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范文

时间:2023-04-10 13: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媒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媒体

篇1

关键词:校园媒体 大众媒体 异同

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校园媒体的概念

郭庆光在其 《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指出“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组织,即传媒机构”①。目前,校报、广播、有线电视和新闻网,被公认为校园四大主流媒体。随着社会发展,高校不断开放,校园展览、BBS、QQ群等也成为校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言之,存在于高校校园内,具有完备的新闻媒体形态特征,服务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媒体形式都可以称为校园媒体”②。因此,随着社会进步,校园媒体的内涵也会随之不断丰富。

二、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的相同点

对于校园媒体,大众媒体比其更复杂、更广阔、更难以控制,也更难理解。但是校园媒体和大众媒体既然都是媒体,自然都有媒体的共性,具有媒体的一般特点。

1、从媒介构成上看,校园媒体与大众媒体相同。二者都有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也有新媒体如手机、互联网、BBS等,还有户外媒体如宣传栏、海报等。

2、二者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信息传播。校园媒体与大众媒体都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根据一定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传播信息。不论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只要它想长久的生存下去,就必须遵守规则,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没有合理的计划,漫无目的,就会一片混乱,各自为政。所有媒体都有自己的组织原则、有自己的经营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然有计划。

3、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都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传播信息。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针对的都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受众群体,因此任何形式的媒体要想将信息传播的更加广泛,就必须大批量生产。而像报纸发行,需要印刷技术和电子排版技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需要电子通讯技术、校园网建设,则需要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为支撑。

4、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都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只是单方面提供信息,受众只能在媒体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选择,有一定的被动性,受众的反馈都无法实现即时性和直接性。特别是对于报纸类纸质媒体,反馈就更加缓慢,而且反馈渠道也并不畅通。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WEB2.0的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实现即时评论,即时。

三、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的不同点

大众媒体与校园媒体虽有相同之处,但毕竟二者的传播环境不同,大众媒体的传播环境是整个社会,而校园媒体则只集中在高校校园内,这就必然导致了二者的差异。

(1)传播主体不同。大众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互联网门户网站以及各种音像制作公司和广告公司,其工作人员也是记者、编辑等职业工作者。校园媒体虽然也是国家事业单位,但其领导组织是学校,其主要工作人员既有学校教职工,也有在校的大学生,而且大多数采写工作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2)传播内容不同。大众媒体的传播内容非常广泛,无所不包,无论是新闻、广告,还是休闲、娱乐,可以说我们现在所接收到的信息绝大部分是来自于大众媒介。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可以说是生活在由大众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中,在大众媒介营通过有目的的传播信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生活。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则相对较少、范围上也相对较小,一般是国内外重大事件、学校重要活动,还有关于学习、工作和衣食住行等方面,应该说校园媒体在传播内容上以服务性信息为主,以时事信息为辅。

(3)传播对象不同。大众媒体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无论性别、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只要其接触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都是大众媒体的传播对象,因此大众媒体的传播对象比较复杂,当大众媒体传播信息时的。大众媒体的受众具有分散性、异质性、流动性等特点。而校园媒体相对于大众媒体,其受众主要针对于在校大学生和教职工,受众群相对较少,也相对集中(主要在学校),人口学属性并不复杂。

(4)传播目的不同。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的目的会根据传播的内容的不同而各有侧重,但总体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传播信息、整合社会、服务大众、赢得利润等。目前,中国的各级党委机关报处于大众媒体的核心地位,其主要目的是传播、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赢利不是其主要目的;晚报都市报和一些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盈利的主要手段就是提供服务;对外电台则是宣传为目的。校园媒体则不同,其目的只是服务广大师生、促进学校开展工作、宣传国家学校的政策等。校园媒体由于是由学校来统一管理,因此完全是公益性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

(5)反馈途径不同。大众媒体一般通过媒体提供的专门的反馈途径来进行信息反馈,如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来人亲访等。但是这些反馈途径有很大延迟,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没有一个灵活有效的反馈途径。因为校园媒体主要在校园内,其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也在学校内,所以校园媒体的反馈途径一般是热线电话和来人亲访。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比较近,校园媒体一般都能迅速及时的收到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进行灵活变动,其反馈要快捷有效的多。

(6)经营环境不同。校园媒体传播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内;在经济上,大部分的校园媒体运作都依靠学校资金或者自筹经费。大众媒体则是完全开放的,没有内容上和范围上的限制(在符合国家要求前提下,毕竟自由都是相对的,任何自由都是在所有人遵守规则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我国新闻事业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经济上自负盈亏,大部分大众媒体都是靠发行、广告或视听费来保证媒体的正常运行。由于校园媒体的受众群体主要是在校师生,其人口学要素基本一致,没有大众媒体的受众那么复杂,因此在媒体竞争上也没有大众媒体激烈,相对来说比较平缓。大众媒体不仅要和本地区、本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竞争,还要和其它类型的媒体竞争,而受众却在日益小型化,大众媒体之间的竞争犹如战场般激烈。

(7)传播的信息属性不同。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中国的大众媒体性质既然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就必然需要将信息当做一种商品来出售,借此赢得利润。但同时,人们对信息的消费又是精神意义上的消费,从这点来说,它又是文化产品。总之,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既是经济基础,又是上层建筑。而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则多是服务性的,并不以营利为目的,只具有文化属性,而没有商品属性。像广播、电视、门户网站都是以服务广大师生为目的,对于师生来说完全是免费的,而对于校园报纸,由于受众群有限,多数是免费发放。而像传单、海报等,由于其目的是吸引受众注意其宣传的产品、活动、服务等,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商品属性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5

[2]张晓冰,胡庆亮.高校校园媒体实践与效能策略研究.新闻界,2009(2)

篇2

[关键词]校园自媒体;治理理论;传统媒体;自媒体运营

1前言自媒体是一种普泛化的传播媒介,其发展壮大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升级和普遍应用的大背景之下。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5 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

图1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资料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自媒体是以现代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信息的新媒体。自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22015年中国网民职业结构统计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2校园里的传统媒体与现代自媒体

传统的高校宣传教育工作在特定的条件下开展。据《光明日报》资料,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校报是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直隶农务学堂创办于1902 年的《农务官报》。校报曾作为学校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为教育创新改革办学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行业。

图32015 年中国网民媒体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伴随时代形势的迅猛发展,现在的高校校报基本都已经采用了高科技技术,大部分校报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专用网站以及和纸质并期发行的网络电子版。校园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广为普及已形成校园内认知和交流的重要纽带。这几者既有区分,又各有侧重。重要信息及时又相互补充,极大方便了具有不同阅读习惯的师生群体。

从内容上看,校园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信息,而校园现代自媒体在信息功能之余拓展出了更多的延伸服务功能。

