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个人所得税范文

时间:2023-03-29 12:0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个人所得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个人所得税

篇1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征管效率 纳税人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产生于1980年9月10日,为了使个人所得税法更好的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全国人民的期盼下,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全面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工薪阶层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伴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全年收入将减少1600亿元人民币,而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也将减少为2400万,伴随着财政收入的减少,这无疑将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由此可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个人所得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个税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管效率更是大势所趋。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弊端

1.从纳税人角度看,纳税人依法纳税的积极性不高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个人申报与支付单位代扣代缴相结合的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主要由代扣代缴义务人与税务机关联合执行,因此容易造成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过分依赖单位扣缴税,形成被动纳税的局面,使得有些纳税人根本不了解自己所缴税费的数额,对纳税程序及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2.从税收征管相关部门角度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2.1税务部门的征管手段单一、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税收征管部门的征管手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信息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从事税源监控的一线管理人员,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差、信息来源不准确 ,缺乏科学的税务信息分析工具。在信息化的社会浪潮下,由于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极易导致税收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

2.2税务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薄弱,对隐性收入缺乏有效地监管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隐性收入不断提高,而我国的税收依赖于发票管理,开具发票在单位报销的现象屡屡发生,加之税务执法人员执法意识薄弱,很难辨别真伪,导致税收的严重流失。

2.3税务部门缺乏合作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仅靠税务部门单方面进行税收的征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收入情况以确定其实际应缴纳税额,必须依靠诸多部门的配合。我国由于有关部门与税务部门无法有效的配合,缺乏必要的沟通协商机制,使得外部信息来源不畅,对于应税收入无法进行合理的判断界定,甚至无法全面了解个人或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得偷税漏税行为泛滥。

2.4代扣代缴质量低下

由于我国代扣代缴制度的不健全,对扣缴义务人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到位,扣缴义务人的业务素质及思想素质不高,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存在等现象,同时在对违规扣缴行为的处罚方面,不能从严管理、秉公办事,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得代扣代缴制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5服务不到位

税收征管过程中,税收宣传力度不够、纳税咨询方面的工作欠缺,也是造成纳税人不了解税法、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方面。

3.从税法本身角度看

3.1税制本身不完善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基较窄,且实行分类课征的税收征管模式,费用扣除标准不够合理,对税和费的界限划分模糊不清,造成税费征收的混淆或重复征纳,极易引发逃税、漏税、抗税行为。另外,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还存在对有些应纳税项目没有列举、税收征纳覆盖面不全等问题,不利于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

3.2税法的惩罚力度不够

由于受暴力抗税行为的影响,税务执法机关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往往左顾右盼、怕这怕那,不能严格执法,对偷逃税、抗税行为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无疑纵容了税收犯罪行为。

三、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的方向

我国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增长规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发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提高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建立起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税收征管体系,开发运用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精确的税收管理软件,扩大计算机系统与其他部门的联网范围,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与准确度。

2.加强对税务执法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考核,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考核,还应包括道德素质方面的考量。要求税务人员既要熟练掌握税收法规、财会制度、查账技术等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要廉洁奉公、从严执法。

3.加强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如强化与公安机关、户籍管理部门、海关、银行、证券交易所、居民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护税、助税作用,以充分了解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4.认真落实扣缴义务人和纳税人的双向申报制度,这要求扣缴义务人不仅要申报扣缴单位的总体纳税状况,还要及时申报扣缴单位的每个人员的明细纳税状况。

5.切实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服务水平,为税收的征管提供后续保障。如加强对新出台的所得税政策等的重点宣传讲解,让纳税人熟悉操作流程;开通纳税服务热线建设,积极为群众提供及时的纳税服务。

6.在税收制度上,应该简化税制,建立起新型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进一步改革现行分类课征的税制模式,向分类与综合课征的税收模式演变。拓宽税基,缩小各级应纳税额的差距,对于税法中没有列举而又应该征纳的税款应该分情况处理。

7.建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税务执法队伍,加大对偷税、逃税、抗税等税收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对依法纳税行为予以表彰奖励。具体来说,对不依法纳税或延迟纳税的纳税人可通过媒体、报纸等途径通报批评,或者将其计入信用档案,强化信用机制对纳税人的约束;对依法按时纳税的纳税人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效用; 居民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至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长到5 919元,增长了44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343元增长到19 109元,增长了近56倍。尽管居民收入水平纵向增长迅速,但城乡差距也由原来的209增长到13 190元,增长了63.11倍。个人所得税作为国际通行的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一个重要税种,对个人收入分配有着决定性影响,对调节收入公平分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也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矛盾,一些低收入群体甚至出现了“仇富心理”,这些都成为社会潜在的不安因素,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必须采用相应的政策进行再分配活动,调整居民收入差距。

一、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目前工薪阶层的纳税比重占个人所得税总额比例趋于增大,个人所得税调整频频“触痛”工薪阶层的神经。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始终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通过采用累进税率、对超高劳务报酬加成征收、对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要求自行纳税申报等方式,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近两年来,我国频繁调整个人所得说的免征额:2006年1月1日,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800元提高到1 600元;2008年3月1日,再次提高到2 000元;2011年9月1日,提高到3 500元,且工资薪金的税率也从原来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现在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如表1。

二、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原理

从理论上讲,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初次分配后的低收人群不征或少征个人所得税以维持其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征收一定数量的个人所得税使其收入水平下降,从而使得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对于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来讲,主要调节因素如下:

(一)免征额

免征额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在于它可以将低于免征额的较低收入者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而高于免征额的收入者则要按照一定的税率来交税,从而达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

(二)累进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包括比例税率和累进税率两种。前者对于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来说单位应纳税所得额所要缴纳的税额都是固定的,故其不具备调节收入差距的效应;累进税率则是先按照征税对象的大小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每一个等级一个税率,并且税率依次提高,从而达到让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目的,以缩小了贫富差距。

(三)税收规模

税收规模的大小决定了可用以调整居民收入差距的资金数量,即税收规模越大,调节效用越明显。

三、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变化效应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效应分析

在税收理论中,个人所得税除税收优惠项目不予课税外,还要对个人取得所得的一些费用进行扣除,主要包括必要费用扣除、生计费用扣除和特别费用扣除三个方面,以体现对净所得课税这一基本原则。近几年来,我国扣除标准处于不断调整中,这必将对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具体情况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费用扣除额从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对于2 000元以下收入者,其应纳税额为0,对2 000元收入以上者的影响,从纳税绝对额分析,分别减少25元至675元,收入越高者减少的纳税绝对额越大。这样,从纳税额的减少量上看,对高收入者有利。但从各收入阶层平均税率变化上看,低收入者平均税率降低幅度大于高收入者。如月收入3 5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3.57%降低到0;月收入4 0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4.375%降低为0.625%,下降3.75个百分点;月收入82 0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26%降低为25.7%,下降0.3个百分点,月收入122 000元者的平均税率从31%上升为31.1%,上升0.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随着费用扣除额的提高,各收入阶层的平均税率都在减轻,特别是低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在大幅度地减轻,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控作用明显。对过高收入者(如月收入10万元以上者)其平均税率减轻程度明显低于中低收入者,因此,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对中低收入者更加有利。在累进税制下,每一次费用扣除额的提高,由于税率和税基(个人收入)的共同作用,高收入者总会比中低收入者享受更多的纳税额减少优惠,但是从平均税率降低程度分析,低收入者享受的负担减轻优惠更多一些。

