内每一种量测项目,均应进行以下资料整理:

1)原始记录表及实际测点布置图。

2)位移(应力)值随时间及随开挖面距离的变化图。

3)位移速度、位移(应力)加速度随时间以及随开挖面变化图。

(2)数据处理

在取得量测数据后,要及时进行整理,绘制位移或应力的时态变化曲线图,即时态散点图。

在取得足够的数据后,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大位移值或应力值,预测结构和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典型时态回归曲线示意图如图所示。

时态回归曲线示意图

我们常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U=Alg(1+t)+B

U=t/(A+Bt)

U=Ae―B/t

U=A(e―Bt―e―Bt0)

U=Alg[(B+t)/(B+t0)]

本工程拟采用:U=Alg(1+t)+B

式中:U―变形值(或应力值)

A、B―回归系数

t、t0―测点的观测时间(day)

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每次监测必须有监测结果,及时上报监测日报表。

(3)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

1)根据提供的量测网点、量测数据资料、报警值要求,编制监控量测计划及测点布置平面图,经批准后实施。

2)编制量测意见报告,包括施测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设备配备、计算方法、量测人员设置等。

4结语

篇9

2013年每季度一次。

二、监测范围及对象

(一)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监测范围及对象为我市辖区内鸡、猪屠宰、批发零售市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猪肉、鸡肉产品。

(二)肉类产品“瘦肉精”监测。监测范围及对象为屠宰和市场流通环节的猪肉、牛肉、羊肉。

(三)养殖环节“瘦肉精”监测。监测范围及对象为育肥牲畜(猪、牛、羊)养殖、屠宰、加工、流通方面的育肥牲畜。

(四)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监测范围及对象为奶牛场、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运输车辆、鲜奶吧等环节生产、收购的生鲜乳。

各县区各类监测具体抽检重点根据本地实际,重点加大对高风险、地域特色明显、公众消费量大、社会关注度高等畜产品的监督抽检力度。

三、监测内容

(一)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内容:主要为氯霉素、呋喃唑酮代谢物(AOZ)、四环素类(7种)、磺胺类(1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等13种)等5个检测项目。

(二)动物及动物产品“瘦肉精”监测内容:主要为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三)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内容:主要为蛋白质、脂肪、密度、非脂乳固体、PH值、体细胞数、抗生素、黄曲霉毒素M1、三聚氰胺、β-内酰胺酶、含水率等11项检测指标。

四、抽样要求

(一)抽样方法。抽样工作按照农业部《官方取样程序》、《兽药残留抽样检测技术操作要点》、《无公害食品猪肉、猪肝、猪尿抽样方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和《生鲜乳抽样方法》等规定执行。被抽检单位、抽取样品按照随机抽取的原则确定。

(二)抽样数量及要求。

1.动物尿液监督抽查工作单及兽药残留监测抽样单格式详见附件1,生鲜乳抽样单用市畜牧兽医检测检验中心提供的抽样单。抽样人员、程序、封存包装运输流转样品要求、抽样单填写、签字等抽样行为依据有关规定执行。

2.抽样数量。各县区抽样任务数量详见附件2。另外根据本区域行业特点和监管情况需要增加或调整抽检数量的,请提前与市局检测中心联系确定。

五、检测方法、标准及判定原则

本次监测采取初筛检测与确证检测相结合的方式。

1.初筛检测。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初筛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有关检测标准及判定原则见农业部《2013年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计划》规定;动物“瘦肉精”初筛检测方法及标准为:动物性食品中克伦特罗残留量的测定—酶联免疫吸收法(GB/T5009.192—2003),猪尿中克伦特罗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收测定法(农牧发〔〕38号),动物性食品中莱克多巴胺残留检测—酶联免疫吸收法(农业部1025号公告-6-2008),沙丁胺醇采用试纸法筛选;生鲜乳检测依据《生乳》等乳品质量安全检测国家标准等执行。

2.确证检测。由有关检测机构根据相关检测标准实施。

3.判定原则依据国家、农业部有关标准、规定执行。

篇10

(松原市环境监测站,吉林 松原 138000)

【摘 要】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本文分析污染原因并尽快制定治理措施及环境监测方案已成为近年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农村环境污染;原因;防治;监测

