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计算范文
时间:2023-04-07 02:0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所得税计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企业所得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都相当重要,扣减计算在企业所得税中的应用问题也十分关键,它同时能够协调多方的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具体的所得税核算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扣减的计算可以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和国家利益的平衡化,我们先来分别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
一、企业所得税与扣减计算的基本内涵
1.企业所得税
通常来讲企业所得税是我国对内资企业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就是所有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内资企业或其他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有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企业销售货物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转让财产所得、股息红利所得、利息所得、租金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接受捐赠所得和其他所得。对不同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税率标准也不尽相同,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企业所得税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第二大主体税种,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二是能够起到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作为国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最主要的税种,企业所得税很多优惠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减计收入等,能够很好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充分发挥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力度,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扣除和减免
企业所得税的扣减包括扣除和减免两个方面。
扣除又分为法定扣除项目和不得扣除项目。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的收入总额减去成本、费用、损失以及准予扣除项目的金额。企业所得税法定扣除项目除成本、费用和损失外,税收有关规定中还明确了一些扣除项目,包括计税工资的扣除,借款利息支出的扣除,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方面的扣除,在职工福利费、捐赠的扣除,职工养老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的扣除,业务招待费的扣除,财产、运输保险费的扣除,固定资产租赁费的扣除,转让固定资产支出的扣除,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盘亏、毁损、报废净损失的扣除,国债利息收入的扣除等的项目。还有些一些不得扣除的项目包括资本性支出,技术开发支出,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各项税收的滞纳金、罚金和罚款,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损失的赔偿部分,超过国家允许扣除的公益,救济性捐赠,以及非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等等。
减免是国家运用税收经济杠杆,为了在一段时期内鼓励和扶持企业或某些特殊行业的发展而采取的一项灵活调节措施。一般实行减免的企业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企业,还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企业包括对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定程度的减免;对农村乡村的一些农用科技推广站、植保站、水管站、林业站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得的收入的减免;对城镇其他各类事业单位开展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所取导的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企业实行减免措施;对利用废旧原料进行生产以及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产品的企业进行减免,同时以此以提倡节约资源,低碳生产的现代观念;对国家扶贫企业的适度减免,对提供城镇劳动力就业服务的企业实行减免等,以这种方式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扣减计算在企业所得税中的有效应用
企业所得税的重要意义使得它在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位置,成为联系各方利益的纽带。无论是国营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企业所得税的设置都有一定的原则性,当中的扣减计算问题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般来说,企业所得税要同时兼顾国家、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充分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平衡问题,同时企业所得税的设置规程也要容易操作,便于征管。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对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征收办法做出了不同处理,以适应各个性质企业的发展要求,其中对每类企业的税收减免措施也给出了详细规定,有利于实际的调控。这样“和而不同”的意义在于首先使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了,企业自身承担了依法纳税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同时给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法律保证,而且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持续稳定增长;其次使得企业自身有依法规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将从新增加的利润中得到应有的份额,使企业的责、权、利更好地结合起来;再次能够更好地发挥企业税收的经济职能,有利于调节生产、流通和分配,加强宏观控制和指导;最后有利于改进企业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适当放宽经济政策改善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
当然,扣减计算的实际操作过程因不同领域不同企业而有所不同,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基本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最小损失的扣减,与扣减程序也有一定的联系。例如在技术开发费用的扣除方面,还要先考虑到以往年度是否有亏损。相关法规明确指出,企业可以通过税务机关的审核后按技术开发费用的实际额度的50%来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倘若,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实际额度的50%超过了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那么可以准许抵扣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那么超过部分,当年和以后年度均不再予以抵扣。有些亏损的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以据实际额度进行扣除,但不予以实行增长达到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的方法。有些企业往年度有亏损、当年又有技术开发费用的支出,这时候的企业所得税的扣减计算就应该根据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计算顺序进行计算,用企业的收入总额度扣除项目金额,再加纳税调整增加额,减去纳税调整减少额(技术开发被列入纳税调整减少额中)再减去以前年度亏损的额度。这个顺序实际上是先抵扣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后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额,这样能够维持企业的应有利益。倘若企业先弥补往年的亏损额度,再去抵扣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的的抵扣额度,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再例如,捐赠也是属于企业所得税扣除项目的一种,《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所得税以不含捐赠的应纳税所得额为基数计算并扣除捐赠,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技术生产开发的支出费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普遍应用,技术开发在企业发展的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所以扣除技术开发费用势在必行,况且技术开发费用更多的是一种虚拟扣除,所以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先进行计算扣除捐赠,再抵扣技术开发费用,这样不会减少技术开发费用的额度。
对于具体的企业的技术开发改造费用还要具体来分析,比如关于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使用了国产设备的乡镇企业可以享受两项优惠政策,一是在我国境内投资的、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它的技术改造项目所需要的国产设备投资的40%的额度,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二是进行技术改造开发的乡镇企业可以按应纳税款再减征10%。两项政策的的应用顺序不同,带来的实际效果就不同,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应该先减征10%后再抵免消费,再从前一年所得税中进行40%额度的抵免,保证利益最大化。
三、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知,企业所得税对国家组织财政收入、进行宏观调控和经济调控都有重要意义,而扣减计算的科学合理性又可以对企业所得税的最后额度带来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企业只有充分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保证自身效益的同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平藏:谈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扣减问题[J].财会月刊(A会计),2003(12).
