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范文
时间:2023-03-26 13:5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众所周知,与许多国家个人所得税主要来自于高收入阶层不同,我国个人所得税60%以上来自于工薪阶层。这与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20%的高收入者缴纳80%的个人所得税)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监管与征收,提高其在个税收入中的比重,一直是我国税收征管的难题。2010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10〕54号),要求税务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
一、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个人所得税占GDP和税收总收入的比重偏低
马斯格雷夫研究认为,间接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与人均GDP呈负相关,而个人所得税与人均GDP呈正相关。2001年,我国人均GDP、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工资薪金税占个税的比重分别为1000美元、6.6%、4.1%;2009年这三项指标分别为3600美元、6.4%、63%。分析这三项指标的前后变化,可以发现:我国个人所得税与GDP的关系与马斯格雷夫的研究结论严重背离,且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也大大低于许多国家(如表1)。这说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征管漏洞明显。
2、高收入者对个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较低
我国个人所得税增长迅速,收入从2000年的66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722亿元,增长4.6倍。但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一直徘徊在6%~7%之间,增长速度与其他税相比表现并不出色(如图1)。据研究,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形式主要是财产性收入,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2005年开始,我国内地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幅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07年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更是达到了56.2%,大大超过了工资性收入增幅。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高收入者的个税远未实现“应收尽收”。
3、高收入者税收流失依然严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根据美林公司数据,我国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数量在亚太地区仅次于日本。而2006年中国最高收入户实际平均个人所得税税率只有0.60%,意味着大部分高收入者并未依法足额纳税。富人的收入主要来自资本要素、资源要素、通过管理技术拿到高薪等等。单一工资收入的工薪阶层,不富裕却成了纳税的主力,而主要不靠工资收入的富人却成了税收监管的“盲区”。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工薪阶层纳税占个税总额的比重超过了60%,而美国10%的高收入纳税人(年收入11.3万美元以上)却缴纳了71.22%的联邦个人所得税,1%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30%的个税,形成标准的“倒金字塔”税收负担结构。2007年,全国有26个省级地税机关开展了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全年共检查代扣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4.1万户,问题率84.6%。如果按照个税占一国税收总额比重15%的国际标准计算的话,2008年我国个税流失应在4000亿元以上。
二、高收入者逃税的手段及原因分析
1、高收入者逃税的手段分析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收入者的收入数额较大,收入隐性化严重,收入渠道隐蔽多样,收入形式复杂多变,现金交易占到收入的很大比重。归纳起来,高收入者逃税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一次性的所得,申报时化整为零。很多高收入者的收入形式多样,各期的应税所得有所不同,没有固定的规律性。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按月计算缴纳的,高收入的月份会被课以较多的个人所得税。因此,支付单位在扣税时便会有意的为纳税人将收入分摊到多个纳税期中,以达到不纳税或少纳税的目的。
(2)支付个人收入,变身为单位支出。有些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履行扣缴义务,变相将个人收入变为单位费用。即将应支付给个人的收入转换为以发票报销差旅费、办公费、会议费、招待费形式,或采用提供旅游、消费服务的形式,或以交通费补助、住房补贴形式支付给个人,从而达到逃避个人所得税的目的。
(3)收入改头换面,实现应税所得转移。单位以购物券形式发放补贴和奖励,以小金库给员工搞福利、买保险,公款负担个人的各种费用,个人的第二职业收入、灰色收入,私营业主在账面上长期不分配利润,暗地里却通过关联交易、关联借款等方式转移利润等逃避纳税义务。
(4)账外各种支付,脱离税收征管监控。通过银行多头开户、隐瞒收入不报,或通过设立账外账、收入不入账等方式将应付个人的收入在账外支付,从而逃脱税收监管,实现少纳个人所得税。
2、高收入者逃税的原因分析
(1)制度原因。第一,税率设计不合理。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是分类所得税制,在税率设计上过于复杂,有九级累计税率、五级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三种,另有减征、加成的规定,结构复杂、档次过多,加重了纳税申报的难度,也不利于税收征管。第二,费用扣除不够合理。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分项一刀切扣除费用的原则,没有考虑具体纳税人的情况,导致费用扣除有失公平。第三,分类征税易被利用。分类所得税不但使收入单一的人负担重,也为不法纳税人分解收入、化整为零逃税提供了便利。
(2)环境原因。主要指个税征管的有利环境没有形成,配套措施不完善。具体包括:第一,纳税人流动性强。高收入人群中的许多人的职业具有极强的流动性,收入来源渠道也不是非常固定,税务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第二,现金交易大量存在。现金交易相关税收较难控制,为此,许多国家都有现金交易方面的限制和大额现金交易的告知制度,我国对现金交易的管理相对薄弱,给逃税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三,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全社会依法纳税意识普遍较弱,高收入者也是如此。第四,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在许多国家,失信的成本足以让逃税者望而生畏,而我国由于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逃税对个人信誉影响有限。
(3)征管原因。征管不利也是高收入者逃税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征管手段落后。计算机功能、网络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税务的计算机未能与银行、工商、海关等部门实现联网,信息未能共享。第二,代扣代缴制度存在漏洞。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相关的扣缴义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扣缴单位不扣或少扣税款从而获益的情况。第三,对逃税的处罚较轻。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现象较为普遍,违法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第四,申报机制不合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申报实行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两种方法,因对申报、扣缴等把关不严,对于许多应申报而未申报的并未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加强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对策
1、建立高收者的个人档案,强化对人的管理
将以纳税人身份证为唯一标识,分户登记纳税人的基本情况、个人收入和纳税情况信息,由税务机关监控,实现信息采集渠道的多样化。一是采集扣缴单位纳税申报的相关信息;二是采集个人自行纳税申报的相关信息;三是通过社会综合治税从其他部门获取共享的信息;四是税源管理人员独立调查获取的税源信息。有关个人的收支活动都要使用纳税编码,采用支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通过银行系统转账。这样,税务部门即可通过纳税编码及时监控高收入者的收支情况,使个人隐晦收入逃避纳税义务变得困难。
2、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强化对收入的监管
实践证明,应针对高收者的收入项目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监管个人所得税。对于财产转让所得,税务机关应对所管辖上市公司、开户证券公司的限售股个人股东持股数及减持、纳税情况展开调查,加大对转让所得的审核力度,做信息采集、约谈、完税的工作;对于利息所得、股息所得、红利所得,加强对股份有限公司分红、派息的税款扣缴工作的监控,将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组织向个人借款及支付利息,以及以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和除股票溢价发行外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和股本的情况作为监控的重点,跟踪和监控投资额较大的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对于生产经营所得,加大对个体工商业户、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中规模较大的纳税人管理,除对查账征收户进行检查外,还应将由中介机构纳税户进行核实,调整税款的征收方式。
3、培养自觉纳税意识,降低税收监管成本
从长期来看,纳税人自觉纳税是税收监管的终极目标。一般而言,纳税义务的发生及履行是多次、重复、周而复始的过程,高收者能否自觉纳税不完全取决于税收机关,但税务机关可能通过影响不自觉纳税的个人成本曲线,通过改善税收环境让更多的人依法纳税,从而使不依法纳税的人成为少数,这样就会减少监管和税务稽查工作,从而大幅度降低税收成本,减少纳税人的麻烦。税收监管有“促”和“防”两方面作用,“促”就是促使纳税自觉遵纪守法,“防”就是防止逃税行为的发生。如果依法纳税的比率很低,税务机关就会加大监管和稽查力度,从而使税收成本大幅攀升,纳税人的负担更重。因此税务机关要采取措施提高自觉纳税人数所占的比例,如降低税收负、简化办税手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对逃税的处罚力度等。
4、搭建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社会综合管理
税务部门应重点加强与工商、银行、海关、公安、文化、建设、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合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配合金融部门,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执行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加快各银行间联网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配合有关部门,规范职工工资收入管理,推行通过个人的银行账产发放工资,将各种渠道发放的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及其他福利等各种形态的收入,依法纳入个人所得税征管范围;加强与金融、保险、证券、房地产、期货等掌握个人收入情况的部门和单位的信息沟通,为税务部门及时掌握各种经济往来和个人收入情况创造条件。税务系统应实现全国联网,各省区市地税系统之间尽快实行个人特别是高收入者纳税信息的联网。建立个人所得税信息共享制度,税务与重点消费场所、银行、保险、证券、工商、房产、出入境管理、海关、劳务管理、文化等部门建立个人所得税的信息共享平台和长效征管协调机制。建立个人所得税申报资料的自动比对(交叉稽核)系统。税务部门根据自动比对系统查出有不实申报再进行稽查。
总之,遏制我国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流失是一个长期性工作,因为高收入者主要收入形式是非工资性的,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控税非常困难,必须逐步完善征管条件。需要改变监控的理念和思路,在培养高收入者自觉纳税意识的同时,构建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立体监控模式,逐步完善高收入者的个人信息,分类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控措施,发挥多部门合作的优势等。
【参考文献】
[1] 安雪梅、张宝忠: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管[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6).
