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范文
时间:2023-04-03 14: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递延所得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流程
三、典型案例解析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解析
[例1]甲公司有关涉税业务如下:(1)2010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800万元,坏账准备计提比例10%,甲公司期末计提了坏账准备80万元,甲公司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的期初余额都是0。(2)2011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2000万元,甲公司根据规定计提了120万元坏账准备,坏账准备账户期末余额变为200万元。甲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2010和2012年税前会计利润都是500万元。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
要求:请分别核算2010和2011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010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甲公司 2010 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800-80=
720(万元)
甲公司2010年末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800(万元)
根据本文图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80万元。
解析:该案例中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产生差异80万元的主要原因,表面看是税法与会计的差异,实质则是税法不认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计提的坏账准备80万元,在企业所得税计算中属于不得在税前扣除的项目。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2010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80×25%=20(万元)
2010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发生额=20(万元)
解析:甲公司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账户都没有期初余额,在没有其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情况下,可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是0,2010年末,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就是该年该账户的发生额。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010年甲公司应交所得税=(500+80)×25%=145(万元)
2010年所得税费用=145-20=1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2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45
解析:不少会计人员对第三步核算中所得税费用的计算理解不透彻,经常把加减弄混了。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办法,在第三步中,计算完应交所得税后,先写会计分录,后计算所得税费用。在这个会计分录中,借方一定有“所得税费用”科目,贷方一定有“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应该登记在借方还是贷方,可以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发生额增减变动来判断,因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是资产类账户,增加应该登记在会计分录的借方,反之登记在贷方。在本例中,该账户发生额增加了20万元,因此,应该登记在分录的借方,这样,借方“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就是145-20=125万元。可以看出,通过先编分录,后计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就迎刃而解了。
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务处理如下:
第一步,计算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甲公司2011年末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 2000-200
=1800(万元)
甲公司2011年末应收账款的计税基础=2000(万元)
根据本文图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应确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累计额200万元。
第二步,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额。
2011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200×25%=50(万元)
2011年末,甲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发生额=50-20=30(万元)
解析:甲公司2011年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的期初余额是20万元,2011年末,递延所得税的期末余额时50万元,双方的差额就是该年该账户的发生额。
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并进行会计处理。
2011年甲公司应交所得税=(500+200)×25%=175(万元)
2011年所得税费用=175-30=14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45
递延所得税资产 3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75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账务处理解析
[例2]乙公司于2007年12月底购入机器一台,当月投入使用,购入成本54万元,预计净残值0,预计使用年限5年。会计核算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计税时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的净残值和折旧年限与会计相同。该公司各会计期间都没有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无其他税会差异。乙公司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各年税前会计利润都是1000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账户期初余额是0。
要求:请分别核算2008-2012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008年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如下:
第一步,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乙公司 2008 年末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54-10.8=
43.2(万元)
篇2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造-经营-移交”。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与私营财团的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权合同,由该项目公司筹资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特定期间拥有、运营和维护该项设施,并通过提供服务和收取服务费用,回收投资,偿还贷款并获得合理利润;特许期届满后,项目无偿移交给国家政府部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以下简称解释2号)的相关规定,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2)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3)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所建造基础设施的质量标准、工期、开始经营后提供服务的对象、收费标准及后续调整做出约定,同时在合同期满,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并对基础设施在移交时的性能、状态等做出明确规定。
二、BOT项目递延所得税确认及转回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按照本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下面将分别讨论BOT项目所建基础设施的初始确认及修缮基础设施的合同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及由此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转回。
(一)基础设施初始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处理
1.初始确认基础设施账面价值
解释2号规定,建造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并分别以下情况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1)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
(2)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
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将基础设施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可见BOT项目初始确认的基础设施的账面价值为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
2.初始确认基础设施的计税基础
国家对于BOT方式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税收规定,也没有金融资产这一分类。按照企业所得税的基本原则,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历史成本。BOT项目方拥有的只是有期限的运营收益权利,并没有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实务中一般将移交的基础设施统一归为无形资产,并以历史成本作为计税基础。
3.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与转回
根据“解释2号”规定,BOT项目资产初始账面价值为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并区分其取得收入的权利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税收实务中按历史成本确认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以下分情况分析BOT项目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及其转回:
(1)初始确认为金融资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转回
会计上依据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确认一项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初始账面价值为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按照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计算其摊余成本及各期利息收入,税法上不确认金融资产,计税基础为零,产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应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
会计上不确认无形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零,税收实务中按历史成本法确认一项无形资产,计税基础为历史成本,产生可抵扣时间性差异,应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运营期间,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a)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c)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由于BOT项目的收入是定期向政府部门收取,所以不考虑减值损失。
当期利息收入=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每期偿还本金=每期无条件收取对价-当期确认利息收入
BOT项目下金融资产的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每期偿还本金。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无形资产按照直线法计算摊销费用。金融资产、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见以下示例。
例:BOT项目的投资成本10000万元,运营期10年,未来适用25%所得税税率,直线法摊销每年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250万元。如果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11060万元,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1800万元,计算可知实际利率10%。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与无形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分别见表1、表2。
(2)初始确认无形资产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及转回
无形资产初始账面价值为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税收实务中按历史成本法确认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一般产生应纳税暂时性时间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运营期,无形资产在特许期内按直线法摊销,随着运营期的不断减少,递延所得税负债逐年均匀转回,至运营结束,差异为零。
仍以上例为例,在无形资产模式下假设项目公司确认11060万元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为1060万元,会计上应确认26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详见表3。
