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站范文

时间:2023-03-17 18:2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监测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监测站

篇1

秦安县环境监测站用心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环保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环境监测的深度、广度、精度、代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秦安县环境监测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服务的宗旨,用心做好监测,为环境管理部门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监测数据。

一是下大力气做好各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积极参加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强化对2011年开始重新修订的各行业水污染物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熟悉,在注重经验积累的同时及时更新的知识,掌握新标准新方法,有效应对各项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二是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监测,不断规范各类环境监测行为。在开展监测工作时,我们技术人员及时填写各种现场监测采样工作记录,同时,对监测人员采样、监测过程及企业主要污染防治设施、排污口等相关场景拍摄照片或视频,都作为证据留存。

三是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确保各项监测任务的完成。增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计划性,以县内重点污染源和减排项目为主,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监测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监测频次、监测因子开展监测。

四是加强对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自动站的管理,确保监测结果真实、有效。加强自动站巡检工作,发现数据异常及时联系运维单位排除故障。定期不定期对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异常波动及时排查原因。

篇2

以往基层海洋站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监测能力方面,缺乏基本的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目前,北海区95%的基层海洋站不具备海洋环境监测能力,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着比较大的缺陷。面对日益加重的海洋资源环境监测需求和日益频发的海洋生态灾害,现有的海洋站只能开展部分监视工作,中心站能够承担部分监测工作,海区中心承担了大部分海洋监测工作,基层监测机构受能力限制无法发挥地域优势。因此,亟须填补基层海洋站监测能力的空白,完善增强海洋站海洋监测能力,使之能够承担海洋资源环境监测和应对海洋生态灾害。

2基层海洋站缺少应急监测能力,影响北海区应急监测时效性

目前,北海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业务由中心站和海区中心承担,应急监测队伍抵达现场的航渡时间较长等问题,成为影响应急监测时效性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由于中心站和海区中心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工作繁重,近年北海区绿潮、赤潮、水母等海洋生态灾害和溢油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应急监测工作对日常业务工作的冲击较大。亟须完善基层海洋站的应急监测能力,发挥其区位优势,就近开展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以提高监测的时效性,实现3h内海洋监测技术平台达到海洋生态灾害现场并开展工作。

3基层海洋环境监测站职能定位

3.1外业样品采集职能定位

外业样品采集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机构一般是由本单位自己完成外业样品采集。外业样品采集人力资源占用量大、耗时长、易受海况和天气影响,是影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主要环节。基层海洋站承担海洋环境监测的外业样品采集任务,能发挥各海洋站的区位优势和人员优势,由海洋站承担就近沿岸浅海的监测站点采样工作,可大幅度减轻中心站、海区中心的现场监测采样工作压力,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监测效率。由于海洋环境监测外业样品采集工作相对独立,采样操作有《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2007)和《海洋调查规范》(GB12763—2007)可依据,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明确。监测单位采用外包的形式完成海洋环境监测的样品采集工作也符合计量认证的要求。因此,基层海洋站承担其他单位的海洋环境样品采集工作在监测质量控制方面也是可行的。美国、加拿大等国有志愿者采集养殖区水样,邮寄至检测单位分析的环境监测方式。根据目前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需求和海洋站人员、装备条件,添置采水器、采泥器、浮游生物调查网具等样品采集仪器,配备手持GPS、绞车、样品箱等采样配套器材,形成海水、沉积物、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生态监测样品采集能力,可开展海洋环境趋势性监测、海洋功能区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管监测等业务的样品采集工作。

3.2内业样品分析及现场监测职能定位

部分海水监测指标的样品不易保存,需要进行现场分析。针对此类样品,可采用现场监测仪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目前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现场监测设备在pH、溶解氧、叶绿素a、浊度等指标的监测方面技术较成熟,设备性能稳定,易于使用和保养,且仪器购置费用较低。配备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海洋站可完成pH、溶解氧、叶绿素a、浊度、盐度等水质要素的现场监测。海水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监测指标,《海洋监测规范》要求其样品保存时间不大于24h,而目前在线监测技术不能满足规范质量要求,需要进行现场样品分析。如果由于中心站或海区中心不在一地,则采样工作完成后当天需要样品运输和交接耗时较长。配备常规水质项目采样、预处理设备、分析仪器和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现场监测设备,形成常规水质监测能力,满足水文气象、海水水质常规监测、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监测的基本需求。近期需要具备的监测项目有海水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叶绿素a、盐度、水色和透明度等。