篇2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效用; 居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至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长到5 919元,增长了44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343元增长到19 109元,增长了近56倍。尽管居民收入水平纵向增长迅速,但城乡差距也由原来的209增长到13 190元,增长了63.11倍。个人所得税作为国际通行的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一个重要税种,对个人收入分配有着决定性影响,对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矛盾,一些低收入群体甚至出现了“仇富心理”,这些都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因素,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必须采用相应的政策进行再分配活动,调整居民收入差距。
一、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目前工薪阶层的纳税比重占个人所得税总额比例趋于增大,个人所得税调整频频“触痛”工薪阶层的神经。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始终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通过采用累进税率、对超高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要求自行纳税申报等方式,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近两年来,我国频繁调整个人所得说的免征额:2006年1月1日,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 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 000元;2011年9月1日,提高到3 500元,且工资薪金的税率也从原来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现在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1。
二、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原理
从理论上讲,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初次分配后的低收人群不征或少征个人所得税以维持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征收一定数量的个人所得税使其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得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对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来讲,主要调节因素如下:
(一)免征额
免征额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它可以将低于免征额的较低收入者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而高于免征额的收入者则要按照一定的税率来交税,从而达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
(二)累进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包括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前者对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来说单位应纳税所得额所要缴纳的税额都是固定的,故其不具备调节收入差距的效应;累进税率则是先按照征税对象的大小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一个税率,并且税率依次提高,从而达到让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目的,以缩小了贫富差距。
(三)税收规模
税收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可用以调整居民收入差距的资金数量,即税收规模越大,调节效用越明显。
三、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变化效应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效应分析
在税收理论中,个人所得税除税收优惠项目不予课税外,还要对个人取得所得的一些费用进行扣除,主要包括必要费用扣除、生计费用扣除和特别费用扣除三个方面,以体现对净所得课税这一基本原则。近几年来,我国扣除标准处于不断调整中,这必将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具体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费用扣除额从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对于2 000元以下收入者,其应纳税额为0,对2 000元收入以上者的影响,从纳税绝对额分析,分别减少25元至675元,收入越高者减少的纳税绝对额越大。这样,从纳税额的减少量上看,对高收入者有利。但从各收入阶层平均税率变化上看,低收入者平均税率降低幅度大于高收入者。如月收入3 5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3.57%降低到0;月收入4 0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4.375%降低为0.625%,下降3.75个百分点;月收入82 0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26%降低为25.7%,下降0.3个百分点,月收入122 0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31%上升为31.1%,上升0.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随着费用扣除额的提高,各收入阶层的平均税率都在减轻,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在大幅度地减轻,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控作用明显。对过高收入者(如月收入10万元以上者)其平均税率减轻程度明显低于中低收入者,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对中低收入者更加有利。在累进税制下,每一次费用扣除额的提高,由于税率和税基(个人收入)的共同作用,高收入者总会比中低收入者享受更多的纳税额减少优惠,但是从平均税率降低程度分析,低收入者享受的负担减轻优惠更多一些。
(二)税率及级距变化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分析
累进税率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如果降低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不但可以减少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还可以增加高收入者的实际负税水平,具体情况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当税率由9级超额累进税率变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时,较低收入者(月应纳税所得额14 000元以下者)的纳税水平在下降,较高收入者(月应纳税所得额 15 000元以上者)的纳税负担在提高,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三)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制度变化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分析
我国新的工资薪金制度不仅提高了费用扣除标准,而且降低了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具体情况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减少税率级数,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对缩小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效果是显著的。对于月收入较低者(即12 570元以下者)月收入越高者其少纳税额越大,月收入12 570元—38 600元之间者月收入越高少纳税额越少;月收入38 600元以上者收入越高多缴纳的税越多。
由此可见,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变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只能使高收入者多交税,而不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所以这种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只能是暂时的、单向的。虽然工资薪金所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个人所得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8年以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且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比重从2000年起每年都超过6%,但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仍较低,即其税收规模较小,所以其调节作用是微弱的。要想更好地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不仅要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课税模式、征管制度等),还需要和其他相应的政策相结合,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睿渊,李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必要性与建议[J].经济论坛,2010(3).
[2] 彭海艳.国外税收累进性及再分配效应研究综述[J].经济学研究,2008(20).