将以表3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转回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纵轴正值代表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值代表递延所得税资产,横轴代表运营期):
如果项目公司不提供建筑劳务,支付的对价可以视为公允价值,资产的公允价值与税收实务中的计税基础一致,不存在由于建造合同收入按应收对价公允价值确认带来的公允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但对于会计上确认金融资产的,仍然存在由于金融资产本金转回与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不同带来的差异。
(二)运营期预计负债的差异处理
1.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BOT项目基础设施在移交前,特许权经营协议一般都会约定项目公司应改良基础设施达到特殊服务目的;或在移交前保持基础设施一定的使用状态。解释2号规定:“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使有关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状态,预计将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确认预计负债。初始计量按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计量,如果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作相应的调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可见,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为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
2.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
根据财政部《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四)》(财会[2004]3号)的规定,由于因或有事项而确认的预计负债是纳税人根据有关情况预计的,其尚未发生,金额也是估计的,违反了真实发生原则和确定性原则,与其相关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只有待预计负债实际发生时,才可增加无形资产计税基础并在剩余特许经营期内摊销。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为零。
3.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及转回
BOT项目由修缮基础设施的合同义务产生的预计负债,会计上计入相关损益,但按税法规定,部分与预计负债相关的费用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从而导致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产生了暂时性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分析可见,因预计负债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取决于资产负债表日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及企业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或有事项发生时,因预计负债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全额转回。转回的时间取决于资产负债表日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没有具体规律可循。
三、结论
1.对于需移交的基础设施的摊销,在金融资产模式下,无形资产在特许期内按直线法摊销,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摊销,因金融资产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转回前低后高,因无形资产而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整个运营期内每年等额均匀转回,二者合并考虑,运营期前期要做纳税调减,后期要做纳税调增,平衡点约在整个运营期中;无形资产模式下,递延所得税负债每年转回额固定,整个运营期内每年等额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篇3
摘要:随着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收益计量观念逐步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在此形势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所得税项目,有利于提高财务报表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可靠决策依据。本文对递延所得税确认原则,及其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 :递延所得税;财务报表;信息质量;可靠性;相关性
一、递延所得税涵义与确认原则
资产负债观下,对递延所得税的确认计量要以确认暂时性差异为前提,即确定各项资产与负债的账目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如果存在这种暂时性差异,那么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内进行资产转回或负债清偿时,就会增加或减少应交所得税额。企业当期形成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分为可抵扣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两种,前者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后者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涵义。所谓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具体是指按照我国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企业在前期和当期已缴的所得税税额高于依据会计准则核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税额,两者之间的差异在未来转回期间会使依据会计准则核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应交所得税有所减少,从本质的角度上讲,这属于企业的一项递延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是以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可能获取的足额应纳税所得额为限额来扣除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原则。由上述涵义可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必须首先确认的关键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在未来转回资产或是清偿负债期间确认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而间接形成的能够抵扣的暂时性差异,由于它的存在使得在未来转回时,企业应交所得税税额会相应减少。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的当期,可将所有符合确认条件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具体可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进行确认。一方面,若是企业中某一项资产的计税基础超出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则表示企业在当期应交所得税的金额大于按会计准则处理应缴纳的金额,这样未来允许税前抵扣的金额便会增多,企业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会有所减少,当条件符合时便可确认为是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负债的计税基础比负债账面价值小,那么在未来会计期间与该项负债有关的全部支出允许被扣除,由此会使企业应交所得税税额相应减少,当条件符合时,便可确认为是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
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涵义。所谓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具体是指企业依据会计准确的规定核算出来的应交所得税税额大于按照现行税法规定核算出来的在前期和当期已缴的所得税税额,两者间的差异在未来期间的转回会使企业所得税税负有所增加,它是企业的一项递延负债,可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金额进行计算。
2.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原则。由上述涵义可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首先确认的关键问题,其主要是指在确认未来转回资产或是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产生的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它的存在会使未来期间转回资产或是清偿债务时的应纳税所得额和相应的应纳所得税税额有所增加。通常情况下,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发生的当期,可将符合条件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由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核算方法上的规定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按照会计准则核算的所得税费用项目与按照税法确认的应纳税款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财会人员需要将此差异反映到财务报告中,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利润表债务法下,“递延税款”项目用以反映所得税费用项目与应纳税款差异的金额,而后以此为依据在资产负债表上划分相应的“资产”和“负债”,当前确认的“资产”有可能在转年被确认为“负债”。如果企业管理层通过调整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金额进行盈余管理,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那么就会导致“递延税款”性质难以获取准确定位。而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与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呈现出显著相关关系,说明通过严格执行所得税会计准则核算所得税项目,将暂时性差异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资产或负债的实际现金流变化情况,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
(二)递延所得税对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基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一前提条件,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可以满足“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其在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形成企业必须承担的一项义务。站在理论的层面上看,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均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即前者为正相关关系,后者为负相关关系。由于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当中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有强制性规定,从而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更能体现出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测价值,由此能够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在进行决策时,通过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分析,判断出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的盈利能力。在决策有用观的前提下,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是体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为了便于研究,可以股票价格作为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的替代变量。递延所得税费用是在不考虑企业应交所得税这一因素的基础上,对所得税费用的综合影响结果。为此,可以通过对递延所得税费用项目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来说明其对财务报表信息相关性的解释能力,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价格模型,然后将递延所得税费用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当变量加入后模型并未发生变化,证明递延所得税费用与股票价格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由此可知,递延所得税项目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一定的贡献,通过对它的充分披露可以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准确预测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总之,受托责任观关注的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则更为关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基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前提下,递延所得税项目能够体现财务报表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特征,由此充分证明了收益计量观念由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质量。鉴于此,企业管理者应当对我国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予以严格执行,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兼具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高质量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王丽哲.财务报表信息影响因素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2]易东燕.企业财务报表信息失实的隐性因素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8).
