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监测范文

时间:2023-04-08 16:3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监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监测

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内蒙古医学院

主办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9388

国内刊号:15-1350/R

邮发代号:16-29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收集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由医疗机构上报的户籍为和平区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例。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病例由全市的医疗机构收集,填写报告卡报至病例户籍所在地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然后录入天津市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来源于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户籍居民全死因资料。

1.2质量控制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抽查各医疗机构报告的发病和死亡病例,进行真实性核对及漏报情况调查。

1.3监测病种

目前,天津市监测报告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病例包括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发作事件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未分类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发作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猝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0来确定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病例,心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05-I09、I11、I20-I27和I30-I52;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包括I60-I69[2]。

1.4统计学分析

用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按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比计算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总体情况

天津市和平区2010-2014年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共10974例,发病率为545.27/10万,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总人数为7919例,死亡率为393.48/10万。5年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总体上来看有升有降,2011年有所降低,2012年又明显上升,2012年之后基本上稳中有降,但是2014年发病率仍高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P<0.05),各年标化发病率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为脑梗死(χ2=23265.17,P<0.05),见表1。将各年死亡率进行标化,和平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自2011年明显下降,之后相对稳定;2012-2014年间标化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死亡率低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91,P<0.05)。而死亡率最高的病种为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8.21,P<0.05),见表2。

2.2不同性别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情况和平区

2010-2014年男性发病6598例,发病率为681.63/10万,女性发病4376例,发病率为418.90/10万,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4,P<0.05),见表3。男性死亡人数为4006例,死亡率为413.86/10万,女性死亡人数为3913例,死亡率为374.5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8,P<0.05),见表4。2.3不同年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情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70岁之后发病率达到高峰,而80岁之后的死亡率最高,达到人群平均死亡率的10倍,见表5、表6。

3讨论

篇3

大连市沙河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大连市2013—2014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的分析及对比,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感染情况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2013—2014年夏季在中心医院腹泻门诊就诊的腹泻患者进行个案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检测。结果 2013年275例患者中,检出志贺氏菌1株、检出率0.4%(1/275),副溶血性弧菌63株、检出率22.9%(63/275)。2014年200例患者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0株、检出率20.0%(40/200)。2013年与2014年相对比,致病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连地区食源性疾病病原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应在完善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对各类海鲜产品及其制品的风险监测。

[

关键词 ] 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09-02

[作者简介] 隋学林(1980-),男,主管检验师,本科,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微生物检验)。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和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食源性疾病是分布广泛,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也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已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监测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2-4]。为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感染情况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201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参与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工作。现将2013—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报道如下。

1 样本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13—2014年大连市中心医院肠道门诊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床检验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同时采集病人的新鲜粪便或肛拭标本送临检实验室。2年总计采集475例粪便标本(2013年275例,2014年200例)。

1.2病例定义

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1.3检测项目及方法

严格按照《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粪便中沙门菌、志贺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鉴定标准检验程序(SOP)》,对收集到病例生物样本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测。

1.4试剂和仪器

麦康凯琼脂、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琼脂(XLD)、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CBS琼脂、三糖铁、氧化酶试剂等,由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沙门菌显色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是由郑州博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科玛嘉显色培养基;API生化鉴定条是由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提供;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诊断血清由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如表1所示,2013年275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64份标本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23.3%(64/27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检出63株、检出率为22.9%(63/275);福氏Ⅱ型志贺氏菌检出1株,检出率为0.4%(1/275);沙门氏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未检出。

2014年200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40份标本检出致病菌,检出率为20%(20/200)。这40株致病菌均为副溶血性弧菌,其他三种菌未检出。

对2013年和2014年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致病菌检出率的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P>0.05)。

3 讨论

近几年,在沿海地区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呈上升趋势[5-7]。该次调查显示,2013—2014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高达21.7%,为主要致病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1950年从日本一次爆发性食物中毒中分离发现,为一种嗜盐弧菌,需在一定氯化钠浓度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此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及其腌制食品中。大连作为沿海城市,市民多有生食或半生食海产品的习惯,如果保存不当可导致副溶血性弧菌大量繁殖,造成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提示监管部门应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副溶血性弧菌在海产品中的分布有明显季节性,夏秋季也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采集的标本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大大高于其他季节[8-1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范围继续扩大,对全市范围肠道门诊的腹泻患者进行有效监测,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持续加强夏秋季对各类海鲜产品及其制品的风险监测,从源头开始防止被病原菌污染的食品流入市场,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

参考文献]

[1] 陈炳卿,刘志诚,王茂起.现代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47.

[2] 吕秋艳,王志越,宋景红,等.2010-201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5):633-635,638.

[3] 蔡周梅,郭永强,林静梅.2012年梧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5): 636-638.

[4] 罗寿军.2011—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食品微生物污染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2):205-207.

[5] 何洁仪,李迎月,邓志爱,等.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特征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学杂志,2011,23(5):464-468.

[6] 游杰, 黄薇,梅树江,等.深圳市社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4,30(3):408-410,413.

[7] 梅玲玲,龚璞,占利,等.浙江省副溶血性弧菌O3:K6血清型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30(3):278-281.

[8] 张俊彦,梅玲玲,朱敏,等.301份海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3):509-510.

[9] 封会茹,曲梅,耿荣,等.2010-2012年北京市丰台区感染性腹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疾病监测,2013,28(2):96-100.

