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社会保险范文

时间:2023-04-09 21:1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工社会保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工社会保险

篇1

2、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的社保费与税款在同一银行账户内扣缴,并需签订《委托银行(金融机构)划缴税(费)三方协议书》。

3、特殊情况下,用人单位可采取转账、持卡POS缴款、微信扫码、聚合支付等方式缴纳社保费。

4、个体工商户只需在缴费账户存足当月应缴的社保费费款,税务部门将在每月15日后按上月数据资料进行申报以及扣缴。

篇2

一、以收入分配为视角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

1.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与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社会保险体系也日趋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与收入分配不合理。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我国企业所属不同的行业,职工之间也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而且由于地域经济差异的原因,职工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职工个人收入为标准缴纳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费用基数也就存在着不公平,不均衡的因素,影响社会保险的功能。对高收入企业职工与低收入企业职工虽然缴纳基金比例基本相同,但是对企业或个人而言,缴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与收入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

2.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范围不广泛我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全面,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差异和制度标准存在着差异,社会保险的内容和具体事项也有区别。而且由于劳动力流动和企业自身经营的影响,很大一部分职工群体不能加入到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中,尤其是一些位于基层的劳动力群体,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无法得到保证。如:在一些劳务关系不清的企业,职工的流动性很大,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并不普及,职工并未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这些企业也把社会保险当做经济负担,不愿意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这就造成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虽然广泛,但是覆盖群体范围并不广泛。而且一些中小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都比较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会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所以他们并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这部分群体以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主。

3.双轨制的社会保险导致收入分配不科学双轨制的社会保险体制是指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不同,而且分别执行,这就造成了企业职工收入分配不科学,管理混乱情况的出现,福利待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社会反响最为明显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企业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承担,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费用由国家财政全部支出,个人和单位不必担负任何保险费用。而且其它的各项社会保险也存在着差异,扩大了事业单位与普通企业社会保险的实质待遇,企业职工的补偿水平低,缴费数额高,给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制造了难题。

4.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低我国企业职工以基层劳动者为主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者,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基层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都比较低,与他们的实际付出并不协调,这也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均衡的体现。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与企业收入和国家收入并不协调,工资待遇偏低给我国社会保险分配的公平性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企业职工社会保险问题的对策

1.建设覆盖企业基层员工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建设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作为企业基层员工,他们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而且流动性比较大,尤其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社保问题,扩大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针对性地提出帮扶政策,对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促进社会保险制度趋于均衡,维护社会的公平。社会保险的意义在于保障企业员工的权益,缩小社会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每个公民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重视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权益,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促进社会公平。

2.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根据当前收入分配情况,完善企业职工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确保社会保险能够服务于企业职工,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作用。协调好企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制度以及员工福利待遇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对改善劳资关系的研究。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的重点工作在于落实企业职工参与社会保险的权益,改革双轨制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企业员工收益水平,促进实现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公平。

3.实现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体系的均衡发展根据我国企业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全面落实企业职工社保体系建设。同时根据国家和企业发展不断的调整和优化社会保险制度,确保社会保险体系的均衡发展,真正做到服务为民,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社会福利向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倾斜,让基层职工切实感受到社会保险的福利,提高参与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同时,提高社会保险体系的管理效率,实现社会保险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社会保险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均衡发展。

三、结语

篇3

近几年,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实现了全覆盖,且起步较晚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已基本实现了人员的全覆盖,而最早开始实行社会保险统筹制度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最低,只有55.9%,其中尚未覆盖的人群主要是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据统计,至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63亿人,参加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距离全覆盖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是实现全覆盖目标中最难跨越的障碍。可以说农民工参保率低拖了全覆盖的后腿,且扩面工作难度高、阻力大,应该认真加以研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推进企业和职工全面参保。

一、适当调整社保政策,明确

不同险种的覆盖范围。

对于没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采取本人自愿选择参加职工社保或城乡居民社保的方法。对选择参加城乡居民社保的人员,企业或雇主应该给予发放社保补贴,以帮助其提高缴纳城乡居民社保的费用水平,使其将来能享受更好的社保待遇。对于愿意参加职工社保的人员,则应按年龄段设置缴费档次,让其自愿选择缴费水平,不必采取现行的按工资总额乘以统一比例的强制缴费办法,让其在参加社保的方式上有一定的灵活自由度,以调动其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适当降低用人单位的缴费比例,减轻用人单位负担,调动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的积极性。

目前“五险一金”的缴费占工资总额的比例达到近50%,其中用人单位负担达到30%左右,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工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分布较为集中的中小型企业及建筑业,由于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小,用工量多,为职工缴纳社保费成了用人单位很大的经济负担,导致用人单位抵触情绪大,且普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因此,为了实现全覆盖,应当根据各险种基金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各险种的缴费比例,降低参保门槛,让用人单位能交得起社会保险费,减少对社保的抵触心理,调动用人单位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自觉性,这同时也是促进企业生存和发展,扩大就业渠道的需要。

三、加大宣传和综合行政执法力度,为实现全覆盖设定时限表。

首先,社会保险工作关系人的一生,政策性强、内容丰富且是相对新生的产物,很多用人单位和参保对象对政策不甚了解,因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手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社会保险政策的好处,让用人单位明白为职工办理社保是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让职工明白参加社保是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为自己未来生活播下希望的种子,要积极主动地要求用人单位为自己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其次,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参加社保是一项综合的行政行为,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人社部门、税务、工商、安监等部门,都要负起责任,通过综合执法,促进用人单位为所有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保险费。再者,应该像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那样,把实现全覆盖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设定全覆盖的最后期限,把党的十描绘的社会保险全覆盖的社保梦变成实实在在的惠民国策。