篇4
【关键词】 所得税;实务;简明处理
为了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全面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称“现行准则”或“该准则”),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该准则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中,充分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特点并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的特殊性, 采取了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并结束了我国三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同时并行的复杂状况。
资产负债表观是现行准则的核心和精髓,这种观念也是整个所得税会计体系的基础。依托资产负债表观,该准则提出了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等概念,这些概念均为GAAP、IFAS中十分成熟的概念。
本文根据对现行准则的理解,结合会计实务中的经验,就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以及计入相关科目的性质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新所得税准则的特点及相关概念分析
(一)计税基础概念的提出
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相对应,是资产或者负债在税法的规定下确认的价值,同时也是会计和税法差异比较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对于负债,现行准则也就其计税基础作出规定:“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类似的阐释在旧准则中并未出现。有了计税基础的概念,现行准则可以顺理成章地运用资产负债表观处理所得税。计税基础的提出,是整个税收处理体系运转的前提。
(二)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规定:“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些差异在日后都将全部或部分转回。
而在旧准则的相关规定当中,采用的则是时间性差异。这两种不同的提法表明新旧准则观点上的差别。时间性差异是从利润表的角度导出的差异,是某个时间段的数据;而暂时性差异则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导出的差异,是一种时点数据。类似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关系,暂时性差异也可视为时间性差异的累积性结果。
(三)从递延所得税到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旧准则对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额的会计处理是作为递延税款,借记或贷记“递延税款”科目。可见,“递延税款”是个混合性账户,既可确认为借方,也可确认为贷方。
现行准则将企业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为相应的所得税负债,以企业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为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和暂时性差异相对应的。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可用来抵税的部分,是应该收回的资产,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资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将来应该交纳的税金,是应该清偿的负债,所以对应递延所得税负债。
从混合性账户到资产和负债分别列示,一方面更为明晰地逐笔反映了企业的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现行准则的资产负债表观。将所得税差异分别确认为资产和负债,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纳税所产生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与原递延所得税账户余额相比较,更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
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
(一)确认标准
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相应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其可能取得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不确认标准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既不影响当期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和所有者权益,也不是由于企业合并,且该项交易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与其计税基础不同,则《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时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究其原因在于,如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却不能计入所得税费用、所有者权益和商誉,则需调整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对实际成本进行调整将有违会计核算中的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三、实务中相关会计科目的分析及应用
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影响当期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应该计入所得税费用;企业发生的某项交易或事项影响当期所有者权益的,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则应计入资本公积项目。
(一)所得税费用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应缴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具体的计算过程为: 当期所得税费用= 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数-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数)-(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数-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数)。该公式中不包括某些不计入损益的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二)资本公积
在旧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是个比较特殊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繁杂,被戏称为“聚宝盆”。其核算内容包括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准备、资本溢价、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和其他资本公积七项内容。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现金捐赠、债务重组收益、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如果根据资本公积的性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有极多内容不具备资本公积的性质,不应通过资本公积这个科目进行核算。资本公积在上述一些会计核算中仅仅起到了防止某些公司利用某些交易或事项来调节公司利润的作用。
在现行准则中,资本公积项下只保留了“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核算,将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严格区分开来。现行准则从资本公积的本质属性出发,还原了资本公积的本来面目,基本取消了和资本公积无关的核算内容。
其中可供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其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仍然在资本公积下核算,具体应用将在下文中探讨。
四、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会计实务问题
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产生来源比较复杂和多样,在资产负债表日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应有额与年初余额进行总额比较,再确定本年应确认的金额或是应转回的金额的话,会容易混淆。
五、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会计实务处理方法
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包括二级科目)。笔者认为在实务中,为了方便核算,应当按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来源增加二级科目的明细核算。
例如,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下设“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预计负债”等二级科目,先分别核算自身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再核算在资产负债表日应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金额;最后与年初金额相比较来确定是应确认还是应转回。
例1:某证券投资公司成立于20X0年1月,20X0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46 000 000.00元,成本42 000 000.00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65 000 000.00元,成本60 000 000.00元,其他应收款余额为3 200 000.00元,相应计提坏账准备32 000.00元。
20X1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市值36 000 000.00元,成本42 000 000.00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34 000 000.00元,成本38 000 000.00元,其他应收款1 200 000.00元,相应计提坏账准备12 000.00元。
所以,20X0年12月31日(表1)。
乘以适用所得税税率25%,得出(表2)。
根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影响
1 25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250 000.00
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1 00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1 000 000.00
根据其他应收款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应收款 8 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8 000.00
20X1年12月31日(表3)。
乘以适用所得税税率25%,得出(表4)。
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20X0年度的浮盈转为20X1年度的浮亏,所以先转回上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影响1 25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250 000.00
再确认20X1年6月30日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 000 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影响 1 000 000.00
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由20X0年度的浮盈转为20X1年度的浮亏,所以先转回20X0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 000 000.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交易性金融资产
1 000 000.00
再确认20X1年12月31日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1 500 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1 500 000.00
根据20X1年12月31日其他应收款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其上年度余额,确认: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其他应收款
5 000.00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5 000.00
结合上述财务账务处理分析,如果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中关于递延所得税的处理:根据资产负债表日所确定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与年初数进行比较分析,再确定本期应确认的金额或是应转回的金额的话,会容易产生混淆,不容易清楚判断。在会计实践中,面对这种新情况,如果从会计核算的开始就严格按照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来源进行明细核算可以做到简洁、快速地确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金额。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人民出版社,2006:250-270.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新会计准则[S]. 2008:40-46,
57-62,406-430.
