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02: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监测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监测报告

篇1

(巴东县环境监测站,湖北 巴东 444300)

【摘 要】本文以环境监测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为据,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加强环境监测报告编制水平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 加强;监测报告;编制

现在,各级环境监测站硬件建设得到普遍加强。地处中、西部的有些县级监测站也配置了双光源原子吸收光度分析仪、液相色谱分析仪等高精尖监测仪器。每年完成的各种监测任务多,分析生成的监测数据量大。但是,对数据的分析、评估水平不深,编制的监测报告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据此,如何提高体现环境监测工作成果的监测报告编制质量水平?怎样实现提高监测工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水平的目标?让环保工作走进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社会生活的大舞台,是摆在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重要问题。

1 环境监测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参考同仁意见和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由于监测工作还不够科学规范等原因以及极少数技术人员工作态度和有的地方存在行政干扰情况等问题,导致编制的环境监测报告质量不高,从环境监测报告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1 表格报告

常见于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污染源监测报告等。整个报告就是采样记录、监测方法、监测结果等几个表格,没有任何分析评价。看完监测报告后,不清楚环境质量优劣,也不知道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达标。即便是报告结论中有少量文字表述部分,也是模糊的几句话。如某企业《厂界环境噪声监测报告》中的“监测结论和建议”:“受企业委托,H站于某月某日对企业厂界排放的环境噪声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昼间最高达58.6dB(A),夜间最高达53.2dB(A)。建议企业采取措施,降低声源噪声。”仅给出监测数字,没有分析和评价,建议简单到极致。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1.2 数字报告

常见于污染源监测报告、环境质量监测报告等。整个报告以监测数据为主,汇总、排列、推导一大堆数字,结果是数据,评价用系数,缺少文字表述,只见骨头不见肉。即便是报告中有文字表述,也是寥寥几个字夹在数字中。如某企业《工业锅炉烟尘监测报告》中的“监测结论和建议”:按(GB13271-2001)表1二类区Ⅱ时段标准(200mg/m3)评价,该锅炉烟尘排放浓度达182mg/m3,不超标。”没有分析,建议被省略,评价只用了几个数字。让人费解难思量。

1.3 猜测报告

常见于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报告、环境污染事故监测凋查报告等。整个监测报告文字述说较多,评价分析时常用些“大概”、“可能”、“疑似”等副词,在

关键词 上常用些副词加以修辞,不予说清楚、道明白,致使整个监测报告性质演变成模糊的猜测推理报告。导致这种报告出笼的原因,一是出据监测报告单位怕担责,二是监测技术手段、评价分析水平高低问题,三是受监测报告的编制者文风影响。如某环境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报告中的“在模拟工况下,企业厂界的臭气浓度大概为40(无量纲),可能巳超标,对人正常生活有一定影响。臭气中的污染物疑似氨、或者硫化氢等。”

1.4 术语报告

常见于验收监测报告、环境质量评价报告等。整个监测报告满篇术语,晦涩难懂。如某集镇环境质量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熏烟条件下,当夜间形成贴地逆温,日出后,由于地面层的热力湍流作用,逆温消退到烟流顶部时,烟羽全部受到混合层的抑制自下扩散,地面浓度可达最高。导致集镇空气质量超标。”该报告只能供专家研究,对广大公众如读天书。

2 对提高环境监测报告编制水平的思考

环境监测报告即不同于一般的化验单,只需用数据说明“合格”或“不合格”,也不同于数据报告、专业研究报告,仅供交流、参考。它是以报告的形式,完成对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功能,并要面向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贴近生活公开的环境信息文件。因此,环境监测报告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不仅要有准确、翔实的数据,还要有清晰、精辟的评价分析文字,而且表述要简洁、通俗,说清楚监测对象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道明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2.1 监测报告形式要多样

监测报告形式不能太过于简单。“要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拘泥于数字型、图表型、文字型等形式。监测报告制作不仅要向系统自动生成发展,但也应加强手工编写能力水平。要大力提倡制作混合型、综合型报告,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综合分析演示报告。系统内部门交流采用数字图表型,对外的要用文字图表型,综合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最好编制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综合分析演示报告。

2.2 监测报告内容要丰富

监测报告内容应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含丰富的信息,还要有图文并茂的描述。监测报告的图、表、文字要做到“三位一体”。体现出技术支持文件的质量价值。据此,监测报告内容应该有监测项目概况、监测原因、适用标准、监测结果、结论建议等内容。要有必要的图、表,要有文字叙述。报告即可是监测站开出的一个技术“处方”,能说清楚某个环境“恶症”、解决某个环境问题,也可以对某区域生态质量进行浓墨重彩地描述,还可以对某个污染纠纷案例进行精雕细琢地剖析。同时,应结合当前环境形势,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监测信息的深度分析和评价,提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和简单适用的对策措施。