图4华中科技大学微信公号菜单服务项目示例

从情感倾向上看,校园报道的内容是容易产生共鸣的身边人、身边事。校园现代自媒体的互动功能可以使关注者累积的倾诉要求得到释放。从这个层面上,体现了校园现代自媒体柔性治理的一面。

互联网突破了校园传统媒体制作环节上所需要的时间成本迅速进入校园传播领域,校内新型自媒体的发展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也影响了读者对思想政治载体形式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数据容易搜集反馈阅读量,更方便统计和总结。

校报送出之后想得到反馈只能通过再调查的方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失真。传统纸质校报采取的是区域派送或整体发送的方式,在有效甄别受众群体方面存在不足。校园现代自媒体采取自愿关注,自由浏览的方式,是读者主动去接近、去面对、去阅读、去接受,更容易产生价值上的共鸣。

此外,校园现代自媒体对于不同时段的信息阅读数量的统计有助于判断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从而合理安排之后的时间,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图52015.09.1―2016.01.15华中科技大学校园论坛GAST版学期发文统计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BBS白云黄鹤。

从时间轴上看,9月和1月因处于临近开学和放假的时间点而信息较少,而11月处在学期考试较为集中的期中位置,发文数量较10月和12月也有所下降。

3治理理论视角看校园现代自媒体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从治理的角度看待校园自媒体的运营问题,可以重点研究以下几个特征。

3.1多元性

3.1.1主体的多元传统媒体诸如纸质校报的专业编辑人员比较固定,而校报权威性和资料性的属性,决定了这一状况不会被轻易变更。青春活泼、思想活跃校园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公号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知识固化的不足。同时,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及时、交互性强的优势可以弥补校报版面有限、信息量较小、互动性不强、速度较慢等缺点。

3.1.2参与者的多元校园自媒体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辐射范围,拓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空间,扩大了受众的参与范围。

3.2调和性

现代自媒体改变了以往教育者的单向主导过程,促进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良性发展。

3.2.1者与参与者的互动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价值,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2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在交往中表现了出强烈的自由意识。而自媒体便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

3.3过程性

校园自媒体在实现突破性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增加了对编辑等主创人员的需求,客观上降低了同学们进入主创团队的门槛,将学生干部和思想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学生记者、通信员等吸引到自媒体运营队伍中的过程起到了扩大教育队伍的作用,优化了教育者的结构。

4校园现代自媒体的优势

4.1改变了宣传形式

4.1.1由台向多平台的转变

多平台渠道在客观上对受众进行了分流,营造了更为宽松的舆论环境。注意力的分散使得同学们既能在自媒体上平等表达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又能较好地避开多数意见带来的群体压力。

4.1.2外在表达由显性向隐性的转变

校园自媒体微博微信公号的运营理应区别于社会上成功运营的商业公号,因为传播正确的思想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观是校内媒体的一个重要工作。校园自媒体具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硬性宣传容易引起反感的情况下,“蠢萌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法则对于校园自媒体的运营特别适用。

4.2改变了宣传模式

从定期宣传到不定期宣传。如从校园简报到QQ群、微博等。

由特定场合的目标人群向特定价值观的目标人群转变。校报因具有的连续性而能达到持续教育的作用,微信的定时推送是对此特点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受众群体不在学校,也可以达到对其教育的目的。

图6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

来源: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5.12。

总之,线上是手段,线下才是目的。在校园自媒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多注重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安徽科技学院 户外媒体 传播效果

高校校园户外媒体即大学校园内,位于建筑物门前或广场、路边等校内“交通要地”的信息媒介,这些媒介多为纸质或电子类型。“校园户外媒体主要用于高校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近期重点工作及学生活动信息等”[1]。高校校园户外媒体是师生获取教学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师生参与学校事务的重要平台。校园户外媒体的传播效果受到地理位置、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等,剖析影响高校户外媒体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改善高校校园户外媒体传播效果提供可行性参考策略。

一、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户外媒体现状

(一)校园户外传统媒体。

目前,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户外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广播、宣传栏、横幅和展板等。

(1)校园广播。由校宣传部负责管理,主要栏目有今日政治热点、点歌送祝福、天气预报、午间音乐坊、体坛纵横、英语沙龙等;广播时间是11:40-12:30、17:40(18:10)-18:30(18:50);广播的扬声器主要安放在校内主干道边的电线杆上,共有35个扬声器。校园广播扬声器的数量不是很多,覆盖范围受限,另外,部分扬声器声音小,师生不能清晰地获取信息。

(2)宣传栏。由校宣传部负责管理,主要内容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重大活动信息、二级学院学生活动信息及部分广告等。宣传栏主要分布在东区中办公楼前、东区移动公司西墙、玉园出口墙、彩虹桥两侧画廊,西区食堂北出口右侧、西一宿舍楼东侧、新知楼A座教学楼入口处。首先,东区中办公楼、新知楼A座教学楼入口处和彩虹桥内两侧宣传栏上的内容更新周期长且内容单一,师生关注度不高;其次,东区移动公司西墙等宣传栏因空间有限及宣传信息多,常出现信息“被覆盖”现象,导致受众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因“被覆盖”,造成各宣传栏呈现杂乱差现象,只有经过校大学生记者团或青协社团统一清理后才能得到短暂的整洁;另外广告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得不到有效管理,导致校园处处有广告信息。

(3)横幅。由校大学生记者团负责管理,主要内容有学校重大活动宣传标语、二级学院活动、活动赞助信息及其他信息等;横幅主要挂在东区网球场西侧和西区运动场北侧;一般情况下横幅的悬挂时间不超过一周,通常两天就要撤掉。横幅悬挂常出现杂乱现象,如长短、高低不齐等,且不能及时清理导致横幅飘落等。

(4)展板。由校宣传部负责管理,主要内容有学校重大活动信息、二级学院活动、活动赞助信息及其他信息等;展板主要摆放在东区网球场西侧,摆放时间是活动前后一周时间。展板由于大小不统一导致参差不齐,另外不能及时撤走过期的展板,导致乱摆乱放现象严重。

(二)校园户外新媒体现状。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安徽科技学院校团委根据“网络互动性好、传播快、信息量大的特点”[2],建立了校园户外新媒体平台,主要包括新老图书馆入口处滚动LED显示屏、西区广场大学生传媒中心屏幕。新图书馆入口处显示屏学校会议具体信息和图书信息,老图书馆入口处显示屏企业岗位招聘信息;西区广场大屏幕由大学生传媒中心负责管理,主要播放励志视频材料、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学校活动、旅游指南、军事信息等内容,播放时间为12:00-13:00和17:40(18:10)-20:30。实际调查中,通过对回收的196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获知有164份问卷调查关注户外新媒体(关注新媒体的比例是83.7%),由此可见,户外新媒体的关注度明显高于传统户外媒体。