篇4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

世界卫生组织对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自愈性疾病,但这类疾病的发生极其频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相当大。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8江苏省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数据。

1.2 方法 在江苏省苏州、无锡、南通、泰州、扬州、常州、南京、徐州8个市,每个市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院2所(市区和城郊结合部各1所)作为哨点医院,于4~10月份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的患者详细询问其24 h内的饮食史,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哨点医院对每个患者及时采集足量的粪便、呕吐物或血标本进行检测,检测病原的种类为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空肠弯曲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河流弧菌、温和气单孢菌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7个月的主动监测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2 091例。其中苏州报告47例,无锡181例,南通1168例,泰州154例,扬州377例,徐州118例,常州18例,南京28例。见表1。

2.2 食源性疾病发患者群临床症状分布 临床表现中12.6%的人有发热症状,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占60.2%,29.1%的人有呕吐症状,83.5%的人有腹痛症状,98.7%的人出现腹泻症状。

2.3 引起发病的原因食品分布

原因食品分布中,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29.2%,水产品引起的占14.3%。见表3。

2.4 食源性疾病责任单位分布 从可疑食物销售地点分析,出其他原因外,家庭最多,占21.0%,饮食服务单位其次,占12.2%。见表4。

2.5 食源性疾病患者治疗情况分布

发患者群中,输液的占85.2%,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占91.1%,住院的人数占发病总数的2.3%。见表5。

2.6 致病因素分布 从食源性疾病原因分析,原因不明的占绝大多数。从食源性疾病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菌株137株。副溶血性弧菌55株,变形杆菌58株,沙门氏菌3株,志贺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见表6。

3 讨论

食源性疾病有暴发性和散发性的两种,食物中毒是暴发性食源性疾病;本文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数据是散发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据报道,1980年全球有562万人死于食源性疾病,其中亚洲有364万人,占64.8%;英国约有1/5的肠道感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每年约170万0~15岁儿童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引起的腹泻而死亡。根据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病数要比报告的病例数多300~500倍,全世界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达数亿[2]。我国关于食源性疾病的统计资料目前还没有,但食物中毒患者每年在2万人左右。

本文报告的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中腹痛腹泻症状的占绝大多数,分别占83.5%、98.7%。原因食品分布中,肉与肉制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占29.2%,水产品引起的占14.3%。从可疑食物销售地点分析,除其它类外,家庭最多,占21.0%,饮食服务单位其次,占12.2%,食品摊贩第3位,占8.3%。发患者群中,输液的占85.2%,使用抗菌素治疗的占91.1%,住院的人数占发病总数的2.3%。

从食源性疾病原因分析,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菌株137株。副溶血性弧菌55株,变形杆菌58株,沙门氏菌3株,志贺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原因不明的占绝大多数,因此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

我省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刚设立不久,报告体系及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例如,8个设立哨点医院的地区中,从患者粪便中分离菌株137株,无锡72株、徐州18株,泰州16株,而苏北的南通并无此类数据,此外,致病菌检测的种类也较局限。今后应当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及报告卡制度,强化岗位职责,各哨点医院应该尽可能地对每份标本进行实验室诊断,及时采集足量的标本做更多的检测。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是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础工作,是评估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食源性疾病监测对阐明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新的食物媒介和病原因子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参 考 文 献

[1] 陈炳卿,刘志诚,王茂起.现代食品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47.

篇5

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对诊断心肌损害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1]。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于2002年提出,cTnⅠ可取代心肌酶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而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金标准。cTnⅠ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内,约30%游离在胞浆内,为可溶性;大部分以结构蛋白形式固定于肌原纤维上,为不可溶性[2]。其与心肌结构蛋白相结合,通过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变化调节心肌收缩和舒张过程。

cTnⅠ的临床意义

新生儿窒息与cTnⅠ:新生儿窒息后体内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增高,可直接损伤生物膜,使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在心肌细胞损伤早期,游离于胞浆内的cTnⅠ快速释出,血清cTnⅠ水平于伤后4~6小时升高,于损伤后18~24小时达高峰,1周后降至正常。其分子量较CKMB小,当心肌受损时cTnⅠ更易从心肌细胞中弥散释出。因此,测定cTnⅠ可作为围生期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早期、灵敏、特异的诊断指标,并作为常规生化检查项目,以便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减少新生儿病死率。

小儿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与cTnⅠ:已有研究证实,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能引起血清cTnⅠ的升高。检测感染性休克犬血清cTnⅠ水平,结果发现感染性休克1小时后cTnⅠ升高达50%。在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病人中血清cTnⅠ升高31%~80%。

严重烧伤与cTnⅠ:重度烧伤后并发症多,心脏是主要受累脏器之一。然而严重烧伤患者除伤及皮肤外,还常累及肌肉组织和其他组织器官,使非心脏来源的CK、CKMB、LDH和AST升高,故以心肌酶作为烧伤后心肌损伤的指标受到一定限制。

