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观察范文
时间:2023-03-15 05:0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观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4月17日,晴,只是天色不那么透亮。下午,我被主管领导悄然叫去,说我爱人单位有个人可能是非典,让我暂在家回避,接受医学观察。我不敢相信,非典离我们那么远,能跑这么快,竟到了我的身边?但还是赶紧收拾东西回家。
回家后见老公神情严肃,不让我和孩子接近他,戴着大口罩说:“刚接通知,我们单位小高被确诊为非典。有关人员都回家观察。”我禁不住叫道:“天啊,小高怎么会跟非典沾上?”老公不开口,木然坐在沙发里测体温。我兑上消毒液擦东擦西。“37.2°C。你到家前我测了一次,36.8°C。”老公闷闷地说,“体温怎么在升高?”尽管我心里也紧张,但还是镇定地对他笑道:“37.2°C不算发烧。你放松点就好了。”我一边宽慰他,一边给社区的于大夫打电话。于大夫讲,没什么大问题,37.5°C是道防线,38°C以上要去医院,继续谨慎观察。老公把闹钟调到12点,以便夜里再测体温。
第二天,老公高兴地告诉我:“半夜是36.7°C,早上是36.8°C,出了一身汗,冷的,都不知是怎么出的。”下午,他的体温爬上来,最高达37.4°C。我鼓励他多喝水,多想可乐的事。我给他讲笑话,什么你啊是“大熊猫”,我呀是“烧饭婆”;又讲大道理,例如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讳疾忌医,注意观察,情绪积极乐观能充分调动自身免疫力,对付小病大病都很重要。老公到阳台侍弄花草,我接了他同事的几个电话,他们谈的都是单位小高患病的经过。我爱人与小高不是一个科室,但小高患病前一天,我爱人曾与他一起乘车办过事。
为了排解紧张气氛,我尽量与老公找话说。当他讲述与小高外出的经过时,口齿显得不清,原来不知何时他嘴里起了两个泡。我哈哈笑,笑他那像天塌下来的样子。“天塌下来又怎么着?小女子我扛着。”我说完,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也过来批评老爸紧张过度,还出人意外地吟“诗”一首:“世界各地,非典流传,一人得病,万人担忧。”
居家观察第三天,老公多次测体温,没有超过37°C。同事们来电话互相祝愿平安。老公同事的爱人小方说,有时怕得睡不着,发抖。我安慰她:“没关系,找点事做。今天擦地,明天洗被子,实在难过给我打电话聊天。很快会过去。”虽然我谈笑风生,其实我也有压力,我招谁惹谁了?为此我还偷偷在没人处哭了一鼻子呢!但理智告诉我:这是“天灾”,我们没有经历过,没有经验。埋怨、恐惧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这也是考验。
这一天,我因老公的体温趋于正常刚要喘口气,却受到传言的“刺激”。有位朋友给我打电话,听说我爱人单位一位博士得了非典,特重,传上了孩子。这可是传闻失真,小高不是博士,小高的孩子健康。头两次听这些传言,我还耐心解释;再后来就有些受不了了。这些失真的传言让人不安的心理更加惊恐,离奇得让人生气。晚上,电视里开播防治非典节目,专家现场答疑。专家的答疑,使我们心里有了些底儿。
居家观察到第10天,我又打电话请教于大夫。他认为:“经过10个观察日,老公不管与小高在不在一个办公室接触过,都没问题,你和孩子又活蹦乱跳的,好消息!”老公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篇2
1.国内外文献研究
我国学者对差异性教育方式研究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注较多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是华国栋在心理学基础上,分析了差异性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如何合理对差异性进行安置,阐述了差异性的教学模式;曾继耕分析了差异性教育内涵、理论和本质,阐述了教育个体差异发展的差异性结构、价值、本质、行为特征和内在机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差异教学的概念、性质和差异性教学。基于相关理论,一些教育机构和学者继续关注了差异性教学、个性差异。就差异性教育的试点来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如北京、杭州、上海等,取得了一些成果。就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课堂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如费希尔、胡佛麦克劳德等认为课堂管理可包括时间空间管理、学生行为管理、教学管理等,阐述了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师生关系及学生行为等;埃默研究了教育中的教学教程、行为管理等;古德等阐述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方式及不良行为,研究了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国内学者张金福等阐述了课堂的性质特点、目标规则、心理机制等;陈时见分析了课堂管理的变革,分析了课堂管理的基础、模式等,并提出了基本策略;杜萍提出了课堂管理的功能、内容等,阐述了课堂行为,认为差异性教学要学会处理课堂的内容和功能,要注重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角色,要积极构建新的师生关系、课堂组织形式和环境氛围。
2.差异性教学涵义
关于差异性教育的解读,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教育学者赫克斯(2004)认为,差异性教学是改变原有的教学速度、水平或类型,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汤姆森(2005)认为,差异性的教学是有合适控制的教育方式,课堂模式多样化,主动发现学生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内容,体现异质性的教育,坚持多元化评估。国内学者曾继云(2006)认为,差异性教学是重视被教育者的个别差异,从被教育者的水平、风格、兴趣、背景出发设计差异化的内容、过程并评估不同的结果,不断促使学生在原来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华国栋(2003)认为,学生的差异是教育的重点内容,根据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夏正江(2008)认为,中西方的差异性教学本质上差别不大,都是要注重学生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因此,根据相关文献,差异性教育可以认定为在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构建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学评价等,在被教育者的基础上实现最优的教育方式。
二、我国差异性教育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1.差异性教学管理的现状
差异性教学管理是依据美国教育学者布卢姆和加德纳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根据我国的一些教育状况展开的教育实践,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和针对性,兼顾学生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差异性教育教学中的一般流程是:第一,了解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定位分组。在此过程中,要进行问卷调查,大概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和建议,分析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区别相异性,寻找共同性,更好地设计教学目标、内容、评价,进行多元化分组,可以进一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积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定位分组,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类,基于差异感,对学生及家长进行合理沟通,让学生明白分组的合理性和动态性,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明白自身优势,发挥特长,相互补充,一起进步。进行动态分组,要合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展开团体讨论,激发创造活力,根据差异性和不同层次,进行因素分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课堂、不同时间段,展开合作和交流,在沟通中解决问题。