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媒体范文
时间:2023-03-30 15: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国媒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具体来说,媒体产品(media-relatedoutcome)和支持性的资源(supportingrecourses)是分别为每个年级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为每个年级的不同的媒介素养课程都有设立了不同目标。媒介素养课程的内容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紧紧相关,这一点在大西洋省份的课程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今的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所获信息内容越来越简单,通常是从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资源中所得。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和评价他们所看到的内容,与教学生如何判断在书本上读到的内容,是同等重要的。
大西洋省份的初中媒介课程有三大特点:分版块从易到难设置内容(“听和说”,“读和看”,“写作及其他表达”),分年级设立教学目标,统筹建立媒介教育课程库。七年级媒介素养课程目标。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的初中媒介素养课程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授课、游戏、一对一辅导,这三种形式适合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规模。而课程的内容则包括了初中生可能接触到媒介的方方面面。每一个课程在设计时,都标明了该课程适合的年级。这种课程库的建设具有有效性: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接触的媒介内容,在课程库里选择适合学生的课程,使授课、游戏、或者辅导的效果优化。
将我国部分省份作为整体,设计和执行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将部分省份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出一套媒介素养课程,不仅可以减少经济和教育资源的开支,而且能将力量集中起来优化对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在课程设计完毕后,被整合的省份应当严格执行该体系。由于大众媒介的技术和内容不断变化,老师应该在执行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接触媒介习惯的变化,并对课程体系进行反馈,使得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不断更新。
媒介素养课程的设计须要整合到已有的课程之中。我国已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决定了新增加课程的局限性,而教育资源的缺乏更是给西部地区提出了挑战。将媒介素养课程整合到初中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课程中,能够满足我国青少年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体系的设置,还极大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篇2
外国文学课程也和其它所有课程一样,以文字PPT的方式来总领教学进度,描述每一章节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点,它比传统的板书要快捷、美观、清晰得多。但此处我们要强调的是,外国文学课上文字PPT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即用来展示作品文本。外国文学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单靠教师的诵读,很难把握住其风格和意蕴。只有借助于文本的展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品读体味,才能拉近审美距离。因此,我们精选外国文学原著中的某些重要章节,将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下面这首现代主义诗歌为例: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是20世纪影响很大的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名为《在一个地铁车站》。据诗人自己说,他在一个地铁车站,忽然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孔,有儿童的,有妇女的,于是努力寻找能表达他瞬间感受的文字,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终于用这两句诗固定下来。这首诗诗意跳跃,感觉微妙,稍纵即逝,如果没有文字展示,没有基于文本的一个个意象的解读,是很难捕捉到它的韵味的。又如在讲到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艺术特征的时候,理论上是这样表述的:它打破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则,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缺少逻辑性的的语言来从总体上突出世界人生荒诞的主题。如果说前面的几个特点还可以由老师来讲解的话,那么什么是“缺少逻辑性的语言”,这是很难描述的,只有通过剧本中的文字来说明了。我们摘取了剧中人幸运儿的一段独白:幸:天是那么蓝那么澄澈那么平静这种平静尽管时断时续总比没有好得多但是别这么快还要进一步考虑到泰斯丢和丘那德的人体测定学院的未完成的研究结果早已断定毫无疑问换句话说除了依附着人类的疑问之外别无其他疑问根据泰斯丢和丘那德的未完成的劳动的结果早已作出如下的论断但是别这么快不知什么原因根据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的结果已毫无疑问地断定鉴于波波夫和贝尔契不知什么原因未完成的劳动以及泰斯丢和丘那德的未完成的劳动已经就业已被许多人所否认的论点作出论断认为泰斯丢和丘那德所假设的人认为实际存在的人认为人类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尽管有进步的营养学和通大便药却在衰弱萎缩衰弱萎缩而且与此同时尤其是不知什么原因尽管体育运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如网球足球田径车赛游泳飞行划船骑马滑翔溜冰各式各样的网球各种各样致人死命的飞行运动各式各样的秋天夏天冬天冬天网球各种各样的曲棍球盘尼西林和代用品总之我接下去讲与此同时不知什么原因要萎缩要减少尽管有网球我接下去讲(第一幕)当这段没有标点符号,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的文字被呈现出来的时候,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显然他们之前从未接触到这样的作品,对荒诞派戏剧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而这张文字幻灯片,学生很直观地领略到了“荒诞”的风格。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二、图片的使用
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外国文学课件中的图片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方面的丰富的背景性资料,对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都有着较强的辅助作用。比如规模宏大古希腊剧场的图片,显示了当时戏剧的繁荣和希腊人对戏剧的爱好;罗丹雕塑的穿着睡衣、顶着硕大头颅的巴尔扎克立像的图片,十分传神的表现出了这位文学巨人惯于在夜间勤奋工作的习性等。西方文学还有这样的传统,即它经常与艺术同步发展,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单以文学的样式,而且还会以绘画、雕刻等样式来呈现,这些绘画、雕刻本身就是一件件杰出艺术作品,它们从不同的维度诠释和强化了文学名著的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课上也将这些艺术作品的写真图片展示出来。比如在介绍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时候,配以古希腊的艺术家菲狄亚斯雕刻的《命运三女神》的图片。女神们的头部虽然都受到了损坏,但那由质地很薄的希腊式长袍包裹着的身体却是如此的优美丰盈,充分显示了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这些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希腊神,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兽形妖灵的神,让同学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身上的人性的闪光,希腊文学所特有的人本精神也由此可以窥见一斑。再以《哈姆莱特》中“奥菲莉亚之死”的以一场为例。莎士比亚的描写极为凄美动人,浸满了哀伤的诗情:在小溪之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到那里,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紫罗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儿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第四幕第七场)我们在课件中将这段文字配以19世纪英国画家米雷的著名油画《水中的奥菲莉亚》,这幅画描绘了这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落水而亡的瞬间,以空间艺术的方式生动地再现出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场景,既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后来劳伦斯•奥利弗在他导演的最经典版本的《王子复仇记》电影中,就完全搬用了这个画面,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音乐的选配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唤起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把音乐的活水引入文学的殿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调沉闷的气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有些文学体裁本身已经包含了音乐的元素,尤其是诗歌。外国文学史上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诗人都十分重视诗歌的内在韵律,追求诗歌与音乐、绘画的结合。在外国文学课上,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诗歌插上音乐翅膀,让它带领我们在人类精神的广阔天地里自由地翱翔。