(二)税率及级距变化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分析

累进税率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如果降低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不但可以减少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还可以增加高收入者的实际负税水平,具体情况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当税率由9级超额累进税率变为7级超额累进税率时,较低收入者(月应纳税所得额14 000元以下者)的纳税水平在下降,较高收入者(月应纳税所得额 15 000元以上者)的纳税负担在提高,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三)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制度变化对纳税人税负的影响分析

我国新的工资薪金制度不仅提高了费用扣除标准,而且降低了边际税率,减少累进级次,具体情况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减少税率级数,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对缩小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效果是显著的。对于月收入较低者(即12 570元以下者)月收入越高者其少纳税额越大,月收入12 570元—38 600元之间者月收入越高少纳税额越少;月收入38 600元以上者收入越高多缴纳的税越多。

由此可见,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变化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只能使高收入者多交税,而不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所以这种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只能是暂时的、单向的。虽然工资薪金所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逐年提高,已成为个人所得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08年以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量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且个人所得税占总收入比重从2000年起每年都超过6%,但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仍较低,即其税收规模较小,所以其调节作用是微弱的。要想更好地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不仅要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课税模式、征管制度等),还需要和其他相应的政策相结合,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等。

【参考文献】

[1] 李睿渊,李炯.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必要性与建议[J].经济论坛,2010(3).

[2] 彭海艳.国外税收累进性及再分配效应研究综述[J].经济学研究,2008(20).

篇3

2019年个税调整变化1:对最低三档税率级距加大了这样使得中低收入的减税收益变大。注意下表是月工资抵扣5000基数为统计口径的。月度(包括按月预扣)计算个人所得税!对于中级收入档次,大幅缩小25%税率的级距,将部分25%税率级别拉到其它级别,对于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级距将不变话,就是不增加高收入人群的税务负担。

增加了6项抵扣附加,可以根据个人家庭情况据实申报,提高了个人的起征点。那么最新工资的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公式可以参考,月度(包括按月预扣)计算个人所得税,

对于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也将一起执行新的政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的税收法制完善限制了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个人所得税法作为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中三个已成文的法律,可以看出我国对个人所得税还是相当重视的。但是,成文以后,没有针对当前的许多经济行为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解释(如纳税人收入证据的取得应该有规范性的规程;采取个人申报的纳税人的税收管理的权限是否只能由收入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管理,而原籍税务机关对非本地的未税收入的税收管理应该怎样)或解释始终是滞后,这就凸现机构分设的仓促。我们要体现的税收思想到底是突出依法治税的思想还是突出税收的收入职能,是我们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应该突出依法治税的思想,实现税收的收入职能。这样,我们的法律、法规才能及时应对各种新的经济现象。

2.建设统一的征缴机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消息交换。现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由各地地方税务局管理,而地税犹如游击队一样,各地各自为战,没有象增值税那样有个全国一盘棋的管理模式,这样就有很多在外地经营和打工未在经营地交纳个人所得税的未税收入,从而给我们现行的税收管理模式带来了管理的权限和信息交换的难题。而在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的“利息收入”中的银行储蓄的利息所得又归各地国税局管理,基本以银行代扣代缴的方式运行,各地的国地税又失去了一次掌握纳税人收入资料的机会;对纳税人与被提供劳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交易,税务机关的取证更难了。现在,国地税的税收资料交换就很难,与金融、工商、土地、房产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更加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或立法机关建立信息交换制度,而不能是临时的对税收工作的支持与协调。

3.实行适宜的税率。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制度。存在的问题表现为:第一,税率适用的项目划分不够科学。按国际惯例,个人所得可按生产方式划分为劳务所得和财产所得。财产所得又可再分为财产本身带来的定期所得和财产处置的资本利得。一般言之,劳务所得和财产定期所得同普通所得,宜采用统一的累进税率,资本利得则采用比例税率。按此思路,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至少应将劳酬所得、稿酬所得,乃至股息、利息、红利所得以及财产租赁所得纳入累进税率的调节范围。第二,勤劳所得高收入者与非勤劳所得高收入者之间出现实际税率倒挂,是对勤劳所得的不公平。譬如,当工薪所得大于27000元时,其实际税负高于劳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稿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当工薪所得大于117000元时,其实际税收负担率为31.55%,几乎是稿酬所得的3倍,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所得的2倍。这显然对工薪高收入者是不公平的,也容易引起纳税人对税法的抵触情绪;第三、工薪所得适用的累进税率级数过多,边际税率过高。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个人所得税税率改革上的共同趋势是:在保留累进税率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并减少了税率档次。我国的工薪所得采用九级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为45%,不但效率损失过大,也与国际潮流不符。

4.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制度上的合理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质疑。现行的费用扣除客观上导致收入来源多的个人,扣除数额较大,违背了量能纳税原则;扣除标准过低,缺少选择性。例如工薪所得项目扣除标准虽然在2006年1月1日开始,全国统一为每月1600元,但这种“一刀切”标准明显与实际脱节。近年来,随着改革深化而在纳税人支出结构中比重日益增加的像自费教育、自费医疗、房屋购置等支出在扣除制度里并未得到充分考虑。再例如,现行扣除制度并未赋予纳税人根据家庭赡养人口、子女教育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纳税单位和费用扣除

标准的权利,不能不说也是一个较大的缺憾。此外,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其生活消费水平也不一致。总之,如何结合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重新审视、梳理并修改现行的扣除制度,使之合理化、层次化和灵活化,已关系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成败。

5.个人收入隐形化是困扰个人所得税征管的一大难题,能否实现隐形收入显形化是个人所得税能否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是协调不同的部门,广泛使用个人信用制度,大力推广银行卡、支票,通过资金账户,减少账户外现钞流动,实行银行、税务部门联网的“银税工程”。该工程将对使用别人身份证的虚假储蓄实名制进行查处,力争实现个人信用卡账号、储蓄账号、税务账号的统一。这之中个人申报还将采用预扣预缴、年终申报的征收办法。完善储蓄实名制、收入透明化、信用卡支付制度、官员财产申报与审计等措施十分重要,它起着纠正个税“逆向调节”的作用,达到国富民强,社会公正的作用。

二是对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收入、福利、馈赠应明确规定征税。现代的中国依靠“以灰而富”的人不在少数。要把各企事业单位给个人发放的实物、有价证券等福利一并计征课税,对实物应比照市场价格计算征税。

三是对资本所得和超劳务报酬所得应列入征税范围。据统计,全国存款利息所收入在4000亿元以上,且储蓄余额多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因此,对银行存款利息(已征收)、国库券利息、金融债券利息、股票转让所得应适时开征个人所得税。

四是尽快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特别是干部财产的申报制度),以界定个人财产来源的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将纳税人的财产收入显性化,还可使税务机关加强对财产税、遗产税等税源控制,从而有效监督个人财产的异常变动。建立税收的申报制度,而不是现在的代扣代缴制度,从而加大个人纳税的透明度和监督力度。

6.加大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力度。户籍管理、档案管理是税源控管的基础性手段。要通过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即纳税人的户籍管理,建立与工商、银行、国税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制度和网络信息交流制度,有效地减少漏征漏管户。通过改进税务登记验证办法,增加验证内容,建立税源动态控管档案,为分析预测和挖掘税源提供依据。通过及时办理变更和注销税务登记,使基层地税机关能够准确把握税源动态变化情况,搞好税源动态管理。通过改进纳税人档案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把纳税人经营、财务和纳税资料完整地收集起来,加以科学的分类归档,为分析预测和挖掘税源创造条件,做到对收入工作心中有数。