篇5
关键词: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在对暂时性差异进行核算时,要统一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运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时,将涉及两个一级会计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科目不易被理解,且会计处理相对复杂,因此本文重点对这两个科目的确认与计量进行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一)资产的计税基础
计税基础是企业新会计准则提出的区别于企业账面价值的一项重要概念。资产在未来期间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在企业收回这些价值的过程中,按照税法规定,资产的全部或部分金额在计算应税所得时能够税前扣除,该部分金额即为资产的计税基础。换句话说,若假设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依据的是税法的有关规定而不是会计准则,那么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金额。
企业资产在进行初始确认时,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般就是其计税基础,也就是说,在取得该类资产时所支付的费用按照税法规定在未来期间是可以税前扣除的。如企业在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时所支付的成本就是其计税基础。资产在持续持有的过程中,其计税基础通常为该项资产的取得成本扣除已经按税法规定税前抵扣掉的金额后的余额,该余额在未来会计期间仍可以税前扣除。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为取得成本扣除按税法规定计算的累积折旧额、摊销额;投资性房地产的计税基础以其取得时支付的历史成本为基础扣除折旧或摊销计算确认。
(二)负债的计税基础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负债的账面价值去除以后会计年度中企业严格按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能够税前扣除的那部分之后的金额,即企业在未来期间按税法规定不可税前抵扣的负债价值。
税法规定税前扣除标准的负债的确认可能会通过影响企业的损益进而影响不同会计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造成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存在差额。按照税法规定一些负债允许全部税前扣除,这些负债的计税基础则为零,即未来期间可予抵扣的金额等于其账面价值,例如预计负债、预收账款等;还有一些负债税法规定了其扣除标准,不能全额扣除,未来期间可抵扣额只是账面价值的一部分,因此使得该类负债的计税基础小于账面价值,但是其计税基础并不为零,例如应付职工薪酬等。
而大部分负债的确定与偿还并不影响企业的损益,税法规定不予税前扣除,这些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予抵扣的金额为零,此时其计税基础就等于账面价值,如企业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等。
二、所得税会计差异
财务会计和税收在进行收益和所得税核算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服务目的都各不相同。财务会计遵循一般会计准则,核算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在进行有关决策时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税收则是严格按照有关税收法规进行核算,并以课税为最终目的。由于这些不同,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会计准则得出的利润总额与按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在金额上往往并不相等,形成永久性差异或者暂时性差异两类。下面分别对二者进行介绍。
(一)永久性差异
企业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口径和标准不同,使得企业最终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额之间产生差异,由这种原因造成的差异即为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的发生只影响发生当期,并不会对其他会计报告期产生影响,也不存在其他会计报告期的摊销问题。因此,形成永久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金额相等,不需要进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也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例如企业购买的国债利息收入,在会计上被确认为收益,而按照税法规定该笔收入是免税收入,不作为应税所得,由此会使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二者之间形成差异,该项差异只影响收入发生的当期,不会对以后各期的应纳税额产生影响,因此由国债利息收入引起的差异为永久性差异。再如企业发生的超过税法规定扣除范围的业务招待费,支付的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从其他单位分回的已纳税利润等造成的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都是永久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
不同于永久性差异,企业的暂时性差异是指当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金额不等时形成的差额,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在未来会计期间导致企业应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增加的暂时性差异称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情况有两种:一是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二是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此时,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大于税法规定的未来可抵扣金额,或者未来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小于未来期间不可税前抵扣金额时,未来的纳税义务将增加,因此产生应纳税所得额。例如某项资产账面价值为200万元,计税基础为150万元,该项资产未来将给企业带来200万元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按照税法规定未来可抵扣的金额只有150万元,企业因为该差异将增加纳税义务,二者的差额50万元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且该差异加重了企业的纳税负担。
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相对应,在未来期间导致应税所得额以及应交所得税金额减少的暂时性差异称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情况同样有两种:一是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二是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此时会减轻企业未来的纳税义务。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资产或负债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使企业的纳税义务减少,因而应相应的确认一项资产,该项资产即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金额等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企业当期所得税适用税率二者的乘积,并且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
一般地,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同时应对应地减少所得税费用。
例如,甲公司2011年末存货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已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假设甲公司所得税适用税率为25%,该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均不存在期初余额。经分析,2011年年末甲公司存货的账面价值为90万元(100万元-10万元),而税法规定存货跌价准备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形成10万元的抵扣暂时性差异,由此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10×25%=2.5万元。
甲公司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万
贷:所得税费用 2.5万
然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企业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此时不应再调整所得税费用,而应减少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对于确认时记入权益的交易,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同时,应对应地调整资本公积。
例如,甲公司持有乙公司的股票,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购买时公允价值为100万元,2011年年末,乙公司股票公允价值变为90万。经分析,2011年年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90万元,按税法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因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失不得税前扣除,因而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万元。由此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10×25%=2.5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万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5万
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下文中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计量时应采用可抵扣(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预计转回期间适用的税率。目前我国除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适用的税率不发生变化,但是当一些企业税率发生变化时,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也随之发生改变,应当重新对其进行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复核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果未来期间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利益无法收回,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应计提减值准备,调减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该减值准备在未来会计期间允许转回,依据新的环境进行判定。
四、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将增加企业的纳税义务,除某些特殊情况外,根据负债确认条件应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对应地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 应根据业务实际发生情况对应地调整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和商誉等。
例如,甲公司2009年12月10日购入某设备,原价为12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税法规定应按3年计提折旧。经分析,2011年年末该设备账面价值为72万元,计税基础为40万元,因二者的金额不同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32万元(72万元-40万元)。由此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32×25%=8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8万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8万