第二,有层次性地辅导和管理,学会分层化的教育方式,分层检验结果,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要改进教育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优缺点,引导和启发相应优势,活跃教育的时间和过程,充分激发不同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以达到最好的教育管理和状态。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流程,学生应先进行自学,依照主体性原则,教育者扮演运动教练的角色,既要合理控制,又要科学引导,基于学生的基础、认识、理解、难易、目标适宜度合理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的机会,设置相关情境,启发引导想象,不要人为地设置思维框架,鼓励大胆创新,让学生的自我探索、互助精神和思考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表现力。如可以涉及这样的教育教学流程模式:学生自我学习→小组交流和互相讨论→答疑→按照要求完成课程设计→成果展示→教师总结→布置任务。通过这种关系的构建,充分发挥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呈现你争我赶的良好创优态势。
2.差异性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育机构也开展了差异性教学活动,但还处于一种初步阶段,与国外的发展水平差距甚大,这是因为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更新和认识不够,缺乏深入研究,只是停留在差异性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就具体的组织和安排、统筹协调、保障等问题不够重视,在具体的做法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冲突,差异性教育和教学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不准确,差异性教学需要个性差异性教学模式,个性差异表现在被教育者主体的彰显性,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扬,表现为被教育者自主选择权的丧失,被教育者没有真正选择学习的权利,这就决定了被教育者没有差异性,自己决定不了学什么、怎么学,教育者也就不能设定差异性的教学原则、目标和内容,遏制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理论和实践不能实现有效对接;教育者作为较成熟和主动的群体,被教育者往往是不成熟和被动的群体,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评价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多样化,但主要是教育者评价,被教育者往往不能主导,限制了能力。在互动的环节,被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真正体现,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需要人与人的合作和交流的,但实际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往往存在很大的狭隘性,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差异较大,一些善于表达的被教育者占据主动,有的被教育者不善于表达,加之教育者的沟通不力,很难实现真正的差异性管理。第二,单一性的分层次教育和教学。分层次教学是根据被教育者的基础、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管理革新,但由于教育经验不足,分层教育和教学只能是简单意义上的进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就失去了差异化的意义。第三,物理环境的缺憾。主要表现在大班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农村表现较为突出,学生人数多,直接或间接经验相异,难以了解差异性,受时空的限制,难以确保被教育者知识的深广度,被教育者主动性受限;教育教学进程的不科学安排,教育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老师对教育内容和课堂把握不准确。3.差异性教学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上述问题的存在,从背后深层次寻找原因,可归为两大类,一是思想观念的问题,二是实际操作的问题。教育管理理念存在问题是指,对被教育者的能力开发重视不足,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被教育者自身的需求和能力的培养,没有把被教育者作为一个能动的人来看待。教育管理者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强,这与管理者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关系,只注重以物为本,直接带来了管理的模式化和形式化,难以灵活开展差异性教学;教育管理者在此过程中还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对实际的需求关注较少,被教育者容易失去独立和品质,造成人性的磨灭。从实践改革方面看,教育教学管理者很难打破常规,强调传统和常规的操作,没有一切以学生为主,在新的时代下,思想、思路和创新没有转换。教育机构方面,缺乏应有的改革,没有建立差异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此外,软硬件支撑力不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没有提供首要的保障。
三、我国差异性教育管理的路径选择
篇3
一、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甲型h1n1流感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以下简称甲型h1n1流感病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的技术指南,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期是自病人出现症状前1天至发病后7天,或至病例症状消失后24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1-7天。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在判定密切接触者,分析其感染发病的可能性时,要综合考虑与病例接触时,病例是否处于传染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二、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追踪
(一)各地卫生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一切必要措施追查病人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可通知有关省份协助追查。
(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和调查。
(三)对涉及外籍密切接触者的有关情况,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向当地外事部门报告并向卫生部通报。
三、密切接触者管理
加强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有利于延迟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蔓延。在该病的流行初期、流行高峰或流行后不同阶段,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工作要求将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一)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工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指定场所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
(二)医学观察期间是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顺延至第7天结束。
