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改革范文
时间:2023-04-07 01:1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所得税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财税体制改革始终都是政府改革的重头戏,伴随着营改增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税收负担整体降低,并且使企业的税款抵扣链完整性提升,促使企业可以在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发挥自身的光和热。这从企业角度降低了税收负担状况。但是,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迟迟并未落地实施,这使得我国从自然人角度看,税收负担仍然不轻。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依然采取分类的方式征收,对于不同类别的个人收入采用不同的计征模式进行课税,这种方式在征管的过程中难度不大,注重了征管难度和遵从成本,但是由于不同的人获取的总收入往往由不同类别的收入组成,这促使即使获得一样的收入,但是最终所交的个人所得税额可能出现巨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所得税的变革需要更加重视公平性。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路
1.将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慢慢转变为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方式
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作为我国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必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为分类征收的方式,这种方式从征管角度来看,操作较为容易,征税机关可以较为容易的通过代扣代缴的方式进行税款征收。同时,分征收的方式在过去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分类征管的方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同时还大大提升了征管效率。但是近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国民收入途径也由较为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收入模式转变,那么分类征收方式的弊端便逐步凸显,拥有相同收入的人由于收入类型不同,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实质上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必然要经历将个人所得税从分类征收向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方式转变的过程。
2.将个人所得税由大多数代扣代缴逐步转变为自行申报为主、代扣代缴为辅的征缴模式
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式一般和各个国家的税收征管水平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回顾建国以后我国税务机关在征管管理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已经逐步转变了观念,转向服务型征收方式。而过去由于我国征管水平有限,在考虑征管成本的同时,也考虑了可操作性,便对工资薪金收入等类别的收入实行代扣代缴的征缴模式,赋予用人单位替员工代扣并缴纳其个人所得税的义务和权利。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税务征管机关的征收管理工作量,提高了征管效率。但是伴随着个人所得税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代扣代缴方式为主的缴纳方式逐步暴露出其弊端。由于当前很多国民的工资收入只是其总收入的一小部分,很多人的收入构成包括了资本性收入、劳务收入等,这使得代扣代缴为主的征缴模式能实现对其收入的一部分进行征税管理,而对其他收入却缺乏了相应的管理。这对收入内容主要为工资薪金的国民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当将个人所得税由大多数带口袋了逐步转变为自行申报为主、代扣代缴为辅的征缴模式。
3.适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当前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针对不同类别的收入规定了一系列的免征额,在免征额内的收入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超过该额度的收入才征收个人所得税。至今为止,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针对工资薪金收入制定的免征额为3500元,这个额度自从制定10多年来再未提升,但是在这10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过去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免征额,如今已经显得过低。这无疑给很多经济实力、收入状况较低的人群带来了一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提升整体国民的经济水平。因此,在下一次出现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中,有必要对免征额进行一定幅度的提升,这必然会有利于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从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进行转变。
三、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难点工作
1.提升征管机关的征管水平,促进服务型征管模式的全国推广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从间接税领域来看,我国的税制设计以及趋向科学和有效。但是,在直接税领域,个人所得税暂时并未肩负起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任。因此,在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时,应当更加注重公平。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着几个重难点问题,其中征管机关的征管水平难以和高水平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相适应,将成为个人所得税改革步伐中的一大障碍。因此,有必要提升征管机关的征管水平,逐步促进服务型征管模式的全国推广。首先,征管机关的征管模式应当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需要由过去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为纳税人解决在纳税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其次,由于个人所得税涉及的纳税人数量众多,进行全面纳税检查是很难实现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进行税务稽查,通过科学筛选的方式选择稽查对象,并对被选定的稽查对象进行全面检查。对于符合纳税征管要求的纳税人,公布信用A级名单,对于在稽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偷漏税情况的纳税人进行通报,并根据其所涉金额和偷漏税原因性质,移送相应机关进行处理。
2.提高国民的征税意识,实现自觉进行自我申报纳税
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点就是将当前实行的分类征收改变为具有综合性质的税收制度。而这一重要改变,必然需要将现在主要实行的代扣代缴为主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转变为自行申报为主、代扣代缴为辅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国民的大力配合。因此,有必要提高国民的征税意识,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各项构成内容,并实现自觉进行申报纳税,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稳步实施。首先,可以通过社区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好处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于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且加强法制宣传,积极进行舆论影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自觉进行自我申报纳税。其次,对于非自由职业者可以由雇主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组织大型的税收宣传专题讲座等,并重点说明未按时进行自行申报纳税的后果。除此之外,在个人所得税改革后,对于未按时进行个人所得税的个人进行通报,并移送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追究其法律责任。通过这种事前宣传、事中事后控制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的征收意识,并且实现征纳税双方的和谐有效实现税款的计算和征收工作。
3.提高纳税信息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大力发展税务中介
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是所有具有收入来源并能够纳税的人,因此在征纳税管理时涉及的数量巨大,若未匹配相应的纳税信息的信息化处理系统,必然导致税收制度无法有效实行。同时,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为自然人,并非所有人都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方式具有详细了解,因此还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税务中介机构的配合和发展。因此,在个人所得税改革过程中,提高纳税信息的信息化处理水平并且大力发展税务服务中介将成为重难点工作内容之一。首先,征税机关需要建立高水平的纳税人信息处理平台,纳税人可以直接通过该平台实现电子报税,减少人工成本和纳税的遵从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其次,应当大力发展税务中介在个人所得税税款计算中的作用,并且可以大范围实现税务中介纳税人进行税款缴纳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税务中介在税款征收过程中的地位,还可以减少因个人申报带来的税款计算错误,提高征纳税效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制结构的调整对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公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所得税改革作为未来我国税制改革过程中的重头戏,对于提高国民纳税意识、促进直接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志伟,吴化斌,周晶.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宏观福利分析[J].管理世界,2013(12).
篇2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混合税制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个税种所起到的作用包括两个:取得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在我国,个人所得税设立的基本宗旨是调节市场初次分配中形成的不公,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有所增加,其所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已由1994年的1.60%提升至2009年的7.29%,但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却少有作为。2009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在22个亚洲国家中排名第一,可见中国收入分配不公现象非常严重。虽然不能全部归咎于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不利,但其制度设计缺陷和征管漏洞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1.收入监控体系的缺失
居民收入日趋多元化,政府却未能根据收入分配体制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收入监控体系,特别是对于地下经济等灰色收入,更是无能为力。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征管质量不高,偷逃税现象比较严重。我国目前实行的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两种征收方法,审核申报、扣缴制度尚不健全,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2.税制本身存在着明显的制度缺陷
主要表现在存在逆向调节现象,对高收入阶层缺乏基本的调节和监控手段。一是按所得项目分项、按次征税,使那些所得渠道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税或者少纳税相反所得渠道少、综合收入相对较低的纳税人却要多交税。