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税率结构;累进消失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73-04
一、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国际趋势――税率降低、级距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缓慢,西方国家进行了以大幅度降低所得税税率为主要内容的税制改革。例如,美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2006年降到35%,英国降到40%。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个人所得税的最高平均税率,从2000年的39.99%降低到2006年的35.85%①。此外,在税率大幅度下降的同时,税率级距也明显减少。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OECD有16个国家的税率级距平均从10级以上减少到不足6级。其中,英国从10级减少到2级②。俄罗斯还实行了单一税率。由此可见,以“降低税率、减少级距”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二、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具体考察――以美英为样本
美英两国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综合课征模式,因此他们的累进税率是综合个人应税所得而设计的。但是,对于两国大多数民众来说,工薪所得占据了所有应税所得的大部分,因此,本文将英美的累进税率与中国的工薪所得累进税率进行比较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而且在美国方面,笔者选取的是单身纳税人所适用的税率表。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及其现行格局
1986年税制改革之前,美国个人所得税具有明显的多税级、高税率、宽减免的特点。自1986年税制改革,至今二十余年时间里,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几经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1. 1986―1990年,极富创意的“累进消失”税率结构。1986年实行的税制改革使美国税率结构极其简洁,这点可以从表1中反映出来。
这个税率表的特点一目了然:第一,简洁的税率结构。“正式”的税率只有15%和28%两级;第二,“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在两个28%税率之间,又插入了一个33%的“调整性税率”。该级税率的设计意图是要将高收入者在15%这一税率级次上所得到的利益通过5%的附加税率(33%-28%)逐渐抽掉。当调整完成以后,税率又回到了28%,这意味着对于高收入纳税人而言,他们实际上面临的是28%的比例税率④。
采取这样的税率结构,既可以确保低收入者享受较低税率带来的利益,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又可以使高收入者在退清其所不适宜享受的低税率优惠之后,只需面对28%的比例税率,从而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在这里,税收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得到了很好的兼顾与融合⑤。
2. 1991―2000年,“10年常态”的税率结构。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安排开始向1986年税改前回归。不但“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退出历史舞台,税率级次和边际税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税率级次增至5级,最高边际税率提高到39.6%(详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增税过程。由提高税率、增加级次而筹集的巨额税收收入为克林顿时的美国政府摆脱预算赤字立下“汗马功劳”。
3. 新世纪的减税浪潮。布什入主白宫后,开始推动美国新一轮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调整。2001年起,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开始小幅下调,截至2003年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38.5%降至35%后,逐步趋于稳定。其过程详见表3、表4所示。
(二)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及其现行格局
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较美国而言更为简洁:
1. 1988―1992年,空前简洁的两级税率结构。在这期间,基本税率为25%,最高边际税率为40%。如此简洁的税率结构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效率。
2. 1992年至今,稳定的三级税率结构。1992年以来,英国恢复了低税率、标准税率、高税率的三级税率结构。在这期间,无论是低税率还是标准税率都呈下降趋势:低税率由20%调至10%,标准税率由25%调至22%。
进入21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已稳定在“低税率10%、标准税率22%、高税率40%”的三级超额累进格局上。并保持了10余年。
(三)美英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比较
纵览美英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演变,比较二者税率结构,其中差异尤为明显:
第一,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级次上的差异。与美国目前实行的6级超额累进税率结构相比,英国的3级超额累进格局则显得尤为简洁,征管效率相对比较高。
第二,个人所得税税率累进路线上的差异。目前,英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已稳定在“低税率10%、标准税率22%、高税率40%”这样的累进格局之上。我们说,这是一种加速累进路线,其对增加所得的限制比较大。与英国加速累进路线相比,美国的带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累进性更强,累进效果更好,更能体现税率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三、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设计――以美英经验为鉴
(一)参考美英经验
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未能很好地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美英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各有千秋,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1. 参考英国三级累进税率结构。英国的三级累进税率结构,对中国目前的税率框架构建最具参考价值。一档低税率照顾低收入者,标准税率对应中等收入人群,最高边际税率调节高收入者。
2. 借鉴美国“累进消失”税率结构。“累进消失”税率结构使得整个税率结构实现了从累进税率向比例税率的自然过渡,是公平与效率的良好融合,适宜为中国借鉴。
3. 参考美国带有波动的递减累进路线。带有波动的递减累进路线,波动幅度不是很剧烈,对增加的所得的限制较为温和,可以很好地调节各个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4. 借鉴通货膨胀指数化措施。纵览美国近20年的税率表,我们可以发现各个级次的所得额,每年都会发生调整。这是美国政府应对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指数化措施。目前,中国CPI指数连月攀升,似有通货膨胀压力,我们应考虑采取通货膨胀指数化措施,以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
(二)结合国情,设计中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综合考虑上述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笔者设计出统一多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各种收入综合考虑),如表5、表6所示:
设计以上税率表是基于以下考虑:
1. 免征额和初始税率的确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是逐渐增加的,但用于教育、医疗、养老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更快。中国目前免征额都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因此未能反映居民生活的真实成本。所以,免征额还有继续提高的必要。
免征额和初始税率应该相互配合。笔者认为免征额提高的同时要提高初始税率,笔者将其定为15%,此举是要真正照顾低收入者。
2. 最高边际税率的确定。根据拉弗曲线和“最优课税”理论,笔者认为:应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并将其确定为33%,同时将最高边际税率放在中高等收入接近高等收入部分即120 001元~360 000元这一段税基。这样既避免了由于边际税率过高而产生的替代效应,又降低了纳税人偷逃税款而带来的收益,再通过加强征管理费,应该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偷逃税款的行为。
3. 累进级数的选择。累进级数为多少合适?笔者认为三级比较好。第一档针对的是中低收入者;第二档针对的是中等和中上等收入者;第三档对应的是高收入人群。这样的设计能较好地体现出税率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调节功能。
另外,引入“累进消失”税率结构,在两个33%之间插入一个38%的“调整税率”,这可以使高收入者,特别是超高收入者在15%这一税率级次上所得到的优惠通过附加税率逐渐抽调,这足以确保低收入者享受低税率所带来的利益;当调整完毕后,高收入者只要面对33%的比例税率,这一税率较之现行45%的税率已降低许多,就世界范围而言,33%的比例税率也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4. 选择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模式。借鉴美国经验,中国要选择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模式。那么具体进行税率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一些国内因素如国民收入总体水平,收入分布状况(即贫富差距的矛盾程度),财政收入的需要以及和企业所得税的配合等等。
这里笔者设计的是“相对较低的最高边际税率配以相对较宽的级距”的税率模式,其特点是:累进起点与止点之间的各级税率是减速(以等差递减)累进,相对较低的最高边际税率,各个级距的应纳税所得额也有所扩大。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偏低,且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其次,对各个收入阶层税负既要体现差别,又要使各阶层纳税人易于接受;再次,应考虑到新的企业所得税税率状况: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为20%,重点扶持企业的税率为15%。
对于第一点考虑,笔者主要参考的是郑杭生教授主持并于2000年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调查数据⑧,并结合国家统计局对目前中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定义⑨,认为:全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2万元为高收入人群,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6万元~12万元之间为中高收入阶层,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在6万元以下为中低收入人群。
关于第二点,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累进税率的调节作用,使不同收入层次的纳税人的负税税率不同,但调节的速度不可过于剧烈,要使税负比较“温和”地增长。这样既有利于纵向公平纳税,又不至于使高收入者产生过多抵触情绪。而“各级税率减速(以等差递减)累进”与“各个级距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对扩大”相配合恰好可达到此目的。
关于第三点考虑,其依据则是中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20%,重点扶持企业的税率为15%,所以设计出“15%、25%、33%”与其相差无几的税率结构,以达到避免纳税人利用税率间差异,通过费用与收入间重新分配来规避税负的目的。
5. 管理成本。上述税率表可以说是简税制的体现。如此设计,最主要的优势是使税收征管部门从烦琐的征收管理中解放出来。免征额的存在使最低收入者直接被排除在纳税人之外;中低收入者只对应一个税率档次;中等及中等偏高收入者是税务部门正常的管理对象;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通常是少数,而且一般都在税务部门专门立档,被作为重点管理对象。这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也促进了税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王守昆:《从世界税制功能变化看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6页。
②王守昆:《从世界税制功能变化看我国税制改革的深化》,《税务研究》,2007年第12期,第57页。
③张进昌:《现代西方财政学论纲》,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2月版。
④{5}参见张进昌:《美英俄三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启示》,《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第76页。
⑥根据张进昌,《美英俄三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启示》,《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第76页整理。
⑦2001年和2002年数据见张进昌“美英俄三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比较与启示”,《税务研究》,2003年第10期,第77页;2003年数据见付伯颖,苑新丽《外国税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67页;2006年数据见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各国税制部分。
⑧郑杭生教授主持并于2000年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调查数据,在全部4 694个有效样本中,年收入6 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层占45.6%,年收入在6 000元~12 000元的次低收入层占37.9%,年收入在12 000元~24 000元的中下收入层占12.3%,年收入在24 000元~60 000元的中收入层占3.6%,年收入在60 000元~120 000元的中上收入层占0.3%,年收入在120 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层仅占0.2%。
⑨国家统计局对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定义为家庭年收入6万元~20万元之间,这部分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以每年增加3%~4%的速度上升,到2020年预计可达50%以上。
参考文献:
[1]付伯颖,苑新丽.外国税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进昌.现代西方财政学论纲[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3]郑杭生,李路路,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刘霞,饶海琴,王志东.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税制边际税率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6):327.