7. 继续加强和完善对高收入个人所得税的控管。国家税务总局连续几年下发通知,一再要求各地突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有的还明确列出当年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征管的重点。经过几方面的努力,这几年,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收效不大。一是对高收入个人的管理流于形式,只简单记录其收入和纳税情况,并没有对其形成有效有力的控管;二是对从事农、林、牧、副、渔的高收入个人在扣除标准费用后的所得也应列为征税对象,这样,既可防止农村两极分化,又可增加财政收入;三是很多私营企业的老板都没有给自己开工资,个人的开支都作为公司的经营成本。如果当年不分红,很多人甚至都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四是随着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涉外税收越来越频繁,但税务机关对于外籍人士的税收宣传并没有跟上。

8.建立以强化定额管理和委托税务为主要内容,既方便实用又节省成本的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管理办法。

一是对规模较小、无建账能力、年纳税额比较小(一般在千元以下)的纳税户,在实行定额纳税的基础上,采取简便的税务登记和申报纳税办法。改税务登记证为登记卡,取消发票领购簿,持登记卡领售发票;适当延长纳税期限,视税额大小,改按月(季)缴纳为半年缴纳,变持表申报为持卡申报,并简化管理档案。改进管理办法后,税务机关要切实强化税源调查、税额测定和税务检查工作,确保实现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篇5

关键词:年薪 个人所得税 税收筹划

一、相关的规定

2005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

该文件规定了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向其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可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规定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且规定了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二、案例分析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雇员年薪的发放往往采取每月合理支付一部分,年终通过绩效考核后再进行汇算,即:总年薪=月薪×12+年终调整补充部分。因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分别核算计税,即月薪部分的个人所得税于当月计算交纳,年终调整补充部分按全年一次性奖金的方法计算交纳。

那么,在总年薪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月薪标准和不同的年终调整补充是否会产生不同的税收负担呢?现举例如下:

(1)年薪30万元的人员,每月预支20000元,年底发放60000元。

月薪应纳税额=(20000-3500)×25%-1005=3120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60000×20%-555=11445

年应纳税总额=3120×12+11445=48885

(2)年薪30万元的人员,每月预支10000元,年底发放180000元。

月薪应纳税额=(10000-3500)×20%-555=745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180000×25%-1005=43995

年应纳税总额=745×12+43995=52935

(3)年薪30万元的人员,每月预支7000元,年底发放216000元。

月薪应纳税额=(7000-3500)×10%-105=245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216000×25%-1005=52995

年应纳税总额=245×12+52995=55935

(4)年薪30万元的人员,每月预支13000元,年底发放144000元。

月薪应纳税额=(13000-3500)×25%-1005=1370

全年一次性奖金应纳税额=144000×25%-1005=34995

年应纳税总额=1370×12+34995=51435

比较(1)和(4)可知:当月薪对应的税率一致,而全年一次性奖金对应的税率较低时,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较少;比较(2)、(3)和(4)可知:当全年一次性奖金对应的税率与月薪对应的税率一致时,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较少。但是,根据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可知:随着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减少,月薪会相应的有所增加,它可能使月薪增加而增加的个人所得税额大于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少而减少的个人所得税额。那么,什么时候采用全年一次性奖金低税率,什么时候采用全年一次性奖金与月薪税率一致呢?笔者将在下面予以讨论。

三、税收筹划

由上例可见:由于年薪性质的特殊性及发放形式的多样性,其计税方式与结果也会产生差异,这就为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创造了条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合理确定月薪标准和年终调整补充部分的额度,使二者在扣除各自费用扣除数后的余额均处于经济的适用税率区间,使雇员税负最低,实现雇员税后收入的最大化。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可以构建年薪的应纳税所得额的限额表,具体见表1:

对于第一级来说: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6000以内,由于税率均为3%,且没有速算扣除数,那么,月薪在5000(1500+费用扣除数3500)以内,全年一次性奖金在18000以内时,个人所得税总额皆是一样的。

对于第二级来说: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6000至108000时,假设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少A,使得税率由10%降至3%,那么,由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少A而少交的个人所得税=((18000+A)×10%-105)-18000×3%=A×10%+1155 ①

A应分摊到月薪中去,此时,3%税率的级距已经饱和,那么,只能在10%和20%中增加。假设10%对应增加B,15%对应增加C,则B+C=A ②

由此增加的个人所得税=B×10%+C×20% ③

假设增加的个人所得税③大于减少的个人所得税①,则③-①>0

由上式可以得出:0.1C-1155>0,即C>11550说明当C为11550时,3%至10%的级距已饱和,此时,年应纳税所得额=11550+18000+54000=83550。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可以看出,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6000至83550之间时,全年一次性奖金发放18000,其余作为月薪,即:全年一次性奖金低税率时,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最少,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83550至108000之间时,全年一次性奖金与月薪此时对应的最高税率(10%)一致时,需交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最少。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等于83550时,两者皆可。

同理可得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级值,汇总即得表2:

在总年薪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根据表2确定计算个人所得税总额最小的适用方法。现举例如下:

若年薪为14万,则对应表2中的第3级,个人所得税总额最小的方法即为:全年一次性奖金与月薪的最高适用税率(10%)一致。假设全年一次性奖金为54000,其余为月薪,则年应纳税总额=8435;假设全年一次性奖金为50000,其余为月薪,则年应纳税总额=8435,与前一次的假设相等。即只需使全年一次性奖金与月薪的最高适用税率(10%)一致,则不管全年一次性奖金多少都可以,个人所得税的总额是一个固定的最小值。

篇6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工资薪金; 纳税筹划

一、前言

个人所得税是指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其中工资薪金所得税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节税目的而进行科学的节税规划,即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个人的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事先进行合理筹划,以达到少缴个人所得税税款目的的一种合理合法的理财活动。2011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以下简称新税法)规定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从2 000元提高到3 500元,并将9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7级,第1级税率为3%(见 表1)。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的提高,税级和税率的变化,为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筹划分析

影响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因素有两个,即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降低税负,就是运用合法及合理的方法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或者事先通过周密的设计和安排,使应纳税所得额适用较低的税率。在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条件下,费用扣除越多,所适用的税率越低;在实行比例税率的情况下,经过事先的筹划安排,使个人所得适用较低的税率。基于上述有关税收政策,从纳税人的角度分析,通过相应的纳税筹划,可以使纳税人工资薪金所得的税负水平达到最小化。

(一)减少名义工资的纳税筹划

1.提高福利水平减少名义工资

在现实生活中,个人所取得的工资薪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与工作相关的支出,或者有一部分个人支出可以由所在单位支付,如交通费、午餐费等。如果能将这些收入从个人领取的工资薪金中扣除,以企业的名义对个人进行支付,这样,名义上工资薪金就减少了,并因此降低所适用的税率,减轻税负。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企业为员工提供交通设施;

(2)企业为员工提供免费工作餐;

(3)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

(4)企业统一为员工租房解决住宿问题等。

例1:A先生某年来北京工作,担任某公司工程师,月薪 8 500元。其每月主要支出为:房租2 000元,伙食费1 000元,交通费500元。请问在新税法下,纳税人如何筹划可以少交个税?