3.税率设计结构复杂,实际税负不公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九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级次过多,与国际上简化税率结构,降低税收负担的所得税改革趋势不相适应。二是级次过多的边际税率,使相当多的纳税人不能接受,在实际执行中形同虚设,反而由此使许多纳税人为了降低边际税率档次而想方设法隐瞒各项所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化了纳税人的偷逃税意识。三是对属于勤劳所得性质的劳务报酬所得与属于非勤劳所得性质的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等采用20%的相同税率,而且对劳务报酬所得又实行加成征收,有
我国社会主义分配政策。四是对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业户生产经营所得与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分别适用九级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造成税负不公平,增加了征管操作的复杂性。
二、综合所得税制及其应用条件
综合所得税制是指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通常是一年)的各种不同来源的所得综合,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统一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的一种税收制度。与我国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相比,综合所得税制的优势表现在:税基较宽,能够反应纳税人的综合负担能力;考虑到个人经济情况和家庭负担等,给予纳税人一定的减免照顾;就其总的净所得采取累进税率,既可以调节纳税人税负,又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纵向再分配。其缺点是征收手续较为复杂,纳税人容易进行税收规避,需要纳税人服从程度高、税收管理制度先进、财务会计健全。尽管存在这些缺点,但是综合所得税制却能很好地克服分类所得税制征收不公、扣除不合理、同等收入税负不同等缺点,从而实现社会公平。
但是要实现综合所得税制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1)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纳税人的永久税号,并且与支付方强制性的预扣税制度结合。(2)个人报酬完全货币化,严禁实物分配和实物福利的存在。(3)大力推进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严格控制现金交易,对大额现金的流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限制措施,严防现金环节的偷逃税。(4)要建立联网制度,将税务的网络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工商、海关等机构联网。
所以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并不适宜马上采取综合所得税制。综合税制在税务管理上要求当纳税人到纳税年度终需要提交年度申报表.税务机关能够对所提交的年度申报表进行有效的审核以及在此基础上顺利地实现汇算清缴。但当前我国大多数纳税几的纳税意识淡薄,缺乏健全帐簿记录和进行自动申报的知识水平,税务尚未普遍推行.严恪的纳税申报制度也未建立起来.因此不可能顺利提交基本真实的年度申报表就税务审计而言.我国目前的税务管理水平还未达到能够对年度申报表进行有效审核的程度。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纳税人的帐簿记录不健全‘二是管理手段落后.基本上还处于手工状态:计算机管理刚刚起步,税务系统内部以及与有关经济部门的计算机管理网络尚未建立;三是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四是缺乏足够数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税务稽查人员。税务审计不力也是造成纳税人不主动申报或少申报的一个困索。就汇算清缴而言,由于目前我国将个人所得税划归地方税,而地方税务机构尚处于缉建过程中.人员不足、设备不健全的状况很难保证能够顺剥地完成汇算清缴任务。我国不仅在以上三十方面的条件不具备,而且代扣代缴制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三、结论与建议
1.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税制结构模式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综合所得税制存在种种优点,但是鉴于我国的现状,马上使用并不适宜。所以,分类综合课征应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的较好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所得等实行综台收入,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或者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到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直纳所得额内抵扣。此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类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也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纳税人无法通过收入分计以逃避税收;二是税务机关不需对纳税人的每项所得分析是何种所得,或其是否合法,便于征管,并节省税收成本;三是是收人来源、方式发生变化时,政府不需修改税法就能及时捕捉到新的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
2.确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实现指数化调整
在我国确定费用扣除时,注重区分高收入者、低收入者,实际扣除额的大小应随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及各种社会保障因素的变动而调整,实现指数扣除,对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差异,难以实现不同起征点,也可通过指数化调整。
3.合理地设计税率结构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即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又实行比例税率和加成税率,应将现行两套税率统一为超额累进税率,为综合税制的实施创造条件。同时,扩大税率级距,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税率档次设计以五级为宜。其次是保持税收的级差不变,但原5%的税率降到2%、10%的降到5%,15%的降到10%??依次降5个百分点,或者保持现有的税率不变,但提高级差。
4.完善征管机制
(1)完善代扣代缴制度。在目前无法直接对个税纳税人直接实行全面监控的情况下,实行源头扣缴无疑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有效方法。即使是在公民纳税意识较强的美国雇主代扣代缴仍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主要形式。因此要明确规定扣缴义务人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若扣缴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应给予严厉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当然更要明确纳税人的责任。
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改革构想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2)01-0052-04
一、引言
201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个税法大幅度减轻了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负担,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现在约2400万人。此次改革,算得上是近年来个税改革中力度较大的一次。
但是,此次改革只不过涉及了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的第一个类别――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其他征收类别,并没有进入这次调整范围。即使是在工资薪金所得的调整范围之内,除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之外的其他诸如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有关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身份的界定、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等一系列关系到个人所得税改革的重要因素,并没有随之变动。如果个税“调节收入状况”的重点继续放在工薪阶层,重劳动工薪所得,轻财产资本所得,那么个税改革不可能达到开征的宗旨和目的,个税改革还需要做“大手术”。
二、改革后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一)难以体现公平合理的税制模式继续存在
1.不公正的分类税制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分类所得税制,这种税制模式有利于实行源头扣缴,具有计算简单,征收管理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当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且收入逐步上升时,采用分类所得税制就难以对税收扣缴源头进行控制,不能全面、真实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和负担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采用分类税制课征个人所得税的弊端愈发明显:对工资薪金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不同来源所得采用按月或按次计征,年终不汇算清缴的方式,无法全面衡量不同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此外,现行个税课征模式将个人收入分为11类,按不同税率和方法征税,也会造成同等金额的收入因其收入来源不同而出现税负不同的结果,甚至还会出现勤劳所得交的税高于非勤劳所得的税率倒挂现象。
2.课征范围狭窄
自1990年至2011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收入的组成结构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个人收入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趋势,个人所得的组成部分不再局限于11项应税所得的内容,资本性所得、财产继承所得、股票转让所得等,逐渐成为普通居民个人收入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所得的形式种类繁多,不仅有有价证券、现金、实物,还包括获得的服务和减少的债务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只将11项所得作为个税征税对象明显过于狭窄,既不利于国家对个人收入水平的调控,也不利于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
3.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首先,体现在个税费用扣除项目的设计上,目前现行的个税费用扣除项目完全以纳税人个人的支出为标准来进行设计,既无视我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收入负担的情况,更无视纳税人个人收入需要承担整个家庭负担的现实。个税费用扣除设计既缺乏个性化,也没有考虑纳税人的个人实际费用负担。调整后的个税税法在生计费的扣除问题上实行全国通用的3500元/月的扣除标准,没有对不同纳税人的实际费用负担加以考虑,难以体现公平和合理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支出所占比例也在加重。对不同家庭、不同个人的负担情况,如健康状况、赡养老人、有无配偶、子女等情况也未在新个税税法扣除项目中加以考虑。
(二)现行税制模式导致税收征管困难
1.个人收入多元化,税收征管难度大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个人收入的来源呈现出来源渠道多且复杂、隐蔽的趋势。如纳税人的兼职所得、劳务报酬和稿酬所得等,这些收入来源广且分散,不容易被税务机关所掌握,在现有制度下,征管工作难度较大。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收入群体,如明星的出场费、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费、教师的家教收入等等,这部分个税的征收方式大多采用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和实行源泉扣缴的方法,税务机关缺乏必要的税源监控措施和方法,因此难以查清纳税人的实际收入情况,很容易造成税款流失。
2.主动纳税申报意识不足,代扣代缴质量不高
公民对个人所得税法了解程度有限,在取得各项应税收入时,除付款单位代扣代缴部分外,纳税人对其他收入是否缴税,如何缴、怎样缴,还不是很了解。再加上现行税法只对六种情形下的纳税人必须自行申报缴纳进行了规定,除外之外,并没有强行规定,所以主动进行纳税申报的个人比较少。公众对个人所得税的缴纳存在侥幸心理,大部分纳税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去主动申报缴纳,税务机关根本无法知晓实际情况。而且,即使出现了纳税人主动申报纳税的情况,其纳税申报的质量也有待提高。