四、加快社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为参保职工提供可靠快速的便民服务。

首先是要加大社保经办机构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按照“记录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的总要求,尽快实现五险合一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参保人员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参保服务。其次是尽快建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一卡通,方便参保职工办理社保转移接续和享受社保待遇,让广大职工切身感受到社会保险就是自己贴身的保护神,从而主动关心、维护自己的社保权益,促进社会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加强 社会保险档案 建议

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推进铁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真实地记录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事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主要包括养老保险档案、医疗保险档案、失业保险档案和工伤保险档案,它在社会保险各项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参保职工今后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时的有效依据,直接关系到参保职工的切身利益。

一、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从2006年开展起来的,起步晚,不规范,管理乱,存在诸多问题:

1、没有健全明晰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机制。铁路系统职工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主要落实在最基层的站段,由于从铁道部到铁路局、再到站段没有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机制,在不同的铁路局,一个铁路局内不同系统,甚至同一系统的不同站段,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分工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站段将社会保险工作中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分割成几大块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兼管。多个人员不仅要做好本岗位大量工作同时又兼管社会保险中的不同保险,以至于各自为政,保险信息不能共享,资源浪费,工作重复,效率低下,最后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工作这项最繁索、最重要的工作互相推诿、元人管理。有的站段社会保险工作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这样虽克服了多头管理的缺点,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重视不够,形成目前铁路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管理混乱。

2,缺乏适合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特点的专业管理标准和规范。我专职从事社会保险工作。是从广安工务段和涪陵工务段两个段合并后开始的,当时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全面清理两个段职工的社会保险档案,清理中我发现档案室设备陈旧,防火、防潮、防蛀等达不到标准,职工的社会保险档案有的集中装在一起,该归档的没有归档,不该归档的却归档,分类、编目、排列完全没有科学性,随意性很大,档案袋内资料陈旧,久不维护和补充,部份职工的社会保险档案根本就没建立。我决心认真清理,规范管理,可是,当我从上级发放的所有社会保险文件中查找档案管理方面的文件和标准规范时,只搜索到2006年社保处发的一份关于建立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的简短通知,上面只简单罗列了保险档案里装资料的内容,我无法参照标准,只有借鉴职工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和以往工作经验,想当然地对职工保险档案进行了简单的清理、分类和完善,这不仅不科学规范,而且给以后档案管理带来很多隐患。铁路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系统。随着当今社会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省、市下发了许多文件,但至今铁路尚无一份完整系统的适合铁路行业特点的社保档案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铁路站段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不科学、不规范、乱七八糟,杂乱无序,以至于档案资料严重流失。

3、档案管理手段完全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铁路大部份站段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仍然采用的是手工操作、陈旧式管理,管理人员查找某个参保职工的档案资料时,常常要翻阅很多档案袋才能找到,费时费力,档案里装入的资料残缺不全,不能连续动态地反映参保职工的各项保险缴费和参保情况,尤其是缺少调进职工调入时的保险转入资料。另外管理人员档案业务知识贫乏,没进行专门培训,难以切实履行监督指导和管理职责,他们只满足于不丢失,装进袋子,锁进柜子就行了,在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队伍素质,促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方面下功夫不够,这种情况下档案管理质量自然上不去。更重要的是给奋斗在铁路沿线上偏僻边远、交通极不便利的小站上的职工查询和了解自己社会保险缴费、变更、待遇支付信息带来极大的不便,引起部份职工思想上有情绪,影响铁路的安全生产,完全不适应铁路社会保险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4、铁路职工保险档案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铁路系统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及其历史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档案管理没有真正纳入领导的议事日程。职工的社保档案不象人事档案在职工调进调出,退休时起着很重要的查证作用,有些站段某些职工退休了,该职工的社保档案还没建立,这并不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待遇,参保职工也没什么反响。档案管理知识宣传不到位,部份职工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社保档案,更不知道还可以利用社保档案维护自已的利益。经费上不投入,有些单位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柜。从上到下都不重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它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如果管理人员再身兼数职,工作又多,不断更换,久而久之,职工社会保险档案就成了一堆烂摊子无人问津了。

二、加强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应该根据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的特点和铁路系统社会保险工作的发展,加强监督和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铁路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重视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社会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字、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总和,它反映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历程,是研究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工具,管好社会保险档案是社会保险事业健康、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档案管理不当,势必给社会保险工作造成影响,并直接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给今后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因此,各级社保部门应本着对职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把管好用好档案作为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取信于社会及公民的大事来抓。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切实解决社会保险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员匮乏、资金短缺、库房紧张、保管设备简陋等实际问题,为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创造良好氛围和有利条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宣传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提高每一位铁路职工的社会保险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根据铁路社会保险工作的特点和管理机制,社会保险档案工作必须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切实建立起有人管,有人抓的集中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险档案工作机制。具体说,一是铁道部、铁路局、站段落实组织机构和人员,成立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领导小组,督促、检查、协调解决工作中人、财、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二是建立目标责任制,把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纳入目标责任,列入本单位工作规划进行管理和考核,奖惩严明。三是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的要求列入各项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及各部门、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检查和考核。以彻底改变档案管理上的无序状态,逐步形成上下管理一致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险档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制定适合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特点的业务规范和管理办法。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档案管理准则,针对社会保险档案

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各工作环节制定出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规范。特别是社会保险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划分和整理要详细规定,严格统一。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的价值特征是以凭证价值,维护个人权益为主,其保管期限宜划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参保登记管理方面的材料宜作为永久保管;参保人员信息管理、个人帐户管理、医疗管理、审核认定及待遇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材料宜作为长期保管;个人帐户稽核、清算及相关证明等材料宜作为短期保管。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的动态性特征,参保职工的档案宜以一个人头为保管单位进行整理。每一个保管单位的档案按归档范围将材料收集齐全,按材料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并编号,填写归档文件目录,然后放在一个袋或夹(盒)内,不用装订,开口管理,以便随时补充新资料,档号依参保登记号进行排列编目。电子档案应于每年年底形成本年度参保单位、参保个人、缴费、支付、变更、清算等业务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进行归档管理。