比如,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有一首名诗叫《天鹅》,描写天鹅安详自在地在湖面上缓缓游走的情景,突出天鹅美丽、优雅、纯洁、高贵的形姿与品性,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根据诗歌的内在节奏,配上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鹅》,那柔婉舒缓的旋律,宁静深沉感情,与诗歌的唯美意境水融,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再比如,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爱情诗《当你老了》配上音乐诵读,抒情主人公那“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的诗句就显得格外的深情绵邈、感人肺腑,从而引起所有人深深的共鸣。外国文学史上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即有相当多的文学名著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比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18世纪法国启蒙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贝多芬谱曲的《欢乐颂》,歌词取自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篇;比才的歌剧《卡门》由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大家对《费加罗的咏叹调》《欢乐颂》《斗牛士之歌》等曲目都耳熟能详,但是对小说、戏剧、诗歌却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让音乐与文学“牵手”,使二者互相生发,互相补充,这样既可以消除同学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调动他们去进一步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又可以营造审美氛围,培养学生较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和较为深厚的人文胸怀。
四、影像视频的播放
篇3
中俄“国家年”中媒体的作用
大众媒体通过各类新闻报道、策划媒介活动、对内对外传播信息等手段,与外交相互配合,从而促进两国的外交关系发展。为办好中俄“国家年”,中方组委会成立了包括传媒组在内的10个工作组。传媒组负责人、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认为,传媒组在“国家年”中的主要任务是以下几项:一是组织有关中俄“国家年”的新闻工作;二是开展“国家年”的交流活动;三是组织中俄媒体对“国家年”的一些重大活动进行报道。
在“国家年”框架下,媒体开展了诸多具体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设立官方网站。该网站由新华社承办,除中文版外,还设有俄、英、法文版。该网站对两国部长级官员进行了大量的独家专访,内容涉及两国的外交、新闻、教育、文化、科技、贸易、军事等方面。
2、搭建信息桥梁,加强两国媒体间交流。中俄双方签署了“国家年”期间的媒体合作计划。此外,举办了“中俄媒体研讨会”,中俄两国的50多家主流媒体和新闻研究机构参加了研讨会,旨在推动两国媒体在“国家年”中的合作。
3、策划媒体活动。在“国家年”框架下,策划了“中俄友谊之旅”大型跨境采访报道活动。该活动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广电总局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承办。活动从北京到莫斯科沿途进行采访,探寻中俄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与现状,展示沿途人文与自然风光。参加此次报道活动的7家中国媒体发表各类新闻报道共计500余件、图片800多张。这些报道在中俄两国掀起了“俄罗斯热”、“中国热”。
4、设立“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为鼓励中国新闻界对“俄罗斯年”活动的报道热情,俄罗斯新闻社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签署了“俄罗斯年”中文报道新闻奖评选活动协议。这是中国记协第一次与外国新闻机构合作评奖。
媒体外交的传播模式
在全球化语境下,媒体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而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媒体外交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与传统的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军事外交共同构成当代外交的几种形式。
在这一传播模式中,政府举办外事活动并且向媒体传播信息,媒体通过策划活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传播国家形象等方式影响受众,受众形成的公众舆论能够推动政府外交。该模式突出了媒体策划的重要性;传统上以国际广播为主的对外传播渠道让位于网络传播;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众的反馈信息使媒体得以了解传播的效果,并对后续的传播行为施加控制。
媒体对“国家年”的报道,是对传媒“象征性现实”的建构,这种“象征性现实”不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经过了媒体“把关”的、经过加工的、带有结构秩序的、符号化后的人工现实。在对“国家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对受众传播大量的正面报道,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媒体通过影响受众脑海中的现实图景,旨在营造正面、积极的公众舆论,从而推动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在“国家年”活动中开展媒体外交,国家形象的传播是核心。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主要体现在别国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大众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尤其在国际传播中,大众媒介决定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国家年”中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篇4
第一,电视仍是外国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首选渠道,未来五年内网络媒体将可能成为五国民众获取中国信息的第一媒介。
五国受访者在回答通过哪些传播渠道了解中国信息时态度基本一致。在列出的8种传播渠道中,电视、网络、报纸成为五国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三大传播渠道。其中,在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民众看来,电视是了解中国信息的第一媒介,俄罗斯民众首先选择网络。而在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民众心目中,网络是仅次于电视的了解中国信息的媒介。但对于文化传播的重点人群青年人群和精英人群(本调查将15-24岁的人群界定为青年人群,将获得硕士学位及以上学位的人群视为精英人群)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解中国的第一媒介(参见表1)。
第二,网络媒体是四国民众最信任的媒介。
在回答对新闻出版业、电视台和互联网的信任程度这一问题时,四国民众(俄罗斯没有该数据)对互联网的信任度位列第一。青年人群和精英人群也持相同态度。四国民众总体和四国青年及精英人群都最信任互联网(参见表2)。
第三,在互联网上获取中国信息以自主搜索方式为主。
在问卷列出包括微博客(如Twitter、Weibo等)、即时通讯工具(如Skype、QQ、MSN等)、网络视频、广播网站(如YouTube)、社交网站(如Facebook 、Q-zone等)、维基百科、个人博客、英文搜索引擎(如Google)、 中文搜索引擎(如Baidu)、本国媒体新闻网站、中国媒体新闻英文网站、中国政府英文网站、中国非政府英文网站、手机网络等选项中,五国受访者选择的前三位中英文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占了相当的比重,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具体情况见表3。这说明对于五国民众中大多数人,获取中国信息的互联网资源还不具备定读性(引起读者稳定阅读兴趣的特性),五国民众仍然以自主检索的方式查找中国信息。
第四,各国媒体新闻网站仍是精英人群获取中国信息的主要互联网资源之一。
表3显示除了印度之外,社会精英选用本国媒体新闻网站获取中国信息的比重超过社会总体和青年人群的比重。这说明这一部分人群会定期使用固定媒体的新闻网站查阅中国的信息。
第五,中国网络资源在向五国民众提供中国信息方面处于劣势。
调查中,中文搜索引擎(如Baidu)、中国媒体新闻英文网站、中国政府英文网站、中国非政府英文网站的被选频率在五国中都是最低的(参见表4)。
第六,中国政府主办的几大重点网站在国外的影响力亟待提升。
问卷还调查了五国受访者接触中国开设的重要的对外传播门户网站的情况。②我国主要的官方英文网站包括六大中央级英文网站(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国际在线、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日报网)。调查显示,五国民众对中国的主要英文网站所知甚少,使用频率也较低。几大英文网站的受众接触率相差不大,中国政府主办的几大重点网站在国外的影响力亟待提升。
问卷设计了测量受访者使用中国对外媒体程度的三级指标,即“没有接触过”、“接触过1-5次”和“接触过5次以上”,分别赋值为0,1,2。为了避免0对最后均值的影响,这三个值分别被重新编码为1、2、3。本研究将受访者接触中国对外传统媒体的得分值重新编码,再加总成一个新值,代表受访者对中国对外媒体的使用程度。值越大,代表使用的程度越深((参见表5)。
本研究分析了对受访者收入水平、受访者与中国的亲密程度、受访者对中国媒体的评价与受访者对中国对外传播传统媒体的使用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收入水平是以问卷中受访者的“家庭税前年收入”来衡量。与中国的亲密程度从“是否到过中国”、“是否有中国朋友”和“是否会说中文”三个方面来衡量。本研究将可信、全面、准确和公正作为受访者对中国对外媒体报道的评价标准,分别与受访者使用中国对外媒体的程度做相关分析。
在中国对外媒体使用因素相关分析中,五国受访者情况接近。五国受访者的收入水平、与中国的亲密程度,对中国媒体的评价与受访者使用中国媒体的程度正相关。也就是说收入水平越高的受访者对中国对外媒体的使用程度越高;与中国越亲密受访者越倾向于使用中国对外媒体;对中国对外媒体评价越高受访者越倾向于使用中国对外媒体。
基于上述调查,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科学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外传播。
第一,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优劣势。