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得到了逐步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已逐步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体。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到了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农田土壤以及空气的污染;另外生活垃圾的处理没有形成规模,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大量的生活污水也全部直排,这些都致使农村的环境质量已普遍开始恶化,所以尽快在农村开展全面的水、气、土壤、生物的监测工作,根据监测数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化肥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1.1 对地表水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化肥随农田径流带入地表水体的氮占人类活动排入人体氮的51%,这些江河水域中氨氮和硝酸盐都是主要污染物,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同时又造成地下水污染。另外,农药对水体的染污也很普遍,全世界生产了约150万吨滴滴涕,而其中的100万吨左右仍残留在海水中。[1]

1.2 对土壤的污染

长期大量地使用氮肥特别是大量施用铵肥,使土壤逐渐酸化,板结。一些地处热带的农田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而不用有机肥,致使土壤严重板结,最终丧失了农业耕种价值。农药在其使用过程中,约有一半药剂下落在土壤中,而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特别对粘土和含有机质的土壤残留性更大。

1.3 对大气的污染

农药微粒随着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特别是滴滴涕,它除了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分散性外,滴滴涕还具有独特的流动性,它能随水汽共同蒸发到处流传,致使整个生物圈都受到污染。

2 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据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部分污水直接进入到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农村全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吨,大部分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全部露天堆放,垃圾臭气直接在空气中传播,大量细菌、各种微生物、病毒对农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

3 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农村大量畜禽养殖都是圈养或散养,圈舍很少定期消毒,空气污染严重,另外大量的畜禽粪便都是露天堆放,然后经过自然发酵后才能成为农家肥,在此过程中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堆放时没有进行防渗、防漏处理,部分渗滤液直接进入地下水,然后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地表水,对水质造成污染。

4 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1 科学施用钾肥、磷肥、广泛施用有机肥、积极推广微生物肥料和垃圾堆肥。因地制宜,综合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合理并科学地施用化肥。有机质是农作物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作物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的源泉,同时还能促进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以及施用的厩肥、人粪尿和绿肥等,很多营养成分在未分解前作物是不能吸收利用的,也要通过微生物将它们分解,变成可溶性物质,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垃圾堆肥和垃圾复合肥的产生,既处理了城市垃圾,防止了污染,又生产出能够满足农业需要的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4.2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农药之前,首先必须调查研究各种病虫害的起因和发生的条件,做到能预测预报,对症下药。其次是混合和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另外还要注意改进农药使用性能,改进农药在使用中的某些缺点。[1]

5 农村环境监测方案

5.1 建立建全地表水监测系统

在地表水流经的区域以村镇为单位,以村镇的排污口及取水口为界点,设置一个或几个村镇的采样断面,每年定期进行地表水项目全分析,在每年的农村灌溉期增加监测频次,分析上、下游水质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将监测结果进行流域内的全程比对,以便于发现其污染程度和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以求尽快改善水质状况。

5.2 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

根据地下水的流向、经过的岩层、地下水水深,以村镇为单位设立监测点位,每月进行一次地下水水质监测,着重开展化肥、农药涉及项目,同时进行同一地下水系间的监测数据比对,结合当地化肥、农药使用的品种与数量分析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污染原因及变化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污染治理措施。

5.3 建立空气自动监测站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设立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在乡镇设立数据终端,设专人进行数据传输和系统维护,各三级监测站可以时时监管、监控全县各村镇的空气变化情况。另外,同时可以在村屯增加临时监测点位,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增加监测项目,这样农村的整体空气状况就会形成全县、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网络,使农村的空气监控成为可能。

5.4 定期开展农村土壤监测

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农村环境普查工作已经进行三年了,应该尽快将这项工作做为监测站的例行监测工作,加大监测频次,增加监测点位,力求最大限度地反应出农村土壤现状,极时发现土壤变化趋势,将已经出现板结状况的土壤尽快进行改良,将出现轻微污染的土壤马上改变种植方向及化肥、农药的施用方案,对于土质优良的土壤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保持土壤现有的状况。

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乐观,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又将面临涉及面积广、人员多、设备和技术人员短缺、工作环境艰苦等等问题,所以尽快建立起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将是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