癫痫发作与cTnⅠ:国内外已有动物实验研究证实,用电刺激后大鼠100%惊厥发作,惊厥以致癫痫动物并检测电惊厥大鼠癫痫发作时及发作后动态血清cTnⅠ的变化,惊厥6小时即增高,12小时达高峰,24小时下降,血清cTnⅠ均高于惊厥前,说明电惊厥大鼠癫痫发作可引起心肌肌钙蛋白异常改变,心肌肌钙蛋白在惊厥后的升高说明癫痫发作可引起心脏结构性损害。测定42例惊厥持续状态患儿血清心肌酶谱、cTnⅠ与非惊厥持续状态的惊厥患儿进行比较,实验组测阳性率50%,对照组均为阴性。小儿癫痫、惊厥持续状态因素很多伴有脑损伤,特别是发作时神经肌肉痉挛引起骨骼肌损伤,血清CK、CKMB可升高。因此,常规将生化指标CKMB用于诊断心肌损伤不够准确。研究表明:①惊厥时代谢率增加2~3倍,耗氧量也随之增加2~3倍,可引起cTnⅠ水平的升高,心肌缺氧可能性增大。轻度可致细胞质未结合的 cTnⅠ释放;严重者因微血管受损而致供氧进一步减少,心肌受损严重,cTnⅠ将持续释放。②惊厥持续状态引起严重缺氧和脑损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伴骨骼肌不断损伤,cTnⅠ与CK、CKMB相比,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因此,对该类病人应加强检测cTnⅠ有助于识别早期和微小的心肌损伤。

小 结

综上所述,血清cTnⅠ检测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非心脏病领域,在儿科引起微小的心肌损伤疾病种类很多,及时检测血清cTnⅠ,对于预测疾病并发症,早期诊断、治疗、评估预后显示了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篇6

[关键词] 病残儿;医学鉴定;出生缺陷干预;非遗传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1-17-02

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自2000年以来已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对289例病残儿的病因、地区分布进行分析,旨在为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有效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7~2008年富阳市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结果及病史记录共289例。289例病残儿年龄1~14岁,男243例,占84.08%,女46例,占15.92%。农村儿童228例,占78.89%,城镇儿童61例,占22.11%。

1.2方法

由病残儿的父母书面申请,乡镇街道计生服务员负责调查核实,并进行家系调查,市计指导站初审后上报杭州市人口计生委,再由杭州地区市级专家鉴定小组现场体格检查、审核相关辅助检查项目,提出疾病诊断,作出鉴定结果。

1.3鉴定标准

1991年国家计生委的《独生子女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暂行标准及第二胎优生原则》和根据2002年国家计生委的《病残儿医学鉴定诊断标准及其父母再生育的指导原则》。

2结果

病残儿疾病分布情况:289例病残儿疾病分布48种,其中非遗传性疾病208例,占71.97%;遗传性疾病81例,占28.03%。遗传性疾病中多基因遗传病50例,占61.73%,单基因遗传病25例,占30.86%,染色体病6例,占7.4%。具体详见表1、2。

3讨论

289例病残儿中,非遗传性疾病208例,其中神经系统疾病116例(55.77%),眼耳疾病23例(11.06%),恶性肿瘤16例(7.69%),血液系统疾病11例(5.29%),心血管系统疾病6例(2.88%),其他36例(17.31%)。由于外伤、产程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后天残疾75例,占病残儿的25.95%,故本文重点讨论。

车祸、烫伤、烧伤、意外伤等导致后天残疾44例(肢体残疾10例、精神发育迟滞10例、失明8例、继发性癫痫6例、脑性瘫痪5例、偏瘫3例、尿道断裂左耻骨断裂1例、生殖器损伤1例),占所有病残儿的15.22%,发病年龄为2~7岁,农村儿童占76%。作为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和教育机构,在做好客观环境的防护、看管之外,进一步加强儿童对危险排除、灾难处置、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增加消防、地震、急救等知识的实地演练,提高儿童的自防、自救能力,是减少病残儿的发生可控性方法。

胎儿宫内外窒息、产程处理不当、产伤等产科原因导致后天残疾31例(精神发育迟滞13例、继发性癫痫8例、脑瘫6例、臂丛神经受损4例),占所有病残儿的10.73%。随着产科质量的提高病残儿随之减少,1997~1999年27例,2000~2008年4例。故加强产程监护、选择合适的助产方式结束分娩、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产科质量、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等是进一步减少病残儿发生的重要环节。

本组病残儿男女性别比为5.281,与国内多家机构调查结果一致[1]。城乡之比为3.741,农村病残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造成地区分布差异原因可能是:农村孕产妇文化水平较低,自我保健意识、优生优育观念淡薄;孕期农药、放射线等有害物质的接触较多,造成对胎儿的伤害;城乡之间优生优育知识指导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的医疗技术和条件相对落后于城镇;孕产期保健落实不到位;农村相对落后的婚育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