网络传播在时间、空间、技术层面上最大限度的开放性赋予网络新闻传播交互性、海量型、多媒体、及时性、个人化、超文本、高速度等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同时,网络新闻传播也有其特殊局限性。如:页面第一视觉区域有限使人们不能对全部版面一览无余;互联网是立体网状结构,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一个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残缺等。正是这些网络传播的特殊优势与特殊局限性并存,对网络传播有较之传统媒体不同的特殊要求。
第二,网络新闻要适应网络阅读模式。
与在互联网上高速阅读新闻、主动选择新闻适应,受众进行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是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型、忽略性。让读者逐字逐句在网络上阅读新闻只会使读者感到疲惫与厌倦,从而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所以,我们的网络新闻稿件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翻译—复制—粘贴,需要根据网络手中的阅读模式撰写稿件。
第三,主动培养对外传播重点人群。海外受众了解中国信息媒介使用群体特征各不相同,应因地制宜开展多渠道、多媒体、全方位的“精准”传播,找准活跃人群,主动培养重点人群。
美国青年是了解中国信息的活跃人群,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中使用非媒介渠道的比例最高。相比总体受众,德国青年受众和高学历受众接触信源、了解中国的活动更为积极。在俄罗斯35-44岁和45-54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受众群体是使用非媒介渠道了解中国信息的活跃人群。我国的非媒体对外传播渠道在印度中产阶级、中青年和中高学历中影响较大。
华裔和地理接近地区人群是中国媒体使用的活跃人群。在美国和德国受访者中,“中国大陆媒体”最主要的使用群体是华裔。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受访者使用中国大陆媒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与语言和媒介使用习惯有关。
另外,青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人群,是文化传播的重点培养对象。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问题上,我们要努力使国外青年成为解决方法的一部分。
「注释
①在下面的分析中,由于四舍五入,百分比的加总可能不是100%。
篇5
关键词:传播软实力;对外传播;深化策略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所谓“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传播力而形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包括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会展、动漫游戏、新媒体等可以产业化经营的文化产业。在这一形势下,迅速增强媒体的对外传播实力,加强国家传播力建设,是包括国家级媒体以及地方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纵观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家媒体机构的传播状况,并在横向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大体模式与特点,对于今后的具体实践将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报道能力不断增强,先发制人意识逐渐显现,以期争取“国际话语权”
随着全球化的继续发展,国家传播能力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思想的开放性、公正性与报道角度的新鲜性,也在于报道的及时性与权威性。中国的媒介机构一改以往在国际传播中被边缘化的局面,不再联篇累牍的转载国外的关于重大事件的报道,逐步重视话语优势的争取,善于对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主张。而且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与在场参与。到2010年底,新华社的驻外记者站将增加到近200个,而相比有些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记者站还不到60个。现在每个新华社驻外分社都有至少一名可以采集影像的记者,提供包罗万象的电视资讯,在“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前提下实现了“哪里有文字,哪里就有画面”的视频新闻网络,依靠画面和镜头在与西方通讯社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性并获得话语权。[1]
二、扩大“中国视角”,强化“中国特色”
有创新才会有生命力,有品牌才会有市场,媒介机构的对外传播也是如此。从1928年创办“中央广播电台”到现在为止,我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已经具有80多年的历史,虽一直面临“西强东弱”的现实,但不可否认,其间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凭借主张和谐、负责的文化大国形象,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品牌是现实的,也是应时应势之需。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的名为《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报告提倡“世界语言”的丰富多彩,强调话语权的多属性。在全球化文化发展交融的大背景下,中国主张“和而不同”的原则,强调在尊重“不同”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中国传媒走向世界,与世界其他媒介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在注重倾听他人声音的同时,也要让别人听到我们的声音,在倾听、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合作与共赢。
中国的媒介机构在全球化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扩大国际视野,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正在尝试将各种传播资源有机组合,形成一定的品牌优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程曼丽教授指出:“在对外传播中,我国拥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资源优势,这就是由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汉语言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影响圈。”中国的传媒品牌,是与汉语战略为基础的、具有中华文化核心内涵的品牌。”[2]新华社创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英语电视台(CDC WORLD)的定位是“国际视野、中国观察、及时传播、客观表达”。到今年,新华社将逐步形成CDC及其直属台、附属太架构及运营模式。到2014年,CDC英语台将覆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步进入海外电视领网络,向全世界发出中国更多的声音。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媒介机构国际新闻视野的转型,这也是传媒历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然而,在关注国际公众亲近性需求的同时,我们也有意识的加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尤其是通过创办汉语学习圈,为国外汉语学习者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向世界呐喊着自己的声音。
三、注重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高国家美誉度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是外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的总评价和社会认定,也即国家行为表现、形状特征、精神面貌等诸方面在外部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以及其对该国的解读。[3]国际形象是与国家客观状态相对应的主观范畴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经济实力迅速攀升,大国地位日益巩固,我国对外传播迅速发展为我国国际报道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只隔短短两年时间,但国际舆论环境却大不相同。相关人士表示,由于我国在对外传播力度和深度的加大,在上海世博期间并没有遭到北京奥运会期间那样的西方媒体发难的舆论攻势和新闻群殴。[4]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注重塑造中国和平崛起、诚实守信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国家美誉度也相应提高,赢得了国际部分社会公众的信任和赞美,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四、多管齐下,构建立体化传播机制
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发展迅速,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相互渗透、相互合作;以中央级媒体为核心,地方媒体为协调;以中国媒体为主领,国际合作媒体为补充的国际新闻报道格局。在充分发挥报纸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之余,也注重充分利用网络该新兴媒体,针对不同受众做到“内外有别”、“外外有别”,建立了有效的传播机制。
五、传播媒体团队国际化,内容更显本土化
反观我们的对外传播,由于缺乏对国外受众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的研究,面对千差万别的外国受众,受文化差异的制约,近年来我国传播媒体进行了全新的改版和升级,内容更显人性化。主要表现在:(一)以全球视野和国际主流价值观来从事对外报道,如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中国之窗》――这个由31家地方电办的新闻专题节目,过去个别报道不时流露出“弱国心态”。现在《中国之窗》多以全球视野来关注如和谐、和平、人道精神、绿色经济、保护环境等话题。[5](二)遵循对外传播“三贴近”原则,节目形式和内容进行本土化包装。2010年4月26日,中央电视台由英语国际频道从CCTV―9改版为全新的英语频道CCTV―NEWS。改版后得到了受众的普遍认可,CCTV―NEWS改版的成功主要是努力遵循“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 原则,报道视野更加开阔,注重了多种观点的交锋。特别是在本土化包装上更为国际化,演播室设计更为大气,字幕题图形式多样,主持方式灵活多样,增强了与观众的交流感。(三)专业团队的国际化。在中央增强国际传播战略有关政策的促动下,各媒体均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新突破。对人才资源的要求更高,从记者、编辑、主持人、策划等不仅懂国际传播,懂新闻,懂语言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人才队伍建设更加专业化。