3.3应急监视监测职能定位

近年来,北海区赤潮、绿潮及溢油灾害等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应急监测工作繁重。以2013年为例,北海区发生赤潮14次;绿潮灾害影响到山东日照、青岛、威海和烟台市沿海[3],影响海域岸线近1000km;青岛东黄输油管线发生爆燃事故,造成胶州湾溢油污染。每年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承担的应急监测都在100航次以上。大量的应急监测任务给日常监测,业务工作量已近饱和的海区中心和中心站造成较大的压力,有时不得不推迟日常监测,以完成应急监测任务。有些环境事件发生海域距海区中心或中心站较远,监测队伍抵达现场路途远,航渡时间长,降低应急反应效率。当前的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亟须基层海洋站承担起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职能。目前影响基层海洋站开展环境应急监测任务的主要限制因素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应急监视监测的技术设备,二是缺乏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海洋站现有技术条件,通过配备采水器、赤潮生物采样网具和油指纹样品采集器材、样品瓶及GPS等相关配套设备,即能满足赤潮、绿潮应急观测和样品采集能力的需要。专业人员可通过短期培训和中心站技术指导等方式,解决应急监测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海洋站应急监视监测能力的建设目标应是具备就近应对1个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监视任务,具备独立开展溢油、绿潮、赤潮等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监视监测的能力,为形成北海区3h应急监测圈,提升海区环境监测覆盖能力奠定基础。

3.4基层监测机构辅助监测业务职能定位

建设通用实验室,为中心站、海区中心提供通用实验分析平台,提高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的整体业务能力。发挥基于海洋站现有基础设施优势,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改造,打造专业化通用实验室。每个海洋站完成通用实验室改造面积不小于150m2,以满足海洋站开展监测工作的需求,并为海区中心、中心站就近开展常规项目现场样品分析提供实验条件,将海洋站实验室打造成北海区海洋环境监测现场分析的通用实验室。建设远程生物鉴定信息采集终端,配备光学显微镜和显微照相系统等相关技术器材,具备海洋生物样品鉴定信息采集录入及远程传输能力。发挥中心站、海区中心的技术优势和基层海洋站区位优势,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中生物种类鉴定的技术困难,提高北海区监测体系生物样品的鉴定能力。

4小结

篇3

提高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领导,加大监测投入力度,提高技术设备水平要想提高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就离不开主管局的正确领导,离开了主管局的领导和支持,环境监测站的工作将一事无成。因此,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国家和省的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协调,加强县级环境监测机构的建设,在环境保护系统内部形成一整套规章制度,严格遵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规定要求和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并将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中,以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的整体作战能力。此外,由于环境监测是一项政府行为,监测站是具有监督管理职能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县级监测站的经费应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并允许私人和社会闲散资金投人到环境监测工作中,多渠道解决监测经费,经费问题的解决是县级环境监测站完成正常监测工作、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和物质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配备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提高监测能力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集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工作,技术性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必须解放思想,强化科研意识,加大科研与开发的力度,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技术保证。同时需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如全自动的、连续监测的大气监测仪、现代化的水质分析仪器和烟气采样器等,以及环境监测专用计算机及软件,以能够开展经常性的分析项目为宜。

篇4

(一)积极开展环境监测,全面完成工作任务。

1、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以下简称“城考”)环境监测工作。

按照上级考核要求,我市设市国土局、市水产有限公司、家、旅游景区等四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每季度监测一次,每次连续监测五天。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执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即二氧化硫小时平均浓度≤0.5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小时平均浓度≤0.24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浓度≤0.15毫克/立方米。

我市绵江河设机场、塔下寺、清水等三个监测断面,监测项目为p值、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即p值为6~9、高锰酸盐指数≤6毫克/升、溶解氧≥5毫克/升、氨氮≤1.0毫克/升、五日生化需氧量≤4毫克/升,逢单月监测,每年监测6次。

城市区域噪声105个点位,交通噪声17个点位,执行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每年监测1次。

监测结果表明:自2011年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绵江河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各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

2、酸雨监测工作。我市为省控酸雨监测点位,按照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要求,我站逢雨必测并每月及时向市站报送酸雨监测结果。

2011年以来,我站共监测酸雨223次,酸雨p的监测结果为4.13~6.35,平均值为5.56。

3、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我市南华饮用水源水质每月一次委托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监测p值、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铜、铅、锌、铬等29个项目。按照上级要求,自2013年起,每季度一次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叶绿素、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异丙苯、滴滴涕(DDT)、钼、钴、镍、钡、钒等34个项目。