对于代扣代缴制度,由于法律对代扣代缴义务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导致部分代扣代缴单位的领导不重视代扣代缴工作,使得一些应税项目的代扣代缴责任难以落实,出现了代扣代缴义务人故意将该扣缴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少计甚至不计应税所得的情况。这样,必然会造成纳税人之间的税负不公平。
(三)税源监控短板,税源监控体系不完备
1.现金交易量大,难以监控
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个人信用业务欠发达,其支付系统不能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也由于我国普通老百姓有着喜好现金交易的传统习惯,造成我国经济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庞大的现金交易,并且现金交易次数频繁。现金交易的后果是交易双方都没有留下交易的相关记录,容易导致纳税人的个人收入、支出信息的隐蔽性,不利于监管,造成税务机关很难从纳税人的收支信息中了解掌握其收入情况,从而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难度。
2.涉税信息系统不完备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数量庞大,其涉税信息更是难以全面估量。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因其需要对纳税人来源于不同种类的收入汇总核定税款,故对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将有更高的要求。在涉税信息的搜集和整理上,工商、税务、银行和海关等部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联网,但基于不同部门利益的考虑,出现了提供本部门信息消极,索取其他部门信息积极的情况,而信息共享的效率又不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不完整,严重制约了个人所得税制迈向分类与综合税制相结合的改革步伐。
三、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构想
(一)税制本身的完善
1.转变税制模式,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混合所得税制
将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与其现行的运行情况相对比,不难发现,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不能满足个税用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理由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综合而非分项的
收入差距,在缺乏综合收入口径基础上实现的调节,显然是不全面的。我们可以在现行分类所得税制要素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初始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为了推进税制由分类向综合与分类型税制过渡,可以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纳入综合所得项目。将财产转让、利息、红利、股息及其他所得纳入分类所得项目,仍然按照原来的方法实行分项征收。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税源流失的问题,又有利于实现税收政策的公平,为将来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综合所得税制创造必备的条件。
2.拓宽课税基础,扩大征税范围
入行个人所得税的课征范围太过狭窄,仅对列举项进行征收,应适时扩展。对于一些个人的福利收入和从事农、林、牧、渔等个人收入超过扣税标准的所得应列为课征对象。对那些属于常规课税项目的如国债利息,省政府和部委以上单位的奖励,股票转让等应考虑纳入个人所得税的计征范围。目前国际上有三种解决方法:第一是对已经征收了所得税的净利润就不再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征收;第二种方法是估算税额减免式;第三种方法是采用低税率的征收模式。针对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的现实情况,宜采用第三种方法,个人在企业税后净利润分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以将适用税率由原来的20%调低至10%或5%,以减轻个人因投资所带来的较高税收负担。
3.完善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合理确定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现行的个税费用扣除制度采取“一刀切”的模式,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赡养情况等因素,无法体现纳税人的实际税负能力。在改革现有分类税制模式后,可以对个税的费用扣除项目与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具体思路如下;
(1)对于综合课征所得的费用扣除项目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纳税人为获取收入而必须支付相应费用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第二部分是纳税人用来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开支所必需的生计费用扣除项目。为方便操作建议目前只考虑基础扣除、配偶扣除、子女扣除、赡养支出和住房扣除等五种生计扣除。目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为避免操作困难,建议仍暂时实行全国统一的生计费用扣除标准。具体方法是:基础扣除:每个纳税人,每人每月按3500元进行生计扣除;配偶扣除:纳税人的配偶如果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并已退休的,可享受配偶扣除,该项扣除可以参照配偶户口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为标准来进行扣除;子女抚养费扣除:纳税人正在抚养的子女未成年或正在接受正规全日制教育且已年满18周岁但未满25周岁或精神不健全或身体有残疾而不能参加工作,那么纳税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可以享受此项扣除。为与我国的基本国策相对应,目前只能对一个子女进行扣除,抚养未成年子女扣除标准为纳税人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子女教育扣除标准为纳税人所在地中小学和大学的平均学费及住宿费;赡养老人扣除:这里的老人只包括纳税人的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和纳税人配偶的父母,并且这些老人没有收入或即使有收入也是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的收入。此项扣除包含老人的基本医疗费和生计费的扣除,个人医疗费用扣除标准应按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0%确定,基本生计费扣除标准应按各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确定;住房扣除:自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住房支出已经成居民生活中的一项重大开支。因此,应当允许纳税人的居住性住房贷款的利息或房租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扣除;(2)对于个人分类课征所得项目,其费用扣除标准可继续沿用现行税法的规定来执行。
(一)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申报方式
1.实行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相结合的征收制度
以家庭为单位计量和申报个税理论上公平合理,但就目前税务机关的征管手段来讲,此种征收模式还难以执行,而代扣代缴是国际惯用的征收手段,因此,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个税征收仍将采用以代扣代缴为主的纳税申报方式。为此,需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代扣代缴制度,明确代扣代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的义务及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并提高征管制度的法律层次,确确实实使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纳税落到实处。
随着个人收入形式的隐蔽化和收入渠道的多元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收入越来越难以掌握,尤其是在当前纳税人主动纳税申报意识不强的前提下,实行源泉扣缴制度是一项必然选择。为与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个税征税模式相适应,我国可以继续对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等所得实行累进扣缴,而对于其他形式的收入可以实行普遍的比例扣缴。在此基础上,税务机关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增强公民的主动纳税申报意识。
2.实行纳税人识别号码制度和纳税登记制度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社会保障号与纳税人识别号相结合的制度,规定付给纳税人收入的每一个付款人在付款前必须事先从纳税人那里获取该纳税人的社会保障号,并在付款人要求用相关成本或费用抵扣纳税人收入前,向国内收入局报告。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流动就能够被相关部门所追踪。与美国相似,加拿大、意大利、英国、丹麦、瑞典等许多西方国家都有这类似的规定。
在我国可以考虑利用纳税人的个人身份证作为识别平台,将纳税人的所有收入活动信息涵盖其中。纳税人从事各类活动都必须使用该代码才能取得相关收入,并通过各部门的联网机制最终汇总到税务机关,实施纳税人收入信息的“一户式”动态管理。
(三)建立完备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
1.普遍实行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
大力推进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交易管理,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大额现金的流通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建立有覆盖全社会不同行业的广泛的现金交易报告制度,企业和银行都承担着将现金交易情况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报告的义务。如美、加《银行保密法案》规定,客户进行任何超过1万元的现金交易,都要据实填写一份现金交易报告,并在15天之内将报告交人国税局。在这样严格政策的规定下,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90%左右实行非现金结算,实行现金结算的只有10%左右。
为避免因现金交易造成的税收流失,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在全社会广泛推行现金交易报告制度。大力推行信用卡的使用,规定超过一定范围的支付金额必须实行转账结算,力求将现金结算控制到最小范围之内。
2.建立联网机制,充分掌握纳税人信息
为充分掌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在一些发达国家,税务机关实现了与银行、海关和企业等各种涉及纳税人收入、支出等经济行为的单位的有关纳税人信息库的全面联网,以最大限度地掌握发生在不同纳税人身上的信息。例如,美国的国内收入局就装有一套“货币一银行一企业”信息系统,该系统内存储着来自不同纳税人的货币使用信息,每当纳税人进行超过1万美元的现金交易时,税务机关就能通过该系统及时掌控。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在纳税信息共享方面取得的成绩是与其健全的法律制度密不可分的。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都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了第三方的信息提供义务,在所有世界经合组织国家中,雇主都必须向当地税务机关提供相关资料以证明其对雇佣员工所支付的工资薪金数额。
我们应尽快建立税务网络实现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工商、证券、海关、公安等网络的对接。这是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必要纳税信息的关键所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纳税人个人收入来源不明的问题。
3.应尽快建立税务警察制度
在目前隐匿收入的手段不断增加,居民个人收入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尽快建立一套税务警察体系,以满足“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制度对税收征管的新要求。
我国税务警察应该在管理体制上从属于税务稽查体系。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稽查法》,其内容之一是将税务警察从公安部门现有经济警察中剥离出来,结合现有的税务稽查队伍,使之机构单设,归国家税务总局直接领导,在业务上受国家税务总局与公安部双重指导。与现有的税务稽查职权相配套,我国税务警察应该兼有警察与行政执法两种职能,应赋予其搜查权、侦查权和刑事拘留权等。特别不能缺位的是,在税务违法案件调查中,税务警察应拥有刑事侦查所具有的职权和手段。
[参考文献]
[1]高培勇.个人所得税改革前瞻[J].中国财政,2009(6):12-13.
[2]周全林.从税收公平角度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全面性改革[J].当代财经,2010(11):32-33.