六、奋起直追,国家级媒体与地方媒体集中发力
主流媒体一向是国家对外交往的主角,尤其是党报、党台等。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传媒地理空间概念被逐步取消和融合的态势下,作为新兴力量的地方媒体也被直接置于全球传播格局面前,形成传播界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的局面。
目前,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威望和声誉的地方媒体呈现异军突起之势。如凤凰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中国黄河电视台以及南方报业集团等作为地方媒体走向世界的典型代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喊出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因其自身开放、兼收并蓄、灵活的特点,正发挥着国家级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国家级媒体“共性”与地方级媒体“个性”的兼容局面,无疑将会为中国在以后的国际传播中争取更多的话语优势与国家利益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
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进程中正焕发勃勃生机,逐步走向成熟,但我国媒体要想在对外传播中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平台,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多做准备,多下功夫,加以深化:
一、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活动,改变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西方主流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与其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具有高度一致性,由于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使中国声音受到封锁,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势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话语霸权对报道内容和角度进行挑选,巩固了大众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刻板成见,使中国形象受到歪曲。过去我们一贯主张将政治价值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新闻价值的指导。据2001年9月~2002年6月央视国际网站对网上受众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媒体对外报道政治色彩较浓。并且由于以往媒介大多以正面报道为主,对于国内发生的负面新闻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使得国外受众对我国的报道产生了“报喜不报忧”的刻板印象。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种全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使世界向透明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想一手操纵世界范围内的受众,无疑是天方夜谭。反而一种透明、公开、客观的报道常常会赢得世界人民的信任与赞誉。2008年汶川地震之时,《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及时、全面、真实的报道赢得了国内外人们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中国对外传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形式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在传播技术上的差距也限制了中国在国际新闻的报道效果。因此,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活动已成为我国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当务之急。而对外传播活动又可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技巧两方面展开进行。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在卫星信号发射功率和覆盖率上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在平时应建立长效对外传播机制,在重大事件上集中进行大规模的议程设置,在对外传播中占据主动的有利地位,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和平崛起,诚实守信的分责任大国形象。
二、纠正媒介能错位和受众错位现象,提高对外传播的“外部接收率”
当前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体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由于媒介功能错位而引起的受众错位现象。据调查,在我国英文媒体传播中,中国受众居多半,主要是以英语学习者居多,外国受众远没有预期得多。我国对外传播媒介的功能是向世界介绍中国,通过对我国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最新建设成绩的阐释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而我国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被弱化,使信息受众以英语学习者为主,我国的对外传播多被“内部接收”,为此,我国应该及时纠正媒介功能错位的现象,明确外部受众定位,以普遍的世界观迎合外部受众的心理需求,提高对外传播中的“外部接收率”。
三、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针对性,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为重点,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关键
大国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决策者,重点地区、重点媒体、重点人群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实力强影响大,对我国今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及安全事务中产生重要影响。而在我国对外战略中,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又是首要的,中国的周边国家是维护我国安全稳定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和协作伙伴。[6]我国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睦邻友好,与邻为善。对外传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影响效果。
四、“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前驻英大使傅莹总结对外传播的观念和方法是“早说话,多说话,说明白话”。“早说话”就是要求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应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主动权,做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中立,不能在人们急于获取信息时而出现信息缺位、失语现象。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里曾提出过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该公式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即满足程度)。“费力的程度”则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使用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即内容的易得性)。满足程度越高,而费力程度越低,则或然率就越大,受众就越容易选择这种媒介或信息。[7]因此,“多说话”减少受众的费力程度,“说明白话”增加受众的满足程度。说清事实的背景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反复复说清楚让世界听清楚听准确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本文指导老师:白如金)
参考文献
[1]刘宏:《解读新华社电视》, 载《青年记者》 2010年第1期,第46页.
[2]程曼丽:《对外传播需要新视野》,载《新闻与写作》2010年第3期,第67页.
[3]张桂珍等著:《中国对外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4]张化冰:《西方话语霸权与我国国际新闻报道策略》,载《青年记者》2010年第31期,第70页.
[5]田晟:《从东西方文化差异中探索对外广播途径》,载《记者摇篮》2010年第7期,第34页.
篇6
对外贸易是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易,当出口超过进口时,其贸易差额就是顺差。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其贸易差额就是逆差,又称赤字,代表一方对另一方的欠款。
回顾战后美国对外贸易50年,大部分时间美国都是顺差。其间,50年代和60年代的每一年都是顺差,这一趋势保持到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美国对外贸易转为逆差,从开始的十几亿美元发展到今天的几千亿美元,20年中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状态。1996年,美国对外贸易状况再次突然恶化,外贸赤字创历史纪录,直到目前还没有改善的迹象。2000年美国外贸赤字达3689亿美元。今年第一个月就到了333亿美元,以此趋势发展的话,今年底将超过GDP的4%。这一赤字无论在金额上还是比例上都过于庞大,在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有美国这么庞大的外贸赤字,也没有一个国家外贸赤字持续恶化而不引发危机。那么――
为什么长期巨额外贸赤字而不引发付款危机?