二、影响安徽科技学院校园户外媒体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指校园户外媒体所属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是影响校园户外媒体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安徽科技学院户外媒体的地理位置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安徽科技学院户外媒体主要分布在学校主干道路旁、学生公寓楼下和东区电信公司的西墙等,由此得出,安徽科技学院户外媒体所处地理位置比较合理,分布区域较广,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但是就安徽科技学院和其他部分高校而言,户外媒体的安置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户外媒体受关注度较低、受天气影响导致传播信息受损、信息容易“被覆盖”等。由于校园户外媒体以室外建筑物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出现外界环境削弱传播效果的现象,如在东区校园内道路旁不合适的区域摆放展板,受天气影响,不仅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不高,还会使受众对活动信息不了解,直接影响活动信息的传播效果。

(二)传播内容。

篇4

【关键词】校园媒体 困境 对策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主的多元媒体得到空前发展,传统媒体遭受到了猛烈冲击。而对于以接受新鲜事物能力极强的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校园媒体来说,这种冲击无疑更加强烈,校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信息传播能力被削弱①等一系列挑战。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不少学者给出了分析和建议。赵殷认为,校园媒体需要探索进行媒介整合,共享校内资源,才能形成传播的巨大合力②;罗自文提出,帮助校园媒体进行全面转型,可借鉴外国高校校园媒体的运作模式,实行校园媒体的社会化运作方式③。这些分析为校园媒体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多站在宏观趋势上做出分析和判断,很少有学者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以单个高校为案例进行的实证研究更为鲜见。本文选取井冈山大学各种校园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研的方式,试图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的困境和转型做出深入探讨。

二、井冈山大学校园媒体概况

1、校园媒体

关于校园媒体的含义,一般认为校园媒体是指以校园新闻采写为内容、以校园师生为传播对象的媒介形式④。笔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扩展应包括报纸、杂志、校园广播、宣传栏(橱窗、海报)、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BBS论坛等校园媒介;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手机报、LED户外显示屏等成为了校园媒体的新形式。本文研究所指的校园媒体便是基于以上的校园媒体概念范围内。

2、井冈山大学校园媒体概况

井冈山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4万余人。自1987年10月17日《井冈山大学报》创刊以来,学校校园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以校报和井大新闻网为主,广播、电视、学院报纸、期刊以及BBS论坛、LED显示屏等为辅的多元发展格局。

(1)纸质媒体。《井冈山大学报》:井冈山大学党委机关报,每半月发行一期,归属校党委宣传部管辖,2011年发行量为12000份/期。《井大青年》:由校团委主办、校大学生记者团编辑出版的报纸,定位为校园生活类综合半月刊,每期发行数量不足5000份。此外,还有以《人文风》、《数理视窗》等为代表的院报,以《后勤服务报》、《教学动态》等为主的机构报纸和以《纵深报》、《广电视野报》为代表的学生自办报纸。

(2)广电媒体。井冈山大学广播站:每天分早、中、晚三档在师生用餐时间段播出,但全校范围内仅有两个广播设备点。井冈山大学校园电视台:目前只有一个校园新闻类栏目,每半月一期,由于学生公寓有线电视接入建设滞后,目前只能在校园新闻网上的视频中心收看。

(3)网络媒体。井大校园新闻网:既是学校向外界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学校官方网站),也是校内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教学教务系统)。BBS论坛:目前井冈山大学有三个由学生创立并管理的论坛,分别为“草样井大”、“井大孜网”、“井冈杂谈”,内容主要为娱乐、休闲、情感交流等,新闻资讯类信息较少。微博:井冈山大学目前还没有设立官方认证的微博,只有井冈山大学学生会和两个二级学院建立了认证微博。

(4)户外媒体。宣传栏:学校在人流密集处(如食堂门口、教学区、校园主干道)都设立了大型的宣传栏设施,常见内容为招考资讯、活动消息以及各类广告信息。LED户外显示屏:目前,井冈山大学共有三块大型的LED显示屏,主要为标语以及提示性的消息。

三、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研究在井冈山大学随机抽取了覆盖了全校20个学院的各年级层次学生和部分教职员工进行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70%,其中,男性48.57%,女性51.43%,大一学生20%,大二学生20.48%,大三学生34.29%,大四学生20%,教职员工5.24%。

本次问卷采用里克特五度量表,主要调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1、校园媒体的影响力、受关注度、参与度

(1)在对学校校园媒体的影响力综合评价上,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选项的比重为38.57%。以年级分布作为自变量、校园媒体/社会媒体做因变量做交叉分析发现,在对校园媒体影响力指数综合评价选择上,大三年级学生最低,大四学生最高,达到64.28%。教职员工对校园媒体的影响力评价普遍不高,选择“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只有2.9%。

(2)对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大众媒体)的关注度对比调查则显示,有超过84.76%的同学“很经常”和“较为经常”地关注社会媒体,而校内媒体则仅为43.33%。

(3)在学生对校园媒体的参与度方面,超过53.34%的学生表示“很少”或者“没有”在任何一家校园媒体发表过作品,选择“很经常”和“经常”的不足18.09%。但有65.24%的同学选择“非常希望”和“比较希望”“在校园媒体发表作品”。

2、获取校园信息的渠道

(1)宣传栏(橱窗、海报)、校园新闻网、人际传播、学生自办报纸处在学生获取校园信息实际渠道的前四位,选择“非常多”和“比较多”选项的分别占到61.43%、58.57%、57.14%和51.91%。排在最后的分别是微博、BBS论坛、广电媒体,均没有超过21%的比重。

造成此排列顺序的原因是多样的。学校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建设滞后,很多宿舍无法收看到校电视台节目。校广播站由于设备因素,广播效果不佳,听众覆盖面狭小。微博没能成为学生获取校园信息主要渠道,是因校方至今没有开通认证微博,仅有少数下级机构实现了认证。BBS论坛由于内容鱼龙混杂,缺乏公信力。

(2)在获取校园信息期望渠道的调查上,宣传栏、校园新闻网、微博、学生自办报纸和LED户外显示屏成为首选,纸质媒体和广电媒体排名仍然靠后。

3、各类型校园媒体的综合满意度

(1)纸质媒体。对校报、团报、院报、期刊杂志和学生自办报纸在时效性方面的评价普遍较低,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选项的均没有超过30%,在准确性上,校报、团报超过一半。可读性方面,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重较低,只有学生自办报纸一枝独秀,超过45%。实用性方面,学生自办报纸稍强,但总体都不高。

(2)广电媒体。广播媒体受硬件设施等客观条件影响,在时效性、实用性、内容丰富性、音效质量、可获得性等各项指标上得分都不高。对校园电视台的综合评价是所有校园媒体中最低的,尤其是实用性、内容丰富性、可获得性与互动性方面表现最糟。

(3)网络媒体。学生对于校园新闻网的评价较为满意,除了与读者的互动性外(44.29%),在实用性、可读性、更新频率、舆论引导性、网站设计和使用便捷性上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均在50%上下。而BBS论坛在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则逊色很多,对微博的评价也不高。