(三)在进行医学观察前,要向密切接触者说明医学观察的依据、期限及有关注意事项;告知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包括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信息。
(四)居家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及同居所的人员不得外出,集中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应保障分室居住。
(五)医学观察期间应采取以下措施:
1.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机构每日对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访视(早晚两次测试体温),详细记录密切接触者的健康状况。对年老体弱者及婴幼儿还应注意了解有无其他病症。
2.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每日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情况。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消毒剂和个人防护用品,认真做好本场所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3.实施医学观察的工作人员应做好基本的个人防护。
篇4
1 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②
课堂观察应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系统性,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做出系统的规划;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③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点和量化表格的设计。
2.1 观察点的确定④
通过学习银川一中的课堂观察课的视频,设计的量化表格和课前以及课后会议的总结,同时也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观察点确定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所确定观察点是能观察的和容易观察的现象;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所确定的观察点是对课堂和教学有帮助的。课堂观察课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是有助于课堂和教学的,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观察点的设置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两点,确定以下四个观察点:学生学习,主要观察学生准备情况,学生倾听情况,学生互动,学生自学和最后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教学,主要观察整节课程的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老师的教学机智及教学特色等;课程性质,主要观察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和课堂练习等;课堂文化,主要观察课堂气氛,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评价,学生参与的踊跃、表情、语言,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情况。
2.2 课前会议――初步熟悉本节课内容并确定观察分组
在进行课堂观察课之前,要组织课前会议主要内容有:(1)被观察者介绍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明确困难和问题,观察主题和观察重点。(2)针对老师的设计,讨论与交流,并确定观察时可能需注意的地方。(3)分配课堂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将观察者分成五个小组,四个观察点由四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组负责拍照,整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
2.3 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最好在上课之前就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在上课前的准备情况,并根据设计的量化表格如实填写观察的情况。如果过程中出现表格中没有出现的新情况,一并记录下来。为了记录更多的数据,可以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简单记录,结束之后再总结。
2.4 课后会议――如实汇报所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讨论
在课堂观察课结束之后,组织进行课后会议。主要进行以下几项事宜:第一是老师简单讲一下课后反思以及感悟。第二是每个小组做汇报。第三是各组提问,并讨论交流本节课的优缺点、特色以及值得发扬的地方。
2.5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将每一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整理、汇总并呈现出来,并根据结果修改完善所用的量化表格,然后总结课堂观察课在实践中的运用。
3 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1 课前会议 (下转第25页)(上接第9页)
被观察者:丁小芳。观察者:徐艳盟、白明强、龚艳茹、杨银慧。总结分析:张建琴。
首先是被观察者以说课的方式介绍本节课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明确困难和问题,同时熟悉观察重点。然后针对老师的设计,讨论与交流,并确定观察时可能需注意的地方。通过讨论确定本节课观察时需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解题步骤的引出以及引出的准确性;学生的理解以及应用;对于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否及时强化总结。
3.2 分配课堂观察的任务及要求
将观察者分成五个小组,四个观察点由四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组负责拍照,整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观察点1学生学习由杨银慧负责;观察点2教师教学由白明强负责;观察点3课程性质由徐艳萌负责;观察点4课堂文化由龚艳茹负责;总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和总结由笔者负责,并拍照。
3.3 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准备好观察表,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录音和录像。
3.4 课后会议
在课堂观察课结束之后,组织进行课后会议。(1)授课老师简单讲一下课后反思及感想。本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已有知识总结得出金属腐蚀的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总结得出金属防腐的措施。实验探究课要求老师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比较全面。(2)小组做汇报。每个小组做汇报,将每组所记录的内容填入表格当中,进行分析。(3)各组提问并讨论。各小组提问,并讨论交流本节课的优缺点、特色以及值得发扬的地方。
3.5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⑤
课堂观察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如观察表)记录有关某个具体的观察点的数据。
4 课堂观察的作用
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通过课堂观察课,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园合作氛围。每一节课堂观察课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一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整理、汇总并呈现出来,并根据结果修改完善所用的量化表格,然后总结课堂观察课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篇5