2.3 监测结论建议要精辟

结论是全部监测工作的总结,整个报告之“魂”,属画龙点睛之笔。应在概括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简洁、准确、客观地总结监测对象(或要素)是否符合执行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环境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得出客观、公正的监测结论。建议是监测结论的组成部分,应根据监测结论,简要分析产生环境影响的原因,提出应采取的环保措施。结论不仅要实事求是地说请楚问题,给出客观、准确、翔实的结论,而且要表述清晰、精辟、通俗;建议不仅要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对策措施,而且要经济、适用,技术可行。充分体现出环境监测工作测得准、说得清、成果可以用的技术功能。这样才能嬴得社会的认可,容易引起公众的重视。试举一例:某企业《工业锅炉烟尘监测报告》中的“结论建议”:“根据规定,A县城区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类区标准。该企业锅炉2002年建成使用,且烟囱高度不符合要术,因此其烟尘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00毫克/标立方米。对照标准,烟尘排放浓度超标0.8倍。由于锅炉房周围居民密集,烟尘排放产生的污染,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建议:(1)更新或维修除尘设施,或加高烟囱至标准高度25米,并修补排气管道;(2)空气过剩系数和烟气温度过高,表明锅炉运行与配风工况不符合,风量过大,影响燃烧,浪费燃料,造成污染,需调节鼓风机和引风机的风量。”报告对企业告(下转第330页)(上接第302页)知了执行标准、要求,锅炉运行及排污状况,结论客观,建议合理,容易引起企业重视。同时,环保管理部门能根据报告结论建议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提出整改要求。再试举一例,某企业《厂界环境监测报告》中的“结论建议”:某企业位于某城市商混区,属《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声环境功能区,其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限值,昼间60dB(A)、夜间50dB(A)。监测数据显示,昼间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不超标,夜间东边界超标3.2dB(A)。东边界外3米处,有一栋6层居民楼,其厂界环境噪声排放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导致超标原因是企业噪声源风冷机达84.0dB(A),且仅距企业东边界16.5米,之间又无任何构筑物、树木等隔音降声物体。建议(1)对风冷机加装消声设施,或者新建隔声风冷机房;(2)在风冷机房与东边界之间,按乔、灌、草结合方式,植树种草,隔声降噪。

2.4 监测报告审核要加强

各类监测报告均须经过包括校核、复核、审核三级审核程序。监测报告编写人员完成编(填)报后,交由第二人校核,数据、资料无差错后交质量保证负责人复核,监测报告有问题退回进入质量保证体系查原因;没问题,呈送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发。技术负责人对本站发出的监测报告质量负责。在审核过程中,任何一级负责人员无权更改监测报告中的数据、资料和结论[1]。同时,要完善各级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上级有关部门对下级监测站出据的各类监测报告质量要加强监督,组织开间监测站之间监测报告质量监督检查、能力验证和水平评比。保障质量管理措施和技术规范落实。逐步有序引进“第三方监督”,提高监测报告“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8月12日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出台,其中明确指出到本世纪20年代,形成具有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初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正是在这种环境工作上纲上线发展以及我国环境面貌亟待改善的前提和背景下,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为一切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基础保障,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通常来看包括所调查依据及相关背景资料获取、方案出台比选与确认、布点优化分配、现场采集样本、样本的运输、实验数据分析与收集、结果综合与评判等,换句话讲就是设计―采样―分析―综合的过程,由此来看,只要在这几个阶段提高相关质量要求与标准,即可获取更高价值的环境监测工作指标与效果,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的形成。

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相关要点与措施

质量要求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所在,尤其以一线的环境工作质量最为重要,要坚持以国家、各省市、地区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范为依据,以规范的技术操作与管理水准进行日常工作,严格把握各个细节工作的要点,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相关后续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完善落实相关责任与质量管理体系

任何工作的开展与质量要求离不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保证,环境监测工作也不例外,各个环境监测站或相关环境部门要深入贯彻学习《方案》中的相关技术规范,形成并完善原有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度,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各个监测环节、科室、岗位等进行职责细化和行为规范,按照要求完成定期的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及时纠正和改善相关工作上的弊端和缺陷,使质量管理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用来规范环节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

2、提高和规范工作人员素质

“质量管理,以人为本”的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作当中,而环境监测工作中“人”的因素更是关乎工作最终质量的核心要点所在,只有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上来了,工作态度提上来了,最终的数据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因此有必要将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与提升作为质量控制中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一方面按照《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要求,敦促工作人员加强工作基本职责以及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将理论结合实际,对新来的人员采用以老带新、试岗培训等形式对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新鲜血液的工作能力水平进行全面提升。并在考核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办事,确保监测人员持证上岗,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素质达标。除此之外,以现阶段环境相关工作的人才培养缺乏与要求不断上涨来看,现在基层环境监测站高素质人才的输入并不多,且多数高素质工作人员是留在化验室等内业部门,弱化了采样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的资源配置与关注,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监测站内的人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科学规划与调整,同时全面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才能使环境监测工作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3、落实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管理

质量控制存在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部过程当中,要在每一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确保监测行为的准确与科学。例如,在对某区位工业废水监测采集时,科学细致地按照相关步骤来进行工业用水情况调查、废污水类型与指标调查、污水排放去向和情况等,进一步按照实际地理情况和代表状况设立监测点位,依据相关优化原则对点位进行比选优化,采样点一点设立后不得随便变更,并按照相关国标执行采样;再如落实仪器的周期性检定与调整检查,以确保计量标准符合规范要求;对实验室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标准是否规范、是否分析空白、分析明码质控样、留样复测等等,通过过程中的各项基本内容和细节来控制整个监测与评价过程处于控制状态,进而使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全面强化监测过程及监测质量达到要求。

4、加强监测仪器的质量要求

环境监测仪器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硬件,在执行相关技术操作前,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进行量值溯源、检定、校准等工作,加强检定内容的针对性,进一步规范和落实在相关检定规程下的实际要求,在实践中对于实验室中通用仪器进一步细化其操作标准,尤其是一些相P检定规程中尚未列入强检规定范围内的重要仪器,进一步研究切实可行和科学可靠的行业检定标准,从而适应环境监测实验要求。

5、强化监测报告的审核与业务学习

环境检测报告的逐级审核与规范发放工作对监测工作的质量提供了监督和评价,要确保监测结果质量标准控制,强化监测报告的审核分析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按照相关责任制度来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复核,发现问题或疑点后积极组织查证分析报告,由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切实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同时要求各级监测部门以建立学习型机关部门为主,深化优质服务活动的意义,建立监测业务学习与强化工作,将业务学习与实践监测工作相联系,在工作中巩固,在学习中提升,从而真正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保证。

参考文献:

[1]范乃杰.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相关建议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33.