工资薪金个税=(8 500-3 500)×20%-525=475(元)

纳税筹划:

(1)A先生和公司签订合同,房屋以公司名义租赁,房租以公司名义支付,实际由A先生工资支付。

(2)公司下发文件,单位食堂费用在福利费中支付,员工在食堂用餐领用餐券,费用在员工工资账户支付。

(3)公司下发文件,公司统一购买交通券在福利费交通补助中列支,然后费用在员工工资账户支付。

纳税筹划后:

(1)A先生每月实发工资:(8 500-2 000-1 000-500)=5 000(元)

(2)A先生应缴纳个税(5 000-3 500)×3%=45(元)

纳税筹划效果:

经过此筹划,A先生节约个人所得税430(475-45)元,效果明显。

2.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减少名义工资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按照国家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缴费比例或办法实际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因此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上述政策进行筹划,减少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提高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水平。

例2:例1中,A先生月薪8 500元,住房公积金提取比例为7%,不考虑其他税前扣除因素,请问在新税法下,A先生应进行怎样的个人所得税筹划?

A先生住房公积金个人缴存额=8 500×7%=595(元)

应纳税所得额=8 500-3 500-595=4 405(元)

应纳税额=4 405×10%-75=365.5(元)

公司的实际负担=8 500+595=9 095(元)

A先生的实际收入=8 500+595-365.5=8 729.5(元)

如果A先生用足税收优惠政策,使住房公积金的提取比例由7%提高到12%,为不增加企业负担,则应使A先生工资A满足下列条件:

8 500+595=0.12A+A

A=8 120.54(元)

纳税筹划:按12%提取住房公积金时,A先生的缴税及收入情况为:

住房公积金=8 120.54×12%=974.46(元)

应纳税所得额=8 120.54-3 500-974.46=3 646.08(元)

应纳税额=3 646.08×10%-75=289.6(元)

实际收入=8 120.54+974.46-289.6=8 805.4(元)

经过此筹划,A先生实际收入提高了75.9(8 805.4- 8 729.5)元,即前后两次个人所得税额之差(365.5-289.6)。

(二)合理发放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筹划

1.均衡各月工资收入水平

特定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因此这些行业的纳税人可以利用这项政策使其税负合理化,其他行业纳税人遇到每月工资变化幅度较大的情况时,也可借鉴该项政策的做法。

例3:B先生是某企业员工,每年6个月淡季每月工资为 2 000元,6个月旺季每月工资为8 500元,请问在新税法下,B先生应该进行怎样的个人所得税筹划?

方案一:企业采用月薪制绩效工资,则应纳税额和税后收入情况:

B先生应纳税额=[(8 500-3 500)×20%-525]×6 =2 850(元)

应得的税后收入=(2 000×6+8 500×6)-2 850 =60 150(元)

方案二:企业采用年薪制绩效工资,则应纳税额和税后收入情况:

B先生应纳税额={[(2 000×6+8 500×6)÷12-3 500]×10%-75}×12=1 200(元)

应得的税后收入=(2 000×6+8 500×6)-1 200 =61 800(元)

纳税筹划的结果表明,采用方案二比方案一税负减轻 1 650(2 850-1 200)元。由此可见,对于收入不均衡的企业,采用年薪制比采用月薪制更能为员工减轻税收负担。

2.奖金合理发放

对于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税法规定,以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再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所确定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纳税额。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算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例4:假设某公司业务员C先生和D先生某年12月份工资均已缴纳个人所得税。12月底,C先生取得年终奖金18 000元,D先生取得年终奖金18 120元。请问在新税法下,C先生与D先生的年终奖金税后的净收入情况及筹划。

(1)C先生年终奖金税后净收入情况:C先生月均奖金 1 500元(18 000÷12),故适用3%的税率,速算扣除数为0。则C先生的年终奖金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8 000×3%=540(元)

税后净收入=18 000-540=17 460(元)

(2)D先生年终奖金税后净收入情况:D先生月均奖金 1 510(18 120÷12)元,故适用10%的税率,速算扣除数为75。则D先生的年终奖金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8 120×10%-75=1 737(元)

税后净收入=18 120-1 737=16 383(元)

纳税筹划分析如下:

C先生的年终奖金比D先生少120元,可是,他的税后净收入却比D先生多1 077(17 460-16 383)元,其原因在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年终奖的速算扣除数的确定是以月平均数为标准,而用于计算的数据是全年奖金。如果企业发的年终奖刚刚处在两档之间的分隔点附近,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企业在发放年终奖金时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年终奖金的额度以及合理制定年终奖金的支付时点和数额。

(三)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转换的纳税筹划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各项报酬,是个人从事非独立性劳务活动的收入;而劳务报酬所得是指个人独立地通过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所取得的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提供所得的单位与个人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雇佣关系,而后者不存在这种关系,由此可见,将雇佣变为非雇佣,或将非雇佣变成雇佣都能改变税收负担,两者之间的转换,实际就是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否。从纳税筹划的思路看,在不同的个人收入水平下,选择以工资薪金的方式或以劳务报酬的方式缴纳个人所得税所承担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当应纳税所得额较少时,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比劳务报酬所得所适用的税率低,可以考虑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将劳务报酬所得转化为工资薪金所得,这样可以缴纳较少的个人所得税;当应纳税所得额较高时,以劳务报酬的形式比工资薪金的形式缴纳的税额少。

例5:E教授在某大学任教,月薪6 800元,同时应某营销公司邀请,每月为该公司营销人员讲学一次,每次收入9 000元,在新税法下,如何帮助E教授筹划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如果E教授与营销公司存在雇佣关系,两项收入应合并,按工薪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额=(6 800+9 000-3 500)×25%-975=2 100(元)

(2)如果不存在固定的雇佣关系,两项收入应分开计算 缴纳:

工薪所得应纳税额=(6 800-3 500)×10%-75=255(元)

劳务报酬应纳税额=9 000×(1-20%)×20%=1 440(元)

合计税额=255+1 440=1 695(元)

通过比较,采用第二种方法可以比第一种方法节税405 (2 100-1 695)元,全年可以节税4 860元。因此,E教授最好不要与营销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节税。

例6:F先生某年10月从单位取得工资收入2 200元,同月F先生在某广告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当月取得报酬3 800元,在新税法下,F先生应如何筹划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1)如果不存在固定的雇佣关系,两项收入应分开计算缴纳:由于工资薪金没有超过免征额3 500元,所以不需要交税,而劳务报酬应缴税,即

应纳税额=(3 800-800)×20%=600(元)

(2)如果存在固定的雇佣关系,则由广告公司支付的3 800元作为工资薪金收入,应和单位支付的工资合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额=(2 200+3 800-3 500)×10%-75=175(元)

通过比较,采用第二种方法可以比第一种方法节税425(600-175)元,全年可以节税5 100元。因此,F先生应该与广告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这样可以最大程度节税。

以上分析可得,当应纳税所得额较少时,工薪所得适用的税率比劳务报酬所得适用的税率低,可以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劳务报酬所得转换为工资薪金所得;当两项收入都较大时,将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分开计算可以节税。

三、结语

以上通过不完全归纳法,介绍了2011年6月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情况下,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筹划的几种方法。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影响对员工激励的前提下,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筹划既有利于单位节约工资成本,又增加了员工实际收入,是一项能够实现双赢的经济行为。在税收实践中,纳税人必须熟练掌握国家税收政策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寻求最佳方案,以达到纳税人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苏永玲,张舒.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案例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2] 长森.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筹划浅探[J].经济师,2010(2).

[3] 朱敏霞.论工资、薪金的个税筹划路径选择[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7).