篇2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 纳税筹划 会计核算
在当前优胜劣汰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要想赢得一席之地,谋求长久发展,必须创新进行经营管理模式。基于目前经济资源的有限条件,为降低税收成本,企业一般采用纳税筹划的方法。所谓纳税筹划就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收法规的基础和前提下,在存在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纳税方案时,为实现最科学合理的纳税而采取的规划。企业纳税时,通常以政府相关政策为依据,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交易活动,优化选择自身的纳税方案,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会计核算进行探析,具体探究内容如下。
一、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中的会计核算
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不管利润分配政策怎样,企业自主进行的净利润分配并不会增加或减少企业本身所得税负。由此看来,企业的纳税筹划最主要的就是要尽最大可能规避投资者分回利润的再纳税,换言之,就是减少股东分会利润的补缴税款,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对于股份制公司来说,其可以通过不直接分配股息的方式来促使股票的增值。这样做不仅能够有效的避免在投资者获取分回利润时,需要缴纳所得税。对于企业来说,其还可以将税后所获得的大部分利润作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资金,进而保证企业未来股价的不断攀升。从个人股东的角度来分析,通过提升股票价格,其股息所缺失的部分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而且还不需要其缴纳属于股息部分的个人所得税。另一方面,从法人股东的角度来看,其通过分回所获得的股息,也不需要按照投资方所得税的差额进行剩余税收的补充。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对低税地区被投资企业的利率,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其不被分配。与此同时,如果投资企业属于盈利企业的话,并且其所得税税率还要比被投资企业的税率高。那么,此时,作为盈利性的投资企业来说,就应当尽可能的使投资企业避免因分回所引起的利润补交所得税,或者是推迟分回利润所得税,或者是采取不向或推迟对投资者分配利润。另一方面,投资企业要想进一步控制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就可以采取对被投资企业追加控股的手段来进行。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中会计核算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纳税筹划成本费用分摊处理
成本费用核算纳税筹划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对于成本费用的低税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对费用支出过程所减轻的各种税收负担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在其对纳税筹划成本费用进行分摊的过程中,在一定的限定条件范围内,企业的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项目具有一定程度的低税作用。相反,不在限定范围内的则不具有低税作用。而对于成本费用低税作用的考察重点,则应放在税前的列支方式上。此外,低税作用最明显体现在可以一次性在税前列支的各种费用、成本以及损失项目。企业不允许在税前一次性列支各项费用和成本项目,必须按照分摊的方式或者是折旧的方式来对费用和成本进行计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其抵税的作用。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会计处理
在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进行筹划时,当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时,是采用权益法还是成本法对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会计核算, 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差异的结果就为企业的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成本法缴纳的所得税仅是针对收到的被投资企业实际发放的利润,或者是红利、股息,采用成本法并不体现投资企业已经实现的投资收益,而收益法恰恰相反,它能完全反映企业的投资收益。因此,成本法可以帮助企业将投资收益长期滞留在被投资企业账上,作为资本公积,这样投资企业既可以规避投资收益需缴纳的税款,另一方面也可以灵活运用这部分收益资金。
(三)利用亏损弥补进行会计处理
亏损是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希望发生的,因为发生亏损会使企业的经营发展陷入很大的被动,虽然一方面政府可以为企业承担一部分损失,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在资金和运营方面会面临很大的亏损。若企业实际出现亏损,那没企业就开始在资本运营上合理选择相对安全的投资,减少投资成本以便降低今后5年内投资的风险性,从而使得企业所承受的亏损能在规定期限内尽早得到全部弥补。这就是利用亏损弥补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这也是企业在面临风险遭到亏损时经常采用的弥补亏损的方式。
(四)企业折旧方法及年限的会计处理
对于企业来说,一般可以采用的会计折旧方法使平均年限法、产量法以及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这四种折算方法。对于这四种折算方法的适当选取,能够确保达到递延纳税的根本目的。通常情况,在确保其他一切条件都基本相同的前提条件下,选择任何一种折旧方法对整体利润和税金不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但是,从长久的实践和应用中来看,就能发现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对不同年份的纳税金额造成一定量的影响,这主要是考虑到了对于使用年限内的提取折旧总金额固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货币的时间价值对于最终的税款贴现值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适当的选取折旧方法能够更好的保证会计处理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来说,一但其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及其年限延长和缩短两方面时,就需要根据折旧方法,在保证折旧年限固定且对利润总金额不造成影响的前提条件下,做出恰当的选择来达成递延纳税的效果。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对折旧年限的变动进行分析,研究其变动对于纳税筹划会计处理的影响。通常来说,为了达成递延纳税的目的,在已经选择一种折旧方法的条件下,任何折旧年限都能很好的完成这种作用。但是,如果采用加速折旧年限的方法,就能更加快速的达成递延纳税的目的。
三、提升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会计核算的具体措施
要想真正的提升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中会计核算的高效性,就必须从企业内部纳税筹划人员自身着手,提升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会计核算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税收政策的出台是与我国经济 的发展历程相一致的,因此,企业要想实施纳税筹划工作,就需要不断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此外,我国企业还必须时刻注视着我国税收政策的变化,从而更为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面对我国特有的税收政策形势,对于我国企业的纳税筹划人员来说,其所面对的挑战和要求都是极高的。对于我国企业纳税筹划人员来说,不仅要求其具备坚实的基础专业理论,还要求起要有较高的纳税筹划业务操作能力,此外,还需要纳税筹划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实际从业经验。例如,有一些企业通过赠送礼物的手段来吸引消费者,保留客户,对于企业来说,起就可以将这些费用作为企业的广告费用纳入企业的财务收支中。一旦企业本年的广告费用或者是业务宣传费用超过了企业本年营业或者销售所获得利润的15%,那么,如果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高业务水平的纳税筹划人员,其就会将超过利润的开支纳入到以后年度从而通过结转来进行扣除。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对于自身企业纳税筹划人的培养。对纳税筹划人员进行税法知识等相关培训,不仅能够促进其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还能够促使其更好的掌握与节税筹划技能相关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税收筹划人员依法进行纳税筹划工作,同时还能提升其工作效率。企业只有提升了企业内部税收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总结
简言之,会计核算在企业纳税筹划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会计准则所具备的灵活性又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这也是促使会计核算成为企业纳税筹划重要手段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讲,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仍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升会计核算在纳税筹划的中的效率。只有重视会计核算在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我国企业的税收征管水平,减少税收征管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提升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会计核算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张英,吴力佳.新企业所得税法背景下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2]庞莹.浅谈纳税筹划在企业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17)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纳税筹划的快速发展,纳税筹划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企业实行纳税筹划具有必要性,通过将纳税筹划和企业的经营决策相结合,实现企业发展的财务、经营以及收益的密切联系,从企业整体角度出发来制定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制定企业的纳税筹划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制定多个纳税方案,然后进行比较选择最优的纳税方案,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纳税规划措施,使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扩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是在满足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益处上,对企业所得会纳税进行科学全面筹划,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实现企业利润不断增加的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做好纳税筹划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第一,能够保证企业在满足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实现节税的目标。通过节税来减少企业的支出,使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第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对于国家提高财务及税收管理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第三,有利于企业更加熟悉税收等相关法规。在进行合理纳税筹划之前,纳税人需要熟悉各项税收法规和相关政策,然后再灵活运用,从而提升我国税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在具体的工作中,企业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几种,从而更好地实现节税目标。
(一)价格转让法
价格转让的方法主要是将企业的产品以内部价格进行销售或者转让,从而降低企业所得的一种方法。价格转让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利润的不断增加,而且能够实现发生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双发共同利益的增加。
(二)成本费用调整法