病残儿中智力低下103例,占35.64%。其中遗传性疾病20例(多基因遗传病引起智力低下13例、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6例、单基因遗传病黏多糖储积症1例),占19.42%。非遗传病中智力低下83例(产伤、意外伤害等原因造成的有34例,胎儿宫内窘迫、早产、脑炎后遗症、脑积水、颅内肿瘤等共计20例,不明原因29例),占80.58%。智力低下是指在发育期内(18岁以下)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智商<70),同时伴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个人生活能力的明显缺陷。智力低下在我国的发生率为2.2%,轻、中度者约为2.0%,重度者为0.2%[2],特别是重度智力低下,给家庭、社会、国家造成了多方面的负担,故预防与治疗应引起高度重视。智力低下的病因学分类为:单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疾病、疾病的后遗症等。因引起智力低下的原因很多,所以预防工作也应从多方入手。围产期(即孕28周至产后7d)关系母婴的生命及健康,对胎儿的智力发育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围产期保健,确保孕妇健康,减少影响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防治孕期并发症,能有效减少智力低下儿的发生。孕妇在围产期应定期进行产检,防止感染,慎重用药,禁食烟酒,节制性生活。尤其孕晚期性生活易引起胎儿宫内感染、胎膜早破及早产,易引起脑瘫。另孕期慢性缺氧亦会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妊高征患者由于胎盘缺血、缺氧,致使胎儿脑细胞分化受阻,易致使智力低下,故孕高征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改善胎儿缺氧状况,将脑细胞损害降到最低程度,若治疗效果不佳者,则应及早终止妊娠。从智力低下病因分析可见,产程窒息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的最常见后天因素,会导致严重脑损伤,且窒息时间愈长,脑损伤越严重,智力发育愈低下。加强产程监控,能有效避免产程窒息,有利于减少智力低下病残儿的产生,有利于促进优生优育[3]。

4建议与对策

要加大对优生优育、孕期保健、生殖健康、遗传病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形成全社会、多层面、全方位的优生知识普及氛围。作为计划生育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建立优生遗传咨询,一方面要对遗传病者及其家属解释遗传病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诊断、治疗、预后等,分析子女患病的风险率,介绍产前筛查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和指导。另一方面,也包括对广大健康的咨询对象普及科学知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优生工作,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推动社会进步。

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大力推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以“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认真落实好三级干预。一级干预:指出生缺陷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出生缺陷的根本措施,包括婚前检查、遗传咨询、孕前保健和指导、孕早期保健。二级预防:指在孕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和早采取措施,以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包括孕中晚期保健、产前诊断、产前监护。三级预防:是对出生缺陷儿的治疗,包括新生儿的疾病筛查及对畸形儿的治疗康复。目前主要针对PKU、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两种遗传性疾病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患儿及时进行诊治。政府要加大对出生缺陷干预的财力保障,为广大育龄夫妇提供免费或低价位的口服叶酸、婚前优生检测检查及遗传疾病筛选服务等,提高群众的参与率,从根本上减少病残儿的发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和谐的人口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凤霞,徐文,姚屹,等. 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19-2121.

[2]高士濂,王经纶. 人类生殖调节图谱[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2.

[3] 黄梅珍. 独生子女病残儿脑性瘫痪致病原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0,8(5):219.

篇7

马弋,1977年12月生于浙江省金华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现任职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检所,湖北省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秘书。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微生物学检验。曾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1本,参与起草国家食品安全标准3个,获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成果奖各1次。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出现给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断带来风险和精神恐慌,食品安全现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0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检测机构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中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相关人员不仅必须具食品安全保障的基本能力,还应具应对各类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检验能力,为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与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一些更加快速,准确的新方法正在逐步普及。特别是一些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仪器的使用,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也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了进一步的了解食源性致病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测,我们邀请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弋老师,请他与大家共同分享解决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问题的成功经验。

记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有哪些?请举例说明一些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特点及其致病机理?

马弋: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项目主要分为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定量检测主要是针对一些卫生指标菌,它能反映出食品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而定性检测的致病菌一般都是在某一类食品中不得检出的,不同的食品容易受到污染的致病菌也有所不同,比如说禽类食品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病原菌,全世界已发现的血清型有2500多种,不产生外毒素,有较强的内毒素,并有一定的侵袭力,个别菌还能产生肠毒素,其中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引起肠热症为主的伤寒,副伤寒,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而非伤寒沙门氏菌则会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与此同时,婴幼儿奶粉及米粉中的阪崎肠杆菌的安全性问题,近年来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8版的国家标准GB/T4789《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就把它作为新增菌纳入进去,它主要引起婴儿患上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菌血症和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此外,海产品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最为常见,该菌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生长,产生大量的肠毒素。患者会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大多数患者会中度脱水,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会因为严重脱水而有生命危险。

记者:结合您多年来微生物检验经验您觉得微生物检验的难点及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弋:我个人觉得最大的难点及核心是对致病菌的定量检测,因为致病菌长期与人类共存,大部分致病菌都是我们肠道内常见的菌群,大多都是条件致病菌,只有达到一定的量,超过了一定的发病阈值才引起发病,所以食物中检出阳性致病菌并不一定发病,而且食物的一些加工过程也可以杀灭致病菌,所以定量的概念很重要。由于细菌的生长和环境密切相关,数量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所以最难的还是定量。再一个就是细菌的耐药性,现在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临床医生很难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病人进行救治,所以在监测致病菌的同时最好能对其耐药谱进行一个检测。如果只做定性检测,难点在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这跟检验人员的经验,培养基的质量,仪器设的使用等因素相关。

记者:鉴于食源性致病菌的上述特性,其检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检测高要求,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马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向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代谢技术、基因指纹图谱技术,自动化仪器、生物传感器等方向发展。

记者:在此您能否介绍几种新的检测方法?