篇4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分类所得税,免征额,税率级次级距,纳税负担,基尼系数
近期,有关个人所得税的讨论再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会议认为,为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修改,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调整工资薪金所得税率级次级距,并相应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
一、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和类型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于l799年在英国创立,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分为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和分类综合相结合的所得税三种类型。
1、分类所得税。它是将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的所得适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例如,把应纳税所得分为薪金报酬所得、服务报酬所得、利息所得、财产所得、盈利所得等等,根据这些所得类别,分别规定高低不等的税率,分别依率计征。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这种税制的优点是征收简便、税源易控,可以有效地防止逃税行为,但其缺点是不能按照纳税能力原则课税。
2、综合所得税。它是对纳税人个人的各种应税所得(如工薪收入、利息、股息、财产所得等)作为一个所得总体来对待综合征收。这种税制多采用累进税率,并以申报法征收。其优点是能够量能课税,公平税负。但是这种税制需要纳税人纳税意识强、服从程度高,征管机关征管手段先进、工作效率高。
3、分类综合所得税,亦称为混合所得税。它是把分类所得税与综合所得税综合起来,采用并行征收制。先按分类所得税课征,然后再对个人全年所得超过规定数额以上的部分进行综合加总,另按累进税率计税。这种税制兼有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的优点,既征收简便又能够量能课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二、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是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的。现行个人所得税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实行分类所得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模式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制,即将个人的各种所得分为11项,分别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规定、不同的税率、不同的纳税期限,采用不同的计税方法,实行不同的征税方法。我国理想的模式应该是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还较低,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缺乏必要的纳税人基础;同时,由于收入分配方式多样,现金流通领域较广,仍然存在许多隐性收入,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纳税人的真实收入情况,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缺乏必要的监管基础。
2、并用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分类所得税制一般采用比例税率,综合所得税制通常采用累进税率。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根据各类个人所得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将这两种税率形式同时运用于个人所得税制中。
3、采取单位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两种征纳方法。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方法包括支付单位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两种方法。根据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向个人支付所得的单位和个人,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应履行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以及个人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此外,对其他不便于扣缴税款的,亦规定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
三、 我国当前实行个税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各方面情况的不断变化,为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需要,从我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至今,个人所得税经历过两次调整,即2006年免征额标准从800元提高至1600元和2008年3月1日至今免征额标准提高至2000元。当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社会各界一直认为又一次个税改革正当其时,因此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建议将个税免征额由现在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将现行工薪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
1、免征额偏低降低了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2011年一季度CPI同比涨幅已站上5%高位,其中居民食品价格上涨11%,居住价格上涨6.5%。这意味着中低收入者的实际生活成本已经同比大幅提高,普通工薪阶层的个人实际收入正被吃饭、居住等基本生活领域的物价涨幅所蚕食。在通货膨胀、物价较快上涨、“负利率”让钱包不断缩水的经济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进行调整,从而进一步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那么,调高个税免征额无疑是最直接一种手段。适度提高个税免征额有助于让中低收入者保留更多工资薪金,增加更多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强中低收入者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
2、贫富差距悬殊要求税率级次级调整
受到开放程度、户籍制度等影响,中国沿海城市与内陆地区的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正迅速拉开,我国各阶层贫富差距也存在不断加大的趋势。个人所得税作为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最主要手段,有必要根据个人收入情况逐步调整个税税率,从而以此来减少低收入者的负担和控制高收入者的收入过快增长,这对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政府在提高个税免征额的同时更有必要在个人所得税率级次级距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目前我国对工资薪金所得实行的是9级累进税率,税率从5%到45%,新的个税修改草案拟将现行工薪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取消15%和40%两档税率,这样可以有效扩大5%和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将有大部分工薪族适用最低的一级或两级税率,相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将随之减少。税率级次级距调整能够起到缩减税基的作用,达到给中低收入者减负的目的,体现国家税收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精神。
四、我国当前个税改革的积极意义
1、有效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由2000元提高为3000元,能够减轻相当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个人所得税负担,甚至根本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低收入者实际可支配收入。个税的调整虽然在短期内会减少中央财政税收收入,但是根据税收乘数原理,这部分减税却可以放大社会需求,从而拉动内需,推动我国内向经济增长,形成税收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2、有效加强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
个人所得税在为中低收入减税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加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从而实现税收“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理念。此次个税调整有可能取消40%的累计税率,对于原先缴纳40%累计税率的个税纳税人,由于税率级次的调整,就可能按照45%的税率缴纳,也就意味着增加了高收入者的纳税负担。通过如此个税调整能够有效地将高收入者的部分社会财富汇总于中央财政,日后再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下拨到真正需要救济的社会低收入阶层,进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
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
工薪阶层是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群体,而富人对个人所得税的贡献,竟然少之甚少。这明显违背了大家公认的“二八定律”,个人所得税不但没有实现从富人到穷人的调节,相反却使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能够有效起到对收入进行二次平衡的作用。富人和穷人是财富分配链中的两端,通过政府的税收强制手段来缩小贫富差距,从富人那里分割一定的财富补贴穷人,能够有效降低基尼系数,实现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公平分配,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五、 结束语:
从目前个税改革透露的相关信息来看,201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具有很多亮点和闪光点。真心希望在充分征得民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个税改革能够在真正起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个税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的改革,不会仅止步于提高个税免征额和税率级次级距的问题,未来的中国个税改革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陈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个税改革 起征点 社会公平 收入调节研究
如何实现利用个人所得税有效的实现社会公平之前,首先要弄清个人所得税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关系。国民收入分配分为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及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分配,例如劳动者进行劳动取得的工资收入,企业经营取得资本利润,这种由市场主导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现的是效率因素;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次分配,主要是由国家的财政收支系统将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系统进行重新分配,由于采取了差别征税的制度,会导致初次分配的改变,这种分配方式体现的是公平因素,因此再分配要实现市场所决定的公平分配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公平的目标;第三次分配主要是指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等多种形式的制度,是在道德层次上对政府宏观调控的补充,体现的是国民奉献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由市场制度决定的收入分配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总量上来看,在国民收入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政府收入和企业利润,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劳动者的劳动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下降,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导致了收入差异扩大。个人所得税作为税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收入分配当中起到了再分配即公平分配的功能,这也是个人所得税开征之处最重要的职责所在。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征收的一种税,具体说来,是针对个人取得的十一种收入进行征税,一是包括劳动性质所得,如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等,二是财产性收入所得,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等。自其开征之初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居民收入大多依靠劳动取得,也就是工薪薪金所得占到了很大一部分,而对工资薪金所得采取累进税率制,税率3%-45%不等,意在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少征税,因此在调控收入再分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方式逐渐多样化,这种调节作用正在不断的被弱化:首先,当前我国的居民收入无法完全实现透明化,一些不透明收入和灰色收入难以计量,就收入来源而言,高收入者的不透明收入及灰色收入远远超过低收入人群,反而出现低收入人群要缴税而高收入人群不缴税的情况,严重阻碍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其次,就个人所得税而言,通常会根据收入总额进行超额累进税率,即收入越高税率越高,税负则越重。在我国可计量的居民收入中,由于当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不高,无法实现像美国那样的综合征收制,只能采用分类征收制,这种分类征收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税务工作人员的税收征管负担,减少了征税成本,也有利于企业进行分类扣缴管理,但是弊端颇为严重,例如,两个收入来源和类型不同的纳税人,即使收入金额相同,也会因为计税项目不一致而导致缴税金额的差异,以目前税制中的劳动性收入(如工资薪金)与财产性收入(如投资收入)为例,同样收入10万元,按照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若是工资薪金所得,需要按照最高45%税率档次缴纳2.992万元个税,若是房屋租赁所得,最高只需按照20%的税率缴纳1.6万元的个税,若是转让个人转让股票所得,甚至不缴个税;不仅如此,在分类所得税制下,同样都是劳动性所得,也会因其收入来源不同而缴税不同,比如,同样是以教学作为工作内容的教师,一个是学校的专职教师,一个是外聘的兼职教师,同样月收入5000元,前者缴税45元,后者缴税800元,差异之大,由此可见。因此,对比而言,高收入者的收入来源相对低收入者而言更加多样化,更善于运用市场失灵、信息不对成或者垄断性政策取得的非劳动性质的财产性收入,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再者,关于个税的起征点问题,对于国内居民而言,尽管个税有3500元的基本生计费用扣除标准,但是随着物价水平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以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在有些城市地区3500的基本生计费用已经远远达不到正常的生活开支,例如,北上广深城市,大多数纳税者的租房成本就高达2000。且考虑到生计费用的单位问题,这个问题就将更加的复杂化,例如一位月收入高达1万元的纳税人,需要赡养两个老人,还要支付子女的扶养费用和教育费用,而另一个月收入5000元的纳税人只需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费用,显然负担状况完全不同,我国当前的个税制度并没有将这个问题考虑进去。基于此本文认为,就长远来看,若想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社会收入水平的作用,不能片面的从单一方面入手,而是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施改革,主要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议以家庭为单位,合理扣除生计费用。不再考虑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而是以家庭为单位,考虑首套房贷款利率、子女教育支出、二孩的负担、赡养老人支出等专项支出项目的扣除问题。二是建立个人所得额综合征收制度。当然,由于现阶段我国税收制度发展限制,需要先从“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结合模式”过渡发展,逐步实现综合征收制,在过渡时期,建议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所得和稿酬所得等经常性收入实行综合征收,将偶然性所得收入进行分类征收。三是加快建立个人综合纳税识别税号,提高征收管理。我国个税改革之所以需要分步骤进行,主要是基于税收征管难度大,个人申报纳税的意识尚未形成,为综合征收带来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若想彻底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作用,提高征管水平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李炜光.个税改革的大方向:以综合税制替代分类税制[J].小康.2011(04).