成本费用调整法主要是通过减少企业成本或者扩大分配摊销的方式来调整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使用平均分摊法和实际费用摊销法进行核算。其中第一种方法主要是将企业一定时期内发生的费用向各个产品进行成本的分摊,第二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分摊。通常企业为了抵消利润采用第一种方法来调整成本费用,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企业一定时期内利润过高的情况,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利润和费用进行平坦,从而减少企业所纳税额。
(三)资产租赁法
资产租赁法主要是针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在一个利益集团时而采用的纳税筹划措施。为了实现节税目标,租赁可以公开地直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产转移,这样承租人不仅能够在企业日常经营中支付租金,这就增加企业支出,使利润减少而少缴纳税。对于出租人而言,通过获取的租金来降低长期拥有资产而承担的风险。
(四)筹资法
筹资法就是企业通过采用筹资技术来降低企业的税负,并且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大收益的相应方法。从企业纳税的角度来分析,通过贷款筹资这样的方式来经营企业,企业的税负会非常高,相比较企业之间的拆借所要承担的税负来言,贷款筹资所要承担的税负会比较高,但若是企业通过自我积累的筹资方式来进行筹资,这样的税负会重于金融机构贷款所承受的税负。
不管是通过金融机构贷款筹资,还是自我积累筹资,又或者是企业之间进行拆借来筹资,这几种筹资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筹集资金,同时也会为了获取最大利益,一般企业的纳税筹资计划也主要是这三种筹资方式,因此企业在制定实际纳税筹划计划以及在企业纳税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按照相应的方案来进行。
三、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中会计核算的具体应用
(一)企业纳税筹划成本费用的分摊处理
很多的企业通过研究成本费用来达到抵税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考察、分析并研究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减少税负的方案,这种方案?缀醭闪似笠党杀痉延煤怂隳伤俺锘?的一直最基本的方法了。企业在分摊处理纳税筹划成本费用时,对于那些有限定条件的税前列支成本、费用项目,都必须要在限定条件下才具有抵税作用,部分超出限定条件的成本、费用项目就不具有抵税的作用了。在分析、研究具有抵税作用的成本、费用项目时,要重点考察所得税扣税之前的列支方式,不得在税前列支的费用以及成本和损失项目不具备抵税作用;有些可以一次性在税前列支的成本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抵税作用;而对于那些不能一次在税前列支的成本项目,就只能按费用摊销方法或者折旧方法来计算并计入费用和成本的部分才具有一定的抵税作用。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会计处理
通常情况下,被投资企业的税率如果低于投资企业,企业就可以按照权益法或者成本法的相关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但企业按照权益法或者成本法来进行会计核算的结果不太一样,这就是企业进行筹划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企业若按照成本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则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主要为被投资企业发放的利润、股息或者红利,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会计核算看不出投资企业的收益情况,而若按照收益法来进行会计核算,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企业的投资收益情况。综合来看,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蛋成本法的优势比较明显,成本法主要是把被投资企业账当作资本公积,使企业的投资收益以此作为依靠,并可以避免收益缴纳的各项税款。
(三)利用亏损弥补进行会计处理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企业取得政府补助的补贴收入,包括在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总额中,除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在外,应一律并入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纳企业所得税。财税(2009)8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顶用途财政性资金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企业在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中扣除。1、企业能够提供资产拨付文件,且文件中规定该资产的专项用途;2、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3、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同进规定,上述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作为不征税收入的财政性资,在五年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或其他拨付资金的财政部门的部份,应重新计入取得该资金第6年的收入总额,计纳企业所得税,重新计人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分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已经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收到时直接计人当期损益;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的期间计人当期损益。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计人当期损益,但按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从上述规定可见,政府补助收入的税法规定与会计规定主要有两方面的差异:
(一)会计规定,企业的政府补助收入均计人损益。而税法规定,企业的政府补助收入分为征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与征税收入相关的费用准予从征税收人中扣除,与不征税收入相关的费用不得从征税收人中扣除。
(二)税法规定征税的政府补助收入,在取得该收入的当期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而会计规定政府补助收入,在取得该收入的当期确认为损益或在递延收益,递延收益按配比原则进行分配,计入以后期间的当期损益。
二、企业政府补助收入的所得税纳税调整和会计核算
由于上述税法与会计规定差异的存在,企业政府补助收入的所税税纳税调整和会计核算变得较为复杂了。下面分别不同情况加以讨论。
1、会计规定计人收到当期损益的征税的政府补助收入,与税法规定的计人收入的时间是一致的,且该政府补助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也是可以从应税收人中扣除的,所以应当不存在纳税调整的问题。
2、会计规定计人收到当期损益的不征税的政府补助收入,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予调减该收入。与此同时,对该政府补助收入用于支出形成的费用(当期或以前期间已经发生)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当期(或以前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一增一减,数字相等,实际上等于不调整。
3、会计规定收到时确认为递延收益的不征税政府补助收入,属于补偿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收到当期末计人会计利润。该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的费用或损失也未发生。所以不存在纳税调整的问题。但在以后期间,该收入用于支出的费用或损失发生时,按实际发生的不超过该收入的发生额调整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与此同时,按配比原则从递延收益转入营业收入的补助收入金额调减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与资产相关的不征税政府补助收入,当资产购建完成交付使用,资产的折旧或摊销发生当期,应接该递延收益转入营业收入的金额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与此同时接折旧摊销额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因为,递延收益是按资产的寿命期平均分摊的,在资产直线法折旧或摊销的情况下,调增调减的金额是相等的,实质上等于不调整。
4、会计规定收到时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征税的政府补助收入,在收到当期,应将收到确认为递延收益的征税的政府补助收入,调整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并在期末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对由此形成的递延收益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可抵扣税暂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所得税费用。以后期间,该征税的政府补助收入用于支出的费用,包括资产折旧及摊销发生时,按配比原则对递延收益进行分配转入营业外收入形成会计利润,在计算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予调减,并且按减少的可抵扣税暂时性羞对所得税的影响额,转回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调整所得税费用。
例:甲公司二00七年对生产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能耗,改造投资2000万元,二00八年六月政府财政拨付节能技改补助资金200万元。改造项目于十二月完成并交付使用,该生产线设备使用10年,按直线法折旧。公司Z,00八年实现利润800万元。假如二00九年至二0一六年实现利润均为1000万元,二0一七年对生产线设备进行处置,当年实现利润1800万元,公司企业所得税率25%。各年均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政府补助收入为征税收入,其所得税纳税调整及会计核算如下:
二00八年的会计处理:
1、收到政府补助,该补助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
借:银行存款200万元
贷:递延收益200万元
2、应交所得税:(800+200)×25%=25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50万元
贷:应交税费一企业所得税250万元
3、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所得税费用
递延收益计税基础:账面价值200万一未来期间不征税金额200万=0
账面价值200万>计税基础O,形成可抵扣税暂时性差异:200-0=200万元
应确认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200×25%=50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0-0=50万元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50万元
贷:所得税费用50万元
二00九年的会计处理
1、分摊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损益:200÷10=20万元
借:递延收益2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一政府补助20万元
2、应交所得税:政府补助200万元在二00八年已征税,分摊计人当期会计利润的部份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00-20)×25%=24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245万元
贷:应交税费一企业所得税245万元
3、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所得税费用
递延收益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80万元一未来期间不征税金额180万元=0
账面价值180万元>计税基础0,可抵扣税暂时性差异180万元K-O=180万元
应确认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180×25%=45万元
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5-50=-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5万元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5万元
二0一0年~二0一六年比照二00九年进行纳科调整和会计核算。
二0一七年处置该设备的纳税调整和会计核算:
1、应分摊的递延收益:200-20×8=40万元
借:递延收益40万元
贷:营业外收入40万元
2、应交企业所得税:(1800-40)×25%=44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440万元
贷:应交税费一企业所得税440万元
3、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所得税费用
递延收益、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可抵扣税暂时性差异均为O,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也为0,期初递延所得资产为10万元,当期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O-10=-1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0万元