[关键词] 差异教学;个体差异;积极性;分组实验;转差促优
关注个体,关注差异,谋求个体的发展,是我们开展差异教育的宗旨。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及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针对个体来选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情境、分层作业和评价,尽可能考虑到个体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潜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我开展这项课题的过程中,我逐渐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学生分组,为差异教学做准备
学生们就像春天刚出土的嫩芽,难免良莠不齐。我把学生按成绩能够提高的幅度分成4个小组,不及格的学生定位为A组,因为他们可能提高成绩的空间最大,60-70分为B组,他们的成绩提高幅度的空间比较大;70-80分为C组,80-100分为D组,D组学生提高分数的空间最小,但他们每提高一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含金量比较高。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评价,我引进了 “基分”和“提分”, “基分”是分组前摸底考试的分数,“提分”是该次检测中的成绩与基础分相比提高的分值。以提分的高低和分值的含金量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在每一次单元考试后,我根据现有的成绩再度制定基分和重新分组,从而激发了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授课,实施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实施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该生所能掌握的最大限度。
例:化学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二节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3点:
教学目标: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2)溶液稀释是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之间的换算;
根据具体教学目标,我选择以下例题和习题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A组学生需要完成
例题:要配制20%的氢氧化钠200克,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习题:将24 kg的Nacl溶解于126 kg水中,配制得到的这种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B组:
例题 化学实验室现在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习题:现有质量分数为10%的 溶液40g,要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达到20%。可采取的方法是( )。A.蒸发20g水 B.蒸发24g水 C.加入3.2g
D.加入5g
C组:
例题 现有24%的硝酸钾溶液,2%的硝酸钾溶液,硝酸钾固体和水。请选用上述不同物质配制10%的硝酸钾溶液,将用量的最简整数比填入下表中相应的位置。
习题:通电分解水时,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以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现用31.8g 0.5%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经过一定时间后,得到0.2g氢气,同时会得到______g氧气,此时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D组:
例题:把一升98%的硫酸(密度为1.84g/cm2)稀释为20%的稀硫酸,需加水____毫升。 锌65克可以和200克稀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试求:
(1)可制得氢气多少升?(密度为0.09g/L)。
(2)该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把100克该硫酸稀释成10%的硫酸需加水多少克?
题:100g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中,含溶质
g。要配制100g这种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7%的盐酸(密度为 )
mL(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授课过程中,要求各小组同学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即A组习题全体必须通过,B组习题A组尽量通过,不能通过的课后单独辅导,B组以上同学必须通过,依此类推。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向高一组迈进。
三、分层作业,分类指导
对于课上没有达到本组目标的学生,课后及时耐心辅导,直至他掌握了这部分内容。通过家庭作业,再一次复习巩固课上的内容。
作业的布置也要按照课上所学内容,完成各组的课后作业,这个作业必须和白天上课的内容一致,难度也不要相差太大,如果能够完成更难一组的作业,即A组学生完成了B组的作业,哪怕是部分完成,也要及时给予全班性的表扬,根据完成的多少,在量化基分上加分。从而鼓励她们的学习和进步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高涨,成绩普遍上升,化学课成了学生们“比武”的演练场。
四、考试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
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差异教学理念。每次考试对于每组学生都有他们对应难度的选作题,一般不超过2道题,用不同的标记标出,以便每组学生都能识别。每一次的考试后,每位同学都在为是否完成了选作题,或激动、或懊悔、或期望再考一次,不服输的性格在每一位同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班级化学课上形成了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篇6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血液系统疾病;诊断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是检验学科最基本的技能, 它以简单、经济、实用而著称。当前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不断普及, 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也存在着误差。通过传统的血液涂片染色检查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结果准确性[1], 因此, 该项技术仍然是是临床上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本文通过对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指标异常的血标本及正常的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探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3年1~12月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结果异常的200例患者的血标本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12例, 女88例;年龄24~70岁, 平均年龄(40.5±11.3)岁;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200例血常规检测中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为对照组, 男114例, 女86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为(41.0±10.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仪器及方法 将所有标本先进行血液分析仪检查, 检查严格按仪器操作要求进行;再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血涂片形态学观察, 检查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对每一份标本做好记录。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假阴性假阳性结果 对照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异常7例, 假阴性率为3.5%, 观察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正常69例, 假阳性率为34.5%。详见表1。