篇3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内容之一,而环境监测又是环境保护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之一。通过水环境监测能够获取安全、真实、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接着分析数据来预测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以及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为环境的影响评价提供数据上的支持与依据,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污染,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质量水平。

一、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定义和内容

水环境监测指的是把水体的环境作为监测对象,综合运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对水体中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成部分进行鉴定、监测和分析,利用实验或者仪器进行定量、定性、系统的描述,做出正确科学的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节是水环境监测的关键之处,它指的是在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采用质量控制的方法,将监测的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许可范围中,确保监测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方面:一规定实验室的监测系统,如水样品的采样地点和方法、水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化学试剂的使用、质量控制的程序以及技术培训等;二详细制定监测计划;三确定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评价要求与标准。进行质量控制的目的是要确保水环境监测过程中数据的科学和准确,能够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尚没有一个专门的质量控制方面的明确细则,水环境监测法律体系不健全,相关监测机构人员的行为缺位越位现象屡见不鲜,相关的监测工作放任自流、职责不明。

2、缺乏统一管理的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

各地区各部门的水环境监测网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但是责任不明、效率低下现象,加重了各级财政负担,造成资源浪费。水环境监测是一项涉及多环节、技术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对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和质量控制非常重要。

三、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措施探讨

水环境监测是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系统资料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水环境科学研究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对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运用质量控制措施,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准确。

1、 水环境质量保护工作

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全力抓好各项减排措施的落实,针对污染减排的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指导分门别类编制减排计划; 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和修复,修复湖泊湿地生态功能和河道生态系统,削减总氮入湖污染负荷。完善水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是构成质量体系的基本单元,完善水环境监测系统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和实施质量保证管理体系,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和任务。

2、加强人员队伍素质建设

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中的人员素质水平,为了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必须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1)为实验室配备具有资格的专业人员,以确保监测项目的准确性; (2)保证各类专业人员都能适时接受技能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专业素养、适应监测工作的需要; (3)将各个专业人员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在激励制度下,保证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质量控制

3.1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体系和机构的建立是质控的基础。明确监测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能,做到各部门任务明确,职责分明,各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从而不断优化和提高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3.2重视基础性工作环节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很多基础性环节,如水样布点、水样采集运输及保存、设备仪器的检验校验等等,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提高可靠依据。(1)实验室操作环境方面。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防护,保证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完备,对特殊的实验场所进行适当隔离控制,同时加强实验室内部管理。(2)建立监测仪器设备检查和保养程序。仪器设备的精准是保证水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之一,各种计量分析仪器的性能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应该建立日常的监测仪器设备检查和保养程序,使其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3)保证实验试剂的纯度和效能。实验试剂的状况是试验中直接决定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客观因素之一,如果化学试剂质量不可靠或者保管不当,都会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4)监测方法的选择。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应该选择最贴切最适宜的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应该以国家标准方法作为首选,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4、实验室基础条件的质量控制

4.1实验室环境

在水样进行分析前,必须创造洁净的实验环境,尽量减少实验内污染成分、温度、温度对试验分析的影响。分析用仪器设备、玻璃量器应定期进行检定校正。同时根据实验需要,选用合适材质的器皿,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晾干,防止灰尘等沾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实验室内不得进行相互有干扰的组分分析。

4.2实验用水

实验用的去离子水要在独立的制水间制备,并要经常检查水质。一般实验用水的电导率小于2.0μs/cm。对于一级用水尽可能用前现制,不贮存。二级水和三级水制备后可盛装在密闭的聚乙烯容器中。盛水容器保持清洁,应定期清洗,以免影响水的质量。

4.3试液

所用试液应根据使用情况适量配制试液,选用试液瓶时盛装时,容积和材质都要合适,并注意容器的密闭性。配制试液时,在试液瓶上贴上标签,写明试液名称、试液组份、试液浓度、配制人、配制日期等,并注明试液的有效期。试液在保存过程中应注意防尘、避免阳光照射、远离热源,必要时可在瓶口罩上烧杯防尘。试液一经从试液瓶倒出,不得返回。保存在冰箱的试剂,应置室温时才能使用。

4.4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应使用纯度不低于优级纯的试剂或基准试剂配制,尽量购买标准物质使用。在购买标准物质时,必须购买有证标准物质。

5、数据记录及处理质量控制

现场监测采样、样品保存、样品传输、样品交接、样品处理和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凭证。无论是室内分析还是现场监测,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分析项目,都要做好环境条件记录; 记录测量值时,要同时考虑到计量器具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测量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 测量负责人在记录和报告上签字,以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数据处理包含的主要内容有,监测数据的记录整理、监测数据有效性检查、监测数据离群性检查、监测数据统计检验、监测数据方差分析和监测数据回归分析。综合分析评价工作在水环境监测质控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以综合技术为手段,完成监测数据向水环境质量定性结论的转变。

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能够预测水环境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污染源的分布情况,预测污染的发展趋势,提高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质量。但是由于水环境监测网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确保基础操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刘会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相关措施的探讨[J].北方环境,2011,(12):152、154

篇4

[关键词] 养殖环节 定点屠宰环节 瘦肉精 监测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25-01

为严厉打击活畜养殖中使用“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屠宰环节“瘦肉精”的监管,根据泉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2013年养殖环节“瘦肉精”专项监测计划的通知》(泉农〔2013〕78号)和《关于开展定点屠宰环节“瘦肉精”专项监测的通知》(泉农医〔2013〕3号)要求,2013年泉港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养殖场和屠宰场采集了610头猪、3头羊的尿样,进行了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三种物质监测。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尿样来源 在全区7个屠宰场采集待宰生猪尿样556头份,在10家年出栏50-500头的生猪养殖场(户)采集育肥后期猪尿样54头份,在1户养羊场采集尿样3头份。