然而,一些特殊情况下,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如果合并成本大于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按照会计准则该部分差异应确认为商誉,而按照税法规定不确认商誉,即计税基础为零。然而此时账面价值虽然大于计税基础,但是准则并不将二者之间的差异确认为商誉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此外,在除企业合并外发生的交易中,若有关项目的初始确认对企业的收益和应纳税所得额均不产生影响,则由这些资产、负债的初始确认导致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不对应地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新会计准则中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使会计和税法的相关规定更加完善,使会计信息得到更为全面、准确的反映,同时增强了国内外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企业会计人员应对该部分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会计报告的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高樱。所得税会计差异分析[J].会计之友,2008(11): 62-63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 递延所得税 确认 计量
递延所得税费用,有时也称为递延所得税,但其与递延税款涵义很不相同,不能将递延所得税称为递延税款,因为递延所得税是一个费用项目名称,是动态信息指标,而递延税款是资产或负债项目,是一个静态信息指标。但是,递延所得税的发生却与递延税款的确认和转回存在直接关系,正常情况下,除将确认或转回递延税款导致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事项外,凡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都会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则会确认递延所得税收益。
一、油气田企业涉及递延所得税项目的主要存在方式
油气田企业涉及递延所得税的项目,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生产费用的处理
依据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费用只有在实际发生支出时方可抵减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那么油气田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及《关于安全生产费用相关问题的通知》的有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抵减企业的应纳税所得税,这样就产生了时间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在提取安全生产费用时,须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以后年度,企业实际使用本单位计提的安全费用时,再做相应的纳税调减,调整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二)员工薪酬的处理
期末未发放的应付职工薪酬(工资、教育经费等),即本年度计提数大于发放数,如果在下期实际支出时可以税前扣除的,应调整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本年度实际发放数大于计提数,那么需要调整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
(三)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坏账准备等的处理
油气田企业以前年度及本年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按照税法规定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对于以前年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在后续的会计期间按税法允许折旧折耗与会计折旧折耗的差额逐步转回,应对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进行调整。
(四)可结转以后年度亏损和未利用税款抵减的处理
对于独立纳税单位的子公司,对于当期或者以前年度的累积亏损,依据会计准备的相关规定,如果能够判断其能在符合税法规定的税前弥补期限内得到弥补的,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如果存在因享受购买安全、环保、节能等设备的税收优惠产生的可予以结转以后年度税前扣除的支出,则根据税法规定也须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五)油气田企业因弃置义务计提的油气资产折耗和财务费用的处理
油气田企业因弃置义务提取的油气资产折耗、以及随时间推移确认的财务费用,按照税法规定需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税前扣除,因此须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六)油气田企业油气资产折耗年限改为8年的业务处理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采油(气)资源企业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折耗摊销折旧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9号)的颁布,规定了油气资产可不留残值,最低税收折旧年限为8年,与会计处理中折旧年限存在差异,使得油气资产折耗存在了差异,须确认递延所得税,并且油气资产折耗方法由直线法转变为了产量法,税法规定的折耗方法为直线法,这样油气资产折耗又存在了差异,须确认递延所得税。
二、油气田企业涉及递延所得税项目的其他存在方式
以上仅对油气田企业有可能涉及递延所得税的项目进行了部分分析,随着会计处理方式和税法的不断变化,仍有可能出现新的须确认递延所得税的项目。
油气田企业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需要通过对以上及其他可能出现的递延所得税合并确认,统一计量。具体的步骤为:第一,确认每项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第二,依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确定本期末暂时性差异的合计数;第三,按照准则规定对暂时性差异合计数进行适当调整;第四,再根据调整后的暂时性差异合计和预计或适用税率计算的所得税金额,作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应有余额;第五,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与账面现有余额的差额,确认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与其相对应的递延所得税,则按其抵销后的净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
以上“递延所得税合并确认和统一计量”第三中提到对按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计算的暂时性差异合计数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内容应包括:
其一,对于存在暂时性差异,但不符合准则中确认递延税款的条件或符合准则中不确认递延税款特征的暂时性差异,比如应加计扣除(按150%摊销)的无形资产,确认无形资产时虽然存在暂时性差异,因为其发生时既不是企业合并,也不影响会计利润或应税所得,因此符合不确认递延税款的特征,不能确认递延税款,于是递延所得税收益也不予确认,调整时应从暂时性差异合计中剔除。
其二,对于很可能在以后一定期限(5年)内获得足够应税所得弥补的亏损额,尽管确认时不存在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但准则规定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收益,因此调整时应将很可能获得弥补的亏损加计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合计数中。
以上递延所得税确认、计量原则是根据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到的与油气田企业有关的须确认递延所得税的项目总结而成的。基于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为了能够准备确认、计量递延所得税,需要详细了解财务会计和税收法规的区别,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确认收益和费用扣除的时间和费用的可扣性。由于财务会计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来确认收益、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等,而税法是按照税收法规确认收入、费用、资产、负债等,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并不相等,形成了递延所得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采油(气)资源企业费用和有关固定资产折耗摊销折旧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49号.
篇7
一.会计准则与税法对企业合并的不同分类
根据国际准则并按照法律形式,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方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合并前后合并各方是否均受同一方或者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将企业合并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类型。《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文)从税法的角度根据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适用条件不同,分为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应税合并和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的免税合并两种类型。应税合并要求在企业合并中视同被合并企业出售资产,确认资产转让所得与损失,依法缴纳所得税;免税合并是对企业合并中符合条件的股权支付部分暂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与损失,免交资产转让所得税。
不同合并分类在递延所得税处理中的作用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划分的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确定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依据;从税法角度划分的应税合并与免税合并,是确定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依据。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控股合并(税法称股权收购)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为合并方在合并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方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同。
1.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合并日被收购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1]M.P公司均为甲公司的子公司,M公司于2012年4月1日支付存款1000万元购买P公司100%的股权。假定M.P公司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后M公司有充足的应纳税所得额抵扣所有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M.P公司2012年3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数据如表1(单位:万元):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控股合并属于应税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账面价值为650万元,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0万元。
根据所得税准则规定,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应根据合并方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决定。如果合并方管理层打算长期持有该投资,则该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预计不会转回,不影响未来期间的所得税,因此合并方无需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如果合并方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该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时产生所得税影响,合并方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本例中假设M公司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350x25%=87.5(万元),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87.5
贷:资本公积 87.5
2.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通常为被合并方股东的原始投资额,由于被合并方股东的原始投资额与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一般不相等,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2]接例1资料,M公司于2012年4月1日通过增发500万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取得P公司100%的股权,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控股合并符合财税[2009]59号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400万元,账面价值为65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50万元。