[5]张馨,杨志勇,郝联峰,袁东.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现行税制在收入分配调节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对收入分配能起到调节作用的主要有流转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等。其中,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具有直接调控作用,而是通过税收优惠,增加企业利润留存,进而给企业职工提高收入提供条件。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调节具有直接作用。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有或属其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个人所得税以纳税个人的实际所得为基础,采用累进税率,收入越高税率也越高,目前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发挥了主要作用。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日益复杂化,税收调节难度不断加大,现行税制与分配格局的演化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具体表现为:
错调:即税收调控收入分配的对象与制度设计出现错位。例如,个人所得税的制度设计目的是调节过高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然而,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构成结构中,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占比很高。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9年个人所得税收入3944亿元,其中工薪所得税2483.09亿元,占比达到了63%。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财产收入或经营收入,而不是工资性收入,由此可见,个人所得税调控对象并没能针对高收入者,而是减少了工薪阶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漏调:即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调节作用乏力。理论上个人所得税通过累进税率对高收入者多征税来实现调节收入目的。但由于我国初次分配还不够规范,个人收入中不合理、不合法的灰色及黑色收入大量存在;即便是正常收入,由于部门利益存在,收入瞒报、漏报现象也较突出,造成大量高收入者的收入游离于个人所得税之外。
偏调:是指我国以流转税优惠为内容的税收支出政策的调整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遵循“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思路,我国实施大量以流转税为内容的税收优惠政策,加速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诸多税收优惠政策未能随着东西部经济格局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成为区域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虽然近年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加大对中西部发展的支持力度,但从税收来看,中、西部税收收入仍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说明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弱调:这是相对于贫富差距扩大而税收调节乏力而言的。由于税收征管技术不高,覆盖面不广,导致税收杠杆对居民收入分配调控功能削弱。如个人所得税,1994年仅占总税收收入的1.6%,到1999年增加到4%,即使到2010年也只达到税收总额的6.6%。至于来自居民个人的财产税如车船税、房产税等,则几乎还是空白。
发达国家税收政策的启示
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收入分配不公是市场失灵的重要方面,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解决,政府应承担起调节收入分配的责任。税收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通过税制本身税种的设定、税基的选择以及税率的高低等来达到调节收入公平的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需要。
个人所得税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政策方面,他们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个人财产税、个人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等为补充的税收调节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调节功能。
首先,纳税主体较为合理。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4种方式申报,分别为已婚联合申报、已婚分别申报、单身申报和户主申报。同样的个人收入,若采用不同申报方式,其应税区间不相同,税率也不相同。区分不同人群进行税收征管,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更加有的放矢。
其次,扣除标准合理。充分考虑家庭赡养人口、通货膨胀、健康状况等因素制定税收标准。如美国规定高收入者要消减其个人税收宽免扣除额,基本消减是当调整后毛所得超过高收入调整的起始限额后每超过2500美元,就要消减可扣除的宽免额的2%,当超过一定的限额后,个人宽免扣除就全部消失,充分体现了高收入者多负担、困难群体少负担的税收原则。
第三,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赠与税)实行累进税率,个人应税收入(或财产)越高,征税比例就越大,对个人收入差距调节力度也越大。丹麦、瑞典、荷兰和日本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累进税率分别为62.3%、56.7%、52%、50%。在日本,遗产税与赠与税税率都是50%。高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有效抑制了财富的代际转移,从而缩小了收入差距,促进了社会公平。
西方发达国家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低收入者税后收入所占比重比税前升高;二是税后最高与最低收入差距较税前明显缩小;三是少数高收入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的主要部分。
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分配的税收政策选择
鉴于现行税制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效应有弱化趋向,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客观要求。亟需通过制度创新,整合现行税制要素,切实增强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控的作用和力度。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强化税收调节功能。首先是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税模式。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所得税制,不能按纳税能力征税,造成纳税人税负的不公。采用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所得课税模式,以年为课征期,并对不同所得进行综合分类,稽征方便,利于控管,有利于解决目前个人所得税面临的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问题。其次是改革生计费用扣除。目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中对工薪收入者和承包经营者实行单一标准的定额生计费用扣除办法,由于不考虑无经济来源的父母赡养费用的扣除,对家有患病、残疾人的相应费用扣除及子女教育支出费用、家庭成员就业状况等,无形中加重了纳税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纳税人的负担。建议按赡养人口和其他主要扣除项目情况,采取分档次定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生计费的办法,待社会核算条件改善之后,采用自由选择据实按项目扣除和分类定额扣除的国际通用办法。
完善税收体系,提高税收调控效率。及时开征社会保险税,并合理设计其税收要素。这不仅有利于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稳定性,而且可以弥补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种“劫富”难“济贫”的不足。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考虑我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特点,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与税,提高财产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同时,确立各相关税种主辅地位,构建收入分配调控的立体税收体系。在居民收入分配的形成环节,突出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的调控核心作用和基础地位。在收入使用和积累环节,突出增强财产税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现行财产税、调整消费税,形成多税种、多层次的税收分配体系,从个人收入的形成、使用、积累等环节进行全方位调控,使多个税种在不同层次上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增强税收调控收入分配的效率。
篇5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修改内容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特点:实行分类征收,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费用扣除额较宽,计算简便,采取源泉扣缴和个人申报两种征税方法。个人所得税征税内容主要有: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
主要修改内容:
1、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体工商户、独资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的必要减除费用标准也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涉外人员附加减除费用标准由现行的2800元/月调减为1300元/月,使涉外人员工薪所得继续保持4800元/月的总减除费用标准不变。今后随着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提高,将逐步实现内、外人员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统一。
2、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将现行工薪所得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一档税率由5%降为3%,适当扩大了3%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将现行适用40%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入45%税率的适用范围。
3、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为平衡个体工商户、承包承租经营者等生产经营所得纳税人与工薪所得纳税人的税负水平,相应调整了生产经营所得税率表。
4、延长申报缴纳税款期限。将申报缴纳税款的期限由现行的次月7日内延长至15日内,与现行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一致。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标准费用扣除未能体现地区差异
在现行费用扣除中,应该说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但是最基本的费用扣除标准没有体现地区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受自然环境、历史原因、政策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影响,地区发展不均衡,物价水平、消费水平、生活开支差距很大。费用扣除标准全国“一刀切”,造成物价水平高的地区生活实际开支的费用高于扣除标准,一部分开支得不到扣除,提高了税负。同时也把一部分不应纳税的人列入了征税范围。反之,物价水平较低的地区,纳税人的生活开支低于法定扣除标准,以致减轻了高收入者的税负。不仅影响个税的调节作用,也减少了这些地区的财政收入。
(二)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未能实现真正税务公平
在当前的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征自工薪所得的收入超过六成,而其他收入征税项目仅占11%,包括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项目。显然,“其他项目所得”中,恰好汇集了大量高收入人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低收入者仍是个税的主要承担者,缴纳税额较多,这也意味着个税未完全体现出“高收入者多纳税”的原则。这种所得税征管环节的失当,造成了严重的税负不公平的现象。结果是低收入阶层因只有工薪收入而被严格征税,其他的高收入阶层则实际税收负担反而过轻。由此导致老百姓纳税积极性不高,税收主人翁意识不强。
(三)稿酬、劳务报酬等减除费用急待调整
按照我国已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稿酬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并按应纳税额减征百分之三十”。该法还规定稿酬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纳税额是相同的,即“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实际上就是以800元为税收的起征点。而在30年前,工资个税的减除费用和稿酬一样都是800元,但工资薪金经历多次改革,现行扣除标准已是3500元,在提高工薪所得扣除额时,没有同时提高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等的扣除额。
举例来说:某作家如果严格按照每周工作四十小时,一切顺利的话,半年可写出一本定价在30元的书(按字数)。目前出版商的条件一般是八千册到一万册,8%到10%版税。我们按最好的,即一万册,10%版税。那么该作家稿费就是三万元。该笔稿费应纳税额=30000*(1-20%)*20%*(1-30%)=3360元。实际所得为26640元。
反过来,一个人月工资收入为5000元(已扣除三险一金),半年收入为30000元,按现在3500元的扣除标准,速算得出是每月交税450元,半年共交2700元。半年实际所得为27300元。同样都是30000元的半年收入,相比之下,作家在缴纳完个人所得税后实际收入要比工薪阶层少660。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建议