马弋:新型快速检测技术:

1、API手工生化鉴定系统:最常见的有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的API20E。

2、以免疫学方法建立的快速检测技术:免疫测定法的代表技术是ELISA技术,是抗原或抗体吸附到固相载体上作为一种试剂,来检测标本中有无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的一种方法。ELIS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几乎所有可溶性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均可检测。与免疫荧光技术相比,ELISA敏感性高,不需特殊设,结果观察简便。

3、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系统: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除了可用于初筛检测,由于其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可直接用于微生物的鉴定。

4、自动化仪器。

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是由微量生化检测系统发展而来。其原理是将各种不同的生化反应组成专一鉴定试剂条(或板)。经培养后用光电读数器自动读数,将数据自动传送到计算机,由计算机分析处理,并打印结果分析报告。这一类的鉴定系统主要有:ATB(法国梅里埃公司),BIOLOG(美国BIOLOG)等,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除了鉴定微生物外,也可进行药敏试验。

Vitek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采用光电技术,电脑技术和细菌八进位制数码鉴定相结合。对各反应孔底物进行光扫描,动态观察反应变化,一旦试卡内终点指示孔到达临界值,指示反应完成,系统将最后一次判读的结果所得生物数码与菌种库标准菌生物模型相比较,经矩阵分析得出鉴定值和鉴定结果,并自动打印报告。

篇8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系指在妊娠期首次发现或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其发生率为1~5%。与2型糖尿病一样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所致。妊娠期复杂的代谢改变使糖尿病的控制更加复杂化,患者的病理妊娠、分娩期并发症和胎婴儿并发症也明显增高。开展GDM普查、充足的孕前准备及细致科学的妊娠期护理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重要环节。我院对2004 年1 月~2008 年7 月分娩的21 例GDM患者加强了血糖监测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 年1 月~2008 年7 月在我科产前检查确诊并住院分娩的GDM患者共21 例,初产妇17 例,经产妇4 例;发病年龄22~38 岁,平均27.3 岁;分娩方式:16 例剖宫产,5 例自然分娩;分娩孕周<38 周6 例,38~40 周15 例;病理妊娠和分娩期并发症5 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轻度)2 例,泌尿系感染3 例;胎婴并发症6 例,其中巨大儿1 例,高胆红素血症和胎儿宫内窘迫各2 例,新生儿感染1 例;新生儿出生体重:1 例巨大儿,体重4350 g,20 例新生儿体重在3050~3900 g。

2 妊娠糖尿病的筛选

2.1 提高产前诊断,筛选GDM

有以下几种情形的孕妇应检查是否存在妊娠糖尿病: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②有异常分娩史者,如原因不明的多次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畸形或巨大儿分娩史;③此次妊娠怀疑胎儿偏大或羊水过多;④反复霉菌性阴道炎久治不愈;⑤肥胖孕妇;⑥年龄>30 岁的孕妇;⑦早期反复出现尿糖阳性;⑧有多饮、多食、多尿者。

2.2 筛查方法

孕妇空腹血糖较非孕妇低,因而空腹血糖不作为筛查方法。尿糖(++)或以上应引起重视,但作为筛查方法未被广泛应用。我们采用24~30 周口服50g葡萄糖筛选,阳性者口服葡萄糖作糖耐量试验(OGTT)。

3 护理

3.1 做好健康宣教

GDM患者因控制饮食、应用胰岛素治疗、反复检查、缺乏糖尿病知识而紧张、焦虑,担心影响胎儿发育及致畸,因而,要加强对GDM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既要让患者了解GDM对孕妇、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提高重视程度,又要认识到良好的饮食控制及系统的药物治疗能有效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嘱其严格遵守医嘱,定期复查,并随孕期进展,逐渐增加就医次数。

3.2 重视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及性格特点,选择最恰当的沟通方式,鼓励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请家属配合做好孕妇的思想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组患者通过良好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均遵医嘱定期产前检查,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转贴于

3.3 严格控制饮食

饮食治疗对任何类型糖尿病都是最重要、最基础的治疗措施。GDM患者饮食控制的原则是既能为母婴提供必要的营养,又要控制血糖水平。孕妇除供给胎儿足够的热量外,本身还要额外增加1254~1672 kJ/d热量,每增加1个妊娠月,热能增加量控制在15~40%,孕期总热量一般为7524~8360 kJ/d,其中碳水化合物提供总热量的50~60%,蛋白为15~20%,脂肪25~30%,每餐搭配高纤维素食品,保证各种维生素的摄入,患者每日可进5~6 餐,睡前加一餐,以利于减少血糖波动,防止发生低血糖或饥饿性酮症。控制孕期体重增加不超过9 ㎏,每月不超过1.5 ㎏为宜。本组21 例患者按上述方案管理至孕32 周,4 例需胰岛素治疗,17 例至孕期末未用胰岛素。

3.4 定期监测血糖

建议患者每月监测血糖1 次,如血糖水平过高或波动较大,除嘱其饮食控制外,视情况给予胰岛素治疗,并适当增加血糖监测次数。

3.5 鼓励适当运动

骨骼肌运动除消耗能量外,尚有增加胰岛素与受体结合的作用。GDM患者进行有规律的体育运动,可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改善胰岛素拮抗,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防止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降低高脂血症。向患者介绍适当运动的好处,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孕期的不同阶段,指导其进行适当运动。

3.6 加强胎儿监测

教会孕妇胎动计数法,孕4+个月始自测胎动,并适时增加产前检查次数。密切监测母亲及胎儿状况,35 周后2~3 天行胎心监护1 次,密切监测胎儿宫内储备情况,尽量选择38 周左右终止妊娠。

经过严格细致的监测与护理,与2000~2003 年20 例GDM患者护理结果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病理妊娠、分娩期并发症及胎婴儿并发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参考文献

[1]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nference on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al. Diabetes, 1991,40(Suppl):197_201.