[2]李青.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同来源数据与角度的考察[J].财贸经济.2012(05).
[3]刘丽.我国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结构设计探讨[J].税务研究.2011(03).
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目标;个人所得税;公平;深度改革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于2006年以来,对个人所得税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一,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800元先后提升至1600元、2000元;其二,对年收入超过12万,或者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收入、在境外取得收入以及取得应税收入但无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人,实行自行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其三,利息所得税2007年税率由20%调减至5%,2008年又决定暂时免征。但2009年以来,要求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呼声依然不绝。究竟是什么让人不满意?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和谐社会目标下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应定位为“公平”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郝建国教授从内涵上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特指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既包括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各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则从构建目标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当前,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国内税收中的第四大税种,在部分地区已跃居地方税收收入的第二位,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究竟能做什么,应做什么?
(一)从整个税收体系来看
个人所得税能够调节公平,尚难顾及效率。一方面,从税收的性质来看,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纯收入的征税,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从税收的构成来看,由于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所得税暂时还难以成为主体税种,2009年1-6月,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仅为7.29%。
(二)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
个人所得税应以调节公平为主。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很大,东部地区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了一步,经济发展较快;同时,人际之间也存在差异。一部分人由于劳动能力比较强,天资比较高,或者占有比较好的资源,遇到比较好的机会等,率先富裕了起来。由于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也逐渐加剧。这些都要求加强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
(三)从我国收入分配现状来看
个人所得税也应以调节公平为主。我国在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由于法制不够健全、管理不规范,初次分配的秩序比较混乱。个人收入逐渐出现多元化、隐性化,出现了一些大笔的黑色收入、不合理的高收入。这一切都进一步加大了个人收入的差距,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了人们的不满情绪,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急需国家通过税收等手段加以调节。
二、近年来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难以提升公平
(一)减除费用有关规定依旧不科学
自2006年以来,我国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原来的800元,先后提升至1600元、2000元。但这种调整并未触及实质:首先,未体现地区差异。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仅对不同项目类别的所得分别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而未考虑地区间的差异。但事实是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导致诸如上海、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生计费用相差悬殊。其次,未体现个性差异。对所有纳税人一律实行定额(定率)扣除,没有综合考虑纳税人个体之间婚姻状况、家庭成员人数和子女教育、房屋购建等家庭情况和负担程度等差异,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再次,未考虑时间上的动态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变化速度都比较高,仅以一种非常态的调整必将难以与时俱进。2009年以来,民众再次要求提高标准的呼声不绝就有其必然性。最后,未触及生计费用的重复扣除问题。由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调整,仅涉及个人收入的一个项目,所以对于有多种收入来源的劳动者,生计费用除了在经营费用中进行配比扣除以外,依然可以在不同的劳动所得或者经营所得中重复扣除。
(二)“自行申报办法”并不成熟
自2007年起,我国对年收入超过12万元,或者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收入、在境外取得收入以及取得应税收入但无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人,实行自行办理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但是,这种自行申报办法却并不成熟。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计税、缴税和自行报税各行其道、并未衔接:一方面,纳税人的应纳税款,仍然由各类收入的支付人或扣缴义务人代为计算、代为扣缴。另一方面,除非有无扣缴义务人或扣缴不实的收入项目,否则,纳税人按综合口径自行归集并申报的收入和纳税信息,并不作为重新核定税款并实行汇算清缴的依据。其次,在与分类所得税制相配套的代扣代缴制度下,各项目的收入,纳税人在每月或在每个收入环节实际拿到手的,都是完税之后的税后收入。而对于纳税人要自行申报的收入,则是税前的收入而非税后的收入。将税后的收入还原为税前的收入,特别是将在多个环节、多个来源取得的各个项目的收入逐一分项还原为税前的收入,并且将各项税前收入及其应纳税额、已缴税额加以汇集并分别申报,对于涉及自行申报的纳税人,显然难以做到。
(三)“取消利息所得税”,中低收入者受惠并不多
2007年,我国决定孳生的利息减按5%征收个人所得税,2008年再次调整为: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包括人民币、外币储蓄利息所得,下同)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80%的中低收入者仅持有银行系统20%的存款,但20%高收入者却持有银行系统80%的存款。所以对存款利息所得免税,就涉及的存款数额来看,中低收入者受惠并不多,高收入者才是最大的受惠群体。而且,不同于中低收入者的储蓄目的,高收入者的储蓄主要是投资行为,对存款利息所得免税,事实上就是对高收入者的投资收益免税。
三、和谐社会目标下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还需大动作
显然,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症结均指向了现行的分类课税模式。首先,在分类课税模式下,对于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方法,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具有多种所得来源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其次,分类课税模式的基础――源泉扣缴制度不具普适性,如对于个人之间的资本交易所得和普遍的独立个人劳务所得等其他类型的所得并不适用。基于这些缺陷,很多问题都能应运而生。所以,我国个人所得税近年来的调整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还需大动作。
综观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的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由分类课征到综合课征两个阶段。综合所得税制的优点在于它最能体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同时还不缩小其税基,体现支付能力或量能课税原则,显然是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但综合所得税的实施在客观上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有现代化的征管手段、社会有高度健全完善的信用制度。而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很不发达,不利于税务机关掌握和控制个人所得,因此,立即实行综合所得税制的条件并不成熟,宜分步推进,3-5年内最终实现综合课征模式。具体设计如下:
首先,简并所得项目和累进级距。基于我国目前及可预想的将来一个时期的公民收入情况以及社会福利制度和福利状况,应避免过高的税率对生产、经营、投资产生抑制、扭曲作用,防止发生“用脚投票”效应而形成人才、资本外流,减少偷税的机会收益和纳税人选择偷税的几率。根据近年来实证研究、模拟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的结果,宜将我国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定在35%或40%左右。在税率级距方面,可将9级累进、5级累进两套税率合为一套,采取5级超额累进税率。同时,适当降低各边际税率对应的收入额度,以充分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职能。
其次,短期过渡――实施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在继续通过源泉代扣代缴征税的基础上,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经营收入等经常性的所得实行单一税率的综合课征,对其他带有偶然性又不易监控的所得项目仍实行分类征收。这种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的税制,对纳税人的部分收入合并课税,可部分消除收入来源的不同和多寡对税负的影响,便于科学地进行费用扣除,也可防止纳税人将税率高的一类收入人为地转为税率低的另一类收入进行避税。对于综合课征的经常性所得项目,采取平时预缴,年度终了汇总申报的征收模式,既保持了税收收入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又能促进税收公平,培养公民良好的纳税意识。对分类课征的所得项目,如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等,维持原先的征税方法不变,不需进行汇总申报。同时,为减轻群众负担和税收成本,对低收入群体可免予汇总申报。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应是我国现阶段考虑的主要征税制度。
最后,实施完全综合课征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公民纳税意识不断增强、全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信用制度健全、税源监控与税款征收水平较高等主客观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由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转向完全意义上的综合课征制。在综合课征制下,纳税人的所有收入合并纳税,家庭是最小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单位,每个纳税单位在汇总其全年总收入、综合扣除各项费用之后,按单一税率课税。
参考文献:
1、杨卫华.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标[J].税务研究,2005(11).
2、高亚军.论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3、侯平,杜晓玲,张海波.中日韩个人所得税税负比较[J].税务研究,2008(12).