2. 2 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常者显微镜下血涂片形态学分析 当WBC正常轻度增高或减低, 伴随N%、L%、M%、E%、B%中某项轻度增高时, 血细胞形态学结果异常检出率较低;当WBC正常、轻度增高或减低, 伴随N%、L%、M%、E%、B%中某项明显增高时, 血细胞形态学结果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
3 讨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 当前血常规检查技术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已经基本得到普及, 它可以测定血细胞的数量、体积、分布及白细胞间的比例[2], 它的高效性、精密度备受业内推崇, 但它不能直接体现血细胞的质量形态, 易遗漏以胞结构异常为主, 而在细胞大小方面相似的病理细胞, 比如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差[3]。所以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查仍是临床检验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 它的直接、快捷仍然是高档血细胞分析仪不能完全替代的。当血液分析仪检查提示异常细胞或临床上高度怀疑血液系统疾病的标本均应按照操作规程认真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异常7例, 假阴性率为3.5%, 观察组200例经涂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异常69例, 假阳性率为34.5%。该结果表明,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同时, 当WBC明显增高或减低, 伴随有N%、L%、M%、E%、B%中某项显著增高时, 血液分析仪没分类或M%或B%显著增高时, 必须进行显微镜检查, 以判断是否有白血病;当RBC、Hb、MCV或RDW指标异常时则要通过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来诊断是否有贫血;当遇到M%显著增高或M%和B%同时升高, 特别是M%>20%时, 必须显微镜下检查, 以早期发现白血病[4]。
综上所述, 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 虽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及其他相关参数, 但却不能对血细胞质量(形态)改变提供确切信息。细胞形态学检查能直接反应血细胞的质量、形态等, 当血细胞数量、比例、分布或直方图等发生异常或临床上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 一定要做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它能够为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直接有效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 乐家新.再论血细胞分析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30(4):365-370.
[2] 唐艺, 白鸽, 熊国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8, 14(5):259-260.
[3] 符志刚.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与分析仪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8):181-182.
篇7
关键词: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观” “察”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化学实验基础之上的。因而,我们就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早已达成共识。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有着重要的、独特的教育和教学功能,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知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为思维品质的培养提供生动的场景。演示实验对学生的直接要求是进行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的观察,“观察”不仅仅要“看”或“感觉”实验现象,不要“察”出事物变化的本质。“观”是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去感知(视、知、嗅、触等)实验的表面现象,而“察”则是在“观”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是一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活动,是实验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实验中只停留于“观”,那么即使“观”得再细、再全、再准,只会流于表面,失去了实验的真正意义,因为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生动、直观、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由表面现象中获得实质的内容,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得到同步提高。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一、注意“观”的定向引导,培养“察”的逻辑性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善于把观察的问题具体化,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从隐蔽的细节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做氨气或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而设置的喷泉实验中,教师往往依据课本,先将滴管中的少量水挤进圆底烧瓶,再打开止水夹,学生会看到烧杯中的水溶液源源不断地从导水管尖嘴部位迅速喷出,从而形成喷泉。通过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氨气或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的结论,对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勉强。在实验前老师可提出观察要点:胶头滴管中的水被挤压进入烧瓶后,导水管止水夹上部一段乳胶管有何变化?打开止水夹后又有何现象?学生通过乳胶管变得凹瘪,推想到烧杯压强减少了,其原因是烧瓶中气体变少了,顺理成章地“察”出气体极易溶于水的结论,从而减少思维的跨度。因为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思维逻辑,学生更易接受。在这样不断地训练中,学生会学会全面细致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思维,在逐步提高观察能力的同时,不断发展其他能力。
二、注意“观”的细微性,培养“察”的深刻性