4,加快铁路职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设统一的铁路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信息网络已经迫在眉睫。利用计算机网络,社保部门可以实现所有社会保险缴费的网络征收、保险费用的网络支付,可以利用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信息网了解社保工作状态。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用户可以通过社保档案信息中心的网站,输入自己的社会保障号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社保缴费、个人帐户、待遇享受等情况,轻松完成缴费、支付等所有的工作环节;通过网络,可以和商业银行的信用档案系统、公安的户籍档案系统等进行信息交互。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铁路社保部门要重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保险业务档案信息网络。

5、定期开办档案管理知识培训班,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的铁路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队伍。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系统专业培训,是实现档案微机化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的管理层次,更重要的是便于信息开发与利用,有效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保险制度

一、《工伤条例》的适用范围

《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因此,工伤保险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二、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企业的用人单位

《条例》第1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率之积。对难以按照工资总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行业,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具体方式,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因此,工伤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三、申领工伤认定的程序

首先,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申领工伤保险待遇。明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和基础。如果用人单位认可工伤的话,可以直接进入工伤认定程序,如果用人单位否认工伤的话,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人事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劳动仲裁。如果双方当事人都认可仲裁裁决,该仲裁裁决发生法律效力,可以进行工伤认定程序。如果一方不服仲裁裁决的话,可以向人民法院,最终由人民法院裁决确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即所谓的确认劳动关系的“一裁二审制”。

其次,劳动关系或者事实劳动关系确定后,由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向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

1.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用人单位应当自职工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申请工伤认定应当提交的材料:(1)工伤认定申请表,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3.对工伤认定不服的法律救济途径和注意事项:《工伤认定办法》第23条规定,职工或者其近亲属、用人单位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第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第3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认定工伤、视同工伤和不予认定工伤的法定情形

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法定情形:《条例》第14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五、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者被确认为工伤后,应当向当地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确定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分为十个等级,最重的为一级,最轻的为十级)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的等级。一方对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上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所谓先行支付,是指在工伤事故发生后,用人单位拒绝向未参保的劳动者赔付时,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垫付,再由社保经办机构向用人单位追偿。

工伤保险制度的确立,对于及时救治和补偿受伤职工,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完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伤保险制度仅是《社会保险法》所规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项内容,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工伤保险制度将会更加完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劳动者将会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篇6

一、正视问题,摆正位置,务必增强“出险”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险工作,保险覆盖面得到了有效的扩大。据统计,截止去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企业1674家,参保人数84138人,共有24728名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1862家,参保人数121032名;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1059家,参保人数75043人,5000多人按时领取失业金;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1436家,参保人数57683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780家,参保人数7.4万人。全市社会保险网越织越宽。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市参加企业职工五种保险的企业尚不足全市企业总数的20,除参保率偏低之外,我市社会保险工作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征缴率偏低。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类企业近万家,企业职工12万余人,五类保险距“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目标差距均很大。二是欠费额居高不下。据市社保处反映,截止去年底,累计欠缴社会保险费高达亿元以上,一旦不能“以丰补欠”,将是一颗出险的“定时炸弹”。三是遗留问[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题难以解决。在推进“三置换一保障”改革进程中,为了解决部分困难系统、特困企业问题,市政府采取了兜底、缓缴等办法。现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到位,但保险欠费的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到位。极少数系统、企业近几年来一直在吃政府的补贴,吃社会保险的“大锅饭”,缓缴的保险金索性拖欠不缴,对面上社保费征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参保意识严重缺乏。首先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职工参加保险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因而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持抵触情绪,不愿参保或仅以部分参保应付了事。有的企业人数上千,但参保人员仅有百余人。其次是职工缺乏维权意识。明知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是侵权行为,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为了不被企业炒鱿鱼,敢怒不敢言。再则是职工尚存小农意识。部分职工、个私业主、自由职业者习惯于算小帐、算眼前帐,认为到手的钱才是钱,自身不愿参加保险,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往往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运行机制不够到位。现在社会保险工作,表面上是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但实际上还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致使有限的人力和精力造成三个“不够”。一是深入基层宣传不够。没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缺少宣传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入企业服务不够。由于人力有限,职能部门只能在窗口坐台服务,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去面对面服务。三是深入车间“卖”保险做得不够。与其他保险公司相比,就是缺乏那种动员千军万马、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作风和精神。

3、责任体系尚未形成。一是社会保险责任制的落实不到位。由于对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各乡镇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或者是落实不到位,因而在社会保险工作中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来征缴扩面也相应难以到位。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没有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和制约机制,以致一些好的措施落不到实处。三是考核体系尚未形成。部分负责同志对企业保险工作认为是“软任务”,有的乡镇甚至在招商过程中,把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作为“投资环境”向对方承诺。试想,如果全社会人人都不参加保险,或者是支大于收,入不敷出,一旦“出险”,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因此,切实增强全社会的社会保险意识至关重要。

二、以人为本,扩大覆盖,努力增加受益面

1、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增强辐射力。要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做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广角度的宣传发动工作,深入企业、深入车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过细工作,花真正功夫,切实抓住三个层面来扩大覆盖面。首先,充分发挥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列统企业在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确保它们首先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其次,做好面广量大的乡镇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特别是由原骨干乡镇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工作,确保更多的企业职工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带来的实惠。再次,积极动员有缴费能力的社会自由职业者及其他社会从业人员自觉参加社会保险,不断增大全市社保基金基数,有效防范出险风险。

2、真正用足用活政策,增强吸引力。当前社会保险工作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政策用足用活,不断营造吸引力。要根据国务院新颁布的规定,在三个方面用好政策。一是做实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具有与统筹基金不同的私有属性,职工工作年限长,缴费多,退休后就能多得养老金,其个人帐户基金全部归个人所有并且可以继承。二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使“新人”更加有保障,“老人”待遇不会降,“中人”标准不降低,参保职工最终得实惠。三是要对个体工商户及社会自由职业者给予倾斜。城镇企业职工缴费总比例为28左右,而国务院则将个体工商户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计发 办法却相同,这使得个体工商户和社会自由职业者在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大大高于其本人缴费所能支撑的待遇水平。