同上所述,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应根据合并方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决定。本例中假设M公司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250x25%=62.5(万元),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处理为:
借:资本公积 62.5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62.5
(二)吸收、新设合并(税法称合并)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新设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其账面价值为该资产、负债在被合并方的原账面价值。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方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同。
1.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接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公允价值确定,因此合并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存在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调整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
【例3】接例1资料,M公司发行4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元)同时支付200万元存款吸收合并P公司,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非股权支付比例20%(200/1000)大于15%,属于应税合并,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为100+100+200=40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00x25%=1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100
贷:资本公积 100
2.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在被合并方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由于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被合并方的原有数据,其暂时性差异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合并前已在被合并方的账簿及报表中确认,合并时不会产生新的暂时性差异,因而也不需确认新的递延所得税。但如果被合并方在合并前有可以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未弥补亏损,并确认了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合并方应根据税法允许的可由合并方弥补的被合并方亏损限额调整被合并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控股合并(税法称股权收购)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为合并方发生的实际合并成本。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方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同。
1.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合并日被收购股权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不存在暂时性差异,因此合并方的个别报表不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但合并日编制合并报表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首先将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上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然后再抵销合并。将被合并方个别报表上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后,因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变,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成本与被合并方调整递延所得税后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商誉或留存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列示。
[例]接例1资料,假设M.P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M公司支付存款1000万元购买P公司100%的股权,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M公司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编制以下调整抵销分录:
借:应收账款 100
存货 100
固定资产 200
贷:资本公积 400
借:资本公积 10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00(400x25%)
借:股本 400
资本公积 400(100+400-100)
盈余公积 100
未分配利润 50
商誉 50
贷:长期股权投资 1000
2.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按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例5】接例1资料,假设M、P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M公司通过增发500万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元)取得P公司100%的股权,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控股合并符合财税[2009]59号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400万元,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同上所述,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否确认递延所得税,应根据合并方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决定。本例中假设M公司管理层打算在未来期间转让或处置该项投资,则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600x25%=15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资本公积 150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150
本例中M公司在合并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时应编制的调整抵销分录同例4。
(二)吸收、新设合并(税法称合并)
根据企业合并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吸收、新设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其账面价值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根据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合并企业应根据其适用条件进行一般性税务处理或特殊性税务处理,两种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不同。
1.应税合并
在应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接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公允价值确定,因此合并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不存在暂时性差异,无需确认递延所得税。企业合并初始确认的商誉,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按所得税准则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
2.免税合并
在免税合并情况下,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应按其在被合并方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因此合并方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通常存在暂时性差异,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调整商誉或营业外收入的初始确认金额。
[例6]接例1资料,假设M.P公司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两家公司,M公司通过增发500万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2.2元)吸收合并P公司,其他条件与例1相同。
分析:M公司对P公司的吸收合并符合财税[2009]59号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M公司取得资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为1600万元,计税基础为14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00x25%=5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商誉 50
篇8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特点及税收筹划作用分析
所得税是房地产企业税负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房地产企业取得收入征收的税种,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主要是依据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法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作为税收的法律依据。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企业所得税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增值税的第二大税种,而房地产企业则是我国所得税的重要纳税主体,所得税也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税种。
(一)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特点
1、不存在税负转嫁问题
企业所得税就是对纳税主体所得收入征收的税种,因此对于所得税而言,纳税与负税主体,不会出现税负转嫁的问题。
2、所得税是以净所得作为征税依据
企业所得税的应缴税额就是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税率乘积,并扣除减免及抵免税额,因此,所得税充分体现了按能负担。
3、所得税的弹性较高
企业的所得税与房地产企业的实际收入所得有着直接的联系,所得额较高对应的税基与税率就高,反之则会降低,因此与纳税主体的经营情况有着直接关系。
4、税额较大
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时间长,资金量大,因此税基也相对较大,所得税的税金数额相比其他企业更高。
(二)房地产企业开展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1、降低房地产企业的税负
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资金流量大,涉税种类多,税金数额较高,开展所得税的税负筹划,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筹划,有效地减少税负支出,因而节税效果明显。
2、有助于防范房地产企业的税务风险。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的税务筹划是以法律法规作为框架和准绳,通过所得税的税务筹划,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税务管理中的风险漏洞,避免由于纳税风险造成房地产企业的损失。
3、可以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税务筹划是一项法律法规与政策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强化纳税筹划管理,可以促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实务技能水平,对于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的原则
(一)合法合规性的原则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筹划,应该严格基于国家税法以及相关税收政策执行,违反税法、偷税漏税等行为不仅会造成房地产企业出现税务风险,而且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声誉以及项目开发建设的实施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实效性的原则