“观”是“察”的基础,只有深入细地“观”,才能为“察”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如下实验现象:①钠投入水中后,浮在水面上;②钠立即与水发生反应,并有气体产生;③钠熔化成个圆球;④小圆球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⑤有嘶嘶的响声发出,最后小圆球消失;⑥反应后的水溶液使酚酞指示剂变红。由①②⑥的现象分析,学生可顺利找出合理的解释,对于③④⑤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钠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规则形状会迅速变为圆球状,学生答出钠与水反应被逐渐消耗,教师再问:钠只有一部分与水接触,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完整的球状?此时,可引导学生从生成气体推动钠的转动与反应放热两方面考虑,而反应放热与钠的熔点低是钠成为球状的主要原因,故描述钠成为小球时用“熔”字。这样学生能正确理解性质与现象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并且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对于现象④的解释:一问钠的小球为什么会游动,答为生成气体的推动作用,二问钠既然已是规则的圆球状,那么生成的气体从各个方向对钠的作用应是一致的,为什么小球到处游动。学生这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急于知道原因,这时候可以结合‘风”的形成来引导,树梢摇动(原因)风的作用(形成)空气流动冷热不均。此时学生恍然大悟,钠与水反应放热,造成烧杯中液体传热不均而引起流体流动,这是钠在水面上到处游动的最主要的原因。钠与水反应时发出嘶嘶的小声,可提示学生哪些不纯气体燃烧时会有爆鸣声,学生会理解这是产生氢气的缘故。这样的课堂设计可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思维不断活动并深入,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提高学生深刻观察的能力,养成寻根究底的观察习惯,使学生的活动不只体现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在头脑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意“观”的敏锐性,培养“察”的灵活性
同一实验,往往会因操作的改变而引起现象略有不同,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奇异现象”,使学生理解这类“异象同质”的原因,培养思维的敏锐性与灵活性。
在做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实验中,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后由红变黑,插入乙醇液体中立即变红,如此反复,可重复看到铜丝红黑红黑交替变化的现象,并嗅出液体由醇味变为刺激性气味,得出铜丝在该反应中起着“搬运”氧的作用,即催化作用,生成物为乙醇的氧化产物。稍稍改变,将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内、外焰上交替移动,仍可看到红黑颜色交替变化,引导学生对酒精灯内、外焰进行分析,找出不同,得出在酒精灯外焰上,酒精充分燃烧,温度较高,铜丝被氧化为氧化铜,由红变黑,移到内焰后,由于不完全燃烧,存在酒精蒸气,铜丝(氧化铜)移到此处后,将“氧”给了酒精分子,酒精被氧化。经过思考、讨论,学生增强了兴趣,并训练了思维能力。
再如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为了提高实验可视度,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可将该实验改为投影实验进行,具体操作如下:①调好投影仪;②将培养皿中加入适量水,置于投影仪上;③将一小块切割好的钠投入培养皿中;④迅速盖上培养皿。观察细致的学生能够发现反应完成后屏幕上培养皿的影像比反应前模糊许多,打开培养皿会发现上面有许多水雾,得出“钠与水反应放热”的结论。因此,让学生总结能够证明钠与水反应放热的实验现象有:①培养皿上的水雾;②不规则的钠变为一个小球;③钠在水面上到处游动,等等。
四、注意“观”的持续性,培养“察”的全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集中在刺激较强的实验现象上,观察不细致、不全面,这是由于缺乏“观”的持续性,为了保证“观”的材料准确和完整,就要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注意观察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光看“热闹”。例如:初三绪言中镁条的燃烧实验,学生往往被白光的强烈视觉刺激所吸引,而忽视了白光之后白色粉末生成这一现象,这是学生观察的“强度律”在起作用,忘记了继续“观”,使“观”发生了中断,而导致现象不完整,冲淡了有新物质产生的观察主题,这样就影响了“察”的准确和全面进行。
篇8
关键词:友谊关系;性别差异;QAP相关分析;自相关
友谊是一种人际关系,指的是以信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对一的长久稳定的情感互动[1][2]。大学生的交往活动,友谊关系受到不少关注。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交往日益显出弊端;一方面是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3]。因此本次研究就大学生友谊关系展开研究。以性别对大学生交往产生的影响和差异为着手点,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量化科学的研究。作者更基于研究的结果提出了些意见和看法。
1.研究背景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中“沟通能力”排行十分靠前[4]。可见社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重视。但社会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性别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次研究就着眼于性别对大学生友谊关系的影响。是男生更倾向与交友还是女生,同性之间是否更能形成友谊关系等。
2.研究步骤
2.1 数据采集
问卷调查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调查方法[5],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基础问卷调查系统,对本校的203位大一学生进行了统一的有关友谊关系的数据采集,收集到的数据100%地回收到sql2008R2数据库中。
2.2 数据回收整理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对一些有歧义的数据做了删除操作。最后剩余有效数据数量为155。
2.3 数据转换
分析关系型数据需要利用Ucinet、Pajek等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这些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可视化效果[6],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对数据进行了转换使其成为能被UCINET软件所能识别的关系矩阵,对数据进行有关密度,自相关,QAP相关分析的量化研究。
3.研究结果分析
3.1 整体网络密度
沿UCINET6.0软件的Network -Cohesion -Density -Old Density procedure这一路径得到研究对象整体网络平均密度为0.0760。整体网络的平均密度可以反映出该所研究的群体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结合密度看,该研究的群体之间交往程度浅,交友能力有待提高。
3.2 QAP相关分析
研究性别对友谊关系的影响,涉及到了属性变量对关系矩阵的影响。传统的OLS(最小二乘法)统计分析方法不再适用[7]。QAP(二次指派程序)利用随机化检验方法检验这种“关系”与“关系”之间的关系[8]。是一种对两个方阵中各个格值的相似性进行比较的方法[8]。基于QAP的计算方法对性别属性和友谊关系进行“关系”的研究。
沿UCINET软件Tool-Testing Hypotheses-Dyadic(QAP)-QAP correlation路径导入“性别关系矩阵”和“友谊关系矩阵”得到结果:“Obs Value”是两矩阵”实际观察到的相关系数,数值为0.047。
“Significa”是指显著性水平。显著性的高低说明观察到的相关系数是随机出现的可能的高低。显著性水平为0.001,数值低,说明该研究数据中性别对友谊关系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