篇5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汇算清缴;事项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5;F81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思路
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清算既有共性,即常规项目调整;也有其独特性,即特殊事项调整。根据开发的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房地产单位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开发项目尚未预售型,开发项目已预售但未竣工型和开发项目已竣工交楼型。以上三种类型企业,汇算清缴工作差异很大,清缴思路如下。
1.开发项目未预售类型企业
此种类型房地产企业,或者尚未取得开发项目,或者已取得开发项目尚未开工建设,或者已开工在建但尚未预售。对于这种类型企业,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不涉及到预售收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更不涉及到开发成本的调整,所涉及的主要是计入“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中的费用及营业外收支等的调整,即只涉及到常规项目调整,与其他行业企业基本相同。
2.开发项目已预售但未竣工交楼企业
此种类型的开发企业,其项目在建设阶段并已预售,已取得预售房款收入,但因未交楼尚未结转营业收入。与第一种类型企业相比,此种类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要根据当地政策规定的不同产品毛利率,按照产品类型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3.开发项目已竣工交楼类型企业
此种类型房地产企业,所开发项目部分或全部竣工交楼并结转收入、成本。与第二种类型企业相比,此种类型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还要进行以下两部分调整:营业收入调整和营业成本的调整。
综合以上,房地产行业企业所得税清算独特之处是主要涉及到三种特殊项目调整,即预售收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调整。
二、预售(营业)收入调整
对第二种类型企业来说,是调整预售收入;对第三种类型企业来讲是调整主营业务收入,也可能要调整预售收入。对预售收入调整是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对营业收入调整是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1.预售收入调整
预售房款收入,因未结转收入,企业在“预收款项”科目记账。调增的方法是将预售收入乘以当地税局规定的预计毛利率得出的预计毛利额,再扣减对应的预售收入已预交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的金额作为“纳税调整增加额”,以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2.营业收入的调整
企业汇算清缴年度有预售收入的,先调增预售收入计算的预计利润,鉴于开发项目已确认了营业收入,再调整此部分。
所确认的营业收入因已在以前年度预交企业所得税,故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确认营业收入时也结转了税费故应对此部分进行调增处理。纳税调减金额为营业收入乘以预交企业所得税年度适用的毛利率计算出预计毛利额,再减去确认的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
实务中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具体分析,如预交企业所得税年度预计毛利率有改变,那就要用不同毛利率分段计算预计利润;如本年确认的营业收入既有以前年度的和本年度的预售收入,则此两部分预售收入都要按照预计毛利率计算的预计利润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三、营业成本的调整
只有确认营业收入的企业,才会结转营业成本,因此营业成本的调整只发生在第三种类型企业。之所以要对营业成本进行调整,是因为所结转的成本里有尚未收到发票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已支付工程款,尚未取得发票;二是工程合同结算未完成,结转成本时预提了部分成本且超出规定比例。
对于一种情况,2011年第34号文规定,在年度汇算清缴结束前取得发票可据实扣除,在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前未取得发票的,应作纳税调增处理。待取得发票时,在该项成本、费用实际发生的年度可追溯纳税调减。
对于第二种情况,是由于房地产企业结转收入成本时,大量工程合同未最终办理结算导致项目成本不完整。根据会计配比原则,财务人员在结转营业成本时就需要在成本管理人员的协助下按照每个合同的情况进行分析预提成本,以保证所结转营业成本配比结转的营业收入。但是,预提的营业成本不一定都符合税收法规条例的规定,不符合的部分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规定,出包工程未最终办理结算而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在证明资料充分的前提下,其发票不足金额可以预提,但最高不得超过合同总金额的10%。因此,对结转的营业成本包含的预提成本超过合同金额10%的部分要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对预提成本的余额是出包合同金额10%,是出包合同金额合并计算,还是按照单个合同金额分别计算,会有差异,法规没有说明。青岛市国家税务局《201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若干业务问题解答》中给出的答复是按照所有出包合同合并计算,也就是说预提成本小于实际支付金额的合同的部分可以抵消预提成本有余额的部分。解答中举例: 某公司某项目有两个出包合同,一个为600万元,另外一个为400万元,其中600万元的合同已取得全额发票,400万元的合同未取得发票,在计算计税成本时,可以按照700万元在税前扣除,即按照总合同金额1000万元预提100万元,不是只预提400万元的10%。
按照“国税发[2009]31号”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理解,在以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年度,只要出包工程合同未结算完,就可以按照预提出包工程合同总额10%的金额预提成本作为计税成本;也就是说,以后汇算清缴年度合同结算当年取得的发票可以作为纳税调减额。
对于公共配套设施尚未建造完毕的,只要预提工程成本合理就可以在税前扣除,不管有没有来齐发票,不受以上“10%”的限制。此类公共配套设施必须符合已在售房合同、协议或广告、模型中明确承诺建造且不可撤销,或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配套建造的条件。
篇6
本刊上期(2008年第3期,总第27期)在解读新的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国税函[2008]44号)时对财预[2008]10号文件做过简单介绍,在我们获取10号文件研读后,发现虽然10号文件明确了50%的预缴所得税须由总机构缴纳,但对余下50%的预缴所得税的分配方法与在新的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中的规定是不一致的。
以下论述是在目前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研读相关文件而得出的推论。提醒读者,须对今后税务机关可能对此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产生的变化有所准备。
分支机构预缴企业所得税分摊比例确定办法
50%的预缴企业所得税由各分支机构按照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以及资产总额三项因素的权重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摊,上述三项因素的权重分别是35%、35%和30%。公式如下:
该分支机构分摊比例=(该分支机构经营收入/各分支机构经营收入总额)×35%+(该分支机构职工工资/各分支机构职工工资总额)×35%+(该分支机构资产总额/各分支机构资产总额之和)×30%
上述公式中的分支机构仅指那些参与企业所得税的分配及就地预缴的分支机构。上述的分配方法较之“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分配表”的填报说明有少许不同。
文件中值得企业注意的重要内容
具有主体生产经营职能的总机构和第一级的分支机构应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如果企业总机构与分支机构的适用税率不同,应分别根据各自的适用税率计算当期应纳税额并缴纳税款。
企业所得税预缴方式一经确定,当年度不得变更。
分支机构和总机构设在同一省(直辖市)的,该分支结构应根据三项因素参与分摊。
当年新设立的分支结构自设立的第二年起参与分摊;当年注销的分支结构自注销的第二年起停止分摊。
对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工作的潜在影响
10号文件并不是以纳税人为读者编写的,而是指导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全国性分支机构申报企业所得税,着重于政府内部预算和会计核算,而不是纳税人的报税程序。相关企业须期待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另一重点针对纳税人的文件,更详尽地解释如何按照规定进行分支机构的企业所得税申报。
分支机构预缴所得税分摊比例计算方法与国税函[2008]44号文件规定不一致,企业应注意到:10号文件是三个政府部门联合下文,且在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表之后,我们可以合理推断10号文在适用上有较优先的效力,且是最新的信息。
本刊建议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度第一季度的企业所得税申报,相关企业应当尽快向当地税务机关咨询如何确定一季度的企业所得税预缴税款,并开始采集2007年度总机构和分支机构的三项因素数额。同时,应计划修改现行的数据采集系统和纳税系统并使之满足新的申报要求。
相关企业应继续密切关注国家税务总局等今后的相关法规和公告。
(财预[2008]10号;2008年2月22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
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原对这两个产业的优惠政策基本得以延续
1.软件行业:
对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我国境内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值得注意的是,1号文规定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从获利年度起享受优惠,而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和国发[2007]40号文规定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起始时间是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
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即由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按照发改高技[2005]2669号文的规定共同认证的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软件生产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即不受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每年度扣除总额为工资总额的2.5%的限制。
2.集成电路行业: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视同软件企业,享受上述软件企业的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
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以减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中,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但企业若已经享受自获利年度起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执行该优惠。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的投资者,以其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4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自2008年1月1日起至2010年底,对国内外经济组织作为投资者,以其在境内取得的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利润,作为资本投资于西部地区开办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或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按80%的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追缴已退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鼓励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享受三大优惠
对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券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部分对其他行业、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按原优惠政策的规定执行到期