(一)关于个税扣除标准的建议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物价水平、消费水平、生活开支差距很大。个税的扣除标准应同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区生活水平的差异。笔者建议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级经济特区设置区域性物价差异扣除系数,即以东部或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扣除系数为30%;中部或较发达地区如江西、湖北、四川以及云南等省区扣除系数为20%;西部或欠发达地区如、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扣除系数为10%。地区物价差异扣除系数及其调整应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级经济特区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道路
1、为“低收入人群”谋福利——借鉴美国退税机制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是没有起点的,只要有收入的人都要报税。但报税不等于交税,因为有退税机制,所以美国很多家庭报税的结果是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联邦政府收取个人所得税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它的退税机制,这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一个主要手段。退税主要是为低收入家庭谋福利。2009年美国有47%的家庭得到政府的退税,他们不仅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还可以得到政府的退钱。当然这些家庭大多数属于中低收入家庭。
2、盯紧“高收入人群”
从税制原理来看,个税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收入分配,即向中低收入者少征税甚至不征税,向高收入者多征税。近些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渐拉大的趋势,高收入者收入来源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工资性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比重上升,且不同类型收入有税负差异,这也给高收入者创造了税收筹划的空间,从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要想真正发挥个税调节高收入的功能,从根本上要推进个税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道路。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实行,包括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突出特点就是个人除一部分特殊收入项目外,其余所有的收入项目都须在加总求和的基础上,一并计税,这无疑有利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我国应加快推进个税走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加快完善个税征管,将包括公积金和各种隐形福利收入等纳入个税体系,盯紧高收入人群,堵住高收入者的个税漏洞。
(三)提高稿酬、劳务报酬等费用扣除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也表示,作家稿税“800元起征,按照20%的税率进行征收”这一标准制定于31年前,作家稿税的起征点显得落伍。稿费、专利等智力劳动所得,知识产权的扣除标准一直没有提高过,在原创的知识产权方面要提高起征点,鼓励自主创新。所幸的是,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会长、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总裁聂震宁提交了名为《关于大幅度提高稿酬所得税起征点的建议》的提案。
四、结语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1.9.
篇6
提高起征点富人受益多?
6月17日,财政部“个人所得税课题研究组”最新撰写的《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报告,首度正面回应“个税起征点是否应该上调”的争议。报告称,大幅提高起征点后,高收入群体受惠多,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反而会受损。
财政部这份报告解释称,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始终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并认为提高起征点不会惠及中低收入者,反而会影响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报告称,如果目前大幅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受惠多的也是高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得益少。比如将扣除标准提高至3000元/月,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税负只能减少100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税负减少350元/月;将扣除标准提高至5000元/月,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受惠175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受惠1050元/月。
而且提高个税起征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不仅不能得益,反而成为利益受到影响的主要群体。“个税主要用于补助弱势群体等,如果扣除额提高过多,高收入者缴税大量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也就减少,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以及社保、教育、医疗等支出也都会受影响。”报告中说。
穷人税负并不严重?
报告称,我国目前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月,“三险一金”均可在税前扣除,同时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离退休工资等免征个人所得税,以此计算,月薪在2500元以下者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而月薪为3000元、5000元、8000元和10000元的纳税人,其应纳个税约为20元、175元、535元和825元,税收负担(应纳税额/月工薪收入)分别为0.7%、3.5%、6.7%和8.3%,均不超过10%。
此外,报告还提到,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税制”是目标。这种税制是对部分应税所得项目到年终予以综合,适用累进税率征税,对其他的应税所得项目则按比例税率实行分类征收。该税制模式既可较好地解决分类税制存在的税负不公问题,但需要具备相应的征管及配套条件。如果没有征管措施的配合与保障,理论上较为公平的税制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不公。
多数民众希望提高个税起征点
由于这是政府方面第一次正式就个税起征点是否上调问题做出回应和解释,因此也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6月20日~21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7165人的调查显示,62.9%的人认为“工薪族”缴税占个税总收入比例过高,59.1%的人表示高收入人群缴税占个税总收入比例理应增加。
调查还显示,29.4%的人认为财政部应给出个税调整的时间表,83.6%的人赞成提高个税起征点(其中45.5%的人表示非常赞成)。
篇7
[关键词]征收不公 税收调节 建议
中图分类号:DF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48-02
一、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我国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至今已有30多年了。1994年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地位不断上升,个人所得税收入以年均34%的增幅稳步增长。1994年,我国仅征收个人所得税73亿元,2008年增加到3722亿元。1994年~2008年,个人所得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由0.15%上升至1.24%,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由1.4%上升至6.4%。个人所得税连续九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使其成为仅次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第四大税种。在部分地区已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财政收入,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调节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但是,发挥调节作用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总税收收人的比重未达7%,占GDP的比重仅有1%左右。在美国,将近50%的工薪阶层只承担了联邦所得税的5%,10%的高收入者承担了个人所得税的60%多,1%的最高收入者承担了30%多,从而形成了“倒金字塔”的税收负担结构。而在我国,富人约占总人口的20%,但是他们上缴的个人所得税还不到个人所得税收人的10%,使得我国富人的税负成为世界上最“轻”的税负。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所得税制度调节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并不明显,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个人所得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使得个人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方面不够成熟,虽然几经改革,但效果仍不甚理想,造成个人所得税征管不力的局面等等。应该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使其更加规范,更符合国际惯例,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之一。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现行个人所得税运行机制逐步显露出税制模式不科学,税制设计不合理,征管制度不严密等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费用扣除不合理
费用扣除标准显失公平。目前在所有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几乎都有费用扣除规定,范围包括个人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其中,家庭生计扣除的依据是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子女人数和其他被赡养人等情况。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个人为取得收入所花成本费用,尤其是维持家庭的生计费用,没有相应地扣除或免税规定。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生计费用上扣除了实行全国统一的2,000元的标准,过于强凋统一,忽视了不同家庭、个人的不同负担情况,如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人数。“如张三为三口之家,他、爱人及小孩,爱人无工作或下岗,他每月收入1200元;李四为五口之家,其他情况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家里还赡养有两位老人,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张三每月须缴纳20元税收,税后收入为1180元,人均393.3元,而李四在缴纳20元税收后,人均税后收入只有236元,相差157.3元,结果表面上的平等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同时,我国个人福利待遇制度正在逐步进行货币化改革,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而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却未能囊括上述个人全部支出。费用扣除标准显失公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外籍个人费用扣除存在“超国民待遇”。现在外籍个人和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每月扣除额为4,800元,同样生活在中国的个人,费用扣除标准相差2倍多,背离了个人所得税公平税负的原则 。在国外,尤其是个人所得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税前的费用扣除必须考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如固定的家庭费用扣除应按家庭实际赡养人口计算,此外,还要考虑赡养老人和抚养小孩的加计扣除,生大病住院治疗的加计扣除,教育培训的加计扣除以及购买第一套住宅的加计扣除等等。通过这些扣除,使纳税人能够在比较公平的起点上缴纳税收,避免由于扣除简单化造成的征税的不公平。
(二)纳税人以减少申报收入的方式直接逃税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而不是高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逃税比较严重,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担并没有落在高收入阶层,反而由工薪阶层负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被扭曲,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弱化。按照个人所得税的设计原则,掌握较多社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纳税人,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即非工薪收入阶层偷逃税的比例却非常高。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从全国来看,统计数据表明,工薪阶层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到了国家个税总收入的80% ,而占总收入或总消费份额超过50% 的最富裕人口,如民营企业老板、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及建筑承包商等,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仅占国家个税总收人的20%。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不良后果是:个人所得税逆向调节,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悬殊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同样的收入水平,诚实的纳税人缴纳税款更多,而少申报的逃税者则少缴纳税款,不符合公平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对高收入者和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的监管是非常薄弱的,并且税务机关的查处率和处罚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导致偷逃个人所得税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普遍选择。