[2] 郭彩霞,王山米.妊娠期糖尿病[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31:636-639.

篇9

随着对白血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其治疗方案的改进,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最终会复发。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白血病的复发与微小残留病密切相关。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是指经过诱导治疗达临床缓解时,白血病患者体内残留的少量白血病细胞。对患者进行微小残留病监测对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检测MRD的关键是寻找分子基因标志。细胞免疫表型及遗传学的异常改变在急性白血病MRD 检测中占有重要地位。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方法只适用于少数患者,大多数患者并不具备遗传学的预后指标。随着对急性白血病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研究的进步,人们把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归结为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通过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机制的发生异常改变[1]。DNA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其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检测相关机制的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学生物标记(Epigenetic biomarkers),特别是DNA 甲基化相关标记检测拥有遗传学标记、抗体等标志不具备的优势。本文就MRD细胞分子遗传学的检测方法及DNA甲基化检测MRD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 常用白血病MRD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1 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的改变,包括染色体易位/缺失、基因突变等是白血病发生的基础,其所导致的正常基因表达调控紊乱和功能异常是白血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异常的遗传学改变,已成为急性白血病临床检验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Q-PCR ) 方法结合了PCR和荧光探针两种技术,通过定量检测白血病细胞中标志性基因实时观测MRD,是目前检测MRD最为敏感的方法,灵敏度可达10-4-10-5,已成为临床实验室建立MRD检测方法的首选。其检测的基因标志包括:(1)染色体异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如t(9:22), t(15;17),inv(16), and t(8;21),T 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 ,TCR)重排等,常见的融合基因包括: TEL /AML1、BCR /ABL、E2A /PBX1、MLL /AF4等。(2)在白血病中表达增高的肿瘤基因(如PRAME、 WTI 、PRAME、NPM1、STC- 1 等基因。(3)发生突变的基因(如FLT3 /ITD)。融合基因直接反映了白血病的病理特征,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以其作为PCR检测MRD的分子标志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优点[2]。但是这些检查不仅价格昂贵,其检测的标本为RNA,存在不易保存,结果不稳定的缺点。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很大的恶性血液病,各亚型之间遗传背景不同,这些遗传学基因标志只能覆盖1/3的白血病类型,还有2/3类型的白血病不具备遗传学基因标志,无法在临床上进行MRD的检测。即使联合应用多种基因仍有40%~50%的患者无法找到适当的基因标志检测MRD,使其疾病状态缺乏准确的判断依据。

1.2流式细胞术( FCM):FCM是通过检测在正常细胞上不表达或低表达而在白血病细胞上表达或高表达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来定量检测MRD,能够准确定量残留白血病细胞数,并且还能了解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情况[3]。其优势是每秒可检测5 000~10 000个细胞,并能用计算机记录处理,快速地对各个细胞进行多参数定量分析,灵敏度达到10- 4。但应用此法必须要对患者初发时的免疫表型特征有详尽了解,以便选择适当的标志检测MRD。因为白血病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 通常低达10- 5~10- 6, 可能低于FCM检测范围而使这种方法缺乏特异性; 而且随着病程发展, 细胞表面的抗原发生改变, 会导致假阴性结果。

2 异常DNA甲基化检测白血病MRD的临床研究进展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序列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影响基因转录活性以调控基因的表达。DNA甲基化作为一种表观遗传学改变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不改变遗传信息的前提下导致细胞遗传特性改变,作为肿瘤性疾病"二次打击"经典假说的重要补充,已成为白血病研究的新热点。DNA异常高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在白血病发生发展、诊断、监测微小残留病、预测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这些表观遗传学标志作为MRD监测标志物的临床研究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

P15基因甲基化与白血病的关系目前研究最为深入。73%~93%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57%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发生p15基因高甲基化,且持续p15基因高甲基化预示疾病复发。与p15基因甲基化患者相比,p15基因非甲基化患者5年DFS明显延长(15% v 62.5%;p=0.02)[4]。

Au等[5]检测了l7例t-MDS/AMI 患者,l5例存在pl5甲基化。其中5例在发展为治疗相关的t-MDS/AML前即已存在pl5甲基化,最早为两年前。提示pl5甲基化发生在t-MDS/AMI 早期,检测p15甲基化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在一组6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中,31例存在p15甲基化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仅为29.64% ,显著低于34例无甲基化的患者79%。p15基因甲基化与预后不良相关。

Id4和zo-1是我室新发现的两个血液系统相关候选基因,并对其在白血病发生、复发中的作用及应用于MRD检测进行了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

采用MS-PCR的方法对完全缓解期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检测id4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1)58例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人MRD的检出率为41%,MRD阳性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为62.5%,而非甲基化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0%。(2)16例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白血病患者中,5例检测到MRD的患者中有4例在1年的随访期出现复发,而11例移植后MRD持续阴性的患者无一例复发。

研究对26例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zo-1基因甲基化检测,MRD检出率为34.6%,MRD阳性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为57.1%,而非甲基化的患者12个月内复发率仅为15.4%,MRD阳性病人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者。Id4和zo-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急性白血病新的生物标记用于预测疾病的预后以及复发。