3、坚持依法征缴险费,增强强制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对拒不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该批评的批评,该曝光的曝光,该处罚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同时,建立严格的部门联办制度,对拒不办理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实行地税部门强制征收、工商部门暂停年检、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以维护广大企业职工应有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真正打牢保障线

1、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打破社会保险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独自作战的工作格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目标措施明确、压力传递到位、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建立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在社保工作上的部门联动制度和例会制度,依据各自职能明确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社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确保社保工作始终摆在应有位置。

2、努力完善运行机制。切实加大社会保险工作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实施《泰兴市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市内各类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考评、公示、公布、授牌工作,真正兑现相关奖励和处罚政策。要增加设置社会保险办理网点,方便企业和职工随时办理社会保险。要在社区、企业工会建立义务保险员志愿者队伍,协助劳保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和动员组织工作。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对那些社保工作屡推不动的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劳动监察执法、劳动争议仲裁两个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平台,运用法律手段,把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强推入轨,罚足滞纳金,预征社保费,把社会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篇7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10-0058-03

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状究竟怎样?造成农民工社会保险不如人意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来构建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索与研究的问题。

一、农民工社会保险的现行状况

(一)参保率低,总量偏少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和江苏省劳动保障厅调查资料,江苏省籍农民工约为402万人,占江苏省城镇就业人口的近20%。2005年末全省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是950.6万人,农民工是148.3万人,总参保人数的15.6%,占当年全省农民工总数的16.4%。同年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43.6万人,占参保职工人数的5.3%,占农民工总数的10.8%。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105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14.1%,占农民工总数的26.1%。显然,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少、比重低。

(二)险种不齐,分布不均

我国目前城镇社会保险的险种有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但目前农民工参加的险种是不完整的,且大部分是被动的。有的由于地方政府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力度加大,部分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的企业出于安全成本的考虑让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真正全部参加所有社会保险险种的农民工是微乎其微。其中,在外商、港澳台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比重较高,分别达到了56.2%、55.5%、46.1%。而在个体、私营经济工作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明显较低,仅分别为7.2%、9.3%、3.4%;灵活就业的农民工也如此,参加社会保险的比重也分别为10.5%、13.2%、1.5%。

(三)政策缺陷,实施乏力

我国城镇企业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并没有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各地政府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作为构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并在具体参保问题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地区在农民工的参保问题上,采取了与城镇职工实行统一制度,分别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部分地区还制定了允许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一起自主参加社会保险的办法。应该说,这些制度和办法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存在的。主要表现在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参保门槛偏高,超越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承受能力,且社会保险关系和基金不容易转移,加上部分地区经办机构的利益因素和管理方式,也人为地加大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困难。而政策实施的乏力,一方面是法律依据不足或者立法层次偏低,且缺少强制性措施,另一方面现有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根本无力去全面实施。

(四)观念模糊,需求不实

农民工是一个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性群体,或者说是一个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移的过渡性阶层。这一阶层来自农民,而又超越了农民的局限性,其群体特征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他们身上有现代产业工人的素质,但同时也少不了原有农民的影子。就社会保险而言,农民工本身就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也是同样模糊,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临时观念和短期行为意识。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眼里,参加社会保险特别是个人缴费部分,只会减少收入,增加生活负担。本来较低的工资收入水平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如果再抽出一部分收入用于不确定的预期,实在难以承受。所以,就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更没有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少数企业甚至出现农民工集体要求不参加社会保险的申请。这实际上反映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险问题方面认识上的误区。

二、农民工社会保险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广大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经济体制,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被封闭在区域集体经济组织之内。广大农民没有自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权利,包括寻求就业,外出打工的自由,只是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段历史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其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失,特别是它的惯性还在继续。农村中剩余劳动力要顺利实现向城市转移,有赖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城乡统筹政策的继续深化,有赖于城市企业的就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农民工参加城乡一体化的各种社会保险,同样面临困难和阻力。

(二)户籍因素

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化了城乡分割,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却没有得到制度的有力保护。而依托在户籍管理上的附加功能,又人为地隔离了城乡劳动者的融合,并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进程。

(三)法律因素

法律的空白或者疏漏,造成了无法可依,而有限的法律法规,由于执行或者执法不力,致使法律失灵,法规走样,农民工参保处境艰难而且尴尬。我国现有外出务工农民也即农民工已经是数以亿计。但是,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至今没有被现行社会的法律制度所认同和确立。农民工这一群体至今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国《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应当包括农民工,但是由于过于笼统、原则,特别是缺少针对农民工权益特点的具体规定,农民工权利得不到有力地维护。

(四)政策因素

现行的政策设计导向,忽略了农民工利益的存在。社会保险政策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支付等环节上的人为障碍,给农民工参保设置了太多的麻烦和不便。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非但不能享受其劳动的成果,甚至无法被城市所接纳而成为城市社会的成员。不论是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安排,还是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法律服务等等,都没有将农民工这一越来越大的群体列入范围。农民工还游离于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系统之外。

(五)文化因素

不良或狭隘的企业经营理念,加剧了对农民工的排斥,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破坏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意识丧失。对员工特别是处于弱势的农民工,不讲尊重,不讲诚信。

三、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一)目标及基本思路

通过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之所以确立这样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指出的是,农民工的权益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工本身需要关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发展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将农民工的发展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走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看,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中国的发展,如果离开农村的发展,就不是真正的发展。

毫无疑问,农民工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力也日益显现。可以说,农民工的稳定,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所以,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现实,麻木不仁,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做好应对工作。必须将农民工社会保险在内一切事关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

(二)两种模式及其险种推进步骤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模式,现阶段可以选择两种模式齐头并进,即建立稳定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和流动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