2.检测试剂 盐酸克伦特罗(阈值:3ppb,批号:1-20130801)、莱克多巴胺(阈值:2ppb,批号:2-20130106)、沙丁胺醇(阈值:5ppb,批号:1-20130604)三种快速检测卡,均为杭州隆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3.检测方法 尿抽样按照《无公害食品 猪肉、猪肝、猪尿抽样方法》(NY/T763-2004)执行。生猪、羊保持安静时,取尿液约100mL,平均分成3份,每份约30mL,分装入样品瓶中密封。其中一份由抽样人员带回留样用,一份封存于被抽检单位,作为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复检用,另一份在现场检测。检测均采用胶体金试剂条快速方法,操作方法、判定标准按照试剂盒内使用说明书进行。

二、检测结果

经检测,被检的610头份生猪尿样、3头羊尿样,结果盐酸克伦特罗606份阴性、7份无效,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均为阴性,三种“瘦肉精”检测阳性率均为0。见下表。

养殖环节、屠宰环节猪(羊)“瘦肉精”检测结果

三、分析与讨论

1.通过对7个屠宰场、10家生猪养殖场和1户养羊场的生猪(羊)“瘦肉精”抽检结果表明,2013年泉港区在养殖环节和定点屠宰环节未发现使用(含有)“瘦肉精”类物质现象,这与近几年政府部门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重视有关,泉港区从2001年就开始在养殖环节和定点屠宰环节开展“瘦肉精”监测工作,对一些贩运户(养殖者)起到威慑作用。

2.“瘦肉精”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我们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职责,强化经费、人员等保障,要长期而持久地开展监测工作。

3.要制定计划和方案,从多方面开展“瘦肉精”监测工作。本次监测只限定在养殖、屠宰环节上尿样检测,还应对销售、养殖环节中使用、销售的饲料、原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检测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监测数量和范围。

4.强化检打联动,不定时地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联合经贸、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现场快速筛查出阳性样品的养殖场(户),要立即对其饲养的活畜采取临时控制措施,确证结果出来前禁止出栏销售,并迅速将可疑阳性样品送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检测。对确证检出“瘦肉精”的养殖场(户),要依法从严查处,并移送公安机关进行立案追查。

5.加大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两高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法律意识,确保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安全。[1]

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存在问题;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范围越来越大,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的力度也随着增大。环境监测给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可以直观的反映出环境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想要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必须加强环境管理的质量,对环境监测工作应有足够的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可以用指标对环境水平进行反映,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监测,进而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监测位置的环境水平进行有效的反映,环境监测所得的数据可以为后续的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环境监测过程主要包括计划、采样和分析。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污染组分。环境监测包括三部分,化学监测,物理监测和生物监测。

2我国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2.1监测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无论从监测能力还是监测领域上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由于技术的欠缺和设备的老旧,监测部门对于监测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监测的目的和功能不能完全的发挥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这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但是目前的监测人员、设备和技术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受到影响。

2.2监测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人员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专业知识薄弱等,体现在对先进的设备操作不熟练,分析能力欠缺,缺少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因此环境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强化,目前不能很好的满足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并且环境监测人员缺乏相关的技能培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弱,也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发展。

2.3大型设备闲置

环境监测站内配置了大型仪器和设备,但是监测部门对这些设备的使用率较低,仅仅是应付指标考核才购置的,使得监测工作存在不足,不能很好的为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对这种设备闲置的情况,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2.4监测工作缺乏资金投入

环境监测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缺乏资金支持,这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充分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开展复杂的环境监测工作,提升监测工作水平和维护日常使用的设备。

2.5缺乏内在动力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还不够完善,在资金投入上限制较大,存在有些环境监测部门不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在事业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部门缺乏内在动力。

3强化我国环境监测的对策

3.1强化监测队伍的建设

环境监测站应制定合理的目标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工作,为了更好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还应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和奖惩措施,明确监测人员的工作职能并组织定期考核,同时落实奖惩制度,使工作能力与待遇相关联。环境监测部门需对监测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提升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综合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便于应对环境监测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和解决措施。

3.2提高环境质量监测和完善监测报告

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周围的环境动态进行合理的分析,这样才能够给有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提升环境监测的整体质量,就需要做好环境监测应急工作,使环境监测人员能够合理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类突发问题。此外,监测报告还需进一步进行完善。目前环境监测报告中缺乏信息量,监测站对相关数据的收集过程中,需要详细的分析报告中涉及的问题,提升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指导性,在分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使监测报告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效的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3.3充分利用现代化先进设备

环境监测部门应建立一定的制度,对现代化大型设备进行共享,使大型设备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先进设备由于具有功能性强和专业性能好的特点,且购入花费较大,因此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型设备的利用率,需相关部门完善现有制度,充分的对外开放,共享先进的设备资源,与学校或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和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购置相同大型设备,共同努力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

3.4强化各项认证工作

认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的认可和计量认证。认可工作是对监测实验室能力的考核,通过相关的考核后,监测站得出的数据才更加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环境监测部门还需要在有关计量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计量认证工作,计量认证后监测站的各项报告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受到社会和法律的承认。

4结语

环境监测部门是环境保护部门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环境监测工作目的是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对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认证工作的建立、监测队伍的建设和大型设备的应用等各个方面提供我国环境监测的水平,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晁晓美.浅谈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相关问题[J].民营科技,2011(04).

[2]边伟伟.试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现状与对策[J].才智,2011(10).