首先应当看到的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包括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经常账户指对外贸易,资本账户指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和投资。美国战后50年中,前30年大部分时间是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到90年代后期,贸易出现巨额逆差,资本项下却是顺差。所以,虽然外贸出现大赤字,但国际收支并未出现大的不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健康的四大指标。
美国资本账户呈顺差是指有大量资金流入美国。同样以1996年为界,1996年以前欧元区资本流动情况是,大部分时间流向美国的资金比美国流向欧元区的资金少,意味着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大于欧洲对美国的投资。1996年后有了很大变化,欧元区流向美国的资金直线上升。欧元区资本投向美国的动力是,美国经济增长比欧元区更为强劲。同时,美国股市表现比欧元区优越,投资组合的回报率高。尽管美国1999年对外贸易出现占GDP3.6%的巨额赤字,但它吸收的外资净值占其GDP的4.2%。
第二应该看到统计上的误差。由于统计上的重复计算、资金流动量大,统计误差增大。从全球贸易的角度讲,全球外贸收支总额应等于零,因为一国的盈余应等于另一国的赤字。但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全球出现90亿美元的外贸盈余,到1999年却出现172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有机构认为,这一误差可能来自美国。即使美国这样市场透明度高、计算机普及度高的国家,同样会发生统计上的误差。所以有分析认为,美国实际外贸赤字并没有数字表现得那么大。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是一个制造美元的国家。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词就是外汇,对大部分国家来说,外汇是稀缺资源,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外汇本意是用外国货币表示的财富索取权。由于美国经济太强大了,美元简直就等同于外汇。没有任何其他一种货币能像美元这样具有代表性。
美国的消费者群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吸收来自各国的产品与劳务。而美国的资本市场则是一块巨大的吸金石,吸收着来自世界各国的闲置资金。前者直接促进了各国经济增长,后者通过给予外国资本合理的回报间接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增长。所以,美国这一大市场实际上肩负着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重任。美国经济增长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美国人自己知道这一点,其他国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尽管知道美国人欠世界的债,人们仍不断借给他钱。
第四,人们不担心美国信誉的另一原因是美国同样持有其他国家的债权。美国在其他国家仍然持有长期股权,比其他国家对它的债权还大。而且美国可以不断地印制钞票,付款、偿还债务,并被任何国家所接受。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国家拼命出口、积累自己的外汇储备,而美国却敢于放任自己的外贸赤字增加的原因。
90年代美国政府公开的看法是,美元强势对美国有利。美元强势反映了美国经济强大,外国人愿意把手中的欧元或日元换成美元,并以此美元投资于美国企业。但当经济增长缓慢或增长速度低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美元强势就难以维持。一旦外界发现美国不能为国际资本提供稳定的、高于其他地区的回报率,国际资本就会流出,美国就会真正出现国际收支的失衡,美元就可能转弱,进口货就显得昂贵,通货膨胀接踵而来。美元强势导致的良性循环就变成美元弱势导致的恶性循环,那时美国的外贸赤字就成为美国经济的巨大包袱。
来自欧洲、亚洲的支撑
为美国外贸赤字提供资金的首先是欧洲的资本。美国经常性项目收支赤字意味着美国证券在国际证券市场上份额有所上升。这说明国际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美国资产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外国投资者维持这样的资产分配,意味着为美国外贸赤字提供资金来源。80年代,美国吸收的国际资本以直按投资为主,主要来自日本。90年代后半期,美国吸收的国际资本以间接投资为主,表现在对其股市和债市的投资,主要来自欧洲。美国已经成为欧洲资本的净流入国。
为美国外贸赤字提供资金的,其次是来自亚洲的产品。亚洲对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远落后于欧洲,尤其是日本90年代出现金融危机以后。亚洲最大的经济体日本由于经济过度扩张,不良资产过高出现经济衰退后,已无力对美国输出大规模资本,而亚洲其他国家还都是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向美国大规模输出资本的条件,但亚洲国家却以产品向美国的外贸赤字提供补贴。而且,亚洲地区大量储蓄的习惯给美国消费水平和投资高峰提供了资金来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外汇储备最多的前四名均在亚洲(日本、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亚洲的政府和机构投资者又掌握着全球半数以上的外汇储备,这种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是美元。就是说,它们在对美国外贸中都持顺差。中国和日本是美国外贸赤字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在200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外贸逆差国。
亚洲国家长期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意味着给美国贷款。国与国贸易和个人间的交换概念类似。由于外汇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财富索取权,亚洲美元储备的增加,意味着对美国资产索取权的增加。美国拿不出等值的产品来交换,就只好欠着。亚洲国家在美国不断欠账的情况下,还不断向美国输出产品,如同金融机构借钱给企业购买设备一样。亚洲国家拿商品换取对美国的债权。不同的是,银行借钱给企业要有担保,而亚洲国家对美国的债权是没有担保的。美国政府本身是一个信誉保证,大家都认为美国政府不会倒闭,美元体系不会一夕垮掉,所以无论美国出现多少外贸赤字,仍义无反顾地向美国出口产品。
虽然短期内看不出美国政府信誉恶化、美元体系崩溃的风险,但是却有美元贬值的风险。如今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股市下跌已有年余。如果它经济增长的速度低于欧洲、股市回报率低于欧洲,这两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巨额外贸赤字将成为进入恶性循环的导火线,直接影响就是美元的贬值。换句话说,亚洲国家取得的美国债权虽然没有美国政府倒账的风险,但由于货币贬值的可能性,手里的美元可能将不值那多钱了。
90年代强势美元政策的制定者、前任财长鲁宾出身于华尔街,代表着金融资本的利益,主张资本自由流动,结果造成大量国际资本流入美国,使美国股市空前繁荣。但现任财长奥尼尔出身于美国工业集团,他站在美国产业界的立场上,对美元涨幅过高使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减弱感到担忧。美国产业界认为,美元的强势对美国有利,但美元强势和美元被高估是不同的,他们认为美元相对加元、日元、欧元这三种从制造业角度来说非常重要的货币,都被高估。如果事实如此的话,亚洲国家手持的外汇美元就是带有泡沫成分的美元。
篇7
PPLiveCEO陶闯在2011年财新峰会上提出,新媒体的诞生无一例外都是技术革命带来的。技术首先改变的是传播方式(媒介平台),然后引发的将是内容革命。要达到五千万人群的覆盖,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苹果iPhone和iPad仅用了2年时间。未来科技的发展速度无法用数字来计算,适应速度、跟上发展、突出特色成了未来电视台寻求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英国电视台BBC和中国CCTV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分别对两者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简单描述和总结,希望能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BBC和CCTV两者新媒体发展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BBC和CCTV的新媒体发展战略
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和BBC(英国广播公司)分别是我国和英国的国家级代表性电视媒体机构。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音乐和互联网新闻服务。[3]中国CCTV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国家电视台,服务主要集中在电视领域。
BBC作为一个国有公共广播电视服务机构,被禁止播放商业广告,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受众交纳的收音机和电视机执照费,对外广播经费由国家财政预算拨给[4]。BBC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让它能够尽可能地坚持自身严肃、专业、客观和公正的报道原则,用更开放、更理性的方式去展示世界,同时持续的经费来源让BBC能够更多地专注于节目的“质量”。BBC根据受众群划分出10个专业针对性频道和1个高清多媒体频道,以此满足国内不同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综合性频道有BBCOne、TWO、THREE和FOUR,这4个频道的节目都比较大众化,但各有侧重点,在内容和时间上进行协调互补。专业性频道有BBCCbeebies(8岁以下的幼儿节目频道)、BBCCBBC(8岁以上的儿童节目频道)、BBCNews、BBCGlobalNews、BBCParliament(国会频道)、BBCALBA(苏格兰盖尔语频道)。高清多媒体频道BBCHD的内容来自BBC各个频道,以高清体育赛事和纪录片为主。
平台一:互联网在线服务———BBCOnline&iPlayerBBCOnline,即BBC在线服务,主要包括信息服务BBCNews、Sport等,广播和视频点播服务BBCiPlayer、学前教育网站Cbeebies、Bitesize在线学习服务。[5]观察BBCOnline网站界面,可以看出设计风格是简洁、一致的设计样式,有统一的主色调;主页的内容设计上分为主版块和辅助版块,其中主版块有TopNewsstory、News、Business、Sport、Spotlight、Beijingcorrespondent、TV&Ra-dio、Entertainment&Arts(与Health、Technology、Science&Environment共用一个版块)、Travel;辅助版块有ExploretheBBC(网站内容搜索)、MostPopularinNews、Weather、TV&Radio。新闻版块下细分出AsiaNews版块,同时每个版块会显示出1~2个最受关注的领域的最新消息。主页的右上方有一块专门的广告牌,一般以航空汽车类广告为主。