为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对下列六类定期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自2008年起继续按原优惠政策规定的办法和时间执行到底。
就业再就业政策:财税[2002]208号、财税[2005]186号
奥运会和世博会政策:财税[2003]10号、财税[2005]180号、财税[2006]128、155号
企业改革政策(债转股、清产核资、重组、改制、转制):财税[2005]1、2、14、29号、财税[2006]18号
社会公益政策:财税[2006]148号
涉农和国家储备政策:财税[2006]105号、财税[2007]10、17号
其他单项政策:财税[2005]103号、财税[2006]46、123、169号、财税[2007]18号
对特殊资产的税收优惠政策
企事业单位购进软件,凡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对特殊利润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8年1月1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累积未分配利润,在2008年以后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及以后年度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值得企业注意的重要信息
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39号),《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国发[2007]40号)及本通知规定的优惠政策以外,2008年1月1日之前实施的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一律废止。各地区、各部门一律不得越权制定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本刊建议
我们建议企业财务或税务的管理者应仔细研究企业能否享受优惠政策,并评估因未能享受优惠而对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所产生的影响。现行企业所得税法不仅是新颁布和较复杂的法律,在某些方面还比较概括,所以企业与税务机关及税务专业顾问讨论如何使企业税收策略更加有效是非常必要。
(财税[2008]1号;2008年2月22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企业所得税过渡期适用的税率得以进一步明确
根据国发[2007]39号文(参见本刊2008年第2期,总第26期),原享受低税率优惠的企业,在过渡期可享受过渡税率优惠;原享受企业所得税定期减免税的企业,可享受定期减免过渡期优惠,但未明确在定期减免过渡期企业是适用原税率、新税率还是过度税率。财税[2008]21号文件明确对享受定期减免过渡期优惠的企业在过渡期减半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所适用的税率如下:
原同时享受低税率优惠的企业在过渡期适用过渡税率,即:
原适用24%或33%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企业,在定期减免过渡期一律按25%税率减半计算应纳企业所得税。
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根据新所得税法第二十九条有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可以决定减征或者免征”的规定,对2008年1月1日后民族自治地方批准享受减免税的企业,一律按新税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执行,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仅限于减免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不得减免属于中央分享的部分。
民族自治地方在新税法实施前已经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总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202号)第二条第2款有关减免税规定批准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包括减免中央分享企业所得税的部分)的,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对减免税期限在5年以内(含5年)的,继续执行至期满后停止;对减免税期限超过5年的,从第六年起按新税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执行。
(财税[2008]21号;2008年2月4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原有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后有关事项处理的通知
关于原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再投资退税政策的处理
须在2007年底,完成再投资事项,并已在工商部门完成变更或登记注册的,可予退税;
用2007年度的预分配利润进行再投资的,不予退税。
关于外国企业从我国取得的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处理
2007年底前签订的合同,按规定已批准给予免税的,合同有效期内继续给予免税;
但不包括合同的延期和补充或扩大条款。
关于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的外商投资企业在2008年后条件发生变化的处理
原享受定期减免税优惠所必须具备的生产经营业务性质或经营期条件,在2008年后仍按原规定执行(如在原规定的经营期内关闭企业,须补缴已享受的定期减免税税款);
上述规定也适用于优惠过渡期内的定期减免税。
(国税发[2008]23号;2008年3月5日)
法规选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所称建房,包括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三条 占用园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视同占用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四条经申请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标明的建设用地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未标明建设用地人的,纳税人为用地申请人。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实际用地人。
第五条条例第四条所称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和未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的平均税额,按照本细则所附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平均税额表》执行。
县级行政区域的适用税额,按照条例、本细则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条例第七条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
第八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军事设施,具体范围包括:
(一)地上、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
(二)军用机场、港口、码头;
(三)营区、训练场、试验场;
(四)军用洞库、仓库;
(五)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
(六)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讯、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
(七)其他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的设施。
第九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学校,具体范围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历性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和教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幼儿园,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或者备案的幼儿园内专门用于幼儿保育、教育的场所。
第十一条 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养老院,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设立的养老院内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场所。
第十二条 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医院,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医院内专门用于提供医护服务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医院内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三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铁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铁路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及其按照规定两侧留地。
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四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公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属于农村公路的村道的主体工程以及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
专用公路和城区内机动车道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五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飞机场跑道、停机坪,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民用机场专门用于民用航空器起降、滑行、停放的场所。
第十六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港口,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港口内供船舶进出、停靠以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场所。
第十七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航道,具体范围限于在江、河、湖泊、港湾等水域内供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
第十八条条例第十条规定减税的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是指农村居民经批准在户口所在地按照规定标准占用耕地建设自用住宅。
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凡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十九条条例第十条所称农村烈士家属,包括农村烈士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第二十条条例第十条所称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其标准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根据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纳税人改变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税或减税情形的,应自改变用途之日起30日内按改变用途的实际占用耕地面积和当地适用税额补缴税款。
第二十二条条例第十三条所称临时占用耕地,是指纳税人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等需要,在一般不超过2年内临时使用耕地并且没有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因污染、取土、采矿塌陷等损毁耕地的,比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临时占用耕地的情况,由造成损毁的单位或者个人缴纳耕地占用税。超过2年未恢复耕地原状的,已征税款不予退还。
第二十四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用地,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用地。
第二十五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牧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第二十六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农田水利用地,包括农田排灌沟渠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第二十七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养殖水面,包括人工开挖或者天然形成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渔业水域滩涂,包括专门用于种植或者养殖水生动植物的海水潮浸地带和滩地。