4、刘怡,聂海峰.中国工薪所得税有效税率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篇7
个税改革绝不是单一税种的问题,必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形势和完善税制结构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才能明确改革的方向。长远来说,个税应能担当起两大重任――
其一,发挥自动稳定器功能,熨平经济波动。我国现行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下,间接税内嵌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经济繁荣时,物价水平上涨,带动税收增加,这会进一步刺激物价上涨;经济衰退时,物价水平下跌,税收下降更快,使物价水平进一步下跌,加剧经济衰退程度。可以说,我国现在面临的经济困境与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不无关系。
与此相反,实行超额累进机制的个税,具有明显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能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在经济繁荣期,纳税人收入上升,适用的边际税率自动调高升档,从而为经济降温;在经济衰退期,纳税人收入下降,边际税率自动降档,从而减缓经济下行压力。
其二,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缩小收入差距。个税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现行税制结构不合理、个税严重缺位导致税收调节收入功能丧失,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一方面间接税属于中性税收,天然具有累退性,由于低收入阶层当期收入用于基本生活消费的比例大于高收入阶层,其负担的税收占其收入的比例也要高于高收入阶层,这在实质上扩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现行个税覆盖面较窄,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偏低,限制了其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空间;此外,个税在分类征收税制下税率不均、单一费用减除标准不合理等问题,既不符合量能课税的公平原则,也给高收入群体提供了避税空间,削弱了税收功能。
总之,个税改革不能再是之前那种提高免征额式的简单调整,而应是结合税制结构调整的制度完善。因此,未来的个税改革重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扩大纳税人覆盖面。在制定个人费用扣除标准时应坚持基本、必要、适度的原则,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基本生活支出,如赡养费用、子女教育支出、房贷利息支出等,不过扣除标准显然不能过高。长期来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个税覆盖面也应不断扩大,同时还要对间接税制度进行改革,降低间接税税负,以此作为对冲,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间接税负担,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
篇8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 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 综合与分类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29-04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是一国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政府调控本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其制度设计是否合理,覆盖面是否足够,影响着国家财政收入的征收水平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的持续改革悄然扩大,现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相关政策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制度则是其中代表。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一国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亦在此列。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稳中有变、针对性较强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有利于一国政府在财政税收收入和居民收入分配两个关键层面之间找到最优平衡。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个人所得税的同步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改革是否合理,关系到我国收入差距逐渐扩大问题的缓解与解决,亦影响着我国财政税收收入的征收水平。
1980年,全国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正式建立。至2010年底,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30年间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改革,个人所得税收入不仅实行了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起征点(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也从最初的8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2011年初,备受瞩目的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被提上政府日程,历时5月,于7月27日落下帷幕。27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根据条例,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税率也由之前的9级减至7级,征税级距也作了相应调整。新条例的一方面更大程度地让中低收入阶层摆脱了纳税义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了对高收入者的征管力度。欢呼之余,我们不禁要问,新一轮个税改革是否合理,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到底如何,是否缓解了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依托一个典型模型对此次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一规范分析,回答上述问题,为今后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做好铺垫。
二、模型描述
运用模型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国内外学者主要使用两种模型,一种是微观模拟模型,一种则是本文所要借用的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两种模型出发的角度不同,但均能从经济和数学角度综合的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做出分析,得出相对一致的结论。关于微观模拟模型可以参看张世伟2006年设计的个人所得税静态微观模拟模型{1}。笔者将着重介绍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并运用其分析问题。
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主要涉及4个变量:税前基尼系数、税后基尼系数、税赋基尼系数、税赋系数。它的基本思路是以洛伦兹曲线基础,考察整个征税过程中三个分布(税前收入分布、税后收入分布和税赋分布)与税前税后基尼系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税赋总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税制是累进的,税后基尼系数相对于税前基尼系数而言,减少了,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如果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总量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有限。据此我们可以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作出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周亚、等2006年研制的分析模型{2}是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典型代表。本文利用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分析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采用的正是周亚、等研制的分析模型。
三、模型分析
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税率都作了重要调整。调整后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究竟如何,是否能够调节收入;与改革前相比,新制度是否存在进步,是否进一步缓解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现实{3},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引入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目的就是要结合改革的具体内容分析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是否为正,即改革后的个人所得税是否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二是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入分配,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模型变量与公式推导
在运用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之前,应当首先明确其成立的假设条件:我们考虑的是一个具体的征税过程,忽略具体的税制设计。
模型从定义洛伦兹积分开始,洛伦兹积分指的是在累积人口百分比―累积收入百分比的坐标平面上,洛伦兹曲线{4}与横轴之间的面积;基尼系数{5}则相应表现为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之间面积的2倍。
设税前(征收个人所得税前)收入的洛伦兹积分为I(如图1所示),税前基尼系数为G,洛伦兹曲线所对应的原始(没有进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时的)收入分布函数为p(x),表示收入在xx+dx之间的人数比例(如图2所示)。
则有:
由G=1-2I,GI=1-2IT,GT=1-2TT,易知:G=(1-α)GI+αGT,
说明若以税前收入为自变量,税前收入的基尼系数等于税后和税赋基尼系数的加权平均,其权重为平均税率(税赋担系数)α。
至此,我们找到整个征税过程中三个分布(税前收入分布、税后收入分布和税赋分布)与税前税后基尼系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税赋总量之间的关系。
(二)具体分析
运用G=(1-α)GI+αGT对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是整个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核心思想。
下面导入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相关数据:
新一轮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00元/月,工资、薪金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1与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2如下:
据此,写出税收函数T(x)表达式⑧:
对于工资、薪金所得,
T(x)=0,0≤x≤3500;
=(x-3500)×3%=0.03-105,3500≤x≤5000;
=(x-3500)×3%+(x-5000)×7%=0.1-455,5000≤x≤8000;
=(x-3500)×3%+(x-5000)×7%+(x-8000)×10%=0.2-1255,8000
≤x≤12500;
=(x-3500)×3%+(x-5000)×7%+(x-8000)×10%+(x-12500)×5%=0.25-1880,12500≤x≤38500;
=(x-3500)×3%+(x-5000)×7%+(x-8000)×10%+(x-12500)×5%+(x-38500)×5%=0.3-3805,38500≤x≤58500;
=(x-3500)×3%+(x-5000)×7%+(x-8000)×10%+(x-12500)×5%+(x-38500)×5%+(x-58500)×5%=0.35-6730,58500≤x≤83500;
=(x-3500)×3%+(x-5000)×7%+(x-8000)×10%+(x-12500)×5%+(x-38500)×5%+(x-58500)×5%+(x-83500)×10%=0.45-15080,x≥83500.
对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T(x)=0,0≤x≤42000;
=(x-42000)×5%,42000≤x≤57000;
=(x-42000)×5%+(x-57000)×5%,57000≤x≤72000;
=(x-42000)×5%+(x-57000)×5%+(x-72000)×10%,72000≤x≤102000;
=(x-42000)×5%+(x-57000)×5%+(x-72000)×10%+(x-102000)×10%,102000≤x≤142000;
=(x-42000)×5%+(x-57000)×5%+(x-72000)×10%+(x-102000)×10+(x-142000)×5%,x≥142000.
同理,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亦有GT>GI等相同结果,不再赘述。
四、结论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对之前提到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回答:首先,改革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为正,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缓解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一问题{12};其次,这次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税赋基尼系数GT和税后基尼系数GI,税赋系数α三个变量有关。具体而言,与税前的收入分布p(x)(影响税前基尼系数G、平均收入xˉ)和具体的税收政策(包括起征点、累进税率和税率级数,影响税收函数T(x))两大因素有关。
对于这次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实际效果短期内无法准确评估,只能通过模型进行规范描述。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告诉我们个人所得税要发挥其调整收入分配差距,适当减小基尼系数的作用,税赋的基尼系数GT就必须大于税前的基尼系数G,否则个人所得税无法对当前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整{13}{14}。只有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征收更少的个人所得税,而对中高收入阶层征收相对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上拉开征收差距,才能够改变现有的收入分布,真正意义上从税收层面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究竟该如何划分中低收入阶层和中高收入阶层?一直以来,我国都按照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进行划分,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做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现状,但却并不合理{15}。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后,纳税人口大幅减少,甚至绝大多数省市的平均工资都达不到纳税标准,不少中西部省市的纳税者缩减。这一切从表面看,似乎对调节收入分配起到了明显效果,改革彻底。但实际上,却远未达到个人所得税合理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终极目标。显而易见,这次改革并不是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全部。3500元/月的起征点虽然高票通过,却并没有改变财政部长期以来坚持的分类和综合相结合的改革方向。仅仅提高起征点,改变累进税率,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是有限。要想按照量化基尼系数模型告诉我们的那样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就必须公平合理的(下转第33页)(上接第31页)评估纳税人的综合收入水平。而要公平合理地评估纳税人的综合收入水平,就必须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可以比较好地兼顾纳税人的综合收入水平和家庭负担等情况,有利于准确划分不同收入人群,提高税收政策制定的针对性。目前我国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所需具备的税收征管条件和社会配套管理能力尚不足够{16},真正实施个人所得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还需要假以时日。今后应将更多高收入人群纳入税收征管范畴,并尽早推动工薪收入与劳务所得、生产经营所得等收入合并为综合所得纳入计税范畴,更好地体现税负公平。
注释:
{1}张世伟,万相昱.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微观模拟的研究途径[J].财经科学,2008(2):81
{2}周亚,刘海龙,谢文昕,.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643
{3}比较新一轮个人所得税改革前后的收入分配效应采用微观模拟模型更为适宜,对此本文不作深入探讨。本文的分析范围在于改革后的收入分配效应。
{4}洛伦兹曲线就是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在不同时代或者不同国家在同一时代的财富不平等。该曲线作为一个总结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利的图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通过络伦兹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状况。
{5}基尼系数是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6},张方风,周亚,等.收入分配差异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17
{7}假设征收个人所得税并不改变初始收入以及税后收入对应的个人排序,同时收入越高的人,缴税相对也越多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因此是合理的。
{8}个人所得税税制为累进,因此税收函数为分段函数。
{9}因为本文假设征收个人所得税并不改变初始收入以及税后收入对应的个人排序,所以税前、税后的收入分布均为。
{10}对于GI、GT的比较,我们采用两者相减,判别符号的方法,即判断G1-GT的结果是正是负。利用定积分的定义及对应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可以对有关函数及变量进行比较运算,得出结果,判别符号。
{11}a的范围通过估算其表达式的最值得到,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仅有助于我们宏观的分析问题,不作精确结果使用。
{12}这与量化基尼系数比较模型的一般性结论相符:一般来讲,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13}彭海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因素分解[J].决策参考,2007(23):48
{14}Kakwani.N.C.Measurement of Tax progressivity: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Economic Journal,1977,(87).