[3]林丽芬,李文婷.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1).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1 环境监测的意义

1.1 环境监测概念。环境监测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1]

1.2 环境监测按监测内容。①研究性监测:研究确定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受体的运动过程,鉴定环境中需要注意的污染物。这类监测需要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和生理生化检验技术,并涉及大气化学、大气物理、水化学、水文学、生物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如果监测数据表明存在环境污染问题时,则必须确定污染物对人、生物和其他物体的影响。②监视性监测:监测环境中已知有害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建立各种监测网,如大气污染监测网、水体污染监测网,累积监测数据,据此确定一个城市、省、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污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③事故性监测:对事故性污染,如石油溢出事故所造成的海洋污染,核动力厂发生事故时放射性微尘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等进行监测,包括用监测车或监测船的流动监测、空中监测、遥测、遥感等,确定污染范围及其严重程度,以便采取措施。[2]按监测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质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

2 国内环境监测报告存在的问题

2.1 加强监测数据综合运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已经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监测报告还是停留在监测数据的罗列、汇总和简单的评价上,起不到在"最终环节"对决策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作用。因此,以提高监测报告质量为核心,加强监测数据的综合作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2.2 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环境监测系统所配置的应急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使用方法很多,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某些边远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各地监测部门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必须首先实现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管,理顺环境监测体制、搞活环境监测机制、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创新环境监测体制与机制,是建立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核心。

3.1 强化监测行政监管。履行环境监测的政府职能,强化环境监测的行政管理。推行环境监测工作目标管理,建立环境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明确监测机构的性质与职责,加强全社会的环境监测管理,通过质量考核、资质认定等手段,规范社会环境监测行为;逐步形成以环保部门牵头,水利、气象部门及科研院所配合的良性工作格局,强化环境信息统一职责。

3.2 扩展监测技术监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立了几个区域环境监测分中心,通过开展巡视性、监督性、稽查性与评价性监测工作,全面掌握大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各级环境监测机构工作概况,强化和延伸了各级环境监测的监督管理职能;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质量检查、考核,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提高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的正确性。同时,严格实施环保系统内外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等办法,增强质量意识,强化了环保部门对社会环境监测质量的统一监管职能;已达到树立环境监测的技术权威,扩大环境监测的社会影响。

3.3 加强监测市场监管。排污单位法定自测义务的日益明晰,环境维权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执法对科学、合法监测数据的广泛需求,共同催生了环境监测市场,大力培育、规范管理环境监测市场,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势在必行。完善环境监测服务收费办法,体现监测成本,实现略有赢余,有效地吸引了社会资本投入环境监测,调动了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环境监测。

3.4 建立即时动态的监测功能来改变目前环境监测频次低,定时反应企业的排污状况,使污染源的排放状况随时处于环境监测系统的掌控之中。同时,环境监测不仅要反映排污现状,同时要能根据现状反应污染发展趋势和对污染事故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于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环境污染继续加重或污染事故的发生。

3.5 建立监测信息具有远程的传递、分析、反馈和调控管理功能能对环境监测信息通过信息传输技术以文字、音像或其他的形式进行远程传递,能进行信息的管理、分析、归纳、判断、反馈,并能根据监测信息通过监控中心对监测对象进行调整控制和管理,使其生产设施或环保设施回到正常运行状态。

3.6 建立具有全面、快速、准确的信息反应功能。要求监测系统对涉及水、气、声、固体等领域的资源因子都必须能全面地反应其信息,既要快速,又要准确,使信息及时可靠,并能根据监测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

3.7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化体系,据目前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 建设现状,今后继续完善 LIMS 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各类监测数据信息的共享。[3]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现系统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必要技术条件,也是环境监测今后发展的总体方向。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现状与此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在人力、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实现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

4 结语

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虑、统筹实施、探索前进,在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扎实推进,逐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可以先从区域环境预警做起,逐步做大做强跨区域的环境预警监测工作。[4]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为环境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环境质量信息及变化趋势,为有关部门在监督污染物排放、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以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来系统的进行环境科研和服务方面的监测,发展环境监测技术,为社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丽平.浅谈环境预警监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3):23-25

[2]陈以礼.浅议环境预警监测常态化建设[J].污染防治技术,2011,25(1):45-46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监测技术;缺陷

一、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日常的监测分析过程中,影响质量保证的因素很多,这里仅介绍几个主要因素。

(一)采样质量的影响

采样容器的材质、采样的深度或厚度、样品的储存方法、气象条件和采样的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采样的质量。如测同一水体溶解氧的含量采集水样的深度不同溶解氧的含量也不同,同一水体同一断面溶解氧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再如采集水样分析其石油类的含量,水样只能用玻璃容器采集而不能用塑料容器,因塑料会吸附石油类样品从而使分析结果偏低。

(二)测试系统和仪器的影响

在样品分析过程中,测试系统会直接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这主要是仪器设备的灵敏度及精确度的影响。如用分析天平称量药品的质量时,因分析天平自身有一定的精度,所以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

(三)测试环境的影响

样品在测试过程中要求在一定的温度、压强湿度、风速等条件下进行测试,如果测试环境不符合测试要求并不采取任何补偿措施,那么会使监测数据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而监测布点是监测工作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受排污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天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理论上的完美布点,只能因地制宜地选取其他点位来代替,有时候这种点位可能与要求的相差甚远。所以在这种监测点位布设不规范、而又具有一定程度随意性的情况下,所采集的样品、测得的数据显然都不太能反映真实情况。

(四)分析方法的影响

环境污染物的测定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另外根据环境污染物浓度的高低也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如果分析方法不完善或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五)人员素质的影响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监测站疲于奔命地开展各项例行监测、专项调查、提高创收的情况下,提高监测水平,改进和创新监测方法,开发监测新能力的人力和精力显然受到了制约。目前监测站在开拓、钻研新能力、新项目上做得还不到位,缺乏主动、超前的科研意识,常常只是利用客户委托项目的机会进行试点性的监测和摸索,明显缺乏娴熟的技术和过硬的能力,这样就无法保证此类新项目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仍存在严重的缺陷