第二十九条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适用税额可以适当低于当地占用耕地的适用税额,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具体包括:储存农用机具和种子、苗木、木材等农业产品的仓储设施;培育、生产种子、种苗的设施;畜禽养殖设施;木材集材道、运材道;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排水、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必需的食宿和管理设施;其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
第三十一条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占用农用地手续通知的当天。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实际占用耕地的当天。
第三十二条纳税人占用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应当在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所在地申报纳税。
第三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应当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耕地占用税具体实施办法报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第三十四条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9号;2008年2月26日)
财政部关于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
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施行以来,各类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逐步调整、修订和完善了内部财务制度。在新旧财务制度衔接过程中,部分企业反映了一些问题,包括企业年金(即补充养老保险)缴费的列支、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等。为规范企业相关财务行为,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关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的列支
(一)按照《企业财务通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由企业负担,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
《企业财务通则》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
(三)企业缴费与职工缴费共同形成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属于参加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所有,应当单独设账,与本企业及其他当事人的资产、业务严格分开。企业应当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管理,并定期向职工公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
(四)对于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之前已经离退休或者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内退而未纳入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职工,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支付的养老费用,从管理费用中列支。
二、关于企业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
(一)《企业财务通则》施行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情况的企业,在继续实施工效挂钩政策均条件下,截至2007年12月31日因实施工效挂钩政策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应当继续作为负债管理,主要用于以后年度工资分配的“以丰补歉”,不能转增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以维护国家工效挂钩政策的一致性。今后国家对企业工资管理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或者制定出台新的有关政策时,原有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再行规定。
企业截至2006年12月31日拖欠的以下支出,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也可从上述工效挂钩政策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中列支:
1.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统筹项目外养老费用;
2.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
3.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经济补偿金。
(二)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建、接受新股东出资或者实施产权转让时,按照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3]313号)以及《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工效挂钩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应当在资产评估基准日转增资本公积,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量化为个人投资。
三、其他
(一)各级主管财政机关、各部门应当加强对所管理企业新旧财务制度衔接的指导和监督。对于企业违反《企业财务通则》及本通知规定的行为,主管财政机关应当依法追究企业及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责任。
(二)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涉及的税收管理问题,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以前有关财务规定及财务行为与本通知不符的,一律以本通知为准。各企业2007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涉及的相关问题,应当按本通知办理。
(财企[2008]34号;2008年2月29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审批事项有关办理时限问题的通知
为配合企业所得税法过渡政策的实施,规范税务行政审批事项,现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审批事项的衔接处理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在2007年12月31日以前发生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相关规定的税收优惠事项,需报送税务机关审核、审批的,仍按照原规定履行相关审批程序,经批准后享受相应税收优惠。
篇7
一、采用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者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
《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应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
即《企业会计制度》允许企业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而《小企业会计制度》只允许采用应付税款法,《所得税准则》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二、不同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差别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该方法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按照当期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在这种方法下,当期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的所得税。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间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具体运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即递延法和债务法。采用递延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但是,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原所得税率计算转回;采用债务法核算时,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应当对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进行调整,在转回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时,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转回。 利润表债务法是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看作是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当预期税率或税基发生变动时,必须对已发生的递延税款按现行税率进行调整。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本质出发,分析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期末资产负债的影响,当税率或税基变动时,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
三、实例比较分析:
例:某企业核定的全年计税工资总额为200000元,2007年至2010年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均为240000元。该企业2006年底购入一台价值120000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4年,会计上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假设税法规定应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2007年至2010年该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税前会计利润均为300000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2007年和2008年为33%,2009年起改为30%。
(一)计算应交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的基础数据
1、2007年会计上计提折旧48000元,发备的账而价值为7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9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48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
暂时性差异18000元(9000072000) 递延所得税资产5940元(18000×33%) 2、2008年会计上计提折旧36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36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6000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600030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1980(6000×33%) 暂时性差异 24000元(6000036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7920元(24000×33%)
3、2009年会计提折旧24000元,设备的账而价值为12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30000元。相开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异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6000(3000024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说影响金额1980(6000×33%)或1800(6000×30%)
暂时性差异18000元(30000120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5400元(18000×30%)
4、2010年会计上计提折旧12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30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0元。相关数据为:
税前会计利润 300000
永久性差 40000(240000-200000) 时间性差异 18000(3000012000) 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5940(18000×33%)或5400(18000×30%) 暂时性差异为0元(0-0) 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0元