对比BBC新闻频道分类和制作,BBC无论是在自身新闻制作还是网络信息服务方面都非常注重为公众提供最新的实时新闻资讯、气象预报、体育报道和财经快讯。BBCiPlayer,通常简称为iPlayer,是一个网络电视和网络电台平台,隶属于BBCOnline。iPlayer网站的标语是Makingtheunmissable,unmissable(错过的节目不会错过),由于版权问题,用户只能通过iPlayer可以回看下载过去7天内完整的BBC电视和电台节目。[6]截至2009年的10月,iPlayer的播放次数达到了7千万次,传输了7PB数据。电视节目占了播放总量的三分之二,其余是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多数为回放节目,电台则多是直播。85%的访问来源于电脑,其余来自iPod、iPhone和PS3等15种平台。[7]正如iPlayer网站的服务宗旨,错过的节目不会错过,iPlayer这项服务让用户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或下载完整版的电视电台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视节目过去固定地点和时间的收看方式,让受众能够自由决定自己收看节目的方式,合理规划时间。
平台二:点击的互动电视———RedButtonRedButton是BBC提供的互动电视服务,英国的数字电视用户可以通过RedButton与电视节目进行互动。RedButton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数码频道上的多余带宽,提供额外的服务,在丰富电视节目内容的同时让用户对电视节目的观看有更多的控制权。RedButton的前身是BBC互动频道,因为互动频道的使用需要用户按下红色按钮,由此引申出RedButton的说法。BBC的普通电视节目常常通过RedButton播出一些与正常节目相关的额外服务,使用RedButton服务频率最高的是体育赛事节目。在转播大型赛事,比如奥运会、温布尔顿网球赛或足球世界杯欧洲杯时,RedButton的多频道服务可以同时转播不同场地的比赛。
平台三:移动平台上的电视台———BBCMobile随着苹果iOS和GoogleAndriod手机移动平台风靡全球,BBC的各种应用程序开始陆续出现在人们的手机中,主要有iPlayer、BBCNews、WorldNews等。其中BBCNews、WorldNews两个应用让用户可以随时收看国内和国际新闻资讯,iPlayer应用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收看或下载电视电台节目。一些辅的应用主要与历史、教育类相关,时效性要求不高。
CCTV,即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国重要的新闻舆论机构,自身定位于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具有传播新闻、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拥有国内最大的收视人群,境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国内电视台的龙头老大,CCTV的自身定位让它无法摆脱中国传媒业的诟病,即机关式管理、事业单位要求、企业化运作的三重属性,这三重属性的内在冲突导致媒体运行、管理上的结构失衡、竞争失序、运作失规、管理失范。[8]不同于BBC综合型频道与精英型频道的辅助配合播出,CCTV根据内容划分为16个不同的专业频道,涉及到经济、综艺、体育、娱乐、少儿、军事、农业、法律、民生、国际、新闻等多个领域,专业化不深,服务对象是普通大众。
CCTV的新媒体战略。战略一:央视网的“台网融合”CCTV的新媒体之战采取台网融合的战略,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央视网的建设上。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的话来讲,央视网注重打造以图文为基础,以视频为核心,以互动为特色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因此央视网的重点在于电视视频节目内容服务。[9]央视网站整体设计风格倾向于多样化,首页分为15个版块,分别是热点专题、新闻、电视、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播客、游戏、体育、综艺、商城、产经、科教、社区,每个版块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电视节目。版块分类标准不一,或以内容分类,或以功能分类。每个版块都有其专有的广告牌,广告与版块内容相关联。由于网站视频基本上同电视台节目想对应,所以每个版块都有一个排行榜,显示每天或每周电视节目点击排行。
央视网的互动交流平台主要有播客、社区、商城以及微博联播。其中,播客服务类似于商业性网站优酷,提供视频上传和视频分享服务。由于用户基础不够,同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很低;社区则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博客交流平台;商城不同于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网站,只提供导购服务,其中的商品则主要是来自于各大主流电商网站。相比于淘宝推出的搜索购物服务“一淘”,这种导购方式的效果非常差,同时需要很大的人力成本;微博联播作为一个顺应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平台,功能类似于新浪微博,同样因为没有用户基础,缺乏用户之间的互动传播,对主流舆论的影响力非常小。战略二:手机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多终端传播格局CCTV手机电视以WAP与客户端两种形式提供收视服务,主要为广大手机用户提供电视新闻节目直播、点播和下载服务,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个性电视节目服务。就目前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看来,手机电视用户常遇到画面清晰度较低,手机网速限制以致视频加载速度慢,运营商收费较高,昂贵的手机终端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手机电视应用体验较差,移动视频的特性和优势无法得到体现。
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按TCP/IP协议方式调制信号,以数据包形式传输电视节目,集合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为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等多种交互式服务。国内用户使用IPTV服务最多的一项应属“时移点播”服务,这项服务改变了“人等电视”的观看方式,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节目的时间。在2010年国务院公安厅关于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的通知中将北京市、大连市、哈尔滨市、南京市、杭州市,厦门市、青岛市、武汉市、湖南长株潭、深圳市、绵阳市作为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10]目前国内IPTV发展非常不平衡,上海和江苏发展最为迅速,大部分试点城市还处于基础建设的搭建上。未来国内IPTV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增值业务上,涉及到远程教育、网络游戏、信息服务、视频通话等领域,真正实现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于一体的服务方式。移动电视主要在公交、地铁、机场、医院和酒店等安置电视屏幕,播放CCTV相关新闻,娱乐节目,节目更新频率为一周一次。就目前移动电视的使用效果来看,多数存在广告泛滥,播放时频繁中断,节目单一、重复等问题。[11]传播效果非常差,一定程度上引起观看者极大的不满和反感。
BBC与CCTV新媒体发展现状比较
两者的相似之处。无论是BBC还是CCTV,两者都顺应时代科技的发展,注重多终端多平台的打造。BBC和CCTV的新媒体战线都利用了电视电台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媒介平台,发展多平台多终端业务,使用主流技术提升自身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在互动电视上,BBC在原有的互动频道上推出RedButton服务,用户只需简单的点击就可享受额外的电视服务。CCTV推出IPTV交互电视业务,改变了长久以来“人等电视”收看电视的方式。在线服务方面,CCTV推出播客,提供上传视频,视频分享服务,搭建新闻从业人员的博客交流平台,同时创建自己的微博平台。BBC推出iPlayer,让用户可以自由下载收看、收听电视和电台节目,但为避免与Youtube之类视频分享网站的竞争并没有提供视频上传分享服务。
两者的不同点。不难看出,BBC在线业务以信息服务为主,辅助并扩展电视新闻,同时在时效性上弥补电视新闻的不足。BBC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块:一是新闻资讯,二是电视节目,在这两块的发展上,BBC希望在平衡中各有侧重,无论是传统互联网平台还是移动互联网平台,BBCOnline都主要提供实时信息,iPlayer则以电视节目为主。CCTV的台网融合战略则是将央视网作为了电视台的节目资料库,新闻信息服务同电视节目直接相关且比重较小。央视网实质上是iPlayer的扩展,在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交互业务,但是就目前央视网各种交互平台的发展现状看,各项业务都无法避免与同类商业化网站竞争,在缺乏用户基础的情境下很难得到发展。CCTV所发展的手机电视、IPTV和移动电视等终端业务,每个平台中的内容仅仅是电视内容的压缩或扩展,实质上只是改变了内容的载体。
多平台建设———BBC“同心协力”比拼CCTV“各自为政”。BBC的新媒体平台主要有BBCOnline和BBCMobile,再加上原有的电视网络。BBCOnline整合了BBC所有的新闻资讯和节目档案,功能类似于一个档案馆,用户可以通过网站搜索所需的信息或节目。BBCMobile平台让用户不必局限于时间和地点,随时随地都能收看新闻和节目。BBCOnline和BBCMobile相辅相成的同时,一起弥补了原有电视网络固定地点、过时不候、节目查找困难等不足,各个平台在互助时都注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相比BBC,CCTV的各项新媒体业务有脱节现象,首先移动电视和手机电视基本上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过度依赖于载体,没有注重充实自身的节目内容;其次除了央视网发展较快以外,其他各种平台还处于基础建设的搭建状态,一直在寻求发展机会。再者,移动平台上的新媒体业务,如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由于各种限制都未能发挥自身优势,不能只追求于做一个内容储存库。最后,央视网自身定位于做电视台的辅助平台,但是其所开展的各种互动业务,如播客、社区、微博等,无论资源还是技术都无法与同类商业化网站竞争。