监测结果表明:2011年以来我市南华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

4、各种委托性监测和重点企业监督性监测工作。

2011年以来,我站共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测25家(次),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19家,完成10个生态乡(镇)、7个生态村环境现状监测,完成企业排污现状监测43次。对30家重点企业进行了监督性监测,为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5、积极配合局办进行案件调查处理工作,为环境案件提供真实、准确、科学的监测数据。我站自2011年以来共受理环境污染纠纷监测17次。

6、进行市环境统计季报及年报工作,配合总量办做好各年度的污染物减排台帐以及协助环境监察大队做好排污申报核定工作。

(二)监测能力建设

1、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以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重点,狠抓业务培训。

2011年以来,我站共派出15人(次)参加省及市环境监测站组织的质量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培训,另外派出7人(次)参加省技术监督局实验室资质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组织的质量负责人和内审员培训班。通过学习和交流,我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2、完成实验室资质的复评审。我站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的19个要素,对2010到2012三年的监测业务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逐一核查,于2012年底顺利通过了省实验室资质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组织的实验室复评审。

3、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新仪器,提高监测能力。完成对新环保大楼监测站实验室的设计、规划和装修。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问题

1、由于人员极度缺乏并且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实验场所差、实验设备匮乏,我站一些常规项目都无法开展。目前,我站仍然租用场所办公,人员、仪器设备等都远未达到三级站标准化的要求,同周边邻近县市监测站差距越来越大。

2、对古城河流至黄沙河跨省过境断面水质缺乏实时、长效性监管。

(二)建议

篇5

关键词:加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d investment efforts of the continuous generation of new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n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ask, technical support center as 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ector,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most fundamental,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s - monitoring data quality management,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 combine their practical work in the county-level monitoring stations,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in quality management,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nagement level to the actual can learn from.Key words: strengthening; county leve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环境监测工作中提供的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将直接关系到环境管理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性。

1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质量管理体系修订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

监测质量的管理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持续改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撑,随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与监测能力建设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在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促进下,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规定已经覆盖了从监测任务的受理、监测工作的准备、监测任务的实施、监测数据的统计、监测成果的报出到监测档案的保存等各个环节,然而相当一部分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及内容的深度任止步于体系建立初期所涉及的内容,版本的更新也是在外审或者管理机构的统一要求下流于形式的转版。对于新的监测领域如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仍是空白。

1.2缺乏独立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内设机构

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基本都设有质量负责人、质量管理员、质量监督员等质量管理人员,但由于近几年区域补偿、涉重企业、农村环境质量等越来越受关注,各类环境监测任务不断加大,而县级环境监测站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的问题,很多同志都是一人身兼数职,应对日常的监测工作都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更加很难确保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3技术培训不到位、人员素质仍需提高

人员是环境监测系统中最宝贵的资源,人员素质的高低的决定着一个环境监测站技术水平高低优劣, 目前,大多数县级环境监测站对人员的培训局限于岗前培训和上级部门安排的一些培训,对于上级部门安排的培训,受条件限制,只有极少部分同志可以参加,由于缺乏有效的培训考核机制和健全的站内培训机制,很多上级培训内容很难灌输到全员,且由于人员变化频繁,培训计划总是不能满足培训需求。监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对新监测技术、标准掌握、了解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

1.4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

领导重视和全员参与是做好质量管理,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虽然近年以来,“三年质量管理行动计划”、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等外部检查极为有效地促进了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领导重视不够,如虽然各县级环保机构基本都设置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但真正能参与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来的少之又少,甚至存在个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能严肃对待环境监测信息的现象;又如很多监测站通过资质认定或实验室认可评审之后,质量管理工作大松懈,缺乏主动管理的自觉性,不能积极主动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日常质量管理及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情况也存在。其次是职工参与意识不强,少数单位仍存在个别职工没有充分认识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些单位的质量控制的责任仅停留在部分人员身上,离全员参与的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

1.5质量管理经费得不到保证

目前,县级环境监测站普遍没有设置质量管理专项经费,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如监测能力滞后,监测用房紧缺、环境监测人员短缺、设备明显不足、仪器设备运行维护得不到保障等。

2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

2.1与时俱进,不断扩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覆盖范围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监测能力的突飞猛进,环境监测的领域已过去的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振动等传统领域拓展到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污染源在线比对监测等新领域,因此,应加快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改进速度,将这些新的监测领域纳入到质量控制的范围,提高质量控制能力。