(三)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征税成本偏高。
目前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自行申报和代扣代缴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培养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减少机关征税成本和上门征税的干扰与征税过程中的不廉洁行为,建立政府与纳税人的诚信关系。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自行申报效果并不好。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研究所长王雍君指出,“实际上,由于我国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完善的个税申报制度和监控体系,高收入者申报更多的只能是依靠道德底线”。“ 申报还暴露出各地税务机关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地税系统互不联网,难以实现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问题。代扣代缴制度的落实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税法中明确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为纳税人支付各项应税所得时,必须履行扣缴义务,并作专项记载,但在实际中没有一套完整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代扣代缴责任的履行和落实。同时,我国对高收入者的税源监控是不完善的。高收入者收入来源多元化,现金交易多,具有不稳定性和隐蔽性,然而在征税过程中,信息严重不对称,加上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共享高收入纳税人的信息,造成对这些高收入者的监控力度不强。
三、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和对策
(一)扣除标准的完善。
费用扣除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纳税人税收负担的重要因素和衡量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费用扣除的设计上应注意考虑不同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扣除标准和其他单项扣除。(1)个人宽免。各国税法对生计费用的正式用词为”个人宽免”。生计费用扣除是为了能使纳税人维持正常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效应问题。就我国而言,个人所得税免征税额可分为4个部分:1个人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扣除。2抚养子女、赡养老人费用扣除。3特殊扣除:针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4子女教育费用扣除,这些方面应力争做到科学合理。(2)费用扣除指数化。现行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为依据,不与物价指数挂钩,使税制缺乏应有的弹性。税前扣除标准应是动态的,政府需要随着社会物价指数的变化适时调整而不能固定不变。实行指数化的扣除标准可以剔除通货膨胀对个人所得的实际影响。实行费用扣除标准指数化,将个人所得税的扣除费用与物价指数挂钩.每年按当年综合物价指数调整公布费用扣除数额,可以消除物价指数变动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影响.保证税收负担水平相对稳定。
(二)降低纳税遵从成本,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降低纳税遵从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办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和纳税服务还存在流程不畅、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在此次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中,过程繁琐、没有时间办理是纳税人抱怨最多的一项,过高的遵从成本通常会使纳税人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切实降低纳税遵从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是当前做好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优化税前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加大税收宣传、教育,使纳税人在办税前对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征纳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税法和有关税收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渠道公开各种税收政策法规和税收表格等信息,让纳税人方便、快捷地获得。其次,优化办税中的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办税效率,节省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就个人所得税而言,应推行多元化的申报纳税方式。如设置办税服务厅,开展”一窗式”服务,为纳税人提供优良的办税环境;采用各种信息技术.为纳税人提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等申报方式.开发利用科学的申报软件。
个人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税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由于现实生活中利益多元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制度不够健全也由于一些人心理需求脱离社会现实、盲目的拜金主义和强烈的个人利己思想,导致社会责任感丧失,不择手段追求经济利益。加之一些地方管理松懈、监督乏力、打击不力,使得一些违法犯纪的偷漏个人所得税的舞弊行为日新月异,越演越烈使得个人所得税的审计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所以必须大力推进能立足于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在改革中,既要综合考虑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又要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增加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在妥善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等社会问题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类与综合税制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公平高效。
参考文献
[1] 王磊,《新编税收实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06出版.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信息不对称;个人所得税征管
一、个人所得税在征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2006年1月,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凡年收入12万以上,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等的纳税人,应按规定自行申报纳税。近年,我国自行申报纳税的人数虽然有所上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其自行申报的应纳税额和代扣代缴的税额相差甚小,这就表明,有多重收入的高收入者的收入并没有交税,而是被隐藏了起来,从申报纳税的人群结构中可以看出,高收入者多交税的税收目的没有达到。有多重收入的高收入者之所以能够隐藏自身的收入情况,从而少缴税,是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征收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信息的了解程度与纳税人对自身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对等的一种状态。税务机关要想了解纳税人的收入信息和纳税情况,只能通过企业的会计账簿、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等去掌握纳税人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掌握方法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税务部门无法精确的掌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而纳税人自身对自己的收入情况和纳税情况有十分清晰的把握,这就造成的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掌握了解程度大大低于纳税人自身,形成了征纳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使得纳税人可以隐藏自身收入信息,逃避纳税义务。
二、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个人所得税的负面影响
(一)使纳税人进行逆向选择
1.税收遵从程度的不同使纳税人进行逆向选择
在大部分的纳税人之中,其取得收入的能力及数额是大体相同的,但是他们之间的税收遵从程度是不同的。税收遵从程度高的纳税人,其缴纳的税款就较多,相对而言,税收遵从程度低的纳税人,其缴纳的税款就较少。由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在税收信息掌握程度上不对称,税务机关无从得知哪些纳税人是税收遵从程度高的纳税人,哪些是税收遵从程度低的纳税人。对遵从程度高的纳税人没有任何奖励,也对遵从程度低的纳税人没有实施惩罚。根据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定理,每个纳税人都是理性纳税人,都追求成本最小化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税收遵从程度高的纳税人,在税收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最终会被税收遵从程度低的纳税人驱逐出市场。最终市场上就被税收遵从程度低的纳税人所充斥,形成了纳税人的逆向选择。
2.税务官员的道德风险使纳税人进行逆向选择
这里的税务官员的道德风险主要是包括税务官员的偷懒和寻租两种行为。税务官员的偷懒行为,是由于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其不能清晰的掌握纳税人的收入情况和纳税情况,若想得到纳税人的全部税收相关信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所以税务官员便选择在自己的征税指标完成的情况下,不再去查看纳税人是否如实申报,是否按规定纳税。税务官员的这种偷懒行为使得纳税人认为自己即使未按规定纳税也不会被发现,助长了纳税人的偷逃税款的行为,导致纳税人进行逆向选择。
税务官员的寻租行为,是由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许多纳税人认为即使自身不按规定纳税,税务机关也未必会发现,所以纳税人进行偷逃税。一些税务官员由于掌握了纳税人的某些非公开信息,纳税人为了逃避处罚,对税务官员进行行贿,税务官员在受贿以后就会放松对行贿纳税人的管理,并且加强对未行贿人员的管理。未行贿人员的税收成本上升,为了降低自身纳税成本,也向税务官员进行行贿。从而导致了纳税人逆向选择。
(二)阻碍个人所得税制税制目标的实现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的税制目标是“劫富济贫”、调节收入,实现社会公平。但是由于我国的工资薪金纳税实行源泉扣缴制的制度,在工薪阶层工资发放时,企业就进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所以工薪阶层的纳税情况和税务机关所掌握的情况基本上是对称的。而对于许多高收入者而言,税务机关所掌握的信息和纳税人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高收入者可以很好的隐藏自身的收入,而税务机关由于信息不对称,无从得知高收入者的收入信息,使得高收入者最终逃避了纳税义务。上述情况造成了我国中等收入的纳税人成为个人所得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高收入者逃避了纳税的义务,有悖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目标的实现。
(三)增加征税成本
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纳税人想要偷逃税款较为容易,所以我国流失了许多税收收入。只有尽量减少征纳双方税收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税务机关尽可能多的掌握纳税人的相关信息,我国的税收流失情况才会缓解。如果想减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税务部门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收集,这必然会增加我国的征税成本。
三、解决个人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一)严格控制纳税人现金支付行为
纳税人的收入和支付行为可以通过现金支付也可以通过银行转账进行支付。由于现金支付,不会留下交易的痕迹,税务机关无从得到相关信息,银行转账方式会在银行留下交易记录,税务机关可以轻易获得相关信息,所以纳税人会选择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进行交易或者获得收入,从而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税务机关应该严格控制纳税人的现金支付行为,及时和银行进行沟通,掌握纳税人收入和交易情况,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个人信用账号,建立评级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可以为每个纳税人都建立一个信用账号,信用账号中记录纳税人的所有纳税信息,根据信息,对纳税人的信用情况评级,建立信用等级制度。如果纳税人按照规定进行纳税,纳税人的信用等级相应就高,如果纳税人未按规定进行纳税,有偷逃税款等的不良记录,纳税人的信用等级相应降低。并且将纳税人的信用等级公开。