结语
篇8
【论文关键词】对外传播 电视媒体 跨文化 传播能力
【论文摘要】电视媒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内部性、能动性、运动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外因包括:传媒环境、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国外媒体与国外受众,内因则包括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传者素质、媒体信息传播艺术四个方面。
何为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我国在研究科技传播能力的时候,学者们提出这样的概念: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体传播能力就是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它强调用恰当的方式达到媒体传播目的。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就是电视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对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以及最后产生的影响效果。
一、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特征
根据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内在性
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通过媒体内部的结构优化、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媒体的理念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把电视媒体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媒体的传播能力就是这个“媒体人”的心理特征和掌握的各种技能,是媒体能够顺利完成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的主观条件。因此,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是以媒体自身作为主要发力点来进行的传播,是媒体内在的特征。
2、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就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和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①。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也是如此,它是电视媒体主动的将决策、理念、战略等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外部世界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相反,如果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始终服从于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是成为其他媒体的传声筒,无法单独采集并信息,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念,,那么这样的电视媒体可以说不具有传播能力,或者传播能力低下。
3、运动性
运动性原理是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是动态的,其稳定是相对的。电视媒体传播能力内部的联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事件做出不同的并且恰当的反应。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更新,电视媒体若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从而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影响并引导时代的发展。这恰恰也体现了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运动性的特点。
4、互动性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要达到对外传播的目标,就必须了解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受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传播自己想传播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媒体与受众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媒体内容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针对性,受众对媒体的传播活动做出信息反馈,两者形成互动。与受众保持一定的互动使媒体更好的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是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体现,更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
二、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外因
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客观因素中则包括以下几点:
1、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媒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发展水平,指传媒的种类、数量,传媒的覆盖率、普及率、发行量等,还体现在国家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体在受众中的易得性。二是传媒的社会环境,指传播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传媒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
传媒环境之于电视媒体发展,犹如水之于鱼的生长。良好的传媒环境将有利于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电视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发挥。但是,传媒环境是一个较宏观的概念,其内部各项因素对电视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多方观察、仔细研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方能把握住传媒环境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2、基础设施
电视媒体基础设施是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基础设施的作用。
我国曾深刻体会到没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设施的无奈。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外传播通过向国外寄送节目,或者租用其他国家的通讯卫星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传播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扰。再例如媒体的数字技术。在现代传播中,数字技术是一项高质、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现代化。
3、覆盖范围
媒体覆盖范围是指印刷媒体的发行范围或电子媒体传播所能达到的地区范围。对于媒体来说,覆盖范围越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媒体的潜在受众也就越多,媒体的潜在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媒体的覆盖率不等于收视率,媒体的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其影响力大。媒体要进行国际传播,其覆盖率必不可少。没有覆盖率,媒体的信息就无法到达传播的目的地,也就无所谓国际传播。媒体若要进行全球性的传播活动,就必须建立全球性的媒体覆盖。
三、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内因
影响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媒体公信力
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是对媒介履行作为具有特殊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②。
从公信力的概念和认识中可以得出,公信力重在“信”字。“信”体现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的媒体精神和理念,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信”也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看法,是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地位和权威性的体现。
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电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是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基本也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客观、真实,才能取信于民。二、信息的及时性。电视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以满足受众对社会变动的信息的需求。三、信息的观点和立场。电视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立足之本,人云亦云顶多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所传递的信息将无价值可言,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受众的态度。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由受众说了算,而这取决于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2、传媒从业人员素质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传媒领域,人才决定着媒体的实力。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传播势不可挡的当下,高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对外传播的媒体从业人员,光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不够,还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媒体从业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了解的同时融入进去,运用其他民族和国家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来传递本媒体所要传递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3、媒体信息传播艺术