国家或者是不同的省市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导向都是不断的调整的,而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税务筹划又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因此在所得税的税务筹划上应当注重实效性,准确地把握好各项税收政策时机。
(三)统筹均衡的原则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税收筹划,应该将其置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税负中统筹考虑,不能由于所得税税务筹划方案造成其他环节税负或者是整体税负的提高,应该遵循综合均衡的原则。
三、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具体措施
(一)合理的运用各种所得税税收筹划技术
在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的税收筹划上,应该全面的利用各种税收筹划技术,具体运作上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1、纳税时间的筹划
对纳税时间进行筹划主要是利用好货币的时间价值,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尽可能的合法延迟纳税。纳税时间主要是基于房地产企业经营业务完工,即房地产产品投入使用、竣工证明已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备案、取得初始产权证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合理的把握这些完工条件,适当延后完工时间。
2、合理利用各种扣除项目
有效的增加成本扣除,可以降低企业的所得税纳税基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通过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来减少税基,同时在我国税法中规定,对于一些关于职工保障及福利项目可以作为扣除,因此房地产企业可以合理的调整企业职工的福利支出,既可以起到激励职工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增加扣除成本。
3、准确的运用各种优惠条件
不同地区在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上都有着不同的优惠条件,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结合项目区域的实际政策情况,合理的利用好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减税效果。
(二)针对重点环节开展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
1、科学的选择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政策
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应税利润主要是以会计利润作为计算依据,也就是对差异科目调整计算。因此,在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的税务筹划上,应该全面分析不同会计政策、会计核算对于税负的影响,选择最有利于降低税负的会计政策。
2、以固定资产的筹划为突破
房地产企业经营业务就是以不动产为主要内容,因此在税务筹划上应该把固定资产筹划作为重点。综合考虑房地产企业的预计净残值以及折旧年限,适当的采取加速折旧的处理方法,增加前期成本,降低利润,这对于后期资本的加速回收也非常有利。
3、根据收入和资金的不同针对性的制定筹划方案
在收入阶段,房地产企业就应该将收入划分为征税收入、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应该区别管理,同时尽可能的将征税收入时间后延。同时,在资金的管理上,重点对于闲散资金可以作为国债或者是其他权益性的投资,把闲散资金作为免税收入,而且权益性投资所得收益不必缴纳所得税,有助于降低税负。
(三)分阶段做好房地产企业的所得税税收筹划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所得税筹划的关键就在于项目开发建设管理过程中,因此所得税的筹划也应该根据项目开发不同阶段制定筹划方案。
1、项目开发准备阶段
重点是全面的组织财务管理人员掌握项目开发建设所在地的税收政策以及税收优惠,确定纳税申报地。同时,对项目分支机构组织形式根据税收政策的不同进行把握。
2、项目开发阶段
重点是合理的选择项目开发建设的筹资方式,以及确定好开发项目的竣工时间以及销售时间,确定好最佳的时间节点。
3、项目销售阶段
在销售方面的税收筹划管理上,房地产企业可以采取将销售部门从企业内部分立,以销售公司的方式,实现企业广告、宣传等费用的摊销,降低纳税基数以及税率等级。
篇9
【关键词】地下车库; 消防; 给排水; 设计;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区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的规模加大,功能增强,档次提高,给排水设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在满足日益复杂的功能的前提下,要求居住区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既经济台理,又美观实用,使地下车库真正成为居住小区的又一道风景。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将成为未来给排水设计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地下车库排水设计的深入了解探析,对地下车库排水问题容易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并且对地下车库排水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现代住宅地下车库的建筑特点分析
一是规模大,车库的建筑面积大。某地下车库共72000m2,有十八个防火分区,停车位达2000个。二是管线多。由于整个27 栋住宅均建在车库上,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有限(扣除找平、防水后 H=800mm),且顶板上又有大量的水景、园建,所以为方便施工和后期管理,各种管线(除绿化用水、雨排水、污排水管道外)均需敷设在地下室的顶板下。三是环境要求高。为了保证车库的通风及采光,在地下室侧壁周边做了高窗:同时在顶板上也开了许多洞口,洞口总面积约4000m2。洞口下设树池、水景池,仅新城三期地下室就有树池、水景池达120处之多。
二、现代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要点分析
我国的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使私家车的拥有量快速增多,甚至某些居住小区原先配置 1:1 的车位都已无法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以下谈了谈自己的一些设计观点。
1、确定给排水系统的组成。给排水系统是按照上部住宅和园林水景以及车库本身的功能来进行划分的,通常包括了生活给水系统、景观补充水系统和水体循环系统以及洒水系统,在消防方面还有喷水灭火系统、排水系统以及消火栓系统。
2、确定设备机房的位置。车库内的给排水设备房有:生活给水加压泵房、消防水泵房、景观水体及游泳池的循环水处理机房。生活给水加压泵房应位于小区给水负荷的中心,以简化配管,节约能耗。消防水泵房宜与生活给水泵房合建。循环水处理机房的位置应结合水体及游泳池的位置确定, 距离越近越好。机房的选址还要以不牺牲停车位为原则。
3、确定各种管道的布置。雨排水、污排水管道及绿化用水管道宜铺设在地下室顶板覆土层内,其他各类管道均敷设在地下室的顶板下,以利于施工和维护。
三、在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1、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净高资源。某地下车库层高3.6m,扣除800mm的大梁,大部分地方净高只有 2.8m,而甲方为降低土建造价,不愿意再加大车库的净高,为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留给设备专业的走管空间就相对较小。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线布置时要统一协调,尽量避免干管交叉,如有交叉,交叉处管道上弯:较长的管道尽量分段找坡,局部增设排气阀和放水阀:支管尽可能翻至次梁下安装。当然,在管道的布置过程中,我们还尽可能利用一些有利条件,例如顶板下的一些凸起空间。
2、消防电梯排水。《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中6.3.3.11条规定“:消防电梯井底应设排水设施,排水井容量不应小于 2.00m3,排水泵的排水量不应小于10L/s。”常见的做法是在消防电梯旁另设集水坑,但这种做法既增加投资,又给结构设计带来诸多麻烦。经过论证,笔者采用了加深电梯基坑的方式,建筑的深度要求至少满足水泵、管道的安装,调节容积不小于2m3,当调节容积不足时,可以利用部分 H1(产品样本上要求的最小基坑深度)的底部空间,但前提是不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不会浸渍电梯配件(包括平衡锤等)。
3、地下树池的排水。排水量按顶板洞口面积的雨水量计算,若洞侧有建筑物侧墙,则附加其受水面积的1/2。有的树池的集雨量较大,采用单泵排水会导致集水井调节容积的增加,可考虑选用两台水泵,平时互为备用,最不利时双泵同时投入运行。至于集水井的位置则显得较为棘手。甲方要求集水井设于树池外,且不能影响美观、影响车位的销售,结果,许多集水坑都只能藏身于偏僻角落,然而这种做法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其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比如管线在地下增多时,极可能出现管道渗水的情况,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如果地下的管道出现爆裂或者接口处松动,就会使地下水渗入,从而导致水泵的运转失常,严重增加了耗能量。值得注意的是,集水井的开泵水位不能超过树池底部卵石透水层的顶面,否则可能会引起种植土长期浸水,从而导致植物烂根而死。
4、车库入口处喷头的布置。在地下车库入口处,由于坡道由内向外逐渐升高,路面与顶板的距离不断变小,最小处甚至不足 23m,这使得该段坡道上无法设置直立或下垂型喷头。而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中7.1.12条的规定,地下停车库属于中危险级Ⅱ级,不能采用边墙型标准喷头。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采用其他类型的边墙型喷头呢?规范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笔者认为在坡道处设置边墙型扩大覆盖喷头是可行的,只要保证两排相对喷头交错布置,设计喷水强度不小于8L/min.m2即可,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消防主管部门的认可。
5、合理布置喷淋管道,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在对住宅小区地下车库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对地下车库喷淋设计采用按照结构梁格特点配置直立喷头的方式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就目前的喷淋设计而言,怎样才能经济合理的进行配管,是设计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喷淋管道布置时,通常采用竖向排列的方式来对地下车库进行配管, 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的节约了车库的空间,还明显减少了管材的使用量,节约了空间和资源,特别是立管较长和喷头较多的情况下,这种竖向排列的方式达到了效果更加明显。合理地布置配水干管同样也可以节约投资的做法在一些设计中是经常出现的。而对于此种情况,在华发新城三期地下车库的喷淋系统设计中,我们则按横向排列的方式进行配管。经过比较,两种方案在管材上的成本相差无几,但管件上的成本就相去甚远。
6、如何避免排水干管进入地下车库。在车库的修建过程中,由于车库本身入土不深,所以为了安全顺畅的排水,排水管通常应该以最近的方式通向地下车库的四周。但是在实际的修建过程中,由于地下车库的顶板往往比市政道路高,因此这种做法也有一定的缺陷,针对此种情况应该采用局部凹陷壁处理的方法,这样就不需要事先对套管进行预埋,加强了施工的灵活性,而且管道与地下车库分格开来,这样就降低了出现漏水情况的频率。
篇10
关键词 新准则;所得税会计;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所得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结果,会计核算遵循会计准则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等。税收处理遵循所得税法规。目的是确定企业的应纳税额。新会计准则变化的核心就是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建立了“资产负债”观的思维方式,使得我国所得税会计体系真正建立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本文谈谈如何理解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变化。
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概述
企业核算所得税,主要为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和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所得税会计核算有两种方法,即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划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债务法又进一步划分为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一)几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