(二)《所得税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9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递延所得税资产 5400
(三)《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81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41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02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00200
4、2010年: 借:所得税 966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96600
(四)《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不同方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A、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与上述《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采用应付税款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相同。
B、递延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会
——应交所得税100020
递延税款 198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6060
递延税款 5940
C、利润表下债务法的所得税账务处理:
1、2007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594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8140
2、2008年:
借:所得税 112200
递延税款 198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 114180
3、2009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99480
递延税款 2520
4、2010年: 借:所得税 102000
贷:应交税金
篇8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在利润总额12%比例范围内的,准予在税前扣除,超过部分要做纳税调增,增加应纳税所得额。
[例1]A公司实行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2008年4月通过政府民政部门向湖南遭受雪灾的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A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会计利润500万元,第一季度已缴企业所得税100万元。A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简化核算,文中例题均假设没有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企业在分月或者分季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应当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实际利润额预缴。由于A公司第二季度发生的捐赠支出200万元已经在计算季度的实际利润额时作为一项支出已经减除,因此在预缴第二季度企业所得税时。不需要进行所得税处理。
A公司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第二季度的实际利润额×所得税税率=500×25%=125(万元)
[例2]续例1,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9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1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30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90+150=465(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3000×12%=360(万元):发生的公益性捐赠200万元小于可以税前扣除公益性捐赠360万元,可以全额扣除,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2008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3000×25%=750(万元)2008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750-465=285(万元)
[例3]续例1,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5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80+50=355(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1500×12%=180(万元);发生的公益性捐赠为200万元,大于可以税前扣除公益性捐赠180万元,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增加20万元。
2008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500+20)×25%=380(万元)
2008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380-355=25(万元)
[例4]续例1,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80+50=355(万元);可以在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0×12%=0(万元);2008年会计利润为负数,可以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0元,因此,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增加200万元。
2008年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0+200)×25%=47.5(万元)<355(万元)
A公司2008年已经累计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355万元远远超过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47.5万元,不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超过的部分307.5万元(355-47.5)A公司可以申请退还。
二、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规定对捐赠额的扣除计算
国务院2008年6月30日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规定,向汶川地震受灾地区捐赠的企业,无论捐赠金额多少,均可全额在当年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例5]A公司实行按季预缴企业所得税,年终汇算清缴。2008年5月通过政府民政部门向汶川地震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A公司第二季度实现会计利润500万元,第一季度已缴企业所得税100万元。A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A公司第二季度应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第二季度的实际利润额×所得税税率=500×25%=125(万元)
[例6]续例5,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9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1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30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90+150=465(万元);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3000×25%=750(万元);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750-465=285(万元)。
[例7]续例5,2008年度终了,A公司2008年第三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80万元,第四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税额为50万元,A公司2008年实现会计利润为1500万元。
A公司2008年度累计预缴企业所得税额=100+125+80+50=355(万元);年度应纳企业所得税税额=1500×25%=375(万元);年度汇算清缴应补缴企业所得税税额=375-355=20(万元)。
篇9
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注册税务师,高级会计师,上海财大“会计硕士”,安徽铜陵华诚会计(税务)师事务所总经理,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资评估》,《中国税务》、《财会学习》等期刊上三十余篇。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国税发[2009]31号文”)第九条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应先按预计计税毛利率分季(或月)计算出预计毛利额,计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开发产品完工后,企业应及时结算其计税成本并计算此前销售收入的实际毛利额,同时将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计人当年度企业本项目与其他项目合并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
国税发[2009]31号文还规定: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的计税毛利率由各省、自治、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确定,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开发项目所在地不同将计税毛利率分为三个档次:不得低于15%,10%、5%,另外,属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危改房的,不得低于3%。
由于开发产品预计毛利率与实际毛利率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的大小究竟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所得税产生何种影响?笔者下面通过实例加以分析。
一、预计毛利率与实际毛利率差异的案例分析
第一种情况:若开发产品预计计税毛利率小于实际毛利率,这种差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案例一,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世纪商城”项目(无其他开发项目),2007年度取得预售许可证之后开始预售商品房,2009年底该项目全部完工,且销售完毕。按该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预计计税毛利率为15%,完工后经中介机构审核后实际毛利率为10.5%,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率33%,2008~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率25%,2007年度期初无未弥补亏损。该企业2007~2009年度相关会计科目及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资料摘录如表1:
该企业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
2007年度该企业账面亏损768万元,当期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879万元,其中:按当期预收账款及计税毛利率15%计算预计毛利调增应纳税所得税1800万元(1200×15%)_由于当期没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业务招待费36万元、广告费43万元税前暂不能扣除,分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6万元,43万元;调整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111.00万元(768+1879)。
2007年度该企业应交企业所得税366.63万元(1111.00×33%)。
该企业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
2008年度该企业账面亏损1320.00万元,当期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545.00万元,其中:按当期预收账款及计税毛利率15%计算预计毛利调增应纳税所得税2400.00万元(1600×15%);由于当期没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业务招待费62万元、广告费83万元税前暂不能扣除,分别调增应纳税所得额62万元,83万元;调整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225.00万元(-132042545)。
2008年度该企业应交企业所得税306.25万元(1225×25%)。
该企业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