(4)户外媒体。户外媒体在更新频率、内容的准确性、实用性、丰富性和舆论的导向性方面,学生选择“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均没有超过20%。尤其是户外宣传栏、宣传橱窗,在内容实用性和丰富性方面认可分别达53.81%、52.38%。这反映了户外媒体在服务学生、传送各类实用信息上(包括招考、消费、娱乐、各类讲座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四、结论和建议

根据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校园纸质媒体的综合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出于发行周期长、时效性弱、内容僵化、创新意识差、缺乏深度和广度等原因,但大多数学生都有着比较强烈的参与校园媒体意愿。

(2)网络媒体和户外媒体的表现抢眼。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以网络媒体传播为特点的新媒体时代,但井冈山大学还没有建立官方微博,不得不说是一个缺陷,而校园新闻网也需要不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户外媒体延续了传统优势,受众广大,实用性和指示性强。

(3)广电媒体尤其是校园电视台在校园媒体中的影响微乎其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因素影响。

(4)学生对社会媒体的关注度要远超校园媒体,但随着年级的变化,校园媒体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到大四达到顶峰。由于大学生所处环境、追求目标、价值观念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他们对媒体信息的需求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综上,当下校园媒体的表现还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我们建议:

(1)校园媒体要结合自身传播属性和主要受众群体属性与层次,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优势。内容上,要突出为广大师生这一群体的服务意识,提供对他们有实际作用的各类信息,加强交流与互动;风格上,应体现学校特色,获取固定的受众群体。

(2)重视网络媒体和广电媒体的建设。学校要建立官方认证微博,配备专门人员管理;各二级学院和学校各类组织机构也都有必要建立认证微博,形成和学生有效和广泛的互动;完善校园有线电视网络,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采编播人员。

(3)校园媒体的报道重点根据时间和人群应有所侧重。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大四年级特殊群体对媒体关注的提高,满足求职、升学等信息需求。

(4)切实提高校园媒体影响力和作用力,要和学生紧密融合,降低门槛让学生参与进来。此外,在增强校园媒体时效性、可读性、实用性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外界广告,盘活校园媒体的融资、采编、出版、发行等资源。

(5)注重校园媒体融合的发展与建设。设立全校性质的统一的新闻中心,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把最佳资源运用到校园新闻的采编、策划和制作上。

参考文献

①刘江,《网络环境中校报传播形态的衍进与创新》,《新闻知识》,2007(10):103-104

②赵殷,《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特征及运行策略》,《新闻界》,2010(2):109-110

③罗自文,《美国校园媒体建立与运转模式的启示》,《现代传播》,2007(4):120-122

④聂晶磊,《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策略探析》,《新闻界》,2009(2):96-97

篇5

【关键词】高校校报 新媒体 议程设置 引导力

一、高校校报受到不断兴起的新媒体的挑战

高校校报作为党委机关报,高校主流媒体,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其竞争力受到挑战。主要体现在:

1、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分化着高校校报的读者。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的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超过网民总数的2/3。[1]

网民中新增的年轻群体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尤其是高校学生。近年来,各高校校园网的触角逐步深入到学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学校基本单元,网络利用较为充分。校内的各种新闻、动态、事件,甚至是通知和文件等都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网上,并且可以随时更新、修改、上传和下载,从而使网络成为了师生获取信息最为及时和方便的渠道。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手机用户越来越多,86%以上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比任何阶层比例都高。而“网民中的28.9%在过去半年曾经使用手机上过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手机上网成为网络接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2]

当前,以博客、播客等为主的各类私人网络空间层出不穷,手机报方兴未艾,手机电视呼之欲出,这些都使得捕捉新闻、记录新闻不再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专利。数字技术的进步,拍照手机的问世,3G手机的产生,使得新闻事件快速传播。可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师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日益多元化、迅速化和便捷化。

高校校报读者群主要是校内师生,出版周期较长,现在最短的高校校报是周报,大多数为旬报和半月报,还有许多是月报,刊载的报纸大都是“明日黄花”,对高校师生失去吸引力。虽然各高校校报顺时创办了网站,也仅仅是报纸的翻版,在内容和形势上并没有适应新媒体的特点,致使受众不断流失。可见,新媒体信息传播以即时性强、传播面广的优势,不断分化着高校校报的读者群。

2、新媒体的不断兴起,给高校校报的引导力带来挑战。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更新,让新媒体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当前,主要是以Web2.0为技术支撑的第二代网络时代,Web2.0是一种在新的传播理念指导下的新的传播技术,其具有可以向用户端渗透,使网民具有表达、参与、聚合资源等丰富的技术手段,这使传者和受者拥有可以平等对话的权利成为可能。Web2.0的产生,促使博客、播客、维克……一夜兴起,伴随的是“那些一贯被轻视、被忽略的‘微内容’、‘微价值’、‘微力量’由于网络作用而强大的令人刮目相看……过去经典、标准、楷模的光彩不再,它们纷纷被解构、被矮化、被无厘头化了――即所谓的恶搞。”[3]

当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化、思想多元化,要求对过去需要仰视聆听的状态转变为平视的交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跟进,Web3.0、Web4.0时代的网络技术将网络后台进一步向用户端转移,那个时候,资金与规模变得不再重要,“媒介的概念成为一种资讯的空间,传媒的最大介面正在被广大受众的主动传讯所覆盖,并成为受众接收讯息的基础,社会也将由此进入分众传播、窄众传播的‘个人媒体时代’。”[4]那个时候,“个人媒体”即“自媒体(受众自己利用网络技术创办私权媒体)”的兴起,传统价值,甚至于传播的价值和规则都要受到颠覆。

面对这种对传统解构性的颠覆的危险,作为高校主流媒体校报,其舆论引导力尤显重要。然而,高校校报这种舆论引导能力目前尚显不足。

二、媒介的议程设置及其作用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在传统媒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任何一个媒体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必须注重“议程设置”的作用。

早在1922年,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就提出了:“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5]这是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和雏形。

1963年,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提出了一条关于媒介对于其受众产生了何种影响的重要线索:“很多时候,媒介也许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在告诉读者去‘想什么’方面却惊人的成功。”[6][p307]这一结论中的核心元素,成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中心思想。

但“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首次提出概念,是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1972年,他们《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对这一理论假说的核心内容作了经典概括,即大众传媒对某些命题着重强调和这些命题在受众中受重视程度构成强烈的正比关系。这种因果关系表达出来就是,大众传播越是突出某个命题和事件,公众越注意这个命题和事件。通俗地说,就是大众传媒报道什么,受众便关注什么,大众传媒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注什么。这意味着,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salience)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7][p87]

可见,“议程设置功能”假说从认知层面上用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8][p216]或“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9]