2.2健全质量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管理监督考核机制

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站的立站之本,因此应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设立专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部门,确保质量管理人员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同时加强监测质量管理的监督考核机制,在接受第三方的公正性审核的同时,应加强自我监督机制的完善,开展全程序质量管理监督活动,丰富考核内容:质控考核、人员比对、仪器比对、质量巡查等,切实提高质量管理质量。

2.3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提升人员素质

首先,管理层质量意识的提高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所以,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是领导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切实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才能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合理安排、机构的设置、人员设备的配备、经费的保障等。建议监测主管部门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已促进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其次是全员参与意识。建议积极采取培训、讲座、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推动质量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广大环境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

在提升全员质量意识的同时,应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积极优化人才结构。一是结合人才引进,在人才的学历、专业和年龄结构上加以考虑,以年轻人、知识层次高、专业互补为主要考虑条件;二是提升现有人员专业技术职称,鼓励结合实际工作开展相应的研究和总结,提升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改变技术人员数量落后现状;探索竞争和激励机制。结合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现状,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将工作成效与评优、培训、轮岗、选拔等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激发队伍活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机制。

2.4加大对县级监测机构的资金补助力度

监测站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对此,很多县级站均想方设法,多方争取、筹措资金用于监测站的建设。跑县,多争取财政拨款;跑市、跑省,积极争取上级环保资金补助。同时也不断加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加大创收力度,多方保证监测站发展所需资金投入。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监测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无论是仪器设备配备还是站房面积,距国家标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建议上级部门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帮助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只有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提高监测水平,提供准确数据,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新的需要,使环境监测工作真正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真正实现环境监测事业的新发展。

篇6

关键词:县级 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Intensify county class the environment monitor to stand mass supervisory what time consider

Abstract:The analytical county class environment monitors to stand a mass supervision to usually appear of question, and propose suggestion with expect physically can draw lessons from.

Keyword:County class;The environment monitors;The mass manages

环境监测在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等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等作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管理工作,贯穿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中是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实施的全部活动和措施,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内容。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了实验室认可工作,实验室认可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管理从单一、简单的规章管理模式,逐步发展到全面系统、运行有效、持续改进的质量体系,有效地提高了管理质量水平,为环境监测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

县级环境监测站是我国环境监测机构体系中最基础、分布最广泛的环境监测机构。因此,县级环境监测站如何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监测技术水平,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显得尤其重要。

1、县级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质量管理意识不强。质量管理在计量认证前后,重视程度完全两样。部分监测站在计量认证前很重视质量管理,然而通过计量认证后就放松质量管理,日常缺少主动管理的自觉性,不能在监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质量问题,有些人员甚至认为只有计量认证时才要求做,忽视了质量管理应该始终贯穿于监测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评价和数据传输等监测全过程的重要性,以至于监测数据质量失去其有效性和准确性、客观性。

1.2受到人员素质和工作条件制约。一是县级监测站从组建到运行,本身就存在人员少,监测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一般只有六、七组成就开展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岗位由个别人兼任,对技术骨干业务依赖性强,而这部分人员还会被局机关借用,造成监测质量不稳定。二是县级监测站常规监测能力与环境管理要求差距太大。比如大部分县级站都没有气相色谱仪,常规有机污染物没监测能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30个项目的监测工作,县级站能全部做的寥寥无几,因而当地水源地质量状况就无法正确评价;而2010年全国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全面开展,更是暴露了县级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的缺陷,由于县级监测站没有相应的仪器设备,无法掌握到辖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定量数据,从而影响环境决策。

1.3现场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缺陷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实验室内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如密码样、平行样、加标样、全程序空白样、标准样控制、能力验证、实验室比对、质控图控制等。而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部门在工作管理程序、职责划分等问题上作出了部分规定,也明确了部分环境现场监测的标准规范,并且出台了环境现场监测的规定章程,在对点位布设、样品采集保存、仪器设备使用、数据审核上作出了规定,推动了环境现场监测的科学性,但是这些不完全符合实际,与快速变化的环境不能完全适应。现场监测工作环境复杂,受人为因素以及仪器配置等因素影响(尤其是人为影响因素较多),每个现场条件千差万别,质量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和缺陷,制约着监测数据准确性的提高。

质量管理工作几乎涉及了环境监测的全过程,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也就等于抓好了整个监测站的核心工作。因此,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监测站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

2、加强县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建议

2.1强化县级环境监测站全方位质量管理意识。环境监测成果的质量是监测站各个环节、全部工作的综合反映,任何环节,任何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影响监测成果质量,因此县级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必须以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之中,逐步达到全员参加质量管理,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全站人员纳入质量管理体系。