目前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在所在城市进行过户口登记(现在一般是进行暂住人口登记,而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城市户口登记)且工作单位相对稳定的农民工,我们暂且称他们为稳定型的农民工。另一类是怀揣身份证,工作单位相对不稳定,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流动型农民工。所以,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构建必须分为两种模式。

稳定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可以实施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在内的已经在我国现阶段广泛推行的社会保险,具体提取比例、运行方式、支付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必须做好与城市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并逐步纳入所在城市的统筹范围和层次。

流动型农民工社会保险模式。可以采取类似非正规就业或者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方式推行,自由参保,自由退保,进退自愿,同时做好此类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接转工作。

不论是对哪一类农民工,我们的政策设计,都必须激发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他们看见未来,感受需求,尝到甜头。

在推行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过程中,首要选择是推行工伤保险制度,这也是所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普遍优先考虑的保险险种。其他保险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推行。

(三)其它保障措施

1、政府主导,强势推动

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理所应当成为推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主导力量。政府必须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和行政层面有所作为。在法律层面,要加快立法进程,着手启动和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同时将修订《劳动法》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政策层面,要尽快研究和制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办法,具体实施方案和办法要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充分尊重农民工意愿和准确掌握农民工真实需求的情况下确定。要注意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同时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本身必备的构件,包括统筹范围、提取比例、关系转移、资金支付、基金运营与管理等等必须作出统一的规定和强制的规范。在行政层面,一方面要强化行政干预力量,保持政令畅通,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要逐步增加社会保险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的比列,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输出地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2、企业跟进,监管到位

对于众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而言,需要通过稳定的就业岗位、优厚的工资报酬、完善的社会保险给予广大农民工以最大的关心和体贴。我们认为,一个企业在获得利润的同时,应对社会包括相关利益方,特别是企业员工承担一种社会责任,这是对社会应该做出的回报,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不能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视为提高用工成本的行为,而应看作增强企业职工的安全感、归属感、忠诚度和向心力,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用工的边际效益的战略措施。对于在认识上尚存误区的企业,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规范用工,主动为员工办理各种社会保险,及时缴纳各种费用,建账造册,理顺关系。对于少数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规的企业,必须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制止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

3、鼓励参与,政策灵活

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特别制度而存在,这是我国现有国情决定的,也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必经阶段。在这一阶段或者时期,必须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灵活方便的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既要符合农民工的实际利益,又要方便农民工及时参保。要通过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服务平台,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参保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本文就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总体架构提出了两种模式,但对具体细节,比如统筹范围、筹集比列、个人账户设置、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基金发放、领取方式等方面未及细化。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课题,需要集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工民意代表等众多群体的智慧和经验之大成。要通过制度创新,理论再造,寻求新的运行机制和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唤醒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律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工参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保证基金安全,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的,以纠正、查处和预防违规违纪问题,完善基金管理监督政策,规范基础管理,健全监督机制为重点,切实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更好地维护基金安全,确保社会保障功能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通过专项治理,促进我县社会保险基金经办管理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严格依法办事,进一步强化基金征缴,实现应收尽收;方便群众领取,防止欺诈骗保;规范内部管理,严禁挤占挪用;投资运营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监督检查,做到监管有力。

二、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县成立了“××县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政府纠风办、县审计局、县卫生局、县地方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县中心支行等部门和单位组成。详见维政办发20__133号。

(一)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研究制定××县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治理,对我县专项治理进行检查指导,交流和通报情况,总结推广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向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州级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

(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综合协调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督促指导我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专项治理工作。

县监察局、纠风办:配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做好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对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以及查处社会保险基金违纪违法案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县财政局、人民银行××县支行、县地税局、县审计局、县卫生局:按照各自职责,在县级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督促指导本系统做好专项治理工作。

(三)工作安排

1.研究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分析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状况,研究阶段性工作安排;通报我县各成员单位工作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议。遇有重大问题及时研究。

2.开展调研和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作计划和工作进展情况安排调研检查,并对自查自纠的情况进行抽查。

3.加强信息交流。领导小组本文来源:文秘站 办公室及时搜集专项治理信息,编发工作简报,加强工作交流和指导。

三、范围和内容

专项治理的范围:养老保险基金(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包括企业工伤保险基金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包括企业生育保险基金和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基金)。

专项治理的内容是解决基金征缴、支付和管理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及时征缴社会保险费;收入不按规定入账,隐瞒、转移社会保险费收入;自行制定征缴优惠政策,造成社会保险费应收未收的问题。

(二)不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州社会保险基金支付政策,擅自扩大使用范围;不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或管理失职,致使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不按规定及时结算医疗费用,影响基金的使用效益;贪污、截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采取欺诈手法套取、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 问题。

(三)不按规定开设银行帐户、传递票据、划转资金和进行会计核算,个人账户不按规定记录,基金不按规定归集的问题。

(四)不按规定存储结余基金,不执行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利率政策,或违规投资造成基金损失;历史遗留的挤占基金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基金安全缺乏保障的问题。

涉及社会保险基金经办和管理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督促、指导本系统做好以下专项治理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检查治理:

(一)缴费核定环节是否存在不依法核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问题。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无违反政策规定少核、漏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导致基金收入减少。2.是否存在地方政府及部门自行制定征缴优惠政策,造成社会保险费应收未收问题。

(二)基金支付使用环节:1.是否存在违反基金支付政策,扩大基金使用项目及范围,擅自提高支付标准违规支付使用基金。2.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及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待遇或管理失职,致使群众利益得不到保障。3.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及时结算医疗保险费用,影响基金的使用效益。4.是否存在贪污、截留、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问题以及相关单位、个人有无采取欺诈手法套取、骗取社会保险基金问题。