随着PCR 技术的进步,将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与MSP 结合提高了甲基化分析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敏感性的甲基化定量PCR为MRD检测开辟了另一种解决方法。甲基化定量水平的变化对于细胞修复、肿瘤预后、肿瘤化疗后的耐药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指标,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揭示其发生机制。因此,甲基化定量PCR技术被应用与临床各领域的研究。

Shuchi等[6]以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的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和 p15INT4B 基因做为MRD标志,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对1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1)临床缓解期的AML患者中, ER-α和p15INT4B基因启动子区呈现高甲基化状态的患者较低甲基化状态的患者有更高的复发风险,而且ER-α和p15INT4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增高与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缩短有明显相关性。(2)对5名儿童ALL患者ER-α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进行了自诱导缓解后的追踪检测,结果提示疾病复发状态较缓解状态ER-α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增加。其结果与目前常用的MRD监测标志TCR/免疫球蛋白重排水平结果基本一致。

另一研究以启动子区高甲基化状态的p73、p15、p57KIP2基因为MRD标志,通过对199例Ph染色体和MLL阴性的处于完全缓解状态(complete remission,CR)的成人ALL标本进行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研究结果提示p73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第一次CR持续时间及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缩短间有显著相关性[7]。因此,特定基因的定量甲基化PCR检测有可能成为一种评估急性白血病复发风险及MRD检测的有效手段。

结语

白血病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复发是影响其患者生存的主要问题。患者体内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是复发的主要根源,对患者进行微量残留病监测在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由于绝大多数患者缺乏明确的遗传标记作为早期检测和准确评估MRD的标志,在临床上常因治疗不足导致疾病复发或治疗过度引起严重并发症,绝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3年内死亡。因此,要在白血病MRD早期检测和指导治疗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寻找能够早期诊断白血病MRD的特异性强、通用性好的分子标志物。DNA 甲基化作为肿瘤相关标记,与遗传学标记、细胞表面抗体等标志具有更多的优势。首先,临床常规的肿瘤标记检测以蛋白或者RNA为对象,必须采集新鲜样本以确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甲基化检测则以DNA 为样本,很容易从各种体液中,甚至石蜡包埋组织中得到,极大地扩展了研究资源。其次,甲基化以DNA作为研究对象,较RNA 和蛋白更稳定,更容易保存。进而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DNA甲基化定量水平的变化对于肿瘤预后、肿瘤化疗后的耐药等提供了新的研究指标,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上揭示其发生机制。

参考文献

[1] KrugU, GanserA, KoefflerHP. Tumor suppressor genes nnormal and m alignant hematopoiesis. Oncogene 2002; 21: 3475-95.

[2] Mitelman F, Johansson B, Mertens F. The impact of translocations and gene fusions on cancer causation. Nat Rev Cancer, 2007, 7:233-245.

[3] Szczepaski T, van der Velden VH, van Dongen JJ. Flow-cytometric immunophenotyping of normal and m alignant lymphocytes. Clin Chem Lab Med, 2006, 44: 775-796.

[4] Teofili L, Martini M, Luongo M, et al. Hypermethylation of CpG islands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p15(INK4b)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represses p15(INK4b) expression and correlates with poor prognosis. Leukemia 2003;17:919-24.

[5] Christiansen DH, Andersen MK, Pedersen-Bjergaard J. Methylation ofp15INK4B is common, is associated with deletion of genes on chromosome arm 7q and predicts a poor prognosis in therapy-related myelodysplasiaandacute myeloid leukemia. Leukemia 2003;17: 1813-9.

[6] Shuchi A, Matthias U, Steffen K, et al. DNA Methylation of TumorSuppressor Genes in Clinical Remission Predicts the Relapse Risk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Cancer Res 2007 ,Feb,671: 1370-1377.

篇10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MRD;PCR

急性白血病在我国儿童及青少年中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时,体内有10101012数量的肿瘤细胞,经诱导缓解治疗,约60%90%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的患者体内仍存有106108数量的肿瘤细胞,称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1],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复发的根源,完全缓解后仍需强化巩固治疗,并检测MRD水平。MRD检测是急性白血病疗效判断的主要手段,医生根据MRD水平决定患者的化疗次数和强度,以及是否需要接受骨髓移植等其他治疗方式。近几年有研究表明,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迅猛发展和检测技术特异性及灵敏度越来越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可检测白血病目标靶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依据白血病免疫表型计算MRD%监测患者肿瘤负荷情况,有助于疾病预后的判断和个体化治疗[2-4]。故监测MRD水平是评估白血病治疗反应、尽力消除MRD、延长CR期及提高患者长期存活率的关键。本文就MRD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1急性白血病的MRD检测