2.2提高监测综合技术水平,全面搞好质量管理。一是提高监测人员素质。县级环境监测站本身就存在学历偏低、监测技能水平不高等因素制约,因此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业务培训。二是县级环境监测站应建立健全对环境监测站人员的培训制度,让员工受教育、让县级环境监测站得实惠,从而为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提高监测能力。三是真正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分散在各科室的监测质量管理统一起来,并明确各科室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责任。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守则》,并按该《质量管理守则》严格执行,制定严格的质量责任追究制,哪个科室出现质量问题就由其负责,同时还必须加强各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

2.3加强现场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布点、采样、现场工作、运输、交接、分析、测试、数据报出和审核等环节,必须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关。如:监测站质量负责人要随时对每位员工的分析工作进行跟踪检查,用已知浓度的物质去验证员工在分析过程中有无弄虚作假等现象;随时抽查员工在分析样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成,如:校准曲线的绘制、五日空白样品试验是否达到要求等,真正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提高”的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每一位监测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测技能,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搞好本职工作是搞好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检测设施;人力资源;质量体系;认量认证

在我国目前这种特殊的发展时期,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并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而环境监测常年承担着为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价等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科学数据的任务,更是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重点。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法实施细则》和《实验室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作为向社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公正结果和数据(监测报告)的检验检测机构,如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同,就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计量认证,接受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强制性考核。

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下简称《评审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诸如环境监测站等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的实施程序、评审内容、考核要求、准备事项及取证后的体系运行、监督检查等内容。《评审准则》的实施,使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工作纳入规范化道路。相对于《评审准则》繁多的考核内容和严格的管理、技术要求,处于我国环境监测网络的第四结构层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又普遍存在着人员少、素质低、检测仪器设备落后、监测用房不足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县级环境监测站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个既满足工作需要又符合计量认证要求的质量体系,进而顺利通过计量认证。在这里我结合自己所在的监测站开展的计量认证过程,从计量认证准备阶段,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现场评审等方面,谈一下对于县级环境监测站有效实施计量认证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是做好计量认证工作的必要条件

县级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涉及监测用房、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的配套建设,又涉及组织机构、人员关系、岗位职责确立、学习培训、体系运行记录、管理体系和技术文件资料分档立卷等诸多方面的软件建设。目前,很多县级环境监测机构计量认证工作才刚刚起步,很多人对计量认证工作很陌生,以为买好一部分该买的设备,编好质量体系文件,计量认证的工作就做好了。殊不知,质量体系文件的实施,只是标志着质量体系才刚刚开始运行,质量体系文件编写得好,不等于质量体系运行得好。

领导层重视是做好计量认证的先决条件,全员参与是做好计量认证的基础条件。站长对本站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改进等发挥着决策性作用。站领导不但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导作用,而且要亲自参与质量体系编制、运行、实施,熟悉计量认证评审相关工作,还要获取上级主管环保局领导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只有在领导层面严格实施《评审准则》,全面建立、实施质量体系,从监测用房、仪器设备、人员调配、资金配套等方面着手硬件设施改造配置,从建章立制、作风纪律、福利待遇等软件方面加强监督、激励机制建设,引起领导重视、激励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员工有参与质量体系建立、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积极性和能力,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站每个成员在质量体系中的作用,为建立质量体系做好思想上、行动上的充分准备,才能促进质量体系规范建立、有效运行,实现监测站顺利地通过计量认证评审考核。

二、正确、完整地配备实验室检测设施和环境条件

县级监测站应根据辖区行业企业实际情况配备开展监测业务所需的有关仪器设备购置、仪器设备校准、物资采购供应和环境条件建设等资源。仪器设备购置过程中应根据现行产品标准和试验方法标准要求,配置必要精度和准确度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操作要做到相互有效隔离、互不干扰。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志,尽量减少设施和环境条件对检测结果质量的影响。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和环境保护程序,确保化学危险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

措施。

三、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加强人员技能和作风建设,提高检测水平

县级监测站还应根据现有人员学历水平、知识结构、个人专长等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划分确定检测能力。要充实采样、分析化验一线技术力量,加强人员培训学习和实际操作演练。可以采取全员参与统一学习和送出去技术骨干重点人员、请进来专家评委等业务培训方式,加强所属人员监测站业务学习培训和质量体系宣传活动,系统地学习计量认证的法律、法规,逐条学习《评审准则》,提高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和对建立质量体系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培训学习,做到站内人员全部熟悉《评审准则》。提高所属人员业务操作能力和专业工作水平。要组织人员参加监测人员上岗证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要做到持证上岗、授权作业。要在质量手册中明确人员岗位目标责任,做到严肃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分工。在人员、项目、设备都基本确定完善的基础上,还应出台修订完善监测站各类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所属人员工作作风纪律培养。只有通过严格的责任分工和作风纪律建设,增强人员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技能和战斗力,才能提高实施计量认证工作的效率。