税务机关对于拥有高信用等级的纳税人,在税收申报等相关税收事宜上给予其便利条件,尽可能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使纳税人在办理税收事宜简便、高效。针对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在其相关的纳税事宜上要按照相关程序认真的检查每一个环节,对其所有的收入都要进行核实,并且,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在银行贷款、生意合作方面也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纳税人会尽可能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严格纳税,从而减轻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三)加强税务部门的内部管理
由于税务官员的道德风险,促使了纳税人的逆向选择,所以税务部门应该加强对部门自身的内部管理。促使每一位税务官员都尽可能的了解纳税人的相关纳税信息,缩小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
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给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造成了税款的流失,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减轻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高收入者隐瞒收入的行为,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原则,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卿斐.从莫里斯模型浅谈个税征收信息非对称问题[J].现代商业,2010(8).
[2]徐琼梅.个人所得税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08(8).
[3]杨得前.信息不对称、激励与税收征管[J].税务与经济,2007(2).
篇9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根本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开征以来,收入增长异常迅速,1980年不足l7万元,1985年突破l亿元,1989年突破l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达到660亿元,为我国所有税种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税种,在聚集财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运行中日益暴露出的税制设计本身和征管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正严重阻碍着其功能的更大发挥,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一、目标功能定位
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是指一国个人所得税在某一时期应主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这是设计和改革个人所得税的首要问题。个人所得税有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两大功能,因此,一国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又有三种选择:
(1)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只对少数高收入者进行特殊调节;(2)以聚集财政收入为主,对大多数人进行普遍调节;(3)同时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进行调节。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争论正好形成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因为我国日益增大的gdp、gnp总额和个人所得在gnp最终分配中份额的不断上升,表明_『居民个人的纳税能力日益增强,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应在解决财政困难,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中更有作为;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又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必须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第一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规定较高的起征点,这便相应降低了高收入者的应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从而将弱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收人总额减少,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转移支付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反而会加速贫富分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社会保障税税负的手段解决问题,则由于社会保障税的普遍征收和比例税率的累退性,必然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这比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更有碍公平,这一切正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因为目标功能定位瞄准高收入阶层,以公平收入分配为目标,便过分强调区别对待,为此选择了分类征收模式。将个人收入划分为l1个类别,设计了税负不同、形式各异、扣除有别的税率进行征收,结果使税制异常复杂,加之征管基础制度不完善,征管难以适应,避税漏洞大开,偷逃行为轻易得逞,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成为最主要的负担者,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却游离在征管之外。而按第二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要对中、低收入者,特别是略高于贫困线的低收入者课税,而对高收入者难以有效调节,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效率原则,促使一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既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又使大量高收入者负担的税款大量流失,聚集财政收入的目标同样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目标功能定位只能以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为双重目标,对中等以上收入阶层进行调节。
二、征收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个人所得税有三种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综合征收模式和混合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就是将各类所得分门别类的划分成若干种,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征收。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多个税种的简单集合,因而征收模式简便,易管,也能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但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较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不仅不同项目间税负不平,而且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或少纳税,而使应税所得来源单一、综合收入少,但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易使纳税人改变所得项目名称,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逃避税收。还因为采用该模式,一般项目只能采用比例税率,而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存在明显的累退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应因为实行分项征收模式,上述问题非常严重。
综合征收模式就是汇集和综合全部所得,统一适用同一种超额累计税率表进行的征收方法。这种模式能较好的贯彻量能负担的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收负担进行公平分配,比较合理,因而较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需要年终汇算清缴,必须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这无疑提高了征收成本。就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看,这种模式只能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混合征收模式就是区分不同性质的所得,对一部分分类征收,对另一部分综合征收,即
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如果综合分类范围的划分和结合搞得好,就能集中分类模式和综合模式的优点,摒除两者缺陷,达到简便、易管、公平征收的目的。一般说来较优的结合是:大综合,小分类,经常性、经营性所得综合,非经常性、非经营性所得分类;相同性质的所得综合,不同性质的所得分类;计算简便的综合,计算复杂的分类。很显然,现阶段,混合征收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这么一个规律:分类征收模式只是与单一居民收入和低水平的征管相适应的征收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征管水平的提高,综合征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最终要求,而混合征收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从分类征收走向综合征收的必然过渡。
三、税率设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应是该税种目标功能要求的最集中表现,税率形式又决定于征收模式的选择,同时作为“经济联合国”的重要成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档次、级距的设计既不得不考虑与国际接轨,又不能脱离我国家庭观念强,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的实际,而覆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其最高税率又不能不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相衔接。
我国个人所得税混合征收模式的选择决定厂其税率形式在总体上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综合征收项目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分类征收项目适用比例税率。合理的比例税率,应在不进行费用扣除的情况下,按超额累进税率的实际平均税率设计。因此,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应以家庭为基础申报单位,遵循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宽税基,低税率,大级距,少级次”改革的思路,将我国居民按家庭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五个层次,分别按规定税率超额累进征收。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调节目标功能的要求,对低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部分确定零税率,既为对低收入家庭的免征,又为其他各家庭的扣除标准、对高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低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收入的部分以5%的税率征收;对高于较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10%的税率征收,对高于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20%税率征收,对高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35%税率征收。这种设计因各类家庭的划分标准必然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各档次税率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因而既能适应经济变化又能稳定负担政策。
四、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有效的征收管理既是其正确的目标功能定位,切合实际的征收模式选择,合理的税率设计的结果,也是真正实现其目标功能,充分发挥征收模式优势,正确贯彻税率所体现的负担政策的保证条件。因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个人所得税既对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无力。有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45%来自工薪所得,而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却游离在征管之外,又使大量收入流失(同一资料还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税款不足应征税款的1/2)。究其原因,一是现行征管办法对个人收入的隐性化、非货币化、现金交易、私下交易束手无策,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难以掌握,扣缴制度无从落实,二是没有明确的自行申报制度,难以进行税源监控。为此必须: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
1.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即“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税务编码。个人从事的各种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活动,不论收入还是支出,均在此编码下反映,这些信息应能从社会方方面面汇集到税收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迅速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