[4] 应小陆,赵军红.税务筹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国家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收入分配、组织形式、经营等事项的事先安排、选择和策划,以期达到合理减少税收支出、获取税收利益的目的。企业发给员工的工资薪金包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及年终加薪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员工的工资薪金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已经将工资薪金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2000元/月,但工资薪金缴纳的个税仍然占我国个税总收入的最大比重。因此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正确地开展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保证企业和员工的合法利益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工资薪金纳税筹划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励员工

对于工资薪金,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员工并不关心个人税前工资的多少,也不关心自己缴纳了多少个人所得税,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每月能从公司得到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只有这些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才会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如果通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筹划增加员工可支配收入,必将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不断挖掘员工工作潜力,间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保持企业团队的相对稳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二)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增强纳税意识

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是在合法的基础上少缴或缓缴税款,通过各类税收筹划方案的可行性比较,选择税负较轻的方案,减少纳税人的现金流出,增加企业可支配资金,增加员工可支配收入,因此,合理有效地个税纳税筹划是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提高纳税筹划的效果,纳税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钻研财税政策及相关税收法规,从而进一步激励纳税人提高纳税水平、增强纳税意识、自觉抵制偷、逃税等违法行为。对于员工来说,因涉及个人利益,员工也会主动地学习有关政策、法规,从而进一步激励员工自觉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增强纳税意识。

二、工资薪金纳税筹划思路

首先,制定合理避税计划。就是通过对现行税法的研究,对员工隔个人收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通过调整收入的支付时间和数量,支付方式变化,达到降低名义收入的目的,进而降低税率档次,以降低税负或免除税负。

其次,采取合理避税策略。个人所得税的合理纳税筹划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提高员工福利水平,降低名义收入;②均衡各月工资收入水平;③增加扣除费用。

三、几种常见情况的工资薪金纳税筹划

(一)提高员工福利水平,降低名义收入

税法规定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均作为工资、薪金所得,按照九级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要想降低个税的税负,就必须提高企业员工福利水平,降低个人名义收入额,间接增加员工收入。

1、为员工提供住房

由企业统一购买或者租赁住房,免费提供给员工居住,而不是发放货币性住房补贴给员工个人,那么住房补贴这部分收入就不必征收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支出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了个人所得税的税金支出。

2、提供假期旅游津贴

即由企业支付旅游费用,然后降低员工薪金。根据国家规定员工可享受法定带薪休假。如果企业为员工报销休假旅游的费用,员工放弃取得这部分工资的权利,那么员工个税负担将下降但实际收入并未减少。对企业来说,并没有增加支出反而可以抵减企业所得税,一举两得。

3、提供员工福利

(1)开办员工食堂,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取代支付伙食补贴的办法。既减少了企业工资薪金的支出,减轻了员工的个税支出又提高了员工福利水平,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2)为员工提供车辆、手机等部分设施。企业为员工提供上下班交通工具,减少支付交通补贴;有条件的为员工购置手机,减少支付通信补贴。对员工来讲,个人名义收入减少,间接收入增加,减少了个税税负;对企业而言,替员工个人支付的这些支出,可以作为费用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既减轻了所得税税负又提高了员工福利水平。

(3)转售股票认购。企业将所持有的股票以较低价格转售给员工,员工在二级市场出售获取收益属资本利得,按现行税法规定无须纳税。

缴纳工资、薪金所得税的个人,其节税的主要方法是在保证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降低所得额,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企业来讲,要在遵守税法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员工收入支付方式,以帮助员工提高消费水平。一味地增加现金收入,从税收角度来考虑也并不完全可取。

(二)分摊工资发放

1、均衡各月工资收入

工资、薪金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的应税所得越多,其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就越高,从而纳税人收入的平均税率和实际有效税率都可能提高。所以,在纳税人一定时期内收入总额既定的情况下,除年终奖外,企业应尽量将工资薪金平均到每个月均衡发放,在累进税率下,可以降低适用税率,实现纳税最小化。

例如:李先生月工资收入3000元,每季度奖金收入6000元。

纳税筹划前:

未发放季度奖金月份应纳税额=(3000-2000)×10%-25=75元

发放季度奖金月份应纳税额=(3000+6000-2000)×20%-375=1025元

全年应纳税额=75×8个月+1025×4个月=600+4100=4700元

将每季度发放的奖金6000元平均调整至每月发放2000元,则纳税筹划后:

每月应纳税额=(3000+2000-2000)×15%-125=325元

全年应纳税额=325×12=3900元

综合以上案例,均衡发放各月工资奖金收入后可以节约税款4700-3900=800元

可见,如果奖金所得一次性发放,由于其数额相对较大,将适用较高税率。这时,如果采取分摊筹划法,就可以节省不少税款。具体操作时,企业可以将奖金进行细化,拿出一些奖金按月发放,留一些奖金按季考核发放,最后再保留一部分奖金用于“拉差距”、“拉档次”在年终发放,这样,从总体上说税负就会获得减轻。

2、合理安排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

目前企业员工的收人主要包括两项:工资、补贴与奖金。工资和补贴每月发放,各月差别不大,集中发放的主要是奖金。根据国税发[2005] 9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的规定,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其雇员发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仍作为单独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具体为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 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人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当全年一次性奖金或奖金余额除以12个月后的商数,为对应应税纳所得额某档的最上限数据时,和当全年一次性奖金或奖金余额除以12个月后的商数为对应应纳税所得额正好是相邻上一档的最下限数据时,其应纳税所得额相差即全年一次性奖金最少相差0.12元时,其应纳税款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即可能会出现全年一次性奖金多0.12元的雇员实际得到的奖金反而比全年一次性奖金少0.12元的雇员得到的奖金还要少的现象。

例如:①张先生年终一次性奖金6000元,应纳税所得额为500(6000÷12)元,按照税率,500元的对应税率是5%,速算扣除数是0,得到6000元年终奖后应缴税300(6000×5%-0)元,税后收入为5700元。

②王先生年终奖为6000.12元,其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1(6000.12÷12)元,按照税率,超过500元对应税率是10%,速算扣除数是25,得到6000.12元奖金后应缴税575.01(6000.12×10%-25)元,税后收入为5425.11元。

上例税前奖金增加0.12元,但税后收入却减少了274.89元。由以上可以反推出只有全年一次性奖金为6305.56元时,才和全年一次性奖金为6000元的税后所得一样为5700元。

按照工资薪金个税5%-45%的累进九档税率,从上例可以推断出每到个人所得税率进级区间均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全年一次性奖金纳税所得额总有一个区间的税后所得,比其税率低一档的最高税后所得要少,且奖金越多,税率越高,出现的最大差额值就越大。依此类推,纳税所得额在下列区间,雇员实际所得与全年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并不全部呈正比关系,全年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在区间两端税后所得一样,其余区间的奖金和税后所得虽成正比关系,但都低于区间两端数据。特别是对于区间前端最少额奖金的税后所得,区间其他奖金都会出现奖金多而税后所得少的现象。奖金或奖金余额税后所得异常区间如下:6000元~6305.56元,24000元~25294.12元,60000元~63437.5元,240000元~254666.67元,480000元~511428.57元,720000元~770769.23元,960000元~1033333.33元,1200000元~1300000.00元。

除以上区间数据,全年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与税后所得还是成正比关系,即奖金越多,其税后所得越多。为此企业在确定员工年终奖金标准时,应合理筹划,避开上述奖金所得名多实少的区间,以保证员工税后收入不减少。

3、增加扣除费用

目前,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除2000元扣除限额外,员工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也可扣除,即还可以再扣除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所以,在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规定计提比例内,尽量增大员工扣缴比例,增加扣除费用,也能起到减轻个税税负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进行合理纳税筹划,无论对员工个人还是企业都是非常有利的。既能增加员工可支配收入,增加员工福利;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国家来说,虽然暂时的税收减少了,但从长远看,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后,能为国家带来更多的税收收入。所以,纳税筹划对个人、企业、国家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财务与会计》2008,(1)-(12)纳税&筹划.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