四、质量体系的建立

为了使检测结果始终保持可靠,就必须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这些影响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要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体系。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就是通过质量体系来运作的,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污染现状;发展趋势;中国

1引言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包括环境监测站、监测分析方法、监测制度和监测工作人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工作。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直接受到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影响,需要对环境的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要采用科学实证的方法来评估环境质量。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监测范围较广,内容较多,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以便为环境污染治理、总量防控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环境监测工作是科学发展观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前期监测准备。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基层的监测站给予充分的支持,目前各个地方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初步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背景站等相继投入建设,国家开始对重点企业进行污染源进行监测,并严格审核监测获取的数据信息,并不断建立健全了污染物总量监测考核体系,提高了各个基层监测站的应急能力,可以全面完成各项环节监测任务,以便满足环境管理工作对监测数据的需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较强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目前较多的环境监测站在自动监测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得环境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环境监测的领域趋向多元化和多维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动态观测和静态分析之间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2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与基层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方法、环境监测制度和监测人员的素质相关,任何一环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阻碍环境监测工作效率的提高,无法真正实现环境监测工作的作用。因此,要想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首先就要从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入手来分析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问题。

2.1基层环境监测站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任务繁重

首先,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可知,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往往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色彩,机构设置通常受到行政权力的限制和制约,自主性较差,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较低,市场机制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配置作用较差,不利于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管理能力和监测能力的提升,难以真正实现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目标。其次,部分基层环境监测站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资金管理工作质量不高,资源配置无效率;同时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和有限的财政投入,导致监测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购置审批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因此设备老化问题严重,监测工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降低了监测工作的质量。再者,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监测范围较广,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过大,岗位设置和人员分配不合理,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实现突破性的进展。由于环境监测站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政府在环境监测机制运行、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机构设置等方面有一定的干预权力,就会无形中破坏了监测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进而使得环境考核和评价工作失去依据。

2.2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首先,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直接受到监测分析方法的制约,监测分析方法越科学,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就会越有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迭代,环境监测工作领域和监测因子等要素也在不断延伸,对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环境监测站缺乏完善的监测分析体系,没有制定污染物分析标准,导致环境监测工作失去准确性。其次,部分基层环境监测机构没有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监测分析方法,污染源监测工作仍是以常规的污染物因子为主要内容,很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定特征监测污染物,导致监测工作缺乏个性,不利于为地方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保障。再者,国家颁布的国标监测方法只是纲领性文件,需要地方根据监测工作的实际要求来制定个性化的监测标准,以便保证环境质量。然而基层监测站直接引用纲领性标准,导致监测规范与水环境质量和污水排放标准等的分析方法不配套,降低了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导致环境监测工作缺乏质量体系保障,降低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3环境监测制度不完善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一般隶属于地方政府,是基层政府机构的下属单位,其日常监测工作和管理工作受到政府行政权力的限制和制约。由于基层监测站具有这样的性质和特点,使得环境监测工作通常会按照行政区域范围来划分环境监测区域范围,环境监测工作会根据行政区域对监测任务进行分类。但是环境监测工作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环境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环境监测不仅仅只是静态分析过程,更是动态跟踪的过程,监测领域的内部联系不会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而断裂,比如上游的环境污染会直接影响到下游的生态环境,但是按照现行的环境监测制度的规定,当地的环境监测站将无法对其他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监测,有关部门无法完整确定污染源。其次,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具有行政性,岗位设置重叠和资源配置无效等问题突出,基层环境监测站没有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影响因素、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来制定环境监测制度,照搬照抄现象严重,分配给环境部门的监测任务大致相同,没有根据部门的业务范围来规划监测领域,造成环境监测质量下降。比如基层监测部门没有根据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和海洋部门性质的不同来分配监测任务,导致行业领域的监测数据不完善,真实性下降。

2.4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质

首先,随着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商业发展受到普遍重视,财富积累和资本增值成为大部分人的工作重心,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通常会被认为是无关痛痒的工作,大部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也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工作认知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散漫,监测人员自主工作的积极不高。同时由于环境监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行政权力的控制,导致监测人员的工作态度具有体制内工作人员态度特点,往往只是具有对上级领导负责的观念,没有对工作结果负责的意识,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其次,环境监测队伍工作人员的素质与目前的环境形势发展不协调,虽然我国大部分基层环境监测站建立了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监测网络,但是由于监测人员能力不强、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导致环境保护工作难以得到顺利实施。同时,对省市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基本到位,但是基层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缺位严重,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拔尖人才匮乏,科研能力不强,使得实际环境监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