但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与迅速发展,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网络等新媒体有着很强的互动性,受众不再受媒体控制,所以在新媒体传播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将会弱化甚至不再存在。

近年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网络环境下不但仍然存在,而且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传统媒体议程设置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网络议程设置则是双向的、互动的、参与的,自下而上的,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流媒体议程设置,有时候甚至成为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资源。其次,“网民议程设置”自发性、分散性、随意性、私人性、个性化,都是传统议程设置所不具备的;第三,其鲜明强烈的个人特征,在新颖、别致、富于想象力等方面,往往超出传统的议程设置。[10]

三、加强高校校报的舆论引导力

高校校报要提高自身竞争力,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舆论引导能力和舆论引导水平。简言之,要把师生的目光吸引到校报上来,这就必须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利用议程设置的功能,把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

1、高校校报要充分发挥自己权威性和公信力,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主动设置议题。面对新形式和新特点,特别是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我们“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齐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11]

高校校报有着百年的历史,是高校发展的见证和历史的记录,在高校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报纸的出版过程有着规范的新闻采写、编辑、制版、印刷、发行等程序。故,校报在高校中拥有着有勿容置疑的权威性。

但校报周期长,时效性差。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各有着自身的优势:广播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电视有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网络、手机报等新媒体新闻传播快、信息量大、受众面广、互动性强。[12][p85-86,p357]

我们要从传播媒介各自优势特点出发,发挥校报在高校媒体当中的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要以校报为权威信息来源设置议题,统一校内媒体资源的传播口径。在学校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重要会议、重大成就、重要经验以及重大事件所形成的重大主题,开展集中的、持续的、突出的报道,以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强势,有效引导舆论。网络等新媒体的快捷满足了受众快速猎取信息的心理,但不能满足其对新闻事件更深层次认识的需求,因此,高校校报还要围绕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善于调动新闻报道的多种表现方式,合理采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现场直播等报道方式,以丰富新颖的主题宣传方式,增强主题宣传的吸引力。”[13]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贴近学校实际、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广大师生”的原则,以此来扩大受众面与影响力。

2、从网络资源中搜集、整理、构建议题,使之成为影响引导师生的力量源泉。在高校媒体的多元传播中,校报要做到内容新鲜、内容为先,就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潮流,运用新媒体优势占领受众群。

作为高校校报舆论引导的对象,知识层次高、思想活跃,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迁,他们心理活动和阅读体验已经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沉默,希望积极参与到舆论当中去,新媒体的产生和快速更新为他们提供了舞台,原先“沉默的大多数”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参与到各种议题的讨论中来,甚至希望能够影响新闻事件的进程。

当对某一新闻事件有不同看法时,受众总想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的在网络公共空间上,有的在私人博客上,当引起大多数“沉默者”的共鸣时,就形成了网络公共舆论。

公共网络空间上经常会不断出现“恶搞”的声音,“‘恶搞’的本质就是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并非无中心,只是表达的方式转变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多元主张、多元审美、多元标准’等等。”[14]这符合高校校报受众群的特点。

但受众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发泄,也有很多理性的、有价值的表达和真知灼见。一般这些都是关于学校改革发展、关于师生利益、关于当前新闻热点事件的话题和内容。校报要尊重这些原创的精神,搜集、整理这些源于网络,发自于心的表达,总结分析,主动设置议题,使非主流的声音成为校报权威的话题。

在传播方式上,要改变过去灌输、说教的模式,通过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方式,通过新闻报道的各种表现形式,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反映出这些声音,以感染受众。

校报还可以在校园公共网络空间上信息和话题,让受众从网络平台上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拓展舆论引导的空间,并反映在最新的校报及广播、电视和网络上,通过优化报纸版面,通过广播、电视报道的先后次序,通过网络头条的设置,通过评论,通过稿件选择,形成强势舆论。

在使用议程设置时,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2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7月

[2]同[1]

[3]喻国明.谈谈WebX.0的社会内涵及其行动逻辑[J].新闻与传播,2008,(3).

[4]赵曙光.数字颠覆与报业创新[J].新闻战线.2008.(2) .

[5]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周鸿铎.应用传播学史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转引章宇光.从“王石捐款门”事件看网络议程设置的特征[J].新闻记者,2008(10).

[10]刘畅. Web2.0时代的“网民议程设置”[J].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08,(8).

[11].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的讲话[J].人民日报.2008,(6.21四版)

[1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13]雷跃捷.把握舆论引导特点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新闻战线.2008,(10)

篇6

就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本刊最近做了一个小型调查,下面是具体的调查结果。

1.媒体该不该报道校园伤害暴力事件?

A应该 92.6%

B不该7.4%

C说不清0.0%

2.如果媒体可以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那么该如何报道?

A客观中性 51.9%

B突出报道,以引起人们的关注3.7%

C低调报道,不渲染 44.4%

3.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最大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A指出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70.4%

B承担社会责任,关注民生 18.5%

C其他(自填) 11.1%

警示

呐喊

只有负面作用,推波助澜

暴露安全隐患

让社会亡羊补牢

4.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最大的消极作用是什么?

A容易引发极端人群的模仿行为 63%

B制造紧张气氛,不利于社会稳定 29.6%

C其他(自填) 7.4%

有的媒体为吸引眼球故意夸大不该夸大的细节,使本应严肃的报道变成了娱乐

炒作卖点,扩散恐慌

有的报道没注意保护相关报道对象的个人隐私

有的报道有媒体审判的倾向

5.你认为后来发生的几起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与媒体以前的类似报道有没有关系?

A有 57.1%

B没有 25%

C说不清 17.9%

6.你认为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利大还是弊大?

A利大 57.1%

B弊大7.1%

C说不清 35.7%

7.你认为媒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应主要扮演好什么角色?

A为党和人民代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10.7%

B守望社会,告知公众新的信息 46.4%

C搭建社会各界了解信息沟通意见的平台 42.9%

简要分析:

媒体该不该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92.6%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媒体应该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只有7.4%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媒体不该报道此类事件。

在报道方式上,51.9%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应以客观中性为宜,另有44.4%的的调查参与者认为要低调报道,不渲染。

70.4%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最大的积极作用是指出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重视。63%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最大的消极作用是容易引发极端人群的模仿行为。

57.1%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后来发生的几起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与媒体以前的类似报道有关系,也有25%的调查参与者认为两者没有关系。总之,过半数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媒体报道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利大,只有极少数调查参与者认为弊大。

对于媒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应扮演的角色,46.4%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是守望社会,告知公众新的信息,42.9%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是搭建社会各界了解信息沟通意见的平台,只有10.7%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是为党和人民代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篇7

关键词: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

1校园网的概念

校园网是高校信息资源的核心,它作为网络的延伸,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学校各类信息资源集于一体,同时不断地聚拢新的信息,为学校的各职能部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文献信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网的建设为我国各院校实现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普及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多媒体教学模式