(三)基金管理环节:1.是否存在违规开设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户存款账户及违规存储基金。2.是否存在个人账户不按规定记录和基金不按规定归集的问题。3.是否存在会计行为不规范、会计核算不标准问题。4.是否存在20__年以前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尚未纠正整改情况。5.是否存在历史遗留挤占挪用基金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的情况。6.是否存在劳动保障事务机构等中介组织代征代缴社会保险费及截留挤占、贪污社会保险费和违规乱收服务费问题。

地方税务局负责检查治理:

(一)是否存在不及时征收社会保险费问题。

(二)是否存在违规减征、缓征、免征社会保险费问题。

(三)是否存在征缴社会保险费收入未按规定及时划入财政专户管理问题。

(四)是否存在违规截留、隐瞒、转移社会保险费收入问题。

(五)是否存在20__年以前审计发现问题尚未纠正整改情况。

财政部门负责检查治理:

(一)是否存在应纳入财政专户管理、核算的社会保险费及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资金未按规定入账及隐瞒、转移收入等问题。

(二)是否存在违规开设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存款账户及违规存储结余基金问题。

(三)是否存在动用财政专户存款结余基金违规投资问题。

(四)是否存在不按规定划转资金问题。

(五)是否存在社会保险财政专户基金会计核算不规范、不标准问题。

(六)是否存在20__年以前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尚未纠正整改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负责检查治理:

(一)是否存在违反支付结算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按规定传递票据、划转资金问题。

(二)各商业银行是否存在不执行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基金利率政策,少计、漏计付基金利息问题。

(三)承担受托发放离退休费用及失业保险金的商业银行是否存在应支付款项不及时分配计入个人帐户及截留、隐瞒、转移、贪污社会保险基金问题。

(四)是否存在20__年以前检查、审计发现问题尚未纠正整改情况。

县监察局、县人民政府纠风办任务及职责:配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做好基金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对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以及查处社会保险基金违纪违法案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县审计局、县卫生局任务及职责:按照各自职责,在县级领导小组的机制下,督促指导本系统做好专项治理配合工作。

四、步骤和方法

专项治理工作从20__年9月开始,20__年9月底结束,分为四个阶段:

(一)部署启动阶段(20__年9—10月)。

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成立××县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本县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组织实施专项治理工作。

(二)自查自纠阶段(20__年10月—20__年4月)。

领导小组按照专项治理范围和内容,组织涉及社会保险基金经办和管理的部门,开展自查自纠。一是对以前检查、审计发现至今尚未纠正整改的问题分类梳理,根据发生时间、性质和责任提出处理意见,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坚决予以纠正。对于历史遗留已经造成损失确实无法回收的资金,属于政府及有关部门挤占挪用的,由同级政府偿还;同级政府偿还确有困难的,逐级上报审批作核销处理,同时应依纪依法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二是认真排查新的问题,能纠正的要及时纠正;立即纠正确有困难的要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对贪污、截留、挤占、挪用、骗取社会保险基金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针对各种基金违规问题,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政策,健全基金经办管理机构内部控制制度。

对自查自纠阶段的工作,县级领导小组要加强督查,随时掌握情况,加强工作指导。自查自纠阶段结束后,县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管理部门及其他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自查自纠结果写出自查报告并填制报表,报同级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查报告要对本系统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自查、检查中发现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及分布情况,问题形成原因、整改措施及纠正结果和针对存在问题所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政策,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建立保障基金安全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等要作详细的阐述,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本级情况汇总后报州级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9

    第二条  企业职工社会劳动保险是国家对劳动者在年老、暂时失去工作或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育、养老、医疗、工伤和待业等各类劳动保险。

    第三条  凡在广州地区的下列单位及其个人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保险:

    (一)所有企业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全部职工,包括固定职工、劳动合同制职工和各类临时工;

    (二)招用劳动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的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及其劳动合同制职工和临时工;

    (三)个体工商户经营者及其雇用工人;

    (四)外商投资企业及其中方职工。

    第四条  各级劳动行政部门是企业职工社会劳动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规定的监督实施。

    计划、财政、工商、审计、银行、工会等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劳动行政部门做好企业职工社会劳动保险工作。

    第五条  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根据有关社会劳动保险政策规定,办理各类社会劳动保险业务,负责各类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储存和营运等管理工作及劳动行政部门委托的有关业务。

    区、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应建立社区劳动保险管理网络,做好退休职工、待业职工社会劳动保险管理服务工作。

    第六条  社会劳动保险内容及享受待遇条件:

    (一)  符合计划生育条件,持有县以上(含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发给的《计划生育许可证》,并具有婴儿出生证或夭折证明的女职工,可享受生育社会劳动保险;

    (二)符合国家养老条件,并按规定办理退休养老手续的职工或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提前退休的职工,可享受养老社会劳动保险;

    (三)经劳动行政部门确认因工死亡或因工伤残并经市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评定伤残等级的职工,可享受工伤社会劳动保险;

    (四)破产企业的职工,濒临破产的企业在法定整顿期间被精简的职工,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制职工,企业按有关规定辞退的职工及其他情况的待业社会职工,可享受待业社会劳动保险;

    (五)医疗社会劳动保险享受待遇条件另行制定。

    第七条  享受各类社会劳动保险待遇的人员,须按规定办理领取保险金的手续,按管理权限,由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发给保险金。其标准按国家、省、市规定执行。

    第八条  社会劳动保险金从社会劳动保险基金中支付。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原则统一征集。

    各类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积累率,由市劳动行政部门测算制定,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社会劳动保险基金按下列规定征集:

    (一)中央、省、部队、市属单位,外地驻穗单位,在广州市区内的由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负责征集,在县(市)范围内的,由所在县(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负责征集;

    (二)区、县(市)属单位、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由所在区、县(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负责征集。

    第十条  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劳动保险基金,在税前列支,由企业开户银行按月代为扣缴;国家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的社会劳动保险基金,从行政费或事业费开支;个人缴纳的社会劳动保险基金,由企业在发放工资时代为扣缴。具体办法由市劳动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社会劳动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专项储存,不得挪作它用。银行对存入的基金应按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其利息并入基金。