1.1MRD的临床意义急性白血病主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联合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同时注重个体身体差异及治疗反应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联合化疗后60%90%患者可达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即患者骨髓中幼稚细胞﹤5%,外周血细胞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体内白血病细胞由1012降至109,骨髓形态学方法难以检出白血病细胞,呈血液学缓解状态,若不进行缓解后治疗如强化巩固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短时间内易复发。故运用特异性、灵敏度高等检测方法在细胞生物分子水平上来监测MRD,根据MRD水平高低变化,对存有高度复发风险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增加联合化疗的强度,另一方面减少复发风险低的患者由于过度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同时尽量避免骨髓形态学缓解后仅凭借医师的临床经验或者盲目地治疗,及时选择最佳的联合化疗药物方案和进行SCT的最佳时间点,预测临床复发甚至达到最佳治愈的目标。1.2MRD检测方法及临床研究MRD检测方法包括细胞培养、形态学、Southern杂交、PCR技术、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insituhybrid-ization,FISH)等。有些方法由于技术自身的特异性、灵敏度和临床操作性的原因,临床应用价值不大。目前检测MRD的技术主要有RT-PCR方法、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1.2.1RT-PCR方法RT-PCR的引进使用超过近10年,是对急性白血病各亚型含有的染色体异位形成的融合基因、突变基因和异常表达的基因进行精确定量检测,以评估MRD水平,其显著特点是灵敏度可达10-610-5[5],使白血病细胞检测远超于细胞形态学检测阈值,目前已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测MRD的首选[6],MRD监测基于特定的标记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白血病的复发并决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主要分子标志有免疫球蛋白(Ig)的抗原受体重组、T细胞受体(TCR)、基因病变、融合基因等。在急性白血病中,结合RT-PCR方法,定时检测特异分子标志在AL患者体内表达的变化,可及时了解疾病的进展情况。PML-RARα是AML-M3型患者的一个特征性融合基因,黎承平等[7]运用RT-PCR技术对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变化进行检测,随访18例的CR患者中2例出现分子学复发(PML-RARα再次阳性),提示临床预后不佳。刘龙等[8]采用该方法检测了APL患者初诊和CR阶段的PML-RARα融合基因表达,显示达CR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有较高的阳性率,经巩固化疗后其阳性率有所降低。在AML-M2型患者,约20%常见AML1-ETO融合基因的阳性表达,有实验者[9]检测该分子的表达以监测MRD水平变化,当患者在CR阶段,AML1-ETO转录值降低2个以上,其无病生存率更高,并且AML1-ETO的拷贝数越低,临床复发的可能性越低,相反,AML1-ETO转录增高,复发风险增加。张熔等[10]对儿童AML进行WT1、AML1-ETO基因检测,显示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预测AML复发方面,AML1-ETO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度,认为更适合监测融合基因阳性的AML的MRD水平。在B细胞ALL儿童中,AML1-TEL融合基因阳性率约占20%~30%,Nakao等[11]运用RT-PCR方法检测该融合基因的表达量,结果可用于量化MRD的水平。薛芳等[12]对初诊ALL使用细胞遗传学、FCM和RT-PCR检测MRD水平,显示缓解期患者骨髓Ph染色体为阴性,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MRD阳性率高于FCM,认为Ph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不够灵敏,而RT-PCR检测MRD较FCM灵敏度更高,BCR-ABL基因阳性提示患者缓解率低,提示有不良的预后,治疗效果较差,达到缓解后也容易出现临床复发。对于缺乏的特征性分子标记的AL,也可采用RT-PCR方法监测MRD水平。最近十年研究显示,70%80%的白血病患者过度表达WT1基因,被认为是普遍白血病生物标记[13]。刘华胜等[14]对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患者进行WT1检测,结果白血病组WT1表达量明显高于非白血病组。顾伟英等[15-16]检测了患者异基因骨髓移植前后WT1表达,发现初诊及复发时WT1明显高于缓解后及对照组,且WT1再次上升时可提前40~180d预测白血病复发。故采用RT-PCR技术检测可为初诊患者检测出部分特异性分子或非特异性分子的表达,协助临床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以及根据基因的表达量判断初诊时患者的肿瘤负荷;通过实时定量检测AL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生物分子标记的表达变化,直观反应治疗过程中的MRD水平,有助于让临床医师判断疾病的预后情况,以便能够尽早的进行干预治疗避免血液学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2FCM技术FCM技术依靠白血病细胞异常的免疫表型,即异常抗原表达(包括表达跨系列或交叉系列抗原、跨期或不同期的抗原共表达、抗原表达量的异常等)检测白血病细胞的比例,计算MRD%,灵敏度达10-510-4。已有研究表明,联合RT-PCR测AML患者CR后WT1基因表达和FCM计算MRD%,结果CR后MRD和WT1低水平患者复发率更低,并且WT1基因量与MRD值呈正相关关系[17],提高了检测MRD值的特异性及敏感度。近期有报道表明FCM技术和WT1基因表达两者结合,提高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移植前MRD的预后价值[18]。常莉等[19]采用FCM监测MRD,结果Cox分析显示第15天骨髓象未达M1状态、强的松试验不敏感、缓解后MRD≥0.01%是B-ALL复发的危险因素。也有学者将ALL治疗后第12周时MRD值≥10-3提示预后不佳作为预后指标判断更为可靠[20]。有实验室发现FCM检测急性白血病CR后患者MRD的值差异较大(10-610-2)[21],因此不能将MRD值作为临床评价CR的单一指标,应结合其他有效评估指标综合判断,提高MRD检测的阳性率,为个体化治疗及分层治疗提供指导作用。1.2.3FISH技术FISH方法是使用荧光素来标记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和靶基因的DNA探针,通过染色体DNA原位杂交从而识别患者染色体结构和数量上的异常。该方法可准确定位染色体异常,并且能量化,但灵敏度只有10-310-2,实际临床的运用受到限制,故将FISH作为临床检测MRD的一个辅助方式。目前有学者将FISH和FCM技术相结合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PML-RARα染色体异位,提高检测效益,并且与RT-PCR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22]。

2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