回顾过去,旧有的教学手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以信息化、网络化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要想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中,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就必须探究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说到教学模式,它是可以体现教学要素之间关系的一种结构形式,包括教的模式和学的模式及有关的教学策略。它的转变可以影响到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甚至可以是教育体制发生改变。所以,每一次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变化,都会使教育事业向前跨出一大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很多方面。这其中也包括与人类进步密切相关的教育事业。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下,新的教学模式即多媒体教学模式出现在各大院校中。它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将教学内容以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有效、灵活地体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高效地接受新知识的一种模式。它的出现使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对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3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当然,有了校园网这条高速公路,缺了好的跑车,这也不能成就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有了多媒体技术这个性质优良的跑车,却没有好的公路,也是会影响它的性能发挥,这时人们就把目光投向了这两个亮点上。如果能够将二者很好的统一在一起,那岂不是会带来更高的效力。新型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将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平台有机结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环节中,以此来实现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创新和优化。

3.1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优势对比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环境而建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它既体现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视为教与学的中介和桥梁,又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参照作用。在高校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型)多媒体教学模式。(1)传统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传统教学模式大都采取教师板书授课方式进行,其呈现的效果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其教学模式从目标上看,重视分数,轻视能力,忽视综合素质培养;从操作上看,手段落后,过程简单,缺乏创造性与实践性;从时效上看,关注眼前,急功近利,不求未来发展;从信息传递上看,信息量小,学生缺乏信息加工的自由度;从师生关系上看,以教师中心,学生比较被动。(2)(简易型)多媒体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教学信息以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形式直观呈现,生动地作用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模式大都采取教师利用移动存储设备拷取课件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模式在高校中比较常见,虽然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但由于其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使其教师使用教材单一、陈旧的不足暴露无遗,从而使授课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3)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型)多媒体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它既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又能通过校园网的数据互连互通功能,将多媒体教学环节纳入高校共享资源中,因此它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性、交互性。打破了课堂传统的演示型教学,变为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完善、学习与交流多元化教学模式。综上所述,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为高校教学服务。授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利用课件资源服务功能将授课内容上传,教师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预览,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也可以通过此功能进行有目的的预习。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授内容的难度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以图像、声音等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也可以申请把上课的整个过程进行录制保存,授课后,调出并查看课堂教学录制影像,了解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以便做进一步的课堂规划,促使教学过程更加的完善。另外,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在接受课堂中教师讲解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地利用校园网中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或互联网中的相关资料,根据需要进行下载学习,作为一种课堂学习的辅助手段,来补充自身的知识。

3.2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思考

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给教学过程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但由于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也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1)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过度依赖,将自身的主导地位让给了多媒体网络,以多媒体课件代替一切,而本身却在为课件服务,使本应产生的效果背道而驰。多媒体和校园网络都是正在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虽然先进,但没有教师的正确教学理论指导,用其所做的教学设计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摆正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态度,适时、适度地应用,使自身及多媒体网络所具备的优势完美地体现出来。(2)教师可能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教学课件内容做得过于集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件像电影画面一样一闪而过,而学生却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所听到或看到的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下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还有的教师将课件做得过于复杂,使课件显得画蛇添足,失去了课件的简洁、扼要,教学重点也发生了偏移。(3)教师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发挥在校园网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的优势。(4)学生作为教师授课的对象,既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也要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平台上主动预习、温习老师的课件内容,真正掌握老师的课件内容。(5)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学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任何独立运行都不能发挥其强大的信息教学的功能。综上所述,教师作为培养祖国新一代人才的引导者,本身应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模式与校园网之间的依附关系,借助校园网平台将多媒体教学逐渐变成课堂与课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主动学习互联网中优秀的课件资源的优势,补己所短,增加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尽可能将重要信息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体现在课件当中,对于复杂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或其他方式进行表达,作为多媒体教学平台的管理人员,也应努力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多媒体数字课程中心,利用校园网进行数据共享,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3):31-33.

[2]刘国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2):34-38.

[3]郭平.对教育技术发展中观念转变的一些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2):19-22.

[4]张新明,李国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83-86.

篇8

关键词:校园媒体;校报转型;报网互动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1-0049-02

一、“校园媒体”概念介绍

校园媒体一般是指以校园新闻采写为内容的,以校园师生为传播对象的媒介形式。校园媒体一般包括校报、团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杂志、校园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笔者选取校报为例进行比较分析。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当前校园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媒体。校报留存性强,报道深刻,风格严肃,管理严谨成为校园媒体中最有权威的媒体,但由于校报的出版周期长、版面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传播效果。

二、著名校园报纸介绍

(一)《北京大学报》

《北京大学报》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日刊》,创办于1917年11月16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正是基于这么一份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继,使得它有丰厚的人文积淀,自身也多了份历史责任感。

2001年,《北京大学校刊》在高校中率先改为对开四版,并且扩大了容量,提高了层次,主要有要闻版、综合新闻版、学术版、副刊版。值得一提的是该报的发行量,目前发行量近1万份,不仅包括它的校内发行量,同时它与全国100多所高校有交流关系,并上送教育部、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北京市教委。北大校报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的校报之一。北大校报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办用中德文出版“奔驰副刊”,并发往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部。这也为北大校报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为报纸的再发展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准备。

(二)《清华校刊》

《清华校刊》于1926年创刊,1992年改名为《新清华》,固定为每星期五出版。多年来《新清华》始终拥有一支业余记者和通讯员队伍,他们是来自基层的教职工或大学生、研究生,这不仅给校报带来了一些优质的稿件,同时也培训了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复旦青年》

《复旦青年》是由复旦大学团委主办,是复旦大学校内唯一的一份对开大报形态的学生报纸。《复旦青年》新闻中心下设三个分部,主管新闻、观察、视线、人物四个版面;学术思想中心下设两个分部,主管思纬、天下、读书、专栏四个版面。

(四)《中国人民大学校报》

《中国人民大学校报》创刊于1950年11月7日,原名《人民大学周报》,现为周刊。报面为对开四版,一版要闻版,二版视点版,三版校园版,四版副刊。常设栏目有:“求是园”、“院系聚焦”、“名师剪影”、“百家廊”、“春笋”、“紫藤园”、“校友之窗”等。

三、校园媒体生存现状

虽然校园媒体依托高校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人力资源,然而许多校园媒体的生存环境却十分艰难。

校园媒体大多根植于学院党委,所以其功能仍在实践着对管理层面的信息传达和校园文化活动成果的通报,并且信息量小、周期性长、互动性差、服务性弱。这也给校园媒体带来一个尴尬的处境。

(一)受学校党委管束,限制多、内容僵硬,与学生距离远

校园媒体一定程度上是学校党委的意志灌输,必须履行学校党委的意志,内容在一定成度上有束缚,限制多,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的眼光。