1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的比较
应付税款法是将应纳所得税全部作为所得税费用,计入当期利润表。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所得税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并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时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按应税所得额计算“应交所得税”,两者之间的差额计入“递延税款”,然后得出所得税费用。前者是税法导向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后者引入递延所得税概念。税法上的应纳所得税额就不等于会计上的所得税费用了,所得税费用=应纳所得税额±递延所得税。
2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比较
递延法是将税法和会计标准不同造成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对时间性差异采用跨期摊提的方法,尽量把税法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债务法虽然也是将本期由于时间性差额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时转销已确认的时间性差额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本质区别在于:运用债务法是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需要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进行相应的调整,而递延法则不需要进行调整。运用债务法所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更符合负债或资产的定义。
3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比较
(1)对收益的理解不同。损益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意的是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该种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评价。
(2)两种方法下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含义不同。损益表债务法下,时间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也应是本期的发生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减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该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余额,其期末期初余额之差则是本期发生和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净额。
(3)在财务报表上披露的信息不同。损益表债务法采用“递延税款”概念,其借方余额和贷方余额分别代表预付税款和应付税款,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一个独立项目反映。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则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在资产负债表中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区别开来。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
(二)我国所得税会计规范的发展变化
1994年6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所得税会计开始采纳国际惯例。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允许企业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方法中任意选择,其中债务法主要指损益表债务法。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规定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所得税进行会计处理。这是我国新会计准则的一个标志性变化。
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新所得税准则区别于原所得税会计的核心就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运用的关键应把握一条主线:账面价值计税基础――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递延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1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项目的金额。如固定资产项目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科目余额一累计折旧科目余额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
2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的金额。用公式表示,资产的计税基础=资产取得时的计税成本一资产持有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已经税前扣除的金额。
3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用公式表示,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一未来可税前列支的金额。
(二)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2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产生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是并非所有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能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其确认需注意:
1 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应注意的事项
(1)企业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交易中因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予确认:该项交易不是企业合并;交易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或可抵扣亏损)。
(2)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转回;未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确认应予承担的亏损部分在可预见的未来被投资单位不会发生相反方向的转回即盈利,那么投资企业不予确认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3)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4)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包括减记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予以转回。
2 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应注意的事项
基于谨慎性原则,除下列情况之外。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1)商誉的初始确认其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不予确认。原因之一是如果确认该递延所得税负债,则会进一步增加商誉的账面价值。产生新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使得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商誉账面价值的变化不断循环。原因之二是由此增加的账面价值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除企业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发生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不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因为如果确认就会增加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降低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使得资产负债在初始确认时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企业对与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投资相关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果投资企业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时间。且该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未来很可能不会转回。不能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即当投资企业与其他投资者约定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利润不予分配时,则不应确认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但要在附注中披露。
(四)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由两部分组成,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其中:当期所得税=当期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额的综合结果。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一(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一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该公式余额若为正数,则产生递延所得税费用,若为负数。则产生递延所得税收益。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科目
1 所得税费用
反映当期应当计入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该科目分“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两个明细科目。
2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反映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交所得税。
3 递延所得税资产
借方登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贷方登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余额为资产,表示将来可以少交的所得税金额。
4 递延所得税负债
贷方登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借方登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方余额为负债,表示将来应交所得税金额。
(二)核算时点及适用税率
所得税的核算时点一般在资产负债表日,特殊交易和事项在资产和负债确认时(如企业合并)。
适用税率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在暂时性差异预计转回期间执行的税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已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如果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预计在2008年1月1日以后转回的,应当按照新税法规定的适用税率对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计量。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会计处理的基本程序及原理
1 企业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2 期末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确定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3 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适用所得税率计算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余额”。如果该科目有期初余额,要在考虑期初余额的基础上。确定本期应增加或减少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需要增加: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如果需要减少: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