结合“Obs Value”和“Significa”结果总体分析,性别的异同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确实存在影响,但在本次研究的群体中影响不是特别显著。
3.3 自相关
由上述研究发现性别确实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利用UCINET软件的自相关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个群体间的交往程度。沿软件的Tool-Testing Hypotheses-Mixed Dyadic/Nodal-Categorical attributes-Join Count路径,导入“友谊关系矩阵”和“性别”属性向量计算的结果:
图3自相关分析图
如图群体1 1-1:是指男生与男生;群体2 1-2:是指男生与女生;群体3 2-2:是指女生与女生。
“Expected”是指期望值,其值等于可能出现的关系总数的一半。“Observed”是实际在群体中出现的关系数量。如图可见群体1和群体2之内的关系数量超过了期望值,唯独群体3的关系数量低与期望值。可见同性之间的交往明显高于异性之间的交往。
综合三个群体的自相关分析可以知道性别的差异的确是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从数据中还可以发现男生,女生人际交往程度相差不大,且在交友方面男生女生都需要加强。
4.总结
良好的友谊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能力、智力开发、人格完善等[1]。由两方面的研究发现本次研究的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欠缺,且在朋友选择方面更倾向于同性。异性友谊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短期或是长期的择偶标准[9],因此对异性友谊也不可忽视。学校一方面要促进异性之间的交往,但同时需要控制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学校不防专门开设一次主题讲座,一来让学生得到了正确的引导,二来学生之间多了交流机会。此外,班级之间可以举办聚会来促进班级间的友谊,学院之间也可以通过如学院的相互了解来促进不同学院同学之间的关系等。人际交往能力作为步入社会最重要的社交能力是在大学期间最需要学会的。(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戴妍.儿童青少年友谊关系的积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2]杨军.探讨大学生友谊关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6期
[3]刘彦华,曾宪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差异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
[4]/graup/topic/1131270/2006-06―22
[5]郑晶晶.问卷调查法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14年,第10期
[6]石彭辉.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年,第02期
[7]刘军.QAP:测量“关系”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J],2007
篇9
关键词:数学课堂;观察;反思;评价
一、教学案例概述
这是一堂七年级数学课,学生还在整理学具,端正坐姿时,老师便开始上课。
师:导入语: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都喜欢吃冰淇淋,那么你能解决一道关于冰淇淋的数学问题吗?
师:指着课本上一道问题:质量为45g的某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为1:2:6,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问:“你们在学校学过这类问题吗?”
生:学过(齐答)
师:这是我们在小学学过的按比例分配问题,你们会做吗?
生:会做(齐答),有个别学生直接说出了结果。(在课本上找到)
师:转身迅速地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师:问学生你们会用方程解决吗?
生:不会。
师: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用方程解决问题。
二、诸多针对性观察与反思
1、关于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也是课堂教学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但如何能够科学地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夏天吃冰淇淋引入,学生熟悉也喜欢,效果较好。然而,在仔细看一下这位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去思考,而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教师直接在黑板写出,从提问的技术角度而言,这种考察学生认知结构的题目,是对学生已学知识的复习,按比例分配学生已经学过,要让学生自己完成,不要让学生养成在课本中找答案的不良习惯,这种寻找教师需要的答案惰性思维习惯,直接后果将是学生不会思考也不去思考问题。有一项调查表明,近一半学生认为,上课只要能认真听懂老师讲的就能取得好成绩,而自己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是一个多么危险信号!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很快写出了一道类似的题目:一种混凝土由水、水泥、黄沙、碎石搅拌而成,这四种原料的比是0.7:1:2:2.4,需要这种混凝土2100千克,则各种原料分别需要多少千克?
师:这道题如何用我们所学过的方程解决呢?同学们可以同桌讨论,也可以小组商量(教师在课桌前几排巡视)
2、这样的小组合作徒有形式
这时教室内却非常安静,大多数数学在自己演算,还有一两位学生在向同学借文具,后面还有个别学生在抄题。很明显,学生没有领会老师用意,没有讨论意向和动机。这大概是教师所提问题没有激起学生讨论的兴趣,还是他们根本就没有养成讨论的习惯。
从教师的话语可以感到,他有让学生讨论的意图,这也符合当前的课改精神,但是教师没有采取任何策略去组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如果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明确知道将要进行的数学活动,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哪些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讨论、去合作,从而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时教师在有意识地把教学任务分解为若干主题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中获得帮助,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抄题,不如课前教师以讲学稿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这样便能大大缩短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当教师发现前面的个别优等生已经做完时,教师便转身走向讲台,问学生。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只有几位学生回答)。
这时教师让一位优等生说出解题过程,自己在黑板上板书完成。
3、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也不能用自己的活动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动脑活动,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产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成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施展本领的大舞台。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老师出了一个日历问题的应用题。小明与小刚玩一个小游戏:小明任意翻一本日历,看到上面同一行的4个数字,算了一下,和为86,他把结果告诉了小刚,要小刚说出这4个数中的第1个数是多少?