(一)监测结果尚不能全面反映环境质量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与环境状况并不完全相适应,一是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对某些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重复监测,漏测能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应该增加的污染指标迟迟未增,由此影响目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二是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目前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的频次偏低,所得结果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环境质量评价、企业排污行为判定等方面造成环境管理的被动。三是目前我国仅对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开展例行监测,对土壤、底泥、固体废弃物、大气颗粒物、生物体等诸多环境要素中的有害物质均未系统监测,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质量的把握。四是目前往往是对照有限的控制标准值,用超标与否来评价结果,普遍缺乏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加工,更缺乏相应规范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深入分析,使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水平较低。

(二)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突发的污染事故,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环境监测系统所配置的应急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使用方法很多,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某些边远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各地监测部门只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三)国内环境监测报告存在的不足

环境监测报告是各级环境监测站工作成果的体现,是为领导、决策、管理部门及社会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的依据和最终表达形式,它不仅仅是一批数据,更重要的是应用翔实的数据、资料去表征和判断环境质量状况,揭示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并且预测未来,为改善和调控环境质量提供决策依据。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监测报告还是停留在监测数据的罗列、汇总和简单的评价上,没有根据多年积累的或当时调查、监测所取得的数据、资料作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得不出正确的环境质量状况结论,也不能揭示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更提不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起不到在“最终环节”对决策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持作用。因此,以提高监测报告质量为核心,加强监测数据的综合作用,改革监测报告,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

三、对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缺陷及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几点建议

(一)按照我国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标准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首先,从打造硬件基础着手,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建设,高标准配备操作台,及时更新水、大气、噪声等监测仪器,满足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应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技术功底厚的环境监测队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大家出去参观学习,拓宽视野,邀请具有丰富监测知识和多年实际监测经验的专家进行业务指导和操作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可以采用课堂讲解、现场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主要是污染源监测布点、现场采样、化验分析、编制监测报告等。

(二)加强制度建设

实行不定期的考核制度,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拿出具体的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担子。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质控人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做好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工作,从点位布设到样品的采集贮存要严格执行《采样管理程序》。第二,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组织的能力验证实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第三,利用空白实验、密码平行样、密码标样的测定来检查分析人员的操作技能、实验环境条件和仪器比对,利用标准物质定期对全站分析人员进行项目考核。第四,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人员比对、试验和仪器比对。利用标准物质定期对全站分析人员进行项目考核。

(三)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是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应从数据的原始性、监测的规范性、监测的时效性、数据的合格性和信息的完整性等多方面进行审核。环境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机制,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确保监测数据在获取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把监测数据差错率消除在监测过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篇8

[关键词] 噪声 污染纠纷 环境监测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境意识的加强,各种环境污染投诉及污染纠纷事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噪声污染因其感觉的直观性、污染源的普遍性成为污染投诉事件主体。由于声源类别多样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噪声监测中成为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1 噪声污染纠纷监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测方法标准,各种非营利性、群众性娱乐场所噪声扰民事件无法开展相应的监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自发的非营利性、群众性娱乐场所相继出现。作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场所,人数众多、团体扎堆、设施简陋、因地制宜利用户外公用场地是其主要特点。由于多数群众性娱乐场所无明确的边界、无明确的管理机构;在夜间(多在夜间18:00~22:00)进行相应娱乐活动时对周边群众的休息造成一定的影响,成为公安、环保部门受理件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热点问题,各相关的管理部门向环境监测站提出进行噪声监测的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监测标准,无法进行监测,造成监测难、管理难的困局。

1.2 现有噪声监测规范对一些设备所造成的特殊频带噪声的监测规定仍有不够完善之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及《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对固定设备通过建筑物结构传播至噪声敏感建筑室内的噪声监测方法进行明确的要求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声源(如油烟净化器、变压器等)产生的特殊频带噪声(如低频噪声)可通过空气传播至相邻的敏感建筑物室内,对居民工作、学习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如按现有的标准,可以不对此类特殊频带噪声进行相应的监测,但如仅对此类噪声进行等效A声级监测,则监测结果很可能并没有超过相应的标准。

1.3 对非稳态噪声的监测规定不够明确。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及《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中对非稳态噪声的监测作出如下的规定:测量被测声源有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必要时测量被测声源整个正常工作时段的等效声级。在实际工作中被群众投诉最多的“三厅”噪声是最为常见的非稳态噪声源。受经营状况、设备运行状态及演艺节目变化的影响,各时段的噪声监测值都可能有明显的波动。在实际监测工作中如何界定选择有代表性的时段并加以监测有较大的争议。

1.4 对于背景噪声大于声源边界排放噪声情况下的声源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的表达还缺乏统一规范。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在中心城区的交通主干道两侧及居民密集区内,即使在夜间,环境噪声仍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在以上情况下整个夜间时段对一些声源进行监测仍可能出现背景噪声大于声源噪声的情况。由于环境噪声来源复杂,监测中可能无法对背景噪声进行相应的控制,造成监测结果无法报出或报出的数据无任何参考意义的局面。

1.5 对噪声监测报告中示意图表达方式及内容的规定不明确,使得各级监测站监测示意图的表达方式各异,难以统一。随着环境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环境监测报告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清晰、客观、真实、易于理解成为监测报告所必须具备的标准。相对各类技术规范、标准对监测报告的文字部分较为详尽的规定,目前对各类监测报告的示意图编写与绘制不论在标准的制定上、绘制手段的应用上则显得相对较为滞后。主要表现为:

1.5.1由于缺乏较为统一的标示符号,造成示意图中各种符号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只有在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中对各类型的监测点位做出统一的符号规定,对于其它的各类监测报告则没有相应的要求,为注明监测报告中各点位置及污染源各类数量,各级监测站在监测报告中各自使用各种标识符,造成各级环境监测报告在表达方式、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

1.5.2现有的监测报告多用绘制平面示意图来表明监测过程中点位位置、声源及敏感建筑物的相应位置。目前由于城区内建筑密度的不断加大,使得声源与敏感建筑物间的相互位置更为多样,仅靠单一平面图已无法全面表达噪声源与敏感建筑间的相互位置及相互影响的关系。