[2]李慧霞,《个人所得税筹划探讨》,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年第8期

[3]范小平,《谈纳税人实施税收筹划的途径和注意事项》,《商业会计》,2005年2月

[4]陈清,《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篇8

关键词 职工薪酬 个人所得税 税务筹划 方法

一、将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合理地转化为劳务报酬

所谓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顾名思义,就是职工在单位中任职或者受雇而应该得到的各项报酬,是职工从事非独立性劳务活动的收入。相对来说,劳务报酬就是职工独立地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所取得的报酬。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和劳务报酬之间具备以下的不同之处: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必须是在某一单位受雇佣才能得到的,而劳务报酬可以是临时性的。由此看来,要做好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可以把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合理地转化为劳务报酬所得。

通常,在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较少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应该根据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进行缴税;相反,在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降低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应该根据劳务报酬所得进行缴税。通过合理地计算,就可以将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合理地转化为劳务报酬,从而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

二、将职工的部分工资、薪酬所得合理地转化为经营性费用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是在2011年9月1日起调整后,现2012年现在实行的7级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税率。当职工的收入扣除个税免征额3500元的标准后达到某一档次,就套用该档次的适用税率计算纳税。当收入扣除个税免征额3500元的标准后累进到一定程度,新增薪酬带给职工的可支配现金将会逐步减少。倘若把职工现金收入转化为职工必须的福利,纳入企业经营性费用,可以达到职工消费需求,而经营性费用不征收职工个人所得税,也可在计算企业所得额中扣除,减少企业所得税,减少企业和职工的纳税成本,提高职工的收入水平,并且能够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例如,倘若某企业在2012年1月招聘了一个职工,月薪是6000元,因为该企业没有提供居住条件且该企业附近无居民房出租,该职工只能与人在市内合租一套住房,每月支付房租1000元,上下班交通花费400元,工作用餐花费400元,共支出1800元,按照个人所得税计算器进行计算,该职工缴纳薪酬个人所得税税后每月实际可用收入为5855-1800=4055元。

倘若该企业为该职工提供企业统一租用的集体宿舍,厂部有专车安排接送居住在集体宿舍的职工上下班,并开办食堂解决职工工作用餐,该企业发放给该职工的月工资由6000元调减至4200元,则税务筹划后,按照个人所得税计算器进行计算,该职工缴纳薪酬个人所得税税后每月实际可用收入为4179元。

税务筹划前后相比,该职工每月节税4179-4055=124元,全年节税1488元,公司统一租用的集体宿舍租赁费和厂部专车发生的费用按税法规定允许全额计入经营费用,职工在食堂用餐费支出在不超过职工薪酬所得14%内据实在管理费用——福利费科目列支,企业少交了企业所得税而职工又得到了实惠。从总体上看来,该企业薪酬发放总数不变,而该职工税后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4元,全年增加了1488元。因此,个人获得的这些福利可以作为工资、薪酬的代替物,既保证了职工的实际工资,且由于这些代替物的发放降低了名义工资额,个人薪酬应纳税额得以降低,既方便了新招聘职工的生活又方便了企业统一管理。

三、实施奖金均衡发放的筹划

根据2012年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职工的工资、薪酬所得越多,那么,适用的税率就会越高。倘若职工的奖金一次性发放,那么,就会缴纳较多的税款,倘若采用分摊发放的方式来进行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也就是说,将职工的奖金分为几个月分摊发放,那么,职工将会缴纳更少的工资、薪酬个人所得税而得到更多的实际收益。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倘若是按月发放奖金,应该将发放的奖金数额与当月的薪酬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倘若是一次性发放奖金,按照税法规定是不能将数月发放的奖金数额平均到每月与工资合并计算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而是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酬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倘若纳税人取得奖金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不足个税免征额3500元的,可将奖金收入减除“当月工资与3500元的差额”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通过这种计算方式,可以发现,奖金发放高的月份适用较高的税率,当月缴纳税额自然也就较高;而奖金低的月份适用较低的税率,当月缴纳税额自然也就较低,甚至低于个税免征额3500元,就没有必要缴纳职工个人所得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几种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进行税务筹划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做好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工作,就一定要遵循税务筹划的不违法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职工薪酬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案,保证企业和职工的税负能够得到合理合法地减轻,最终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家亮.关于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与完善对策.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6).

篇9

一、个人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方面的问题1、现金管理制度松驰,需要改进。经济生活中大量的现金交易,经济往来无据可查,使税务部门无法通过有关信息渠道掌握各种交易发生情况。个人收入的绝大部分以现金形式取得,提取现金没有必要的限制措施,不利于监控各种交易。

2、金融资产实名制还有待建立。随着经济发展,个人可从多种渠道获得收入,如工资、薪金,利息、股息、红利,转让不动产、有价证券和特许权的收入,以及取得财产租赁收入或获得捐赠,很多收入目前税务部门还难以监控,个人存款以假名分散存于同一个银行的不同帐户或没有联网的不同银行,税务部门无法掌握个人的全部收入情况。

同样,个人支票制度没有建立起来,税务部门无法从个人支付情况来核定、推算个人收入。

3、没有建立个人财产申报制和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财产难以查实,税务部门难以根据个人财产情况推算收入。

4、个人的主要收入支出都通过金融、保险、房地产、期货等部门,这些部门能掌握个人在储蓄、股票、债券、转让不动产和期货等方面的收信息资料。应建立这些资料及时向税务部门报送的制度,使税务部门能对个人的主要收支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

(二)、内部征管方面的问题

1、目前,大多数省、市、区还没有建立专门机构,从上到下,还存在个人所得税由多头管理的现象,主管力量不足,日管力量明显薄弱。

2、由于税源零散,数额小,征收成本较高,没有特定的经费渠道,因而难以保证完成越来越繁重的征管任务。

3、征管的科学化、智能化不够,目前,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还不到位,还不能全程、全员控制个人收入的核算,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核算、计税系统。

4、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应采取的对策

个人所得税之所以存在征管难的问题,其关键在于个人收入的难以把握,对此,我们从准确掌握个人收入入手,提出以下方案:

a、从核算方式入手,税务部门应建立一个全省、甚至全国范围联网、有统一编码的个人收入控制系统,并与金融、保险、股票、期货、房地产等部门进行信息联网,从而建立一个能监控个人收入的社会化网络,在保证能及时、动态、准确掌握个人资产、存款、收入等信息的基础上,核算个人收入总额,为计征个人所得税准备第一手资料。

B、从经济社会化行为入手,应在个人存款实名制的基础上,扩大磁卡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控制现金交易,提高交易经济往来票据化程度,甚至使一切货币交易都通过金融机构进行核算。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化工程,但随着各种磁卡结算的不断应用,这也将不是一个梦想。

C、税收征管入手,要向纳税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核算方法、核算工具。比如,工资、薪金所得应纳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多发生在工资表以外的奖金、津贴、补助等其他工资性支出上,大都名义多多,隐蔽性强,增加了税务稽查的难度。如果同时使用以下三种会计报表,可以比较简单地核算个人收入,方法是:工资发放明细表、其他工资性支出明细表、XX发放明细表(表下注明XX为红利、股息、利息、劳务报酬等)。三种报表设置相互对应的栏目,载明本次发放金额、扣除项目金额明细、本期另表发放金额、扣除项目金额明细、已扣个人所得税税额、本次发放应扣个人所得税额。这三个表格主要针对工资、薪金收入和企业发放频率较高的收入,相互呼应,联系密切,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扣缴义务人的纳税核算水平。