师:拿出一张日历让学生看,并让学生找出相邻数字之间的规律。
师总结出规律,并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大概3分钟后,教师讲解过程并问学生:“做对的同学举手给我看看。”(约莫173的学生举手)“很好”教师接着讲解课后的练一练,然后布置课堂作业。
4、评价学生要关注整体效果
篇1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意外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90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行整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45例,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痊愈4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3例,死亡1例;对照组痊愈35例,转外科治疗7例,死亡3例。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护理;效果观察
临床急危重症中,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较高发病率,包括各种脑部血管病损,主要为脑梗死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系统闭塞或破裂引起的脑出血,导致脑局部急骤发展的功能障碍,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健康,临床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环节[1]。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90例,随机分为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行整体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各45例,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年龄56-89岁,平均(67.5±5.6)岁,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脑梗死合并脑出血3例,脑出血22例,脑梗死65例。无障碍者3例,肢体、语言不同程度障碍者87例;意识不清者21例,意识清醒者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行止血、活化血管等治疗,急性期的患者均减少搬动,保持病房安静,使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将床头抬高15。-30。,为静脉回流创造条件,使脑水肿症状减轻,同时采取敷冰袋的方式使局部保持低温,以使出血量减少,使脑代谢率降低。可在意识不清有躁动症状的患者床边加设护栏,避免摔伤意外。协助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或误吸,并行导尿管留置,以免发生尿潴留。对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严密观察大面积脑梗死及脑出血患者的体温,瞳孔、意识、血压、呼吸变化,对患者有无头痛、意识障碍加深、一侧瞳孔扩大、躁动等脑疝形成先兆进行观察,记录大便、呕吐物的量及颜色,若呕吐物为鲜红色或咖啡色,大便为黑色或柏油样提示患者有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发生。对用药后24h尿量进行观察,并对出入量准确记录,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观察组在以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加强用药期间的护理干预 对血压定时测量,不宜过低或过快,尤其是行静脉降压时,避免对头部的血供造成影响,使脑组织损伤、缺氧加重,25%甘露醇注射液为临床常用的脱水剂,在应用前需适当加热,在保证结晶融化浓度适宜的同时,使其对血管的刺激减少。采用输血器或大号静脉穿刺针输注脱水剂以快速在30min输入,应注意脱水剂的间隔应用时间和各种脱水剂的交替应用方法,以起到平稳、持续对颅压降低的效果。加强观察,在用药前十几分钟更要加大巡视力度,对输液部位经常更换,以免发生静脉炎,对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和用药情况准确掌握,尤其部分烦躁患者应用镇静剂时,需对药物作用结果或是病情变化引起的烦躁进行鉴别[2]。
1.2.2 并发症预后及干预 各项操作严格无菌化规范,加强皮肤、口腔的护理,患者的床铺及身体需保持清洁,定时叩背、翻身,预防肺部感染及压疮发生,及时吸痰,使呼吸道保持通畅,依据病情,在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有应激性溃疡发生时,需保证护胃、制酸药物足量、及时应用,并对大便宜和引流物作好观察,患者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时,需对电解质、肾功能、肝动态监测,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病异常并处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做好预后,将下肢抬高,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可加强主动、被动肢体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1.2.3 心理干预 患者在病发脑血管意外时多病情危重、起病急骤,具有较高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进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故需对患者的思想动态进行细致掌握,对病情及转归情况及时告知,适时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取得患者信任,以增强其安全感,提高配合依从性,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在亲情上多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心情处于愉悦状态,为康复创造条件。
1.2.4 康复干预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掌握高血氧治疗指征并尽量在早期开展,以对脑恢复起到促进作用,使生存质量显著提高,并行整体全面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早期康复锻炼的方法,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生命体征平稳的48h后行功能训练,如吞咽动作、面部肌群活动、发音、肢体功能摆放等,为出院后继续锻炼创造条件,同时规范饮食,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3]。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痊愈4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3例,死亡1例;对照组痊愈35例,转外科治疗7例,死亡3例。观察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意外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如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并发症观察及预防等,对预后和生存质量有直接相关性,可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消除焦虑情绪,促进体机恢复。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薛庆澄,王忠诚,史玉良,等.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