{15}如个体劳动者可能几个月才收到一次劳务报酬,但要按一个月所得计税,若其劳动3个月收到一次性劳务报酬10500元,相当于3500元/月,但其却要缴纳845元个人所得税,若其每月领到3500元劳动报酬,则其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即便是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形下,也是不公平的。
{16}如需要全面建立第三方涉税信息报告制度,还要建立纳税人单一账号制度,要推广个人非现金的结算,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财产登记制度等。
篇9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根本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自1980年开征以来,收入增长异常迅速,1980年不足l7万元,1985年突破l亿元,1989年突破l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达到660亿元,为我国所有税种中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税种,在聚集财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运行中日益暴露出的税制设计本身和征管方面的许多问题,也正严重阻碍着其功能的更大发挥,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一、目标功能定位
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是指一国个人所得税在某一时期应主要发挥什么样的功能作用,这是设计和改革个人所得税的首要问题。个人所得税有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两大功能,因此,一国个人所得税的目标功能定位又有三种选择:
(1)以调节收入分配为主,只对少数高收入者进行特殊调节;(2)以聚集财政收入为主,对大多数人进行普遍调节;(3)同时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进行调节。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功能定位的争论正好形成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因为我国日益增大的gdp、gnp总额和个人所得在gnp最终分配中份额的不断上升,表明_『居民个人的纳税能力日益增强,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应在解决财政困难,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中更有作为;日益扩大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又决定了个人所得税必须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第一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规定较高的起征点,这便相应降低了高收入者的应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从而将弱化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收人总额减少,政府没有足够财力转移支付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反而会加速贫富分化,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果用开征社会保障税或提高社会保障税税负的手段解决问题,则由于社会保障税的普遍征收和比例税率的累退性,必然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负担,这比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更有碍公平,这一切正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目标背道而驰。事实上,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因为目标功能定位瞄准高收入阶层,以公平收入分配为目标,便过分强调区别对待,为此选择了分类征收模式。将个人收入划分为l1个类别,设计了税负不同、形式各异、扣除有别的税率进行征收,结果使税制异常复杂,加之征管基础制度不完善,征管难以适应,避税漏洞大开,偷逃行为轻易得逞,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成为最主要的负担者,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却游离在征管之外。而按第二种目标功能定位进行税制设计,必然要对中、低收入者,特别是略高于贫困线的低收入者课税,而对高收入者难以有效调节,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符合效率原则,促使一部分人陷入绝对贫困,既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又使大量高收入者负担的税款大量流失,聚集财政收入的目标同样难以实现。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个人所得税目标功能定位只能以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为双重目标,对中等以上收入阶层进行调节。
二、征收模式选择
从世界范围看,个人所得税有三种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综合征收模式和混合征收模式。分类征收模式就是将各类所得分门别类的划分成若干种,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征收。这种模式事实上是多个税种的简单集合,因而征收模式简便,易管,也能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但这种模式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不能较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不仅不同项目间税负不平,而且使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不纳或少纳税,而使应税所得来源单一、综合收入少,但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易使纳税人改变所得项目名称,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逃避税收。还因为采用该模式,一般项目只能采用比例税率,而使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存在明显的累退性。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就应因为实行分项征收模式,上述问题非常严重。
综合征收模式就是汇集和综合全部所得,统一适用同一种超额累计税率表进行的征收方法。这种模式能较好的贯彻量能负担的原则,从横向和纵向上对税收负担进行公平分配,比较合理,因而较发达国家广泛采用,但对个人申报和税务稽查水平要求高,需要年终汇算清缴,必须以发达的信息网络和全面可靠的原始资料为条件,这无疑提高了征收成本。就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看,这种模式只能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
混合征收模式就是区分不同性质的所得,对一部分分类征收,对另一部分综合征收,即分类征收与综合征收相结合的征收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如果综合分类范围的划分和结合搞得好,就能集中分类模式和综合模式的优点,摒除两者缺陷,达到简便、易管、公平征收的目的。一般说来较优的结合是:大综合,小分类,经常性、经营性所得综合,非经常性、非经营性所得分类;相同性质的所得综合,不同性质的所得分类;计算简便的综合,计算复杂的分类。很显然,现阶段,混合征收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必然选择。事实上,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演变过程反映出这么一个规律:分类征收模式只是与单一居民收入和低水平的征管相适应的征收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征管水平的提高,综合征收模式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最终要求,而混合征收模式是大多数国家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从分类征收走向综合征收的必然过渡。
三、税率设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应是该税种目标功能要求的最集中表现,税率形式又决定于征收模式的选择,同时作为“经济联合国”的重要成员,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水平、档次、级距的设计既不得不考虑与国际接轨,又不能脱离我国家庭观念强,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的实际,而覆盖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所得税,其最高税率又不能不与企业所得税税率相衔接。
我国个人所得税混合征收模式的选择决定厂其税率形式在总体上分为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形式,综合征收项目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分类征收项目适用比例税率。合理的比例税率,应在不进行费用扣除的情况下,按超额累进税率的实际平均税率设计。因此,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的核心问题是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根据上述约束条件,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设计应以家庭为基础申报单位,遵循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宽税基,低税率,大级距,少级次”改革的思路,将我国居民按家庭收入水平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较高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五个层次,分别按规定税率超额累进征收。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兼顾聚集财政收入和公平收入分配。对中等以上的收入阶层调节目标功能的要求,对低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部分确定零税率,既为对低收入家庭的免征,又为其他各家庭的扣除标准、对高于标准中等收入家庭收入、低于较高收入的家庭收入的部分以5%的税率征收;对高于较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10%的税率征收,
对高于高收入家庭收入、低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20%税率征收,对高于最高收入家庭收入的部分以35%税率征收。这种设计因各类家庭的划分标准必然要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变动而适时调整,但各档次税率可以长期保持不变,因而既能适应经济变化又能稳定负担政策。
四、征收管理
个人所得税有效的征收管理既是其正确的目标功能定位,切合实际的征收模式选择,合理的税率设计的结果,也是真正实现其目标功能,充分发挥征收模式优势,正确贯彻税率所体现的负担政策的保证条件。因为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效率低下,致使个人所得税既对个人收入分配调节无力。有资料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45%来自工薪所得,而真正的高收入群体却游离在征管之外,又使大量收入流失(同一资料还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际征收的税款不足应征税款的1/2)。究其原因,一是现行征管办法对个人收入的隐性化、非货币化、现金交易、私下交易束手无策,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难以掌握,扣缴制度无从落实,二是没有明确的自行申报制度,难以进行税源监控。为此必须: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基础制度
1.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即“个人经济身份证”制度。将居民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税务编码。个人从事的各种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活动,不论收入还是支出,均在此编码下反映,这些信息应能从社会方方面面汇集到税收部门进行集中处理,迅速准确的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
2.强行推行非现金收入结算制度,减少现金流通,广泛使用信用卡和个人支票。同时,将个人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工资外发放的各种补贴、津贴、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各种福利,必须折价计人工资表中,以使纳税人的真实收入“透明化”。
(3)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结合存款实名制的实施,对个人存款,金融资产,房地产以及汽车等重要消费品实行登记制度,以使纳税人的各项财产收入“显性化”,以防将收入与财产进行分解和分割而偷税。
(二)建立科学的预扣预缴税款制