    第十二条  社会劳动保险公司应对基金严格管理,可按安全、有效的原则进行开发、营运,其增值所得,扣除必要的业务费用后,全部并入基金。

    第十三条  社会劳动保险公司按规定在基金中提取管理服务费,用于支付必要的行政、业务等费用。

    第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必须按规定如期缴纳各类社会劳动保险基金。对逾期缴纳的,每逾一日,加收应缴金额1%的滞纳金;逾期三十日仍不缴纳的,处以应缴金额五倍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  各级劳动行政机关及其劳动监察检查机构对单位执行本规定的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对上述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按国家规定,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企业与职工发生劳动保险争议,可按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劳动争议仲载,对仲载不服的,可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经国务院批准按系统实行行业统筹的项目,暂不适用本规定。

篇10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评估

作者简介:王增民(1969~),男,河南洛阳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90-03 收稿日期:2008-06-06

一、对于“城保模式”的评估

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建立起了覆盖全国城镇职工的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12月31日,国务院又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降低了参保费率,即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因此无论是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还是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都已被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范围。广东、郑州等许多省市就是以这些制度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但是由于这种制度缴费门槛过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和企业的参保积极性,农民工参保率一直在低位徘徊,并且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很强,退保现象严重。

(一)价值理念分析。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这一庞大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公平性、平等性具有重大意义。工人在就业和社会保障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既是我国劳动法的明确规定,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我国已经是该公约的签约国。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适用范围包括城镇各类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工和其他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二)制度运行效果分析。对于制度运行效果的评估,我们可以从参保对象覆盖面、养老保障需求满足程度、养老保障资源利用效率和对经济社会客观作用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 覆盖面。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课题组(赵殿国,2006)对于主要实行该模式的广东省的调查,截止2003年底,广东省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是411万人,若按广东省实有农民工2500万人计算,参保率为16%。其他省市养老保险参保率更低,总的参保率不到10%。在已参保的农民工中以在正规部门就业、稳定就业的人员为主。

2 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包括基本养老金、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的一次性抚恤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等,待遇水平一般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基本上能满足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障需求。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工就业流动性比较强,在离开参保地时,因退保而中断社会保险关系的情况比较突出,劳动者再次就业时,需要重新参保,没有发挥社会保险应有的作用,大多数劳动者未来的养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3 养老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养老保障资源过度偏向城镇职工,使得农民工的权益受到损害。表现在农民工流向外地或返回原籍退保时,只退给个人缴纳的个人账户积累资金,社会统筹部分无偿地留在当地,从而把劳动者的养老责任留给了其本人家庭和本人户籍所在地。

4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符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方向,对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用人单位在雇佣本地员工和外地员工时的养老保险负担相差不大,既有利于各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竞争,又不至于因外来员工的保险成本过低而使本地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有利于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竞争。

(三)制度的适应性分析。我国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具有高基数、高费率、高待遇、高补贴的特点。缴费基数最低为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按现行费率,用人单位约为20%,个人约为8%,加之许多地方采取“五费合一”的统一捆绑收费办法,对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的农民工而言,这无疑是很高的门槛。我国目前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费率设计过高,主要是考虑了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要承担国有企业历史债务负担等问题。该制度目前基本适应于在正规部门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不适应于在非正规部门频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

(四)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我国目前实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制度设计的最初目的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由于制度设计的先天问题,致使制度的可持续性值得怀疑。具体表现在:(1)目前的制度对于“转制成本”缺乏精确的测定,没有妥善安排对于老职工的养老保障“隐性负债”偿还的合适渠道,致使目前养老保险费率过高,直接影响养老保险的覆盖面;(2)统筹层次过低,各个统筹地区缴费率、待遇标准和具体管理方式差异较大,管理不规范,限制了养老关系的接续,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3)资金远期平衡困难。由于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基本是按社会平均工资的60%缴费,目前农民工基本不在参保地养老,尚无支付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沉淀在本地养老,基金又难以承受强大的支付压力。

二、对于“双低模式”的评估

“双低模式”是针对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门槛过高的现实,从农民工及企业承受能力角度考虑,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基础上,主要通过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等方式,降低农民工的参保成本,相对应的农民工享受的社保待遇水平也适当降低,即“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这种模式被北京市、浙江省、深圳市等许多地区采用。

(一)价值理念分析。“双低模式”实际上是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种路径选择,这种选择对既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现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由于制度设计的问题,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大多数农民工,突出问题就是缴费成本过高,超过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因此为了追求所谓的“公平、平等”,而不考虑我国农民工及其从业企业的特点,简单地把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恰恰是对农民工的不公平,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当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资金支付危机,在没有解决好农民工流动转移时养老保险资金的转移问题,强行“扩面”,这更是对农民工的二次剥夺。“双低模式”在保持制度体系统一性的前提下,降低了农民工的参保成本,有利于农民工养老保障权利的真正实现。

(二)制度运行效果分析

1 覆盖面。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程度,从理论

上讲,应该与费率降低幅度呈正相关,与相应待遇的降低幅度呈负相关。由于各地在推行“双低模式”时费率降低幅度差别比较大,因此参保率也有较大差别。浙江省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实行的“双低模式”,由于费率水平还比较高,农民工参保率仍然很低。到2003年末全省实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约150万人,不到农民工总数的20%。相反,深圳市从1992年8月以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由21%逐步降至13%(2006年7月才又上调到18%),根据深圳商报2007年8月28日的报道,2007年7月底,深圳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51万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已有341万人。

2 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度。按照“双低模式”制度设计,在降低缴费成本的同时,待遇也相应降低。待遇降低主要体现在待遇支付水平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数据,目前还不能对双低模式下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做出评估。

3 养老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双低模式”在不同地区养老保险缴费和待遇设计方面有较大差别,因此其养老保险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别。