2.强行推行非现金收入结算制度,减少现金流通,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同时,将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工资外发放的各种补贴、津贴、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各种福利,必须折价计人工资表中,以使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透明化”。
(3)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结合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对个人存款,金融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实行登记制度,以使纳税人的各项财产收入“显性化”,以防将收入与财产进行分解和分割而偷税。
(二)建立科学的预扣预缴税款制
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制是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征管经验。这种制度要求对综合所得必须分项按月或按季、按次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预扣预缴一般应比实际缴纳的税款多,以促使纳税人年终申报。为避免年终汇算清缴时退税面过大,应对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预扣预缴办法,如对工薪所得可按目前的征管方法按月预扣预缴,对经营所得以当期实际应缴税款数或上年实际数按月或按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以其收入总额按一定的预扣率按次预扣预缴。总之,应在堵塞偷逃漏洞的同时,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三)推行双向申报制度
双向申报制度是关系综合征收或混合征收成败的重要条件。所谓双向申报制度,是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其扣缴义务人对同一笔所得的详细情况分别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征管制度,其目的是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核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考虑到我国现有征管能力还不能接受所有的纳税人申报,应规定只有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才必须申报,但所有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税所得,不论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不仅申报应扣税额,还应申报与纳税人相关的其他主要资料信息。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这种交叉稽核制度的关键应在于支付者。
篇10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贫富差距;起征点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84-02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述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1980年9月起,我国开始对国内公民开征个人收入调节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个人所得税收入也在逐年递增,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在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化、增加财政收入等多个方面中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无论国家的正常运转,还是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都离不开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二、个人所得税缩短贫富差距的作用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可以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税收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个人所得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在2011年9月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上调至3 500元后,工资未达到3 500元的中低收入群体也就不会再被征收个人所得税了,他们都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以前相比较大大减轻纳税所带来的负担。因此,只有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才会有效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并提高居民收入的水平,间接起到调节和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能可以减少高收入群体的利益
一位明星的一次出场费就高达数万元,这比一名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年收入还要高,更不用说像民营老板、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高收入群体了,与他们的收入相比,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也可以说是九牛一毛。按照道理来说高收入群体应该作为主体纳税人群,但是实际上他们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金额只占据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中的一个很小部分。根据最新的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月薪超过3 500元的人就应当按相应的税法级数和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简单地说,就是纳税人的收入越高,他应当缴纳的税额就越高。高收入群体在获得相当于中低收入者许多的收入薪金的同时不得不应当多缴纳相对应的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来,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就被迫降下来。只有减少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才有可能缩短高收入群体与低收人群体在收入上的差异,从而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
三、个人所得税缩短贫富差距的问题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的制度问题
个人所得税在征缴及管理上有着较大难度的必然是我国目前最易偷税逃税的税种。像明星们签阴阳合同、专业技术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计件不上报等偷税漏税的行为都是比较常见的。纳税人所能纳税的真实能力在我国现在的税制中还不能够明显并完整的体现出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其实是在增加财政收入和社会分配等多个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往往因为高收入群体的不诚实与不真实在面对统计的时候一般不以真实情况相告之,还有像孩子上学的择校费等隐形消费没有计算在内,所以导致了个人所得税在征收管理上的困难。
(二)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依旧偏低
中产阶级在推动社会民主文明化发展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也在增加。虽然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金额已经上调至3 500元,但是对于中低阶层群体来说,他们收入的增长幅度与上层社会阶层群体收入的增长幅度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是根本无法比较的。这就说明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还未实现从富人到穷人的所谓“调节”变革,长期以往就只会是富人越来越富有、穷人越来越穷困,社会贫富差距将会不断地扩大。
(三)个人所得税忽略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国家想要在正常的情况下运转下去,必须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也就离不开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现在如住房、教育和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费用都需要从工资中支付,每个月的工资收入扣掉纳税部分后还需考虑到每个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举个例子:两个同样月薪4 000元的人,如果一个是年轻的单身汉,而另一个是人到中年却又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没有工作能力的妻子和孩子正在上学的人,虽然这两个人的纳税额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生活质量的差别会非常大。然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的规章制度中并未把这些实际具体情况考虑在内,这样就会导致个人所得税没有很好地在缓解和降低贫富差距中起到作用。
四、个人所得税缩短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应当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只有把最高层人群的收入拉下来,才会真正地缩短贫富差距。随着国家的高速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征收之日起至今,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最开始的800元一步步提升到现在的3500元。虽然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在不断上涨,从中得到切实利益的人数也在增加,但要想真正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就应该再次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并且将住房、教育和医疗、养老、地域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真正做到降低高收入群体的利益,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继而减小缩进贫富差距。
(二)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自2011年9月1日起,我国按照7级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收入呈上升趋势,高收入人群日渐增多,应当在7级累进税率的基础上针对高收入人群增加个人所得税税率,将工资薪金在55 000―80 000元的纳税义务人所对应的税率从35%提高至40%,将工资薪金超过80 000元的纳税义务人所对应的税率从45%提高到50%。以月收入为70 000元为例,提高税率前,他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18 995元,将税率提高至40%后,他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19 745元,在调整税率后应纳税所得额增加了750元,这种调整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减少了高收入者的收入,从而缩短了贫富差距。
(三)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
目前我国是按照个人的月收入来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没有考虑到其家庭成员的月收入。一对既不需要抚养子女也不需要赡养老人的新婚夫妇并且这对夫妇的月收入均在3 000元,根据最新出台的个人所得税税法相关规定的七级累进税率他们是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而另外一名既需要赡养老人同时还要照顾没有工作能力的配偶及子女的月收入为5 000元的人,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税法相关管理规定的七级累进税率,他是需要缴纳45元的个人所得税,减掉其被征收的部分,他们家的月人均收入将达不到1 000元。这样两个家庭之间相互进行比较一下,家庭的月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截然不同。所以,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应当根据纳税人实际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情况,把赡养老人、抚养子女、伤残人士等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在纳税人的月收入中扣除这些额外因素,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就是本月的应当纳税所得额。以家庭为单位,根据人均的月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才能够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贫富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维刚,郭铭慧.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3).
[2] 万力.调整个人所得税 缩小贫富差距[J].特区经济,2008,(1)
[3] 邓俏莉.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3).
[4] 敖菁萍,罗曲.关于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经济法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18).
[5] 芈芊.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几点思考[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4).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to shorten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poor
LI Yu-yang ,LI Wei-ga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