3解决环境监测工作中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3.1不断加强基层监测站的工作能力,做好设备更新工作

首先,政府要重视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要仔细审查基层监测站的财务预算表,并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来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可以为基层监测站配备相应的监测设备,保障基层环境监测结构的运行经费。其次,政府要保障基层环境监测结构的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要积极鼓励基层监测站的人才队伍培养,并要加快基层监测站仪器和厂房建设工作的速度,可以增加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编制数量,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再者,基层环境监测机构要从工作的实际情况和财务状况出发,客观的制定设备更新计划,以便做好设备购置和维护工作。

3.2优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首先,基层环境监测站要做好分析方法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可以在原有的标准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完善监测方法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规范环境监测程序,严格控制监测成本。其次,基层环境监测站要做好监督控制工作,可以建立健全监测稽查制度,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重视监测制度的执行工作,保证标准分析方法的有效落实,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贯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设置相应的监督控制岗位对监测工作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监测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再者,基层监测站需要紧跟现代化技术发展的进程,要积极担负自己的监测职责,采用现代化自动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3.3健全环境监测制度,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对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环境监测结构进行统一管理,制定明确的监测标准和规范,完善质量控制体系,进而健全环境监测制度,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应该实行垂直的监测制度,在人事上、财政上不受地方政府约束,业务运行基本上脱离同级政府的行政管理框架。环境监测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市场委托关系,真正实现监测独立。再者,环境监测工作要重视市场的作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适当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以便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红磊.影响环境监测结果的因素分析[J].山东环境,2012(7):183~184.

[2]叶付勇.关于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的反思[J].北方环境,2011(6):9~10.

[3]贾卫,李蕊,陈春飞.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分析[J].广州化工,2011,39(23):125~126.

[4]吉军凯.浅论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管理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2(8):208.

篇9

1.1环境监测系统的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发展依照行政管理体制我国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网络。为实现环境监测的分类管理和无缝覆盖,也以环境要求为基础构建了一套跨多个行政部门和行政辖区的环境监测网络,例如全国酸雨监测网络、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等。政府为全面提升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在过去30年里大力完善了我国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提高了我国环保部门对主要流域水体质量的监测能力,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空气质量的监测系统,提高了对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能力。

1.2环境监测技术实力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在这30年苦心经营,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化的环境监测技术实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2.1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我国的各级环保部门不仅都已实现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环境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和传输。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报告的编制方面,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已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省级行政区范围内、流域范围内的数字地图和环境监测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已实现环境监测和处理的信息化。

1.2.2环境监测管理模式基本实现规范化。环境监测已实现在大气、土地、水体、噪声、辐射、固体废物、农药等多个领域的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均制订了相应的标准。我国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已数百种环境标准物质,为我国环境质量控制提供了必要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气质量优化布点认证方面和水体环境质量优化布点认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2.3环境监测仪器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我国的整个环保系统大约拥有价值数十亿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而且重点流域水体质量监测自动化建设、重点流域基础能力建设、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基础能力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还将会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为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1.2.4环境监测能力总体持续强化。我国的环境监测站已经具备了多元化的环境监测能力,不仅能够对大气、土壤、水体、生态、噪声、放射性物质、固体废物等多个环境要素进行有效监测,还能对其进行环境污染源监测、解析监测、总量控制监测、治理工程效果监测,为我国的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

2.1.1以气体传感技术为例,开发多参数检测、高灵敏度的传感器以及相互干扰较低的传感器在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一直是发展的重点。检测参数有乙醇、异丙烷、NO2、CO、NO、O3、AsH3等。为更好地对特定物质分析,目前已经开发出具有性能好、费用低等特点的传感器。

2.1.2以基因生化酶活性测定为原理的传感器,它采用具有可供选择性特点的生化蛋白酶、基因片段和目标化合物经与受体(如Ah-R)选择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作为受体细胞核内的催化剂,生成标记酶蛋白(mRNA)。可用生化发光等方法来测定细胞核内生成的物质(细胞萃取液的生化酶活性)。测定二嗯瑛类等物质也多采用基因生化酶活性测定传感器。