个人所得税预扣预缴制是世界各国已经成熟的征管经验。这种制度要求对综合所得必须分项按月或按季、按次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预扣预缴一般应比实际缴纳的税款多,以促使纳税人年终申报。为避免年终汇算清缴时退税面过大,应对应税项目采用不同的预扣预缴办法,如对工薪所得可按目前的征管方法按月预扣预缴,对经营所得以当期实际应缴税款数或上年实际数按月或按季预缴,劳务报酬所得和财产租赁所得以其收入总额按一定的预扣率按次预扣预缴。总之,应在堵塞偷逃漏洞的同时,尽可能简单易操作。
(三)推行双向申报制度
双向申报制度是关系综合征收或混合征收成败的重要条件。所谓双向申报制度,是指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其扣缴义务人对同一笔所得的详细情况分别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征管制度,其目的是在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之间建立起交叉稽核体系,加强税源监控。这种方法为世界各国所采用。考虑到我国现有征管能力还不能接受所有的纳税人申报,应规定只有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纳税人才必须申报,但所有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的一切应税所得,不论是否达到纳税标准,都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不仅申报应扣税额,还应申报与纳税人相关的其他主要资料信息。之所以这么规定,是因为这种交叉稽核制度的关键应在于支付者。
篇10
关键词:分类税制;综合税制;费用扣除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19-02
一、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一)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所得税模式是指归属于某一纳税人的各种所得,如工资、薪金、股息红利等,均应按税法规定单独分类,按各类收人的适用税率、计征方法以及费用扣除规定分别课税,不进行个人收人的汇总。
在今天纳税人众多而且比较分散、收入来源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征税模式就很不适应了,容易造成不同纳税人、不同所得项目和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税负不公平(如工资、薪金收入者与个体工商户,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分次支付与一次性支付等税负差别很大),既不利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也不利于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税负的不平容易造成纳税人通过“分解收人”、分散所得、分次或分项扣除等办法来达到逃税和避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再有随着个人收入来源渠道的增多,这种课税模式必会使税收征管更加困难和效率低下。
(二)税基狭窄
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在课税范围比较狭窄,采用正列举的方式对十一类应纳税所得征税。在今天纳税人的收入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很可能会出现该征的不征,不该征收的还在继续征收的现象,缺乏公平。
(三)费用扣除缺乏科学性
中国个人所得税在确定税前扣除额时一般只考虑了个人的日常开支,忽略了家庭中的一些主要开支,如所赡养人口多少,老人需要的抚养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费、高房价、高医疗价格及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导致税前扣除额较低,应纳税所得额增大,加重了工薪阶层负担,影响了个人所得税公平原则的实现。在赡养状况差异很大时,税收负担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税收的不公平性更突出;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由于这种费用扣除方法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难以适应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居民生活费用支出不断上涨的实际情况。费用扣除的变化完全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损害了一部分纳税人的利益。中国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代扣代缴为主,自行申报为辅的征纳模式。对可以由支付单位从源泉扣缴的应税所得,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对于没有扣缴义务人的,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这种税收方式难以控制高收入者,在征收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收入者采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券、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
(四)税率档次多、级距窄
中国九级税率档次中实际普遍使用的只有前四个税率档次,后五个税率只为不足10%的高收入者设置,最高税率45%基本上形同虚设。同时,高税率和多档次税率难以实现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税率越高,被征税对象偷逃税的动机就越强。在目前物价指数不断攀升和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环境下,个人所得税不同税率间级距狭窄,使应该享受低税负的人群承担了较高税负。
(五)征管手段落后
一方面个人所得是所得税种中纳税人最多的一种,征管工作量大;另一方面个人所得税也是最复杂、最难管的税种之一,应税项目多,计算公式多,再加上个人收入多元化隐性化,现金交易的大量存在,税源难以监控,尽管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国运用十分广泛,但税务系统内部缺乏必要的部门配合和监管手段,政府部门画地为界,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规划和信息共享。税务机关缺乏技术手段限制了对纳税人个人信息的掌握。如果个人恶意隐瞒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或者使用现金交易逃税,将很难加以监控。同时,技术落后对申报纳税人带来了极大不安全和不便。尚未形成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现代化征管手段。
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一)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
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应该争取逐步将目前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过渡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强化对高端的征收调节。
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是指把经常性、固定性收入的所得项目划入综合征税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对这些所得,以一个年度为计算期,综合计算该征税范围的全部所得和应纳税额,按月预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其他所得仍按现行分类税制办法采取分项征收,属于分项征收的项目缴税之后不再进行综合申报与汇算清缴。这种以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既坚持对不同来源的个人收入全面计征,又坚持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区别对待。
综合征收与分项征收相结合、以综合征收为主的征税模式,可以平衡税负、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并对高收入者的收入进行调节。
(二)扩大税基
为适应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应包括一切可以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改变目前正列举方式规定应纳税所得的做法,取而代之的以反列举规定不纳税项目,扩大税基。即个人所得税的税基除了税法中明确规定的几项免税项目外,其余来源于各种渠道的收入均应计入个人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合理调整税前扣除
1.是否应该增加费用扣除。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应纳税所得额,即收人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基于此,当物价上涨时,生活费用增加,费用扣除也必然应该增加。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较多,人们用于生活方面的开支大幅增加,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并未调整,许多收入较低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现在税前扣除项太少,出差补助、车补都要交个税,又不考虑家庭支出,税率又比较高”,一位地方税务部门人员说。一个人月收入超过2 000元就要交税,但这个收入在很多城市温饱都成问题。而一个收入相对较好的白领月入7 000多元,他可能要用2 000元还贷,剩下5 000元,要缴纳625元的个税。而剩余4 375元还需支付教育、看病等各项支出,“这个收入现在在大城市生活几乎不可能有存款”,在一家媒体工作的黄女士称。而工资在2 000元~5 000元的人应不在少数。国税总局曾经,在个人所得税中工薪阶层缴纳比例占2/3,降低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个税负担成为社会各界最强烈的呼声。
2.合理制定费用扣除标准。要合理制定纳税人的生计费和赡养人口、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扣除项目及其标准,并视工资、物价等方面的情况适时地对各类扣除标准加以合理调整。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将个税费用扣除标准实行与物价指数、平均工资水平上升挂钩的动态管理,以确保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减少级次,调整级距,降低税率
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现行工薪所得的45%税率已明显偏高,9 级超额累进税率级距过多,计算复杂,应简化以5~6级为宜。对综合征税范围的纳税所得额可以适当拉大差距,如5 000 元以下适用5%的税率;5 000元~20 000 元适用10%的税率;20 000元~40 000元适用15%的税率;40 000元~60 000元适用20%;60 000元~100 000元适用25%的税率;10万元以上适用30%的税率。即中国要遵循低税率和宽税基思路来进行税改,避免纳税人隐匿收入,从而实现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职能。
(五)完善征管手段,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1.完善“双向申报”制度,强化税法宣传,让每个公民懂法、知法,增强公民自觉依法纳税的意识,特别要利用大、要案的震慑力和影响力来进行反面警示,为综合分类汇总申报奠定基础。
2.加强对税源的监控,要努力完善税收征管手段,积极推进税务部门对个人各项所得信息收集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结算系统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计算机税收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个人财产实名登记制度,在个人取得收入时通过银行账户结算,尽量减少现金使用,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网,对个人的重要收入如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以及从其他渠道取得的收入进行计算机网络监控和稽核,同时,对个人存量财产如金融资产、房地产及汽车等实行实名登记制。为每个纳税人建立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纳税人识别号,便于对纳税人财产的监控。形成有效的个人收入控管体系,提高对收入的监控能力和征管水平。
3.加强税收监管,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逐步实现同财政、银行、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海关、边防、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联网,形成社会办税、护税网络,强化税务稽查,严厉惩处偷逃税行为。
总之,要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建立起能够覆盖全部个人,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生计、赡养、教育、残疾与社会保险等费用扣除标准和自行申报纳税,体现“全面、简便、合理、适用”的基本要求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
参考文献:
[1]吴从慧.中国的个人所得税课征模式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