2 应对举措

2.1 从规范非营利性、群众性娱乐场所及制定相应的监测标准两方面入手,着力解决监测难、管理难的问题

为更好地管理非营利性、群众性娱乐场所,建议通过以下方式加强管理:

明确其组织机构、相应的边界范围,对于同一场所内的多个团体可以要求设立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界定其共同的边界范围。

在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及边界范围后,可以参照《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的标准对其进行相应的监测。

对于位于公园等大型公用休闲场所内的非营利性娱乐组织,可以该公园的边界为界进行监测,这样既可以减轻公安、环保等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难度,也可以保证公园周边居民正常的休息与生活。

2.2 特殊频带监测

对于低频噪声等特殊频带噪声的监测,不应只局限于结构传声的测量。

对于一些设备所造成的特殊频带噪声通过空气传播至敏感建筑物内的,如确实干扰居民正常工作生活的,也应进行相应的特殊频带噪声监测,以保障居民合理的环境权益。

2.3 监测规范中,应该对非稳态噪声做进一步的界定

结合工作实践,笔者建议有代表性的时段可以依照以下几处原则来进行选取:

①声源单位边界噪声排放值最高的时段。

②声源排放噪声较高且敏感建筑物内居民处于学习、工作、休息的敏感时段。

③为使监测结果较有代表性且监测工作易于执行,有代表性时段的时间不宜取得过长或过短,建议以10分钟以上60分钟以下为宜。

2.4 对于背景噪声大于声源单位所排放的边界噪声且无法控制背景噪声时,可以依据以下几种类型加以处置:

①如经监测表明声源噪声为稳态噪声并有充分的依据表明边界噪声也为稳态噪声时,可以边界噪声监测结果的最小值或L90值作为评价的依据。

②如经监测表明声源单位所排放的边界噪声为非稳态噪声,建议按有关规定的要求计算出边界噪声与环境背景噪声值的差值,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判断主要噪声来源并进行相应管理的依据。

2.5 完善现行的监测报告

对于噪声源监测报告尤其是群众投诉、污染纠纷的监测报告,各方面信息应尽量充分、直观、明确。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现行的监测报告:

①制定噪声监测示意图的统一绘制标准。明确噪声监测点位的标示符、设备示意符、相应建筑物体标示符,可以参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技术规范,制定相应的点位标示符号;参考工程建筑识图的图例并进行相应的简化,制定统一的建筑物图例表、标识符号。

②对于声源与敏感建筑物间位置关系复杂的监测报告,应要求绘制监测点位平面图与立面示意图(或剖面图),以进一步说明监测点位的空间分布,如确有必要的,还应要求绘制三维透视图以进行监测点位的说明。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种新类型的声源不断产生。现有的《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及《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08)已无法保证对绝大部分的噪声源类型进行相应的监测与评价。因此,制定新的标准或修订现有标准,以扩大监测工作的覆盖面,有利于环境噪声监测工作。

现有噪声监测值的评价以Leq值及Lmax值为主,但是面对不断出现的各种非稳态的噪声源,仅有以上两个指标是不够的。针对不同的声源类型,建立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法则,才有可能对非稳态噪声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目前各类监测报告主要通过word软件来生成,由于word软件与其它作图软件的兼容性限制,在现有的监测报告编制中无法利用其它作图软件先绘制示意图再导入文字报告,也无法利用已有的图例、地图等资源,而只能通过手绘方式生成简单的平面示意图,使得示意图的表现方式单一,效果不佳,无法以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出实地监测中各类污染源、监测点位的相互位置关系。而近年来由于声源与敏感建筑物间的相互位置更为多样化,使得监测报告中对噪声监测点位示意图的绘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尝试利用一种简便、易学、直观、与word软件、其它作图软件相互兼容的作图软件来完成监测示意图的制作,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建设项目;竣工验收;验收监测 ; 监测报告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cene investigation, monitoring program preparation, monitoring contract, in-situ ob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reports and repor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ceptance monitoring.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acceptance; acceptance check monitoring; Monitoring Report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以下简称“验收监测”)是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并有效运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0)第38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的有关要求,验收监测由负责验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其主要工作程序为:业务委托、现场勘查、监测方案编写、审核签订合同、现场监测、报告编写及审核报告报出等。

2、业务委托

在规定的试生产期,承担验收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站接受建设单位委托后,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3、现场勘察现场勘察工作包括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即生产设施)的勘察和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的勘察和检查,是检查建设项目是否能够开展验收监测、确定验收监测范围和制定验收监测方案的一个关键步骤,也是验收监测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的一个组成部分。 4、验收监测方案的编写 4.1验收监测方案的编制。验收监测方案是对一个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环评报告书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和环保设施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测的计划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4.1.1. 前言部分:主要是简述建设项目和验收监测任务的由来。一般包括建设项目的历史沿革,工程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时间、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验收监测工作的环境监测站、委托单位、现场踏勘的时间和参加单位等。 4.1.2. 验收监测的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的法规、办法、技术规定;与本建设项目有关的环保技术文件;各级主管部门对本项目有关的批复意见;开展竣工验收监测的依据,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自检报告以及其他有关需要说明的问题或情况。4.1.3. 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概况;建设项目工程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情况、生产的原辅材料,主要污染源,环保设施的情况。并交代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结论和建议,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书批复要点及审查意见。 4.1.4. 验收监测评价标准和监测内容:评价标准应列出国家或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环评当时适用的和现行的)。监测内容应按照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分类,全面简要地说明监测因子、频次、监测点位布设情况以及示意图。同时应列出采样、监测分析方法,验收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等。4.1.5. 环境管理检查:项目建设初期、建设期间和试生产阶段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情况;环保设施、竣工及运行情况;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情况;工业固(液)体废物处置和回收利用情况;生态恢复、绿化建设及植被保护情况;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办法落实情况;施工期、运行期扰民现象调查;环保组织机构及规章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