D、申报管理方式入手,以“双轨申报制度“控制收入渠道。就是无论每个人有多少收入,都由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人的个人收入。这样可以保证以下几点:一是便于掌握纳税人的多方收入;二是促进了代扣代缴工作,三是加强了税源控制。

二、利用个人所得税信息化管理系统解决征管问题设想

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开发的目的应解决征到位、管得住的问题。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我国将实行的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税制的实际情况,我们考虑,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管软件的设计的总体需求应是:建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凭借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支付人和纳税义务人的档案体系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软件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数据共享功能和网络的索引功能,将各有关部门都纳入到整个运行体系中来,建立一套完整的个人所得税税收监控征管系统。在设计中应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中心,以纳税人档案体系为依据,通过计算机对纳税申报的处理、分析,对未申报或中止申报的纳税人进行催报催缴,同时将异常申报加以筛选,监控纳税人按期申报;以支付人申报的资料档案,纳税义务人档案和纳税申报表三者为基本依据进行稽查,监督支付人的扣缴情况,纠正并处罚不真实的纳税申报,引导纳税人如实申报纳税。

(一)、系统构成

系统在WINDOWS及UNIX环境下,运用客户/服务器技术,利用Sybase数据库存及PowerBuilder 前台开发工具,运用TCP/IP网络协议,构成其局域网系统,并可基于DDN、X25分组交换网及公共电话网,构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税务广域网系统。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新征管模式的要求,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未来的征管电子化系统必定是高效的、开放式的分布系统,纵向要尽快将微机应用于征、管、查各个系列,加强收入及政策执行情况的监控;横向应以税务部门同其他经济管理职能部门进行微机联网为重点,为实施现代化控管创造条件。整个系统不仅要满足税务机构内部需要,而且要满足税务机关与企业、社会、纳税人等外部联系的需要。在外部形成企业、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的一个网络体系;在内部形成纵横交错的内部管理网络体系,满足不同管理层次和不同管理目标的需要。(见图)

(二)、管理软件设计应具有功能

1、基础信息管理系统:

(1)纳税人信息档案管理子系统:1.财政部首先制定了一套全国统一的纳税个人和法人编码,这是全面掌握纳税人情况和依托计算机监控管理的前提,是归集、处理、交换、查询税务信息的先决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对于每一个纳税义务人都应赋予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包含有纳税人姓、名、出生年月日、出生地等信息的识别号。识别号可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编制,应做为国家统一标准代码通用子社会,该编码同时还要应用于银行开户、财产购置转让、社会保险等各个领域。2.以纳税义务人的识别号为基础,建立纳税义务人信息档案。内容主要有:个人基本情况、职业情况、收入情况、财产情况、税款预扣情况等。

(2)支付人、被支付人信息档案管理子系统:1.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设计个人收入支付人的缴扣税款报告表和支付个人收入报告表。2.个人收入支付人在向个人支付收入时按税法规定的项目和税率缴扣税款,向税务机关按月申报税款缴扣情况和按年申报支付个人收入情况。3.以支付人的纳税人识别号为基础,对其所申报的信息资料建档。4.按被支付人的纳税人识别号,将扣缴报告和支付报告中的信息,归入被支付人的个人档案。通过扣缴人的档案系统和纳税人的档案系统,税务机关可随时掌握扣缴人履行扣缴税款义务的情况和纳税人的收入情况、纳税情况和申报情况,强化源泉控制。

(3)公共信息查询子系统:此系统应通过广域网连接到个人所得税征管公共信息库,公共信息库应以纳税人识别号来存放纳税人在银行的税款缴纳信息和存款信息、以及保险、财产登记等部门的其他必要信息。此项系统应具有上传和下载功能。

2、申报征收系统:申报征收是个人所得税征管中主要环节,他应该涵盖目前个人所得税申报、征收、核算的全过程。根据未来发展趋势和征管的需要,该系统应具有下列功能。

分散申报征收子系统:通过计算机管理网络实现了与银行和邮政局的计算机联网,这样,纳税人除了可以到税务机关缴税外,还可以在遍布城乡的银行分支机构和邮政局(所)办理纳税手续,从而为纳税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集中申报征收子系统:通过中心城区的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其主要功能有应涵盖。申报开票、定额开票、完税证开票、打印纳税缴款书。手工开票录入、结算处理、帐表打印、税票管理及查询,缴款书处理、退税处理、查询打印、作废税票等申报征收的全过程。

集中申报征收子系统还应根据目前各地税收征管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应具有智能、远程、网络申报征收功能,对大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财务电算化,具备实现纳税申报电子化、自动化的条件。对这类企业应开发企业端报税系统和税务自动接受系统,企业通过该系统自动统计、处理生成报税数据,税务自动申报接收系统通过调制解调器、数据接收服务器及公用电话网、互联网来完成加“盖”电子图章和数据的传输、接收等工作。

3、稽查稽核系统:

建立人机结合的稽查体系,完善的服务和有效的监控,可保证纳税人、扣缴人按期申报,而申报是否真实,则取决于稽查的力度和质量。稽查系统的关键是信息分析,这就需要在稽查系统中软件有具有信息分析功能和交叉稽核功能以及举报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分析就有利用纳税人档案,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表、扣缴人的扣缴税款、支付个人收入报告表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信息,选择必要的纳税指标,建立一个综合打分选案系统,以不同时期的相同指标做对比分析,筛选出纳税指标异常户,做为制定稽查计划的依据。

交叉稽核就要通过下载全省、全国个人所得税信息库的必须信息,对有纳税指标有异常的纳税人进行交叉稽查,来确定稽查目标。

举报信息处理系统应具有对纳税人举报的信息进行分类归档的功能,具有利用数据信息库和申报征收信息比较分析功能。

4、重点税源监控系统:

建立重点税源监控系统,对电力、电信、金融、保险、证券、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及效益好的事业单位等;高收入个人为个体饮食业经营者、企业供销人员、建筑工程承包人、大、中学教师 、医生等,实行全方位监控。

重点税源监控中应对高收入者的各项收入和申报情况进行审计,包括加、减、乘、除的运算错误;申报表相关栏目的数字互不勾稽;来源外部的信息资料与纳税申报的数字不符;申报表开列的税收扣除或抵免额与税法规定相抵触。

在这个系统中,纳税人的电话号码都能存入计算机,如果某个纳税人在纳税申报上有问题,这个系统便能自动拨通纳税人的电话、通知纳税人同工作人员直接对话,在对话时,计算机同时提供该纳税人的有关情况,帮助工作人员解决问题。

5、税政管理系统:

篇10

关键词: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动态测算模型

中图分类号: F81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2-0073-05

近几年,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开展了定量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仍然未使该问题得到各方面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研究方法上有基数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1]并考虑了家庭人口等因素,但其所用的衡量指标是全国或地区平均个人全部消费支出,而非个人工薪收入所对应的消费支出,而且未进行分组,结果会使高收入户消费支出扣除不足。也有采用传统方法测算的 [2][3],但均未解决基期扣除额的确定问题。而对目前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究竟多少合适的问题有不同答案,有3,000元、5,000元、9,000元等等五花八门的答案,有必要提出令各方比较满意的具有可操作性解决方案。

本文的逻辑思路是:以某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②作为衡量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通过计算1996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每一就业者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对2005年以来的两次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情况作出评价,并在充分考虑家庭人口和物价变动因素条件下,构建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动态测算模型。