2.1.3超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器,也称为CCD生物传感器。基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转换器原理的CCD半导体,其多采用MEMS技术、纳米技术,可以做到固定这些抗体,具有处理简单、目标明确等特点。目前,这类传感器多用于测定残留农药、环境荷尔蒙、离子、二嗯瑛类、有害细菌、体液、PCBs、pH等物质。

2.2传感技术在全方位信息网络中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在被称为“Ubiquitous”的社会中,利用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在传感器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系统概念下建立起了崭新的全方位信息网络。就是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来选用不同的传感器来进行实施实时监控,并通过具有标准化特点的无线网络进行传输和收集信息,经处理后向国民各范围内的环境信息或其他与之有关的信息。因此,综合解析众多网络数据,使其得以保证消费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结语

篇10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我国出台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都是依据当前环境质量数据分析结果开展的;环境监测站的一项重要职能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其管理水平将会对环境保护条例的制定和出台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科学分析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概述

1.1环境监测

具体来讲,环境监测指的是借助于科学方法,对反映数据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进行检测和监视,通过长时间测定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对环境污染状况有效掌握,对环境质量进行判断。环境监测包括诸多的对象,如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等,空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等都属于环境监测的内容。监测工作的主体则为环境质量监测,其主要是监测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变化趋势,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环境标准实施情况科学判断,对质量监测数据有机积累,进而对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确定。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原则

要紧密遵循实用性、经济性以及代表性原则来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用性原则指的是监测仅仅作为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不要求最多的监测数据,主要考虑其实用性。经济性原则要求开展技术经济论证,科学分析费用和效益,进而对技术装备、监测技术路线合理确定。而代表性则指的是要从时间及空间分布等角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监测样品。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2.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环保局就已经对环境监测管理文件、实施办法等进行了制定和完善,初步规范化建设我国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举措,明确规定了监测管理工作的中心和主要内容,且构建了管理程序中的相应规定指标体系建设执行标准,规定了空气、饮用水资源、食品质量监督安全评估等内容,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动作用。但是,进入新时期后,我国不断调整社会经济结构,需要随之完善与调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法,将国家监测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保证构建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与我国的国情所适应。

2.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措施建设情况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建设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实施办法不断出台和完善,且将一定数量规模的资金成本投入进来,但是因为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这些资金的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且制约到了监测仪器的升级。还有诸多问题存在于环境监测样品收集中,导致监测工作开展难度不断加大。技术投入方面,没有积极运用在线监测新技术以及较强系统性的有机物监测设备,监测标准不符合国际规定标准,增加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难度。而从人力资源方面来讲,专业检测人员的综合性知识储备比较缺乏,需要积极储备监测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其整体技术水平。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对策

3.1增强质量管理意识

环保工作的整体进展会直接受到监测工作执行效果的影响,而环保监测工作结果则会直接受到监测工作操作人员思想管理意识的影响。因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负责部门就需要对各项管理职责、具体权力进行明确,对各项基层管理工作认真处理,保证可以顺利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监测管理实施中,监测人员的参与,可以有效引导监测工作的开展,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因此,就需要科学化、规范化升级其管理理念,对环境监测流程不断简化,将员工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还需要大力培训与指导环境质量监测人员,对其思想理念、管理方法等不断更新,通过互相交流与学习,实现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目的。

3.2对环境监测管理机制大力完善

通过对环境监测管理运行机制有机优化和完善,可以提升管理体系的高效性,进而实现环境监测水平与质量的提升目的。因此,在具体实践中,要科学管理系统运行环节中的各项因素,不断优化系统监测中的管理制度,积极研究解决各项棘手问题,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3.3实现环境监测管理程序的规范化

在环境质量监测中,需要科学规划与处理其各项管理程序,如布点方式、监测仪器校准、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及保存等。要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相关执行监测标准来选择监测点位置,且依据真实监测对象和样品的合格范围实施。要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来合理测定和选取监测数据,且科学分析与评价综合数据。此外,可以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交流平台构建起来,促使站内站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手段及时更新和优化,避免有环境质量恶化问题发生。

3.4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保障措施有机规范

通过对各项质量管理保障措施有机规范,可以从资金、技术等角度支持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促使整体监测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就需要对环境监测的项目资金投入有机增强,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设备积极引进,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扶持与鼓励政策,积极研发科研产品,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新型标准监测样品。其次,要采取和制定更加规范与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促进环境监测新技术不断发展;对市场考核准入体系有机构建和完善,探讨测试原理、各个系统之间的规范化问题,促使环境质量监测保障措施得到完善。

4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充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采取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但是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今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机提升,推动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彩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6(10):123-125.

[2]郭二刚,梁少青.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4,9(19):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