2009年度该企业账面亏损460万元(未结转前),当期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042.80万元,其中:按当期预收账款及实际毛利率10.5%计算实际毛利调增应纳税所得税420.00万元;2007-2008年度预计计税毛利率大于实际毛利率差异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260万元(28000×4.5%);2007-2008年度共计发生业务招待费128万元,税前可以扣除76.8万元(128×60%),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40.8万元(76.830)2007~2008年度共计发生广告费14I万元税前均可以扣除,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26万元(141-15);调整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502.80万元。
2009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502.80万元只能由以后年度实现的利润来弥补。
从上述计算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毛利率小于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预计计税毛利率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以及税前可以扣除业务招待费、广告费,调减当期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若当期没有其他开发项目利润来弥补,这种差额的调整只能用以后年度利润来弥补,这就直接导致企业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无法扣回,由此产生货币时间价值的损失。
第二种情况,若开发产品预计计税毛利率大干实际毛利率,这种差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产生的影响。
案例二假设案例一其他条件不变,若该项目的实际毛利率为20%,该企业2007~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
1 2007-2008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激情况不变。
2 200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则会存在差异:
2009年度账面亏损460万元,当期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997.20万元,其中:按当期预收账款及实际毛利率20%计算实际毛利调增应纳税所得税800万元)2007~2008年度实际毛利率高于预计计税毛利率差额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400万元(2800~5%),2007~2008年度共计发生招待费128万元,税前可以扣除76.8万元,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40.8万元;2007~2008年度共计发生广告费141万元税前均可以扣除,调减应纳税所得额126万元(141~15),调整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1537.20万元。
2009年度应纳企业税所得税384.30万元(1537.20×25%)。
从第二种情况计算结果看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毛利率大于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预计计税毛利率时,实际毛利额与其对应的预计毛利额之间的差额,扣除税前扣除业务招待费、广告费,调增当期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这种差额的调整没有导致企业多预缴的企业所得税无法扣回的现象。
二、启示
笔者从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分析,从中得出两点启示:
篇10
一、争议的焦点
39号文第二条的规定为:“建筑企业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156号文第三条规定:“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第一种观点认为39号文可以解读为建筑企业总机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如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的条件,应汇总到总机构来缴纳,但为何156号文规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需预分企业所得税,并就地预缴?两种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让纳税人无法处理。
第二种观点认为,156号文只是对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进行特殊规定,更有利于税收征管,是对39号文的补充和完善。
二、第一种观点分析
建筑行业跨地区施工行为非常普遍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建筑企业往往主要是在异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所得来源于异地,由于税收征管的区域性税务机关为争夺税源,导致了建筑企业重复纳税情况严重。
在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以前国家税务总局1995年出台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5]227号),明确了建筑企业的纳税地点问题,即建筑安装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到本县(区)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其证明经营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并计征所得税,否则,其经营所得由企业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征收所得税,但是由于各地对于税源的争夺,这一规定在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有的税务机关自行规定在开具外出经营证时提前预征税款,有的经营地税务机关也采取按收入比例征收税款,致使企业两头纳税,导致重复纳税现在严重。重复征税,成为建筑企业难以治愈的伤痛。
39号文明确规定,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建筑企业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文件重申了税收执法纪律,各地税务机关自行制定的与本通知相抵触的征管文件,一律停止执行并予以纠正,对按照规定不应就地预缴而征收了企业所得税的,要及时将税款返还给企业。未按本通知要求进行纠正的,税务总局将按照执法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从39号文来看,跨地区经营的建筑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不再和外出经营证明相挂钩,对异地施工建筑企业必须严格地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来执行。建筑企业如不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由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经理部,应当根据39号文的规定,将所得汇总到总机构计算,不需要在项目所在地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体现了企业所得税法人税制原则,如严格执行,消除重复征收不再是奢望。有人将此成为“建筑企业沐浴在法人税制的阳光里”,捍卫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当156号文第三条规定:“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该规定再一次触动了不少纳税人痛楚的敏感神经。产生了不少疑问: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预缴,如果项目亏损或者项目真正的盈利所应纳的所得税金额比预缴数还少怎么办。总机构年终汇算清缴后应纳所得税额小于已预缴的税款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或抵扣以后年度的应缴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能同意退税或递减吗?在外地缴了税,回机构所在地退税,怎么可能呢?
存在上述想法的纳税人,显然会形成第一种观点,认为国税函与156号文对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企业所得税征管规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两种存在矛盾和冲突,让纳税人无法处理。
笔者认为认可第一种观点的纳税人,带着痛苦的记忆,从政策字面含义,联想到残酷的征纳现实,得出上述观点是合乎逻辑的。
三、第二种观点分析
建筑企业异地施工,其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实行总分机构体制,也存在不实行总分机构体制,或上述体制混合模式等等。
39号文在坚持法人所得税制原则下,只考虑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建筑企业的征管方式。但如果建筑企业不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形式,按39号文政策实施,地方税源利益诉求将无法得到满足。例如,某建筑企业所在地为北京,在武汉、杭州、上海设立总部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按法人所得税制原则都将汇总到总部纳税。异地项目部所得税没有任何税源,但异地项目部在当地施工所得来源于异地,必然会享受或消耗当地的公共资源。从财政平衡角度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真是考虑了建筑企业组织的多样性和地方税源利益诉求。2010年4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又了156号文,对建筑企业异地施工的所得税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一)坚持法人所得税制原则下,对征管方式作出调整
1.156号文重申39号文中关于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规定:
实行总分机构体制的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应严格执行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按照“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因此,企业所得税法人税制仍是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所需遵循的基本精神。
2.规定了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预缴比例和方式。
156号文规定: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
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例如,某建筑企业总公司设在北京,并在上海、杭州设有分公司(假设符合二级分支机构的条件)。总机构派出项目部在成都施工,上海分公司派出项目部在宁波施工,杭州分公司派出项目部在广州施工。(假设成都、宁波、和广州的项目部都不属于二级分支机构)
按39号文规定,成都项目部的收入、费用、资产应纳入总机构统一计算。宁波项目部应纳入上海分公司统一计算,广州项目经理部应纳入杭州分公司统一计算,最后再按照国税发[200B]28号文件进行操作。因此,该企业虽然在成都、宁波和广州设立了项目部,但是并不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但根据156号文规定,成都项目部属于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同时,156号文为了消除原有政策下,建筑企业重复纳税问题,也规定的建筑企业预缴和汇算清缴的相关规定。
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按照以下方法进行预缴:
(1)总机构只设跨地区项目部的,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其余额就地缴纳;
(2)总机构只设二级分支机构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3)总机构既有直接管理的跨地区项目部,又有跨地区二级分支机构的,先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对建筑企业汇算清缴,作出如下规定:
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和项目部不进行汇算清缴。总机构年终汇算清缴后应纳所得税额小于已预缴的税款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或抵扣以后年度的应缴企业所得税。
同时,建筑企业总机构在办理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时,应附送其所直接管理的跨地区经营项目部就地预缴税款的完税证明。
笔者认为认可第二种观点的纳税人,是从政策本身规范角度处理来分析的,156号文的确对39号文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建筑企业税收征管的实施。
四、小结
通过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的政策市应该是明确的,不存在矛盾之处,只是规范和现实的差距笔者总结如下:
第一,如果各地税务机关严格按39号文和156号文是不会产生所得税重复纳税问题的持第一种观点的纳税人可以消除顾虑。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