4.1.6、验收监测时限:编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的项目,应在完成现场监测厚30个工作日内完成;编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表》项目,应在进行现场监测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4.2编制验收监测方案需注意的问题:

4.2.1、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和初步设计是否一致。

4.2.2、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是否正确。

4.2.3、验收监测因子和频次选择合理。

4.2.4、环境管理检查内容要反映项目特性,筛选出主要环境因子,确定调点。5、验收监测经费的合同签订 一般以地方有关部门批准的有效《监测收费标准》编制验收监测经费概算。对《监测收费标准》中未列出项目的费用可通过协商的方式确定。确定后,双方签订合同。 6、现场监测6.1现场监测情况负责监测的科室负责人制定监测程序,包括监测人员、交通工具、监测仪器与实验室准备,把握现场监测情况及人员安排,及时向业务室项目负责人反映产生的可疑数据等等。 6.2 现场监测时需注意的问题:

6.2.1、现场采样期间应经常查看生产工况是否正常。在现场要及时收集资料,包括工艺情况、设备运转情况、环保设施设计参数及运转参数、环保处理设施清单、环境保护管理内容资料等。

6.2.2、现场监测负责人发现问题,可以直接补测。7、验收监测报告编写验收监测报告根据验收监测结果和环保验收工作的需要进行编制。前言、验收监测依据、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意见及其批复的要求和验收监测评价标准的部分的编写应在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加入需要补充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7.1监测期间工况分析:主要给出监测期间,能反映工程或设备运行情况的数据或参数。对工业生产型建设项目还应计算出实际运行负荷,以确定否达到竣工验收监测要求。 7.2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介绍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执行情况和结果。 7.3验收监测结果分析及评价:验收监测结果,包括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废气量、年排放量等以及无组织排放监测值,厂区周围环境特别是敏感区环境质量的监测值等。根据验收监测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包括出现超标或不符合设计指标要求时的原因。7.4环境管理检查:根据验收监测方案检查内容,逐条目进行说明。7.5编写监测报告需注意的问题:1、建设项目实际建成与初步设计、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批复是否一致;2、验收监测的执行标准及其应用要合理;3、验收监测结果的评价准确;4、污染物总量控制情况;5、环境管理检查结果详细、公正;6、根据现场监测、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结论中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改进的措施或措施建议。8、报告报出 报告完成后应及时准备好验收相关材料。建设项目验收后要及时建档,移交档案室管理。 9、结尾

根据验收监测的检查和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按执行制度、废水、废气排放源及其相应的环保设施、厂界噪声、工业固(液)废物、无组织排放源、监测厂区附近的环境质量,给出验收监测的综合结论(主要以污染物达标排放、以新代老、总量控制执行情况、执行国家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制度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说明)。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V216.5+1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两会期间北京严重的雾霾天气,让环境监测、污染防治再次成为热点,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指引下构建并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推进环境监测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是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 ,简称TQC)理论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领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运用TQC的管理方法保证监测质量工作[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方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二、运用TQC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一)构建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

本文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程序——PDCA循环(如下图1所示),构建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体系,具体阶段和步骤如下:

图1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图

1、P计划阶段:根据上一PDCA循环遗留问题,组织人员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订下一阶段措施和计划。

2、D执行阶段:按照计划方案推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C检查阶段:根据计划数据和质量要求,查纠检查,及时发现执行计划中的问题。

4、A总结阶段:“好则加冕,错则改之”,肯定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以在下一PDCA循环得到改正。

(二)上述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PDCA体系各环节的具体实施

1、P计划阶段的具体实施

质量管理部门首先要根据上一年度或上一监测工作遗留下来的问题和本年度或本次监测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订下一阶段质量管理计划。该计划应包括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监测环节、监测重点、监测达到的数据或质量方面的标准、影响监测的主要因素,监测采取的方法等使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序开展的内容。

2、D执行阶段的具体实施

按照上述计划规定下达任务并执行,实施可采取如下方法:

(1)布点及优化

环境监测布点一要依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技术和规定,二要依据监测对象、污染物性质和具体条件来设置监测点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优化布点,以保证用最少的点位获取最充分的反映环境质量的代表性和科学性监测数据。

(2)采样运输与管理

采样应在执行国家、行业及有关部门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监测对象和分析方法要求进行样品采集、现场处理。采样样品的保管和运输要注意安全,防止样品破损降低监测信息的准确性。此过程需要环境监测人员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

(3)实验室分析

一要做好实验室分析的基础工作,包括实验环境整洁,实验仪器的校验等二要运用计划确定的分析方法实施基础实验,提交实验报告。三要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平行双样、加标样或质控样等进行实际样品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自我质量控制。

(4)处理数据

按照国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监测分析质量保证手册中规定的方法计算、校验监测数据并剔除异常值。此过程应注意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的规范完整。

3、C检查阶段的具体实施

在上述执行计划的各阶段,要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各环节、各步骤随时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查漏补缺,并进行分析比较,解决问题。例如,在实验室分析阶段,要对实验室进行定期、不定期、单独或随机的检查考核,检查主体可以是上级监测站或本站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构,方法上可以对上报的监测数据进行抽查,或组织下级监测站或相关站对采集的环境监测样品互检,以消除不利因素影响。

4、A总结阶段的具体实施

总结阶段是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最后环节,该阶段的具体实施主要是采用综合技术,将监测数据和对信息的评价形成环境质量监测定性综合报告,并根据报告给出相应的污染防治的对策。

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PDCA体系能有效保证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并使得监测报告对政策制定的指导更具参考性和实效性。但在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PDCA体系时必须注重其运用的渐进性、连续性和经常性,使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得到可持续的科学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监测方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