许多校园媒体每期的选题受学校领导、老师都会干涉,强制性要求要把学院的一些会议新闻、讲座、领导发言等内容放入报纸重要位置,占据大量篇幅,留给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则很小。板起脸孔用僵硬的语言记录“某年某月某某会议在某地召开,某领导发表了某言论”,这样的套路是校园媒体新闻报道的惯用手法,多年来未有大改变。这样的新闻报道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不能吸引他们的目光。

(二)发行周期长,时效性弱

校园媒体基本上发行的都是半月刊、月刊,有的甚至是季刊,新闻时效性比较弱,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如此便捷的网络时代,校园媒体的时效性已经成为制约它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校园报纸一个月只能发l~2期,经常头版上写的新闻发生时间是这个月的,等发到读者手中的时候已经是下个月的事了。时效性的削弱导致大家对校园报纸的期待值变得很低,许多新闻在看到报纸之前同学们已经能够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不再需要从校园报纸中了解信息了。

(三)创新意识弱,陈词滥调,深度与广度不够

校园媒体报道的新闻多半是校园内发生的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学术文体活动信息及一些同学教师的访问,很少能跟社会接轨。而且在报道上,也都是走传统校报的新闻报道模式,缺乏创新,报道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四)没有经济报酬,奖惩机制不完善,挫伤学生积极性

校园媒体作为学生实践的平台,大部分都没有经济报酬。学生属于免费劳动力,如果不是本身对新闻事业有热情的同学,很难长久坚持在这个平台上保持工作热情。虽然许多校园媒体都有自己的考核机制,对于表现突出和表现不好的同学会有相应的奖惩,但是大部分的考核规定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奖励机制也多半是空有其名,很难真正从心理上激发他们投身校园媒体的热情。

四、校园媒体的转型趋势

对于胸怀传媒理想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媒体的存在意义不仅仅只是一个锻炼的平台,它更符合新闻学子对新闻理想的追求,符合青少年对自由和真理呐喊的渴望。尽管校园媒体和社会媒体无论在公信力还是影响力上都存在着巨大差距,但校园媒体在有限的空间里还是进行了不少大胆创新的尝试。下面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中心的《新锐》报为例子,具体阐述校园媒体转型的方式:

《新锐》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分院下属的一份院报纸,每月一期,每期8个版面,分别为“新闻眼”、“新闻耳”、“聚焦”、“视界”、“人物”、“黑白集”、“文思”、“校园IO”。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体外,《新锐》还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版”报纸,率先在校园内实现了“一报一网,报网互动”。网络版更将触角伸向了校园外,伸向社会。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类事件,《新锐》网络版都会有简讯和学生的个人评论呈现。另外,《新锐》还与校外媒体和高校合作,开辟专栏和专版。例如与文化期刊合作开辟国学专栏“再造文明”,在校园内普及国学;与著名乐评人neo、tata等合作开辟乐评专栏“原色音谋”,每周推荐新歌和经典作品回顾;与

“浙江之声”电台合作,在西南旱灾期间,通过浙江之声远赴云南的特派记者,实时西南旱灾最新情况。

(一)专业性

不同的校园报纸有自己不同的定位和视角,《新锐》作为一份传媒与人文学院的报纸,除了在做好常规的校园新闻报道外,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上也有许多实践,力争打造一份新闻传播学方面的专业校园报纸。

《新锐》新闻版开辟了“业界动态”专栏,每期会给大家介绍新闻学、传播学界的最新动态,包括新书推荐、活动预告、名人微博、学术争论等。同时通过报纸平台,举办“人文大讲坛”,邀请学界、业界的著名教授、记者前来讲座,与同学面对面交流,打造学术型、学习型的校园媒体。

(二)思想性

让学生放开手来做校园媒体,最根本的是要改变其对管理层面的信息传达功能和校园文化活动成果的通报功能,在校园新闻的选取上严格按照新闻价值本身来做判断标准。大学生是思维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的一个群体,是思想喷薄而出的时候。提供广阔的校园媒体给大学生做实践平台,让他们把对社会的观察、对生活的思考都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这才是让校园报纸真正被读者喜爱的方式。

《新锐》的“聚焦”、“视界”、“黑白集”分别是深度报道、调查性新闻和思辨性评论的呈现平台,这些版面每期都会选取校园热点,社会热点新闻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进行多方观点呈现。即使你只是个学生,但是如果你对某新闻事件有自己的认识,有话想说,就可以用你自己的文字风格来表达。另外还开辟有“新语新声”专栏,每年大一新生入学后给他们平台展现自我,并且会有高年级的同学给他们的作品作点评。

(三)服务性

校园媒介主要以在校学生和老师为主,突出其对学生和老师的服务功能,提供对这个受众群体有实际作用的新闻信息。《新锐》网络版每晚更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并且提前一周汇总公布下周校园内将举行的各类活动信息,同时各类社团组织的活动信息、杭州市区的各类讲座、演出信息。还特别开辟有招聘、培训、留学、考研等各类实用信息。

(四)“高校联盟”

篇9

    (一)侵犯着作人身权

    1.侵犯署名权、发表权。前者主要表现为编辑在发表、引用作品时不署名、署错名、多署名,更有甚者恶意遮挡、消除着作权人设置的署名标识。后者主要表现为,校媒机构事先隐瞒作者或未经作者同意,就将其作品发表。

    2.侵犯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表现为校媒机构未经作者同意,在发表作品时擅自大幅度修改、删节,甚至改变作者原意。另外,校媒机构编辑在转载、摘编网络新闻或校外媒体新闻,转载、摘编或引用专家简介时也经常不署名、署错名,同时侵犯了原文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

    (二)侵犯着作财产权

    这种情况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大多数校媒机构没有建立稿费支付制度,极少数既有制度也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着作权法规定,着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取得相应报酬,因而学生作者作为着作权人有权获取稿酬。但实践中此权利并未获得足够重视,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给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或任职证明以进行精神激励,并未形成固定的稿费支付制度;有的校媒机构即便制定了相关制度,也因为经费不足、稿件来源不明、无人主张权利等现实问题,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2.不规范的作品使用方式主要表现在:校媒机构之间未经作者同意,更未支付报酬,就本着“互相帮忙”的“惯例”,直接以复制、转载、引用、改编等形式使用作品,导致着作权人权利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有效保护。

    (三)同时侵犯着作人身权、财产权

    校媒运行实践中对着作权的侵犯往往是着作人身权与着作财产权相伴而生,纷繁复杂。仅举一例:甲、乙共同制作了一段视频,用于所属校媒机构A的活动现场播放。A机构负责人取得视频后又擅自将其上传到了部门官网。有一天,校媒机构B的编辑丙下载了该视频,并在另一场晚会公开播放。由于节目时长有限,丙擅自大幅删减了该视频,隐去了作者姓名。视频播放后,其它几家校媒机构纷纷向丙索要视频副本,丙觉得大家互相帮个忙未尝不可,便应允下来。3个月后,甲、乙意外地在一个大型商业活动现场看到了该视频,但视频中并未出现自己的名字。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向甲、乙支付过任何报酬。综上不难看出,甲、乙的署名权、复制权、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系列着作权遭到了侵犯。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影视;微电影