如何传播是技巧问题,是指新闻媒体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所选择的角度、方式、分寸和时机等。能否在信息的传播中体现及时性、丰富性和服务性、能否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提供有效的深度解读,能否提供独家的报道、评论和观点,直接影响到传播的质量和能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信息传播艺术上,人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受到他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信息内容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语言艺术。媒体语言是媒体进行传播时所使用的社会语言,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元素,对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巨大影响。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内容传播的角度问题。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包括叙事方式,传播者的立场,传播中的用词等使得受众容易接受,甚至是乐于接受。在跨文化传播中,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世界性吸引力,但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有效传播方式,传媒必须用国际传媒介的通用语法,用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核心价值去设置、评说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①百度:baike.baidu.com/
view/1286.htm
②喻国明、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87
篇9
但是,如何以最佳角度、最佳时机切入中国市场?成为国际数字媒体巨头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2010年7月15日,拥有多家国外数字媒体巨头投资背景的中国领先整合数字平台――AdChina易传媒携手第一财经CBN将共同主办2010年中国数字媒体峰会,这是一场国内外数字媒体行业最高端的峰会,也将为众多力拓中国市场的国际数字媒体巨头提供一个国际化的交流平台。
据了解,国际国内数字媒体的风云人物都将悉数莅临峰会现场。而作为易传媒投资方之一的默多克旗下新闻集团更是派出两位高管力挺此次峰会。新闻集团首席数字官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以及Myspace 中国首席战略官邓文迪都将出席峰会,而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还将参与2010中国首届数字媒体峰会分论坛对话。
同时,众多最具影响力的跨国广告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们也将纷纷莅临峰会,希望在数字媒体变革的时代,找到更被广告主、受众青睐的营销方式。WPP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苏铭天爵士(Sir Martin Sorrell),VivaKi Nerve Center首席执行官柯特.赫尔特(Curt Hecht)和大中华区主席李亦菲女士,OMG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叶丽莲、奥美互动(OgilvyOne)中国区总裁韦棠梦(Chris Reitermann)都将加入论坛研讨。
篇10
近半年,我们美术组教师在组长的组织下,定期到野外去写生。坚持一段时间后,我们写生的能力提高了,对美的鉴赏能力也提高了。我想:能不能也带学生出去写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我认为野外写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直观性,是对客观对象鲜活的、生动的描绘,它的表现方式往往率真而直接。写生的这些特点使它对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写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更敏感地观察、把握对象的形式,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富有感染力地描绘对象和表现自身的情感、思想。下面我从野外写生的方法和野外写生对于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作用两个方面浅谈野外写生提高初中生对美的鉴赏能力的看法,从而肯定野外写生对美术学习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野外写生的方法
1.交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习写生的关键,面对纷繁复杂的对象,许多初学者往往感觉无处下手,习惯于只注意到对象的某一个局部,这样的观察方法肯定无法准确地把握对象,也无法提高绘画能力和表现能力。正确的方法是,观察应从整体出发,在观察过程中简化物象的细节,能够全面地、概括地认识、比较、了解、分析、思考,从而掌握所表现物象的整体,把握对象的大关系,然后在大关系中观察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最后再回到整体,调整各个局部,使它们服从整体,而不是只盯着局部变化,孤立地去描绘。在绘画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整体观察和局部观察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两者不能偏废。
2.提醒学生重视对象的特殊性
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也要重视对象的特殊性,这是学好写生的重要前提。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式、质感、重量、属性等等,不同质感给人以软硬、粗细、枯润等多种感觉形式,只有充分注意到对象的差异,才能准确地表现对象。针对不同物体我们应运用不同手法表现出对象的真实,这就离不开我们对物体的了解。
3.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提炼
写生的目的之一是要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特征、形态甚至神韵。许多初学者在写生的时候往往被对象束缚住,无组织、无层次,画面死气沉沉、索然无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会概括和提炼能力。首先从对象中概括出最能传达对象特征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感觉;其次在深入刻画过程中要学会抓关键,删去细枝末节和有碍整体的东西;最后对画面的主体要提炼它的特点,使它更为鲜明。
二、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野外写生对于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作用
写生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力,这是提高艺术表现能力的基本前提。这种感受力就是建立在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上,比如画画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客观对象中感受到线条、色彩、明暗、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等等,通过写生,可以锻炼学生在对象中感受到这些纯粹形式组合,从而提高自己的造型能力。我们所强调的形的感知能力既包括对客观对象之形的感知,也包括对主观情感渗透其中的那种形式的感知。
因此,对形的感受力是艺术表现力的前提,这种感受力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但是它同时也具有理性因素,对对象需要有鉴别和分析,这样它才能具有深刻性和独创性。在绘画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形的感知能力。
第一,正确观察方法是关键,要求学生对对象进行整体的、有联系的观察,不仅明确物体的基本结构,也要把握物体与空间、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其次通过欣赏和分析杰作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大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第二,野外写生最为直接地锻炼了学生的技巧,这是提高艺术表现能力的关键。写生不是主题创作,它不需要考虑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协调问题,可以直接地、感性地捕捉对象,在野外写生中提炼自己的绘画技巧,有效锻炼了感觉的敏锐性和提炼能力,在生活中捕捉富有感染力的形式,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第三,通过写生掌握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和表现力,并学会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风格去描绘对象,而不是对对象作自然主义的再现,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线条、明暗、光影、材料等不同的使用和变化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对对象要有取有舍,不以形似为最高目的,而是取其神韵,赋予素描以力量和生气,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