一、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测算的基本内容

(一)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测算的依据

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衡量指标:某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业者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Zn,7)。依据:

1. 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主要是城镇居民,本测算暂不考虑农村居民。

2. 设立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出发点是基于就业纳税人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日常生活支出是其获得工薪所得而要付出的成本费用,应该在征税之前扣除。

3. 按我国传统和法律规定每个就业纳税人对家庭都负有赡养老人、抚养未成年人和其它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责任,他们的日常生活支出必须由其家庭就业者分担,每一就业纳税人的费用扣除标准还必须增加这部分费用扣除,考虑家庭因素,体现公平原则。

而根据我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城镇家庭消费性支出是指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等类支出。

4.一般说来,收入不同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标准不同。收入低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标准比较低,而收入高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标准比较高。根据我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城镇家庭收入分组。将所有调查户按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队,按10%,10%,20%,20%,20%,10%,10%的比例依次分成: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等七组。因此,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必须以最高收入户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标准确定,否则就会出现某些收入户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费用不能完全扣除的不公平情况。比如以中等偏上收入户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标准作为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则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组就业纳税人的日常生活支出费用肯定不能完全扣除。但以最高收入户组就业纳税人工薪收入负担的日常生活支出费用确定的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则可以让所有就业纳税人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日常生活支出费用完全扣除。

(二)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测算的数据来源、指标、测算方法及公式。

1. 数据来源

本测算方案所需的所有基础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1997年~2008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下文不再单独注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不必组建新的数据收集系统。

2. 数据指标

(1)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Z'),并以Z'n,f表示某年份某分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n为年份,f为组别。如1999年全国和最低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标示为Z'1999,0和Z'1999,1。以下其它指标类推;

(2)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R'),并以R'n,f表示某年份某分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

(3)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F'),并以F'n,f表示某年份某分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

(4)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工薪收入(G'),并以G'n,f表示某年份某分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工薪收入;

(5)消费水平增长率(S'n),消费水平增长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100%,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以上年为100%,按不变价格计算,充分考虑物价变动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3.测算方法

本测算方案采用传统的简单统计方法,简单、直观且结论可信度高。

4.测算公式

本测算方案所用的基本测算公式(静态测算公式)是:

Zn,j= Z'n,j×R'n,j× G' n,0/12F' n,0

二、1996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每一就业者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的计算

(一)原始数据整理

根据1997~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出1996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Z')、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R')、人均全部年收入(F'),城镇居民家庭全国人均工薪收入(G'n,0),并计算出工薪收入占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的比重(G'n,0/F' n,0),这一指标用以将表1各组的年人均消费性出中应由工薪收入承担的部分提取出来,具体见表1、表2、表3和表4。

(二)简要计算过程与结果。

对表1、表2和表4的数据按公式Zn,j= Z'n,j×R'n,j×G' n,0/12F' n,0计算,得出1996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全国及分组每一就业者应由其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Z),具体结果见表5。

三、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的评价

(一)800元阶段

2005年10月之前,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为800元。从表5黑体数字可发现,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全国平均组在2004年(Z2004,0)已达到811.6元,2005年(Z2005,0)已达到921.1元,高出扣除标准121.1元;中等收入户组在2005年(Z2005,4)已达到817.2元,与扣除标准基本适应;中等偏上户组在2004年(Z2004,5)已达到888.8元,2005年(Z2005,5)已达到1,007.8元,高出扣除标准207.8元;高收入户组在2002年(Z2002,6)已达到921.0元,2005年(Z2005,6)已达到1246.0元,高出扣除标准446.0元;最高收入户组在2000年(Z2000,7)已达到875.4元,2005年(Z2005,7)已达到1881.2元,高出扣除标准1,081.2元。由此可判定,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在1999年之前可以让所有组别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得到完全扣除,而2000年之后则相继使最高收入户、高收入户、中等偏上户、中等收入户组月消费性支出得不到完全扣除,尤其是最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组不能得到扣除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比较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结合表6黑体数字可以发现,按照这一标准,全国平均城镇居民每一就业者月均要为家庭获取的工资收入2002年(F2002,0)为918.4元,已进入纳税范围。到2005年时,中等偏下户组(F2005,3)为823.9元,已完全进入纳税范围,相当于80%的城镇居民就业者进入了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因此可以判断,至2005年初期,8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确实已严重滞后,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纳税人的生活消费支出。如果以使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2005年(Z 2005,7)1,881.2元得到完全扣除的标准来判断的话,2005年比较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应是1,850元,这样就只有最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进入纳税范围。

(二)1600元阶段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为1,600元。从表5可发现,这一费用扣除标准只有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2005年(Z2005,7)1,881.2元得不到完全扣除,其它组别均可得到完全扣除。但结合表6可以发现,按照这一标准,全国平均城镇居民每一就业者月均要为家庭获取的工资收入2007年(F2007,0)为1,612.0元,中等偏上户组2007年(F2007,5)为1,800.0元,已进入纳税范围,相当于40%的城镇居民就业者进入了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纳税范围。因此可以判断,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期间,1,6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滞后比较严重。如果以使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2007年(Z2007,7) 2,163.8元得到完全扣除的标准来判断的话,2007年比较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应是2200元,这样就只有最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进入纳税范围。

(三)2,000元阶段

2008年3月至今,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为2,000元。从表5可发现,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2007年(Z2007,7) 为2,163.8元,已不能得到完全扣除。如果以2003年至2007年5年的城镇居民年均消费水平增长率7.1%推算,2008年和2009年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分别为2,317.4元和2,482.0元,仍然有相当比例得不到扣除。如果以使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得到完全扣除的标准来判断的话,费用扣除标准2008年应为2,300元、2009年为2,500元比较合理。

四、我国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动态测算模型的构建

动态测算模型:Zn+2,7= Zn,7× (1+S' nn-4)2

n+2为测算年,n为基期年,n-4为基期年的前第4年,Zn+2,7为测算年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Zn,7为根据基期年当年的实际统计数据按静态测算公式计算所得到的最高收入户组城镇居民家庭每一就业者应由工薪收入负担的月消费性支出数据,S' nn-4为基期年的前第4年到基期年5年的城镇居民年均消费水平增长率。

应用:比如测算2009年的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可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用静态测算公式Z2007,7= Z'2007,7×R'2007,7× G' 2007,0/12F' 2007,0测算出Z2007,7(为2,163.8元),并计算出2003年至2007年5年的城镇居民年均消费水平增长率S'20072008(为7.1%),便可测算出Z2009,7为2,482.0元。为使实践中便于操作,可采取以50为单位,“四舍五入”,对Z2009,7取50的整数2,500元作为2009年的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

设计理由:2009年的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必须在2008年底之前确定并公布实施,而此时2008年的有关数据均还未统计出来,可用的最新年统计数据是2007年的。这样设计既可以保证测算所需数据的可获得性,又可以使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数。

为了保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便利性,也可以将模型修改为:Zn+m,7= Zn,7× (1+ S'nn-4)m,固定基期为第n年,m≥2。如固定2007年为基期年,取m =3,4……,以Z2007,7和S'20072003测算2010年的Z2010,7为2,658.2元、2011年的Z2011,7为2,847.0元……的数据,再采取以50为单位,“四舍五入”,则2010年和2011年的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分别应为2,650元和2,850元。但随着预测期远离基期的时间越来越长,预测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会越来越大。因此,每间隔一定年份后应按前一种方法采用实际统计数据实施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