中图分类号:G434 中图分类号: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0-02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发广播影视信息资源,拓展广播影视功能,将“微广播”、“微电影”纳入学校教育,探索运行机制,提高影视活动的教育实效。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以群众性广播影视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对影视教育功能的认识,使影视教育成为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新兴技术,为群众性广播影视活动开展提供软硬件保障

校园广播电视活动初期模式是在录音棚、摄像机、编辑机等条件支持下进行的,由于设备限制,仅有少量的学生参与活动,鉴于团队力量限制,校园自制影视节目比较单一,节目数量少,收看形式也主要是集体收看为主,教育功能得不到再提升。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广播电影电视制作的门槛越来越低,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既可作为拍摄、录音设备,又可以作为编辑设备,而且能直接,做到了影视设备最简化,广播影视设备的购置成本大幅降低。现在推广数字化学习的学校很多,大部分学校将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运用在个性化一对一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我们让移动终端发挥最大效益,尝试将移动终端延伸运用到课外,让学生拿起pad拍摄自己眼中的校园、录制自己的心声。基于移动终端的视音频编辑软件很多,操作简便,能满足学生制作需求。一年来,我们推荐学生利用录音软件录制广播节目;利用美图秀秀、天天视频等软件可以把拍摄的主题照片进行修饰并串联起来,加上适当字幕、音乐,形成多媒体影视作品;运用Pinnacle Studio或者完美视频等软件,可以把平板、手机拍摄的视频片段简单处理,加上转场、特技、配音、字幕,制作出“微电影”。这其中有的软件可以免费使用,有些需要购买,但也只要几十元钱,这些经费是学校能够承受的。若干学生组成小团队可以利用便携式设备进行广播节目和影片的制作,这带动了校园微广播、微电影的兴起。

二、完善机制,保证群众性广播影视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扫除技术障碍,我们在信息技术课上进行基于平板电脑的视音频处理教学,经过3-4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小组协作实现图片、音频、视频的采集与编辑制作,影视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微电影制作提供了一个最可靠的物质基础。

一年来,我们主要征集以下主题作品,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其中,拓展学校广播影视教育的自制节目渠道。

1.校园广播班级办。校园广播是实现思想教育、行为习惯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每个学期开始,学生中心确定每周校园广播的主题,以班级为单位招标制作8-10分钟微广播节目。为了提高班级参与的积极性,以加分形式纳入班级考核。中高年级各班均组成编辑、播音、制作团队,精心策划制作,上传后的节目由学生中心专人负责审核,优秀节目在校园广播集中播放,所有上交合格的节目将在校园网上供学生点播。这样既减轻了辅导老师的压力,又可以让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2.校园写真尽情拍。为了让学生更加全方位了解学校,我们征集校园写真的视频节目。学生根据学校常规教育、重大活动或者季节特点筹划节目。学生可以结合“十好习惯”教育拍校园现状,结合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拍筹备活动,结合节水节电等专题拍学生的想法做法,根据季节介绍校园的开花结果植物,结合时事采访同学的关注点……这样,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报道中来,节目可以是以事件经过为主线,也可以个人(或者团队)视角评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由于是学生自主创作,往往带有儿童独特的视角,将更好被学生接受,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3.校园之星秀自己。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其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前的校园影视由于精力有限,往往以宣传典型为主,不能照顾很大的范围。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草根阶层登上舞台已经司空见惯,我们以微电影为载体,让学生能在微电影舞台上充分展现自己,让其他人也欣赏到自己的特长或成果,从中收获成就感,分享快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两三个人合作进行拍摄,反映自己正面形象,让同学认识自己。这种草根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形象展现出来,倡导多元评价,实现关注自我的现实世界,增强学生发展自信。

三、自我教育,广播影视助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由学生自己创作的微广播、微电影,其“微”性正好符合小学生的求快求全心理。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不仅能够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清楚,并且能够反映校园现实问题,给人或以乐趣或以启迪,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升学生基本素质

从制作主体上看,微广播、微电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许多学生能加入到创作者、传播者的行列中,开始自己创作、拍摄、剪辑、上传、欣赏微电影,使得参与的草根阶层有极大的成就感。微广播、微电影的创作通常由3-5人小组完成,有分工明细表和创作计划表,在各个阶段,由专人负责,但是定稿时大家都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创作过程中,大家感受最深的是交流与沟通,有争执,但最终会达成一致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大家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从内容上看,微广播、微电影的题材丰富,但都是取材于学生生活,学生可以自主参与、自由表达愿望和诉求,满足了学生的主体性心理。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针对事件的看法不一定完全相同,学生制作的微电影关注校园热点,影片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微电影创作中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很大,微电影的创作最注重的是创意,微电影的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微电影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需求,比起教师的说教更能打动学生,更能让学生接受教育,从而使学生能有效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个小组以校园节能为主题,利用课间做操时间在校园巡查,拍下没有熄火的班级和办公室,制作成微电影,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后来大家都非常注意节约用电的问题。

从传播方式看,微广播、微电影除了统一播放外,还可以到网络,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浏览。影片本身的吸引力,加上移动性、即时性、互动性、自主选择性等特点,符合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学生还可以借助于QQ、微信等公众软件进行传播,拓展教育传播渠道。微电影的创作有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通过分享,让自己身边的朋友进行关注,增加点击率,扩大影响力,学生可在观影时发表自己的评论、想法,查看并回复其他网友的意见,实现及时的、全方位的互动,比传统的影片时效性更强,更有说服力。微广播、微电影形成更大的话题,形成“蝴蝶效应”达到广泛的传播以及全员的参与讨论,扩大传播的影响范围。

2.学生在广播影视作品制作中提高自我表达能力,提升了信息素养

学生团队要创作广播影视作品,必将从撰稿、拍摄、制作、评价等诸方面下功夫,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作的能力。微电影拍摄是按剧本要求分镜头拍摄,每个镜头都要精心设计,拍摄的素材需要认真取舍,然后利用音视频工具把这些素材按剧本设计进行编辑,添加配音、转场、特效、字幕等,最后生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学生经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基本掌握多媒体信息的获取、管理、处理、与评价,大大提高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在微电影创作中,学生也学会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例如,在拍摄外景时,有些人物未经同意出镜的,要尊重个人的肖像权,在画面上打上马赛克等。

总之,技术创造未来,学校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教育与社会发展新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通过微广播、微电影融入学校教育,增进了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他们更紧密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