4 对经济社会的客观作用。“双低模式”对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这种思路,各地通过降低农民工缴费成本,初步建立了比较适合农民工低收入水平的养老保险制度,部分满足了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需求。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缴费成本比较低,会对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三)制度适应性分析。“双低模式”侧重缴费基数和费率降低,以期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但是由于目前尚未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筹资机制与原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分离,农民工还需部分承担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隐形债务负担,致使各地在降低缴费成本时,降低幅度还不够大,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实际上由于农民工群体目前年龄结构偏轻,完全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为农民工构建起养老保障体系。该制度模式不仅适应了我国农民工群体当前需要,同时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保持了比较好的衔接,也具有长期适应性。

(四)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该制度的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对养老保险费率的精算,如果精算出现大的误差,当费率估计过高,不能有效降低缴费成本,将不能使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当费率估计过低时,则不能保证资金的长期平衡,制度将不可持续。目前许多地区的缴费成本相对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还是过高,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扩大还比较困难。

三、对于“综合保险模式”的评估

该模式首先由上海市设计实施,不久成都市也实行了类似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将农民工的养老、工伤、医疗三项保险捆绑在一起统一按比较低的费率缴费,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参保的门槛。

(一)价值理念分析。分层分类,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郑功成,2002),已成为许多社会保障专家和学者的共识。对于大多数农民工,眼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工伤和大病医疗风险,要优先解决。所以该模式的保障重点体现在工伤和医疗两个方面。同时制度设计也适当兼顾了农民工未来的养老需求。

(二)制度运行效果

1 覆盖面。上海市综合社会保险参保人数逐年上升,到2004年底已超过200万,参保率约为50%,成都市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由于设计和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参保人数一直在低位徘徊,到2005年底参保约20万人,参保率约为10%左右,远不及上海市(胡务,2006)。

2 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度。综合保险制度的保险项目包括老年补贴、工伤、医疗三项,但重点在工伤和医疗保障方面。养老补贴的待遇水平偏低,难以有效防范未来的养老风险。

3 养老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社会保险由于引进了商业保险公司的参与,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使得相对较低的缴费能够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保障。但是根据胡务(2006)的研究,综合社会保险的资源利用效率还不够高。表现在,目前老年补贴的成本低于老年补贴的费率很多,现有制度下综合保险的老年补贴仍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

4 对经济社会的客观作用。综合社会保险在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重大制度创新,推动了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使更多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到实现。但是,由于单位使用外来劳动力综合保险缴费成本只有12.5%,可能导致外来劳动力对本地低素质劳动者的岗位替代,不利于本地下岗失业人员及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影响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运行。同时从近期看,综合社会保险与城保和农保制度都不衔接。而农民工已占据产业工人队伍的一半以上,大量劳动者的保障在城市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体外运行,既不利于城市化,也不利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风险统筹。

(三)制度适应性分析。该制度被称作为农民工“量身定做”的社会保障模式,基本适应了当前农民工的特点(华迎放,2005)。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比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面临的工伤和大病医疗风险防范问题,同时又适当兼顾了未来养老问题;(2)简单易行,管理成本低。实行综合保险,三险合一,费用统一征收,待遇一次性给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人单位和经办机构的工作量,方便了单位和个人,同时适应了农民工流动性强的特点;(3)这一制度由于本人完全不需缴费,容易为农民工所接受。而且,在本人不缴费的情况下享受一定的待遇,有利于农民工监督用人单位依法缴费,维护其自身权益;(4)费率低,易为用人单位接受;(5)由于养老待遇水平过低,该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需要。

(四)制度可持续性分析。从基金运行的角度看。该制度具有可持续性。因为该制度是为农民工单独建立的新制度,既改变了城保转制成本和基金缺口由农民工承担的做法,又不留基金缺口,政府不用兜底。工伤、医疗都是当期缴费、当期享受待遇,养老实行近似商业养老保险的老年补贴形式,基本不存在资金支付问题。但是从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的角度看,该制度缺陷还是明显的,制度的可持续性就值得怀疑。

四、对于“农保模式”的评估

“农保模式”就是将农民工纳入流出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模式,这一制度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适应了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工资收入较低的特点。个人账户基金属于参保人所有,可以转移,农民工的权益能够得到保证,易于被企业和农民接受。但是,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不具有强制性,企业和农民工的参保率不高。

(一)价值理念。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二元社会保障体制,拥有农村户籍的农村人口主要依赖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近些年随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些学者认为当前把农民工纳入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更具有操作性。通

过建立“低水平、广覆盖、逐步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不仅能满足现在外出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需求,更能够切实解决年龄较大的“回流”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杨立雄,2004)。这种判断的基础是:中国的二元社会体制将长期存在。

(二)制度运行效果

1 覆盖面。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的调查,2003年底,全国约有1400万乡镇企业农民工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约占乡镇企业职工总数的10%,覆盖面很小。

2 养老保障需求的满足度。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应该能够满足乡镇企业职工和回乡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需求。

3 养老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资源非常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制度设计和管理原因,现有的资源利用效率还不够高。如农村养老保险,各地先后出现承诺水平过高,投资渠道窄,运作不规范,基金风险大等问题,直接影响制度的安全运行,被政府要求清理整顿,原有的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和业务陷于停顿,许多乡镇企业职工和回乡农民工无处参保。

4 对经济社会的客观作用。在目前农民工还很难融入城市养老保障体系的状况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工的养老保障提供了一条途径,缓解了部分农民工,特别是乡镇企业职工面临的养老风险,对促进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制度适应性分析。该制度主要适应于在乡镇企业务工的农民工和季节性农民工,以及到了一定年龄“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工。因为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程度都比较低,一般到县一级,从保障的可及性来看,只有工作或居住在本地的农民工才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

(四)制度可持续性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城乡统筹,覆盖每一个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遵循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基本适应了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随着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支付水平的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因此该制度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